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

时间:2019-05-15 05:08: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

第一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析诗歌语言,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初步的鉴赏能力。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中 教学难点: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 教学流程:

一、导入

(2')

背古诗《春望》导入课题,(PPT出示课题)

二、诗歌学法指导(1')

问:学习古诗我们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

1、析诗题

2、知作者

3、想画面(故事)

4、品语言

5、悟情感

三、分析诗题、简介作者

1、简介作者

2、解析诗题:(板书课题)(1)“为”的读音,(2)“为-----所”被动句式(3)歌行体

歌行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3.检查预习;

四、初读,知内容。

过渡:带着这些猜测,让我们来读这首诗——

1、师范读,生画出朗读节奏,并注意把握重音和停顿

2、学生试读:(正音,纠正朗读中的问题)

思考:你读到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秋风破屋的不幸)你能不能用几个词或短句概括诗人都遭遇了那些不幸吗? 例:秋风破茅屋

指导归纳:秋风破茅屋

群童抱茅去

丧乱长夜苦

五、默读,想画面。(配乐)

过渡:很好。那么大家能把刚才概括的内容描述出来吗?

例: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我草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

茅草飘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枝头,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落在深塘的水边。

南村边上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竹林里去。

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只好回来靠着手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布,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

盖了多年的被子,又硬又冷,像铁一样,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为屋漏,床上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断流。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一样。

啊!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出现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被狂风吹破,被冻死了也心满意足!

1、请在诗中分别找出写景记事部分和直抒胸臆部分。并分别用四字词语概括四段的内容。秋风破屋

— 群童盗茅— 破屋漏雨— 企盼广厦

2、想想每一诗节中蕴涵着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你能用含“痛”的二字词语分别概括吗?这感情的表达又有什么联系和变化? 痛惜——痛心——痛苦 ——痛忧

情感升华,由记叙一家之苦到大抒忧国忧民之情

六、自读,品语言。过渡:之所以能在我们的大脑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那是因为诗中那些生动传神的词,然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 第一节赏析:

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怒号)

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

“卷”字好。即形象又有力度。

4、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 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第二节赏析:

1、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茅屋的。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用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

(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憔悴啊。)

2、群童为何抱茅?

本身也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也许是调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是生孩子的气,到不如说是生社会的气,**的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第二课时

第三节赏析:

1、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下雨)

2、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眠的心情?(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第四节赏析:

1、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受冻死亦足)2.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在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谈谈你的理解。诗人以小见大,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七、品读,悟情感。(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过渡:这些词语,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作者所遭遇的不幸,那么,作者写这些不幸遭遇的目的是什么呢?让我们结合背景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1.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在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谈谈你的理解。诗人以小见大,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小结:全诗描写诗人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要让天下寒士得到欢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特别是最后一段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时情景,你想到些什么?(——引导理解“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八、“杜甫很忙”之我见。

一度时期,人们很喜欢看穿越剧,也向往穿越。因此就有人想起了“诗圣”杜甫,现在的杜甫在忙什么呢,请看——“杜甫很忙”(一分为二看问题:放松,调侃,对传统文化的捍卫。)

1、看漫画,说看法

2、填诗句:

九、小结(记一记)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一年到头,都为老百姓发愁、叹息,想到他们的苦难,心里象火烧似的焦急。)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___韩愈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十:课 堂 练习

第二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公开课 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 :

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是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一生中,几乎没有享受过一天好日子。那是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什么呢?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二.杜甫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河南巩县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三.整体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1、初步感知

(指导学生领会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局部则要求学生把握四节诗的情感分别是:痛惜、痛心、痛苦和忧国忧民,以确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与各节的语气。

先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学生齐读完后,教师指正解读并纠正字音。

齐读之后,再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学生读完,教师应肯定其能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优点。

最后,听范读录音。(使课堂气氛达到一个小高潮。)

2、研读赏析 ⑴、赏析第一诗节

设计问题①:作者是哪些词语描述秋风的威力?(学生很快回答出来“怒号”“卷”。)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化手法。

设计问题②:“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 讨论明确:“卷”字好在很形象化,有力度。设计问题③:后面的动词有哪些?用法有什么好处?

讨论明确:后面还有“飞”—“洒” —“挂 ” —“飘转” —“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

设计问题④: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秋风破屋”(板书)

这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痛惜)你能把诗人的这种心情读出来吗?(生齐读)(教师进一步强调朗读时要重点突出这些词语,注意体会其运用的妙处。)

设计问题⑤你能想象出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作者是什么心情?诗人站在茅屋面前的神态动作吗?请描述一下。

讨论明确:诗人心情着急、发怒,无可奈何。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但是能让读者体会得到这种心情。

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焦灼和怨愤使他不住的颤栗着。他托着瘦弱的身体,到处去捡那些被吹走的野茅草。⑵、赏析第二诗节

设计问题①:设计问题②: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讨论明确: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设计问题③:群童为何抱茅?

讨论明确: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铺床……。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如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恨**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设计问题④:“归来倚杖自叹息”,请发挥联想说说诗人叹息什么? 讨论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设计问题⑤: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群童抱茅”(板书)

设计问题⑥:如果在此时加上作者的动作、神态该怎么加?并体会其意境。(学生跃跃欲试,畅所欲言,回答异彩纷呈,课文分析达到一个小高潮。)(3)赏析第三诗节

过渡问题: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学生回答:下雨,结果秋雨还是不请自来了,满屋漏雨,没有干爽的地方。)设计问题①: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夜雨湿屋”(长夜沾湿、长夜难眠)(板书)。

设计问题②:看看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讨论明确:“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体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锤炼功夫。

设计问题③“长夜”仅指诗人笔下这凄风苦雨的秋夜吗?(“长夜”明指当时的苦雨长夜,暗喻当时动荡艰苦的时局。

诗的前三节写出了诗人的不幸遭遇和沉重悲苦的心情,让我们再齐读前三节,体会诗人的感情。(生齐读)

6.面对这重重的不幸——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床湿,长夜难彻——如果面对这凄风苦雨、漫漫长夜的就是你,你此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慨?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7.而诗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他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发泄自己的不满吗?请同学们朗读诗的最后一节。

(4)赏析第四诗节

设计问题①:面对这重重的不幸,诗人在漫漫长夜,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很自然引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讨论明确:“祈求广厦”(板书)

诗人的心情无疑十分沉重悲苦,“长夜”一句表现出诗人渴望苦难结束的迫切心情。诗人由己及人,由个人的悲惨遭遇想到天下的穷苦之人,从而产生甘愿为天下穷苦人牺牲自己的愿望。设计问题②: 由此可见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

(诗人的大声疾呼,正是他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流露和克己为人的人道主义宽广胸襟的展示。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杜甫的这首诗之所以光焰万丈,千古不朽,原因就在于此。)

设计问题(3):这首诗先叙事,后抒情,表达诗人理想的句子是哪一句?抒情的高潮部分是哪一句?

(学生集体找出答案,并朗读之)点拨:(略)

设计问题(4)问:诗人的理想你们看来,在当时可以实现吗?那为何还要如此不切实际?

点拨:诗人的理想在当时是不能实现的。即使他甘愿自我牺牲也是一样。

他生出这样的愿望,是基于对人民困苦生活情况的深切体会,诗人个人所具有的人文关怀意识迫使他自己为民疾呼,这在于他是自然的,毫无功利色彩。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方面突出了现实的残酷,一方面也凸显出诗人“兼济天下”的情怀,那一颗热忱于百姓的赤子之心。诗人超人一等的博大胸襟,将个人与社稷命运紧密相连的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正是这首诗最大的艺术价值所在。

师: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现在草堂的浣花溪畔已是一排排平房鳞次栉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经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年代变为现实,如果诗人在天有灵,他定会感到欣慰了。(板书):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朱德参观杜甫草堂的题词。

我们但愿杜甫草堂长留人世,杜甫诗篇的光芒千秋永照。 四.拓展训练:

读诗,就是读作者的人,读作者的心。读作者的思想,读作者的人格。同学们,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演示文稿:杜甫像)五.课堂练习

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用多媒体打出课堂练习内容。该作业以“奇思妙想”为主题,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感知的新情境,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活化了所学的知识,起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可以要求学生课下进行专门的习作创作。)

附学生习作两篇:(之一)

镜头一:深秋季节,北风呼呼地刮,咆哮着,怒号着,漫卷着地上的枯黄落叶。这时,有一位颓然的老人,那就是老年的杜甫,站在刚下过雨的泥泞中。他右手拄着老树枝做的拐杖,左手里紧攥着几根茅草。他驼着背,头发散乱,脸上布满皱纹,皱纹很深,里面还夹着一些泥土,他的眼睛暗淡无光。

镜头二:他看了看旁边那简陋的没有屋顶的破房子,又看了看小河对岸孩童们正抱着茅草往树林里钻,不由地进入了回忆。昨天晚上,天气很冷,忽然又刮起大风,刮倒了屋外的菜架子,刮得门窗铛铛作响,一家人都被吵醒了。忽然,狂风将屋顶上那薄薄的几层茅草卷了起来,刺骨的寒风挤进了屋子里,把孩子们冻得哇哇直哭。老人只好用薄的不能再薄,旧的不能再旧的硬“棉被”给孩子盖好。这时,绵绵秋雨下了起来,冰冷的雨水淋透了全家人。他们能做得都做了,只有等待雨快点停。

镜头三:一阵凉风吹过,老人从回忆中醒来,他不断地叹息和摇头,脸上的皱纹更加紧锁着。一会儿他脸朝天空,自言道:“哎,像我们这样受苦受难的人还有多少,他们肯定比我们还惨!什么时候才能让每一个穷苦的人都住上风吹不破,雨打不漏的高楼大厦啊?如果真的能这样,我宁愿自己仍就在这里受罪!”

镜头四:太阳即将下山了,夕阳的斜光折照在那间破屋子上,几只乌鸦在枯死的树上嘶哑地叫着。哎!老人又将是一个不眠之夜!(之二)

镜头一:那是在一个深秋的夜晚,秋风象魔鬼似得号叫着,虽不象寒风那样刺骨,但也足以让人浑身颤栗了。就在这一天,年老的杜甫辛辛苦苦盖起来的小茅草屋,被风刮得不象样子,屋顶上的茅草都被刮走了。他托着瘦弱的身体,到处去捡那些被吹走的野茅草。但是村里的孩子比他抢先一步,抱着茅草跑进树林里。他只好上前去要:“好宝宝,把茅草还给我,爷爷给你们讲故事。”但那些孩子理也不理他,用眼瞟了他一下就跑了。气得老人浑身发抖,破口大嚷起来:“你们这帮小孩子,看我不找到你们家去——”,就这样累得他气喘吁吁,唇干舌燥,只好倚着那磨得很光滑的拐杖,暗自叹息着。

镜头二:到了傍晚十分,风将近停了下来,但是天空乌云密布。本来就很昏暗的天空就显得更阴森了,雨也从天上倾泻下来。杜甫的老妻对他说:“孩子有病了,也没钱买药,这被子冷得象铁,叫孩子怎么睡啊!”他看了看孩子,那瘦小的脸上显得异常苍白,额头上冒出豆大的冷汗。这时雨越下越大,床头上已经没有干得地方了。他独自倚在床头,心里也不知有什么感觉,自言自语道:“唉,都是安史之乱,让老百姓吃尽了苦头,真恨不得把安禄山、史思明一刀给劈了!什么时候到处都能建起高楼大厦,天下的穷苦老百姓不受风吹雨打。如果真有那一天,即使是只有我的房子破漏,受冻而死,我也甘心情愿!唉,可眼下如何是好——”。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秋风破屋 痛惜 群童抱茅 痛心 夜雨 湿屋 痛苦 祈求广厦—忧国忧民

第三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公开课教案

23.唐诗两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目标 ] 1.声情并茂朗读诗文。2.感悟诗人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高尚思想情操。3.背诵全诗 [教学设想] 诗言情,非读无以体会,应该以读贯全堂。朗读之中求理解,理解更能读出味道。[教学过程] 导语: 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江畔独步寻花》中“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水槛遣心》中“细雨鱼儿去,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和雨中凭栏远眺时喜悦心情的反映。不料,当年深秋,风雨大作,屋破雨漏,长夜沾湿,诗人推己及人而作此诗。今天我们来共同欣赏学习这一名篇。

美读感悟

一、老师范读全诗,请同学们注意字音、节奏、语气、感情和大意。

二、学生试读后,齐读。对朗读中出现的字音问题加以纠正。

三、分段朗读指导。基本达到以情带声。第一段:

1.问: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段内容。回答后总结(秋风破屋)2.问:本段所体现的作者的心理活动和感情是怎样的? 提示选择:焦、急、惜、悲、惨、忧。说出理由。

3.根据以上理解,我们怎样把握这一段的朗读,哪些地方要重读?哪些地方要低沉?

[归纳] 此段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达出阵阵风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而且从这几个动词看来,风戏人,风舞草,何等悠闲!人看屋,人看草,何等无奈!4.想象:诗人站在茅屋面前的神态。

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法,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焦灼和怨愤使他不住的颤栗着。

5.美读此节。第二段(过渡语:茅屋被秋风破了还有没有办法修复?可以捡回重修,可是呢?请看下文)

1.问: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段内容。回答后总结(群童抱茅)要多征求学生意见

2.问:本段所体现的作者的心理活动和感情是怎样的? 选择:愤、叹、焦、愁,并说出理由。

3.根据以上理解,我们怎样把握这一段的朗读,哪些地方要重读?哪些地方要低沉?

“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强调。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意谓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但是又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所以在读的时候把重音落在“忍能”上,表现出愤而焦,焦而无奈的复杂心理。

“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浇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但是“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那群童抱茅,也是事出有因,生活所迫,因此在处理“为盗贼”不要强调。

4.美读此节

第三段(过渡语: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真是祸不单行!杜甫正是这样的遭遇,请看第三段)

1.问: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段内容。回答后总结(屋破难眠、长夜沾湿等)要多征求学生意见

2.问:本段所体现的作者的心理活动和感情是怎样的? 忧、愁、悲、焦

3.根据以上理解,我们怎样把握这一段的朗读,哪些地方要重读?哪些地方要低沉?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朗读的重音应该落在“云墨色”和“向昏黑”上。“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因此这两句中的“冷”和“破”是重点。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呢?“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丧乱,应该重读。理由,体现诗歌的背景,有着深厚的内涵。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己熟悉的杜诗中是怎样描写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 《石壕吏》写到“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孙有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可以看出,战争残酷,死伤惨重,民不聊生,衣食无着,就连老妇人也被逼上战场。《月夜》中写到“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是诗人在安史之乱时,在逃亡中和在长安俘虏营中所写的。痛诉上战争给诗人带来妻离子散的痛苦。

《咏怀五百字》里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政治腐败,贫富不均。

《春望》里写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由于战乱山河破碎,人烟稀少。

《垂老别》里写到“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这是一个在战乱中子孙死尽的老汉,愤而参军与老妻告别的场面。

《无家别》里写到“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这是连年战争重被征召当兵的哭诉,这是人亡村衰,空寂萧条,毫无生气的社会缩影,是朝廷无能,百姓遭殃的见证。

4.美读

第四段(过渡语: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这就是伟大的杜甫,这就是杜甫草堂至今被世人推崇备至的原因。诗人怎样表达这份感情的呢?我们来欣赏最后一部分)

1.问:请用四个字概括本段内容。回答后总结(广厦庇寒等)要多征求学生意见

2.问:本段所体现的作者的心理活动和感情是怎样的? 期待、盼望、祝愿

3.根据以上理解,我们怎样把握这一段的朗读,哪些地方要重读?哪些地方要低沉?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儿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读到“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看不出他仅仅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强烈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吾庐独破爱冻死亦足”的铮铮壮语,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正如当代诗人郭沫若题词:(板书)“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呜呼,这一声长叹,与前文中“自叹息”的联系和区别:

前面的一叹,叹息自己的茅屋如何修复,叹息顽童为何要抱走他的茅草,叹息,自己以后该怎样生活。而后一个叹息,由己推人,联想到天下跟他一样受苦受难的人民。是为天下的寒士而叹息,是为国家民族的命运而叹息,是为自己的理想如何实现而叹息!层次更深刻,意蕴更雄厚。

4.美读此段

背诵求深 要求学生当堂背诵,并在背诵之中深刻理解,或者提出新的问题,或者谈谈新的感悟。

附:板书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这是朱德参观杜甫草堂后的题词。请同学们写一篇读后感,抒写出自己的感受来。

第四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导入】听一首悲苦的曲子,触摸一颗悲苦的心灵,品一首悲苦的古诗,走进一段悲苦的人生。弹指一挥间,往事越千年,浣花溪畔,一座茅屋里,一个颤抖的声音,在历史隧道的深处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就是杜甫,他少时便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他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民生疾苦的诗人。**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鲁迅曾经说过:“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今天让我们再次跟随杜甫的脚步走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感受杜甫的精神世界。

【走进杜甫,缅怀故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其诗直接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人称“诗史”。以古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有《杜工部集》。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走进茅屋,吟诵感悟】

1、听读品味:思考:你听出了什么?(提示:诗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感情?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听出了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深情诵读:朗读点拨:a抑扬顿挫(语调高低、语气强弱、语速快慢)b想像画面c揣摩感情(读出诗人的愁苦、潦倒、痛心、痛惜、痛苦,发自肺腑的祈盼,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3、跟随画面齐读

【深入茅屋,整体感知】抓情节,悟情感。自由朗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拟写四字小标题,并体会作者当时的复杂心情。

秋风破屋(焦灼苦痛)群童抱茅(愤懑无奈)长夜沾湿(忧思不绝)祈求广厦(忧国忧民)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诗歌从述说个人的痛苦,到让天下寒士都得到欢乐,推己及人,感情得到升华,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亲近茅屋,品读赏析】高声诵读、领会美点(好词、好句)。小组问题共享、说说妙处。全班交流、共享互评。第一节赏析:

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怒号

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 “怒号”将秋风拟人化,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突出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

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卷”字好。即形象又有力度。

4、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细致的刻画了风吹茅草,漫天飞舞,四处飘散的惨状,紧紧的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痛苦的心弦。

5、请用一个字概括诗人此时的心情。急(不着一字,尽得风采)赏析第二节

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这时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讨论明确: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1、群童为何抱茅?明确: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四海困穷的社会现实。

2、“盗贼”一词怎么理解? 这是杜甫的激愤之词,不是生孩子们的气而是生社会的气,怨愤**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3、“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4、请用一个字概括诗人此时的心情。叹 第三节赏析:

1、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下雨

2、分析“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的作用?渲染出暗淡的氛围,烘托出诗人愁苦的心境。

3文中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眠的心情?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4“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为何要将被子比喻为“铁”而不是“冰”? “铁”既写出了天气寒冷,也写出了布被又破又旧且无法拆洗。换成“冰”只能表示寒冷,而无被子破旧之意。

5、“长夜沾湿何由彻?”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

作者从眼前艰难窘迫的处境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和天下人民的流离失所,穷困潦倒;从风雨飘摇的茅屋想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他盼雨停,盼天亮,他一声长叹:这深重的灾难呵,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长夜”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挨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

6、请用一个字概括诗人此时的心情。忧 赏析第四诗节

1、作者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他发出了怎样的呼喊?

“安得”能换为“愿得”吗?

2、由此可见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忧国忧民

3、请用一个字概括诗人此时的心情。愿

4、名句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提示:1,用词 2,气势3,思想内容

4,境界

(仔细揣摩,说说你从中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相关链接,知识迁移:杜甫同主题的诗歌知多少?让我们先回顾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饱含爱国之情的语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死去无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参考赏析:“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词掷地有声,意境开阔,构成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的气势,表现了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洋溢着救世济人的热情。最后一句强烈的表现出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小结:诗人的大声疾呼,正是他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流露和克己为人的人道主义宽广胸襟的展示。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杜甫的这首诗之所以光焰万丈,千古不朽,原因就在于此。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方面突出了现实的残酷,一方面也凸显出诗人“兼济天下”的情怀,那一颗热忱于百姓的赤子之心。诗人超人一等的博大胸襟,将个人与社稷命运紧密相连的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正是这首诗最大的艺术价值所在。

拓展延伸:你还能根据这首诗的内容,完成下面组对联的下联吗?上联:范希文处庙堂心系四海布衣。下联:杜子美居茅屋胸怀天下寒士

【倾听杜甫,解读诗圣】名人名言: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前苏联〕别林斯基杜甫之所以伟大,因为他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与精神已远远超越诗人之上。即使他没有写过一句诗,他那悲天悯人的情怀,体察人间冷暖的心灵,有如释迦牟尼、耶稣。-----卢光政 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通过个人的不幸来反映时代的不幸。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呢?从“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到杜甫之后“愿天下无饥寒”的白居易,从“先忧后乐”的范仲淹,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一直秉承了这样一个优良传统。他们以天下人为念,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这种思想,这种传统,使我们看到人性的闪光,看到了民族的未来,看到了人类的希望!

杜甫已去,草堂不再,但一个响彻千年的呐喊犹如刀剑争鸣,掷地有声。奏响了中国几千年来关于民生的最强音!没有铮铮铁骨和满腔热血,是无法铺陈出这样的诗句。他对人民的同情和关怀,与自己生命和时代的苦难相共振,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推己及人,心忧天下,这就是圣人的精神。

【走出茅屋,畅谈感悟】

1、倾吐心声:你的心中一定盈满感动,你的灵魂一定深受震撼,你心中定有千言万语,你心头定有万般滋味......是钦佩,是敬仰,是惭愧?......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可不拘泥于形式,自由地说一段话。

示例:你是茫茫黑夜中的一把火炬,即使身处狂风暴雨,你依旧倔强地绽放着,始终没有泯灭那善良博大的人性之光,无数人的心灵因你而点亮。(提示:航标、风帆、灯塔、旗帜、丰碑、高山、大海、舵手……)

2、畅所欲言:诗人追求的理想,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成为现实,联系现实中的某些人和事你最想说什么?

总结: 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现在草堂的浣花溪畔已是一排排平房鳞次栉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经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年代变为现实,如果诗人在天有灵,他定会感到欣慰了。

历史的天空风云起伏,悠悠变幻五千年。五千年的岁月,多少人和事都匆匆淹没于历史的风烟中。

而你,佝偻着腰,徒步走过唐朝的盛世繁荣,再到纷乱衰颓的中唐,你细数着人民的辛酸泪水,忧虑着国家的兴亡安危。你,没有李白的豪情万丈、敢爱敢恨。李白的洒脱,你没有,因为你的心连的是处于烽火之年的千万百姓,你,拿得起,却放不下。

当你回到羌村,看到那苦于生活压迫的乡村父老,你含着泪,用你那饱蘸叹息沉痛的笔写下“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充斥在你心中的,是心酸与无人知晓的悲痛。

你,用你的眼睛深入人民最底层,你用你的笔,对准,定格,调焦,然后呈上一张百姓疾苦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你发出的不平之声。

你,拄着拐杖,看着大风吹去屋顶的茅草,却无能为力的时候,你想到了无数个如你一样的贫寒的读书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你不能实现的理想。我常想,你若是一叶孤舟,那么那条系住你的铁索就是人民。你,不是陶渊明,所以你不会适然放手,看着那纷乱的土地愈离愈远。因为什么?因为,你是杜甫!

你,似乎天生就是为人民而生,为百姓而活,因百姓的疾苦而心酸而痛苦。杜甫,我想对你说,如果当初你放开了百姓,你,会怎么样?

第五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悠然自得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法: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今天让我们走进杜甫,学习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会他的感情吧。

二、出示活动任务

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堂活动过程

活动一: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2、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灾,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

3、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比如《琵琶行》、《长恨歌》等。本诗是因“茅屋为(被)秋风所破”而“歌”,是一首叙事抒情诗。

4、展示重点词语的读音

三重(chóng)挂罥(juàn)

塘坳(ào)

俄顷(qǐng)昏黑(hè)布衾(qīn)

丧(sāng)乱

大庇(bì)

突兀(wù)

风掣(chè)活动二: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句意思

请同学们认真倾听诗歌的朗诵录音,然后反复诵读诗歌,结合注释既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三重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

挂罥:挂着,挂住,缠绕。罥,挂。长:高。

沉塘坳:沉到池塘水中。坳,水边低地。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竹:竹林。呼不得:喝止不住。

俄顷:一会儿。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

向昏黑:渐渐黑下来了。向:渐进。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子蹬破了。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向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安得:如何能得到。

广厦:宽敞的大屋。庇:遮盖、掩护。

寒士:贫寒的士人。突兀:高耸的样子。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诗句。

原诗: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译文: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原诗: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舌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译文: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在我眼前做出盗贼的事来,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感叹自己的不幸和世态悲凉。

原诗: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译文: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胡蹬乱踢,把被子蹬破了。(因为)屋顶漏雨,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原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穷苦人(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高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活动三:吟咏涵诵,赏析诗句意境

请同学们吟咏涵诵诗歌,仔细品读诗句,自主赏析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点拨: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2、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舌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点拨: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点拨: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自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点拨: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

活动四:合作交流,探究重点问题

1、“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点拨: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点拨:渲染凄苦的氛围,衬托诗人愁苦的心情。为下面内容作铺垫。

3、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中诗人所要表达的含义? 点拨: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从而表现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四、课堂小结

本课学习的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杜甫身处茅屋的济世情怀,希望我们能让古代诗歌进入我们的内心,滋润我们的心田。

五、课堂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心情苦痛

无可奈何

关心民生

忧思不绝

忧国忧民

直抒胸臆

下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兴仁二中:刘进兰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的朗诵诗歌,感悟诗中所包含的感情。2. 体会作者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联系诗人的身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王思维 一、板书对联,导入正课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生澜 诗圣杜甫笔下记载世上疮痍、民间疾苦的作品有哪些?《三吏》《三别》《兵车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2、体会事里藏乾坤的“诗家之史”特点,感受心忧天下的“诗中圣人”形象。 3、能通过诵读表达自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的体裁及关于杜甫的文学常识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抒发的忧国忧民情思 3.重点词句的背诵与理解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教学目标:一、理解诗的内容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二、培养诗歌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三、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重点、难点:一、重点: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一、新课导入: 说起杜甫,请大家说一下,你对他了解多少? 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被誉为“诗史”。而要正确领悟一首诗的精髓,首先就要去了解一下它......

    教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中,把握诗歌的故事情节和抒发的感情。 2、感受忧国忧民的思想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知识目标 1、掌握诗中重点文言字词的音与意,如:怒号、三重、挂罥、布衾、丧乱、何由彻、庇、见、突兀等。 2、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 能力目标 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