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下教师教学方法的研究
“新课程下教师教学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
江苏省淮州中学 朱卫民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一轮课改相继在全国保个省份试点推行,江苏现已进入课改实验中,社会各界都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着课改。
课程改革的本质特征是加大课程的适应性,让不同学生选择不同课程,用不同课程支撑不同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是课改的主阵地,传统的课程教学方法用传送带的原则,用大批量生产的方法,把小学生选就成中学生,选就成大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脑子习惯了只是在别人的脑子走过的路上活动”(苏·斯卡特金·《现代教学论问题》)。与新时代所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相去甚远。传统的教学方法使我们许多学生厌倦课堂,厌倦有趣的知识世界,因此,新课改下对教师教学方法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所要解决的问题
新课程的学习中,师生之间不应该是领导与被领导,传递与被动接受的关系,而应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平等,相互尊重,建立民主、平等、合作、建设性的伙伴关系,从而成为新知识的共同学习者,探索者和收获者。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改进我们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寻找到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科学教学方法。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对“课堂主体性”模式的研究由来已久,但由于受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限制,在面对激烈的高考竞争时,多是以理论方面的研究,缺乏对课堂教学的实践性研究。已有的研究成果与新课程内容所要求的注重探究,建立民主、平等、合作学习的新型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的要求不相适应。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靠教师来培养的,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追求的热情和永不满足的探究精神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我国教育专家钱梦龙早就提出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以人的发展为理念的素质教育理论也要求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注重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新课程改革和发展要求我们的基础教育要实践者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改变教学理念,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本,运用各种符合学生个性需求的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推行课程改革,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这一改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所需的人才。面对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全方位的持挑战,我国在全国多个省份进行了新一轮课改实验,作为经济文化大省的江苏也全方位投入新课改;课堂教学作为课改的主陈地,必须不断改革和完善,以适应新时代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生物教学在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困惑,这些困惑的核心是如何实现《新课标》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特别是如何通过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实现生物教学的又一个春天。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与保证措施
我国相继在多个省份进行课程改革试点,江苏现已进入课改实验中,这是本课题研究的良好时机。
课题负责人有多年的高三教学经验,教学经验丰富,平时教学中,不仅钻研教材和关注学生,还特别注重教学、学法的研究。现在高一年级部分管教学常规工作,同时担任生物备课组长,具有得天独厚的研究条件;平时能广泛学习先进教学观念和方法,运用于实践,并经常把教学心得写成论文,取得了一定成绩。
本课题由江苏省淮州中学教科室胡卫星主任和淮阴区教育局教研室史家奎老师担任课题指导,为课题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题组既有教学经验丰富、工作踏实、作风严谨的市级优秀班主任、学科带头人,又有教学理念新颖的青年骨干教师和富有朝气、敢于创新的青年教师,相信我们一定能够顺利完成任务。
五、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1、概念界定
《教学论稿》(王策三,人民教育出版社85年版)认为教学方法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2、理论思考
(1)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生物教学中,我们不仅应重视科学知识的教育,更应重视学生们个性发展需求和创新能力培养,培养具有创选性思维的竞争性人才。(2)生物教学的传统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有在诸多的困惑,核心是如何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方位培养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3)课堂教学改革重点是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新课程注意探究性和实践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课堂教学方法对学生思维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需努力改进教学方法,远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出更多远应时发展要求的创选性人才。
3、支撑性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是建构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及知识意义上的主动构建者,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创造真实的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让学生探索问题,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培养其能力。
(2)现代素质教育理论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总目标和具体的目标,都提出了深化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任务。新课程改革和发展要求我们的基础教育要实践者要圳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改变教学理念,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本,运用各种符合学生个性需求的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六、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分解与具体化)
1、理论假设
新课程要求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教育,强调教学过程中注意:探究、体验、设计、社会实践等学习方法,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用不同的课程支撑不同的学生发展。新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必然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研究探索出适合新课程改革需求的新颖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2、具体的目标
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掌握现代高中学生对学习兴趣和方法方面的特征。改进我们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寻找到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科学教学方法。
七、课题内容设计(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设计)
1、现状研究
调查本课组及生物教研组成员所在班级学生对目前生物学的课堂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调查结果确定具体措施,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掌握现代高中学生对学习兴趣和方法方面的特征。同时还需密切关注国内外教学方法的发展及改革趋势。
2、策略研究
结合新课改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3、课型研究
不同的教学内容形成不同的课型;新课程中较常见的有:实验课,基础理论课,探究,实践性课等,针对不同的课型研究出不同的教学方法。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工作
1、课题组成员
课题组组长:朱卫民(教务处副主任,中高)
成员及其分工:
姓 名 性别 学历 职务 专业技术职称 工作单位 研究专长 在课题组中的分工 史家魁 男 本科 教研员 中高 淮阴区教研室 教学实践与理论 课堂教学指导 张学军 男 本科 副校长 中高 淮州中学 教学理论 课题指导 胡卫星 男 本科 主任 中高 淮州中学 教学理论 课题指导 许玲玲 女 本科 教师 中一 淮州中学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李静 女 本科 教师 中二 淮州中学 信息处理 信息处理 朱虹 女 本科 教师 中二 淮州中学 实验探究 综合实践 乔晨 女 本科 教师 中二 淮州中学 文献研究 资料分析
3、研究的保障措施
(1)领导重视、组织得力。
学校一把手校长亲自参与课题研究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并成立课题研究工作小组,从组织、管理以及资金等方面全力支持课题的研究工作。(2)专家引领、加强培训。
为了拓宽课题组全体研究成员的知识面,快速提升其科研水平,确保在既订的时限内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课题组特聘请市、区教研室(教科室)的有关专家作为课题研究顾问,定期延请他们来课题组作讲座、报告、培训,充分发挥专家组的指导和引领作用。(3)规范管理,严密有序。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规范化,课题组制定、建立了健全的研究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使研究工作落到实处,并定期对课题的进展情况进行督查、指导和调控。
九、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负责人)
1、准备阶段:2005年11月一2006年,负责人:朱卫民、史家奎、胡卫星(1)完成课题设计;
(2)成立课题小组,明确分工;
(3)科研培训;
2、调查研究:2006年2月一8月,负责人:朱卫民、许玲玲,通过阅卷,与学生个别 交流等方法获得第一手材料。
3、研究探索阶段:2006年9月一2007年7月,负责人:朱卫民、李静、朱虹、乔晨
(1)教学方法改进探索
(2)课堂教学实施
4、阶段性总结:2007年8月一12月,负责人:朱卫民(1)对不用模块学习成果比较总结;(2)改进教学方法;
5、总结成果:2008年元月--8月;负责人:朱卫民(1)总结研究成果;(2)撰写研究报告
十、研究方法设计(对应研究目标、内容、过程,进行某一方法的具体设计)
1、文献研究
搜集、整理相关研究成果材料,通过比较分析来发现和列出与现代课堂教学实际不同的特点,对这些特点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和具体效果的研究,提出对当前课堂教学的看法、启示和建议,为课题研究借鉴参考。
2、调查研究
通过问卷调查,与学生个别交流等方法获得第一手材料。了解当前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确定当前课堂教学的特征和得失,椐此提出改进现状的建议:根据调查所得的事实性材料,预测课堂教学的发展情况。
3、经验总结:
收集和分析课堂教学的各项工作的过程材料,运用科学方法,对课题实践经验分析和判断,概括出运用于课堂教学,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
十一、课题研究的操作范式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业务理论水平
一个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的培养。因为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完成所规定的任务。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需要教师帮助解决。学生需要的知识和达到的技能,并不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掌握的。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探究知识不再是教师单纯的传授和学生机械的记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来指导学生;掌握各种技能和技巧,来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原由。
高中生物的《课标》在能力方面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能够正确地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第二,能够运用多媒体搜集生物学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第三,发展探究能力,„„。在第一项能力要求里面,教师必须要熟练、正确的使用实验器具,知道如何采集和处理试验材料的方法,实验操作的步骤明了,熟练正确的绘图。在第二项能力要求里面,教师要熟练使用电脑,熟练利用因特网搜集生物学有关的知识,熟悉有关生物学的有关网站,熟练发电子邮件等等。在第三项能力要求里面,教师应该在第一项能力和第二项能力基础上,巧设各种问题情景,来培养学生发展科学的探究能力,这要求教师不仅仅掌握生物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与之相关的各方面的知识,如同位素示踪技术等,还要求教师要通晓物理和化学等方面的知识。
2、转变教学方式与教学效果思考方式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课改的一个重头戏,课程改革强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应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自学辅导法、探究法等百花齐放。这些教学方法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均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对探究性学习等的倡导,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通过合作讨论与参与的各种教学方法广泛出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这对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往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很容易走入误区,不能辩证的看待各种教学方式,或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那么,我们任何看待这些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的关系呢? “每种教学方法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但解决另一问题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会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达到另一些目的”。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引导发现法,在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形成科学思想和方法等方面有优势,但难以保证学生在短时间获得最多的知识,而且对于陈述性的知识,也没有探究的必要;讨论法具有多向信息交流、针对性强、便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特点,但往往使知识缺少系统性;自学辅导法,有利于学生独立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但只适合于较简单的学习内容;而讲解法虽然具有信息量大、系统、逻辑性强的优点(这些优点是其他方法所不及的,对于知识接受为主要目标的课型,讲解法也是高效的),但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教学目标的多重性、教学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教学客观条件的千差万别和千变万化,使得我们不可能找到适合于一切教学环境,符合每一特定教学情境的教学公式,一种方法的优点,可能恰恰是另一方法的不足所在。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克服其劣势,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使方法结构协调、合理,各种方法优势互补,长短相济,立体结合。
例如,对于伴性遗传的学习,我们也可以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是先给出学生伴性遗传的具体实例,让学生结合学过的遗传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揭示其本质;二是首先给出性染色体及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然后要求学生分析这些基因可能怎样传递,基因的这种传递可能使后代的性状遗传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和规律。第一种方法采用的是分析归纳的思路,第二种方法采用的是演绎推理的思路,两种方法都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各有侧重。因此,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与有效组合,应该与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性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环境相适合。多元的教学目标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达成,单一的教学方法是难以与多元教学目标的实现相适应的。我们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但如果将探究泛化,将之用于一切教学情境,那是有悖于有效教学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还应有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该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这种参与应以思维的参与为核心标准。课堂上看似热闹非凡,学生个个参与,而学生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参与,思维活动停留在浅层次上,这样的参与是低效或无效的,这样的课堂教学也不会是有效的。反之,有些课堂学生看似没有太多形式上的参与,但却是积极地在进行深层的思考,有其思维的参与,这样的教学却是高效的。
3、用好教室这块阵地,推动素质教育
在我国现行的国情下,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左右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在符合我国国情的情况下,合理开展素质教育离不开教室这块主要的阵地。我国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约有17年时间,学生的生活主要是在学校中的教室里度过的。高中的学习生活,是我国学生知识掌握最充实,又是最累的学习阶段。生物是高考必考的学科之一,又应该如何开展生物课堂教学呢?
(1)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个没有目的的学习。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生命是怎样诞生的?生命向哪些方面发展?我国在基因工程方面有那些主要的贡献?生男生女是由谁决定的?为什么美国的生物圈二号没有成功?人类能在月球上能生活么等等。通过一些现实生活和科技发展的问题,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探究问题的热情。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这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在新的课改下,高中生物教材主要从非生物界到生物界这个顺序揭示了这个根本观点。无机元素组成有机元素,有机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组成细胞。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奇妙而多彩的生物世界,其组成的元素和化合物,即与非生命世界有普遍的联系,又有重大的区别,尤其是组成细胞的有机分子,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具有多种生命功能的的糖类和脂质。蛋白质、核酸和多糖又都是以特定的单体构成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为细胞的结构基础,演绎着或简约、或繁复的生命之歌。形成学生从分子水平上看待生命的物质性和生命物质的特殊性的认识,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极为重要,无论是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还是处理个人或社会事物,都需要唯物主义的观点。
十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理论价值
1、回顾传统生物教学方法的弊端
相对于新课程,原有的课程内容存在“繁、难、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实际;学生苦于死记和硬背,教师乐于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因此,相应的传统教学方法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陷:以教科书知识为本位,教学重理论而轻实践,重理性而轻感性,重结论而轻过程。同时,传统教学还以教师和教案为本位,教学重教法而轻学法。
2、体会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和目标 “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提出了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并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基本理念。同时,新课程目标融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于一体,这些充分体现了新时期我们对生物教育价值的追求。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从目标设计的结构框架来看,纵向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维度,横向是学习、探究和练习,充分体现了生物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3、感知新课程对教学方法的要求
自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针对赫尔巴特等人的传统教学方法,提出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以来,现代教学方法不断发展。在新课程背景下,以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为基础,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呈现出如下的趋势和特点:(1)教学方法的启发性;(2)教学方法的“ 学法化”倾向;(3)教学方法的探究化、研究化、实践化和体验化;(4)教学方法综合化和多样性;(5)教学方法主体化和个性化;(6)教学方法现代化;(7)教学方法心理学化倾向
4、探索新课程下教学方法的原则 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深刻的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首先,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能够掌握以下教育原则:(1)重启发引导
根据新课程观念,改变只让学生学习已知和定论知识的传统,变为支持学生的实践与创新,探究未知世界,学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新尝试。教师的教学策略就需要发生相应变化。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启发学生思维型转变,这就要求教师以启发引导为原则,达到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良好愿望。(2)师生双向互动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往、共同发展,是一种“互动”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将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因此,师生双向互动原则,对避免重教轻学是最有效的。(3)探究性教学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目的是针对目前学生学习主要立足于被动接受、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的状况,帮助学生逐步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学习方式,构建一种相对比较开放的学习环境。从而,提供一种相对个性化的、多渠道地获取知识的机会,形成主动的、积极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较好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首先要掌握好探究性原则,对中学生物教学中的探究,必须有较好的理解和把握。如探究的“主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等。(4)平等合作性
教学中的合作性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新课程实践中,生物教师应遵循合作性原则,能营造亲切和谐的学习气氛。这种气氛可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促进学生间的友谊和社会吸引力,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集体教育影响力就会得到增强。
(5)适应学生心理和年龄的发展原则
不论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还是指导学习方法,都要建立在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基础上,尤其对于生物教师更应该注意这一点。不光要认真研究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还要介绍一些必要的生理知识,以使他们的身体等各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实践意义
初步达成了新课程目标的一系列基本的教学方法。(1)问题教学法
从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到原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问题教学理论”的创立,逐步发生新的教学方法改革。“问题教学法”在各国教学的具体实施中有所不同,当然,在具体学科中也略有各异。其过程一般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从普通高中生物新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我们不难看出,新课程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课本设置了大量的问题,如:人教版必修的三册教材中都给出了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设置都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例如:在学习“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必修1)一节时,我们可以利用“问题教学法”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为什么人老了会长“老年斑”?为什么老年人走路缓慢?为什么人老了头发会变白?等。(2)课堂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发表意见,展开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是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和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能力,实现了课堂范围内的真正平等对话,实现教学相长。
高中生物新课程中的“现代生物科学技术”(选修3)模块,主要立足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科学技术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社会责任感。此模块的教学,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活动。如 “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安全性与伦理问题”一节,可以运用“讨论法”来讨论、辩解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安全性与伦理问题。(3)探究法
从广义上来说,生物学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贯穿于整个生物学教学过程之中。从狭义而言,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基本确定的和教学内容有关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学生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教学法的基本过程一般包括:
中学生物教学中的探究活动,都是在专题实验活动中完成的。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探究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选修1)一节的教学,我们可以在课前做一个简单的对比实验(两块相同的带有墨渍的布分别浸泡在有酶和无酶洗衣粉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讨论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接着老师将本节的基础知识呈现给同学们,并布置他们着手准备收集材料。当学生收集好材料后,指导他们处理和解释收集到的材料,然后进行小组及全班讨论,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4)演示式教学
在新课程大力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之时,那么传授式教学是否还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呢?这里高科技内容“演示式”教学,于传统的“填鸭式”和“灌输式”教学方式,其主要区别在于知识的呈现方式不同。
以“现代生物技术科技专题”(选修3)为例,本模块属于高科技内容,通过图片、实例等演示,使学生了解科技前沿新动态。其目的只要求学生对现代生物科技研究的进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此教学应以专题讲座和学生讨论为主,在于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对新事物具有分析、判断、决策的批判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因此,采用演示式教学方法,对于开展专题讲座式的教学,是十分有意义的。如:“胚胎工程”这一专题的讲解,过程如下:
这样,学生对知识的发展和生物科学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增强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在缺少实验条件的前提下,要学生了解高科技知识,就可以使用“演示式”教学。
十三、课题研究的展望
通过全体课题组成员的艰苦努力、团结合作,本课题终于画上了一个比较圆满的句号。诚然,本课题研究虽作了总结,但这仅仅是对前面研究过程的阶段性总结,而不是终结。主要的目的是将前面探讨的过程作一个较为系统的回顾,希望通过回顾,将感性的材料整理归类,希冀于从中探索出对现时高中学生物的教学有用的方法,并试图将之上升到具有一定高度的理性认识,让它能为以后相关内容的教学提供理论方面上的先导,使自己的教学行动既有理论指导,又能够符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我国此次的新课程改革,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课堂教学应适应这种趋势,而有效的课堂教学又取决于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上探讨了一些适应新课程改革趋势的教学方法,目的为课程顺利实施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给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有利的帮助。
然而生物学教学方法具有实践性、偶合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持续而长久地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应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将继续不懈地努力,从而探讨出更好的、更为有效的高中生物教学方法,为新课程的改革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新课程下教学方法一
新课程下教学方法一
陈家学校 孙成娟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索,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它压抑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影响思维和智力的发展。我们应改变这种方式,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生产生积极的、主动的、自觉的学习态度,其知识“内化”的程度才会大大提高,教育才会真正有所成效。只有能构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情绪调节教学法——学习在充满乐趣时,才更有意义
一、情绪调节教学法的概念
指教师在一定教学目标指引下,通过管理和调节学生的情绪,引导和发挥课堂中学生的主要情绪对教学活动的积极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佳情绪状态,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教学方法。
二、情绪调节教学的基本方法
1、让学生产生好奇的方法
创设情景,制造悬念,设置矛盾;呈现新颖、奇特的刺激;变换刺激呈现的方式;变换教学方式,如客串演讲、角色交换等。
2、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
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积极情绪相一致: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小实验,参与教学活动:学生间进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教师的言语幽默:教学内容、教学事例从学生的切身性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
3、让学生产生愉快体验的方法 根据学生能力水平差异安排学习任务。使学生体验成功:及时反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榜样,激发求知欲;使用趣味化、具体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学生良好的情绪长期贯穿于课堂学习之中,必将会形成学生好学、乐学的积极学习情绪感,从而培养健全的人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知之者。”只有感到学习的乐趣,才能乐于勤奋学习。自主性学习教学方法——“教”就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一、自主性学习教学法的概念
自主学习是主体性教学的核心,是在教师的指导激励下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自我评价,构建教与学的互动模式的教学方式。
二、自主性学习的几种参考性的教学方法
1、尝试教学法
①概念:是种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先尝试自我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的教学程序结构.②尝试教学法的实施分五步:基本训练;导入新课;新授课程;课堂作业;课堂小结。③尝试教学法的作用:提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
2、自主辅导教学法
①概念:是集班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与一体的教学方法,强调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教材内容,自己练习、检查并改正错误,培养自己的自学成才能力。
②自主辅导教学法分五步实施:启发引导;阅读课本;自做练习;知道练习结果;教师小结。③作用:自主辅导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自学能力;可以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展开;把更多的课堂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3、反馈教学法
①概念:是一种十分强调反馈作用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自学,注重课堂信息的多项交流。②反馈教学法的实施分三步:导入新课;学习探讨;巩固加深已学知识。③作用:激发学生的灵感,使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4、分层递进教学法
①概念:是根据学生的一般能力对学生进行分层,分别实施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②分层递进教学法的实施分六步:分层练习;分层的问题设计;临时的“同质班”。自主辅导教学法
③作用:有利于全体学生参加学习;有利于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需要;有利于不同能力学生之间的互补。
合作性教学法——把人放到人中间去陶冶
一、合作性教学法的概念:
指学生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二、合作性教学法的几种基本方法
1、小组游戏竞赛法。分四步:教师全班授课;小组学习;教学比赛;成绩评定。
2、小组分割记分法
3、小组个别辅导法
4、小组调查法
5、共学式
6、小组教学法
三、合作性教学法的基本作用
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有助于因材施教。
新课程下教学方法二
陈家学校 孙成娟
探究性学习教学法
一、探究性学习教学法的概念
就是运用探究的方式进行的学习过程和活动。也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发现问题,以一种类似研究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解决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活动。探究性学习教学法的作用
1、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和团队精神;
5、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6、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体验性学习教学法——体验才是真正的学习
教育不是压抑人,而是发展人;不是让学生死守着三尺讲台,而是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因感悟生活产生自己的思考。体验才是真正的学习。
一、体验性学习教学法的基本概念
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通过学生的身体性活动,凭借自己的情感直接的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在创造,并从认识理性范畴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的课程实施方法。
二、体验性学习教学法的几种基本方法
1、工作
2、唱歌
3、角色体验法
4、行为改变法
5、生活体验法
三、体验性学习教学法的作用
1、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2、体验到的知识比被灌输的知识深刻的多
3、体验性学习教学法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活课堂教学。价值澄清教学法——比较出认识 价值澄清教学法的概念
道德教育不是为了给学生灌输道德知识,更不是将道德价值观强加于学生,而是要在道德评价的过程中,培养分析、评价道德价值的能力
第三篇: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2010-11-18 09:47:16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倍受非议。“少慢差费”是语文教学状况的形象描述,“误尽苍生”让广大语文教师无法抬头。虽说这样评价语文教学有失公允,但扪心自问,作为中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又教给学生什么了?无非是应试技巧,无非是架空分析,诸如此类,这难道都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过错?这样说恐怕也过于偏激。客观地说,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喋喋不休地大讨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无意义争论,都影响和制约着中学语文教学的效果。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拂面春风。它切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肯綮,更加明确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系统地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三维目标。更加重视隐性目标、人文精神、情感的体验等,打破学科中心论,强调语文的综合性,重视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可以说,高中语文新课标为走好提高中学语文效益之路提供了一双新鞋。
较之以前的教学大纲,新课标这双新鞋新在何处呢?这是我们必须弄清楚的。新课标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更为科学和全面。课程标从新的视角出发,将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这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将之列为语文课程追求的目标,既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又体现了认知与情意的统一、结论与过程的统一。这是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注重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是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也是极富创意的。现代教育学论认为,各门学科都必须摆脱唯知主义框框,力求做到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统一。这也正是语文新课标力求达到的目标。
新课标强调学习方式的多元性,为语文学习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变单
一、被动的语文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是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又一亮点。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现代教育论认为,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新课标提出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具有较强的前瞻性。
新课标提出了课程内容开放性的主张,打破学科中心论,强调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学习,重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这是新课标又一新处。这一观点的提出,大大拓展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新课标在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的同时,还提出“注重跨学科的学习”的主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这是过去语文教学大纲从未涉及的领域。这一主张的提出,进一步拓宽了语文课程内容的空间,为改变长期以来分科教学形成的知识隔断局面,强化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构建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课标给我们提供了全新的中学语文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我们用新的方法,走出一条多快好省的语文教学之路。新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教学目标的多元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传统的语文课程结构简单、内容僵化,在教学中往往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形成一套固定的模式。这种注入式的教学割断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只能抑制学生的思维,削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影响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新课程的实施,使语文教学内容呈现出生活化、多样化的局面,这必将导致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是语文课堂教学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语文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双边性。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明确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即教学不是教师讲学生听,也不是教师导学生演,更不是教师尊学生卑,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学、互动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合作、平等的关系。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不再是知识接受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体。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方法应突出教法和学法。教学方法不仅要研究教法,更应该研究学法,并要把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放在突出地位。“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重要口号。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教师要从“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扮演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表现出强烈的“自主学习的意识”,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新课标下应努力寻找最优化的语文教学方法。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的生活化、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等,这使得语文课程的结构更加合理并趋于优化。但是仅有课程的趋优化,没有教学方法的最优性,要做到既能节省时间和精力,又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行不通的。对教师来说,要选择能最有效地解决相应任务的组织学习、刺激学习和检查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来说,要在学习中合理地自我组织、自我砥砺、自我检查。一句话,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发展学生的智能,重视指导学生的自学方法,重视学生的负担合理施加。
有了新鞋,用了新法,但必须走新路。新的语文教学之路在哪里呢?笔者以为,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中庸之道”。《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其本特点。”可见走“中庸之道”是新课标为我们指明的金光大道。
语文与语言文字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由语言的工具性决定的,语言是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维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语文学习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学习使用语言这一交流思想工具的过程,从语文学科与基础教育阶段的其他学科的关系来看,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进行其他学科学习的必要工具,从这一角度出发,语文学科亦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必须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语文教学必须尊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牢基础。
教学以学生为本,教师关爱每一个学生是语文人文性的外在表现。教学过程中,要提倡创新思维,在对某个问题解答时不采取“独裁”方法,注意培养学生解决目前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未来可能产生的问题的判断能力,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探索能力,体现学生的自主精神。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语文的“人文性”还体现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这一个新时代话题上。对自然的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类自己的关怀。要引导学生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受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习惯。突出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是中学语文人文性教学可以做到也必须做到的。
总之,语文课程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要素,集中而又具体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目标。语文课程目标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直接关照着语文教学的任务。可以说“新鞋”、“新法”、“新路”三者之间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为此,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方法,探求语文教学的新思路,是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第四篇:《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政治课教学方法研究》方案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政治课教学方法研究》方案
2011年12月28日 14:31:20 来源:铜陵市第五中学【字体:大 中 小】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政治课教学方法研究》课题
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市级示范高中,地处城乡结合部,生源情况不很理想,而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质量上不去,学生和家长不认可,意味着学校在竞争激烈的高中教育中将面临灾难性的后果。
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大潮中,安徽省又出台了《安徽省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学校的课堂授课时间比以前减少了很多,而教学任务并没有明显减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借助科学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已成为摆在各个学校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同时,进行该课题研究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我组年轻教师较多,开展这样的课题研究有利于年轻教师学习和领悟新课程的理念,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的实践,最终寻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有一定的独创性的教学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课题核心概念解释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本课题重在讨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包括:案例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演讲法、辩论法、小组讨论法、复习测验式、训练与实践式教学方法、座谈研讨法、角色扮演与戏剧法等。
(二)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不同的功能,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实现特定课程的教育目标,需要特定功能的教学方法。要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发挥最佳的教育效能,不仅要掌握其教学方法体系的特色及其所包含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方法的独特功能、适用条件,而且要根据其特殊性质、教育教学规律、教学任务、教材内容和师生特点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并以先进的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正确运用教学方法,以激发和形成学生学习的动力,培养他们的情感,实现思想政治课“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高中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要“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培养目标方面,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基本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探究适合我校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同的教育专著对教学方法进行了不同的分类,但是,不论怎么分类,都没有一种万能的教学方法,而应根据教学任务、教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
本课题研究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大纲》、《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方案(修订)》为主要理论依据。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质、规律、内容和其素质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需要建构与自己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活动体验、对话讨论、合作探究是思想政治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由于思想政治课各年级、各模块、各课题的具体教育目标不同,内容的特点不同,各学校、各年级、各班级学生的情况和特点不同,教师的特长各异,各校的教学条件也不尽相同,因而需要建构与上述学习方式相适应的、各具独特功能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本课题主要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一目标,具体分析不同教学方法的适用条件及操作要领。
五、本课题完成条件
1、本课题完成条件充分:全部由我组高中部教师组成,人员结构合理。教务主任(吕建国,中学高级教师)担任课题副组长。课题组中还有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
2、学校资料准备:图书馆、资料室、数字图书管等。
3、科研手段:
①经验总结法
②案例研究法
③调查法
④观察法
4、单位有科研经费保障
六、课 题 组 分 工 情 况
方 冲(负责人):中学一级教师,全面负责组织,协调课题的开展、实施 吕建国:中学高级教师,指导高中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陆爱文:中学一级教师,高三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王秀平:中学一级教师,高二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周仁林:中学二级教师,高一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等
程永生:中学二级教师,信息技术在高中课堂教学的研究等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3月):撰写方案,申报课题。
2、实施阶段(2011年4月——2011年12月):阶段性报告
3、结题阶段(2011年12月):收集资料进行汇总,根据研究成果书写结题报告。
八、预期课题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一份。
2、相关教学方法论文集一本(读书笔记;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育教学论文等)。
3、建起“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政治课教学方法研究”专题网站。
第五篇: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研究
探究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庆丰镇中心小学 黎燕红
解决问题是学好数学学科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以前老教材有的数学题目,学生有符合解题的套路,做题时,有的学生常常会对一种题型也会用另一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去列式,还有一种学生是能看清题型,用套路去列式解答,这类学生对题目不能很好地理解,只有盲目的、机械地照套。新课程在编排时更多的考虑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提倡用多种方法解题,更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形成一套个体特有的解题方法,不再强调方法的简略,而是注重方法的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用原来的教学方法去教学新教材内容是行不通的,我想,新课程的开发,就要有适应新课程的教法。
首先,数学问题的解决要从现实的、有兴趣的、富有挑战性的且又贴近生活实际的真实问题情境开始。让学生一开始进入学习探索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有一次,我设计这样一个题目:“为了美化校园,学校准备在操场右边圈100平方米种植花草,如果种植“马尼拉草”,每平方米15元,如果种植普通水草每平方米9元,如果你是校长,你认为该怎样种植?你会考虑哪些因素?请同学们帮助设计。”由于每个学校都有操场,而且操场又是孩子们喜欢的地方。因此,学生表现很强的兴趣,这时学生会提出如下问题:“马尼拉草”
与“普通水草”相比有哪些优点?它耐踩吧?美观吗?还有同学提出种上这种草是不是永远不枯萎?学校有这个经济实力吗?普通水草是否价廉物美?能不能把这两种水草各占一半种植?能不能先种普通水草,等学校有钱了再换高级的?如果普通水草每年都要重新种植是不是开销更大?等等。这样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容易发现问题,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数学问题意识。同时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趣,我们就从孩子的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法则、概念,使他们在亲自做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获得就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如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课前可安排学生到商店帮助家长购物并将购物小票带到课堂,向同伴介绍购买的商品,同时提出问题请大家合作解决,如“一支钢笔和一个笔记本共用多少钱?”“一支牙膏比一块香皂多多少钱?”这些问题来自生活中,使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了兴趣,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数学知识的探索中。数学法则不再是令人生畏的抽象概念,数学知识就在他们熟悉的生活中。身边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探索兴趣,学生在亲身经历的数学活动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数学应用的价值,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其次,探索问题是“问题解决”最重要的环节,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指挥、学生操作的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对教学知识、概念、性质、法则的吸收、记忆和简单应用。是学会知识再去解决问题,而在新理念指导下的“问题解决”的教学则需要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
础上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对各种信息和理念进行加工转换,基于新经验和老经验进行综合概括,解释有关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向学生出示围绕问题的解决所设计的问题系列,让学生明确问题的条件和问题解决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即可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探索,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数学,通过交流、碰撞,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小组合作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中重要的一环。
例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这个单元时,在教学设计中我们首先提出一个真实性的任务请同学们一同合作来完成。“请大家帮助完成设计教室天花板装修的预算方案”。这个问题好比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单元教学。在问题解决中,同学们发现要想完成教室天花板装修预算的大任务,首先要取决若干个小问题,如什么是面积、面积单位;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每平方米的预算是多少,整个天花板的面积又有多么;怎样设计图案美观,怎样选材省钱„„在问题解决中一个个难题的出现,引起了学生们一次次的思考探索,有的同学独立思考,认真查阅有关材料或打开教科书寻求支持;有的同学三个一群,两个一伙研究起来。小组长分配了任务,人人有分工,个个有责任;教师在整个活动中不断地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支持和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用数学,在探索问题的解决中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总之,教师要从自己的课堂做起,真正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容器,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问题环境中,通
过自己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磨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