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音乐上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三)》第三课时
八年级音乐上册第四单元《神州音韵
(三)》
第三课时《跳月歌》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喜欢我国西南地区彝族的歌舞,乐于主动了解彝族的民俗风情,并积极参与表现活动。
2.能安静地欣赏乐曲,感受音乐的舞蹈节奏,学习“跳月”的基本舞步。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乐曲的风格特点。2.舞蹈动作与音乐的节拍相一致。
三、教材分析
《跳月歌》是流行于云南弥勒西山阿细人之中的一首舞歌。每到节日盛事或农闲的月夜,阿细人在山谷空旷的草坪上或松林中,点起一堆堆篝火,并围在旁边踏着特别的5/8拍舞步,尽情唱歌,阿细人的月光聚会就被称作“跳月”。曲调多由do、mi、sol三个音组成,采用5/8节拍。全曲以第一小节为主题,每个乐句只有细小的变化。旋律活泼、跳跃、生动,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四、教学过程 ㈠导入
1.教师提问:我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共有多少个少数民族? 学生回答。
2.教师介绍乐曲相关内容
(1)教师:今天我们将随着音乐去走访少数民族。(出示彝族人民生活图片)你们认识这是哪个少数民族吗?
学生回答。
(2)介绍彝族的风土人情:彝族主要居住在我国云南、四川等省,有十几个支系。阿细是居住在云南弥勒县西山镇可邑村的彝族支系。火把节是彝族(西南少数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火把节传说动画)
(3)介绍“跳月”的故事:跳月是彝阿细人的一种歌舞形式。他们常常聚集在空旷的草坪上和树林里举行民族传统舞会。参加舞会的大都是男女青年,手持高、低音笛,大小三弦等乐器,边演奏边跳舞.在跳到兴高采烈之时,还常常唱起跳月歌。
7.随音乐与老师一起舞蹈,或分小组表演不同场景的舞蹈。㈢拓展学习
1.欣赏《跳月歌》(吕薇演唱),了解同一音乐作品可以有不同音乐表现形式。2.欣赏《彝族舞曲》和《北京喜讯到边寨》,了解不同内容的彝族音乐。㈣课堂小结
音乐是人们认识一个民族文化的窗口。“跳月”是阿细人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今天,我们也正是随着《跳月歌》走进了彝族山寨,现在就让我们加入到他们欢快的舞蹈行列中一起跳起来吧!师生一起随着音乐“跳月”,在欢快的歌舞中结束课。
第二篇:第四单元 神州音韵
第四单元 神州音韵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1、歌唱《采花》
2、欣赏《火把节》《蝉虫歌》
二、教学目标:
1、能够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采花》。
2、初步了解民族调式。
3、通过观看采花歌曲中提到的花的相关图片,让学生了解歌曲内容,加深歌词的记忆,学习歌曲,了解民歌风格;在聆听彝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音乐作品情感及音乐特点;通过欣赏《蝉虫歌》,感受侗族大歌的演唱效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唱《采花》。
2、了解民歌风格及民族调式。
第一课时 歌曲《采花》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找出每一节节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感受四川民歌特点。
2.聆听《采花》,能够领会四川音乐的鲜明民族风格和它们的节奏特点。
3、结合歌唱、欣赏活动,参与敲打节奏等创造性活动。教学重难点
1、歌曲《采花》后半拍开始的节奏特点是这首歌的重点和难点。
2、用和谐、统一的声音演唱歌曲。教学方法
欣赏法、听唱法、练习法、自学与启发引导式、合作式 教学准备
手风琴、课件、打击乐及自备乐器若干 养成教育训练点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养成认真倾听,大胆发言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师课件播放民歌片断:《沂蒙山小调》(山东民歌)、《凤阳花鼓》(安徽民歌)、《茉莉花》(江苏民歌)。2.师:刚刚我们听到的3首歌曲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它们都属于中国的民歌。每个民族都有他们自古代已有的歌曲,这些歌绝大部分都不知道谁是作者,而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的传下去至今„„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四川,感受那里广为流传的一首民歌:《采花》。
二、歌曲教学 1.录音范唱
这首歌曲表达了四川人民怎样的心情?
歌曲中唱了几种花?本课的歌曲《采花》原名为《盼红军》。采花献给谁? 这首民歌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把出现最多的节奏型拍击出来? 2.节奏练习
(1)××××(2)××××
把每句的节奏进行对比练习 3.读出唱名
请同学们随琴逐句视唱 4.随琴完整视唱旋律 5.填唱歌词 6.多种方法巩固练习 7.引导学生处理歌曲
情绪,速度,力度,音色„„ 8.完整演唱歌曲
9.引导学生用说唱、打击乐器的形式进行创编。
10.抽查,展示成果
三、拓展延伸
(1)采花将各自扮演哪些角色?学生开始分组讨论,确定自己的角色,故事情节。有的说要扮演童话故事的人物,有的说要扮演语文书中的故事,有的说要扮演动画片中动物,有的说自己创编角色。
(2)怎样打扮自己呢?用什么材料更能突出角色?有的学生用皱纹纸做衣服,把自己变成美人鱼,有的学生用塑料袋披在身上,把自己装扮成天使,有的做头饰,有的做面具,各组分工合作制作,充分体现了合作精神。
(3)纷纷上台表演。孩子们穿上各种表演的服装,带上面具或头饰,扮演成各种角色,然后开始表演。有的组分配非常合理,行动统一,有表演,有拿道具,欢声、笑声在教室里回荡,真让人感慨啊!学生欣赏创编成果,相互评价
四、小结
师:生活在压迫中的人们盼望得到解放过上幸福的日子,那我想知道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你们,你盼望的是什么呢?——说一说自己的愿望。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欣赏《火把节》《禅虫歌》
一、教学内容:
1、复习歌曲《采花》
2、欣赏《火把节》《蝉虫歌》
二、教学目标:
1、能够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采花》。
2、初步了解民族调式。
3、通过观看采花歌曲中提到的花的相关图片,让学生了解歌曲内容,加深歌词的记忆,学习歌曲,了解民歌风格;在聆听彝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音乐作品情感及音乐特点;通过欣赏《蝉虫歌》,感受侗族大歌的演唱效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复习歌曲《采花》。
2、了解民歌风格及民族调式。
四、教学过程:
师:上课
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带领大家走进了少数民族,踏上了民族之旅,我们走进了彝族,藏族,那今天老师将继续带领大家踏上行程,走进神州音韵,欣赏民族音韵,领略民歌的博大精深。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34页。
好的,让我们来看几组照片。
一、欣赏《火把节》
1、彝族有崇拜火的习俗,认为火能净化万事万物。火,也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都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二十五举行。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尽情地唱歌、跳舞、赛马、摔跤。到了夜晚,人们手持火把在田间地头转圈,载歌载舞。
2、作品介绍 《火把节》选自交响组曲《云南音诗》的第四乐章。作者采用云南少数民族民间音调加以交响手法的发展,写成这部包括四个乐章的风俗性交响套曲。第一乐章“茶林春雨”。第二乐章“山寨路上”。第三乐章“夜歌”。第四乐章“火把节”。《火把节》表现了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的盛大欢腾景象。
3、请同学们聆听音乐,边听边思考: ●这段音乐的音乐情绪是什么? 欢腾热烈
●这段音乐表现了什么? 表现了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的盛大欢腾景象,在全民族的节日里,身穿节日盛装的青年男女们狂欢歌舞,寓意着对美好生活的赞颂和信心。
过度语:好的,感受了彝族盛大的节日火把节,那接下来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大家听看看这个音乐有什么不同。
二、欣赏《蝉虫歌》
1、音乐知识 师:同学们,刚刚大家一起观看的视频音乐是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无伴奏、无指挥的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的总称。2009年,侗族大歌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2、想一想 请同学们聆听歌曲并思考:
●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女生合唱)
●歌词有什么特点? 歌词较短,衬词部分是歌的主题。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领略到民歌的博大精深,通过探究我们了解到民歌是音乐的源头活水,是一切音乐创作的基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们坚信,民歌随着时代的步伐会走得更潇洒,步履更轻盈,更加繁荣昌盛,根深叶茂,希望同学们会喜欢民歌,让民歌永远流淌在大家的心中!教学反思
第三篇:人教版九年级音乐上册第四单元 第三课时教案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流浪者之歌》
2、欣赏《地狱中的奥菲欧序曲》(片段)教学目标
1、欣赏小提琴独奏曲《流浪者之歌》,感受吉普赛人生活的艰辛及坚韧顽强的性格特征;欣赏《地狱中的奥菲欧序曲》(片段),感受乐曲的欢快情绪。
2、采用分段聆听与整体聆听的方法,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入手分析乐曲音乐形象;采用聆听、模唱主题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乐曲主题。
3、能够记忆乐曲《流浪者之歌》的主题旋律;对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有初步的了解。
教学重点
欣赏两首乐曲,感受乐曲情绪,分析乐曲音乐形象。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导入
(1)教师播放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片段,请学生说出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
(2)师生交流、复习古典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
2、欣赏《流浪者之歌》
(1)教师播放乐曲《流浪者之歌》,学生初次聆听,感受乐曲的情绪。(2)教师简介作曲家萨拉萨蒂。(3)欣赏乐曲第一部分。
①学生随琴视唱第一部分主题。
②聆听乐曲第一部分。提问:乐曲的速度、音区等音乐要素,刻画了吉普赛人怎样的性格特征和形象?
(4)欣赏乐曲第二部分
①学生随琴视唱第二部分主题。
②聆听乐曲第三部分。教师提问:你有怎样的感受?为什么?(5)欣赏乐曲第三部分
①学生随琴视唱第三部分主题。
②聆听乐曲第三部分。提问:这部分音乐的力度、速度是怎样的?刻画了怎样的音乐形象?
(6)欣赏乐曲第四部分
①学生随琴视唱第四部分主题。
②聆听第四部分。教师提问:这部分音乐的力度、速度与前面几个部分相比有什么变化?塑造了怎样的音乐形象?
(7)完整欣赏乐曲
学生随音乐想象乐曲所描绘的形象。
3、欣赏《地狱中的奥菲欧序曲》(片段)(1)完整聆听乐曲所描绘的形象。(2)学生视唱以下两个主题。
(3)学生再次完整聆听乐曲。教师提问: ①以上两个主题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
②每次出现有什么不同?音乐情绪有什么变化?
4、小结下课 教学后记:
以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古典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同时为对比欣赏浪漫主义音乐做铺垫。然后分段聆听,感受各部分音乐要素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帮助了学生更好地感受乐曲音乐形象。
第四篇:八年级音乐上册第三单元《歌剧之夜》第二课时
八年级音乐上册第三单元《歌剧之夜》
第二课时歌剧《白毛女》选段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白毛女》歌剧选段,了解白毛女并聆听不同体裁、形式的《北风吹》、《扎红头绳》,感受音乐情境的美,体验音乐作品的音乐情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及创造力。
2.技能目标:分析与体验音乐作品中的音乐要素,使学生懂得音乐要素对表现音乐的思想内容,塑造音乐形象所起的作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歌剧的兴趣和热爱,扩大学生视野,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对音乐的学习大多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他们对歌剧不同表演形式的欣赏感受程度,是上好这节课的前提。因此,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白毛女》选段不同艺术家的表演,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分析与体验音乐作品中的音乐要素,一同感受“中国歌剧”艺术的魅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学唱《北风吹》、表演《扎红头绳》,体会其情境。2.了解歌剧的基本特征,知道它们由哪些艺术形式构成。难点: 通过对一部音乐作品不同段落的欣赏使学生懂得情感体验及欣赏音乐的重要通道,音乐根据不同需要可以刻画出不同艺术形象表达不同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活动1师生问好、相关音乐知识介绍 1.音乐知识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上一堂欣赏课,不过在欣赏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是歌剧”?
——(“歌剧是一种音乐、戏剧、舞蹈综合的艺术形式。它不只呈现出音乐之美,同时它还结合了文学、戏剧、甚至于舞台设计、服装风潮等等,而歌剧舞台上所呈现的,其
——(歌剧以歌唱为主,舞剧以舞蹈为主;两者相同的是:剧情、音乐与戏剧相结合。)2.歌剧白毛女《扎红头绳》欣赏、表演
过渡语:“欣赏完不同形式的北风吹,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个选段,首先,请同学们欣赏几张照片,看看照片上的人物多了谁?他们在干什么?又发生了怎样的剧情变化呢?”
⑴欣赏舞剧白毛女《扎红头绳》
(师:“漫天大雪,杨白劳背着豆腐担子刚回到家里,便把用卖豆腐挣的钱给喜儿扯的红头绳给喜儿扎上,父女俩处于过年的欢喜之中。”)
⑵思考:“这段音乐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喜儿天真活泼的性格和父女之间的深厚情感。)⑶欣赏歌剧白毛女《扎红头绳》
思考:“你能说一说他们的声音有什么特点吗?”(喜儿:声音清脆、甜美;杨白劳:浑厚、低沉)⑷师弹奏旋律,学生模仿二人的声音有节奏地朗诵歌词。⑸分角色演唱《扎红头绳》(女生:“喜儿”;男生:“杨白劳”。)活动3表现与创编《扎红头绳》 1.表现与创编
A、课件播放不同版本的《扎红头绳》选段,学生观察艺术家们的动作、眼神等表演特点。
B、学生模仿演员的表演动作、表情、声音的特点。C、请学生上台跟随音乐表演。(评选出“最佳表演奖”)2.鉴赏对比《北风吹》、《扎红头绳》,完成相应的表格。
过渡语:“通过欣赏、演唱了白毛女选段中的《北风吹》、《扎红头绳》,大家一起来完成下面这个鉴赏对比表格,看看两个选段在速度、力度、音色、演唱形式、表达情绪、音乐特点方面有什么不一样?”
鉴赏对比 曲目 速度 力度 演唱形式
第五篇:八年级音乐教案 上册 第四单元
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神州音韵
(三)第一课时四川民歌《采花》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与技能目标:1.明确新学期教学目标、任务要求。2.学习本学期必唱歌曲。
过程与方法:学唱、视唱、演唱、欣赏、讨论、分析
情感与价值态度观:通过谈话了解学生的暑假生活,提出新的希望。【教学重、难点】
重点:唱好本学期的必唱歌曲,注意音准、节奏 难点:要求人人备唱。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优盘、教案。【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材分析】这首歌原名为《采花》,是流传于四川南坪的民间小调。歌词采用传统的民歌手法,按一年的月序和应时花卉的咏唱,使人们从中获得不少生产和生活知识。语言朴素、精炼,每段仅两句歌词。歌曲采用2/4拍,羽调式,一段体结构,由三个乐句组成。几乎每隔一小节都出现切分节奏,使流畅的旋律略带轻盈跳荡的感觉。这三个乐句在节奏基本相似的基础上,对各句的句幅和句尾的节奏做了微妙的变化,使之各具特点。第一乐句为4小节,句末采用一字多音的拖腔,显得灵巧轻盈,这与歌词中借景抒情、表达喜事降临的欢乐心情相吻合。第二乐句节奏与上句大体相同,但句子在第4小节的强拍上刹住,使乐句少了一拍,造成不稳定感,第三乐句的句首则在第二乐句末空出的弱拍切入,同样的歌词从强拍移向弱拍,歌词节奏作了紧缩,充分表现四川人民期待红军早日到来的殷切心情。紧接着节奏比较舒展,有如人们想象着红军到来后的舒心和快慰。【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情境导入:
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我给学生播放或展示在大自然中百花盛开的景象,让学生感觉是身临其境,并给学生讲解自然本身是个百花园,而在民歌中以花为主题展开的比比皆是。请学生思考并演唱以花为主题的民歌,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盼红军》原名为《采花》。
(二)聆听歌曲:
为了引导学生用心聆听歌曲,明确学习的目的,开发对音乐的感知力,在初听之前,给学生提出问题:歌曲中唱了几种花?采花献给谁?请学生在初听结束后作出回答。复听的目的是解决本课的难点--掌握歌曲中多次出现的切分节奏。在这一环节我采用了对比法。首先,请学生把歌曲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节奏在书本上画出来。然后学习切分节奏的拍击,教师板书两种节奏型并拍击,请学生进行比较,并跟随老师拍击。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创编带有切分节奏型的4小节拍节奏,并指名拍击,加深对切分节奏的印象。
(三)学唱歌曲: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环节。为了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歌曲的节奏、旋律特点,并且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我采用了听唱法和比较法进行教学。首先学生认真听录音,轻声跟唱,然后教师范唱乐谱并教唱乐谱,学习自学歌词,学会后教师用钢琴弹伴奏学生演唱。最后学生可设计演唱形式,如:集体演唱、小组演唱、个人演唱等。
(四)拓展延伸:
为了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形成创造思维。我依据本课的内容及情绪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即兴创编活动。学生可以创编与课本情绪一致的节奏、诗歌、舞蹈等。也可自制打击乐器,自编节奏型为歌曲伴奏。并在音乐活动中开展自评和互评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采花》,不仅体会了红军与人民的鱼水之情,而且还从中学到了不少生产和生活知识。同学们也通过表演歌曲,感受了歌曲带来的欢乐情绪。【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