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教案1][人民版]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情况;
②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①引用相关历史资料,再现历史,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促进学生掌握交通工具的发展过程;
②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讨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③从学生最熟悉的事例出发,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而得出“只有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的结论。【重点难点】
重点: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
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谈话法、图文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向长辈了解过去的交通和通讯工具 【教材教法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近代以来我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交通工具的发展,通讯工具的变迁。这些内容一方面说明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另一方面也说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同时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由于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和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所以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列举他们所知道从古至今的各种交通工具,指出:古代是“南方舟楫,北方马车”,而现在,人们出行方便,自行车、摩托车是最基本的代步工具。飞机、火车都可以乘坐,私家车越来越多。从而得出结论:从古至今,交通工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
二、主要问题
1.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工具发生了哪些变化?
2.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化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三、探究新课
(一)交通工具的发展(1)学生自主学习:
多媒体显示问题:快速阅读教材,归纳近代以来中国交通的变化情况。在学生自主回答的基础上,列出变化情况简表:
轮船运输:19世纪7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20世纪90年代,萎缩
铁路交通:19世纪80年代,唐山—胥各庄铁路;民国以后,进展缓慢;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宝成、兰新铁路;九五期末,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京九铁路)
公路交通:20世纪初,上海开始出现汽车;民国时期,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公路网、公路大桥)
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1920年,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1949年有52条民航线;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中国成为民航大国。(2)深入理解探究
仔细阅读教材,讨论下列问题:
1.近代中国交通工具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2.结合教材内容和第67页有关铁路交通的三幅图片以及“火车机车演变一览表”讨论回答,我国的铁路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公路交通在民国时期发展缓慢,而到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迅速的原因各是什么? 4.看第69页“学思之窗”思考:为了解决交通运输堵塞,有哪些办法?
5.交通运输业在旧中国发展缓慢,进入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就有了迅速发展说明了什么问题? 解决:
第1题:提醒学生,书中有隐讳的回答。抓住鸦片战争的影响去思考。第2题:火车机车的改进、铁路的延伸、火车的提速。
在这个问题中,教师可以介绍“0”号机车名称的来历,播放有关京九铁路等影视资料。第3题:旧中国由于政治腐败、民生凋敝,汽车和油料依赖进口,公路交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发展了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公路交通发展迅速。
第4题: 教师提示:要解决交通运输堵塞,就要疏导城市交通流量,一方面可以通过分流来实现客流量的减少;另一方面可以用高速来弥补交通堵塞的时间。
答案提示:地面、地下和空中的路轨设计,实现地面交通压力最小化;发展城市环线,实现市区的客流量的最小化;实行单向行驶的道路交通,实现车辆行驶障碍最小化;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现车流数量最小化。
第5题:根据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到,旧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缓慢是由于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等原因导致,而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中国的建设还处于探索期,所以虽然有发展,但还不够迅速,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并逐渐与世界接轨,更加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这些充分说明了:只有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交通工具发展。
(二)通讯工具的发展
教师和学生经历过不同的时代。可以先由学生介绍他们所知道的联络方式,教师再介绍自己所经历过的联络方式。用谈话法整理出通讯工具的发展情况:电报——电话——互联网。多媒体播放相应的内容和资料。
(三)小结
提问: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信息的交流、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节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讨论:我们为什么把地球称为“地球村”?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说明了什么?(提示:是什么使全世界的人,宛若生活在同一个乡村中?)
【背景资料】
1.张之洞议电报之利
这是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出于国防方面考虑要求架设电报的奏折。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倘如西国办法有电线通报,径达各处海边,可以一刻千里,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尚不至于误事,而中国固急切办不到者也。今年台湾之役,臣与沈葆桢函商调兵月余而始定,及调轮船分起装送,又三月而始竣,而倭事业经定议矣。设有紧急,诚恐缓不及事。故臣尝谓办洋务、制洋兵,若不变法而徒鹜空文,绝无实济,臣不敢明知而不言也。
──张之洞《筹设炼铁厂折》
2.晚清汽船航运的发展
在这段史料中记述了汽船被广泛接受后,传统的沙船航运日渐衰败的情况。
本邑地处海疆,操航业者甚火。通商以前,俱用沙舱,以其形似沙鱼,故有此名。浦滨舳舻衔接,帆樯如栉。由南载往花布之类,曰南货;由北载来豆饼之类,曰北货。当时,本邑富商,均以此而获利。道光中,行海运,岁漕百万,由沪至天氏亦借沙船,官商称便。自汽船盛行后,搭客运货,更为利便,而沙船之业遂衰,即海运亦归招商局承办。今之沙船,寥落如晨星矣。
──黄苇、夏林根编:《近代上海地区方志经济史料选辑》
3.铁路国有,巩固国防
这段资料说明民初要求铁路国有,兴办铁路,进而发展实业,巩固国防的呼声。
今日不讲民生主义则已,欲讲民生主义,当先防异日大铁道公司之弊。欲免此弊,须使铁路归国家公有,以杀其势。此国有政策合与民生主义者。
路归国有,利在个人。路归国有,利在国家。在人为私利,在国家为公利。
世界大势,是由水运而趋陆运。故欧美各邦路线密若蛛网。近且有横贯欧亚之大计划。盖国势随路线而扩张,事业因交通而发展。历史俱在,斑斑可考。我国幅员广阔,为统一计,沿边各路,方亟待第次兴办。„„此国策可以促进实业、巩固边防。
──谭人凤:《粤汉铁路说帖》,上海《民立报》1912年7月8~9日
4.民国时期公路交通发展情况
民国十年,邑人穆湘瑶与南汇朱祥绂合组上南交通事务局,推举朱祥绂为局长,修筑上[海]南[汇]县道,由公司垫款筑路,与交通局缔结租路有轨行车契约,以三十年为期。路自浦东周家渡浦滩起,南经杨思桥、三林塘,又南至天花庵南而入南境百曲,以达周浦为第一段,计路线长二十四华里,在邑境者十六里,向南经沈庄、杭头以抵新场为第二段,再向东南至大团、泥城为第三段。路面宽四十英尺。十年十月兴工,十一年六月工竣,九月开始行车,十三年冬改用铁道,修建水泥桥六座,十四年春改驶钢轮,每小时一班,与浦东轮渡衔接,人咸称便。
──引自黄苇、夏林根:《近代上海地区方志经济史料选辑》
5.建国以来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1949-1999)到1949年,中国铁路里程达到2.18万千米,铁路机车、客车和货车分别达到4 069台、3 987辆和46 487辆;公路8.07万千米,民用汽车5.09万辆;内河航道7.36万千米,沿海主要港口泊位161个,内河港口泊位为数很少,轮驳船5 698艘、37万净载重吨;全社会客运量达到1.4亿人,货运量1.6亿吨,货物周转量255.5亿吨千米。与同期西方国家已基本形成的综合性运输体系相比,中国交通运输显得十分落后,交通基础设施与运输装备的总体面貌是:数量少、质量差、能力低、布局偏,相对于辽阔的国土和众多的人口而言,具有现代意义的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寥若晨星。
到1999年底,全国交通运输线路长度达到307万千米,比1949年增长16倍多,其中铁路里程达到5.79万千米,增长1.6倍,公路里程达到135万千米。增长15倍多,内河航道里程达到11.65万千米,增长50%,民航线路和油气管道基本上是从无到有,分别已达152万千米和2.49万千米;沿海主要港口泊位达到1392个,比1949年增长7.6倍,内河主要港口泊位达到7826个,比1957年增长67倍。运输装备方面,到1999年底,铁路机车、客车和货车分别达到14480台、34535辆和436236辆,分别比1949年增长2.6倍、7.7倍和8.4倍;民用汽车达到1453万辆,增长284倍;民用轮驳船24万艘、4789万净载重吨,分别增长4倍和128倍。运输总量方面,到1999年底,全社会客运量达到139亿人,比1949年增长100倍;货运量达到129亿吨;货物周转量40 273亿吨公里,增长155倍。运输总量规模的扩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铁路运输方面,国家铁路的复线率由1949年的4.0%提高到1999年的36.1%,内燃机率由1970年的3.2%提高到1999年63.6%,电气化率由1970年的0.7%提高到1999年的24.2%;铁路机车中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已占机车总数的93%,而在解放初期至80年代一直作为主要车种的蒸汽机车已下降到7%。公路运输方面,到1999年底,公路总里程中,二级以上公路已占12.5%,高级、次高级路面已占40.9%,尤其高速公路达到11605公里,仅用10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一般需要40年走完的路程。水路运输方面,1999年,内河航道中,水深1米里程已达6万千米;沿海主要港口深水泊位已达490个,内河主要港口深水泊位已达52个;轮驳船平均吨位已达198吨,为1949年65吨的3倍。运输质量水平的提高基本上满足了交通运输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出现的多样化和层次化需求。
──选自交通部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高中历史必修2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
高中历史辅导网http://www.xiexiebang.com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近代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以此形成对百年来交通、通讯发展的直观认识,探讨交通和通讯技术的提高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搜集老照片、文字资料,参观交通、邮政博物馆,以此形成对中国近代百年以来交通和通信发展的直观认识,学会运用观察法、讨论法、概括法来学习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作为前提的,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通过比较,认识历史上和今天的中西部地区在交通、通讯方面与东部发达地区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理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培养作为祖国建设者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
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教学建议:
设置课前思考题:中国人古代的出行工具都有什么?近代以来的交通工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平时跟亲朋好友联系的通讯方式都有什么?知道这些通讯方式是什么时间传入中国的吗?
通过收集有关图片和社会调查的方式,认识我国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变化过程,分析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认识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彼此距离缩短,极大地促进了区域之间、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同学合作,对自己所在城市或地区的交通或通讯工具的使用情况进行社会调查,并完成调查报告,加深对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直观认识,初步实践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探究学习:查找有关自行车发展历史的资料,绘制有关图片,并注明相关介绍,认识自行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并在班级展示自己的作品。
实践活动:与同学组成合作小组,了解身边的历史,感受时代的脉搏,调查自己所在城市或社区的交通工具或通讯手段变化情况,并将调查过程和结果写成报告,把调查的结果和其他地区的学校进行交流,认识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地区差异。
京翰教育中心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15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情况;
②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 :
①引用相关历史资料,再现历史,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促进学生掌握交通工具的发展过程;
②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讨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③从学生最熟悉的事例出发,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而得出“只有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的结论。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 2 教学难点
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标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相传唐玄宗的爱妃杨玉环喜食岭南的荔枝,由于岭南离当时唐都长安路途遥远,唐玄宗为了防止荔枝在长途运输中变味,于是命令每年飞骑传送,走数千里,马死无数而荔枝原味不变。这个故事说明古代长途运送新鲜果品实在太难了,不过,这类事情放到现在就不难了。现在,岭南的荔枝从树上摘下来用不了6个小时就可以摆上超市的货架了。古今对比,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新知介绍
一、交通工具
(一)铁路交通和机车制造 1.晚清的铁路
1)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修筑吴淞口到上海的沪淞铁路;
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2)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山—胥各庄铁路——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 3)辛亥革命前,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2.民国以后,进展缓慢; 3.新中国建立后
1)在“一五”期间建成了陕西宝鸡到四川成都的铁路。“二五”期间又建成了甘肃兰州到新疆乌鲁木齐的铁路,我国人民可以乘坐火车由西北、西南到内地了。
2)到“九五”期末,京九铁路全线通车。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3)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彻底竣工并通车。
青藏铁路从西宁至拉萨全长一千九百五十六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气候条件最恶劣的高原铁路。中国铁路建设者破解并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新精神。
4.铁路事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在铁路的延伸,而且还表现在火车机车和火车运行速度。火车机车的变化较大,我国现在基本告别了蒸汽机车,普遍使用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高速列车和磁悬浮列车已经崭露头角。2007年4月18日,中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正式付诸实施,主要干线开始“时速200公里”的高速运行,中国铁路开启“追风时代”。
(二)公路和汽车制造
1.在20世纪初出现在上海,是权贵和富绅的代步工具。
2.清末民初:由于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修了一些公路,但因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3.新中国:建起汽车制造厂,建立起密集的公路网。
(三)水路交通:
1.19世纪70年代初,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最早)最早的近代航运企业,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
2.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
3.20世纪90年代,随着公路、铁路和航空业的发展,逐渐萎缩。有的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
过渡:有一幅脍炙人口的挽联这样评价他
上联:论事之成固可嘉,论事之败亦可喜,一霎坠飞机,青冢那堪埋伟士; 下联:殉社会者则甚易,殉工艺者则尤难,千秋留实学,黄花又见泣西风。他于1912年在广州郊区燕塘操场上空飞行表演,不幸失事,壮烈殉职; 他是近代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杰出的飞行家冯如。
(四)航空运输:
1.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2.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3.1949年有52条民航线。
百年间通信技术借助现代科技飞速发展。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
(一)电报在中国
1.19世纪70年代,丹麦在上海建立一个电报机房 2.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在台湾架设。3.20世纪初,上海建立无线电报局。
(二)电话在中国
(三)互联网发展迅速
与此同时传呼机、电话传真、互联网的Email已经被人们广泛的利用,目前国内Internet用户已超过6 000万户,而宽带用户占到10%以上,数量十分可观,信息的传递越来越快。
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从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与习俗发生的变化,分别从衣、食、住、习俗四个方面来了解其中的变化及其原因。同学们要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记住每个时期在这四个方面上的代表性的改变,更重要的是要从这些变化中看到变化的原因。这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3 复习总结和作业布置 复习总结
1.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一个冲击:西方三次工业革命。两个特点:半殖民地性、发展不平衡性。三种通信方式:邮政、电信、电话。四种交通工具:铁路、公路、水运、航空 2.关于近代交通发展的几个误区
(1)最早在中国兴建铁路的不是清政府,而是英国。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唐胥铁路。京张铁路是中国自行设计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2)近代与现代中国铁路建设的一个最大不同点就是铁路主权问题。近代铁路主权被列强把持,以便于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现代中国的铁路主权掌握在人民政府手中,便于发展地区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1872年近代中国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行业的诞生
3.哪些因素推动了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近代以来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国家加强对基础设施的投入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交通、通讯的需求
4.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提高了生活质量 加快了信息传递 提高了效率
深刻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推动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课堂练习
1.“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A.铁路运输业 B.水运业 C.航空运输业 D.电报、电信事业
2.有轨电车初入上海之时,上海人都说电车乘不得,偶一不慎,就要触电,电车公司即在车旁标着“大众可座、稳快价廉”字样,以资号召,且妇女可出三等车资而坐头等座位。此后,上海市民逐渐接受了方便而价廉的电车。这段材料说明
A.有轨电车最早进入上海 B.妇女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C.广告推动出行方式变化 D.传统交通工具遭到抛弃
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题。
第四篇:其他常见工具_教案1
其他常见工具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锤子、筛子、漏斗、镊子等更多常见的工具,知道它们的用处。知道安全使用工具的方法。
2.科学探究
尝试建立工具的结构、用途、操作方法三者的联系,能正确地选择和使用工具完成指定的工作。
3.科学态度、STSE 初步体验和认识工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大胆地表达探索使用工具的经验。乐于合作,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锤子、筛子、漏斗、镊子等更多常见的工具,知道它们的用处。知道安全使用工具的方法。
2.尝试建立工具的结构、用途、操作方法三者的联系,能正确地选择和使用工具完成指定的工作。
【教学准备】
工具类物品:漏斗、老虎钳、镊子、转笔刀等。
操作类物品:需要削的铅笔、铁丝、瓶子棉花等、螺丝类积木玩具(内有扳手、螺丝刀、锤子)。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儿歌导入:小锤子,敲敲敲;小钳子,夹夹夹;小剪刀,剪剪剪;订书机,咔咔咔。小小工具用处大,本领强大人人夸。
儿歌中说了哪几种小工具?它们各有什么用途?你还知道哪些工具?
(二)新课学习1.认识更多的工具
(1)出示与教材中7幅插图相对应的工具实物。
/ 2(2)说一说:这些工具叫什么?它有什么用途?(配图)
(3)出示学生自带或者教师准备的其它工具,像前面一样进行介绍。
(4)观察比较这些工具不同的结构,不同的用途,继续初步建立结构与功能的关联。(5)想一想:如果缺少了这些工具,会带来哪些不便? 2.巧用工具
(1)出示教材中的6幅插图。
(2)明确需要完成的任务(削铅笔、舀红“汤圆”、瓶中取棉花等)。
(3)出示教材中提供的工具插图,遇到不认识的先注意观察它的结构,猜想其用途。(4)想一想,完成某个任务选用什么工具合适?(记录下来)(5)交代注意事项,提出安全操作要求。
(5)试一试,比一比,是这样吗?(与之前的记录对照)(6)交流。说一说试用工具的体会。
例如:削铅笔时,使用转笔刀最方便,其次是水果刀,剪刀的一侧刀刃也可以,但不方便。又如,舀红“汤圆”,试了好几种工具,还是用漏勺最方便。
(7)小结。工具是我们的好帮手。选用合适的工具可以顺利地完成工作任务。
/ 2
第五篇:即时通信工具教案.doc(共)
主题 4 即时的信息通信 任务一 申请即时通信账号
教学内容 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主题四任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即时通信工具的功能及特点。
2.让学生熟悉QQ的基本功能并能进行简单的信息交流。
3.正确使用即时通讯工具交流知识、促进学习、传递友谊 加强自控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独立完成QQ账号申请并添加好友进行信息简单的信息交流。教学难点 好友添加
教学准备 网络教室,QQ软件,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课题
以学生撰写稿件需要及时的信息交流为情境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引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使用电子信箱发送、接收邮件,电子信箱拉近了人与人交流的空间,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是如果我们在平时的工作或生活中很多时候需要取得亲友的及时信息反馈,电子信箱是做不到的。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生讨论,交流想法,师归纳
预设:生回答(打电话、上QQ,直接去同学家找人)
师:大家都有很多的想法,特别是某些同学用到了新知识QQ,这节课老师就跟同学们一起来学习新的通信方式——QQ。
(二)新授 1.概念梳理
即时通信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并回答
(教师强调“允许两人或多人使用网络即时的传递文字信息、文件并进行语音和视频交流” 对比使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 强调关键词“即时”。)学生阅读材料 进一步了解即时通信工具的工作方式及流行的即时通信产品 2.实技操作
(1)申请QQ账号
A.师演示申请QQ过程,生跟着操作。
具体操作步骤:
启动软件,单击“注册”按钮,出现“注册账号”对话框;
按照网页提示填写基本信息,全部完成后单击“立即注册”按钮;
填写密码保护资料;
申请成功,记住申请的QQ号码。B.讲解如何设置密码
密码很重要,不一定要长,但是要复杂,最好是(大小写字母+数字+符号)混合(2)添加好友
如何添加新朋友呢?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汇报交流
预设:
生1:通过“看谁在线上“查找自己喜欢的网友
生2:通过“高级查找”中“条件查找”添加好友
巩固练习:
每5 个同学为一组 相互之间将对方添加为QQ 好友。
(3)收发文字
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相关任务(4)知识拓展
已经掌握QQ使用基本知识的同学尝试其他即时通信使用(如:MSN等)思考:QQ和MSN两种通信工具之间可以互加好友进行通讯么?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使用最广泛使用的交流工具-QQ了吗?说一说使用它的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