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英语问题化教学模式探究
初中英语问题化教学模式探究
一、相关理论阐述 1.理论背景
传统英语教学一般采用“教单词——教语法——做练习”的模式,只注重语言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提不出问题,不能有效地开发其创造潜能。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提出“发现学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一些旨在强化“问题意识”、培养创造能力的“问题解决法”教改试验陆续开展,形成了若干常规教学模式,如布鲁贝克倡导的“问题”课程,奥斯本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五步过程”等。2.概念阐述
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和创新能力。我认为在新目标课程标准下中学英语问题教学方法仍然是以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为核心的教与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教师围绕目标问题组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导演下主动分析、探究、解决问题。
二、模式构成
题化教学模式的重点在“问题” ,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在此过程中三个步骤不可或缺: 1.课前准备问题
预习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先行学习,自主学习,并提出问题。一篇英语课文之前,我们可以首先告诉学生所要学习的课文的主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预先查阅资料,了解课文的文化背景知识,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把自己得到的知识和问题都记录下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学生听课更有针对性,教师讲解也更有针对性,有利于创设问题化的课堂教学环境.2.造性地提出和解决问题
学生在课前预习中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先行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所教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去引导学生思考。该环节是“阅读教学问题化”的主体,设置问题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因此,精心设计既有“坡度”又有深度,既面向全体学生又照顾优秀学生,既培养学生的一般阅读能力又启发学生的发展思维能力的问题尤为重要。首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先设计出本课的一道两个主导问题,即本课要解决的主要教学目标。例如在Starter Unit1中,“How to greet people?”即可作为主导问题,本课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怎样问候他人。然后在依据主导问题分层次设计下行问题,从简单的下行问题上升到主导问题。下行问题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度不等的问题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机会表现自己,获得成就感,同时有利于学生坚持对英语学习兴趣的持久保持。
问题的设置方式可以多样化,例如在Section B的阅读教学中可设置向导性问题、细节性问题与是非判断型等。向导性问题以培养学生速读能力为目的,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实施浏览性阅读,从而把握文章的主题或主要事实,着眼于指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全貌,建立初步的全文语义图像,使学生形成从文到句、从句到词的“自上而下”的信息处理统。细节性问题是在完成对向导性问题的讨论之后,要求学生用一段时间再去“精”读课文,了解课文各段落的主要意思和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以及文章中的一些细节,教师展示系列细节性问题来帮助学生获取较详细的有关主题的信息。题型设计可多种多样,如是非判断型,问题本身包含课文中的细节性信息,只要求学生回答“Yes”或“No”,“True”或“False”。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需要教师科学艺术地组织进行课堂提问。课堂提问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可以问学生,学生可以问教师,学生也可以向自己的同学提问;可以用一般疑问句提问,也可以用特殊疑问句提问;可以用所学句型提问书上的问题,也可以用所学句型提问书外的问题,而所给的答案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简约的。不同能力的学生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但是每个学生都会在课堂上学到知识,学会用知识。
3.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
问题情境教学强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在创造性地解决之后,启发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教师在结束课堂教学之前,可以就本节课的知识提出拓展型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去思考联想,培养学生更深人地发现问题的习惯,逐步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也可以提出有关于下节课所学知识的问题,给学生设个悬念,给他们一些诱惑,诱惑他们去看书,去寻求答案,引导他们做好预习工作,也为下节课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三、现存问题探析
首先,原有中学英语教材、大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存在, 或多或少地束缚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抑止了教师思维发展的进程。
其次,以考试为目的、以灌输为手段、以教师为中心、以死记硬背为特点的旧的教育模式造成学生形成已有学习经验,很难彻底改变。
另外,由于学生的已有知识有限,不足以充分理解相关问题。特别是初一英语以知识的呈现为主要内容,且学生口语能力有限,很难自主提出并解决问题。
四、问题化教学模式的策略
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这是有效实施问题教学的前提。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习者个体在学习认知活动中, 面对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困惑、焦虑与主动怀疑、探究的心理倾向。例如, 在“sports”教学中, 可预先让学生通过上网等方式搜集 basketball、table-tennis、badminton、volleyball 等球类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用英语 introduce 他了解的知识, 其他同学用英语向他提问, 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相互提问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意识。2.教师精心组织设问
这是有效实施问题教学的基础。教师必须积极超前准备与目标提问相关的设问因素, 注意提问的策略: 第一, 根据不同层次与特点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提问。第二,提出的问题必须与教学目标、学生的特点相适应。第三, 注意提问的程序性。例如, 英语议论文的讲解可采用 what、why、how的思路。第四, 注意问题的可思想性。教师应根据知识的实际和学生主体的现状引导设计出循序渐进而学生又能站着采摘或跳一下就可摘到的问题的果子。3.提供充足时间空间解决问题, 这是有效实施问题教学的保障。教师必须努力转变教育观念, 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积极鼓励学生锻炼提问的胆量。首先,必须保证在英语课堂上学生有时间思考、有时间提问, 不能一灌到底。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 认真品尝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英语教学实践, 向实践学习, 在实践中提问。例如,在Unit4“Where is my bag?”中可创设寻找东西等生活情景, 不断提高学生听说能力。
第二篇: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模式新探究
“英语阅读课教学模式探究”学习心得体会
童玲芳
这次培训主题十英语阅读课教学模式探究。阅读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语感,获得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开发智力,培养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了解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为继续学习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
英语阅读教学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其中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关系到阅读教学的整体质量。我们既要重视对学生阅读策略能力的培养,又要重视学生对阅读习惯、技巧的培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现行初中英语教材(Junior English Go For It人教版新目标)中,阅读课文在各单元都有分布,在八年级下及九年级每单元还有一篇拓展阅读,这些阅读文章涵盖历史事件,旅游,课余生活等话题,具有篇幅长,句式复杂,词汇障碍多,教学难度大的特点。阅读课在我们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尤为重要,怎样上好阅读课成为英语教师教学中的关键。那么,阅读课应如何把握,遵循哪些原则呢?
一、主要原则
1、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一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单元整体出发,整体把握教材的逻辑体系,通盘考虑教材处理:将一单元中各课的内容和教学过程所涉及的有关环节作整体安排和设计,使各部分、各环节构成一个合理、优化的整体,在不同的阶段有所侧重。从阅读教学而言,教师应当清楚在一个单元中,哪些听、说、写的内容与阅读有关,教师应当有意进行铺垫,或利用之进行扩展。其二,是指在阅读教学中采用语篇教学法。语篇教学法是指从语篇分析入手,把语篇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要求学习者从其层次结构及内容上入手,最大量地获取和掌握文章所传递的信息,同时逐步培养其恰当使用语言的能力。所以这种方法可以达到把语篇分析、打语言基础及提高交流能力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目的。
2、交际性原则。学习语言是为了交流。交流可以是口头的(听说),也可以是书面的(读写)。阅读教学也应注意突出“交流”二字,既要理解文字的含义,更要注意语境及角色。在阅读教学中强调交流,实质上是强调语言的实践。
3、实践性原则。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形式的实践性表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地位上,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现代外语教学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具有以下特点:
1、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关照,教师善于觉察到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各种认知的或情感的需要,并能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2、最大限度的让学生积极和自主地学习,在心理上、学习资源上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3、师生关
系是合作的、互动的,教师协助学生学习而不是主宰学习。由此看出,教师的角色并非课堂的主宰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
4、精泛结合原则。精读和泛读是阅读的两个方面。精读属于分析性阅读,它对课文中各种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并详细讲解其内容。精读是使学生获得语言知识的重要途径。而泛读则是综合性阅读,它不进行语言形式的分析,只要求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泛读是扩大语言知识和吸收信息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精读和泛读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是不同的。在入门阶段应以精读为主,教给学生基本的语音、语法、词汇、句型等基础知识,让学生尽量多地背诵一些课文。在基础阶段应将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训练学生掌握基本阅读的方法、阅读技能与技巧。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泛读的比例应逐渐增加,在大量的阅读中熟练阅读技能技巧,提高阅读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精读与泛读相互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5、兼顾听说写原则。阅读领先的教学路子,是上世纪初直接法语言教学大师韦斯特首先提出的。他根据印度的困难教学条件,主张在入门阶段的语音和口语训练之后就开始直接领会式的阅读教学,并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功。阅读领先并非只强调重视阅读技能的训练,而是通过阅读为突破口带动其他几项技能的训练。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侧重培养阅读能力”。这里的“侧重”除了指从总的教学目标和安排出发,提出教学重点之外,还有另一个含义:指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可以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着重培养某一两项言语技能称之为“阶段侧重”。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能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有所侧重,而不能只重视阅读就不顾其他技能的发展。
6、加强对学生阅读策略的指导和培养。阅读策略是指对学习者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的策略。Mackey曾列出扫读、预测、猜词、利用语篇标志等19种阅读技巧和策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教材中不同体裁的阅读材料,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阅读训练,比如略读、跳读、精读、研读。初中的阅读材料以叙事文章为主,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进行略读、跳读,辅以适当的小组合作学习,理清文章中的时间、空间、事件发生的顺序与关系,再配以一些思考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其抓住主题。
第三篇:初中英语对话课教学模式探究
初中英语对话课教学模式探究
标签: 山东省2006年中小学英语教学论文评选推荐论文 2008-02-28 15:35 摘要:任何的教育改革都应当首先是教育理念的变革,优化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骨子里根深蒂固的东西没有变,任你如何在操作层面上的创新、实验都不过是隔靴搔痒罢了。有位著名的语言学家曾这样说:“尽力在语言的药丸上涂上欢乐和果酱”。现时课堂教学需要的不是灌输,而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长期以来,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认为教师的任务是“教”(明显的主体行为),学生的任务是学(似乎带有某种被动性质)。所以,教师们往往热衷于“满堂灌”,采取“填鸭式”,搞“一言堂”,形成了一个"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实施新课改以来,笔者逐渐认识到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构建和运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必须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是冀教版英语教材,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特定的话题展开,很多课型都是对话课。在对这些对话课进行处理的过程中,笔者不断客观地反思近年来英语对话课的教学实践,感觉对话课教学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在授课时,教师往往或者重讲不重练,把对话当成阅读课文来教,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或者认为交际法就是表演法,重形式不重质量, 每堂课教师完成讲解后,让一两组学生表演一下对话就算了事。结果教师和学生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结果却收效甚微。为此笔者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的对对话课教学进行探索实践,总结出了“提示导学----听力先行---学生自学---小组活动----组际交流---评价反馈”的对话课教学模式,下面笔者以冀教版八年级(上)的部分课文为例来谈一下我们的教学实践过程。
一、提示导学,创设互动情景
在这一环节,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示导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展示新目标。用口头或书面形式简洁扼要地提出学习新课的目标,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例如冀教版Book 3 Lesson 41 一课,提示导学时可提出以下目标:(1)认知目标:能整体理解对话大意;能就该对话涉及的有关话题进行口头和笔头操练;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交流。(2)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团队意识,培养学生参与、交往、协作以及竞争等意识。(3)能力目标:通过听、说、读、写的统一操练,提高学生用电话进行英语交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提示重点、难点:提示该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给学生在思路、方法上以提示,为学生预习排除障碍。同时教师应该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说明该课教学的基本过程、组织形式,鼓励学生充分调动主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中来。
3、创设互动情景。在明确了教学任务后,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相应情景,创设让学生能够思考,投入的情景。情景教学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忱,使学生在自然生动的前提下运用英语进行交际。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创设情景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必须找到恰当的切入口,只有这样的情景创设才能为学生创造主动探究学习的条件,引导他们更好地自主学习。比如在教学冀教版Book 3 Lesson 41 一课时笔者先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Wang Mei正在和一位外国朋友通电话,她的英语不是很好。然后让学生讨论想象一下,会出现怎样的情景?如果你是Wang Mei,你的同桌是那个外国朋友,你们会如何做?学生们热烈地讨论,还试着着进行对话。最后,我让学生听对话录音,看文中他们是怎么做的,便很自然的导入了新课。
二、听录音,训练学生听力
听录音在对话课教学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不能图省事而以朗读代之。听录音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听力,而且能让学生学习和模仿正确的语音语调,感受英美国家的人在特定情景下说话的语气,进而提高其听说能力。例如在教学冀教版Book 3 Lesson 41 一课时笔者第一遍录音是让学生先获得感性认识,第二遍录音是让学生回答问题,理解内容,第三遍听录音则为了巩固与欣赏。
三、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是作为教学的主体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因此,为了能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尤其是小组活动中,更好地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交流互动,作为个体的学生就应首先进行自学预习,根据教师的提示导学,阅读对话内容,理解重点内容,攻克疑难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学可采用阅读思考、自我质疑、自查自练、自我归纳等方式进行。比如在教学冀教版Book 3 Lesson 41 一课时,指导学生首先阅读对话,然后结合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复习与新课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找出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整理、归纳自己所弄懂的知识,以便小组发言交流;同时列出尚未理解的知识,准备提交小组讨论,寻求答案。
四、小组活动,培养合作精神
教师要结合性格、性别、学习成绩等因素建立4至6人的异质小组,进行小组活动,并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时间上的充分保证,促使学生在活动中能够真正相互切磋、取长补短。要注意的是,在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时,教师不应过多干涉。教师主要提出有关的评价标准,给出词语或句型等文字提示或口头提示,巡视各组讨论情况,重点参与一两个小组活动,了解各组未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及时肯定、推广某一小组的学习成果和有效方法。小组活动操作方式:首先由组长根据教师的导学提示,提出当天要学习探讨的主要问题;其次由组员提出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供大家探讨解决;然后组内各个成员交流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结果或者交流自己自学所得;最后由组长作总结发言,对小组经过讨论所认同的该课重点、所产生的分歧及尚未解决的问题分别进行归纳;做好准备,在组际交流时展示成果,提出问题。
五、组际交流,提升学习效能
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进一步组织组际交流,为学生信息交流、思维撞击、协同研讨提供更大空间和更活化的情境。组际交流可采用组际研讨、组际互查和组际竞赛等形式进行。在组长带领下,经过畅所欲言,共同探究,相互启发,互相补充之后,由小组派代表展示各自所学成果(包括提出自己的的疑问),进行全班交流。发言中如出现错误或遗漏,可由本组其他成员纠正或补充。其他组如有疑问,则可提出质疑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如能解答,可以解答其他组的疑问。交流时,也可采取小组集体表演的方式汇报讨论的结果。总之,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出自己独立的见解,并展示各自独特的表达方式。组际研讨:由教师指定讨论较成熟的几个小组发言,表演对话,汇报本组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提出本组仍未能解决的疑难问题;然后由其他小组和教师作出评价、补充,或提出质疑,或进行辩论,或给予解答和纠正;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
六、评价反馈 组际交流后,教师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各小组之间的互动作出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表扬某些小组活动或组际交流中的良好的表现,指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所研讨交流的知识作出归纳,检查目标达成度。可采用复述课文,完型填空或利用情景创造对话,角色表演等形式进行。总结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学法指导,要引导学生回顾过程和方法,使他们有所感悟。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既不能“主宰”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而应将有效的指导、平等的参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并主动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总之,“提示导学---听力先行---学生自学---小组活动----组际交流---评价反馈”这种对话课教学模式,它绝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继承传统教学中科学的合理的成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指导下,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在模式构建实践中,笔者体会到教学模式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并不排斥灵活性,相反,教学模式应根据年级的高低、课型的不同采取适当变式。这种变式,一方面体现了对不同课型特色的关注,另一方面体现了对不同教法的探讨。教学模式宏观的稳定性与微观的灵活性,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当然,这种教学模式尚有不足之处,还有待全体同仁上下求索并加以完善!
第四篇: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英语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构成的整体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学手段、媒体构成的动态过程。本文论述了构建初中英语素质教育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指出构建这一模式必须遵循的五个原则,即整体性原则、交际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精泛结合原则、兼顾听说写原则,并详细阐述了这一模式的基本结构、教学策略。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中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口头上、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最重要手段,它能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学生在掌握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使用词典、语法等工具书及各种英语教育教学资源的过程中,能逐步获得较强的独立阅读的能力,为他们继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阅读,增加了词汇量,扩大了知识面。交际时就能避免因为词汇贫乏而言不达意,或因不了解文化背景知识而产生误会的现象;写作时才能言语地道,内容丰富。因此,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听、说、写、译能力提高的关键。
在我校运用的仁爱英语教材中,阅读课文是各单元教学的核心,容量大、密度高、话题广、课时紧。但阅读课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渠道。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构建了一种“讨论—限时自读—导读—复读—讨论”的基本课堂教学模式,以充分调整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各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语言的实践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主要原则
1、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一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单元整体出发,整体把握教材的逻辑体系,通盘考虑教材处理:将一单元中各课的内容和教学过程所涉及的有关环节作整体安排和设计,使各部分、各环节构成一个合理、优化的整体,在不同的阶段有所侧重。从阅读教学而言,教师应当清楚在一个单元中,哪些听、说、写的内容与阅读有关,教师应当有意进行铺垫,或利用之进行扩展。其二,是指在阅读教学中采用语篇教学法。语篇教学法是指从语篇分析入手,把语篇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要求学习者从其层次结构及内容上入手,最大量地获取和掌握文章所传递的信息,同时逐步培养其恰当使用语言的能力。所以这种方法可以达到把语篇分析、打语言基础及提高交流能力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目的。
2、交际性原则。学习语言是为了交流。交流可以是口头的(听说),也可以是书面的(读写)。同时,笔者认为,交流可以是共时的,也可以是历时的。阅读教学也应注意突出“交流”二字,既要理解文字的含义,更要注意语境及角色。在阅读教学中强调交流,实质上是强调语言的实践。
3、实践性原则。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形式的实践性表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地位上,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现代外语教学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具有以下特点:
1、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关照,教师善于觉察到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各种认知的或情感的需要,并能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2、最大限度的让学生积极和自主地学习,在心理上、学习资源上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3、师生关系是合作的、互动的,教师协助学生学习而不是主宰学习。由此看出,教师的角色并非课堂的主宰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服务员。
4、精泛结合原则。精读和泛读是阅读的两个方面。精读属于分析性阅读,它对课文中各种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并详细讲解其内容。精读是使学生获得语言知识的重要途径。而泛读则是综合性阅读,它不进行语言形式的分析,只要求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泛读是扩大语言知识和吸收信息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精读和泛读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是不同的。在入门阶段应以精读为主,教给学生基本的语音、语法、词汇、句型等基础知识,让学生尽量多地背诵一些课文。在基础阶段应将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训练学生掌握基本阅读的方法、阅读技能与技巧。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泛读的比例应逐渐增加,在大量的阅读中熟练阅读技能技巧,提高阅读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精读与泛读相互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5、兼顾听说写原则。阅读领先的教学路子,是上世纪初直接法语言教学大师韦斯特首先提出的。他根据印度的困难教学条件,主张在入门阶段的语音和口语训练之后就开始直接领会式的阅读教学,并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功。
阅读领先并非只强调重视阅读技能的训练,而是通过阅读为突破口带动其他几项技能的训练。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侧重培养阅读能力”。这里的“侧重”除了指从总的教学目标和安排出发,提出教学重点之外,还有另一个含义:指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可以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着重培养某一两项言语技能称之为“阶段侧重”。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能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有所侧重,而不能只重视阅读就不顾其他技能的发展。
三、基本课型
近两年来,笔者对阅读课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地探究。其基本思路是:
1、重视每个单元的topic。从话题入手,训练学生的认知图式。一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调用自己已有的认知图式;二是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扩展自己的认知图式。在此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教师应避免频频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要将重点放在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上来,有意将学生引入课文的话题。
2、每个单元中间的阅读是教学的重点。培养阅读素质应以语言知识为基础,同时,文化背景知识也举足轻重,因为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是被动获取阅读材料中的信息,而是运用已经具备的背景知识(包括已学过的语言知识和英语国家的文化),根据上下文去预测和理解意思。语篇知识是培养阅读素质的重要手段。精读与泛读应相互结合。另外,完形填空、短文改错、写作等训练是培养阅读素质的必要补充。
在每个单元的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采用“讨论—限时自读—导读—复读—讨论”的基本模式。
(1)讨论。在对话及单元话题引导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标题、图片、配套的阅读训练,书后的完形填空等材料让学生讲行讨论。这主要是为了使学生能及时调用其认知图式,有利于其自上而下,由整体到一般地感知、理解课文。
(2)限时自读。依据大纲规定的阅读速度,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求学生完成自读,初步理解全文内容,对疑难问题做好记号。教师则准备一些检测学生整体理解的问题或讨论题。
(3)导读。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着重训练学生的速度、略读等阅读技巧,重视语篇的宏观结构、作者的谋篇方法、体裁与风格、修辞手段、信息的分布规
律、主题段落、主题词、语篇标记等等,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和关键,把握全文,理清思路,帮助学生扫清理解障碍,并提高阅读能力。
(4)复读。在这一阶段,教师让学生复读全文,以检查理解程度,提出疑难问题,鼓励查阅词典等工具书,以解决理解的障碍。导读时尚未解决的问题,也可在这一阶段解决。同时,教师也可适当讲解一些语言要点。
(5)讨论。在每一篇课文后,我们应尽可能安排一些开放式的讨论题,以提升主题,并给学生一个真正进行主动交流的机会。学生讨论过后再进行写作,一是让学生觉得这仅仅是重新组织自已已有的而已,觉得有话可写;二是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3、重视课外阅读,大量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巩固语言知识,丰富学生的认知图式。教阅读的最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让学生学会阅读。如果能处理好课外阅读,则可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阅读是一种技能,虽然可以通过培训学习一些技巧,但要真正获得技能,毕竟是要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完成的。
四、教学策略
1、教师多角色转换。为了保障学生的自主学习能顺利、有效地进行,在阅读活动的各个环节上,教师须担当一系列重要的角色:
(1)阅读前的“导入者”。“导入者”的任务是在阅读前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具有读的愿望,同时了解相关的背景信息。同时还应该帮助学生去除部分理解障碍——生词,使之在阅读前具有必要的语言基础。
(2)阅读过程中的“协助者”。在学生阅读时,教师应给学生设置一定的阅读任务:选择标题、回答问题、找主题句等,使学生带着目的并采用相应的方式去阅读。教师应从旁做好监督调控、辅导指点的工作。(3)阅读后的“分析者”。在学生自主阅读后,教师应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语言点和文化知识点。可采用部分讲解和集体讨论结合的形式。教师要允许学生说出教师预想以外的答案,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
2、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使用率最高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当明确具体,要有启发性,难易适度,能为学生所理解,符合学生的水平。
(1)提问要忌直贵曲。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提问要达到一定的难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因此,英语教师要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果设计问题时过于浅显,或过于简单、容易,学生就可以几乎不动脑筋回答,一哄而上或脱口而出,虽然从表面上看这样的课堂气氛十分“积极”与“热闹”,实际上这种问题并没有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价值。
(2)提问设计要层层递进。教师要从学生兴趣所在处切入问题,在广泛联系的所在处设置问题。为了保证学生能顺利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可把一个难题精心设计成一系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小问题,使问题间有一定的坡度,根据学生水平,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逐步突破重点、难点。
阅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是一节课、一个学期就能够完成能力的培养。任何教学模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课堂教学复杂多变。因此,灵活、开放地选取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对各类模式不断地发展和“进化”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教学风格,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第五篇:“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
刘建星 重庆市云阳县路阳九年制学校 404528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认为:“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探究,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一方面使知识由外向内转移和传递,知识不断丰富;另一方面学生在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能力不断地得到发展和提高。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意义在于:一是有利于真正落实国家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二是根本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既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能迅速提高教学质量;五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探索精神。因而现代教育教学活动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构建知识,在问题探究中发展,在问题探究中创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那教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内容让学生自己感悟,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呢?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通过集体学习和个人钻研,自觉树立教学观、人才观、质量观、教师观,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为我所用,融入到实验中。所以教师必须从注重学习结果转变到注重学习过程上;从注重知识传授、理解、记忆转变到引导、促进以学习能力为核心的学生完整个性的和谐与健康发展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的《教学合一》一文中说:“先生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教学方法必须根据学生的学法。”因为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智力的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是无法教会的。而只有让学生多接触课文,真正做到内容让学生自己感悟,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因此,教师现在备课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详细地规划好教学流程,只能是设计教师的行为,也就是如何不断激励指导学生质疑、思考、解疑、活用,预设学生会遇到什么困难?教师如何适时地点拨、引导,激活学生思维。
二、巧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如果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内部动力,就能展开思维的翅膀,情不自禁地主动探究学习。创设情境一般有问题情境、生活情境、体验角色情境、借助媒体情境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材内容的不同特点,注意巧设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欲望,真正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那如何找准兴趣点,以点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火花呢?一是在教学中要以激趣为手段,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学生的劲来了,个个都会兴致勃勃地进行探究性阅读。二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对教材的不同理解,设计一些举纲张目,牵一发而动全身并带有一定争议的问题,以引发学生研读课文的兴趣。
这样引起了学生认识的冲突、求知的欲望,都会自觉地研读课文,为自己的观点找理由。同时在讨论中要求人人参与,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标新立异,从争辩中寻求答案。老师只在“导”字上下功夫,以促成问题的解决。
三、鼓励质疑,精心设疑
有很多的发明创造就是从问“为什么”开始的,如牛顿的地心引力就是从“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开始的,瓦特的蒸汽机就是从“壶盖为什么会往上窜?”开始的。能否敏锐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人”的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重要尺度之一。因而作为老师应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有不同于课本的看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断,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质疑热情。还可以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心理,充分利用各种竞赛、评比等激励措施,提高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生认知规律和教学重难点,把握时机,在关键之处设疑学生没有提到的问题。
四、教给方法,培养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强调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所以,课堂教学要变传统的“给知识”为“给方法”,一是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可结合单元训练重点和年段特征,让学生每学一篇课文都得到一点收获,使读书方法得到积累。并力求让学生融会贯通,能将课内外获得的知识、技能、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去。二是要重视学生质疑问题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主要“就课题、重点词句、感兴趣内容、标点符号、插图、课中空白、详略得当、布局谋篇、思想内容、表现手法等内容提出疑问。”三是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可通过读一读、想一想、与他人交流、查找相关的资料、开展某种实验等形式,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四是小组的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在合作探究中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尊重,学会交流。
五、激励评价,延伸探究
激励评价可由教师进行,也可让学生自评、互评,学生总结、教师补充,特别是教师评价要以表扬为主。同时,还可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当场编一首热情洋溢的小诗,创作一个精彩的儿童故事,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说说自己的肺腑之言;课后有效地组织学生编排小报、进行辩论、开展一次社会调查,以给学生更多动脑、动手、实践、探究的机会。
总之,教师要从根本上做到四个转变:即从“知识为核心”观念转变为“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观念;从“教师本位”的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从“讲授式教学”的观念转变为“探究式教学”的观念。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