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结合自己的想法,谈谈你对高校教师的职责——教书育人的认识。

时间:2019-05-15 05:15: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8.结合自己的想法,谈谈你对高校教师的职责——教书育人的认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8.结合自己的想法,谈谈你对高校教师的职责——教书育人的认识。》。

第一篇:8.结合自己的想法,谈谈你对高校教师的职责——教书育人的认识。

8.结合自己的想法,谈谈你对高校教师的职责——教书育人的认识。

正确理解教书育人的含义是教书育人的前提。说到教书育人,有些人认为教书就是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育人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我认为仅仅这样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书育人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时代和社会的产物,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育人就是按照教育目标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教育学生,培养他们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为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打好基础。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应该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在当前90后几乎都为独生子女的情况下,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不怕脏、不怕累精神。

弄清教书育人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才能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宗旨。教学是学校的基本活动,是贯彻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书育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它能把师生共同劳动的优劣程度体现出来。既教书又育人,教学质量才能高、反之则低。这就首先需要解决一个认识问题,弄清教书育人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系,不要片面地把学习成绩的高低理解为教学质量的高低,而应该把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其次,是在教学实践中去正确地履行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重视教学过程中的育人。教书旨在育人,通过育人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时间内选择最佳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该通过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把自己的育人工作渗透到平凡活动中,使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

把教书育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才能全面发展。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设备器材等基本因素所构成。教学过程既包括教师教又包括学生学的环节,在构成教学过程的诸多因素中,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教书育人起着纽带和主线作用,连接着各个环节,使作为教书育人的基本内容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具有教育性的教材,通过教学过程收到最佳效果;使课外活动、学校的各项活动以及家庭和社会环境影响的教书育人的其它途径,最大限度地发挥培养合格人才的作用。放松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教书育人的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教书育人,还要重视构成教学过程的各个因素的作用。教学内容是教书育人的基本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设备器材等因素是教书育人的重要条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充分发

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是教育者,起着主导作用,教书育人是在发展成长着的青少年心灵上进行精心施工,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素质,才能塑造好青少年的灵魂。

通过这些半年的工作,我对教书育人的认识有了新的认识。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它早已明确地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规定教师“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书育人,又是遵循教育规律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的是主导作用,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认识论,做到寓马克思主义教育于专业教育中,使两者能有机地结合。对教师而言,教书和育人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认为,一名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往往取决于把教书和育人辨证地统一起来的程度。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坚定其共产主义信念应是育人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

同时我还体会到,专业课教师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还有其自身的优势。由于教师通过专业课教学工作,与学生接触的机会较多,对学生的了解也就比较具体,加以学生与教师的接触比较自然,交谈思想认识上的问题时思想顾虑比较少,态度比较坦率,教师对学生做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有时更易为学生所乐意接受,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某些逆反心理往往对专业课教师表现得不太明显。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一部分是结合专业教育进行的,学生就更容易接受。此外,还因为专业课教师人数通常比政工人员多,教师的参与将使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无处不在,时刻进行,成为细水长流,日久必见成效的工作。

当然还应注意到的是,与专职政工人员相比,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方面专业课教师也有不足之处。例如,理论功底较差,政治工作经验缺乏,对校党委当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图领会不深等等。这些不足,都可以通过加强学习来解决。例如,可以向学院党委的同志学习政治工作经验,通过他们了解校党委的意图,理论功底差可以通过学习来逐步解决,要做好工作,就要先提高自己,学习就得认真,先有所收获,对教师而言,也是一种有力的促进,“教学相长”。只有为人师表,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才能正确地影响学生。也只有坚持在教学过程中教书育人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使教育教学取得最大的成效,向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向社会输送合格的精神产品,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培养后备力量。

第二篇: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这是铭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希腊和后来的哲学家经常拿来引用来规劝世人。人们对这句箴言可以有三种理解。

第一是人要有自知之明。这应该是箴言本来的意思,它传达了神对人的要求,就是人应该知道自己的限度。古希腊人大概也是这样理解的。有人问泰勒斯,什么是最困难之事,泰勒斯回答:“认识你自己。”接着的问题:什么是最容易之事?泰勒斯回答:“给别人提建议。”这位最早的哲人显然是在讽刺世人,世上有自知之明者寥寥无几,好为人师者比比皆是。而苏格拉底领会了箴言的真谛,他认识自己的结果是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为此受到了德尔斐神谕的最高赞扬,被称作全希腊最智慧的人。

第二种理解是,每个人身上都藏着世界的秘密,因此,都可以通过认识自己来认识世界。在希腊哲学家中,哲人赫拉克利特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他说:“我探寻过我自己。”还说,他的哲学仅是“向自己学习”的产物。不说认识世界,至少就认识人性而言,每个人在自己身上的确都有着丰富的素材,可惜大多被浪费掉了。事实上,自古至今,一切伟大的人性认识者都是真诚的反省者,他们把自己当作标本,借此反而对人性有了深刻而同情的理解。

第三种理解是,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应该认识自己独特的禀赋和价值,从而实现自我,真正成为自己。这种理解最流行,但未必符合作为城邦动物的希腊人的实情,恐怕是文艺复兴以来的引伸和发挥了。

如上所示,几千年来,人们对“认识你自己”作了很多阐述和理解,谁对谁错姑且不论,我想的是,人为什么要“认识你自己”呢? 在我看来,这大概可以这样来说明:

人,生而无知;知,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所谓生而知之的说法是不可信的。如颜渊说老师孔子是“生而知之”,是他对老师的崇敬使然,我们不可这样理解,否则,我们就难以理解孔子说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了。)一个生而无知的人,一开始的时候,对陌生的世界是既好奇又无畏,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无知而好奇无畏的人,犹如无头的苍蝇,难免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这样,无知的人就会产生恐惧,同时,他“吃一堑,长一智”,开始由“无知”向“知”(“小智”)转化了。

“知”的人,因其“知”而对陌生的事物产生畏惧,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为了逃避对陌生事物的恐惧,一般来说,他只能依赖既有的经验行动,而不敢冒险。这样,“知”(“小智”)不仅没有能够促进人的健康成长,相反,他却阻碍了人的前进步伐。从这种意义上说,“知”即“小智”,实与“无知”不相上下,严格说来,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知”,而人天生的“无知”其实是无所谓的,它仅仅是“不知道”而已。“知”即“小智”,实乃“无知”,它是普通人的精神意识状态,它受一种“鼠目寸光”的功利主义原则支配,只能支持普通人应付熟悉的环境,免受外界伤害,而对陌生的事物和突如其来的变故,它就很难应对了。

为了应对个体经验的有限性,人们发明了“学校”和“教育”,以众人的经验弥补个体经验的不足。“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个体知识的有限性。因此,我们通常把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称为“知识分子”。可是,“知识分子”的知识仍是有限的,更不用说普通人了,因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而现实是不断变化的,很多事物的出现和事件的发生是超出人们现有经验的,“诱惑”与“恐吓”无处不在,因此,人依据经验行动总是有限的。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那么人的现实生活就难免捉襟见肘,顾此失彼,很难从从容容地过好每一天。即,这时的人不是生活在寻欢作乐中“乐不思蜀”,就是生活在对未知的“恐惧”之中。生活在贪婪中,人就会利令智昏,丧失原则,放弃人生的最终目标。生活在恐惧中,人的精力很难集中,生活质量和效率必大打折

扣,故必延滞和推迟人的生命的进程。换言之,所有生活在贪婪和恐惧中的人,将有限的生命耗费、浪费在半路上了,他很难到达人生的终点。因此,生活在贪婪和恐惧中,使得本应享其天年的人生“夭折”,这是人生的悲剧,实无异于死亡。

由上可知,人的不幸的根源在于人后天的“无知”而非天生的“无知”。而要免于人的不幸到达幸福的彼岸,人就必须从后天的“无知”状态中解放出来,变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而这种“知”,我认为就是这里所说的“认识你自己”的智慧。

在我看来,可以把“认识你自己”理解为认识你的最内在的自我,那个使你之所以成为你的核心和根源。认识了这个东西,你就心中有数了,知道怎样的生活才是合乎你的本性的,你究竟应该要什么和可以要什么了。

然而,最内在的自我必定也是最隐蔽的,怎样才能认识它呢?各种宗教有静修内观的功夫,对于一般人来说,那毕竟玄乎了一点。而且,内观的对象其实不是上述意义的自我,而是这自我背后的东西,例如,在佛教是空,在基督教是神。

这里有一个认识自我的方便路径。事实上,我们平时做事和与人相处,那个最内在的自我始终是在表态的,只是往往不被我们留意罢了。那么,让我们留意,做什么事,与什么人相处,我们发自内心深处感到喜悦,或者相反,感到厌恶,那便是最内在的自我在表态。就此而论,知道自己最深刻的好恶就是认识自我,而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倘若有了自己真正钟爱的事和人,就可以算是在实现自我了。

除此之外,人们还可以怎样“认识你自己”呢?现代人生哲学为所有人设计了一幅完整的科学的“人生地图册”,它可以让所有人在自己的人生未真正到达彼岸之前,就在理性的灵魂的高度熟悉通达他的所有路径,从而使自己在人生之路上从容不迫。所以,学习哲学也是可行之路。

人啊,要认识你自己!

第三篇:认识你自己

古刹里新来了一个小和尚,他积极主动地去见方丈,殷勤诚恳地说:“我新来乍到,先干些什么呢?请前辈支使和指教。”

方丈微微一笑,对小和尚说:“你先认识、熟悉一下寺里的众僧吧。”

第二天,小和尚又来见方丈,殷勤诚恳地说:“寺里的众僧我都认识了,下边该干什么了?”

方丈微微一笑,洞明睿犀地说:“肯定还有遗漏,接着去了解、去认识吧。”

三天过后,小和尚再次来见老方丈,满有把握地说:“寺里的所有伴侣我都认识了,我想有事做。”

方丈微微一笑,因势利导地说:“还有一人,你没认识,而且,这个人对你特别重要。” 小和尚满腹狐疑地走出方丈的禅房,一个人一个人地询问着、一间屋一间屋地寻找着。在阳光里、在月光下,他一遍遍地琢磨、一遍遍地寻思着。

不知过了多少天,一头雾水的小和尚,在一口水井里忽然看到自己的身影,他豁然顿悟了,赶忙跑去见老方丈。

找来找去,却忘了还有个自己。

并不是老方丈要故弄玄虚,这事看起来小,其实很大;看起来只是个个案,其实十分普遍。

这世上最能影响自己的人,不是父母老师,其实只是我们自己;

这世上我们最不了解的人,不在天南海北,其实就是我们自身。

这是一个天下人普遍忽视的问题。

骑驴找驴这件事很多人都没做过,但与“骑驴找驴”类似的事情我们几乎每个人都在做着。尤其是在意识方面,每个人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却偏偏要蒙着眼睛背诵别人看到的东西,而那个“别人”往往也是从别处背诵来的,而大家都在得意于自己的记忆力是如何的高人一等,等后来终于无书可背需要自己睁眼去看时,却早已近视得什么都看不大清楚了,只好凭着些许记忆过活。

第四篇: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

我们给自己编故事,只是为了更安心地生活。---Joan Didion

人为什么对自己的人格(希金斯,自诩为礼貌的绅士,其实粗暴、歧视女性、控制欲强)茫然无知?

弗洛伊德的解释:压抑或许是罪魁祸首,自诩为有修养的英国绅士,而不是自我洞察看清真实自我,这样能免遭巨大的精神痛苦。

适应性潜意识对此有一个简单的解释:多数人的习惯特性、品质、气质都属于适应性潜意识范畴,人们无法直接感知,所以只好通过其他渠道构建自我人格理论,与其说,这种理论构建是受压抑和逃避焦虑的驱使,倒不如说,纯粹是受到自我连续叙事(不能接触无意识人格)的构建需求驱使。

适应性潜意识自我与意识自我,两者对于回应社会时都有固定模式,因此,单讲“自我”几乎没有任何意义。但这种差异受到心理学领域中人格理论的普遍忽视。

第一节何为真实的自我

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指决定一个人“特定性为和思想”的一种心理过程。古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格是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冲突、妥协,从而对“我们是谁”做出了界定。近年来,人格研究的主流方向是特质理论,该理论试图对人们共有的某些基本人格特质进行独立研究。人格特质理论很少研究人格特质起因,更多是对人格测量结果的定量分析。比如大五理论。研究发现,在人格特质差异形成的因素中,遗传因素占到20%--50%的比例。与上述研究相比,后现代主义学派认为,根本不存在单一的、连贯的人格或自我,在他们看来,自我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文化、角色扮演及生活环境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米歇尔和国王的新衣 米歇尔研究发现,没有哪一种研究取向能够完全符合人格研究的黄金准则,即奥尔波特提出的带有某种确定性去预测人们的实际行为。米歇尔发现,人格特质和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并不强。他进一步分析认为,人格心理学家低估了社会情境对行为的影响程度。社会情境对行为产生强有力的影响,有时甚至超过个体差异对人格的影响。【人格心理学家认为个体差异是最好的行为预测期器,社会心理学家则投注在社会情境的本质和人们的理解方式上】

米歇尔认为,与其将人格看成是归类人的静态特质,不如将其看成一组独特的认知-情感变量,用来决定人们解读情境的方式。

其他人格理论更多地侧重自我的意识构建,在作者看来,最好将米歇尔的认知-情感系统看成是适应性潜意识的一部分。

两种人格:适应性潜意识和意识自我

作者认为,人格存在于两个地方:适应性潜意识和意识构建的自我。适应性潜意识符合奥尔波特的人格定义,包括解读社会环境的一些独特方式,以及引导人们行为的稳定动机。但是,意识自我也符合奥尔波特的人格定义,由于人们无法直接接触自己的潜意识特质和动机,所以通过其他渠道构建一个意识自我,包括个人经历,可能自我,外显动机,自我理论及关于

感觉和行为诱因的信念。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意识自我和潜意识自我并不相符,两者看上去是相互独立的。这就表明,通过两种人格就可以预测人们不同的行为。适应性潜意识更可能对人们失控的、内隐的反应产生影响,意识构建的自我更可能影响人们审慎的、外显的反应。【遇到意见分歧时,是否要争论一番,下意识的快速决定受到无意识需求(权利和归属感的需求)控制,但是否邀请他人共进晚餐,这受到意识层面的自我归因动机的控制】 人们不能直接观察他们的无意识特质,所以必须尝试采用间接手段来推断这种特质,从通常意义上讲,对适应性潜意识的本质做出准确推断,对我们更有益。

第二节为什么我们很难了解自己

大量研究表明,适应性潜意识能够运用稳定的、具有典型性的方式对周围环境做出回应,它符合奥尔波特对人格的定义。

潜意识的“假设”判断

米歇尔认为,人们拥有一组独特的认知-情感变量,以决定我们回应世界的方式。“人格中介系统包括五个部分:编码(对自我、他人、社会情境的解读),对自我与社会世界的期望,情感与情绪,目标与价值,能力与自我调控计划。简而言之,人们会把自己设想成不同的角色,以决定他们对某种特定情境的回应方式。【五个变量,每一部分都带有适应性潜意识的特征】

对孩子的情境观察表明,特质论的研究用处不大,因为:

1、孩子的攻击性取决于他们解读情境的方式;

2、孩子对情境的解读会随着时间流动形成固定模式;

3、孩子们是通过适应性潜意识去解读情境的。

扫描模式:习惯性可进入性

用适应性潜意识辨别信息的一项标准是“可进入性”,这种扫描模式使人们快速而高效地对社会情境中的信息进行筛选。我们越是可进入那种类别,我们对此方面的信息就越敏感,对敏感信息的获取速度极快,意识通常察觉不到。(一些人对诚实敏感,一些人对幽默,等等,见到新朋友,我们更可能习惯性的可进入某种特定类别)

移情:新旧交替

学术界将弗洛伊德对移情(婴儿时对父母的感觉转移到他人身上)的发现称为最具独创性的发现。

社会与人格心理学家安德森将移情看作无意识的社会信息处理系统,将移情看作是日程生活的正常化运作,她主张,我们对他人的心理表征,与其他“习惯性可进入”类别一样,能迅速深入脑海并称为习惯可进入的类别,用来了解、评价新认识的人。安德森研究发现,如果人们新认识的人跟自己心目中的重要人物很像,对此人的评价也与对重要人物的评价类似,即使人们并未意识到,目标者与自己心目中重要人物的特征有哪些相像。

依恋的运作模式

研究者对成年人的依恋模式进行研究,他们认为,人们在看待重要的过去关系时,例如与父母的关系,会采用习惯性的方式,这使他们不能正确地理解自己在当前关系中的行为,尤其在与恋人的关系中。

双重动机与目标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对归属感、成就和权利的需求属于人格的范畴,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些动机是适应性潜意识人格的重要部分。内隐动机生成于童年时期,之后逐渐变成自动的、无意识需求。

主题统觉(潜意识动机)和自陈量表(意识动机)测试之间毫无联系,但结果都有效。无意识动机与意识动机相分离,比如依赖需求中,外显的、有意识的依赖测量中,女性评分高,而无意识的依赖测量中,男性的评分高。

我们看自己和别人看我们一样吗?

如果我们有双重人格,无意识人格和意识人格,两者都会诱发个体的行为,那么,别人是如何了解我们的?我们无意识的、无控制的行为会反映我们的内隐动机和特质(例如对归属感的内因需求),而可控制的、审慎的行为则反应我们的外显动机。但从某种程度讲,人们似乎可以留意到他人适应性潜意识的外显行为(比如一个人说自己害羞,但他却是个聚会狂),正所谓旁观者清。

人格的自我评定,以及他人对自己的人格评定,两者的相关性并不高,这种相关度,部分取决于人格特定,比如内外向,观点通常较为一致,但责任心等通常分歧较大。

还有研究表明,人们对他人行为的预测,要好于对自身行为的预测,比如慈善买花,比如献血。

人们为什么不能准确预测自己的行为?

1、我们往往“自命不凡”,且认为,自己比普通人更加道德;

2、在预测自身行为时,我们更多地根据自我人格的特质,而忽视了环境的限制,此外,内部信息还无法准确概括人格,所以当然不完全准确。

第三节不可靠的自我界定

独立于适应性潜意识人格外的意识自我,本质是什么?

麦克亚当斯曾经对自我概念的一个重要部分进行研究,即人们构建的关于自我的生命叙事,人们对过去、现在、将来所做出的连续性叙事,这些叙事的主要功能室将自我的各部分整合成连贯一致的同一性整体,这种同一性整体具有长期稳定性,且随着时间变化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研究结果显示,这个审慎的系统将自我的各个分散部分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连贯的叙事。

麦克亚当斯认为,生命叙事与客观现实不是完全一致的,也不需要一致,与其说,它们是以事实为基础对客观历史进行叙述,倒不如说,它们是对生命的解读。一个好的生命叙事有哪些方面组成,一个衡量标准就是:它由多少事实依据。

很多理论学家指出,针对人们应该或可能成为那种人,意识构建非常重要,人们会有三种自我构建:理想自我,现实自我,可能自我,这些构建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总之,当人们描述自我人格时,通常会陈述他们对自我的意识理论和构建,而这可能与适应性潜意识的特质和动机有分歧。

第四节自我究竟源于何处

有证据现实,适应性潜意识的某些性情,例如气质,具有遗传性,当然也受到文化和个人经历的影响,适应性潜意识的一个特征是自动化,将意识构建变为自动化的方法之一就是反复多次运用。人们并非生来就具有“如果-那么”模式,也没有心理学家所讲的“习惯性可进入”,这些都是通过频繁使用变成一种自觉行为。

第五节积极的自我和消极的自我

研究认为,人们一旦发展出一种自我的意识理论,就很难再否定它,我们会更多地注意到意识理论而不是潜意识指导下的行为发生的频率。

无意识自我与意识自我不一致会造成什么后果?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学生的无意识和意识目标进行测量,目标相对一致的学生,精神状态提升很快,而不一致的学生,结果正好相反。

第五篇:结合自己的工作谈谈对知识产权的认识

结合自己的工作谈谈对知识产权的认识

在平常生活工作中,我们或多或少地都会接触到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当然在未学习到这么课程的时候,我们或许不知道这叫做知识产权,但是你确实有在和它在打交道。这个学期,学校安排了一门《知识产权概论知识》,经过老师的系统讲解,使我对知识产权有了初步的认识,以下是结合我个人的专业工作,谈谈我对知识产权的一点认识。

本人是从事机械设计方面的工作,坦白说现在大部分的设计工作都是90%的copy+10%的创新,当然不同领域,不同公司,他们所占比例有所不同,但终归一点copy部分是占主头。因为有copy所以肯定会涉及到专利,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往往都会去了解下我们所copy的对象有哪些是申请了专利的,哪些又是已经过期的,这里其实所说的专利问题就是知识产权中的一类。

知识产权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工业产权,包括专利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工业品外观设计);商标权(商业商标、服务商标和制造商标)。工业产权是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工商业本身而且还包括农业、采掘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等。另一类是著作权,亦称版权,主要包括作者对文学、艺术、音乐、摄影、电影、电视、计算机软件等方面的专有权,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邻接权。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主要是国内立法(专利法、商标法和著作权法),也有国际条约。

知识产权是指对智力劳动成果依法所享有的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的权利。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它与房屋、汽车等有形财产一样,都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要认识知识产权除了要了解他的含义,当然也必须了解他的特点,从法律的角度看,知识产权具有以三个特点:

1、专有性,专有性亦称独占性或垄断性。

2、时间性,它是指法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有一定的保护期,过了有效保护期,这种专有权就终止了,这种智力成果就变成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

3、地域性,它是指依某一国法律而取得的某一专有权,只在该国境内有效,受该国法律保护,在其他国家无效,其他国家没有保护的义务,除非有条约规定。

以上三个特点,从字面意义上也极其容易理解。比如时间性,我在做设计前查询他人产品的专利时,很关键一点就得看其专利到期时间,如果专利已经过期,自然可以直接copy他的产品结构,如果还在专利期间内自然需要自己再做重新设计。

伴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之间的矛盾、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日显突出,同时,知识产权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等方面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研究生,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学会运用知识产权的相关知识,既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又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避免侵犯别人的合法权益。

下载8.结合自己的想法,谈谈你对高校教师的职责——教书育人的认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8.结合自己的想法,谈谈你对高校教师的职责——教书育人的认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或经验,谈谈你对简约教学的认识。

    简约一词用于教学上,我认为就是简约化教学,什么是简约化教学呢?有人认为简约化教学就是在教学上摒弃繁琐和多余的教学目标、内容、方式和过程,追求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也有人认......

    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对环保的认识

    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对环保的认识近几年了,由于人们的环保意识差,使得环境受到了大量的污染,还有人们大量砍伐森林,导致了泥石流的发生,大量排放废气废水,使得各种生态环境都受到......

    认识你自己教案

    《认识你自己》教案 xx镇成人学校:xxx 2013年5月 《认识你自己》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懂得全面地认识自我,既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懂得用发展的眼光认识自我......

    如何认识你自己

    如何认识你自己 你 有 五 大 特 点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你真的了解你自己吗?判断准自己,是你处理好任何事情的前提。做为高中生,你要想搞好学习,你就必须做到知已——了解你自......

    认识你自己教案

    《认识你自己》教案xx镇成人学校:xxx 2013年5月《认识你自己》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懂得全面地认识自我,既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懂 得用发展的眼光认识自我,不断......

    认识你自己----周国平

    1 一个灵魂在天外游荡,有一天通过某一对男女的交合而投进一个凡胎。他从懵懂无知开始, 似乎完全忘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但是,随着年岁和经历的增加,那天赋的性质渐渐显露,使他......

    你认识你自己吗?

    超准的心理测试(各大公司HR必选测试标准) 前言:本心理测试是由中国现代心理研究所以著名的美国兰德公司(战略研究所)拟制的一套经典心理测试题为蓝本,根据中国人心理特点加以适当......

    认识你自己教案

    认识你自己 【活动对象】 初中生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促进学生更深入、细致地了解自我,展示自我,在说优点的过程中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使自己快乐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