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时间:2019-05-15 05:00: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篇: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小学语文第十册全册备课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精神编写的。通过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查,并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改进。

领到充满馨香的新书,我迫不及待地打开它,一睹它的面貌。本册课本主要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0)”“阅读”“习作”和“练习”组成。全册安排了7个单元。每单元安排阅读课文3~5篇,共26篇美文。课文分精读、自读两种。安排自读课文意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阅读。每单元安排习作1篇,共七篇。每单元安排练习一个,共七个。为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继续安排“综合性学习”1个。其中我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综合性学习”这两个版块最感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标准》提出的教学目的之一,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册课本承接前9册“习惯篇”的内容,在课本开头安排了有关自主修改作文和通过多种渠道学语文的图片,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养成培养。当然在日常教学中更要不断强化。我注意到在本册习作课文中,专门安排了修改作文的练习,那么就应该将其作为一次习惯培养的实践来进行教学。

本册综合性学习“学和做”以“节约用水”为话题,安排了“小小调查”“谈节水,学成语”“介绍节水小窍门”“编写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和“大家来抢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综合性比较强,需要放手让学生自行策划和组织活动。作为教师应该怎样指导,也得细细斟酌,做到有的放矢。

值得一提的是本册继续安排了向学生推荐一本好书的内容。教材在将《上下五千年》里的“郑和远航”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两个故事安排为课文,让学生初步接触后,设立“我读书,我快乐”栏目,简介全书内容,扩大阅读形式,利于激发动机,增加兴趣,从而把《标准》关于“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要求落到实处。根据《神奇的克隆》一文的主要特点,将课题做了修改,改为“克隆之谜”。

本教材的编排,注意内容的整合和训练的循序渐进,全册课文分为7组,每组教材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

1. 课例。包括课文和作业题。

每组有3~5篇课文,这几篇课文围绕一个单元主题组织。精选的课文语言规范,篇幅短小,便于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复述等训练。插图新颖精美,富有童趣,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其形象思维能力。每篇课文后的作业题一般安排了如下内容:一是朗读、背诵、复述等常规训练,旨在继续让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培养语感,增加其规范化语言的积累。二是要求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写字基本功。三是常用词语的训练,目的是通过读、抄、用,比较意思相近的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巩固复习所学生字新词,增加词语积累。四是阅读训练,包括联系语境理解词语、句子;学习分析自然段、逻辑段;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等,意在继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五是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的“小练笔”,让学生从句式、段式、立意、写法等方面进行局部仿写练习。2.习作。

课本将习作作为专门的课文安排,共安排了7课,有观察类作文、纪实类作文、写人的、想象的、游记,还有一次专门性的作文修改。每课习作,均对习作要求、观察要领、写作要点等作了分析与指点,从而让学生获得具体明确的习作知识。有的习作,课文还安排了多种形式的范例,以便学生借鉴、迁移。3. 综合练习。

全册共安排综合练习7个,放在每单元之后。综合练习包括字词句训练、写好钢笔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及学写毛笔字等内容,既相对独立,又各自形成系列。字词句方面,以“语文与生活”为题,通过猜字谜编字谜、积累与运用近义词、读故事、学标点、说新词儿、欣赏歌词、学用日常交往常用词等内容,把字词句的训练有机地综合起来,并从中体会到生活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大课堂。

写好钢笔字方面,仍然提供楷体范字,让学生描红、抄写一段课文,意在训练钢笔字的章法与行款格式。

读读背背方面,分别从“诵读与感悟”“诵读与欣赏”“诵读与积累”这样不同的角度安排了散文诗、成语、名著片断、毛泽东主席诗词等,以帮助学生增加文化底蕴,积累语言材料。

口语交际方面,安排了“请你帮个忙”“畅想未来”“我来说一说”“介绍世界名城”“小小即兴演讲会”“影视剧评说”“七嘴八舌话环保”等练习,以利于训练学生观察、思维、想像、表达等能力。

学写毛笔字方面,安排了每次继续安排两个偏旁及其范字,让学生进行毛笔字的书写练习,以便他们从中揣摩、领会汉字的间架结构及其笔画特点。

本册课本安排生字时继续采用了“识写分流“的办法。全册共安排生字226个,其中要求写的为157个,其余的69个要求认识。所谓“只要求认识”的生字,在本册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能初步结合词语理解字义,主要是帮助学生扫清阅读课文的障碍。

在教学目标上,亦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的目标。

1. 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2)继续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倾听的习惯。(3)继续培养勤于朗读、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4)继续培养勤查字典、主动识字的习惯。

(5)继续学习写钢笔字毛笔字的正确姿势和办法,并养成认真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习惯。

(6)继续培养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7)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继续培养读书做记号和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8)培养坚持写日记和爱护图书的习惯。(9)培养做笔记和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10)培养自主修改习作和通过多种渠道学语文的习惯。

2.汉语拼音。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3.识字写字。

(1)准确认读226个生字。

(2)能够按笔顺正确默写生字157个。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3)继续练习用钢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4)继续练习写毛笔字,写得端正,纸面干净。4. 口语交际。(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其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3)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4)能当众说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态度大方,有礼貌。

(5)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清楚自己的意思。5. 阅读。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注意默读的速度。(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像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5)继续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初养成预习习惯。

(6)能阅读程度适合的少年儿童读物,了解主要内容。(7)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6.习作。

(1)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造句。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

(2)学习有顺序地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从句顺的短文。(3)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4)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破折号。

(5)学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习作。学习使用常用的修改符号。为实现本学期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领会课文内容,就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领悟,在读 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诵读、品味,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中去,从而受到强烈感染。“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享有发表自己的意见的权利。要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2.在习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标准》对学生良好文风的培养十分重视,“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培养良好的文风应从多方面入手,最重要的是解放学生和正确引导。3.要切实使用好与课本配套的教学辅助用书、教具、学具,充分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4.要妥善安排教学时间。根据课程计划和本册课本的特点,计划教学时间安排如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安排2课时的教学时间;独立阅读课文安排1课时;一般课文每课安排1~2课时,稍长的可安排3课时;习作每篇安排2课时;练习每个安排3课时;“学和做”安排3课时。

最后,写教案时还要从具体情况出发,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力求能运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2、通过认真看图,掌握学习语文的途径,激发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3、使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如何修改作文。【教学重点】

1、通过看图,掌握学习语文的途径。

2、学会修改作文。【教学准备】

1、挂图。

2、学生日记。【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从小学到中学语文一直是门很重要的功课,你知道为什么要学好语文呢?学好语文有什么意义?

2、要想学好语文是不是就是上好语文课,读好语文书呢?请你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说一说你平时是怎样学习语文的?

二、指导看图,了解、掌握学习语文的渠道。

1、过渡: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学习语文的途径,除了这些还可以有哪些渠道学习语文呢?我们一起来看图。

2、学生看图,思考:有哪些学习语文的渠道?

3、汇报交流,相机板书:广播电视、电脑、参观、访问、图书、讨论„„

4、讨论:在这么多的渠道中你喜欢采用哪些形式去学习语文?为什么?在运用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5、小结,通过看图,讨论交流我们掌握了多种学习语文的渠道希望你们能学以致用。请大家说说看本学期自己准备怎样学好语文?

三、总结。

语文与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它是很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学好语文。希望大家说到做到,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习的小主人。

第二课时

一、导入质疑,明确修改的重要性。

1、(板书:文章不厌百回改)提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说明了什么道理呢?

二、指导如何修改作文。

1、过渡:我们都明白了修改的重要性,那到底如何修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2、讨论:一篇文章写好后,要修改些什么呢?

3、对,找出这些毛病后我们要运用规范的修改符号,来修改符号,来修改也就是我们平时做修改病句所使用到的符号,只不过那是句子,现在将句子组合成文章。

4、回忆复习所学修改符号。

5、自学书上例文《小花猫》

6、汇报:这篇文章中修改了哪些部分?毛病在哪儿?

7、练习:

8、讨论总结:如何修改作文?

三、总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要想写出好文章就要多修改,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文章不厌百回改,期待着你们写出一篇篇优秀的文章。

第一单元备课

教材简介:

本单元主题为“春光无限”,安排了《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只拣儿童多处行》《早》和《古诗两首》等课文,一次习作,一次练习。《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轻快而又充满激情的现代诗歌。它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体现了少年儿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只拣儿童多处行》是冰心写的一篇散文,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春游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着旺盛生命力的花儿,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生机和快乐。《早》通过对三味书屋陈设的介绍、蜡梅花的赞美以及鲁迅书桌上“早”字来历的讲述,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先生 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古诗两首》中选取的是两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教本组课文时应注重指导学生朗读,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受语言的美,春天的生机勃勃。注重引导学生按照游览、参观顺序理清文章脉络。体会作者以花喻人的写法及作用。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文章、段落。

2、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4、体会文章以花喻人的写法的作用。时间安排: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2课时 《只拣儿童多处行》

3课时 《早》

2课时 《古诗两首》

2课时 《习作 1》

2课时 《练习1》

3课时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两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4、通过朗读、想象,感受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体会到植树带来的好处,和诗歌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植树的快乐。

【教学重点】 抓住植树前后的巨大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想象等方法,感受到自然的和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春天来了,我们久封的心门也随着这暖暖的春光被打开,总是希望能够出去走走、看看。大家能不能告诉我,如果出游,你会选择哪里?

2、大家说的地方不少,可是我们都可以用几个词语来概括它们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

这又是一首诗歌,读诗歌的要求是什么? 自由读,教师巡视。

3、开火车读教师出示的词语,教师注意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

4、齐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裸露”(边音)“撑”(后鼻音)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错误。

6、学生点评。

7、有进步吗?把自己的进步告诉大家。由于时间关系,选择一个自然段,向大家展示。

8、指名读,评价。

三、初步学习第一、第八自然段。

1、请一、二两组的同学读第一自然段,三、四两组的同学读第八自然段,我来读课题。读完,你们发现了什么?(第一、第八自然段结构相似,前后呼应,有点题的作用)

2、想一想上学期学的《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再读一读,想想有不同的地方吗?

3、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这仅仅是文字上的不同吗?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四、学习生字。

1、“谣、袍、裸、寞、叽”想一想他们有没有同胞兄弟?他们和他们的兄弟区别在哪里?把他们的特征记牢。

2、和学生共同书写“鼠”,帮助学生摆好间架结构。

3、描红。

4、写《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读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中心思想,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句诗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上节课,我们找出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荒山野岭”,一个是——“青山碧岭”,你们说老师应该分别用什么样的粉笔来书写这两个词呢?

2、看到“荒山野岭”,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那“青山碧岭”呢?

4、让我们打开书本,看看诗人用他手中的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怎样的“青山碧岭”画面吧!

二、学习三-七自然段:

1、自由读。告诉大家,我们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哪些场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来告诉大家,或者是你的感动、或者是你的快乐!

3、学生朗读,教师、学生共同评价,教师点拨。①“煎熬”

什么是煎熬?如果你是裸露的山岩,你来诉说自己的痛苦吧。②“林涛”

什么像波涛一样上下翻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把你感受到的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心中有图画,脑中放电影,你就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了。

③小鸟、松鼠、小兔、小猴 我来问问你:“小鸟,你为什么到这里搭窝筑巢?”“小松鼠,你快活得叫什么呢?”“小兔、小猴你们呢?”谁来读读,把这种快乐、安全、衣食无忧的感觉读出来,你们现在就是小鸟、松鼠、小兔、小猴的代言人。

④“浑浊”—“碧波”,“咆哮”—“轻抚” 读一读这两对词语,给你怎样的感受?

4、诗人给我们描述的画面是多么美好呀!齐读。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从“荒山野岭”到“青山碧岭”,是谁的功劳?一起读第二自然段。

2、锨、镐的声音是多么单调,可是为什么是“歌谣”?

3、齐读。

四、再次学习首尾自然段:

1、“我们”因为什么而快乐?

春光特别喜欢“我们”,染绿了“我们”的双脚,“我们”以自己的行动让春光更加美丽

五、朗读全诗:

1、齐读。

2、尝试背诵。【板书设计】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荒山野岭———————青山碧岭

裸露、煎熬 林涛、动物的家

2、只拣儿童多处行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绳子,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

4、通过朗读,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教学重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令人快乐。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理清课文脉络。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

相关的教学课件

一、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出示春景图:谈话:每年春天,我们都要去春游。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春游时的情景?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春天的文章。

2、板书课题: 只拣儿童多处行

3、简介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她的作品大多书写童心的纯真和母爱的深挚,情真意切。

4、读题质疑:

二、学生自学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句子,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习生字。

3、学生质疑。

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隙地 忸怩 烂漫

查字典理解:成千盈百 儿童不解春何在 使出浑身解数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段读文,思考: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画出表述作者行踪的词语。

2、交流画出的词语。颐和园门 知春亭畔 湖边 玉澜堂

3、安作者游览路线,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2):我们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赏春。

第二段(3-4):我们在知春亭畔和湖边看到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

第三段(5-8):我们在玉澜堂的院子里,与孩子们共赏开得正旺的海棠花。

第四段(9):我的感想,告诉人们春游时,“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4、练习有感情朗读。

四、课堂练习

1、写字指导。2、学生描红,临写。3、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第1、2两自然段,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准备

课文资料、及朗读课文录音等。

一、过渡导入

1、提问:“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是什么意思?“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2、指名回答。

3、抓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提问:课文中写了哪些地方儿童多?

根据回答板书:颐和园门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院里

4、过渡:现在我们就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儿童多的地方“找春天”!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画出表述儿童多的句子。

2、交流出示句子。

“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即出来,就像从一只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3、说一说这句话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在下面画上记号。

成千盈百闹嚷嚷挤飞涌出小天使

4、指名读然后齐读。

5、完成课后练习5第一小题:这句话用“魔术匣子”比喻什么?“小天使”比喻谁?这样写你觉得怎样?

学生回答。

6、教师引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段

1、这一段与第二段一样,也是些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我们应该怎样来学习呢?

2、学生按照上述步骤自学课文。

(1)自由读,画出表现“儿童多”的句子。

(2)交流画出的句子,并说说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

出示句子:

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

„„东一堆,西一堆,叽叽喳喳,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散发着太阳的香气息。

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在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

(3)反复朗读这些句子,读中感悟。

(4)学生畅谈体会。

四、小结

刚才,我们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颐和园寻找春天,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呢?(颐和园门口儿童多,知春亭畔儿童多,湖面儿童多,湖边儿童多)可能是儿童欢快活泼的身影把春天遮住了吧,我们暂时还没有找到春天。春天到底在哪里呢?让我们下节课到玉澜堂去看看。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继续学习第三、四自然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的气息与儿童的旺盛生命力。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课文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

一、过渡

这节课,我们继续寻找春天。

二、学习第三第四段。

1、自由读第5自然段,提问:你们找到春天了吗?春天在哪里?

2、指名回答:春天在玉澜堂的院落里,在玉澜堂庭院的几棵大海棠树上。

春天是什么样子?

出示句子,学生圈出关键词语,反复朗读。

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3、完成课文后的练习5(2):这句话中用“喷花的飞泉”比喻什么?这使你觉得怎么样?

4、学生交流。

5、教师范读第6自然段。

学生圈出关键词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6、指名尝试背诵。

7、指名读第7自然段。分角色读。

8、教师范读第8自然段。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9、提问:“朋友,春天在哪里呢?”你有没有新的发现?

指名回答:春天在儿童多的地方!春天在儿童身上!

教师引读课文。

10、齐读第四段。

(1)进行句式变换,理解句意。

(2)出示句子:

当你春游时,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你能把句子换个说法,不改变愿意吗?

学生练习,并且读句子.11、完成课后练习5(3):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

12、学生讨论交流。

13、练习背诵第7——9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7——9自然段。

2、默写词语。

板书设计:

2、只拣儿童多处行

颐和园门 知春亭畔

湖面湖边

儿童多处就是春 玉澜堂

(花儿——儿童)

3.早

学习目标:

1、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并能理解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试背描写梅花的句子。

2、通过阅读、思考,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能按顺序对照插图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

3、在阅读中感受鲁迅先生那种“为革命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树立起珍惜时间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找出文中描写梅花的句子,并理解作者写梅花的用意。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2.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教学准备

三味书屋内陈室的挂图、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论“早”

1、教师板书:早 2、设问:想到什么?

3、揭示课题,齐读

4、设问:最想了解什么?

5、教师归纳小结:为什么要用“早”做课题?“早”有什么来历?含义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早”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读准生字词的读音,并能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有不懂的做上记号,可以问问同桌,还不能解决的准备提问。

2、指名读文,相机正音。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汇报自己读懂的地方,并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4、汇报自己在读文过程不懂的地方。

5、师生通过读文、讨论等方式共同解决。

五、指导书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课文第二段。

2.着重理解作者写梅花的用意,以及鲁迅先生事事早,时时早的精神。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选读课文,感悟“早”

1、在这篇课文中,你最喜欢哪节?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节?

2、指名读学生自己选定的小节,感情朗读汇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学生一般都是选择第五节和最后一节,重点指导学生朗读)

四、精读课文,品悟“早”

1、课文哪几节与“早”有关?(5~8小节)

2、精读5~8小节,课文一共写了哪几种“早”?

3、品评两种“早”的异同。请同学们任选一种“早”进行批注式阅读,如“你读懂了什么?”或者“这一节主要写了什么?”等。可在文章的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想、发现等,准备汇报。

4、根据学生汇报的顺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A、学生汇报第五节的内容:

a、这一节主要写了梅花的冰清玉洁的韵致和梅花开花的早。

b、课文写的梅花美吗?理解“冰清玉洁”,能通过你的读使我们感受到吗? c、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d、这么美的文字,你愿意记在自己的心里吗?

e、课文为什么要写梅花的“冰清玉洁”和开花时的早? B、学生汇报第六节:

a、这一节主要写了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b、说说自己读完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c、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

d、你觉得这个“早”字与写梅花有联系吗? e、交流、讨论。

f、师生经过交流、讨论,达成以下共识:一借梅花的冰清玉洁来形容鲁迅的品德高尚;

二借梅花的开花早说明鲁迅为了革命事业时时走在时间的前面,奋斗了一生。

五、联系实际,深化“早”

1、师小结过渡,并引读最后一节。

2、“东风第一枝”指的是什么?

3、学到这儿,你最想说什么?

六、图文对照,联系“早”

1、再读课文,了解写作的顺序。

闻到清香——了解清香来源——梅花的特点——想到书桌上“早”——要珍惜时间,学做梅花。

2、图文对照,了解三味书屋的方位。

3、自由练说,指名说。

4、试对教室练说。

七、总结课文,升华“早” 作者由蜡梅的清香纯净引出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进而彰显鲁迅“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人格品质,希望同学们也能像鲁迅先生那样,勇做“东风第一枝”!板书设计

3.早

梅花开得早,冰清玉洁 以花喻人

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4.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理解作业 4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说说《宿新市徐公店》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局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的朗读与背诵。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游园不值》。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哲理意趣,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有感情的朗读与背诵《游园不值》。教学准备 图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占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谁能背诵有关春的古诗? 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春的诗,让我们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自读两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3.检查自渎情况:

(1)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怜”前鼻音。

(2)指名画出停顿。

三、复习学古诗的方法

还记得我们学古诗的“四步法”吗? 第一步:释诗题;第二步:知济人; 第三步:明诗意;第四步:悟诗情,四、用“四步法”学习《游园不值》 课堂交流。

1、释诗题:值,遇到的意思。那“游园不值”怎么理解呢? 2.知诗人:作者是宋代叶绍翁(简介叶绍翁)。3.明诗意:

(1)交流难理解的词。

怜,爱惜。小扣,轻轻地敲门;

柴扉,柴门。屐齿.鞋印,脚印。屐,木头鞋。(2)朗读诗句。

①“开火车”朗读。②女生渎,男生想象诗意。③齐渎,; ④逐行朗读,逐行理解。⑤指名试说诗意:

真是舍不得让屐齿踩在青苔亡,轻轻地敲打柴门却久久不开。春色满园是关也关不住的,-枝红杏悄悄地探出墙来;,4.悟诗情:

(1)作者喜爱春天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作者看到那枝红杏后,心情如何?想到㈠十么?(2)创设情境(看图画,听音乐)现在,你就是叶绍翁,你来到友人家敲门,门久久不开,抬头正看见一枝红杏探出墙来。你来朗诵这自诗,让别人来体会这种情感。

指名朗诵,体会情感,有感情地背诵涛句,指名表演背诵。(3)再次试说诗意。

现在,你已想象出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到了诗人的感受,请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所感受到的内容。

5.体会写法。

五、配乐齐诵全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宿新市徐公店》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咏柳》、《绝句》、《春晓》,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以前学习古诗理解诗句时常用哪些方法?(释、调、连、补、留)

3、今天也用这“五字法”理解这首诗。范读。同时大屏幕打出背景图。配乐范读、齐读

4、介绍诗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5、下面光看题目意思: 宿:过夜新市:地名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3.齐读一、二句:

A.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

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板书:篱笆一径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B.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书:树头

理解:树头:树枝头。未:没有。阴:树荫。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C.同桌对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

D.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小黑板出示后两句画面(齐读三、四句)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黄蝶菜花

走:跑。急走:快跑。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 B.女生读第4句:

处:地方寻:寻找为什么无处寻?

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C.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D.再看图(后两句动画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E.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F.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 板书:喜爱

第三课时

一、重点赏析,体会情感。

1.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多媒体出示)

填空:诗中通过----------、---------、----------、----------这些情景来说明是----------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心情。2.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想象练说](几个孩子在丽日当空,花香扑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嬉笑声、欢呼声、失望的叹息声,„„)

作者看到这一切感到多么富有情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板书)呀!3.边想象画面边背诵。(配乐)

二、绘幅彩画,深化理解。

1.这首诗有静有动,有声有动,情意盎然,充满童趣。如果我们把这首诗画下来,要画哪些景物?(篱落一径枝头儿童黄蝶菜花)

2.在这些景物中,要用上哪些颜色?

板书:黄(绿)(黄)

补充板书,完成板书。3.自由动手绘画。(配乐)

(我们学了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真是诗中有情,诗中有画啊!想画下来吗?)

4.评析学生作品(实物投影打出)

三、课外延伸,引导练笔

按这首诗的三、四句的意思进行改写,描写捕蝶这一场面,写时要注意动态描写,扣住“急走、追、寻”等词语去进行想象发挥。题目为《捕蝶》。

四、板书:

宿新市徐公店

喜爱

画:篱落、一径、枝头(静)

追入

儿童黄蝶菜花

(动)

意 色:黄(绿)(黄)

习作1《二八月,看巧云》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二八月,看巧云》,感知基本内容,了解二八月的云多姿多彩。

2、结合“习作要点提示”,明白写好景物的要领。

3、能按要求完成作业,连续观察春天的晚霞,注意写出它的特点。教学重点:

按照顺序抓住过程,按时间顺序细致描写。难点: 抓住景物特点。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连续观察春天的朝霞、晚霞,观察时注意填写好记录:形状、色彩、多云、少云、云厚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自然的景色是美丽的,春天的晚霞更是美丽无比。我们如果能把这美景写下来,让别人一起分享,那该多好啊!有位小作者,她把二八月的巧云写得多姿多彩,美极了。

二、学习例文,感知写法

1、轻声读例文,想想:文章写了云在哪些方面的特点?作者在写云的造型时着重写了云哪些奇巧?分几种情况来写?

2、小结:作者详略有当,重点写了云的形状,分三种情况,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和变化。

三、结合习作要点,归纳写法:

1、写景的时候抓住景物的特点以及它的变化来写。

2、写作过程要按照一定顺序。

四、细读例文,明确写法:

1、读例文,讨论:小作者怎样描写云的形状和奇巧的?

2、同桌交流

3、归纳总结:在云的造型上描写它形状的奇巧,而后分三种情况来写,每一处都抓住云的变化特点。

五、练习写景。

1、明确这次习作的要求、内容。

2、说说课前观察的情况。

3、同桌练说,相互交流提示。

4、习作,教师巡回指导。第二课时

一、学生继续习作。

二、学生修改,最后誊写。

1.老师采用“对比评改”的方法,选择一篇较好的,一篇较次的习作,让学生讨论比较,从中获益。

2.学生自查自改,3.学生誊写。

板书设计

习作

1、二八月

看巧云

形状 变化特点 颜色

练习1 教学要求:

1.学习猜字谜、创作字谜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2.通过诵读积累知识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3.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4.学会请别人帮忙,合理使用礼貌用语。教学重点:诵读与赏析、口语交际

教学准备:师准备谜语等,学生朗读“诵读与赏析”。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猜字谜、创作字谜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通过诵读积累知识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练习1

二、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第一部分

(1)出示灯谜,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谜面是什么?

(2)请学生根据出示的谜语各猜一个字,告诉学生:猜字的谜语叫字谜。(3)学生猜谜。(注意猜的过程和方法)(4)交流答案。看谁猜的对,猜的快。(弟 尧 猫 臭)

(5)学生说说各自猜的方法,教师总结。

2、第二部分

(1)教师在总结学生猜的方法的基础上提问:字谜是怎样创作出来的?(2)学生根据各自猜的方法再次考虑后回答

小结:第一则是运用了形象化的描述;第二则是用了“转转盘”的方法,巧妙地借用了偏旁表义的造字规律;第三、四则,都是一半描写字形,一半影射字义。

(3)鼓励学生用以上的方法创作字谜。(可用书上提供的字,也可以自己选)

3、第三部分

(1)同桌之间交流各自创作的字谜,互相提意见。(什么方法? 形象吗?)(2)猜谜。(班级)

并说说创作所用的方法,给予表扬和鼓励。

三、第二题(诵读与欣赏)

1、诵读

(1)自由朗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2)指名读,相机正音。

(3)学生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4)在熟读成诵的情况下,想象一下作者所描绘的情景。(5)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欣赏

(1)引导学生根据经验想象文中的感情和景色。(结合课后的作文阅读)(2)引导学生找出篇中自己体会最深的一句或几句话,想一想,说一说:(春天来了,大地受到春雨的滋润,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以及人们的欣喜。)(3)让学生联系自己对春天的丝丝小雨感受来说说自己读了后的体会。

(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想象,学习和欣赏把感情融入到景物描写中去的方法)

四、作业:

1、课堂:写下自己创作的字谜。

2、课后:背诵《丝丝小雨》 再创作字谜竞猜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用钢笔描红,注意整体布局;学会请别人帮忙,合理使用礼貌用语。

一、猜字谜

二、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2)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早》。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哪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5)教师重点指导“鲁迅、迟到、事事”等词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注意起笔、运笔和收笔)(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写得有进步的。(2)对写得不好的,进行纠正。

三、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启发谈话:当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一些麻烦,碰到一些困难时,如果得到别人的帮助,那么,这些困难和麻烦就不算什么了。

那请别人帮忙时,你该怎样说?别人请你帮忙时,你该怎样说?(2)指名读,指明这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读一读题中三种场合下所遇到的困难和麻烦。

(2)针对每一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清楚每种场合遇到的困难和麻烦各是什么,在这种场合下应该怎么向别人说清楚自己的要求,该用什么样的礼貌用语。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说清楚 话得体 有礼貌)

(3)分组分问题练说。(注意全过程中礼貌用语的使用)(4)每组每个问题推荐代表讲话,师生评议。

3、反馈

(1)指名上台分角色(帮助者和被帮助者)表演。

(师生评议:有无达到“说清楚 话得体 有礼貌”的要求(2)评议小结。

四、作业

1、课堂:写钢笔字。

2、课后:练习册-单元自测 板书:

练习1 猜字谜 编字谜

口语交际——请你帮个忙

说话清楚得体 有礼貌

第二单元备课

这单元教材有《梦圆飞天》《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神奇的克隆》三篇课文,本单元主题为“科技之光”。

《梦圆飞天》一课按事物发展的顺序详尽地记叙了“神州”5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行太空的过程,表现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是一篇科普题材的课文。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与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神奇的克隆》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爱科学的情愫。梦圆飞天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体会“神舟”5号发射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能结合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场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熟读通,体会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熟悉课文,质疑问难。教学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课题,简介“神舟”5号发射成功的有关情况。

2、播放神舟5号发射录像。

3、师生谈感受。

二、初读课文

1.课文是如何记录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性时刻的? 2.布置学生自读课文。3。提出要求:

(1)保持良好的读书姿势,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2)读准生字新词,根据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3)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句子或者长句多读几遍,并把不懂的或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4)边读边思考:课文描写了哪些激动人心的场面?是如何描写的? 4.检查学生自读情况。(1)按自然段读课文。(2)布置其他同学认真听

(3)正音:“澎、控”是后鼻音,“乳、执”是翘舌音。5.布置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反复朗读。

三、交流感悟

1.听写部分词语。

2.安排学生代表上台朗读课文,简单赏析课文。3.质疑问难:

(1)哪些场面给你的印象最深?

(2)你对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有什么独到的见解?(3)教师给予解答。(补充资料)

A俄罗斯塔斯社在今日头条显著位置,报道了中国“神舟”五号发射的消息。称:“38岁的中国人杨利伟是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并且是第一个中国公民。”

B 航天员在太空失重环境中,吃饭有几种吃法。一种是坐着不动,像在地面上就餐一样,自己把食物往嘴里送。另一种吃法是把要吃的一口大小的食物块放在半空中,食物在空间不动,人飞过去用嘴凑上去咬住它。吃饭的时候要闭着嘴吃,千万不能叫食物残渣漏到嘴外边去,否则食物渣子会在空中飘浮不落,很难清除,如果自己或同伴把它吸到鼻子里就不好办了。

四、安排写字练习

指导写习字册,教师巡回指导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准备在课堂上朗读

2、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可以分几个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精读感悟。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氛围,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去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通过学习,解决遗留的问题。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指出优缺点,教师进行现场指导。

3、师生共同复习第一课时内容。

二、精读感悟

1、简单指导,理清课文脉络。(1)点名事件发生的时间。(2)重点写人们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神舟5号”送行时的激动人心的场面。(3)写发射的场面扣人心弦。

(4)写杨利伟在太空中问候大家。(5)点名了此次发射飞船的重大意义。

2、朗读1自然段。强调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

3、朗读2-5自然段。

感受人们为神舟5号送行场面的热烈。在送行的人中,有“与宇航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有“手举鲜花的少先队员”,他们“人人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朗读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气氛表达出来。

师生朗读,体会喜悦心情。

4、指导朗读感悟“发射”情节。

指导读好“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见自己急促的呼吸声”一句想象当时的进展气氛。

反复让学生演练“十、九、八„„点火„„起飞„„” 读出现场特有的气氛。点名读,分角色读。

播放发射录像,激发学生想象力。

再指导朗读,注意展开想象,读出气势。“一片欢腾,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澎湃的激情„„”这句话朗读时要读出节奏感,读出内在的一层比一层更强烈的人的感情。

5、指导朗读杨利伟的话。(1)请学生读第三部分。

(2)杨利伟的话有两处。第一处是当飞船运行到第七圈,距地面343千米时,杨利伟神情地向地球发回的问候。“向世界全国人民问好!„„”读这段话时,注意指导学生体会杨利伟当时的激动和难以抑制的豪迈之情。

(3)请男同学和女同学轮流朗读。

(4)请小组中朗读得最好的同学到台上朗读。

三、合作探究

1、老师提问:在神舟5号”飞船发射的过程中,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布置小组合作探究。

3、指导方法:

(1)再读课文,进行系统思考。

(2)默读课文,自己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3)在小组中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感触。(4)开展互动,朗读自己最感动的部分。

4、全班交流。

四、课堂练习

1、朗读练习。

2、把自己搜集的有关太空知识的图片和资料进行交流。

第 三 课 时

教学目标:

1.总结课文,质疑问难。

2、课堂表演,再现课文为我们描写的情景。把自己搜集的有关太空知识的图片和资料进行交流。

教学重难点:学生的吸收消化,再现课文为我们描写的情景。

一、师生总结

1、播放课文录音,对课文做简单的回顾。

2、师生互问互答,对课文进行总结。

3、对教学的下一环节进行动员指导。

二、课堂表演

教师的话:我们将要表演的《梦圆飞天》反映了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后酒泉大地上人们欢庆的热烈场面。

片段:

出示字幕:现场指挥员不时传出的各种指令,重重地敲打着人们的心。零号指挥员开始最后10秒倒计时:10、9、8、7、6、5、4、3、2、1。O 师:为什么激动?

生:因为倒计时的时候就要发射了。

师:对,首次发射的激动,把它读出来,零号指挥员开始 生大声读10、9、8、7、6、5、4、3、2、1 师:从你们的声音表情看出了激动,还想说什么?生:我觉得这十秒钟是全世界关注的十秒钟。vyYo生:我想到了我在跳水到了最后十秒钟,我的心像兔子在跳。

师:这是怎样的10秒呢?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期盼凝聚的10秒!虽短犹长的10秒!9 牵动13亿中国人的心,吸引全世界的目光的10秒,让人们激动、紧张、担忧的10秒。

零号指挥员倒计时 hx$(M 生:10、9、8、7、6、5、4、3、2、1 师:从哪体会到到了最激动的时刻。生:因为到了中国人最自豪的时间。师:请零号指挥员开始十秒倒计时。生倒计时。

师:多么紧张的十秒啊。谁再说一说。生:我觉得这十秒让我非常紧张。师:课文里哪个词可以表现。I 生:重重的敲打。生再读。

师:这十秒多么重大,让我们零号指挥员一起发令。生读。师:伴随着滚滚的浓烟,神舟五号冲上了辽阔的碧空。出示:神舟五号升天情景。

三、资料交流

1、教师说说资料交流的意义。

2、小组进行交流。

3、班级交流,教师指导。

四、练习布置

1、练习册。

2、课后练习3、4题。

板书设计

5.梦圆飞天

送行----发射----问候----梦圆

6.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究宇宙奥妙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究宇宙奥妙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学习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由课题入手,初步把握“孪生兄弟”的含义。教学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板书“孪生兄弟”,指名说说含义,逐步补全课题“地球的”“火星”,简要说明地球与火星的关系。

2.出示两者的真实图片,作一个初步的了解。

3.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带着心上问题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全文。(2)不理解的字词同桌相互质疑。(3)思考交流“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

2.检查自读情况,扫清阅读障碍。

3.思考交流“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 4.分析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想:从哪里可以看出火星和地球是“孪生兄弟”?(兄弟俩长得太太像了)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读读、记记两者的相似之处。

(3)师述:课文以四个“同样”所表达的内容表现了含义,突出了文题和主题。再读读理解。

(4)引入:由此人们也作出了这样的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5.为什么会作出如此推测呢?自读下文思考,并弄明白课文又介绍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6.简单分析交流后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段(1):“孪生兄弟”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存在。第二段(2-5):推想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

第三段(6-8):阐述地球上能留下水并孕育生命而火星却不能的原因。7.按段读课文,把握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三、小结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的相似之处与差异之处。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说说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这孪生兄弟有什么相似之处与差异之处呢?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二段。

1.指导学生观看一组关于火星表面情况的图像,说出自己的观察所得。2.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证明火星上曾经有水的存在。“2003年3月„„分析„„证实„„”可见,火星有水的推断是具有科学根据的。

哪句话又能证明推断的可信性呢?读句“科学家研究分析了„„亚马逊河。”激发探究“火星上的水从哪里来”的兴趣。

3.齐读第3 自然段,说说水来源的第一种猜测,读读第4自然段,说说水来源的第二种猜想。多读把握领会。也可同桌间合作介绍水来源的两种推测。

4.演示,指名学生作模拟介绍,说明水来源的推测。5.读课文进一步把握内容。

(二)学习第二段

1.过渡:火星与地球,同样是行星,环境相似,水的来源相似,“为什么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来,而且孕育出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

2.带着问题讲课文,找出原因。3.指名交流,分析指导。

(1)原因:火星本身的致使缺陷: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对物体的吸引力也小得多。(2)找出具体描述的句子,读读,体会作者形象化的的写法写出了气体脱离火星表面的过程。如“大逃亡、裹挟着”赋予人的性格。4.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生命得以生生不息;火星的表面留不住水,那么肯定就不存在生命了。你认为呢?科学家又是怎么认为的呢?引导读句理解“然而„„”

5.可是,在没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可以证明之前任何结论都不能武断(辨别“果断”),科学的探究态度必须是严谨、一丝不苟,来不得一丝马虎。

火星上生命的存在与否,这是个怎样的谜?你想知道吗?那么,请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去探究吧。科学的大门正为你敞开着。

三、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1。弄明白“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 2.齐读全文,作内容的整体回顾与把握。

四、作业

选用作业设计板书设计

6.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相似处

同样„„有水和生命存在 差异处

水没能留住

努力探究科学奥秘

生命存在(谜)

7.神奇的克隆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操。教学重难点:

1、体会“克隆”的含义及其神奇。

2、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课文内容,了解“克隆”意义。教学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对生活充满了幻想,今天我们学习第七课《神奇的克隆》(板书),也是有关科学奥秘的。看课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克隆是什么,神奇在哪里,克隆有什么作用?)

2、交流有关克隆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把全文读通。

2、画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3、边读边思考课前提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四、分段指名读课文

提出学习要求: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五、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方法。2.激发学生共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愫。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

二、精读课文:

学习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什么是克隆?文中是怎样说明的?

2、怎样读第一自然段,谁来试试?

3、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动物的“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的句子,它们有什么区别?你是怎么理解的?小组交流,汇报。

4、教师引读“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部分。

5、植物是如何克隆的呢?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写“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的句子,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的克隆?神奇在哪?(就„„就„„就„„)(注意分号)

6、你读懂了省略号了吗?你能再举些例子吗?

7、你还读懂了什么?根据收集的资料谈谈“压条”和“嫁接”。学习第五自然段:

1、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自读第五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2、第一只克隆羊叫什么?名字是怎样得来的?“多利”的诞生有什么意义? 学习第六至第八自然段:

1、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人类的?你读懂了什么?除书上的,你还了解哪些?(小组讨论交流)

随机引导理解、感情朗读:

从“„„可以„„也可以„„”体会克隆技术在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培育品质优良的家畜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还可以„„,从而„„”体会克隆在保护生态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能够„„能够„„,一旦„„就能„„”体会克隆技术在医学上的意义。

2、教师引读

学习第九自然段:

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那么,它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样诱人的前景呢?请你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像。(小组讨论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三、总结课文,了解说明方法

1、齐读全文:课文写了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师: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这是科学家们的巨大贡献,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作业:作文《假如我是克隆专家》

板书:

7、神奇的克隆 克隆是什么 神话 动物 植物 低等生物

多利”

诞生 了不起

爱科学

造福人类

食物 畜牧 生态 医学

学科学

诱人前景

习作2 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拔河》这篇作文主,再根据自己的拔河体验,了解其习作中存在的问题。

2,认真阅读老师的批语,了解“眉批”和“总批”的内容及位置,读懂教师的修改意见,明确写好作文的具体要求。

3,参照老师的修改意见,积极讨论交流后,认真修改作文,并从中掌握修改作文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一,情境渲染,明确要求

1,出示拔河情景的图片,同时播放拔河现场的录音,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当时的情景。

2,学生就拔河的过程,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3,教师导入:有一位同学就这次比赛写了一篇《拔河》的作文,我们这节课的任务就是来帮助他修改修改。

4,教师板书课题,提示本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二,初读内容,查找缺点。

1,出示《拔河》的内容,学生边朗读边找出这篇作文中存在的问题。2,学生联系自己的拔河体验,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在班上汇报。

3,指导学生读懂课本上老师的修改意见,比较老师批语和学生汇报之同的不同,进一步明确修改作文的具体要求。

4,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眉批和总批,及时小结:眉批一般用以指出作文中字、词、句、段方面的优缺点。

三,再读作文,明确改法

1,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本篇作文如何修改,可用铅笔在文中作适当的批注。2,引导学生讨论,同桌各揉已见,小组内交流。

3,教师点拨:写好《拔河》这篇作文,除了注意写清拔河前、拔河中、拔河后的具体过程,还要注意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4,学生再次欣赏拔河的录音,重点讨论第五自然段中场面描写的改法。

5,师生共同小结:在这篇作文中要侧重写好第一次比赛的场面,不仅要写出场景的气氛,还必须抓住典型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进行具体刻画,做到点面结合,文章才会生动、活泼、感人。

四,学生修改,最后誊抄

1,学生作文,力求做到成文迅速连贯,一气呵成。

2,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尽量避免打断学生的思路。

3,教师采用“对比评改”的方法,选择一篇较好的,一篇较次的习作,让学生讨论比较,从中获益。

4,学生自查自改,最后誊清。

练习二

教学要求

1,学习“看”的同义词和近义词,学生积累同义词和近义词。2,诵读和熟记12个词汇。

3,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4,学会大胆、合理地进行想象和连贯表达意思。5,学写毛笔字。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

1,教学第一部分。(1)创设情境。

(2)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比较用“看”和“紧盯”哪个更好。

(3)让学生通过比较说出什么情况下用“看”,什么情况下用“紧盯”,并得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用“紧盯”的结论。

(4)学生读出题中所列的“看”的同义词、近义词。2,教学第二部分。

(1)鼓励学生想想还有哪些和“看”意义相近的词,然后说出来,看谁说得多。(2)让学生思考并说出各个词的适用场合。

(3)要求学生说出几个使用所列词语的完整句子,体会这些词在句中的作用和好处。

3,教学第三部分。

(1)让学生读题中的五个词,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意思,辨别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让学生仔细阅读五个句子,尝试在空白处填上最恰当的词语。(3)教师评议,看词语填得是否贴切、生动、准确、通顺。4,教学第四部分。(1)学生读八个成语。

(2)教师指出这些词中都含有“看”的字眼,让学生在词中找找看,拿不准的可以查查字典。

(3)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答案。二,教学第二题 1,诵读词语。

(1)出示词语,请同学自由认读。(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谁准字音。(3)同桌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33(4)学生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5)通过读讲成语故事,引导学生学习查成成语词典。2,积累反馈。三,教学第三题。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梦圆飞天》。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哪些相信的字的繁简相差较大,笔画的间架要匀称。(5)教师重点指导“浩瀚、脚印”等词的间架结构和整体布局。2,练习3,反馈。四,教学第四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帮助学生弄清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2,指导。

(1)学生根据课前准备,分别就是未来的衣食住用行展开畅想。

(2)分组推选同学上台将自己对未来的畅想说出来,要求语言表达通顺、流畅。4,反馈。五,教学第五题

1,出示学生优秀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2,学生对照自己的毛笔字感受。3,审题。4,指导。

(1)教师边范写边讲解“工、母”的书写方法。(2)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5,练习。

(1)学生再次绳其祖武,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2)学生在米字格中练习,教师指导两个字的位置和大小。

第三单元备课

第三单元主题是“有志竟成”——赞扬了优秀人物的顽强意志和奋斗精神。由4篇叙事散文组成,此外,本单元还有一篇读书方法指导的课文。

有志者,事竟成。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小海伦“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双目失明的阿炳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要用动人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三保太监郑和七次率领船队出洋,历经千辛万苦,前后一共到过三十多个国家,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凸显司马迁著书决心、痴心、精心、恒心的好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是容量很大,其中数量词的运用更使课文增色,让司马迁留名青史。一是数字中见决心——“父亲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他立志要编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的历史。”这2600年是何等之巨,将有多少史实需要整理!二是数字中见痴心——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史记》时,飞来一场横祸,使他“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课文中的“几次想血溅墙头”是司马迁悲愤交加的真实写照,但他不愿死得“比鸿毛还轻”,“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两个感叹号我们可以读出他坚强的决心和意志。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其痴心动天地、泣鬼神。三是数字中见精心——司马迁写《史记》是“发愤”而作,苦难极多、痛楚极深,但他从不敷衍,从不马虎,一册册竹简“光洁平滑”,“一行行工整的隶字”赏心悦目,其持之以恒、精心写作的虔诚明晰可见。四是数字中见恒心——课文最后一段这样写道:“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8年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这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里,“18年”、“60岁”、“52万字”连用三个数字,写出了司马迁的恒心。可以说《史记》是司马迁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光辉巨著,无怪乎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精读与略读》是让学生认识读书的重要,了解读书的基本方法。学会精读与略读,增加语言积累,引导感悟说明问题的条理和方法,努力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精读课文各安排2~3课时,略读课文安排1课时。

《练习》也安排两课时,这一部分的口语交际安排了以下内容——我来说一说:班上有同学过生日,同学们要不要送礼物?广告上说的,我们该不该相信?„„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类问题,请选择一个话题,说一说自己的看法。旨在培养学生能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习作要求是按照写“新闻报道”的方法,写一次体育比赛(跳绳、踢毽子、拔河等)或学习竞赛(写字、朗读、习作、辩论)。通过阅读例文,感悟“新闻报道”的写作特点,初步掌握写作方法。

海伦•凯勒

教学要求

1、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等句子的含义。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教学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中国的张海迪、南京的聋哑儿童周婷婷的事迹你们听说过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位外国大姐姐的事迹,她就是海伦•凯勒。简介:

海伦•凯勒,美国女学者,一岁半时因病成了一个盲聋哑人。在家庭教师沙利文热情关怀、精心辅导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学习数学、自然、法语、德语,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哈佛大学女子学院,1940年毕业。她在一生中完成了14部著作,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赢得了世界舆论的赞扬。

3、本文讲了她的什么事呢?

二、初读课文

1、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朗读,纠正读音。识记字型。

2、指名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提示:“吮”不要读成yun,霖应读前鼻音,“挠”声母是n。

3、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哪些地方读不懂,做上记号。(课文主要讲了海伦在老师指导下摸盲文,拼写单词,艰苦地训练自己的说话能力。

三、理清脉络

1、轻声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几段,每段讲了些什么?

2、分小组讨论。

3、全班汇报。

第一段:讲海伦在一岁半时,一场大病给她带来的灾难。

第二段:在沙利文老师的热情关怀、精心辅导下,海伦如饥似渴地学习盲文,拼写单词。

第三段:海伦经过艰苦的努力,使自己的说话能力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

第四段:海伦大学毕业时,决心像自己的老师一样,为更多和自己一样不幸的人服务。

4、分段朗读。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自读自悟,体会海伦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课文主要写了海伦哪些事情?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2、同桌交流。

3、出示词句。

双目失明双耳失聪隔绝倾诉

天哪,谁能想到,当时,她才是个一岁半的娃娃呀!她面对着的是„„她不能„„也不能„„

4、从这些词句中你能看出什么?朗读,体会她的痛苦和悲哀。

5、假如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海伦又是怎么做的呢?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就在这时,沙利文老师来到了海伦身边,她是怎样做的?默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

2、四人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1)沙利文老师开始怎样教海伦摸盲文、拼单词的?后来呢?

理解句子“沙利文老师把海伦的一只手放在„„拼写了‘水’字。”从这里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有耐心、有智慧,善于启发海伦用触觉去学习知识)

“沙利文老师心疼地布用把他的手指一一包扎起来。”(老师倾注了更多的爱)读课文,读出老师对海伦的期待、鼓励、爱护。(2)海伦开始的表现怎样?

理解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

“猛然醒悟”说明了什么?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老师的爱给了海伦巨大的信心和力量)

37(3)海伦接着做的是什么?找出句子读一读。

理解:“学会了„„学会了„„”“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

读了上面的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海伦坚韧不拔的学习精神)

反复朗读,体会海伦在学习中所经受的常人难以想象的磨练和他的顽强的毅力。(4)“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从哪里体会出来? 朗读,体会出心中美丽的世界和她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四、有感情朗读第二段,进一步体会老师对海伦的爱和海伦对知识的渴求。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

3、造句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继续学习第三段。

2.把会感动的语句背下来,复述课文。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喜悦”、“如饥是渴”说一句话。

2、朗读第二段,沙利文老师开始怎样教海伦摸盲文、拼单词的?海伦又是怎样拼命学习的?

过渡:海伦是怎样学说话的?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朗读,思考:萨勒老师怎么教海伦说话的?海伦是怎样练习的?

2、同桌互读并讨论。

3、全班汇报。

理解:“萨勒让海伦摸清„„怎样发音。”这是靠什么来学习说话。

“我夜以继日的努力,反复高声朗读„„”“夜以继日”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海伦学说话的艰辛以及她拼命学习的精神。)

你能通过朗读把海伦的精神读出来吗?

4、海伦努力的结果是什么?自读理解。读、说、朗读体会。

“她说话的能力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了。”应如何读这句话?(读出惊喜、终于成功了的语气)

“海伦回到家里,大声喊道:爸爸妈妈,我回来了!刹那间,爸爸和妈妈紧紧地抱住海伦,流下了兴奋的眼泪。”

有感情朗读,说体会。

三、学习第四段

齐读,想想海伦为什么会永远流在人们心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为他人服务的精神)

四、通读全文

1、自读全文。海伦的哪些做法最让你感动?为什么?读读说说。

2、你有什么启发吗?

五、作业

1、引号有哪些用法?完成课后习题4。

2、在第2课中,你能找到类似的用法吗?

3、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板书: 海伦•凯勒

生病

失聪失明

奋斗

复聪复明

不屈不挠奋斗

奉献

永生留名 39

9二泉映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绿线中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来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4、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在第五自然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时间:3课时 预习要求

1、收集阿炳的生平资料,对阿炳生世有必要的了解。听听《二泉映月》这首曲子。

2、读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在生字上注上拼音。

3、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并能联系上下文解决。

4、有疑问的地方作上记号。

5、初步理解下列词语:

萦绕 倔强 饱经风霜 升腾 跌宕

坎坷 积淀 委婉 连绵 教学准备

1、将《阿炳生世录》材料课前印发给学生。

2、录音带2盘,《二泉映月》和配音朗读。

3、第五自然段部分内容打印。

4、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打印。

5、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民间音乐家阿炳的经历及他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教学准备

阿炳的图片 录音课文

《二泉映月》的磁带 教学过程

一、播放《二泉映月》,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欣赏音乐吗?为什么?(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今天这节课上,王老师想先播放一段曲子,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体会,听完后谈谈第一感觉。

2、播放乐曲《二泉映月》(节选)

3、谈谈听完乐曲后的感受

(悠扬、婉转、悲伤、深沉、优美、高昂„„)

4、了解曲名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 板书课题:二泉映月

二、明确学习目标,了解阿炳生世。

1、同学们,这首曲子的名字叫《二泉映月》,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课题就叫“二泉映月”。看了课题,你想了解关于“二泉映月”的哪些问题。

(1)《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2)在什么情况下谱写的。

(3)这个曲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老师依次在课题后打上?)师:上述问题,只要通过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书,就很容易解决。

2、同学们,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通过课前预习,谁能说说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

3、课前,王老师要求大家听听《二泉映月》的曲子,并收集有关阿炳生世的资料。现在谁来说说你对阿炳有哪些了解。

三、精读1—4节,了解创作背景。

1、同学们,下面我们来讨论第二个问题:《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阿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的呢?请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读1~4节,要把这四小节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自读,老师巡视。

3、分节指名朗读。教师评价并随机点拨:

(1)出示“饱经风霜”一词指导朗读好这个词和所在的句子。

(2)出示“卖艺度日”一词,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出示另一个成语:度日如年。这句话该怎么读?

4、同学们,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的,哪一节回答了这个问题?(第4自然段)再细细读读第4自然段,然后自己试着说说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

5、指名说,畅所欲言,教师随机板书:

时间:中秋夜 地点:二泉 环境:月光、流水 心境:想到„„听到„„

6、再指名练说,把板书中的关键词都用上,完整地说清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背景。

7、再读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你觉得哪些词语、句子比较难理解?(1)什么叫“静影沉璧”?(出示词语,结合插图体会)(2)“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一句怎么理解? ①出示“渐渐地,渐渐地,„„倔强的呐喊„„”一句。

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结合阿炳的生世,体会体会这句话的含义。(从课文第3节和阅读材料中去找答案)③四人小组讨论,推荐一名代表汇总。

④请四人小组的代表发言,老师随机点拨体会“坎坷”“饱经风霜”等词。⑤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8、指导朗读第4节。

同学们,第4小节写到了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多么美好的中秋之夜,但饱经风霜的阿炳却回想起了辛酸的往事。美好的景,伤心的情,构成了多么强烈的对比。我们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他当时创作《二泉映月》时的情境。

(1)指名读,评价。(2)集体朗读。

四、小结

同学们,这一堂课同学们围绕课题提出了三个问题,通过读书和讨论,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老师把课题旁的前两个“?”擦掉)还剩下的这个“大问号”我们下一堂课再来解决。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二泉映月》的琴声变化和所表达的丰富内涵。2。感受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于与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的理想的精神。

教学准备

《二泉映月》的磁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前写上第一课时的板书,倒好录音带)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同学们,在一个中秋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勾起了阿炳辛酸的往事,他心中百感交集,但纵有千言万语能对谁说。他是个艺人,此时,他要借用琴声来倾吐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

板书:倾

二、学习第5段

1、当时的阿炳是怎么做的呢?(出示插图)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第5节的前面三句话,把我们带入当时的情景

(1)学生自读自练(2)指名读、评价

2、紧接着,课文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了阿炳拉出的琴声的旋律和其中包含着的思想感情。(出示段落)这也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师:同学们,这段话在文字上写得很有特色,请大家先反复地朗读比较,看谁能体会到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色。(2)学生自读自悟,老师巡视,个别交流点拨。

(3)指名谈感受。

①三次写到旋律,每次写到旋律后又写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师划出描写旋律的句子)②语句表达比较整齐。(教师圈出重点词:赞叹、怀念、思索;表达、抒发;爱、爱、爱、爱)③指名读好这段话,让大家完整地体会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色。

3、引导质疑

同学们,刚才读的这段文字,就是阿炳拉出的琴声的旋律和包含的思想感情,课文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你是否感觉到还有哪些句子或词语体会得还不够深刻。

42(1)学生质疑。老师圈出重点词语,“委婉连绵”、“升腾跌宕”,“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师问:想用什么方法来加深体会?

(2)播放配音朗读的磁带。在配音朗读中体会“委婉连绵”“升腾跌宕”等词语的意境以及旋律中的思想感情。

4、开展朗读比赛

(1)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听读欣赏,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是否更加深刻了。下面开展一次朗读比赛,全班分四个组,每组推荐一名朗读高手,看哪一组能夺冠军。

(2)各组推荐一名同学到讲台上。

(3)师:除了四位选手外,其它的同学都是评委。都有权发表你的观点。为了提高本次比赛的质量,让选手朗读得更好,让评委点评得更好,我建议大家各自先好好地再朗读一遍,以作好赛前的充分准备。全体学生自读自练。

(4)四位选手依次朗读,并依次评价,最后评选出冠军,对其余三位也给予鼓励。最后再让冠军者谈谈获胜的经验。

5、同学们,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体会到了乐曲的旋律以及旋律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这样,本课的主要问题也解决了。(擦掉课题旁的“?”)这段文字写得好不好?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老师暂且用“|”把它分成三部分,你只要背诵其中的一部分就可以了。其中第三部分内容最长,也最难背,不知有哪些同学敢选择第三部分来背。

(1)熟读试背。(2)指名背诵。

三、迁移写话

1、师:同学们,第一课刚上课时,王老师让大家听了一小段《二泉映月》二胡曲,并且凭直觉谈了感受,通过学习了课文,现在再来听听这首《二泉映月》的曲子,你一定会谈出很多的感想。阿炳把对人生的体验和追求通过乐曲告诉了我们,此时你想给阿炳说些什么?请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2、交流,老师点评、修改。

四、课外作业

1、背诵4、5自然段。

2、在观察的基础上完成练习4。板书设计:

9.二泉映月

中秋夜 二泉 月光 流水

想到„„听到„„倾吐„„

10.郑和远航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学习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教学准备:录音机。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准备

挂图 朗读资料 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

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

2.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

补充板书: 郑和远航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郑和是什么样的人?郑和远航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同学之间相互评议)4 自学生字,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4(1)学生自由组合,展开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习。(2)反馈学习体会。5.练读词语。

指名读,小组读,抽读。

6.这篇课文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7.反馈理解词语的情况。

8.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课文也读得通顺、流利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和郑和一起经历一次远航。

三、作业

1.抄写生字。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课文,感受郑和等人的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2.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准备

课文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

思考:如果把全文分成两段,可以怎么分? 1.反馈: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第一段(1—5):写郑和第一次远航。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2.默读第1—5自然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

3.组织反馈。

二、精读课文

1.自学第1-3自然段,思考: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2)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保船”? ①反馈,交流。②指导朗读。出示小黑板: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

a.练读,体会应该读出什么语气。b.角色表演。

2.自学第4、5自然段。(1)分组讨论:

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2)指导朗读。

①练读第4自然段,在读中体会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之情。②哪些词语表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读一读。③面对危难,郑和有什么表现? ④组织讨论,反馈。

三、略读第6、7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体会:

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对郑和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远航? 3.郑和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 4.组织学生反馈、交流。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主要内容 2.你能试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吗? 3.分小组反馈,交流。

4.总结:我们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在众多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我们还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

五、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上的练习。

2.写一则200—500字的读后感,互相交流。

板书

扬帆起航

第一次远航

友好交流郑和远航

(详写)

战胜凶险

其余六次远航

(略写)

11、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为了完成父亲遗愿矢志不渝的精神。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司马迁的《史记》。2.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一、揭题,解题

1、介绍《史记》。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反映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秀典范。

(板书:

16、司马迁)

2、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是汉代的史官,《史记》的作者。

3、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这部辉煌著作呢?

4、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理解字词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效果(1)指名读词语。(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讲述:把道理或事情讲出来。记载:把事情写下来。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一起。研读:钻研并阅读。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发愤:决心努力。

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

1、默读课文,思考:

47(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2)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3)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愤“写作的?(4)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四个问题,分别阅读课文的相关自然段,参照书后练习4中提供的样子,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第二段(3):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第三段(4):写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四段(5):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3、指名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继续学习课文。

2.理解“发愤”的意思。司马迁受刑后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教学准备 小黑板

一、讲读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司马迁主要受了父亲的什么影响?

3、受了父亲的影响,司马迁是怎么做的?

4、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5、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

6、指导朗读父亲的话。

二、讲读第二段

1、轻声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飞来了一场什么横祸?

2、讨论“横祸”,理解“酷刑”。(1)这场横祸是怎么引起的?

(2)什么是酷刑?从受酷刑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3、指导朗读第二段课文。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

1、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用“——”画出司马迁怎么想的句子,用“~~~~~”画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2、出示司马迁是怎么想的句子。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1)他为什么想雪溅墙头,了此残生?(2)他又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

3、出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司马迁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司马迁事业高于一切、荣辱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四、讲读第四段

1、指名读这段,思考: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组学生讨论。

3、指导朗读。

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作业

1、完成文后习题4。

2、朗读课文,试着复述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复述课文

一、复习

1、听写。

历史辉煌耻辱讲述专心致志 记载搜集研读悲愤飞来横祸

2、“发愤”是什么意思?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成《史记》的?

二、复述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指名说出课文的段落大意。

3、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4、指名复述课文,评价。

三、总结课文

1、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2、故事的什么地方使你最感动?

3、齐读课文。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复述课文。

板书:

11、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遵照嘱托

遭受酷刑

完成巨著 发愤著书

前无古人

12.精读与略读

教学要求:

1.自主学习课文,感知并读懂课文,理解词句,体会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学习选择哪些读书方法和怎样略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师要抓住精彩之处引导、点拨,把文章中所交给的读书方法通过讨论总结出来。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二.指导自读课文 1.揭示课题。2.审题:

(1)什么叫“精读”?什么叫“略读”?(2)你通常会采用什么方法? 三.点拨

1.轻声自读课文,要求:(1)要有一定的速度;(2)弄清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主要写哪几件事?(3)在自己认为最有收获的句子下面作记号。2.组织交流。

3.指名分节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课文,注意正确、流利。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思考:哪些句子让你受益匪浅?为什么? 5.相机出示句子,指导理解:

(1)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提问:(1)“一目十行”失什么意思?(2)走马观花是什么样的?

(3)你这样读过哪些文章?有什么帮助(4)这样的方法给了你什么好处?

(2)通过略读,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知道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基本内容,从而确定它是否须要精读,或哪些地方须要精读。

提问:(1)这句话你同意吗?(2)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3)这个“须要”是指什么?为什么这里用的是“须要”而不是“需要”?

板书

12.精读与略读 选择哪些读书方法

第二篇:苏教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方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

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图,提出要求:你能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在本子上写。

指名回答,板书:50+50=100 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

二、教学例2 学生自学

要求:

1、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

2、小组同学交流四道算式,最后达成统一认识:

X+50>100 X+50=100 X+50<100 X+X=100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这4道算式。

3、把这4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交流,要说出理由。

学生可能会这样分:

第一种:

X+50>100 X+50=100 X+50<100 X+X=100

第二种:

X+50>100 X+X=100 X+50<100 X+50=100

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分法: 你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像右边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方程,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什么是方程,读一

读,不理解的和同桌交流。

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提问: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

那X+50>100、X+50<100为什么不是方程呢? 提问:那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在小组里交流。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三、完成“试一试”、“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时围绕“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

四、课堂作业:练习一的1、2、3。

板书: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第二课时 等式的性质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的内容,练习一的4~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

是等式。

2、根据等式的性质

(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出示图,学生根据图独立填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0=20 20+10=20+10 X=50 X+20=50+20 50+a=50+a 50+a-a=50+a-a X+20=70 X+20-20=70-20 提问:比较两边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

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

二、教学例4 学生自学,不懂的问题和同组同学交流,能解决的就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例4中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能由学生解决的就由学生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解决。

一是方法: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含有未知数的这边化简成就含有一个未知数。

二是检验:把计算的结果代到原式,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强调书写的格式。

小结:求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完成“试一试”“练一练”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及时分

析错误原因,帮助他们弄懂。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一的第4、5、6题。

第4、6题做在书上,第5题写在作业本上。

板书: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时等式的性质。

X+10=50 解: X+10-10=50-10

X=40

第三课时 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的7~12题。

教学要求: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含义。

2、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20+17=37 12-Y=4 a+12=35 21-b<14 x=14+23 16+a=27+b

2、解方程

X+125=370 520+X=710 X-4.9=6.4 120-X=25 7.8+X=2.5 X+8.5=12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选3题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集体订正,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使其明白。

二、完成第6页的7~12题。

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使学生明白:根据等式的性质是含有未知数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就能很快知道

最后的结果。

第9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说:错在哪里,帮他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改正,我

们在做题时要注意一些什么?

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教师要特别关注前面解题还有错的学生,争取人人过关。

集体订正,分析错误原因。

第12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说出的方法是有道理的,教师都要给于肯定。

三、课堂作业

第6页的第10、11题。

板书:

学生的板演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10页,例

5、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

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这一等

式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

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五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五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4、接下来,请大家要课练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

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

7、板书出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练一练第一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核对 ⑶、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六

1、出示例六教学挂图,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六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指名口答,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5、生独立计算,指名上黑板。全班核对

6、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

六填写完整。

7、小结:在刚才计算例六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8、试一试

⑴、出示X÷0.2=0.8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⑶、集体核对,指名口答: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9、练一练第二题

⑴、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

⑵、集体订正。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一题

⑴、请每位同学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一题应该怎样解,指名口答。(第三组)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

⑶、集体核对

2、练习二第二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师巡视。⑶、你在填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三题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8~11页,例7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4~7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7

1、出示教学挂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明确题意。

2、题目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这些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

=0.06米

3、小军的成绩我们知道吗?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来表示?

4、接下来,请你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问题。(生独立解决,师巡视)指名上黑板。

5、集体核对,(指算式)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6、计算完结果后,你是怎样检验的?

7、这道题目还可以怎样列式?(生小组内交流不同的算法,并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

计算的)

8、小结:刚才我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了问题,谁来说一说,用列方程解答时,我们是怎样列出方程的,解答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9、试一试 ⑴、指名读题

⑵、题目的各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指名口答后生集体填写在书上。如有不同的可以书上

补充。

⑶、请同学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生独立解决,师巡视)

⑷、集体核对。

10、练一练

⑴、引导学生明确条件和问题。

⑵、引导学生明确题目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相等关系,并将这个关系写在书上。⑶、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生独立解决,师巡视,帮忙有困难的学生)

⑷、集体核对。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4题

⑴、生独立读题,明确题意。⑵、引导学生看图列出方程并解答。

⑶、集体核对。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列出方程的。

⑷、做完后你是怎样检验的?

2、练习二第5题

⑴、指名读题,明确题意。

⑵、小组讨论每题的数量关系,全班交流。生独立解答

⑶、集体核对

3、练习二第6题 ⑴、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⑵、小组内核对,同时交流讨论数量关系。

⑶、全班交流。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7题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练习二8~12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等式的性质并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来说一说,等式有怎样的性质?指名口答。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行一些相应的练习巩固知识。

二、练习二第8题

1、指名读题

2、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订正。

3、说一说,你是怎么填的。(小组内交流)

4、我们在解答方程时,要养成检验的习惯,也就是将算出的未知数的值再代入方程,看等

式是否成立。

三、练习二第9题

1、指名读题

2、这道题目,已知哪些量,要求什么量?

3、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有什么样的相等关系?(多请几位同学说一说)

4、生独立做在课练本上。师巡视(注意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5、集体核对。

四、练习二第10、11题

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两道题目的数量。

2、生独立解决,师注意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辅导。同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不同做法,并通

过板演在全班讨论。

3、集体核对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12题

第7课时 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13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的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让学生把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形成知识的体系,进一

步理解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解方程的正确率和速度。

3、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反思

提问: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说出:方程、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

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解方程:求方程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1、举例说一说等式和方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等式有哪些性质?你是怎样解方程的?

3、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你是怎样想的? 小组内逐一交流这3个问题,有组长组织。

全班交流。

二、练习与应用

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选3题让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帮有错的学生订正。

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小组交流这4题的方程和解题过程,没有意见的就通过。

全班交流:

(1)交流有困惑的地方。(2)交流有不同意见的题目。

4X=10 1.6X=5.6 X+7=17 X+110=250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与应用的第1、4题。

板书:

第8课时 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练习与应用的第5~7题,“探索与实践”的题目。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让学生通过实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探索与实践 出示第8题题目。

指导学生理解题目:“连续的3个自然数”是什么意思?举个例子说说。

学生独立思考这3个问题,在本子上适当记录。

小组内交流,把困惑、疑点、不同意见的地方记录下来。

(1)a+b+c的和等于3b。

(2)3X=99 X=33(3)5n=55 n=11 很多学生在做这道题时会感到比较困难,要让有能力的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多举例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补充:依此类推,9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99,你能用方程算出中间的一个数是多少吗?

解:设中间一个数n。

9n=99 n=99÷9 n=11 第9题

学生读懂题目意思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同座位同学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全班交流:(1)从第一个天平可看出,一个梨子的质量相当于3个苹果的质量。

(2)从第二个天平可看出,三个苹果的质量相当于6个桃的质量。

(3)因此,一个李子的重量相当于6个桃子的质量。

二、评价与反思

组织学生先进行自我评价,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与应用的第5~7题。

第二单元:确定位置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页例

1、练一练,练习三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

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谈话:同学们去过南刚体育馆观看过篮球比赛吗?(出示一张球票)这是老师去南刚体育馆看比赛的票,拿着票,老师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你知道老师是怎么找到的吗?

学生自由回答。

2、出示例1的情境图。

这是班级的座位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有个小朋友叫小军,你知道他坐在哪里吗?

指名学生回答。

如果我们不知道小军的位置,听了刚才同学的发言,能顺利地找到小军的位置吗? 你觉得用这样的方法描述小军的位置有什么特点?(不够清楚,比较麻烦)

3、揭示课题并板书。

用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描述小军的位置,显得不够规范或比较麻烦。怎样才能正确、简明地说出小军的位置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确定位置的方法。

二、教学新课

1、教学用数对表示位置。

(1)介绍列、行的含义和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实际上,在确定位置时,竖排叫列,横排叫行。(指图说,板书)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

数,确定第几行一半从前往后数。

这叫什么?这是第几列?(从图中指列、行问)这是第几行?

指第1列第1行的图问:这一位同学在第几列第几行?(第1列第1行)

小军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 同桌互相指一个位置说说。

(2)出示抽象图。

如果把每个学生的座位用圆圈表示,每一行有几个圈呢?一共要画几列呢?

出示抽象图:

第7行 ○ ○ ○ ○ ○ ○ ○ ○ 第6行 ○ ○ ○ ○ ○ ○ ○ ○ 第5行 ○ ○ ○ ○ ○ ○ ○ ○ 第4行 ○ ○ ○ ○ ○ ○ ○ ○ 第3行 ○ ○ ○ ○ ○ ○ ○ ○ 第2行 ○ ○ ○ ○ ○ ○ ○ ○ 第1行 ○ ○ ○ ○ ○ ○ ○ ○

第 第 1 ……… 7 列 列

图中的第1列在哪里?第1行呢?(标出“第1行”和“第1列”)

谁能像这样标出其他的列和行? 指一指第4列第2行在哪里? 第3列第4行在哪里?

……

同学们在明白了列和行的含义后,现在能正确、简明的确定位置了吗?

(3)用数对表示位置。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在数学上可以用数对表示为(4,3)。你知道这个数对的含义吗?数学中的4表示什么意思?3呢?

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

面用小括号括起来。

师指抽象图中任意一个圈问:请你用数对表示。

2、完成“练一练”。

(1)学生在书上完成1、2题。

你能找到第2列第4行的位置吗?有数对怎样表示?(2)(5,5)表示什么呢?是图上的哪个圈?

两个“5”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教室里的座位共有几列几行呢?第1列第1行是哪个同学的座位?用数对怎样表示你能说说自己的座位在第几列第几行吗?用数对怎样表示? 在小组中互相说说,并互相指其他座位说数对。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在实际生活中,也经常用数对确定位置。你能悦纳嘎数对表示这四块瓷砖的位置吗? 追问:第3列的两块瓷砖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第4行的两块瓷砖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写出的两个数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同一列的两块瓷砖,数对中的第一个数相同; 同一行的瓷砖,数对中的第二个数相同。

3、完成第3题。

(1)独立完成用数对表示每一块花砖的位置。(2)在小组中交流花砖位置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3)汇报交流结果。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对你以后有什么指导作

用呢? 板书设计: 用数对确定位置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面用小括号括起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页例

2、练一练,练习三第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物体的位置,提高学生用数

对确定位置的能力。

2、进一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熟练运用数对表示实际生活中物体位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图。第4行 ○ ○ ○ ○ ○ ○ ○

B

第3行 ○ ○ ○ ○ ● ○ ○

A

第2行 ○ ○ ● ○ ○ ○ ○

C

第1行 ○ ○ ○ ○ ○ ○ ● 第 第 1 ………… 7 列 列

请用数对表示图中A、B、C的位置。A(3,2)B(5,3)C(7,1)你是怎么确定位置的?说说你的想法。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1)出示没有标出行与列的公园平面图。你能试着标出平面图有几行几列吗?

尝试标行与列。

(2)出示完成的方格图。

图中行与列的标法与上节课所学例题及练习题的标法有什么不同?

指出:例2中0既表示列数的七点,也表示行数的起点。

说说:第3列是哪一条线?第5列是哪一条线?第3行是哪一条线?第5行是哪一条线?

想一想,怎样用数对表示书报亭的位置?(2,3)

(3)分组讨论:儿童乐园等其他景点的位置怎样用数对表示?

盆景园的位置(5,7)大门的位置(3,1)饭店的位置(5,2)

谁能说说确定景点位置时可以怎样找?

(4)观察比较。

看一看,表示儿童乐园与书报亭位置的数对有什么特征?(数对中左边的数都是2)

这说明什么呢?(儿童乐园与书报亭在同一列上)还有哪些景点的位置具有这样的特征呢?小组中说一说。

交流汇报。

2、练一练。(1)完成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你是怎样找到这些点的?说说你的想法。

围成的是什么图形?为什么?

(2)完成第2题。

独立完成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D点和E点应该怎样表示呢?

“顺次连接A、D、E、C、A”是什么意思?

围成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知道的?怎样检验对边是否平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4题。

怎样用数对表示试验小学和图书馆的位置? 实验小学(5,5)中两个5表示的意思是否一样?

(3,2)(2,3)表示的位子哈相同吗?为什么?你能找出这两个位置在哪里吗?

小组中讨论第(3)(4)小题。

2、完成练习三第5题。汇报交流结果,展示路线。指导用数对进行描述。

四、自学“你知道吗”

学生介绍自己了解了哪些知识。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对于用数对确定位置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说说在确定位置时我们可以怎样找?

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23页的例

1、例2和“练一练”,练习四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

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准备:

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练习四第4题里的方格图、红旗和黄旗。

教学过程:

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倍数

1、操作活动。

提问: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能铺满哪个正方形?拿出手中的图形,动手拼一拼。学生独立活动后指名在实物展示台上铺一铺。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⑴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铺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

怎样用算式表示?

⑵铺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呢?每条边都能正好铺满吗?

2、想像延伸。

提问:根据刚才铺正方形的过程,在头脑里想一想,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在小组里交流。

4、揭示概念。讲述: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说明: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同样可

以用省略号表示。

引导: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说明什么?为

什么?

二、自主探索,用列举的方法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1、自主探索。

提问: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其中最小的公倍数是几?你能试着找一找吗?

学生自主活动,在小组里交流。可能的方法有: ① 依次分别写出6和9的公倍数,再找一找。

提问:你是怎样找到6和9的公倍数的?又是怎样确定6和9的最小公倍数的?

② 先找出6的倍数,再从6的倍数中找出9的倍数。③ 先找出9的倍数,再从9的倍数中找出6的倍数。引导:②和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哪一种方法简捷些?

2、明确6和9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是18,指出:18就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

3、用集合图表示。

指导学生填集合图后,引导:12是6和9的公倍数吗?为什么?27呢?哪几个数是6和9的公倍数?

4、完成“练一练”

完成后交流:2和5的公倍数有什么特点?

三、巩固练习,加深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认识

1、练习四第1题。

提问:这里在图中要写省略号吗?为什么?如果没有“50以内”这个前提呢?

2、练习四第2题。

引导:4与一个数的乘积都是4的什么数?

5、6与一个数的乘积呢?怎样找到4和5的公倍

数?填空时为什么要写省略号?

3、练习四第3题。

集体交流时说说是怎样找的。

四、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怎样找两个数的最小

公倍数?

引导:你还有什么疑问?

五、游戏活动

练习四第4题。让学生在小组里玩一玩,再想一想。提问:涂色的方格里写的数与3和4有什么关系?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练习教学内容:完成练习四的第5~8题。

教学要求:

1、通过练习,使学生发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一些简捷的方法,并能根据两个数的关系选择用合理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4和6 3和7 5和9 10和6

二、完成第25页的5~8题。

1、第5题

⑴ ①让学生观察左边4题,说说这几组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②找出每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③比较和交流:有什么发现?

(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

⑵独立完成右边4题,再比较交流发现了什么?

2、第6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说说分别是什么方法求出每组上数的最小公倍数的?

3、第7题

先让学生用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并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到列表的过程实

际上就是求7和8的最小公倍数。

4、第8题

先让学生说说求几月几日小林和小军再次相遇,可以先求哪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再让学生

独立解答。

三、小结:通过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思考题

提示:先用列举法找3、4和6的最小公倍数。

第三课时: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27页的例

3、例4和“练一练”,练习五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因数和它们的公因数。

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准备:

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边长6厘米、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因数

1、操作活动。

⑴先让学生用边长6厘米、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分别铺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

再提问:哪种纸片能将长方形正好铺满?

⑵交流: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纸片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

⑶1、2、3、6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⑷4为什么不是12和18的公因数?

揭示:1、2、3、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12和18的公因数。

二、自主探索,用列举的方法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1、自主探索。

提问:8和12的公因数有哪些?最大的公因数是几?你能试着找一找吗?

学生自主活动,在小组里交流。可能的方法有: ①先找出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中找出12的因数。②先找出12的因数,再从12的因数中找出8的因数。

2、明确8和12的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是4,指出:就是8和12的最大公因数。

3、用集合图表示。

出示相交的集合圈,让学生把8和12的因数分别填在集合图中的合适部分,再看图说说各

自的想法。

4、完成“练一练” 重点让学生操作与填空。

三、巩固练习,加深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认识

1、练习五第1题。

填好后让学生看图说说15和20的因数分别有哪些,公因数有哪些,最大公因数是几?

2、练习五第2题。

3、练习五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具体说说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4、练习五第4题。

先出示第1组数,让学生判断,并说说是怎样判断的。然后完成先面几组。

5、练习五第5题。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并说说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

四、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怎样找两个数的最大

公因数?

引导:你还有什么疑问?

第四单元第1课时:分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例

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六的1至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

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使学生在说明所表示的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揭题。

谈话:在三年级,我们曾经分两次认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进

一步认识分数。

二、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例1中的一组图

谈话:先来看这几幅图,请大家根据每幅图的意思,用分数表示每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分数后,再想一想: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所填写的分数

提问:你认为这些图中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的?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一个饼可以称为一个物体,一个长方形是一个图形,“1米”是一个计量单位,而左起第四个图形是把6个圆看成一个整体。引导比较:左起第四个图形与前三个图形有什么不同?

说明: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提问:(1)在这几个图形中,分别把什么看成单位“1”的?(2)分别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几份?

(3)从这些例子看,怎样的数叫作分数?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指出: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2、教学“试一试”

学生在小组内说说上面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各有多少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反馈交流时,教师请学生同桌两人合作回答,一人说分数,另一人说分数单位。在学生回答分数单位时,课件演示每个图中的一份,在学生回答分数中各有几个分数单位时,课件演示

每个图中各有这样的几份。

3、完成“练一练”

提问:各图中的涂色部分怎样用分数表示?请大家在书上填空。学生汇报所填分数时,教师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提问: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三、练习。

1、做练习六的第1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读一读,再指名读一读,并要求说出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提问:每个分数的分母与分数单位有什么联系?

2、做练习六的第2题

先让学生在每个图里涂色表示三分之二,再说说是怎样涂的、怎样想的。

提问:同样是三分之二,为什么涂色桃子的个数不同?

3、做练习六的第3题

让学生按照书上的说法,说说第一题中是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三好学生有这样的几份,再让学生按照第1题的句式说说后两题中每个分数的意义。

指出:在研究分数时,把哪个数量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数量就是单位“1

4、做练习六的第4题

先让学生看图指一指直线上从几到几的这一段可以表示单位“1”。再让学生中直线上的点表示各分数。然后让学生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5、做练习六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要求学生说说所填写的两个分数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两个分数都是把12枝铅笔看作单位“1”平均分后得到的;第一个分数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12份,第二个分数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对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满意吗?

第2课时: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学内容:例

2、例

3、练一练、练习七1-4题。

教学目的:1. 使学生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能判别一个分数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提问:什么叫做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

2.你能说出一些分数,并说明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吗? 3. 引入新课(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继续研究分数。

二、教学新课

1. 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

(1)出示例2

学生涂色表示相应的分数。

问:把每个圆都看作单位“1”,都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分之几?图色部分各表示几分之

几? 里有几个1/4? 生答师板书。

要表示5个1/4,该怎样涂颜色?明确:用一个圆最多只能表示4个1/4,表示5个1/4要用

两个圆。5个1/4就是5/4。

问:通过刚才的涂色,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当涂色部分不满1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涂色部分正好满1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相等;涂色部分超过1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

(2)教学例3 出示例3,学生涂色。

引导学生看图,讨论:要表示每个分数,各要涂几个1/5?分别用了几个圆?你有什么发现?

(3)分数分类

比较例

2、例3中的这些分数,你能给它们分一分类吗?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4)认识概念

结合学生的发言指出: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和分母相等或者分子大于分母的分数叫做假分数。问:和1相比,谁大,谁小? 学生举例说明真分数和假分数。

(5)小结:学生自己整理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特点。

2. 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请学生说一说分别把什么看做单位“1”?

(2)做“练一练”第2题。

(3)判断。

真分数一定小于假分数。

假分数都大于1。

小于7/8的真分数只有6个。

集体订正。说明理由

三、课堂练习1.练习七第一题

要通过描点、观察、交流,使学生在直线上直观地看到:真分数集中分布在0和1之间的这一段上,而假分数则分布在从1开始向右的部分,进而体会到真分数都小于1,假分数都大

于1。

2、练习七第二题 独立完成,交流

3、练习七第三题 独立完成,交流结果。

4、练习七第四题 独立完成,交流结果

学生说说是怎样比较他们的大小的?

四、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什么是真分数和假分数?

五、作业 相应的练习册。

第3课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教学内容:例

4、例

5、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七5-8 教学目的:

1、探索并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2、体会分数的实际应用价值,拓展对分数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桌相互举出一些分数,说明意义,并说说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2、根据要求表示分数。

3/4 4/7

3、贴出: 红彩带 黄彩带

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能提出什么问题?

结合学生回答,揭示,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二、新授。

1、教学例4。

明确问题,黄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思考:把谁看作单位“1”?黄彩带的长相当于红彩带的几份?

汇报交流。明确:把红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红彩带的1/4。黄彩带的长与其中的1份一样长。也就是说红彩带的1/4与黄彩带一样长。(贴出答案)

同桌相互交流。2。教学试一试。贴出 红彩带:

蓝彩带:

蓝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学生小组讨论:把谁看作单位“1”?蓝彩带的长相当于红彩带的几份?

汇报交流,明确答案。

改题:红彩带的长是蓝彩带的(—)

学生思考,小组内交流。

明确:把蓝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红彩带的长与其中的4份一样长,也就

是4个1/3,即4/3。

3、教学例5。

(1)出示:绿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5/4,问: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明确:把红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绿彩带的长相当于其中的5份。

(2)出示 红彩带:

你能画出绿彩带吗?学生独立画,交流校对。

4、教学试一试。

出示 红彩带: 花彩带:

问:你可以怎样提问?你会解答吗?说说怎么想的?

学生独立完成,并校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1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

2、完成练一练2

3、完成练习七5、6 请学生说说怎么想的?

4、完成练习七7(1)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 “梨的个数是苹果的1/5” “鸭的只数是鸡的3/4”着两句话的?

(2)学生填空。

(3)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5、完成练习七8

(1)出示统计图,问:你知道了什么?

(2)补充问题,独立解答。____ 是 ____ 的(—)

(3)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册。

第4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七9-14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

之几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板书:分数。问:关于分数,你了解了哪些知识?

二、练习

1、完成练习七11(1)读出分数,说出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分数单位是什么?

(2)找一找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2、完成练习七9、10 说一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3、完成练习七12 读一读,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每一句话的?

4、完成练习七13 独立完成,并交流。

5、完成练习七14

(1)说说你是怎么理解题意的?

(2)学生画一画。

(3)交流,展示画出的各种图形。

6、指导完成思考题。(1)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2)集体交流。

三、总结。

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作业:练习册

第5课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内容:例

6、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的1至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

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

理等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情境图:把4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2、提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新课

1、教学例6 把刚才呈现的题目改为: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引导: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能分到1块吗?你是怎样想的?

结合学生的回答,指出:每人分得的不满1块,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

提出要求:那么,可以用怎样的分数表示3÷4的商呢?请大家拿出3张同样的圆形纸片,把它们看作3块饼,按照题目分一分,看结果是多少?

学生操作,了解学生是怎样分和怎样想的。

组织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小结: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4/3块。完成板书。

把题目改为: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得多少块? 学生口述算式

提问:3除以5,商是多少?怎样用分数表示?小组交流。

2、总结归纳

谈话:请大家观察上面两个等式,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板书课题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提问: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用b表示除数,这个关系式可以怎样写?

板书 a÷b=a/b

讨论:b可以是0吗?

小结:在除法中,0不能作除数;分数中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所以分母不能是0。

3、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学生尝试填空。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口答:把7分米改写成用米做单位的数,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7÷10的商用分数怎样表示?23分改写成用时作单位的数,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23÷60的商用分数怎样表示?

指出:两个数相除,得不到整数商时,可以用分数表示。

4、做练一练的第1题

学生填写后,引导比较:上下两行题目有什么不同?

5、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填写,要求说说填写时是怎样想的。

三、练习

1、练习八第1题

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再指名口答。

2、第2题

学生独立填写,交流。

3、第3题

学生看图填写后,可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第4题

学生填写后,提问:这道题中的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

5、第5题

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填空,再引导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算式,并写出得数。

四、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整理和复习(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1上的内容以及51~53页第1题~9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组织学生整理知识要点,体验自己学习的收获,建立合理的认知结

构。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问:这一单元,你们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分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整理

二、练习与应用

1、第51页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2、第51页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评讲,可指导在直线上表示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方法。

3、第3题,口答

4、第4题

让学生结合情境解释分数的意义。

重点讲解第3小题:小明从家到学校,1/6小时正好走了全程的2/3。

1/6小时是把1小时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6份,小明的时间相当于其中的一份。

5、独立完成第5、6题

评讲总结方法

6、做第7题

让学生运用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进行填写。

指导1.7的填法:

一、可以把1.7看成1和0.7的和。0.7是7/10;

二、把1.7直接看成是17/10,从而得出结果。

7、做第8题

引导:前两题可直接根据小数意义,改写成小数,后两题要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通过计

算改写成小数。

8、做第9题

(1)试做(2)分析小结:要将分数化成小数再比较(3)讨论怎么样将带分数化成小数

三、课堂总结

整理与复习(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页第10~13题

教学目的:

1、用分数的有关知识,熟练地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2、能沟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练习与应用 1、第52页第10题

先做第一题:五一班一共有学生40人,其中女生有21人。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1)先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口头分析: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0份,女生人数占了其中的21份,所以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1/40。(2)再让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出算式,并写出得数。

(3)独立做下面两题(4)交流总结 2、做第11题(1)学生先独立练习

(2)引导比较A三道题目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

B算式中选择的除数有什么不同?

C从中还能想到些什么?

(3)沟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联系。

3、做第12题 练习后加强对比(1)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算式中选择的被除数为什么不同?除数为什么相同?

(3)商的表示方法有什么不同? 4、做第13题 练习后加强对比

要引导学生区别清楚:一:第一个问题是求平均每条童裤用了这块布的几分之几,需要把5米看做单位“1”,并把它平均分成6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分数不注明单位名称。二:第二个问题是求平均每条童裤用布几分之几米,要把5米等分成6份,并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结果要注明单位名称“米”。

5、思考题

方法一:可以根据每个分数中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来判断。

方法二:通过画图帮助思考

二、课堂总结

三、完成补充习题上的练习。

第五单元:找规律

第一课时

探索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把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列表思考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努力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一张填有1一10这10个数的单行数表,一张填有1一15这15个数的单行数表;每人4个用硬纸做的长方形框,分别可以框2个数、3个数、4个数和5个数。

教学过程:

一、初步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感知规律。

谈话:(出示下表)下表的红框中两个数的和是3。在表中移动这个红框,可以使每次

框出的两个数的和各不相同。

提问: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请大家拿出自己手上的数表想一想,也可以用这

样的方框试着框一框。

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有:(1)列表排一排1+2=3,2+3=5……9+10=19 一共可以得到9个不同的和。

相机引导:这样列表排一排,要注意什么?(有序思考,不重复、不遗漏)

(2)用方框框9次,得到9个不同的和。

引导:你能把你用方框框数的过程演示给大家看吗?

结合学生的演示,强调:从哪里开始框起?方框依次向哪个方向平移?一共平移多少

次?得到几个不同的和? 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更简便?

(第一种要算出每个具体的和,第2种方法只要考虑把长方形平移多少次就行了。)

二、再次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规律

如果每次框出三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你能用平移的的方法找到答案吗?拿出能框3个数的长方形框自己试一试。

学生操作后组织交流:你是怎样框的?(强调按顺序平移)一共平移了几次?(7次)

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8个)

提问:如果每次框出4个数、5个数呢?再试着框一框,看看分别能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

组织学生交流结果。

要求:刚才我们用方框在数表里每次框出了2个数、3个数、4个数和5个数。你能联系每次平移的过程和得到的结果,把下表填写完整吗? 每次框几个数平移的次数 得到几个不同的和

引导:观察表格,自己想一想,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几个数有什么关系?得到几个不同的和与平移的次数有什么关系?把你发现的规律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可能得到: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出的数的个数相加正好是10;得到不同和的个数比平移的次数多1;每次框出的数越多,平移的次数与得到不同和的个数就越少;每次框出的数的个数增加1,得到不同和的个数就减少1••…

追问:利用大家发现的规律想一想,如果每次框6个数,平移的次数是几?能得到几

个不同的和?

三、尝试用规律解决问题,加深对规律的认识

1.教学“试一试”。

提问:(出示题目)如果把表中的数增加到15,你能用刚才发现的规律说说每次框出2个数能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吗?每次框出3个数或4个数呢?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部分学生感到有困难,也

可以让他们边操作边思考)2.做“练一练”。

提问:(出示花边)这是小红设计的一条花边。每次给相邻的两个方格盖上红色的透明

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组织交流。

提问:如果给紧连的3个方格盖上红色的透明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每次盖

5个方格呢?

鼓励学生简捷地推算出答案。

四、课堂小结,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提问:这节课我们探索了什么规律?是用什么方法发现规律的?

2.做练习十的第1题。今天我们探索的规律在实际生活中也有一些应用。(出示练习十的第1题)你知道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吗?

提示学生将每3张连号的票画一画,找到答案。3.做练习十的第2题。(出示练习十的第2题)提示:可以根据题意先画图,再思考。

学生解答后,再组织交流思考的过程。

第二课时

探索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2)

教学内容:

P57---58 找规律例2 以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次数的规律,会根据平移次数推算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

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之一,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初步形成回顾与反思探索规律过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次数的规律。教学过程:

一、探索规律

1、出示例2,理解图意指名说说

(1)浴室的一面墙长有8格,宽有6格;

(2)理解问题

2、你准备怎样来贴瓷砖,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明确方法:可以从左上角开始有次序地进行平移,可以向右平移,也可以向左平移。

3、学生动手操作,操作完后思考:你是沿着什么方向贴的?平移了几次?有几种贴法?

4、交流汇报,引导思考:

(1)沿着这面墙的长贴一行有多少种贴法?(平移6次,可以有7种贴法)沿着这面墙的宽贴一列有多少种贴法?(平移4次,可以有5种贴法)

(2)一共有多少种贴法呢?(5×7=35种)联系刚才的操作过程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种贴法与沿这面墙的长和宽贴各有多少种贴法是什么关系?你是怎么想的?(就是求5个7

或7个5是多少)

5、小结:我们发现沿着长贴有7种贴法,沿着宽贴有5种贴法,所以一共有7×5=35种

贴法。

二、运用规律

1、完成“试一试”(1)你能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来完成这道题吗?出示“试一试”这个图形你会把它平移吗?小组讨论,明确可以把“凸”字形看作长方形。

(2)想一想,有多少种不同的贴法?

(3)交流,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表达思考过程。(沿着长有6种贴法,沿着长有5种贴法,所以一共有6×5=30种贴法)

2、完成练一练小军打算在阳台上的一面墙上贴花砖,请你算一算,有多少种不同的贴法?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思考的过程。

三、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2、学生质疑。

四、拓展延伸

1、完成P59第3题

(1)仔细审题后,动手框一框,并算一算5个数的和。(2)任意框几次,看看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与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小结: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就等于中间的数乘5。

(3)如果框出的5个数的和是180,应该怎样框?能框出和是100的5个数吗?为什么?

独立思考后解答。

(4)一共可以框出多少个不同的和?独立思考后同桌说说,学生解答后再组织交流思考

过程。

第六单元

第一课时 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61页例

1、例2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初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让学生能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圆形纸片、彩笔、各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故事引入:猴王分饼

观察图片示意图,用分数表示每只猴分得饼的大小,这几个分数相等吗?出示阴影部分是1/2的图片?比较相等的几个分数有什么发现?

(大小相等,分子分母在变化)

如果还有一只猴需要四块,猴王会怎样分呢,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张正方形的纸,指出:这些正方形纸都一样大。

提问:你能先对折,并涂出它的 吗?

学生折纸。涂色。交流后,追问:你能通过继续对折,找出和 相等的其他分数吗?学生

操作。组织交流。

1/2= 2/4 1/2 = 4/8 1/2=8 /16

2、发现规律

引导观察:请大家观察每个等式中的两个分数,它们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学生观察、思考,完成课本上的填空,再在小组内交流。a、先从左往右看,1/2 是怎样变为与它相等的2/4 的?

由1/2 到4/8,分子、分母又是怎样变化的?

谁能用一句话说出这两个式子的变化规律?

b、再从右往左看

2/4是怎样变化成与之相等的1/2 的?

4/8又是怎样变成1/2 的?

谁能用一句话说出这两个式子的变化规律?

综合以上两种变化情况,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其中的规律?你觉得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不能同时乘或除以0)为什么?

3、沟通联系

谈话:你能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再写出一组相等的分数?引导辨析:所写的分数是否

相等?你是怎样想的?

提出要求: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你能用商不变的规律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三、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1、练一练的第1题。

2、练一练的第2题

3、练习十一第二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延伸

第二课时

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

教学内容:

课本第62页的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第4-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初步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

2、掌握约分的含义和约分的一般方法,学会约分的书写形式,认识最简分数。

教学重点:掌握约分的方法已经约分的书写形式

教学难点:约分时通常约成最简分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一说:分数的基本性质

2、想一想: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

3、写一写:请你写出和12/24 相等的分数 在学生交流反馈后,引导学生对相等的分数做比较:分子分母都比原来大的,分子分母都比原来小的。

二、教学例3

1、出示例3:你能写出和 12/18相等,而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吗?

学生尝试自主思考。汇报:你是怎样想的?先在小组里交流。

2、教学约分的含义。

师: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12/18 6/9 12/18 4/6 12/18 2/3 教师指出:约分要注意两点,一是约分后得到的分数要与原来的分数相等;二是约分后得到的分数的分子分母都要比原来的分数小。

3、教学约分的书写形式

分子分母都要同时除以几呢?(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3或者6。)

方法一:先分别除以12和18的公因数

2、再分别除以6和9的公因数3。

方法二:分别除以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6。

规范:画斜线的方向和商的书写位置提示:熟练以后,约分可以直接写成12/18= 2/3 约分到什么时候就不要继续除呢?(除到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为止。)

4、教学最简分数。

像 2/3的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约分时,通常要约成最简

分数。

同步练习1:说出一个最简分数

同步练习2:把 约成最简分数。

三、课堂练习

1、指出下面的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练一练62页第一题)

2、分组练习(指名板演)练一练第二题

练习十一 第5题

四、课堂作业:

第三课时 约分(练习)教学内容:

练习十一的第8-15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促进学生初步形成约分的一般技能技巧,教学重难点:

约成最简分数 教学过程:

一、自主回顾

回顾一下对约分的理解情况突出三点: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同时去除;

约分的形式;约成最简分数。

什么是最简分数?说一说。

出示分数卡片 判断哪些是最简分数

二、巩固练习

1、找朋友 :找出和18/54 相等的分数。9/27 1/3 1/2 6/18 3/4 2/9 2/6 3/9 你是怎样寻到的?说说自己的理由好么?

2、能用不同的分数表示下面各题的商吗?

练习十一 第8题

我们在刚刚学习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时,只会用2/8 表示2÷8,现在我们还可以用 1/4来表示。看,我们的进步啊,这就是学习的魅力。

你能写出不同的除法算式吗? 1/2=()÷()=()÷()

你能说出几个除法的算式?

这些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3、比较大小(第十一题)

4、计算并化简(第十二题)

5、集中练习把0.5化成分数 问问自己这个分数是最简分数吗?你会把它化成最简分数

吗?分母是10的最简分数有几个?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作业

第四课时 通 分 教学内容:

第65页的例4和“试一试”,“练一连”和练习十二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通分及公分母的意义。

2、能正确的把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它们相等的同分母分数。

3、通过亲历探索通分的意义与方法这一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选择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为公分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一说:最小公倍数4和6、8和9、9和5 2。化成分母是20而大小不变的分数1/5、3/4、7/10

二、新授

1、出示例题

例4:把3/4 和 5/6改写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题目要求是什么?(改写 分母

相同 大小不变)

你计划使用什么数来做这个相同的分母?12、24、师根据学生发言出示

3/4=()/12 5/6=()/12 3/4=()/24 5/6=()/24 你是怎样改写的?先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汇报 板演

2、揭示通分的意义

小组学习,交流各小组汇报。

为了计算简便,一般取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3、你觉得通分的依据是什么?

4、通过自学、讨论,我们知道了这些概念和方法,根据这些我们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5、通分和约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先找出1/6 和 4/9的公分母,再把这两个分数通分

思路引导: 1/6和4/9 的公分母是()

要求学生自由说说中间的过程。

2、练一练(65页)

三生板演。集体讲评。

3、判断(练习十二 题3)

四、课堂小结

第五课时 分数的比较大小

教学内容:

课本第66页的例5,“练一练”和练习十二的第5-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通分的意义,2、掌握通分的方法。能熟练的把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它们相等的同分母分数。

3、能灵活的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难点:

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数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什么是通分?怎样通分?

2、我们可以在什么时候应用通分?

3、互动:相互出题 练习相互评价 交流(3分钟)

二、教学例5

学生提出问题。分析解答。

师:谁看的页数多?这个问题实质是什么?

生: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师:小组研究,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方法一:画图比较

方法二:通分比较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方法三:化成小数再比较学生汇报,分类领悟比较的方法。注意方法的规范。

3/5=27/45 4/9=20/45 因为27/45>20/45

所以3/5>4/9 小芳看的书多。

你还有什么别的比较方法吗?

小结:通分的方法在比较分数大小中的运用

三、巩固练习

1.先通分,再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66页练一练

2、练习十二 第五题 先明确题目的要求有两个。

3、自由练习

分小组编拟 交换练习

四、课堂小结

第六课时 通分(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练习十二第8-11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掌握分数基本性质在通分中的运用,能熟练而灵活地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

数的大小比较。教学重难点: 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学生自由练习互相说一个分数,再通分。

学生汇报 纠错

二、集中练习

1、教师出示: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可以安排为擂台赛)

a、21/21和31/26 5/7和4/5 b、8/9和4/7 1/3和4/9

请同学评讲

2、课本练习68页第九题 把下面分数填入合适的圈内

比1/2大的分数有:

比1/2小的分数有:

师生讨论:怎样快速的分类?

自由说一个比 1/2的分数。并说出理由。

三、拓展练习

小明:我10步走了6米,小红:我7步走了4米。问:谁的平均步长长一些?小组讨

论,明确解题步骤。

四、课堂总结

第七单元 统 计

第一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P74-75复式折线统计图例题,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

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回忆铺垫

1.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条形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如果把这两张统计图合并成一张,那是怎样的呢?

2、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说说从图中你又能知道什么?重点引导学生对两个城市的降水量进行比较。说说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3、我们还学过什么统计图呢? 揭题:我们已经学习过折线统计图。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学习例题

1、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提问:根据第一

幅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你能根据图中折线的整体形态,说说青岛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吗?

根据第二幅统计图,你又能知道些什么?指名口答。

如果要比较这两个城市2003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你打

算怎么办?

引导: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复式条形统计图,那么这两幅统计图是不是也能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呢?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两幅统计图确实可以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板书的“折线统计图”前添上“复式”,完成课题书)

3.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提问: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明确图例

表示的意思

启发:从这幅统计图上,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吗?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城市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完成“练一练”

1.学生分别看图,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二)、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

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

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第二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

教学内容:

P77--79统计练习十三2-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使学生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会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谁来说说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综合练习

1、出示P77第2题

(1)学生看图后独立思考:1999年哪种电话的用户多?2003呢?

(2)哪种电话用户的增长速度快一些?你是怎么判断的?(从折线的走势上来判断;计算每种电话用户2004年与1999年的差,进一步检验作出的判断是否正确)

(3)看这这张统计图,你还想到什么?学生交流。

2、我国的经济在持续稳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出示第3题。

(1)这张图统计的是什么?

(2)拥有电话的家庭户数哪两年增长幅度最快?计算机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说说自己判断的方法。

(3)从上面的统计数据中,你还能想到什么?

三、联系生活应用统计知识

1、完成P78第4题引导学生看懂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学生独立完成后和同学交流。(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水仙花根的生长速度要快一些。而芽的生长速度之所以比根慢,主要是因为开始发芽的时间比较晚。但从第8天起芽的生长速度就和根大体上是相当的)我们在农学院里也有自己的盆栽植物,请你也来做个小科学家,坚持观察一种植物,并做好记

载。

2、完成P78第5题逐题讨论交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两条折线中相应点的关系进行判断。

3、独立完成P79第6题,(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图例

(2)交流,互相评价,进一步掌握绘制的方法和技巧。

(3)讨论交流问题。结合“为什么气温变化正好相反?”一道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再

交流说说理由。

四、全课总结

1、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小结所学的知识。

2、完成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球的反弹高度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第72—7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测量球的反弹高度的过程中加深对分数的有关知识的理解。

2、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与他人合作完成实践活动,增强合作意识。

3、让学生体验活动的愉悦,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

教学准备:

篮球、足球、排球各4个,四把米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体育课上同学们都喜欢玩球,今天这节课我们用数学知识来球,有兴趣吗?

二、引导探究

1、提问:这些球从高处落地后会怎样呢?在正常情况下,球的反弹高度会不会超过下落

高度?(板书:反弹高度 下落高度)

2、教师动作示范,学生观察球下落过程,提问: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预设问题:反弹高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同一种球的反弹高度一样吗,弹性一样吗?

不同球的反弹高度一样吗,弹性一样吗?

三、带着问题实验操作

1、学习书上示意图,指名说说实验步骤以及注意点。

集体交流并板书:定(下落高度):100厘米、150厘米、180厘米。

落:注意球的上沿与高度标记齐平。

观察,记号,量一量:注意,取整厘米数。

计算并小组讨论。

2、组员分工:落球人员,测量人员,观察人员,记录人员。

3、实验操作。

4、计算。

5、小组讨论。(提示:把表示两者关系的分数化成小数比比看)

小结:同一种球从不同的高度下落,它的反弹高度是不一样的,但表示同一种球的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关系的分数大致是一样的,也就是弹性是一样的。

四、第二次合作实验

1、学生再次合作作实验。

2、计算结果

3、讨论

4、集体讨论后小结:

不同的球从同一个高度下落,其反弹高度一般是不同的,同时表示相应反弹高度与下落高

度关系的分数自然也就不同。

五、你知道吗?

1、自主阅读。

2、指名说说引起球的反弹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3、算一算比赛用的篮球的反弹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

六、总结:

谈谈你这一节课的收获。

第八单元 分数加、减法

第一课时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1)

教学内容: 教材第80页例

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的价值,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

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指名读题,并要求根据题意列式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启发学生解释自己列式的思考过程)指出:这是一道分数加法算式。因为相加两个数的分母不同,所以把它叫做异分母分数的加法。(板书:异分母分数的加法)

2、提出问题: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同分母分数的加法,那么异分母分数的加法该怎样计算

呢?

指导分小组操作:折一折,涂一涂,分别表示出1/2和1/4,再看看1/2和1/4相加的和是

多少。

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视

交流:您能根据操作的情况说出1/2和1/4的得数是多少吗?

追问:你是怎样看出1/2和1/4的得数是3/4的?把涂色部分看作3/4时,原来的1/2被看作了几分之几?想一想,计算1/2+1/4时,先要做什么?

明确:计算1/2+1/4时,先要把1/2和1/4通分,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要求:按刚才讨论的方法,完成例题中的填空。

3、交流学生填空、计算的情况

讨论:把1/2和1/4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过程应用了什么知识?(分数的基本性质)概括地说,这个过程就是把这两个分数怎样?(通分)

二、教学“试一试”

1、提出要求,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2、学生完成计算后,组织讨论:

(1)例题学习的是异分母分数的加法,5/6-1/3是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减法)(在已经板书的“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后添上“和减法”,完成课题的板书)

(2)计算5/6-1/3时,先要做什么?想一想,通分的目的是什么?5/6-1/3的得数是多少?作为得数3/6和1/2,哪个更简洁?应用什么方法可以使3/6化成1/2?

指出:计算结果如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你是怎样计算1-4/9的?你是怎样想到把1转化成9/9的?

指出: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要根据减数的分母,把1转化成与减数同分母的假分数。

3、提出:你会验算上面的两道题吗?你打算怎样验算?

交流后:让学生各自验算,确定上面两道题的计算结果。

4、引导学生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提出要求: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2)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明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计算后要自觉进行验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2、做练习十四的第1-4题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你能把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经验和体会说给其他同学听

听吗?

第二课时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2页的练习十四的第5-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确、灵活地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初步学会估算异分母分

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进一步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

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通分练习(口答)

5和3 10和7 9和3 8和5 20和15 35和7

2、计算练习(指名板演)

1/5+3/10 3/5-3/8

二、探索规律

1、出示练习十四第5题,学生自己读题观察。

1/2+1/3 1/9+1/10 1/4+1/7 1/5+1/8 1/2-1/3 1/9-1/10 1/4-1/7 1/5-1/8

2、交流观察后发现。

3、每人选择两组题目计算出结果,并校对结果。

4、交流计算后发现。

5、教师小结:两个分数最大公因数是

1、分母分子都是1的分数加减,得数的分母就是原来两个分母的积,得数的分子就是原来两个分子的和或差。

6、根据规律,请学生自己写出几组这样的分数加减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再交流。

三、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1、练习十四第6题

(1)出示题目:下面的分数中,哪些接近0?哪些接近1/2或1?

4/7 1/10 8/9 2/25 9/20 11/13 7/15(2)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3)教师小结:分母分子相差越大,分数就越接近0;分子接近分母的一半,分数就接近

1/2;分子分母越接近,分数就越接近1。

2、练习十四第7题

(1)出示题目:先估计哪几题的结果比较接近1/2,再计算。

4/5+2/3 1/10+3/7 2/9+1/3 5/8-1/5 3/5-1/2 1-1/9(2)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再每人选择三个题目计算验证。

(4)教师指出:先估算再计算,可以提高我们计算的正确率,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

四、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十四第8题

先说说图意,再填空,然后计算。

2、练习十四第9题

先说说图意,再估计,然后计算。

五、总结延伸

思考题:请把合适的分数填入下面括号里。第九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一课时 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89页的例

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

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

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1

1.呈现问题。

(1)出示“原来的”两杯果汁,并出示条件“两杯果汁共400毫升”。

提问:如果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人乙杯,这两杯果汁的数量分别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后进行实际的操作演示,让学生发现不仅甲杯减少了.乙杯增加

了,而且甲杯和乙杯正好同样多。

(3)回顾操作过程,出示例题中条件部分的完整示意图,提出问题:原来两杯果汁各有

多少毫升? 2.解决问题。

(1)提问: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人乙杯后,两个杯子里的果汁总量有没有变化?一共还是多少毫升?那么现在每个杯子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

(2)小组讨论:知道了现在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可以怎样求原来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

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

(3)在学生提出“再倒回去看一看”时,追问:如果把乙杯中的40毫升果汁再倒回甲杯,两

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学生画图后,组织展示、交流,并相机呈现教材提供的第二组示意图。

引导学生认识到“再倒回去”后,甲杯在200毫升的基础上,增加了40毫升;乙杯在200毫

升的基础上,减少了40毫升。

(5)小结:看来“再倒回去”是个好办法,用这个办法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原来两个杯子

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

3.填表回顾,加深对“倒过来推想”的体验。

(I)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你能按照解题的过程将教材中的表格填写完整吗?要求边填边想表中的每个数据各是怎样推算出来的。

(2)提问: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策略?你认为“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有

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后,揭示课题并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学习例2 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后,再要求说说题目的大意。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将题目的意思更清楚地表示出来?

2.在学生讨论后,指出:可以按题意摘录条件进行整理。出示下图:

原有?张一—→又收集了24张一—→送给小军30张一—→还剩52张

提问:你能根据上图再说说题目的大意吗?要求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你准备用什么策

略来解决?

3.明确可以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后,提出:你能仿照上图的样子,表示出“倒

过来推想”的过程吗?

学生尝试画出倒推的示意图后,出示下图:

原有?张←一一 去掉收集的24张←一一 跟小军要回30张←一一 还剩52张

要求根据上图写出倒推后每一步的结果,再让学生综合“倒过来推想”的过程列式解答。4.要求学生根据答案和“小明邮票张数”的变化情况顺推过去,看看剩下的是不是52张。5.引导反思:解决上面这个问题时,是怎样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的?你认为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

三、应用巩固

出示“练一练”,学生各自读题。

提问:你打算运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是什么意思?你能换种说法表示这样的意思吗? 学生解题后,组织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推想的过程。

四、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六的第1、2题。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教学反思:

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92页练习十六3-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

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进一步培养学生“逆推”的思维意识和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本领?“倒过来想”解决问题的关健在哪里?

二、练习

1、练习十六第3题:

(1)读题理解题意:你从题中知道什么?

(2)整理信息:你能把这些信息整理出来吗?{大门——(向北走2格)熊猫馆——(向西北走1格)百鸟园——(向东走4格)猴山)——(向南走2格)蛇馆}(3)寻找策略: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4)学生独立完成(5)展示交流

2、练习十六第4题:

(1)读题后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2)小组交流:从你家到学校要经过哪些地方?那么从学校回到呢?

3、练习十六第5题:

(1)确定方法:你认为应该从左往右考虑呢?还是从右往左考虑?

(2)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在填空时,你觉得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4、练习十六第6题:(1)观察图片理清题意。(2)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3)学生独立完成?

(4)交流:你用的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注意些什么?

5、练习十六第7题:(1)看图理解题意:

(2)你从第3幅图开始倒过来说一说题意吗?编一道应用题。

(3)学生独立完成。(4)交流订正。

6、练习十六第8题

(1)学生独立完成。(2)小组交流方法。

7、练习十六第9题。

(1)看表理解:说说收支情况。

(2)学生估计第一问,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独立完成第二问,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没有别的方法?

8、练习十六第10题。

(1)游戏:拿出牌来,根据题意玩一玩、想一想。(2)同桌玩,你还能根据第10题想出别的玩法吗?

9、思考题:

读一读,整理题意,再想一想。

三、总结:

“倒过来想”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决策略,其实也是解决生活问题的一种策略,遇到问题时,如果你也能倒过来想想或站在他人立场上想想,也许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了。

第十单元 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 能力目标:在活动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情感目标: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

教学过程:

我们曾一起探寻过美丽的图形王国里很多图形的奥秘,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形(黑板上贴出),你能找出其中与众不同的图形吗?

(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合理就行,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圆,从而引导出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那老师要问一问了,你打算怎样研究圆,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生汇报,教师适当板书

那这一些呢?它们的圆又藏在哪里?(生答,教师引导学生用手指一指)仔细看!(据你对圆的一些了解,你能简单介绍一下圆吗?(生介绍)

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是)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圆形的物体,瞧,这些物体上都有圆,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并指一指吗?除了刚才这一些,能说说你在哪里还看

到过圆形吗?

(生:钟面上有圆、轮胎上有圆、钮扣是圆的……)

同学们,你们还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研究研究圆的有关知识?(想!)好吧,就用我们手头的工具,先自己画一个圆。开始!(请一部分学生上黑板画,画好先不下去,介绍一下画法)

【二】画圆部分

刚才我们用自己的聪明想到了很多画圆的方法,画圆的感觉怎么样?(歪歪扭扭的,不大好

画……)

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在交流中再次强调: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由线段围

成的,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1)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

(2)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上。(3)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集体交流时,引导学生总结出画圆的注意点:针尖必须固定在一点不可移动;两脚间的距离必须保持不变;要旋转一周。(定点、定长、旋转)]

圆的面积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3~105页的例

7、例

8、例9和练一练,练习十九的第一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天表、验证和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

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关于圆这个图形,我们已经认识了它的特征和画法,还掌握了它的周长,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圆的有关知识。那么你们还向学习关于圆的哪些知识呢?(学生回答后揭示

课题:圆的面积)

2、追问:你认为要学习圆的面积,我们需要研究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整理出:(1)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这样推倒出圆的面积公式?

二、教学例7。

1、初步猜想: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2、实验验证:圆的面积和半径或直径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可以开做个实验。

(1)出示例题第一幅图。

提问:图中正方形的面积和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猜一猜,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的几倍?(引导学生观察得出圆的面积小于正方形的4倍,有可能是3倍多一些,并让学生适当说明

自己的想法)

出示方格图后指出:用数方格的方法验证猜想。

交流数方格的方法。

计算:这个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2)指出:只用一个圆,还不足验证猜想,我们再找两个圆,并用上面的方法算一算。

让学生观察例题中的下面两幅图,计算并填写图下的表格。

3、交流归纳:从上面的过程中,你能发现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交流中相机总结:(1)圆的面积是它的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2)圆的面积可能是半

径平方的π倍。

三、教学例8。

1、谈话: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的面积大约是它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那么圆的面积究竟应该怎样来计算呢?我们继续学习。

2、2、操作体验:教师演示把圆平均分成16份,并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让学生用预先已经平均分成16份的圆,仿照教师的拼法拼一拼。

提问:拼成的图形像个什么图形?

追问:为什么说它像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图形上下的边不够直。)

3、初步想象:如果把圆平均分成32份,也用类似的方法拼一拼,想一想,品成的图形与前面的图形相比竟回有怎样的变化?用实物或投影演示,验证或修正学生的想象。

4、进一步想象:如果将圆平均分成64份、128份)——也用类似的方法拼一拼。闭上眼睛想一想,随着份数的增加,拼成的图形回越来越接近一个什么图形?

5、交流后,教师出示推导图。

6、推导公式。

(1)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圆有什么联系?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交流中借助图示小结:长方形的面积与员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宽是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

是圆周长的一半。

追问:如果圆的半径是R,长方形的长和宽个应怎样表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C2 =)

(3)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怎样来计算圆的面积?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形如教科书第105页上的板书,并得出公式:S=πr.追问:(1)看着公式再回忆一下刚才的猜想,圆的面积是半径平方的多少倍?(2)有了这样一个公式,知道圆的什么条件,就可以计算圆的面积了?

7、做练一练。

核对答案后,先引导学生比较两体的不同之处,再引导学生总结已知直径求圆面积的方法。

四、教学例9。

1、出示例9。学生读题后,可以先问问献身个有没有在生活中见过自动旋转喷水器,西崽让学生想象自动喷水器旋转一周后喷灌的地方是什么图形,最后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喷灌的地方是一个近似的圆,圆的半径就是喷水的最远的距离。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组织交流。5

五、练习。

1、指名读题,并要求说说对题意的理解。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反馈交流,六、全课小结。

今天的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篇:国标本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1、父母的难处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的问题制定调查、访问、统计的计划,提高学生体验、调查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了解父母与自己有关的各种难处,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从而使学生形成爱家长及与家长分忧的思想。

3、通过辩论、讨论、交流让学生体会到自己也能为父母解决一些难处,培养学生主动为父母分忧的思想意识并引导他们学会转化为积极的行动。让学生体会到在接受父母关爱的同时也要有回报父母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从而使学生形成爱家长及与家长分忧的思想。

2、让学生体会到在接受父母关爱的同时也要有回报父母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心头肉,只知道要吃好的,穿好的,而对于父母的事情是漠不关心,甚至在父母有困难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如何去为父母分担。但孩子们还是非常善良的。

四、教学准备: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的问题制定调查、访问、统计的计划。

五、教学时间: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请学生说说自己对父母有哪些不满。

2、当我们发出这样的抱怨时,同学们有没有考虑过我们的父母有多难?他们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辛苦和难处啊!

二、指导开展“看看父母有多难”调查活动。

1、我们要想调查了解父母的难处,可以用哪些方法呢?看看书,也可小组讨论一下。

2、学生交流,确定采用的调查方法。

3、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想要了解的实际情况分组。

4、各小组根据自己的采访调查方式,制定调查计划,教师进行指导。

5、提醒学生调查时还注意什么?(注意自己的态度,要有礼貌,不能打扰被体谅者的工作和学习等。)

6、预祝同学们的调查活动取得成功!

三、小组交流汇报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了解到的情况。

2、全班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全班交流

1、各组派代表将本组了解到的父母某方面难处写在黑板上。

2、引导学生将父母的维处分类:身体方面的、经济方面的、工作方面的„„

3、引导学生发现父母的难处哪是由自己引起,或与自己有关系的记录下来。

4、讨论:父母的那些难处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5、欣赏佳作《妈妈的手》,思索交流妈妈的手变粗糙了的原因是什么。

6、老师进行总结提升。

五、课后活动

双休日时与家长交换角色,做一天临时家长,然后记录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1、父母的难处

看看父母有多难

美文欣赏

2、家里的烦人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孩子们家庭生活的烦恼,鼓励他们勇于说出自己的生活烦恼,并学会一些面对解决家庭烦恼的方法。

2、引导孩子正确面对父母离婚的问题,学习自我调节的方法,提高适应能力,形成健康、乐观、向上的心理。

3、通过观看家庭录像,让孩子进一步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地位,感到家庭的美满幸福,要靠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共同参与,进而增强孩子对家庭的责任心,并引导他们将这种初步的家庭责任感转化为实在道德行为——为家庭幸福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鼓励学生勇敢面对自己的生活烦恼。

2、进而增强孩子对家庭的责任心,引导他们将这种初步的家庭责任感转化为实在道德行为。

三、学情分析: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家庭与他们的生活态度、生活能力的形成有着最直接、最密切的关系。可以这样说,一个人的责任感首先是在家庭中得到孕育的。如果孩子能从小学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家庭中的问题,以自己的智慧处理家庭中的烦恼,以具体、主动的行为参与家庭生活的进程,那么,他们将来也一定回成长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少年。

四、教学准备:

1、每人准备一张幸福的全家照片,老师也准备一张。

2、发告家长书,要求父母与孩子共同完成家庭联欢会的设计方案。有条件的家庭用摄像拍摄下幸福动人的画面,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带到学校来展示交流。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幸福往事,说说自己的烦恼。

1、学生出示自己的全家福照片,说说自己家庭幸福愉快的生活往事。

2、老师出示自己的全家照,也说说自己的幸福生活,然后自然地过渡到自己的家庭生活烦恼。

3、引导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家中的烦恼。

二、让我们来做知心姐姐。

1、请学生阅读书中的两个案例。

2、你能发现知心姐姐是怎么帮助他们解决烦恼的吗?

3、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出一些解决家庭问题的基本策略,如:寻找原因、对症下药、身体力行等。

4、小组活动:让我们来做知心姐姐。

(1)小组内自由选择角色,然后互换角色再进行一次。(2)双方把交谈的内容记录在书中的空白处。(3)小组交流,评选不组“最佳知心姐姐”,并要归纳出他成功的理由。(4)全班交流,评选班级“最佳知心心姐姐”。

三、永远不变的爱

1、自由阅读教材中《永远的亲情》。

2、学生谈谈体会。

3、现在再让我们想想家中的烦恼大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家中的烦恼和外面的烦恼有什么不同?

4、你发现解决家中烦恼的好办法了吗?

5、教师小结归纳。

板书设计:

2、家里的烦人事 最近有点烦

第二课时

一、引入话题。

现代家庭中父母离异的现象越来越多了,对于许多同学来说,一直对这个问题有着担心和困惑,自己的父母离婚了该怎么办?我的父母现在很好,以后会离婚吗?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个话题。

二、让我们将目光投向父母

1、你的父母爱你吗?说说你从哪些细小的事中看到了这一点?

2、自由阅读教材中离异的父母写给孩子的信,说说从信中你读懂了什么?

(教师结合学生发言引导他们认识到:父母离婚的原因有很多,作为孩子,我们应该尽量理解父母的选择,更要明白:这不是父母的错,更不是孩子的错,不管家庭出现了怎样的变化,我们和父母之间的亲情是永远不变的。没有必要为此背上沉重的负担,而要尽快适应这样的生活。)

3、教师可以补充教学资源提示中的一些材料,让孩子们认识到:父母离婚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但只要正确面对,就能把影响降低到最小。

三、让我们都来为家庭献一份爱

1、生活像一条河,总会出现大大小小的旋涡。让我们试着一起走出旋涡,为家庭幸福出一份力吧!

2、全班交流你有哪些增加家庭凝聚力的好方法。

4、小结:要知道你在父母心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你的一点帮助,一句提醒,都会在他们的心中掀起巨大的波澜,他们的许多烦恼和痛苦,都有可能在你的一点一滴的关怀中烟消云散!同学们,千万不要忘记你的爸爸妈妈正在等待着你的关怀!现在,就用你的一片爱心,来抚慰爸爸妈妈心灵的痛楚,用你稚嫩的双肩,为他们撑起一片晴天。

四、录象感受

1、观看录像

2、感受幸福

(1)说说录像中的自己或是他人当时的幸福状态。(2)说说自己的家庭联欢会。

3、体会责任

(1)回忆联欢会后,爸爸妈妈的言行举止,是否比以前更和谐美满。(2)引导孩子认识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

4、《家庭公约》

(1)小组内讨论主题与主要内容。(2)合作拟定一份《家庭公约》。(3)全班交流。

3、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课堂学习活动,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心事。

2、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引导学生认识到应该把父母作为自己倾诉的对象。

3、和父母之间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从而拉近和父母之间的距离,在家庭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反思和父母之间形成隔阂的原因,认识到与父母交流、沟通的重要性。]

2、学会一些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

现代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不容乐观的显示状况,由于父母社会生存压力的增大,与孩子生活空间的疏远,精神交流时间的减少,方式的单一,孩子独立意识的增强等种种原因,使得父母不能及时、有效的了解孩子的思想现状、生活状态,给予他们成长中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这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四、教学准备:

1、课文配套光盘

2、写文章《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

五、教学安排: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我们之间有一条沟吗?

1、同学们,让我们来听听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他为何杀死自己的亲生母亲》。

2、让我们再来听一听故事中的主人公徐力写给知心姐姐的一封信吧。

3、听了故事和信的内容,你们想说什么呢?

4、你和和爸爸妈妈还有哪些冲突和矛盾吗?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活生生的事例明白造成这个人间悲剧的主要原因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缺乏理解与沟通,让他们认识到:学会与父母沟通,对父母和孩子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二、我们的心事要告诉爸爸妈妈吗?

1、你们有自己的心事吗?都有哪些心事呢?把它写在小纸条上。

2、教师可以把纸条收上来,读一读孩子的心事。

(教学这一环节时,为了充分尊重学生,采用不署名写纸条的方法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心事,并将学生的心事进行归类,看看各属于哪些方面的问题。)

3、当你有了心事之后,会向谁倾诉呢?为什么?

4、有的同学愿意把自己的心事告诉爸爸妈妈,有的同学却什么也不愿意对爸爸妈妈说,这是为什么呢?(把学生双方的意见分别写在黑板上)

5、教师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认识到:有些事情作为未成年人必须自动控制父母,有些事情告诉父母是对自己有帮助的,提高他们对与父母交流这件事的正确认识。

三、情感激发

1、出示一个图案设计:图案由涂实的红、绿、蓝三个圆组成,红色的在上,绿色、蓝色的在下,三个圆交叉在一起。

2、同学们,你知道此图案是谁设计的?表示什么意思呢?

3、此图案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男孩设计的《家长报》的报头,让我们听听他的设计意图吧!(红圆代表我,绿圆代表我妈妈,蓝圆代表我爸爸。红圆与绿圆交叉的地方,说明我妈爱我,我爱我妈;红圆与蓝圆交叉的地方,说明我爸爱我,我爱我爸;绿圆与蓝圆交叉的地方,说明我妈爱我爸,我爸爱我妈!)

4、听了小男孩的设计说明,你有什么想法吗?

5、总结:是啊,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你们长大了,有属于自己的秘密了,可你们和父母之间永远有割舍不了的新情,也永远都有沟通的必要和理由。

板书设计:

3、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

我们之间有一条沟

我的心事要告诉爸爸妈妈吗

4、我是独生女(子)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调查,讨论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及其制定的原因。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对于我国及全球人口的状况有一定的了解。

3、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人类发展、地球环境带来的问题。

4、让学生正视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的现实问题,明白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克服身上存在的种种问题,要对自己负责,对国家的未来负责,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计划生育政策的意义,树立初步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让学生正视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的现实问题,明白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克服身上存在的这些问题,成为对未来负责,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

三、学情分析:

近十年来,独生子女问题在经济发达国家已经引起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广泛的重视。人们已经习惯与把独生子女看成是这样的人群: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为所欲为,十分任性、自私、贪婪和霸道;只注重自己的感受,只想自己吃得好、穿的好、玩得好,却较少顾及他人的利益。

四、教学准备:

1、父母关与其他兄弟姐妹的家庭合影,自己的家庭合影。

2、有关人口增长的报告、数据或者相关文章。

3、学生收集关于环境、人口、资源等方面的资料。

五、教学安排:三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们的家庭不一样

1、师:今天咱们请同学介绍一下自己的家庭,好吗?

2、师:你从他们的介绍中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两代人家庭结构的差异)

二、为什么我们的家庭不一样

1、师:我们的上一代或者再上一代的家庭中除了父母以外都有很多的兄弟姐妹,而到了咱们这一代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是为什么呢?

2、“国家规定一对夫妇只能生一个孩子”这就是计划生育,它可是咱们国家的国防大学策之一。为什么要制定的基本国策呢?

3、教师作讨论前的指导。

(组内交流资料,围绕主题进行筛选,组内汇总,级员谈感受,填写调查报告)(1)发放调查表。(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3)写出小组调查报告。(4)班级交流。

四、画画我们的地球

1、听了各小组的汇报,同学们有什么样的感受?

2、学生创作。你能不能将你的感受画一画呢?主题是“地球上人真多”。

3、师生交流点评。板书设计:

4、我是独生女(子)

不堪重负的地球

惊人的人口增长

小调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录像

1、今天老师带来段录像,大家想看吗?(多媒方映,内容有关地球灾难等)

2、你们有什么感受?

二、交流、讨论

1、教师知道课前同学们收集了许多资料,你们想和大家交流吗?

2、分小组交流。

3、得出结论。(写在黑板上)

(洪水、旱灾、水土流失、饥荒、疾病、人口爆炸、资源匮乏„„)

4、如果这些问题与人口问题有关,就把它们连接起来。

5、通过连线你们发现了什么?(所有的一切都是由人口爆炸引起的)

三、我国的现状

1、人口的剧烈增长在全球引起了这么的问题,那我们国有的现状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咱们国家是个人口大国,现有人口约13亿,让我们看看下面这一组数据。(出示教材中的表格)

2、你们有什么想法?

3、我们常说祖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其实这指的是我国拥有有资源总量,但由于人口过多,按人均资源量来说,其实是“穷国”,而且这个“穷国”的人口现正在以每分钟出生8人的速度激增着。庞大的人口给我们国家衣食信行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你们感受到没有?

4、学生、教师补充有关资源方面的材料。

5、引导学生进行有关的计算、比较,充分感受人口膨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

6、现在你理解国家制定计划生育这个基本国策的目的了吗?

7、课后同学们可以走进社区居委会或派出所,去做个小小调查,调查了解一下5年来的人口出生情况。板书设计:

4,我是独生女(子)

不堪重负的地球

让我们来设计

5、我来做市长

一、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培养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热情与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2、行为与习惯: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发展、积极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的小公民的意识。

3、知识与技能:了解国家公务员的工作职责,了解公共事务与自己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重点:让学生在活动中,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充分发表自己对城市建设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发展,积极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的小公民的意识。

难点:让学生了解国家公务员的定义,能够区分哪些部门的工作人员是公务员,让学生了解自己所能接触到的公共事务有哪些,并且感受这些事和自己生活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儿童具有生存、保护、发展、参与四大权利。但大多数孩子都被父母管着,没有自己的权利,或者只在物质生活上享有一定的权利。对于社会几乎一无所知。

四、课前准备:

1、请学生通过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等方式,了解市长都在忙些啥。

2、组织学生开展对公务员的采访活动,多侧面、多角度地去了解国家公务员的工作特点。

3、请参加竞选的同学,每人写一篇施政演说。

五、教学时间:三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的社会是个大家庭,需要彼此的分工合作,大家来说一说,我们的社会离不开哪些行业?

2、学生自由做介绍。

3、谁愿意向我们介绍自己父母所从事的职业?

4、个别学生做介绍。

5、全班分四人小组进行介绍,请组长把同学们的介绍记录下来。

6、师生共同归类:全班学生的父母的职业究竟有哪些种类。

(教师相应进行板书)

7、小结:我们的父母虽然从事着不同的职业,但他们同样都在为社会作贡献,值得我们为他们骄傲。

二、了解国家公务员

1、在全班的家长中,有一部分家长是国家公务员,哪些人是公务员呢?请学生自由讨论。

2、全班展开交流活动,形成生活对话。

3、教师出示“小知识”,请大家读一读对国家公务员的介绍,并说出自己对国家公务员的理解。

4、小组内根据所记录的家长的职业,判断哪些家长属于国家公务员。

5、全班进行交流。

6、请家长是公务员的同学介绍自己平时所观察、了解到的父母工作情况。(机动)

三、课后延伸

请每位同学课后要访一位公务员,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可以进行录音,可以进行文字记录,还可以拍摄录像。

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尽管社会分工不同,但每个人所从事的职业都是重要的,大家是平等的,不要让部分学生产生优越感,部分学生产生自卑感。

板书设计:

5、我来做市长 市长在忙啥

第二课时

一、交流采访活动

1、谈话:同学们,采访活动你们有所收获吗?让我们一起来进行交流。

2、分四人小组交流各自采访了解到的情况。

3、小组推选采访做得好的同学进行全班交流。

4、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采访后的心得体会。

二、学习我和公共事务

1、公务员都是从事公共事务管理工作的。请学生找一找,我们身边有哪些公共事务?

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相应进行板书)

3、结合生活实际,请学生谈一谈这些公共事务和我们的生活关系大不大。

4、各自读一读《纽约大停电之后„„》的新闻报道。

5、相互议一议:如果公共事务处理不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后果呢?并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说明。

6、全班交流,教师进行小结。

7、教师出示两种观点:一种是管好公共事务人人有责,另一种是公共事务既然有公务员在负责,我们参与是多余的,请每位同学在书上第33页填写自己的看法。

8、全班开展辩论活动:对于公共事务,我们究竟该怎么办呢?

9、小结:通过辩论,我们知道了公共事务是大家的事,我们应该每个人都为公共事务尽自己的所能。

三、课后延伸

请每位同学课后参与管理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公共事务。

注意:课堂上,同学们通过参加辩论活动,对自己究竟该如何处理公共事物有一个较为正确的认识,课后,要用正确的认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板书设计:

5、我来做市长 我和公共事务

6、我是共和国的公民

一、教学目标:

1、明确“我们”是共和国的公民。

2、初步了解作为公民的“我们”可以拥有哪些基本权利,必须履行哪些基本义务。

3、懂得珍惜权利,同时又要恪守自己应尽的义务,从而增强国家观念和法律意识,培养公民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初步了解我们是共和国的公民以及我们所拥有的基本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

2、增强国家观念和法律意识,培养公民意识。

三、学情分析:

一名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在学校是学生装,在家庭是子女。但无论身处何种环境他们都是国家的公民。从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来看,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

四、教学准备:

1、事先请学校的法制校长给同学们讲一讲课文中的案例故事,并拍成录像,便于课堂中放给同学们观看。(机动)

2、事先查一查公民的基本权利、基本义务,制作成资料卡片。

3、请部分同学练习文中的表演,便于在课堂中创设情境。

4、请一位同学担任班级“法律小博士”。(做好一个博士帽子)

五、教学安排: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谈话导入:在现实生活中,打官司似乎都是大人的事,和我们同学似乎都没什么关系。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听听法律专家是怎么说的?

二、听一听、议一议

1、听录音。(事先录好,教材第38页内容《零岁的原告》)

2、听了法制校长的讲座之后,你有什么疑问和感触,都可以说说。

3、梳理学生的问题后,让全班同学关注两个问题。(1)零岁的孩子为什么能成为原告?(2)零岁的孩子为什么能赢得这个官司?

4、你是共和国的小公民吗?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你们都是共和国的公民,我也是。

5、作为共和国的公民,都应该享受公民的仅利,作为一个公民,你知道你享有哪些权利吗?

三、读一读、说一说

1、下面就请我们班的法律小博士告诉大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所拥有的公民权利吧!

法律小博士读资料卡片。

2、听了法律博士的介绍,你知道公民的基本权利了吧。

3、下面我们来听一个小故事,听完了请同学说说你的感受。

读故事《还我上学的权利。》

4、实话实说:

点评:此处的实话实说要鼓励学生使用刚学的公民权利的知识,学会使用“法言法语”。

四、演一演、辩一辩

1、小品表演:学生扮演王爷爷创设情境,想请律师咨询。

如果你是律师,你会怎样帮助王爷爷呢?

2、点评:创设情境,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辩论:小明的妈妈有没有侵犯小明的公民权。

3、课外延伸:就我们辩论的话题,你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讨论。

板书设计:

6、我是共和国的公民

我们是公民

我有哪些基本权利

第二课时

一、对比揭题

1、出示新闻报道,请一位同学扮演新闻主持人播报新闻。

2、请另一位同学播报《从纳税人做起》

3、从两则新闻报道中你有什么感想?

4、小结,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二、资料介绍

《宪法》规定,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你们知道吗?

法律小博士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三、表演深化

1、请同学表演《不服兵役会受处罚吗》创设情境。

2、你能帮同学们解除心中的疑惑吗?不服兵役为什么会受处罚?

四、课外延伸

1、讲故事《我是中国人》

2、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受?

五、实例导行

1、在你们小区,如果有人随便把公共绿地的植物挖回家,你认为他作为一名公民违背了什么样的义务?面对这样的情况,你应该怎样做?

2、小结并出示公民道德纲要二十字。(补充资料)

3、请同学们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是怎样履行你的公民义务的。

4、留心身边的事情,你能发现尽义务的榜样吗,如果遇到不履行义务的情况,你会怎么办?

板书设计:

我是共和国的公民

公民的权利 公民的义务

7、法律护我成长

一、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知法、懂法,有辨别违法、合法的意识,争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2、行为与习惯:培养学生学会依法、用法。使学生能够做到依法享有自己正当的权利,依法保护自己,依法尽自己的义务。

3、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国际上以及我国为保护少年儿童的权益所制定的法律法规,以及社会上能够保护、帮助未成年人的机构、部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了解我国为保护少年儿童的权益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并且能够运用这些法律法规来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知法、懂法,能够运用法律武器,依法享有自己正当的权利,依法保护自己,依法尽自己的义务,进一步增强法制的意识。难点: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评判,并说出自己所依据的相关法律法规。

三、学情分析:

在传统社会,儿童在社会中处于弱者的地位,即使在科学发展的现代社会,儿童也常常是被动地接受保护,而不是在享有权利。例如,社会在为儿童生产许多甜美食品和漂亮衣服时,忽视为儿童建立更多更好的活动场所。

四、教学准备:

1、收集我国为保护少年儿童的权益所制定的法律法规。

2、组织学生开展对法制人员的采访活动,进一步了解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

3、收集现实生活中具体而真实的案例。

五、教学安排: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在一天天地长大,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哪些保护呢?

2、请同学发表自己的观点。

3、过渡:其实,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除了离不开父母、家人、老师的保护,我们还离不开法律的保护。

二、分析案例

1、出示案例:《法律帮他找回爱》,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

2、请同学们设想:如果没有法律的保护,小建的生活会变得怎样。

3、分组交流:通过分析这个案例,我们有什么想说的。

4、全班进行交流。

三、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

1、小组讨论:为了保护我们少年儿童,我国制定了哪些法律法规,签署了哪些国际条约。

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进行补充、归纳。

3、出示《儿童权利公约》,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

4、全班交流:通过自学,自己对《儿童权利公约》有了哪些了解。

5、讨论:我国除了制定了法律法规保护少年儿童,还成立了专门的机构、部门保护、帮助未成年人,这些机构、部门有哪些?

6、请同学做介绍,教师做补充。

四、开展辨析活动

过渡:法律法规,就是保护我们的法律武器,我们不仅要了解它们,还要很好地运用它们。

1、出示教材P49三幅图:

(1)有人在公共场合禁止吸烟的地方吸烟。(2)家长未经孩子的同意,看孩子的日记、信件。(3)出版社不向儿童云集稿费和样书。

2、请每四人小组选择一幅图进行讨论,遇到上面的情况,我们该怎样做?

3、全班进行交流

4、教师出示相关的法律法规条文,进一步帮助学生进行辨析。

5、教师再创设新的生活情境,请学生进行辨析。(1)未经同意,请用同学的照片做广告。(2)厂家请同学参与产品推销的宣传活动。

6、再请同学寻找生活中的实例,让大家进行辨析。

7、小结:通过辨析活动,我们应该学会运用好法律武器来保护我们少年儿童合法的权益。

五、课后延伸

请每位同学课后调查了解:在我们身边,有哪些需要用法律武器去解决的事。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知法、懂法以后,除了要依法保护自己的权益,还应该依法尽自己的义务,有一个同学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2、出示《报刊文摘》,请同学认真地读一读。

3、组织交流:这位同学的做法好在哪些?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4、小结: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这位同学一样依法尽自己的义务,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二、学习依法办事

1、出示讨论题,分小组展开讨论。

(1)当我发现有人危害国家财产,应该怎么办?

(2)当我看到公共汽车站和路灯杆上有人在贴“牛皮癣”应该怎么办?

2、全班交流

3、请同学把课后调查了解到的需要用法律武器解决的事列举在黑板上。(1)学校附近设有网吧。

(2)小摊小贩在校门口兜售零食、物品。(3)小店出售三无产品。

(4)有人不遵守交通规则,闯红灯。(5)有人随地吐痰、随手乱扔垃圾。(6)有人损坏花草树木

„„

4、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问题,运用法律武器去解决它,其他同学可以做相应的补充,老师做适当的指导。

5、过渡:在生活中,我们除了运用法律武器去解决问题,还可以对法律法规本身不完善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这也是在尽自己的义务。

6、出示《化悲痛为法律》一文,指名朗读。

7、开展交流,通过这篇文章,我们有什么感想。

8、请同学大胆地说出自己认为现有的法律法规需要完善的地方。

9、大家共同制定修改的意见。

三、“不做沉默的羔羊”

1、我们了解到为了保护 我们少年儿童,国家已制定了法律法规,如果当我们的权利受到侵犯时,我们自己不能很好地运用法律法规来保护自己,那我们就成了沉默的羔羊。

2、出示小流浪汉王力的案例,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

3、组织学生自己展开学习:(1)未成年人是指哪些人?(2)虐待未成年人有哪些行为?(3)我国法律对虐待未成年人有哪些严厉的惩罚措施?

4、组织展开讨论:(1)王力的做法好不好?

(2)如果我是王力,能不能想出其他的办法?

5、小结:我们不应该做沉默的羔羊,而是应该勇敢地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6、请自己的权利曾经或现在正受到侵犯的同学,大声地把它说出来,全班共同想办法为其解决。

四、开展制定《学生权利保障公约》的活动

1、出示拱宸小学制定的《学生权利保障公约》,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

2、结合本校的特点,分小组对拱宸小学制定的《学生权利保障公约》提出修改意见。

3、全班进行归纳概括,形成本校的《学生权利保障公约》。

4、选出代表把全班制定的《学生权利保障公约》整理好,课后递交给学校校长。

五、总结活动

寄语:愿每位同学都能知法、懂法,能够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也能够运用法律武器尽自己的义务,维护国家和别人的利益,在法律的保护下,茁壮成长。

板书设计:

法律护我成长 学会拿起法律的武器 不做沉默的羔羊

8、鸦片的背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知道鸦片的危害、林则徐禁烟、鸦片战争以及列强侵略中国的暴行等基本史实,了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

2、情感与态度:通过揭露列强侵华的暴行,分析中国屡遭欺凌的原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了解林则徐禁烟的爱国壮举,培养学生爱戴革命先辈、热爱祖国的情感。

3、行为与习惯:体验历史,在体验中进行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等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4、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影视片,查找材料,讨论交流,讲英雄故事等方法,让学生知道落后是国家受欺凌的根源,全国各族人民只有前仆后继,奋发图强,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教学重难点:

1、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2、让学生知道落后是国家受欺凌的根源,全国各族人民只有前仆后继,奋发图强,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学情分析:

本课学科知识的逻辑性强,完全按本教材学科知识的逻辑讲述,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心理上很难接受,思维上也难于理解。他们比较容易接受儿童的生活逻辑。

四、教学准备:

1、图片资料:鸦片及鸦片走私、人民英雄纪念碑、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圆明园废墟。

2、影片资料: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收回香港、澳门实况录像。

3、音像资料:《七子之歌》

五、教学安排: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历史的转折----从鸦片战争开始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导言,提问“中国古代有哪些让我们自豪的历史?”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有关四大发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图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回顾上册第四单元)。

2、可是,到了近代,我们的祖国和人民却血受欺凌,遭到无数次的侵略和掠夺。

教师展示部分图片,如:近代我国疆土的变化,中国人惨遭残杀的情形等。

这段痛苦的历史开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是如何爆发的,还得从鸦片说起。

二、直面鸦片

1、教师展示与鸦片、吸食鸦片等相关的图片,结合教材介绍鸦片。

2、学生讨论:人们大量地吸食鸦片会产生什么危害?

3、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1)对个人而言,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还会造成家庭贫困。

(2)对国家来讲,将士吸食鸦片,会使军队战斗力下降,政府官员吸食鸦片,会滋生腐败;百姓吸烟上瘾,不但会影响生产,还会给社会的安定造成隐患,与此同时,大量白银流入外国人的腰包,损耗了国家的财力。

4、既然鸦片流毒危害如此之大,当时中国人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吸食鸦片?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1)容易上瘾;(2)市场上卖的鸦片太多了;(3)社会风气颓废,国民素质低下等等。

5、教师充分肯定学生发言,提问:这么多鸦片是从哪儿来的呢?

学生发言(种植、贩卖等)

教师总结:这都是英国一手造成的。

三、鸦片叩开了中国的大门

1、教师介绍英国:19世纪上半期,英国在全世界最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从手工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的技术革命),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工业十分发达。号称“世界工厂”。

学生发言,教师引导:这个“工厂”消化功能极强,可以将大量的原材料在短期内迅速生产成人们所需的商品,只要商品售出,即可获得高额利润。

为了获得高额利润,英国向世界各地倾销商品,中国市场广阔,又没有优质的工业品,英国人认为这是一个倾销商品的好地方,于是将大量的工业品运到了中国。

2、你认为英国人运来的商品在中国会畅销吗?

学生讨论,者教师公布正确结论:不会畅销。

为什么不会畅销呢,学生进一步讨论,然后发言交流。

3、教师总结

(1)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可以基本自给自足,对外国工业品具有天然的顽强抵抗力;(2)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许广州一地与英国通商,严格限制对外贸易;(3)中国经济落后,购买力很低。

因此,英国在中国能销售出去的商品十分有限,而英国却要从中国进口大量他们需要的生丝、茶叶等货物,这使他们企图从正常贸易中获利的目的不能实现。

4、在利益的驱使下,卑鄙的英国人又找到了一种新的商品---鸦片,将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武器来攻打中国,所以中国市场上的鸦片的数量越来越大,吸食鸦片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正如教材所述,向中国输入鸦片使英国的鸦片贩子一下子变成了百万富翁,可是,中国人却深受其害,有些地区的民众开始自发地与鸦片贩子作斗争,但又凭分散的几个人的力量怎么抵消得了更大的倾销势头。

面对日益泛滥的鸦片,面对国破家亡的危险,你们能想出好办法挽救这种危机吗?谈谈自己的想法。

四、严禁鸦片,当务之急

1、面对日前严重的鸦片泛滥和国破家亡的危险,你想出了什么好办法?(学生各抒己见)

2、教师介绍:在对待如何解决鸦片流毒的问题上,当时的中国民众都主张坚决抑制,但在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却出现了分歧,分成了严禁派和弛禁派两大派别,严禁派主张严禁鸦片,弛禁派主张放任鸦片走私,林则徐是严禁派的代表。

林则徐多次给哪个皇帝上书,痛陈鸦片泛滥的危害?(答:道光帝)

道光帝接受他的主张了吗?为什么?(答:接受了)

教师引导:因为他认识到鸦片泛滥最终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你知道道光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哪里查禁鸦片。(答:广东)

五、爱国英雄林则徐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林则徐其人。P56

2、播放虎门销烟的影片资料,参考教材,让学生了解虎门销烟的大体过程。

3、展示图片:天安门方块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一幅浮雕。

你知道这幅浮雕展现的是什么场面吗?

为什么要将它刻在这么醒目的位置?

4、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这是一次正义的爱国壮举,它标志着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开始,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华民族尊严和反对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林则徐是值得全国人民爱戴敬仰的民族英雄。

5、让学生讲讲自己该学习林则徐的哪些精神?

六、狂妄的心,用战争说话

1、英国商人用商品打开中国大门的企图成功了吗?

用鸦片作为武器打开中国大门的行为行逞了吗?

被惹恼了的英国商人和英国政府会怎么样呢?

他们决定采用最原始也最野蛮的方式---战争,用战争迫使清政府屈服,迫使清政府将他们所需要的一切拱手奉送给他们。2、1840年,英国以林则徐禁烟为借口,公然向清政府宣战。教师展示地图,简述经过:

(1)战争爆发的标志是英国舰了到达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

(2)结束的标志是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这是近代中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3)战争的结果,是清政府被迫向英国支付巨额赔款,并丧失了包括领土主权、司法主权等在内的大量主权。

(4)战争的影响是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七、战争原因之我见

英国与中国远隔重洋,从英国到中国至少需要四个月航程,它们之间为什么会发生战争呢?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总结:(1)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需求。工业革命后,英国生产能力大大提高,需要不断地扩大原料产地和商品的销售市场;

(2)清政府腐败无能,战前,盲目自信、面对挑衅,又手足无措,既不能统一思想,又不去积极备战;

(3)中国科学技术、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英国,不能避免被动挨打的局面。

板书设计:

鸦片的背后 鸦片——一种特殊的武器

屈辱的战争

第二课时

一、肥沃的土地,爱你没商量

1、你知道鸦片战争使英国得到了一些什么好处吗?

通过《南京条约,》英国的侵略权益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满足,面对这么多的诱惑,你认为其他的资本主义国家会袖手旁边吗?

《南京条约》的签订大大刺激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野心,在以后半个多世纪中,法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对中国发动了十几次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企图达到掠夺瓜分中国的目的。

2、剪辑播放甲午中日战争、中法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片断,同时配音简要介绍战争的经过、结果和危害。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资料”,了解教材图表中几个主要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影响,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实际,对于这些战后条约和影响宜淡化处理,只需了解,不需要深入分析。

二、侵略者犯下了滔天罪行

1、播放影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火烧圆明园的片段,使学生对英法联军的暴行留下直观而深刻的印象。

看完录像,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在愤怒的情感中感受爱国之心。)

2、请几个同学分段有感情地朗读《秋谒圆明园》P60

展示图片:夕阳下的圆明园废墟。

现在,北京市政府已决定重修圆明园的部分景点,对此曾经有人提出过异议,你认为重建圆明园有必要吗,为什么(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均给予充分的肯定)。

3、播放与八国联军侵华相关的录像。

学生分组有感情地朗读教材,揭露八国联军的侵略罪行。

三、为什么会挨打

1、提出问题,中国地域广阔,人品众多,在古代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古老的东方文明曾经推动了整个世界的进步,可是为什么到了19世纪以后,却遭受到这么多的侵略和屈辱呢,把你找到的答案讲给同学们听听。

2、分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归纳近代侵略的主要原因有:(1)中外军事实力悬殊大

(2)统治者在生活上,极端腐化;在政治上,妥协退让,屈辱求和,极端无能。(3)统治者与农民阶级之间矛盾尖锐,没能发动群众抗击侵略,等等。

3、播放一段反映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人民生活改善的录像,同时配音:现代的中国,国力大大增强,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国际地位提高,在1997年、1999年成功地收回了香港、澳门的主权(录像资料)。在不久的将来也必然会收复台湾,完成祖国的统一,继续推动世界的和平和发展。

将来,我们的国家能不能更加繁荣昌盛,需要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共同努力,想一想,你将如何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呢?(学生各抒己见,袒露心声)播放《七子之歌》,学生阅读课后资料,在音乐声中结束本课。

板书设计:

鸦片的背后 不平等条约的签定 “落后就要挨打”

9、中山陵前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大生产孙中山创建中国同盟会、领导武昌起义、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的革命历程及伟大历史功绩。

2、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辑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编历史短剧或角色扮演,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发挥。

3、通过图片、影像、文字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像力,初步学会收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小组讨论等探究活动,让学生既能充分展示个性,又能与他人合作,学会处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中华先烈追求真理、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壮举,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奋发有为、立志为国的情怀。

2、通过图片、影像、文字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像力。

三、学情分析:

爱国主义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核心,是贯穿于小学整个阶段的教育。在小学高年级阶段的爱国主义教育应体现立志奋发向上、为过争光的主要价值观,爱家、爱班级、爱学校、爱社区都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先了解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和语言表达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后,根据以上情况合理分组,然后让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报刊、网站,收集有关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

2、制作有关课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增加感性认识,拓宽知识面。

五、教学安排: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引入:

1、课前小调查:先让一位穿中山装的学生走上讲台(或向学生出示中山装实物、图片),问学生:哪位同学知道这件衣服的款式?以活跃课堂气氛。

然后展示课前小调查,说说你所知道的当地(或其他地方)用孙中山名字命名的学校、公园、街道等。学生将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展示。

2、教师结合中山陵的内容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直到今天仍有那么多人怀念、崇敬孙中山呢?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从而引入第一部分内容。

二、“必须推翻清王朝”

1、学生活动----讲故事。

在学生活动之前投影孙中山像、名字来历与籍贯,再让学生看《孙中山的诞生地----翠亨村》。然后由学生分组讲述小故事----《孙中山听故事》。

通过讲故事使学生知道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活动以前的一段经历,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太平天国历史(特别是反清英雄洪秀全)对少年孙中山的影响;二是在广州、香港读书时接触了新的思想,认识到清政府的昏庸无能和中国的落后贫弱,立志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2、师生互动---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

(1)多媒体课件展示:(剪辑片段)清王朝的腐朽,没落以及西方列强欺凌中国的史实。

(2)学生看完,师问:面对当时的背景,你认为中国应该怎么办?孙中山和你的想法一样吗?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进入下一环节。

(3)自读探究:学生带着问题看书,找出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比一比看谁做得:学生说出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完成后,可向全班同学进行展示

3、模拟现场----答记者问。

孙中山早期领导的十多次武装起义,都失败了,但他仍不气馁,有人问他:“你失败这么多次了,为什么还不丧气,总是这样热心呢?”让一个或者一组学生充当孙中山,其他同学充当记者来提问,开展一个“孙中山答记者问”模拟现场活动。

(通过这个活动,要让学生知道孙中山及其革命党人有一种封建王朝决战到底的革命气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教师可以在此因势刻上导,当我们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应该怎么办呢?)

三、“与清王朝决战到底”

1、课件展示:孙中山短发改装流亡国外继续从事革命活动的音像资料。

看完短片后,教师启导:孙中山虽然流亡在外,处境艰难,但与清王朝决战到底的信念却丝毫没有改变,他积极宣传革命,革命风暴再次高涨,他又号召发动了哪些武装起义呢?让我们继续学习下面内容。

2、看图讲故事:投影一组图片:黄兴、喻培伦、秋瑾、《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碑》、《秋瑾纪念碑》以及朱德等图片,学生对照书本自学,并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在小组内编写并讲述“黄花岗起义”、“秋瑾英勇就义”及“朱德与辛亥革命”的故事。

小组推荐一位讲得最好的同学,在全班进行展示。

学生通过结合历史图片自讲革命者抗清的故事的办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进行实践性学习。

3、情景表演:请某一组学生用历史短剧的形式再现武昌起义爆发的情景,学生表演武昌起义过程,理解什么是辛亥革命。再现历史,体验历史,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新能力。

(多媒体显示大背景《武昌起义》。)

4、师生互动:

教师设计一些问题启导学生:例如,武昌起义后,当时全国的情形是怎样的呢?清政府宣布退位是在哪一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还是推翻了封建制度?„„

学生看书思考后回答。

四、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课外活动:指导学生课外观看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之《武昌起义》一集。板书设计:

中山陵前 他把皇帝拉下马 建立人人平等的新中国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提问:武昌起义又被称作什么?孙中山把清帝拉下马是在哪一年?

学生回答后,教师启导:腐朽的清政府推翻后,中国何去何从是摆在孙中山及革命派面前的首要任务。为此,他又开始了探索建国治国之路。

二、新授部分

(一)“总统是人民的公仆”

1、课件展示:观看有关中华民国成立的音像节选-----《孙中山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民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后,如何治理自己的国家呢?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说说自己的看法。

(3)教师启导学生思考归纳,孙中山治国与清政府治国有何本质不同?你认为共和制好?还是封建君主专制好?

2、听故事、谈想法。

(1)播讲小故事——《今天我总算见到了民主了》。

(2)师问:故事中“老人所见到的民主是什么?”请谈谈你的想法。

3、教师讲述-----《孙中山不接受“万岁”口号》

4、分组讨论:你同意孙中山为自己不接受“万岁”口号所说的理由观点吗?为什么?

5、启导归纳:从以上“老人所见到的民主”和孙中山不接受“万岁”口号的内容中,你觉得孙中山是一个怎样的总统?

(二)“共和新气象”

1、启导

师问:孙中山为了使共和制长存,又是怎样做的?

生答:(可以灵活回答。„„如,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将共和国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革除陈规陋习,废除封建习俗等„„)

2、分组探究

中华民国成立后,全国出现了哪些新气旬有?请分组探究并讲述一个给你印象最深的典型事例。

3、交流汇报

(1)学生展示自己小组收集的共和新气象的图片、文字资料。

(2)学生讲述典型事例:如“废除女人缠足”、“男人头上的辫子”„„

(三)、革命尚未成功

1、背景史料-----“巡抚变都督”。

讲述武昌起义以后,各地出现的清政府旧官僚乘机见风使舵,投机钻营情况。使学生明白,在革命队伍中出现了封建旧势力,使革命队伍变得不够纯洁,也为以后的革命埋下隐患。

2、投影、图示并讲解-----“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

(1)播放音像资料:《袁世凯及其党羽反对孙中山及南京政府》、《孙中山辞职后乘车离开总政府》、《袁世凯绝望死去》等,使学生了解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大致过程,以及袁世凯的可耻下场。(2)启导学生思考:你对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有什么想法?

3、师生互动-----“社会境况大扫描”。(1)电脑显示图片:

第一组:《北洋军阀在汉口一带烧毁民房》、漫画《官肥民瘦》等。第二组:《外国列强瓜分中国图》、《外国在中国的租界》等;

第三组:《军阀混战,百姓举家逃亡》、朱自清所写关于儿童们悲惨生活的《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等。(2)小组探讨:

从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请你描述一下孙中山退位时的社会情况。你认为孙中山建立共和制的愿望真正实现了吗? ③孙中山和他领导的革命派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吗?(3)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4、情景升华-----“深切缅怀孙中山”。

(1)课件展示:在悲怆激扬的音乐中播放关于介绍孙中山逝世的音像资料剪辑短片。(2)体会感言:仔细集会孙中山的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谈谈自己的想法。(3)激励升华:你认为孙中山一生的付出值得吗?学完了本课,你心目中的孙中山是一个怎样的人?

5、结合史实和《革命士兵替群众剪掉辫子以及课文插图》,问辛亥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了吗?

三、总结全文

以歌谣总结:一代伟大孙中山,同盟会是他创建,制定纲领高远瞻,三民主义思想传,武昌起义令鬼颤,辛亥革命创民国,民主共和人民心,推翻帝制功永远。

板书设计:

中山陵前 伟人(孙中山)必须推翻清王朝 建立人人平等的新中国

10、南湖游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知道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时间、地点及其主要的创始人;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的主要内容及其伟大意义,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中华民族看到了希望,它的成立是中国历史是开天辟地的大事。

知道蒋介石背叛革命发动了屠杀中国共产党人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周恩来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南昌起主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2、情感:激发学生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情感。热爱人民军队的情感。

3、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学习红军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热爱人民军队的情感。

进一步激发爱党、爱人民军队的情感,使学生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产生景仰之情,永远崇敬和爱戴他们,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优秀品质,学习他们无私无畏、百折不挠的精神,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三、学情分析: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从小走向强大,就是因为它在每一个成长阶段总是站在人民的一边。而对于这些知识五年级的学生还不是很能理解。比较陌生。

四、教学准备:

1、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图片和音像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

2、《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VCD或磁带。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歌曲导入

1、歌曲激情:

(1)播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2)谁来说一说歌中唱出了一个什么真理?

(3)关于党的知识,你了解什么呢?还想了解些什么呢?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第10课南湖游船

二、互动感知

(一)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

1、回忆旧知:

(1)同学们,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国近代社会曾欣起过三次大的革命运动,是哪三次呢?结果如何? 生答,师出示虎门销烟、甲午战争等图片。

(2)鸦片战争后的80多年,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民主和自由进行了多次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但都没能把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深渊中拯救出来。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腐朽的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但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人民仍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2、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1917年,与我国接壤的俄国发生了一场大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这是由谁领导的什么革命?

(2)出示:列宁肖像图。对,是由列宁同志领导的十月革命。老师能简单地介绍十月革命。

(3)小结:十月革命像一声春雷震醒了中国人民,中国知识分子看到了拯救中华民族新的道路和曙光,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分子开始向人民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3、了解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1)过渡:不久,我国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青年学生和工人阶级走上政治舞台。随着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人越来越多,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相成立。

(2)教师出示“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分布示意图”。

(3)小结: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议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组织上的准备,1921年7月各地共产主义相约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

(二)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经过。

1、自学课文第77到78页内容,思考:(1)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2)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经过。(3)中国共产党一大的主要代表。(4)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的主要内容。

2、交流讨论:

(1)中国共产党一大是在什么时间召开的? 板书:1921年7月23日----7月31日

(强调:7月1日是党成立的纪念日,而不是成立日)(2)最初召开的地点在哪里? 出示一大会址图

(3)会议地点为什么要变动,地点的变动说明什么?

小结:说明当时建党的环境十分危险和恶劣,革命先驱们是冒着巨大的危险,建立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4)你知道有哪些人参加了共产党成立大会吗? 板书:毛泽东、董必武等13人

小结:毛泽东、董必武等13人参加了共产党成立大会,代表全国50多位党员。(5)出示教材第78页的代表人像图。让学生自由介绍这些代表。

(6)看录像: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的片段。一大召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党纲,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选举陈独秀担任中央局书记)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你明白是什么意思吗?

(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三)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1、阅读:《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

2、引导学生讨论:了解了建党的经过,你有什么感想呢?

3、讨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小结: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它的成立使中国人民有了自己坚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些焕然一新。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呢?

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经过及其成立的伟大意义,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热爱中国共产党,学习先驱为革命不惜献身的创业精神,做继往开来的一代新人。

(四)了解“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过渡: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就与孙中山先生创立的国民党合作,进行国民革命运动。可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篡夺了国民党的领导权,制造了罪恶滔天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2、观看录像:“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片段。

3、蒋介石是哪一年发动反革命政变的?是在什么地方屠杀共产党人的?(1927年4月12日于上海)

4、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做的?

5、小结: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被征服!他们擦干净同伴的血迹,准备进行武装起义,继续战斗,挽救革命,南昌起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五)多向交流,了解南昌起义

1、听录音。(介绍当时南昌形势和南昌起义的时间和领导人)

(1)讨论:为什么选在南昌举行起义

(当时,敌人在南昌的力量比较空虚,在南昌4万多驻军中,我党掌握和受我党影响的部队有3万多人,形势对起义十分有利。)

(2)南昌起义是什么时候爆发的,领导人是谁?

2、出示书中P80“南昌起义”的彩色插图,引导学生说一说准备起义时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这幅插图描绘的正是起义时在总指挥部门前的情景,台阶上面的建筑物是江西大旅社,当时是起义总指挥部。台阶正中是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左边坐的是起义军参谋长刘伯承,右边站的是第20军军长贺龙,身后中间者为国民革命军第11军军长叶挺,叶挺右边的为国民革命军第9副军长朱德。)

起义战士们怎样?

(战士们紧握钢,急切而又激动地等待南昌城头划时代的第一枪。)

3、看录像:南昌起义的片段。

(1)谁能简单描述一下起义的经过?

(起义战士颈系红带,臂缠白毛巾,从四面八方向敌人发动进攻,战斗激烈。)

(2)起义的结果如何?

(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南昌城头飘扬起革命红旗)

4、讨论:南昌起义为什么能迅速取得胜利,南昌起义的意义是什么?

小结:南昌起义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5、出示:南昌起义部队行动路线示意图。

(1)教师边演示边讲解

(南昌起义胜利后,起义军按照预订计划,主动撤出南昌向广东进军,而蒋介石及南京政府进行了疯狂的围堵,起义军边打边退,继续南下。10月初在广东遇优势敌人的围攻,苦战不胜,为了保存实力,剩下的队伍一部分由朱德和陈毅带领转入湖南开展游击战争,一部分转入海陆丰地区继续斗争。

(2)讨论:起义后有计划地撤退,可后来为什么又遭到了失败?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3)小结:由于没有根据地的依托和没有同广大农民相结合从而导致后来的失败,这惨痛的教训清楚地告诉我们:军队与广大人民是鱼水的关系不,要想取得革命的成功,没有广大人民作坚强的后盾是不行的。

三、组际互动,巩固新知

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互问式的竞答比赛。

五、总结延伸

革命先辈为了革命的胜利,不畏残暴、不怕牺牲,英勇奋斗,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应该怎样做呢?

板书设计:

10、南湖游船

诞生在小船上的大党

寻找中国的新出路

中共“一大”

第2课时

一、录像导入,创境激情

1、导入:一位美国记者说:人类有四大史诗――以色列埃及走出,汉尼拨翻越阿尔卑斯山,拿破仑进军莫斯科,美国人拓荒西部,但是,他们与长征相比都黯然失色,他说:(切入录像:长征组图)长征是无与伦比的,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所创造的一部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

2、揭题:那么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长征途中红军都经历了哪些艰辛的历程,长征胜利的意义何在?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了解的内容。

二、对比分析,了解长征起因

1、过渡:南昌起义爆发后不久,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由于毛泽东、朱德的正确领导和当地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

2、出示革命根据地发展的动态地图。

3、引导学生根据这发展的气势联想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著名论断。

为什么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4、红军队伍不断迅速扩大,这使国民党反动派惊恐不安,他们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从1930年开始,蒋介石就调集军队,向我红色根据地发动连续五次“围剿”。

5、出示红军五次反“围剿”的概况图: 次 序敌 军红 军比 例红军歼敌数领 导 人 第一次10万4万2.5:11.5万毛泽东 第二次20万3万6.5:13万 第三次30万3万10:13万多

第四次50万7万7:13万多周恩来、朱德 第五次100万8万12.5:1王 明

在五次“围剿”中,前四次“围剿”的结果如何?

蒋介石不甘心四次“围剿”的失败,1933年10月又100调集万军队,200架飞机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结果怎样?

6、讨论:为什么红军前四次反“围剿”能胜利,第五次却失败了呢?

小结:胜利不在于力量的悬殊,而在于正确的领导。

7、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三、多种形式,体验长征

1、听录音:长征的开始

(1)红军是从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开始的?当时有多少人?

(2)请学生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图上标出红军长征的起点.(3)红军在长征开始时,遇到了什么困难,人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结:面对敌人的围追,红军战士不怕牺牲,英勇奋战,终于冲破了四道封锁线,渡过了湘江,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红军只剩下3万多人了。

看录像:遵义会议

过渡:在这危急关头,毛泽东提出了改变进军方向,向敌人力量最薄弱的贵州前进,之后,强渡乌江攻占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

(1)说一说:遵义会议是什么时候召开的?会议内容是什么?

(2)议一议:会议的召开对党,对红军,对中国革命有什么意义?

3、讲一讲:长征的故事

红军长征路途之远,困难之多,长征途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下面我们来开个“红军长征”的故事会。

(1)要求学生讲故事时注意语言简洁

(2)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解,适当进行一些补充或适时播放一些录像,如:飞夺沪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惊险片段。

(3)请学生在讲故事的同时,相机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图上贴上一些形象的标志。

4、议一议:长征胜利的意义

(1)红军走出了大草地,经过毛儿盖,继续北上,突破了天险腊子口,冲运了渭水,翻越六盘山,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

(2)看录像,长征胜利会师的场面。

(3)请学生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图上分别标出红军陕北会师和三大主力会师的时间和地点。

(4)讨论:长征的胜利说明了什么?

(5)小结:红军长征行程达二万五千里,历经11个省,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长征的胜利,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

5、读一读:《长征》诗词。

(1)长征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以大无畏的革命主义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写了一首七律诗《长征》。

(2)出示:七律《长征》。

(3)请一两位学生自荐读,要求读出感情。

(4)全班齐读,对七律《长征》诗中的语言进一步思考。

6、欣赏歌曲《长征组歌》。

7、总结:长征是人类的壮举,光辉的史诗,如今我们谈长征,重在谈长征精神,我们每位同学都应该学习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精神,学习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珍惜今天,笑对生活,努力学习,掌握本领,把21世纪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四、讲故事,激发爱党情感

(一)心中永远装着人民

1、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支摧不垮的队伍,其中最主要的奥秘就在于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的彻底解放。

2、仔细阅读“生得有意义 死得有价值”。

3、谈谈阅读之后的感受。

4、你知道哪些革命英雄的感人故事?给同学们讲述或表演历史剧。

5、好书推荐:《红岩》、《青春之歌》、《烈火中永生》等革命书籍。

(二)不忘群众的利益

1、阅读“25辆马车的故事”,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地方?

2、阅读“胜利的秘诀”,“王者之师,所向无敌”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阅读“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你知道当时制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有哪些内容?学唱这首歌

4、阅读“南瓜生鸡蛋”,在小组里体会表演,讨论反映军民之间怎样的情意?

5、课件欣赏:《长征》片尾曲《十送红军》。

五、活动总结

1、在这些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

2、小结: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使我们了解了一些近代的历史事件,一些救亡图存的抗争事例,同时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到对国家、民族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从小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板书设计:

10、南湖游船

一切为了人民 的翻身解放

心中永远装着人民

不忘群众的利益

11.李奶奶身上的伤痕

一、教学目标:

1、让惨痛的日本侵略者伤害中国人民的历史事实震撼孩子的心灵。激发孩子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强国之心。激荡孩子“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纯洁而美好的心灵。

2、培养学生强烈的“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的意识。

3、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整合历史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三、学情分析:

要让和平时期的孩子知道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今天的孩子独生子女较多,也没有经历过困难和艰苦的生活,对战争的残酷体会不深。所以,只有充分让孩子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以及心灵的创伤,才能更加体会到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

四、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日军侵华罪行。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多重体验,走进南京大屠杀。

1、师板书:老师想先请你们算一道数学题:76400除以4,答案是多少? 学生计算:19100 师:这在数学中也许是个普通的数学,可是如果说这是一天中被杀害的人数你相信吗?世界上恐怕再也没有比这样更恐怖的数学题了,我们谁都不愿意做,但事实却摆在了我们眼前。

2、师:你们看!我们前面算的数字就来源于此。

课件出示日寇侵占南京后为了防止中国人反抗,进行的大规模集体屠杀。1937年12月13日,南京被日军侵占。

12月15日,2000余中国军警人员被赴汉中门外,用机枪扫射,焚尸灭迹!12月15日夜,9000余中国市民和官兵被屠杀。

12月16日傍晚,5000余中国士兵、难民被押往中山码头江边,用机枪射死,抛尸江边。12月17日,3000余南京电厂工人和军民被枪杀、焚烧。

12月18日,57400中国被俘军人和难民,先用机枪扫射,再用刺刀乱戳,最后以煤油纵火焚烧,残余骨骸扔入江中。

3、师:这些来绝人性的日本侵略者前后4天,共杀害76400人,平均每天杀人是19100。相当于多少个我们学校的学生人数?透过这些数字你看到了什么?

(设计说明:通过计算,把数字带给学生的震撼带入学习内容之中,整个课堂有了一种良好的情感基调)

4、师:除了这些数据我们能看到日寇的残忍,这几句话中还有什么地方震撼了你心灵?(学生交流)

5、师:这76400只是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大屠杀中杀害的中国人的一小部分,那段硝烟和血光交织的岁月是一种怎样的耻辱,那40多天是怎样的日日夜夜啊?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暗无天日的日子。(课件播放《南京大屠杀》,定格在30万)(设计说明:从国耻入手,通过观看《南京大屠杀》,目的是定下沉重的基调,力求渲染气氛,激起学生情感体验,以达到“转轴拨弦三两下,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先声夺人的效果。)师:此时你的心情如何,你最想说什么?

生:我的心情非常非常气愤,这些日寇太残忍了,杀了30多万人,真是可气啊!生:我看到他们把中国人活埋,我很气愤!这些日本鬼子实在太可恶了。

6、师:再请你们算算30万相当于多少个天宁小学的学生人数,一个电影院坐1000人,30万人得坐满多少个电影院,40多天杀了30万人,大约每天杀多少人?

生:每天杀害900多人,平均每分钟杀5人!(设计说明:通过这一组数字的计算,是让学生直面历史,学生的心情由轻松到沉重,到心惊到害怕,带来强烈的冲击,心灵受到了震撼,这种情感体验成为所有儿童刻骨铭心的感受)

7、师:南京大屠杀杀了那么多人,在历史上是骇人听闻的、空前绝后的,而侥幸活下来的人,也是伤痕累累,李奶奶身上的伤痕那里留下的,我们听一听李奶奶的故事,看看这场浩劫给活着的人带来怎样的伤害)?

录音:李奶奶的故事

8、师:听了这个故事,你觉得这场战争给李奶奶带来了哪些伤害?

生:他们带给李奶奶的是精神上的折磨,也许她每当摸到刀疤就会想起往事。生:日本鬼子带走了李奶奶的快乐,使李奶奶失去了孩子。

9、师:如果你现在身上有和李奶奶一样的话,你的感受会是怎样的? 生、我会恨那些日本鬼子!(设计说明:在教学时,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运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展开想象、联想,心理换位思考等,使道德感染变得鲜活、具体而又丰富,激发他们的强烈情感!)

二、切身体验,了解身边罪行

1、师:刚才我们看到的仅仅是日寇在南京大屠杀中犯下的罪行,其实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罪行真是磐竹难书,他们侵略中国的时候,还到过我们的家乡。课前请同学们去调查访问,我们来听听去采访的同学有什么话说?

采访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老师向同学们推荐《烽火海盐》——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丛书。

三、亲身实践,声讨日寇罪行。师:课前同学们收集了很多日本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准备好了一份声讨资料,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声讨资料,让大家看看侵略者的可恶行径!请先在小组内交流,选好上来声讨的代表。

小组交流后进行全班交流。(1)画中有话:

他们给大家带来了这样一组图片,请看-----:

(学生分别上来用几句简短的话介绍自己带来的图片内容)师:这些真实的历史记录,展示了日寇制造的令人发指的行为,回顾这样一段屈辱的历史,看着这样的画面,作为一个中国人怎能不气愤填膺?回去给更多的人看好吗?

(2)数字传声:

学生出示收集到的很多数据资料。

师:一组组冷冰冰的数字带给我们的是血淋淋、铁铮铮的事实!历史不会忘记,历史能不允许国人淡忘!这些数字将伴着每个中国人的记忆!(设计说明:大量侵略史实材料的补充,目的是增加信息源,扩大信息量,进一步揭露日寇的暴行,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更多触目惊心的史实,既拓展了他们的视野,又让他们的心灵再一次受到强烈的触动与震撼,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感情,同时,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归纳整理表达语言文字的能力。)板书设计:

11.李奶奶身上的伤痕

无法愈合的创伤

血迹斑斑的罪证

13、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教学目标:

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奋斗的曲折里程和取得的重要成就,懂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始,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意识,立志为强大祖国、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

三、学情分析:

小学高年级阶段是世界观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学生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四、教学准备:

1、尽可能制成教学课件。

2、提供给学生参考读物,准备抗日英雄故事会。

3、学唱抗日联唱歌曲。

五、教学过程:

二、活动过程预设:

(一)活动一——情景故事揭主题

1、播放课件猜声音

2、说一说,钟有什么作用?

3、师讲述故事《梦游拖拉国》,盼盼参加的拖拉国的运动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出示课题:做事不拖拉)

2、(二)活动二——大事小事话拖拉

1、提供照片,说说他们在干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后果?

2、小朋友平时在生活、学习中,你有没有做事拖拉的时候呢?都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麻烦呢?仔细找一找自己在生活、学习中有哪些拖拉的小毛病。大胆地说给同学听一听?

3、小结:学习、生活中只要我们做事一拖拉,就会浪费许多宝贵的时间,结果手忙脚乱很被动,心情也很不舒服。

4、从小拖拖拉拉养成了习惯,将来长大后参加工作,如果还是那么拖拉,又会是什么后果呢?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穿越时光的隧道,到十几年以后去看看吧!

5、出示“医生动手术”、“消防队员救火” 等图)

(1)

瞧,有的同学长大后成了医生。(播放抢救录象)。假如医生做事拖拉,结果会怎样?

(出示字幕)“对医生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医生可千万不能拖拉!(2)

看!有的同学成了一名消防队员。(播放灭火录象)。假如消防队员行动拖拉,会是什么后果呢?

(出示字幕)“对来消防队员说,时间就是胜利”消防队员一定要分秒必争,可绝对不能拖拉!

6、学们长大后还可能从事各种各样不同的工作?如果拖拉了会产生什么后果呢?同伴讨论后,集体交流。

7、小结:是啊,人命关天,水火无情,农时不等人,机会不再来,看来不管你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不能拖拉,拖拉的后果真的很可怕!

8、所以我们现在就要抓紧时间,从小养成做事不拖拉的好习惯。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时间就是什么呢?(出示学生图片)

(二)活动三——借助故事来感悟

2、故事,各抒己见

3、(1)听一听,《寒号鸟》的故事(2)说一说,寒号鸟为什么会冻死?你还想对它说些什么呢?

小结:看来,做事拖拉还会造成丢掉生命这样严重的后果啊!时间就是生命,大伙儿送了那么多忠告给寒号鸟,老师也想送它一首诗。

4、(3)读一读,出示《明日歌》(4)悟一悟,读了这首《明日歌》你从中悟到了什么道理?

(四)活动四——真情告白 一句、二句谈感受 板书设计:

13、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庄严时刻

我们站起来了

他们回来了

第四篇:国标本苏少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第二册)全册教案

国标本苏少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下册(第二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春来了》

单元总要求:

1、通过演唱,听赏本单元的歌曲,乐曲,使学生了解与春天有关的音乐作品,从不同的角度体验春天带给我们的不同感受;继续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在各项音乐活动中培养开朗,大方的性格和勇于实践的精神。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在生动活泼的音乐中,体验声音世界的丰富多彩,感受活泼、欢快的情绪。产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二、初步感受三拍子歌曲的韵律,学会用优美,柔和的声音表现歌曲内容。

三、能用优美的声音演唱《再见吧冬天》并能自己创编歌词进行演唱。教学过程

一、复习强弱两种不同的力度

1、游戏《鼓上的小米粒》

2、请学生拍一拍强弱两种不同的力度以及2/4拍和3/4拍的强弱规律。

3、感受三拍子的韵律,选择合适的方法给歌曲伴奏(《再见吧,冬天》的旋律),同时让学生熟悉歌曲旋律

二、复习几首有关冬天的歌曲

1、唱歌曲《堆雪人》

提示学生用活泼欢快的声音来表现歌曲的情绪。

2、欣赏《雪花飞舞》

这一首歌曲的情绪又是怎样的。

三、歌曲《再见吧,冬天》

1、冬天,我们可以做很多有趣的游戏:堆雪人,滚雪球,打雪仗„„现在冬天已经渐渐离开我们了,老师要对冬天说一句话:“再见吧,雪花”;你能对冬天说一句话吗?

2、指名请学生回答

3、听教师范唱歌曲《再见吧,雪花》

4、学唱歌曲

四、课堂小结。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独奏《小松树》

2、唱《小小雨点》

3、节奏创编《小雨点》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木琴独奏《小松树》,了解木琴的音色,感受到乐曲的情绪,在聆听过程中获得愉悦的体验

二、通过演唱《小小雨点》,感受二拍子歌曲的节拍感能用轻快跳跃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三、能利用打击乐器自编声势动作为歌曲伴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再见吧,冬天》

1、集体齐唱歌曲。

2、创编歌曲《快来吧,春天》(请学生说一句欢迎春天的话,然后把它用《再见吧,冬天》的旋律唱出来。

3、请2~3位学生进行表演。

二、初步熟悉音乐,请学生听音乐说一说春天我们能看到一些什么?

1、桃花开了我们就知道春天来了;小草绿了我们就知道春天来了„„闭上眼睛听一听,仿佛看到了春天的„„

2、教师用不同的速度,在不同的音区弹奏《小小雨点》的旋律,并分别请学生讲一讲

3、指名请一些学生根据老师弹奏的音乐,用自己的动作表演这些事物,初步要求动作和音乐合适,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音乐的变化。

三、歌曲《小小雨点》

1、听教师范唱(听还有谁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2、学生仔细聆听并回答

3、教师演唱,请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编几个简单的动作加以表演。

4、用听唱法学唱歌曲

5、集体演唱《小小雨点》

6、提示学生用活泼欢快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7、指名请学生演唱。

8、请学生给歌曲创编一些动作并加以表演

9、集体演唱歌曲《小小雨点》

10、完成课后练习“我的创造”。

四、结束教学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唱

《我和小树来比赛》

2、动

集体舞《小树快长高》

3、拓展 有关植树节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一、初步养成主动倾听音乐的习惯,并乐意与他人合作。通过演唱《小小雨点》,感受二拍子歌曲的节拍感能用轻快跳跃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二、“问”与“答”,“领”与“齐”的部分能准确切入。

一、参与游戏后能分辨常见打击乐器的不同音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小小雨点》

1、集体演唱歌曲《小小雨点》

2、指名请学生进行歌表演。

二、歌曲《我和小树来比赛》

1、教师导入

2、初步熟悉旋律

(请学生想象自己是一棵小树,听音乐告诉老师小树在干什么)

教师结合速度、力度等等不同的音乐要素弹奏歌曲《我和小树来比赛》的旋律,并请学生讲一讲。

3、创设情景,教师可以把歌词改编成一个小故事,让学生进行表演

可以请几组学生进行表演(把《我和小树来比赛》的旋律穿插在故事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歌曲的旋律

4、教师范唱《我和小树来比赛》

5、出示歌词,跟老师按照歌曲节奏读歌词

6、用听唱法学唱歌曲

7、反复练习

8、集体演唱歌曲

9、请学生想一想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样的心情来演唱这一首歌曲。

11、指名请学生演唱

四、律动、集体舞《小树、小树快长高》 分别请学生扮演小树,和小朋友加以表演。

五、课堂小结。第二单元

妈妈的歌

课时

第一课时

备注

教学内容

1、听:《摇篮曲》(黎族民歌)《摇篮曲》(舒伯特曲)

2、唱:《大树妈妈》

3、我的创造:《唱唱拍拍》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了解尊敬长辈,关心他人是一种美德。通过角色表演,学生参加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有所提高,并能常识有个性的创造性活动。

学会用轻柔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有感情地进行表演。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轻轻地随着音乐的旋律摇摆,也可以闭上眼睛感受乐曲的优美意

境。

2、说说这段音乐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让你想到了怎样的情境?

3、聆听歌曲,体验情绪。] 听《摇篮曲》(舒)

4、用钢琴伴奏唱旋律。

5、听黎族民歌摇篮曲 有啥一样有啥不一样呢?

二、故事导入,学唱新歌

1、说说“大树妈妈”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2、请小朋友都来扮演大树妈妈,一边做摇篮的动作,一边跟着老师用轻柔的声音读歌词。

3、整体听唱法学唱歌曲

三、分组创编,角色表演

四、听听唱唱,课堂拓展

1、你们还听过或唱过那些摇篮曲。能唱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听吗?

1、各抒己见

2、来做一会回“小妈吗”

3、听到歌里唱些啥?

4、用哼名跟着旋律轻轻哼唱。一边唱一边闭上眼睛想象夜晚妈妈哄小宝宝入睡的情景

5、各抒己见

6、感受音乐,熟悉旋律

7、熟悉歌词,体验八分休止符。

8、学唱

9、分组合作编排歌表演

第二课时

备注

教学内容

1、唱:小宝宝睡着了

2、听: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3、活动:献给妈妈的礼物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

感悟到母亲的温情与慈爱,懂得尊敬长辈、关爱他人是美好的品质。

能力目标

乐于参加歌表演、音乐游戏等生动活泼的音乐学习活动。

技能目标

能熟练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并能用自己喜爱的表达方式来表现歌曲的情绪。

课前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所选的作品都具有“摇篮曲”风格,作品的旋律优秀流畅,轻柔抒情。

学生分析

现在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回报。这样的意识需要纠正。而且,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而这节课的基调是温柔的抒情的,如何让孩子静静的聆听,轻柔的演唱呢?需要教师来运用音乐特点好好调控。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用多媒体播放宁静夜空的画面,画面中有月亮,白云和闭眼的小星星,也有磕睡的小虫和小鸟。

2、介绍歌词,突出“睡了”,“动了”,“不叫了”,“不飞了”在此基础上范唱。

将学生带进宁静安祥的气氛中去。

3、师生接唱

4、帮助他们辨别应该用哪种方式演唱最合适。5

5、听《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组织讨论:妈妈用爱抚育我们长大,我们打算用什么来回报妈妈的爱呢? 你还知道那些赞美妈妈的歌?

向大家介绍歌曲的名字,并唱上两句。

6、拓展活动: 献给妈妈的礼物

1、聆听

2、感受

3、用轻轻拍手,拍腿的形式搭拍子。

4、用哼鸣跟随音乐,然后用整体听唱法学唱歌曲。

5、师生接唱

第三单元

唱着歌儿去劳动 教学内容:

1唱《劳动最光荣》《我有一双勤劳的手》《快乐的小木匠》《懒惰人与勤快人》 2听《铁匠波尔卡》 3动《粉刷匠》《悯农》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听赏,演唱等音乐活动中感受到活泼,欢快的情绪,体验到创造财富的愉快,并产生把自己的手变成一双勤劳,能干的双手的意识与愿望。

2通过参与歌表演律动等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感受劳动歌曲的特点,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展,鼓励学生大胆的运用自己的双手进行创造,并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3学生学会用欢快活泼有弹性的声音唱歌,能熟练的背唱《劳动最光荣》,有表情的演唱《我有一双勤劳的手》《快乐的小木匠》《懒惰人与勤快人》,并学会用简单的节奏为歌曲伴奏。通过简单的二声部说唱练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多声部音乐的艺术魅力。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唱《我有一双勤劳的手》 动歌表演《我有一双勤劳的手》

教学目标:本节课通过舞蹈、手语以及手工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类的双手不但能劳动,从事艺术活动,还能传达情感。使学生有把自己的手变成一双勤劳、能干的双手的意识与愿望。教学过程:

一我们的双手会做事:

1、音乐律动:《手操》拍手、转手、举手、压手指、做小螃蟹、小鸡嘴„„

2、导语:师:刚才我们的双手做了很多动作,那你知道在生活中手还能干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

师:小小的一双手怎么可能会做这么多事情呢!老师不太相信,有的小朋友只会用嘴巴说,根本就不会做,那你们一定要做给老师看了我才能相信你们。下面我们分小组准备,看哪个小组想出来的动作最多,哪个小组的小朋友最能干。

3、小组讨论。(背景音乐《我有一双万能的手》)第一组:劳动的(扫地、擦窗、„„)第二组:生活的(吃饭、穿鞋子„„)第三组:工作的(司机、警察„„)第四组:艺术的(舞蹈、手工制作„„)第五组:运动的(跑步、游泳„„)

第六组:游戏的(手影、老鹰捉小鸡„„)

4、个别表演:每小组上来排一横排一个一个表演自己想出来的动作,下面的同学模仿。

5、集体表演:随着《我有一双万能的手》表演手可以做的动作。

6、学唱《我有一双万能的手》 二我们的双手会说话:

师:小朋友的双手真能干,可以做这么多的事情,那你知道不知道手还可以讲话呢!生活中那些人是要用手来讲话的?(聋哑人)那他们为什么一定要有手讲话呢?(因为他们听不见,讲不出话来„„)有些小朋友一生出来就是聋哑人,他们从小就生活在无声的世界中,没有人讲话、没有音乐听、自己有许多话要说却不会说,真可怜呀!如果你遇到这样的小朋友也不能去歧视他,我们还是要跟他们交朋友,用我们的爱去帮助他们!三能干的双手做游戏:

1、宣读游戏规则:

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四道题目,每小组就分别请四位同学上来猜,其他组员用动作提醒他答案,一定不能用嘴巴说,否则做弃权。看最后哪组猜对的题最多便获胜。

2、游戏

四结束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唱《懒惰人与勤快人》 动《粉刷匠》《悯农》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用欢快活泼有弹性的声音唱歌,能熟练的背唱 有表情的演唱《懒惰人与勤快人》

2通过参与歌表演律动等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感受劳动歌曲的特点,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展,鼓励学生大胆的运用自己的双手进行创造,并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空房子。师:你能使空房子变漂亮吗?生讨论 2贴画,听音乐。

3一部分学跟录音唱《粉刷匠》,另一部分学生按节奏轻轻为歌曲伴奏以“刷—︱刷刷”的声音或“ 刷刷︱刷刷”

二新授

1师:粉刷匠很爱劳动,人人都称赞他是个勤劳的好孩子。勤劳的人总会有很多收获。听《懒惰人与勤快人》

2你又听到了哪一种人?懒惰人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3学习歌曲

a师范唱,生为师伴奏。B生学唱。

C自由做动作。

D两两面对面分别做勤快人与懒惰人表演。4勤快人还会做哪些活呢?{自编歌词} A小组讨论

B分4小组回答讨论结果 C4小组唱出自编歌词 D学生评价 三我的创造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再让学生按一定节奏朗读,请学生说哪种读法更具音乐性。2让学生按课本上图示练习二声部朗读{制作卡片} 3请学生按自己的设想移动卡片上的文字,并按新排列节奏作诵读练习。四结束。第四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听《铁匠波尔卡》 2唱《快乐的小木匠》 3歌表演,打击乐器伴奏 教学目标:

1能熟练的有感情的演唱《快乐的小木匠》,并从中体验到劳动创造财富的快乐。2通过听赏《铁匠波尔卡》,学生能感受到音乐的基本情绪,并能随着音乐即兴表演。

3在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教学过程

1律动《铁匠波尔卡》 2导语

师:课本上有三幅图,图中人们在干什么?[生答] 师:对,他们正在辛勤的劳动,享受着劳动的喜悦。3揭示新课内容[展示动画:大森林] 师:小朋友,在这片密密的大森林里住着一个可爱的小动物。他是谁?[动画;小熊猫从木房走出来] 4初步感受歌曲。

师:他在干什么?[生答] 师:对,原来小熊猫是位木匠师傅,他以前干活很马虎,他以为木匠活很容易做,结果做出来的东西既粗糙有不牢固,出尽洋相。后来,他改正了错误,专心干活,做出来的东西既漂亮有牢固。5发声练习

16︱ 53 2︱ 53 2︱ 53 16 ︱52 1︱ 52 1︱

6节奏练习a听辨模仿

刨木花:嚓嚓 嚓嚓︱ 嚓嚓 嚓 ︱ 拉大锯:沙

沙︱ 钉小钉:叮叮 叮叮叮︱ 叮叮

叮︱ b综合创造训练。

学生把以上几种节奏连起来读,然后按几种节奏创作小快板 7学唱歌曲 a理解歌词

分角色读歌词,齐读歌词 b范唱 c模唱歌曲 d歌曲处理。六小结 第四单元 第一课 教学内容: 1.学习歌曲《大鹿》 2.创编歌表演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大鹿》。

2.通过演唱歌曲、律动、歌表演,增强对歌曲的理解与表现,启迪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在音乐创作实践中感受到愉悦。3.

通过歌曲的学习,教育学生团结友爱、乐于助人。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复习歌曲《小红帽》。

二、新课导入: 1.师:介绍小动物

请个别学生看一下卡片上的动物名称,加以模仿。小动物分别是:小狗、小猫、小鸭子、小猴子

2.出示小白兔的图片,请小朋友讲讲小白兔在森林里干什么?.师:“就在小动物们高高兴兴的在林子里游玩的时候,来了一个狡猾的猎人,他正向小动物们靠近。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随意发挥想象。录音 5.师:“小兔在猎人的追赶下。只好拼命地逃!那么小兔子逃到哪里去了?是谁救了它?(出示大鹿的图片)大家根据图上的内容编一个小故事,相互讲一讲 6.证实学生的猜想,揭示歌曲《大鹿》。

三、新歌教学 1.听一遍录音

2.朗读歌词,突出最后

(1)跟老师读一遍,解决节奏

(2)全体学生读,个别学生读,师生共同探讨用怎样的语气来突出歌曲的 3.跟琴逐句唱歌词,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把它唱给大家

4.师:“小白兔被谁救了?(生答大鹿)我们把大鹿救小兔的一句再来唱一唱。”(由此突破难点,让学生容易掌握)33 33 | 32 4 44

|55

| 1-兔儿 兔儿 快进 来,咱们 手把 手挽牢

5.录音范唱,学生仔细聆听,比一比谁的歌声更动听,然后在比较中知道小兔的话加快速度可以表现出它的

6.模仿小兔、猎人和大鹿的动作。

四、创编表演

表演:分组上台,模仿小兔、猎人、大鹿的形象,并引申出树林中还有大鹿的房子、茂密的大树、盛开的花朵,学生拿着道具进行创遍活动,鼓励不同的形式创遍。

五、课堂小结

师:学习完了这首歌曲,大家都明白了大鹿是非常的有爱心,也很勇敢,我们小朋友以后也要以大鹿为榜样,互帮互助。

学生听音乐模仿大鹿、小兔、猎人的动作走出教室。第二课 教学内容:

1、欣赏《龟兔赛跑》。

2、律动表演。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音乐童话《龟兔赛跑》,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中不同的节奏、旋律、速度及不同乐器的音色所表现的不同音乐形象,并理解这首乐曲所表现的内容。

2、在欣赏中,通过律动表演,激发学生学习音乐,欣赏音乐的兴趣。

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想象力,从而使学生明白“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道理。教具准备:

《龟兔赛跑》挂图五幅,乌龟、小兔头饰;单簧管、大管的图片;各种小动物的头饰数个;录音机、磁带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龟兔赛跑》律动曲,学生随《龟兔赛跑》律动曲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新课导入:

1.请同学们说说《龟兔赛跑》的故事,最后是什么结果。2.引导学生欣赏小兔和乌龟的主题音乐。3.介绍单簧管(兔子)、大管(乌龟)两种乐器的特点(出示图片)。聆听音乐,初步感知小兔和乌龟的主题音乐。

4.教师提问小结;单簧管用善变的音色吹奏出小兔怎样的音乐形象;大管用低沉的音色吹奏出乌龟怎样的形象。学生复听小兔和乌龟的主题音乐。小兔“轻快活泼”,乌龟“缓慢低沉”。

三、新歌教学

1.欣赏全曲,边听故事边听音乐,联系语文课中的故事情节。2.分段欣赏 ⑴第一个片断:“森林的早晨”。

⑵出示图片,教师分析小结。

⑶第二个片断:“龟兔赛跑”

⑷出示图片,教师小结:音乐真有趣,不同的节奏速度、旋律就表现出了不同的音乐形象。

⑸第三个片断:欢乐的群舞(出示图片)。⑹复听“森林的早晨”、“龟兔赛跑”、“欢乐的群舞”三个片断。

四、创编表演

1、根据自己的理解表演《龟兔赛跑》的场面,学生戴着各种小动物的头饰把听到的音乐表现出来。

2、你知道乌龟为什么会赢吗?学生讨论得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五、课堂小结

学生做歌表演《龟兔赛跑》,边唱边表演,离开教室。第三课 教学内容: 演唱《守株待兔》 教学目标:

通过演唱《守株待兔》,让学生明白切不可把偶然的侥幸作为做事的根据,如果抱着侥幸的心理,片面地凭着老经验去办事,一般是不会成功的。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头饰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随《守株待兔》的音乐进入教室。

2、师生问好

二、新课导入:

1、请同学讲一讲《守株待兔》的故事。

2、讨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揭示课题《守株待兔》

三、新歌教学

1、听录音,联系故事情节。

2、朗读歌词。

3、分段教学。

4、完整地演唱歌曲,让学生注意歌曲情绪。高兴、焦急、讽刺等。

四、表演

根据自己的理解,随歌声进行不同形式的表演。

五、课堂小结

切不可把偶然的侥幸作为做事的根据,如果抱着侥幸的心理,片面地凭着老经验去办事,一般是不会成功的。第五单元童谣说唱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听:《花蛤蟆》

2、唱:《数蛤蟆》

3、我的创造:《ga zi ga zi 拉大锯》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接受民俗文化的熏陶,初步感悟音乐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能力目标

通过律动表演,学生参加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有所提高,并能常识有个性的创造性活动。技能目标

学会用轻柔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有感情地进行表演。

课前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所选的作品都是民歌。曲调生动活泼,饶有趣味。

学生分析

每个人的童年时代都有童谣相伴,孩子们乐于把这些童谣挂在嘴边,选择一些孩子喜欢的歌谣,符合孩子的心理,乐于被孩子接受。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的创造:《ga zi ga zi 拉大锯》

1、让一部分学生有节奏念儿歌,一部分学生配上有节律的象声词“ga zi ”,进行二声部的训练。

2、同桌的小朋友分别扮演奶奶和小孙女,双手相拉,边念儿歌边做一拉一送拉大锯的动作。

二、谜语导入,学唱新歌

1、“水中有位歌唱家,一天到晚叫呱呱,穿件绿色花衣裳,伸出舌头把虫抓。猜猜它是谁?

2、听录音范唱。

3、有节奏的朗读歌词。

4、听唱法学唱歌曲。用清晰灵巧的吐字唱好歌中富有特色的衬词。

5、感受歌曲的情绪。(欢快活泼)

6、完整的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分组创编,角色表演

1、变换蛤蟆的只数,让学生准确的唱出眼睛和腿的数目。

2、分组进行比赛。

3、律动表演。

四、听听唱唱,课堂拓展

1、你们还听过或唱过那些关于小青蛙的歌曲吗?能唱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听吗?

2、听一听老师带来的《花蛤蟆》感受一下歌曲的情绪。

1、先按节奏朗诵儿歌,然后分组创编模仿拉大锯的声响。

1、各抒己见

2、感受音乐,熟悉旋律。

3、熟悉歌词,体验情绪

4、学唱

分组合作编排比赛。

单元童谣说唱

课时第二课时

备注

教学内容

1、唱:颠倒歌

2、听:天黑黑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

乐于用音乐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能力目标

通过各种形式表现歌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合作精神。

技能目标

能用轻松、愉快的声音演唱歌曲。

课前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所选的作品都是幽默滑稽的童谣。曲调生动活泼,饶有趣味。

学生分析

每个人的童年时代都有童谣相伴,孩子们乐于把这些童谣挂在嘴边,选择一些孩子喜欢的歌谣,符合孩子的心理,乐于被孩子接受。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这节课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老师小时侯的歌曲《天黑黑》。

2、初听歌曲,听一听它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3、复听歌曲,感受歌曲幽默诙谐的情绪。

4、你觉得歌曲中最有意思的是哪一段,一起跟着录音哼一哼。

5、再听歌曲,角色扮演。

二、故事导入,学唱新歌

1、老师带小朋友到动物王国走一走,那里发生了有趣的事情,听一听是什么?

2、听录音范唱。出示课题

3、随钢琴轻声哼唱歌词若干遍。

4、歌曲处理,引导学生唱出强弱,富有表情。

5、随着伴奏轻松愉快地延长歌曲,并用体态动作表现。

三、歌词创编,开拓知识

1、学了这首歌,小朋友有什么想法?

2、你能否把歌词变一变,让歌曲符合正确的自然现象呢?我们再来唱一唱。

1、聆听

2、感受

第六单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ga

zi

ga

zi拉大锯》

2、四川民歌《数蛤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节奏感。

2、通过创编歌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以前学过的儿歌

指名朗诵课外活动时所学过或听过的一些儿歌。

二、节奏游戏《ga

zi

ga zi拉大锯》

1、初步学习儿歌《ga

zi

ga

zi拉大锯》,师范读一遍,学生仔细聆听儿歌歌词;

2、学生试读歌词,教师相机指导点拨,及时给予鼓励;

3、学生小小组合作练习,边读儿歌,边拍节奏(拍腿、拍胸、拍手均可)

三、歌曲《数蛤蟆》

1、教师绘声绘色范唱歌典导入;

2、带领学生朗诵歌词;

3、教师边弹奏边唱歌,学生轻声附唱,教师相机正音;

4、学生齐唱歌曲;

5、指导学生表演唱;

6、创编歌词:两只蛤蟆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乒乒乒乒跳下水呀,蛤蟆不吃水。太平年,蛤蟆不吃水。太平年,荷儿梅子合,水上漂,荷儿梅子合,水上漂„„

7、结束教学。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唱《颠倒歌》,动:我的创造:《颠倒谣》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轻松愉快的声音演唱歌曲,学习正确的自然知识。

2、通过跟读歌谣,使学生的口齿更加伶俐,动作更加协调。教学过程:

1、语言导入,激发兴趣,活跃课堂

师:今天,老师从大森林里请来了几位动物朋友,它们特别希望赶快见到你们,与咱们一起参加今天的音乐活动,想不想让它们马上出现呀

2、出示图片,吸引注意,做好铺垫

师:在狮子大王的指挥下,动物们分别用自己的方式向小朋友问好呢: 老鼠:5 5 3 1 5 5 3 1 6 6 5 —

小朋 友 呀

小朋 友 呀

你 们

好 狮子:6 6 6 5 6 5 3 1 2 3 2 —

蚂蚁:3 3 2 1 6 1 2 3 5 6 0 大象:6 5 3 6 5 5 3 2 2 3 2 1 0

3、范唱歌曲

师:如果小动物不听狮大王的指挥,森林里会发生什么事呀?听范唱。

4、学唱歌曲

(1)师带领学生朗读歌词。(2)一句句学唱歌词。

(3)随琴声完整地哼唱全曲,及时指导唱得不对之处。(4)随伴奏音乐唱全曲。

5、根据歌曲情绪的变化,在每句歌曲后加上合适的语气词,或一些合适的动作。(1)讨论加语气词及动作。(2)用各种形式唱一唱。

6、学说颠倒谣

(1)跟着老师念一念。

(2)用踏脚、拍手、捻指的动作为歌谣伴奏。(3)用《颠倒歌》的旋律唱一唱《颠倒谣》。

7、试一试,师生共同创编《颠倒谣》。

8、课堂小结。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滑稽歌》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用风趣幽默的声音来表演唱该歌

2.通过学唱该歌让学生进行歌词创编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歌曲《颠倒歌》 1.

集体齐唱歌曲 2.

分角色表演唱歌曲 二.

导入

小朋友们,我们每早上起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穿衣服,对吗?我们穿的整整奇奇的去上学现在,有个小朋友他把袜子穿到耳朵上了,这是怎么回事啊?(出事画面)

三.

歌曲《滑稽歌》

1.听录音机唱该歌(让学生对该歌的旋律有一定了解)2.

师带领学生一句一句的学唱

3.跟琴完整的哼常全曲并及时纠正错误 4.

随伴奏齐唱

5.引导学生用风趣幽默的风格来演唱该曲 6.

在歌曲的“0 0”处加上动作或声音

7.通过对旋律的熟记,进行歌词的创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编)8.

集体表演唱 9.

结束教学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音乐游戏《两只老虎》

2、欣赏歌曲《天黑黑》

3、复习歌曲《滑稽歌》、《数蛤蟆》、《颠倒歌》

教学目标:

1、通过听、唱、做等活动,体验童谣中蕴涵的乐趣。

2、按不同的节奏说唱童谣,感受和声的魅力,并用形体动作即兴表演,培养学生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用自然、亲切的歌声演唱童谣,感受童谣的欢乐。教学难点:音乐游戏中歌曲与数板的速度要稳,音色要统一和谐。教具准备:录音机及有关音响资料

插图

小老虎头饰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歌曲

1、导入(可介绍与童谣有关的内容)

2、复习歌曲《滑稽歌》、《数蛤蟆》、《颠倒歌》

(出示与童谣相关的画面,让学生进行猜歌名,并进行演唱,可指名演唱也可集体演唱)

三、音乐游戏《两只老虎》

1、导入(采用画面导入)

2、学唱歌曲《两只老虎》 采用听琴声学唱歌曲。

3、为歌曲加入数板

(1)为歌曲加入数板a。(放两遍歌曲,教师为第二遍加入数板)(2)学生说一说两种演唱有什么不同。

(3)学生练习(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学生演唱歌曲,一组学生念数板。注意:歌曲的速度与声音的强弱要和谐)(4)为歌曲加入数板b。

(5)学生练习(方法同上)基础好的班级可多个声部一起进行。

4、表演歌曲《两只老虎》

(1)教师指导学生按歌词自编动作进行表演。(2)学生集体表演。

四、欣赏歌曲《天黑黑》

1、教师讲解歌词意思。

2、学生欣赏。

五、延伸

展示学生课后收集的童谣。第七单元

星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闪烁的小星》 2.欣赏《小星星变奏曲》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根据音乐作合适的情绪反映,感受星空的美丽、奇妙

2.学生能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在活动中准确的用肢体语言或其他方式表达对音乐变化的感受

3.能自觉的用自然的声音整齐的演唱 4.能积极的与同伴合作,并从中得到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根据音乐作合适的情绪反映,感受星空的美丽、奇妙,引导学生用肢体语言或其他方式表达对音乐变化的感受

难点:能准确的用肢体语言或其他方式表达对音乐变化的感受 教学过程:

在情境创设的星空背景下,配以轻柔的《小星星变奏曲》

一、歌曲教学 1.谈话揭题

师:在宁静晴朗的夜空中,你会看到什么?

在夜空中一闪一闪的小星星,又象什么? 2.师示范表演《闪烁的小星》

3.师带读歌词,并指导歌表演动作,学生跟读,模仿动作 4.跟唱法进行唱歌教学 5.跟录音范唱,配以律动

6.启发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创编歌表演动作,或模仿老师动作,随音乐歌表演,评选优秀表演者

二、歌曲趣味活动 1.加语气词

2.说唱组合: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唱歌,配以律动,另一组同时按一定节奏念词

如:唱

︱5

︱— ︱ 一

︱一

闪 ︱

晶 ︱

一闪 一闪 ︱一闪 一闪︱

晶 ︱

︱ 3.师生互动大联欢

三、欣赏《小星星变奏曲》

1.师:在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小朋友们好象都变成了一颗颗闪烁的小星星了,变成小星星,你们最想做什么? 2.、欣赏《小星星变奏曲》,老师用语言描述情境,师生作驾驶宇宙飞船状或用律动动作进入情境,感受体念星空的美妙 3.小结,在《闪烁的小星》音乐声中结束课

星空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 1.学唱:《闪亮闪亮的小星》 2.欣赏《小白船》 3.活动:打击乐器伴奏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闪亮闪亮的小星》体验奇妙的星空景象,学会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有表情的演唱

2.欣赏《小白船》感受3/4与2/4不同的韵律节奏

3.用打击乐器表现三拍子的强弱规律,让学生从中体验合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

体验歌曲情绪,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用打击乐器伴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与生听音乐边唱《闪烁的小星》边做律动

二、请学生说说星星的用处

三、欣赏《闪亮闪亮的小星》

提问:星星有什么用处?请用歌曲中的话来回答

四、学唱《闪亮闪亮的小星》

1.随着音乐的节奏拍拍手,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

2.教师带领学生有节奏的朗读歌词

3.教师弹奏歌曲旋律,学生按节奏齐声朗读歌词 4.学生分句填唱歌词,教师弹奏旋律 5.学生听旋律轻唱歌曲

6.学生用欢快的声音有表情的演唱这首歌

五、声势节奏练习

学生分组表演:一二(或三四)组以踏脚,拍手的方式为歌曲伴奏 三四(或一二)组演唱

六、欣赏歌曲《小白船》,并用打击乐伴奏 1.听《小白船》,让学生感受3/4与2/4不同的韵律节奏 2.用不同的身体打击乐形式表现三拍子歌曲强弱弱的韵律 如

拍手 拍肩拍肩

拍手 拍腿 拍腿 3.运用打击乐器表现歌曲 出示图谱,师生组合伴奏

分小组讨论创编不同的伴奏形式 个别学生组合伴奏

七、在《闪亮闪亮的小星》音乐声中结束 星空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月儿弯弯》

2.欣赏神秘的太空,并开展创造活动《太空探秘》 3.绘画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月儿弯弯》,并能以优美、舒缓的声音演唱

2.让学生了解自然世界,提高学生对表现星空、宇宙的音乐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

唱好歌曲,感受歌曲中少年儿童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教学难点

创编动作,听音乐表现神秘的天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闪烁的小星》《闪亮闪亮的小星》

二、猜谜导入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落在树梢,有时象面圆镜,有时象把镰刀

三、学唱《月儿弯弯》

1.初步感受,师播放歌曲,带领学生随音乐表演小船摇曳的动作 2.出示课题再次欣赏,要求说说与《闪烁的小星》《闪亮闪亮的小星》的不同(前者优美抒情后者轻快活泼)

3.朗读歌词,老师用打击乐器按节奏伴奏

4.分句学唱第一段,着重教唱附点节奏与十六音符的乐句 5.朗读第二段歌词,学生拍打节奏 6.听唱法学唱第三段

7.出示地图,引导学生感受歌曲内涵 8.有表情的演唱

四、欣赏VCD:神奇的宇宙

太空中除了有星星月亮太阳,还有什么呢?

五、创造活动《太空探秘》 1.指导创编动作

提问:你想扮演太空中的哪个角色?怎样表现?

2.分组合作:以《太空探秘》作背景音乐,部分同学扮演各种角色,驾驶飞船,自由翱翔,部分同学表演星星、月亮、太阳、云彩等

六、绘画活动

1.播放音乐《月儿弯弯》,学生分组创作有关太空、星空主题的图画 在绘画活动中结束本课教 第八单元 夏天的池塘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闻着荷花的香气》 2.

学唱《柳树姑娘》 3.

为《柳树姑娘》伴奏 教学目标:

1.学生能专注聆听《闻着荷花的香气》,初步感受音乐的基本情绪和大自然的美好,能用简单的动作表现歌曲。

2.学生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柳树姑娘》,感受三拍子旋律,并能用声势、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专注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中去。难点:用乐器、声势为歌曲伴奏。教学准备:

夏天景色的多媒体课件

打击乐器若干 教学过程:

一.欣赏《闻着荷花的香气》

1.师:夏天,满池的荷花美极了!有的花骨朵像成熟的桃子,有的刚展开了一两片花瓣,真像飞翔的小鸟,有的花瓣全展开了,像小莲蓬。蜻蜓和蝴蝶都飞起来了,他们把荷花当作自己的舞台。一阵微风吹过,香气扑鼻而来。几片花瓣掉到了池塘里,像一只只小舟在水中。荷叶碧绿碧绿的,真像大玉盘。荷叶上有一颗颗露珠,太阳光照来,像闪闪发光的珍珠。青蛙见了非常喜欢,在荷叶上又蹦又跳。不一会儿,露珠全掉进了水中,还发出叮咚叮咚的声音。正在池塘边乘凉的金鱼都被吓跑了!

2.播放多媒体课件美丽的池塘的情境,并同时播放《闻着荷花的香气》的录音,让学生随着音乐想像池塘的景色。3.

让学生说说歌曲情绪。

4.再次欣赏,仔细聆听歌曲里唱了些什么?

5.多媒体课件出现相应的画面,并同时进行歌曲欣赏。

6.鼓励学生轻声哼唱歌曲,并能用简单的动作表现出来,鼓励全班学生参与。

二.学唱歌曲《柳树姑娘》

1.师:夏天,美丽的池塘里开满了香气四溢的荷花,在池塘周围的堤岸上,垂柳像一位花枝招展的小姑娘。一阵威风吹过,柳叶沙沙作响,就像在梳理自己的头发。她婀娜多姿,长发飘飘,多漂亮啊!2.

歌曲范唱《柳树姑娘》,让学生随音乐表演柳枝随风飘舞的样子,感受音乐形象。

3.随音乐节奏,朗读歌词。

4.随琴声整体跟唱歌曲(这首歌曲学生在幼儿园已学过)5.

学生用身体动作为歌曲的三拍子旋律伴奏。

6.用多种形式演唱歌曲(如女生唱、男生唱、分组唱等)。

三、为歌曲《柳树姑娘》伴奏

1、在歌曲的2、4、6、8小节中加入x x x—(沙沙

沙—)或(唰— 唰唰)等进行简单的二声部合唱。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创编。

2、在第9小节加入打击乐器伴奏,让学生自我选择乐器和节奏,想想用哪些乐器较合适,使歌曲更美。

3、在课本柳树叶处,让学生用人声或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四、课后思考

师:柳树姑娘想考考大家,在夏天的池塘里,池塘边还会有谁出现呢?下次来告诉柳树姑娘吧。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民乐合奏《夏之夜》

2、学唱《萤火虫》

3、拓展:琳琅满目的民族乐器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轻松、活泼的乐曲情境中感受民间风俗和生活的美好。

2、学生专注聆听音乐,初步感受音乐情绪及艺术表现力。

3、学唱歌曲《萤火虫》,继续感受三拍子韵律,并能用肢体语言表现萤火虫在空中飞舞的样子

4、学生初步了解、认识民族乐器,对民族音乐产生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鼓励学生乐于参加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民族乐器、民族音乐

难点:《夏之夜》所表现的内容及其艺术表现力 教学准备

夏之夜内容的有关多媒体课件、民族乐器多媒体课件、萤火虫头饰、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欣赏民乐合奏《夏之夜》

1、整体欣赏,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描述夏夜景色,说说夏天的夜晚大家都会干些什么,并说说在夏夜的心情。

2、再次欣赏《夏之夜》,并播放有关多媒体课件,试着说说你听出是什么乐器在演奏吗?乐曲分几部分,(ABA’)情绪呢?

3、师边结合相应民族乐器课件边介绍乐曲内容。

4、完整欣赏乐曲,感受生活的美好。

5、课后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画一幅夏夜图。

二、学唱《萤火虫》

1、师:夏天,池塘里有美丽的荷花妹妹,池塘边有婀娜的柳树姐姐,听,谁也来凑热闹了?

2、谜语导入:“有只小飞虫,白天不爱动,夜晚要出门,自己打灯笼。”说说萤火虫发光的奥妙。

3、随音乐旋律律动,感受三拍子韵律。

4、用手势随音乐划出表现旋律高低起伏的线条,形象感受萤火虫在空中飞舞的姿态。

5、歌曲范唱,让学生感受夏夜的美和萤火虫在夜幕下提着小灯笼忽闪忽闪飞来飞去的可爱样子。

6、学生用LU哼唱,然后代入歌词用整体听唱法学歌曲,说说歌曲中有无相似旋律。

7、分组唱,男生唱,女生唱„„

8、让学生用肢体语言来表现萤火虫在空中飞舞的样子。

三、欣赏《小蜻蜓》《知了》

1、师:上堂课,老师让小朋友想想夏天的池塘里、池塘边还会有谁呢?学生回答。

2、欣赏《小蜻蜓》,说说歌曲情绪、是几拍子的。

3、随歌曲用打击乐器或身势动作伴奏。

4、欣赏《知了》,学习X.X节奏,随歌曲演唱。

四、课外拓展:

让学生课外去搜集其他民族乐器的资料,初步感受中国人了不起,我们的民族了不起!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钢琴独奏《青蛙合唱》 2.

学唱歌曲《爱唱什么歌》 3.

音乐游戏《亮火子虫》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进一步加深,并初步学会从大自然中发现美。

2.能用优美、亲切的声音,自信、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爱唱什么歌》;通过歌词创编活动,创造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3.参与《青蛙合唱》的欣赏活动后,学生对音的高低、音色的认识更为明晰,对音高、音色在表现音乐形象时所起的作用有初步的了解。4.学生在做二声部节奏练习时不乱喊叫,懂得与同伴协作。5 .通过音乐游戏《亮火子虫》,让学生感受音乐以及休止符,加强口与手动作的协调性。

教学重点、难点

准确地听辨音的高低,感受音乐形象;创编顺畅的、与曲谱相吻合的歌词。教学过程

1.律动,感受音的高低

随音乐做《高人走,矮人走》的律动。引导学生了解高音和低音可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如:高音可表现小动物、小朋友等;低音可表现大的动物、老人等。2.欣赏《青蛙合唱》

a.初听,感受两只青蛙的形象(大青蛙、小青蛙)

b.随音乐用动作来表现音乐形象(大青蛙趴着、小青蛙蹦跳)c.二部节奏练习

大青蛙

x —| 0 0 | x — | 0

0 | x

x | x 0 0 ||呱

第五篇:冀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最终版)

冀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案 槐乡的孩子.................................................................1

2、捅马蜂窝.................................................................3

3、颤抖的羽毛................................................................5

4、少年闰土..................................................................6 5偷瓜.......................................................................9

7、松坊溪的冬天.............................................................11

8、黄果树瀑布...............................................................14

9、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5 10草原.....................................................................17

11、荒芜了的花园............................................................18 12 瘸蝉.....................................................................19

13、四个人和一只箱子........................................................20

14、白杨....................................................................22

15、米芾学书................................................................24 16 灯祭.....................................................................25 17、捐赠天堂...............................................................27 18.*《天涯情思》教学设计....................................................29

19、小抄写员................................................................31 20、“诺曼底”号遇难记.....................................................33 21.毛泽东诗词二首...........................................................37 22 狼牙山五壮士.............................................................39 23 小英雄雨来...............................................................42 24 勇者的面对...............................................................43 25 詹天佑...................................................................44 槐乡的孩子

教学要求

⒈正确认读本课十一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一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优美语言。

⒊品读重点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感悟槐乡孩子自立、自强的形象。

⒋结合课文语段,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体会画面的美,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劳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槐乡的风土人情及槐乡孩子勤劳淳朴、吃苦耐劳的品格。

2.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品析语言的魅力。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1熟读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

3、了解槐树、槐花。

第一课时

一分钟竞赛(一分钟记忆)

山山洼洼噼噼啪啪摇摇晃晃匆匆忙忙犹犹豫豫

甜丝丝香喷喷白茫茫绿油油美滋滋清凌凌

一、导入新课

槐林飘香

一湖月夜渚流光,万树琼花浮暗香。心醉不知归去路,欲把草畔做寝床。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槐乡,走进生活在那里的天真可爱的孩子们。

二、初读课文

1.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2.当我们沉醉于这如诗如画的槐乡风情中,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听后的整体感受。

3.槐乡独特的风土人情令人陶醉,相信读了课文你们一定会被槐乡那独特的风情所吸引.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词语要想像当时的情景、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如暮霭、草垛等。

三.品读欣赏

1、按自然段指名朗读,教师相机纠正读音。

(如“酿”读niàng,不要读成liàng;“塑料”的“塑”读sù,不要读成suò。)

2、你最喜欢槐乡的那个季节?把你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联系课文说说理由。

学生交流,教师适时评价。

(1)请喜欢五月槐乡的孩子谈体会:

(槐乡的五月令人兴奋,让人陶醉,处处浸润着槐乡特有的风情。)

(2)喜欢八月槐乡的同学谈体会:

(槐乡的八月,给孩子们带来繁忙与收获,浸透着孩子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喜欢的段落。

4、小结:槐花飘香的五月,是孩子们满意的季节,他们幸福快乐;繁忙的八月,孕育了孩子们勤劳善良、自立自强的品格。

5、说说心里话:你想做槐乡的孩子吗?为什么?小组讨论,指名回答,畅所欲言。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分钟竞赛(一分钟记忆)

热情好客 勤劳淳朴 风土人情 令人兴奋 让人陶醉 潇洒豪放 吃苦耐劳 自力更生

孕育 勤劳 善良 自强 自立 馥郁 如雪的颜色 多姿的形态 飘溢的香味 笔笔融情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⒈指名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⒉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槐乡的美景,感受了槐乡孩子的幸福快乐。这节课,我们一齐来体会作者优美质朴的语言。

二、品读佳词妙句,领悟作者用词的准确。

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多读几遍,想一想作者这样写得好处。

以下是要求学生重点领悟的:

⑴叠词的广泛运用,使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如:槐豆豆、香喷喷、山山洼洼、摇摇晃晃、一缕缕炊烟、香香的花粉。找出文中的叠词,读一读。

⑵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的描写更生动形象。“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的挂满枝头,近看如新疆姑娘披散在肩头的小辮儿。”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槐花的润泽精美以及槐花的俏皮和充满灵气。那美丽的样子,真使人见人爱。“老槐树心疼的伸出手臂为他们遮住露水,并轻轻的哼着谁也听不懂的歌。”槐乡人培育了槐树,槐树庇护着槐乡的儿女,如父母疼爱着自己的儿女。多么温馨的画面啊!

找出文中的其他比喻句、拟人句,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⑶侧面烘托的描写。如“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香的花粉,酿出了甜甜的蜜。噼噼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子挎走了白生生的槐米。”作者从侧面写出了槐花的香,这是槐花的馨香引来了蜜蜂,引来了孩子。“鸡儿热的耷拉着翅膀,像塌了架的草垛;狗儿热的吐出舌头,躲在树荫下直喘粗气;蝉儿热的不知如何是好,到处扯着嗓子乱叫。”这几句对动物的描写,道尽了八月的炎热,更衬托出槐乡孩子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品格。

三、学习生字。

1、自读生字,想一想,在字形方面,你要提醒大家什么?你有没有最好的方法记住它?

2、用生字组词扩展对字义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摘抄好词佳句

2、捅马蜂窝

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读本课十四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二个生字。能借助工具书或结合语境与生活经验理解“乐园、冒险、复仇、痊愈、罪孽、舒心”等词语的意思。体会“爬满青苔”的“爬”,“闯进屋来”的“闯”,“拖进了屋”的“拖”等词的形象性。

2、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联系课文有关语句说一说“我”情感的变化,引发思考人与动物如何相处。

教学重点:

1、学会生字、新词。

2、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捅马蜂窝》,说说你曾做过类似的事吗? 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本课生词,指名认读

闯进 反驳 胆怯 耗尽 慌忙 胶水

教师提示:“怯”字读“qiè”,不要读成“què” ;“嬉”字读“xī”,不要读成“xǐ”;“慌”字不要多一点。

观察每组字有什么不同,再组词。邦()去()荒()交()

绑()怯()慌()胶()

插()尸()拖()胶()

播()户()托()郊()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正确、通顺。

评价朗读情况。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 :

1、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提出不懂的问题。

小结:

“我”把马蜂窝捅下来了吗,然后又发生了怎样的事呢? 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激情引入:

1、由于幼稚,我们曾做过的一些冒失的事,给别人,也给自己带来一些小小的伤害,然而当我们回想往事,回想童年,我们心中充溢着的却是美好和甜蜜。

2、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精读感悟

1、自学:

要求:(1)自读课文,找出描写“我”思想感情变化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2)想一想,每次思想感情变化的原因。

2、小组合作:交流各自画下来的句子。(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结合全文,理清“我”情感变化的线索,交流“我”对思想感情变化及其原因的理解认识。

4、重点理解

(1)出示:

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当我给这个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趁着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从走廊通往后院的小门口。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做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妹妹躲在门缝后边,眼瞧我这非凡而冒险的行动。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摇撼两下,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门在里边插上,她跑了,将我关在门外。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这复仇者不顾一死而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我抬手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蜇了!我捂着脸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进屋。

提问:①把“涌出”、“迟疑”换个词,比较哪个词更恰当,为什么?

②“那多有趣”中,“那”是指什么?

③文对“我”、妹妹、马蜂分别作了哪些描写?中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④从文中找出比喻句,结合文意理解其运用的妙处。⑤马蜂窝中有百十来只马蜂.为什么文章只重点写了一只?

⑥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用“——”画出来,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作者从动手捅马蜂窝到盼望再见到马蜂窝,他前后的不同表现说明了什么?

(3)文章的结尾“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是作者的感悟,此句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其中“旁人”指的是谁?

(三)总结归纳:

再读课文,说说读了本文你想说什么?

板书设计: 2 捅马蜂窝

强烈渴望→ 吃惊 →盼望

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3、颤抖的羽毛

教学目标:

1、学会略读课文,通过略读了解课文大意。

2、理清文章的脉络,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

3、品味重点词句,理解题目“颤抖的羽毛”的含义

4、结合课文,联系实际体会“自悟、自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品味重点词句,理解题目“颤抖的羽毛”的含义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体会“自悟、自省”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一个淘气的孩子所干的一件淘气的事——“捅马蜂窝”,这节课还有一群淘气的孩子在等着我们去认识,他们又闯了什么?赶紧打开书,学习第三课。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读读课文,按照起因、经过、结果几方面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2~3名同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师生共同将内容概括为小标题并板书“美好愿望”、“捉鸡拔翎”、“捞鸡上岸”、“真诚弥补”。

三、深入探究,重点感悟。

⒈ 再读课文,说说大公鸡和“我”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的?

生可能回答:大公鸡羽毛漂亮、动作敏捷、掉进水池时很可怜、很无助„„“我”很淘气、做事不计后果、知错就改、懂得弥补自己的过失等等。并读出相关语句。师随机板书。

⒉ 指导朗读:用朗读把你的理解表达出来。

生读找出的句子。

⒊ 如果你是本文主人公,会记住这次深刻的教训吗?

(学生一定会记住,他们不会忘记大公鸡落水后害怕、无助的样子,他们明白好不容易换回的信任不能再失去。)

⒋ 想想课文的题目为什么叫“颤抖的羽毛”?

⒌你觉得大公鸡应该原谅“我”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回答。

四、总结升华。

师:同学们真是有爱心的,宽容的孩子。我们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如果因为我们的错误伤害到了别人,我们就应该及时真诚地想办法去弥补自己的过失,这样就会重新得到别人的信任。

五、板书设计。

3、颤抖的羽毛

美好愿望 攀比

捉鸡拔翎 后悔

捞鸡上岸 愧疚

真诚弥补 原谅

4、少年闰土

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读本课十二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一个生字。

2、能够正确理解“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祭祀、如许、先前、稀奇、无穷无尽”等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闰土是个勇敢机智、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家少年。

教学重点:

学习四件稀奇事,了解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文章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等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补写“我”的外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大家了解鲁迅吗?看过那些鲁迅写的作品和有关与他的故事。(生说„„)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与我们年龄相仿的朋友。出示课题“少年闰土”本篇课文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

二、启发定向,选择目标。

老师引导:请大家根据课题,想象课文中的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再根据课题、单元的主要目标和课后的习题,确定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

学生列举,老师归纳出主问题:A:课文写了少年闰土的那几件事,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B:课文是怎样写闰土的?C:根据单元目标,课文的几句难理解的句子,我们采用怎样的方法去理解,含义又是什么?D:作者在课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老师引语:鲁迅的文章中有许多我们不常见的字词,文章也比较长,读课文时,请同学们抓住课文叙述的主要事例

三、整体感知,小组合作,自主释疑

1、选择几个问题读课文,利用字典,自学生字和新词。

2、选择自己最喜欢交流的小伙伴,讨论自己学不懂的生字和新词。

3、在老师发下的卡片上,选自己认为最难的生字和新词,说说那些地方需要注意,那些需要提醒同学们,逐一交流。

在黑板上重点交流一些不常见的字词(视学生掌握的情况而定):祭祀 忙月 秕谷 鹁鸪„„

四、重点学习四件事,品读、感悟。

1、选择课文中难理解的句子,交流。出示:“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

2、稀奇事在课文中是指那些事?闰土的什么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引入第四段的学习。

师引:快速读课文第四段,看看讲了几件事?交流板书(雪地捕鸟 瓜地刺猹 海滩拾贝 海边看鱼)

3、说说“稀奇”的意思,对我们来说,什么样的事是稀奇事?

4、说说你准备怎么学这几事?可以用什么方法学?(有感情地朗读,边画边读,角色扮演互相说„„)(学生选择学习方法)

5、让学生按自己最喜欢的学习方法学这四件事。用上学习记号,并选择自己最喜欢交流的伙伴进行交流。可以按课文的顺序来学,也可以先挑一件自己最喜欢的事先来学。(选择学习内容)弹性填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师引导,集体评议:

A:雪地捕鸟(角色扮演)

师:闰土啊,你会捕鸟吗?能不能帮我捕鸟呀?

生:„„

师:快教教我怎样捕鸟?

生:„„

学生评价,评价标准:说清楚,有感情,能吸引人。有感情朗读

B: 用类似的方法学习瓜地刺猹、海滩拾贝、海边看鱼

教师引导,朗读瓜地刺查时要读得轻一些,读出当时的情景,读其余两件事要有声有色。学生评价。

C: 说说少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用课文中的话来说。

五、小结,作业

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选择生字、新词抄写的遍数。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四件稀奇事,“我”对那件事印象最深,为什么?(是瓜地刺查,因为课文一开始就写,而且写了两处,写得最详细。)

二、自主背诵第一自然段

1、想象当时的情景,有感情地试读。(启发引导:月夜下,少年闰土怎样去刺查?)

2、出示插图,仔细观察,划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插图的?

3、自由练读。

4、回忆背诵的方法,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一种背诵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里,把第一段背下来。

5、指名背得最快的同学,介绍背诵的经验。

6、全体尝试背诵。

过渡语:闰土真是见多识广,那么,“我”和“我”的朋友们的生活环境和经历又是怎样的?请找出有关的句子

三、引导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出示句子:“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结合引导课堂争议:“课文中的‘我’与闰土相比,到底谁的知识更多?”

1、质疑问难,根据句子,你有那些问题?(他们指谁?„„)

2、联系上下文,自由独立思考。

3、找自己在班级里最喜欢的同学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综合意见。(“四角天空”说明“我”和那些地主少爷们生活小,知识面狭窄。这些话表达了“我”对闰土这种生活的向往和对现状的不满。)

得出结论:

“我”:书本知识丰富。

少年闰土:生活经历丰富,见多识广。

四、理解闰土的外貌

1、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词句,想一想:外貌与生活环境有什么联系?

2、教师读:“他正在厨房里,一张圆脸,头戴一顶帽子„„”让学生听,把老师漏读的字用铅笔轻轻划去,比较着读,仔细品味有何区别。

3、讨论交流(紫色说明闰土生活在大海边,身体十分健康;小毡帽说明闰土生活在农村;银项圈说明闰土的父亲十分疼爱他;)

4、师生小结:人物的外貌、打扮、穿着和生活环境、身份有密切的关系。

五、引导进行自主迁移。

过渡:“我”生活在高墙大院里,闰土生活在大海边,生活环境有很大差别,除了这一点,“我”与少年闰土之间还有那些区别?

师生讨论、小结,教师板书。(身份不同;穿着、打扮不同;外貌不同„„)

1、引导迁移

作者在课文中为什么没有写“我”的外貌呢?是不是作者鲁迅忘了写呢?请你根据刚才我们讨论的结果和课文中“我”的身份,把“我”的外貌补写完整。

2、自由选择学习伙伴,展开讨论。

3、补写。

4、交流、修改。

5、教师出示下水文:“瞧!那不是地主家的小少爷吗?头戴瓜帽,长得又白又胖,脑后拖着一条长辫子,走起路来大摇大摆的。脖子上挂着一块小巧玲珑的玉佩,一双乌黑的眼睛,似乎提不起一点精神„„”

6、说说为什么这样写?“

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

“我”

出身

农家少年

地主少爷

外貌

紫色圆脸

戴小毡帽?

项戴银圈

生活经历

瓜地刺猹

海滩拾贝

雪地捕鸟

四角天空

海边看鱼

5偷瓜

教学目标

⒈默读课文,了解大意,感受农村孩子的调皮、纯真和可爱。

⒉读准词语的读音,了解“作践、寻思、侍弄、混小子、毛头娃崽”等一些农村生活口头用语,体会不同语言风格的魅力。

⒊通过读一读、讲一讲或演一演的形式,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

体会不同语言风格的魅力,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认真读课文,了解文中的故事。

一、揭示课题,以疑促读。

“偷”是什么意思?毛头娃崽是怎样“偷”瓜的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交流读文收获。

⒈指名读文,同学互相纠错。

⒉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感悟人物形象。

那么文中的娃崽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四、重点部分处理:

老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以下几句话:

(1)“李善才就看瓜,看不住,一愣神„„这边早有几个娃崽抱着大西瓜跑远了。”想象当时的情景,让孩子选择不同的角度去读,真正读进去。

(2)“李善才不知自己怎样扑进屋子,跪倒在三奶奶跟前。他喊:娘啊,我混!”从李善才的动作体会他的心中忏悔之情。

行路人经过瓜田边,说:“善才你这地边的瓜侍弄得比地中的好。”李善才说:“那敢情是。”孩子到底还偷不偷瓜,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会出现歧义。老师要阐明自己的观点,给学生正确的引导。

让学生结组,分角色,准备台词,演一演。

课后向生活延伸:

想一想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写一写。如果没有,你听说过这样的故事吗?写一写。

6、古诗二首

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读“寺”,掌握“妆”与“寺”两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自然背诵。

3、用心品读诗文,体悟“水光潋滟”、“山色空濛”、“接天莲叶”等词语构筑的画面与意境,读出诗的韵味与美感。

4、感受不同诗人眼中不同的西湖,对西湖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产生向往之情。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自然背诵;感受不同诗人眼中不同的西湖,对西湖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产生向往之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诗句。

1、师范读,学生评一评。

2、学生练读,互评。

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二)精读课文理解古诗

1、复习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读诗句,悟诗意)

2、分组合作学习古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问题与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可动笔记一记,方便在班上交流解决。

3、学生汇报所得所感所疑。

4、师边小结边板书。

5、指导朗读。

二、回读全诗,感受意境。

三、扩展思维

我们被诗人带到如此迷人的西湖中,你会想此什么呢?

四、指导背诵

五、作业

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把西湖的美景画下来。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和你们一样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古诗)

二、学习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自读古诗,读正确。

2、指名读古诗。(男女各一)。

3、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4、还有那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我们第一次和这首诗亲密接触,就有不小的收获,再来读读,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三、再次学习交流。

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三个)

在知道诗的大致意思后,我们也只是知道了个大概,学了点皮毛,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四、深入研究学习。

1、你还想深入了解些什么?

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

2、就近找学习伙伴讨论。

反馈交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同学们你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那些词句写出了西湖的美,把它读得特别好,那些词句写出了对友人的眷恋,也把它读好。同桌试试吧。

3、看着这满湖的荷花,你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4、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的读一读。

5、背下来行吗?试试吧!

五、以前也曾学过一首写荷花的诗是什么?(小池)

1、这两首诗有什么不一样?

2、你喜欢那一首,为什么?

六、西湖是世界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绘西湖美景的诗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七、这些诗是我们古代先辈为我们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也来学学古人,用我们自己手中的笔,来夸夸我们的杭州西湖。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晴天 好 西湖 淡妆

总相宜

雨中 奇 西施 浓抹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六月 西湖 莲叶(接天,无穷碧)

不同 四季 荷花(映日,别样红)

7、松坊溪的冬天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垄”,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精彩段落。

3、通过研读松坊溪的冬天的美景,抓住景物特点的描写方法,感受松坊溪冬天景色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中松坊溪的美景。

教学难点:

学习抓景物特点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内容,学习生字生词。

一、提出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带着问题朗读。

2、标出自然段。

3、用横线画出文中的字词。

4、查字典:

(1)查出生字音、形、义。

(2)理解词语的意思,读准字音。

(3)扩词。

5、提出本课中不懂的问题。

二、学生预习:

1、学生各自预习。

2、教师个别辅导。

三、订正词语:

1、订正生字的音、形、义。

2、读准下列生字读音:

fāng pú róng àn 松坊溪蒲公英绒毛溪岸

3、扩词

四、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名读课文,思考:

(1)哪个自然段描写了雪在风中飞舞?(2)哪几个自然段写雪停止后,松坊溪的美丽景色?

2、分段朗读

五、作业、1、读课文

2、积累成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名读课文。

2、说说雪在风中飞舞的样子,找出有关句子。

3、分别找出描写溪石上和石桥上覆盖着白雪的景象。

4、读雪后松坊溪景象的段落。

三、细读课文,分段学习:

1、学习1到3自然段

(1)指名读

(2)说说这几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学习4到5自然段

(1)指名读

找出描写雪在风中飞舞的句子。(2)指名答,读句子

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3)说说作者把飞舞的雪都比作了什么?读读这句好在哪?

(4)指导朗读

a 学习溪石上和石桥上覆盖着白雪的景象。

(1)指名读有关句子。

溪中的大溪石上和小溪石上都覆盖着白雪了: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像有两只白色的狮睡在雪地里;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溪岸。

(2)说说作者把被白雪覆盖后的大小溪石比作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比?

(形状样子特点)写他们干什么?

(1)生答

(2)教师小结抓住样子的特点,细致观察

富于想象写活了

b 学习石桥上覆盖白雪的景象

1、指名读

2、说说作者怎样描写的?

3、学习6、7 自然段

(1)指名读雪后松坊溪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2)我看见溪中映照着什么?

(3)为什么说溪水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

指导朗读

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全文

2、想象雪中松坊溪的美景。

3、指名说说松坊溪的冬天怎样美丽?

第三课时

一、朗读课文想象松坊溪的美丽景色。

1、读全文

2、想象画面。

二、分别找出下列意思相关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1、雪在风中飞舞。

2、溪石上覆盖着白雪。

3、石桥上覆盖着白雪。

4、溪水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

三、读一读,写一写。

溪水溪中溪石松坊溪

映照倒映反映放映

柳絮芦絮花絮棉絮

披着披风披散披甲

四、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1)像()一般的雪,像()一般的雪,像()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2)好像松坊村有一座()的桥,()在松坊溪上了。

五、朗诵,同学们摘抄的写景文章。

板书设计:

松坊溪的冬天 溪石 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鹅卵石 五彩缤纷、赏心悦目

平时的松坊溪

溪水 明净如镜

溪声 悠扬动听

8、黄果树瀑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具体的语言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和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3、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黄果树瀑布之所以雄奇壮观,其实就是一条普通的小河在其前进道理上的伟大献身”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打比方句子的理解。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揭标激趣

1、以李白诗《望庐山瀑布》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导入新课。(指名背诵古诗)

2、今天我们要去游览黄果树瀑布。

3、简介黄果树瀑布:在贵州省镇宁市布依苗族自治县境内。形成原因:县城西南 15 千米 有条白水河这里高山重叠,河水从东北山岭中夺路而出。到了黄果树地段,突然河床中断了,滚滚水流顺势下跌,形成了九级飞瀑。(听简介)

4、过渡:这瀑布到底是怎样一种景象?

自学探究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顺句子,遇到不懂的词语查字典。按照自读要求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1)读生字词:(指名读生字词)人喧马嘶 喧嚣 撩过来 聆听 胸膛 挟来 凝神谛听(2)说说这些生字该怎么记。(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3)指名通读课文,要求读顺。(指名读课文)

合作学习,交流讨论1、轻声读课文,想想主要介绍了黄果树瀑布的哪些方面,除了写瀑布外,还写了什么。(轻声读课文,思考老师提的问题)2、小组交流,瀑布:声音、样子、水花落在小镇上的情景;人们 的感受;下到谷底时的感受、瞻仰徐霞客塑像的感受。(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归纳总结 1、再读课文 2、说说作者游览顺序是什么?(交流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理清的游览顺序)

第二课时

进入情境

1、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果树瀑布》。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分别是在: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透过树的缝隙、来到谷底欣赏的黄果树瀑布。

2、课文最后一段写道,出示:离开谭边,循着石径凳上溪旁的一个平台。绿树掩映间,有一座徐霞客的塑像。他遥对瀑布,仿佛在凝神谛听远处的瀑布声。他完全沉醉了。此时此刻的我们,也完全沉醉了。A、指名读,沉醉是什么意思? B、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指名读句子,理解“沉醉”的意思。

自己读读课文,感受黄果树瀑布的美

3、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体会一下作者在“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透过树的缝隙、来到谷底”这三个地方欣赏到的黄果树瀑布,你被黄果树瀑布的什么也给陶醉了。

二、自我感悟、交流激情

轻声读 5~7 节,想想在谷底,你站在瀑布脚下感受如何。

三、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细读课文第 8 自然段

1、登上平台,我们又看到了什么?范读。

2、你知道徐霞客是什么人?(学生说,教师补充)

3、指导读好“他遥对瀑布,仿佛在凝神谛听远处的瀑布声。他完全沉醉了。此时此刻的我们,也完全沉醉了”这一句话。各自朗读全文,再次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无限生机对人的心灵的陶冶。

四、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黄果树瀑布

雄奇壮美 恬静、安详、温柔的白水河

平凡孕育了伟大

9、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七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八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作者的游览路线,理清文章的脉络,学习写游记的一些表达方法;了解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条理,作者的游览路线。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师总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

结合认读“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质疑问难。(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四、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五、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六、布置课堂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

思考:作者见到些什么?

感悟句子: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二、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宽敞。孔隙:窄小。

内洞: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和石钟乳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1、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以上句子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作适当的点拨。

三、复述

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四、总结全文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小结。

五、指导造句,写段训练

1、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2、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1)那棵松树的枝叶十分繁茂。

(2)登上山顶,我感到舒服极了

10草原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描写的生活情景。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曾随课文一块登上过黄山,欣赏过黄山奇石,到过贵阳黄果树瀑布,领略了那里的独特风光。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画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同学们还想不想作一次长途旅行,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先生一起走进北国,领略一下那里的独特风光。(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看到课题想知道什么呢?(生质疑)带着问题到课文中去找吧!(指名读课文)

2、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那些地方不明白?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汇报学习结果)

三、自主探究:

1、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疑问和感受拿到小组中去交流吧。把你的疑问提出来让

小伙伴帮助你。

2、小组汇报学习结果,每组选一个代表汇报。

四、品读课文:

1、课文读完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能用一个词来表达吗?(美)作者老舍先生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的呢?(景色美、人情美、语言美)

2、你最喜欢的是那一部分,找出来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的理由。(可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一谈自己得体会)

五、知识拓展:

1、出示“能力大考验”课件,请同学们选择喜欢的画面,设计解说词,再小组中交流一下,然后小组选派一个代表汇报。

2、为自己搜集的图片配上解说词。

六、作业:

搜集自己家乡的有关图片,写一段文字,想别人介绍自己家乡。

11、荒芜了的花园

教学目标:

正确认读本课五个生字,会写田字格中的九个生字。理解“荒芜、荆棘、追慕、惋惜”等词语的意思。

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人物心情,体会文中蕴涵的哲理,懂得只有脚踏实地去做才能实现目标。

3、学写寓言故事。

教学重难点:

通过人物的对话理解文章的内容:为什么“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眼中的花园是什么样的呢?荒芜的花园又是怎样的花园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荒芜了的花园》。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查工具书解决。

2、交流

3、课文围绕“荒芜了的花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几个同学分节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三、指导书写生字。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分角色朗读课文

细读课文,朗读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

为什么荒芜了的花园,还是照旧荒芜着?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2、学生充分的去读课文,同桌讨论

3、全班交流

总结全文,交流感受。

扩展延伸

课下阅读一些寓言故事,并思考其中的道理。

板书设计:

花园荒芜了 因无人管理 从前美丽的花园

忽然来了几个人 讨论想重新整理恢复

从黎明到傍晚,只说不干

花园照旧荒芜着 瘸蝉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十五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四个生字,理解“彻夜不眠、惊心动魄、煎熬”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3、能够体会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谈启示,独立表达自己的感悟。明白成长的过程中是需要经历痛苦的,每个人都要学会承受。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学会边阅读边体会学生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让学生懂得自然之道,懂得各种生物生存的规律,同时培养学生爱科学,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四年级的时候曾经学过一篇课文《自然之道》大家还记得吗?

1、让学生复述回忆课文内容

2、让学生说说《自然之道》的中心。

对了,作者出于帮助小海龟,但是好心却起到了相反的作用。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看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和《自然之道》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自己理解。

2、指明读课文,教师纠正。

3、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呢?指名回答!

4、苏格拉底为什么彻夜不眠,是什么这么打动他。在文中找出正确的答案!

第二课时

三,重点指出,自己感悟。

1、重点读蝉拖壳的艰难过程。

“一直到天快亮的时候,苏格拉底发现,其中有一只背部裂开了一道细细的缝儿,就像有谁在泥塑上划了一刀。接着,其它幼虫的背上先后都出现了细缝儿。虫儿的身体开始颤抖,细缝开始变大,渐渐,露出了一抹象牙一样的玉肌。

虫儿痛苦地战栗着,背部弓起就像一个驼子。这驼的背越弓越高,虫儿的战栗也越来越剧烈。

是刀在剥皮么?是火在烧身么?是剑在剔骨么?是针在穿心么?孩子看到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心中不由跟着战栗起来。”

2、怎样才能把上面的段落读出感情,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3、通过上面的一段,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真实.(观察细致)

4、苏格拉底看到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心中不由跟着战栗起来。这是为什么呢?

5、这工作是这么难做,苏格拉底把这些程序做完,浑身已被汗水浸透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6、苏格拉底的劳动换来的是什么?

四、点明中心,重点感悟

那些凭自己的力量完成蜕变过程的蝉儿们,虽然多经历了一些痛苦的煎熬,抖一抖,展开美丽的翅膀,都变成了真正的蝉;而经他帮助的那只蝉,翅膀却始终缩成一团,怎么也展不开;而且它的六条腿也是瘸的,爬起来左摇右晃,极其笨拙。

想象一下这时候,苏格拉底得内心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这样?

如果你是苏格拉底,你会这样做吗?为什么?

五、教师总结

自然总是有自己的规律,这些规律是人力所不能为的,我们要尊重大自然的规律和某些动植物的特性。学会观察和认识。

六、拓展延伸

通过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全体讨论,小组交流。大胆发言!

七、布置作业(略)

板书设计:

瘸蝉

脱皮 艰难 正常(任其自然)

帮助 容易 变瘸(帮助)

适得其反,尊重规律

13、四个人和一只箱子

教学目标:

1、理解“瘦骨嶙峋、精疲力竭、噩梦、逆境、鞭策、溘然长逝”等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倒叙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格拉夫的爱心和智慧,懂得信守诺言、团结协作和必胜的信念才是克服困难的无价之宝。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格拉夫的爱心和智慧,懂得信守诺言、团结协作和必胜的信念才是克服困难的无价之宝。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四个人在体力不支、生存条件异常艰难的情况下为什么能活着走出丛林。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引入新课:

四个人在丛林里蹒跚地走着。他们胡子拉碴,瘦骨嶙峋,遍体鳞伤。一只沉重的箱子似乎是一根无形的鞭子,撵着他们拼命向前,直到精疲力竭为止。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四个人和一只箱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语句。划出生字新词,并想办法理解。

2、组内读文,并交流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3、教师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4、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听读,评议。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个人在丛林中探险时生命随时受到威胁的人,为了实现一个承诺而历尽艰辛、团结一致,最终走出丛林获得生存的故事。)

四、出示中心话题,全班交流。

是什么原因使这四个人走出了丛林,获得了成功?从中能体会出格拉夫是个什么样的人?带着问题边思考边阅读,并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在书的空白处批注自己的感受。

预设的感悟点有:

其一:这四个人遵守诺言、团结协作。

1、从“我们一定要把格拉夫的箱子搬出去”,“他是个好人,我们答应过他。”这两个句子中能感受到他们所以能走出丛林的原因是为了遵守诺言。

为了实现他们的承诺,他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四个人在丛林里蹒跚地走着。他们胡子拉碴,瘦骨嶙峋,遍体鳞伤。一只沉重的箱子似乎是一根无形的鞭子,撵着他们拼命向前,直到精疲力竭为止。”

1、(理解“蹒跚地走着、胡子拉碴、瘦骨嶙峋、遍体鳞伤这几个词。

想象他们历尽艰辛后狼狈不堪的形象,体会他们探险旅途的艰辛。然后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2、从“撵”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里把箱子比作“一根无形的鞭子“连同一个“撵”字,体会箱子对于他们既是

负担又是鞭策。)

3、四个人的语言表明了他们信守诺言的坚定信念。

启发学生想象:他们在途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如果没有箱子,结果会怎样?

引导学生抓住第7和第19段自然段感悟。“当他们不愿继续向前迈步时,它牵制他们的身体,鞭策他们的精神;当他们想要各奔东西时,它把他们紧紧地拴在一起。”“在那里,许多迷了路的孤身旅人现在只剩下一堆堆白骨”“那股使他们四个人为了遵守诺言而努力奋斗的力量,而四个人之所以能够团结在一起,仅仅是因为他们共同承担着一项义务”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箱子的凝聚力,也就是信守诺言的信念。

其二、他们是为了得到丰厚的报酬。

“格拉夫接着命令道,“我要你们都向我保证,在把箱子安全地送到目的地以前决不离开它。地址在箱子上,如果你们把它交给我的朋友唐纳教授,你们将会得到比黄金更宝贵的东西。我能保证你们得到丰厚的报酬。”

(神秘木箱里到底装的是什么,没有人知道,但他们认定只有齐心协力把这只箱子抬出去才能获得比黄金更宝贵的东西。)

师:像这种通过回忆补充事件原因的写作方法叫做插叙。

其三、格拉夫的爱心和智慧。

师:当他们最终打开箱子时,他们发现箱子里装的是什么?格拉夫为什么会这样做呢?你能理解他的做法吗?从中能体会到格拉夫是个怎样的人?(因为格拉夫知道当四个人身处极度危险的境地,面临死亡的威胁时,他们需要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需要走出密林的力量,需要团结协作,于是格拉夫用这只充满希望的箱子,使他们团结协作,战胜了重重困难,重获生命。)

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体会着反复读19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可以提这样的问题:“这只箱子里装的仅仅是石头吗?还有什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让学生明确,这只箱子里装着格拉夫的爱心和智慧,装着四个人信守诺言、团结协作的高贵品质和必胜的信念。懂得在困难面前,只有团结协作,才能战胜困难。在生活中做一个信守诺言,讲诚信的人。

板书设计:

四个人和一只箱子

五人森林探险 格拉夫死前留下一只箱子,并互相许下诺言 箱子鞭策他们团结一致,继续前行 终于走出丛林 箱子解密(石头)猛然醒悟 比黄金还宝贵的是生命

14、白杨

教学目标

1、会写田字格里的两个生字,领悟“茫茫、戈壁、浑黄一体、清晰、高大挺秀、分辩、沉思、新疆”等词语。

2、认识白杨的特点,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阅读、思考和理解文章内涵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4、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教学重难点: 了解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树表白自己的心的句子;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白杨树是我国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庭前屋后,道路旁边随处可见。它既不像松树那样四季长青,也没有柳树那样清新妩媚,更不能与观赏树木相提并论。也许,我们平时根本没有注意他们,可是假如你在茫茫的戈壁上看到白杨的时候,你会是怎样的心情?作家袁鹰就抑制不住自己的激情,为我们写出了一篇寓意深刻的散文《白杨》。

二、教师介绍有关西部的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交流对新词的理解。

2、默读课文,读前出示思考题:“文中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白杨生长的环境怎样?爸爸的心愿是什么?

四、认识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白杨的语句,比如”高大挺秀”、“卫士”,以及哥哥和妹妹的对话。人们描写树木一般都用高大挺拔、高大挺直等词语,本文作者却用“高大挺秀”,表达的感情很不一般。“秀”有清秀、秀丽、秀气、高雅等意思,通过这个词语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尤其是对大戈壁上的白杨树的赞美敬佩之情。

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准备,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著名作家袁鹰写的《白杨》一文,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细读课文,品味文字,体会含义。

出示中心问题:文中什么地方最令你感动?白杨树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结合文中有关的字、词、句说一说,并试着读一读。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他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提问:这些话写出白杨什么特点?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重点理解划线的词,体会出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教师相机对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指导。)

2、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他的嘴角有浮起一丝微笑,„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提问: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为什么突然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父亲看到了什么?想些什么? “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暗指什么?“几棵小树”又指谁?“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含义是什么?(使学生体会出爸爸看到白杨,想到自己的孩子就要到边疆落户,于是他想,怎样才能将孩子培养得像白杨一样。当他看到几棵小白杨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时,他欣慰地笑了。因为他看到了建设边疆后继有人。他坚信他的孩子也会像白杨一样,茁壮成长扎根边疆。)

3、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提问:“卫士”是什么意思,“卫士”一词写出白杨什么特点?体会白杨的高大坚强、正直无私,哪里需要就在那里安家的品质。)

四、理清线索,总结升华。

《白杨》这篇课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先写白杨高大挺秀,适应性强、生命力强的特点,借以表达爸爸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宏伟志向。同时也表达了爸爸对孩子的期望和信任,他相信孩子们一定会像小白杨一样,迎着风沙茁壮成长,成为建设边疆的生力军。

五、延伸探讨

1、孩子到新疆后干了些什么?

2、以后新疆会变成什么样子?

书:

借物

喻人

高大挺秀

扎根边疆

白杨

适应性强

„„爸爸

生命力强

建设边疆

小白杨 —— 茁壮成长

——

孩子

15、米芾学书

教学目标:

1、了解“造诣、私塾、心领神会、铭记”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故事。

3、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用心去感悟,用心去领会,这样才能有较快的进步。

4、学习细致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用心去悟,用心去领会。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结合实际谈所受的启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的课文就是米芾小时候学习书法的故事。板书:米芾学书

二、引导学生从题目质疑激发阅读兴趣

看到题目后,你都想了解哪些内容呀?(米芾是怎样学书法的;他有什么好的方法;他是怎样练习书法的„„)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读读书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初读课文。

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读完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一会在小组中解决。

2、指名读课文。目的:检查自学情况,纠正生字读音。

3、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那你们觉得米芾小的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呀?(刻苦、认真)

四、默读课文,深入理解

米芾与秀才学书为什么能找到写字的窍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从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1、学生自己按要求默读思考。

2、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

3、大声朗读画出的语句。

五、谈收获,总结全文。

1、学习了课文,我们知道了米芾小的时候是个刻苦练字的孩子,所以他长大了才能有这么大的成就。那你们还有哪些收获吗?

2、指名再读秀才说的练字的窍门的一段话。

3、谈谈对秀才说的话的看法和理解。

六、拓展延伸

作业:

1、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学完课后的体会,可以写一写读后感。

2、运用秀才说的窍门练习写一写今天学的这两个生字。

板书设计:

米芾学书

刻苦

不只动笔,还要动心;

不但观形,而且悟神。

灯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生字新词,并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感情充沛的句子,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的对父亲无限怀念的挚爱真情。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用在读中的方法进行阅读的能力。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语言的魅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所表现出的朴实的父女之情----父亲对我无言的爱,我对父亲无限的依恋及怀念。培养学生的对亲情的珍爱。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理解两代人阴阳两界无法阻隔的亲情。

(二)难点

体会“那灯是不寻常的”在作者心中的位置。

(三)解决方法

1、引导想象,体会作者深刻含蕴。

2、抓住文中作者情感表白的句子,潜心研读,深入领悟作者对父亲的挚爱之情。

3、重点引导与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抓课文重点内容,教师引导,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谁来说说你都有哪些玩具?你知道你父母小时侯都有什么玩具?对,他们小时侯不象我们现在玩具都是花钱买的,他们有许多玩具是他们自己或者是大人帮着做的玩具,玩着大人给做的玩具那是一种什么 心情呢?对!我们文中的作者在怀念他的父亲,怀念父亲亲手给他做的灯,他认为那灯是“不寻常的”。为什么

会认为是“不寻常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课《灯祭》板题

二、自渎课文,提出自学要求。

1、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2、读准子字音,分析字形:罐、瓢、穗、墓

3、根据课文上下内容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蓬勃 屋脊 安闲 妖娆 有声有色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为什么是一盏不寻常的灯呢?

四、检查自学情况

五、再读课文。

1、分段朗读,要读准字音,读的要正确、流利。

2、在课文中将自己喜欢的语句或不理解的地方分别做上记号。

3、检查交流。(一是检查生字读音情况。二是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扫除课文学习的障碍。)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读后交流思考问题

孩子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我们对文本内容有了初步感知。请思考:

每逢过年我就得到一盏灯,为什说那灯是不寻常的,那灯寄托着我对父亲怎样的情思?从文章哪些地方体现出来,找出来画一画,读一读。(出示中心话题)

二、解读文本

1、为什么这是一盏不寻常的灯呢?对这一问题展开个性化阅读,让学生自由解读,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个性化理解:父亲每年都为我做灯想方设法满足女儿的愿望,不厌其烦包含着父亲亲手做的灯走东家穿西家这种感觉的:不同寻常。

有了父亲送我的灯,我生活是不同寻常的。

小姑娘在父亲的呵护下幸福快乐,父女之间的这种真爱在女儿心目中不同寻常。

做灯的过程不同寻常。

„„

三、走进人物内心,品评挚爱亲情

潜心细读领悟女儿对父亲的真挚亲情。

结合学生的自身经验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爱蕴含在琐碎的细节中,妈妈每天给你梳头,爸爸每年春天带你放风筝,妈妈每天接送你上下学,做你喜欢吃的饭菜等。

作者父亲对她的爱从哪体现出来的?每年得到父亲做的灯,体会到父亲的爱,从而喜欢父亲做的灯,更深爱着富父亲,以至于当时去父亲时内心无比悲痛,进而涌现出对父亲的深深怀念。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再读课文,哪些语言让你产生共鸣,让你感动,让你体会的作者对父亲的爱及怀念?给学生充足自由读的时间,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去感悟作者内心的真情实感,领悟人间的挚爱真情。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每逢过年我就得到一盏灯。

那灯是不寻常的。

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

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有盼头的;而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了.

我多想提着父亲送我的灯到路边接他呀。

再也没有接受灯的那种福气了

我迎来了千盏万盏灯,却再也迎不来幼时父亲送我的那盏灯了。

四、回顾文章揣摩表达方法

本文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很有特色。

善于捕捉细节进行描写

第二自然段详细介绍了做灯过程,文笔流畅,正因为父亲年年给我做灯,所以我对做灯过程才烂熟于心。

2、文章线索

明线:灯 暗线:思父情并举,感悟跟着作者一起欢乐一起悲伤。

3、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

“但不管它们有多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 „„

这些句子让我们清晰感到了女儿对父亲的热爱和无限思念。让我们不由自主的涌动出一种感动,引起学生的共鸣:去用心体验亲人带给我们的快乐和幸福,珍惜拥有 的快乐和幸福„„

五、阅读拓展延伸

迟子建的《白雪的墓园 》、《不灭的家族》、《遥渡相思》《重温草莓》等。、捐赠天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六个生字。

2、朗读积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续编故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学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情感体验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读懂课文,抓住“一颗童心给另一颗童心捐赠了一个真正的天堂”体会童心的可贵,使学生情感受到感染。

2、联系文章体会句子的意思,提高学生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

品位语言,体会充满友爱的童心的可贵,使学生情感受到感染。

【教学难点】

联系文章体会句子的意思,提高学生感悟能力。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我们常常把“天堂”比做美好事物的象征。童心的天堂里充满的是童趣,全世界的孩子共同拥有一个天堂,当一个孩子的天堂快要坍塌时,其他孩子可以用充满友爱的童心为他捐赠一个更纯美的天堂,现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他们捐赠的天堂。

二、初读文章

1、提问:看到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己读课文。(学生结合问题初步将“童心”和“天堂”联系起来)

4、学生在读文章时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给予”读音“jǐyǔ”

三、生字教学。

本课一共有六个生字要求会写,“忌”上边的“己”别写成“巳”或“已”;“穆”注意右下半部分是三个撇。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学生读课文。

二、提出中心话题,抓住重点句、段,谈感受,悟童心的可贵。

在你读课文时,文章什么地方给你感受最深?可以结合文章谈谈你的感受,也可以通过朗读表达你的感受。

预设:

1、第一自然中有这样一句话:“是我求妈妈一定把它们送给你的。”这里为什么是说“求”妈妈呢?

从“求”字可以看出,并不是说妈妈舍不得送,妈妈捐赠了“一大包四季的衣服”又怎能不舍得送小玩具呢?只是在大人眼里,那些玩具、发带对灾区的小朋友没有什么用处。而孩子的心是相通的,只是孩子懂得灾区的孩子不仅需要物质的帮助,更需要心灵的安慰。童心的世界里需要有童趣。

2、“他分到的书很新,翻开第一页,里面竟有两张剪纸!他高兴得欢呼起来。”这句话中为什么用“竟”这个词,透过这个词能想到什么?

从这个“竟”体现了灾区孩子对捐赠物的出乎意料,孩子意外的惊喜。“他高兴得欢呼起来”,在那个废墟掩埋了一切的世界,两张剪纸带给孩子的绝对是一份奢侈的快乐,这样的快乐是其他的物质帮助所不能代替的,带给孩子们的是“一个快乐至极的天堂”。

3、理解“一颗童心给另一颗童心捐赠了一个真正的天堂”对于孩子们来说什么才是“真正的天堂”。

这小小的毛毛熊和发带代表的是一个小朋友的友爱和深情,带给灾区小朋友的是欢乐和幸福。灾区的小朋友不光需要物质上的帮助,更重要的也需要精神上的帮助。

4、“我”看到剪纸时嘲笑它的粗陋。那是两张“四不像”的剪纸,是我所见到的“最糟糕”的剪纸„„

就是这样的剪纸给丈夫带来了巨大的欢乐,学生可以从我回忆部分体会“我”对“剪纸”态度的变化。

三、回归整体,积累语言。

读完全文,可以了解学生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把想说的话表达出来,选择喜欢的句子摘抄。

四、思维扩展。

想象灾区的小朋友收到毛毛熊和发带时的情景,续编故事。注意想象要合情合理,从童心的角度去思考。

18.*《天涯情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认读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中语言、心理、行为等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初步学会用细节描写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2.过程与方法:以“自读、感悟、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指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字、词、句,进行品读,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浓浓的思乡情以及作者博大的友爱之心,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教学重点]:

品读文章,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浓浓的思乡情,以读促讲,读中悟情。[教学难点]:

学会用细节描写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谁有过身在异地想念家乡、想念亲人的经历?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预设:找一两位同学说说自己亲身经历的思念之情。)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远在澳大利亚的中国留学生感受一下他们的故事。

板书课题:《天涯情思》

二、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要求:认真听,把不认识不理解的生字新词,画出来,并注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初读了解一些词的意思,如:“嗫嚅、踌躇、伫立、不知所措”等。

(预设: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小组交流解决。如仍解决不了,提出来全班交流或查工具书,如:查字典等。)

3、检查学生阅读情况和对生字新词的理解。

(预设:可采用一条龙式分段朗读、指明朗读等方法检查阅读。对独步准确的字音,及时纠正,并请读错的学生多读几遍。对不理解的字词及时交流,并做出解释说明。)

4、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写了远在澳大利亚的两位中国留学生在除夕之夜分别与家人通电话的情景,表达了她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

你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学生很容易说出中国留学生身在外地,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感情,教师要对学生想法的及时肯定和总结)

四、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来到澳大利亚,了解到发生在两个留学生之间的一个感人至深的小故事,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心中那份浓浓的思乡情。在这之前,谁能用简练的语言讲述一下故事的内容。

二、品读课文、谈感受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在这个感人的故事中,你从谁的语言、神态、动作中体会到了浓浓的思乡情,画出有关的字、词、句,品一品、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预设:学生由于年龄、经历等各方面原因,可能体会不到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浓浓的思乡情,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句反复品读,以读促讲、读中悟情)

1——4自然段通过对主人公阿玲的神情、动作、心理活动的刻画,体现出了她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早在一星期前”“立时抛开”“ 扑扑直跳”“立刻”“握紧”“颤抖”“嗫嚅”“温暖”这些词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从形象中去感受作者急切、激动的心情。

(预设:这一部分对主人公神情、动作的细致刻画非常明了地反映了主人公的内心,学生容易从这里体会到主人公浓浓的思乡情,引起内心的共鸣,抒发出自己的感想,但学生如果不能入情入境的朗读,教师可以通过饱含深情的范读渲染情景、烘托气氛,从而使学生得以入情入境的朗读。)

过渡:主人公想听到亲人声音的急切心情以及打电话时因激动而变得嗫嚅的话语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留学生浓浓的思乡情,然而身在异乡、心系祖国、思念亲人的海外留学生又岂止一人,有些留学生甚至思情难诉。文中还有谁让你真切的体会到了浓浓的思乡情。

预设:兰兰那份无法诉说的思乡情,并不像啊玲一样,从一开始就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她苍白的面容、忧郁的神情在作者以及读者心里都留下了悬念,直到读到作者与兰兰的对话,才使读者明白她的忧郁、孤独是源自她无法诉说的思乡情。因此,学生可能会忽略这些细节,在教学时,老师需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些细节描写对传达物内心及情感的作用。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㈠抓细节描写,感受人物思情难诉的内心情感 1.兰兰“苍白的” 脸庞、“紧张”而“忧郁” 的神情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孤独 忧伤 „„)

2.进一步追问:她为什么感到孤独和忧伤呢?

身在异国,想念家乡

每逢佳节倍思亲

思情难诉

„„

3.感受着人物的内心,想像着情景,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自由读、指名读)

㈡从“我”与兰兰以及“我”的家人与兰兰的对话中去感受浓浓的思乡之情。1.“我”与兰兰的对话解开了悬念,兰兰那无法诉说的思乡之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的心灵。

预设:

⑴从“我”与兰兰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⑵分角色朗读,入情入境。

2.思乡之情把两个留学生连在一起,“我”的做法让人称赞,表现出了“我”博大的友爱之心迸发出一片炽热的人间真情。

⑴看到“我”的举动,兰兰心情如何?和我的母亲通话时心情如何?从哪看出来的?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⑵看到“我”的举动,你想要说些什么?

体会着人物的内心,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感情地朗读。

三、拓展练笔

文章中几处对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致入微的刻画准确、明了的传达了人物的内心情感,非常值得我们借鉴。读一读,品一品,让我们也学着用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学生练笔,老师指导

(预设:如果课堂时间不够,留为课下作业,让学生进行练习。)

四、作业

小组合作,把故事改编成剧本,排演小话剧。

19、小抄写员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叙利奥关心体贴父母,主动为父亲分忧解难的美德。

3、领悟作者通过人物心理活动,展现人物思想品质表达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读揣摩人物思想感情。

2、对学生进行爱父母、爱家庭的亲情教育。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了解文章的作者。1.齐读课题,质疑、解疑。

什么是抄写员?本文说的小抄写员是谁? 2.了解本文的作者。

二、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按要求读课文。

(1)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利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办法进行自学。

(3)认识生字,掌握字形。2.指名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与同桌合作读书,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围绕着叙利奥帮助父亲抄签条这件事,课文写了哪几部分的内容?请你划分出本文的段落层次。

3.学生汇报。

四、分组分部分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后请你说一说:你觉得叙利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2.学生自读课文。

3.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

二、带着问题读课文

你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请你画出体会最深的语句,体会后出声地读出来。

三、突出重点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叙利奥三次受到父亲的责骂、误解都没有怨言,仍坚持帮父亲抄签条。

抓重点句体会,尤其是心理活动的描写。

句子①

叙利奥虽然不说什么,心里很快活。他想:“爸爸不知道我在替他写,还以为自己没有老呢。好!就这样做下去吧!”从“心里很快活”体会出他默默帮父亲工作,看到成果,他很高兴。“就这样做下去吧!”说明他要帮父亲抄下去的决心很大。

句子②

每天晚上到了十二点,叙利奥就起来工作。

从“每天十二点”体会到为了帮助父亲,他是可以克服一切困难的。

句子③

叙利奥出世以来第一次挨骂,心里很难受„„叙利奥重新振作起来,心里暗暗对自己说:“唉,还是继续做下去。白天多用点功,夜里仍旧工作吧!”

从“心里很难受,继续做下去,仍旧工作”去体会。叙利奥长这么大,第一次受到父亲的责骂,心里真是很难受,可看到父亲和一家人高兴的样子,他坚定了继续做下去的决心。

句子④

叙利奥一声不响地受着责备,忍住了就要流出来的眼泪,心里却很欢喜。

从这句话中我们能体会到他怕父亲知道,就不会让他做了,所以他没有告诉父亲。

句子⑤

“啊,不是这样!您不要这样说,爸爸!”叙利奥含着眼泪恳求说。他真想把经过的一切说个明白,可是话到了嘴边又咽了下去,心里反复说:“哎呀,不能说,还是一直瞒着下去,帮爸爸做事吧。学校的功课是非学好不可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帮助父亲养活一家人,稍微减轻父亲的疲劳。对,这样做对!”

从“恳求”体会出叙利奥的心里非常难受,委屈。

从“更重要,对,这样做对!”体会到叙利奥把帮助爸爸做事,减轻父亲的疲劳看成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且心中还十分肯定自己的做法是对的。说明他很体谅父亲的辛苦。

句子⑥

又过了两个月,叙利奥继续夜夜工作,白天疲倦不堪;父亲见了儿子,仍旧动怒。最伤心的是父亲对儿子渐渐冷淡了„„叙利奥看到这个样子,伤心得不得了。

从“夜夜”体会到叙利奥这样工作,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难以忍受的。

从这句话中我们还能体会到父亲的冷淡,使他伤心到了极点,可为了帮父亲,他仍旧没有为自己辩解。

句子⑦

可是一到十二点钟,这个决心不知不觉又动摇了,好像睡着不起来,就是逃避了自己的责任,偷用了家里的两角钱一样。于是他忍不住仍旧爬起来。

追问:你是怎样理解“好像睡着不起来,就是„„偷用了家里的两角钱一样?”

(叙利奥把帮助爸爸工作看成了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不干,就是对这个家的不负责任。)

句子⑧ 叙利奥听了心里像刀割一样„„父亲确实不爱他了,眼里已经没有他这个人了。“啊,爸爸!没有您的爱,我是活不下去的!——无论怎样,请您不要这样说。„„

追问:请你想象体会,什么是刀割一样?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叙利奥此刻已是伤心欲绝,他是那么爱他的家人,同样他也需要父母对他的爱。)2.叙利奥受到父亲的责骂,冷落后是否停止了工作呢?

(没有,习惯的力量,为爸爸分忧的信念使他半夜又起来。)

追问:叙利奥为什么要偷偷地做?不告诉父亲呢?

(因为父亲无论如何也不会答应。“不要。你应该用功读书,功课是你的大事情,就是一个钟头,我也不愿意占用你的时间。“父亲很爱叙利奥,如果叙利奥告诉了父亲,父亲不会让他做的,他也就帮不了父亲了。)

3.叙利奥是在什么情况下帮助父亲工作的?

家里的生活很清苦。一家人的生活全压在父亲的肩膀上。他白天在铁路上工作,晚上又从别处接了文件来抄写。工作很辛苦,父亲常常诉苦:“我的眼睛似乎坏起来了。这样的夜工,会缩短我的寿命呢!”

叙利奥心疼父亲,想为他分担一些。

4.事情的结果怎么样呢?请你认真25—30自然段,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

(父亲知道了真相,心中充满了愧疚,也充满了对儿子无尽的爱。)

四、总结,体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

叙利奥为了帮助父亲维持家中的生活,减轻父亲的重荷,默默帮助父亲工作,虽被误解仍坚持着,表达了他对父亲、对家人深沉的爱。同样,父亲对这个家、对儿子也是十分挚爱,宁可自己受累,也不愿意耽误儿子的学习。使我们感受到了父子间那份真挚的爱。

五、作业

分角色表演课文最后一部分内容。

20、“诺曼底”号遇难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危险来临时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从而体会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指挥有方,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抓住文中关键句段进行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高大形象。教师可以适当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大胆地想象,再现当时的情景,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哈尔威船长的敬佩和赞叹之情。

2、引导学生学习哈尔威船长的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指挥有方、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危急时刻,哈尔威船长所采取的措施,想象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能够简单地描述出来。

2、通过人物的语言以及行为、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教师查找相关资料,如:《泰坦尼克号》主题歌。有关雨果的照片和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音乐,导入新课:

1、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歌,引起学生联想。

2、你们知道这首歌是哪部电影的插曲吗?指名说说对《泰坦尼克号》影片的了解。

3、教师小结,导入,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悲剧,为此人们进行了很多的艺术创作,从而产生了许多凄美动人,慷慨悲壮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来欣赏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师板书课题)

4、教师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阅读:那么《“诺曼底”号遇难记》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按要求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围绕下面的要求,同桌合作,自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同桌检测认读生字的情况,并交流识记和书写的要点。

(2)找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并用自己的话简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2、检查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词语,全班读一读。

(2)指名反馈生字的读音以及书写的注意要点。教师重点强调“薄、翘”两字的写法。

字音:“强”是多音字,在文中读“qiǎng”“呛”是多音字,在文中读“qiāng”;“号”是多音字,在文中读“hào”;“铸”“忠”是卷舌音,“嘈”“梭”是平舌音。

字形:“薄”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甫”的横折钩要变成横折;“翘”的左边不能多一点;“序”的里面不能多一撇。

(3)开火车读生字词,在读中巩固认读。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指名反馈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1870年3月17日夜晚。

地点:从南安普敦到格恩西岛的航线上。

起因:雾大,全速前进的“玛丽”号撞向了“诺曼底”号的侧舷,将船身剖开了一个大窟窿。

经过:人们惊慌失措,你推我揉,船上一片混乱,哈尔威船长沉着镇定地指挥人们有秩序地逃生。

结果:60人全部获救,船长屹立舰桥,随轮船一起沉入大海的深渊。

(2)指名简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4、指名反馈:了解了“诺曼底”号遇难的整个经过,故事留给你怎样的感受呢?谁能用一个简单的词语说一说?(感动、激动、自豪、惊魂未定、害怕、恐慌、慌张„„)

三、抓住关键语句,探究海难发生的原因:

1、教师导:同学们,“诺曼底”号造于1863年,是一艘大轮船,在英吉利海峡也许可以算得上是最漂亮的邮船之一,像这样一艘轮船,晚上出航时没有什么可怕的。然而危险就这样没有任何预兆地降临到了这艘船上,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

2、指名反馈.(因为当时海面上雾很大,可见度低)

(1)“大海上夜色正浓,薄雾弥漫。”

(2)“雾愈来愈浓了。”

(3)“周围一片漆黑,船桅的梢尖勉强可辨。”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读出雾的大。

4、教师导:因为当时的雾太大了,所以这艘船的船长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他的“诺曼底”号。乘客们都进入了梦乡。突然一声巨响„„(教师播放巨响)

5、教师紧张地追问:发生了什么?(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然后用文中的句子说。在说的过程中,通过教师语言的渲染,指导感情朗读)

(1)教师惊恐地:黑夜里,发生了——(指名读)

(2)教师恐惧地:宁静的黑夜里,发生了——(小组读)

(3)教师惊慌而恐惧地:宁静的黑夜里,“诺曼底”号的乘客们都进入了梦乡。突然一声巨响,发生了——(全班读)

四、教师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一艘“年轻”的“诺曼底”号在一个宁静的夜晚发生了海难。当时船上包括船长在内一共61人,我们知道最后除船长外,其他全部逃生。那么,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采取了什么措施呢?下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导:同学们,当你们正在沉睡的时候,突然听到一声巨响,会怎么样?(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2、教师导读:是啊,谁都会感到惊慌、害怕。当“诺曼底”号的乘客们被巨响惊醒,知道自己所乘坐的船身上剖开一个大窟窿,会是怎样的局面呢?

二、想象品读,体会人们的惊慌:

1、教师播放《泰坦尼克号》影片片断录音,学生倾听。

2、指名反馈:你们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提示:听到了尖叫声、哭喊声、船上物品到他的声音、人们奔跑的声音„„仿佛看到了人们惊慌、害怕的神情,看到了人们蜂拥而出,看到了人们因奔跑摔倒在了地上„„)

3、教师导: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一场面的呢?请同学们读课文,找出相关的段落。

4、指名反馈。

“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儿,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挡。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

(1)指名读文,其他评议。

(2)在同学们提建议的基础上,再请该同学读一读。

(3)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你来读,你会怎么读?会强调哪些词语?为什么?

(4)教师抓住加点的词语,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悟后感请读。

(5)再次播放《泰坦尼克号》影片片断录,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的文字。

三、分角色朗读,体会船长的镇定果断:

1、引导学生想象:同学们,求生的欲望让乘客们一窝蜂地拥上救生艇,你推我揉,继续这样下去的话,会出现什么新的危险呢?(推揉中有人落海,抢救工作变缓慢,老弱妇孺会落后,救生艇会翻„„)

2、同学们,再这样下去,救援工作无法开展,可能会有更多的人丧生于大海,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黑暗中传来了简短有力的对话。(师生朗读文中对话部分,《泰坦尼克号》影片片断录音作为背景音乐)

3、指名反馈: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一个怎样的声音?(坚定的、镇定的、果断的、严厉的、威严的„„)

4、指名反馈:这声音让你们感受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船长?(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处事果断、指挥有方)

5、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船长的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处事果断、指挥有方。

四、想象人物画面,体会船长的英勇无私:

1、教师导:黑暗里坚定而严肃的声音,使得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二十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船上只有一个人没有逃生,他就是——(学生:哈尔威船长)

2、教师播放悲壮的音乐,示范读课文。(“船头先下去„„哈尔威船长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3、教师:同学们,你们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画面?(学生发挥想象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

4、教师小结:感人的画面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脑海了,大家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些自然段。

5、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6、集体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自然段。

7、教师:同学们,哈尔威船长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得救的人们会说什么呢?(学生自由地说一说激发学生对哈尔威船长的敬佩和赞叹之情)

五、理解句意,深化文章的主题:

1、教师导:同学们,在危险面前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沉着地指挥人们逃生,在那个可怕的黑夜静静地离开了我们,雨果是这样评价这位伟大的船长:(教师出示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语句)

“在英吉利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2、引导学生讨论这三句话的意思。

3、集体交流反馈。(提示:成就一个英雄的“权利”人人都有,关键在于你是否“运用”这个“权利”。在死亡面前,哈尔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舍己为人,他的高贵品质是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的。)

4、教师小结:“诺曼底”号油船不幸在海上失事了,在一片惊恐慌乱中,船长哈尔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地指挥船员,是船上所有的人获救,而自己,且被海水吞没,哈尔威船长危难时刻舍己为人,沉着机智,指挥有方的崇高形象,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六、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人生,犹如一艘在大海上航行的帆船谁也不能预想前方会怎样,或风平浪静,或惊涛骇浪,你都得扬起风帆驶向远方,遇到惊涛,或是骇浪,你要冷静,临危不惧、机智勇敢。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真正的舵手。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简单地描述你印象深刻的场景。

3、做课课练。

板书设计 “诺曼底”号遇难记

与“玛丽号”相撞

“诺曼底”号遇难

人们 争先恐后地逃生

临危不惧

船长 让其他人脱离危险,舍己救人

自己以身殉职。

21.毛泽东诗词二首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3个生字,会写田字格的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4、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 理解词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有许多动人的故事,你知道吗?

1935年1月29日,红军撤离土城,回师东进,再渡赤水,2月25日,经激战攻克娄山关,重占遵义。此役,击溃和歼灭敌人两个师又八个团,俘三千余人,取得长征以来的最大一次胜利。毛泽东登上娄山关,纵目眺望,只见千山万岭,起伏连绵,如浩瀚大海,浪涌波逐;长空湛蓝,纤云不滓,夕阳缓缓下移,绯红、鲜艳、透亮。胜利的喜悦与眼前壮美的景色相契合,毛泽东诗兴蔚起,灵感压榨奇发,吟成这首《忆秦娥.娄山关》。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21课(教师板书)去感受领袖的风采。

二、初读全诗,自学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诗词大意。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批注。

2、小组学习,合作交流,深入理解词的意思。

3、注意个别词语:“霜晨月”.“马蹄声碎”。“苍山如海”.“残阳如雪”在小组中的交流。

三、整体感悟,情感升华

1、通过刚才大家的学习,大家知道这首诗写了红军顽强勇猛的豪迈气概,那些地方体现了红军的环境恶劣和地势的严峻?

那么请大家再读课文,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读情况,鼓励学生画出感受最深的词语。)

2、学生自学,边读边思考

3、汇报自学:学生共同理解词意,老师可适时指导,强调重点部分:

①“西风烈,长空燕叫霜晨月”,“形象的点明了红军进军的时间.气候.环境”。西风.长空.雁群.霜晨.冷月,五个名词衬托出一种凄冷的气氛,不仅让人感觉到战事的严峻。“马蹄声碎”说明走在崎岖不平山道的红军马匹之多和红军行军之急,“喇叭声咽”是说在西风的呼啸声中.迂回曲折的道路上红军的军号声时断时续.时隐时现,写出红军行军时的紧迫的纪律的严明。

②上半阙的情感基调是阴沉抑郁的,下半阙写红军傍晚跨越娄山关,向遵义进军的情景,它的基调是乐观豪情的,令人振奋。

③你怎么理解“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综合要点:一个“铁”

字充分体现雄关的坚不可摧,“越”字形象的表现了红军翻越时的雄姿,表达红军再次跃过娄山关的胜利豪情。

④有的同学认为“苍山如海.残阳如雪”它还包含了诗人的某种感情,你认为是什么呢?

四、再读课文,感受意境

这首诗引起了我们不尽的遐想,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无畏精神和豪迈气概深深地震撼着我们,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让我们放声朗读吧,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学生先自由练读,指名读全诗,配乐朗读)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抄写生字

2、练习背诵

3、读读收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第二课时

一、回忆《忆秦娥.娄山关》,激情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毛泽东的词《忆秦娥.娄山关》,那位同学能背诵下来?这首词体现了红军的什么气概?今天再来学习毛泽东的另一首词《七律.长征》它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结束时所写,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诗兴豪迈。长征途中的千山万水和激烈壮阔的战斗,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令他的思绪自由弛骋。他多次为红军的英勇而慨叹,多次赋诗言志。1935年9月28日,在全军排以上干部大会上,毛泽东即席朗诵了这首诗。

二、初读全诗,自学字词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全文主要写了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借助注释理解,也可以小组解决

(学生读文,边读边理解个别词语的意思,小组讨论交流)

2、展示学习情况 指名读文,学生互评,理解个别词语(读音注意“礴”,练习薄的“薄”加上石字旁,读“bó”,”磅礴”的“礴”。)概括全诗主要内容。

三、整体感悟,情感升华

1、通过刚才大家的学习,知道了这首诗写了红军长征途中的“难”以及红军战士的“不怕难”,那么请大家再读课文,从哪些地方知道了难和不怕难?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读情况,鼓励学生画出感受最深的词语。)

2、学生自学,边读边思考

3、汇报自学

a从远征和万水千山看出长征路途的遥远,从不怕和只等闲看出红军战士蔑视困难。

⑴理解二万五千里的长度,出示长征路线图

⑵这么遥远的路途,红军战士却说不难,很平常,从中你体会出了什么?(学生体会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轻视困难的精神)

⑶用你的朗读来表现(指名有感情朗读)

b从“五岭逶迤”和“乌蒙磅礴”感受到了长征路途之险之难

(1)出示绵延不绝的五岭山脉和雄伟高大的乌蒙山的录像。让学生感受到即使是平常,要翻越这些山岭是何等的艰难

(2)讨论:红军是在什么情况下越过五岭和乌蒙山的?红军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视为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把你的理解用朗读表达出来(指导学生读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

c从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感受到红军在长征中经过了无数次战斗,牺牲了无数战士,长征不仅苦,而且难。

d从最后两句中感受到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现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4、这首诗引起了我们不尽的遐想,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无畏精神和豪迈气概深深地震撼着我们,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让我们放声朗读吧,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学生先自由练读,指名读全诗,配乐朗读)

四、背诵诗句

组织全体同学练习背诵,体会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抄写生字

2、继续背诵

3、读读收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九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二个生字。能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壮士”、“斩钉截铁”、“屹立”等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并能辨别它们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丽牺牲的英雄事迹,从他们的英雄壮举和感人话语中,感受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体味什么是真正的英雄。

3、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领悟文中写人记事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抗日战争时期,英雄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敌,同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这期间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位英雄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同桌互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互相纠正读错的音。

(三)请你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教师提示:快速默读就是一行一行地读,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读,用眼睛扫视,边读边想。

板书小结:

第一部分(1)接受任务

第二部分(2)诱敌上山,痛击敌人

第三部分(3)把敌人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4—6)英勇歼敌

第五部分(7—10)壮烈跳崖

(四)练习朗读课文,划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揭示课题,提出疑问。

1、师板书课题,问:课题可不可以改成“狼牙山五战士”让学生明确壮士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为什么把他们叫做“五壮士”?自由读全文,说说每段主要讲的是什么?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将重点问题板书。

2、明确学习目标

(l)分小组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五壮士的豪壮。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自由学习全文,默读画批: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他们是五壮士?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

三、确定重点,小组自学

1、小组经过讨论,很快确定1——2段为学习重点。教师要根据情况做相应调整,保证每段都有小组选择。

2、出示学习要求:

小组学习要求:

(l)先读一读学习的内容。

(2)抓词句,谈谈五壮士的“壮”表现在哪?

(3)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些句子。

告诉学生,主持人要根据发言情况,给组员评分,老师要根据小组学习的效率、发言情况评优秀讨论小组。

四、全班交流 在汇报时教师要把握以下几点:

1、汇报由小组共同发言,充分体现小组学习的成果。

2、一个小组表达不完整,别的小组补充,其他同学认真听,也要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

3、重点指导朗读的地方,要带动全班同学读。要体现以读为主。

五、教师指导重点

1、第一段

引导学生抓住“集中兵力,大举进犯”看出敌我力量悬殊,而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接受了重任,决心拖住敌人重兵,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这充分显示了五壮士的豪壮之气。此段略讲。

2、第二段

通过五位战士在完成掩护任务时的动作、神态,体会五壮士的豪迈,此段以读带讲。可采取小组读、师生互读。让学生体会到五位战士勇敢机智、奋勇杀敌,这就是壮。

3、第三段

“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班长要把敌人引向绝路。”

(2)读一读,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3)重点指导学生朗读“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引上绝路”。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解决学生的提问。通过对道路的选择,体会五壮士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在生与死面前,五位战士为了群众和部队的安全,义无返顾地选择了死亡,表现了无位壮士不怕死的英雄气概。

5、第四段

(1)由学生的问题入手,“为什么用石头砸?”抓住下列句子“他刚要拧开盖子,班长抢前一步„„向敌人头上砸去。”让学生体会到五壮士不顾激战数小时的劳累,不顾累累伤痕的剧痛,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壮举。

(2)指导朗读

“同志们,用石头砸!”。个别读——学生评读——示范读——齐读。

指导朗读两个“带着”。自由读——个别读——学生评。两个“带着”,后一个语气更强,“砸”前稍做停顿,“砸”读重音。

师范读——自由读——齐读

6、第五段

(1)此段仍由学生的提问入手,“五壮士为什么跳崖?”找出下面句子“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相继从悬崖上往下跳。”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想一想五壮士跳崖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2)模仿“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带着„„”写话

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之后,带着(),带着(),昂首挺胸,相继跳崖。

有感情地读一读你填写的句子。

(3)为什么说五壮士的口号声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大动地、气壮山河”?有感情地读一读。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打动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读。

六、总结

1、这篇课文表现了五壮士的什么精神?通过分析题目,通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概括出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2、五壮士跳崖后的情景怎样?人民又是怎样来纪念他们的?交流课下查阅的资料。

3、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4、总结语:历史不会忘记英雄,让我们记住这悲壮的历史场面,做一个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中国人。小英雄雨来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

2、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能简要复述主要内容。

3、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文中前后呼应句段的表达效果。

4、继续练习给课文各部分加小标题。

教学重点:

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前后呼应句段的表达效果。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提出自学要求。

《小英雄雨来》是一篇小说,篇幅比较长,内容较多。学习这类课文首先要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哪些人物等等,因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阅读课文:

1、熟读全文,抓住主要内容。

2、理清结构,了解事情的情节变化。

3、抓住细节描写,揭示人物思想。

二、检查自学。

速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读第一部分,指导给第一部分加小标题

1、自读课文,思考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限时)

2、交流。这一部分主要讲雨来游泳本领高。

3、写得好的句子:“芦花开的时候„„在柔软的芦花里”。“每到夏天„„露在水面上”。

4、给这一部分加小标题。(标题可以在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概括,也可以选用课文中的语句。这一部分的小标题可以概括:游泳本领高或者“望着妈妈笑”)

四、用同样的方法自学其他部分并加小标题。

五、全班交流

1、雨来游泳本领高

2、雨来上夜校念书

3、雨来掩护李大叔

4、雨来与鬼子作斗争

5、河沿上的枪声

6、雨来没有死

六、试着给家长复述这篇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述课文

二、出示问题,品读课文

为什么称雨来是“小英雄”,你从哪看出来的?读一读,画一画。

三、抓住重点,品读课文

1、第三部分 掩护李大叔 初步体会他的机智勇敢。

2、第四部分 雨来和鬼子进行不屈的斗争,深刻体会雨来的机智勇敢和不畏强敌。

3、课文开始时详细交代了雨来游泳本领高,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讨论:课文是按怎样的叙述顺序表达文章中心的?

课文的表达顺序是什么?板书:

雨来 游泳本领高

上夜校

掩护李大叔

智斗强敌

村民夸奖

勇敢机智

(热爱祖国)

脱险

五、拓展

1、在抗日战争时期像雨来这样的小英雄就他一个吗?谈谈你的认识.2、读有关抗日儿童团员的故事《鸡毛信》、《小兵张嘎》。勇者的面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值得中国人永远铭记的历史名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和两条叙述线索,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3、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结合上下文、朗读联想以及对比阅读等方法理解课文中关键的词语和句子。

4、结合课外阅读,收集关于日本侵华战争的史实,充实自己的语文资料库。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最近我们一起了解了很多英雄人物,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的狼牙山五壮士,与敌人周旋的小英雄雨来。今天我们来学习24课《勇者的面对》,他们面对的不是风暴与危险,而是直面历史的勇气。让我们一起回顾日军侵华的屈辱历史,课下同学们都收集了很多相关资料,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二、交流资料 南京大屠杀、九·一八事变、遣唐使、支那、北洋舰队等资料。

三、初步感知课文,理清线索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字词。

2、小组互读,把握课文大意,理清课文表达顺序。

3、全班交流。(让学生明白文中有两条线索始终贯穿全文,第一条是事情发展的明线,第二条是人物内心变化的暗线。)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勇者”是谁?为什么?

二、品读课文

这节课我们再次走入这篇文章,细细来品味。你认为谁是“勇者”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抓住重点词句在课文中勾一勾画一画,也可以小组交流一下。

三、全班交流

山崎:假有礼,真无知——真无理真偏执——无知与固执的争辩——由衷地赞叹——勇敢的正视历史 体会山崎态度的转变,揣摩人物的心理,读出他的语气。

女孩的神情:忍不住——严肃——应声而答——正视着山崎,一字一句地说——不禁长叹 表现出女孩的机敏、智慧、气节。体会女孩的不卑不亢,据理力争,带着自己的理解读。

四、小结

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叫“勇者的面对”?(激发学生爱国情感。)詹天佑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12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并抄写喜欢的词句。

3、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4、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了解前后照应的写法,领悟其作用。

教学重点:

詹天佑是怎样克服修筑京张铁路的困难的。

教学难点:

了解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社会背景和自然地理环境。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中国近代的百年的屈辱史中,曾经涌现出了很多的爱国人士,像虎门硝烟的林则徐,收复台湾的郑成功等。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我们中国的伟大爱国工程师詹天佑。

(学生介绍)

刚才这位同学的精彩介绍让我们对詹天佑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那么他到底为什么会被称为伟大的爱国工程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4课《詹天佑》。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请同学们根据上面的问题,快速朗读课文,找出答案。

出示问题:(1)詹天佑是怎样的人?用波浪线在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2)本文通过一件什么事来写詹天佑的?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叙述这件事的?

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课文主要写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这件事,课文2到6自然段具体写这件事。)

2、认识过渡句,理清段落层次。

(1)课文哪几小节写詹天佑接受任务前的情况?哪几小节写詹天佑接受任务后怎样完成任务?

(2)“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开始勘测线路。”这句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3)给课文分段,用“‖”作记号。

(第一段:第1自然段。第二段:第2、3自然段。第三段:4—6自然段。第四段:第7自然段。)

三、学习第2、3自然段

1、默读第2、3自然段,思考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学习、讨论。

3、请个别学生回答:

(1)当时的情况怎样?

(2)当地的情况怎样?

(3)全国的反映如何?

你想象一下当时中国人民会怎样议论呢?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说?

表现了人民怎么样的心愿?

4、这一段对当时的环境的描写,对表现詹天佑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呢?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齐读)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我们上节课已经看到了帝国主义藐视中国的丑恶嘴脸。那么,詹天佑是怎样修筑京张铁路,给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的呢?

二、学习第3段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段,边读边思考:

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分别表现了詹天有什么样的精神?

学生划找——四人小组交流——全班探讨

2、经过詹天佑的亲身勘测,周密计算,终于完成了第一步的勘测工作,接下来他要怎么办了呢?

3、自学课文第三段的第二、三层,请同学们根据对文中“两端凿进法”,“中部凿进法”和“人”字型铁路的理解,画出一个简单的铁路施工示意图

4、交流施工示意图

5、詹天佑的这些设计真是巧夺天工啊,那么从这些设计我们又可以看出詹天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6、那么同学们,这段中对当时自然环境的描写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呢?

(衬托了詹天佑杰出的才干)

小结:因此,我们在读文章时,不仅要注意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还要注意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只有弄清了当时当地的情况,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理解人物。

三、学习第4段

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最后一句中“伟大”一词和第一段哪句相照应?

(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和“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照应)

四、总结

同学们,火车将离开青龙桥车站,沿着詹天佑首创的“人”字形线路驶向八达岭,望着越来越远的詹天佑青铜像,让我们再一次怀着对詹天佑无比崇敬,以及自豪的心情,一起来把课文最后一段来读一遍。

下载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少版国标本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 我种的植物(一)综合分析 绿色的植物是维护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六年级学生已经在自然等其他学科中,了解了人与自然的联系和初步掌握了有关植物生长的知识,并已有一些观......

    苏少版国标本小学美术第四册全册教案(大全)

    小学美术第四册教案 全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安排: 苏教版美术教材二年级下册既有生动有趣的活动,又有技能技巧的训练。全册共有十六课,其采用的形式有想象画、小制作、等等,......

    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计划

    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计划 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计划1 一、学生情况分析本学期,好几个优秀生(包括语文考100分、99分的,最差不低于95分的)转走了……而插班生的学业情况不......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单元教材解读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号角的吹响,西部又一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问题。本组教材就是围绕着“走进西部”这一专题进行编写的。这一......

    语文S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案 1 神鸟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认识生字7个,会写生字14个,掌握词语11个。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

    2015苏少版五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案

    NO 课时 第一单元 童声中国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欢快自豪的情绪来演唱歌曲,并初步掌握蒙古族歌曲的演唱风 2、通过创设轻松活泼的情境,并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

    五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全册)

    ..... 五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案 课 题 开学教育 教 学 目 标 1.新学期信息技术课堂常规教育,使学生树立组织纪律观念,培养学生遵守课堂常规的意识,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 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