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程序的重要依据,是检验、评价教学效果和修正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朝着正确方向运行并最大限度的取得时效的重要保证。但是,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时对教学目标的设计问题都缺乏应有的重视和研究。这直接导致在教学目标设计上,经常出现一下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活动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
在日常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写教案时先把教参上的教学目标抄下来,在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时候,也许已经忘记了所抄的教学目标。有的教师则首先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完成了,还没有写教学目标。
2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但目标的确定没有目的性
这教学目标,要么是抄来的,自己并没有认真思考;要么未经认真分析和研究,是凭着自己大概的感觉写出来的;要么要按照一般的格式,千篇一律地写出来。
3教学目标不全面
很多教师在一般情况下是注重知识和能力目标,忽视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
4教学目标太笼统,不够具体,也不好检验
一些教参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都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些教师在教案上也这么写。但是,课文体裁不同,语言特点和感情特点也不同,朗读方式、方法、策略和每节课朗读训练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从朗读教学的目的来说,是重在理解课文,重在体验情感,还是重在传情达意?这些问题不弄清楚,朗读教学目标是难以实现的。
5教学设计过程没有回应、落实教学目标
有一位教师写的《迷人的张家界》一课的教案,“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目标”有两项:认识本课7个生字;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可是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围绕对张家界景点的认识和体会张家界景色的美来进行的,对7个要求会认得字只字不提,对阅读中如何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如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何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也没有任何设计。
教学目标包括教学总目标(课程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等不同层次。在这里只讨论课时教学目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确定一节课高效、实用的教学目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1教学目标明确
这主要不是指教案上是否有“教学目标”这一项,而是指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头脑中是否清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一直“惦记”这些目标,是否“清醒”自己在干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些事。
2教学目标全面
按照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教学目标可划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从表面形式来说,教学目标主要有行为目标、生成目标和表现性目标。按照《标准》中课程目标的表述,教学目标也可以分为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所谓“全面”,不是说要“面面俱到”,而是指要体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要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
3教学目标具体
所谓“具体”,是针对过于笼统的目标来说的,上面已以朗读教学为例做了说明。笔者认为,教学目标也不能过于具体、琐碎。否则容易使教学变得机械、呆板,不利于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创造性。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全面,但也不能太多,应该比较集中,而且要突出目标中的重点、难点。目标过于具体,也就变成了各项活动的要求,实际上是没有必要也无法全部列出的。
准确有效的教学目标设计,犹如茫茫大海中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教师与学生前进的航向。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善于准确的辨别、确定航向,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这艘“小舟”在知识的海洋中能够自由、正确的航行。
第二篇:浅谈小学语文家庭作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定稿)
浅谈小学语文家庭作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迎水小学 潘孝玉
【摘要】家庭作业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引领我们提升了语文作业设计理念,更加关注其人文内涵和实践运用。设计新课标下语文家庭作业,要体现综合性、科学性、实践性、差异性、自主性。不仅要读写结合,还要联系生活,做到形式多样,更要注重创新、实践、合作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家庭作业
问题
解决办法
一直以来,家庭作业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让我们感到很矛盾。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和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人们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和一心要成绩的影响,使一些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生作业负担繁重的现象。我们的语文教师在作业的设计布置和作业的检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许多专家学者对此提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好办法,但更多的属观念性这一层面,缺乏可操作性,究竟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我认为当务之急是处理好家庭作业的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两方面问题。
一.小学语文家庭作业的现状如何
1.注重数量看轻质量
我国政府明确规定:“小学一年级一般不留家庭作业,二三年级每天不超过30分钟,四年级不超过45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1小时,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升学率的驱动下,教师本能的相信,多布置些家庭作业,教学质量就会提高一些。因此,有的教师大搞题海战术,过多的作业超过了一个客观存在的“度”。而且在传统模式下,教学以学科为中心,诸课程一统天下,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也是以学科为中心,各自顾各自,作业积少成多,作业量可想而知。而小学语文历来就被人们看作是一门“大主科”,且包含作文,作业量更是变本加厉。如此超标的作业量就如经济学上的“效益递减率”,事倍功半。面对大量的家庭作业,学生望而生畏,草草了事,按量完成,至于质量如何,无人问津。如此高耗低效的布置家庭作业,作用何在?
2.注重教材脱离实践
传统的小学语文家庭作业一直围绕课本做文章,拘泥于教材之中。一方面,家庭作业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实际生活脱离;另一方面,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时不需要深入生活。传统的小学语文家庭作业一般是对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的梳理.归纳,或是课后有“正确”答案的练习题,学生无法冲破课本的圈子,无法向课外延伸,更不能与生活接轨。长此以往,学生一旦要解决与实际生活比较紧密的问题时就显得力不从心,而我们所需要的并非是高分低能的人。教育不仅仅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仅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学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活泼.生动.主动地发展。早在半个世纪前,陶行知曾批评说“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而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因此,让学生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的鲜活起来。所以,我们的小学语文家庭作业必须根植于生活实践,发展于生活实践,应用于生活实践。
3.注重被动轻视主动
传统的小学语文家庭作业大多是教师课后布置,作业数量.作业形式.作业难度及完成时间完全由教师说了算,并以一定的手段强制实施。学生对于家庭作业始终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必须按照教师的规定按时按量的完成作业,根本没有选择权。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的角色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转变,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他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而非是“园丁”“警察”式的统治者。而传统的小学语文家庭作业把学生看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木偶”,任凭教师随意灌输.摆布,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注重单一缺乏多样
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模式,即对全部学生统一要求,作业内容单一,作业模式单一。长期以来,人们把家庭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巩固”和“技能强化”上。传统的小学语文家庭作业无非两种,一是占统治地位的书面作业,生字.生词及习题,另一种是口头作业,如背诵课文,习题的记忆等等,完完全全把学生固定在一定的框架中,作业机械重复而又单调乏味。而且,一刀切的模式,无视同学的差异性,造成了“好学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状。泰戈尔曾说过“我们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固定好的河道里。”布置家庭作业亦是如此。
5.注重结果忽视过程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学生更是如此。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先天素质和生活背景,都有自己的心理.生理特点.兴趣爱好等,因此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有位教育家说过“没有什么统一的先决条件,能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好的学习成绩,好的学习成绩本身也是相对的,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绩好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可能就是很大的成功。”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师不应该只重视家庭作业的结果,只看重作业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做作业不是单纯的智力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诸方面因素相融合的过程。对于家庭作业,我们应该善于关注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关注学生思想和心理上的发展变化。
二.小学语文家庭作业存在哪些问题
家庭作业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语文新课程标准》引领我们提升了语文作业设计理念,更加关注其人文内涵和实践运用。设计新课标下语文家庭作业,要体现综合性、科学性、实践性、差异性、自主性。不仅要读写结合,还要联系生活,做到形式多样,更要注重创新、实践、合作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那么,小学语文家庭作业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呢?
1.现成内容多,实际编写少
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重点段落,课后的练习作业,以及教辅资料上的题目,构成了小学生语文家庭作业的主要内容。教师很少根据本班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编拟一些适合学生完成的家庭作业。在接受调查的班级中,只有三次作业属于教师自编,占作业总次数的3.3%。2.复习巩固多,应用实践少
语文教师布置家庭作业时大多着眼于巩固学过的知识,因此,要求学生大量抄写生字新词,进行形近字比较组词,以及重复练习课文后面的作业题,甚至让学生大量完成教学辅助资料上的题目。而要求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则相对较少。据统计,某周,五所学校18个班共布置了1O8项语文家庭作业。其中要求生预习课文的为10次,占总数的9.26%;要求学生看课外书的是8次,占总数的7.5%;让学生动手制作的只有1次,占总数的不足1%。三者合计,不足17%。
3.书面作业多,动手实践少
教师习惯于让学生书面完成家庭作业。因为这种作业便于教师家长了解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也易于家长配合教师的教学,在人们的眼光中,口头作业其实算不上作业,因此,要求学生完成的也就少了。在受调查的108项作业中,朗读(背诵)作业5次,看课外书为8次,其余都要求学生书面完成。书面作业占总数的87.96%。
4.统一任务多,自主选择少
调查表明,只有不到六分之一的班级,在抄写生字新词一项,教师有时允许学生有选择地抄写,学生认为比较难写或容易写错的多抄,学生认为已经掌握的可以不抄。但其他作业,教师仍要求学生同一地完成,学生基本没有自主选择地权力,一切都是老师说了算。
5.形式固定,缺乏合作
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中,考虑较多的是如何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成绩,因而总是根据试卷上的题型布置学生的家庭作业,作业形式相对固定,灵活性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不高。据统计,抄写、作文(日记)、课文后面的练习题、预习新课、教学辅助资料上的题目名列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的前几位,基本没有能培养孩子们合作意识的作业。
三.布置家庭作业的策略
家庭作业布置的时间非常随意,许多班级的家庭作业仍然是在快要下课或者快要放学的时候,教师声嘶力竭的叫喊声中慌慌张张布置的,教师的声音常常淹没在下课铃的叮当声以及学生急着回家的喧嚣声中。教师应该明白:这绝不是布置作业的好方法!作业是一项要完成的工作,它既可以由教师来布置,也可以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协作来布置。无论谁布置作业,一般应遵循下列原则:
1.作业布置必须要清楚而具体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做什么,那么他就不会去做任何事情。作业布置的作用就是使每个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业必须清楚而具体。最好是以书面的形式让学生明白。口头布置作业这种形式应该尽量避免。作业的要求、内容可以写在黑板上,也可以让学生写在作业本上。我在班上专门布置了部分学生在班级备忘录上记载家庭作业的要求和内容。当然,我会特意安排“特殊”的学生进行记录,可以增强这部分学生的责任心。书面形式的作业布置既可以减少学生对作业的遗忘,还可以减少学生对作业的误解——这里既有教师的责任,又有学生的责任。
2.作业布置应该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
只有满足了学生需要的作业才是真正有用的作业。让不爱积累词语的学生多做一些阅读理解的题目,让不爱读课外书的学生多读一点课外书,让爱写错别字的学生多写一点生字„„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而不仅仅是课程内容来安排作业是必要的。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让每个学生都知道为什么他们应该做这些作业,为什么这些作业是值得他们去做的,告诉学生布置这些作业的目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3.作业布置应该教给孩子解决的方法
作为教师,无论你采用什么方法,都应该确信每个学生都准确地知道怎样来完成作业。就某个问题来说吧,你应该确信学生理解这个问题,确信这个问题是他们能语文学习的触角应该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开放式的作业就是要求学生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使作业和生活接轨,让学生通过课外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语文知识,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以提高。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内心有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现、研究、探索者。”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一定要发现鼓励、发展学生的这种需要,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通过以上措施,改变了以前布置语文家庭作业只重书面作业、轻口头作业,重作业数量、轻作业质量,重知识巩固、轻能力培养的现象。激发了学生作业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学生在完成作业后,我们可以要求学生,用铅笔批改自己的作业或者给予自己作业等级。对于学生自评,给予充分的鼓励,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劳动成果,抱着关心、爱护学生的态度,注意分析学生心理因素。
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相互提高,是新课程改革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应从小培养相互合作精神,在解决问题中共同交流,共同理解,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通过同学作业互评,同学之间的平等意识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提高了,作业质量也就提高了。
总而言之,“教者有心,学者得益。”家庭作业是课堂教学延伸,它的优化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由支配,丰富他们课余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我们教师只有因时、因事、因人设计布置富有实践性的有效语文家庭作业,才会最大限度地拓展孩子的学习空间,真正减轻孩子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在学习的舞台上,都能成为一个出色的表演者。
【参考文献】
1.《国际教育新理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课程研究》
王深根
毛建华
3.《小学各科教与学》(2001年 第二期小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实行刘开放
方利民)
4.《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年2月
试论建构素质型家庭作业新体系
郑明江)
5.《教学与管理》(2003年7月1日
作业创新方法谈
黄美蓉)
6.《小学语文教师》2004年9月
第三篇: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及解决策略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及解决策略
如果说语文是体现教育诗性的优美诗句,而阅读教学则应是吟诵这优美诗句的美妙乐音。可是,审视当前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我们发现这种美妙乐音正离我们远去,仿佛欲成绝响。
为什么呢?
我觉得在当前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存在下面的一些问题。
1.在当前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过份强调理性和智力因素的作用,忽视非理性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2.过份强调逻辑性和时间连续性,而忽视直觉、空间连续性和“反联结”的作用。
3.过份强调传授语修逻文等知识、开发智力,忽视培养情感、磨练意志和人格的完整塑造。4.过份强调阅读教学分析与理解的科学性,忽视阅读教学作为承鉴和涵咏人类文化中人文精神的载体的艺术性。
5.过份追求形式而胜过内容,过份追求技术而胜过艺术,过份追求客体而胜过主体,过份追求统一而胜过个性。具体一点就是过份追求朗读效果,忽视阅读能力培养。
那么如果在当前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文化遗产珍惜继承发扬之心的丧失;导致了认识和心理结构的“思维定势”,把陈旧过时的东西视为“天经地义”的常识,而缺乏开拓性、创造性,致使学生考虑问题理想化和脱离实际;导致了学生对发展和功利认识的迷惘,以及智力和人格的脱离与完整人格的肢解。
那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诸多问题,我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传统小学语文教学良性因素的迷失和受苏联教育模式影响至深所造成的。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呢?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是我们要大力研究、在教学中很好体现的。自主学习的核心是学得积极主动。在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首先应体现在自主阅读、潜心读书上。教师在钻研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沉下心来,认真读课文,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尽自己之所能,尽量依靠自己的感悟、理解,把课文读懂。其次,应组织学生进行有预备的交流,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到语言的精妙,领悟到写法的特点。
2、关注阅读目标的阶梯性 《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总是一脉相承、前后联系的。教师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既要脚踏实地、胸有成竹,还要在本学段目标基础上登高望远,瞻前顾后。
例如《课标》在小学各学段提出的默读的目标是: 第一学段: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很显然,对照要求,我们可以在各学段适度超前,但万万不能滞后,以免影响。
当然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引领学习过程,在要害处点拨以及精当的讲解上。并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提出问题,特殊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不仅要能用问题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语言,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指导学生学习提“语言问题”。
我想只有这样,才能上得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第四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专题
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数学教学中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现象普遍存在,甚至个别学生因厌学而辍学。现将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现象做以汇总,希望各位同仁能给予指正,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一、教师层面存在的几个问题
1.情境创设偏离教学内容,牵强附会,只注重“趣味”而不注重“数学味”,有些甚至“离题”太远,不切实际。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应有度,不要生捏硬造,刻意为之。应尊重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认知结构,有些问题找不到适合情境也很正常,有些问题来自数学本身。
2.部分教师教学目标不明确,对课标理解不透彻。新课标提出三维目标,以学科知识和数学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但多数教师仍侧重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目标完成,将其作为数学学习目标的主体,导致课程目标的失衡,使之教学过程简单化、程序化。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训练”,缺乏必要的“培养”。
3.教学方法模式化,缺乏灵活性。有些教师为了应付集体备课,在进行集体备课时,只是把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分工,没有进一步探究和挖掘,只“拿来”不“思考”,形不成自己的个性化教案,缺少“备学生”的环节,对所谓的“经验”和“理念”盲目借鉴,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探索与发现的方法是值得提倡,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要用探索与发现,高年级和低年级的授课方式上应根据不同课型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新课改不是全部否定原来的教学模式,有些问题的解决采用教师的启发引导,合情推理来完成更有效,应视实际而定,不应以偏盖全。
4.尴尬的课堂评价。课堂评价最能展示一名教师的“修养和内功”,本次调查发现:有些教师课堂评价语言匮乏,评价肤浅化、琐碎化、过度化,缺乏激励性、启发性,课堂上鼓掌成了主要方式,甚至是有些教师的评价语言带有一定的讽刺或侮辱性,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就像专家所说“有些孩子是被骂坏的”。如果评价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情感发展,引发灵感的碰撞;不能有效的发挥其诊断、调节、指导与激励方面的功能,那就失去了评价意义。
5.学生的合作探究形式化,小组讨论的问题没有价值。缺乏对“大问题”的设置,对课堂问题不能有效地“放”与“收”,“曲解1/3模式”,课堂教学中“找答案”的现象普遍存在。
6.忽视课堂中师生的真实情感交流。在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现象严重,师生难以进入“角色”,缺乏好的课堂资源生成,课堂资源的生成应是自然地激发生成的,而非刻意造就的。不能很好把握课堂交流中的过程状态,让学生有效参与活动,积累经验,反思体验,不能很好将学生的经验归纳总结成数学问题。
7.个别年轻教师课堂环节缺失,思路不清,课堂效率低,缺乏有效反馈和及时评价,课堂教学忽略学生实际,课堂“任务型”思想严重,缺乏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如实验观察、信息获取、数据处理、模式抽象、合情推理、预测猜想、逻辑证明、探究创造等重要的数学能力的要素在数学教学中多数都不能得到很好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学习目标中体现最弱的一个方面。
二、学生层面
1.作业质量差,家庭作业缺乏有效监管。初中学生年龄尚小,自制力相对比较差,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主动性。在初中阶段不完成作业和作业不认真是整个初中阶段存在的最难解决的问题,因为放学回家便不在教师的掌控中,家长尤其是农村的学生家长由于各种原因往往不能及时督促学生,而学生自制力又差,所以学生不做作业或抄作业现象比比皆是,特别是周末和假期作业,更是一塌糊涂。相当一部分学生作业书写不认真、审题不认真、不认真检查,稍微有点难度就放弃。很多同学的作业流于形式,每天的课堂教学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去处理作业,而又要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势必造成了课堂教学的简单化,同时也会导致部分认真做了的同学的时间和精力上的双重浪费。以致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2.学生厌学,家长不配合。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学生不愿吃苦,学习动机不明确,农村部分家长对此认识不到位,不注重对孩子吃苦耐劳品质及意志力方面的培养,缺乏对学生在学习上的有效监督。课堂上,教师的说教及想方设法调动起来的学习兴趣,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时间一久,学生的兴趣就没有了。有的教师形象的形容农村第二胎是个男孩,这样的孩子在学习上就是天生的“残次品”,可见家长对其溺爱的程度。怎样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提高学习效果,也是我们面临的难题。
3.相当一部分学生课堂“乏力”,常常是以睡觉的方式进行无言的“对抗”。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发力”,才能既能让优生吃饱,又能让中等生吃好,还能让差生吃的了,既能面向全体学生,又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改变初中高年级相当一部分学生上课“熬课堂”的局面,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4.缺乏必要的“做人教育、惩罚教育”,现在的学生,接受“做人”教育的渠道很窄,所以课堂上的“育人”应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在平日教学中,数学教育应有的育人功能难以体现,往往只注重对学生“教书”,缺乏有效地“育人”,以至于很多学生不明白做错了应受到必要的“惩罚”,对于作业不完成及学习不上进的学生,没有有效的措施来进行管理,很多学生无感恩之心,缺乏责任意识、缺乏责任感。
5.忽视细节,不注重对学生的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缺乏对数学学科严谨性及逻辑性的培养。例如,在本次调研中看到一名学生的作业是这样写的:“四边形ABCD是等腰三角形”,由此可见,在平日学习中缺乏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
6.对“自学和预习”的困惑。自学和预习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的。部分家长在双休日及假期将孩子送入“辅导班”进行“抢跑”,通常会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情况是这种预习只是形式上的,没有进行学程预设,结果预习设计与学情相脱节,使学生预习成功感减弱,学习热情消减。另一种是部分学生将课堂作为个人“展示”的平台,在课堂上往往是一些有“价值”问题被“偷跑、抢跑”的学生抢答,致使一些有价值的课堂资源不能有效地生成,同时也限制了这部分同学思维的有效拓展,也使其他学生缺少了良好的情感体验以及对个性品质的关注,削减了数学学科的魅力,容易导致其他学生缺失数学学习的兴趣及信心,对学习难以形成愉快体验。
7.数学考试对数学学习的影响。周考、月考过于频繁,评价方式单一,教师习惯性地给学生排队。考完后家长、教师多数会“小题大做”,机械性、重复性的练习会加大,甚至还会遇到“人人过关”、“补考”等方式,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厌学情绪加强,教师又缺乏有效的补救措施。
三、对改进数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1.注重常规管理,加强常规管理的研究,抓好备课环节,备课要“实”,要深入地研究教材,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了解学生的基础,抓好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进行有效的、有针对性的课后辅导。
2.注重加强学科学习,提升教学理念,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对课程标准、教材充分理解,吃透精神,能够熟练地驾驭教材,把握教学难度,设置合适的目标。不同的学生学习接受能力不同,一个思维灵活的学生,能够较好地处理新旧知识之间的差距,而一个思维僵化的学生面对新旧知识之间的距离感到束手无策.但是如果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去学习新知识,那么任何问题都会令人感兴趣,达到预想的目标。
3.学习内容分层次要求。针对不同的学生分不同的层次要求,对优等生加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对中等生加强知识的综合能力培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暂差生”加强“双基”训练,使其跟上学习进度,对于“睡觉”的学生布置适当的学习任务,使之课堂有事可做,充满活力。总之,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共同发展,从而增强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4.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采用多种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可把一种教法模式化、简单化,注重在细节上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提倡教师打造“激情”课堂,但课堂上对于“嘴快”的学生应给予适当的“打压”,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对逻辑思维能力及意志力品质的培养。
5.提倡小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引入竞争机制,可以采用“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的模式,运用小组的力量提高学习效率。
6.发挥师生的情感作用,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进一步提高。教师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个性,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才能信心百倍地学习,在学习中也才能富于探索和创新,教学效率才能明显提高。
7.注重常态课的教学及反思。常态课教学应该在“实”字上下功夫,教师应在常态课上关注学生,而且不仅关注显性的目标,还有隐性的发展目标,如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从平时做起,把每一节常态课打造成高质量的课,提高常态课的课堂效益,做教学的有心人。
8.优化评价方式,以评价促提高。课堂评价语言要丰富,要恰如其分,要重激励,更要重于“帮”,而不是“指责”,评价方式要多元化,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呈现,要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改进学习方法出发,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总之,诚如专家所说“孩子不是靠着一堂课养大的”。教学需要常规,需要常态,课堂需要真实、需要自然,就像做人需要真诚一样。只要认真的反思,适时的调整,必能打造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篇:农村小学英语教学存在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农村小学英语教学存在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摘要] 英语是世界最广泛使用的语言,全球有4亿人把英语作为第一或第二语言来使用,世界上有大量的国家把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来学习和使用,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加入WTO和北京申奥成功来激励越来越多的人学习英语!《国家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由教育部公布并于2001年秋季在全国城乡试行。几年来,农村小学在英语学科的教学及管理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同时也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的完善。
[关键词] 农村小学
英语教学 存在问题 解决策略
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小学英语课程在我省的发展仅有短短的6年。2001年,我省结合实际制定了《积极推进我省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提出小学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的基本目标和步骤是:“2001年秋季,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2003年全省城市和县级城镇以上小学、2005年全省所有小学开设英语课”。截止2006年秋,城市和县级城镇以上小学三年级起已全部开设英语课程,农村开设英语的学校数已超过90%。但是毕竟城乡之间还是存在着差距,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还存在着一些弊端,还需要在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一、农村小学英语教学存在问题
(一)学校对英语教学作为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学科认识不足
许多人认为,语文、数学是主科,是无可争辩的。至于英语,有条件就开设,没条件就不开,也属正常。有些学校即使开了课也只是摆摆花架子,装装门面,而不进行认真的教学研究与管理。
(二)师资力量不适应英语课程要求
农村小学教师的总体状况是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年龄老化,学科不配套。由于小学英语专业教师奇缺,许多学校只是无奈地安排非专业英语教师应付,加之农村小学缺少英语教学应具有的现代手段,教学信息相对比较封闭,必然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中学对小学英语教学的认识偏差
小学英语教学是英语的基础,英语学习重在对“第二”语言的感悟,激发学习“第二”语言的兴趣,自幼培养“听说”的能力,避免成人化英语的“高知低能”和“哑巴英语”。而现在中学英语教学是强势的“应试英语”,中小学英语教师难以做好和谐地衔接。
(四)农村孩子比较胆小,羞于说英语
农村小学的学生土生土长,从小受周围特定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影响,与城市小孩相比,往往会显得更加胆小拘谨、不善言谈,缺少自信心理,又害怕会说错被老师批评,并且易落于机械的条文背诵的俗套,因而羞于说英语也不太敢说英语。
(五)校外没有英语氛围
缺乏学习英语的环境氛围。在课堂上,学生能听到英语教师较流利的口语,但学生每周一般只能接触三到四次,其他任课老师则都是用汉语教学,并且有些学生甚至在英语教师上课说英语时,起哄或吵闹,这又影响了其他学生英语的习得。而且,目前农村用英语交流的环境很少,甚至可说是没有。因此,学生听英语、说英语、练英语的机会很少,他们缺少一个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
(六)家庭教育与环境的负面影响
家长们或许都意识到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但是很多家长认为学习英语是初中的事,小学里只要学好语文、数学等最基础的科目就足够了,更何况一年级的孩子才六、七岁,他们在学汉语拼音时还有很大的困难,再来个英语,不是要分不清楚了吗?因此,当孩子满怀喜悦地向父母讲述对学习英语的好奇时,在取得进步向父母邀功时,父母们缺少鼓励,没有从正面积极地进行引导教育,而是心怀疑问:“这么小的孩子,能学好吗?”而有的家长则是虽然也能认识到从小学开始学英语的重要性,但自己本身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对英语也是一窍不通,也无法在家中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小学生家长的英语水平一般都很低,尤其农村学生家长。当年他们都是上初中时才开始学习英语,且大多是英语学习的“失败者”或“逃兵”,对英语学习有一种畏惧和说不清的酸楚乃至抵触心理。他们虽然明白学习英语很重要,但学好太难,甚至认为我们十几岁时开始学都学不好,现在孩子从三年级(不足十岁)开始学也太难为孩子了。
(七)教学水平不高,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低
英语是种活泼的语言,小学生一接触到时往往会满心欢喜,兴奋不已。可在学习过程中常感到越学越难,越学越枯燥,越学越没兴趣,逐渐丧失了学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信心。农村小学教学方法、手段落后于城市小学,在农村小学中还存在使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的情况,而这种“满堂贯、英译汉”的教学方法,不仅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且根本不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也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兴趣,以致于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不愿意继续学习英语。
二、对于农村小学英语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提高认识,加强教学指导
小学英语是启蒙和入门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开设英语课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充分宣传、认识在小学开设英语课的重要性,在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中形成了学好英语、重视英语的良好氛围。学校领导应多关注小学英语教学,着力解决一些英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配备录音机、磁带等,积极为英语教学创设条件。有条件的学校要配备了电视机、教学光盘等,保障英语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师资培训,提高英语教师整体素质
小学英语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英语课程的实施和改革的质量。我们应面向未来,把培训小学英语教师,学习和掌握英语专业学科的最新理论知识,提升英语专业水平,当作一件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大事来对待。采取业务主管部门宏观指导,相关部门配合,分期分批,先专职后兼职分类培训。培训时注重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训内容和指导思想应按需施教,学用结合,讲究实效,把理论学习、专业技能培训与专题研讨、交流、观摩有机结合起来。
(三)研究英语学科特点,营造氛围,加强教学针对性
英语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学科,关键是让学生学会说。英语技能的形成要依赖于课堂教学,但又不能拘泥于课堂。仅靠每节课40分钟,每周三课时的时间,对于学习一门语言来说确实太少了。语言学习接触的“频度”比“长度”更为重要,并且语言的学习在于运用。针对农村较封闭的条件,较狭窄的学习途径,我们要利用一切时间,一切机会,让学生运用学过的单词、句子在日常生活中交流运用,譬如可以在汉语中练习学过的英语,“我可以借你的pencil吗?”鼓励学生大胆张口说英语,与遗忘规律做斗争,营造英语“大课堂”、“大环境”。
(四)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许多英语教师固守传统观念,上英语课时要求学生规规矩矩地坐着,安安静静地听着,面无表情地读着,唯唯诺诺地应和着,这显然与英语的学习特点和学习目标相悖。时间一长,必然会泯灭学习兴趣,枯竭学习动力,把英语学习引入死角。在这一点上,首先要解决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让学生认识到,英语是一种重要的交流语言,只要克服信心不大,耐心不足,毅力不够等失败、挫折、焦虑心理,勇敢、顽强、信心百倍地对待英语学习,它就是件快乐的事,肯定能成功的事。其二,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堂“活”“动”起来。做到每一节课任务的设计力求出新、出奇、出彩,要多样、多变、多解,尽量使用直观、生动、形象的手段创设操练对话的语言情景,让课堂环境“轻松活泼”。
(五)改变单一的练习形式,采用灵活的形式进行练习巩固
“课堂精彩飞扬,回家隔天全忘”。这并不是学生的过错。小学生容易遗忘的心理特点,难以借助母语进行复习的学科特点,离校后缺乏语言操练环境的劣势,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如此尴尬的结果,在农村尤甚。所以,有必要给学生布置回家作业。但布置作业也需要技巧。枯燥无味的练习无法让学生感兴趣,因此可以采用一些灵活的方式进行练习。
1、改正错词
练习对象可以是几个独立单词,也可以是短文中的若干单词。这些单词中有几个字母(通常是容易错的原因字母)错了。要求学生找出来并改正。
这个练习具有挑战性,同时有针对性,符合学习理论中的强化理论。
2、看漫画,编对话
找一些四格连环画之类的趣味漫画,去掉文字部分,要求学生根据最近学过的语句编对话。如果有可能,和同伴一起表演。
这个练习的要点是要求学生使用学过的内容,促进学生回忆。连环画给予学生真实运用的情境,使练习变得有意义。如果和同伴表演,则将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3、在英语教学中,为学生设计多种口头操练的方式
师生问答,生生问答,小组合作,组与组问答,男女问答等一些口头训练方式是很常见的。课堂上尽可能的组织多种训练方式,加大学生口头输出的训练量,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六)教师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应有“三心”
小学三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刚学英语很费劲。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三心”:即充足的信心、足够的耐心、十足的细心。
1、充足的信心
教师不能因为学生基础差、办学条件不足失去信心,不能过分强调客观因素,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激发主观因素的能动性。作为育人者,应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们应勇敢的直面现实,相信用自己真诚的爱、过硬的教学技能一定能教好每一个学生。
2、足够的耐心
小学生天性好动,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这要求教师针对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搞好课堂教学设计,特别针对一些顽皮的孩子要保持足够的耐心。有些孩子刚开始学英语,对非母语感兴趣,特别喜欢大喊大叫,一旦要他们写会单词,他们就会叫苦不迭,不愿去写。怎么办?我的有益做法是先找他们谈心,说明学英语写单词的利害,再耐心说服他们主动去写单词。还有些孩子不愿主动发声,教师应创设机会,在一个气氛活跃的场合,让他发音,待他有成就感后再在课堂鼓励他,这些孩子发音后,进步往往很快,师生关系往往更融洽。还有许多情况,只要老师有耐心,事情总朝着顺利的方向发展。
3、十足的细心
“细节决定成败”,那么细心必能关注细节。教师的细心主要体现在讲课细心、批改作业细心。教师应能静心屏气,虚心教学,只有付诸细腻的情感,才有可能保持十足的细心。譬如上课中间,教师应注意学生明显情绪变化、举止异常行为。
总之农村小学应克服认识上的不足,学校师资不足,教学观念落后,现代化设备缺少,学生家长英语水平低,校园外英语氛围差等困难,因地制宜,趋利避害,积极创造英语教学的优良条件和氛围,灵活多变地组织英语教学。使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规范,质量提高,让农村的孩子能与城里的孩子一样,享有英语学习的权利,享受英语学习的乐趣与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