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学后教”理念下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探究
“研学后教”理念下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探究
摘要:自从我区实施研学后教课改以来,各学校结合自己实际情况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探究例如象贤中学的三元教学模式研究,洛城中学的“332教学模式”研究等,并且取得了一定的课改成果。以新课程理念,新课标要求为指导,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的设计找到依据,提出进行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时应采用的措施和路径。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070-01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育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其具有导向、激励、测评等功能。与新课标的规定及新课程的理念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我区实施研学后教以来,对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产生了模糊的概念。以新课程理念,新课标要求为指导,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的设计找到依据,提出进行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时应采用的措施和路径。
1.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设计实施出现的问题
1.1 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设计表述不完善。由于对新课程改革把握不准确以至于认为新课改后的思想品德教学目标仅仅是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要求的“三维目标” 一一对应,使得教学目标千篇一律,尤其在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行设计时,部分教师仍使用“进行自尊自信教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等目标陈述。这种目标设计形同虚设,无意义可言,反而会让学生觉得学习目标遥不可及虚无漂细。假大空的目标内容,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思想品德的课程具有其特殊的课程目标,在进行课堂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有非常大的空间,对学习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内容的表述应具体。
2.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1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忽视对学生学的关注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54%的教师虽按照其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活动,但使其陷入到被动呆板的位置。由于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限定了范围,有的教师担心是否可以按事先设定好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问题,反而将重点放到了自身的教上,降低了对学生学的关注度,违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2.2 不关注学生和课堂环境的变化,及时修善教学目标。此类状况在新教师中较频繁。实习的第一节课,记忆犹新。我的教学重点只是将备课的内容按照自己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去讲授,一节课下来关心的是自己内容讲完没有,重点点到了没有,而没有留心将重点、主体放到学生身上。
2.3 实施教学目标时,主观随意。有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由于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且对教学目标的不重视在课堂实践中体现的更明显。没有教学目标就像一只没有线的风筝,随风舞飘,教师会随着自身的反应与兴趣点随便的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或是对自己想谈的问题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讲,没有计划可言,随意性强,这样的教学难以实现有效教学。
3.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优化的策略
根据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主要从教师对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的认识、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设计与阐述、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实施、以及在课后及时对教学目标的修改进行优化的措施进行阐述。
3.1 优化教学模式。作为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党的大政方针及其他社会科学知识,都具有严肃性、抽象性和深刻性的特点,要完成这些内容的教学任务,就需要教师化平淡为新奇,变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变深刻为浅显;化单调为丰富,变沉闷为轻松;化呆板为活泼,变陈旧为鲜活,才能收到事半功倍、出奇制胜的功效。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远不如其形象思维能力。他们讨厌填鸭式的机械灌输,渴望欣赏和倾听生动活泼的教学。因此,我们教师只有优化教学模式,采用“参与式”“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模式,运用幽默教学艺术,运用漫画、典故、寓言故事、名言警句等教学形式,把课本知识由学生的间接需要变成直接需要,形成强烈的内部动机,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思想品德课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成为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在互动中教学,从而让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懂得道理。
3.2 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要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他们只是一个被动的受体,这样的方法不但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积极性,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而且助长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阻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
教学成效往往取决于能否增强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愿学”,从而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方法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围绕课文的内容开展讲故事大赛、让学生上台讲课老师当学生转换角色等活动。学生们对这些活动深感兴趣,学思想品德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3.3 探究性学习以教师引导为主。探究性学习是让老师将课堂还给学生,给他们更大的思维空间和自主空间,但这并不代表探究性课堂就是放羊课,完全让学生放任自流。老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既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也要控制课堂进度,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不同的学生老师可以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对于那些好奇心比较强的学生,老师可以用一些有意思的观点、事例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抛出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不断引导他们的思维。对于一些学习兴趣浓厚好胜心比较强的学生,老师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来保障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竞赛可以是个人间的竞争也可以是小组合作竞争,可以是一些知识考试可以是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果是以活动的形式进行,老师可以在最后将每个同学或小组的成果进行展示和评比,活动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去完成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内容。对于那些比较有知识基础的学生,老师可以根据他们的基础知识引导他们进行一些深层次的学习。老师要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同时也要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皮连生,庞维国等译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第二篇:在“研学后教”理念下优化教学反馈与评价
在“研学后教”理念下优化教学反馈与评价
【摘 要】“研学后教”是以研学案和书本为载体,以研学问题为线索,以发展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研学组织形式,旨在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了在“研学后教”理念下进行有效的反馈与评价,从反馈与评价在“研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各环节中的有效应用和优化教学反馈评价功能,强化教学的有效性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研学后教;优化;教学反馈与评价;有效性
“研学后教”是以研究学案和书本为载体,以研学问题为线索,以培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研学组织形式,旨在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具有特色、充满活力、高效和谐的课堂教学模式。而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和相互合作,优势互补、解决疑难,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在“研学后教”理念下,进行有效的反馈与评价呢?
一、反馈与评价在课堂教学各环节中的有效应用
1.评价与反馈在“研学”环节中的应用
在学生先学阶段,教师要全面巡视学生的自学情况,运用目光巡视和走动式巡视,在巡视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面部表情(微笑、点头或赞许的目光)或肢体语言(拍拍学生的肩膀等)对学生所反馈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要特别注意观察自学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地、耐心地、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辅助,但不宜过多,否则影响其他同学,也无益于这部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独立完成的学案中反馈出来的信息,查看出现的问题,思考让哪些学生展示。同时,教师在此过程之中必须对学生学习中所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分类分析、归纳汇总,并挖掘存在问题的根源,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做好“第二次备课”。
2.反馈与评价在“后教”环节中的应用
“后教”并不全是教师讲,而是教师指导之下的“兵教兵”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合作学习并进行反馈的过程。它可以分为两步:一是展示与更正,二是交流讨论。
(1)展示与更正
展示与更正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包括错误的思路、方法、和不良习惯等,并给以及时矫正。学生任务(如自学检测题)完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如下反馈评价工作:
①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板演或其他展示活动。②指导学生观察台上学生的板演及其他展示活动情况。(在此反馈阶段,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如理科学习中,评价反馈的内容是:一看思路,二看方法,三看步骤,四看结果,五看规范。从这五个方面看有无问题,准备参与更正或讨论。)③教师应启发尽量多的学生上台反馈更正。
一般情况下,在进行反馈时,教师应先让潜能生上台更正,潜能生不能更正的,再找中等生、优秀生上来更正。既要找出做错的地方,又要讲清为什么错,学生可以质疑问难,这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教师在这时充当的是主持人的角色。在这个“兵教兵”的过程中,潜能生的错误得到了纠正,疑难和问题得到了解决,这就把教师原来要在课下完成的补差任务移到课堂上由师生共同来完成了,可以节省师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板演的问题解决了,教师可以进行行间巡视直接反馈,或让学生同桌对改,一看正确率,二看还有哪些新问题,要把所有的问题都尽量解决在课堂上,这也是教师兼顾台上台下,由点到面全面了解学情的方法。
(2)合作与交流
“展示与更正”环节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一般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加以解决,对此评价应主要包括以下二种评价:
①对小组的评价:我们可以采用表格式、竞赛式、推举代表、当堂练习等多种反馈形式,全面了解学生合作的过程与结果,恰当地给予综合性的评价。评价项目的确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特征制订,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设计。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定期给予小组成员阶段性的评价,并针对实际情况给予进一步的指导。这样的评价针对性强,对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②对组员互评:由于小组活动成果是以小组汇报或小组总分的成绩进行汇报,很难看出其成员的个人贡献。因此活动评价时,教师也只注重对小组结果进行评价,很难对个人做出一定的评价。因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设计组员互相评价表以满足小组成员内在“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二、优化教学反馈评价功能,强化教学的有效性
1.引导学生自学质疑问难,体现教学中的反馈铺垫
每节课开始导入新课后,用一定的时间组织和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本,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为了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组织学生自觉地阅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一边巡视,一边个别辅导,一边做一些挑战性的鼓动,如比比谁阅读得快,重点抓得准,问题提得多,对完成得好的及时肯定并打一个好的等级,作为平时成绩。这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的开端,也是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一个环节。学生完成这一环节后,头脑中已有了初步的观点,也产生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疑难,同时也激起了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对疑难的思考,进入了主动的思维状态。
接下来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尽量把自己的问题说出来,教师不急于回答,耐心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以获取学生观点的反馈,及时调整下一环节的教学设计。对于一些重点或热点问题,则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清楚地表达出来,经过适当的综合和归类,作为下一环节讨论的内容。“疑者,觉悟之机也”,对那些提问积极的学生,尤其是能提出师生重视、见解深刻问题的学生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有问、敢问和善问。
2.组织学生合作讨论,体现教学中的反馈迁移
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课堂上不可能也不必逐一讨论。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把问题综合归类,确定集体讨论的问题,或者是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问题,或者是多数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是教师认为有利于明理、激情和导行的关键性问题,总之要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采用二人小组(同桌)、四人小组(小组内前后两桌)再全班的形式进行讨论,获取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学生在讨论中掌握了基本观点和方法,其它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3.给学生点拨释疑,体现教学中的反馈升华
教师梳理学生反馈后再反馈给学生,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和谐统一。如对课堂讨论的问题,进行简明扼要的归纳;精讲课本中的重难点和学生认知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存在的一些普遍性的问题,或者解答一些讨论中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是使讨论升华的必要环节。这个环节不一定等全部讨论完毕后进行,可以在一个大的问题讨论结束后教师相机点拨,及时反馈,随机调控。
4.启发学生自我评价,体现教学中的反馈内化
小学是学生整体性自我意识的萌生时期。小学生“重视别人对他的评价与态度,还会比较这些评价,作出自己认可的选择。”对小学生来说,“教师对他进步与独立性的关心和鼓励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抓住评价契机,肯定积极发言的学生,表扬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评议讨论中出现的一些典型的思维过程,小结学习方法,启发学生自我评价,正确地思考问题,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小学生还“会对自己不同方面的能力作出不同的评价。”但这种评价大多是与别人,尤其是在小学生心目中有权威的成人对他的评价吻合的。因此,要重视组织学生自己对学习过程进行评议和小结,包括内容和语言等各个方面。这是启发学生自我评价的反馈和内化。
参考文献
[1](美)Vernon F.Jones & Louise S.Jones.方彤,罗曼丁,刘红,陈峥译.全面课堂管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田本娜.小学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第三篇:当前实施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当前实施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摘要]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理念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法,可在当前实施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存在有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新课程有效顺利地实施。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 存在问题 解决策略
科学的本质是探索未知,科学的发现来自于探究过程。因而,在新课标下高中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探究,主动实践,注重科学过程与方法,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探究式教学对培养学生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具有重要作用[1].然而,从我在校级、市级乃至省级的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听课得知,在当前中学实施探究教学中,存在有诸多问题,它严重地影响和制约新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我们去研究、去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本文欲从教学实际出发,探讨实施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探究活动设计不合乎教学实际
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一概追求时尚的探究式教学方法,而不是从教材内容和现有的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出发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化学《原子结构和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的教学中,从中学现有的教学资源出发,是无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可有的教师却敢为人先,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这样的课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吗?不可能的。所以,在进行探究式教学设计时,要注意:
1、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中的元认知理论和构建主义理论,明确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和作用、以及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目的何在;
2、坚持研究教材内容和研究学生实际相结合,研究教材内容的知识点和能力点,研究教学内容是否具备有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和能力;研究现有的教学资源是否能满足我们实施探究式教学的需求。
二、对学生探究方案设计缺乏科学性的指导,甚至在指导时出现科学性的错误
探究式教学旨在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品质和科学素养,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倘若教师探究式教学中对学生的探究方案不进行科学性的指导或在指导时出现科学性的错误,以上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教学。例如:一位教师在《卤代烃》的教学中,在指导学生探究溴乙烷在NaOH水溶液中、在加热条件下有无发生反应时,只是指导学生往加热的溶液中加HNO3酸化,再加AgNO3溶液,若出现淡黄色沉淀,就说明溴乙烷在NaOH水溶液中、在加热条件下发生了反应 ,这样的结论正确吗?也许有人认为是正确的,但我认为是不正确的,它只有验证溴乙烷自身不能电离出Br-的前提才是正确的,所以老师应该先指导学生验证溴乙烷自身不能电离出Br-。再如:在某校的教学开放日,我去听了一节物理课,物理教师在《正交分解法求合力》探究式教学时,由于事先未对两个弹簧拉力器所产生的误差考虑进去,探究结果出现了较大的偏差,使得学生在探究后对这种科学方法产生了怀疑,教学效果适得其反。新课程的实施对每一位教师而言都是一种机遇和挑战,它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注意:
1、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要了解实施探究式教学的一般步骤,要具备有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2、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到学生当中,对学生所设计的探究方案进行质疑、评价等;
3、要指导和帮助学生分析探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论证探究方案的科学性,使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三、学生小组探究中不重视合作能力的培养
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赋予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素养的一项重要要求。从目前来看,探究式教学大多采用分组探究,往往是5、6人一组,可是从探究方案形成到实施等过程中,只是少数做,多数人看,多数同学未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出现多数同学对探究方案不理解、探究课变成看热闹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等状况。所为了在探究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师要注意:
1、要求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各小组长要对组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各组员要各司其职;
2、教师要深入学生当中观察了解,对在探究方案的制定、实施过程中合作较好的小组要及时地表扬,对做的不够好的小组指了其不足之处;
3、有意识地展示合作较好小组的探究结果。
四、不重视探究式教学过程的交流与评价
在各级优质课评比活动的探究课教学中,往往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制定探究方案、学生实施探究方案、探究结果交流与评价等过程。而忽视了对学生养成良好探究习惯、增强探究意识、促使学生形成科学探究素养具有特别重要作用的探究过程的交流和评价。所以,为了有效实施探究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探究式教学过程的交流与评价,教育主管部门要采取必要的手段促使教师重视探究式教学过程的交流与评价。教师要注意:
1、让学生谈探究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2、要表扬在探究过程中表现较好的同学或小组。教育主管部门应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素养与品质的考查
只要我们在自已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和研究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探究式教学就会在新课程实施中绽放出它的光彩。
第四篇:“研学后教”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学问题”的设计策略
“研学后教”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学问题”的设计
策略
【摘 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学问题”的设计以“研学后教”理念为基础,围绕文本解读为原点、目标导向为焦点、学生学情为落点、多角度精选为支点、层级推进为力点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力求真正有效地进行“研学问题”的设计,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学后教”;“研学问题”
一、策略一:深入文本解读,立足研学问题有效的原点
在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是教学设计的开始,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从根本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深度,因此,教者要在正确深入地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确立教学内容。教什么决定了怎么教,基于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教学内容的正确选择之上,来设计研学问题。
从文本解读入手,有效的研学问题设计,有两个问题十分关键:
1.文本解读要深入,研学问题设计要浅出。文本解读是备课的内涵之一,问题设计是呈现的形式。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要尽可能地深入,而表现形式要简单明了,便于学生把握。
2.把还原学生的文本解读过程作为研学问题设计的着力点。教师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前提下,不能忽视学生解读文本的心理过程。教师在设计研学问题时要还原解读的过程体验,并且站在学生的认知规律上来体验学生的理解进程。
二、策略二:以目标为导向,直指研学问题有效的焦点
教师在研学问题呈现上需要确立教学的核心目标,指向集中地开展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开启学生的心智,唤醒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所设计的问题就不能是简单的“是不是”和“对不对”,也不能是艰深晦涩的学术性问题,必须有适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探究深度和思维负荷,主要可采用以下措施:
1.直指教学的重点,纲举目张。所谓重点就是学习的核心内容,是学生能力形成的关键。设计研学问题时,要充分考虑研学问题对全文内容的统领作用与对教学流程的贯穿作用,不能偏离教学的重点。如:《钓鱼的启示》一文,抓住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学习的核心目标:透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其形象,故此,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研学问题:从钓鱼到放鱼的过程中,“我”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样的研学问题浅显明了,学生可以直奔学习重点开展探究活动。
2.突破教学难点,拨云见日。一般来说,对于文本的学习都学生难以理解和把握的地方。在设计时预设有效的研学问题时,如果顺利地解决这些难点就能为学生学习扫除障碍。
三、策略三:以学生的学情为本,紧扣研学问题有效的落点
学习的过程是以已有的知识体验为基础,对信息进行加工、理解、调整、融合,从而重新建构的过程。如果课堂研学问题的设计起点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就缺少了知识迁移的基础性内容,就难以通过问题的发现、讨论和解决过程来实现对新旧知识的融合、分析、批判和创造,达成对新知识的建构。如果问题设计过于简单,也无法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思维负荷。所以研学问题的设计不仅要切合文本实际,而且要切合学生实际,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规律。只有基于学生实际学情的研学问题教学才是有效的,设计时可以找以下两个点:
1.找适合学生的认知点。教师在对课堂研学问题进行设计时,要了解学生认知的实际水平,遵循“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思维特点,避免概念化,既要防止出现因设计简单而使学生没有兴趣,又要预防设计过难而使学生丧失信心的受挫现象产生。
2.找紧扣学生的兴趣点、情感点。教学问题的落点,是以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文本,调动学生的情感,考虑各种因素及其影响,尽量使研学问题适应具体的教学情境,才能打造出有效地阅读课堂,回归本色课堂。譬如:在《小柳树与小枣树》教学中,在展示图片谈话导入后,学生初读课文,提问:你喜欢小柳树还是小枣树?指名回答后,学生旗帜鲜明地分成两派,之后,马上以非正式辩论的形式开展研学,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后,持不同观点的双方,进行激烈又有依有据的对辩,真是精彩极了,孩子就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然完全投入进去了,这就是调动了学生情感的结果。
四、策略四:从多个角度精选,撑起研学问题有效的支点
1.关注文本细节。研学问题是从文本中提炼出来,又能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的问题。而文本是课堂教学生发的原点,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我们在设计研学问题时要细读文本,充分挖掘文本的资源,寻找能“以点带面”的支点。
(1)琢磨题眼。有些课文的标题涵盖了文本的内容或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是解读文本的“眼睛”,也是设计研学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三年级上册《一次成功的实验》,上课伊始,让学生抓住题眼“实验”进行质疑:实验的准备、过程、启示等,然后讨论选出最有研学价值的问题:实验的过程是怎样的?即实验是怎样进行的?就这样,学生通过琢磨题眼,自主发现探究并解决研学问题,这是让学生觉得非常有趣并能获得成就感的学习模式。
(2)抓住文眼。文眼是解读文本的一把钥匙,以文眼设计研学问题,可以提挈全篇,有效深入文本核心。比如:五年级课文《草船借箭》,其中“神机妙算”一词,可谓是其文眼,可以把“研学问题”设计为“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此文还有一个词是文眼,就是“笑”,抓住“笑”字,讨论:诸葛亮笑谁?为什么笑?通过对此研学问题的探究后,对全文有了深入的理解,也品赏了人物形象,最后还可以顺理成章地进行一个小练笔,学以致用。
(3)抓住文章的脉络线索、语言特色、构思特点等文本信息进行研学问题的设计。从文本细微处做文章,一些看似平淡无奇,容易被人忽视的关键点,深入探究,大胆设问,常常能知微见著。
2.借鉴名家评析。作家的“创作谈”可以帮助我们原生态地了解作品,其他作家对作品的评析,结合丰富的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借鉴名家的评价是设计研学问题的重要途径,往往能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3.自主欣赏发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中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把课文读准、读顺、读美,有利于学生理解、质疑、综合、鉴赏等各种层次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自主发现鉴赏式”的研学问题设计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4.互动生成意外。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预设与生成结合的过程。学生在参与课堂时,往往会提出自己的问题,有时这种老师没有考虑的意外就是文本的研学问题,老师及时捕捉这个教学资源,深入探究,会生成课堂意外的惊喜,生成思维的火花,形成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教学《清澈的湖水》一课时,学生初读后质疑:为什么小洁要一直紧紧地攥着面包纸不扔呢?这就是在课堂生成的研学问题。
五、策略五:有序层级推进,形成研学问题有效的力点
阅读教学应该是从“阅读、理解”着眼,以“辨析、探究”入手,以“感悟、应用”为目的的基本过程,这是一个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要有必要的阶梯,形成一定的“梯度”,循序渐进,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用研学问题的有序呈现来带动整篇课文的立体学习,以解决精粹的研学问题来激发思考,引发更深层次的讨论,推进课堂高潮的形成,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学问题的实施流程是:1.自主学习,潜心研读;2.合作交流,共同探究;3.展示成果,后教解惑。
第五篇: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赴陕西师范大学培训体会
单位:东许中心校东许初中 姓名:刘兵兵 学科:政治
2010年10月11日―12月10日,我有幸参加了由陕西师范大学承办的“国培(2010)计划项目顶岗臵换学习政治班”的培训学习。回顾这段时间内紧张而有序的学习,我认真聆听了很多专家的精彩讲座,积极做好学习笔记,努力用新知识来提高自己。专家们精湛的教艺,先进的理念,独特的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受益匪浅,有了质的飞跃。现就本次学习简要谈谈对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点滴体会、思考。
一、探析思想品德课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目前,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能正确处理“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关系
思想品德学科在全国有11种版本的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较,新教材不再是教师教学的唯一范本,而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众多课程资源中的一种资源,新课程要求广大教师合理使用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现在还有不少教师固守传统教学思想,避生就熟,教学几乎完全唯教材是从,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和学生发展的实际。有些教师担心考试压力,在教学中只重视强迫学生掌握知识,而不重视引导学生探究和体验获取知识的方法与过程,课堂往往成为教师的独角戏,学生参与性不强,积极性不高。还有个别老师甚至不厌其烦地让学生背课文,排斥了学生的个性思考,其结果学生只会死记硬背,思维和创新能力较差,更不懂超越教师和教材,整个教学过程单纯的变为老师讲,学生听,课后记忆,考试检测。培养出了死记知识却不思考知识、不诘问知识、不评判知识、不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与此相反,有的教师却走上了另一个极端,他们十分关注课堂活动的开展、课外教学资源的补充,却忽略了师生手中共有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材的实用价值,课堂教学随意性过大,教材受到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如:思想品德课丧失自我,异化为班会课;忽视学科特点,教学内容虚泛、空洞;脱离实际,随意延伸、拓展,将思想品德教学变成材料堆积课,新闻报道课等等。这种情况使思想品德学科的价值降低,让社会、学校、学生对思想品德课造成误解,抹杀了思想品德课的学科功能。
还有的老师放大了思想品德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要求,在一节或一段时间(如一个单元)的教学中,老师往往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对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给予了过分关注,却忽视教材基本知识和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割裂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与知识目标的关系。课堂上设臵了许多令人感动的事例、煽情的故事、催人泪下的画面,却缺少引导学生感动之后的理性思考、激动之后的理性行动,没有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个性心理内化过程,失去了教材中相关理论观点的支撑,其结果是教材基本知识被忽视,这种海市蜃楼式的做法不符合新课改“知识和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要统一起来”的要求,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虚化,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2.不能正确处理活动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
新课程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倡导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引导学生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策划课堂活动,但往往对活动的主旨不作深入思考,出现为活动而活动、为体验而体验的教学泡沫现象,使得教学华而不实,走向形式化。具体表现在:部分教师将“合作学习”、“分组讨论”仅仅当作“体现课改精神”的标签,不管需要不需要,应该不应该,合适不合适,是否有价值,一律“分组讨论”、“合作学习”;一节课安排多次讨论,教学的重点、难点要讨论,显而易见的问题也要让学生讨论,学生间打闹、争吵之声不绝于耳,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匆忙零乱,课堂教学表面上是全员参与,实际上重点不突出,缺乏深度。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普及,为我们教育教学开辟了新的途径,很多教师在上课时都尽可能使用多媒体教学,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很大作用。但不难发现,不少课堂上教学出现了“满堂电”的现象,鼠标代替了粉笔,大屏幕代表了黑板板书,教学内容完全成为资料的堆积、画面的交替,以多媒体视觉冲击取代了学生的思考。课堂上老师手忙脚乱,学生兴致勃勃,但课后却沉淀甚少,弱化了教学效果。
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从根本上说是为教学内容服务,并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的。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方式时,应该以增强学生学习效果为本,坚持科学适度原则,既要选择那些具有典型性、科学性、教育性和针对性的教学资料,又要采用最能使学生把握教学内容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教学形式。千万不能只重形式,轻效果,违背新课程改革的本来意义。3.不能正确处理教学评价与教学指导的关系
在师道尊严盛行的时候,老师对学生无情的冷嘲热讽是极为常见的。可现今,许多老师为了体现新理念,对学生无原则的迁就、表扬已成为一种潜规则。学生所答问题明显不对教师也不敢轻易说“错”,课堂评价缺乏针对性,更缺少老师画龙点睛、高屋建瓴的指导。没有很好的发挥课堂评价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指导作用。“很好,太棒了!”“你回答的完全正确!”“你真棒,将来一定了不得!”之类的话在课堂上不绝于耳。这类话明显含有“假大空”的意味,经常使用,非但对学生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让他们产生疲劳感,觉得怎么回答老师提问都是可以的,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4.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新课改下,一些课堂教学往往停留在浅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明显不足。一些教师的讲授只是对文本信息的重复性归结,教师常常花很多时间解决学生已经懂得的“真理”,学生不能从老师那里摄入有效的能够生成思维能力的教学信息。这不仅导致教学水平和效益的低下,更为严重的是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责任感的形成。还有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拿一些思维含量太低的问题发问不止,用学生通过翻阅教材内容就能作出的响亮回答来代替自己的讲授,看似师生互动频繁,教材的知识点也都涉及到了,但对学生来说没有增加新的信息,没有深入的思考,更不用说创新与生成。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课堂预设过强,教与学始终处于平面、定格的关系,教学缺乏动态与变化,教支配、控制甚至替代了学,生成的知识因为与教学预设相冲突而被遏制和否定,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在一定程度上,教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离不开教,越不会学,学生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学习能力并没有真正的提升,教学层次也就始终上不去。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理念,把学生的发展水平分为两种:①现有的发展水平,即指“学生现在能够独立完成的智力任务”。②“最近发展区”,是指其“潜在”的发展水平,目前不能独立完成,但是在教师和同学的协助下,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智力任务。与学生的两个发展水平相对应,我们把教学分为两个层次: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是高层次的教学,针对现有发展区的教学是低层次的教学。显然,只有高层次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应该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将潜在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学生现实的发展水平。低层次的教学最多追求的是表面的繁华,很快就会成为过眼烟云,只有高层次的教学才能有效促进学生成长和进步。
二、对上好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建议
针对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觉得要上好思想品德课,进一步提高思想骗你的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积极践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
教学观念是教学实践的先导。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它包含着三层含义: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全人教育,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新的课改理念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个体的自主行为。广大思想品德课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的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把握新课程的实质,理解新课程的理念,确立新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质量观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情感的、行为的、生理的等诸多因素参与,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与发展。
2.树立师生皆有所获的教学效果观。
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学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宏观上来看,检验课堂效果有两大因素,一是学生学有所获,二是教师教有所得,师生皆有所获才是新课改条件下教学追求的目标。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实实在在的引领学生的成长。如果每一堂课学生在知识的建构、能力的提升、情感的体验这三个方面有所收获,就是一堂成功的课,同时,教师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也要获得情感升华,获得新的发现,促进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互动交流中,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3.转变教师角色,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变管理者为组织者、变主导者为引导者、变传授者为合作者。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是教学活动中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讲究师道尊严,学生惟命是从,很少发表自己的看法。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能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激起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激发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欲望;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在教学中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渴望探索真理并带有感情色彩的意向活动,要畅通情感信息的流通渠道,密切注视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移情换位,思其所思,忧其所忧,乐其所乐。在教学中建立平等、信任、融洽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善于提问,善于探究,让学生在质疑、求知、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善于思考、善于创新的思维品质;教师要扮演好参与者的角色,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开展交流、合作,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使学生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才能,与学生同忧同悲、同喜同乐。4.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提高课堂的效率,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应把握好六大要素:一是教学目标要有效。明确、具体、科学、简明、切实的教学目标,才能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收到良好的效果。二是教学容量要适度。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科学地安排与搭配教材内容,合理地组织各部分的练习,不能“贪多”,也不能“求少”。三是教学重点要突出。在教学中,目标是什么;先讲什么,后讲什么;重点讲解、示范什么;解决什么问题;等等教师应心中有数。如果主次不分,“胡子眉毛一把抓”,教学重点突不破,教学难点攻不下,那么教学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四是教学方式要灵活。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学校条件及学生等情况,科学、适切、灵活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学科教学切忌“一刀切”,不考虑当前实际。五是教学过程要完整。教学效果来源于教学过程。一节优质课,在组织教学、传知授技、学生练习、探讨交流等方面,教师既有“定向目标”,也应有“拓展思考”。教学各环节,做到“活而不乱”、“导而不烦”、“学而不厌”、“乐而不纵”。六是教学效率要提高。在有限的课堂内完成的任务越好,花费的时间越少,教学质量就越高。5.挖掘思想品德课堂的潜力和魅力。
我个人认为,思想品德课堂的潜力和魅力目前应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去挖掘:(1)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学生的兴趣来自于三个方面:学生自身价值的体现;学到新的东西;能够在学习中有新的发现和创造。教师在教学中能够重视这些方面的设计,会进一步增强思想品德学科的魅力。(2)要准确定位课堂。思想品德课承载着德育教育功能,要求我们不仅仅关注学生的认知领域,还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特别是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要挖掘教学的深度。从课程资源中挖掘出较深层次的东西,具有创新性;教学的整个过程要有“灵魂”贯穿始终,具有思想性;教学内容层层递进、步步为营,具有逻辑性;课堂设计要有计划性、目标性,具有针对性。(4)要合理利用现有教材。既不照本宣科、也不脱离教材,教师不能仅仅追求让学生明白显性的知识,应该挖掘教材隐性的但课标要求必须掌握的知识、潜在的能力和隐含的思想。
总之,课程改革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课堂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我们不断学习,深入思考,大胆实践,锐意创新,思想品德课教学一定能绽放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