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一、导入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 清一草堂。”请问这幅对联在什么地方?
明确:在成都杜甫草堂(播放幻灯片1)
现在的杜甫草堂何等气派,可是,一千多年前的杜甫草堂又是什么样的呢? 这要从草堂的历史说起。(播放幻灯片2)
成都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 “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到成都。次年春,在友 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 落成,称 “成都草堂”。这便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 都草堂。不料却被八月一场秋风所破。在风雨交加的漫漫长夜诗人写下了这篇 旷世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播放幻灯片3)
二、杜甫印象
在赏析这首诗歌之前,先请同学浅谈一下你对杜甫的印象,并用你学过的诗句佐证。
(学生回答,如:忧国忧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播放幻灯片4)
我们初中阶段接触的杜甫诗歌总共7首:
分别是七年级下册的《江南逢李龟年》、八年级上册的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八年级下册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九年级下册的《羌村三首》(之三)、《登楼》(播放幻灯片5)
三、关于“歌”
本诗的题目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关于“歌”要做一些解释。(播放幻灯片6)
也称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属乐府诗一类。汉魏以后的乐府诗,提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如《大风歌》、《短歌行》、《燕歌行》等,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在形式上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便于体现诗人的情感变化。那么,杜甫为什么要为这被秋风所破的茅屋而歌呢?他在诗中要“歌”什么样的情感呢?先留下这个悬念。
四、正字音
全班整体朗读一遍诗歌,注意读准字音。(播放幻灯片7)
五、走进诗歌
品位“草堂之韵”,感受诗人情怀。全诗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播放幻灯片9)
1、“八月……沉塘坳”;
2、“南村……自叹息”;
3、“俄顷……何由彻”;
4、“安得……死亦足”。
学生代表朗诵第一部分。思考:(播放幻灯片10)
1、写了什么内容?(四字词语概括)
秋风破屋
解析:学生可能会说到一些其他的词语,选择秋风破屋因为点明了时节是秋季,施动者是秋风,强调动作是“破”。
2、作者心情如何?(二字词语概括)
痛惜
解析:链接对比《春夜喜雨》(播放幻灯片11)好 雨 知 时 节,当 春 乃 发 生。随 风 潜 入 夜,润 物 细 无 声。野 径 云 俱 黑,江 船 火 独 明。晓 看 红 湿 处,花 重 锦 官 城。
这首诗写于761年春天,也就是破屋这一年的春天,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而此时,面对这样的残破窘困,诗人心中对这场雨是什么样的感受?
预计学生会回答:悲痛、难过、伤心等;
继续逼进:结合背景,诗人历经4年颠沛流离生活,好不容易在这里安家,又好不容易在朋友的资助下建起了这几间茅草屋,过上了安稳日子,可是这一阵该死的秋风却把它给毁了,从诗中的一些动词也可以看出诗人是看着它一点一点被毁的,如:怒号、卷、飞、洒、挂罥、飘转、沉等;诗人内心除了悲伤之外,还有什么情感?
预计学生回答:可惜、珍惜。所以,诗人此时,面对这阵毁他茅屋的秋风秋雨,内心是很痛惜的。(播放幻灯片12)那么就让我们怀着这种痛惜的心情来朗诵这几句诗歌,朗读时候还要注意停顿和重读。
六、小组活动
接下来,分成小组形式进行剩余三个部分诗歌的赏析。
一二排为第一组,赏析第二部分;三四排为第二组,赏析第三部分;五六排为第三组,赏析第四部分。按照我们一起赏析第一步分的步骤和方法进行赏析。时间5分钟。(播放幻灯片13)
七、成果展示
第二部分:
衔接语:这阵秋风把茅草吹得到处都是,远一点的到江对面去了,高一点的挂树上,低一点的沉水里了,那些都捡不到了,那总有些近一点可以捡到的,可是情况是这样的么?
请一个学生朗读一遍,再概括主要内容。学生预计回答:群童偷茅、群童抱茅、群童抢茅
教师建议:群童抱茅(茅草到处都是,也不用偷,也不用抢,随便抱走)那么,作者面对这样一群所谓的“盗贼”,他心情是怎样的呢?请小组另一位学生回答
学生预计回答:气愤、悲伤、无奈等; 教师建议:无奈
解析:“盗贼”形象分析:(播放幻灯片15)
诗人从小受到儒家传统教育,是个有文化的人,他一般不会开骂,实在是这些顽童趁火打劫、太过分了,他是真的生气了,所以说气愤也是没有错的;可是最后“呼不得“,只能“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两个方面:
一、自己年老力衰,不能为国效力了;当时他年近50,由于多年的奔波劳累,加上贫困,身体不好。《百忧集行》中说:“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想想当年他在《望岳》里所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播放幻灯片16);
二、小孩子本是天真无邪的,他们为何成为盗贼?因为他们家也缺这些茅草,一阵风过后,不仅杜甫家的屋子被卷走了茅草,像他这样的屋子也被卷走了茅草,这些孩子看到这些掉地上的茅草,岂不是见到宝贝一样赶紧抱走。这说明社会上人们生活很凄苦。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连小孩子都失去了童真,变得无礼了。同样的,在他的《百忧集行》中说自己的孩子:“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社会的**,是安史之乱导致民不聊生。杜甫有心改变这一局面,并进行过不懈的努力,“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北征》等诗歌都可以看出诗人的奋斗。可是,现实却是如此残忍,辗转一辈子,最后,落得西南一隅,在朋友资助下才得以安家,空有一腔报国梦,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这种心情最后归于两个字“无奈”!带着这种无奈的心情,全班朗诵第二部分。(播放幻灯片17)第三部分:
衔接语:杜甫的茅屋被风吹破了。远的茅草洒江郊,近的茅草被群体抱走,看来茅屋修复是没有指望了,那么房子漏了最怕什么?下雨!
请第二组同学派个代表朗诵第三部分并概括其主要内容。预计学生回答:破屋漏雨、床头屋漏、草屋逢雨、长夜难眠等; 教师建议:屋破难眠
诗人为什么难眠?请从诗中寻找依据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首先,被子睡了很多年,冷得更铁似的,是又冷又硬,说明生活很贫困,诗人在《南邻》中说:“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未全贫就是没有穷的叮当响的意思,其实,诗人当时已经是很穷了,在《百忧集行》中说:“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要养活一大家子对于只会读书写诗,不善耕作的杜甫老人家来说很困难,稍有点天灾就要露出困窘来。这时就碰上了这场秋风暴雨,小孩子睡在这样的被子里怎么会舒服呢?难怪他们会乱蹬,把里面都蹬破了,这就更不舒服了。再加上又下雨,连床头都漏雨,整个家里就没有一块干的地方,锅碗瓢盆都摆上接漏水,叮叮当当地响个不停。秋雨不像夏天的雷阵雨,哗啦一下就下完了,它是一直下,下个不停的。更要命的是诗人自从经历丧乱以后就很缺睡了。丧,是指他从外地回家,看到妻子抱着年幼的三儿子痛哭,原来他的小儿子竟然活活饿死了;乱,就是指安史之乱,从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持续了将近八年,虽然最后唐王朝平定了叛乱,但是唐朝的统治和社会也由盛转衰。尤其是在这多年战乱中,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作者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诗人在《春望》中说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更在《三吏三别》中叙述了自己所见所闻,表达对广大人民的同情。
安史之乱之后,多少人在为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生离死别洒下同情的泪水时,我们的诗人想到的却是广大民众的妻离子散。那么作者的心情又怎么理解呢?
预计学生回答:悲伤、忧愁、哀婉等 教师建议:凄苦
解析:既为自己的窘困生活而感到凄苦,更为天下苍生而凄苦。所以,接下来,请学生怀着这种“凄苦”的心情朗诵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衔接语:面对人生的种种不幸和眼前贫困的生活环境,或许一般人会埋怨社会的不公,呼吁更多人的同情。那么诗人会呼吁什么呢? 请第三组学生朗诵第四部分并说说其主要内容。预计学生回答:安得广厦、呼吁广厦、祈求广厦等 教师建议:祈求广厦
解析:安得,意思是怎么才能求得。只要求得这广厦千万间,受苦我杜甫一人又如何,即使是死了也满足了。这是何等博大的情怀!
诗人由此生发出的感情是怎样的呢? 预计学生回答:激昂、振奋、祝愿等; 教师建议:激昂。
解析:这种情感,是在前面三个部分叙事的铺垫上,由个人的痛苦遭遇想到了天下苍生。他痛切地感到,由于连年战乱,人民苦不堪言,今夜像他一样的“寒士”不知有多少,于是大声疾呼“安得”“呜呼”,情绪是激昂的。
八、草堂之魂
作为诗圣的杜甫,在身处贫困之时,仍能心忧天下,实在难得可贵。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都穷得自身难保了,却仍怀救济天下之愿,这种精神何其珍贵;孟子又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是杜甫连自己儿子都没有照顾好,却想着天下百姓的生活,于是对顽童的抱茅也就释然了,就让他们有个安稳的屋子睡个好觉吧,我一个受苦好了。这是比亚圣还要高的境界啊!正符合范仲淹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来,白居易《新制布裘》诗曰:“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作为保暖中的人能想想贫苦人的生活,那时富人的慈悲,不如身在饥寒中人的祈愿更具切肤之痛。
带着这些复杂的情感,再整体朗诵一遍。
之前的悬念也已一一揭开,读完此诗,你对杜甫的认识是否有所深入呢? 接下来,请你为杜甫写一副对联或者一首诗或者一段话。
第二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导入】听一首悲苦的曲子,触摸一颗悲苦的心灵,品一首悲苦的古诗,走进一段悲苦的人生。弹指一挥间,往事越千年,浣花溪畔,一座茅屋里,一个颤抖的声音,在历史隧道的深处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就是杜甫,他少时便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他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民生疾苦的诗人。**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鲁迅曾经说过:“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今天让我们再次跟随杜甫的脚步走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感受杜甫的精神世界。
【走进杜甫,缅怀故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其诗直接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人称“诗史”。以古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有《杜工部集》。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走进茅屋,吟诵感悟】
1、听读品味:思考:你听出了什么?(提示:诗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听出了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深情诵读:朗读点拨:a抑扬顿挫(语调高低、语气强弱、语速快慢)b想像画面c揣摩感情(读出诗人的愁苦、潦倒、痛心、痛惜、痛苦,发自肺腑的祈盼,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3、跟随画面齐读
【深入茅屋,整体感知】抓情节,悟情感。自由朗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拟写四字小标题,并体会作者当时的复杂心情。
秋风破屋(焦灼苦痛)群童抱茅(愤懑无奈)长夜沾湿(忧思不绝)祈求广厦(忧国忧民)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诗歌从述说个人的痛苦,到让天下寒士都得到欢乐,推己及人,感情得到升华,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亲近茅屋,品读赏析】高声诵读、领会美点(好词、好句)。小组问题共享、说说妙处。全班交流、共享互评。第一节赏析:
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怒号
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 “怒号”将秋风拟人化,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突出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
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卷”字好。即形象又有力度。
4、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细致的刻画了风吹茅草,漫天飞舞,四处飘散的惨状,紧紧的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痛苦的心弦。
5、请用一个字概括诗人此时的心情。急(不着一字,尽得风采)赏析第二节
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这时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讨论明确: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1、群童为何抱茅?明确: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四海困穷的社会现实。
2、“盗贼”一词怎么理解? 这是杜甫的激愤之词,不是生孩子们的气而是生社会的气,怨愤**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3、“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4、请用一个字概括诗人此时的心情。叹 第三节赏析:
1、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下雨
2、分析“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的作用?渲染出暗淡的氛围,烘托出诗人愁苦的心境。
3文中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眠的心情?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4“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为何要将被子比喻为“铁”而不是“冰”? “铁”既写出了天气寒冷,也写出了布被又破又旧且无法拆洗。换成“冰”只能表示寒冷,而无被子破旧之意。
5、“长夜沾湿何由彻?”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
作者从眼前艰难窘迫的处境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和天下人民的流离失所,穷困潦倒;从风雨飘摇的茅屋想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他盼雨停,盼天亮,他一声长叹:这深重的灾难呵,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长夜”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挨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
6、请用一个字概括诗人此时的心情。忧 赏析第四诗节
1、作者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他发出了怎样的呼喊?
“安得”能换为“愿得”吗?
2、由此可见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忧国忧民
3、请用一个字概括诗人此时的心情。愿
4、名句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提示:1,用词 2,气势3,思想内容
4,境界
(仔细揣摩,说说你从中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相关链接,知识迁移:杜甫同主题的诗歌知多少?让我们先回顾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饱含爱国之情的语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死去无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参考赏析:“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词掷地有声,意境开阔,构成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的气势,表现了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洋溢着救世济人的热情。最后一句强烈的表现出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小结:诗人的大声疾呼,正是他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流露和克己为人的人道主义宽广胸襟的展示。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杜甫的这首诗之所以光焰万丈,千古不朽,原因就在于此。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方面突出了现实的残酷,一方面也凸显出诗人“兼济天下”的情怀,那一颗热忱于百姓的赤子之心。诗人超人一等的博大胸襟,将个人与社稷命运紧密相连的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正是这首诗最大的艺术价值所在。
拓展延伸:你还能根据这首诗的内容,完成下面组对联的下联吗?上联:范希文处庙堂心系四海布衣。下联:杜子美居茅屋胸怀天下寒士
【倾听杜甫,解读诗圣】名人名言: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前苏联〕别林斯基杜甫之所以伟大,因为他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与精神已远远超越诗人之上。即使他没有写过一句诗,他那悲天悯人的情怀,体察人间冷暖的心灵,有如释迦牟尼、耶稣。-----卢光政 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通过个人的不幸来反映时代的不幸。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呢?从“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到杜甫之后“愿天下无饥寒”的白居易,从“先忧后乐”的范仲淹,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一直秉承了这样一个优良传统。他们以天下人为念,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这种思想,这种传统,使我们看到人性的闪光,看到了民族的未来,看到了人类的希望!
杜甫已去,草堂不再,但一个响彻千年的呐喊犹如刀剑争鸣,掷地有声。奏响了中国几千年来关于民生的最强音!没有铮铮铁骨和满腔热血,是无法铺陈出这样的诗句。他对人民的同情和关怀,与自己生命和时代的苦难相共振,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推己及人,心忧天下,这就是圣人的精神。
【走出茅屋,畅谈感悟】
1、倾吐心声:你的心中一定盈满感动,你的灵魂一定深受震撼,你心中定有千言万语,你心头定有万般滋味......是钦佩,是敬仰,是惭愧?......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可不拘泥于形式,自由地说一段话。
示例:你是茫茫黑夜中的一把火炬,即使身处狂风暴雨,你依旧倔强地绽放着,始终没有泯灭那善良博大的人性之光,无数人的心灵因你而点亮。(提示:航标、风帆、灯塔、旗帜、丰碑、高山、大海、舵手……)
2、畅所欲言:诗人追求的理想,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成为现实,联系现实中的某些人和事你最想说什么?
总结: 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现在草堂的浣花溪畔已是一排排平房鳞次栉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经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年代变为现实,如果诗人在天有灵,他定会感到欣慰了。
历史的天空风云起伏,悠悠变幻五千年。五千年的岁月,多少人和事都匆匆淹没于历史的风烟中。
而你,佝偻着腰,徒步走过唐朝的盛世繁荣,再到纷乱衰颓的中唐,你细数着人民的辛酸泪水,忧虑着国家的兴亡安危。你,没有李白的豪情万丈、敢爱敢恨。李白的洒脱,你没有,因为你的心连的是处于烽火之年的千万百姓,你,拿得起,却放不下。
当你回到羌村,看到那苦于生活压迫的乡村父老,你含着泪,用你那饱蘸叹息沉痛的笔写下“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充斥在你心中的,是心酸与无人知晓的悲痛。
你,用你的眼睛深入人民最底层,你用你的笔,对准,定格,调焦,然后呈上一张百姓疾苦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你发出的不平之声。
你,拄着拐杖,看着大风吹去屋顶的茅草,却无能为力的时候,你想到了无数个如你一样的贫寒的读书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你不能实现的理想。我常想,你若是一叶孤舟,那么那条系住你的铁索就是人民。你,不是陶渊明,所以你不会适然放手,看着那纷乱的土地愈离愈远。因为什么?因为,你是杜甫!
你,似乎天生就是为人民而生,为百姓而活,因百姓的疾苦而心酸而痛苦。杜甫,我想对你说,如果当初你放开了百姓,你,会怎么样?
第三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悠然自得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法: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今天让我们走进杜甫,学习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会他的感情吧。
二、出示活动任务
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堂活动过程
活动一: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2、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灾,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
3、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比如《琵琶行》、《长恨歌》等。本诗是因“茅屋为(被)秋风所破”而“歌”,是一首叙事抒情诗。
4、展示重点词语的读音
三重(chóng)挂罥(juàn)
塘坳(ào)
俄顷(qǐng)昏黑(hè)布衾(qīn)
丧(sāng)乱
大庇(bì)
突兀(wù)
风掣(chè)活动二: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句意思
请同学们认真倾听诗歌的朗诵录音,然后反复诵读诗歌,结合注释既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三重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
挂罥:挂着,挂住,缠绕。罥,挂。长:高。
沉塘坳:沉到池塘水中。坳,水边低地。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竹:竹林。呼不得:喝止不住。
俄顷:一会儿。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
向昏黑:渐渐黑下来了。向:渐进。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子蹬破了。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向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安得:如何能得到。
广厦:宽敞的大屋。庇:遮盖、掩护。
寒士:贫寒的士人。突兀:高耸的样子。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诗句。
原诗: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译文: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原诗: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舌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译文: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在我眼前做出盗贼的事来,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感叹自己的不幸和世态悲凉。
原诗: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译文: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胡蹬乱踢,把被子蹬破了。(因为)屋顶漏雨,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原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穷苦人(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高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活动三:吟咏涵诵,赏析诗句意境
请同学们吟咏涵诵诗歌,仔细品读诗句,自主赏析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点拨: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2、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舌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点拨: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点拨: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自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点拨: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
活动四:合作交流,探究重点问题
1、“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点拨: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点拨:渲染凄苦的氛围,衬托诗人愁苦的心情。为下面内容作铺垫。
3、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中诗人所要表达的含义? 点拨: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从而表现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四、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的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杜甫身处茅屋的济世情怀,希望我们能让古代诗歌进入我们的内心,滋润我们的心田。
五、课堂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心情苦痛
无可奈何
关心民生
忧思不绝
忧国忧民
直抒胸臆
第四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兴仁二中:刘进兰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的朗诵诗歌,感悟诗中所包含的感情。
2.体会作者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联系诗人的身世处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今的汶川又恢复了往日的喧闹;如今的汶川又增添了更多的色彩。看着蓝天白云,似乎上天在预示我们,灾难已经过去,看着高楼耸立,似乎象征一个国际化的大城市正在崛起。但有谁知道十年前的今天,在这美丽的地方曾经遭受一场绝难,使这美丽的地方在瞬间变成了废墟,是谁能在这短短的十年,重见它的美丽,那就是爱。今天让我们学习一首爱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怒号 三重茅 挂罥 俄顷 布衾 恶卧
丧乱 突兀 见此屋 2.齐读课文 这首诗写了什么事(请用简洁的文字加以概括)?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三、深入研读
1.小组合作:感受秋天
感受天气——人生苦旅的悲凉时节
(1)请分别用四字词语概括四段的内容(秋风破屋
— 群童抱茅— 破屋漏雨— 愿得广厦)
(2)默读诗歌,画出诗中描写天气的诗句,并用几个四字词语来加以概括。明确:狂风肆虐、乌云密布、大雨如麻、凄凉肃杀
2.走进茅屋——一贫如洗的凄伤之地(1)茅屋处是怎样的情形?(2)茅草被风卷走,有哪些去向?(3)茅屋里是怎样的情形?
结合诗句,借助想象,说说风住雨停之后你所“见”到的草堂内外的情形。
(2)试用几个四字词语来概括诗人的生活处境。明确:千疮百孔、摇摇欲坠、破旧不堪
3、走近诗人——孤苦伶仃的苍老形象。
(1)好一个凄凉的秋天!好一座凄伤的草堂!可怜我们伟大的诗人就生活在这般境地!结合诗句,借助想象,说说你所“见”到的诗人是一副怎样的模样?
明确:衣衫褴褛、年老体衰、生活清苦、饱受困顿、哀伤无助、忧心忡忡、心急如焚.(2)堂堂一代诗圣,却落得如此境地。这是谁之过?仅是因为天灾?(3)慢慢长夜,诗人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
4、聆听心声——超越时空的伟大情怀
(1)当时的社会诚然可憎,诗人的处境诚然可悲,但是,即便在这水深火热之中,我们的诗人也不失他的英雄本色!听读课文,画出诗人于千疮百孔的心中发出呐喊的诗句。
(2)边画边放声朗读诗人于千疮百孔的心中发出呐喊的诗句。(3)你从诗人的呐喊声中听出了什么?
明确:牺牲自我、舍己为人、死而无憾、祈求广厦、心系苍生、心忧天下……
五.结语: 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自身的痛苦,但他又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自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自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心忧天下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着广大读者的心灵…… 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再来诵读全诗!
六、课堂检测(略)
七、巩固延伸
1.联系现实,诗人追求的理想,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成为现实,在和平年代里,你的中国梦是什么?
第五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王思维
一、板书对联,导入正课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生澜
诗圣杜甫笔下记载世上疮痍、民间疾苦的作品有哪些?《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春望》等,当然也包括我们今天要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简介创作背景
子美早年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专权当道,屡试不第。756年方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被叛军掳到长安,757年逃出虎口,投奔唐肃宗,除为左拾遗,后因上书营救房管的罢相,触怒肃宗,几受刑戮,759年弃官西行,历经千辛万苦于年底到达成都求亲告友,在浣花溪畔修筑了草庐,在飘泊多年之后,终于有了安身立命之所,诗人的心情是愉快的,这在他的诗歌中也表现了出来。他曾到江畔独步寻花: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也曾在水槛遣心: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不料当年深秋,风雨破屋,长夜沾湿,诗人在风雨飘摇之中写成此诗,于是这普普通通的茅屋也便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三、学生自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四、教师范读诗歌,读出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五、讲析诗歌,感悟诗人忧国忧民情怀
诗人好不容易盖起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与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屋上层层茅草,怎能不让诗人心焦?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而是飞过江去分散撒在江郊,我们读这几句诗,分明看到一个衣衫单薄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茅草一层一层卷了起来。而他面对大风破屋的焦灼与怨恨之情,也不能不激起我们心灵上的共鸣。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是不是还有落在平地上的可以收回呢?有的,然而却被南村群童抱走了,诗人也曾追逐,也曾呼喊,但终因年迈无力而无法赶上。无可奈何之余,只能“归来倚杖自叹息”。如果不是贫困,诗人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如果不是十分贫困,群童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并不值钱的茅草。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茅屋盖得不够结实,因而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了家中。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并没有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世态炎凉便可想而知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十分深广。
“俄顷”两句用饱蘸浓墨之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布衾”两句不仅是布被又旧又破,更是为下文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并不冷,可是由于被子毫无保暖功能,再加上屋破漏雨,真是凄风苦雨寒彻骨。诗人彻夜难眠,既盼雨停,又盼天亮,处境相当艰难。但诗人并没有因为自己处境艰难哀叹声声,而是由个人的处境联想到了其它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地过度到了诗歌的结尾。
诗人从“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下子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其中包含着许多没有说出来的情绪。“长夜”实际上是双关,诗人由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联想到了历经战乱,颠沛流离的人民,联想到了“山河破碎风飘絮”“风雨如盘暗故园”的祖国,实际上人民就是生活在漫漫长夜之中,国家就是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啊!每念及此,诗人怎能不忧心如焚、彻夜难眠呢?
“安得”三句声音响亮,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贴切地表现了诗人从 “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与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与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句则把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
“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庐俱破„„因此老杜在这首诗里不是孤立单纯地描写自己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自己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如果说读到“归来倚杖自叹息”的时候,对他叹息的内容还理解不深的话,那么读到“呜呼“句总该看出诗人是在为天下寒士大声疾呼吧。
六、以诗赏诗,向课外延伸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政治腐败,贫富不均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山河破碎,金瓯尚缺
3、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垂老别》)
——战乱中子孙亡尽的老汉愤然参军告别老妻的凄惨场面。
4、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孝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连年战争重新被征召的士兵的哭诉,这是人亡村衰、空寂萧条的那个社会的缩影。
5、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756年))
——写安史之乱中逃亡和被俘长安的遭遇,痛诉妻离子散之苦。
6、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写战斗残酷,死伤惨重,民不聊生,就连老妇人也要被迫上战场。
七、小结
诗由事而作,屋凭人而传。诗圣杜甫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杜甫的草堂仍存,供后人瞻仰。杜甫在诗篇中表现出来的理想在今天也正在得以实现,如果诗人在天有灵,定会感到欣慰!
附板书
叙事 秋风破屋
群童抱茅
抒情 长夜沾湿
抒发理想 推己及人
忧国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