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森林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案)
对高中新课改的几点理解: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方式转变。
教法的改变: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转变,由注重知识的传授向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转变,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渗透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享受学习过程,在体验、感悟、参与过程中构建知识经验。
下面是在新课改精神指导下设计的一篇教案:
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以区域环境建设为题,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介绍森林的开发和保护。教材先从森林的生态功能和环保功能谈起,说明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代替的环境资源,然后分析原始森林的分布、现状及森林破坏后的严重后果。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在充分分析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和雨林生态的脆弱性的基础上来评价亚马孙开发计划和影响,最后提出开发还是保护的问题。这种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逻辑性较强,让学生理解应以全球的、长远的眼光审视雨林目前的严峻形势,树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意识,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
2.分析雨林的环境效应,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3.了解雨林开发的背景和原因
三、教学重难点: 1.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2.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3.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
四、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传递-接受式
五、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设计: 课时一
导入新课:兴趣小组在一周前进行的观察、体验及生活经验或感悟介绍给大家。(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安排兴趣小组对校园内的绿地和裸地的温度、湿度等进行测量和比较)
推进新课:
师:从兴趣小组的调查来看,植被数量越多,局部环境的湿度越大,温度变化越小,由此得出地表植被对局部气候的改善有显著的作用。
森林是地球上植被最为密集的区域,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代替的环境资源,在自然界中,森林除调节气候外,还有哪些作用呢? 板书:
一、森林的作用 生:森林有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作用。此外,还具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等方面的环保功效。师:对,因此人们把森林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森林的生态效益显著。那么,森林的分布现状怎样呢?
二、世界森林现状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活动探究 指导读图)读“世界主要森林分布示意图”和“世界自然带分布图”,比较并结合教材分析
课件展示:1.世界森林覆盖率减少的原因
2.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哪些地区?森林分布的成因是什么?
3.为什么目前世界森林大多分布在低纬和中高纬地区? 4.为什么中纬度地区森林分布较少? 生:(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
师:森林是人类的保护伞,由于人口的增加,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大,森林正遭受大面积的破坏,森林破坏对全球生态环境带来那些影响呢?
生:导致全球气候失凋、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探究性活动:(目的是以事例的形式说明森林破坏的严重后果,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1.一些沿海低地国家十分关心全球木材生产的年产量报表、并把他们未来的命运与热带丛林的木材公司联系在一起,你认为他们的担心有道理吗? 点拨:引导同学分析森林减少与温室效应之间的关系。
2.找出下列地理事实的内在联系,并试绘一幅联系框图加以说明。
淹没沿海低地
两极冰川融化
森林面积减少
海平面上升
全球气候变暖
大气CO2含量增加 点拨:森林面积减少→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同学也可以绘成不同的框图形式。
3.分析说明产生上述问题的关键环节,并对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你的看法。点拨:关键环节是砍伐森林使得森林面积减小。
师:请讨论日常生活中那些活动会浪费森林资源,如何从小事做起保护森林? 生:(讨论该问题有利于树立环保意识)
[过渡承转] 热带雨林作为全球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全球的生态环境效益尤其显著,因而被称作“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人类的保护伞”(由森林
热带雨林)
三、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读图分析] 读全球热带雨林分布图,1.思考热带雨林的分布规律
2.找出热带雨林三大集中分布区,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位置 生: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到由南北纬15°一25°。
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是热带雨林的三大片集中分布区。师:赤道附近气候全年炎热潮湿,雨热充沛,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优越的环境,在这一地区森林茂密终年常绿,光合作用强,生物循环旺盛,生长迅速,每年全球雨林的净生产量高达34亿吨。
师:课件展示热带雨林景观图及文字资料创设问题情境并组织学生讨论热带雨林的环境效应。
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的相关数据、阅读资料及热带雨林与水循环示意图讨论热带雨林的环境效应
课前,兴趣小组搜集相关资料,课上分组介绍雨林的环境效应 师:(总结)
1、调节全球碳氧平衡的作用——地球之肺
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蓄水海绵
3、物种资源——基因宝库
4、植物的药用价值——医学宝库
问题探究:如果亚马孙雨林被毁,当地气候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生:亚马孙雨林生态环境效应显著,为当地提供50%的水汽来源,固碳上亿吨。雨林一旦被毁气候因水汽蒸发、蒸腾减少而变干,雨林中大量的碳素转化为二氧化碳释放在大气中,全球气候变暖,后果非常严重。
师:是,亚马孙雨林对于人类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全球环境来说,其影响可谓至关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亚马孙雨林不仅属于当地国家,也为全人类所共有。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 亚马孙地区大规模开发计划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担忧,尤其是来自发达国家的指责。(活动、角色扮演)“西欧人与巴西人的争论”解决如下问题
1、有关雨林开发与保护的争论,其实质是什么?
2、对这些争论你有什幺看法?有没有消除分歧的方法? 点拨:
1、保护亚马孙雨林符合长远利益和全球利益
2、保护雨林和所在国家的发展产生了矛盾
3、实质是谋求目前利益与保护全球生态的责任的关系。
4、尝试保护性开发,尊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
师:亚马孙流域全年高温多雨,光合作用强,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但有人说热带雨林是“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这是为什么呢?(以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板书:
四、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生:(思考、讨论)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循环旺盛。植物在快速生长的同时形成枯枝落叶,这些生物残体在地表很快就被分解者分解,所释放的养分又直接被根系再吸收以继续维持植物的快速生长。由于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自身很少积累和补充养分,再加上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雨林中土壤一般很贫瘠。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师:(引导学生读“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说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表现在哪里?为什么? 生:(生讨论,师点拨)热带雨林中的生物循环及其旺盛,以至有机质和养分再循环也非常旺盛。然而,雨林中的养分几乎全部集中在植物体内,而土壤中的养分却很少,土壤一般都比较贫瘠。如果雨林一旦被毁,地表养分被水一冲,整块土地的肥力就会急剧下降,地表植物也就很难恢复,整个生态系统就会陷入崩溃。这就是其脆弱性的关键所在。
师:很好,雨林生态系统十分脆弱,雨林一旦被毁,地表植物也就很难恢复。那么,人类哪些活动会毁坏雨林植被呢?(引入下面的活动)
活动:迁移农业是热带雨林中土著居民的传统耕作方式。根据下面提供的资料,分析说明迁徙农业对热带雨林的影响(本活动因课堂时间所限,可安排为课外作业)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森林在大自然中的作用和世界森林的分布现状,分析了热带雨林的全球生态效应和生态的脆弱性,逐步形成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课外作业:活动:迁移农业是热带雨林中土著居民的传统耕作方式。根据下面提供的资料,分析说明迁徙农业对热带雨林的影响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一、森林的作用
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
二、世界森林现状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调节全球碳氧平衡的作用——地球之肺
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蓄水海绵
3、物种资源——基因宝库
4、植物的药用价值——医学宝库
四、雨林生态的脆弱性(表格)
第二篇:林业大县景东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之我见
林业大县景东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之我见
何晓梅
一、景东森林资源概况
景东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思茅市北端,地处东经100°22′~101°15′、北纬23°56′~24°29′之间。境内雨量集中、干湿分明,雨热同季、干凉同步,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兼有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8.5度,是真正四季如春的绿海明珠,是思茅松和各种植物速生的温床。境内群山纵横,逶迤起伏,涧泉交潺,溪流遍布,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县区。全县有林地面积454.5万亩(30300公顷),占国土面积的67.94%,人均12.83亩,是全国人均的6.75倍,云南人均的2.83倍;森林覆盖率达64.91%,为全国的3.92倍,云南的1.44倍;森林活立木蓄积量2259万立方米,人均拥有活立木蓄积量66.5立方米,为全国人均的7.53倍,云南人均的2.1倍。
哀牢山、无量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地球同纬度带上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综合体,在不到万分之一的国土面积上保留了占全国三分之一的物种,因此被誉为“天然绿色宝库”和“天然物种基因库”。无量山自然保护区有高等植物187科798属1867种,其中有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37种,当前专家学者在考察中还不断发现区内新种和国内新种,哀牢山自然保护区有高等植物207科720属148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云南红豆杉、蓖齿苏铁、野银杏、长蕊木兰、中华桫椤5种;其他被列为国家保护的珍稀树种有水青树、红花木莲、多花含笑、大果马蹄木、云南铁杉、云南七叶树、云南紫薇、云南榧树、红椎、扇桃等。有保持原始状态的云南铁杉林6210亩。景东因此成为云南省生物资源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是云南省“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典型代表。
二、传统林业开发严重背离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但景东却是云南的一个森林覆盖率高的多林地区,是我国西部不可多得一个生态优美的高原绿洲。丰富的森林资源为景东发展林业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经进几十年的努力,林业已发展成为景东的一大支柱产业,景东也发展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林业大县,是全国、全省的重点林区之一,先后被国家、省列为木材、松脂、核桃、竹子等基地县。林业每年为景东提供一万多吨松脂,十多万立方米木材,加上干果、水果、药材、野生食用菌等及其他林产品,总产值超过亿元。林业经济的发展对景东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期,在传统林业经营思想和极左思潮的指导下,形成了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建设格局,林业的首要任务是生产木材,以保证国家工业、建筑、军事用材的需要,以及打破国际经济封锁,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在当时的情况下,很大程度上仅把森林看作是一种经济资源,把林业当作是国民经济的一项基础产业,同时也把林业部门作为一个产业部门来对待。1958年大跃进中,为“大炼钢铜铁”随意砍伐森林,浪费了不少森林资源。从60年代开始,景东木料便源源不断地运往山东、河北、河南、湖南、湖北等地,加上这一时期由于人民生活极端困难,又片面向森林进军,为缓和粮食紧张的局面而不惜毁林开荒,蚕食森林。文革期间在无政府状态下森林再度遭受浩劫,有的山林甚至一次性被“剃光头”。在这一阶段,在“靠山吃山”的传统思想和极端功利主义的影响下,景东的森林资源遭受严重破坏,上世纪50未年代,景东森林覆盖率为60.8%,到1985年降至48.3%,仅1975-1985年10年间,森林面积减少51.4万亩,平均每年递减51372亩,森林活立木蓄积量减少810.4万立方米,平均每年减少81.4万立方米。这一时期森林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严重背离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林业的后续发展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重新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林业的方针、政策,划定山林权属,确定国有林、集体林,给农民划分了自留山,并于1985年颁布了《森林法》,这一时期,景东林业在生产木材的同时,逐步加强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加强了护林防火工作,申报设立了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陆续启动了一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乱砍滥伐现象才真正得到制止。景东林业进入了木材生产与生态建设并重的发展阶段。森林生态系统得到很好的恢复,到今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 64.91%,超过了上世纪50年代未。
但是,原有的生态一但被破坏,其影响是长期而深远的,人工造林并不能与天然林相提并论。由于上世纪50-70年代森林被过度砍伐,导致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旱涝、泥石流、病虫灾害日益严重。同时,森林质量下降,开发利用价值降低,森工企业效益锐减。景东林业在对国家和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自身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人类在对森林贪婪地索取的同时,自身也逃不过自然的惩罚。
三、如何正确处理好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21世纪,林业被历史地推向了发展的核心地位,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居于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居于基础地位。林业本身也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一是林业性质的变化:正在由主要是一项产业转向主要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二是林业定位的变化:正在由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转向既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更是生态建设的主体。三是林业指导思想的变化:正在由以木材生产为 中心转向三大效益兼顾,生态效益优先。四是林业建设布局的变化:东北、内蒙古等国有林区正在成为以加强保护、休养生息为主的林业建设区,长江上游和黄河上中游地区正在成为以防治水土流失为重点的林业建设区,“三北”地区正在成为以防沙治沙为重点的林业建设区,南方和东南部地区正在成为以发展林业产业为重点的林业建设区。五是林业经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化:正在由产业、事业不分的混合经营转向分类经营。六是造林方式和结构的变化:正在由基本以人工造林为主、造乔木为主转向按经营目的的不同采取不同的作业方式和植被组合。可以说,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传统林业的影子正在日趋淡化,现代林业的轮廓正在逐步显现。
在国家的林业区布局中,景东仍是重点林区,仍将肩负着治理国土、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林产品和农村能源、繁荣山区农村经济的重要任务,林业仍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是实现县域经济的发展的支撑力量。
那么,像景东这样的林业大县,面对当前难得的发展机遇,应该怎样正确处理好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呢?
(一)要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战略观
可持续发展是林业建设的最终目标,这是实施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到20世纪末,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林业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林业迎来了历史性转变的重大机遇。以六大工程的确立和实施为标志,我国林业建设进入了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坚持三大效益兼顾,生态效益优先,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景东林业果断结束了“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建设思想,积极推进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在这一进程中,观念的更新是首要的。近几年来,景东县委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为提高民众和林业企业对林业的新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民众的爱林护林意识,开展了长期的形式多样的林业政策法规宣传活动,并加大了以法治林的力度,为林业可持续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靠山吃山”的陈旧观念不是靠几年的宣传就能彻底改变的,林农祖祖辈辈习惯上山砍树,不习惯搞综合开发和林木深加工,因此,乱砍乱伐现象主要还得靠法律法规来制约,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还未真正深入人心。因此,继续深入开展林业政策法规和林业可持续发展观的宣传,仍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还要使广大林农和林业企业进一步深刻认识到:只有森林保护好了,才能保证人有饭吃;只有对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证林业企业永续发展。
(二)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大力发展替补产业 现有的森林资源毕竟是有限的,要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开发的利用,就必须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并大力发展林业替补产业,切实减轻天然林的负担。
一是由采伐利用天然林为主,转为以营林为基础,加快人工林建设。景东目前尚有旱地35.77万亩,有荒山、荒坡、荒沟、荒滩5.8万亩,这为发展人工林提供了土地优势。可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名特优经济林基地,大力发展以茶叶、紫胶、竹子、核桃、水果、药材等为主的生物产业,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改善山区、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可选择交通方便,立地条件好的一、二类林地,建设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采取集约经营,定向培育,提高林地生产力,以较少的林地,在较短时间内提供大量木材。要加快现有森林资源培育,提高林分质量和林木生长量,重点是加强中幼龄林抚育,使其尽快成材,缓解可采资源枯竭和木材供需失衡的局面。
二是由单一木材生产为主,转为加快林产工业和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发展,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建立合理的林业产业体系。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优势,利用林区采伐、造材、加工剩余物和次小薪材,以及定向培育的用材林及竹林,建设一批林纸一体化的木浆造纸厂,解决日趋严重的纸张供需矛盾; 加快以林区“三剩物”和小材小料为原料,可以顶替大中径级原木和适销对路的人造木制品工业建设,如刨花板、纤维板、细木工板、胶合木等,以及各类产品的二次加工和深精加工;大力发展林化产品,特别是能够出口创汇和市场紧缺产品及深精加工产品。同时,要由粗放经营为主,转为重视科学技术,实行集约经营,科学管理,提高林业生产力,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三是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最大限度减少对天然林的采伐。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建设,因地制宜发展薪炭林,积极搞好烧柴和自用材的替代转换,在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生活观念的同时,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资源的使用效益。
(三)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减轻林农对天然林的依赖程度
要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重点、难点在农村。我国林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民的林业,农民是林业建设的主力军,而农民的林业也是落后地区的林业。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发展林产业,既存在着发展阶段所特有的矛盾与冲突,也面临着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甚至搞得不好还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出现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风险。尤其是在广大农村,林业面临着既要发挥经济功能推动区域经济迅速发展,又要在发展中防止生态环境遭到进一步的破坏的艰巨任务。这是在特殊发展时期的两难选择,也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因此,对山区农民要继续加大扶贫力度,引导扶持他们发展经济林果。对实在没有发展潜力的高寒山区,要通过易地扶贫的方式解决其生存矛盾,使他们从“靠山吃山”的命运中解脱出来。
(四)进一步完善林业产权制度,调动社会各方面造林积极性
这是促进林业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是进一步完善“两山”责任制,落实“四荒”有偿转让政策,明确其经营权50至70年不变,并及时确权发证,让林地林木的所有者吃上“定心丸”;二是认真落实“谁种谁有谁受益”的政策,确保投资造林者“种得上、砍得了”,拥有对自己所种的林木有处置权;优先安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采伐林木,以及农民采伐自留山和个人承包集体的林木指标;三是对开发荒山、投资造林者,要给予鼓励和支持,确保投资者的利益所得;四是对人工材林、速生丰产林、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等应由市场调节,放开经营;五是用足用好抚育间伐的政策,对胸径在10厘米(含10厘米)以下的抚育间伐材不纳入木材生产计划,不需要木材采伐指标;六是对农民在房前屋后、田边地角所种植的零星林木,不纳入采伐限额管理,不需办理采伐许可证,可以自行决定采伐,经同级林业主管部门认可并开具相应证明后,在省内运输不需办理木材运输证;七是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林特产税,育林基金要逐步返还给造林者,减轻林农的税费负担。
(五)要突破思想制约,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 林业发展中蕴含的巨大潜力期待着制度创新去释放。要抓住历史机遇,在生产力又一次大解放的过程中推进林业五大转变,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开创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新局面。
一是要突破思想制约,要从不合时宜的错误观念中解放出来,正确认识非公有制林业的作用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理清制约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思想根源和制度限制。在非公有制林业发展上,要有一次思想的大解放,并为理论和制度创新建立与时俱进的思想基础。要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凡有能力的农户、城镇居民、科技人员、私营业主、外国投资者、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干部职工等,均可单独或合伙参与林业开发,从事林业建设,所造林木归投资者所有。要充分尊重私有林、民营林经营者的自主经营权,放手发展,并真正做到四个不限,即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最终使非公有制林业实现“三个有”,即经济上有实惠,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二是要突破体制制约,要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非公有制林业创造充分发展的制度基础。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让形式上的林权变为实实在在的林权,使所有、经营、处置和收益权在实践中得到统一,在法律上受到保护。三是要突破政策制约,从已经过时的林业政策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赋予非公有制林业发展以宽松的政策环境,降低投资风险,降低商业资金进入林业的门槛;要规范政府行为,统一税费政策、资源利用政策和投融资政策,为各种林业经营主体平等竞争创造条件。
四是要强化法制保障,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使投资者有安全感,促进私有林、民营林的健康发展。建立健全有关法规,进一步明确非公有制林业的法律地位。切实贯彻“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使林业投资者的财产所有权真正落到实处。
(六)要严格界定林业开发利用的范围,切实加强对天然林的保护
森林资源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而天然林资源又是我国森林资源的主体,在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环境质量及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然而,由于半个多世纪的过量采伐,以及毁林开垦,乱砍滥伐等多种破坏森林行为的频繁发生,致使天然林资源锐减,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自然灾害时常发生。事实证明,国有林区的生态地位非常重要,天然林乃是重中之重,必需加以保护。因此,在森林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要严格界定其范围,要依法加强对天然林特别是两个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的保护,确保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七)继续抓好退耕还林工程,开展植树造林活动 退耕还林还草,是我国林业建设上涉及面最广、政策性最强、工序最复杂、群众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景东于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实现退耕还林3万亩,宜林地造林4万亩,使大量荒山荒地重新变成了茂密的树林,进一步扩大了林地面积,提高了森林覆盖率。但是,由于部分林农造林认识不到位,还林后补助到手便放弃了对林地的管理,导致部分人工林成活率低,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因此,今后在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同时,要加强对林农的引导和教育,加强对新造林地的管理,确保所还之耕地真正成林。
要继续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采取多种形式发展社会造林。不断丰富和完善义务植树的形式,提高适龄公民履行义务的覆盖面,提高义务植树的实际成效。义务植树要实行属地管理,农村以乡镇为单位、城市以街道为单位,建立健全义务植树登记制度和考核制度。进一步明确部门和单位绿化的责任范围,落实分工负责制,并加强监督检查。鼓励军队、社会团体、外商造林和群众造林,形成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的造林绿化格局。
(八)坚持依法治林,加强林业法制建设
依法治林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确定的加快林业发展的基本方针之一。这一方针的制定,给林业法制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任务、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新任务、新要求,必须全面加快依法治林的步伐,在林业立法、执法、执法监督等方面实现拓展。
加大林业执法力度,严格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管理,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严禁随意采挖野生植物。加强林业执法监管体系,充实执法监督力量,改善执法监督条件,提高执法监督队伍素质。加强林业法制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为执法人员依法办事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执法环境。
总之,林业资源已成为关系全县经济、社会、生态能否持续发展的问题,只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大力发展替补产业,进一步完善林业产权制度,坚持依法治林,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才能保持景东林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同时,也才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一个和谐、优美的生态环境。
第三篇: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
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
班
级
环境工程1302班 学
号
201329090208 姓
名
欧阳慧婷
摘要:森林资源是森林、林地及生活和生长在林地上的生物的总称。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要素。森林资源同样在我国林业建设中有重要作用。良好的保护管理森林资源不仅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同样可以有效促进我国林业资源的良好利用与发展和森林资源的良好建设。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在环境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本文将阐述关于森林环境资源保护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及其可行性策略。
一、森林资源的特点
(一)空间分布广,生物生产力高
(二)结构复杂,多样性高。森林内有生命的物质和无生命的物质,它们相互依存,共同作用,形成了不同层次的生物结构。
(三)再生能力强。森林资源不但具有种子更新能力,而且还可进行无性系繁殖,实施人工更新或天然更新。
同时了解我国的森林资源的特点才可制定出符合我国森林资源现状的策略方案,而我国森林资源则具有以下特点:
1.自然条件好,树种丰富。
2.森林资源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分布不均。3.森林资源结构欠佳,采伐利用不变。4.森林资源质量较差,利用率低。
二、我国森林资源现状及问题
就我国而言,长期以来存在着的毁林开荒、森林火灾、更新跟不上采伐一记森林病虫害等问题,使我国森林资源不断遭到破坏,出现森林覆盖率下降森林生物生产力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森林生态系统日益脆弱、退化的现象,并在更大范围内引发出更多、更深刻复杂的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森林因其独有的经济与生态的双重属性,大多存在于我国类似的现象与环境问题,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致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引发洪水灾害
(二)引发水土流失,导致土地沙化
(三)导致调节能力下降,引发气候异常
(四)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丧失,生物多样性锐减
三、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的重要性
森林资源的良好保护与管理是林业发展的基础,保护好森林资源是林业工作的落脚点。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因为只有良好的促进森林资源的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在林业的发展中,坚持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促进森林的良好稳定发展,这是林业管理工作中的重心,所以,在我国对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想良好解决,首先就要将林业的管理工作落实好,从而促进我国林业能又快又好的发展。
(一)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是控制森林资源消耗的必然选择(二)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客观需要
(三)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是促进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四、森林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一)森林资源保护利用的原则
1.生态功能与经济功能相结合的原则。
2.行政手段与市场运作手段相结合的原则。
3.坚持“生态优先、采育平衡、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原则。
(二)实行森林资源有偿采伐,建立林业投入补偿机制
(三)利用森林景观优势,发展森林旅游
(四)改革林业经营与管理的机制
1.个体承包制。
2.通过租赁、兑换等形式使森林资源经营权重组。
3.实行山林经营股份合作制。
结论: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与发展直接或间接有重大影响作用到生态环境、社会生活及经济发展。因此我们应依照中国森林资源特性及现状为其量身定制有效且可行性高的策略,并且保证将策略贯彻落实下去。促进森林资源的良好管理,从而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良好建设。
第四篇: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的发展观,已经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严峻状况,要求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林业建设的制度、政策、法律等各个层面,构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从而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林业 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义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领导之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想联合国提交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报告里提出了我们应致力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2、林业的定义及目前我国林业的发展状况
所谓林业,是为进行森林经营组织起来的,以进行木材、林产品生产和保护性资源经营并以后者为基础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
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92),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但由于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它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环发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现状的影响,我国的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很漫长。特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般说林区多在山区,而这些地区也是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由于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常有发生,这一时期的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否则,再像过去几十年只知道造林、采伐而不知道森林经营,最终将葬送林业的发展。这也就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3、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实质表现在三个方面:⑴经济能力,即能源、资源、资金和信息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增长率,人均收入、资源储量、资本可替代性等;⑵社会合力,即人口容量、人口素质、公共意识、文化道德、生活方式、社会公平性、社会稳定性、体制合理性等;⑶生态支持力,即生态自我调节力、生态还原力、资源承载力、环境资源等。3、2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2、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3、2、2 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3、2、3 注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1)林业的生态效益
就我理解,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人们普遍认识到,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其生态效益价值远远大于其经济价值。” 林业的发展可以带来三种效益,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
(2)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在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时期,尽管当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但后期的经济发展却受到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增长环境恶化的巨大报复,使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萎缩。在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的时期,不仅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当然,我们应注意,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极的注重,而是积极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极的注重,即单纯注重生态环境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那么,终究会因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而导致经济效益滑坡,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会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失去现实意义或物质基础。有学者提出“生态效益经济”的概念,它充分反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生态效益经济是在以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约束条件下的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它包括以下五层意义:
其一,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讲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总量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二,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三,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以保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为约束条件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四,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以绿色产业为重要支柱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五,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经济增长、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社会再生产活动。
从以上的生态效益经济的定义和涵义我们可以看出,首先,生态效益经济的落脚点在“经济”上,它追求的是一种经济效益,它“讲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总量”,它“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其次它又是一种“再生产活动”,它“以保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为约束条件”、“以绿色产业为重要支柱”(3)注重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实践中的对策
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对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①林农结合式。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生态经济兼作。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最终使退耕还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良机,同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果。
②造林规模化。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力度明显加大,。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经济型林地为主。
③造林多样化。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方式,有的以发展苗木养林,有的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有的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农民还采取林苗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方式,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收益。4 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
以上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集中从政策制度层面进行了理解和阐释。我们知道,除了政策制度,法律是最有效的保证和监督执行机制。以下将简单地从现存法律中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以及存在不足需要完善的地方进行评述。4、1 我国法律中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
我们目前关于林业的单行法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简称《森林法》
在《森林法》的立法目的种就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了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发挥森林储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和提供林产品的作用,是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制定本法。”在这以立法宗旨中,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目的。在总则中,第5条规定“林业建设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偏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第11条规定“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全民义务植树,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这些规定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反映了我国法律对林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和关注。
在第二章“森林的经营管理”中的第14条建立森林资源档案制度、16条政府制定林业的发展计划、18条占用林地时的处理;第三章“森林保护”和第四章“植树造林”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实施条例中的相关规定同样也体现了这一思想。4、2 对我国现存林业法律制度的完善
我国已经设立的林业法律制度的完整性、严密性存在缺陷,在立法思路、立法原则、履行程序、实现方式、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制度内容上有遗漏、空白、不明确之处。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补充和和完善:
(1)首先,重新确立林业立法思路。我国的林业立法,没有全面反映生态规律的要求,没有真正贯彻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立法思想,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立法的先进经验,实行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在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及其他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生态利益。
(2)立法原则的创新。
a、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林业立法充分地考虑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运行规律,重视生态平衡理论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和生态规律。
b、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林业立法应当充分地考虑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生态环境与森林资源条件,考虑地球环境与森林资源的保护。c、突出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协调平衡的原则,在进行林业行政立法时,注重林业的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我们应当将森林生态环境损益分析立法和对法律规范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分别运用到对森林开发行为的预测、评价、管理以及拟定(或既定)法律制度的设计与分析之中,作为指导法律以及确定法律规范的理论基础。以真正通过立法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效益的均衡和综合发挥。
(3)在执法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一是必须实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健全管理机制,加大管理力度。二是必须加强林地管理,防止有林地逆转,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和总量控制制度,严惩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必须认真执行凭证运输木材制度,严格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木材运输证的领取、保管、发行和统计报告制度。四是必须坚持依法治林,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抓好林业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置于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中,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的建设,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4)在监测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综合监测体系建设,实现对森林资源与林业状况的综合监测。要以森林资源监测为主体,整合现有监测资源,扩展监测内容,建立健全全国森林资源与林业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实现对森林资源和林业状况的综合监测和评价。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采取有力的措施,实现对森林资源的监测和林业经营的管理。要依靠科技进步,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林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提供平台,全面提高森林资源监测的科技含量和监测成果的时效性。
另外,要在全面加强森林资源监测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重大突发森林资源破坏事件的预警和应急系统,有效防范重大突发森林资源破坏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5)在诉讼方面,我国资源状况的严重问题和资源诉讼的特殊性联系起来,建立专门的资源诉讼法院。“在我国,土地法院、水事法院、矿业法院等专业法院已经存在,这表明资源诉讼的专门化已经优先例和经验可循。” 所以基于森林资源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我国也应设立森林法院。
(6)在法律责任方面,应建立健全法律责任制度。法律责任制度的不健全是我国法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徒法不足以自行”,“无惩罚即无救济”都说明了法律责任体系在整个法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我国的森林立法中,这方面的问题也比较的明显,我们应当建立完善的法律责任制度,使得其能真正发挥其效用,从而达到对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经营的管理。参考文献: ① 守秋等著《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② ③ 陈泉生:《环境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黄河亮、陈钦:《林业可持续利用管理问题初探》,载于《林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4期。④ 郑四渭:《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持续性》,载于《林业经济问题》,2010年第1期。
第五篇:森林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林下资源的探索与思考
森林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林下资源的探索与思考
摘 要: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合理开发林下资源,对于维持生态平衡,提高林下资源利用率,促进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对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林下资源的措施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森林资源保护;合理开发;林下资源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森林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然而,随着林区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木材的需求急剧增长,加之政府对森林资源保护力度不够,使得大量的森林遭到破坏,森林资源出现匮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因此,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合理开发林下资源,对于维持生态平衡,提高林下资源利用率,促进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忽视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盲目地砍伐树木,破坏天然植被。森林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资源管理部门乱开采伐票证,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盗伐林木、毁林现象的发生,导致森林资源大量减少,林木质量下降。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整个东北国有材林、成熟林比新中国成立初减少了51%,森林覆盖率由过去的70%降低了现在的36%,野山参、野生东北虎、梅花鹿等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各种风沙、旱涝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因此,有必要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具体措施如下所示:
1.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森林资源保护意识
森林资源保护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的平衡,因此,各级领导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借助多种渠道,利用一切可以宣传的工具,如电视、互联网、广播、报纸等各种媒体,加大森林资源保护的宣传力度,为森林资源保护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从而提高广大群众的森林资源保护意识。要深入基层,深入林区,特别注意对偏远乡村屯、山上作业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让基层群众深入了解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提高基层群众的保护意识。
1.2 健全保护体系,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针对当前保护森林资源的形势,建设林政资源管理机构,不断健全森林资源法律法规,以法治林。在东北林区,可建立以森林公安机关为主,林政稽查队伍、木材检查站、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有关部门积极配合的林政资源管理机构,规范执法活动。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毁林开荒、乱砍滥伐、乱占林地等违法行为,有效保护森林资源。严格森林资源限额管理,规范审批行为,加强森林资源监测,完善森林资源监测预警体系。抓好森林防火工作,强化防范措施,建设专业扑火队伍,增强森林火灾预防、扑救能力,减少资源损失,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1.3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管理,促进林区生态建设
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强化管理措施,防止森林资源流失,提高森林质量。要加强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就目前而言,东北局部地区沙化土地仍在不断扩展,盲目开垦、滥采滥挖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务必加强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管理,修复和优化荒漠生态系统。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管理,努力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加大保护范围,改善栖息地环境,同时加强濒危物种拯救保护,扩大人工繁育和培育,实现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林区生态建设。合理开发林下资源
林下资源作为森林资源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林区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维护陆地生态平衡的有力保障。合理开发林下资源,既可以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避免资源浪费,而且可以拓宽就业渠道,增加职工收入,推动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具体措施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合理利用野生经济植物资源,加快林区产品开发
林下资源蕴含着丰富的经济植物资源,如药用植物资源、食用植物资源、油料植物资源、芳香植物资源、纤维植物资源等,这些野生经济植物资源,经过加工提炼后,可制成人们生产或生活中需要的物质产品和原料。因此,要充分发挥林下资源的优势,合理有序利用野生经济植物资源,加快绿色食品、山珍食品、中药材、高档果酒、果酱等系列产品的开发,努力推出具有林区特色品牌的产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产业化发展。对于工业原料丰富的林区,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这些野生经济植物资源进行工业原料的精加工和提炼,以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
2.2 合理利用野生经济动物资源,推广林下养殖业
林下资源中的野生经济动物资源不仅物种丰富,而且经济价值十分显著。如林下一些昆虫含有高价值的营养成分,既可作为食品食用,又可作为滋补和保健的药品食用;一些兽类的角、牙、蹄、内脏等可提炼成工业原料等。因此,要合理利用林下野生经济动物资源,不断开发新产品,实现林区品牌战略。充分利用野生经济动物资源的优势,建立养殖基地,推广林下家禽家畜、野生禽兽的养殖,促进林区养殖业的发展,实现林地产出效益最大化。
2.3 合理利用森林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林区旅游业
森林旅游资源,主要指林下许多的生物景观与其他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社会资源有机融合在一起,成为旅游休闲、观光的重要资源。因此,可以在不破坏生态环境、自然景观的前提下,对现有的森林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挖掘、重组和创新,并结合当地环境、风土人情以及人文地理等因素,因地制宜地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打造“生态休闲旅游胜地”,实现森林产业向生态经济的转变。利用森林旅游资源独特的优势,开展野生植物园、野生动物园、人工狩猎场、森林野营地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森林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提升森林旅游开发水平,推动森林旅游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凤文,李文娟.森林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林下资源的探讨[J].林业科技情报,2009(03).[2]魏传晋.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措施[J].农技服务,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