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教学中提问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幼儿园教学中提问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提问是幼儿园组织教学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学目标达成的主要途径,是引导幼儿主动学习,获得发展的关键,科学的提问能使幼儿集中注意力,激发兴趣和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参与活动的愿望,使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得到发展,收到预定的教学效果。它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也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艺术。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往往不难发现一些现象的存在:有些教师设计的问题脱离幼儿了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水平、有的问题指向性不明确、有的问题思维空间不够等,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活动的质量,影响了幼儿学习的情感态度、思维发展和艺术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教育学家告诉我们:幼儿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巧设提问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把他们从某种抑制状态中激奋起来,激发他们想说的欲望。然而目前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提问的作用远远发挥不够,影响着幼儿学习兴趣和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可见,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教师与幼儿之间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种方式。综观我们的课堂,教师的提问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范围狭窄,目的性不强很多教师的提问常局限于活动内容本身。提问目的单一,往往只是为了诱导幼儿说出内容。如在文学欣赏活动中,很多教师在活动一开始就直入故事内容,问幼儿“这是什么地方”“家里有谁。可能发生什么事”等,而很少跳出故事的具体内容,激发幼儿自身的经验,体验故事情节的精妙等。事实上,除了针对活动内容设计问题,提问还可以将幼儿的好奇与兴趣引向教师认为有价值的地方,可以激发和调动幼儿的相关经验,还可以调整课堂氛围或推动活动的发展等。
2.提问的条理层次不清晰教师的提问能引导幼儿的思维,如果教师的提问缺乏条理,幼儿的思维也会陷入混乱。如在故事《小熊让路》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出示小熊图片后问幼儿“这是谁它长得怎么样”,接着开始讲述故事的开头部分,讲完之后又问“我带来了谁,小熊在路上遇到了谁,它是怎样叫小动物让路的。类似的提问教师事先没有精心设计与编它为什么要让小动物让路,小动物们给小熊让路了吗„„”排,活动时随口发问,意义相同的问题会在不同环节出现,问题之间也缺乏层次感,条理混乱,会对幼儿思维带来干扰。事实上,这种提问不是建立在深入了解幼儿意图的基础之上,只能使幼儿或做出粗浅的、机械的回答,起不到激励和引导的作用。
3.给幼儿思考时间少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往往在心里已经有一个自认为满意的标准答案,活动中总期望提问后希望幼儿能够马上回答,有“聪明”的幼儿能够一语命中。若是遇到答非所问、不切题或者一时没人回答等情况时,教师要么打断或阻碍幼儿思考,批评幼儿不认真听,要么迫不及待地给出正确答案,应付结束这一问题。
教师过分注重正确答案,会让幼儿揣测教师想要的答案或等待教师最终自己作答而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4.提问存在不平等状态教学中的每一个幼儿都是平等的,他们应该享受平等参与阅读教学活动的权利和机会,教师也理应保证每一个幼儿的这种权利和机会。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幼儿的这种权利和机会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保障,教师提问喜欢用请“能干”的幼儿回答,用“能干”幼儿的思维代替全班幼儿的思维。当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可以倾向于能力强的幼儿。由于教学活动提问的不平等现象,使部分幼儿丧失了信心,成为教学活动中的“边缘人”,甚至脱离了教学活动。这样,教学活动的提问功效和作用必然受到影响。
二、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应对的策略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巧妙的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主要技术之一,在幼儿探究活动开始之前、活动过程之中和活动结束时的提问都十分必要,合理科学的提问能激励幼儿专注于探究活动和内部心理活动。真正实现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正如拉瓦特里所说,教师“在最为适当的时候提出适当的问题。这样就有可能推动儿童在较高的水平上进行活动。针对以上问题,教师该在提问中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的策略。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1.提问要目的明确有效的提问应指向明确,能引起幼儿的思考、探究。帮助幼儿把握重点,拓展思维,从而达成教育目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原有基础、原有能力、教育活动的主题及目标,用一种精心策划的活动程序提问,使问题以一定的逻辑顺序展开。在设计问题时,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教学环节的衔接过渡处提问。我们知道,大多数的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延伸和发展的,而对于教学环节而言,应该是环环相扣的。因此在提问上就要体现由此及彼,承上启下。如在小班语言活动《小老鼠摘果子》的环节中,教师边演示课件边提问,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寻找答案:1小老鼠看见了果子时怎么想的2大象是怎么样来摘果子的3小猴子是怎么样来摘果子的4如果是你,你会想什么办法来摘果子呢告诉大家好吗”2.提问内容要紧扣幼儿生活经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在这种水平下儿童能独立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解决问题的水平。两。种水平的差异“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也为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即我们的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从已有知识出发,所提问题应是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推导、运算能够回答的问题,而不是超出幼儿实际水平,使得幼儿无法回答,因为这样会让幼儿产生消极畏难情绪,这样的提问不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不能激发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既浪费时间,又达不到实际效果。
如在活动“消防员叔叔了不起”中,讨论了消防车上有什么之后,我用“消防车上有那么多东西可以帮助消防员灭火,那么消防员叔叔自己要带东西吗”这一提问将讨论的重心自然地转移到消防员身上。再如在学习《相反国》的故事时,我用“在相反国里小熊发生了哪些事情”和“如果你是小熊,你以后打算怎么办”两个问题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小熊和小动物们的想法。启发幼儿进行换位思考。
3.提问要考虑幼儿年龄的特点,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是面向全体因人施教的教育原则在实践中的运用,即根据不同水平的幼儿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一般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提问从幼儿的实际出发,虽然是同一年龄段的幼儿,但每个幼儿都是不同的。教师要了解每个幼儿的不同经验、不同水平、不同个性,正确估计幼儿的能力。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对班级中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我们经常让他们回答有难度和灵活性较大的问题,让他们重新组合所获得的信息来寻求答案:对中等能力的幼儿。基础性和综合性的提问起到了巩固教学效果。吸引大部分幼儿的注意力,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对于能力相对弱的幼儿,教师则可以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思考便能回答的问题,来帮助这些幼儿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对幼儿的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局限于少数幼儿,要使每个幼儿都有回答的机会,如只限于提问少数幼儿而冷落大多数,那么就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对回答错误或不会回答的幼儿,要耐心引导和启发,不能指责,对于积极回答的幼儿要给予鼓励,使教师提问和幼儿回答在融洽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以达到预期效果。此外,提问时,教师还要注意表述的技巧,把握提问的一些基本规则,如问题中心要集中,用尽可能少的字表述清楚,语音、语调要突出问题的中心和重点等。
4.提问要多设计开放式的问题开放式的提问,没有固定的答案,它不受语言和情节的限制。既可以为幼儿提供创造性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又有了一定的难度。幼儿需要联系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进行分析推理,从而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教师应当多设计一些有思维指向的开放性问题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从不同的“你认为接下角度来思考问题,让幼儿的扩散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如“如果„„,那么„„”来会发生什么”“你喜欢谁,为什么”“你认为应当怎样做”“谁的方法好,假如是你会怎么办”“关“你最喜欢这本书的哪一页”于这个问题你还有其他看法吗”“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等等。在针对“这幅画讲了些什么”这个问题时,幼儿可以从人物动作、表情、语言、心理及背景等角度进行观察和讲述。由于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幼儿不但要理解故事,而且要将理解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有利于幼儿积极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育需要智慧,教学需要策略。课堂的提问是影响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应引起大家的关注和重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提问的艺术。在新一轮教改中,教师只有认真研究提问的技巧,课堂上灵活地运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幼儿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篇:科研论文:浅谈幼儿园教师教学提问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科研论文:浅谈幼儿园教师教学提问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科研论文:浅谈幼儿园教师教学提问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摘要: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来完成,而师幼之间的互动主要是通过提问和回答来完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为幼儿创造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这就对教师的“提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提问,“问”出孩子们的兴趣,“问”出孩子们的想法,“问”出孩子们的创造,这需要大家思考、探讨与学习。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一些集体教学活动中老师的提问行为,发现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改进策略,期望能更好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的确,设计巧妙、运用适宜的提问能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引起幼儿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幼儿自主地去学习与探索,以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反之,则会影响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降低教学的有效性。尽管当前的教师们已经普遍意识到了提问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仍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过于关注知识的传授、纪律的管理以及常规的维护,而忽略了幼儿的兴趣与渴望表达的欲望。本人截取了一些教学活动片段,以揭露一些教师教学提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园教师教学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提问重数量,轻质量。
案例一:中班语言活动《三只羊过桥》
师: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讲一个故事,仔细听录音,然后回答老师的一些问题。
教师播放故事录音。
师:这个童话剧的名字叫什么?
生:《三只羊过桥》
师:你们喜欢听这个童话剧吗?
生:喜欢。
师:小朋友都喜欢听这个童话剧,那谁能告诉我童话剧里面有哪些小动物?
生:大灰狼、大山羊、中山羊还有小山羊。
师:回答得对不对?
生齐声:对。
师:那这三只羊为什么要过桥?
生:去吃草。
师:可是他们遇到了谁?
生:大灰狼。
师:大灰狼想干什么?
生:吃掉它们。
师:大灰狼想吃掉小山羊,小山羊是怎么对大灰狼说的?
生:我的身体太小了,等我长大了,你再吃我好不好?
师:说得真好。接着是谁来过桥了?
生:中山羊。
师,中山羊又对大灰狼说什么了?
生:我的身体太瘦了,等我长大了,你再吃我好不好?
„„
仅截取的这部分教学片断,教师的提问次数就达到了10次。这“一问一答”的形式,看上去师生之间的互动似乎很多,然而深究这些问题,我们会发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大部分都是一些认知性问题,它流于形式,缺乏启发性和创造空间,考察的仅仅是幼儿的记忆能力。因此,幼儿往往不需要进行深入思考,随口就能回答,如“童话剧的名字叫什么?”、“小山羊对大灰狼是怎么说的?”。这不仅让幼儿丧失了许多畅所欲言的机会,也抑制了幼儿的创造性。
此外,我们也发现,教师设计的提问简短而机械,诸如“喜不喜欢”“对不对”这类封闭性问题在我们的教学中随处可见,甚至已经成为一些教师的口头禅。而针对这些问题,幼儿的回答往往只是简单的“喜欢”、“对”,而很少涉及“为什么”,这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幼儿的思维,不利于幼儿积极思考。
2.教师提问重答案,轻过程。
案例二:中班语言《春雨》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名字叫《春雨》。听听诗歌里讲了什么?
教师出示挂图并完整朗诵诗歌。
师:春雨落下的声音是怎么样的?
生:滴答滴答。
师:你们听得真仔细,那都有谁听到了?
生:种子、梨树、树苗还有小朋友。
师:有树苗吗?
生齐声:没有。
师:是的,诗歌里面没有提到树苗,那还有谁呢?看看(教师指着画面),还有谁也听见了。
生:小草。
师:这不是小草,叫麦„„麦什么。
此时,终于有幼儿想了起来:麦苗,是麦苗。
师:对了,还有麦苗也听见了。
„„
在幼儿园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拥有绝对的话语霸权,而幼儿则时常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的主导地位压制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只能被动地应答而没有提问权,只能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在案例二中,当老师提问“有谁听到春雨的声音了?”,一幼儿回答说有种子、梨树、树苗还有小朋友,其实他已经回答正确了三个,但由于其中一个答案与教师的预定答案不一致,教师就通过问幼儿“对不对”,让全体幼儿的回答——“不对”,直接否定了该幼儿的答案,这无形中让该幼儿的自信心得到了沉重打击。接着,教师直接用手指指向预定事物,将幼儿往预定答案上引。但由于幼儿对“麦苗”这一事物不熟悉,还是不能给出正确的答案,教师就直接给予提示:“叫麦,麦什么?”这原本可能是一个发散幼儿思维,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良好契机,但在教师的拒绝取向的反馈行为下,生生演变成了一次对幼儿主动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阻止和打击。这不仅把幼儿的思维禁锢在了教师划定的范围,久而久之,还会让幼儿失去自己的表达意愿,不再积极思考,不再有自己的思想,从而影响幼儿个性与独立性的发展。
3.集体提问和指定提问多,幼儿回答机会分布不均匀
案例三:中班科学《认识长方形》
教师出示画着长方形的图片。
师:仔细看看这个图形,然后告诉我看到这个图形,你能想到哪些东西?
生1:桌子。
师:你说。
生2:冰箱。
师:好的,你来说说看。
生3:书本。
师:恩。你来说。
生4:枕头。
师:来,你也来说说看。
生5:像黑板。
师:好的,还有谁想说?
„„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维护课堂的秩序,一般多采用集体问答和指定问答。这在无意识当中,回避了幼儿回答问题或提问,而即使有幼儿回答了,教师也不作出回应,仍然指定幼儿回答同一个问题。如在案例三中,就“看到这个图形你能想到哪些东西?”这一问题,就指定了10来个幼儿回答。而在指定回答中,教师经常会用到这样的话语:“你说”、“你来说”、“你说说看”这类重复性较高的词,显得啰嗦。而另一方面,针对这一类提问,思维活跃、能力较强的幼儿总会积极发言,教师也会下意识地请这类幼儿回答,这在有意无意当中忽略了能力弱、胆子小的幼儿。长此以往,会打击这些幼儿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他们彻底成为教学活动中的“边缘人”,并且容易给幼儿带来心理问题,让他们变得更自卑、胆小。这与最初教师设计提问以带动幼儿学习兴趣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4.教师的反馈不当,过于机械
案例四:中班绘本阅读《爱听故事的月亮》
师:月亮怎么了?
生:掉进水里了。
师:咦,小朋友们仔细看画面,掉进水里的月亮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月亮它变小了。
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那谁能告诉我,月亮为什么会变小?
生1:因为天很黑,它很害怕,就变小了。
师:说得真好。来,你也来说说看。
生2:月亮它不会游泳,很害怕,就变小了。
师:也是因为害怕就变小了,是吧?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生3:因为水很冷,它就变小了。
师:哦,这个小朋友说的可真棒,还有哪个小朋友也想来说说看的?
生4:月亮变小,就像我妈妈洗衣服,洗完以后衣服就变小了,月亮也是这样的。
师:哦,你说的也很棒。
„„
幼儿的思维活跃,没有思维定型,犹如天马行空,喜欢想象。因此,他们的回答也是千差万别的。很多时候,他们会给出很多意想不到的答案,例如,在案例四中,面对教师提出的“月亮为什么会变小”这个问题,幼儿给出了不少有趣的答案,特别是第四个幼儿,他的答案更是出人意料并让人忍俊不禁。这源自于他自身的生活经验。原本这是一个可以让幼儿思维发散开去的好契机,然而,教师给予幼儿的反馈却只停留在了表面的夸奖,如“你说的真棒”,“你说得真好”等,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更无法激起幼儿继续创造想象的积极性。其实,幼儿的很多回答都是经过他们认真思考后得出的结果,因此,面对幼儿的每一个回答,教师都应给予认真的回应,这是对他们认真思考的一种鼓励与肯定。而好的反馈,又会给幼儿开启一个新的知识大门。反之,教师的敷衍或是无视是对幼儿信心的一种打击。久之,他就会放弃思考,丧失回答的欲望,他会觉得反正我说了老师也不会理我。
二、优化教师提问的策略
1.提问数量要适中,目的要明确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教师总会设计很多问题,那么问题是不是越多越好呢?有研究发现,若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提问数量偏多,提问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1]。因此,要想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对所提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做出价值判断,酌情调节控制提问的数量。而且在设计这些问题时,教师要扩展自己提问的目的,不要把提问的目的仅仅限制在考量幼儿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更要注重幼儿情绪情感的培养。
2.提问方式要多样,多些开放式提问
在教师教学提问中,最常见的是封闭式提问。这类问题有一个特点,就是通常它的答案是唯一的、有限制的,它要求幼儿朝教师预设好的方向去思考,问题设置的也相对简单,考察的多是幼儿的记忆能力,幼儿往往只需回忆所学知识、生活中的简单常识或具体事实就可以回答。它的优点在于省时高效。但反之,由于它的回答不需要花费幼儿太多力气去思考,久而久之,会让幼儿懒于思考,有时甚至直接通过揣测教师心理猜到正确答案。因此,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采用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多问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激发幼儿思考,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3.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在当前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师幼之间的互动,教师占据绝对的领导地位。在课堂上,教师坚守一个原则——问你什么,你就回答什么,并没有给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使得幼儿的语言和思维都慢慢与教师保持了一致,以致幼儿说的不是自己想说的话,也不知道如何去说自己的话了。但其实,教育的主体是人,师幼双方作为“人”相遇在一起,双方之间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应正视幼儿学习的主体地位,倾听、尊重并接纳幼儿的语言,承认他们的思维,引导幼儿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其大胆探索与表达。
4.提问反馈要及时,反馈方式要多样化
有时为了顺利完成所设计的教学环节,面对幼儿的回答,教师会不做对与错的评价,或是简单的“恩”、“哦”后又继续下一个问题的提出,这有意无意中打击了幼儿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及时的反馈能激励幼儿积极地去思考,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让他们变得敢说、会说、喜欢说。
有时教师会对幼儿的回答进行鼓励,但往往都是诸如“你真棒”、“说得真好”这类浮于表面而无实际意义的赞扬。这其实是教师驾驭教学活动能力弱的表现。因此,在反馈的方式上,教师要多样化,切忌过于笼统模糊。例如在案例四中,教师提问“什么月亮会变小”,第一个幼儿的回答是“因为水很冷,月亮就变小了”。教师对此的反馈是“你说得很棒”。很显然,该教师理解了幼儿的思维,知道“水冷”与“变小”之间所隐含的因果联系。但是此时如果教师再多问一句:“为什么水很冷,月亮就会变小”,那么幼儿的回答就会不止于此。他会跟你解释:“因为水很冷,月亮冷的缩起了身子,它就变小了。”当他说出这段话的时候,那么教师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才真正达到了。此时,教师再适时地给予认同表扬:“你的想法非常好,希望接下来的小朋友也能像他一样,把话说得完整。”这种反馈很有指导性,一方面不仅肯定了该幼儿的思考,让他感受到了被赞扬所带来的满足感,而另一方面也让后面的幼儿知道努力的目标,鼓励孩子多说,说出自己的思路与想法。
总之,提问作为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它非常重要。提问技能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整个教学活动的精彩指数,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不断反思、分析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观念,从而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提问技能。
参考文献
[1]康丹.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王方林.何谓有效的课堂提问.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
[3]朱珊.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应答言语行为的个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李娟娟.幼儿看图讲述活动中的提问设置与指导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2,(2).[5]支娜.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方式的特点与改进[J].学前教育研究,2010,(2).
第三篇:新教师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新教师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成都市第十三幼儿园 甘雪涛
[摘要]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是非常常见的行为。同时提问也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和教学质量,可以说提问是教学艺术的灵魂。可是目前大量的新教师涌入幼儿园,她们在组织集体教学活动过程中,很大的问题在于不清楚“如何提问”。因此,本文从一个新教师的视角,阐述其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提问有效性的因素,最后得出提高“提问有效性”的策略。[关键词] 新教师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 提问 解决策略
作为一名在别人眼里有“高学历”“深理论的“新进”幼儿园教师,真实地接触一线之后明白,“无论之前理论和想法多理想,都敌不过切身实践来得真实”。在一线教学的实践经历,对我感触最深的是“提问对于集体教学活动目标达成的影响”。这让我不断反思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存在哪些问题?哪些因素影响了“提问”?如何提高“提问”的有效性等等。
一、新教师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问”存在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有效提问’对于集体教学活动的重要,它也是师幼互动的核心。但是作为幼儿园的新教师,却在“提问”环节遇到很多问题。
(一)对于“提问”本身的担忧心理
担忧的表现主要有:1.不知道该不该问这个问题。担心提出的问题小朋友回答不上来;担心小朋友不感兴趣,不能引起共鸣;担心提问后,小朋友的回答与自己的设想“背道而驰”该如何收场。比如,很多新老师会问“小朋友喜不喜欢?”“愿不愿意?”这种很具有幼儿个人意愿的问题,得到的答案可能会让老师无法“回应”。2.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而担忧。这有两种情况,第一种不知道在哪个环节提问比较适合以推进教学活动过程,达成教学目标。第二种情况,虽然知道在某个环节需要提问,可是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词语或者句子,更能清楚提出问题,以了解小朋友的已有经验,或者提升其经验。新教师自身对“提问”本身的担忧,很可能影响提问的“有效性”。
(二)“提问”目标指向不清楚
对于新教师来说,“提问”还存在目标指向不清楚的问题,即不清楚提问解决的是“教学过程”中的什么问题,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等等,是否有利于解决教学的“重难点”问题等等。比如,在中班数学活动“美丽的项链”(找规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是“请问这条项链有什么特点?”问题提出以后,幼儿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幼儿发现的是组成项链的珠子大小不一样,颜色不同,数量不同。“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本身比较宽泛,目标指向也不清楚,不利于引导幼儿观察“项链颜色”的特点。如果提问改为“请问这条项链的颜色有什么特点?”那么幼儿的注意力就集中观察颜色,更容易找到颜色按照“红黄黄”的规律排列。
(三)“提问”层次不清晰
对于新教师来说,何时采取何种提问方式,提何种难度的问题仍然存在问题。不清楚如何设计“提问”的层次,挖掘幼儿的已有经验,以逐步实现教学目标。比如,在中班语言讲述活动“热闹的元宵”中,教师以为幼儿过了元宵节,有相关的经验。活动开始之初,提的问题是“小朋友你们知道刚刚看的沙画画的是什么吗?”幼儿回答的均是个别的行为“放鞭炮”“挂灯笼”“汤圆”“舞龙狮”等等。教师再提问“沙画中的小朋友在过什么节啊?”绝大多数幼儿回答的是过年。在这种“启而不发”的情况下,教师只能“悻悻”地自己说出“元宵节”。如果教师将“沙画中的小朋友在过什么节啊?”改为“小朋友在过什么节的时候,会吃汤圆、看花灯、舞龙狮?”这样提问就是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由泛泛提问到精确提问”逐步过渡,“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讲述“元宵节”。
二、影响新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因素
(一)自身缺乏班级管理与组织能力
一次高质量的集体教学活动,考究的不仅仅是幼儿教师专业知识,还有组织和引导幼儿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对于新教师来说却是比较欠缺的,一是因为新教师对班级幼儿和班级管理工作缺乏管理经验和技巧;二是对幼儿不熟悉,没有建立稳定、积极的师幼关系,未能树立自己在幼儿心中的威信。这些因素都影响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因为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可能会花大量时间提醒幼儿遵守纪律、管理幼儿常规等等。教学过程中注意力分散,也使得原本准备好的问题,不能及时发挥作用。
(二)对幼儿特点缺乏了解
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儿童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是儿童现有水平,就是儿童已经达到的、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第二种是儿童在他人的帮助下,能达到的更高能力水平。而“有效”的提问,能够帮助幼儿在现有水平基础上达到更高水平。但是作为一名新教师,很大的不足在于对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性格、能力和已有经验把握不准,以至于不清楚通过哪些难以程度、哪些类型、什么时机提问,为幼儿搭建“支架”,引导其在原有水平基础上有所提升。加之新教师对幼儿的观察能力有限,也难以在课堂现场敏锐地抓住提问的关键时机。
(三)缺乏提问技巧
俗话说良好的师幼关系就像打乒乓球一样,老师发出的球(提出的问题)幼儿能够接住,同时教师还需要接住幼儿抛出的球(幼儿发出的问题)。但是对于新教师来说,大多时候是自己在“发球”,幼儿是否能“接住球”,是否能接住幼儿“抛出的球”确是很难的事情。这和新教师缺乏提问技巧有关,因为新教师运用较多提问方式是“直取问”,而对于“反问”“引问”“追问”等方式运用较少。平铺直叙的提问,也难以调动课堂氛围,不利于进一步调动幼儿兴趣参与活动。新教师的提问“类型”比较单一,存在很多无意义的“封闭式提问”,比如“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等等。这种封闭式提问,限制幼儿的想象,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意义也不大。再者,新教师难以把握“提问时机”,对于何时需要“追问”,何时需要“引问”把握不准。
三、提高新教师“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有效的提问”包括三个方面:有效果,即与预期教学目标相吻合;有效率,即以尽少的投入换得较多的回报;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1]实现。而提问是教学中最常用的重要手段,要想实现有效教学就得由有效提问。对于新教师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一)“稳定有序’的集体教学活动常规是实现有效提问的前提
对于新教师,如何实现班级管理的“有序”和组织的“流畅”确实是很重 要和首要的问题。而且“稳定有序”的集体教学活动常规,也是教师实现有效提问的前提。新教师可与班上的另外一位老师和保育员共同商量,通过“榜样示范”“随机教育”“规则引导”等方式,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2]引导幼儿明白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回答问题的习惯”“坐姿习惯”等等。另外,提前与配班老师协调集体教学活动中需要配合的地方,以确保集体活动秩序稳定、有序。
另外,新教师需要加强与幼儿之间的交流,以平和、关爱的心态与幼儿相处,建立积极、友善的师幼关系。这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幼互动或应答关系。
(二)观察、了解幼儿特点是实现有效提问的重点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新教师要实现有效提问,需要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台下的十年功”即是日常活动中对幼儿的观察,以了解幼儿的性格特点、能力差异、已有经验的多与少。同时,新教师还可以同班级其他老师交流幼儿的各个特点,以丰富自身对幼儿的认识。当然除了日常活动中比较宽泛的观察,新教师还需要观察幼儿对即将进行的集体活动是否有相关经验进行个别交流。这有利于帮助新教师在预设问题的时候,判断问题的“难易程度”,如何设计问题的层次性,以及提问的目标指向性。
(三)灵活运用提问技巧是实现有效提问的关键
教学活动现场有很多不可预知的问题产生,因此新教师不能完全按照“预 设的问题”来进行提问。因此,首先,新教师要做好心理准备,以积极、镇定的心态面对幼儿“千奇百怪”的问题,同时需要适当地调整“预设”的问题。新教师克服自身心理的担忧心理,方能有更多时间和注意力观察幼儿的表现,及时调整提问。对于幼儿回答不上的问题,或者没有回答出自己“想要的答案”也不要着急,适当的等待是必要的。[3]其次,新教师可根据集体教学活动的内容、目标和重难点设计“关键性问题”。比如,中班科学活动“让纸站起来”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性问题即是“怎样用桌上的材料,帮助纸宝宝站起来?”“不用其他材料的帮助,怎么让纸宝宝站起来?”这两个问题是引导幼儿探索在“有辅助材料”和“没有辅助材料”两种情况下,如何让纸立起来。抓住关键性问题,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再者,新教师可尝试运用多种提问类型,逐渐熟悉不同提问类型的功能,以便于判断教学过程中抓住适宜的时机,提出适宜的问题。
总之,对于新教师来说,提高“提问的有效性”非“一日之功”能达成的。这需要新教师不断提升自我专业素质和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对每次集体教学活动“提问”的反思。通过反思“提问的有效与否”“为什么有效或无效?”等等问题,不断总结经验。相信“反思与总结”,能帮助新教师较快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张建亭.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新老教师提问的观察访谈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5.[2]钟鸣.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策略研究[D],沈阳:东北师范大学,2010,5.[3]曾静.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教师提问策略[J],当代学前教育,2009,5.
第四篇:幼儿园故事教学 活动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幼儿园故事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上一篇: 如何让幼儿园小班数学...下一篇: 幼儿教育中避免体罚的...发布者: 谢惠芬
摘要:
故事中所展现的人物性格和情节的连贯性,符合孩子具体形象的思维发展特点,能够引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鸣和互动。但就目前幼儿园故事教学存在的许多问题,造成幼儿对故事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学习的成效不大。为此我提出了幼儿园故事教学活动教学水平的有效策略,以儿童语言经验为基本设计的出发点,保证设计出的活动符合儿童语言发展的需要,能使设计的活动对儿童语言发展真正起到促进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故事、教学、语言、活动
正文:
儿童故事是文学作品的组成部分,在幼儿园的语言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故事教学也便成了幼儿园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开展故事教学活动前,要认真探讨故事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思想是否适合孩子的年龄特征。而作为中班幼儿这一年龄阶段正是他们热切想知道外面世界有多精彩的时间,探索的欲望不多的膨胀。同时3至5岁的幼儿却是一个更为重要的第二个变质期,使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所谓的童言无忌在4至5岁幼儿身上出现的更为明显,在他们心理想到什么便说出来,根本不会考虑后果,我们应该重视孩子的关键期,要抓紧对孩子教育起决定作用的时期,进行教育。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语言发展中为幼儿创设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语言环境。所以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在运用故事对幼儿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深切的体会到了故事的魅力。其实幼儿故事就是用口语化的语言写出来,并适合幼儿读、听、讲,以叙述事件为主的情节生动的文学体裁。可在目前的幼儿园故事教学活动中仍存在一些需改善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如何做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一、目前幼儿园故事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活动目标不明确,活动内容不实际。
有的教师在制定的教学目标时只是为了单纯讲故事,很少甚至根本不考虑与幼儿的身体、感知等的发展相结合;有的只注重道德教育的目的,而忽视通过故事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还有的片面地注重通过故事教学培养幼儿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忽视通过故事培养幼儿理解、想象和创新的能力等。如故事《驴小弟变石头》中,设计的教学目标是理解绘本内涵,体会故事人物的情感,激发对父母的爱。而忽略了故事本身的趣味性,没有引导幼儿对作品内容进行思考,带着疑惑去听故事。
﹙二﹚老师主动地教,孩子被动地学,重单向传输,少互动交流。目前大部分老师由于时间的关系或者其他原因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老师讲故事,孩子安静地听故事,听完后老师提出问题,孩子回答问题,本来有趣生动的一堂故事课,就这样变得枯燥乏味,老师代替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孩子很被动地听了故事,在故事《树荫》中,本来的教学目标是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感知光和影子的关系,引起探索兴趣。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片面让幼儿听课,让幼儿根据自己设定的问题得出预想的答案。这样所预期的故事教学目标效果没达到,更别谈孩子的语言发展了。整个故事教学中,没有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导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而是活生生地剥夺了孩子的探索权和语言表达权,很大程度制约了孩子的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语言活动形式过于单一,重倾听复述,少判断想象。
孩子的参与过程的形式过于单一,可能很多老师认为语言活动就只是限制于语言领域,其实语言活动和其它领域如:音乐、美术、体育是想通的,只有把语言活动和其他领域相结合。才能让整个活动更加丰富、更加生动,孩子参与锻炼的机会就更多,更能够让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全方面的发展。
﹙四﹚教具准备不充分,缺乏创新意识。
教具准备得不够充分,老师缺乏创新的概念,大部分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听音乐、看图片,模式不变的教学活动设计,没能很好地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在活动的过程中参与的积极性不高,造成孩子学习的成效不大。
在故事《五彩石头路》中描述的场景是幼儿生活中极少接触到的环境,单单依靠图片的教学是不能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的,他们所获得的知识也是停留在想象中。如果这节活动加入故事情景的导入,教师边讲故事边表演,引导幼儿想象《五彩的石头路》,延伸到用各种色彩给石头涂色,把幼儿的作品拼接成长长的彩色石头路。这样充分的让幼儿认识了“路”是怎样而来的,也让幼儿欣赏合作完成的石头路,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提高幼儿园故事教学活动教学水平的有效策略。
﹙一﹚科学、准确地制定活动目标。
1、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确定目标。
目标明确的教育活动才是有针对性的,对儿童发展起直接促进作用的教育过程。首先要掌握儿童语言发展地规律,知道3至5年龄阶段的儿童他们语言发展水平到什么程度。了解本班儿童已有的语言经验,知道他们的发展需要。培养侧重倾听和表达的行为培养,或是欣赏文学作品、早期阅读的行为培养。
如中班主题故事活动《寻找夏天》如果不分析故事内容及其蕴含的意义,教师只把目标定为:能认真听故事,并能复述故事;体验扮演不同动物角色进行故事表演的乐趣。而不是引导幼儿认识了解夏天的特征,萌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观察夏天的景色和各种树叶﹑小草的变化,初步感知夏天。那么孩子只能单纯的学会讲故事,而不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认识故事中的小青蛙在寻找什么,进而深入地理解了故事所要表达的情感。没能为幼儿提供发散思维的空间。
2、根据幼儿已有的经验确定目标。
故事教学活动的进行次数可根据幼儿对故事的掌握情况而定,但每一次活动的目标应有所变化,由浅入深,逐步提高要求,并且应在各领域中渗透、在生活中渗透、在环境中渗透、在家庭中渗透,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完成故事教学所需达到的总目标。如中班故事《那是番茄吗》,以发展幼儿复述故事的能力为总目标,如果活动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活动的目标可以稍浅一些,通过欣赏故事,了解故事内容,学习讲述故事中反复出现的对话和短句。第二次活动的目标则要加深,要求幼儿按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三部分记忆故事情节,掌握人物对话,进而复述和表演故事。并且我们可以再美术活动中,绘画《那是番茄吗》,通过实体绘画为幼儿感受故事的趣味性,同时与孩子一同制作番茄美食,从而延伸到生活中,让幼儿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不挑食。科学活动中,可以组织幼儿观察番茄和柿子﹑苹果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二﹚有目的地选择故事作品。
我认为,这是故事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好的故事作品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作品选得好,故事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才有了保证。选择作品时,既要考虑到作品的教育功能、熏陶功能,更要考虑幼儿的欣赏趣味和欣赏能力。
1、根据作品的价值性选材。
传统的故事教学在作品选择上偏向于为道德与社会性教育服务,对故事自身的审美价值关注不多,幼儿的精神世界被塞满了太多的知识与道德,对其身心发展并没有太多的好处。而优秀的幼儿故事作品总是富有诗性,有着蓬勃的艺术感和浓郁的儿童情趣,如歌一般动听,如画一般生动。如中班语言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即是诗与画的结合体,在柔和、静谧的月光下,一句“猜猜我有多爱你”的提问,引出了小兔子和大兔子诗一般的对话,优美的意境和爱的表达淋漓尽致,极富吸引力,适合幼儿欣赏和模仿。
2、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选材。
选择优秀故事作品时,还应关注幼儿的经验。如同在向我班幼儿展示《老鼠皮皮换名片》这一活动过程,虽然我设计了不少的名片来展示。但由于幼儿平时生活对名片接触的较少甚至没有。所以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么无法回答,要么答非所问。由此可见,幼儿的原有经验直接影响着他们对故事的理解与情感的迁移。在故事的选择上,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原有经验,如何选择故事情节发展奇妙,能激发幼儿欣赏和阅读兴趣的《彩虹色的花》《月亮做衣服》;也可以选择故事描写生动有趣,有较多重复句式的《三只蝴蝶》;还可以选择故事语言丰富、刻画人物情感细腻的《土豆娃娃》《猜猜我有多爱你》等。幼儿更容易与这样的作品共鸣,产生“愿说”和“想说”的心理需要,从而有助于推进教学进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巧妙地设计引导性问题。1﹑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运用启发、探究等方法引导幼儿积极思维,获得对知识的理解。提问就是教师在学习内容与幼儿理解之间架设的桥梁,是激发幼儿积极思维的有效方法,教师该如何巧用提问来促进幼儿深入地理解故事呢?在故事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原有经验、思维能力进行有针对性地提问,支持不同水平的幼儿学习理解故事。如对于中班幼儿提问时将“故事里有谁?”、“故事讲了什么事情?”、“是什么?”、“怎么了?”一一这些比较简单的问题直接提给思维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使他们经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就能回答,建立信心。然后,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适度地追问,支持他们一步一步展开想象、分析,理解故事。然后,教师逐步加大提问的难度,将需要进行复杂思维加工的问题,提给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强的幼儿,如:“小鱼说;夏天在池塘里?为什么?”、“花蝴蝶说:夏天在漂亮的花丛中”,“太阳说:夏天在蓝蓝的天上”“夏天,到底在哪里呢?”这样教学帮助不同水平的幼儿联系故事情节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分析、推理,从而理解故事。
2﹑有层次性的提出问题。
在故事教学中,教师除了向不同能力的幼儿提不同的问题外,还应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设计具有递进性和层次性的跟进问题,支持幼儿层层深入地思考和理解故事。如如《月亮姑娘做衣服》故事中,我们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预设了以下几个层次的问题,首先问:“你们觉得月亮姑娘能穿到漂亮的衣服吗?”引导幼儿结合故事情节展开联想、分析,得到幼儿的否定回答后教师再跟进提问:“为什么会穿不到?”让幼儿充分展开想象、推理,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接着,教师再根据幼儿的回答继续追问:“如果你是裁缝师,有没有能让月亮姑娘穿上衣服的办法?”启发幼儿不断地结合故事情节和已有知识(经验),积极地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循序进、层层深入理解故事。
3﹑善于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在故事教学中,教师应该摈弃以往的封闭式提问,如故事的名字叫什么?这个故事好听吗?“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答案唯
一、不利于幼儿思维发展的问题,而应该多提开放性的问题,对幼儿进行发散思维训练,鼓励幼儿从多角度、多方向、多纬度思索种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获得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尤其是对于中班的幼儿,他们充分有能力自行组织语言简单表达。
在故事《小蝌蚪找妈妈》中,我们反复思考:怎样提问才能促进幼儿观察,为他们提供创造性的想象和思维空间?于是,我们开展了以开放式提问为主的教学活动,如“谁能说说这幅图?”、“小蝌蚪见到鸭妈妈?它会说什么?”、“你从哪儿看出来?”„„、“小蝌蚪最后找到妈妈了吗?怎么找到的?”——引导幼儿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角色,结合画面充分展开联想,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说出画面大意。针对第一幅“小蝌蚪找鸭妈妈”的画面,幼儿就有各种各样的表述:有的说“你是我妈妈吗”:有的说“你知道我妈妈在哪里吗”;故事的不断演变,幼儿知道的结果也是不同的,因而不同的答案。能够让幼儿带着自己的疑问进入内容思考。
这种开放式问题,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大胆地表述,答案多种多样、精彩纷呈,促使幼儿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多种思维方法进行思维加工,从而敢于思维、敢于想象,从不同角度理解和体验故事情感。
﹙四﹚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1、做好故事前的各项铺垫,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活动前做好环境布置、创设故事情境、出示道具、新奇的音乐等等,使孩子有亲身体验,耳目共睹的逼真感觉,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和注意力,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我们根据故事设置一个情景,画了一个幅森林的画面作为故事背景,老师出场的时候戴上动物的头饰,在相关的背景音乐伴随下,讲出几句开场白,神秘地引出故事,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使整个故事的气氛一下子沸腾了起来。
2、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更多样性。
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把静态的故事转化为生动、形象、充满童趣的动态画面,符合了孩子的年龄和具体形象的思维特征,孩子学起来比较感兴趣而且容易接受。我们在向孩子具体讲述故事的时候,通过形象直观的动画让故事更加生动地呈现,引发孩子对故事的兴趣和帮助孩子理解作品内容,并引导幼儿思考讨论故事情节、人物和思想倾向。
3、鼓励幼儿积极参予,激发孩子的表演欲和学习的主动性。利用环境场景的布置,鼓励孩子大胆上台参与角色表演,借助一些道具如:头饰、胸饰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肢体动作、语言、表情等等表现出人物的不同形象来。老师也可以通过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因为在《夏天到了》这个故事中,出现较多动物们之间的对话,所以可以在第二课时的设计主要是让孩子带上动物的头饰进行角色表演,扮演“小青蛙、青蛙妈妈、爸爸、蟋蟀﹑小鱼﹑花蝴蝶”等,故事对话的内容重复“夏天在„„”,通过故事的角色表演,简单的对话,亲身去体验整个故事的情节内容,加深了孩子对故事人物的认识和整个故事的理解,不仅增强了孩子的表演能力更激发了孩子学习投身参予的积极性。
4、扩展想象与语言表达。
比如:寻找夏天,要求幼儿想一想,如果是你,你会告诉小青蛙“夏天是什么样的?”说说自己心目中的夏天,这个活动请家长协助配合,带孩子参观一下公园,植物园等,以画画的形式结合简单的文字表达出来。
我欣喜地看到了孩子的变化: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乐于探究、表达大胆„„我们将进一步探索故事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使孩子们获得更好的发展。
幼儿学习和思考的乐趣,使他们从新的角度和方向去思考问题,产生许多主意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真正地理解故事。同时,还发展了幼儿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
李晓格
2014年5月30日
参考文献:
[1] 张明红,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 朱曼殊,儿童语言发展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3] 李宇明,儿童语言的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第五篇: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辽宁省阜新市教育幼儿园 徐增利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教学活动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所以说提问是幼儿园日常教学中时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提问能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幼儿的思维想象和创造力,“问题提得好,好像平静的海面投入一颗石子,能激起孩子思维的浪花。”那怎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呢,很值得我们思考与反思。
一、幼儿教师在集体教学中提问方式的现状
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学活动中的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兴趣,引起思考、探索、推动教学目标的达成。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现在的幼儿教师都处于比较年轻化,由于经验问题或是备课、准备不够等等原因,教师的提问往往存在很多的问题:
1、提问较随意、机械,没有针对性和推进性。
比如:在小班绘本活动《下雪了》中,教师出示PPT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下雪了,你看到了谁?它要去干什么呢?董浩宇回答说要去旅行,干扰了幼儿的思路,导致所有的幼儿都跟着他的想法说是去了旅行。幼儿在提问时没有针对性,引导性的提问不够明确。其实下雪了,小动物们会去忙着干什么呢?幼儿应该很好回答的,可就是教师的引导性提问出现错误,让孩子们的回答出现偏差。
2、暗示性提问,导致幼儿不能深入思考
比如:在小班数学活动《图形对对碰》中,教师带孩子们认识图形,帮助图形找朋友。教师:小朋友都帮图形宝宝找到好朋友了吗?
幼儿A:找到了!教师:请你再看看,有没有没找到的?幼儿A:没有!教师:小朋友看看琪琪帮图形宝宝找到朋友了吗?幼儿A:没有。
(分析和思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象征性地向幼儿发问,要求幼儿回答,学前期的幼儿比较容易受暗示,特别是小班幼儿,本身就缺乏思考问题的能力,“你们看看熊梓彤对不对”这句话明确告诉幼儿在萍萍熊梓彤身上找问题,这种具有暗示性的提问会导致整个活动中幼儿不能自己去发现和探索,所以,教师应提出客观的能引起幼儿思考的问题。
3、提问脱离孩子的经验和水平。
比如在《我的身体》教学活动中,老师提问:“请小朋友想一想,肚子里面什么东西会动?你是怎么知道它会动的?幼儿回答:“心脏在身体里一跳一跳的动“老师又问:”肚子里除了心脏还有什么会动?”没有小孩回答,因为孩子缺乏这方面的经验。所以使提问不能得到很好的回应。
4、提问单向,不懂“追问”,孩子只处于被动回答状态。
比如:遇到错误答案时教师会向大家发问:“他做的对吗”“谁来帮助他”这种提问的实质是“寻找正确答案”,而不是关心思维过程。无论教师得到的答案是对是错,都不要忘了追问:“是吗”“为什么会这样”“你是怎么想的”„„追问使孩子养成追根究底的意识,也可以使孩子暴露自己的一知半解和随声附和。
而这样的提问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很好地发挥提问的教育价值。它不仅不能较好地完成活动目标,而且会抑制孩子的思维活动,与开发孩子的智能目标背道而驰。那么,教师该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呢?
二、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一)注重集体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设计
1、依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提问。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我们在设计提问时更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 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是指教师能紧紧围绕要求提问,突破重点、难点,问到关键之处。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心中有目标,有培养孩子整体发展的目标和活动具体的目标。如:一位老师在讲数学时提问:“萝卜地里有多少个萝卜呢?”幼儿在那数呀数,数不清,不知道该怎样回答。老师意识到自己的提问有问题,马上调整自己的提问:“老师前面有几块萝卜地?每块地有几个萝卜呢?”幼儿理解教师的提问后,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回答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增强目标意识,明确探究活动到底能够引导幼儿明确哪一原理,获得哪一概念、和哪一方面的经验。只有目标明确,教师才能敏锐而准确地捕捉到幼儿探究活动中的关键性问题,引发幼儿积极思考、质疑、争论、促使幼儿发现科学原理和现象。
② 可接受性。提问应注意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了解每个孩子不同的经验、不同的水平、不同的个性,正确估计孩子的能力,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对于不同个性的幼儿来说,同一句话所传递的信息是不同的,在主观上,他们对事物的探究有着不同的喜好,我们教师从仅仅关注教育活动的组成转移到关注不同个性幼儿的发展,使师幼互动既面向全体,又突显个别。如:教师一般都会用比较广泛的问题引导幼儿从不同渠道获取所要的信息,如 “关于狮子,你知道什么?”“你看到过哪些颜色的花?”等等,这些问题看似随意,却能鼓励不同个性幼儿在师幼互动中提出有效提问的探究,随之,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幼儿提出难易不同的问题。③ 趣味性。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问的高明在于引发孩子的兴趣,提问的失误是使孩子觉得活动没有趣味。提问要有情趣、有意味和有吸引力,要注意引发孩子的情感体验,激活孩子的思维,使孩子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悦中获得发展。
④系统性
提出的问题要有系统性,不能杂乱无章。教师在活动中可以根据具体的目的,合理地安排问题的难易次序,一般以认知性问题在前,理解性问题次之,创造性问题最后。这样,既体现了活动中教师由浅入深的引导,又为幼儿积极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提供了“脚手架”。如语言活动“小鱼游啊游”。教师首先提认知性问题:“今天老师带来一副美丽的图画,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画上都有些什么?(答案:一条小鱼,河水);其次是提理解性问题:“一天小鱼在水里游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幼儿表达教师引导幼儿说出孤单不快乐。图片上再贴上一条小鱼,提问:“两条小鱼在水里游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最后是提创造性问题:“三条小鱼呢?”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提问,达到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还懂得了有朋友们在一起游戏、玩耍的快乐。
2、减少简单低层次的提问
一种是教师很随便地提问“好不好”、“对不对”等等,幼儿无需思考,只要通过揣摩老师提问的语气来回答“好”或“不好”,滥用这类提问易导致幼儿养成不动脑、过分相信和依赖教师的不良品质;另一种情况是简单重复的提问,这种情况较易出现在一些有重复情节的语言活动中。记得应彩云老师上的《幸福的大桌子》中了解三个兔宝宝职业的环节,应老师这样提问:兔老大是海员,海员是什么?兔老二是厨师,你在哪里见过厨师?兔老三是音乐家,你知道谁是音乐家?这种提问拒绝简单重复,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活跃了幼儿思维,提升了活动效果。
3.避免毫无线索的提问
有老师在教学活动开始前,为了吸引幼儿注意,常常会先不出示教具而提问:“今天老师带来一位客人,猜猜它是谁啊?”这种毫无线索的提问问过几次,就引不起幼儿回答的兴趣了。
(二)要注意问题的广度,使提问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并与孩子的经验密切相关,避免主观设疑。
教师的备课不仅是备内容,备问题,更是备孩子。在问题的准备时要把内容和孩子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孩子的已有经验有哪些?哪些问题对孩子有新的挑战?哪些问题又能贴近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在这次活动中又能提升孩子的哪些新经验呢?要对这些问题有充分的考虑。
(三)提问要具有开放性,使幼儿积极思考、充分想象。
教师应善于运用教学话题,提供一个讨论中心,围绕这一中心引出多个问题,问题的解答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幼儿,使活动交流呈现多向性。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的提问应叫开放式提问,它没有划一或标准答案,不能用简单的“是”、“否”之类的词来回答。它对幼儿的能力提出挑战,激励幼儿必须对活动内容作进一步探究。如:
在学习绘本故事《啊呜》时,教师提问:“黑黑的屋子里会是什么呢?”课堂上幼儿的回答五花八门,说出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充分的调动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最终找到答案。特别是在讲故事时教师应当多设计一些有思维指向的开放性问题,如“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你喜欢谁,为什么?”“谁的方法好?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办?”等等。由于这些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幼儿不但能理解故事,而且还能将理解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有利于幼儿积极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提问的语言有吸引力,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她的语言应该是热情洋溢的肺腑之言,能够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进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提问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运用抑扬顿挫、恰如其分的语气并结合表情等态势语言来诱发幼儿对问题产生兴趣,调动幼儿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见,教师提问时的语言是否具有吸引力直接影响到幼儿对问题的回应效果。
(五)对幼儿的回答进行及时的鼓励与激励
在教师提问后,总会出现幼儿的一些平行答案。比如在《家里都有谁》的活动中,教师问幼儿“你们家有几口人啊?都有谁啊?”一个幼儿说:“我家有三口人,爸爸、妈妈和我。”于是第二个幼儿也说 “我家也有三口人。”之后每个幼儿几乎都说了此类答案。在这个问题中周旋了很久。当时老师若是批评后来回答的孩子,那么那么这些幼儿以后就不会在这么积极的回答问题了。老师应该鼓励问道:“你们家里没有其他人了吗?我可知道有的小朋友的家里还有长辈哦!是谁呢?”幼儿真的会说出有爷爷、奶奶哦!这时如果说出不一样的答案,老师会给你···奖励。以这样的方式肯定会激发幼儿的思考,达到教师预期的效果。
让我们进一步明确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核心,感受有效提问的艺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更加关注提问的有效性,做个“善问”的教师。“善问”是一种艺术,愿我们的每一位老师都能在教学的园地里,善思、善问,自信自如地驾御课堂,与孩子一起收获教与学的精彩!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