第一篇:浅谈“问题——探究”模式在“用Word软件制作电子报刊”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问题——探究”模式
在“用Word软件制作电子报刊”教学中的运用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从心理学角度讲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流程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主学习的意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可行性:这种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背景而选择的,“用Word软件制作电子报刊”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材《信息技术》四年级·下,第三单元所编排的,是对学生上学期学习了的“Word软件并利用其制作电子贺卡实践的技能、技巧的巩固” ;同时,也是在本册第1、2单元学习了因特网的相关知识及搜索、下载、保存信息的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设置的四个课时的学习内容,学生对Word软件是有一定的操作基础和技能的;再加之学习了因特网的相关知识、操作技能,制作电子报刊所用素材就更为丰富,不用考虑无素材可做,关键是对所学习、掌握的知识、操作技巧的综合利用。教师在教学这一单元时,教学方法的选择恰当、导引得法,学生完全可以进入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情境之中来,一些特别的技巧老师适时点拨,学生是完全可以独立完成所学内容。
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在“制作Word电子版报”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针对教学内容,预先根据某一主题,分别设计并制作一份电子报、电子刊物(电子杂志),并将要学习的知识点隐含在其中,同时,选择有代表性的、大家所熟悉的报纸、杂志一份,以备教学时使用。
上课时,教师首先将准备好的报纸、杂志展示给学生并提出第一个问题:“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些报刊是如何制作出来的?”。此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考虑。然后,问学生“如果给你机会,让你来当编辑,用我们学过的Word软件制作一份电子报刊,你能行吗?这样的提问,一方面可以在学生好奇与热情高涨的时候,适时给出思考的任务,另一方面,还可以挑战性的激发学生试一试的念头。
接着,将老师事先设计制作好的电子报刊,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给学生,请同学们欣赏,以便进一步巩固其试一试的念头和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创作的兴趣,兴趣激发起来,才会有创作行为的可能。
初步欣赏完老师提供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报刊后,提出第2个问题;“电子报刊与我们常见的报刊有何联系?电子报刊构成要素有哪些?电子报刊相对常见的报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针对这三个问题,对比性的回放、展示准备的报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明确问题: 其实,电子报刊打印出来就是我们现在常见的报刊。电子报刊,是指运用各类文字,绘画,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创作的电子报或电子刊物。
电子报:含有报名、刊号、出版单位或出版人、出版日期、版面数(2-4)、导读栏等报纸刊物所应包含的要素,在导读栏中应设置超级链接。
电子刊物:含有封面、封底、目录页、(虚拟的)刊名、刊号、主办单位、主编和编委、出版日期等刊物所应包含的要素.除封面和封底外应有4页以上正文页,在目录页应设置超级链接。
但是,“电子报刊”有其特有的特点:生动有趣、图文并茂,互动性强、多种效果,成本低廉、随时更新,发布快速、发送量大,易与收藏、便于携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特点是“互动性强、多种效果”。
针对某些具体的制作效果,教师提问“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我们能不能自己制作出这样的效果”。
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有所不同:有人说“能”,有人说“不能”。
让回答“不能”的同学说说疑难的所在,让回答“能”的同学说说这个效果的制作步骤。如果是学过的知识,可以让学生温习旧知识点;如果是新知识,教师或者顺着学生的回答将这个知识点讲授了,或者留下悬念,到后面的环节中让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的回答,学生自然会在讨论中发现自己思考中的不足,同时产生尝试创作的欲望。
一旦学生产生了创作欲望,就要引导他们将问题变成一种可解决的形式。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展示的作品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看看它们包含哪些知识点(如图片制作、版面设计、文字处理、内容筛选及超连接等等),哪些自己可以解决,哪些需要进一步学习,并让学生自由创意、自主选择主题、自行收集、组织素材。这里应特别提醒学生,大多数素材完全可以在因特网上搜索下载、利用。
明确了探究的主题之后,接下来就要组织学生收集、制作所需要的素材资料。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校时间长及获取素材的途径的局限性,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因特网搜索、下载所需素材并整理保存。这个过程,既可以巩固第1、2单元所学的有关因特网的相关知识点,又可以培养学生网上求知的兴趣及习惯。
另外,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事先为学生准备一些素材资料:如未学的知识点及操作技巧,教师可在课前制作好相关的课件或网页,让学生自行打开学习;制作电子报刊的素材资料:教师可以收集几个主题的图片、文档、装饰图片等放在一起,以便让学生从中选择。考虑到学生只是四年级,一开始老师可以只收集一个主题的图片和文档,让学生制作;慢慢地,可以变为收集几个主题的资料让学生从中挑选自己喜欢的制作;最后,还可以将几个主题的资料都混合在一起,让学生自己归类、自主选择。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分析信息、归类信息的能力。
资料备齐后,学生就可以拟订编制作品的步骤。准备小组协作的,要具体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由小组长带头,大家一起讨论。例如制作电子报,要对文字的艺术处理、图片处理、版面设计、文章筛选等等作好明确的分工,任务明确了,完成起来就会非常顺利。或者不同小组相互讨论,共同探讨,确立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
接下来,学生或独自操作或小组合作,从事先准备好的资料中,调出课件学习新的知识点,并从素材资料中确定主题、筛选图片、选择文字内容,最终完成作品的制作。教师可以在适时对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单独指导。对于共性的问题,必要时也需要通过网络广播进行指导。
最后,让学生把作品存到指定的文件夹里,一来学生可以在该文件夹中浏览其他同学的作品,相互评析;二来老师可以通过网络广播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及时的评析,发现优点,找出不足,师生一起总结该课的心得体会和收获,以便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效果。
在实施“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课堂学习中,学生兴趣浓厚,精神饱满,亲自动手,大胆尝试并勇于发言。不仅迅速掌握了新的知识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了学生运用信息的创新能力,此外通过小组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之间合作的意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任务是组织、引导、帮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实践操作的技巧,并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当然,在应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同时,仍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实际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第二篇: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
学习时间:9月4日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和“民主合作”的教学观,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拓展和延伸教学空间,实施“教学内容活动化,教学活动内容化”,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平台。通过实践证明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做到这一点。
一、什么是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所谓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从宏观到微观逐层分解知识,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归纳概括成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提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有目的的阅读教材,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最后请不同程度的学生归纳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教师进行点评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优点
(一)贯彻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也就是说我们教学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有些教师上课时学生开小差的较多,课堂效率较低,就是因为单纯依靠教师讲解的课堂教学,没有面向全体学生,使一部分学生感觉自己是课堂教学的旁观者,激发不起他们的兴趣,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导致精力不集中。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解决这个问题。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把一节课的内容细化成多个问题,并且根据难易程度把问题分为A、B、C等几个等级,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的问题。这样,就使每个学生都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都有被提问的可能或机会。在此背景下,学生就不能再把自己当成课堂的旁观者,否则,回答不出来问题是要脸红的。因而,绝大多数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课堂教学中,认真阅读教材、积极参与讨论,为回答问题做准备。
比如有的学生,成绩比较差,对学习没有兴趣,上课不是睡觉就是看小说,好多老师上课可能都会放弃了他。但如果我们上课时,针对他这种情况,专门让他回答一些最简单的问题,像“是什么”等通过看书可以在课本上找到答案的问题。刚开始,他可能会不配合,根本不去看书、思考,起来就说不会。这时,如果我们告诉他在课本就能找到答案,让他读出来。这样,他感觉老师没有放弃他,并且稍加努力他也可以回答出问题,所以他上课不再睡觉或看小说,而是根据要求去看课本,参与小组的讨论,慢慢的就会有了兴趣,也就可能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了。
(二)贯彻了“民主合作”的教学观。
树立“民主合作”的教学观,就是要摆正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通过民主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其实质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提出问题,从宏观上把握学生学习的方向,而解决问题的任务则主要是由学生来完成的。这样,教师就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合作探究的引导者,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解放为主动的知识探究者,通过生生讨论、师生讨论来获取知识。经过这一变化,教师从繁重的讲授知识的任务中解放出来,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则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必须积极地去思考、讨论,否则,就不能得到问题的答案。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提问——讨论——回答——点评”四个环节,让学生各有所谈、各有所识,互相启发,共同寻找答案,领会知识本身的意义。
为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我们可以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又根据程度不同分为A、B、C等几个等级。小组讨论时,不同程度的学生则成为不同等级问题的中心发言人,比如,对于简单的A级问题,由程度较差的A级同学主要回答,其他同学作补充。并且在小组之间引入竞争机制,引导小组间相同等级的同学进行竞争。比如,一组的A类同学回答A级问题,回答不好,由其他组的A类同学进行补充,哪个小组回答得好,则给予充分的肯定。每隔一定的时间评选出最佳小组、最佳同学以及进步最快的同学。当然,这个等级的划分只是由我们老师自行掌握,不对外公布的,避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这样,课堂上每个人都有任务,都有竞争对手,学生之间,既是探究问题的合作者,又是竞争对手,从而大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三)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更多地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自主学习的能力则是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出来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就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一节新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讲,往往非常抽象,不知从何处下手学习,更不知重点、难点是什么,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把一节课的内容细化为若干个问题,就相当于把一块原先无从下嘴的大肉切成了许多小块,方便了学生“下嘴”,使学生愿意去“吃”。另外,把零碎的知识问题化后,学生知道了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学习起来就有了很明确的目标,努力朝这个目标前进,避免了盲目的低效率的重复。
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要阅读课本,分析总结,要求学生从课本的叙述中概括出有用的信息点,构建起知识网络,这就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过程要进行小组讨论,特别是对于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讨论,可以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能力、辨别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在考试时,学生最怕做的题就是主观题,得分率非常低,原因就是分析材料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差,即使基础知识都会了,也不会用。如果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和训练,学生主观题的得分率一定会有较大的提高,这正是因为课堂上自主学习的过程锻炼了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步骤
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步骤一般是:(1)提出疑问,启发思考。(2)边读边议,讨论交流。(3)解决疑难。(4)练习巩固。问题教学法的教学重点比较明确,教学内容比较集中,并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组织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阅读分析能力。
“问题教学法”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我们可概括为“三环”、“六步”。
“三环”为: 第一环节:创造问题情境,发现、提出问题,并使问题定向,为“生成”问题。第二环节:对生成的定向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个体与集体合作学习),分析、解决问题,为“探索”问题。第三环节:对探索的问题及时反馈,在验证中得以解决,并进一步拓展问题,为“发展”问题。“六步”为: 第一步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第二步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学目的,明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即问题定向。第三步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提出假设、猜想,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第四步对假设方案、推论、尝试解决问题。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这往往是正确的先导。第五步是对解决的问题及时反馈;进行科学检验,使问题解决,并掌握科学方法。第六步是对解决的问题再质疑,使问题得以拓展与延伸,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又为探求新知奠定基础。
以上“三环”、“六步”是“问题教学法”的基本结构与操作程序,在实践中应结合学科特点与教学实际加以灵活运用。
四、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1.所设计的问题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的要求,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
2.问题探究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现实问题,贴近时代和现实,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要有深刻性、逻辑性、发散性、启发性。总之要能培养学生生疑、质疑的能力。
3.提问的时机要恰当,设计问题要科学。教师提问应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生现实,寻找最佳时机发问,而且问题要科学,这样可以起到较好的作用。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恰当时候提问,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提问探究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有层次性,要能使全体学生准确、清楚地领会问题。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才能使课堂活跃起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问题要准确、清楚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回答问题的激情。
5.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要求学生回答,要让学生动脑想一想,这样才能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有些要留待以后回答、讨论或者下节课回答,或以作业形式、论文形式进行讨论。
6.允许学生犯错误。这样,学生才不怕回答有误,才能积极地回答问题。学生才能放开手脚。畅所欲言,达到提问的目的。如果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不予以宽容,学生就会患得患失,其想象力就会受到严重阻碍,这样就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7.对学生的回答探究要有预见性,并恰当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引导、启发。教师要能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就能敏锐地捕捉和及时纠正学生回答的错误和不确切的内容及方法上的缺陷。
总之,要通过提问探究达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目的,必须克服教师提问的随意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要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
五、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一)问题的设置要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科学家研究发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特别是情商对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要学”和“要我学”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为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的情绪处于积极亢奋状态,能自发地去学习,激发学生寻求正确答案的积极性。教师要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而且问题设计形式要多样。
(二)问题的设置要有启发性。
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因为启发性的提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起学生探究知识本质的愿望,促进学生的思维。启发性提问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通过这一问收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来,通过这一问使学生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更通过这一问使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跃跃欲试”之态。这样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就会不断产生。
我们在课堂上,有时可以通过一些典型案例情境进行启发,有时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讨论、辩论启发,有时通过创设情景模拟试验启发。
(三)问题的设置要难易适中,难易结合。
探究性提问的难度要适中,既不能设置太容易,也不能设置太难。问题太容易,学生不用过多动脑思考就能回答出来,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问题太难,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就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把握住这样的尺度:问题经过学生思考、讨论之后基本可以解决。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问题解决,更激发了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但对一些学习较差的同学,为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应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让他们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这些问题只需要通过阅读课本就能找到答案,他回答出来后能有一种成就感,有助于恢复他们的自信心,这比学会知识更重要。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再逐步培养他去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就会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不仅能够解决疑难问题,而且能成为一个优秀生。
在问题的设置上,一定要注意问题设置得不能太难,不要认为认为如果问题设置太简单,一是显得老师太没水平,二来也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如果这样效果一定会不理想,课堂气氛越来越沉闷,学生对老师也越来越敬而远之。问的问题又有些难,同学们都会“明哲保身”,都恐怕回答错了,在同学们面前留下不好的印象,因此都三缄其口。问题的设置不能以老师的意志为主导,而是考虑到学生的情况,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面向不同程度的学生。由于每个学生都有问题要思考回答,并且稍加努力都能回答出问题,有成就感,所以课堂气氛也就会就活跃起来。
(四)要有中肯的评价
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的点评是最后一个环节,有人认为通过前面的探究,问题已经解决掉,学生已经掌握知识,教师的点评就可有可无了。其实,这一环节不但不能可有可无,而且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为老师的点评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因此,老师的点评要以鼓励为主,力求避免在课堂上批评指责学生。当学生把问题回答出来之后,老师要绝不吝啬溢美之词,哪怕一个“好”字对学生来说都是很好的奖赏。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我们既不能放弃他另找学生回答,更不能对他批评指责,因为这样,会损伤他的自尊心,使他产生抵触情绪,不愿再学这门课,久而久之,就会自暴自弃。正确的做法应是积极的引导、启发,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他会对你心存感激,“亲其师,信其道”更会激起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总之,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改精神,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应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推广运用。
第三篇:制作电子报刊教学设计
《制作电子报刊》初备课
教学目标:1、2、3、知识目标:通过制作电子报刊,让学生综合使用word中的各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综合使用word软件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到学校所付出的努力; 种操作。
掌握电子报刊排版的技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综合使用艺术字、文本框及其格式设置。难点:电子报刊排版的设计。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拿出学校最近出版的一期“携手报”,让学生说说自己认为的报纸的优点。
学生从各方面表达看到报纸后的喜欢和从报纸上学到的知识。
二、问题解答
教师引入学生观察“携手报”的排版设计,让学生发言。教师提问题:
1、报纸一般必须有的几部分?
学生回答。(应该有报头、刊号、主编、主办单位等信息)
2、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word中的知识操作,谁能说出“师生精心 书写礼仪儿歌”的一段文字效果是怎样做出来的? 学生回答并动手尝试。
3、照片怎样插入的? 学生回答并动手尝试。
4、“勘误”一段文字后面的爆炸效果图是怎样制作的? 学生回答并动手尝试。
5、报头可以用图片,也可以用什么字体代替? 学生回答。
三、任务练习
学生以“携手报”为主题,利用教师分发的资源包进行创意设计,制作一期自己排版设计的携手报。
教师在辅导过程中,注意到各小组对知识点在理解和运用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在学生自学过程中穿插讲解。如:“为什么自选图形的颜色不是过渡效果的颜色呢?” “如何在文档中插入图片并更改版式?”“怎样给文本设置边框和底纹”等。对于重点和难点,教师要根据全班同学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进度,及时讲解。
学生积极动手练习,有问题寻求组员帮助,或请求教师帮忙。
四、板报评比
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评比,评出自己组的优秀作品,然后教师在全班进行展示,让同学们各抒已见,教师对学生的作品给予一个肯定。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看到同学们都能熟练运用word来制作精美的电子板报,并且在制作板报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学到了课堂外的知识。同时,也看到了同学们的团结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我相信今后同学们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的不断学习,将不仅仅能制作出精美的板报,还能制作出精美的网页。
第四篇:《制作电子报刊标题》教学设计
《制作电子报刊标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在Word中插入“艺术字”的方法。
(2)掌握编辑“艺术字”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学会利用“艺术字”工具栏修改艺术字的式样和形状。
3.情感目标:
(1)激发同学们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2)培养同学们协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艺术字”的插入与编辑
教学难点: 编辑修饰艺术字的各种控制点的使用方法。
教学内容:利用“插入艺术字”的方法来制作电子报刊标题。
教学环境:网络机房。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探索练习并结合教师讲解演示。
学情分析:
WORD是学生在小学初中已经学习过的内容,这一节制作标题主要使用艺术字,很多同学自己摸索过这部分内容,因此,我采取学生探索学习为主,通过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不知大家平时是否留意了我们生活中的各类广告海报板报杂志等,一份成功的报纸或杂志,除了需要充实合理的内容,标题则是它们与读者之间联系的第一道“门面”,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报刊的标题(展示,漂亮的字体会一下子调动学生的兴趣),大家会发现这样一个醒目富有艺术感的标题对文章和报刊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制作这些漂亮的标题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任务。
二.新课设计
1.制作报刊标题
以附录中学习周报的标题为例,我们看看怎样制作这样一个标题,会做的同学和我一起做,步骤:
1)打开WORD,新建空白文档,设置纸型“16开”,方向为“纵向”。
2)单击菜单“插入”→“图片”→“艺术字”。
3)打开“艺术字库”对话框,选择第4行第1列的样式。
4)在弹出的编辑“艺术字”文字对话框中,输入文字“学习周报”。并在字体下拉列表中选择“华文行楷”,字号选择54,加粗。“确定”按钮。
(简单演示后,让学生觉得非常容易,布置任务巩固学习效果,并对有一定基础的同学进行探索的引导)
任务1:用WORD的艺术字库来制作一个报刊的标题,比如:地理专刊,学习园地。(不要求做内容部分。)和我一起做好的同学可以探索一下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插入艺术字?
提问:还有什么其他方法可以插入艺术字?
2.修饰标题
艺术字库里样式虽多,但是要完全做出符合我们要求并且富有个性的标题,还可以对艺术字进行一些修改,这里有一个有用的工具,当我们选中插入的艺术字标题时,屏幕上出现的“艺术字”工具栏。请同学们将鼠标停留在每个按钮上看看按钮的名称,然后分别实际使用一下这些按钮看看有什么效果。(此时同学们之间可以互相讨论、互相帮助。)教师活动:以附录的“学习园地”标题为例:步骤:
1)插入艺术字“学习园地”。第5行第4列的样式,“幼圆”字体,“字号”40,字形“加粗”。
2)选中“学习园地”,单击“艺术字”工具栏上“艺术字形状”按钮,弹出形状列表,选择第3行第7列的“双波形1”选项。
3)单击“字符间距”按钮,选择“稀疏”。
注意事项:1)尺寸控制点:将鼠标放在这个控制点上,然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可以改变艺术字的大小。
2)形状控制点:将鼠标放在这个控制点上,然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可以改变艺术字的形状。(教师要做强调)
任务2: 1)请同学们对你刚才插入的艺术字标题,用“艺术字”工具栏调整一下。
2)“绘图”工具栏上“绘图”按钮,在弹出的菜单中尝试艺术字翻转的效果。尝试制作倒影字。
3)自己设计几种艺术字标题,分组交流。
注意事项:艺术字工具栏中有一个“旋转”按钮,单击此按钮,艺术字周围出现四个绿色圆形控制点。(注意此控制点的用法,可以与刚才学习的“尺寸控制点”和“形状控制点”作比较练习)(教师要做强调)
3.小结:展示同学们刚刚做好的优秀作品,讨论交流制作艺术字标题的体会。
总结:
教学过程中我想强调的是层次感,尽量让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由于信息技术教材在一定程度上的重复性,大部分同学对本节内容不陌生,但在掌握程度上必定存在差异,因此在任务设计上既有基本的容易实现的,也有一些存在难度的,鼓励学生协作和创新。
此外,鉴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信息技术课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而非具体的知识,因此本节课对操作的方法细节并未面面俱到,重在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新的方法和知识。“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选择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终生受益,价值永恒。这是我要在日常教学中始终坚持的教学思想!
第五篇: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运用中的心得体会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运用中的心得体会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和“民主合作”的教学观,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拓展和延伸教学空间,实施“教学内容活动化,教学活动内容化”,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平台。在实践中,我感觉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做到这一点。
一、什么是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所谓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从宏观到微观逐层分解知识,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归纳概括成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提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有目的的阅读教材,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最后请不同程度的学生归纳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教师进行点评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优点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我认为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有以下优点:
(一)贯彻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也就是说我们教学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有些教师上课时学生开小差的较多,课堂效率较低,就是因为单纯依靠教师讲解的课堂教学,没有面向全体学生,使一部分学生感觉自己是课堂教学的旁观者,激发不起他们的兴趣,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导致精力不集中。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解决这个问题。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把一节课的内容细化成多个问题,并且根据难易程度把问题分为A、B、C三个等级,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的问题。这样,就使每个学生都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都有被提问的可能。在此背景下,学生就不能再把自己当成课堂的旁观者,否则,回答不出来问题是要脸红的。因而,绝大多数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课堂教学中,认真阅读教材、积极参与讨论,为回答问题做准备。
比如我班有一名学生,入班成绩比较差,对学习丧失了兴趣,上课不是睡觉就是看小说,好多老师上课都放弃了他。我上课时,针对他这种情况,专门让他回答一些最简单的问题,像“是什么”等通过看书可以在课本上找到答案的问题。刚开始,他也不配合,根本不去看书、思考,起来就说不会。这时,我告诉他在课本就能找到答案,让他读出来。这样,他感觉老师没有放弃他,并且稍加努力他也可以回答出问题,所以他上课不再睡觉或看小说,而是根据要求去看课本,参与小组的讨论,慢慢的有了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了。
(二)贯彻了“民主合作”的教学观。
树立“民主合作”的教学观,就是要摆正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通过民主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其实质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提出问题,从宏观上把握学生学习的方向,而解决问题的任务则主要是由学生来完成的。这样,教师就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合作探究的引导者,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解放为主动的知识探究者,通过生生讨论、师生讨论来获取知识。经过这一变化,教师从繁重的讲授知识的任务中解放出来,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则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必须积极地去思考、讨论,否则,就不能得到问题的答案。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提问——讨论——回答——点评”四个环节,让学生各有所谈、各有所识,互相启发,共同寻找答案,领会知识本身的意义。
为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我把全班同学分成九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又根据程度不同分为A、B、C三个等级。小组讨论时,不同程度的学生则成为不同等级问题的中心发言人,比如,对于简单的A级问题,由程度较差的A级同学主要回答,其他同学作补充。并且,我又在小组之间引入竞争机制,引导小组间相同等级的同学进行竞争。比如,一组的A类同学回答A级问题,回答不好,由其他组的A类同学进行补充,哪个小组回答得好,则给予充分的肯定。每两周评选出最佳小组、最佳同学以及进步最快的同学。当然,这个等级的划分只是由我自行掌握,不对外公布的,避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这样,课堂上每个人都有任务,都有竞争对手,学生之间,既是探究问题的合作者,又是竞争对手,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更多地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自主学习的能力则是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出来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就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一节新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讲,往往非常抽象,不知从何处下手学习,更不知重点、难点是什么,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把一节课的内容细化为若干个问题,就相当于把一块原先无从下嘴的大肉切成了许多小块,方便了学生“下嘴”,使学生愿意去“吃”。另外,把零碎的知识问题化后,学生知道了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学习起来就有了很明确的目标,努力朝这个目标前进,避免了盲目的低效率的重复。
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要阅读课本,分析总结,要求学生从课本的叙述中概括出有用的信息点,构建起知识网络,这就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过程要进行小组讨论,特别是对于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讨论,可以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能力、辨别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前考试时,学生最怕做的题就是主观题,得分率非常低,原因就是分析材料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差,即使基础知识都会背了,也不会用。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后,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学生主观题的得分率有了很大提高,不少学生认为正是课堂上自主学习的过程锻炼了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一)问题的设置要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科学家研究发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特别是情商对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要学”和“要我学”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为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的情绪处于积极亢奋状态,能自发地去学习,激发学生寻求正确答案的积极性。教师要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而且问题设计形式要多样。
比如,在教授“矛盾的概念”时,我是这样设置问题的:我首先把一个比我高的同学叫上讲台和我站在一起,问“我们两个谁高?”学生感觉老师怎么问这样的问题,不知道我葫芦里要卖什么药,兴趣一下子上来了,都在期待着我下一步要干什么。然后,我让他回到座位上,问“我高还是矮?”这样,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也很容易的明白了高和矮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从而明白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二)问题的设置要有启发性。
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因为启发性的提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起学生探究知识本质的愿望,促进学生的思维。启发性提问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通过这一问收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来,通过这一问使学生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更通过这一问使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跃跃欲试”之态。这样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就会不断产生。
我在课堂上,有时通过一些典型案例情境进行启发,有时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讨论、辩论启发,有时通过创设情景模拟试验启发。比如,在教授《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这一框题时,我就创设这样的情景模拟试验:我准备了三个烧杯,一个放入自来水,一个放入白酒,一个放入白醋,我让教室靠后的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杯子里分别放的什么。他没法回答出来,同学们也感觉这个问题没法回答。我又问怎样才能分辨出杯子里放的东西?学生众说纷纭,我请一位学生回答,他走到讲台上闻一闻之后迅速给出了正确答案。我因势利导的问,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同学们很快明白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道理。
(三)问题的设置要难易适中,难易结合。
探究性提问的难度要适中,既不能设置太容易,也不能设置太难。问题太容易,学生不用过多动脑思考就能回答出来,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问题太难,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就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把握住这样的尺度:问题经过学生思考、讨论之后基本可以解决。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问题解决,更激发了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但对一些学习较差的同学,为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应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让他们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这些问题只需要通过阅读课本就能找到答案,他回答出来后能有一种成就感,有助于恢复他们的自信心,这比学会知识更重要。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再逐步培养他去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就会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不仅能够解决疑难问题,而且能成为一个优秀生。
在问题的设置上,我也走过了弯路。刚开始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时,问题设置得有些难,总认为如果问题设置太简单,一是显得老师太没水平,二来也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经过一段时间,我发现效果很不理想,课堂气氛越来越沉闷,学生对我也越来越敬而远之。我及时召集部分同学的座谈会,经过交谈,问题找到了:本身同学们都刚到了一个新环境,互相还不熟悉,正好我问的问题又有些难,所以同学们都“明哲保身”,都恐怕回答错了,在同学们面前留下不好的印象,因此都三缄其口。找到症结后,我迅速改进,问题的设置不再以我的意志为主导,而是考虑到学生的情况,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面向不同程度的学生。由于每个学生都有问题要思考回答,并且稍加努力都能回答出问题,有成就感,所以课堂气氛很快就活跃起来了。
(四)要有中肯的评价
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的点评是最后一个环节,有人认为通过前面的探究,问题已经解决掉,学生已经掌握知识,教师的点评就可有可无了。其实,这一环节不但不能可有可无,而且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为老师的点评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因此,老师的点评要以鼓励为主,力求避免在课堂上批评指责学生。当学生把问题回答出来之后,老师要绝不吝啬溢美之词,哪怕一个“好”字对学生来说都是很好的奖赏。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我们既不能放弃他另找学生回答,更不能对他批评指责,因为这样,会损伤他的自尊心,使他产生抵触情绪,不愿再学这门课,久而久之,就会自暴自弃。正确的做法应是积极的引导、启发,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他会对你心存感激,“亲其师,信其道”更会激起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总之,实践证明,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改精神,符合“三贴近”原则,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应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