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帮助孩子学会克制学会等待
帮助孩子学会克制学会等待
心理学研究者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请来一群3~4岁的小孩子,分给他们每人一份棉花糖。告诉他们,他可以马上就吃,但如果他愿意等一等,等到研究者出去办完事回来以后再吃,他就可以得到双份的棉花糖。研究者说完后即离开了房间。
孩子们是如何表现的呢?可以分成三类:
A类:急不可耐,立刻把糖拿起来吃掉了。
B类:等了几分钟,但实在忍不住了,也把糖吃掉了。
C类:耐心等待,一直等到研究者回来,终于吃到了第二份。
之后,研究者对这些孩子进行了跟踪研究。若干年后,孩子们长大了——
◆自我控制能力强的“C类”孩子讨人喜欢,比较敢于冒险,自信、坚强、可靠、自制力较高。不仅在学习上表现优越,社会适应能力也很强,普遍都获得了成功。
◆那些只想满足眼前的欲望,没有办法克制自己的“A类”和“B类”孩子,在各方面的成就都比较低。
这个实验其实测的是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延迟满足是指孩子为了获得更大的满足,或以最佳方式获得满足,而对自己的欲望加以克制。所以,延迟满足是自我控制能力的表现。
延迟满足能力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培养的。儿童期是一个人行为习惯、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时期对孩子进行延迟满足能力的训练,效果会事半功倍。
怎样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呢?积极有效的行为约束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行为约束能够使孩子养成克制自己的习惯,明白很多事情都不能只以自己的意愿为中心,很多时候需要克制自己。
●行为约束也会使孩子明白,有时延缦某种需要的满足,能够使他们得到更好的结果。
行为约束的简单原则:
1,清晰具体提要求
你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希望他有一个怎样的人生?把你的这些目标细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各项要求。
然后,让孩子清楚你对他的要求,并向他解释这么做的理由。比如,每天最多只可以吃一支冷饮,看30分钟电视,因为这样不会伤害身体(眼睛)健康。
2,以身作则教孩子
家庭是孩子的主要生活场所,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一个很好的方法是将针对孩子及大人的规则分别列出来,贴在墙上,互相监督执行。严于律己、善于克制的父母向孩子提出要求时,会更具有权威性。
3,宽严并济做规矩
有些父母该让孩子玩时不让玩,提出的要求又过严过频,朝令夕改,使得孩子无所适从,久而久之就疲沓了。
也有些父母总觉得孩子还小,怕他受委屈,对孩子没要求,或有要求却不严格,态度不坚决。比如快吃饭了,孩子要吃冰淇淋,妈妈说:“饭前不要吃冰淇淋。”但孩子打开冰箱取冰淇淋时,妈妈却又听之任之,所以,孩子会发现,只要自己一坚持,妈妈就会让步,以后孩子的行为就可能更加肆无忌惮。
其实,该“宽”的时候应当宽一点,比如给孩子安排足够的玩耍时间,并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玩。感受到父母的可爱可亲、通情达理,孩子对父母提出的要求就更容易接受,更乐于遵守。
“宽”也意味着及时表扬和肯定孩子好的行为。表扬和肯定会让孩子心情愉快,知道哪些行为是该做的、如何做,于是父母期待的好行为就此塑造和保留下来;而批评和责骂只能告诉孩子“你不能这么做”,却没告诉他“你该怎么做”。
而当孩子开始调皮或不遵守这些规定时,就要及时警告或提醒他们,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纠正。让他们知道父母在这一点上是不会轻易让步的。
帮助孩子学会克制,学会等待,能使他们在学习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天赋,也使他们步入社会后,显得更有礼貌,更加受人欢迎。
第二篇:学会克制的寓言故事
学会克制的寓言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孩子脾气很坏,他每天都要和家人撒泼,甚至暴跳如雷。
他的父亲给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告诉他的儿子说,从今以后,每当你发一次脾气后你就往篱笆上钉一根钢钉。
时间不长,院落的篱笆上被这孩子钉了密密麻麻的钢钉,这孩子见了这些钢钉,不由得面红耳赤,不好意思了。
他的父亲又给他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对他说,你发一次脾气就往篱笆上钉一根钉子,你两天不发脾气,你就在篱笆上拔下一根钉子。
很长时间过去了,篱笆上的钉子不见少,拔下来的不过十几根。这个孩子想,两天不发脾气才拔一根,发一次脾气钉一根,决心从此不再发脾气。
过了半年的时间,篱笆上的钢钉终于没有了,他来到了父亲面前告诉父亲说,我克制住了,篱笆上的钢钉被我拔完了。
父亲告诉他说,当你发一次脾气的时候,你就会钉上一根钢钉,当你不发脾气的时候,你就会拔掉一根钢钉,当你拔完了这些钢钉,你已懂得了怎样控制,你看看篱笆上的钢钉孔,却永远不会愈合,这些孔就是你对亲人们在心里伤害次数的见证,钢钉好拔,心理伤害是不好愈合的。
这个孩子从此明白了这个道理,再也不无缘无故的乱发脾气了。
隔山近邻的传说
这里说的是明朝万历年间的民间故事,在我国南方的一家大户人家,人山人海正在热热闹闹地操办老人的丧事,并请来了看阴阳宅的风水先生,为他家找寻一块上好的风水宝地。风水先生在老管家的陪同下,观看了几处阴宅,都不理想,当他们来到一块高低不平的地方,风水先生自言自语地说,好,好,真是绝妙仙境。
经过几天的操办,已到了下葬的时辰,这时打坑的人来到风水先生面前对风水先生说,坑不能再打了,在二尺深的时候,发现有一古老的棺木,怎么办?这时风水先生说暂时停下,和老管家要来一块人木,(做神主,灵位的木料。)风水先生用毛笔在这块人木上正正规规的写上‚ 隔山近邻‛,来到下葬的坑前,摆好贡桌和丰盛的贡品,上香,行礼后,来到古墓前,将一大抱纸钱焚烧,又将这块隔山近邻恭恭敬敬地放在古棺木上,开始下葬。
下葬完毕,堆起了很大的坟头。前后都栽下了松柏树,竖起了高高的石碑,碑文上面刻着‚隔山近邻之墓‛。
又过了几十年,当时为老人下葬的孙子的孙子进京赶考,他已经是第四次赶考了,每次都考场出题都是没学过的只是根本不会答。这次当试卷发下来一看还是都没见过的题,他双手托腮蒙胧之中看见来了一位老人,身着官服,老态龙钟,苍白的胡须飘逸,来到近前向他说:‚怎么样啊,孩子。这题又都不会吗?‛‚是的。我复习的题一道都没有。‛那么你该动脑子了,这道题是不是该这样,那道题你自己想想……小伙子你再动动脑子,这些题你全会,哪有你不会的题啊。我得走了,你快答卷吧,不然就快来不急了。你是谁?我怎么谢谢你啊。不用谢了,咱是自家人,你们年年孝敬我,我是你们的先祖‚隔山近邻啊‛
这时在朦胧中的他恢复了清醒,这些都是他复习过了的题,拿起笔来,一气哈成全然无错。竟然考中了头名状元。在回家报喜之中,鞭炮齐鸣,热闹非凡。在庆贺大喜的日子里,更隆重的举行了祭典仪式,在坟前又大大的热闹了一番。
晚上,酒足饭饱送走了众多的宾客和达官贵人。他和父亲谈话,将这段离奇的赶考一一讲给父亲听。他父亲不解。
当晚,他和父亲、爷爷同时做了一个同样的梦,梦中的一位老者,身着官服,向他们说:‚我是‘隔山近邻’。这次孩子考试的试卷正是我当年赶考的那次试卷,孩子都不会,我给他指点了一下,他和我当年一样考了头名状元。我没有后代,自咱隔山近邻之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你们就是我的后代。我唯一能报答你们的也就是这些了。‛说完老者就不见了。从此,这家为后代子孙立下了一个规矩:年年他们家族的子孙后代都要祭祖,也要为隔山近邻这位祖先祭典。
从此以后,这个家族的子孙科第传家层出不穷。留下了一段佳话代代相传。
狐皮粮响的故事
沧州运河大堤在历史上曾有两次扒河口,一次是解放前汉奸刘佩臣扒河口,阻击八路军进城(汉奸刘佩臣是沧州臭名着著的汉奸1947年被我解放区政府枪毙),一次扒河口则是在本书所说的水没水月寺,此事还得从沧州十五年不纳税说起。水月寺紧邻盐场位于沧州市城北一华里(现在北环桥东),据沧县志记载:‚水月寺原在城外西南角,关灯桥北面,后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时建,明玄德十年,僧人泽安移建于城北盐场东侧,明正通十七年僧人泽一重修,清乾隆五十四年,州人宋承文、董宝仁等继而重修,光绪二十一年,驻防乐军梅东益等又重修……可谓五邑之冠。‛据说,因清顺治年间运河发大水,在盐场附近决口,洪水从寺庙越过,故以谐音更名为水月寺。整个水月寺由山门(前殿)、次殿、大殿、后殿为三进院落,均有东西配殿。还有东西两个跨院、山门门匾水月寺三个唐隶大字,为驻沧统领范天贵手书,他本一介武夫,为附庸风雅,他从重修庙富有之日起,便悉心习书练字节,等到三年后,寺庙竣工,水月寺三字也挥笔练就。前殿内两侧有泥朔的头抵屋顶的身躯魁伟、横眉怒目、叱咤风云的哼哈二将高约两丈,十分威严。当时,沧州的盐业比较发达,通过船运运往全国各地的盐全部从这里存放转运,故此得名盐场,至今未变。清顺治年间,沧州地区盐咸地多,农民生活疾苦纳税难,沧州人户部尚书戴明说体查民情后,为缓解民情向顺治帝递交了河间府十五年免税的申请奏折,得到了顺治帝的批准并下诏书。免税的第三个年头,遭到奸臣在皇帝面前的弹劾。谗言说:‚沧州地区比较富裕,应取消不纳税的政策。‛。顺治帝做出近日亲自去沧观察民情的决定。
戴明说回府后立即令家丁带着亲笔书信去河间告知知府宫中详情,并令其立即在盐场和水月寺中间扒开河口放水冲盐跺,一盐水灌田的应急措失。
见信后,河间知府令沧州知州办理此事,知州就在盐场南侧正对面水月寺方向扒开一道两丈八尺宽的大口,河水呼啸着扑向盐场,眨眼间高大雪白的盐山消失在了茫茫大水中,再看一望无际的田野变成了盐咸地,一片荒无生机的景象映入眼帘。就连高大的水月寺也披上了绒装。
半月后,顺治帝在戴明说的陪同下南下来沧,皇帝站在城门上向东一望银光闪闪,果真是颗粒不收的景象,于是沧州十五年不纳税的政策照常执行,沧州几万百姓受益。
到第十二年时,戴明说已退休,新帝登基追问沧州十五年不纳税之事,戴明说拿出先帝圣旨,将此事挡回。仍继续执行十五年不纳税的政策。被沧州人传为佳话,流传至今。此事的政绩在沧县志河间府志均有记载。
据说,大水漫卷水月寺后,河口一堵,水深仍高于大寺但寺却在大水的环绕之中,竟然滴水未进,传说是寺中有颗避水珠,多年之后,来了一个南方人,在城里憋宝。后来被这南蛮子憋宝,扬长而去。最可惜的是,沧州唯一较为壮观的古建筑水月寺,在文革中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沧州十五年不纳税又称狐皮粮晌。这件发生在三百年前的历史故事,至今在民间传颂。历史上的戴明说,是沧州人的骄傲。
戴明说家住沧州城里戴家胡同。一世祖至三世祖居黄华李村。四世祖、五世祖从黄华李村迁沧在八里屯落脚,后在小戴庄盖房居住下来。起名小戴庄。五世祖戴才飞黄腾达之后,又在沧州城里臵办了戴家胡同以及戴家磨房,于1908年戴氏后人在戴家胡同西重修了戴氏宗祠兼山堂家庙。兼山堂家庙就坐落在戴家胡同西侧。怀中正是横穿马路十分壮观的戴家石牌坊。
在沧州,戴家是德高望重,科第传家,行善事,广积德。后德载物,名门望族,善良人家。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在很久很久以前,浙江有一姓路的秀才进京赶考,金榜提名,做了京官。在任其间结识了一姓马的知己,他们以手足兄弟相称、相待,并在相聚时都让双方已怀孕的妻子指腹为怀,如双方都生得贵子,就让他们结拜为兄弟;如双方都生得千金,就让她们结为姐妹;如双方生得一男一女,就让他们结为夫妻。
多年之后,北京为官的马老爷已过世,而他的儿子取名叫马力,现已19岁。路老爷早已辞官不做,归家居。他的儿子叫路遥,比马力小三个月,现也已19岁。
就在这年,路老爷家意外一把天火,把路府毁于一旦。只剩下路遥和管家两人衣冠不整地逃了出来。好大的一片庄园,就这样家破人亡了。
路遥和老管家迟九有礼貌地说:‚您老在我家侍奉多年,您也那么大岁数了,我家现在的样子您也看见了,我也没有能力让您侍奉我了,您还是回家以养天年吧。‛说完,路遥告别了老管家,唯一的希望是到北京找他的大哥马力求援。身无分文的他便匆匆的踏上了进京之路。
长途跋涉一路艰难的乞讨,经过慢长的四个月时间,终于来到了京城。又经过三天的精细打探才找到了马府。在门前徘徊至久,鼓起勇气,抬起右手叩响了马府的大门。一个家人探着身子问:‚干嘛,去去……‛只听咚的一声关上了大门。大门声使路遥心惊肉跳,感觉受到末大的污辱。他重新鼓起勇气,再次叩门,好久终于出来一个年长的家人叫仁新。问到:‚你找谁?有什么事?‛路遥恭敬的说:‚我找马力马老爷,我是他的义弟,我是从南方来的。‛老家人用异常的眼光从头到脚打量路遥,长长的蓬乱的脏发,破衣烂衫,衣扣不整,怪味熏天。在老家人的眼神中看出,他决对不会相信路遥的话是真的。堂堂的马老爷府上,就是拐着弯的亲戚,哪怕是佣人的家人也不会有这样的寒酸相。路遥费尽了口舌,道尽了好话,才打动了老家同情心,说:‚你等一会儿,我禀报一声。‛两带烟的功夫,老家人回来了,说了声跟我进来吧。路遥跟随老家人来到第一院内,楼台亭阁,花鸟鱼虫,真乃世外桃园。老家人对另一年轻家人吩咐说:‚ 先领到你那屋去,有活让他帮你干。‛一路四个多月的奔波,路遥太累了。一落千丈的感觉使他成熟了。寄人离下的滋味在折磨着他,好在终于有了一个落脚地。他狼吞虎咽的吃了一顿饱饭沉睡在梦乡之中。他甜美的梦香中出现了他和父母快乐的生活。忽然被人踢了一脚,就听起起快干活去。路遥迷迷糊糊的拿起扫帚和另外三个同伴去扫地。他忙碌的扫着道,忽然听见里院传出清脆悦耳的琴声,不由想到自己……唉,如今到了这般地步。
他天天如此,一天过了一天,一月过了一月。实在按奈不住,就和老家人说:‚我今天非得见马力。‛老家人通报过去,半个月过去了,没有音信,路遥再三要求,还是如此。来到这里已四个月了,路遥想,如果再见不到马力,就要离开马府。在这种情况下,老家人又去禀报,一会儿功夫,老家人回来了,只见他手里托着一个盘子,对路遥说:‚这是马老爷的一点心意,这12两银子也能派上用场。你再把衣服带上,回吧。‛路遥越想越气愤,用手将盘子打翻,碎银子撒了一地。老家人急忙又跑了回去,回来又托着一个盘子对路遥说:‚你将这衣服换上。‛路遥一看全是绫罗绸缎还有20两银子。他想,走到这个地步,人家也不见我,看起来门不当户不对了,走吧。不要白不要啊,用他作为我人生转折的鉴证。穷死不花这20两银子,冻死不穿这衣服。把他们珍藏好做个记念吧!
路遥踏上了回归之路,又是经过艰苦的四个月,他终于回到了家乡。在熟悉的路上,惊奇的发现前面有一片陌生的新庄园。这时迎面来了一个长者,路遥急忙前去询问,‚您好,老人家。这么漂亮的一大片庄园是哪家的?‛就见那老人毕恭毕敬的向路遥深鞠一躬说到:‚少爷您回来了。‛路遥吃惊的望着老人。好一会儿,才认出原来这位老者正是当年的老管家。老管家高兴的说:‚少爷,你快回去看看吧!‛
说话间来到庄园门前,高高的悬挂着一大块刻有路府字样的扁牌,进大门,串小门,走亭台,穿楼阁,来到了正殿门前。台眼一看,雕、斗、拱、拢、青瓦覆顶,各种动物在顶脊排列,好气派啊!抬头向门里看去。里外的佣人和丫鬟进进出出,忙碌的很,这时听老家人喊了一声,少爷回来了。就这一声,只见大殿里走出好多人,最前的一位大踏步的向路遥走来。双手抱住路遥热泪盈眶。这时老家人向路遥介绍:‚这就是马力马老爷。‛自咱遇灾你去北京的第二天,马老爷就带着一班人马赶到。开始重建路府家园。这时,路遥全然明白了。真可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啊!
从此,路遥、马力、迟久、仁新四个人的名字通过这个有情有义,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便成了今天人们常用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两个成语。成为人们传说的佳话。
通观细览登瀛桥
冯天峥
登瀛桥,即我市沧县杜林镇之石桥。据史志记载:乃明朝万历22年(1594年)由沧州盐运使阮尚宾,瀛州(河间)太守刘毓宽及当地绅商,还有乐善好施者捐资赞助修建。至明朝天启5年(1626年)和清光绪年间曾重修,至今仍保存完整,为我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对于登瀛桥,曾见过一些文学介绍,并且在多次赴保定,河间的汽车上过往济览,然而却没有机会驻足,详尽地通观细览其结构、造型、容颜及形貌。前不久,借去杜林镇西街社教队公干之机得暇以充足时间细致全面地加以观察其姿容神韵,且颇增感慨与收益。
登瀛桥可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匠心独运,精雕细刻地一件工艺珍品。它不仅结构科学严谨,而且造型奇特壮观,特别是桥墩、拱顶、栏板、栏柱等多处园雕、浮雕绘画图案,更见其玲珑剔透,另致而精巧。那桥墩拱顶处的三对相称龙头、虎头、狮头半浮的雕塑,不是龙虎狮三种动物具象自然主义手法的简单模拟,而是通过意念、抽象、借鉴、夸张,而又吸收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貌貅、吼狮、恐龙等凶猛动物揉合与融汇,故显得更加雄强威武,虎视眈眈,更具凛然气与威慑感。
桥面两侧的46颗桥柱端大都有狮、猴、麒麟、蟾蜍等形态各异的动物雕像。一个个造型生动逼真,活灵活现,它们或足或坐,或立或跑或俯首或仰天,其面部表情或颦或笑或灵透或稚拙,均能使观者玩味欣赏,意趣无穷。几只狮子的肩头,膝上,或爪下还有幼稚童真的小狮子狗,可感到活泼可爱;几只猴子,或抓耳,或挠肋,或捧桃,或拜佛,其神态也显得灵气十足。
44块桥栏板的绘画式情节及观赏性浮雕,更可谓写照传神,细腻入微。其思想内容多为神话及民间传奇故事,或古典戏出,如《三顾茅庐》、《隆中对》中的孔明与刘备、关羽、张飞,通过人物神情姿态,明显体察其情节,很有玩味之趣。伯夷叔齐、梁王志公,虽是独幅画,但仍能通过人物,背景道具等,体会其思想意蕴与内涵。八仙朝圣这一画面,虽经300多年风雨剥蚀,其中人物及明晰可辨,那吕洞宾、韩湘子、铁拐李、何仙姑、曹国舅、汉钟离、张果老、兰采和他们每人或背剑、或捏笛、或提花蓝、握佛尘、执莲花脚踏祥云、倜傥风流,名副其实、飘飘欲仙。另外还有玄天上帝、梵上出世、南海观音、蟠桃圣会、麒麟送子,都是具有鲜明情节的古代神话故事。
还有以花鸟、飞禽走兽为题材,寓意吉祥、喜庆如意涵义的图案装饰画浮雕,如鹤鹿同春、龙吟虎啸、鸱鸟赴池、喜鹊登梅、丹凤朝阳、鸳鸯戏水、双凤腾云、昭陵人骏等,均刻画的那样精细,逼真,跃然石上。八骏图中的八匹马,更是姿态有别,神情有异,有的躺卧、有的仰背、有的啃蹄、有的嬉戏,有的奔跑,有的觅食……显示了石匠艺人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娴熟与精巧的技艺。
此外,还有牡丹、荷花、梅柳、茨菇及鱼鹰、鹭鸶、仙鹤等组成的花纹图案、更丰富了这座古老石桥的装饰点缀意趣。
乔治铭中有沧州人,明朝中顺大夫,陕西苑马寺少卿,兼提邢按察司俭事戴绍科的亲笔题字。
杜林登瀛石桥,确实是一件难得的工艺精品,它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造诣,它历经300多年沧桑,度过无数次刀兵水火,仍较完整地保留至今,真乃不易,我们后人要百倍的珍爱这宝贵的文物啊!
古稀老人话沧古 寻觅历史踪迹(之一)
本册初稿已完,也正是防“非典”的非常时期,为完善充实本册内容,将本册内容与相关人士见面,并征求意见,于五月七日下午,我们来到大石桥附近,打听回民刘氏年迈老人,来到了离大石桥最近的一户,这家人姓吴,很热情,年迈老人娘胎家姓刘,婆家姓吴,两家咫尺相隔,老人很善良,十分爱人尊敬,也许正是刘环谷员外后裔的原因吧,我们对老人更倍加尊重,也从老人身上观察到他们刘氏祖上传下来的善良、和蔼、本份、厚道的优良美德,这位老人名叫刘瑞芳,现已78岁,听说来了生人,将室内消毒后,给我们指定位置让我们落坐后,解释说,我这人在年青时就爱干净,何况现在是防“非典”的非常时期,意思是让我们理解。
这时我打量一下老人,这不宽裕的住房和家中并不富裕的摆设就足以证明老人的话是对的。因为家中的桌椅和日用品,都摆放整齐,桌面上擦的通明铮亮,用具放的井井有条,何况还点着火炉做饭,没有一点灰尘。
当老人听说我们要打听大石桥的事,先道出自己的不满情绪,说这五百年的石桥保留到现在,该有多好啊。这里政府并没有房屋改造,也没的拆迁,这大石桥都是人为破坏的,使人看到就心疼,尤其我们这把岁数的人是在大石桥长大的,对老巴巴留下来的大石桥是有感情的,你们是不是申请政府能重修大石桥,不管怎么说,那是沧州有名的大石桥,算得上文物古迹,近五百年的历史啊!也能算是沧州历史吧,老人谈及古事,很激动,眼睛都湿润了。
这时,我说明我是报社的摄影记者,现已退休,着手写了《沧州望家一族史略》这本书,来落实一下刘环谷员外后人对大石桥的说法之后,这位老人很性急地将书在手中翻阅,我介绍并指给老人说,我们戴氏五世祖戴才,是刘环谷员外出资养考中功名官至兵部尚书,为报答刘家的恩德给刘员外修了这座大石桥。这照片中的画像就是修桥的戴才。老人急忙擦眼睛,找出了老花镜戴上说,我要好好看看修桥的人,又说:“好人像,多福态,是知恩必报的好人。”这时,年近八十岁的老人拉开话匣子,说小时候俺爹就告诉俺们(传说),这桥是这人给修的,跟老巴巴关系好,修桥的这人(戴才)到刘环谷员外来从俺胡同西头来到东头说:“这条街是一条龙,就缺龙头,有了龙头便可发迹”。后答应给修个龙头,选好位置修了这个大石桥。后来,刘家真的发迹了,发财了,也有做官的了。看到老人兴致勃勃的谈古事,虽然说的与这写进书中传说大同小异,但由于情绪及氛围所至,我就给这位年迈的老人读了我书中所写传说中的两小段,一段关于刘环谷如何培养戴才的经过,人出资购买了40亩坟地操办后事茔葬,和修清真墙的故事,老人听的津津有味。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告别老人,去看看大石桥原址,老人很固执地一定要领我们去看,出了大门口往东十米多处,老人指点我们说,这里就是大石桥原址,大石桥在的时候,这这边有棵几百年的大槐树,几搂粗的树身高耸入云,光树荫就罩了几排房子,人人在这树荫下乘凉,多火啊!你们瞧瞧现在,道不像道,路不像路,房屋三进三出,看着别扭,老人正说着,正好手指着正前方说:“你们看看,这里正是大石桥的石碑,断了好几块,看,上面还刻着几条龙呢。”
我们几人上前观看,这两块是石碑(桥志铭)的上端和边缘,一块地墙根,一块盖房做地基石压在新房下面,露出一尺多长,上面光滑的石面凹凸着立体清晰可见的造型图案。
是啊,沧州著名的大石桥,历史已有近500年,如在文革破坏,也应后来及时修复,何况至今并非毁于城市的拆迁,占道和种种的政府所需,真真正正地毁于民间,太可惜,难怪我们这些年迈之人的责怪,又怨得了谁呢?大石桥被人毁掉了,但大石桥就远留在刘、戴两姓心中,我们相信,刘、戴两姓的友谊永存,我人永远是一家。
第三篇:学会等待
学会等待
世界上,有你在等待别人,也有别人为你而默默等待。学会等待,学会做人的原则。等待如箭,穿越时光的缝隙,串起了我们平常的故事。闲时的夜晚,我无数次想起父亲等待的背影,那月光下微微驼了背的身影,是等待归家的孩子,又是等待孩子的归家。犹记得小时侯,父亲在校门口等待的情景。他的目光不断地向嘈嘈杂杂的人群里观望,焦急却又耐心,当我终于与其目光对视时,他脸上便浮现出舒心的微笑,仿佛等待是一种幸福,等待是一种满足。然后我便跑上前去抓住他的手,将书包恶狠狠的摔进他怀里,蹦蹦跳跳地走在他前头,也不时地注意他匆匆的脚步。童年,我是一个要归家的孩子总要父亲的等待,父亲的等待也在我心里越积越厚重。而后,我才知道,这是一种爱,叫父爱。
渐渐地我长大了,我渐渐明白,父亲还有一个漫长的等待,是等待我“归家”。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我的学习顺理成章谈不上,但也没有经历太大的风风雨雨。父亲在此期间也一直在等待,他看着我一天天比他高比他壮,看着我捧着奖状回家,看着我逐渐独立,看着我一丝不苟的学习生活......这些并不是他等待的结果,而这些小小的变化让他更坚定而幸福的等下去,等待我拥有自己的前途、家庭、事业......这种等待复杂得在我脑海里已不能形成某种形象的事物或是情景。总之,他满足我一切物质上的需求,只要是我想要的,他绝对是不打折扣。脑海中,我总记得每次打电话回家,他都让我要吃好,要注意身体;我总记得每次告诉他我被表扬了,他就“嘿嘿”地笑,还不忘告诉我加油;我总记得每次我考试考得很糟时,他会告诉我要冷静下来分析原因,并对我信心十足......啊,这记忆的碎片连成了漫长的画卷,而这幅画的主题叫等待,这幅画的灵魂是厚重的父爱。
等待也许是一种焦虑,等待也许是一种无奈,等待也许是一缕情思,等待也许是一种幸福......世界上,有你在等待别人,也有别人为你而默默等待
第四篇:学会等待!
教学感悟: 学会等待
杨文英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这句话当时在我的脑海里不知萦绕了多少遍。它让我想起了一个孩子的请求:“妈妈,我的手还小,请别要求我在整理床铺、画画和打球时做得很完美。我的腿还短,请你走慢些,好让我能跟上你的步伐。我的眼睛还没有看到你所看到的世界,请让我自己观察。我的年纪还小,请拿出时间和耐心向我解释世界上的精彩事情。我的感情还很脆弱,请照顾我的需要,不要一天到晚指责我。”
仔细想想,作为教师的我们,面对学生时,不是更需要这种耐心和等待吗?去年九年级五班的焦淑伟,现在引以为荣为傲的一名男生,八年级我刚接班时,课堂上他很少举手,即使我叫道他,他总是结结巴巴,一个一个单词很困难的往外挤,我好着急,毕竟每堂课上只有有限的45钟,每次他发言卡住时,同学们都窃窃私语,有鼓励的声音,但更多的是嘲笑声,我总感觉着急上火,可作为教师的我从不曾否定过他,而是耐着性子用鼓励的目光与他交流,“Please try!Try again!”等待„„一分、两分钟、三分钟„„感觉好长,时间像凝滞了一样,这样的情况到底持续了多少次,我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好像是半年之后,他终于背诵出了一段完整的小文章,片刻的沉默,雷鸣般的掌声,自发的、不约而同的掌声,为他的执着和坚持,我好感动!想想,如果我们不能给到孩子这点等待的时间,那或许„„不,是一定不会有孩子现在的自信,我们毁掉的可能不仅仅是一个孩子的未来,而是一代孩子和许多家庭的未来。
反思我们的学校和家庭教育,我们的老师和家长有时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些孩子反应总是慢。其实,有快才有慢,凡事都是相对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脾气性格其实是在娘胎里就已经形成,有些东西并不是孩子选择这样的,如果知道这些,我们是不是该静下心来思考和解决孩子的问题,我们是不是该多点对于孩子的理解和包容,而不是一味抱怨呢?作为双重身份的我,有时也会去想,为什么同在一个教室,孩子的成绩反差会如此之大呢?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智商确实存在差异,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有快慢,如果我们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能充分认识到这点,当孩子不明白的时候,就不是一味的指责、唠叨,而是应给孩子更多理解和消化的时间,及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仔细想想,作为老师,我很明白这些道理,我很有耐心;可是,作为妈妈,我却做不到,做不到冷静思考、做不到耐心等待!
现在终于明白了:理解孩子,不光是用和蔼的语气,蹲下来和孩子交谈,更重要的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做老师是如此,做父母亦该如此!
2014央视关爱听障儿童公益广告---“无声的世界”这个广告我看了无数次,片中孩子的父亲当知道自己的儿子是先天性重症听力障碍后,不是等待,不是抱怨,而是积极投入对儿子的听说的训练,用了近两年的时间才听到孩子为阻止爸爸惩罚欺负他的孩子时发出的“爸爸乖”,那一刻,我好想向这位父亲敬礼,好想为孩子竖起大拇指,告诉孩子“ 孩子,你真了不起,加油!”是呀!残障儿童的父母都不想放弃,我们为什么忍心去随意放弃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呢!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都是世界的唯一,不可一概而论,作为教师和父母要学会及时了解孩子心理。作为教师,让我们试着放慢教育的步伐,等等孩子,给他们更多成长的时间,他们才能走得更扎实,走得更远;作为父母,我们要及时和孩子沟通交流,最大限度的理解孩子,鼓励孩子。
等待是一个过程,需要我们的耐心;等待更是一种智慧,需要我们的技巧,让我们每个人都学会等待!
第五篇:学会宽容学会等待
学会宽容学会等待
陈户一中高会香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于学生的学习水平总能接受不同水平的学生,有耐心期待学生的进步,有耐心辅导他们的功课;但是对于品质方面的问题,总是压不住火,因为在我们的天平上学生的道德发展是一致的。其实并非如此。学生对于道德的认识是有快有慢的,所以,我们的学生是在不断犯错不断改错的过程中成长的。
案例:本次月考中出现这样一件事:考完物理后,杜燕老师把一张作弊的学生名单交给我。我一看名字就来气。一则因为考前我在班上反复强调不能作弊,要考出自己的真实水平。二则这个学生刚刚有严重违纪行为。无论好说歹说死不承认,等到同学当面指认才肯低头。从这件事我对该生一直有看法。今天又无视班级纪律,于是带气的说:“交给物理老师,该科判零分。”过后一想,这样处理有点武断,不但对不住杜燕老师,而且对学生也不太负责。考虑再三,晚点时我把该生叫到教室外面心平气和地说:“我知道你这样做是为了考个好成绩。如果没有这点想法,你是不会抄袭别人的试卷的。”他一看我心平气和,自然一改以前的傲慢无礼,低下了头。我继续说:“比如农民种地,是要付出劳动的。如果自己收成不好,也不去找找原因,从别人的庄稼地里不劳而获,这样的日子会长久吗?„„”该生想起自己的父母,一个劲地抹眼泪:“老师,我对不住您,我再也不做这样的事了,我知道自己错了。”作为老师,我们见不得学生抹眼泪,只要肯承认错误,再大的错误我们都会原谅的。于是我继续说:“犯错误老师能原谅你。但是我们既然错了,就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接受惩罚,无论任课老师给出什么样的结果都要勇敢地面对,以后不要再重复犯错。”之后,我发现该生特别勤快,主动地帮助值日生摆放卫生用具。教室的桌子不齐,主动向我要了一根绳整理课桌。„„
由此想到,我们老师对待学生的错误要一分为二,该惩罚的时候惩罚,该宽容的时候宽容,该等待的时候要学会等待。
学会宽容,学会等待,让我们耐下心来期待学生的进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