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思品与社会下学期教案(辽海版)
第一单元 我们是中华文明的传人
教学目标:
1、知道几个能体现中华文明辉煌灿烂的典型,培养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情感。
2、知道文明在传承和创新中发展和进步的,认识到自己正是中华文明的传递者和创造者。
3、知道一些对中外文明发展做出贡献的人物,认识到他们不畏艰险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整个人类社会共有的宝贵遗产。教学重点:
1、知道几个能体现中华文明辉煌灿烂的典型,培养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情感。
2、知道文明在传承和创新中发展和进步的,认识到自己正是中华文明的传递者和创造者。教学难点:
知道一些对中外文明发展做出贡献的人物,认识到他们不畏艰险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整个人类社会共有的宝贵遗产。
第一课
教学内容:方方正正的中国字 学习目标:
1.了解汉字的特点和大致的演变过程。2.初知书法艺术,努力习字。教学重点:
了解汉字的特点和大致的演变过程。教学难点:
汉字大致的演变过程。教学时数:1 教学方法:阅读 教学准备:
1.启发学生谈论汉字的独到之处时,让学生随意写出一些汉字,然后进行分析。
2.教师讲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采用所搜集到的文字学材料,激发学生情趣,以丰富教学内容。
3.一定要让学生认读、书写小篆体汉字和楷书现代文字,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感受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文字的韵味。4.搜集、展示书法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中品味这一艺术形式。5.介绍书圣王羲之,展示其作品,并绘声绘色地讲述他习字的故事,以感染学生,体味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主题:
汉字蕴涵着我们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并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书法艺术则进一步展现了汉字和民族文化的魅力。学习这一课了解独特的中国汉字及其书法艺术,进而喜爱汉字,写好汉字,用好汉字,这对于萌发民族自豪感,热爱伟大祖国将会产生持久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阅读教材:
第2页集中介绍了独特的中国汉字。这里分为三部分:开头点明作为记录思想和语言以及与别人交流的重要工具的汉字是一种十分独特的文字。中间部分讲述了汉字的特点、起源和演变过程。介绍汉字特点时,为具体地说明它既表音又表意,引出两个对话框,一个用偏旁说明它的表意特征,另一个用与英语对比的方法说明它是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体特征。介绍汉字起源和演变时,既举出汉字“马”由象形字变迁为现代字的实例,又运用图例勾勒出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的大致过程。末尾部分使学生较为进一步了解汉字的演变,特别是体验汉字的美妙,引领学生认读,书写篆字和楷书。书中三个小篆体字分别是现代字的门、水、井。
第3页则介绍了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开头部分图文并茂表述了书法的两方面作用,即表现汉字的绚丽多姿、飘逸灵动、魅力无穷,以及陶冶书者性情,恰是字如其人,心正则笔正,人正则书正。这部分还有针对性地告戒学生有电脑了,仍需习字,练书法。中间部分介绍了书圣王羲之的书写风格和刻苦习字的故事。并展示了他的《兰亭序》摹本。
三、实验操作:
1.启发学生谈论汉字的独特之处,让学生随意写出一些汉字,进行分析,还可写出几个英语单词,在同汉字的比较中了解汉字的独特之处。
2.教师讲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运用教科书的按例外,还可采用所搜集的其他文字资料,激发学生情趣,以丰富教学内容。3.一定要让学生认读、书写小篆体汉字和楷书现代文字,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学的情感,感受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汉字的韵味。
四、学习评价:
1.能否列举几个汉字说明它的特点。
2.能否运用某一字说明汉字的大致演变过程。3.是否知道王羲之习字的故事。
4.能否结合实际说明需要练字,把字写好。5.板书设计 : 方方正正的中国字 字如其人
心正则笔正,人正则书正
教学反思:
第二课
教学内容:强身健体的法宝 教学目标: 1.知道中华武术、中华医学、中华饮食和喝茶是我们民族闻名世界的强身健体法宝。
2.继承中华民族文化,健身养生,做强健的中国人。
教学重点:知道中华武术、中华医学、中华饮食和喝茶是我们民族闻名世界的强身健体法宝。
教学难点:
如何继承中华民族文化,健身养生,做强健的中国人。教学时数:1 教学方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
1.观看成年人、少年儿童、外国人习武或表演中华武术的画面。2.师生列举事例讨论中华武术的作用和影响。3.就亲历亲为或所见所闻,说出对中医的了解。
4.听老师介绍中医的独特疗效后果它走向世界的效果。5.观看中华饮食各类各色菜肴的画面,畅谈享用的感受。6.议论“食补”。
7.观看画面,了解中华饮食誉满世界。8.师生共同饮茶、品茶、论茶。
9.听老师讲国饮,了解一点茶文化。
10.师生座谈继承祖国健身、医学、饮食文化,做体魄健壮的民族后代。教学过程 :
一、导入主题:
中华武术、中华医学、中华饮食、喝茶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强健了中国人民的体魄,并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学生学习这一课了解中华武术、中华医学、中华饮食和独到的茶饮料,将会进一步萌发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并将引领他们积极实践,健身养生,做强健的民族后代。
二、阅读教材:
第4页介绍了中华武术。这里讲述了中华武术的意义,它对世界的贡献,讲述了中华武术的作用,它集搏击、养性、健身于一体,讲述了中华武术在世界上的影响,它已经走出国门,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
第5页介绍中华医学。这里告诉我们中医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即使在西医发达的今天,中医诊治疑难病症仍有独特的疗效,中医正大步走向世界。
第6页介绍了中华饮食。这里介绍了中华饮食文化,即饮食结构比较科学合理,色、香、味、形具佳,烹饪手法多样。特别是注意食补,以养身健体。
第7页讲述了茶里的学问,即中华茶饮。这里介绍了茶作为国饮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以及茶饮在民族生活中的作用和在国外的影响。
三、实验操作:
1.教学过程中需要观看画面,即可以直观、生动、具体地了解相关内容,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欲望。2.本课可考虑采用研究性学习完成教学任务,按学生兴趣分成中华武术、中华医学、中华饮食、茶里的学问四个小组,然后各自制定研究方案,并最终汇报成果。
3.教学应有意识地联系当地实际,既学得知识又可以增进热爱家乡的感情,如东北人为什么喜欢吃菜,草原人为什么喜欢喝红茶。
四、学习评价:
1.是否知道中华武术、中华医学、中华饮食和喝茶是我们民族强身健体的法宝。
2.能否说明某一种法宝的健身养生作用。
3.是否能够注意运用健身法宝强健自己的身体。板书设计:
强身健体的法宝
中华武术 中华医学 中华饮食 茶里的学问
教学反思:
第三课
教学内容:百花齐放的戏曲和民乐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的国剧——京剧,以及其他著名的传统剧种。2.了解我国民族音乐,为民乐走向世界感到自豪。3.学习京剧,喜欢民族音乐。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的国剧——京剧,以及其他著名的传统剧种 教学难点:学习京剧 教学时数:1 教学方法:列举法 教学准备:
1.欣赏京剧著名剧目唱段(录象),体会它的艺术魅力。2.在述说欣赏体会的基础上,听老师讲解京剧的至高地位和艺术魅力及演员所扮演脚色、著名剧目 3.讨论:“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4.欣赏民族器乐曲,交流所获得的感受。
5.列举所知道的民族器乐曲、民族舞蹈,以及民族乐器。
6.师生交流学习收获。教学过程:
一、导入主题:
悠久的历史、辽阔的国土、多样的地域风俗与方言培育了多姿多彩的地方戏曲、音乐和舞蹈,使中华民族的文化更加绚丽。那么,把这种独树一帜的民族文化介绍给学生,必将丰富新一代的生活,增强他们的艺术修养,并激发他们热爱孕育民族戏曲和音乐沃土的祖国的情感。
二、阅读教材:
第8页介绍民族戏曲和民族音乐产生的历史、地理、社会环境,极其种类。
京剧部分——中国的国剧,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又说它赢得“国粹”的美誉,有及高的艺术表现力。京剧在民族戏曲中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及高的艺术价值。
第9页介绍中国音乐的两大主要类别及其形式多样的表现方式。表现民族舞蹈的画面展现了民族歌舞的魅力。民族器乐画面为认识乐器提供了方便。
三、实验操作:
1.让学生在一定氛围中欣赏京剧和民族音乐,使之获得充分的艺术感受,以了解民族艺术。
2.欣赏之后的讨论是理解艺术,教师应充分准备,提升学生的感受和认识。
3.欣赏民族器乐曲时,由学生演奏,以激发欣赏者喜爱民族音乐。
四、学习评价:
1.是否知道京剧是“国粹”和“国剧”,并能说出一点相关常识。2.是否能够说出一两种著名传统剧种。3.是否能够说出一两种民族器乐曲。4.是否能够说出三四种民族乐器。板书设计: 百花齐放的戏曲和民乐 京剧 民族音乐 教学反思:
第四课
教学内容:中华传统美德 学习目标:
1.记住文天祥、苏轼、黄香等中华民族道德典范的名字和他们的故事。
2.在现实生活中遇事能够分辨是非,做到诚实守信。3.初步了解孔子以及他的思想和言行。
教学重点:记住文天祥、苏轼、黄香等中华民族道德典范的名字和他们的故事。
教学难点:在现实生活中遇事能够分辨是非,做到诚实守信 教学时数:1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准备:
1.听老师讲述、评论文天祥、苏轼、黄香的故事和所表现出来的中华传统美德。
2.交流所知道的其他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3.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围绕“什么时候都要讲信用吗?”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或辩论,寻求正确的答案。4.讲述所知道的关于孔子的故事。5.学习孔子教育名言。
6.听老师介绍孔子极其思想与言行。教学过程:
一、导入主题:
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儿女,使得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地发展。让学生了解、继承志存高远、忧国忧民、舍生取义、锲而不舍、言而有信、父慈子孝等传统美德,做讲文明、有教养的民族后代。
二、阅读教材:
第10页是点明中华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随即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极其所哺育的优秀儿女是中华民族获得生生不息发展的灵魂。可见传承中华美德,培育具有传统美德的民族后代是千秋伟业。
第11页讲述了黄香扇枕温床的故事,展现了少年宁愿勤苦劳作孝敬 7 父母的形象,讲的是“孝”。“什么时候都要讲信用吗?”这一论题承载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继承传统美德,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的实践问题。
第12页和13页介绍了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孔子的思想和言行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与品格产生深刻的影响,说明在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中儒家学说的重要地位。
三、实验操作:
1.讲述文天祥、苏轼、黄香的故事,应设法突现他们的个性化精神气质,以感染学生。2.讲述文天祥的忧国忧民,舍生取义。苏轼的志存高远,锲而不舍。3.介绍孔子极其思想和言行,应从他的著作、名言入手,使得学生全面、具体地了解孔子。
四、学习评价:
1.能否讲出文天祥、苏轼、黄香的故事。2.能否做到讲信用。
3.能否讲出孔子的故事和他的主张。板书设计 :
中华传统美德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苏武 教学反思:
第五课
教学内容: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 子 教学目标:
1、知道孔子是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
2、能全面认识和评价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取其精华。
3、了解孔子对中华民族社会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学重点:
1、能全面认识和评价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取其精华。
2、了解孔子对中华民族社会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学难点:知道孔子是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
教学时数:1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准备: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
1、通过课前查阅资料,说说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2、看书,了解课文内容。
3、讨论: 孔子哪些言论值得提倡,哪些值得批判?
4、孔子的哪些礼仪制度令人赞叹?
5、掌握孔子的教育名言。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4)、见利思义,见威授命。板书设计:
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 子
孔子教育名言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4)、见利思义,见威授命。教学反思:
第六课
教学内容:中国物品的西传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传入西方的物品和技术,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了解丝绸、瓷器西传的具体过程,知道“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并理解丝绸、瓷器的西传对当地人民生活的促进作用。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古代传入西方的物品和技术,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 9 展做出的杰出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教学难点:丝绸、瓷器西传的具体过程 教学时数:1 教学方法:讲故事 教学准备: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1、通过课前查阅资料,说说丝绸是怎样织就的,瓷器是怎样制造的?
2、看书,学习丝绸和养蚕丝织技术是如何西传的。
3、讨论 丝绸西传对当地人民生活产生的影响。
4、讨论:为什么“瓷器”和“中国”紧紧联系在一起?
5、调查中国古代还有那些物品或技术传到了西方。
6、思考:你希望中国有更多的物品和技术传到国外吗?
板书设计:
中国物品的西传
丝绸:
瓷器:
教学反思:
第七课
教学内容:西物东来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很多物品是从西方引进的,并认识到西物东来对我们的文化和生活产生的影响。
2、了解19世纪帝国主义曾经将鸭片等不好的东西传入中国,使学生明白在学习和引进外来技术和物品时要慎重对待,有鉴别地进行选择。教学重点
了解生活中的很多物品是从西方引进的,并认识到西物东来对我们的文化和生活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认识到西物东来对我们的文化和生活产生的影响。教学时数:1 10 教学方法:讲故事
教学准备 : 课前进行调查活动,调查外来物品和技术。教学过程:
1、结合调查内容展开讨论,说说外来品的故事。
2、结合课文,了解蜡烛、煤油灯、电灯、眼镜、钢琴的传入,费希他们对我么生活产生的影响,引导学生对外来品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3、讨论“是不是外国的物品都是好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外来品?”
4、讨论“在同样质量的国货和外国货之间,你会选择哪一种” 板书设计:
西物东来
蜡烛、煤油灯和电灯
眼睛
钢琴 教学反思:
第八课
教学内容:文化交流的使者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历史上为文化的传播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事迹,知道开放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2、学习先辈们为传播文化、追求真理不畏艰苦的意志,勇于献身的精神。以开放的胸怀去传播和接受先进的文化。
3、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区别传说与真实的历史人物。教学重点
了解古代历史上为文化的传播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事迹,知道开放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教学难点:区别传说与真实的历史人物 教学时数:1 教学方法:讲故事 教学准备: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1、说说《西游记》的内容,思考唐僧为什么要西行取经。
2、列举玄奘到达天竺(古印度)和回国后所做的事,思考为什么说玄奘为中印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比较《西游记》里的陶僧和历史上的玄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并谈一谈有哪些地方值得学习。
4、谈谈读《马克·波罗行纪》的读后感。
5、结合课文和《马克·波罗行纪》,猜想马克·波罗在中国游历17年可能遇到的事。
6、思考并讨论“问什么说马克·波罗维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7、分小组查阅有关遣唐使的资料。
8、小组交流,思考“日本为什么要拍遣唐使来华?”
9、举例说明遣唐使对日本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10、师生共同设置一次鉴真东渡的探究活动,师生共同扮演有关角色。
11、按照姓名、身份、起始地、目的地、目的和结果绘制一个表格,对本课进行总结。
12、小结。板书设计
文化交流的使者
唐玄奘 马可.波罗 遣唐使 鉴真
教学反思:
第九课
教学内容:自由天地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掌握中国技艺。
2、收集中华美德格言和总结探索学习的打算。
3、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激励学生以实际行动,做中华文明的传人。
4、掌握一定的民族文化技艺。
5、学唱《龙的传人》歌曲。教学重点:
1、收集中华美德格言和总结探索学习的打算。
2、收集中华美德格言和总结探索学习的打算。
3、学唱《龙的传人》歌曲。教学难点:
1、掌握一定的民族文化技艺
2、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激励学生以实际行动,做中华文明的传人。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收集到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齐唱《龙的传人》。提问,我们应该怎样做龙的传人呢?
二、新授
1、认真阅读课本,了解中国技艺。
2、琴棋书画的作用:是古人崇尚的修养活动,能给生活增添许多生活情趣。
3、了解中国历史
全班举例交流,提升做中华文明传人的认知。
4、我喜欢的中华美德格言。(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行之。
5、你喜欢哪句格言,谈谈你的看法?写一篇心得。
三、讨论:
说一说,你用什么方式来学习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板书设计: 自由天地 不愧为“龙的传人”
我喜欢的中华美德格言。(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行之。教学反思:
第十课
教学内容:单元复习
教学目标:系统掌握本单元知识 教学重点:复习应知应会只是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本单元内容 教学时数:1 教学方法:启发、会议 教学准备: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回忆本单元都有哪些内容
二、说一说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三、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有什么感想? 板书设计:
一、中国风民族韵
a)方方正正的中国字 b)强身健体的法宝
c)百花齐放的戏曲和民乐 d)中华传统美德
二、东西文明交融
1、中国物品的西传
2、西物东来
3、文化交流的使者
教学反思:
第十一课
单元测试
小学课改五年级(下)品德与社会 14
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题
1、不同的人对待挫折和失败的态度不同,有的人把它当作();有的人却面对挫折和失败,灰心丧气,失去了()。那些最后取得了胜利的人,就是每次跌倒都爬起来继续往前走的人。
2、要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要把生活中的失败变成财富,需要我们有坚强的(),坚强的意志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我们不断地从一点一滴的小事练起。
3、我国是世界上培育出农作物最多的国家,在全世界667种主要栽培植物中,起源于我国的有()种,占20%以上,这是中华民族为人类的生存与文明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4、在古代,中国是惟一种桑、养蚕、生产()的国家。中国丝绸不仅是一种服装面料,同时也代表着中国古代的()和()文化,为早期世界服装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五百多年前,我国古代著名航海家()先后七次率船队下西洋,带去中国的陶瓷器和丝绸与沿途各国交换,开辟了中国的“陶瓷路”。
6、中国的文字最初是从()演变而来的。与世界上许多民族文字逐步演变为拼音文字不同,我国的汉字始终保持了既有形又有声的方快字特点。
7、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是指()、()、()、()它们凝聚了祖先的智慧,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选择题
1、一千八百多年前,()改进和促进造纸术的发展,并推广。A毕昇 B蔡伦 C郑和
2、活字印刷方法是()发明的。A蔡伦 B毕昇 C仓颉
3、端午节人们用吃粽子,赛龙舟的方式纪念()。A屈原 B郑成功 C杜甫
4、青花楼阁圆盘做工细腻,自然,淳朴,流利,含蓄而生动,它是()的文物。
A清代 B明代 C宋代
5、和服是()的传统服饰。A中国 B日本 C印度
三、判断正误,并说出理由。
1、小红在班里个子最矮小,她常因此闷闷不乐。
2、丹丹学滑旱冰,跌倒一次后再也不敢,学滑旱冰了。
四、简答题
1、有些烦恼不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但我们却无法回避。我们应该怎么样去排遣烦恼呢?把你的好方法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吧。
2、高尔基给儿子的信中说道: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说一说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3、你从霍金的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4、你知道我国最早的书是什么样的吗?通过你的了解,说说书的演变过程
第二单元 我们去旅行
单元目标:
1、掌握初步的旅行知识。
2、知道六大古都,认识到它们所代表的民族精神。
3、知道一些对人类文明产生影响的世界名城,认识到那些是整个人类社会共有的宝贵遗产。
4、学会尊重其它民族的风俗习惯。教学重点:
1、掌握初步的旅行知识。
2、知道六大古都,认识到它们所代表的民族精神。教学难点:
1、掌握初步的旅行知识。
2、知道六大古都,认识到它们所代表的民族精神。
第十二课
教学内容:天下这么大,到哪儿去旅行呢? 教学目标:
掌握初步的旅行知识,包括设计旅行计划、准备物品、注意事项。教学重点:
设计旅行计划、准备物品。教学难点:旅行知识 教学时数:1 教学方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地图等资料
教学过程:
1、上课前,让学生写一篇“记一次旅行”的小短文,记录他们在旅行时遇到的趣事。
2、选取
一、两篇学生作品,进行交流。
3、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4、让学生仔细阅读教科书内容,基本掌握“旅行准备步骤”。
5、学会编写旅行物品清单。
6、指导学生完成一篇“我来设计一次短途旅行”的设计方案。
说出选择这次旅行的目的地。说出到何地如何收集资料。说出旅行时,可能遇到的困难。
7、完成一份旅行用品清单。
板书设计: 天下这么大,到哪儿去旅行呢?
旅行准备步骤
准备物品
注意事项 教学反思:
第十三课
教学内容:开放之都——西安 教学目标:
1、知道秦始皇与兵马俑。
2、知道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知道张骞通西域的故事。
3、认识到改革开放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学重点:
认识到改革开放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学难点:认识到改革开放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教学时数:1 教学方法:讲故事 教学准备:资料 教学过程:1、2、3、4、5、6、7、挂一幅亚洲地图,让学生指出中国与西安的位置。让学生准备秦始皇与兵马俑的故事。小组内讲故事。
选择有代表性的在全班讲。
让学生观察“古代丝绸之路”示意图。在图上指出丝绸之路的大致走向。
回顾以前学过的丝绸之路的内容,讨论古代长安在丝绸之路中所起的作用。
8、学生自学西安的其他景观。
9、总结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
板书设计: 开放之都——西安
丝绸之路
其它景观 教学反思:
第十四课
教学内容:信仰之都——洛阳 教学目标:
1、知道洛阳牡丹、白马寺和佛教西来的故事。
2、欣赏龙门石窟的艺术美。
3、体会关羽所代表的仁义精神。教学重点:
知道洛阳牡丹、白马寺和佛教西来的故事 教学难点:体会关羽所代表的仁义精神 教学时数:1 教学方法:讲故事 教学准备:资料 教学过程:
1、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洛阳的故事。
2、展示牡丹图。
3、配合课文上的诗歌和故事,让学生讲讲牡丹美在哪里。
4、联系前文所学内容,谈谈佛教对中国及周边地区的影响。20
5、欣赏龙门石窟的图片,感受艺术的美。
6、让学生讲述自己收集的有关关羽的故事。
7、谈谈对于关羽的感想。
8、进行本节课的总结。
板书设计: 信仰之都——洛阳
龙门石窟
关羽和关林 教学反思:
第十五课
教学内容:不灭之都——开封 教学目标:
1、知道黄河和开封的关系,五大名窟。
2、知道杨家将和包拯,理解民间故事和史实的不同之处。认识到杨家将和包拯所代表的爱国、爱民、忠诚、不畏权势的精神中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追求的目标。教学重点:
认识到杨家将和包拯所代表的爱国、爱民、忠诚、不畏权势的精神中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追求的目标。
教学难点:知道杨家将和包拯,理解民间故事和史实的不同之处。认识到杨家将和包拯所代表的爱国、爱民、忠诚、不畏权势的精神中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追求的目标 教学时数:1 教学方法:讲故事法 教学准备:历史小故事 教学过程:
1、检查学生收集的杨家将和包拯的故事。
2、学生讲述收集到的故事。
3、挂起“开封城池图”,让学生讲述开封“悬河”的故事。
4、认真读书。
5、让学生从教科书中选出自己喜欢的一款瓷器,并简述喜欢的理由。
6、再读书:从教科书中找出历史和民间传说的不同之处。
7、谈谈学过本课之后的感受。
8、进行本节课的总结。板书设计:
不灭之都——开封 杨家将和天波杨俯
包 拯 教学反思:
第十六课
教学内容:不屈之都——南京 教学目标:
1、知道赤壁之战、孙中山和中山陵、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2、认识到中国人民面对强敌和困难绝不屈服的精神,能够凭借智慧而战胜强敌和困难的强大民族凝聚力。教学重点:
认识到中国人民面对强敌和困难绝不屈服的精神,能够凭借智慧而战胜强敌和困难的强大民族凝聚力。
教学难点:知道赤壁之战、孙中山和中山陵、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教学时数:1 教学方法:讲故事 教学准备:资料 教学过程:
1、让学生课前收集南京的相关故事。
2、谈话导入。
3、展开中国地图,观察。
分析南京的地理环境以及因此作为首都必须面对的抵御任务。
4、谈一谈感想。
5、让学生讲述孙中山的故事,补充中山陵建筑中的含义。
6、播放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影片,感受中华民族的苦难史。
7、谈谈你对这段历史的感想。
8、认真阅读教材,感受南京的其它景观,感受南京的人文魅力。
9、说说南京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
10、再读书。
11、进行全课的总结。板书设计:
不屈之都——南京
赤壁之战和孙权定都南京 孙中山和中山陵 其它景观 教学反思:
第十七课
教学内容:美丽之都------杭州 教学目标:
1、知道岳飞和王墓、苏堤与白堤、杭州的传说。
2、体会到杭州人民唾弃丑陋、追求真善美的精神,理解杭州人民才是美丽的杭州的真正创造者。教学重点:
体会到杭州人民唾弃丑陋、追求真善美的精神,理解杭州人民才是美丽的杭州的真正创造者。
3、教学难点:知道岳飞和王墓、苏堤与白堤、杭州的传说。教学时数:1 教学方法:讲故事 教学准备:资料 教学过程:
1、让同学课前收集杭州的故事。
2、谈话导入
3、阅读教材,理解书上有关杭州的知识。(1)、南宋小朝廷和杭州。(2)、岳飞和岳飞墓(3)、苏堤与白堤(4)、杭州的传说。
4、观看西湖十景的图片,让学生朗读苏轼的诗歌。
5、讲述岳飞的故事,讨论为什么岳飞当时没能收复开封。
6、和同学分享你所知道的杭州的传说的故事。
7、评价:你怎样看待岳飞?
板书设计: 美丽之都-------杭州
(1)、南宋小朝廷和杭州。(2)、岳飞和岳飞墓(3)、苏堤与白堤(4)、杭州的传说。
教学反思:
第十八课
教学内容:守卫之都--------北京 教学目标:
1、知道修长城的故事,认识只有人民的坚定信念和强大力量才是守卫国家的坚石。
2、知道康熙皇帝、圆明园的悲剧。
3、初步了解中华民族屈辱史,从小树立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教学重点:
1、知道修长城的故事,认识只有人民的坚定信念和强大力量才是守卫国家的坚石。
2、知道康熙皇帝、圆明园的悲剧。
3、初步了解中华民族屈辱史,从小树立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教学难点:知道康熙皇帝、圆明园的悲剧 教学时数:1 教学方法:讲故事 教学准备:资料 教学过程:
1、课前指导学生收集北京的相关人文景观。
2、谈话导入
3、阅读教材,了解有关书上的内容。
(1)康熙:是一个开明的君主,他向世界、向后人证明开放的中华民族具有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实力。
24(2)圆明园:1860年10月18日,圆明园被毁。
(3)北京其它景观:天安门、天坛、北海公园、颐和园佛像阁等。
4、讨论:秦始皇为什么要修 长城?为什么清代不再修建长城,真正守卫国家的力量是什么?
5、观看故宫和圆明园的图片,了解过去的屈辱,增强爱国教育感。
6、展示当代北京的繁荣景象,感受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的喜悦,体会幸福来之不易。板书设计:
守卫之都--------北京
康熙 圆明园 北京其它景观
教学反思:
第十九课
教学内容: 活动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六大古都的学习,感受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的强大和美丽。
2、选择熟悉的城市,制定调查计划。
3、制作一本有关导游的手册。教学重点:
1、选择熟悉的城市,制定调查计划。
2、制作一本有关导游的手册。教学难点:制作一本有关导游的手册 教学时数:1 教学方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资料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一起走访了这么多地方,你有什么感想?说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
25(1)你对哪个城市印象最深?(2)你最想去哪个地方?
(3)你还知道与这些城市有关的什么传说的故事?
2、自己选择一座城市或小城镇,对它的历史做一次实地的或借助因特网的模拟探访。指定计划
(1)这座城市的历史沿革和地位。(2)这座城市出现过哪些著名的人物?(3)这座城市有什么传奇 的故事?(4)这座城市有什么著名的古迹?
3、准备一张该城市的地图
4、找一些和你志趣相投的同学,一同开始探寻。
5、写出活动小结,分享劳动成果。
6、制作一本有关新城市的导游手册。板书设计: 活动卡
指定计划
(1)这座城市的历史沿革和地位。(2)这座城市出现过哪些著名的人物?(3)这座城市有什么传奇 的故事?(4)这座城市有什么著名的古迹?
教学反思:
第二十课
教学内容:金字塔的故乡---------开罗 教学目标:
1、知道金字塔和它所代表的古代人的高度智慧。
2、通过了解金字塔的众多未解之谜,触发探求这些历史之迷的兴趣。教学重点:
1、知道金字塔和它所代表的古代人的高度智慧。
2、通过了解金字塔的众多未解之谜,触发探求这些历史之迷的兴趣。教学难点:通过了解金字塔的众多未解之谜,触发探求这些历史之迷的兴趣。
教学时数:1 教学方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收集的资料 教学过程:
1、让学生课前收集金字塔的相关资料。
2、导入新课
3、了解教材内容
金字塔的故乡:埃及首都开罗。金字塔位于开罗西南约10千米。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巨石建筑。它修建于4700多年前的帝王陵墓,是人类古文明的标志。埃及人是怎样建筑这么大的建筑物呢?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4、讨论:金字塔为什么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5、为什么金字塔受到世人的关注。
6、图片展示
7、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金字塔的故乡---------开罗 金字塔的故乡
金字塔为什么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教学反思:
第二十一课
教学内容:和平之城--------雅典 教学目标:
1、知道雅典卫城、奥林匹克的传说。体会雅典人追求和平的精神。
2、知道苏格拉底的故事,认识到只有不断思考,才能发现真理。教学重点:
1、知道雅典卫城、奥林匹克的传说。体会雅典人追求和平的精神。
2、知道苏格拉底的故事,认识到只有不断思考,才能发现真理。教学难点:知道雅典卫城、奥林匹克的传说。体会雅典人追求和平的精神。
知道苏格拉底的故事,认识到只有不断思考,才能发现真理 教学时数:1 教学方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收集到的资料 教学过程:
1、让学生课前收集一些奥林匹克的故事。
2、了解教材内容(1)了解雅典位置(2)了解雅典的知识
3、让学生讲述雅典卫城和雅典娜的故事,讨论为什么雅典人选择了雅典娜而不是波赛冬。
4、学习苏格拉底的格言。
(1)好习惯是一个人在公众场合中所能穿着的最好的衣服。(2)知足是天赋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穷。
(3)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禁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
5、讨论:你认为古雅典人留给我们最重要的财富是什么?为什么? 板书设计:
和平之城--------雅典 了解雅典位置 苏格拉底的格言
(1)好习惯是一个人在公众场合中所能穿着的最好的衣服。(2)知足是天赋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穷。
(3)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禁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教学反思:
第二十二课
教学内容:
露天博物馆----------罗马 教学目标:
1、知道罗马的著名建筑:圆形竞技场、万神殿、特雷维喷泉。
2、认识到罗马人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人的智慧,对整个西方文明发 28 展作出贡献。
3、体会罗马人热爱生活的精神。教学重点:
1、知道罗马的著名建筑:圆形竞技场、万神殿、特雷维喷泉。
2、认识到罗马人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人的智慧,对整个西方文明发展作出贡献。
3、教学难点:认识到罗马人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人的智慧,对整个西方文明发展作出贡献。体会罗马人热爱生活的精神 教学时数:1 教学方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收集到的资料 教学过程:
1、课前让学生以“罗马一日游”为题搜索罗马的人文建筑。
2、了解教材内容。(1)著名建筑 圆形竞技场: 万神殿: 特雷维喷泉:
(2)古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的区别:(3)热爱生活的古罗马人民。
3、谈谈罗马哪里最吸引你。
4、学习评价
(1)说出一两个罗马的著名建筑。(2)说出表现罗马帝国强大的事例。
(3)说出罗马人继承古希腊人智慧的地方。板书设计: 露天博物馆----------罗马
圆形竞技场: 万神殿: 特雷维喷泉:
教学反思:
第二十三课
教学内容:连接欧亚大陆的纽扣--------伊斯坦布尔 教学目标:
1、知道君士坦丁堡和伊斯坦布尔
2、知道伊斯坦布尔独特的地理位置扮演的历史角色。
3、知道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变迁,感受东西文化在冲撞中融合。教学重点:
1、知道君士坦丁堡和伊斯坦布尔
2、知道伊斯坦布尔独特的地理位置扮演的历史角色。
3、知道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变迁,感受东西文化在冲撞中融合。教学难点:知道伊斯坦布尔独特的地理位置扮演的历史角色。
知道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变迁,感受东西文化在冲撞中融合。
教学时数:1 教学方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收集到的资料 教学过程:
1、布置学生课前搜索伊斯坦布尔在历史上的重要影响力
2、了解教材内容
(1)找出伊斯坦布尔的地理位置,说出为什么伊斯坦布尔会在东西文化交流上扮演重要角色。
(2)伊斯坦布尔------连接欧亚大陆的纽扣:(3)圣索菲亚大教堂:(4)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5)托普卡匹皇宫:
(6)讲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故事,谈谈发生在伊斯坦布尔的冲突。(7)欣赏与伊斯坦布尔有关的图片资料,感受东西文化在冲突中融合的艺术之美。
3、学习评价
(1)说说伊斯坦布尔城名更替的原因。
(2)从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照片上,分析伊斯坦布尔两种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板书设计: 连接欧亚大陆的纽扣--------伊斯坦布尔
伊斯坦布尔------连接欧亚大陆的纽扣:
圣索菲亚大教堂:
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
托普卡匹皇宫: 教学反思:
第二十四课
教学内容:艺术之都--------巴黎 教学目标:
1、知道路易十四和卢浮宫、拿破仑和凯旋门、艾菲尔铁塔。
2、知道法国在世界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3、感受法国城市建筑的艺术之类。教学重点:
1、知道路易十四和卢浮宫、拿破仑和凯旋门、艾菲尔铁塔。
2、知道法国在世界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难点:知道法国在世界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感受法国城市建筑的艺术之类。
教学时数:1 教学方法:讲解法 教学准备:资料 教学过程:
1、搜索法国建筑群。路易十四和卢浮宫: 拿破仑和凯旋门: 艾菲尔铁塔:
2、讲述拿破仑的故事
3、通过艾菲尔铁塔的学习,感受现代科技发展刺激人类追求更高的目标。
4、学习评价
(1)说出一两件卢浮宫里自己喜爱的藏品,并说明原因。(2)知道一两件法西兰人民追求民主自由的故事。板书设计: 艺术之都--------巴黎
路易十四和卢浮宫
拿破仑和凯旋门 艾菲尔铁
教学反思:
第二十五课
教学内容:自由天地(2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异国都市的独特风情。
2、进一步了解异国都市的壮丽建筑和动人故事。
3、写一份自己的旅行见闻和感受。
4、体会本国和异国风情的异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
1、了解异国都市的独特风情。
2、进一步了解异国都市的壮丽建筑和动人故事。教学难点:写一份自己的旅行见闻和感受 教学时数:1 教学方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我们游览了开罗、罗马、巴黎、金字塔建筑之谜令人陶醉,万神殿精湛的技术让人赞叹。的确,每一座名城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情。有的同学会说我还知道一些其他城市,它们也有壮丽的建筑和感人的故事。
二、阅读教材,了解内容
1、圣比得堡:是俄罗斯第二大城市,被誉为“北方威尼斯”。是俄国革 32 命的摇篮。第一次俄国革命,二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及列宁领导的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都是从这里开始的。被称为“英雄城”。
2、压历山大圆柱:是为纪念俄国和拿破仑交战的胜利而建造的。令人惊讶的是,650吨重的花岗石圆柱底部竟然没有用任何方式固定,完全靠自身的重量,从1832年起一直在那里站到现在。
3、曼谷的水上城市:泰国的首都曼谷,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每年有500万人拜访这个微笑乐园。
泰国是个佛教国家,被称为“千佛之国”。曼谷有寺庙300多个。曼谷的水上城市,妇女们划着小船叫卖水果和蔬菜,热闹非凡。
4、比萨斜塔:意大利的中部的比萨斜塔文明世界,每年有近80万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塔下,欣赏它的身姿。斜塔高度为100米。
5、白宫:华盛顿是美国首都,著名的国会大厦和总统府“白宫”就坐落在那。这个对世界具有影响力的国家其实只有200多年的历史。美国人为了纪念它,把首都改为华盛顿。
6、自由女神:在纽约港口自由岛上自由女神不仅是纽约市的象征,也是美国的象征。她是法国赠送给美国纪念美国独立100周年的礼物。她是美国人民追求自由的精神的象征。
7、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
8、英国的伦敦桥:
9、新加坡的狮身鱼尾像:
三、讨论:我们国家有哪些宏伟的建筑和动人故事?
板书设计: 世界名城花絮
圣比得堡 压历山大圆柱 曼谷的水上城市 比萨斜塔 白宫 自由女神
教学反思:
第二十六课
教学内容:庆贺生日 教学目标:
1、知道其他民族庆贺生日的活动。体会每一个生命的诞生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都必须予以尊重。
2、我们应该如何把生日过得更充实、更健康。教学重点:
1、知道其他民族庆贺生日的活动。体会每一个生命的诞生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都必须予以尊重。
2、我们应该如何把生日过得更充实、更健康。
教学难点:体会每一个生命的诞生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都必须予以尊重。
教学时数:1 教学方法:讲解法 教学准备:资料 教学过程:
1、课前指导学生搜索世界各地庆祝生日的活动。
2、阅读教材,了解其他民族庆贺生日的活动 日本: 塔吉克: 中国: 西方人:
3、结合实际,谈谈自己是怎样过生日的?
4、反省自己以及家庭过生日的方式,讨论:如何有意义的过生日? 板书设计:
庆贺生日
日本: 中国: 塔吉克: 西方
教学反思:
第二十七课
教学内容:对亡者的悼念 教学目标:
1、知道其他民族悼念死者的活动,认识到尊重死者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一些异国的风俗习惯,形成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品格。教学重点:
1、知道其他民族悼念死者的活动,认识到尊重死者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一些异国的风俗习惯,形成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品格。教学难点:通过了解一些异国的风俗习惯,形成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品格
教学时数:1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资料 教学过程:
1、阅读教材,了解内容 清明节扫墓的来历:
2、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悼念仪式 墨西哥的“亡人节”: 法国的“万灵节”: 波兰的“亡人节”: 叙利亚的“烈士节”: 日本的“孟兰盆节”:
3、会议清明节的家族活动,体会悼念死者对于生者的意义。
4、讨论:传统的祭祀方式哪些可以保留,哪些应该抛弃?还可以用什么方式祭扫?
板书设计: 对亡者的悼念
墨西哥的“亡人节”: 法国的“万灵节”: 波兰的“亡人节”: 叙利亚的“烈士节”: 日本的“孟兰盆节”:
教学反思:
第二十八课
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
教学目标:
1、了解世界各地风格各异,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
2、激励学生热爱生活,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教学重点:
1、了解世界各地风格各异,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
2、激励学生热爱生活,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教学难点:激励学生热爱生活,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教学时数:1 教学方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资料 教学过程:
1、课前布置学生搜索世界各地风格各异,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的资料。
2、分小组展示
西班牙斗牛:斗牛是西班牙的国粹,风靡全国,享誉世界,每年3月至10月的斗牛季节,每逢周四和周日都要进行两场表演。
智利的围牛运动:起源于南方的乡间,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围牛现已成为智力传统的集体育、文化和娱乐于一体的民间活动,也是智力的国粹之一。
傈傈族的刀杆节:彪汉骁勇的傈傈汉子在自己的传统民族节日上,表演“上刀山,下火海”的绝迹。
维也纳的音乐节: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维也纳的音乐节是音乐界的骄傲,每年从5月9日开始,历时六周,演出场次超过150场,维也纳音乐节代表了欧洲音乐的最高水平,在古典音乐方面尤为如此。
3、说出
一、两个节日庆祝活动。
4、你最喜欢哪种节庆活动,说出理由。
5、你认为哪些国家和地区的风俗节庆可以引进 板书设计: 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
西班牙斗牛 智利的围牛运动 傈傈族的刀杆节 维也纳的音乐节
教学反思:
第二十九课
教学内容:母亲节和父亲节 教学目标:
1、知道母亲节和父亲节的时间。
2、了解外国风俗,感受不同民族的差异和人类精神的相同点。教学重点:
1、知道母亲节和父亲节的时间。
2、了解外国风俗,感受不同民族的差异和人类精神的相同点。教学难点:了解外国风俗,感受不同民族的差异和人类精神的相同点。教学时数:1 教学方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资料 教学过程: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一些有关母亲节和父亲节的资料。
2、母亲节:1914年,美国政府宣布,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全国性的母亲节。现在这个节日已为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所接受,人们在这一天给自己的母亲送上鲜花和礼物给予终年辛劳的母亲以特别的待遇。
3、父亲节:1966年,美国政府宣布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天为父亲节。现在已有20多个国家也有父亲节。父亲节提醒人们不要忘记父亲给我们的爱,母亲是伟大的,父亲也一样。
4、结合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给父母过节的?
5、你还知道哪些西洋节日?
6、讨论:你认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哪些风俗节庆我们可以学习和引进?你又希望我们国家的妈写风俗节庆能够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板书设计:
母亲节和父亲节
母亲节 父亲节 共同关爱 教学反思:
第三十课
教学内容:第二单元复习
教学目标:系统掌握第二单元全部内容,形成知识网络,纵横交错。教学重点:应知应会部分 教学难点:应急一部分 教学方法:启发回忆 教学时数:1 教学准备:资料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提问
本单元讲的是什么内容? 分几小节
每节节都接少了哪些知识
二、说一说本单元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三、讲一讲你知道哪些关于中外历史现代知识
四、写一写把你记住的内容写下来 板书设计:
我们去旅行
1、做好旅行准备
2、六大古都
3、探寻世界名城
4、去异域采风
教学反思:
第三十一课
第二单元测试.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题
1、()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语》记载他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是后人研究他的思想的主要资料。位于山东省的()是他的故乡。
2、《史记》是我国每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的作者是()。
3、万里长城,东起(),西到甘肃省的(),全长约()多千米,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最大的防御工程。它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
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规定: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文物的()。刻划、涂抹或者()文物者由公安机关或者文物所在单位给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
5、()是我国最大的剧种,是我们的“国粹”,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在国际艺术舞台上,被列为世界三大戏剧体系之一。
6、文房四宝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书工具。所指的是笔、()、()、砚。它不仅有实用价值,也是融绘画、书法、雕刻、装饰等各种艺术为一体的艺术品。
二、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小强一家人去长城旅游,小强的爸爸在城墙上刻下:“郭某某一家到此一游。”字迹。
2、《论语》是孔子写的,是一部关于为人处世的至理明言。
3、小红说:“京剧咿呀的,唱的是什么呀,半天唱不出一个词,还是流行歌曲好。”
三、简答题
1、秦始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对秦始皇兵马俑了解多少?
2、通过调查,说一说长城跨越了哪些省(市)、自治区?当时建长城是为了什么?
3、查资料,试着说说我国的国画与西方绘画有什么不同?
4、搜集有关“神医”华佗的故事,与同学们交流。
5、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我们的文化感兴趣。我们应该怎么做?
第三十二课
教学内容:总复习提纲
教学目标:全面掌握本册教材内容 教学重点:掌握古今中外知识 教学难点:理解记忆应记知识 教学时数:1 教学方法:引导回忆 教学准备:资料卡图片 教学过程:
1、了解中国风,民族韵以及东西文明文化、经济等相互融合。
2、知道六大古都的名称以及特点。
3、知道世界名城的风情以及宏伟的建筑和感人故事。
4、说一说,我国传统文化中,哪些是值得我们现代人继承和发扬的精神,哪些没有必要继承?为什么?
5、谈谈中外交流有什么意义?
6、如果给你一次旅游的机会,你最想去哪座城市?是那座城市的什么吸引着你?请你把那座城市的有关资料说给大家听听。
7、如果你有机会与外国小朋友交流,你最想向他们介绍有关中国的哪些动人故事?
8、学完本册书后,你有什么感想?还想进一步探究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传人
我们去旅行 教学反思:
第三十三课
教学内容:全册复习
教学目标:强化重点知识的记忆,知道重难点。教学重点:强化记忆
教学难点:知识的只能却行 教学时数:1 教学方法:引导法 教学准备:复习题 教学过程:
一、全面看书整理知识
二、归类整理
三、交错进行
四、自己考自己
五、同学互考六、一问一答方法加深记忆知识 板书设计:
中外人物
古今人物
中外知识
古今知识 教学反思:
第三十四课
教学内容:五年《思品与社会》测试卷
2008―――2009第二学期
班级 姓名
一、填空
1、文房四宝包括()、()、()、()。
2、《本草纲目》被称为“()”。
3、京剧是中国的国剧,被称为(“ ”)美誉。
4、天下兴亡,()。三人行,()。
5、开放之都()。美丽之都()开封被称为()。北京被称为(6、京剧羸得()的美誉。
7、母亲节是()月的第()个星期日。父亲节是(个星期日。
二、连线
金字塔的故乡 巴黎 和平之都 罗马 露天博物馆 雅典 艺术之都 开罗
三、简答
1、出外旅行的准备步骤有哪些?
2、你对南京大屠杀有哪些了解?
。)月的第()43)
第二篇:五年级思品与社会
小学五年级上册品社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题(15分)
1、人们平时所说的农业包括_____、____ _、___ __ 和__ ___。
2、种植业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粮食,___ __、___ __ 等。
3、养殖业为我们提供了蛋,_____,_____ 等。
4、现在农业正向科学,多元化发展,农产品更加讲究绿色,_____,_____。
5、栽培农业包括农作物,_____,_____,饲养动物包括家畜,_____ 以及养殖业或捕捞业的鱼,虾 等。
6、联合国粮农组织决定,从 年起,把每年的 定为“世界粮食日”。
二、我当小法官(20分)
1、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包含了各行各业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我们不应浪费。()
2、方便面、面包、火腿肠、馒头的主要原料是小麦。()
3、我们给麦种拌上农药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害虫吃麦种。()
4、开春后,给小麦追肥、浇水的目的是保持地温、杀死害虫,是让小麦顺利过冬。()
5、捕捞鱼虾、种植林木的生产劳动不是农业生产劳动。()
6、绿色温室蔬菜大棚里面的蔬菜不打农药、施化肥。()
7、利用生物转基因技术可以让柿子椒长得与西瓜差不多大。()
8、粮食、蔬菜、海产品、水果、面包、方便面、火腿等都是农业产品。()
9、到目前为止,第三世界的粮食短缺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了。()
10、我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农业,但能离开工业。()
三、单项选择题(10分)
1、北方的小麦农民一般在()收割小麦。
A春季谷雨 B秋季秋分 C夏季芒种 D夏季大暑
2、下面不属于秋季节气的是()。A处暑B白露C霜降D大暑E寒暑
3、()世纪,电子制造业经历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过程。A18 B19 C20 D21
4、《全球环境展望》中说,在()年一年中,有30多个国家面临严重的粮食危机。
A2001 B2002 C2003 D2006
5、联合国粮农组织决定,从()年起,把每年的10月16日定为“世界粮农日”。
A1981 B1970 C1991 D1997
三、连线手拉手(10分)种植棉花 渔业 饲养猪
捕鱼 种植业 农业 医药制造
种植药材 养殖业 棉花加工
种植经济林 棉纺织工业 工业 放牧牛羊
种果树 林业 种蔬菜、瓜果 医药制造业
四、简答题(15分)
1、请按顺序写出小麦的生长及收获过程。(晒干入仓、播种、收割、田间管理、脱粒、耕地)
2、说说你的家乡有哪些现代农业?请交流一下吧!(至少四个)
3、你吃的食品中,哪些是农产品?哪些是工业产品?(至少各四个)
五、小小辩论台(10分)
1、李宏说:“我们的生活衣食住行用样样都离不开农业。” 王华说:“我们的生活衣食住行用样样都离不开工业。” 两人争论不休,你认为呢?谈谈你的看法。
2、刘天说:“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生活条件好了,用不着勤俭节约了,节俭会让人看不起。”
赵洋说:“虽然生活条件好了,我们也应厉行节约,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节俭是一种美德。”
两人发生争执,你同意谁的看法,为什么?
六、列举(16分)
1、你知道哪些与农业有关的谚语,写下来交流一下吧。(至少三句)
2、你有哪些节约的金点子?说出来交流一下吧!(至少五个)山东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期中测试题
一、我来选一选:(20分)1、1876年美国科学家 发明了电话。A A爱迪生 B 贝尔 C 爱因斯坦
2、人们平时所说的农业包括。A 种植业 B 林业 C 牧业和渔业
3、目前,全球约 个国家陷入粮食危机。A 20 B 30 C 40
4、节约粮食就是。
A 拯救耕地 B 爱护环境 C 珍爱资源
5、火警的电话号码。A 110 B 119 C 120
6、联合国粮农组织决定,从1981年起,把每年的 定为“世界粮食日”。
A 10月16日 B 10月1日 C、5月12日
7、钢和 是孪生兄弟。A 铜 B铝 C 铁
8、有了 人员的劳动,方便面才有了精美的包装,才让我们记住了它们的品牌。
A 包装设计和广告创意 B 交通及物流配送系统 C 商店销售员
9、我们身上穿的漂亮衣服,都是来自于 工人的辛勤劳动。A 电子制造业 B 纺织工业 C 医药制造业
10、世界第一大移动通信用户拥有国是。
A 美国 B 英国 C 中国
二、我是小法官:(15分)
1、我国北方小麦从播种到收割一般需要230天---270天。()
2、农业仅仅指的是种植粮食和蔬菜。()
3、早日常生活中,我没得衣食住行,样样都离不开工业,与农业的联系不
大。()
4、方便面的发明这是安藤百福。()
5、节约粮食是每一个公民应做的事情,可是水、电就不需要节约了。()
6、看电视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对我们的学习和成长有益无害。()
7、移动电话是指可以移动位置的电话。()
8、网络陷阱会造成侵害,不利于学习和成长。()
9、电脑病毒已成为电脑的致命杀手。()
10、现在,人们可以在太空上大面积种植植物。()
三、连一连:(6分)
急救中心 110 查询电话号码 114 火警 120 交警 12315 匪警
消费者权益保护
四、写一写:(9分)
写一封“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倡议书。山东人民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期中考试试题
一、填空题
1、人们平时所说的农业包括:()()()()。
2、随着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正向()、()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农产品更加讲究()、()、()。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样样都离不开工业,都与各行各业的工人的辛勤劳动联系在一起。
4、节约粮食就是();节约粮食就是();节约粮食就是珍爱资源。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珍惜每一粒粮食,珍惜它人的劳动成果。
5、联合国粮农组织决定,从1981年起,把每年的()月()日定为“世界粮食日”,旨在唤起公众注意长期存在的世界特别是第三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敦促各国政府采取行动,更合理地进行粮食分配,努力发展粮食生产。
6、我们生活在一个通信高度发达的世界里,()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使人们的交往更频繁、更广泛。它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更丰富多彩。
7、()已经成为人们互通信息、交流感情的最便捷的通信工具。
8、()()()()等现代传媒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二、火眼金睛
1、方便面属于农产品。()
2、目前我国的粮食的供应问题仍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3、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应该看电视。()
4、在网络世界里,谁也不认识谁,没有那么多规则。()
5、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6、电脑是现代高科技无污染的产品。()
7、邮票是一次性使用的邮资凭证。()
8、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9、爱迪生发明了电话。()
10、少年儿童不能随便拨打专为成年人服务的信息服务电话。()
三、简答题
1、什么叫做农业生产?
2、方便面的加工过程?在加工、生产和流通等领域,还有哪些人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3、简要说明怎样打IC卡电话?
4、农业生产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5、我们从电脑里能知道些什么?(至少六个)
6、你知道的有关于看电视的好习惯有哪些?
7、举例说明我国的现代农业都包括了那些呢?
四、辨析:
1、每天上学,小红都要向妈妈要一两元钱。有时买早餐,有时买零食,有时买小玩具。小红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2、调查了解一张纸的制作过程,并简要写出节约用纸的建议。
3、写信封时为什么要使用标准信封并写清楚邮政编码呢?
品德与社会期末试题
一、认真想,填一填。(15分)
1、蒸汽时代改变了人类以()()()作为主要动力的历史。
2、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可以方便我们()()(),但是也存在着()()()()的问题。
3、美国前总统()呼吁国际社会立法禁止克隆人。
4、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人创造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
5、邮件通过邮政系统时,邮票被盖上了(),这样就避免了()。
6、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衣、食、住、行,样样都离不开(),都与()的辛勤劳动联系在一起。
7、公共电话是重要的()设施,承担着()任务,为大家提供()。
8、农业生产就是人们从事()和()的生产活动。
9、科学史上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不是()获得的,更不是()的产物。
10、为了保护人类的身体家健康,()和()发明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有效()和()了疾病的发生。
二、对号入座(把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6分)
1、()世纪,电子制造业经历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过程。(1)19(2)20(3)21
2、()播种机和拖拉机等农业机械都离不开现代科技。(1)联合收割机(2)电视机(3)电冰箱
3、第三次技术革命也叫()。
(1)蒸汽革命(2)信息革命(3)电力革命
4、计算机()是专家们多年来的一块心病。(1)软件(2)硬件(3)病毒
5、方便面得主要原料是()。(1)玉米(2)高粱(3)小麦
6、下列通信方式传递速度最快的是()。(1)航空邮寄(2)特快专递(3)电子邮件
7、白露早,寒露迟,()种麦正合适。(1)春分(2)秋分(3)冬至
8、每件衣服中都包含着工人的劳动和汗水,所以我们要()。(1)爱惜衣服(2)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3)向父母多要钱买贵的。
三、火眼金睛辨真假(对的划“”,错的划“”)。(16分)
1、方便面属于农产品。()
2、目前我国的粮食的供应问题仍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3、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应该看电视。()
4、在网络世界里,谁也不认识谁,没有那么多规则。()
5、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6、电脑是现代高科技无污染的产品。()
7、邮票是一次性使用的邮资凭证。()
8、如果没有科学技术,我们的生活不会发生什么变化。()
四、连线。(6分)
第一次技术革命 电力革命 第二次技术革命 信息革命
第三次技术革命 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
五、知识储备库。(30分)
1、说说这些科学技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
2、寄信时信封上要写什么内容?各写在信封的什么位置?(写出画出均可)
3、分别在什么情况下拨打公共电话“110”、“119”、“120”?拨通后应说些什么?
4、你是怎样珍惜劳动成果的?
5、你会申请电子邮箱吗?把你申请的步骤写在下面。
6、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双刃剑?使用科学技术如何做到趋利避害?举例说明。
第三篇:五年级思品与社会教案(上)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我们共同的祖先》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
2.知道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炎帝和黄帝,了解有关他们的传说、故事与历史。
3.为祖国的悠久历史而自豪,知道自己是炎黄子孙的一员,产生民族认同感。教学准备
1.事先掌握学生对“炎黄子孙”这一称呼的了解程度。
2.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准备一些有关炎帝、黄帝及其他一些远古神话传说。教学重难点:了解四大文明古国,感受民族气氛 教学方法:合作 探究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布置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2页的文字及插图。教师提问:“身着不同服装的孩子各自站立在什么位置上?请你们猜猜看,他们手里举着的是什么?”(图中展现了埃及的象形文字―――在羊皮上、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在泥板上、印度的梵文―――在贝多罗树叶上和中国的汉字―――在纸上。)
2.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有几条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的古老河流―――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印度河、黄河和长江。在这些大河的两岸,诞生了最早的人类,它们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并孕育出了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这四大文明古国。”教师提问学生:“我们中国与其他文明古国相比,有哪些特点?”(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历史没有间断过的国家。)
3.全班讨论。教师引导:“作为中国人,应当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有关我们国家历史的内容。同学们一定都听到过‘炎黄子孙’这个名称,谁能来解释一下,它是什么意思?”请学生自由发言,并引导学生了解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两个领袖,被尊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
4.阅读与讨论。教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页的文字,并适当地予以解释。重点应放在,我们国家很早就有了农业文明,远古先民很早就懂得了种植小米和水稻。在没有文字之前,历史主要靠人们口头传递,而有关炎帝和黄帝的许多故事就是这样被流传下来的,并且与许多神话结合在一起。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页有关炎帝与黄帝的文字,以及小文的话,并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围绕炎帝和黄帝的各种传说,教师也可以做适当的解释:由于没有文字记录,而且时间过于久远,人们很可能把许多人的发明、贡献都归于这两个人物了。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5.同伴阅读。同桌之间共同阅读教科书第5页有关伶伦和仓颉的文字,并相互交流各自的看法。教师提示学生,可以向同桌介绍自己知道的其他的古代传说。
6.自由讨论。请学生自由发言,介绍与同桌阅读与交流的结果。
7.教师总结,应特别突出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以及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我们共同的祖先》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
2.知道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炎帝和黄帝,了解有关他们的传说、故事与历史。
3.为祖国的悠久历史而自豪,知道自己是炎黄子孙的一员,产生民族认同感。教学准备
1.事先掌握学生对“炎黄子孙”这一称呼的了解程度。
2.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准备一些有关炎帝、黄帝及其他一些远古神话传说。教学重难点:了解四大文明古国,感受民族气氛 教学方法:合作 探究 教学活动及过程 作业。
1.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5页的填空作业。
2.让学生搜集一些古代的神话和传说。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坚忍不拔的炎黄后代》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有关中华民族的古老神话和故事。
2.理解在这些神话和故事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高尚品质。〖教学准备〗
1.了解学生对中华民族古代神话传说的了解和熟悉程度。
2.根据学生的熟悉程度和阅读水平选择一些有关的书籍。教学重难点:感受神话故事与民族精神的联系 教学手段:传统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了解学生搜集古代神话传说的情况,并可以让几个学生谈一谈他们搜集的情况,如从哪里找到的、是什么内容等。
2.阅读与讨论。教师为学生朗读教科书第6页的课文,并告诉学生:“在今天的课上,我们也要像教科书中五年级(2)班的同学那样,召开关于古代神话和传说的主题班会。让我们先从乐乐和小文搜集到的故事开始吧。”教师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教科书第6~7页上的精卫填海和大禹治水的故事,然后请学生以自由发言的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以适当地加以引导:“这两个故事反映了什么样的精神和优秀品质?”(精卫填海的故事反映的是顽强、勇敢、不畏艰难、坚定不移的精神,大禹治水的故事反映的是公而忘私、大公无私、坚持不懈等优秀品质。)
3.小组准备。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神话与传说,并共同探讨其中所反映的精神和优秀品质。教师也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书籍分发给各个小组阅读,并做好向全班介绍的准备。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巡视,并适当地帮助学生选择故事,尽可能避免小组之间的重复。
4.教师总结,督促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为下次的交流做好准备。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坚忍不拔的炎黄后代》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有关中华民族的古老神话和故事。
2.理解在这些神话和故事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高尚品质。〖教学准备〗
1.了解学生对中华民族古代神话传说的了解和熟悉程度。
2.根据学生的熟悉程度和阅读水平选择一些有关的书籍。教学重难点:感受神话故事与民族精神的联系 教学手段:传统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活动及过程
1、以小组为单位,继续为故事会做准备。
2、全班交流。每个小组推选代表,向全班介绍一两个故事,并根据小组的讨论结果,说明所反映的精神和优秀品质。
3、教师点评和总结。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历史为伴》 教学目标
1.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历史感。
2.知道并学会使用公元纪年的方法。
3.通过风筝等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历史与自己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通过风筝等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历史与自己的密切联系,增强民族责任感
教学方法:合作 讨论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同学们都知道,历史能够告诉我们发生在很久以前的事情,比如前面学习过的炎帝和黄帝,就生活在几千年前。但是这么长的时间,人们怎样表达它呢?比如,提到我国伟大的诗人李白时会怎样说?(李白是唐朝人。)又如,大家都知道的万里长城,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那么,如果有个来自非洲或者欧洲的小学生向你提同样的问题,你应该怎样回答他,才能让他完全明白呢?”
2.阅读与练习。教师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8页的课文,并强调,公元纪年就是准确表达历史时间的一种方法。让学生自己阅读教科书第8页的其余文字,并告诉学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国家可能有自己表达历史时间的独特方式,就像我们中国有秦、汉、唐、宋,但是其他国家的人要明白就会比较困难。而公元纪年是通用的,用它来表示历史时间,大家都可以明白。比如上面提到的问题,可以告诉非洲或者欧洲的小学生,李白是生活在公元7世纪的人,秦朝在公元前221―前206年之间,对方就会明白了。
3.探究讨论。教师引导:“历史能够告诉我们从前的事情,那么它是不是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吧。”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阅读教科书第9页小女孩的话和关于风筝历史的文字,并和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教师可以找几个学生向全班谈一谈自己读完这段文字的想法。
教师根据自己在课前所做的准备,采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做例子,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历史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自己与历史的联系。
教师让学生从教科书上风筝的故事、教师所讲的例子入手,谈一谈自己想到的历史、自己与历史的联系。
4.教师紧紧围绕本课题“与历史为伴”进行总结:“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事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都有自己的历史,比如我们使用的物品、吃的食物都是如此。我们的国家、我们所在的家庭,以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历史和我们的生活相依相伴,它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布置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通过各种方式对造纸术进行了解。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历史为伴》 教学目标
1.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历史感。
2.知道并学会使用公元纪年的方法。
3.通过风筝等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历史与自己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通过风筝等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历史与自己的密切联系,增强民族责任感
教学方法:合作 交流 教学活动及过程
汇报对造纸术进行了解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传递文明的纸》 教学目标
1.知道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
2.通过讨论、探究、体验纸的发明和制作过程,并通过与纸发明以前的中西方不同的书写材料的对比,感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伟大的创造。
3.了解纸的作用,特别是纸的传播对世界的影响,认识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
4.学习评价历史人物。教学准备
1.学生体验活动时所需的各种材料,如木版、小块的布和绸缎、泥板、皮革、石板等。
2.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准备制纸的原料及用具。教学重难点:知道纸的发明与文化的息息相关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请学生再一次欣赏教科书第2页的图画,并引导他们:“你们还记得吗,这几个小朋友手里举着的是什么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印度的梵文和中国的汉字。)这些文字又是写在什么材料上的呢?(埃及的象形文字―――在羊皮上,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在泥板上,印度的梵文―――在贝多罗树叶上,中国的汉字―――在纸上。)
这幅画的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想有些同学已经猜到了,是想告诉我们,是我们中国人最早发明了造纸术。”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10页的课文。
2.体验活动。“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活动,老师准备了一些材料,每个同学选择其中的一种,在上面或写字或画简单的图画,然后与自己平时用纸写字和画画的体验进行比较,完成教科书第10页下面的作业。”
3.全班交流。请几个学生发表自己完成的作业内容。
4.阅读与讨论。教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1~13页的内容,然后就下面的问题与参考答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生既可以通过阅读教科书进行回答,也可以利用课外知识进行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做适当的补充和修正。
在没有纸的时代,我们的祖先把字写在什么上面?(中国有动物的骨头―――甲骨、竹木简、丝绸等,其他国家有纸草、羊皮、泥板等。)
为什么竹简、泥板和羊皮等书写材料没有被流传下来呢?结合教科书第11页呈现的“东方朔的信”等内容,以及学生利用不同材料写字、做画的体验,引导学生回答。(这些材料都有笨重、书写时费力以及不好保存等缺点,因此,一旦纸张出现,它们就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必然会被淘汰,未能流传下来。)
5.探究与讨论。让学生根据教科书第12页的造纸图,自己总结出造纸的主要过程与步骤。教师请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根据他们的回答,在黑板上写出主要的步骤。(备好原料―漂洗―切碎―捣烂―蒸煮―再捣烂成泥―制成纸浆―用筛子捞取纸浆―晾干。)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传递文明的纸》 教学目标
1.知道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
2.通过讨论、探究、体验纸的发明和制作过程,并通过与纸发明以前的中西方不同的书写材料的对比,感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伟大的创造。
3.了解纸的作用,特别是纸的传播对世界的影响,认识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
4.学习评价历史人物。教学准备
1.学生体验活动时所需的各种材料,如木版、小块的布和绸缎、泥板、皮革、石板等。
2.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准备制纸的原料及用具。教学重难点:知道纸的发明与文化的息息相关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活动及过程
1.算一算:如果用教科书(16开)大小的纸来写东方朔给汉武帝的那封信,需要写几页纸?(如果每根竹简上可以写10个字,那么3000多根竹简就有大约3万多个字,而教科书大小的纸张至少可以写1000字,因此只要30张纸就够了。)
2.自由讨论:“通过上面的活动,你怎样看待造纸术和蔡伦?”请学生自由发言,并结合教科书第13页的地图,让学生按照传播时间的先后顺序读图。教师应提醒学生一个世纪是100年,启发学生了解我国的这项科学发明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
3.教师概括总结:“如果没有纸,各种知识很难迅速和广泛传播,人类进步的速度会缓慢许多,因此造纸术的出现和传播对于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家庭作业
如果课上没有时间,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在家尝试一下造纸的过程。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文明之母”―――印刷术》 教学目标
1.知道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理解印刷术对世界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2.了解印刷术的演变及其发明的过程,并通过动手实践,体验活字印刷术中蕴含着的聪明智慧。
3.学习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难点:了解印刷术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合作 教学准备
1.为各小组准备一块长条肥皂,两块约3厘米见方的肥皂(可先用细砂纸或蘸水在玻璃板上磨平)或同样规格的土豆。
2.为各小组准备一把钥匙或曲别针。
3.为各小组准备印油、刷子、纸。〖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引导:“造纸术发明400多年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又发明了被称为‘文明之母’的印刷术。”教师板书。
2.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14页的课文和插图,并引导学生讨论下面的问题。
雕版印刷是怎么回事?(印刷术的初级阶段是雕版,即选择质地细密坚实的木材做成木板,把要印的字或画用刀反着刻在木板上。印刷时,在木板上涂上油墨,然后将纸铺在上面,用刷子轻轻一刷,再把纸揭下来,文字或画就印在纸上了。)
雕版印刷有什么好处?(可以反复使用多次,也就是说,可以印刷许多份同样内容的书籍。)
雕版印刷有什么缺点?(制版费力费时,每一块版只能印同样的内容。)
3.阅读与讨论。“雕版印刷是一个伟大的创造,一块版刻好后,几百、几千、几万份同样的作品就印出来了。这比手抄笔录不知要快多少倍呢!但正如同学们讨论中所提到的,雕版印刷要一刀刀的刻,非常费时费力,有时一本书一刻就是几年;如果刻错一笔,整版就要报废。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又一项伟大发明,也是印刷史上的一个伟大飞跃。它的发明人就是北宋时期的毕。”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15页的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与雕版印刷相比,活字印刷的优越性是什么”的问题自由发表意见。
教师说明:“最早的活字是用胶泥制成的。把规格相同的长方体的一端刻上反字,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在火上烧硬,就制成了活字。印刷时在铁板上铺上松香,按需要将一个个活字码好,用火加热,使松香融化,待到松香冷却后,一个个活字被固定住,版就制好了。印刷时在版上铺好纸,涂上墨,一印就成了。需要印刷不同的内容时,可以将松香加热烧化,把字拣出来重新排版。活字可分离可拼合,十分方便。同纸的发明一样,印刷术的发明大大加速了人类前进的脚步,所以被称为‘文明之母’。”
4.体验活动。各小组从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中任选一种印刷方式,体验不同的效果。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分配给每个小组,布置或者让学生自己选择要印刷的文字。
在体验雕版印刷过程中,学生可用准备好的曲别针或钥匙在长条肥皂平滑的一面刻字,其他的学生可以帮助涂印油,铺纸,印刷。
在体验活字印刷过程中,学生可把3厘米见方的肥皂块当作活字,分别刻上不同的字,然后涂印油,铺纸,印刷。
5.全班交流。每个小组展示自己小组的印刷成果。
6.教师总结。“我国北宋时期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是印刷史上的一场革命,它很快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于世界文明的传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中国人民以其天才与勤奋为世界科学与文明做出了无与伦比的巨大贡献。在我国的历史书上,对这一技术的发明者―――布衣毕,只有简单的记载(在史书《梦溪笔谈》中只有72个字的记载),但世界发明史上却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名字。” 板书设计:
我国 被称为 文明古国之一
布衣 发明 毕昇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文明之母”―――印刷术》 教学目标
1.知道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理解印刷术对世界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2.了解印刷术的演变及其发明的过程,并通过动手实践,体验活字印刷术中蕴含着的聪明智慧。
3.学习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难点:了解印刷术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合作 教学活动及过程: 作业
完成教科书第15页的“我的体会”。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沟通全世界的指南针》 教学目标
1.知道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是中华民族对于世界文明发展的杰出贡献。
2.初步掌握阅读史料的能力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进一步萌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增强民族责任感,指南针的发明对历史的影响 教学方法:合作 探究
教学准备
师生搜集有关指南针的资料(图片和文字)。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提问:“你所见过的指南针是什么样子的?”请几个学生发言。
2.阅读与讨论:指南针发明的根源应从何说起呢?请学生欣赏和阅读教科书第16页司南的照片及文字,并朗读其右侧的课文。
教师讲解:“在很早以前,古人在寻找铁矿时,发现了磁石的吸铁性。”教师朗读:“石,铁之母也。以有磁石,故能引起子,石之不慈者,亦不能引也。”并提问学生,这段文字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古人把磁石的吸铁性比喻为母子之情,故称磁石。)为什么会有南北之极性呢?(磁石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静止时大致指向南北。)
“最早的指南针是司南,它大约出现在我国的战国时期。最初的指南针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样子像一只勺子,圆底,可以在平滑的‘地盘’上自由旋转,待它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指向南方。这种形状奇特的装置被称做‘司南’。勺子的形状代表大熊星座。众所周知,大熊星座左侧的两颗星与北极星构成一条直线,勺的位置可以清楚地指示出南和北。北宋时期,将磁针和方位盘连成一体,制成了罗盘。罗盘的出现,是指南针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只要一看磁针在方位盘上的位置,就能确定出方位来。航海者们就是依靠罗盘在海上辨别方向的。”
3.小组探究。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教科书第16页豆博士的话,算一算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大约比欧洲早了多少年。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据史书记载,在我国的战国时期就已经提到指南针了,而战国时期的结束时间是公元前221年。请学生讨论:“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走向世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达尔文环球考察,都离不开小小的指南针?”
4.全班交流。各个小组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5.教师总结。教师应向学生强调:“指南针虽小,但它的历史功绩却是不可估量的。我们虽然不知道是谁发明了指南针,但他的功德是不朽的。”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火药加快了人类前进的脚步》 教学目标
1.知道火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
2.理解火药的发明加快了人类前进的脚步,同时了解火药也增加了战争的危害。
3.初步了解科学与迷信的复杂关系。
4.进一步认识四大发明的伟大,萌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火药的发明与人类文明进步的联系在哪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提问:“提起火药,谁都知道它的厉害,不过,你们知道火药是怎样发明出来的吗?”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7页的课文,并观察炼丹爆炸图。
2.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火药是古代炼丹师偶然发现的。本来炼丹师是为了求得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却意外地炼出了能够置人于死地的火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科学与迷信往往是奇妙的结合在一起的,火药的最初发明就是这样的。当硫磺、硝石、木炭这三样东西混合在一起,达到一定的比例时加热,极容易着火甚至发生爆炸。说不定还有一些炼丹师曾为此丧生呢!虽说他无意为科学献身,但科学史上却永远不会忘记是炼丹师发明的火药。但是仅仅靠偶然发生的事故是不能产生真正的发明的,人们在炼丹炉经常发生的爆炸事故中,经过反复摸索、尝试,才最终有了火药的发明。”
3.阅读与讨论。请学生观察教科书第17页下方的图(它们分别是古代不同时期的火箭),然后请学生想像一下,这些早期的火箭是怎样发挥火药的威力的?
请学生阅读和欣赏关于万户的文字和图画,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18页关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文字和照片。教师强调:“当你们为宇宙飞船遨游太空而赞叹的时候,应当记得像万户这样伟大的先行者,更应当记得发明火箭的是我们的祖先。现代火箭是高科技的产物,比早期的火箭不知进步了多少倍,但它们在原理上却是相同的。”教师还可以简单介绍一下人类航天事业发展的历史,如关于前苏联第一次进入太空、美国宇航员登月等,不必详细,但应当简单予以说明,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4.小小辩论会。教师向学生说明:“火药发明的利与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同学们对此可能也会有自己的看法。今天,我们召开一次小小辩论会,题目就叫做“火药的出现是不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教师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5.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辩论活动进行总结,应特别强调的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如何利用火药,火药是否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最终还是由人类自己决定的。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火药加快了人类前进的脚步》 教学目标
1.知道火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
2.理解火药的发明加快了人类前进的脚步,同时了解火药也增加了战争的危害。
3.初步了解科学与迷信的复杂关系。
4.进一步认识四大发明的伟大,萌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火药的发明与人类文明进步的联系在哪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活动及过程 作业:
1.完成教科书第18页关于四大发明的作业。
2.搜集一些有关孔子的语录和事迹。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思想家孔子》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的教育和道德思想,理解孔子关于教育和道德思想的格言。
2.了解孔子对后世及世界的影响,萌发敬仰之情。
3.初步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学习阅读历史资料。教学重难点:理解孔子的思想 教学手段:传统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孔子的资料及孔庙的图片等。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出示格言,并提问学生:“谁能告诉大家‘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什么意思?谁还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应强调孔子教育思想和道德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阅读与讨论。教师提问:“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2000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尊奉他。孔子死的时候,家里只有三间小屋,经过历朝历代的扩建,如今已成为一座拥有466间房屋的浩大的孔庙,而孔庙的正殿即大成殿,其规模、气势可以与皇帝的金銮殿相媲美。那么,他为什么能被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所敬仰,并为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所推崇呢?”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20页的课文及教科书第21~22页的内容。教师用下面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孔子是一位怎样的人?(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从教40余年,拥有3000弟子、72贤人。他一生坎坷,无权无势,但多才多艺,不但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而且还精通音乐,擅长骑射,因此享有很高的声望,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论语》记录了他所讲的话以及他与弟子间的问答,这部书是今天人们研究孔子思想的唯一可信的依据。)
孔子有哪些主要成就?(孔子首创私人讲学,所教的学生不论等级身份都循循善诱。此外,他还编订、整理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
3.自由讨论。教师引导:“历经2000多年,孔子的许多关于学习和道德方面的思想,至今依然对我们是有益的。”布置学生讨论孔子的的格言,并让他们谈一谈自己的理解,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引导。除了教科书上呈现的以外,还可以做如下补充:
“学而不思则罔(迷惑不解),思而不学则殆(精神懈怠)。”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温故(温习旧知识)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者不如好(爱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乐意)之者。”
“学而时(按时)习(复习)之,不亦说(高兴)乎。”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总结。教师应强调孔子的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宝贵财富,当然,他的思想也有局限性,比如维护等级制度、轻视妇女、看不起体力劳动者等,但他仍然是一位文化伟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思想遗产。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思想家孔子》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的教育和道德思想,理解孔子关于教育和道德思想的格言。
2.了解孔子对后世及世界的影响,萌发敬仰之情。
3.初步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学习阅读历史资料。教学重难点:理解孔子的思想 教学手段:传统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活动及过程作业
1、完成教科书第22页的“我喜欢的孔子格言”,可以选择教科书上或教学中出现的,也可以另外选择。
2、孔子论“三友”的内容?
3、什么是“因材施教”?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伟大的军事家孙武》 教学目标
1.知道孙武是我国古代的军事家,知道孙武的著作《孙子兵法》。
2.知道《孙子兵法》不仅对我国,而且对世界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了解一些《孙子兵法》中的格言,并理解其意义。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介绍《孙子兵法》及其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方面的资料。教学重难点:了解《孙子兵法》的格言,理解其意义 教学手段:传统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提问:“你们听说过‘百战百胜’‘出其不意’这两个成语吗?你们知道它们的出处和含义吗?”请几位学生发言。
2.讲解与讨论。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孙武的生平:“孙武是春秋末年吴国的一位将领。在孙武的指挥下,吴国打败了楚国,并成为战国时期一个强大的国家。”教师提问学生:“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官兵人手一册《孙子兵法》,这是为什么?一部产生于2000多年前的军事著作,为什么会影响这样广?在使用了最先进武器装备的现代战争中,为什么人们还要向孙武这位古人请教呢?”请几个学生自由发言。
3.小组探究。以小组为单位,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23页的内容,请学生根据这些内容交流各自的看法,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一些孙子兵法中的名言。
4.全班交流。各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的讨论结果,以及他们对教师所提问题的思考与回答。
5.教师总结,并对表现突出的小组给予表扬。
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请学生搜集下一个课题中提到的几位人物的资料。为保证教学质量,可以将搜集任务落实到小组或个人。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探寻古代科学家的足迹》 教学目标:
1.知道教科书中提到的几位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简要了解他们的生平。
2.提高搜集、整理和利用各种资料的能力。教学准备:
1.检查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相关资料,帮助他们完成作业,以保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应对教科书中提到的几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做足够详细的调查准备,并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加以整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科学家的成就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哪些启示 教学手段:常规课 教学方法:合作 探究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4页的文字,并讨论一下这个笑话说明了什么?(我国是最早采用十进位制记数法的国家。)
2.小组准备。教师引导:“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像十进位制这样的发明有很多,但许多都没有留下发明者的姓名。不过在史书中也详细地记载了一些科学家的伟大贡献,以及他们的生平,所具有的超凡的智慧、卓越的奋斗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在上次课上,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请同学们分别搜集教科书中提到的五位古代科学家的资料,这五位科学家是张衡、祖冲之、一行、郭守敬、李时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们的动人事迹。”
教师按照布置作业时的要求,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介绍其中的一位科学家。各个小组对每个成员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后,向全班做介绍。
在小组准备过程中,教师巡视并给予必要的帮助。
3.全班交流。在小组介绍的过程中,教师应适当予以补充和纠正。
4.教师总结。可以对每个小组的介绍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并强调这些古代科学家为了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的高尚人格,以及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应对他们表达由衷的敬意。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探寻古代科学家的足迹》 教学目标:
1.知道教科书中提到的几位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简要了解他们的生平。
2.提高搜集、整理和利用各种资料的能力。教学准备:
1.检查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相关资料,帮助他们完成作业,以保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应对教科书中提到的几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做足够详细的调查准备,并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加以整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科学家的成就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哪些启示 教学手段:常规课 教学方法:合作 探究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共同欣赏教科书第28~29页“我给我家写家史”的内容。
2.在下次的品德与社会课上,每个同学要完成编写家史的任务,需要听取家长的意见,请他们帮助自己选取材料。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写家史》活动课 学习写家史 教学目标:
1.了解家庭的历史及变迁,进一步增强对于历史的亲近感。2.通过编写简单家史,学习一些历史学方法。教学重难点:学习历史学方法 教学手段:常规课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询问学生家庭作业完成的情况、家长们对教科书上呈现的家史发表了什么看法,以及对写家史提出了哪些建议等,请几个学生谈一谈。
2.阅读与观察讨论。观察和阅读教科书第28-29页上的四幅家庭照片、小文写的家史以及“我家的大事与国家的大事”对照表,让学生就一说从这四幅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3.讲解与讨论。根据教科书第27页列举的确定历史时间、收集和整理资料、完成写作三大步骤,逐一与学生进行讨论,并对他们不甚清楚和不明确的地方加以说明、解释。
4.个人写作。每个学生根据课前的准备,开始编写自己的家史。总结。就学生写家史的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俯瞰祖国大地》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养育我们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2.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行政区划、首都、人口、地势、地形、资源和海域,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教学准备〗
地球仪、两半球图、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可能需要的各种书籍、杂志、画报等(尽可能是社会声誉较好的出版社的出版物)。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以及辽阔的海域。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在四年级认识家乡的活动中,我们都知道了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们生长的地方。下面就让我们去寻访祖国,了解我们生息的国土吧。”
2.情感引导。播放歌曲《我爱你,中国》作为背景音乐,可配以歌词的朗诵,观察教科书第30页呈现的地图,了解祖国的轮廓,阅读教科书第31页的文字,知道我国的基本轮廓形状像一只昂首挺胸的雄鸡。
3.阅读教科书第30页豆博士的话。
4.布置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确定开展“漫游中华”活动的寻秘方向,学生可以按小组为单位,也可以自由组合成寻秘小组,认领寻秘的任务。教师将准备好的各种资料分发给学生。“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探究方向:
(1)我们祖国的位置、国土面积和海域;
(2)我们祖国的大陆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3)祖国的行政区划;
(4)祖国的首都北京;
(5)祖国的地势、地形特点;
(6)全国人口及资源分布。
5.分组开展寻秘活动,如果需要,可以将这一活动延伸到课后。家庭作业
按照认领的寻秘任务收集资料,进行探究。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俯瞰祖国大地》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养育我们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2.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行政区划、首都、人口、地势、地形、资源和海域,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教学准备〗
地球仪、两半球图、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可能需要的各种书籍、杂志、画报等(尽可能是社会声誉较好的出版社的出版物)。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以及辽阔的海域。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我们祖国的领土如此辽阔,要寻访伟大的祖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我们必须借助于地图。从三年级开始,我们已经学习了怎样在地图上确定方向,让我们利用课桌桌面(或举起一本教科书)来复习一下。”组织学生通过摸桌角,模拟确定地图上的8个方位。
2.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一:我国的位置。
(1)学生结合地球仪、两半球图或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介绍:“我国位于世界的东方,在东半球的北半球,亚洲的东部,太平洋西岸。”
(2)全班同学确认,并开展识图活动,练习在地球仪或教科书第32页的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上认识我国的位置。
3.学生继续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一(教师要主持交流,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我国的面积和海域。
(1)阅读教科书第33页的课文。
(2)学生结合教科书第30页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或教科书第32页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介绍要点:
①我国国土辽阔,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
②我国东临太平洋,靠近大陆的部分是海。我国的海域辽阔,我国的东部由北向南分别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③距我国海岸线12海里以内的海域是我国的领海。距海岸线200海里以内,我国还拥有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权。
(3)识图练习。组织学生在地图上查找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4)指图练习。指名由学生在教学挂图上指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在指导学生指教学挂图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辅导:指图者要站在教学挂图的侧面,面向学生,手执教鞭指图,叙述的语言要与指图的动作一致。
4.作业(如果课堂上时间不够,也可以布置为家庭作业)。组织学生补充和完善自己在地图学习中的积累和收获,完成教科书第33页的作业。家庭作业
指图练习:在地图上指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绕着边境走一圈》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我国的范围,进一步感受到祖国的辽阔,产生深深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2.学习在地图上查找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提高识图能力。
3.探究邻国的社会状况,收集相关资料,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教学重、难点:
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明白我国与这些国家相邻、山水相依,应遵循和平共处的原则,与这些国家友好相处,互通有无。教学准备
一幅较大的中国政区图。教学活动及过程
1.检查复习。识图练习,我国的位置和海域。
2.导入。“我国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陆地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我国疆域辽阔,从东部海滨到最西部的帕米尔高原有5200千米,乘坐特快列车也要走两天多;从最北面的黑龙江省漠河到最南端的曾母暗沙相距5500千米。陆地上的疆界有两万多千米。”
3.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二:我国的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活动,在中国政区图上按照逆时针的方向查找我国的陆上邻国,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查找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教师可以让不同的小组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
4.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
(1)我国的陆上邻国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共15个国家。
(2)各小组选派代表指教学挂图介绍我国的陆上邻国。
(3)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4)各小组选派代表指教学挂图介绍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5.课堂作业。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第34页的练习。
6.布置家庭作业―――查找有关邻国的位置、面积、气候、人口、民族文化、风土人情、语言、宗教、食品、服装等资料。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绕着边境走一圈》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我国的范围,进一步感受到祖国的辽阔,产生深深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2.学习在地图上查找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提高识图能力。
3.探究邻国的社会状况,收集相关资料,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教学重、难点:
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明白我国与这些国家相邻、山水相依,应遵循和平共处的原则,与这些国家友好相处,互通有无。教学准备
一幅较大的中国政区图。
教学活动及过程1.复习检查。
(1)我国的国土面积。
(2)识图练习: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2.讨论。“由于我国与这些国家国土相邻、山水相依,相互了解,我国与邻国有着良好的贸易往来,很多边境地区都设有边境通商的市场。你知道我国所遵循的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原则吗?”通过讨论帮助学生明确,“长期以来,我们国家遵循着和平共处的原则,与这些国家友好相处,互通有无。”
3.小组活动。交流探究活动的成果。由学生介绍所收集的资料,有关邻国的位置、面积、气候、人口、民族文化、风土人情、语言、宗教、食品、服装等。
4.讨论。教师提醒学生:“你还知道我们这些邻国最近的发展变化吗?”学生可以谈他们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中了解到的有关邻国的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变化。
5.从学生收集的材料中精选一部分图片和文字,制作一期班级板报。家庭作业
识图练习:在中国政区图上指出我国的陆上邻国及隔海相望的国家。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认一认祖国政区》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幅员辽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养育我们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2.知道我国的行政区划,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认识祖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及简称,并能在地图上正确指出它们所处的位置。
2、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情景交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合作、创新模仿、学科整合、照顾差异、张扬个性,运用讨论法、谈话法、演示法等多种策略。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
中国政区图,学生进行制作活动需要的白纸、硬纸板、胶水、剪刀等用具。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检查。
(1)我国的国土面积。
(2)识图练习: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2.导入。“我国的国土面积辽阔,每个地方的情况又很不相同,国家为了管理方便,就把全国划分为不同的行政区,我们来认一认祖国的政区。”
3.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三:祖国的行政区划。
(1)学生介绍:“我国太大了,各个地方的情况又不同,为了管理方便,就把全国分为34个省级行政区。中国政区图上每一个不同颜色的区域,就是一个省级行政区的范围。这其中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一共是34个省级行政区。”
(2)学生结合中国政区图,指图介绍:“自治区是我国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的省级行政区。我国的5个自治区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直辖市是由国家直接管辖的省级行政区。我国的4个直辖市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是:香港和澳门。”
(3)朗读教科书第37页的《祖国行政区歌》,结合《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简表》,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识图练习,看谁记得快,记得多,指图准确。教师不必要求学生把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都记住,但可以提倡尽量记住我国的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和自己家乡所在的省份。
(4)趣味练习:“在地图上,找一找我们的家乡在哪个省(市、自治区)?省会(自治区首府)是哪里?与我们家乡所在的省相邻的省(市、自治区)是哪些?它们的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又是哪里?”
4.识图比赛,看谁记得多,指图正确,并给予表扬。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使用中国政区拼图做拼图游戏。
5.课堂练习。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填写教科书第37页的表格。
6.布置家庭作业:
(1)识图、指图练习―――我国的省级行政区。
(2)结合每天晚上电视“新闻联播”后的“全国天气预报”节目进行识图练习。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二课时
按照教科书第38~39页的步骤,组织学生制作祖国政区拼图。家庭作业
通过识图,复习本课学习的我国的行政区划。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首都北京》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北京,知道首都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
2.认识北京的位置,知道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还是一座国际化、现代化的大都市。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和小组成员一起搜集、筛选、研究与主题有关的资料,并进行信息整理加工,还能用不同的形式展示与交流自己和小组的学习成果。
2、进行信息整理加工,还能用不同的形式展示与交流自己和小组的学习成果。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
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可能需要的各种书籍、杂志、画报等(尽可能是社会声誉较好的出版社的出版物)。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检查。指挂图练习:指出我国的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和家乡所在的省(自治区)、省会(自治区首府)。
2.导入。“我国省级行政区的4个直辖市中,为首的是首都北京。你知道什么是首都吗?首都是一个国家最高的政权机关和政府机构所在地的城市。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来了解我国的首都―――北京。”
3.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四:首都北京。教师要主持交流,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
(1)阅读教科书第40页的课文。
(2)学生结合中国政区图或中国地形图介绍要点:
①可以观看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庄严的升旗仪式录像作为导入,介绍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党和国家领导机构的所在地。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北京有哪些党和国家领导机构。
②边指中国地形图边介绍,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部,它的西北方是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东南面临华北大平原和渤海湾”,所以,平常又说北京是“北依山险,南控平原”,位置十分重要。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③结合相关的图片资料介绍北京“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她作为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前后有近800年的历史了。”“北京有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天安门城楼,有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故宫,有我国古代最宏伟的建筑―――长城,还有众多的宫苑、坛庙等古建筑群。”
④结合教科书第40页的图片资料介绍:“天安门广场中央矗立着庄严肃穆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广场北面是雄伟的天安门城楼,西面是人民大会堂,东面是国家博物馆,南面是毛主席纪念堂。”
阅读教科书第41页豆博士的话。
4.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科书第41页的填空,并进行交流。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二课时
1.复习检查。指挂图练习:首都北京的位置。
2.阅读教科书第42页图片和课文:“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座充满着传统 气息的古都。”
3.学生继续“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
①观察并确认教科书第42页图片的内容;
②学生们还可以介绍北京还有哪些名胜古迹,介绍富有特色的北京的传统文化。
4.阅读教科书第43页图片和课文:“北京还是一座充满生机的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通过交流明确:北京是一座有着10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公路、铁路和航空线把北京和祖国各地以及世界联系起来。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建设得越来越好,更加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5.学生讨论:“你们知道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将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吗?这和北京的建设、发展有什么关系?”“你知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吗?”“关于首都北京,你还知道什么?有什么加以补充?”
6.识图练习。
(1)在中国地图上找到首都北京的位置。
(2)查找地图,从我们家乡去北京怎么走?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三级阶梯上的国土》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多样的地形地貌。
2.知道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分布特点。
2、我国地形的多样性。
3、对学生的识图能力训练。
4、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分布特点。教学准备
中国地形图,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可能需要的各种书籍、杂志、画报等(尽可能是社会声誉较好的出版社的出版物)。教学活动及过程
一课时
1.复习检查。
(1)指挂图练习:指出我国的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家乡所在的省(自治区)、省会(自治区首府)。
(2)教师讲解:“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在学习地图的时候,认识地图上的图例和颜色十分重要。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首歌谣押‘平原、低地用绿色,高原、山地黄棕色,河湖、海洋用蓝色,雪线以上用白色,密集的小点是沙漠。’”
2.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五:祖国的地势。教师主持交流,并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
(1)阅读教科书第44页的课文。
(2)学生结合中国地形图介绍要点:
①在中国地形图的陆地部分,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海拔高度。海拔高度就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高度。
②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查找我国西部棕色地区、中部黄色地区、东部绿色地区的海拔高度各是多少?通过查找中国地形图明确:我国西部棕色地区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中部黄色地区的平均海拔在2000~1000米;东部绿色地区的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③结合教科书第45页的中国地势剖面图,认识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
④小结:“我国地势总的特点是西高东低,从西向东逐级下降,十分像三级阶梯。”“但是同学们要注意,一般我们讲的台阶,是把最低的一级叫做第一级阶梯,高一些的叫做第二级阶梯、第三级阶梯;在认识祖国地势的三级阶梯时,是把最高的一级叫做第一级阶梯,低一些的叫做第二级阶梯,最低的叫做第三级阶梯。”
3.识图练习。通过中国地形图上颜色的区别来指图,我国三级阶梯的区域范围各从哪里到哪里。
4.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五:祖国的地形。教师主持交流,并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
(1)阅读教科书第44页的课文。
(2)学生结合中国地形图介绍要点:
①我国的国土面积辽阔,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五种地形都有分布。
②识图练习。组织全班同学在中国地形图上逐项查找,并由负责汇报的学生向全班同学指图介绍。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5.查找中国地形图并讨论:“我们的家乡在祖国的哪一级阶梯上?属于什么地形区?” 家庭作业
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指出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黄河东流水》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自古以来就懂得择水而居,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体验并感受祖国地域环境的博大,从对母亲河的热爱,升华为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
2.学习优秀中华儿女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格,感受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黄河精神,受到优秀道德情操的陶冶。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提高通过识图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4.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并沿着这条线索,了解流域内各地区的社会发展概况,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教学重、难点:
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体验并感受祖国地域环境的博大,从对母亲河的热爱,升华为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教学时间:六课时 教学准备
1.中国地形图、黄河流域图。
2.歌曲录音:《黄水谣》《黄河颂》《我的祖国》。
3.有关黄河流域中华文明的资料和图片。〖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起源、生存、延续都离不开水的滋养。自古以来,人类就懂得择水而居,沿河湖而居的生存方式。从古代的祖先到现在,我们中华民族一直生活在世界上两条著名江河的怀抱之中,这就是黄河和长江。黄河、长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我们自豪地称她们为我们民族的母亲河。”
2.朗读教科书第50页的课文。
3.讨论。“为什么人类要择水而居,沿河湖而居?为什么几个古代文明的发源地都以河流为标志?”简单提及印度的恒河文明、巴比伦的两河文明(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埃及的尼罗河文明、中国的黄河文明等,只要学生能够理解水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求,便于发展农业生产等即可。
4.欣赏教科书第50~51页的通页照片,播放歌曲《黄水谣》并朗读歌词。
5.分小组布置任务。“看着照片,我们感受到黄河以她英雄的气概出现在亚洲的原野,我们想知道她是怎样从高山之巅,穿过中原大地,流入大海的怀抱,更想知道自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古以来,黄河母亲是怎样哺育我们中华民族的。要想探究这么多的内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先确定调查了解的方向。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确认调查的范围,做好分工,然后分头进行准备。”
教师出示探究、调查的方向和范围:(1)黄河的发源地、流程情况;(2)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3)黄河凝聚的民族精神;(4)变“害河”为“利河”;(5)拯救母亲河。
各小组在确认了探究、调查的方向和范围后,就要讨论和分配各位小组成员的任务,教师要在各组间巡视,帮助各小组制定出合理的计划,以确保探究、调查任务的完成。
6.教师小结。教师要肯定学生分工和制定计划的成绩,同时建议他们可以利用地图、报刊、杂志、各种旅游手册等,从中收集需要的资料和图片。要求各小组在课下多做交流,发挥合作的优势,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和补充,使之尽量充实。家庭作业
按照认领的探究任务收集资料。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二课时
1.导入。(1)播放歌曲《黄河颂》(我站在高山之巅„„)。(2)教师引导:“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黄河。先了解黄河的发源地和流程。”
2.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黄河流域图进行讲授。
(1)导入。“我国古代伟大诗人李白曾经有过歌颂黄河的著名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你们明白其中的含义吗?诗句其实是描述了黄河的流程,形象地说明了万古奔流直向大海的黄河之水,发源于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因为我们前面已经学习过,青藏高原地处我国的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2)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的北麓,黄河的源头是高山融化的雪水形成的。
(3)黄河发源后,沿地势曲折东流,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全长5460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
(4)指导学生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到黄河的发源地,并寻找黄河流经的9个省(自治区),再查找这9个省(自治区)的简称。”
(5)朗读并记忆歌谣。朗读并记忆教科书第51页的歌谣。
(6)学习并理解教科书第52页的课文“九曲黄河天上来”。
3.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查找黄河的源头、流经的省(自治区)和入海口。
4.学生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指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源头青海段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黄河的源头是高山积雪融化而形成的,黄河源头是高原草甸地区,那里黄河的河水是清澈的,并不浑黄;黄河源头地区主要是藏族同胞生活的地区;龙羊峡高坝是黄河第一坝;这一地区的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湖畔有鸟岛自然保护区;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塔尔寺是藏传佛教的圣地。家庭作业
在中国地形图或黄河流域图上查找黄河的源头和流经省(自治区)、注入的海洋。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三课时
1.检查复习。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或黄河流域图上指出黄河的源头、流经的省(自治区)和注入的海洋。
2.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到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高山积雪融化的雪水汇聚成黄河的源头,蜿蜒流出青海省以后,在甘肃、四川省绕了一个弯,又进入了甘肃省。”
3.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甘肃段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黄河流下青藏高原,进入甘肃;黄河流经甘肃省省会兰州市是我国西北最大的工业城市,20世纪初在黄河上建造的第一座铁桥是用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至今还横跨在兰州市区的黄河河面上。
4.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宁夏段、内蒙古段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黄河经过上游最大的水利工程刘家峡水电站以后,就流出了甘肃,进入了宁夏。宁夏回族自治区是我国回族同胞最集中的地区;回族同胞信奉伊斯兰教,在银川市 建有南关大清真寺。“九曲黄河富宁夏”,黄河造就了宁夏的“塞外江南”。
黄河流出宁夏就进入了内蒙古的河套地区,这里是内蒙古最富饶的地区;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蒙古族同胞最集中的地区;蒙古族同胞善骑射,以放牧为生,逐水草而居,居住的帐篷很有特色,叫做蒙古包,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5.教师小结。“对河流的流程,一般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段。前面我们了解了黄河从发源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的情况,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市是黄河上游的结束地点,再往下黄河就进入中游地区了。”
6.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中游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黄河流过河口市以后,拐了一个90度的弯,向南穿过陕西、山西,成为这两个省的省界,到了三门峡,又拐了个直角,向东流去,直到河南省的孟津,这一段是黄河的中游。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在这里冲刷并携带了大量的泥沙,使得河水变成浑黄不堪了。
7.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下游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黄河下游是平原地区,地势变得平坦了,水流平缓,河面也更加宽阔了。从河南孟津以下,黄河经过河南省的省会郑州,它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交通枢纽。河水继续流向东北,进入山东省,最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后汇入渤海。
8.朗读教科书第52页的课文―――“九曲黄河天上来”。
9.教师借助教学挂图进行总结:“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的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全长5500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
10.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在中国地形图上查找黄河的源头、流经的省(自治区)和注入的海洋。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四课时
1.检查复习。(1)朗读或背诵歌谣。(2)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指出黄河从源头开始,流经的省(自治区)。
2.引言:“滔滔的黄河水养育了中华民族,从遥远的古代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在黄河流经的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所以黄河是养育我们民族的母亲。”
3.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活动的成果汇报。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有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在距今100万年以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黄河流域。后来,中华民族的祖先又在这一区域创造了半坡文化。被誉为我们民族“人文始祖”的黄帝,带领我们的远古先人在这里扎下了民族的根基。
黄河的上游地区有着著名的古丝绸之路。兰州市就位于丝绸古道上。在丝绸之路的甘肃段,很多遗迹记录着中华民族辉煌的古代文明:著名的麦积山石窟、万里长城的西止点嘉峪关、世界人类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
黄河中游地区的西安、咸阳、洛阳、开封等历代古都,龙门石窟、云岗石窟、佛教圣地五台山、悬空寺、应县木塔、晋祠、平遥古城„„都留下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
4.朗读教科书第53页的课文―――“造就华夏文明的黄河”。
5.教师总结:“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文明。黄河是养育我们民族的母亲。” 家庭作业
建议根据课上学习的内容,阅读更多的有关黄河流域的书籍和资料。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五课时
1.播放歌曲《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2.朗读教科书第54页的课文―――“凝聚民族精神的黄河”。
3.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凝聚民族精神”活动的成果汇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亡的时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英勇抗战,革命圣地延安就在黄河流域,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和力量,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八年浴血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结束了100多年来被列强宰割的屈辱历史。
4.播放抗日革命歌曲,如《保卫黄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游击队之歌》《大刀进行曲》《太行山上》等。
5.朗读教科书第55页的课文―――“民族英雄马本斋”。
6.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教科书第55页的讨论内容:“你明白马本斋在病重期间对儿子语重心长的话语的含义吗?读了民族英雄马本斋的故事,你有哪些感受?你还知道哪些凝聚着民族精神的英雄事迹?”
7.教师总结。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六课时
1.引言:“黄河以她万古流淌、奔流不息的河水养育了我们中华民族。但是,历史上,黄河的桀骜不驯又曾经给我们民族带来过深重的灾难。下面就根据我们收集到的资料,来了解一下黄河的功过。”
2.学生继续开展“探究变害河为利河”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有关黄河功与过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1)黄河的功。①黄河为沿河地区供应大量的工、农业用水,造就了有“塞上江南”之称的河套平原灌区。②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的泥沙下泄,流到下游平原地区,流水速度减慢,泥沙沉积下来,这些肥沃的泥沙造就了河南、山东肥沃的土地,使这里成为农业发达地区。③黄河还携带大量的泥沙入海,在入海口淤积出不断扩大的黄河三角洲。④黄河上游从海拔4000多米的第一级阶梯流向平均海拔2000~1000米的第二级阶梯,河水从高处跌落下来,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成为我国水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2)黄河的过。①流经黄土高原的黄河中游,携带了大量的泥沙下泄,这些泥沙数量巨大,达到每年16亿吨。流到下游平原地区,流水速度减慢,泥沙沉积下来,泥沙抬高了河床,使河床高出地平面,造成了“地上悬河”。一遇到暴雨就泛滥成灾,使老百姓流离失所。②泥沙的淤积使河道堵塞,造成黄河下游经常改道,形成黄河故道和黄泛区。
练习活动:黄河每年携带的泥沙量达16亿吨,请计算一下,如果用载重6吨的卡车运送,需要多少辆。
(3)50多年来,在黄河上、中游修建了大量的梯级电站、水库和很多水利设施。像龙羊峡、青铜峡、刘家峡、三门峡等水电站和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变水害为水利,黄河已经安澜50多年了。
3.朗读教科书第56页的课文―――“黄河的功与过”。
4.教师结合黄河泛滥给下游两岸人民带来的灾难,介绍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的先进事迹。
5.阅读教科书第57页的课文―――“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
6.朗读教科书第58页的课文―――“为了明天的黄河”。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7.学生继续开展“探究拯救母亲河”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有关拯救黄河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进行讲授。其要点是:黄河源头地区过度放牧,鼠害猖獗,使得草场退化、沙漠化进程加快;沿河用水量不断增加,黄河水越来越少;黄河断流等问题。开展保护母亲河行动。
8.教师总结。
《长江的诉说》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自古以来就懂得择水而居,长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体验并感受祖国地域环境的博大,从对母亲河的热爱,升华为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
2.学习优秀中华儿女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格,感受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仁爱宽容、大气磅礴的长江精神,受到优秀道德情操的陶冶。
3.进一步提高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4.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并沿着这条线索,了解流域内各地区的社会发展概况,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教学重难点:
1、感受祖国地域环境的博大,从对母亲河的热爱,升华为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
2.学习优秀中华儿女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格,感受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仁爱宽容、大气磅礴的长江精神,受到优秀道德情操的陶冶。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
1.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长江流域图。
2.歌曲录音:《长江之歌》《我们的田野》。
3.有关长江流域的资料和图片。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播放歌曲《长江之歌》。
2.朗读教科书第60页的课文。
3.教师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进行讲授。
(1)“长江发源于青海省的各拉丹冬雪山,曲折东流,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2)“长江在青海省发源以后,向东向南,流经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市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入东海。”
(3)出示歌谣,帮助学生识图。歌谣:第一大河是长江,发源于青海西南部。流过川、藏、滇,穿过渝、鄂、湘,赣、皖、苏、沪要记住。全长六千三,注入东海水力富。
4.课堂练习。识图:长江的流程。
5.探究活动。
(1)布置探究内容。由教师指地图讲:“和其他河流一样,长江也分为上、中、下游三段。从源头到湖北省的宜昌是长江的上游,从宜昌到江西省的湖口是长江的中游,从湖口到入海口是长江的下游。现在我们就从地图上找一找:①长江的上游江段;②长江上游流经什么地形区;③长江上游地区的环境怎样;④长江上游的水流状况。”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地图,进行探究。
(3)课堂讨论。学生交流“探究长江上游状况”的成果。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进行汇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从源头到湖北省的宜昌是长江的上游;长江上游流经我国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以及海拔2000米的云贵高原地区和四川盆地地区,分别属于我国的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地区;那里山高林密,江水奔流于峡谷之中;长江上游的江水清澈,是从高处向低处一路跌落下来的,所以江水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闻名于世的长江三峡就位于此河段,宏伟的三峡水利工程正在建设之中。重庆市是我国西南部重要的工业城市,钢铁、机械、汽车制造、纺织、食品等工业十分发达。
6.朗读教科书第62~63页的课文。
7.学生齐诵在语文课上学习过的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家庭作业
收集相关资料并从地图上查找:①长江的中游、下游江段;②长江中游、下游流经什么地形区;③长江中游、下游地区的环境怎样;④长江中游、下游的水流状况;⑤长江中游、下游地区的建设成就。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第二课时
1.复习检查。(1)集体朗读长江源流的歌谣;(2)识图:长江的流程。
2.学生进行“探究长江中、下游”活动的成果汇报。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汇报有关长江中、下游情况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长江中游:长江穿过三峡流到宜昌,结束了上游到达了中游,流经湖北到达江西的湖口,这便是中游段。
长江下游:从江西省的湖口到长江入海口便是长江下游段。
长江中、下游地区处于我国的第三级阶梯,地势低平,河湖众多,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工农业均发达,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3.朗读教科书第64页的课文。
4.学生继续进行“探究长江中、下游”活动的成果汇报。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汇报有关长江中、下游情况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长江中、下游是平原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可以说是沃野千里。可以结合播放学生在音乐课学习过的儿童歌曲《我们的田野》(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无边的稻田„„)进行介绍:由于长江中、下游地处平原地区,又有很多支流汇合进来,所以江面开阔,江水流速平缓,利于航运,素有“黄金水道”之称。长江在这一地区还经过湖北省省会武汉市、江苏省省会南京市和直辖市上海市。武汉是我国中部重要的工业城市,钢铁、机械、汽车制造、造船、纺织等工业十分发达。南京是我国的历史名城,有多种工业,尤其是化学工业在全国占重要地位,还有我国目前最大的铁路、公路桥―――南京长江大桥。上海市是我国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大都市之一,经济、科学文化、交通均高度发达。
5.朗读教科书第65页的课文。
6.课堂练习:完成教科书第64~65页的填空。
7.教师总结。家庭作业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1.通过识图练习,巩固学习过的有关长江的知识。
2.布置探究任务。预习教科书第66~67页的内容,收集有关长江环境和保护母亲河行动的资料。
《走进民族大家庭》
教学目标
1.形成各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情感和态度。
2.进一步提高识图能力、收集资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知道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拥有独特、绚丽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教学重难点:
1、知道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绚丽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提高学生收集资料能力、识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2、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互相理解,学会互相尊重,学会团结友爱。教学方法
以活动为主,通过说一说、猜一猜、贴一贴等活动,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民族文化。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
1.56个民族的完整目录。
2.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实物等,以及中国政区图,供学生活动时使用。
3.歌曲录音:《歌唱祖国》《爱我中华》。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欣赏教科书第68页的照片。
2.组织探究活动。确定开展“认识祖国大家庭”活动的寻秘方向,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自由组成寻秘小组,认领寻秘的任务。
“认识祖国大家庭”寻秘活动的探究方向: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1)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组成;
(2)我们国家都有哪几个自治区,为什么会有少数民族自治区;
(3)我国的少数民族及分布;
(4)我国的特别行政区;
(5)我国的宝岛台湾;
(6)华人、华侨的中国情结。
3.分小组开展“认识祖国大家庭”的活动,如果需要,可将活动延伸到课后。
第二课时
1.复习检查。指图练习:在中国政区图上指出我国的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和家乡所在的省(自治区)及省会(自治区首府)。
2.导入。“通过前面一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域辽阔,国土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有着辽阔的海域,是一个有着近13亿人口的大家庭。那么,我们的大家庭都有哪些成员呢?带着这个问题,还是让我们走进我们的民族大家庭来认识一下吧!”
3.阅读教科书第68页的课文。
4.讨论。教师询问学生是否听过并会唱《爱我中华》这首歌曲,并播放歌曲录音,和学生一起唱。教师提问学生:“我们的祖国大家庭里有多少个民族成员?对于祖国大家庭里的民族成员,同学们知道多少?”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民族,教师随手将学生所提到的民族写在黑板上,并简单介绍学生没有提到的民族。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教科书第69页的中国主要民族分布图,找到图中所列举的18个少数民族及其聚居地。
6.讨论。组织学生按照教科书第69页的讨论要求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在全班进行汇报。
7.教师总结:“我们祖国大家庭里有56个民族成员,分布在祖国各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有的民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有的民族只有本民族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各个民族都有自己值得骄傲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所有这些都是和各民族居住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形成的历史分不开的。课后,同学们可以就这些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家庭作业〗
每个学生自由选择一个民族(如果学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则应该包括汉族),收集有关这个民族的资料(应注意排除教科书中已经介绍过的4个和将要介绍的藏族和新疆等少数民族)。
执教时间:
****年**月**日
第周星期
第 课时
总
课时
《一起采集民族之花》
教学目标
1.形成各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情感和态度。
2.进一步提高识图能力、收集资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知道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绚丽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教学准备〗
1.就教科书第70~73页所介绍的4个少数民族准备一些资料。
2.歌曲录音:《爱我中华》《大中国》,以及回族民歌《宁夏花儿》、朝鲜族歌曲《阿里郎》、黎族歌曲《请到天涯海角来》和《红色娘子军连歌》等。
3.有关各个少数民族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实物等,以及中国政区图,供学生教学重难点:
1、通过收集资料,了解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绚丽的民族文化。
2、形成各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互助的情感态度。教学方法
以活动为主,通过说一说、猜一猜、贴一贴等活动,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民族文化。教学时间:三课时 课堂活动时使用。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检查。指图练习:在中国政区图上指出我国的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和家乡所在的省(自治区)、省会(自治区首府)。
2.阅读教科书第70页上方的文字,讨论乐乐提出的问题,并把自己的猜想和答案写在教科书上。
3.导入。“上次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有56个民族成员,50
第四篇:五年级思品与社会教案(上)
三穗县八弓镇高寨小学2013-2012学第一学期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我们共同的祖先》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
2.知道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炎帝和黄帝,了解有关他们的传说、故事与历史。
3.为祖国的悠久历史而自豪,知道自己是炎黄子孙的一员,产生民族认同感。教学准备
1.事先掌握学生对“炎黄子孙”这一称呼的了解程度。
2.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准备一些有关炎帝、黄帝及其他一些远古神话传说。教学重难点:了解四大文明古国,感受民族气氛 教学方法:合作 探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布置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2页的文字及插图。教师提问:“身着不同服装的孩子各自站立在什么位置上?请你们猜猜看,他们手里举着的是什么?”(图中展现了埃及的象形文字―――在羊皮上、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在泥板上、印度的梵文―――在贝多罗树叶上和中国的汉字―――在纸上。)
2.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有几条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的古老河流―――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印度河、黄河和长江。在这些大河的两岸,诞生了最早的人类,它们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并孕育出了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这四大文明古国。”教师提问学生:“我们中国与其他文明古国相比,有哪些特点?”(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历史没有间断过的国家。)
3.全班讨论。教师引导:“作为中国人,应当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有关我们国家历史的内容。同学们一定都听到过‘炎黄子孙’这个名称,谁能来解释一下,它是什么意思?”请学生自由发言,并引导学生了解炎帝和黄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两个领袖,被尊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
4.阅读与讨论。教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页的文字,并适当地予以解释。重点应放在,我们国家很早就有了农业文明,远古先民很早就懂得了种植小米和水稻。在没有文字之前,历史主要靠人们口头传递,而有关炎帝和黄帝的许多故事就是这样被流传下来的,并且与许多神话结合在一起。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页有关炎帝与黄帝的文字,以及小文的话,并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围绕炎帝和黄帝的各种传说,教师也可以做适当的解释:由于没有文字记录,而且时间过于久远,人们很可能把许多人的发明、贡献都归于这两个人物了。
5.同伴阅读。同桌之间共同阅读教科书第5页有关伶伦和仓颉的文字,并相互交流各自的看法。教师提示学生,可以向同桌介绍自己知道的其他的古代传说。
6.自由讨论。请学生自由发言,介绍与同桌阅读与交流的结果。
7.教师总结,应特别突出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以及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第二课时
作业。
1.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5页的填空作业。
2.让学生搜集一些古代的神话和传说。
《坚忍不拔的炎黄后代》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有关中华民族的古老神话和故事。
2.理解在这些神话和故事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高尚品质。〖教学准备〗
1.了解学生对中华民族古代神话传说的了解和熟悉程度。
2.根据学生的熟悉程度和阅读水平选择一些有关的书籍。教学重难点:感受神话故事与民族精神的联系 教学手段:传统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教师了解学生搜集古代神话传说的情况,并可以让几个学生谈一谈他们搜集的情况,如从哪里找到的、是什么内容等。
2.阅读与讨论。教师为学生朗读教科书第6页的课文,并告诉学生:“在今天的课上,我们也要像教科书中五年级(2)班的同学那样,召开关于古代神话和传说的主题班会。让我们先从乐乐和小文搜集到的故事开始吧。”教师请两名学生分别朗读教科书第6~7页上的精卫填海和大禹治水的故事,然后请学生以自由发言的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以适当地加以引导:“这两个故事反映了什么样的精神和优秀品质?”(精卫填海的故事反映的是顽强、勇敢、不畏艰难、坚定不移的精神,大禹治水的故事反映的是公而忘私、大公无私、坚持不懈等优秀品质。)
3.小组准备。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神话与传说,并共同探讨其中所反映的精神和优秀品质。教师也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书籍分发给各个小组阅读,并做好向全班介绍的准备。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巡视,并适当地帮助学生选择故事,尽可能避免小组之间的重复。
4.教师总结,督促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为下次的交流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1、以小组为单位,继续为故事会做准备。
2、全班交流。每个小组推选代表,向全班介绍一两个故事,并根据小组的讨论结果,说明所反映的精神和优秀品质。
3、教师点评和总结。
《与历史为伴》
教学目标
1.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历史感。
2.知道并学会使用公元纪年的方法。
3.通过风筝等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历史与自己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通过风筝等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历史与自己的密切联系,增强民族责任感
教学方法:合作 讨论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同学们都知道,历史能够告诉我们发生在很久以前的事情,比如前面学习过的炎帝和黄帝,就生活在几千年前。但是这么长的时间,人们怎样表达它呢?比如,提到我国伟大的诗人李白时会怎样说?(李白是唐朝人。)又如,大家都知道的万里长城,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那么,如果有个来自非洲或者欧洲的小学生向你提同样的问题,你应该怎样回答他,才能让他完全明白呢?”
2.阅读与练习。教师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8页的课文,并强调,公元纪年就是准确表达历史时间的一种方法。让学生自己阅读教科书第8页的其余文字,并告诉学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国家可能有自己表达历史时间的独特方式,就像我们中国有秦、汉、唐、宋,但是其他国家的人要明白就会比较困难。而公元纪年是通用的,用它来表示历史时间,大家都可以明白。比如上面提到的问题,可以告诉非洲或者欧洲的小学生,李白是生活在公元7世纪的人,秦朝在公元前221―前206年之间,对方就会明白了。
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做一些练习,如中国共产党是在公元哪一年成立的、新中国是在公元哪一年成立的、现在是哪个世纪、同学们出生在哪个世纪等。
3.探究讨论。教师引导:“历史能够告诉我们从前的事情,那么它是不是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吧。”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阅读教科书第9页小女孩的话和关于风筝历史的文字,并和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教师可以找几个学生向全班谈一谈自己读完这段文字的想法。
教师根据自己在课前所做的准备,采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做例子,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历史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自己与历史的联系。
教师让学生从教科书上风筝的故事、教师所讲的例子入手,谈一谈自己想到的历史、自己与历史的联系。
4.教师紧紧围绕本课题“与历史为伴”进行总结:“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事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都有自己的历史,比如我们使用的物品、吃的食物都是如此。我们的国家、我们所在的家庭,以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历史和我们的生活相依相 伴,它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通过各种方式对造纸术进行了解。
第二课时
汇报对造纸术进行了解
《传递文明的纸》
教学目标
1.知道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
2.通过讨论、探究、体验纸的发明和制作过程,并通过与纸发明以前的中西方不同的书写材料的对比,感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伟大的创造。
3.了解纸的作用,特别是纸的传播对世界的影响,认识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
4.学习评价历史人物。教学准备
1.学生体验活动时所需的各种材料,如木版、小块的布和绸缎、泥板、皮革、石板等。
2.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准备制纸的原料及用具。教学重难点:知道纸的发明与文化的息息相关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请学生再一次欣赏教科书第2页的图画,并引导他们:“你们还记得吗,这几个小朋友手里举着的是什么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印度的梵文和中国的汉字。)这些文字又是写在什么材料上的呢?(埃及的象形文字―――在羊皮上,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在泥板上,印度的梵文―――在贝多罗树叶上,中国的汉字―――在纸上。)
这幅画的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想有些同学已经猜到了,是想告诉我们,是我们中国人最早发明了造纸术。”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10页的课文。
2.体验活动。“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活动,老师准备了一些材料,每个同学选择其中的一种,在上面或写字或画简单的图画,然后与自己平时用纸写字和画画的体验进行比较,完成教科书第10页下面的作业。”
3.全班交流。请几个学生发表自己完成的作业内容。
4.阅读与讨论。教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1~13页的内容,然后就下面的问题与参考答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学生既可以通过阅读教科书进行回答,也可以利用课外知识进行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做适当的补充和修正。
在没有纸的时代,我们的祖先把字写在什么上面?(中国有动物的骨头―――甲骨、竹木简、丝绸等,其他国家有纸草、羊皮、泥板等。)
为什么竹简、泥板和羊皮等书写材料没有被流传下来呢?结合教科书第11页呈现 的“东方朔的信”等内容,以及学生利用不同材料写字、做画的体验,引导学生回答。(这些材料都有笨重、书写时费力以及不好保存等缺点,因此,一旦纸张出现,它们就必然会被淘汰,未能流传下来。)
5.探究与讨论。让学生根据教科书第12页的造纸图,自己总结出造纸的主要过程与步骤。教师请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根据他们的回答,在黑板上写出主要的步骤。(备好原料―漂洗―切碎―捣烂―蒸煮―再捣烂成泥―制成纸浆―用筛子捞取纸浆―晾干。)
第二课时
1.算一算:如果用教科书(16开)大小的纸来写东方朔给汉武帝的那封信,需要写几页纸?(如果每根竹简上可以写10个字,那么3000多根竹简就有大约3万多个字,而教科书大小的纸张至少可以写1000字,因此只要30张纸就够了。)
2.自由讨论:“通过上面的活动,你怎样看待造纸术和蔡伦?”请学生自由发言,并结合教科书第13页的地图,让学生按照传播时间的先后顺序读图。教师应提醒学生一个世纪是100年,启发学生了解我国的这项科学发明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
3.教师概括总结:“如果没有纸,各种知识很难迅速和广泛传播,人类进步的速度会缓慢许多,因此造纸术的出现和传播对于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家庭作业
如果课上没有时间,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在家尝试一下造纸的过程。
《“文明之母”―――印刷术》
教学目标
1.知道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理解印刷术对世界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2.了解印刷术的演变及其发明的过程,并通过动手实践,体验活字印刷术中蕴含着的聪明智慧。
3.学习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难点:了解印刷术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合作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
1.为各小组准备一块长条肥皂,两块约3厘米见方的肥皂(可先用细砂纸或蘸水在玻璃板上磨平)或同样规格的土豆。
2.为各小组准备一把钥匙或曲别针。
3.为各小组准备印油、刷子、纸。〖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教师引导:“造纸术发明400多年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又发明了被称为‘文明之母’的印刷术。”教师板书。
2.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14页的课文和插图,并引导学生讨论下面的问题。
雕版印刷是怎么回事?(印刷术的初级阶段是雕版,即选择质地细密坚实的木材做成木板,把要印的字或画用刀反着刻在木板上。印刷时,在木板上涂上油墨,然后将纸铺在上面,用刷子轻轻一刷,再把纸揭下来,文字或画就印在纸上了。)
雕版印刷有什么好处?(可以反复使用多次,也就是说,可以印刷许多份同样内容的书籍。)
雕版印刷有什么缺点?(制版费力费时,每一块版只能印同样的内容。)
3.阅读与讨论。“雕版印刷是一个伟大的创造,一块版刻好后,几百、几千、几万份同样的作品就印出来了。这比手抄笔录不知要快多少倍呢!但正如同学们讨论中所提到的,雕版印刷要一刀刀的刻,非常费时费力,有时一本书一刻就是几年;如果刻错一笔,整版就要报废。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又一项伟大发明,也是印刷史上的一个伟大飞跃。它的发明人就是北宋时期的毕。”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15页的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与雕版印刷相比,活字印刷的优越性是什么”的问题自由发表意见。
教师说明:“最早的活字是用胶泥制成的。把规格相同的长方体的一端刻上反字,在火上烧硬,就制成了活字。印刷时在铁板上铺上松香,按需要将一个个活字码好,用火加热,使松香融化,待到松香冷却后,一个个活字被固定住,版就制好了。印刷时在版上铺好纸,涂上墨,一印就成了。需要印刷不同的内容时,可以将松香加热烧化,把字拣出来重新排版。活字可分离可拼合,十分方便。同纸的发明一样,印刷术的发明大大加速了人类前进的脚步,所以被称为‘文明之母’。”
4.体验活动。各小组从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中任选一种印刷方式,体验不同的效果。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分配给每个小组,布置或者让学生自己选择要印刷的文字。
在体验雕版印刷过程中,学生可用准备好的曲别针或钥匙在长条肥皂平滑的一面刻字,其他的学生可以帮助涂印油,铺纸,印刷。
在体验活字印刷过程中,学生可把3厘米见方的肥皂块当作活字,分别刻上不同的字,然后涂印油,铺纸,印刷。
5.全班交流。每个小组展示自己小组的印刷成果。
6.教师总结。“我国北宋时期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是印刷史上的一场革命,它很快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于世界文明的传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中国人民以其天才与勤奋为世界科学与文明做出了无与伦比的巨大贡献。在我国的历史书上,对这一技术的发明者―――布衣毕,只有简单的记载(在史书《梦溪笔谈》中只有72个字的记载),但世界发明史上却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名字。”
板书设计:
我国 被称为 文明古国之一
布衣 发明 毕昇
第二课时
作业
完成教科书第15页的“我的体会”。
《沟通全世界的指南针》
教学目标
1.知道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是中华民族对于世界文明发展的杰出贡献。
2.初步掌握阅读史料的能力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进一步萌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增强民族责任感,指南针的发明对历史的影响 教学方法:合作 探究
教学准备
师生搜集有关指南针的资料(图片和文字)。教学活动及过程
一课时
1.导入。教师提问:“你所见过的指南针是什么样子的?”请几个学生发言。
2.阅读与讨论:指南针发明的根源应从何说起呢?请学生欣赏和阅读教科书第16页司南的照片及文字,并朗读其右侧的课文。
教师讲解:“在很早以前,古人在寻找铁矿时,发现了磁石的吸铁性。”教师朗读:“石,铁之母也。以有磁石,故能引起子,石之不慈者,亦不能引也。”并提问学生,这段文字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古人把磁石的吸铁性比喻为母子之情,故称磁石。)为什么会有南北之极性呢?(磁石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静止时大致指向南北。)
“最早的指南针是司南,它大约出现在我国的战国时期。最初的指南针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样子像一只勺子,圆底,可以在平滑的‘地盘’上自由旋转,待它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指向南方。这种形状奇特的装置被称做‘司南’。勺子的形状代表大熊星座。众所周知,大熊星座左侧的两颗星与北极星构成一条直线,勺的位置可以清楚地指示出南和北。北宋时期,将磁针和方位盘连成一体,制成了罗盘。罗盘的出现,是指南针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只要一看磁针在方位盘上的位置,就能确定出方位来。航海者们就是依靠罗盘在海上辨别方向的。”
3.小组探究。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教科书第16页豆博士的话,算一算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大约比欧洲早了多少年。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据史书记载,在我国的战国时期就已经提到指南针了,而战国时期的结束时间是公元前221年。请学生讨论:“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走向世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达尔文环球考察,都离不开小小的指南针?”
4.全班交流。各个小组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
5.教师总结。教师应向学生强调:“指南针虽小,但它的历史功绩却是不可估量的。我们虽然不知道是谁发明了指南针,但他的功德是不朽的。”
《火药加快了人类前进的脚步》
教学目标
1.知道火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
2.理解火药的发明加快了人类前进的脚步,同时了解火药也增加了战争的危害。
3.初步了解科学与迷信的复杂关系。
4.进一步认识四大发明的伟大,萌发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火药的发明与人类文明进步的联系在哪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教师提问:“提起火药,谁都知道它的厉害,不过,你们知道火药是怎样发明出来的吗?”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7页的课文,并观察炼丹爆炸图。
2.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火药是古代炼丹师偶然发现的。本来炼丹师是为了求得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却意外地炼出了能够置人于死地的火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科学与迷信往往是奇妙的结合在一起的,火药的最初发明就是这样的。当硫磺、硝石、木炭这三样东西混合在一起,达到一定的比例时加热,极容易着火甚至发生爆炸。说不定还有一些炼丹师曾为此丧生呢!虽说他无意为科学献身,但科学史上却永远不会忘记是炼丹师发明的火药。但是仅仅靠偶然发生的事故是不能产生真正的发明的,人们在炼丹炉经常发生的爆炸事故中,经过反复摸索、尝试,才最终有了火药的发明。”
3.阅读与讨论。请学生观察教科书第17页下方的图(它们分别是古代不同时期的火箭),然后请学生想像一下,这些早期的火箭是怎样发挥火药的威力的?
请学生阅读和欣赏关于万户的文字和图画,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18页关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文字和照片。教师强调:“当你们为宇宙飞船遨游太空而赞叹的时候,应当记得像万户这样伟大的先行者,更应当记得发明火箭的是我们的祖先。现代火箭是高科技的产物,比早期的火箭不知进步了多少倍,但它们在原理上却是相同的。”教师还可以简单介绍一下人类航天事业发展的历史,如关于前苏联第一次进入太空、美国宇航员登月等,不必详细,但应当简单予以说明,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4.小小辩论会。教师向学生说明:“火药发明的利与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同学们对此可能也会有自己的看法。今天,我们召开一次小小辩论会,题目就叫做“火药的出现是不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教师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5.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辩论活动进行总结,应特别强调的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人 们如何利用火药,火药是否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最终还是由人类自己决定的。
第二课时
1.完成教科书第18页关于四大发明的作业。
2.搜集一些有关孔子的语录和事迹。
《思想家孔子》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的教育和道德思想,理解孔子关于教育和道德思想的格言。
2.了解孔子对后世及世界的影响,萌发敬仰之情。
3.初步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学习阅读历史资料。教学重难点:理解孔子的思想 教学手段:传统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孔子的资料及孔庙的图片等。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教师出示格言,并提问学生:“谁能告诉大家‘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什么意思?谁还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应强调孔子教育思想和道德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阅读与讨论。教师提问:“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2000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尊奉他。孔子死的时候,家里只有三间小屋,经过历朝历代的扩建,如今已成为一座拥有466间房屋的浩大的孔庙,而孔庙的正殿即大成殿,其规模、气势可以与皇帝的金銮殿相媲美。那么,他为什么能被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所敬仰,并为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所推崇呢?”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20页的课文及教科书第21~22页的内容。教师用下面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孔子是一位怎样的人?(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从教40余年,拥有3000弟子、72贤人。他一生坎坷,无权无势,但多才多艺,不但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而且还精通音乐,擅长骑射,因此享有很高的声望,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论语》记录了他所讲的话以及他与弟子间的问答,这部书是今天人们研究孔子思想的唯一可信的依据。)
孔子有哪些主要成就?(孔子首创私人讲学,所教的学生不论等级身份都循循善诱。此外,他还编订、整理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
3.自由讨论。教师引导:“历经2000多年,孔子的许多关于学习和道德方面的思想,至今依然对我们是有益的。”布置学生讨论孔子的的格言,并让他们谈一谈自己的理解,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引导。除了教科书上呈现的以外,还可以做如下补 充:
“学而不思则罔(迷惑不解),思而不学则殆(精神懈怠)。”
“温故(温习旧知识)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者不如好(爱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乐意)之者。”
“学而时(按时)习(复习)之,不亦说(高兴)乎。”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总结。教师应强调孔子的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宝贵财富,当然,他的思想也有局限性,比如维护等级制度、轻视妇女、看不起体力劳动者等,但他仍然是一位文化伟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思想遗产。
第二课时
作业
完成教科书第22页的“我喜欢的孔子格言”,可以选择教科书上或教学中出现的,也可以另外选择。
《伟大的军事家孙武》
教学目标
1.知道孙武是我国古代的军事家,知道孙武的著作《孙子兵法》。
2.知道《孙子兵法》不仅对我国,而且对世界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了解一些《孙子兵法》中的格言,并理解其意义。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介绍《孙子兵法》及其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方面的资料。教学重难点:了解《孙子兵法》的格言,理解其意义 教学手段:传统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活动及过程
一课时
1.导入。教师提问:“你们听说过‘百战百胜’‘出其不意’这两个成语吗?你们知道它们的出处和含义吗?”请几位学生发言。
2.讲解与讨论。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孙武的生平:“孙武是春秋末年吴国的一位将领。在孙武的指挥下,吴国打败了楚国,并成为战国时期一个强大的国家。”教师提问学生:“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官兵人手一册《孙子兵法》,这是为什么?一部产生于2000多年前的军事著作,为什么会影响这样广?在使用了最先进武器装备的现代战争中,为什么人们还要向孙武这位古人请教呢?”请几个学生自由发言。
3.小组探究。以小组为单位,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23页的内容,请学生根据这些内容交流各自的看法,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一些孙子兵法中的名言。
4.全班交流。各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的讨论结果,以及他们对教师所提问题的思考与回答。
5.教师总结,并对表现突出的小组给予表扬。
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请学生搜集下一个课题中提到的几位人物的资料。为保证教学质量,可以将搜集任务落实到小组或个人。
《探寻古代科学家的足迹》
教学目标:
1.知道教科书中提到的几位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简要了解他们的生平。
2.提高搜集、整理和利用各种资料的能力。教学准备:
1.检查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相关资料,帮助他们完成作业,以保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应对教科书中提到的几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做足够详细的调查准备,并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加以整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科学家的成就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哪些启示 教学手段:常规课 教学方法:合作 探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4页的文字,并讨论一下这个笑话说明了什么?(我国是最早采用十进位制记数法的国家。)
2.小组准备。教师引导:“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像十进位制这样的发明有很多,但许多都没有留下发明者的姓名。不过在史书中也详细地记载了一些科学家的伟大贡献,以及他们的生平,所具有的超凡的智慧、卓越的奋斗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在上次课上,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请同学们分别搜集教科书中提到的五位古代科学家的资料,这五位科学家是张衡、祖冲之、一行、郭守敬、李时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们的动人事迹。”
教师按照布置作业时的要求,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介绍其中的一位科学家。各个小组对每个成员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后,向全班做介绍。
在小组准备过程中,教师巡视并给予必要的帮助。
3.全班交流。在小组介绍的过程中,教师应适当予以补充和纠正。
4.教师总结。可以对每个小组的介绍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并强调这些古代科学家为了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的高尚人格,以及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应对他们表达由衷的敬意。
第二课时
1.与家长共同欣赏教科书第28~29页“我给我家写家史”的内容。
2.告诉家长,在下次的品德与社会课上,每个同学要完成编写家史的任务,需要听取家长的意见,请他们帮助自己选取材料。
《学习写家史》 活动课 学习写家史
教学目标:
1.了解家庭的历史及变迁,进一步增强对于历史的亲近感。2.通过编写简单家史,学习一些历史学方法。教学重难点:学习历史学方法 教学手段:常规课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1.导入。教师询问学生家庭作业完成的情况、家长们对教科书上呈现的家史发表了什么看法,以及对写家史提出了哪些建议等,请几个学生谈一谈。
2.阅读与观察讨论。观察和阅读教科书第28-29页上的四幅家庭照片、小文写的家史以及“我家的大事与国家的大事”对照表,让学生就一说从这四幅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3.讲解与讨论。根据教科书第27页列举的确定历史时间、收集和整理资料、完成写作三大步骤,逐一与学生进行讨论,并对他们不甚清楚和不明确的地方加以说明、解释。
4.个人写作。每个学生根据课前的准备,开始编写自己的家史。总结。就学生写家史的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
《俯瞰祖国大地》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养育我们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2.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行政区划、首都、人口、地势、地形、资源和海域,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教学准备〗
地球仪、两半球图、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可能需要的各种书籍、杂志、画报等(尽可能是社会声誉较好的出版社的出版物)。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以及辽阔的海域。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在四年级认识家乡的活动中,我们都知道了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们生长的地方。下面就让我们去寻访祖国,了解我们生息的国土吧。”
2.情感引导。播放歌曲《我爱你,中国》作为背景音乐,可配以歌词的朗诵,观察教科书第30页呈现的地图,了解祖国的轮廓,阅读教科书第31页的文字,知道我国的基本轮廓形状像一只昂首挺胸的雄鸡。
3.阅读教科书第30页豆博士的话。
4.布置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确定开展“漫游中华”活动的寻秘方向,学生可以按小组为单位,也可以自由组合成寻秘小组,认领寻秘的任务。教师将准备好的各种资料分发给学生。“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探究方向:
(1)我们祖国的位置、国土面积和海域;
(2)我们祖国的大陆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3)祖国的行政区划;
(4)祖国的首都北京;
(5)祖国的地势、地形特点;
(6)全国人口及资源分布。
5.分组开展寻秘活动,如果需要,可以将这一活动延伸到课后。家庭作业
按照认领的寻秘任务收集资料,进行探究。
第二课时
1.导入。“我们祖国的领土如此辽阔,要寻访伟大的祖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我们必须借助于地图。从三年级开始,我们已经学习了怎样在地图上确定方向,让我们利用课桌桌面(或举起一本教科书)来复习一下。”组织学生通过摸桌角,模拟确定地图上的8个方位。
2.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一:我国的位置。
(1)学生结合地球仪、两半球图或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介绍:“我国位于世界的东方,在东半球的北半球,亚洲的东部,太平洋西岸。”
(2)全班同学确认,并开展识图活动,练习在地球仪或教科书第32页的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上认识我国的位置。
3.学生继续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一(教师要主持交流,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我国的面积和海域。
(1)阅读教科书第33页的课文。
(2)学生结合教科书第30页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或教科书第32页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图介绍要点:
①我国国土辽阔,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
②我国东临太平洋,靠近大陆的部分是海。我国的海域辽阔,我国的东部由北向南分别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③距我国海岸线12海里以内的海域是我国的领海。距海岸线200海里以内,我国还拥有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权。
(3)识图练习。组织学生在地图上查找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4)指图练习。指名由学生在教学挂图上指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在指导学生指教学挂图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辅导:指图者要站在教学挂图的侧面,面向学生,手执教鞭指图,叙述的语言要与指图的动作一致。
4.作业(如果课堂上时间不够,也可以布置为家庭作业)。组织学生补充和完善自己在地图学习中的积累和收获,完成教科书第33页的作业。家庭作业
指图练习:在地图上指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绕着边境走一圈》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我国的范围,进一步感受到祖国的辽阔,产生深深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2.学习在地图上查找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提高识图能力。
3.探究邻国的社会状况,收集相关资料,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教学重、难点:
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明白我国与这些国家相邻、山水相依,应遵循和平共处的原则,与这些国家友好相处,互通有无。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
一幅较大的中国政区图。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检查复习。识图练习,我国的位置和海域。
2.导入。“我国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陆地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我国疆域辽阔,从东部海滨到最西部的帕米尔高原有5200千米,乘坐特快列车也要走两天多;从最北面的黑龙江省漠河到最南端的曾母暗沙相距5500千米。陆地上的疆界有两万多千米。”
3.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二:我国的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活动,在中国政区图上按照逆时针的方向查找我国的陆上邻国,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查找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教师可以让不同的小组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
4.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
(1)我国的陆上邻国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共15个国家。
(2)各小组选派代表指教学挂图介绍我国的陆上邻国。
(3)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4)各小组选派代表指教学挂图介绍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5.课堂作业。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第34页的练习。
6.布置家庭作业―――查找有关邻国的位置、面积、气候、人口、民族文化、风土人情、语言、宗教、食品、服装等资料。
第二课时
1.复习检查。
(1)我国的国土面积。
(2)识图练习: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2.讨论。“由于我国与这些国家国土相邻、山水相依,相互了解,我国与邻国有着良好的贸易往来,很多边境地区都设有边境通商的市场。你知道我国所遵循的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原则吗?”通过讨论帮助学生明确,“长期以来,我们国家遵循着和平共处的原则,与这些国家友好相处,互通有无。”
3.小组活动。交流探究活动的成果。由学生介绍所收集的资料,有关邻国的位置、面积、气候、人口、民族文化、风土人情、语言、宗教、食品、服装等。
4.讨论。教师提醒学生:“你还知道我们这些邻国最近的发展变化吗?”学生可以谈他们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中了解到的有关邻国的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变化。
5.从学生收集的材料中精选一部分图片和文字,制作一期班级板报。家庭作业
识图练习:在中国政区图上指出我国的陆上邻国及隔海相望的国家。
《认一认祖国政区》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幅员辽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养育我们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2.知道我国的行政区划,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认识祖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及简称,并能在地图上正确指出它们所处的位置。
2、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情景交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合作、创新模仿、学科整合、照顾差异、张扬个性,运用讨论法、谈话法、演示法等多种策略。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
中国政区图,学生进行制作活动需要的白纸、硬纸板、胶水、剪刀等用具。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检查。
(1)我国的国土面积。
(2)识图练习: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2.导入。“我国的国土面积辽阔,每个地方的情况又很不相同,国家为了管理方便,就把全国划分为不同的行政区,我们来认一认祖国的政区。”
3.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三:祖国的行政区划。
(1)学生介绍:“我国太大了,各个地方的情况又不同,为了管理方便,就把全国分为34个省级行政区。中国政区图上每一个不同颜色的区域,就是一个省级行政区的范围。这其中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一共是3 4个省级行政区。”
(2)学生结合中国政区图,指图介绍:“自治区是我国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的省级行政区。我国的5个自治区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直辖市是由国家直接管辖的省级行政区。我国的4个直辖市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是:香港和澳门。”
(3)朗读教科书第37页的《祖国行政区歌》,结合《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简表》,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识图练习,看谁记得快,记得多,指图准确。教师不必要求学生把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都记住,但可以提倡尽量记住我国的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和自己家乡所在的省份。
(4)趣味练习:“在地图上,找一找我们的家乡在哪个省(市、自治区)?省会(自治区首府)是哪里?与我们家乡所在的省相邻的省(市、自治区)是哪些?它们的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又是哪里?”
4.识图比赛,看谁记得多,指图正确,并给予表扬。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使用中国政区拼图做拼图游戏。
5.课堂练习。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填写教科书第37页的表格。
6.布置家庭作业:
(1)识图、指图练习―――我国的省级行政区。
(2)结合每天晚上电视“新闻联播”后的“全国天气预报”节目进行识图练习。
第二课时
按照教科书第38~39页的步骤,组织学生制作祖国政区拼图。家庭作业
通过识图,复习本课学习的我国的行政区划。
《首都北京》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北京,知道首都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
2.认识北京的位置,知道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还是一座国际化、现代化的大都市。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和小组成员一起搜集、筛选、研究与主题有关的资料,并进行信息整理加工,还能用不同的形式展示与交流自己和小组的学习成果。
2、进行信息整理加工,还能用不同的形式展示与交流自己和小组的学习成果。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
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可能需要的各种书籍、杂志、画报等(尽可能是社会声誉较好的出版社的出版物)。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检查。指挂图练习:指出我国的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和家乡所在的省(自治区)、省会(自治区首府)。
2.导入。“我国省级行政区的4个直辖市中,为首的是首都北京。你知道什么是首都吗?首都是一个国家最高的政权机关和政府机构所在地的城市。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来了解我国的首都―――北京。”
3.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四:首都北京。教师要主持交流,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
(1)阅读教科书第40页的课文。
(2)学生结合中国政区图或中国地形图介绍要点:
①可以观看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庄严的升旗仪式录像作为导入,介绍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党和国家领导机构的所在地。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北京有哪些党和国
家领导机构。
②边指中国地形图边介绍,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部,它的西北方是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东南面临华北大平原和渤海湾”,所以,平常又说北京是“北依山险,南控平原”,位置十分重要。
③结合相关的图片资料介绍北京“是一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她作为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前后有近800年的历史了。”“北京有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天安门城楼,有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故宫,有我国古代最宏伟的建筑―――长城,还有众多的宫苑、坛庙等古建筑群。”
④结合教科书第40页的图片资料介绍:“天安门广场中央矗立着庄严肃穆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广场北面是雄伟的天安门城楼,西面是人民大会堂,东面是国家博物馆,南面是毛主席纪念堂。”
阅读教科书第41页豆博士的话。
4.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科书第41页的填空,并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
1.复习检查。指挂图练习:首都北京的位置。
2.阅读教科书第42页图片和课文:“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座充满着传统 气息的古都。”
3.学生继续“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
①观察并确认教科书第42页图片的内容;
②学生们还可以介绍北京还有哪些名胜古迹,介绍富有特色的北京的传统文化。
4.阅读教科书第43页图片和课文:“北京还是一座充满生机的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通过交流明确:北京是一座有着10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公路、铁路和航空线把北京和祖国各地以及世界联系起来。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建设得越来越好,更加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5.学生讨论:“你们知道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将在我国首都北京举行吗?这和北京的建设、发展有什么关系?”“你知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吗?”“关于首都北京,你还知道什么?有什么加以补充?”
6.识图练习。
(1)在中国地图上找到首都北京的位置。
(2)查找地图,从我们家乡去北京怎么走?
《三级阶梯上的国土》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多样的地形地貌。
2.知道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提高和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探究和收集资料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分布特点。
2、我国地形的多样性。
3、对学生的识图能力训练。
4、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分布特点。教学准备
中国地形图,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可能需要的各种书籍、杂志、画报等(尽可能是社会声誉较好的出版社的出版物)。教学活动及过程
一课时
1.复习检查。
(1)指挂图练习:指出我国的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家乡所在的省(自治区)、省会(自治区首府)。
(2)教师讲解:“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在学习地图的时候,认识地图上的图例和颜色十分重要。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首歌谣押‘平原、低地用绿色,高原、山地黄棕色,河湖、海洋用蓝色,雪线以上用白色,密集的小点是沙漠。’”
2.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五:祖国的地势。教师主持交流,并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
(1)阅读教科书第44页的课文。
(2)学生结合中国地形图介绍要点:
①在中国地形图的陆地部分,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海拔高度。海拔高度就是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高度。
②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查找我国西部棕色地区、中部黄色地区、东部绿色地区的海拔高度各是多少?通过查找中国地形图明确:我国西部棕色地区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中部黄色地区的平均海拔在2000~1000米;东部绿色地区的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
③结合教科书第45页的中国地势剖面图,认识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
④小结:“我国地势总的特点是西高东低,从西向东逐级下降,十分像三级阶梯。”“但是同学们要注意,一般我们讲的台阶,是把最低的一级叫做第一级阶梯,高一些的叫做第二级阶梯、第三级阶梯;在认识祖国地势的三级阶梯时,是把最高的一级叫做第一级阶梯,低一些的叫做第二级阶梯,最低的叫做第三级阶梯。”
3.识图练习。通过中国地形图上颜色的区别来指图,我国三级阶梯的区域范围各从哪里到哪里。
4.学生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的汇报交流五:祖国的地形。教师主持交流,并注意把握探究内容的完善和正确。
(1)阅读教科书第44页的课文。
(2)学生结合中国地形图介绍要点:
①我国的国土面积辽阔,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五种地形都有分布。
②识图练习。组织全班同学在中国地形图上逐项查找,并由负责汇报的学生向全班同学指图介绍。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5.查找中国地形图并讨论:“我们的家乡在祖国的哪一级阶梯上?属于什么地形区?” 家庭作业
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指出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
《黄河东流水》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自古以来就懂得择水而居,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体验并感受祖国地域环境的博大,从对母亲河的热爱,升华为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
2.学习优秀中华儿女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格,感受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黄河精神,受到优秀道德情操的陶冶。
3.进一步培养认识地图的能力,提高通过识图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4.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并沿着这条线索,了解流域内各地区的社会发展概况,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教学重、难点:
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体验并感受祖国地域环境的博大,从对母亲河的热爱,升华为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教学时间:六课时 教学准备
1.中国地形图、黄河流域图。
2.歌曲录音:《黄水谣》《黄河颂》《我的祖国》。
3.有关黄河流域中华文明的资料和图片。〖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起源、生存、延续都离不开水的滋养。自古以来,人类就懂得择水而居,沿河湖而居的生存方式。从古代的祖先到现在,我们中华民族一直生活在世界上两条著名江河的怀抱之中,这就是黄河和长江。黄河、长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我们自豪地称她们为我们民族的母亲河。”
2.朗读教科书第50页的课文。
3.讨论。“为什么人类要择水而居,沿河湖而居?为什么几个古代文明的发源地都以河流为标志?”简单提及印度的恒河文明、巴比伦的两河文明(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埃及的尼罗河文明、中国的黄河文明等,只要学生能够理解水能够满足人们
生存的基本需求,便于发展农业生产等即可。
4.欣赏教科书第50~51页的通页照片,播放歌曲《黄水谣》并朗读歌词。
5.分小组布置任务。“看着照片,我们感受到黄河以她英雄的气概出现在亚洲的原野,我们想知道她是怎样从高山之巅,穿过中原大地,流入大海的怀抱,更想知道自古以来,黄河母亲是怎样哺育我们中华民族的。要想探究这么多的内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先确定调查了解的方向。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确认调查的范围,做好分工,然后分头进行准备。”
教师出示探究、调查的方向和范围:(1)黄河的发源地、流程情况;(2)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3)黄河凝聚的民族精神;(4)变“害河”为“利河”;(5)拯救母亲河。
各小组在确认了探究、调查的方向和范围后,就要讨论和分配各位小组成员的任务,教师要在各组间巡视,帮助各小组制定出合理的计划,以确保探究、调查任务的完成。
6.教师小结。教师要肯定学生分工和制定计划的成绩,同时建议他们可以利用地图、报刊、杂志、各种旅游手册等,从中收集需要的资料和图片。要求各小组在课下多做交流,发挥合作的优势,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和补充,使之尽量充实。家庭作业
按照认领的探究任务收集资料。
第二课时
1.导入。(1)播放歌曲《黄河颂》(我站在高山之巅„„)。(2)教师引导:“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黄河。先了解黄河的发源地和流程。”
2.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黄河流域图进行讲授。
(1)导入。“我国古代伟大诗人李白曾经有过歌颂黄河的著名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你们明白其中的含义吗?诗句其实是描述了黄河的流程,形象地说明了万古奔流直向大海的黄河之水,发源于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因为我们前面已经学习过,青藏高原地处我国的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2)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的北麓,黄河的源头是高山融化的雪水形成的。
(3)黄河发源后,沿地势曲折东流,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全长5460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
(4)指导学生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到黄河的发源地,并寻找黄河流经的9个省(自治区),再查找这9个省(自治区)的简称。”
(5)朗读并记忆歌谣。朗读并记忆教科书第51页的歌谣。
(6)学习并理解教科书第52页的课文“九曲黄河天上来”。
3.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查找黄河的源头、流经的省(自治区)和入海口。
4.学生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指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源头青海段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黄河的源头是高山积雪融化而形成的,黄河源头是高原草甸地区,那里黄河的河水是清澈的,并不浑黄;黄河源头地区主要是藏族同胞生活的地区;龙羊峡高坝是黄河第一坝;这一地区的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湖畔有鸟岛自然保护区;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塔尔寺是藏传佛教的圣地。家庭作业
在中国地形图或黄河流域图上查找黄河的源头和流经省(自治区)、注入的海洋。
第三课时
1.检查复习。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或黄河流域图上指出黄河的源头、流经的省(自治区)和注入的海洋。
2.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到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高山积雪融化的雪水汇聚成黄河的源头,蜿蜒流出青海省以后,在甘肃、四川省绕了一个弯,又进入了甘肃省。”
3.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甘肃段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黄河流下青藏高原,进入甘肃;黄河流经甘肃省省会兰州市是我国西北最大的工业城市,20世纪初在黄河上建造的第一座铁桥是用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至今还横跨在兰州市区的黄河河面上。
4.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宁夏段、内蒙古段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黄河经过上游最大的水利工程刘家峡水电站以后,就流出了甘肃,进入了宁夏。宁夏回族自治区是我国回族同胞最集中的地区;回族同胞信奉伊斯兰教,在银川市 建有南关大清真寺。“九曲黄河富宁夏”,黄河造就了宁夏的“塞外江南”。
黄河流出宁夏就进入了内蒙古的河套地区,这里是内蒙古最富饶的地区;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蒙古族同胞最集中的地区;蒙古族同胞善骑射,以放牧为生,逐水草而居,居住的帐篷很有特色,叫做蒙古包,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5.教师小结。“对河流的流程,一般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段。前面我们了解了黄河从发源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的情况,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市是黄河上游的结束地点,再往下黄河就进入中游地区了。”
6.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中游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黄河流过河口市以后,拐了一个90度的弯,向南穿过陕西、山西,成为这两个省的省界,到了三门峡,又拐了个直角,向东流去,直到河南省的孟津,这一段是黄河的中游。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在这里冲刷并携带了大量的泥沙,使得河水变成浑黄不堪了。
7.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源头和流程”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黄河下游的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黄河下游是平原地区,地势变得平坦了,水流平缓,河面也更加宽阔了。从河南孟津以下,黄河经过河南省的省会郑州,它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和交通枢纽。河水继续流向东北,进入山东省,最后汇入渤海。
8.朗读教科书第52页的课文―――“九曲黄河天上来”。
9.教师借助教学挂图进行总结:“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的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自治区),注入渤海,全长5500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
10.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在中国地形图上查找黄河的源头、流经的省(自治区)和注入的海洋。
第四课时
1.检查复习。(1)朗读或背诵歌谣。(2)识图练习:在中国地形图上指出黄河从源头开始,流经的省(自治区)。
2.引言:“滔滔的黄河水养育了中华民族,从遥远的古代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在黄河流经的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所以黄河是养育我们民族的母亲。”
3.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活动的成果汇报。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有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在距今100万年以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黄河流域。后来,中华民族的祖先又在这一区域创造了半坡文化。被誉为我们民族“人文始祖”的黄帝,带领我们的远古先人在这里扎下了民族的根基。
黄河的上游地区有着著名的古丝绸之路。兰州市就位于丝绸古道上。在丝绸之路的甘肃段,很多遗迹记录着中华民族辉煌的古代文明:著名的麦积山石窟、万里长城的西止点嘉峪关、世界人类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
黄河中游地区的西安、咸阳、洛阳、开封等历代古都,龙门石窟、云岗石窟、佛教圣地五台山、悬空寺、应县木塔、晋祠、平遥古城„„都留下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
4.朗读教科书第53页的课文―――“造就华夏文明的黄河”。
5.教师总结:“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文明。黄河是养育我们民族的母亲。” 家庭作业
建议根据课上学习的内容,阅读更多的有关黄河流域的书籍和资料。
第五课时
1.播放歌曲《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2.朗读教科书第54页的课文―――“凝聚民族精神的黄河”。
3.学生继续开展“探究黄河凝聚民族精神”活动的成果汇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亡的时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英勇抗战,革命圣地延安就在黄河流域,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和力量,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八年浴血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结束了100多年来被列强宰割的屈辱历史。
4.播放抗日革命歌曲,如《保卫黄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游击队之歌》《大刀进行曲》《太行山上》等。
5.朗读教科书第55页的课文―――“民族英雄马本斋”。
6.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教科书第55页的讨论内容:“你明白马本斋在病重期间对儿子语重心长的话语的含义吗?读了民族英雄马本斋的故事,你有哪些感受?你还知道哪些凝聚着民族精神的英雄事迹?”
7.教师总结。
第六课时
1.引言:“黄河以她万古流淌、奔流不息的河水养育了我们中华民族。但是,历史上,黄河的桀骜不驯又曾经给我们民族带来过深重的灾难。下面就根据我们收集到的资料,来了解一下黄河的功过。”
2.学生继续开展“探究变害河为利河”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有关黄河功与过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1)黄河的功。①黄河为沿河地区供应大量的工、农业用水,造就了有“塞上江南”之称的河套平原灌区。②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的泥沙下泄,流到下游平原地区,流水速度减慢,泥沙沉积下来,这些肥沃的泥沙造就了河南、山东肥沃的土地,使这里成为农业发达地区。③黄河还携带大量的泥沙入海,在入海口淤积出不断扩大的黄河三角洲。④黄河上游从海拔4000多米的第一级阶梯流向平均海拔2000~1000米的第二级阶梯,河水从高处跌落下来,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成为我国水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2)黄河的过。①流经黄土高原的黄河中游,携带了大量的泥沙下泄,这些泥沙数量巨大,达到每年16亿吨。流到下游平原地区,流水速度减慢,泥沙沉积下来,泥沙抬高了河床,使河床高出地平面,造成了“地上悬河”。一遇到暴雨就泛滥成灾,使老百姓流离失所。②泥沙的淤积使河道堵塞,造成黄河下游经常改道,形成黄河故道和黄泛区。
练习活动:黄河每年携带的泥沙量达16亿吨,请计算一下,如果用载重6吨的卡车运送,需要多少辆。
(3)50多年来,在黄河上、中游修建了大量的梯级电站、水库和很多水利设施。像龙羊峡、青铜峡、刘家峡、三门峡等水电站和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变水害为水利,黄河已经安澜50多年了。
3.朗读教科书第56页的课文―――“黄河的功与过”。
4.教师结合黄河泛滥给下游两岸人民带来的灾难,介绍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的先进事迹。
5.阅读教科书第57页的课文―――“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
6.朗读教科书第58页的课文―――“为了明天的黄河”。
7.学生继续开展“探究拯救母亲河”活动的成果汇报,由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汇报有关拯救黄河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进行讲授。其要点是:黄河源头地区过度放牧,鼠害猖獗,使得草场退化、沙漠化进程加快;沿河用水量不断增加,黄河水越来越少;黄河断流等问题。开展保护母亲河行动。
8.教师总结。
《长江的诉说》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自古以来就懂得择水而居,长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体验并感受祖国地域环境的博大,从对母亲河的热爱,升华为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
2.学习优秀中华儿女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格,感受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仁爱宽容、大气磅礴的长江精神,受到优秀道德情操的陶冶。
3.进一步提高认识地图的能力,通过识图发展空间思维的能力;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4.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并沿着这条线索,了解流域内各地区的社会发展概况,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教学重难点:
1、感受祖国地域环境的博大,从对母亲河的热爱,升华为更加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
2.学习优秀中华儿女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格,感受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仁爱宽容、大气磅礴的长江精神,受到优秀道德情操的陶冶。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
1.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长江流域图。
2.歌曲录音:《长江之歌》《我们的田野》。
3.有关长江流域的资料和图片。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播放歌曲《长江之歌》。
2.朗读教科书第60页的课文。
3.教师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进行讲授。
(1)“长江发源于青海省的各拉丹冬雪山,曲折东流,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
(2)“长江在青海省发源以后,向东向南,流经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市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入东海。”
(3)出示歌谣,帮助学生识图。歌谣:第一大河是长江,发源于青海西南部。流过川、藏、滇,穿过渝、鄂、湘,赣、皖、苏、沪要记住。全长六千三,注入东海水力富。
4.课堂练习。识图:长江的流程。
5.探究活动。
(1)布置探究内容。由教师指地图讲:“和其他河流一样,长江也分为上、中、下游三段。从源头到湖北省的宜昌是长江的上游,从宜昌到江西省的湖口是长江的中游,从湖口到入海口是长江的下游。现在我们就从地图上找一找:①长江的上游江段;②长江上游流经什么地形区;③长江上游地区的环境怎样;④长江上游的水流状况。”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地图,进行探究。
(3)课堂讨论。学生交流“探究长江上游状况”的成果。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进行汇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从源头到湖北省的宜昌是长江的上游;长江上游流经我国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以及海拔2000米的云贵高原地区和四川盆地地区,分别属于我国的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地区;那里山高林密,江水奔流于峡谷之中;长江上游的江水清澈,是从高处向低处一路跌落下来的,所以江水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闻名于世的长江三峡就位于此河段,宏伟的三峡水利工程正在建设之中。重庆市是我国西南部重要的工业城市,钢铁、机械、汽车制造、纺织、食品等工业十分发达。
6.朗读教科书第62~63页的课文。
7.学生齐诵在语文课上学习过的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家庭作业
收集相关资料并从地图上查找:①长江的中游、下游江段;②长江中游、下游流经什么地形区;③长江中游、下游地区的环境怎样;④长江中游、下游的水流状况;⑤长江中游、下游地区的建设成就。
第二课时
1.复习检查。(1)集体朗读长江源流的歌谣;(2)识图:长江的流程。
2.学生进行“探究长江中、下游”活动的成果汇报。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汇报有关长江中、下游情况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长江中游:长江穿过三峡流到宜昌,结束了上游到达了中游,流经湖北到达江西的湖口,这便是中游段。
长江下游:从江西省的湖口到长江入海口便是长江下游段。
长江中、下游地区处于我国的第三级阶梯,地势低平,河湖众多,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工农业均发达,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3.朗读教科书第64页的课文。
4.学生继续进行“探究长江中、下游”活动的成果汇报。学生借助中国地形图或长江流域图汇报有关长江中、下游情况的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其要点是:
长江中、下游是平原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可以说是沃野千里。可以结合播放学生在音乐课学习过的儿童歌曲《我们的田野》(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无边的稻田„„)进行介绍:由于长江中、下游地处平原地区,又有很多支流汇合进来,所以江面开阔,江水流速平缓,利于航运,素有“黄金水道”之称。长江在这一地区还经过湖北省省会武汉市、江苏省省会南京市和直辖市上海市。武汉是我国中部重要的工业城市,钢铁、机械、汽车制造、造船、纺织等工业十分发达。南京是我国的历史名城,有多种工业,尤其是化学工业在全国占重要地位,还有我国目前最大的铁路、公路桥―――南京长江大桥。上海市是我国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大都市之一,经济、科学文化、交通均高度发达。
5.朗读教科书第65页的课文。
6.课堂练习:完成教科书第64~65页的填空。
7.教师总结。家庭作业
1.通过识图练习,巩固学习过的有关长江的知识。
2.布置探究任务。预习教科书第66~67页的内容,收集有关长江环境和保护母亲河行动的资料。
《走进民族大家庭》
教学目标
1.形成各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情感和态度。
2.进一步提高识图能力、收集资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知道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拥有独特、绚丽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教学重难点:
1、知道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绚丽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提高学生收集资料能力、识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2、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互相理解,学会互相尊重,学会团结友爱。教学方法
以活动为主,通过说一说、猜一猜、贴一贴等活动,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民族文化。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准备
1.56个民族的完整目录。
2.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实物等,以及中国政区图,供学生活动时使用。
3.歌曲录音:《歌唱祖国》《爱我中华》。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欣赏教科书第68页的照片。
2.组织探究活动。确定开展“认识祖国大家庭”活动的寻秘方向,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自由组成寻秘小组,认领寻秘的任务。
“认识祖国大家庭”寻秘活动的探究方向:
(1)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组成;
(2)我们国家都有哪几个自治区,为什么会有少数民族自治区;
(3)我国的少数民族及分布;
(4)我国的特别行政区;
(5)我国的宝岛台湾;
(6)华人、华侨的中国情结。
3.分小组开展“认识祖国大家庭”的活动,如果需要,可将活动延伸到课后。
第二课时
1.复习检查。指图练习:在中国政区图上指出我国的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和家乡所在的省(自治区)及省会(自治区首府)。
2.导入。“通过前面一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域辽阔,国土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有着辽阔的海域,是一个有着近13亿人口的大家庭。那么,我们的大家庭都有哪些成员呢?带着这个问题,还是让我们走进我们的民族大家庭来认识一下吧!”
3.阅读教科书第68页的课文。
4.讨论。教师询问学生是否听过并会唱《爱我中华》这首歌曲,并播放歌曲录音,和学生一起唱。教师提问学生:“我们的祖国大家庭里有多少个民族成员?对于祖国大家庭里的民族成员,同学们知道多少?”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民族,教师随手将学生所提到的民族写在黑板上,并简单介绍学生没有提到的民族。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教科书第69页的中国主要民族分布图,找到图中所列举的18个少数民族及其聚居地。
6.讨论。组织学生按照教科书第69页的讨论要求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在全班进行汇报。
7.教师总结:“我们祖国大家庭里有56个民族成员,分布在祖国各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有的民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有的民族只有本民族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各个民族都有自己值得骄傲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所有这些都是和各民族居住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形成的历史分不开的。课后,同学们可以就这些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家庭作业〗
每个学生自由选择一个民族(如果学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则应该包括汉族),收集有关这个民族的资料(应注意排除教科书中已经介绍过的4个和将要介绍的藏族和新疆等少数民族)。
《一起采集民族之花》
教学目标
1.形成各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情感和态度。
2.进一步提高识图能力、收集资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知道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绚丽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教学准备〗
1.就教科书第70~73页所介绍的4个少数民族准备一些资料。
2.歌曲录音:《爱我中华》《大中国》,以及回族民歌《宁夏花儿》、朝鲜族歌曲《阿里郎》、黎族歌曲《请到天涯海角来》和《红色娘子军连歌》等。
3.有关各个少数民族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实物等,以及中国政区图,供学生教学重难点:
1、通过收集资料,了解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绚丽的民族文化。
2、形成各民族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团结友爱互助的情感态度。教学方法
以活动为主,通过说一说、猜一猜、贴一贴等活动,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民族文化。教学时间:三课时 课堂活动时使用。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复习检查。指图练习:在中国政区图上指出我国的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50
第五篇: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学期思品与社会全册教案
第四单元 我是小小主人翁
主题一 爱护集体荣誉(建议6课时)
课题1.感受集体的温暖
1、懂得只有集体成员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才能建立——个温暖的班集体.2、养成自主管理、民主参与集体事务的意识。
3、感受集体温暖,进——步增进热爱集体的情感。参见第2—4页。教学准备
1.教师事先搜集、了解所教班级内师生间、生生间互敬、互爱、互助的事例 2.可以与班主任老师联系,开展尊敬和感谢老师的活动c 1.导人。布置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2页的插图和文字“真情互助”。教师提问: “张明走到台前给大家鞠躬时,可能想到了什么?”(对全班同学深深的感激,为生活在这样的集体里感到温暖。)2.全班讨论。教师引导: “你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班集体里?为·了将我们的班集体建设成优秀班集体,大家应该如何去做?”请学生自由发言。
3.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 “班级成员之间互相尊重、友好交流与合作足优秀班集体的重要条件。如果哪个同学有困难,大家都采关心,在这样的班集体里,大家都会感到很温暖。在你生活的班集体里有没有发生过‘真情互助’的感人故事?”
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应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悟给予他人帮助的快乐和得到他人帮助的喜悦上,从而使他们体会到自己班集体的可爱之处。
4.阅读与讨论c布置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页小文说的一段话。教师引导:“老师是我们班集体的一员,为了帮助我们健康成长,班主任老师时刻都在关心、爱护着我们。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老师,让老师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呢?教科:收上的同学们做了一件事,让我们采看一看。”请学生边读教科书第3~4页的文字边进行讨沦,教师可以通过下列问题进行引导:“同学们准备搞些什么样的活动?他们是如何做的?你们对他们的活动计划有什么意见?你们对这样的活动有什么设想和建议”
5.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课题2.在集体中成长
教学目标
1.提升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2.尝试自己处理和解决班级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强化自觉遵守班级规则、学校纪律的意识。
教学准备
1.了解班级同学:关系的状况。2.了解班级遵守规则的状况。
3.了解近期班级中是否产生过矛盾,后果如何。
4.根据上面了解的情况,请——些同学写下自己的“心里话”。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人。教师引导: “作为集体的———员,同学都愿意为集体做好事,但也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试着解决这些问题。”
2.阅读与讨论:,教师引导: “今天,我们不仅要解决教科书中‘红领巾信箱’中提到的问题,还要宁—J·开我们班的‘心里话’信箱,并在下节课召开‘我的心里话’发布会。让我们先从教科:书中乐乐所在班级同学的来信开始吧!”
教师请学生分别朗读教科:书第5—6页„上同学们的“苦恼”,然后请学生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联系实际谈谈体会c教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使学生懂得在班集体中,同学间应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理解、互相帮助。
3.小组探究c教师拿出课前搜集到的同学中的“心里话”,以小组为单位,相与:交流并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也可以让各个小组阅读事先准备好的故事,并做好向全班介绍的准备c教师在巡视学生的讨论时,应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思考解决办法的妥当性。
4.教师总结㈡督促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为下次的发布会做好准备。第二课时
1.以小组为单位,继续为“心里活”发布会做准备。2.全班交流。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说说“心里话”,说说解决的办法,同时引起全班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并根据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交流。
给教师的建议
1.教师可以利用这一课题,让学生开展类似教科书上的活动,对他们进行尊敬师长的教育。教师可以将“阅读与讨论”这一步骤加以拓展,并与所教班级的实际联系起来。
2.本学期的这部分教学内容应该在三四年级爱集体教育基础上有所上升,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温暖的集体氛围需要每个成员的参与和付出,每个同学应该提高自主意识、民主意识,加强自我管理。同学间、师生间应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心。
3.传统教育比较注重学生外在行为的指导,而现代教育更重视对学生心灵的关怀,心理健康教育就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为了能够让学生更为深切地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教师可以开设“心灵热线”,给学生提供宣泄情感的渠道。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建立“互助小组”,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生日祝福”可以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不断自我完善; “学年寄语”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殷切期望,拉近了师生感情,让学生感受到爱。
家庭作业:
完成教科书第4页下面的填空。评价建议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书面评价。
课题3.展示集体的智慧
教学目标
1.知道集体的成功与荣誉必须依靠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2.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3.初步知道设计徽章及网页标识的一些常识,通过设计班徽和责任感,增强集体荣誉感。
教学准备
学生进行设计活动需要的白纸、彩笔等用具。教学活动及过程
l。导入。教师了解学生网上学习的情况,并让几名学生谈一谈他们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体会。
2.阅读与讨论。布置学生阅读教科书第7页的文字,教师提问: “为什么要制作网页标识?制作网页标识有什么要求?”
3.欣赏与探究。让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7页的文字和插图,并对书上的标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提问学生:“怎样才能制作出好的网页标识?”引导学生通过讨—沦达成以下共识:应该能够反映出本班的特点,代表班集体的团队精神;还应该设计得美观大方,等等。
4.讲解与练习。教师说明:“设计网页标识可以借鉴旗帜和徽章的制作过程与方法,它是依靠集体智慧完成的。一个好的图案,往往是从众多的方案中选出来的,而且大多曾经做过许多次的修改,使之不断完善o”指导学生完成教科书第7页和第8页的练习,帮助学生通过了解旗帜、徽章的制作过程及涵义,进一步感悟到应该如何设计网页标识。
5.小组准备。让学生欣赏教科书第8页的网页标识。在欣赏之后,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协商,为班集体精心设计自己满意的网页标识。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巡视,并适当提出自己的建议。
6.教师总结。督促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为下次的交流做好准备。第二课时
1.以小组为单位,继续为相互交流做准备:
2.全班交流。通过各小组的相互交流与评议,评选出最佳的设计方案o 3.教师点评和总结。给教师的建议:
1.设计活动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应注意利用学生的兴趣,增加教学的深度,让他们从中思考标识的象征意义,以及以什么样的图案来代表自己的班集体。
2.由于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教师应因地制宜地设计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
3.在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时,教师要适时、适度地给予帮助和指导。
4.不具备网上学习条件的学校,可以借用制作网页标识的办法制作班徽、班旗 5.对于所有的设计·,都要进行评价;对没有最后中选的图案更要指出优点和特色。
评价建议::
1.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并做简单记录。2.对学生制作的网页标识逐——进行评价。
资料库:
1.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旗是少先队组织的标志。队旗为红色,象征革命胜利;队旗中央的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火炬象征光明。寓意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向着光明的未来前进。
2.一般来说,每个网站都要制作自己的标识,它是一个网站的象征。
课题4.我为集体添光彩
教学目标
1.知道白己是集体的一‘员,乐于为集体做贡献。
2。学会观察与思考,为集体的进步出主意想办法,培养主人翁责任感。教学准备
1。动员学生搜集为班集体服务的同学的事例。
2.教师准备——‘些有关学生在各项集体活动中的照片或影像资料。3.与老师联系,了解班集体存在的主要不足。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人。展示或播放集体参加比赛活动时的照片或录像。引导: “集体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该怎样为集体添光彩呢?”
2.阅读讨沦:)阅渎教科书第10页乐乐和教师的对话,并讨论“班集体需要做的事情”“我能为集体做的事情”.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并尽自己的所能为集体贡献力量。教师进一步提问学生:“为集体服务,除擦黑板、摆桌椅、出板报、向学校广播站投稿、为同学解答学习上的问题以外,还有哪些?”
3.小组探究。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讨论教科书第10页的四个问题,并交流各自的看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引导,特别是帮助学生分析“很少有人做的原因”,认识到关心集体需要坚持,需要付出。
4.自由讨沦。阅读教材第10页的内容,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讨论班集体的优点与不足,并为争当优秀班集体提建议。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和归纳整理。要帮助学生具体而准确地思考和认识自己班级的实际状况、与优秀班集体的差距、为争取优秀班集体应当做些什么等。
5.教师总结:“建设一个好的集体,为集体添光彩,人人有责。今天,许多同学:为集体提的建议都得到了大家的赞同,相信在每个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集体会更加进步。”
给教师的建议
1。搜集一些需要在课上展示的集体活动的资料,以强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2.在分析“有些事情很少有人做”的原因时,应使学生了解到有些事情大家没有注意观察,而有些事情可能是学生力所不能及的3.在组织学生了解“班里经常有人做的事情”这一环节时,生说出经常为集体做事情的学生的姓名,在集体中树立榜样。
家庭作业
清学生整理、归纳为争当优秀班集体提出的建议,开展一次我为班建设出主意”的班队会。
评价建议
教师还可以引导“我为班级建设出主意”。观察学生在课堂发言和小组讨论时的表现,表扬发言积极的学生。
主题二 学做集体小主人(建议l0课时)
课题1.自主选举班委会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民主选举。2.厂解民主选举的基本程序。3.初步感受参与民主选举的意义 4.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G 教学准备
形成积极的现代民主参与意识及能力,1.教师就学生自己参加的选举活动进行充分的准备,包括了解该班级以前班委会学生的情况,本校或其他学校是否有过先例,学生对此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反映,选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等,并做好应对准备。
2.如果本校曾经有过民主选举产生班委会的先例,教师最好能够请有关的学生“现身说法”做介绍,并事先了解具体情况、效果,对介绍提出适当的要求。这种做法要比由教师介绍更为理想。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2页的课文,然后提问学生:“我们班从前的班委会是如何产生的?你们对自己选举班委会有什么看法?”请几名学生自由发表意见.2.全班讨沦。教师引导:由同学们自主选举班委会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全班同学都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并得到锻炼。但自主选举也是一件有一定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选举程序,提醒他们参考教书及教师提出的要求。
4.全班活动。每个小组介绍本组提出的程序,并说明理由、教师说明:“下面,根据教科上的程序和每个小组的程序,通过全班讨论,我们确定一个正式的选举程序,下次的选举将按照同学们自己确定的程序进行。”
5.教师对学生活动进行总结,并布置家庭作业。给教师的建议
l.学生此前很可能听到过许多有关民主选举的事情。但缺乏真正的理解.没有相关的经验,本课题的学习对他们—十分重要,对他们今后的学校化生活,特别是社会生活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当让学生理解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2。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与班主任老师商量,将本课题的学习与班委全的选举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经历—次自主选举?教师要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最好使选举与课题学习同步进行,如果不能进行真正的选举,最好安排模拟选举。
3、农村地区的学校可以利用本地区村委会选举的实例,比如请村委会成员、选举委员会成员等来介绍选举程序及其意义。
4.教科书上的选举程序比较全面合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小组活动的重点放在充分理解这—程序上,当然也允许学生做适当的修改,但要合理。
家庭作业
1.向家长介绍今天学习的内容,并就选举程序听取家长的意见,2.考虑自己是否准备参加班委会竞选,如果参加,准备一篇竞选演说不超过3分钟)。
3.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并适当地记录。4.在课上抽查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情况.课题2.每个同学的权利
1。体验并思考民主选举的完整过程。
2.懂得成为被选举者和选举者都是自己的权利。3.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参见第30—32页。
1.教师根据上次课确定的选举程序做好准备。
2.与学校及有关教师商量,最好将2个课时连排,以保证活动一气呵成。3.请自愿的学生帮助制作票箱、选票。
l.导人。检查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情况。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14页的课文。2.模拟活动。教师组织学生按照上次课确定的程序进行班委会选举。教师应将重点放在以下几个环节,并适时地在活动中穿插讲解和讨论,以帮助学生加深认识。
候选人提名。可以给学生一些酝酿时间,要将所有被提名人的名字都记录下来,可以写在黑板上。讲解和讨论的要点包括:是否同意所有的同学都有资格成为候选人,提名自己对不对等。竞选演说。包括候选人向大家做介绍,以及回答大家的问题。讲解和讨论的要点包括:竞选演说应包括哪些内容(准备竞选什么职务、自己具备什么条件、如果当选准备怎样工作等),怎样才是好的竞选演说,竞选演说对大家最后投票会有什么影响等。
投票表决。可以先研究讨论教科书上投票选举的过程,选举监票人、唱票人、计票人等,然后由教师引导进行投票。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填写选票 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投票 每个学生将自己填写好的选票投入选票箱;计票人在黑板上按照选票格式写出班委会的各项职务,以及相应候选人的姓名。
唱票 监票人和唱票人一起唱票,计票人根据唱票人所报姓名在黑板上候选人姓名下计数,可用“正’’字表示。
统计 监票人和唱票人协助计票人统计每位候选人的得票数,并标出每个职务得票最多的人。
宣布结果 应说明每个人的得票情况、选举是否有效、最终的当选者是谁等。例如:“根据大家投票的结果,新的班委会产生了,他们是„„我们要向模拟活动中产生的班委会同学表示祝贺。虽然是模拟活动,但大家都很投入,也很认真。活动是模拟的,但同学们的收获却是真实而丰富的。”
讲解和讨论的要点包括:为什么要分别有监票、唱票和计票,选票为什么不记名,等等。
给教师的建议
1.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即使条件所限只能模拟,学生仍然可以在有关民主选举的知识和参与能力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收获。但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经验,教师要做比较充分的准备,尽可能地考虑到每一个细节。
2.如果条件比较成熟,可以真正进行一次学生自己选举班委会的活动。3.教师可以就选举程序做说明和解释。如果是正式选举,可以先进行讲解;如果是模拟,可以安排在学生活动之后进行。
4.学生很容易被活动吸引并且进入兴奋状态,但因为缺乏经验,也很容易陷于混乱,教师事先一定要做好教学准备,并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组织。
5.如果有必要,教师应告诉学生选票的格式:可以按照班委会职务写,每个职务下写上相应的被提名候选人的姓名,并说明在自己要选的候选人姓名上画记号,多画为废票等。
1.向家长介绍要进行模拟选举活动的情况。2.完成教科书第16页下面的填空。1.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2.就活动各个环节的得失对全班进行评价,要具体说明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
3.对家庭作业2给予书面评价,并选择其中比较优秀的在后面的课上适当地予以采用。
课题3.大家都来参与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2.学会思考集体发展的得失。3.增加对集体的责任感。
4.提高对于班级事务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1.与班主任老师联系,了解班级的基本情况,以便所做的准备工作具有针对性。2.帮助新当选的班委会(模拟的同样)准备班集体建设计划。
1.导人。检查学生的家庭作业。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7页上方的课文,然后提出问题:“做好班级工作,仅仅选出班委会是不够的,不能只依靠班委会的几个人,而要靠大家的参与。今天,新的班委会和所有的同学一起,采探讨如何做好我们的班级工作。”
2。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7—19页的内容,并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进行讨论。教师可以用以下问题进行引导:“你们认为教科书上新的班委会的计划怎么样?你们对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提出的补充和反对意见怎样看?你们对小文提出的问题怎么看?咱们班有没有类似的现象?你们怎样理解老师关于权利所说的话?”
3.介绍与提问。请新当选的班委会向全班公布自己制定的计划。在介绍过程中应允许其他同学就不明确的方面提出问题。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计划,并对计划提出具体意见。学生提出的意见应当明确具体,修改和补充均可。
5。全班交流。各个小组向全班介绍讨论的结果,班委会成员做记录。6.教师总结。鼓励班委会吸收学生的合理意见和建议。布置家庭作业。1.这是一次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好机会,它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所在班级的认同感,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锻炼并提高他们参与集体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可以与班主任老师联系,寻求支持与配合,.以便取得更好的效果o .
2.可以根据班级的具体问题,有侧重地调整活动,比如,如果类似于小文谈到的问题比较突出,那么,可以在阅读与讨论和小组讨论时将此作为重点。
课题4.社区民主生活的启示
1.知道社会生活的民主化是农村和城市共同的发展方向。2.了解直接选举所带来的各种积极变化。3.进一步增进对于民主选举制度优越性的认识。
教师根据学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分别了解村委会或居委会直接选举的情况。1.导人。“前几节课,我们通过大家提名、大家投票的方式选举了班委会。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地方也通过这样的方式选举带头人?(村委会和居委会)同学们还共同讨论了班级建设的计划,这就是‘民主管理’。不过,班集体的民主管理不仅是讨论计划,还包括其他许多方面。究竟应当怎样做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大人们是怎样做的。”
2.讨论活动。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0-23页,然后提问: “虎子的来信与乐乐和他的同学们的调查都提到民主管理的方法,具体有哪些呢?”引导学生参照教科书里面所提到的具体事例来说明,比如,村委会的通知说明了遇到大事要大家共同讨论,不能几个人说了算;村委会的账目公开,是接受大家的监督,可以避免乱花钱;自己制定道德公约,能够促进村民自我约束,等等。
3.探究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村委会和居委会采用的方法,哪些是在班级里进行民主管理可以采用的;教科书上乐乐和他的同学们从居委会学到了什么,学生可以怎样做等。
4.全班交流。各个小组推举代表介绍讨论的结果,其他组员可以做补充。教师通过评价,鼓励学生付诸实践。
5.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1.本课题的教学内容是《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中“选出自己的当家人”的延续,教师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民主选举做较深入的探讨,从选举方式的变化人手,帮助他们形成更为深入的认识。
2.在讨论和探究活动中,鼓励学生联系自己所了解的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和对照。3.在与学生讨论时,应注意让学生理解这种选举方式与过去由乡镇领导提名选举。
课题5.人民的代表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共和国、公民、人民代表三个概念的含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2.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和作用;、3.知道人民代表足代表人民利益的。4.初步—了解人民代表的厂作方式。教学准备
1.教师应就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做专门的学习和了解。
2.教师应了解学校所在地区的人民代表,并与其联系,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 请学们阅读教科书第23页卜方的课文。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共和国”“公民”“人民代表”:二个概念,清学生就自己对这三个概念的理解自由发表意见,教师不必判断正确与否,教师应告诉学生,今天的学习就是要帮助他们深入认识和
理解这:二个概念,、2.探究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逐„—讨论上述三个概念。
共和国 “是一种国家性质,即国家是什么样的。除了共和国,还有其他体制的国家,如封建国家 我们国家几千年来,——直是封建国家,而共和国是没有皇帝、国王国家,割·建国家是属于君主的,共和国则是属于人民的。”
公民 “在封建国家,国家的主人是皇帝、国王等君主。在共和国,国家的主人是公民。那么,㈠‘么是主人?同学们认为主人是什么样的人?”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进行思考,引导他们得出如·厂意见:“主人是可以做主的人,比如决定各种事情,在家庭里如要不要买房子、买什么样的房子、买什么地方的房子,要不要让孩子参加围棋班,假期是回老家走亲戚还是外出旅游,只有自己家的人才能决定(小学生也足小主人)等,外人不能替家庭的人做决定,这个家庭的人才是主人。又如,有的同学可能养过小猫、小狗等宠物,对于这些宠物,你们就是主人,你可以决定是不是带它出去、到哪里去、什么时候去,决定喂它吃什么、什么时间替它洗澡等,总之替它决定许多事情,甚至决定它的命运———是不是把它送人等。”“作为国家的主人意味着什么呢?那就是要管理国家中发生的各种事情,要对国而在封建国家,只有国王或皇帝才能做决定,而且他可以决定所有人的命运。”
“公民怎样管理国家的各种事情呢?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了解到一种,就是自己直接参加投票选举,比如自己选举居委会、村委会,直接参与决策;又如,虎子所在村的全体村民投票决定开办土豆加工厂等;再如,同学们自己也亲身经历了选举班委会的活动,自己投票选出了班旗和班徽。不过,如果所有的事情都让每个公民去讨论、决定和投票,是不是可能?”请学生参考教科书进行发言,将他们的意见引导到选举代表的答案上来。
人民代表 “所有的公民都有权利对国家的事情提出批评和建议。但是,我国有13亿公民,不可能所有重大的事情都让大家停下自己的工作去讨论、决定,所以必须选举代表。人民代表就是由公民选举出来,代表公民参加国家或地方管理的人。”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再学习教科书第23页的课文。
3.阅读讨论。教师提问: “人民代表是怎样工作的?”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3—24页,通过提问确认学生基本清楚了学校门口设立安全标志的过程,尤其是小学生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都做了些什么,并且用左侧方框中的文字加以强调和概括。
4.小组准备。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布置任务: “同学们从教科书上了解了人民代表是怎样工作的,我们每个小组在下次课上要完成一个任务,通过模拟活动,表现一位人民代表代表公民对地方或者国家的事情提出建议。”教师应提醒学生参考教科书中提到的姚老师是怎样做的,人民代表工作的基本原则——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然后让学生准备。教师巡视并为学生提供帮助。每个小组应当有一个同学模
拟人民代表,其他同学模拟普通公民。要表现出通过公民向代表反映意见、提出要求、人民代表了解情况、写出提案、告诉公民自己准备怎样在代表大会上提出等完整的过程。教师应提醒学生,要设计好在自己的小组中普通公民是什么人,应当与他们所反映的问题和要求一致,比如,农民反映假种子问题、某地居民要求本地的企业解决排放污水问题等。
5.教师小结,对学生的活动做必要的提示,布置家庭作业。
1.本节课中提到的三个概念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讨论并加深理解。虽然这些概念似乎离小学生较远,但只要选取适当的例子,他们是可以很好地理解其基本含义的。教师应意识到这些内容对于今天的小学生是格外重要的,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要求他们具备良好的公民素质。
2.由于各种媒体的影响,小学生可能对封建国家、皇帝等有不甚正确或不甚准。家庭作业
诉家长自己小组将要进行的模拟活动,请家长提建议。
教师观察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言的情况,并按照等级进行记录。1.教师督促、检查学生模拟活动的准备情况。
2.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邀请本地区的人大代表走进课堂,并就学生在本课时中的活动发表意见,进行评价。
1.准备活动。给学生一些时间,让各个小组为自己的模拟活动做准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检查的结果决定准备时间的长短。
2.模拟活动。学生分小组表现人民代表工作的过程。
3.评价活动。可以在每个小组活动后,请其他小组的同学自由发表意见,进行评价,最后教师给出评价意见。教师的评价要针对重点进行。如果能够请到当地的人民代表,可以请他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评价,并介绍自己担任人民代表的情况。
1.“校门口的交通标识”是教科书为学生理解人民代表的工作提供的一个范例。2.在涉及提案及其作用时,最好要给学生提供离他们生活比较近的本市、本地区的有关事例。此类内容通常能够在本地报纸上找到。
第三课时
1.导人。“在教科书中,姚老师是柳林区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有谁知道人民代表大会是什么意思?”让学生自由发言。
2.全班讨论。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3-24页,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可以用下列问题帮助学生理解: “柳林区有人民代表大会,全国有人民代表大会,我们这里有吗?第23页的图说明了什么?第24页下方的照片反映的是哪里?第24页照片中表现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做什么?第24页上方的课文和下方的小资料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
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各地的市、区、乡都有人民代表大会。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国家的最高领导是国家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地方的最高领导是省长(自治区主席、直辖市市长),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全国最重要的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地方最重要的法规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告诉学生,本地的区长、乡长也是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
18岁以上的公民都是选民(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除外)。
有些选举直接由选民投票选举,比如前面说的选举村委会;有些选举由选民选出的代表进行选举,比如选举国家主席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进行选举的。
由公民推选出来的各级人大代表参与各地乃至国家的管理。
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会议的地方。
许多国家在选举权方面存在着不平等,南非、印第安人就是例子。我国关于选举权的法律规定显示了我们国家的民主与平等。
3.教师小结。
1.本课中的部分内容相对抽象,但却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设计和搜集一些具体的、尤其是离学生生活较为接近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
2.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不必追求完整与准确。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
1.宪法规定: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任何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2.我国是人民共和国,国家的一切权力都属于人民,人民对国家事务有权进行管理。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除外,如某些刑事犯)。公民选举权利居于我国公民政治权利的首位,它是公民参加国家管理、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权利。‘
3.我国公民的选举权是受宪法、选举法等法律确认和保护的。县、乡两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县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下9i*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4.由选民直接选举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由各选区选民和各政党、各人民团体提名推荐。
课题6.“法”在我身边
1.了解与小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各项法律。
2.知道法律广泛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并且与每个人相伴终身。3.知道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4.知道法律赋予每个公民权利和义务。
教师在课前与学校所在地区的派出所或公安局联系,争取得到支持与帮助。第一课时 ·
1.导人。“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三年级学习有关规则的内容时,教科书上曾经提到过法律,并有一个简单的解释,现在谁能说一说,什么是规则,什么是法律?”请几个学生回答。(规则是人们共处时共同制定和遵守的要求,法律是最大的规则。)教师告诉学生:“你们经常从电视、报纸、广播中听到法律这一概念,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法律和我们每个人的关系。首先,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法律与我们小学生的关系。”
2.全班讨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5页的两幅图画及相应的文字,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加以引导,以便使学生的意见具体准确。比如两幅图中成人的做法对不对,是否违法,哪部法有相关的规定等。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说明和补充。
3.伙伴讨论。教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5页下方民警的话,并提问学生,见到过,或者自己有过民警叔叔提到的小学生违法的行为;通过今天的学习,么看法。教师给学生一些时间,同桌之间相互讨论,然后请他们发表意见。
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进行评价,解释什么是“训诫”(批评、学校处分等),并鼓励学生今后遵纪守法,做优秀小公民。
4.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强调法律与小学生的密切关系。布置家庭作业。第二课时
1.导入。请学生欣赏并阅读教科书第26-27页的图画、照片和文字,并提问学“这些内容告诉了我们什么?”教师应肯定学生回答中合理的方面,告诉他们,这节课要学习更多的有关法律的内容。
2.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教科书第26~27页的图画和文字,就每一幅图画及文字的具体内容展开讨论:这个法律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内容?教师可以逐一提问学生,看他们是否真正明白了,并加以补充、解释和说明。
3.教师强调:现代社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法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法律伴随着人的一生,所有的人在生活中都离不开法律。阅读教科书第27页上方小文的话。
4.阅读与讲解。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6~27页的内容。教师板书:
教师讲解:“前面谈到了,在共和国,公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的安全、利益都有充分的保证,然而如何保障呢?最根本的保障就是靠国家的宪法。”教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8页教师的话,告诉学生: “人民选出的代表制定宪法,整个国家,每个机构、单位和个人都按照宪法行动,同学们经常听到的‘依法治国’就是这个意思。宪法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简单解释权利和义务:权利——可以做什么,义务——必须做什么)。教科书第28~29页的内容,就是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部分权利和义务。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这些照片和文字,提到了哪些权利和义务?”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给予必要的补充,并将答案分别写在黑板上。权利包括:(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残疾人平等地劳动、生活和受教育的权利,言论、出版、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被救助的权利„„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想一想还有哪些其他的义务。
“从前面的学习中,同学们了解了我们国家的许多法律,它们与宪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既然宪法已经确定了公民的各种权利和义务,为什么还要有各种各样其他的法律呢?”(因为宪法是根本大法,不可能把每项权利和义务都解释得非常具体清楚,因此,要根据这些权利和义务制定更详细的法律。比如,宪法中规定公民有纳税的义务,根据这一条,就制定了所得税法;宪法中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根
据这一条,就制定了各种教育法。所以说,宪法是“根本大法”。)教师提问学生: “是不是只有共和国才有法律?我们国家的封建社会有没有法律?那时的法律与今天的法律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也有法律,但那时的皇帝是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法律是君主统治人民的工具,在内容上主要是限制人民,要人民服从。如必须做什么、不许做什么,如果触犯了就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等。只有义务和被惩罚,几乎没有权利。现代的法律不同,因为公民是主人,法律是公民通过代表大会自己制定,并以此来管理国家的。它不仅规定了义务,而且规定了权利,比如受教育的权利,公民的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这是古代的法律所不能比拟的。
4.教师小结,布置家庭作业。
法律的内容条款有助于学生对于法律意义的理解,因此教师可以搜集一些有关的法律条文,并选择那些学生熟悉的、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能引起他们兴趣的内容。要注意避免选择那些离学生生活太远而令他们难以理解的内容。
1.将课上学习的内容向父母做介绍。2.完成教科书第2白页的“现在我懂得了”。
1.对学生的书面作业“现在我懂得了”给予等级性评价。2.对学生上课的情况,尤其是讨论时的参与情况进行评价。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节选)第十二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的,应当依法承担责任。
第十四条 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第十五条 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节选)第四条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第五条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节选)第六条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以及A文遗迹、古树名木,应当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严禁破坏。
第五单元
历史告诉我们
主题一 从统一到鼎盛(建议6课时)
课题1.秦汉一统
第一课时
1.知道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理解统一对国家发展的好处。3.学会全面地看待历史人物。4.学会计算历史年代。
1.教师准备有关秦朝历史的资料,如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介绍文字和照片、秦统一的措施等。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搜集。
1.导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0页的课文。教师提问: “课文里的问题和赞叹,你也曾经有过吗?你也曾经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吗?下面的图你见过吗?它告诉我们什么?”让学生交流有关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知识及感受。·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对导读图的理解:“这支阵容齐整、装备齐备、威风凛凛、气吞山河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秦陵兵马俑,似乎在向我们展示秦始皇当年无往不胜的浩荡军队,显示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强盛和文明。”(板书课题)2.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并对每一句话的内容做简要的提问和说明,帮助学生了解秦朝和汉朝分别是我国历史上的第几个朝代。
3.理解与计算。(1)让学生查看教科书上的历史年表,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并给予说明解释。(2)请学生计算一下秦朝至汉朝共经历了多少年。
(3)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不要急于明确谁是谁非,应借此介绍公元纪年的计算方法:以公元1年——公元元年为纪年开始的标志,由元年向后推算,称为XX年。由元年向前推算,称为前XX年。每十年为一个年代,每百年为一个世纪。请学生想一个办法,用一个图表来表示公元纪年的方法,并想一想它与数轴有什么不同(无零);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到公元105年东汉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其间共相距多少年(325年);秦朝至汉朝共经历了多少年(440年)。
4.讲解与思考。教师提问:“你能从课题中看出,秦汉440年的历史特征是什么吗?’’(统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3页上面的课文后,简单讲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然后出示战国七雄分布图,并做讲解: “秦王嬴政继位时,与秦国并立存在的还有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他运用远交近攻的战略,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一举统一了中国。”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什么叫“第一个’,“统一的”。教师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多民族”和“统一”的意义。(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在秦汉时期都是统一的国家。)5.模拟表演。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项内容(文字、货币、度量衡、道路等)讨论统一的意义,并准备向全班做介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小品表演等形式把讨论的结果表现出来。并组织学生讨论:“统一有什么好处?不统一行不行?你能从教科书第32页的故事和大家的模拟表演中得到答案吗?不统一文字行不行,统一有什么好处?”(统一结束了战争的局面,有利于社会安定,而安定的社会才能够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6.讲解与讨论。请学生讨论秦始皇名字的由来。教师可做如下补充: “秦王赢政统一天下后,觉得如果再用王等称谓不能显示他至高无上的地位。他认为自己统一了天下,功绩卓著,‘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于是就将两者合二为一,叫做‘皇帝’。他自认为是第一个皇帝,历史称他为‘始皇帝’。虽然,秦始皇自称是第一个皇帝,以后二世、三世、万世一系,子子孙孙传下去,可是,秦朝只经历了15年就
灭亡了。”
7.思考与评价。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3页乐乐的话,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秦始皇。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教科书第33页教师和乐乐的话展开讨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简短的发言,客观地评价秦始皇。(秦始皇的统一,使中国结束了连绵不断的战争。由于没有战争,人们的生活安定,社会财富可以积累,为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秦始皇还有另外一面,即他是一个非常残暴的统治者。)教师在学生讨论时进行巡视,并用上面括号中的要点加以启发,鼓励他们在发言中加以论证。教师应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8.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关于对秦始皇的评价,学生可能会根据统一和他的专制两方面去谈,教师可稍稍补充一点内容,使他们的评价更客观,但要充分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积极作用。
1.背诵朝代顺序歌。
2.搜集有关汉朝饮食文化的资料,如面条、饺子、烧饼的来历等。对学生在课上的参与度进行评价。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5千米的临潼区骊山北麓。秦始皇陵及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20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
秦始皇陵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为造此陵征集了70万个工匠,建造时间长达38年。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千米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号坑为“右军”,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样大小的陶俑、陶马约6000件;二号坑为“左军”,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三号坑有武士俑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是统帅地下大军的指挥部。这个军阵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了青铜铸大型车马两乘。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这些按当时军阵编组的陶俑、陶马为秦代军事编制、作战方式等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世界遗产委员会对秦始皇陵做出了如下评价:毫无疑问,如果不是1974年被发现,这座考古遗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将依旧沉睡于地下。秦始皇,这个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殁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阳的格局而设计建造的。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第二课时
1.知道汉朝是一个强盛的国家。2.了解汉朝的多方面成就。
3.知道汉武帝和苏武等重要的历史人物。4.从饮食传统感受古代与现代生活的联系,以及中华文明的悠久。
1.导入。让学生背诵历史朝代顺序表,教师提问:“秦朝以后是哪个朝代?算一算从汉朝开始至今有多少年?”教师总结:“历史虽然走过了两千多年,但是,从今天的生活中还经常能够见到汉朝时期的历史对我们的影响。”
2.阅读与理解。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4页老师的话。教师谈话:“面条、饺子这可是我们今天最常见的食物了,你们喜欢吗?面条、饺子的历史已经有两千多年了,为什么这两样食物能延续下来,并能走出国门,受到世界很多民族的喜爱呢?长长的面条虽然‘其貌不扬’,却很快征服了美国人的胃口。在美国报纸的饮食专栏中,大标题写着‘到处都有人吃面,到处都开了面食店’。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食
品,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就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美食。我国北方人有一种习俗,逢年过节,迎亲待友,总要包顿饺子吃。尤其是大年初一,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包饺子边聊天,其乐融融。‘水饺人人都爱吃,年饭尤数饺子香’,当人们吃着滑润适口、滋味鲜美的水饺时,谁能不赞美我们文明古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呢!”
3.探究活动。学生根据自己完成的家庭作业,讨论饺子的来历。教师引导:“各种传说虽然不同,但都反映出饺子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你们知道西安的饺子宴吗?虽说仍然是饺手,不过形、色、味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原材料的选用、制作工艺,到组合方式、吃的方法,都有一些新的发展,增添了不少新的情趣。传统的大众化食品,一跃而成为招待佳宾的高档宴席上的主角。”
4.讲解与思考。教师谈话:“在汉朝,不仅饺子、面条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而且由于小麦的普遍种植,还出现了以小麦为原料的食物——饼。饼是‘并’的意思,因为以水和面,好像将两者并起来。火烧而食者,为烧饼;蒸笼而食者为蒸饼,即馒头。在我国的饮食文化中,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始于汉朝。你们知道这么多种面食的出现说明了什么吗?农业、水利、农具、技术的发展给农作物的种植带来了变化,使得人们的生活更丰富了。”
酿酒业:汉朝的统一,使农业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为酿酒业的兴旺提供了物质基础。
手工业:中国是丝绸的故乡,汉朝丝织技术和纺织机械都领先于世界。从现已出土的汉朝的丝绸看,有的像天上的云霞般灿烂,有的像地上的鲜花般绚丽多彩。据说,汉武帝一年中征集天下的丝绸500万匹,可见丝织业的产量、质量都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峰。
教师可以以马踏飞燕为重点,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6页有关马踏飞燕的课文,然后向学生介绍:骏马在中国古代是作战、运输和通讯中最为迅速有效的工具,强大的骑兵也曾经是汉朝反击匈奴入侵、保持北部地区安定必不可少的军事条件,所以汉朝人对马的喜爱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并把骏马看做是民族尊严、国力强盛和英雄业绩的象征。因此,大量的骏马形象出现于汉朝的雕塑和工艺作品中,其中最令人赞叹的就是举世闻名的“马踏飞燕”。
5.教师总结:‘‘汉朝的统一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布置家庭作业。内容十分贴近生活,而且比较轻
松,学生容易被吸引,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防止教学的表面化和肤浅,应注意从饺子、面条等常见的食物出发导学生提升和深化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悟。
2.教师可以对教科书中呈现的汉朝文化的不同方面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搜集有关汉武帝以及苏武的各种资料,包括史实、故事、传说,也可以是汉朝其他著名历史人物的事迹。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1.饺子的来历
相传东汉末年冬至的一天,“医圣”张仲景看到老百姓饥寒交迫,许多人两只耳朵被冻伤,而且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于是他在总结了汉朝300多年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的形状,煮熟之后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伤的耳朵,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之为“扁食”或“烫面饺”。·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2.西安饺子宴
西安饺子宴于1984年推出,至今已有几百个不同的花色品种。饺子宴已成为西安名吃一绝,它还被称为“神州一绝”。有人说,不看秦始皇兵马俑不算真正到过西安;不吃饺子宴,也不算真正到过西安。西安饺子宴以它特有的魅力理所当然地赢得了海内外宾朋的好评。如今,西安饺子宴正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3;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又称“马超龙雀” “铜奔马”,青铜制,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0厘米,制作于东汉时期,出土于甘肃武威雷台墓。
第三课时
1.知道汉武帝在汉朝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2.了解汉武帝时期的一些历史人物,感受汉朝的强大。
3.感受苏武、张骞为沟通民族友好、促进中外交流而忠贞不渝、坚毅顽强的开拓精神。师生搜集有关汉武帝以及汉武帝时期著名历史人物的史料。
1.导人。“我国人数最多的民族是汉族,汉族使用的文字亦被称为汉字,由此也反映了我国古代汉朝的强势鼎盛对后世影响至深。汉朝产生了许多对历史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其中尤以汉武帝最具代表性。汉武帝凭其雄才伟略,使汉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学术等诸多方面开创了新纪元。”
2.交流活动。教师引导:“同学们在课下都搜集了有关汉武帝的材料,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吧。”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关于汉武帝时期的史实与故事,然后各小组向全班做汇报。
3.故事会。“汉武帝时期有不少名垂千古的英雄人物,你都了解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呢?你最佩服谁?为什么?”请学生介绍有关司马迁、张骞、霍去病、张衡、蔡伦等历史人物的情况。
4.阅读与讨论。在学生阅读“不辱使命的苏武”一文的基础上,教师提问:“苏武出使的目的是什么?他为此付出了多少年的代价? 你认为他值得吗?”然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学生: “你知道张骞吗?请你给大家介绍一下。”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地作补充。
5.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1.本课涉及的内容较广泛,教师应积极围绕汉武帝时期的强盛而准备资料,开展教学活动。同时也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搜集资料。
2.由于内容丰富,在一课时中完成可能比较紧张,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或有所侧重,或适当增加课时。完成“我眼中的汉朝”,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课题2.唐朝盛世
第一课时
1.知道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2.知道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参见第82—89页。
师生搜集有关唐太宗的资料。
1.导人。教师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我国古代最辉煌的时期是什么时候?盛世的唐朝是怎样一种状况?”教师简介:唐朝(公元618—917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
2.讨论与讲解。学习有关唐太宗的内容,全班交流:“关于唐太宗,你知道多少?”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做适当的补充说明:
李世民被称为中华帝国的千古一帝,为唐朝的第二位君主,他是高祖李渊的次子。唐太宗即李世民,“世民”的含义是“济世安民”。
唐太宗受到历代帝王将相和百姓的推崇与赞美。唐太宗在位共23年,虽然他在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远远比不上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但其业绩却是在历史上最杰出的。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处于当时世界上领先地位。
3.探究与交流。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8页关于唐太宗的简单介绍,并通过以下问题引导他们思考: “从这篇短文和你从其他地方了解到的,你能否说出唐太宗治理国家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吗?你最欣赏他的哪些地方?为什么?你怎样理解‘皇帝好比是船,老百姓好比是水,水能载船,也能把船打翻’这句话?你怎样理解‘任人唯贤,取人之长’这句话?它有什么好处?” .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8页“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故事。教师提问: “什么叫‘纳谏’?什么叫‘进谏’?(谏,是意见、主张,臣子对皇帝提意见叫做进谏,皇帝倾听意见叫做纳谏。)什么叫‘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你觉得魏征这句话有什么道理吗?在你的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事情由于‘兼听’带来了好的结果,哪些事情由于‘偏听’而造成了不好的结果?魏征常常顶撞唐太宗,而唐太宗不但没有杀他,反而把他比做自己的一面镜子,从中你是否体会到了唐太宗与众不同的地方? 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
4.教师总结:“由于唐太宗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秩序安定的局面。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贞观之治’。”布置家庭作业。
1.在学生交流有关唐朝的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时,要注意将其与电视剧反映的有关内容加以甄别。
2.关于唐太宗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教师可做适当的补充。阅读有关唐太宗的历史记载或故事。
对学生搜集资料的状况和课上的交流状况进行评价。第二课时
1.通过对长安城的了解,进一步感受唐朝的强盛。
2.通过学习鉴真东渡、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通婚的历史史实,理解民族融合的意义,进一步感受唐朝在民族友好交流中所体现出的强盛。
3.初步理解交流对于文化和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4.提高分析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1.教师准备世界政区图。
2.教师了解学生以前在其他课程中学过的以及通过其他渠道所了解的有关唐朝的知识,以便在教学活动中加以利用。
1.导人。教师引导:“有谁见过北京古城的照片或者图画?北京古城内的布局有何特点?北京古城是明清时期修建的,但你知道吗,它是仿照唐朝的都城长安城修建的。” .
2.阅读与讨论。让学生观察教科书中呈现的长安城结构图,并提问学生:“它与你知道的北京城有哪些相似的地方?”请学生阅读课文,并提问:“长安城的特点是什么?宫城和皇城各是什么地方?西市、东市各是什么地方?从中你看到长安城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有‘唐人街’,那里是海外中国人集中的地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称呼呢?”(由于唐朝在当时的世界上地位非常高,加上中国的使者和商人也出现在亚洲各国,所以外国人便将中国人统称为“唐人”,现在的西方人有的仍然称呼中国人为“唐人”,“唐人街”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也说明了唐朝的对外交往是很频繁的。)3.探究与思考。“你能通过教科书第40—41页所出示的资料,说明唐朝对外交往的情况吗?”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教科书所提供的资料,说明当时的唐朝都与哪些国家有来往;引导学生从图片和图表中寻找答案。例如,留着大胡子的阿拉伯使者、铜镜上的地中海风格的花纹、琵琶上的波斯风格图案、有胡服(少数民族服装)特点的唐装,以及“主要外国使团人唐次数一览表”等都是学生探究的资料。教师可出示世界政区图,引导学生查找与唐交往的各国的位置,并让学生在这些位置上做出标记(可用颜色鲜艳 的红纸),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唐朝在当时世界中的显赫地位。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问学生: “广泛的交往给双方带来了什么好处呢?”
4.阅读与思考。教师可通过示意图和“不怕艰辛的文化使者”等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探究。教师提问学生:“读了鉴真六次东渡日本的故事,你怎样评价鉴真?”教师应注意从鉴真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对传播世界上最先进的唐朝文化所做的贡献等方面加以引导。
5.自由讨论:“关于文成公主,你们又知道多少呢?文成公主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唐朝不仅对外交流频繁,而且也注重与各少数民族进行友好往来和交流,文成公主人藏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6.教师小结。通过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以及繁荣的情况,强调交流对于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布置家庭作业。
1.本节课的探究活动较多,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科书所呈现的资料来说明唐朝的强大,培养学生分析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
2.教师要注意多搜集一些资料,以便丰富教学内容。
3.如果学生自己搜集了有关资料,应当尽可能加以展示和运用。
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某一方面,搜集有关唐朝文化的历史资料。
对学生分析资料、运用资料的情况进行评价。胡是地处中原的汉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2.《虢国夫人游春图》
《虢国夫人游春图》是一幅工笔重彩卷图,它绘在细密平滑的宫绢上,再现的是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姐虢国夫人及其眷从挥鞭策马、盛装出游的情景,展示了虢国夫人在众女仆的导引和护卫下,乘骑踏青游春的浩荡气派。画中的衣冠服饰与史载相符。画中的妇女除男装外,有的将头发束一长把斜落在脸侧,时称“堕马髻”。这本是汉朝的发饰,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复现。正如唐朝诗人白居易在《上
阳白发人》中所吟的那样:“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3.唐招提寺
坐落在日本奈良。公元759年由鉴真亲自设计、主持修建。鉴真去世后,由他的弟子续建完成。寺院庄严大方、雄伟壮观、富于和谐荚,是当时日本建筑艺术最完美的代表。
4.鉴真干漆坐像
鉴真干漆坐像是鉴真死后,他的弟子用中国特有的脱胎干漆的方法塑成的。“国宝”,长期受到瞻拜。
第三课时
1.了解繁荣昌盛的唐朝文化。2.感受和体会唐朝文化的发达。
3.在某个方面加深对唐朝文化成就的认识。
1.教师就教科书出示的内容,搜集有关唐朝文化的资料。
2.了解学生此前学过的或了解的有关内容,如语文课中学过的唐诗等知识。1.导人。教师引导: “前几节课,我们分别从唐朝的政治、经济、国际交往等方面了解了唐朝的强盛,那么,唐朝的文化是怎样的呢?教科书第43-44页向我们展示了唐朝文化发展的一些情况,其中有人物、艺术、书法、诗歌等,请同学们分成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探究,也可以超出教科书的范围进行选择,并准备在下次课上向全班做介绍。”
2.小组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巡视,并适当地进行启发。教师应提醒学生写出提纲。还应特别注意的是,对于需要在课后补充的内容要落实到具体的人,应鼓励小组成员全员参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选择,或者由教师指定。(1)欣赏敦煌壁画。(2)欣赏颜真卿书法。(3)探究筒车:作为一种农业灌溉器械,它是怎样发挥灌溉作用的?教师可适当地补充资料,例如,用水力来推动,大大节省了人力与畜力,是古代少有的“自动化”机械。它能够把水提高到33米高的地面进行灌溉。如果将两部筒车相接,就可以把水提高到66米。这在古代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创造,而且它的结构又如此简单,对许多地高水低地区的作用尤为显著。这个筒车的动力,既可以是人力或畜力,在具备较高流速与较大水量的地区也可以是水力。(4)赛诗会:学生可以做简单的道具、服饰,仿唐人吟诗。既可以小组先排演,然后向全班做表演;也可以个人参赛,比一比谁背的诗多;还可以通过配画的形式来展现。请学生自己定评比条件、评比规则。(5)阅读陆羽写的《茶经》,讨论饮茶的习惯和历史。(6)阅读“大度的娄师德”一文,并提问学生:“你欣赏娄师德吗?为什么?”
3.全班交流。各个小组向全班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
4.教师总结。对于唐朝在文化上多方面的灿烂成就做简要总结。布置家庭作
1.教师可以根据各小组交流的题目进行补充和讲解,详略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
2.教师应帮助协调各小组选择的题目,尽量避免重复,最好对教科书上的内容均有涉及。
3.教师应帮助学生确定难度相当的题目。题目要具体,如某个诗人、画家、书法家的生平事迹,关于敦煌、唐三彩等,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资料。
4.教师在总结唐朝的作用时,可以参照资料库中提供的“唐朝成就”。完成“唐朝小百科”。
针对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给予评价和记录。
如果在活动中有小组采用全员参与的发表形式,应予以提倡并提出表扬。对各个小组准备的质量给予等级性评定,以鼓励和肯定良好的学习态度及方法对学生完成的“唐朝小百科”给予书面评价。
主题二 野蛮与文明(建议3课时)
课题1.血与火的时代
1.知道在欧洲历史上重要的探险对于人类历史进步的重要意义。2.学会全面地思考和评价历史事件。3.粗略了解一些著名的探险事实。
1.导人。提问学生有关哥伦布、麦哲伦的内容,请他们就自己了解的内容进行发言。教师应肯定学生的发言,并告诉他们在今天的课上将会了解得更多。
2.探究讨论。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46页的课文。教师强调: “课文告诉我们,欧洲有大约1000年左右的时间是处于宗教统治之下的,发展非常缓慢,也相当落后,但是到了14—15世纪开始发生变化。哥伦布和麦哲伦的探险就是重要的标志。为什么他们的探险那么著名,一直到今天还被人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进行探究。”教师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并引导他们得出括号中的结论,鼓励他们在讨论中参考教科书。教师还可以将地球仪或自制的代用品发给学生,鼓励他们在思考和发言时利用地球仪。教师也应充分地利用地球仪启发学生。
哥伦布和麦哲伦的探险得到了什么结果?(“发现了美洲大陆,证明了地球是圆的。)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学生,为什么发现要加上引号?(因为美洲大陆本来就存在,只不过当时的人们不知道。)教师可以参照资料库的有关内容对这两位探险家做简要介绍,注意对学生在导人活动中的发言做补充或修正。
“海洋不再是障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过去人们对于自己居住的陆地以外的地方并不了解,不知道海洋的另一端是什么,也很难直接与居住在遥远地方的人们相互交往,但是在哥伦布和麦哲伦的伟大探险之后,人类可以在海洋中航行,往来于各个大陆之间。)在哥伦布、麦哲伦之前,各个洲居住的人们有没有来往呢?是怎样来往的?(有来往,主要是通过陆地上的道路。)教师要启发学生联系到中国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带到了阿拉伯国家,然后又带到了欧洲,沟通了东西方文明。
比较一下陆地交流与海上交流有哪些不同?(利用地球仪,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首先,使得交流更加方便、直接,比如,从中国到埃及、从中国到欧洲、从欧洲到印度都是不可能直接到达的,因此往往要通过许多国家一次次交易,价格会越来越贵,而且如果某个国家或地区有战争,交流很容易中断。其次,用来交换的物资数量大大增加,尤其是
在没有火车、飞机的时代,一艘木船也可以运送几千千克的物资。但如果是陆地交流,只能用马、骆驼等,是无法与之相比的。又如,速度加快。过去骑马每天最多走几百里,而且晚上必须休息,而在海上只要几个人轮流工作就可以昼夜航行等。)教师应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想像。
海上交流给人类带来了什么?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参考教科书第46-47页的内容得出答案。
为什么本课题的名称是“血与火的时代”?(欧洲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掠夺财富、贩卖奴隶、不平等交易、侵略等,给非洲、美洲、亚洲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3.教师总结要点,布置家庭作业
1.本课题的内容以前学生可能都听说过,但未必真正理解其真实意义,教师要通过讨论使他们提升有关的认识。
2.本课题内容比较深,只要学生基本理解即可,不必要求过高。1.新航路产生的背景
从15世纪起的200多年,欧洲的许多冒险家在茫茫大海中进行了多次的远洋航行。他们到达了西非、东非沿岸及非洲最南端,到达了亚洲以及他们前所未知的美洲,完成了环绕地球的航行,同时也开始了残酷的殖民掠夺。
远航的直接原因是寻找新航路。在封建时代,东方的奢侈品源源不断地运入欧洲,令那里的统治者惊羡不已,以为东方是财富的源泉。但从14世纪起,西亚一带政治**,东西方陆路交通不便,加之土耳其人又控制了东部地中海,限制了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为此欧洲商人希望另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寻找新航路之所以能够形成巨大的热潮,说到底是因为欧洲社会的变化。新兴的商人、日渐没落的贵族、新兴的专制王权都在疯狂地追求财富,都想到富庶的东方去掠夺财富。这种掠夺的欲望,是新航路产生的根本原因。
课题2.世界在发展,生活在变化
1.了解机器生产与手工生产的区别。
2.初步体验和认识工业化对于人类的重大意义。
3.学习运用批判性思维认识工业化,认识中国的近代史。第一课时
简单调查学生对于本课有关内容的了解程度,特别是深度和准确度,以便把握教学的分寸。
1.导人。请学生谈一谈对爱迪生的认识和了解,并比较与教科书上的介绍有什么不同。
2.自由讨论。肯定学生对爱迪生这位科学家的了解,并告诉学生,爱迪生是对工业革命以及后来的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人物。请学生朗读课文,并提问学生“什么是工业化”。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以便帮助学生理解工业化。你们穿的鞋子、衣服是从哪里来的?(工厂制造出来的。)在工厂里是怎样制造的?(工人用机器生产出来的。如果有的学生了解有关情况,请他们讲一讲生产流水线等情况。)那么,在人类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一直是这样的吗?在古代,人们是怎样得到鞋子和衣服的?(自己制作或者由鞋匠、裁缝制作。今天虽然也有,但却很少。)自己制作与用机器制作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利用机器制作,效率会大大提高,产量可以大幅度提高,还可以降低成本。)教师告诉学生: “鞋匠、裁缝是靠自己的技术用手工生产鞋子和衣服的,因此人们把这种生产叫做手工业。工业化,就是用机器代替人的手工和技术进行生产,它的标志之一就是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在蒸汽机之后,人类又有了许多重要的发明,而且有许多在今天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科书上有两个年表,列举了一些发明,下面让我们来探究一下。”
3.小组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从年表中选择一或两项发明进行讨论:它为人类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教师巡视并适当地提供帮助,提醒学生向全班汇报时要以具体的问题来说明。比如:一位鞋匠一天做一双鞋子已经是很快的了,如果采用蒸汽机带动机器,会怎么样;过去纺线用小纺车,一天纺的纱不够做一件衣服的,如果用纺织机呢;没有天花疫苗时,一旦天花流行会怎么样,等等。
4.全班交流。各个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的讨论结果。
5.教师总结。教师针对学生的介绍进行评价,强调工业化对人类进步的意义。布置家庭作业。
1.在讨论中,教师要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机器生产与手工业生产的区别。
2.关于电的应用以及电气化时代,不必要求学生详细了解,教师简单说明是工业化中一个新的阶段即可。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的发源地是英国。从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开始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首先是从纺织领域开始的。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织布法,使织布过程大大加快。1746年,织工哈格里夫制造出一种手摇纺织机,并用他女儿的名字将其命名为“珍妮机”,它可以同时纺16-18只纱锭。之后,经过不断改进,在1765年,工程师卡特莱特发明了水力织布机,把织布效率提高了40倍,大规模织布工厂随之出现。1769年,徒工出身的机械师瓦特在前人发明的基础上,发明了第一台蒸汽机。1782年,他又试制成功了一部联动式蒸汽机。第一座应用瓦特蒸汽机的纺纱厂于1784年建成了。蒸汽机也被其他工业部门广泛采用,并传到欧洲大陆,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率。
机器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冶铁和采煤工业的发展,并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革新。1819年,第一艘汽轮横渡大西洋;1825年,第一条铁路在英国试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煤铁工业的发展。到了19世纪40年代,大机器工厂推广到重工业部门。
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工业生产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例如,1785年,棉织品的产量是4000万码,1850年增至20亿码;1800年,煤产量约为100旧万吨,1850年达到4900万吨。1800年,铁产量为25万吨,1850年达到1225万吨。
英国资产阶级依靠海上、商业和殖民霸权,把自己的产品推销到世界市场,特别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印度原来向英国输出精细的麻织品,但工业革命后,英国的棉织品大量倾销到印度。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和人口分布。以往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的西北部,这时成为棉纺织业和煤铁工业的中心,新的工业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利物浦等迅速发展起来。到1851年,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
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也创造了新的革命力量——工人阶级(无产阶级)。第二课时
了解学生对上次课学习的感受。资料来源《简明世界史》《世界通史》
1.导人。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50页的课文,然后相互议论一下。教师强调:“工业革命后,出现了现代化的城市,就像课文中所说的,城市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33
也就是社会发展的中心。现代化的城市给人们带来了与古代完全不同的生活。这就是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2.头脑风暴。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9页和第51上方的几幅照片及说明,然后讨论和评价。教师通过问题进行引导: “这些变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是怎样的?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引导他们懂得,工业化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富裕和方便,另一方面也带来了问题与苦恼。
3.探究与思考。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2页“在同一时期中”的内容,然后让他们以自由发言的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可以用以下问题进行引导: “这两组图片反映了什么?你从中想到了什么?”
4.教师小结,布置家庭作业。
1.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相当的思考能力,本课可以让他们很好地实践批判性思维。关于工业化影响的讨论,以及关于同一历史时期与中国对比的讨论,都是很好的题材,教师要积极进行启发引导。
2.为满足学生实践批判性思维的需要,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不同意见之间的争论。即使学生的意见具有明显的错误,也不要马上下结论,而是让他们通过争论互相说服。
第六单元
向人民英雄致敬
主题一 勿忘国耻(建议5课时)
课题1.罪恶的战争
1.知道西方殖民者蓄谋已久的企图,卑鄙的英国人用鸦片敲开了中国的大门;知道1840年我国在那场罪恶战争中所遭受的欺凌和所蒙受的耻辱,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知道列强的强盗行径,了解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史实,振奋民族意识。3.知道中国人民面对侵略的英勇反击。
教师必须对19世纪初期以英国为首的西方殖民者对中国阴谋策划的鸦片贸易,及嗣后发动的罪恶的鸦片战争的历史事实比较清楚。可以在教科书基础上准备些更为翔实的历史资料作为教学的补充。
第一课时
1.导人。“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生产的发展,刺激了各国贸易的发展。他们积极开展航运贸易,大力开拓殖民地,占领市场,进行掠夺。当然,他们也把触角伸向了文明富裕的中国。可是他们在与中国的贸易中没有占到大便宜,于是,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一个罪恶的阴谋出笼了。”
2.阅读与讨论。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5页及第56页上部的课文。教师用下列问题引导,让学生参考教科书讨论,并予以补充修正。
“祖国的屈辱、民族的灾难是怎样造成的?列强是怎样敲开中国的国门?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什么?”
教师总结:“19世纪初年,西方列强用罪恶的鸦片敲开了中国的大门。鸦片是用一种名叫罂粟的植物果实中的浆液熬制出来的毒品。人们吸食以后,就会产生强烈的依赖性,形成毒瘾,腐蚀身体和精神。西方列强把这种害人的东西走私运进我国,骗走我国大量的白银。教科书第55页的内容告诉我们,从1800—1840年的40年间,英国走私到我国的鸦片就有40多万箱,从我国掠夺了三四亿银元。大量的鸦片严重
地毒害了中国人的身体,使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下降,中国陷入了‘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的局面,面临深重的灾难。”
3.阅读与讨论。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6页上部关于鸦片来源及危害的课文。教师用下列问题引导,让学生参考教科书讨论,并予以补充修正。“根据你所知道的,说说毒品对人的巨大危害。”
4.讨论。“英国商人为什么把在英国禁吸的鸦片偷运到中国,诱使中国人吸食?这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英国商人深知鸦片的毒害作用,他们就是利用被诱使吸食鸦片上瘾的中国人所产生的依赖性,不断扩大对中国的鸦片走私贸易,大量地骗取中国的钱财,腐蚀中国人的身心,达到控制中国、不断掠夺中国的阴险目的。所以课文里用了‘卑鄙’二字来说明英国殖民者的阴险,实在是再准确不过了。”
5.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19世纪初期,英国殖民者精心策划的卑鄙阴谋,利用走私的手段对中国大肆开展鸦片贸易,大量地骗取中国的钱财,腐蚀中国人的身心,阴谋达到控制中国、不断掠夺中国的目的。”
第二课时
1.导人。“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19世纪初年,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为了达到控制中国、不断掠夺中国的目的,对中国大肆开展了卑鄙的鸦片毒品走私贸易,使中国一步步走向衰败。面对列强精心设计的深渊,中国人怎么办呢?”
2.教师讲授:“大规模的鸦片贸易,不仅使中国的白银源源外流,中国人大量吸食鸦片,沾染上毒瘾,身体和精神都被腐蚀,形同骷髅。中,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一些大臣—亡书道光皇帝,主张严禁鸦片。”而且这时清政府有许多。
3.阅读与讨论。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6页下部和第57页的课文及插图。教师用下列问题引导,让学生参考教科书讨论,并予以补充修正。
“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为什么会得到广大军民的热烈拥护?林则徐禁烟的方法为什么这么复杂,一把火烧掉不是很简单吗?”
教师总结:“广州地区是英国商人走私鸦片集中的地区,广东的军民耳闻目睹,甚至是身受鸦片的毒害,亲身感受到了英国商人的恶毒,早已是义愤填膺了。现在终于有了主持正义的官吏来解决鸦片问题,揭发英国商人的阴谋,领头反击外国侵略者的侵略,在爱国和民族情绪不断高涨的情况下,广大军民热烈拥护和积极响应支持林则徐的禁烟主张。”
“鸦片这种毒品不像其他物质,它在燃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烟气会对人造成危害,燃烧以后所产生的灰烬易燃有毒,所以不能够简单地一把火烧掉。林则徐虎门销烟,将鸦片用盐水浸泡后,用生石灰煮沸的方法,造成鸦片、盐、石灰和海水混合在一起产生化学反应,彻底地消除了鸦片的毒性,所产生的渣沫再也不能够被吸食,海水的退潮把这些废渣排人大海,整个过程不会对人造成危害,销毁得十分干净。这既是对英国商人有力的回击,又反映了我国人民的聪明才智。”
4.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汉白玉浮雕“虎门销烟图”。
教师讲述:“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以后,立即下令收缴鸦片,驱逐外国鸦片商,缉拿烟贩,严令进口船只写出书面保证:‘永不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收缴了鸦片1188127千克。1839年6月3日开始,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上销毁鸦片。在海滩上挖出了两个很大的方形水池,池中灌满了海水,成箱的鸦片被切碎了倒进水池中,再倒进生石灰,水池中顿时沸腾起来,热气蒸腾,列强用来毒害中国人的罪恶的鸦片就这样被销毁了。虎门海滩上,人山人海的围观人群发出了雷霆般的欢呼声。林则徐主持的虎门销烟进行了23天,销毁了全部收缴的鸦片。”
5.全班讨论: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说明了什么?”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这一壮举洗去了给中国带来的耻辱,充分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
6.阅读与讨论。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8页的课文及插图。教师用下列问题引导,让学生参考教科书讨论,并予以补充修正。
"恼羞成怒的鸦片贩子和英国政府怎样对待林则徐发动的禁烟运动?在鸦片战争中失败了的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个怎样的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在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英雄事迹中,可以向学生介绍老将关天培抗英献身的故事,介绍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事迹。
教师讲解:“在这种形势下,中国人民开展的禁烟运动,粉碎了英国等列强利用鸦片掠夺中国财富的美梦,英国依靠其坚船利炮发动了罪恶的鸦片战争,腐朽的清政府最终战败,被迫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南京条约》规定了割让香港岛。
我们在上个学期学过的‘游子回家’一课中介绍的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的香港,就是那个时候被英国侵略者强占去的。《南京条约》还规定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5个通商口岸等屈辱条款,进一步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一词的含义。“殖民地是一个国家被其他国家统治。中国虽然没有完全被某个西方列强所完全统治,没有彻底沦为殖民地,但是,当时的中国政府软弱无能,与多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所以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是指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但革命果实被野心家袁世凯篡夺,此后的历届政府,也都没有真正完成反封建任务,没有真正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国社会实际上还被很严重的封建制度所统治。”
7.自由讨论。阅读教科书第58页讨论标识所引出的问题,以及下面的相关链接,并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应鼓励学生说出他们自己的看法。
8.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了解了面对英国卑鄙的鸦片走私贸易阴谋,林则徐发动的禁烟运动得到了广大军民的热烈拥护和积极响应,虎门销烟的壮举给英国人以有力的打击。恼羞成怒的鸦片贩子和英国政府发动了罪恶的鸦片战争,腐朽的清政府最终战败,被迫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人民陷入了深重的苦难之中。”
布置家庭作业:就教科书第58页的讨论标识中的问题及刚才的讨论,写出自己的答案。
1.本课题内容离学生生活比较远,也比较抽象,教师要善于在讨论中引导学生。例如,联系当前的吸毒问题,帮助学生理解鸦片的危害及帝国主义的罪恶。
2.西方列强是利用鸦片敲开中国大门、对中国实施全面侵略的,所以利用毒品鸦片是这一无耻行为的发端和关键。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理解毒品的危害,使他们能够了解侵略者的险恶用心。
1.书面回答讨论标识提出的问题。
2.收集并阅读有关英法侵略者火烧圆明园的资料。1.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并做记录。2.对学生的书面作业给予评价。林则徐
福建人。林则徐为官清廉,办事认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他曾上书道光皇帝,力陈鸦片泛滥的危害和禁烟的必要。1838年12月,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到广州以后,林则徐立即下令收缴鸦片,驱逐外国鸦片商,缉拿烟贩,严惩进口鸦片的船只。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共收缴了鸦片1188127千克,并下令在虎门海滩上销毁鸦片。此外,林则徐还大力整顿海防,倡办义勇,惩处贪官污吏,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与尊重。鸦片战争期间,他组织军民击败了英军的多次挑衅和进犯,却被腐败的清政府革职,流放新疆。1845年被重新任用,1850年病逝。
课题2.走访遗迹看历史
1.知道帝国主义对中国野蛮侵略的史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斗争,以及英雄人物的事迹,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参见第125-126页。
1.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对1840年以后列强侵华和中国人民英勇抗争的历史事实比较清楚。可以在教科书呈现内容的基础上准备些更为翔实的历史资料作为教学的补
2.电影《甲午海战》的VCD。第一课时
1。检查复习。“上节课,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以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中国从此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请你们说一说《南京条约》的内容。”
2.导入。“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由于列强无耻而且凶残地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遭受了空前的耻辱,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是,中华民族是一个坚强的民族,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尊严,面对强权,无所畏惧,开展了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在鸦片战争中就出现了林则徐、关天培和三元里抗击英国侵略军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和感人事迹。在这以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了北京,火烧了圆明园,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屈辱的《北京条约》。”
3.阅读与讲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9页的图片。“在当时中国的国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这座历时150多年修造的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以其优美的风景、精良的建筑、丰富的收藏著称于世,被誉为‘万园之园’。但是,在140多年前的1860年,英法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先后攻陷了大沽口炮台,占领了天津,直逼北京。10月18日,在那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英法联军在连续两天疯狂地抢掠圆明园中的奇珍异宝之后,又焚烧了中华文明的瑰宝,毁灭了这座综合了中西建筑艺术,聚集了无数古今艺术珍品,全世界少有的壮丽宫殿,制造了一场人类文明的大劫难,犯下了万劫不复的罪行。” 4.同桌阅读。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59页小文的日记“凭吊圆明园”,然后以同桌为伴,观察该页圆明园西洋楼残景的照片,并与左下角的原景观图进行比较,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请几组同桌发表意见。
5.教师总结:“在国家强盛的时候,我们有能力创造一个建筑奇迹。当国家衰败的时候,我们连保护它的资格和能力也丧失了。国家的强盛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关系到祖国文化财富的命运,我们应该牢记国耻,树立振兴中华的志向!”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有关圆明园的图画、照片等,通过圆明园当初的美与被烧毁后的惨况的对比,使学生感受到列强的凶残与野蛮。通过向家长请教、查阅书籍等方式,搜集有关“中日甲午战争”的资料。
关注学生在全班讨论中的表现,对于发言突出者给予表扬。第二课时
1.导人。“我们都知道,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在这以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了北京,火烧了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屈辱的《北京条约》。日本也不甘人后,1894年对中·国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
2.阅读与讲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0页下方有关邓世昌和中日甲午战争黄海海战的课文。让学生自由发言,谈一谈他们对于这场战争以及邓世昌事迹的了解。
教师讲述: “日本一直蓄谋侵略中国,经过周密策划,1894年9月17日,日本舰队袭击了正航行在黄海大东沟的中国北洋舰队,北洋舰队被迫应战。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指挥中国将士英勇战斗,士气高昂。战斗中,丁汝昌身受重伤,却仍然坚持坐在甲板上督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指挥全舰将士奋勇杀敌,多次击中日本军舰。在致远舰多处受伤、已被敌舰击中起火、炮弹已经打完的情况下,邓世昌和官兵没有丝毫退缩,他对大副说:·‘倭舰专恃吉野(日军主力舰),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他下达命令开足马力,对准日军主力舰冲去,准备一举撞沉吉野舰。邓世昌大声激励将士:‘我们从军就是要保卫国家,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我们就是死了,也要表现出我们海军的军威,保国的时刻到了!’看到这种情况,日军被吓坏了,边逃跑边施放鱼雷。致远舰被鱼雷击中炸裂,邓世昌和全舰250名将士同时壮烈牺牲。黄海大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中国北洋水师广大官兵英勇奋战,重创日军,使日舰向南退去。” 如果有条件,可以播放电影《甲午海战》的片段。
3.讨论。“邓世昌和致远舰全体官兵在黄海大海战中壮烈牺牲是一种什么精 教学中要注意强化中国军队爱国将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与之形成对照的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搜集并阅读相关的资料。爱国主义情感的确立。
1.圆明园
圆明园共占地5200余亩(约350公顷),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多年的时间里陆续缔造经营的一座皇家宫苑。全盛时期的圆明园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关的建筑群和丰富的收藏而闻名于世。圆明园是中国园林建筑史上一个精美绝伦的杰作,她以北方雄健的自然景观书写江南的柔美之情,同时又融西方的挺拔明朗于东方的诗情画意之中,将古今、南北、中西建筑之美和谐地集于一身,被诗话为“人间天上诸景备,移天缩地入君怀”,被誉为“万园之园”。
2.圆明园中的西洋楼
西洋楼是圆明园中大部分中国传统建筑之外的一处有着欧洲文艺复兴末期的巴罗克式风格的建筑。整个建筑群由当时在清宫供职的西洋传教士意大利的郎世宁、法国的蒋友仁等构图设计,由中国工匠施工营造,1745—1759年,历时14年修建完成,是从元末明初欧洲建筑传播到中国以来的第一个具备群组规模的完整建筑,也是首次把东西方两种建筑体系和园林体系结合在一起的创造性尝试。
3.北洋舰队
1880年,李鸿章创办北洋海军,在天津设水师学堂。1885年,清政府开始设立海军衙门,订购军舰,修筑军港。1888年,正式建立北洋舰队。历年添购国外大小船只。
课题3.屈辱的条约
1.知道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2.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日益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历史危机。3.思考中国富强的道路和途径。
1.导人。“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英法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日本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加上
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没有一次战争不以中国的失败而宣告结束。随之而来的就是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中国人民陷入了深重的苦难之中。”
2.阅读教科书第61页和第62页上部的课文及插图,了解《南京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的卖国条款。
3.教师讲授:“尤其是1900年6月,英、法、俄、德、意、奥、美、日组成了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后,8月又攻占了北京,与清政府勾结在一起,疯狂地镇压了英勇奋战的义和团运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了义和团运动之后,各列强又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更是把中国社会进一步推向了灾难的深渊。”
4.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2页表格第三栏中的内容,了解《辛丑条约》规定了哪些屈辱的卖国条款。同桌之间讨论:“当时,清政府一年的收入约8000万两白银,全国有4亿多人口,算一算,要还清《辛丑条约》的赔款,每个中国人要负担多少?”
5.课堂练习作业。学生根据讨论交流的体会,完成教科书第62页的作业。6.小组探究。分小组阅读教科书第63页的时局图,讨论其中的含义,思考这幅图说明了什么。教师巡视并适当帮助学生。
7.全班交流,各小组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教师予以补充。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不言而喻——指时局图显示了列强对中国的掠夺,瓜分中国的野心;一目了然——指时局图表明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的危机。
8.教师总结:“19世纪末,列强加剧了对中国的疯狂掠夺,纷纷在中国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妄图瓜分中国,在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在危机关头,中国人民逐渐觉醒,不间断地进行着顽强的探索,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主题二 觉醒的中国人民(建议2课时)
课题1.天下为公
教学目标
1.了解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英雄事迹,崇敬革命先辈,振奋民族意识,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2.知道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对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辛亥革命等历史事实比较清楚。可以在教科书呈现内容的基础上准备一些更为翔实的历史资料作为教学的补充。
1.导入。“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对中国的疯狂侵略和一系列丧权辱国屈辱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的国力越来越衰败。中国向何处去,成为摆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的一个紧迫的问题。许多仁人志士苦苦追寻救国之路,但大多以失败告终。但有一位革命者从来没有气馁,他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并最终领导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他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2.阅读与讲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4页的图片和文字,向学生介绍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以及为了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无数革命志士献出了生命,他们的事迹不仅仅是历史,而且鼓舞着无数的后人。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民主革命英烈的事迹,如陆皓东、鉴湖女侠秋瑾、林觉民等。
3.教师讲述:“1911年10月10日晚,革命党人和武昌的新军在湖北武昌发动了起义,取得了胜利,清王朝土崩瓦解了。1911年是中国农历辛亥年,所以这次革命被称做‘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11年12月,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到南京开会,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并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教师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汉白玉浮雕“武昌起义图”。
4.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64页的课文和图片,并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讨论:孙中山先生题词的“天下为公”的含义;建立民国以后,废除了哪些封建传统,开创了哪些新的社会风气;除了教科书上呈现的内容以外,还知道哪些内容。(例如:废除磕头礼,改行鞠躬礼;废除拱手礼,改行握手礼;大力开办学堂;解放妇女,妇女可以进入学堂读书受教育,可以走上社会参加工作,废除缠足等。)小组讨论后,由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教师进行补充。
5.教师总结。
1.由于这部分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教师在讲授时要尽量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比喻、解释和说明。
2.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一历史时期的国情比较复杂,因此,建议根据教科书第66页的内容进行阅读与讨论,不要讲得过于深奥。侧重点应放在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其中一些是改变了千百年来的传统。
孙中山先生,名孙文,字逸仙,广东香山县(今广东中山市)翠亨村人,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在求学期间,他广泛地阅读了西方政治、历史、社会方面的书籍,确立了民主的思想。他越来越认识到,中国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贫穷落后的根源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西方列强的残酷掠夺,要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凌,必须推翻清王朝的统治。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进步华侨的支持下,在檀香山创立了兴中会。兴中会以推翻清政府、振兴中华为目的。1895年2月,孙中山又在香港成立了兴中会总会。1905年8月,兴中会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在日本东京创立了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同盟会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在此后的5年时间里,孙中山在中国南方各省先后组织了十几次武装起义。虽然这些武装起义都失败了,但是他仍然不屈不挠,坚持斗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孙中山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并宣誓就职。2月13日,由于窃国大盗袁世凯的要挟,为了共和大计,他辞去了临时大总统职务。但是面对篡权后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孙中山又领导了“;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虽屡遭失败,但顽强不屈。后来在中国共产党和原苏联共产党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1924年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
课题2.五四运动
1.知道五四爱国运动是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反对封建势力出卖中国主权的革命运动。
2.体验和感受革命先辈英勇顽强的斗争意志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对五四爱国运动的时代背景、历史事实比较清楚。可以在教科书呈现内容的基础上准备些更为翔实的历史资料作为教学的补充。
1.导人。“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中国的仁人志士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懈追求和探索,寻找一条民族振兴、救国救民之路,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可是不久,孙中山先生领导取得的革命成果就被袁世凯篡夺,在帝国主义的挑唆和支持下,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泥潭。在中国的广阔大地上,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混战,使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水火之中。”
2.阅读与讲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7页第二段课文,教师要注意讲清以下要点:(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意、奥三国为了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发动的一场肮脏的战争。(2)当时中国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且是“战胜国”。(3)战后在法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实际上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的一次分赃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中国代表提出“取消列强在中国的——切特权”的正义要求遭到拒绝,却反而要把战败国德国在我国山东的一切特权转让给日本。(4)当时的北洋政府中的亲日派卖国贼竟然命令中国代表在这份丧权辱国的“和约”上签字。(5)消息传到了国内,举国上下群情激愤。
3.小组讨论: “帝国主义列强为什么能够向中国提出如此无理的要求?” 4.阅读与讲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7页的后三段课文。教师可以把参加五四集会的群情激愤的学生火烧赵家楼、痛打卖国贼的故事补充介绍得详细一些。
5.小组讨论: “五四运动的壮举说明了什么?”然后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汇报交流,教师主持。讨论后,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7页右下方“豆博士”的话,知道我国把五月四日定为青年节,既是为了对1919年青年学生爱国壮举的纪念,也是要让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永远铭记这次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
主题三 光辉的历程(建议4课时)
课题一 开天辟地
1.知道是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2.知道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3.了解老一辈共产党人的英雄事迹。
1.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对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组织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等历史事实比较清楚。可以在教科书呈现内容的基础上准备些更为翔实的历史资料作为教学的补充
2.歌曲录音: 《国际歌》。
3.教学挂图: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组织分布图》。
1.导入。“中国的仁人志士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懈追求和探索,寻找一条民族振兴救国救民之路,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可是不久,孙中山先生领导取得的革命成果就被袁世凯篡夺,在帝国主义的挑唆和支持下,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泥潭。中国的广阔大地上,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混战,使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向何处去?就在这个时候,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学生可能不了解十月革命,教师可以做简单介绍: “由列宁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在1917年10月,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2.阅读与讲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9页的资料。教师讲授:“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中国一批具有初步的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以极大的热情开始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出现了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李大钊主办的《每周评论》、毛泽东主办的《湘江评论》等。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还在各地建立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组织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毛泽东、何叔衡等在湖南长沙发起成立了‘俄罗斯研究会’,周恩来等人在天津组织了‘觉悟社’,这些团体的宣传活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深入传播。在这期间,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了规模空前的五四运动。高举反帝反封建大旗的五四爱国运动,46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各地的早期共产主义组织深入到工人群众之中,创办供工人阅读的刊物、开办工人夜校、帮助工人组织工会,这样就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3.播放《国际歌》。
4.阅读与讲授。请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68页的课文和图片。教师讲述,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之下,在五四运动的基础上,发生了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件事: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当时,在中国成立共产主义政党被军阀统治者宣布是非法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一定要残酷镇压。所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秘密举行的。教师用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让他们了解答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12名代表是谁?(12名代表是:毛泽东、何叔衡、李汉俊、李达、董必武、陈潭秋、王烬美、邓恩铭、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等。)他们12个人代表着多少党员?(代表着当时全国50多名党员。)这次大会做了什么事?(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纲领,确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党旗上的镰刀和锤子象征着什么?(象征着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表示中国共产党是工农联盟。)5.阅读与讨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9页的课文“毛泽东的抱负”和乐乐的体会,讨论“毛泽东从青年时期就立下了宏伟的志向,你从伟人的胸怀中感受到了什么”这一问题,然后向全班谈自己的体会。
6.教师总结:“从12名代表、50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强大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历了无数的艰难曲折和流血牺牲。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教师可以穿插“一大”召开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在哪里等,以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
2.对早期中国共产党英勇事迹的介绍要力求具体,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预习下一课题的内容,搜集并阅读有关的资料。关注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意识的确立。如为什么有两个会址、南湖
课题2.红旗飘飘
1.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创建革命武装的过程。
2.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热爱解放军的教育。3.感受老一辈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牺牲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1.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对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蒋介石叛变革命、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等历史事实比较清楚。可以在教科书呈现内容的基础上准备些更为翔实的历史资料作为教学的补充。
2.歌曲录音:《打倒列强》《工农兵联合起来》。
1.检查复习。“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地点?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确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2.导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广泛发动了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香港海员罢工,并最终取得胜利;领导广东、湖南许多地区组织了农民协会,开展反对土豪劣绅和减租斗争,农民运动蓬勃展开,毛泽东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孙中山先生接受了共产党的帮助对国民党进行了改组,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广东国民政府开始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的北伐战争。革命势力很快从广东扩展到长江流域,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3.播放并学唱北伐战争时期的革命歌曲《打倒列强》。
4.教师讲述:“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北伐战争的巨大胜利和革命的迅速发展吓坏了帝国主义和国内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他们选择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作为代理人,在1927年4月12日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搜捕和屠杀共产党人、革命者,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但是,面对敌人的血腥屠杀,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
继续战斗了。”
5.阅读与讨论。请学生欣赏和阅读教科书第70页的图片和课文,教师用以下问英雄事迹,如八一南昌起义的经过,的介绍要力求具体,题引导学生讨论。
南昌起义的经过是怎样的?(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8月1日凌晨,共产党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国民革命军2万多人,在江西南昌发动起义,48
向敌人发动猛烈进攻。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全部歼灭了南昌的守敌1万多人,使南昌城飘扬起革命的红旗。)南昌起义胜利后又发生了什么?(南昌起义胜利后,起义军按照计划,南昌城,并向广东进发,准备恢复广东革命根据地,积蓄力量,再次北伐。)八一南昌起义意味着什么?(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的革命军队。)“八一,’的含义,认识我国威武之师的军旗、军徽。
6.教师总结。
使学生产生崇敬革命先辈、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预习下一个课题的内容,搜集并阅读相关的资料,复习语文课学习过的有关红军长征的课文。关注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意识的形成。
课题3.地球上的红飘带
1.知道党中央在“左”倾错误统治下,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红军损失惨重,不得不被迫突围,进行长征。
2.知道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 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3.知道红军历尽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1.教学前,要求学生结合语文课学习过的内容或搜集的其他资料,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可以在教科书呈现内容的基础上准备些更为翔实的历史资料作为教学的补充。
2.教学挂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第一课时
1.检查复习。让学生说一说南昌起义的经过,以及毛泽东为什么要把秋收起义的队伍带上井冈山。
2.导人。“八一南昌起义后,中国革命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武装;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又有了很大的发展,相继在全国建立了十几个革命根据地,其中最大的是以江西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的不断壮大、革命根据
地的日益发展,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恐慌,一次又一次地派重兵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
3.讲授与讨论。“面对敌人疯狂的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怎样进行反围剿?”(面对敌人的疯狂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成功地进行了四次反围剿,连续四次粉碎了蒋介石的猖狂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和红军采用“诱敌深入”,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寻找有利战机,在运动中以速战速决的行动各个歼灭敌人”这样一种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的斗争方式,总结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方针,取得了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让学生讨论十六字方针。
4.讲授与讨论。“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了10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但是,这时党中央在‘左’倾错误统治下,排斥了毛泽东在中给老师的建议央革命根据地的正确领导,指挥红军‘全线出击’,让红军和处于优势地位的敌人硬打硬拼,红军苦战了一年,没有打退敌人的‘围剿’,自己却损失惨重,不得不被迫突围,进行长征。”
讨论:“红军成功地取得了四次反围剿胜利,为什么第五次会失败?”
5.教师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讲述: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离开江西,开始了长征。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敌人布置了四道封锁线。红军浴血奋战,突破了四道封锁线,但是损失很大。在渡过湘江后,红军只剩下了三万人。在这危难关头,在毛泽东的提议下,红军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占领了贵州北部重镇遵义城。’
6.教师总结。第二课时
1.检查复习。“红军什么时候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指图说说长征初期红军的情况。
2.导入。“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城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纠正了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结束了‘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
3.阅读与练习。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72页的课文和图片,同桌之间一起完成“查查看”的练习。
4.教师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讲述: “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难万险,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西北部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红军终于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