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初中数学教学中优化问题设计的策略研究》
优化初中数学教学问题设计的方法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尊重和发挥学生们学习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且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然而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并没有多大改进,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老师的教学设计是关键。接下来,本文将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简单论述优化初中数学教学问题设计的方法。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是思维发展的动力。关于优化初中数学教学问题设计的方法,笔者认为首先要从如何优化教学问题设计方面开始入手分析。本文通过对以下方法的论述,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设计“悬念型”的问题
悬念的引入,可以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不断的进行持续、强烈的运转,这是一种学习的心理机制,也就是说学生感到困惑但是又要解决的心理状态。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设计“悬念型”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说,在学习“三角形的中位线”这节课时,老师让学生们拿出一张白纸,然后在纸上画出任意的不规则的四边形,然后问学生们如果把各边的中点依次连接起来会出现什么样的图形。当学生看看到不管什么样的不规则四边形按照上面的方法折出来的效果都是平行四边形的时候,肯定会非常的惊奇和兴奋,肯定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是什么。老师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引出“三角形的中位线”这个课题。
2.设计“实验型”的问题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只有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们主动的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学生通过动手实验不仅可以刺激大脑进行主动思维,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们掌握和理解知识,让学生们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巨大快乐和满足感。所以说,在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老师要努力的为学生们呈现知识、定理发现的实际过程,让学生们通过实际参加发现的过程,从而达到思维的具体和深化,从形象的感性认知转化成抽象的逻辑思维。让学生明白“所以然”,更要明白“之所以然”。
比如说,在学习“等腰△的性质”这一节课的时候,老师可以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①要求学生们任意画一个△ABC,再画出过点a的高线、中线和角平分线,并且相互看一下前后左右的学生们所画的三条线段的情况和位置。②再画一个△ABC,令AB=BC,在观察一下这三条线段的情况和位置。③在第二步骤的三角形中,让学生们做腰上的高线、中线和角平分线,在比较一下上述三条线的位置。④通过这样的实验,让学生们自己总结观察到的现象。这时候很多学生说出这样的现象:等腰三角形,地边上的中线、高线和定焦的角平分线是互相重合的。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们在实验、类比、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将实验的现象概括化、抽象化。这时候老师又可以进行“为什么在等腰△中,这三条线段会重合”的问题情境创设,激发学生们主动的去猜想和探究。
3.设计“游戏型”的问题
初中数学的抽象性和枯燥型很容易让学生们感到厌倦和失去信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结合现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挖掘数学的趣味性。“游戏型”的问题的设计,可以使学生们感到数学的奥秘,并且提高了数学的课堂有效性。
比如说,在上课之前老师可以让学生们玩“猜数”的游戏:①每个学生心里想好一个数字。②把心中的这个数字×5+10。③把所得的结果÷5。④把上一步的出来的商+(心里想的数字+8)⑤然后老师随便让一个学生说出所得的结果,这时老师就可以立刻猜出这个学生心里想的数字。老师连续猜出好几个学生心中想的数字,学生们肯定会对这一现象感到比较惊奇,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到底是什么。这时候老师就可以自然的进行“一元一次方程的讲解”。学生们看到之后会恍然大悟,而且会更深的了解未知数“x”的用法。通过这样的数学小游戏问题的设计,可以瞬间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顺利的完成教学目标。
4.设计“应用型”的问题
数学知识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生活,最终也是要服务于生活的现实生活正是数学知识的根本源泉。所以说,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影响下,老师必须将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们深深的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是非常有用的。为了更加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老师要更加努力的钻研教材,更加灵活的运用教材。从日常生活中提炼数学现象,更好的为数学课堂服务。
比如说,在学习“中位数和众数”这一节内容的时候,老师将就可以结合教材的知识给学生们讲个例子:小李是个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看到有家公司招聘员工:因公司发展需要,现象社会招聘一名员工,公司员工的月平均工资为2000元,有意者详细面谈。经过面试之后两者签订了一年的劳动合同,第一个月的工资发下来了,小李只发了900块钱。吃惊之余又打听了周围同事的工资,没有一个人能拿到2000块钱的工资。于是小李就将该公司搞上了法庭,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小李能不能胜诉。通过这个故事自然而然的引出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5.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围绕着数学问题的重要性开始入手分析,从四个大的方面:设计“悬念型”的问题;设计“实验型”的问题;设计“实验型”的问题;设计“应用型”的问题,简单论述了优化初中数学教学问题设计的方法。
第二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初小”衔接问题的策略与研究
学科:初中数学
单位:沭阳县沂涛初级中学
作者:刘中楼
初中数学教学中“初小”衔接问题的策略与研究
[摘要]: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一直是初中数学教师关注、谈论的热点话题。有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升上中学后,由于不适应初中教学,而导致成绩有所退步,久而久之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街接自如,是摆在我们初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关键词]:衔接
思维方法
数学活动课
有效学习
随着新一轮新课程改革的展开,基础教育被提到了一个人人关注的高度。教育部制定的各学科、各阶段的《课程标准》,为这一轮新课改的实施提供了规范。新课程改革不光是教材的改变,也是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思想的改变,笔者多年从事初中数学教学,深知教师的自身素质对教学产生的重要影响。
初一数学是中学数学的基础,要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初一抓起。然而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成绩明显下降。因此,作为初一数学教师应当把小学与初中数学内容,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搞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工作,掌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
一、分析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难的原因
1、环境与心理的变化
对初中一年级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小学升中考试,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耳闻初中数学很难学,初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确实有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统计初步、方程组、负数等,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怵头无趣的被动局面。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初中一年级新生的学习质量。
2、教材的变化
学生在小学数学中接触的都是较为直观、简单的基础知识,而升入初一后,要学的知识在抽象性、严密性上都有一个飞跃。学科:初中数学
单位:沭阳县沂涛初级中学
作者:刘中楼
3、课时的变化
在小学,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比较充足。因此,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反复练习,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初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和新工时制实行,使课时减少,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全部都讲和巩固强化。这也使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不适应初中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4、学法的变化
在小学,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熟记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到初中,由于内容多且抽象,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各种题型讲全讲细,只能选择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因此,初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然而,刚入学的初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小学的学习方法,致使学习困难较多,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二、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几点措施
1、领会新课程标准,实现教材间的无缝衔接,是教师教好数学的前提条件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数学的探究性学习、数学的发展性学习,因此初中教师面临艰巨的教学任务,要求每一位中学数学教师都要认真研究《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尤其是与小学数学衔接紧密的知识、能力要求,做好课程标准的衔接。
中学的数学教学要以提高中学生的数学素质为灵魂。要使学生有清晰的数学观念,有全面的、牢固的,结成网络的数学知识,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科学的衔接,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
从小学进入中学,数学知识从横向、纵向两方面发展,变化十分明显。小学的知识内容是具体的,而初中的知识内容是抽象的。初一数学知识中,数的范围、数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几何拓展能力要求不断提升,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发生了变化。
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学生之所想,学科:初中数学
单位:沭阳县沂涛初级中学
作者:刘中楼
帮学生之所需,真正树立“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效学习”的现代教育理念。教师在教学准备中应充分钻研教材,要挖掘教材的空白处或抓住知识的生长点和发展点,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3、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有效的衔接,是师生共同进步的保障
学生进入中学不适应,一个重要因素是不适应初中的教学呈现方式。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讲得细,练得多,课堂例题也比较直观形象;相对来说初中教师讲得精,练得少,选取的课堂例题抽象性又比较强。初中教师往往用初三复习时应达到的难度来对待初一教学。这些原因造成了小学、教学方法上的巨大差距,加上中间又缺乏过渡环节,致使初中新生普遍适应不了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因此,进入初中后,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开设一些“数学活动课”和创设具体情景等等方法,做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4、改变学生思维方法,是学生自我完善的精髓
初中的学习与小学截然不同。小学强调算术方法和运算小技巧,缺少严密性训练和系统性的教学,而初中强调数学方法的传授和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灵魂,积累和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会对学生进入初中乃至以后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初一数学教学中要注重转化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等多种数学思维方式的渗透,使初一新生能更快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能力,以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
5、学习评价的衔接
小学教学中注重鼓励性评价,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七年级教学同样应注意到这些,并不断开拓他们的思路,激发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重视思维的逻辑性,周密性,答案的多样性、正确性。
6、学习方法的衔接
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需要教师去培养,教师要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和爱好,有责任心和主动性,有钻研精神和毅力,有合理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策略的反省,由从模仿学习到迁移类推学习过渡。模仿学习一般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仿照教材上描述的操作程序和老师讲解、示范的活动步骤进行数学学习,如学生学习画圆,开始时通常都是模仿老师示范的操作步骤。这是“经 3 学科:初中数学
单位:沭阳县沂涛初级中学
作者:刘中楼
济有效”的学习策略,能使学生在较少的时间里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但如果运用不当,这种方法又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老师讲解和教材现成结论的局面,从而阻碍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发展。尤其到了中学,进入了人生新的发展阶段,学生们单纯的模仿学习只能带来消极作用。
处理好中学数学教学和小学的衔接,关键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中学数学内容实际,设法同相关的小学学习内容建立联系,相应地渗透。
总之,小学生进入初中后,由于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要求等方面的不同,在接受知识、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心理等方面也不一样。因此要重视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尽快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摆脱依赖性,增强自觉性,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也要求中小学的数学教师静下心来认真的研究学生、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教法,才会取得衔接工作的成功和胜利。
学科:初中数学
单位:沭阳县沂涛初级中学
作者:刘中楼
参考文献:
1、严立红,《小学数学教育》,1999年第6期
2、张金花,《让学生在自主操作中探索数学的奥秘》,少年智力开发报
3、胡寅生,《教育学》,王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版
4、《中小学数学》(初中版)中国教育学会主办,2005年5月
第三篇:初中思想品德优化作业设计的策略研究
《初中思想品德优化作业设计的策略研究》课题论证
通榆县第十中学同发分校冯喜忠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业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它是理解、巩固和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的有效形式,它对养成学生某些优良品质有独特功效。从目前作业的现状来看:作业内容封闭僵化,强调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作业方式单一;作业目标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据调查:约50%的思想品德教师布置作业只是考虑考试题型;约30%的的思想品德教师布置作业照搬教材或教参;约10%的思想品德教师布置作业带有随机性或盲目性;只有10%的思想品德教师布置作业会考虑学生及课标,进行较合理的设计。
学生是作业的主体,在作业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感兴趣,应该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探究的成功享受。但在传统的作业模式中,学生面对作业感到的是压力是困惑,学生敷衍作业照抄作业或者干脆不交作业的现象极其普遍。据调查:大约20%的学生表示讨厌写作业,因而经常完不成作业;60%%的学生是在敷衍作业,因而作业出错率极高;只有20%的优秀生能认真完成作业,但他们的理由也很简单:为了考个好成绩而已。思想品德作业设计的种种弊端,影响到了思想品德学习的质量,优化思想品德作业设计势在必行。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英国中小学生课程作业主要有四种类型:(1)实践作业。即指有教师指导的各种实验、独立观察、独立完成美术作品及各种动手能力的测试;(2)书本作业。即指客观性测试,其形式有简答题、抢答题、写随笔、论文、观察报告等;(3)口头、听力作业;(4)表演作业。
我国学者吴也显在他的著作《教学论新编》中把教材分成三个系统:课题系统、图象系统和作业系统。“作业系统如果安排得好,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改进方法。
目前思想品德教学界对于作业的相关研究较少,尤其是有关优化思想品德作业设计的理论研究就更少。虽然目前有一些教师进行了设计新型作业形式的尝试,但只属于局部、零散的研究,尚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学生对待新型作业的态度又重新回到传统的作业态度观中。许多教师对于作业尚未树立正确的观念,对于作业设计的整个流程缺乏整体的认知。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通过优化作业设计可以把知识的联系、巩固、深化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把作业过程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结合起来。
实践意义:通过优化作业设计,能转变过去那种机械、枯燥、重复的作业形式,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到作业的乐趣,改变学生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运用的能力,提高思想品德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巴班斯基在《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中强调,教学最优化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学生学习负担最优化,也就是说,“学生能深刻而牢固地掌握他们所能掌握的最大限度(指分量和深度)的教材,并且不会超出科学规定的课内学习和家庭作业的时间量,因而在规定的休息时间内能够完全恢复自己的学习能力。”思想品德优化设计是巴班斯基最优化理论的实践,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完成自己的作业。
皮亚杰的建构学说认为,人的知识是在知识范畴和感性材料结合的基础上建构的,离开了主体的建构活动就不可能有知识的产生。由此可见,要想让学生对知识真正理解和把握,只有优化设计作业,才能有效服务于学生对知识的牢固把握和有效内化。
三、课题界定
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具体的所需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
作业设计是指教师在设计教案之初,即思考制定的作业预设。
优化思想品德作业设计: 是指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作业的设计,通过对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作业评价方式的研究,努力形成新的教学理念,切实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它的优化特指“从一定的标准来看是最好的”,标准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效果和时间,既提高质量,又不增加负担。“优化”不等于“理想”,它是特指一定条件下的最优。
本课题以初中七——九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多元、综合的学习机会,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到作业的乐趣,改变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初中思想品德作业现状调查
教师方面:了解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对教材的把握、对学生的了解以及作业设计的水平与技能等。
学生方面:了解学生的作业态度、完成质量和负担等。
2.优化作业主体的研究
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设计差异性作业。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趣味性作业。
根据学生个性差异,设计个性化作业。
3.优化作业内容的研究
本着 “少而有效”的原则,改变目前量多质低的现状。
七年级: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设计实践型作业。
八年级:关注学生的能力提升过程,设计迁移型作业。
九年级: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过程,设计创新型作业。
4.优化作业形式的研究
作业设计的形式可以有文字式、口头式、网络式,可以有调研式、实践式、反思式等形式。
作业设计的参与者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师权威,可以有教师布置作业、学生供题教师择题布置、学生自主布置、学生互编作业。
5.优化作业评价的研究
(1)教师的评价方式可以用短语评价取代等级或分数评价。教师用赞扬、鼓励、期盼、惋惜等情感语言来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多元参与评价取代单一的教师评价。评价应该让学生和家长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来,包括教师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
(3)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取代单纯的检查式评价。检查评估作业的方式应是多元的,除了检查型以外,还可以如展示型的、汇报型的、交流型的等等。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教学即研究,研究即教学,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开展研究。发现问题,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到教学实践中验证,以撰写教育叙事、教学反思、教学案例等形式反思改进教学行为。
2.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文献的检索和分析研究,认真学习理论,培养教师的课程资源优化作业设计的意识。
3.调查研究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方式收集、了解教师、学生在作业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确定具有利用价值的策略,制定研究方案,开展课题研究。
4.经验总结法:对教师开发利用作业设计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理论联系实际,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做法。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本课题拟用3年时间完成,即完成时间为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方案准备阶段:(2011年6月——2011年7月)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2.深入学习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等有关理论知识,统一思想,明确研究方向。
3.制定课题论证报告,确定最终实施方案;
4.做好课题的申报工作,争取立项。
第二阶段:方案实施阶段:(2011年8月——2014年4月)
1.设计编制调查问卷,进行点面结合的调查摸底。共设计三种调查问卷,分别是教师、家长、学生调查问卷。学生的问卷,从学生的作业量、学生对语文作业的体验及态度上设计。家长问卷侧重于课业负担、孩子对思想品德作业的喜爱程度上设计。教师问卷侧重于教师设计作业的形式、内容,孩子做作业的兴趣、效率上设计。
2.回收调查问卷,进行科学统计分析,研究当前思想品德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3.提出优化作业设计的原则、探讨出优化作业的策略。
4.进行课题成果汇取交流,及时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为推广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组利用教师例会时间,定期进行优秀论文、案例、作业设计形式的交流,通过交流,试图使教师有所启迪,能结合教材进行实施探索,设计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作业,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5.每学期进行一次优秀作业评比、进行一次优秀作业展。
6.设计编制调查问卷,验证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方案总结阶段:(2014年5月——2014年5月)
(1)搜集整理研究成果,(优秀论文集、优秀案例、“我最满意的作业设计”)。
(2)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反思。
(3)提出结题申请,撰写结题报告。
第四阶段:专家论证评价,总结验收和结题阶段:(2014年6月——2014年6月)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阶段性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设计的作业编为校本思想品德作业。
2.研究过程中,开展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一系列汇报课、研究课和论文交流研讨会。
3.课题研究结题,形成一篇终期成果报告,总结典型案例,展示研究成果。
第四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专题
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数学教学中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现象普遍存在,甚至个别学生因厌学而辍学。现将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现象做以汇总,希望各位同仁能给予指正,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一、教师层面存在的几个问题
1.情境创设偏离教学内容,牵强附会,只注重“趣味”而不注重“数学味”,有些甚至“离题”太远,不切实际。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应有度,不要生捏硬造,刻意为之。应尊重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认知结构,有些问题找不到适合情境也很正常,有些问题来自数学本身。
2.部分教师教学目标不明确,对课标理解不透彻。新课标提出三维目标,以学科知识和数学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但多数教师仍侧重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目标完成,将其作为数学学习目标的主体,导致课程目标的失衡,使之教学过程简单化、程序化。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训练”,缺乏必要的“培养”。
3.教学方法模式化,缺乏灵活性。有些教师为了应付集体备课,在进行集体备课时,只是把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分工,没有进一步探究和挖掘,只“拿来”不“思考”,形不成自己的个性化教案,缺少“备学生”的环节,对所谓的“经验”和“理念”盲目借鉴,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探索与发现的方法是值得提倡,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要用探索与发现,高年级和低年级的授课方式上应根据不同课型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新课改不是全部否定原来的教学模式,有些问题的解决采用教师的启发引导,合情推理来完成更有效,应视实际而定,不应以偏盖全。
4.尴尬的课堂评价。课堂评价最能展示一名教师的“修养和内功”,本次调查发现:有些教师课堂评价语言匮乏,评价肤浅化、琐碎化、过度化,缺乏激励性、启发性,课堂上鼓掌成了主要方式,甚至是有些教师的评价语言带有一定的讽刺或侮辱性,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就像专家所说“有些孩子是被骂坏的”。如果评价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情感发展,引发灵感的碰撞;不能有效的发挥其诊断、调节、指导与激励方面的功能,那就失去了评价意义。
5.学生的合作探究形式化,小组讨论的问题没有价值。缺乏对“大问题”的设置,对课堂问题不能有效地“放”与“收”,“曲解1/3模式”,课堂教学中“找答案”的现象普遍存在。
6.忽视课堂中师生的真实情感交流。在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现象严重,师生难以进入“角色”,缺乏好的课堂资源生成,课堂资源的生成应是自然地激发生成的,而非刻意造就的。不能很好把握课堂交流中的过程状态,让学生有效参与活动,积累经验,反思体验,不能很好将学生的经验归纳总结成数学问题。
7.个别年轻教师课堂环节缺失,思路不清,课堂效率低,缺乏有效反馈和及时评价,课堂教学忽略学生实际,课堂“任务型”思想严重,缺乏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如实验观察、信息获取、数据处理、模式抽象、合情推理、预测猜想、逻辑证明、探究创造等重要的数学能力的要素在数学教学中多数都不能得到很好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学习目标中体现最弱的一个方面。
二、学生层面
1.作业质量差,家庭作业缺乏有效监管。初中学生年龄尚小,自制力相对比较差,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主动性。在初中阶段不完成作业和作业不认真是整个初中阶段存在的最难解决的问题,因为放学回家便不在教师的掌控中,家长尤其是农村的学生家长由于各种原因往往不能及时督促学生,而学生自制力又差,所以学生不做作业或抄作业现象比比皆是,特别是周末和假期作业,更是一塌糊涂。相当一部分学生作业书写不认真、审题不认真、不认真检查,稍微有点难度就放弃。很多同学的作业流于形式,每天的课堂教学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去处理作业,而又要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势必造成了课堂教学的简单化,同时也会导致部分认真做了的同学的时间和精力上的双重浪费。以致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2.学生厌学,家长不配合。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学生不愿吃苦,学习动机不明确,农村部分家长对此认识不到位,不注重对孩子吃苦耐劳品质及意志力方面的培养,缺乏对学生在学习上的有效监督。课堂上,教师的说教及想方设法调动起来的学习兴趣,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时间一久,学生的兴趣就没有了。有的教师形象的形容农村第二胎是个男孩,这样的孩子在学习上就是天生的“残次品”,可见家长对其溺爱的程度。怎样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提高学习效果,也是我们面临的难题。
3.相当一部分学生课堂“乏力”,常常是以睡觉的方式进行无言的“对抗”。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发力”,才能既能让优生吃饱,又能让中等生吃好,还能让差生吃的了,既能面向全体学生,又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改变初中高年级相当一部分学生上课“熬课堂”的局面,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4.缺乏必要的“做人教育、惩罚教育”,现在的学生,接受“做人”教育的渠道很窄,所以课堂上的“育人”应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在平日教学中,数学教育应有的育人功能难以体现,往往只注重对学生“教书”,缺乏有效地“育人”,以至于很多学生不明白做错了应受到必要的“惩罚”,对于作业不完成及学习不上进的学生,没有有效的措施来进行管理,很多学生无感恩之心,缺乏责任意识、缺乏责任感。
5.忽视细节,不注重对学生的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缺乏对数学学科严谨性及逻辑性的培养。例如,在本次调研中看到一名学生的作业是这样写的:“四边形ABCD是等腰三角形”,由此可见,在平日学习中缺乏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
6.对“自学和预习”的困惑。自学和预习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的。部分家长在双休日及假期将孩子送入“辅导班”进行“抢跑”,通常会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情况是这种预习只是形式上的,没有进行学程预设,结果预习设计与学情相脱节,使学生预习成功感减弱,学习热情消减。另一种是部分学生将课堂作为个人“展示”的平台,在课堂上往往是一些有“价值”问题被“偷跑、抢跑”的学生抢答,致使一些有价值的课堂资源不能有效地生成,同时也限制了这部分同学思维的有效拓展,也使其他学生缺少了良好的情感体验以及对个性品质的关注,削减了数学学科的魅力,容易导致其他学生缺失数学学习的兴趣及信心,对学习难以形成愉快体验。
7.数学考试对数学学习的影响。周考、月考过于频繁,评价方式单一,教师习惯性地给学生排队。考完后家长、教师多数会“小题大做”,机械性、重复性的练习会加大,甚至还会遇到“人人过关”、“补考”等方式,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厌学情绪加强,教师又缺乏有效的补救措施。
三、对改进数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1.注重常规管理,加强常规管理的研究,抓好备课环节,备课要“实”,要深入地研究教材,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了解学生的基础,抓好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进行有效的、有针对性的课后辅导。
2.注重加强学科学习,提升教学理念,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对课程标准、教材充分理解,吃透精神,能够熟练地驾驭教材,把握教学难度,设置合适的目标。不同的学生学习接受能力不同,一个思维灵活的学生,能够较好地处理新旧知识之间的差距,而一个思维僵化的学生面对新旧知识之间的距离感到束手无策.但是如果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去学习新知识,那么任何问题都会令人感兴趣,达到预想的目标。
3.学习内容分层次要求。针对不同的学生分不同的层次要求,对优等生加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对中等生加强知识的综合能力培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暂差生”加强“双基”训练,使其跟上学习进度,对于“睡觉”的学生布置适当的学习任务,使之课堂有事可做,充满活力。总之,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共同发展,从而增强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4.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采用多种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可把一种教法模式化、简单化,注重在细节上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提倡教师打造“激情”课堂,但课堂上对于“嘴快”的学生应给予适当的“打压”,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对逻辑思维能力及意志力品质的培养。
5.提倡小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引入竞争机制,可以采用“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的模式,运用小组的力量提高学习效率。
6.发挥师生的情感作用,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进一步提高。教师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个性,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才能信心百倍地学习,在学习中也才能富于探索和创新,教学效率才能明显提高。
7.注重常态课的教学及反思。常态课教学应该在“实”字上下功夫,教师应在常态课上关注学生,而且不仅关注显性的目标,还有隐性的发展目标,如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从平时做起,把每一节常态课打造成高质量的课,提高常态课的课堂效益,做教学的有心人。
8.优化评价方式,以评价促提高。课堂评价语言要丰富,要恰如其分,要重激励,更要重于“帮”,而不是“指责”,评价方式要多元化,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呈现,要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改进学习方法出发,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总之,诚如专家所说“孩子不是靠着一堂课养大的”。教学需要常规,需要常态,课堂需要真实、需要自然,就像做人需要真诚一样。只要认真的反思,适时的调整,必能打造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篇: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策略论文
关键词:合作学习策略 初中数学 运用
摘要:合作学习策略,指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一系列学习活动,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理论和策略。合作学习策略是一种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的改善课堂中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之一。
20世纪70年代,合作学习初兴于美国,被誉为“近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教育学家噶斯基说:本质上,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我国对合作学习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90年代,从浙江大学的合作学习小组到山东教育研究所组织开展的合作学习的教学研究与实验。到近年来,一系列的教育科学研究与实验,对合作学习的深入推广和运用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现状
新课程要求下,在初中数学教学方面很多教师都已经有意识的把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引入课堂,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认知,造成操作不当,使小组合作学习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合作学习现状弊端内容讨论和掌握的大多是教师交给的知识性问题或教材中呈现的知识性答案。形式小组参与以前后桌划分,并且仅以学习成绩作为是否有效的参考,呆板,单一。分工即时性组合,没有合作习惯;“独唱”现象较多;任务分工不明确。目标基于结果的得出,缺少合作精神、合作需要和合作交流等目标的落实。
二、准确把握初中数学学习的特点
初中数学学习主要是学生的个人思维活动,依靠自身的独立思考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个人作为数学学习的主体,独立的思考与学习是主要的学习方式,而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辅助学习方式,这是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的。学习重在“领悟”,合作学习应以思维的交流和深入为主。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重视合作过程,结果评价,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三、选择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内容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前提。合作学习选择:一是需要合作、操作、观察、探究的。比如:统计,实验,课题学习等;二是在解题策略和结论上需要辩论或容易出现分歧的内容;三是有一定的挑战性,交流后能够得到一定的启迪的内容,问题难度较大,个人独立思考容易有疏漏的问题。在把小组合作学习由形式向实质转换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组织策略:
1.合理分工,科学分组
让小组合作学习顺利的开展并充分发挥其学习功能的前提是合理分工,科学分组。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的生的掌握程度,认知能力、基础素质等进行分组,根据学习内容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智力水平等进行合理分工。比如:一些结论比较难归纳,并且需要大量的动手操作进行尝试的学习内容,就可以将数学基础较好的同学和基础较弱或者操作能力较低的学生搭配划分小组,这样在合作学习的开展过程中,一方面能解决合作学习所需要达成的目标,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之间找出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差距,强优补弱。
2.精心设计,适时引导
在进行合作学习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教材内容的重难点,精心设计讨论的针对性。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充分提高课堂效率。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巧妙的进行引导并善于启发,使小组合作学习有序、有效开展,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根据普遍的共性问题进行统一分析和解答。
3.信息反馈,综合评价
及时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有利于合作成果的充分展示,教师根据小组阐述的观点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评价。让小组之间互相倾听,取长补短,让小组之间互助、互进,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对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是合作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评价中不仅要包括每个学生参与的情况,更要关注整个小组的情况。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合作,可以采用抽取小组进行提问的方式评价小组的学习质量,可以有效的促进每个学生积极的参与活动。还可以采取独立完成测验的方法,小组先行讨论交流。测验时,需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和测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总之,在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耐心的培养和长期的训练。教师自身应该不断的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组织引导小组合作学习,让数学学习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陈志娥.初中数学合作学习中的常见问题与策略[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0.
[2]唐均.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反思[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5).
[3]申忠军.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应注意的七个问题[J].教师,2009(17).
[4]叶玉珠.初中数学有效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
[5]中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