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七章病因与因果推断教案
第七章 病因与因果推断 Causes and causal Inference
流行病学的任务是控制和消灭疾病以保障人群健康,研究病因和消除病因则是完成此项任务的根本措施。对于疾病,最有效的治疗、预防手段应是针对病因的治疗与预防。因此,研究病因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病因的研究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涉及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流行病学在病因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在这一章里,我们将讨论如何从流行病学角度探索病因。
【案例】
新疆“察布查尔病”流行病学调查
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多年来发生一种诊断不明的可致死性疾病,发病多在春耕季节,该病只发生在锡伯族。我国于1958年派遣流行病学专家前往现场进行调查。
调查得知当地人称该病为“察布查尔病”或“脑炎”,只在春天发生,主要临床表现为:复视、头昏、轻度头缩、视物模糊、头和眼皮抬起费力或不能抬起、声音嘶哑及吞咽困难等。据称患者无体温升高或不规则低热,病情轻重悬殊。有些病例经过或不经过治疗可以痊愈,但其中有的具有轻度视力模糊或抬头费力。严重病人可以在发病二、三天内死亡,且临死时一直神志清楚。流行病学专家曾考虑下列几种可能性:肉毒中毒或其他中毒性疾病、森林脑炎、病毒性神经系统疾患及重症肌无力等。
察布查尔县的每个乡就是一个居住相当集中的大村庄。调查了几个乡,观察了地形地貌,都是大草原或小丘陵地带,距森林至少40公里。依据该病的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初步资料,排除了蜱传麻痹、森林脑炎及其他神经系病毒性疾病,重症肌无力也基本上可以否定。从获得的临床资料来看,提示本病有些符合肉毒中毒。因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将注意力集中在确切查明本病的分布特点、寻找致本病的可疑食物(或其他病因物)。同时广泛收集流行病学材料,以便分析和判明到底是肉毒中毒,还是类似肉毒中毒的另一种中毒性疾病。除对锡伯族作调查外,研究者还特地走访了不少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群众的家庭,抱着怀疑的态度仔细进行本病民族发病特点的调查。可是得到的结果仍然是:“察布查尔病”只有锡伯族发生。尽管锡伯族往往与维、哈族杂居,有锡伯族发病的院子里,同院住的别的民族群众从来没有发生过该病的。另外,从分布特点可以看出:“察布查尔病”是一个人不传人的疾病,它要么是中毒性疾病,要么是虫媒传染病(或人畜共患病)。
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一例非锡伯族的患者,据了解,她家的生活饮食习惯与锡伯族家庭完全一样,这一个特别的例子提示“察布查尔病”的发生很可能与一定的生活饮食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经过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陆续发现本病在若干家庭里确曾发生过小爆发,而且发生在不同家庭里。有些“同发”病例表面上似乎互无关系,其实是有内在联系的。
至此,除本病只春季发生和唯独锡伯族发病这二点以外,流行病学资料基本上是符合肉毒中毒这个病的。因此,提出了如下这样一个假说:本病若是肉毒中毒或一个类似的别的中毒病,引起本病的食物(或其它毒物)必须满足(或基本满足)下述条件:1.只锡伯族吃,其他民族不吃或基本不吃;2.除春季外,其它季节无此毒物;3.在制作过程中具有厌氧和适温的环境,供肉毒杆菌繁殖并产生毒素,或有利于其它毒物聚集的条件。循此推理,着重进行了当地群众(特别是锡伯族)饮食习惯的调查。当地锡伯族以耕种小麦为主,其次为胡麻、高粱、玉米及水稻等。锡伯族生活甚为富裕,主食以麦面为主,副食常为鸡蛋、牛奶,也吃猪、牛、羊肉及鸡,偶尔吃鱼,有些户冬春季吃少量酸菜和泡菜。他们不吃黄豆或豆腐,但像华北和东北某些地方一样,家家户户自制面酱(锡伯族话称“米送”,主要供冬、春季食用)。能吃到鱼的地方是本病发病率较低的乡。总之,锡伯族吃而当地维、哈族不吃的,只有猪肉、鱼及面酱等。
以上调查分析使“察布查尔病”之谜,终于得到了揭示。多年来发生在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流行的不发热、致死性急性病,是由食用称为“米送乎乎”之面酱半成品所致的肉毒中毒。动物试验证明其中可能含肉毒杆菌所产生之毒素。该半成品只锡伯族群众吃,而其他民族不吃。食用该半成品的月份与该病发病月份吻合。本病往往呈散发,但有时确实曾经发生小型爆发。制面酱的原料——小麦很可能在种植、收割或加工过程中受当地土坡中肉毒杆菌芽胞污染。后来新疆维吾弥族自治区卫生防疫站曾对各处土壤等外环境物品进行过细菌学检验,其结果完全支持这个关于肉毒杆菌污染的假设。
察布查尔病的病因调查得出结果后,该县卫生部门立即组织力量,销毁了全县尚存的米送乎乎,并向群众广泛宣传该病的病因及预防方法,从此该县的察布查尔病得以消灭。
【问题的提出】
一、病因学说有哪些?
在不同医学发展阶段,对病因的理解也是不同的,随着病原微生物的发现,有一个时期非常重视病原体是疾病发生的病因,形成了单一病因学说。(一)单一病因学说
自古以来,人们对病因的看法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而不断的深入。在人类同疾病做斗争的历史上,有一段很短的时间是单因论占统治地位。当时认为病因只有一个,人的不同气质是造成不同疾病的原因(古代将人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忧郁质等四种气质)。单一病因学说的形成出自德国医生Koch 提出的确定病原体的三个阶段: 1.患某病的所有病人,必须能找到该病的致病微生物;
2.该微生物必须能从病人体内或其排泄物、分泌物内分离出来,并可以经培养生长; 3.当这种微生物的培养物接种到易感动物或人体上后,必须引起该病的发生;
Koch的单一病因学说对生物病因研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许多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寄生虫病,都由这种理论得到了明确的病因。然而,单一病因致病效应对相当多的疾病,特别是非传染病,有很大的局限性,难以解释各种复杂的致病过程。即使对传染病而言,也未必仅有病原体就能发病,机体因素、外部环境都会影响疾病的发生过程。(二)多病因学说
随着医学的发展,发现单一病因学说不能解释许多疾病。例如结核病,除了结核杆菌以外,营养不良、过度疲劳、年龄、遗传等因素都可以影响结核病的发生。带菌者或带毒者的发现与第一条原则也不符合,尤其是原因不明的肿瘤、冠心病等更不能用Koch的单一病因学说来解释。因此,目前人们对病因的认识发展成“多因子复合病因学说”。多病因致病是指一种疾病的发生,有着多种致病因子的综合致病效应。这种多因论承认事物之间的联系,认为疾病的发生不仅仅取决于某一单个因素,更可能由多种原因造成疾病的发生。其中,有的原因与发病有直接关系,有的是间接关系,作用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原因分别作用、协同作用,也可以是依次作用。当一个以上的病因共同起作用时,它的结果未必是简单的相加,其产生的危险性常常大于单个原因引起的危险性之和。
例如,冠心病病因研究的某项调查结果显示,高胆固醇症、高血压、吸烟都与冠心病的发病率有关,三项因素均处于正常水平,其发病率为12‰,各种因素单独存在时,发病率为20‰、46‰和61‰,三项因素同时存在时,发病率为317‰,远远超出单一病因致病效应之和。
广义地说,病因泛指与疾病有关的各种因素。凡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一切因素均可看作病因。美国著名流行病学家A.M.Lilienfeld对病因的定义为:“那些能使人们发病概率增加的因子,就可以认为有病因关系存在,当它们之中一个或多个不存在时,疾病频率就下降。”这些引起疾病发生的诸多因素的综合就是病因。这些因素在未明原因的疾病中称为危险因素。所以,流行病学家认为,病因是引起疾病发生的诸因素的综合,这是一个从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角度提出的关于病因的新概念。
认识了疾病的多因性,摆脱了特异病因学说的局限性,就使我们扩大了思路探索病因的范围,更有利于加速对病因的研究。
二、疾病发生的三要素是什么?
不论是传染病还是非传染病,都是由多种因索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目前将致病因素分为致病因子、宿主和环境三个要素加以研究。三要素之间相互作用,通常情况下会处于平衡状态,一旦平衡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一)致病因子
主要的致病因子有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
1.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主要是各种病原体和—些有毒动植物,如蠕虫、原虫、真菌、细菌、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等。传染病主要由生物因素引起。病原体在宿主体内生存,发育并繁殖称为感染。多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大量使用,造成耐药菌增多和正常菌群紊乱,病原菌的感染机会更多且更难根除。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还会有新的传染病发生。
2.物理因素 高温、寒冷、气压、电、光、X射线、超短波、噪声、外力等的作用超过一定限度就可能致病。放射性物质的危害已引起人们的注意。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后8~9年,当地幸存者中出现了许多白血病病例,其年发病率以原子弹爆炸点为中心,以向外扩散的同心圆半径长度分组,呈梯度下降。近年还发现以日常诊断为目的所照射的X射线量也有一定危害性,胎儿期或出生初期X线照射对健康是不利的。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机械振动引起的职业性振动病,现代城市的噪声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也日益明显。噪声不仅引起不快,易怒,严重时发生交感神经紧张,血压、脉搏和呼吸都发生变化,甚至引起噪声性耳聋。值得提出的是,一些物理因子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可以是有益的或无害的,只有在剂量过大或不足时才可导致疾病。例如,红外线是热线,人们的生活中需要它,但若对全身照射超过生理界限时,可引起热射病;紫外线可促进维生素的合成,对人体骨骼发育不可缺少,但若照射过量,可引起眼炎、皮炎乃至皮肤癌,照射不足的儿童则易患佝偻病。3.化学因素
能致病的化学物质的种类很多,各种气态、固态和液态化学物质可经不同途径使人中毒致病。有些化学物质,如矿物质、食盐,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但过多地摄入也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经流行病学研究和动物实验证明,有数千种化学物质可引起人类的疾病,许多化学物质可致癌。此外,人体营养素或某些微量元素过高或缺少时,也可导致某些疾病。如维生素C缺乏可引起坏血病;动物性脂肪摄入过多可致血胆固醇过高,进而引起动脉硬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食品工业将迅速发展,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也会增多,其中相当数量的食品添加剂未经严格的卫生学评价即投入市场,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问题。工业三废的排放而造成空气和水质的污染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1952年,由于二氧化硫严重污染大气,英国伦敦发生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还发生了40年代末期的“洛杉矾光化学烟雾事件”;以及1953年日本由于向海湾排放工业废水引起的水侯病,都是空气、水质污染的严重事例。此外,某些药物,如母亲孕期服用反应停导致新生儿肢体短畸,某些农药的致畸、致癌和致突变作用都是化学因素致病的严重问题。(二)宿主
宿主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接受致病因子的机体。宿主许多方面的特征与疾病的发生有关,如年龄、性别、种族、遗传、适应能力、个人行为、生理状态、免疫状态等。宿主作为疾病的发生主体,受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的作用,导致疾病的发生。
1.遗传
目前关于各种疾病与遗传的关系正在深入研究。例如,由性染色体遗传的血友病、色盲等几乎不受环境的影响。然而更多的疾病是既与遗传因素有关,也受环境的影响。其中较为突出的是遗传性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人,只有吃了蚕豆或某些药物后才发生严重的溶血性贫血,俗称蚕豆病。关于传染病的易感性问题.研究得最多的是结核病。其结果认为,尽管易感性与营养状态、免疫功能等有一定关系,但不可否认遗传因素作用的存在。2.免疫
宿主的免疫反应对疾病的发生起重要作用。人的免疫功能在成年期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免疫识别能力和免疫反应能力减弱,对一些疾病的抵抗力降低.对癌细胞不能及时清除,导致癌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因此,调节免疫功能对老年人的健康十分重要。宿主的免疫反应是一种保护性的反应,但有的可产生异常的或病理性的反应,致使宿主发生超敏感反应及自身免疫疾病。
3.年龄与性别
不同年龄、性别的人免疫状态和生理状态会有差异。由于生活方式、活功范围不同,对致病因子的暴露机会也不同。例如:糖尿病、冠心病、骨质增生等退行性病变多见于中老年人,胆结石、胆囊炎及地方性甲状腺肿多见于女性。
4.适应能力 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人的适应能力对人体机能的潜在调节作用。适应能力与生理、心理状态及文化水平有关。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由于对各种外界因素刺激的适应能力强,从而使机体常处于一个较好的平衡状态,抗病的能力也较强。一些癌症患者的心胸豁达、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对机体的康复过程极为有益。日本在70年代建成筑波科学城,被建城占用农田的原居民全部变成城市居民,新迁入的均是来自东京等大城市的科学家及其家属。尽管筑波城十分现代化,交通、购物均很方便,但新旧居民均有一些不适应表现,如疲劳、头晕、头痛、急躁、忧郁、失眠、情绪波动等。旧居民的不适应率高于新居民,反映出文化水平、以往的生活经历对适应能力的影响。5.种族和民族 不同种族和民族许多癌症的发病率不同,这可能与生活习惯、宗教信仰、遗传背景、免疫状况及受教育程度的差异等有关。例如在美国,白种人和非白种人虽生活在同一社会中,但某些死因死亡率却有很大的差异,如结核、高血压、心脏病、梅毒等疾病,非白种人约为白种人的3倍左右。我国据1979年全国抽样调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为8.75%,其中少数民族的HBsAg阳性率为13.27%。约60%的少数民族高于全国水平。(三)环境
环境是指人类生活于其中的各要素的总和。人自胚胎开始,便无时无刻不受环境影响。从人类生态学角度来看,环境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甚至还影响着人类的遗传。那些不能适应环境的部分被淘汰,那些在突变中出现的新性质则经受考验而得以生存下来。不仅机体处于环境之中,与发病有关的各种因素也都处于环境之中。宿主、病因和环境共同形成一个决定疾病发生与否的动态体系。环境因素涉及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下简述两者与疾病发生有关的某些因素。
1.自然环境(1)日照 日光中含有紫外线,其大部分被距地面约20公里的臭氧层所阻断。紫外线有利于维生素D的合成,在长期多雾或阳光不足的环境中,小儿会因维生素D不足而易患佝偻病。日照过强则可能破坏人体表皮细胞,甚至成为皮肤癌的病因。人类的肤色也与日照程度密切相关。黑色素细胞每人都有,个体之间、种族之间有一定差异。照射紫外线能诱导产生黑色素而具有保护作用。干燥酷热的地区紫外线量很大,黑色素则形成保护层,所以皮肤色素沉着取决于紫外线照射量。在地球的历史中,大气层的厚度经历了相当程度的变化,地表的日光紫外线量因大气层的厚度增加而逐渐减少。据推测,最早人类皮肤可能是褐色的,以后逐渐分化,有的色素沉着减少,有的色素沉着增加。
(2)气候 气候包括温度、湿度、降雨量、风力、大气压等。很多传染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常与气候有关。例如疟疾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这与蚊虫生存气候及疟原虫在蚊体内繁殖所需温度密切相关。我国南方某些区域常年平均气温在16度以上,所以没有疟疾传播休止期。而在北方区域基本上都存在较长的疟疾传播体止期。
(3)海拔高度 高原地区日照强,气温低,大气中氧气浓度低。初到高原地区者会因血中含氧量不足而形成低氧症,表现出呼吸、心跳加快、周身无力等高山反应症状。
(4)地理因素 包括地形、地貌、土壤、水文等。这些因素常常造成一些疾病呈地方性。例如,地方性甲状腺肿主要集中在内陆山区,原因在于当地饮水及土壤中碘含量过低;地方性氟中毒则是由于饮水中含氟量过高而造成。台湾西南沿海某一区域曾发现一种原因不明的地方病,当地人称为“黑脚病”,其临床症状类似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轻则间歇性坡行,肢冷,肢痛,重则肢端坏疽。经流行病学调查证实,该病与长期饮用含砷过量的深井水有关,改饮自来水后,发病率逐年下降。
(5)生态因素 自然环境中的一些动植物与疾病发生关系密切,一些动物是病原体的贮存宿主或传 播媒介。
2.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卫生服务状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条件等的综合,其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方式影响致病因子与宿主,从而影响疾病的发生。(1)社会阶层 社会阶层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它反应经济、文化水平和享受卫生保健服务的程度等。
(2)文化与社会习俗 文化程度表现为对卫生知识或疾病所持态度有差异。文化程度比较低的群体 中传染病更易传播流行。一些地方性疾病与当地风俗习惯有密切关系。曾流于新几内亚某局部区域的Kuru病,是一种以小脑变性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经多年研究证实此病源于当地人的食人俗葬仪。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也带来某些疾病的发病率增高,甚至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从美国艾滋病患者生活方式分布状态可看出,大部分成人病例是男性同性恋者和毒瘤者。自美国70年代的“性解放运动”以来,同性恋者渐多,这种不正常的性关系可传播艾滋病病毒(HIV)。吸毒在美国也是一个引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毒瘾者常相互传用同一注射器,可传播多种疾病。
(3)职业 职业性接触有害物质导致一些职业病的发生。接触有害物质的工人,常发生急、慢性中 毒等。1975年Pottt观察到,自年轻时起一直从事姻囱清扫工作的男性有多发阴囊癌的现象,表明阴囊癌与烟尘有一定的关系。苯胺生产工人发生的膀胱癌被证明与联苯二胺或氏荼胺有关系。近年来还有人研究了石棉与肺癌、间皮瘤以及氯乙烯与肝血管肉瘤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职业性暴露于有害物质与疾病发生的因果联系。
(4)婚姻 由于社会不发达,地理环境偏僻,形成一些闭塞孤立的人群,加上受到宗教和社会习俗的限制,这些人常常在有限的人群中婚配或近亲婚配。我国除壮族、朝鲜族外,大部分少数民族的近亲婚配率均高于汉族,由于隐性基因形成纯合子而显露的机会多,因而近亲婚配者子女患隐性遗传病的机率高于非近亲婚配者。而且近亲婚配音的婴幼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及20岁前死亡率高于非近亲婚配者。
(5)城市化与居住环境 估计到2000年将有约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本来是可以有计划地进行发展的,但是由于人口增长速度和工业发展速度往往超过管理当局的准备与预见,所以许多城市都存在环境有害健康的问题。城市化伴随着工业化。工业废气、废水排泄与处理不当将直接危害居民健康。工业噪声、交通噪声使居民不再有安静的环境,引起居民耳鸣、耳聋、烦恼等症状。此外,城市里紧张的生活节奏使得城市居民的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高于农村。居住环境的优劣也影响人类的健康,人口密度大、住房拥挤也易造成病原体的传播和扩散,使传染病更易流行。居住条件改善有利于人类健康。(四)致病因子、宿主及环境的相互关系
致病因子、宿主和环境三要素组成的系统在人体健康状态下保持平衡,但三要素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一个要素发生变化而另两个要素具有一定适应能力时,也不会发生疾病,因此这是一种动态平衡。一旦环境、宿主和致病因子中的某一方或几方的变化强度超过了维持相互平衡的限制,则将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发病频率的增加。
1.疾病发生的流行病学三角 流行病学三角是从致病因子、宿主、环境三者平衡失调来解释疾 病的发生。三要素相当于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表示疾病发生三角模式的三个要素以及三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密切生态关系,对寄生虫、细茵、病毒等生物性病原所引起的急、慢性传染病,都可以用这个三角模式来解释其流行过程的各种不同表现。但其缺点是将三个要素等量齐观,特别是不适于对一些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的解释(图7-1)。
图7-1 流行病学三角 图7-2 轮状模型
2.轮状模型 上述模型主要说明致病因子、宿主、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绝大多数疾病的致病因子均来自宿主和环境,而致病因子与宿主又都处在环境之中,他们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引起疾病。有人就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人类是其中的一员,除人类之外,其余都是人的环境。疾病的发生与流行是人的机体的内环境与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是轮状模型的主要内涵。
轮状模型是一个生态学示意图(图7-2)。所谓生态学,就是研究生物和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致病因子和宿主都处于环境之中,好像处于一个球体内,故称轮状模型,宿主对环境有适应的一面,也有受害的一面;有承受的一面,也有抵制、中和和耐受的一面,致病因子对宿主发生影响,同样也受到宿主的反作用。致病因子和宿主又可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一旦某一方的变化强度超越了平衡的限度便发生疾病。一般来说,宿主因素决定人们对疾病的易感性,而环境因素则影响人们对疾病的暴露及其暴露程度。
3.病因网
病因网强调疾病的发生受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交错,并各有其前因后果,这种错综复杂的联系构成了一个病因网。靠近发病因素越近的因素与疾病的联系越强,靠近发病因素越远的因素与疾病的联系越弱。消除其中主要因素可使发病率下降,因此控制病因网中的因素可以控制和预防疾病。
三、病因研究方法是什么?
流行病学研究病因的方法,一般是根据描述流行病学研究中提供的病因线索,建立病因假说,然后用分析流行病学和实验流行病学方法反复检验,以验证假设的正确性。(一)描述疾病分布,建立病因假设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描述疾病时间、空间和人群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病因假说。所谓病因假说,是指从疾病分布的流行病学现象出发,探讨与疾病发生有关的因素,据此建立验证假说的特殊研究计划。推测可能的病因假设的过程,常借用以下几种逻辑思维方法: 1.求同法
与所研究疾病有关的各种环境中,若有共同因素存在,推测该因素是这种疾病的原因。例如,某地春节期间发生百余名症状相同的原因不明疾病,经调查发现病人均有吃涮羊肉史,因而推测该羊肉中可能合有致病因子。后来证明所吃的羊肉有旋毛虫寄生。2.求异法 假如在两个不同的环境里,某种疾病发生频率显著不同,同时发现某特定因素仅偏于某一方环境时,怀疑该因素与该病有关系。例如地方性甲状腺肿发病率在山区较平原地区高,而山区饮水中含碘量较少,故认为饮水中含碘量过低可能与地方性甲状腺肿发病牢高有关。这一假说已在实践中用碘盐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成功而得到证实。3.共变法
随着某种因素出现程度发生变化,同时所研究疾病的发生频率也发生变化,推测这一因素与致病有关。例如,饮水中含氟量越高的地区,氟骨症发病率越高,怀疑环境中合高氟是氟骨症的原因。
4.类推法
某种疾病的分布特征与另一种疾病相似,使人推想两种疾病可能有共同的原因。例如,克山病与动物白肌病的地区分布相似,临床病理变化相同,因此,由白肌病缺硒的病因中推测克山病可能与缺硒有关。
5.排除法
在几个可疑的致病因素中,采用一一加以排除的方法,可初步判断最有可能的致病因素。在传染病传播因素研究中,常用排除法一一排除经呼吸道,经食物,经虫媒,经接触传播的可能性,最后确定一种可能性最大的传播途径。(二)验证病因假设
为了验证在描述流行病学基础上提出的病因假设,可应用分析流行病学和实验流行病学方法进行验证。
1.分析流行病学方法
所谓分析流行病学,就是对假设因素进行分析观察的流行病学方法,确定假设因素和疾病之间的相关。目的是从相关关系中进一步推论两者间的因果关系。(1)病例对照研究 选择拟研究疾病的患者为病例组,另一组为不用该病的对照组,调查两组假设因素的暴露史,比较两组暴露比,然后分析假设因素与疾病之间是否有联系以及联系强度的大小。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具有省人力物力、一次可调查多个因素的优点,特别适用于罕见病的研究。它的缺点是易产生偏倚,影响其可靠性。
(2)群组研究 对暴露于可疑因素的人群与非暴露人群进行追踪观察,比较两组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以推断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这种研究方法一次只能研究一个或一组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研究的花费较大,时间较长,但得出的结论较可靠。2.实验流行病学
实验流行病学,就是对分析流行病学研究阶段所确认的致病因素通过人为实验加以确认,若加上此因素,则某病发生,不加此因素某病不发生或少发生,则可进一步验证病因假设。这种方法与前述的群组研究之间主要差别在于群组研究的观察对象自然暴露于某因素,实验流行病学则人为地给予某因素。因此,实验流行病学在验证病因方面有很大局限性。将怀疑与疾病发生有关的因素人为地加给研究对象,常常于医德所不允许。这类人群试验多用于预防措施效果(如疫苗效果)的评价。用于病因验证,可采用去因试验,即将假设因素去除后,观察人群某疾病的发生是否减少。
病因研究计划虽然分为建立病因假说及假说验证等各个阶段,实际上并不仅限于按描述、分析和实验顺序进行研究。在分析流行病学研究阶段形成新的假说,用描述方法进行研究之后,再用更详细的方法进行验证,这种反复也是常有的。3.发病机理的研究
上述在人群中进行宏观研究的结论若能得到发病机理研究的支持,则不仅能进一步肯定病因假设无误,有时还能消除一些顾虑或加深理解,甚至导出新的理论或新的防治方法。
四、病因与疾病的联系有哪几种?
病因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多种研究方法交叉反复应用,逐步深人,从错综复杂的各种事物之间寻找关系,确定联系。然而,有联系并不等于有因果关系。流行病学观察分析得出的因素与疾病之间的联系应该有统计学联系。统计学联系可能有三种情况,即:人为联系,间接联系和因果联系。
(一)人为联系
人为联系一般由偏倚造成,在任何调查中偏倚是较难避免的,如错误分类(主要由于诊断错误),回忆错误(记忆不清),记录错误,编码错误等。若这些错误是偶尔发生.则对调查研究质量的影响是轻微的,一般仅是增加了偏差,不会导致错误结论。若这种偏倚很大,则可能导致研究问题的失真,造成错误结论。
(二)间接联系
当一个已知或未知的因素共同存在于一个特征与疾病之间时,则可能产生特征与疾病之间的间接联系。这个因素称为混杂因素,由混杂因素造成的研究结果的偏差叫混杂偏倚。当我们研究吸烟与肺癌之间联系时,要注意年龄这个因素可能会起混杂作用。因为年龄与肺癌之间,年龄与吸烟之间都有一定联系。年龄越大,肺癌患病率越高,年龄越大.吸烟者比例越大。所以,在做这一类研究时,就应该设法控制年龄这个因素。控制混杂因素的方法通常有配比法、分层分析法和多元分析法。
(三)因果联系
如果某事件A起作用引起某事件B,则A与B之间为因果关系。在流行病学上追究因果关系时,首先以了解A与B之间有无相关为出发点,也就是观察A与B重复发生的频率或量,其绩率或量若大于一般的预期值就可以认为相关,其根据出自统计学的显著性检验。如果A与B之间有因果关系,在流行病学上判断的基础是,查明伴随A的质与量的变化B也有变化的现象。再进一步,如果把A当作B的原因,从时间上看A必须在B之前。
五、病因推断的标准有哪些?
19世纪末,Koch的三原则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传染病,若用于非传染病的病因推断则更不合理。随着人们对疾病病因认识的不断深入,许多学者对因果推断的标准进行了多次的修正与补充,如美国卫生署(1964)、Hill(1965)、Evans(1976)、Lilienfeld(1994)等。归纳起来,常用的因果推断标准有以下几条:
1.关联的时间顺序 如果怀疑病因X引起疾病Y(X→Y),则X必须发生于Y之前,这就是前因后果的时间顺序。即使在不能明确断定X与Y的时间顺序时,也必须存在X先于Y发生的可能性。在确定前因后果的时间顺序上,实验和队列研究最好,病例对照和生态学时间序列研究次之,横断面研究较差。
2.关联的强度 一般而言,关联的强度越大,同弱关联相比,该关联为因果的可能性就越大。通常,有时间先后的统计关联说明怀疑病因可能为流行病学层次的病因,而关联强度越大,是偏倚所致的可能性就越小。关联强度的测定,根据资料的性质或来源可以有:
(1)优势比OR(病例对照研究),相对危险度RR(队列研究),预防分数PF或功效比例(实验研究)等反映分类资料关联指标。
(2)剂量-反应关系:针对等级或连续性变量资料,等级OR或RR,各等级的绝对效应,等级相关系数和积差相关系数等。
(3)生态学相关:利用群组资料来计算的相关系数,反映分布的一致性,需要注意生态学假象的干扰。
3.关联的可重复性 指关联可以在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时间重复观察到,除非有明确的理由来解释不同的结果。与观察性研究相比,实验性研究的可重复性较好,这是因为实验性研究的控制条件要好得多。某些观察性研究结果之间的差异,有可能是背景条件(其他危险因素)的差异所致。多数研究的可重复性使因果关联的可能性增加,而少数或个别研究的不同甚或相反的结果并不能简单反驳因果假设,但需要仔细探究结果差异的缘由。4.关联的合理性
包括两个方面:(1)对于关联的解释与现有理论知识不矛盾,符合疾病的自然史和生物学,这相当于客观评价。(2)研究者或评价者从自身的知识背景出发,支持因果假设的把握度,这相当于主观评价,即科学家团体的意见。
5.研究的因果论证强度
因果性研究的设计类型与它的论证强度存在密切关系,一个较好的研究设计类型除了满足上述的时间顺序和可重复性,主要还能较好地控制各类偏倚的干扰,所获结论不易被后来的研究所否定。一般而言,在因果论证强度上,实验性研究大于观察性研究,有对照的研究大于无对照的研究,以个体为分析单位的研究大于以群组为分析单位(生态学)的研究。
【扩展的知识】 病因研究与预防
流行病学研究病因的目的在于预防疾病,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疾病只有对其致病因素都完全清楚了才能进行病因预防。Snow并未发现霍乱的病原体,仅发现污染的饮水与霍乱有关,采取封闭污染的水井,改用未污染的水源后,就达到了控制霍乱流行的目的。可见病因研究中,不必待病因完全清楚后才采取措施。在研究的一定阶段,根据掌握的依据,及时采取措施,不仅不妨碍继续研究病因,而且从所采取的措施的结果中往往可以得到有益的启发。病因学说必须经实践证实才能成立。但是所采取的预防措施收到效果时,并不能轻易地认为病因问题已解决,这时仍需提防虚假联系。在Snow研究伦敦霍乱时.关于霍乱流行曾有Farr的瘴气说,认为低处的空气污浊故霍乱多发,高处空气清洁故霍乱低发。假若按这一学说伦敦居民迁居山上,离开污染的水,霍乱也可能减少,但这偶然事件却成为瘴气与霍乱之间的虚假联系。
措施的有效并不等于病因研究的完结。继续研究不仅能排除一些虚假联系,加深对病因的认识,而且有利于改进预防措施,更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病因研究的目的是建立预防措施,预防措施的效果又反过来对病因研究提供启迪和深入的依据,二者处于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相互校正的关系中。
第二篇:实词推断教案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
衡阳县一中 盛植锐
学习目标
1、运用已知的知识归纳推断文言词义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2、学会运用推断文言词义的一般方法和规律来正确理解、解释常见实词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例题引入】
08湖南卷: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
译文:并且又大力 盗贼,都不能捕获,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情感到苦恼。07江苏卷:牢之(人名)问部下甲兵刍粮,进之(人名)布指算,不爽。
译文:刘牢之就问他军队和粮草方面的事情,高进之伸曲手指算了算,。
常见误区: 望文生义
以今解古
二:考点解说: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常见”,一般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
2、“在文中”,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一般可以根据上下文推测出来;
3、通过掌握文言实词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研习方法
方法
一、字形推断法 【链接高考】 2006年全国卷1:《何远传》“至武康,远独设糗水而已”。译文:到了武康,何远只为他准备了 和清水。2010年辽宁卷:初以荫为泰宁主簿。
译文:开始是因为 受封为泰宁主簿。
字形分析法是根据汉字是表意文字的特点,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来推断词义的方法。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的功能。会意字则本身就表意。
1、从“刂(刀)、弓、矛、戈、斤(斧)”与兵器有关
2、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
3、从“讠(言)、辶(走)、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
4、用“贝”作偏旁的字与“钱财”有关
5、用“ 糸 ”作偏旁的字与“丝织品、绳索”有关
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千里马
2、宰臣上炙而发绕之。烤肉
3、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打
4、富翁某,商贾多贷其赀。钱财
5、贫民虽平价不能籴。买进粮食 【类题演练】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 B、金就砺则利。砺:磨刀石 C、径造卢访成。造:成就
D、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觐:拜见
解析:“造”的形旁为“走”,而“庐”是处所,不难推断与此相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
方法二:结构推断法 【链接高考】
1、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
译文: 小民百姓的忧愁,却 身边的人的取乐嬉笑,那么国家也就没有希望了。
2、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译文:治国的关键,在于刑律,刑律 ,百姓就会受到伤害,刑律 ,就控制不住犯罪,一定要使它宽严适度。
结构推断法是利用文言句法特点推断的方法。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在同一位置上词语意思相同、相对或相反。例
A、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B、追亡逐北
C、通五经,贯六义。
D、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E、祠祝毕,刍狗捐;淳精流,糟粕弃。F、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类题演练】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任用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逸豫:安逸享乐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弥:更加 D、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欹:稀疏
解析:D项“欹”应为“横斜”,与下文的“正”意思相反。
方法
三、迁移推断法 【链接高考】
2011年湖南卷: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联系:成语“出类拔萃”
译文: 深深地感叹他
2008年四川卷: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庞大的家族)独完。联系:“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译文:当时很多富户都因为犯罪牵累整个家族,而郑氏数百人都得以保全。迁移推断法:是指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来推断实词意义的方法。
根据所学知识推断词义:
①至是乃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比喻细小的东西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明察秋毫
②遂能廷折之 名词作状语, 在朝廷 卒廷见相如
③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 枉道速祸 招致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类题演练】
(2011广东卷)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 苦:痛苦 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 纵:腾跃 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 官:做官 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 抵:碰到 解析:答案为C。其中A.苦于„„。可联想《列子.汤问》:“何苦而不平?”(苦于山挖不平)B.释放,放走。例:纵火,纵虎归山,七擒七纵。D.到达,抵达。例:抵京,抵临,平安抵达
方法
四、语法推断法 【链接高考】
(2011年安徽卷)先生赎而归之
译文:先生赎出了他并且。
(2006年广东卷)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译文:他的妻子马氏脱下自己的衣服换下常母的湿衣,拿稀饭给她吃。
语法分析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一般的句子结构:主语(名、代词)+状语(副词)+谓语(动词,形容词)+补语(副词、形容词)+定语(形容词)+宾语(名词、代词)
【类题演练】
对下列一组“信”字的意义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信:确实 B、楚王贪而信张仪 信:相信 C、信义著于四海 信:信誉 D、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 信:有信义的
解析:D项中的“怀”为动词,“信”充当动词的宾语,所以“信”应为名词,解释为“忠诚”之意。怀信:怀抱忠诚。【类题演练】
1、太傅袁隗欲以女妻范,范辞不受。
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4、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
方法
五、语境推断法
隆庆时,绍兴岑郡侯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几,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冯梦龙《古今谭概》)
解释“弄璋”、“弄瓦”在文中的含义并说说你的理由。“我夫人有娠”(娠:身孕)“果双生一男一女” “璋也弄,瓦也弄”
结论:弄璋:生男 弄瓦:生女
语境分析法:是指结合语言环境认真揣摩,仔细分析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准确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文言文实词含义丰富,大多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要想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理解,需要我们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
日暮,至豪民第门,捽使跪,数之曰:“若为民不自谨,冒使君,杖汝,法也;.敢用是为怨望!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汝罪宜死,今姑贷汝。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戕汝家矣!“今姑贷汝 ”的“贷”是什么意思?
解析:联系后文的“不善自改”,此处的”贷“应为”宽恕,饶恕“。
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A.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述他说:“这是一个狡猾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B.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赞他说:“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从“生而聪慧”“笃爱之”等词语可见“黠儿”为褒义,故选B。
陈万年字幼公,沛郡相人也„„善事人,赂遗外戚许、史,倾家自尽,尤事乐陵侯史高。
“事”在文中的意思是:
分析:“事”有“奉”“为„„服务”之意,从下文“赂遗外戚许、史,倾家自尽”看来,当有贬的感情色彩,从搭配看,可推断为阿谀奉承、钻营取巧 之义。
余病痞(肚子里生的硬块)且悸,谒医视之,曰:惟伏神(中药名,外形像芋)为宜。明日,买诸市,烹而饵之,病加甚,召医而尤其故。医求观其滓,曰:“吁!尽老芋也。彼鬻药者欺子而获售。子之懵也,而反尤于余,不以过乎?” “召医而尤其故”中的“尤”解释为。
小结:以上方法并不是固定的,可灵活使用。当然,解答高考文言文实词考查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你掌握的推断“武器”越多,你答题的准确率就越高。
【实战演练】
薛潭学讴①
薛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①唱歌 A、结构推断法:
并列同义推断法: 穷:学 尽 尽:学完 并列近义推断法: 声:歌声 响:声响
B、语法推断法:穷、尽:作动词,学尽,学完 C、联想推断法: 1.谢:联想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 认错,道歉 2.遏: 联想:浪遏飞舟。《沁园春·长沙》 阻止,阻遏 D、字形推断法:《说文解字》:“行,道也。”衢,四通八达的大路
译文: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第三篇: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
文虚词用法推断
教学目的:
1、明确把握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文言文阅读中的重要性。
2、掌握文言虚词使用的一般规律,掌握辨析文言虚词的一般方法。
3、学会知识迁移,提高应试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规律和辨析的方法,学会知识迁移。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之乎者也”已成为文言文最显著的特色,甚至成了文言文的代称。虽然数量不多,但是谁也无法忽视它们的存在。“之乎者也焉矣哉,用的不错是秀才”,从古人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文言虚词的重要性。
可是文言虚词词汇比较抽象,绝大多数不表示明确的意义,但是它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在汉语的发展中变化大,因而学习起来
有较大的困难。清人袁仁林说过“千言万语,止是几个虚词出入参伍其间,而运用无穷”。正因为用法复杂,才给我们现代人阅读文言文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就连古人也觉得“实词易训,虚词难释”。所以,我们就有必要了解它的意义和用法;又因为语言环境不同,他们的意义和用法也会不同。因此,也就要求我们掌握基础之后,能够灵活机动,学会推断。
在文言文中,大多数的虚词不表示明确的意义,但它们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体现出句子的语气,表达出作者的感情。尽管虚词的数量比实词少得多,但因为虚词使用的频率高,语法功能强,且古今变化大,用法灵活多样,所以掌握既是学习古汉语的一大难点,又是一大重点,也是考试的热点。
试着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添加适当的虚词(常用的18个虚词),使上下文语意连贯,语气畅通。
晋平公
群臣,饮酣,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
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
前,援琴撞
。公被衽(衣襟)
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
。”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
言也。”左右请除
。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二、练习,尝试总结方法。
1、你能推断出下列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吗?
例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013年安徽卷)
C、尉佗乃蹶然起坐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习题相关原文: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节选《说苑奉使》)
例题2:2009天津卷A项
今乃用之,可乎?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附相关原文
桓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牙曰:“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 归纳方法:
2、请推断下列句中“之”字的词性及含义,并说说推断的理由。(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2)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归纳方法:
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份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两句,第一句的“其”在句中作主语,因此应该是代词“它(指鹤)”;后一句的其不作句子成份,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
3、请推断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4)噫吁嚱!危乎高哉!.归纳方法:
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的,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
4、请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总结规律。(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夫晋,何厌之有?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4)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归纳方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那种标志,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义了。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中的“也”,只需抓住该句是“判断句”这个标志,就能确定“也”是助词,表判断语气。而“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中的“也”虽也是助词,但不是判断,只在句中起停顿的作用。
拓展练习:
1、推断“乎”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 胡为4乎如此好乐?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6乎?
答案:
1、助词,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2、相当于“于”
3、助词,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
4、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
5、助词,词尾,不译
6、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2、推断“以”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秉烛夜游,良有1以也。”若2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3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4以书卷为伴,弃夷5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从而可醉乎“木欣欣6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7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8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9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10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11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2以权贵交,13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4以”之叹。
1、名词,可译为原因
2、动词,可译为认为
3、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馺其他,可译为凭借
4、介词,可译为把
5、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或递进关系
6、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7、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
8、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9、介词,可译为因
10、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11、介词,可译为在
12、介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
13、连词,表界限或范围
14、动词,可译为用
3、推断“其”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人言,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2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3其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4其与之.”焉敢如此?
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5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观古今英杰之所为,6其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7其勿以他人之言为训。
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8其一二。9其是耶,其非耶?10其若是,则虽见霰雪纷11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12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答案:
1、代词,可译为他
2、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
3、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
4、副词,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5、指示代词,可译为那
6、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7、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一定
8、代词,可译为其中
9、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
10、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11、助词,补足音节,可译为不译
12、代词,可译为我,自己、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
第四篇: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案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2.学生能够推断出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讲练议结合、学生合作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言实词的把握对文言文阅读至关重要,如果能把一篇文言文中的实词全部疏通的话,那这篇文章你就读懂了百分之七八十。那么,如何才能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呢?一方面我们要加强诵读,形成良好的语感;另一方面我们要多做积累,充实我们的知识储备库。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还有一些能帮助我们判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完成练习,探究方法
1.安排学生分组阅读下列文段,完成练习。
(一)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司马迁《史记 刺客列传》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以勇力事鲁庄公
事:侍奉
B.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和:和平C.北面就群臣之位
就:靠近,引申为“回到”
D.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亡:丢失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
胁迫
君其图之
考虑
曹沫投其匕首
丢下
桓公怒,欲倍其约
通“背”,背叛
(二)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先是,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李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禹锡谒于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德裕曰:“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今日为吾子览之。”及取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既启之而复卷之,谓禹锡曰:“吾于此人,不足久矣。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其见抑也如此。衣冠之士,并皆忌之,咸曰:“有学士才,非宰臣器。”识者于其答制中见经纶之用,为时所排,比贾谊在汉文之朝,不为卿相知,人皆惜之。
——节选自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有删改。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文章冠世,不跻大位
跻:晋升
B.累有相示
相 :动作偏指一方,指“我” C.既启之而复卷之
启:启发
D.其见抑也如此
见:表被动 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别令收贮,然未一披
看
盈其箱笥,没于尘坌
箱子;
尘埃
有学士才,非宰臣器
才能
为时所排
排斥
(三)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选自后汉书《仲长统传》
5.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A 与交友者多异之
异:认为„„与众不同
B.访以当时之事
访:访问 C.统遂去之
去:离开
D.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卜:选择 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统过干,干善待遇
对待
干雅自多,不纳其言
向来
不矜小节
注重
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
赴任,就职
(四)晋侯觞客于柳溪,命其子婿驰射。婿佳少年也,跨蹑柳行中,胜气轩然舞于颜间。万首聚观,若果能命中而又搏取之者。已而乐作,一射而矢堕,再而贯马耳之左。马负痛而轶,人与弓矢俱坠。左右奔救,虽支体不废,而内若有损焉。
晋侯不乐,谢客,客有自下座进者,曰:“射也,技也,而有道焉,不得于心而至焉者无有也。何谓得之于心?马也,弓矢也,身也,的也,四者相为一,的虽虱之微,将若车轮①焉,求之不中,不可得也。不得心则不然,身一,马一,弓矢一,而的又为一,身不暇骑,骑不暇彀②,彀不暇的,以是求中于奔驶之下,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走③非有得于射也,顾尝学焉。敢请外厩之下驷,以卒贤主人之欢,何如?”晋侯不许。顾谓所私曰:“一马百金,一放足百里,衔策在汝手,吾安所追汝矣。”竟罢酒。
元子闻之曰:天下事可见矣!为之者无所知,知之者无以为,一以之败,一以之废,是可叹也。作《射说》。
——元好问 《射说》
[注]①虱、车轮:纪昌学射,悬虱日日观望,当视虱如车轮,射技便大进。②彀:拉弓。③走:自称谦词。
7.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再而贯马耳之左
再:第二次
B.敢请外厩之下驷
驷 :马 C.以卒贤主人之欢
卒:最终
D.天下事可见矣
见:想见,料想 8.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晋侯觞客于柳溪
以酒款待
马负痛而轶
狂奔
而的又为一
箭靶
衔策在汝手
马嚼和马鞭
2.请各组同学上台板书答案,台下同学如有不同看法可上台进行修正。
3.请上台的同学解释答案,具体是用什么方法或根据什么依据判定这些实词的含义。并询问台下同学是否有不同的方法或依据。
4.根据以上内容让学生们合作探究,请同学以以上练习为参照,归纳文言实词意义的推断方法。
参考:(1)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语境,比如上文练习中的“既启之而复卷之”,前文说到要看白居易的文章,开箱取文,后面又说将文章“卷”起来,可以判定此处“启”为“打开”之意。
方法阐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语境包括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外部语境: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2)联想迁移法:根据课内已学知识,比如可以根据《六国论》中“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判定“劫”为“胁迫”意,可以根据《陈情表》中“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判定“矜”为“注重”意,《张衡传》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判定“就”为“赴任就职”意。
方法阐释:高考所考查的实词,一般秉承“课外材料课内考”的原则,也就是说给我们的文段是课外的,但是考察的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已有知识举一反三,来确定试题中的实词词义。
(3)结构分析法:比如“有学士才,非宰臣器”中“器”在这样一个对称的结构中,很有可能和“才”的意义是一致的,所以,可以判定其为“才能”之意。
方法阐释: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较多,在对称的句式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意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对,利用这一点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4)语法分析法:比如“衔策在汝手”中“衔策”在句中充当了主语,应该是个名词,再根据语境可以推断为“马嚼和马鞭”之意。再如“觞”“卒”“和”都可以如此解释。方法阐释: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以及词语的搭配,可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5)字形分析法:比如“统过干”中“过”字,可以根据其部首 “辶”推断其与行走、行动有关,再根据语境可解释为“拜访”,上文中“盈其箱笥,没于尘坌”的“笥”“坌”,“敢请外厩之下驷”的“驷”都可以根据其部首作出解释。
方法阐释: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以上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这些字中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意思。
比如: “贝”与钱财有关;“田”与田地或耕作有关; “石”与石头或坚硬有关;“忄”与内心活动有关;
“纟”与丝织品有关;“饣”与食物或吃有关;“辶”与行走、行动有关;“刂”与刀或使用刀有关;
(6)成语词语印证法:比如“曹沫投其匕首”中“投”字,可以联系我们平常了解的典故“投笔从戎”判定为“丢下”意。与此类似的还有“披”可以联系“披览、披阅”,“器”可以联系“大器晚成”,“的”可以联系“有的放矢、一语破的”,这些都可以根据我们已有的知识储备迁移,解答出来。
方法阐释: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成语以及一些常见的词语的含义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
(7)邻词推断法:就是根据旁边的词来推断这个词的含义。比如“盈其箱笥,没于尘坌”,可以根据“箱”和“尘”来解释“笥”和“坌”,又如“干善待遇”中,可以根据“待”字推断“遇”的含义。
方法阐释:古汉语中虽然单音节词居多,但是任然存在部分合成词,这些合成词往往是同义复词或是偏义复词,表达的意义往往是相同或是相对的,如果知道其中一个词的意义,那么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词的意义。
(8)通假代入法:比如“桓公怒,欲倍其约”中,“倍”可以联系其通假字“背”,作“背叛”解,很合乎语境;又如“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这里的“支”很明显应通“肢体”的“肢”字。
方法阐释:文言文中有许多通假字,有时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是相同或是相近的,有时通假字与本字的字形存在相似处,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我们可以结合语境运用声旁或字形找到通假关系,去推断词义。
(二)练习提升,归纳以上方法所适用的条件。
请同学分组(具体为1-3题第一小组,4-6题第二小组,7-9题第三小组,10-12题第四小组,13-14题第五小组,15-17题第六小组,18-20题第七小组,21-22题第八小组,23题第九小组)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看看可以运用哪些推断方法。并思考一下,运用某一类推断方法时,这些实词有什么特点吗?也就是说,当考察的实词有什么特点或处于什么情况下时,我们可以适用某一类推断方法。
1.岁凶,汝(汝颖,地名)旁诸县多盗。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以上可以运用联想迁移法。联系课内的“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行岁四年,舅夺母志”“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可以得出解释。当考察的实词是课内曾经出现过的词语时,可以考虑是否就是课文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一起判断。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一定要非常熟悉)
4.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5.至七月,乃扶病入觐
6.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以上可以运用字形推断法。“造”的义符为 “辶”,我们现在也有“造访”一词,联系下文可以考虑为“去、往”;“觐”的义符为“见”,我们现在也有“觐见”一词,可以考虑为“拜见”;“籴”为会意字,根据字形可以推断为“购买粮食”。当考察的实词字形特征非常鲜明时,是形声字或会意字时,可以考虑运用字形分析法,根据其形旁或部分的字义解释该词)
7.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
8.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9.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疾病、痛苦、凄惨、忧伤),未尝不呼父母也。
(以上可以运用结构分析法。根据“灭”“余”“怛”来推断“族”“赢”“极”的含义,当考察的实词处在一组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中,我们可以考虑运用结构分析法。至于考察的词与对应的词含义是相同还是相对,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判断)
10.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11.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1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以上可以运用邻词推断法。根据“疲”来解释“敝”,根据“幼”来解释“冲”,根据“击”来解释“考”。当考察的实词是一个合成词中一个单词时,可以考虑运用邻词推断法,至于考察的词与邻词含义是相同还是相对,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判断)
13.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14.你觉得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吗?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雨:雨水
(胡威)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以上可以运用语法分析法。主要观察所考察的实词在语句中担当的成分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15.库吏以啮鞍闻(库吏把马鞍被老鼠咬坏的事告诉太祖),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于柱乎。”
16.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
17.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以上可以运用通假代入法。“县”通“悬”,“被”通“披”,“孰”通“熟”,由此可以得出“悬挂”“披着”“仔细”的解释。当考察的实词在语境中实在解释不通,而根据其字形或字音联系字形相似或字音相同或相似的词语能够解释通畅时,可以考虑该词有通假情况)
18.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
19.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20.湖南之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岭
(以上可以运用成语词语印证法。这里提示我们要多积累成语词语,并能弄清楚这些成语词语中重点实词的含义)
21.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22.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阳周氏。
这段话里,你认为“匿”解释为“隐瞒”对吗?
23.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以上可以运用语境分析法。比如21题,根据下文“果双生一男一女”可以推断上文“弄璋”“弄瓦”分别为“生男”“生女”之意。)
三、课堂小结
提示同学:以上各种方法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可综合运用,对同一道题目而言,也可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无论运用哪种推断方法最终还是要回到语境中。多掌握几种方法技巧,在解答文言实词题时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若能就此平时有意识地结合课本进行操练,做到熟能生巧,在未来的高考竞技场上就不会“茫无头绪,手足无措”了。
四、作业
重新阅读以上四段选文,看看在上次阅读中没有疏通的实词(老师的练习题以外的不能理解的实词),能否运用今天所学解答清楚。
第五篇:文言实词推断(教案)
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与技巧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
教学设想:以课内例子导出方法,以方法指导课外。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除落实120个实词之外,我们还应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与技巧。
二、方法介绍
(一)课内:
A、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B、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畴”的含义可根据“田”字旁能推出“田地”之意。)方法1:字形推断法(利用汉字字形)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zhuī)--鸟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
课外:
A、启听淮北取籴。(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 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B、袖空牒窃印(2001年春季北京卷)部首“片”,本义就是“木片”,众所周知,古代发明纸张之前人们都把字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为“文件、文书”之义,因此凡是以“片”为形旁的字如“版”“牌”“牍”等都有“文件、文书”的意思。
(二)课内:
A、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句中“用”和“以”位置相同,而“用”的意思又是我们拿得准的,“以”的意思是“任用”)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弥:愈,越)D、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险固的地势)
E、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灭)
F、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G、追亡逐北(亡,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方法:语言结构推断法(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
课外:
A、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
B、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私者,然欲厚之,更所以祸之。(1991年全国卷)
91年18题“顽鲁者亦当矜怜”中的“顽鲁”义:A、愚笨而鲁莽B、固执而粗鲁C、顽皮而愚蠢D、愚昧而愚蠢,孤立地看似乎都讲得通,但由于这句话同下面“贤俊者自可赏爱”构成整句。因此,你只需了解“贤”“俊”是在古文中是“有才能”之义,就很容易能选出D项这一正确的答案。
(三)课内:
A、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平安的)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并处在谓语的位置,便可推断它是动词“会水”即“游泳”的意思。)C、范增数目项王(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D、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促织》 “高”字上带宾语,用如动词,联系原文,可推断为“抬高”。)E、臣战河南,然不自意先入关破秦。(“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
F、视之,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意”作主语,为名词,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
方法:语法分析推断法(利用语法结构)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课外:
A、文过饰非(掩饰)
严惩不贷(宽恕)
孜孜不倦(勤勉的样子)B、有势者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朱丹”、“黝”都处在谓语的位置并分别带了宾语“门”和“之”,所以就能感知它们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是“漆成红色”和“涂成黑色”的意思。)C、自放驴,取樵炊爨(2000年全国高考题)(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D、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四)课内:
A、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
B、烟涛微茫信难求(“难求”为谓语,而“信”修饰了“难求”,作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和形容词充当,结合语境就可以推断出“信”是实在的意思。)
方法:语境分析法(利用上下文语境)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
课外:
A、又以適去,意不自得。(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谪”,“又以適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
B、(郭)永以书抵幕府(“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抵,送达。)
(五)课内:
A、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言听计从:听从)B、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务农,从事)C、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方法:成语印证法(利用成语)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借用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让我们“绝处逢生”。
课外: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 :招致)B、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接近)
C、(95年试题12题)在官清恪,未尝闻私。(恪守不渝:谨慎而恭敬)D、吾亦望汝副其心(名副其实:符合)
(六)A、(97年高考)“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同课文的“沛公不胜杯杓”中的“胜”;
B、(97上海卷)“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同课文“向使六国各爱其地”中的“爱”; C、“伐其功”跟课文《屈原列传》中“平伐其功”中的“伐”均是“夸耀”之义。方法:课文迁移法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解答文言实词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代入检验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你掌握的法宝越多,你获得成功的系数就越大
三、巩固练习:(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并说说词义判断方法)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家歙州 家:定居。B、君行坏堰 坏:使„„毁坏。
C、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 知:主持、执掌。D、四方奏疏不可其意者悉投二瓮中 可:符合、适合。
解答:A、家:定居。谓语、动词B、根据上下文意,不可能是许逖出行使河堰毁坏,而应是许逖行走在已损坏的河堰上,有所感慨,于是下决心重修。因此不能把“坏”理解为使动用法。C、知:主持、执掌。例如,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D、可:符合、适合。例如,可口。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04年湖南卷)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亲近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北边
高考文言文选材虽然在课外,但大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依据。考生只要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就不难准确辨析选文中的几个实词释义的正误。
【解析】“阴”在课文《登泰山记》中有“其阴,济水东流”一句,山的北面为“阴”。“和”在课文《赤壁赋》中有“倚歌而和之”一句,意思是“跟着唱、随声附和”,与选项中的“和”相同。答案解释为和睦故B错。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05年浙江卷)A.视其舟,则离败而胶 搁浅 B.庭除甚芜,堂庑甚残 废弃 C.疆场无侵削之虞 忧虑 D.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 整理 本句从“堂庑甚残”可判断出“除”是个名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006年天津市)A.南迫洛阳 逼迫 B.有牧人御众之才 统治 C.引耿弇等五营击之 带领 D.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 美好
B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所以该项的解释是正确的。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06年全国卷Ⅱ)A.季布匿濮阳周氏 隐瞒 B.意季布匿其所 料想 C.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 授官 D.诸将皆阿吕后意 迎合
如果平时熟读文言文的话,根据前后文的语意,很快就会找出答案。这四个字并不在常用120个文言实词内,却是课文中常见的。如:匿:中丞匿于溷藩以免《五人墓碑记》;相如引车避匿《廉蔺列传》。意: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诏书特下,拜臣郎中《陈情表》;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蔺列传》。熟读课内文言文,读透记准,此题不难得分。A项译不通。成语“销声匿迹”中的“匿”应为“躲藏”。用在此句中恰好吻合。该句“匿”的后面省略了介词“于”,整个句子的意思为“季布隐藏在濮阳周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