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由样本推断总体教案
由样本推断总体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36.3《由样本推断总体》教案(冀教版九年级下)
教学设计思想:需三课时讲授;本节是在前面已经学过的数据的整理与表示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其中频率、频数、平均数等等都是学习本节的基础。在教学中,多采用的是分组实验让学生接受新知,不仅激起学生的兴趣,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用科学的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合适的样本进行抽样调查;
会用样本的平均数、方差等特性估计总体的相应特性;
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知道不同的样本对总体的估计不同。
2.过程与方法
体会随机抽样是了解总体情况的一种重要数学方法,经历抽样不同所得到的结果不同的过程,体会抽样的关键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会运用样本的某种特性估计总体的相应特性的统计思想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用样本估计总体。
教学难点:用样本估计总体。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引导式。
教学媒体:幻灯片、实验器材。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Ⅰ.复习导入
师:在七年级我们学过对数据的初步整理,其中涉及到不少统计的概念,同学们回忆一下。
生:我们学过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
师:回答的很好;那你们还记得它们的含义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平均数: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那么叫做这n个数的平均数。
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方差:在一组数据中,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
Ⅱ.新课讲授
我们来观看两个实例:(幻灯片投映)
.某市场调查员就“你家的电视机是什么品牌的”这个问题在大街上随机调查了5人,结果有3人回答说:我家的彩电是H牌的。如果由此就说H牌电视机的市场占有率为60%,你觉得可信吗?
2.一份报告称:在美国和西班牙战争期间,美国海军的死亡率为9‰,而同期纽约市民的死亡率为16‰。结论是参加海军比较安全。请说说为什么会得到这样毫无意义的结论。
同学们思考,相互讨论。
师:也许很多同学对用抽样的方法推断总体的情况保持怀疑的态度。当样本容量太小或缺乏代表性时,这种怀疑是有道理的。那么当样本容量较大且有较好的代表性时,由样本推断总体的准确性又如何呢?
下面我们先来做个实验。
活动: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每组4至6名同学),课前每组准备400粒黄豆和100粒青豆,并将它们充分混合作为本组的实验用品。
实验时,将500粒豆子看做总体,从中取出50粒作为样本,数一数其中的青豆数。重复做5次实验,最后,从500粒豆子中取出250粒,数出其中的青豆数作为第6次实验。再分别计算50粒豆子中青豆的百分比及250粒豆子中青豆的百分比,将结果填入下表:
实验序号
豆子总数/粒
250
青豆数/粒
百分比
通过做实验,再思考下面的问题:
.总体中青豆的百分比是多少?
2.5次抽样得到的青豆的百分比相等吗?和20%差别大吗?
3.250粒豆子中青豆的百分比和20%的差别大吗?
4.为了得到较准确的估计值,应该注意什么?
做完实验,同学们把实验结果填入上表;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第一问可以找中下等学生回答,知道总体中青豆的百分比是20%;然后第二问,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实验数据,知道5次抽样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与20%是有一定的区别的;而最接近20%的是250粒豆子中青豆的百分比。
利用抽样的方法,估计总体中某类个体所占的比例,估计结果和实际结果会有误差,但随着样本容量的增大,这个比例会逐渐趋于稳定,且样本容量增大,估计的结果一般也越准确。当然,样本要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Ⅲ.出示例题
例1.高中会考成绩采取A、B、c、D等级记分制,某市教育局抽查了某学校25名高一年级学生的会考成绩,结果如下:
A
B
B
A
A
c
B
A
B
B
A
c
B
c
B
B
c
B
B
A
A
B
A
B
B
(1)统计样本中各等级会考成绩的频数,并计算频率。
(2)估计全校高一年级全体学生的会考成绩为总体,25名学生的会考成绩是样本。
解:在这里,全校高一年级全体学生的会考成绩为总体,25名学生的会考成绩是样本。
(1)样本中各等级会考成绩的频数及频率见下表:
等级会考成绩
A
B
c
D
合计
频数
0
频率
32%
52%
6%
0
00%
(2)用样本中各等级会考成绩出现的频率估计总体中各等级会考成绩的百分比,A、B、c、D等级大约各占32%、52%、16%、0。
Ⅳ.课上练习
某乒乓球训练学校将购进的乒乓球打开包装后装入一个大袋子,小明、小亮和小红分别从中取出一些乒乓球,通过测量其直径检验乒乓球的质量。检验结果如下:
姓名
小明
小亮
小红
检验个数
0
合格乒乓球个数
频率
90%
96%
95%
分别用90%、96%、95%估计所以乒乓球的合格率,哪个结果可能更接近实际情况?
板书设计:
由样本推断总体(1)
一、复习
活动
二、新课
三、练习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一小袋黄豆、一纸杯青豆。
师:接着上节的由样本推断总体继续学习,现在大家看一个问题:
小明家承包了一个大鱼塘,你能设计一个方案估计池塘中鱼的总条数吗?
生:我们用网把鱼从池塘中全部捞上来,再一个一个的数一数。
师:这倒是一种方法,但是这种做法不利于鱼的生长。
生:我看过其他的资料,科学家一般采用“捕鱼—再捕获”的方法估计某个动物种群(昆虫、鸟类、鱼等)中动物的数量。
师:这位同学了解的知识很多,值得鼓励,说的不错,那你们明白它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吗?下面我们就来通过实验来解释一下。
活动:准备一小袋黄豆,一纸杯青豆,分小组模拟科学家估计鱼的总条数的过程。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下面的步骤:
步骤
捕捞过程
模拟实验
捕获
从湖中捞出一网鱼,共有n条
从袋子中取出一些黄豆,数出黄豆的粒数,记为n
做标记
对这n条鱼做标记后,放回湖中
将n粒青豆放进袋子中,充分混合。
再捕获
过几天,再捞出一网鱼,共有n条,其中有标记的鱼为r条
再从袋子中取出一些豆子作为样本,数出豆子的总粒数m及其中的青豆粒数r。
师:首先我们要知道估计值是多少,然后与我们实验结果相比较。
设袋子中共有x粒豆子,用样本中青豆所占的比例估计袋子中青豆所占的比例,即≈,求得x的估计值为x≈。
学生动手,数一数袋子中豆子的总粒数,然后与估计值进行比较。
将上述模拟实验再重复一次,在第一步(捕获)中,使取出的黄豆粒数比第一次实验时多一些。
师:同学们通过这个实验,你都有哪些启示呢?你得到的估计值与实际值接近吗,两次得到的估计值差异大吗?当样本较大时,是否估计得更准确一些?
学生相互交流,讨论。
教师总结:抽样调查的方法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测定产品质量,了解民众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了解某商品的市场占有率等都是用抽样的方法。而用上述“捕获—再捕获”的方法估计池塘中鱼的总数是抽样方法之一。
练习:
从一个池塘中捞出60条鱼,全部做上述标记后放回池塘中,过几天后又捞出3网鱼,每网鱼的数量及有标记的鱼的数量如下表所示。用每网鱼的数量及三网鱼的合计数量分别估计池塘中鱼的总数,并将结果填写在下表中。
捕捞序号
每网鱼的数量/条
有标记鱼的数量/条
估计鱼的总数/条
合计
板书设计:
由样本推断总体(2)
一、引例
二、实验
三、练习
第三课时
Ⅰ.引入
师:上两节课我们了解了抽样调查的可靠性,以及由样本推断总体的基础理论。现在我们通过例题来进一步理解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Ⅱ.授课
我们拿个生活中很普遍的例子开始讨论:
一箱优质苹果共50个,从中任意取出2个,用这2个苹果的平均质量(g)估计整箱苹果中平均每个苹果的质量。你认为这样估计准确吗?任取5个呢?任取10个呢?
对50个苹果逐一称量,质量数据如下:
200
256
268
253
280
248
240
265
258
246
272
267
242
212
262
252
268
250
255
223
261
251
248
238
246
295
235
256
270
253
256
249
252
275
254
235
260
228
245
270
246
236
285
218
260
232
254
250
255
师:同学们分5个小组,从下面两种方案中选取一种,抽取样本,计算平均数。
方案1:将50个数据分别写在50张纸片上,将纸片放在一个盒子中混合均匀,从中任意取出5张纸片,计算这5张纸片,计算这5个数的平均数,重复8次;从中任意取出10张纸片,计算这10个数的平均数,重复8次。
方案2:利用计算器产生1到50之间的随机数,进行抽样。
(1)将计算结果填入下表
抽样序号
5个数的平均数
0个数的平均数
(2)观察并比较两组平均数,哪组平均数稳定?
(3)经计算,这50个数据的平均数是250.5。哪组平均数更接近250.5?
各组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上面的实验步骤,并思考上面的问题。
:通过分组做实验的方法,不仅提高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还能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的思考问题,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师:现在我们得出了实验数据,那请各组的同学根据你们实验得到的数据绘制出每列5个数据平均数的条形图。
根据重复抽样,每次10个数据的平均数绘制的条形图:
观看上面的两图,同学们思考:两个图形反映的规律和你得到的规律一样吗?
生甲:由于抽样的任意性,不同样本的平均数一般也不同。
生乙:当样本数据较少时,差异也可能会很大。
师:同学们总结的都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总结一下:
一般地,由于抽样的任意性,不同样本的平均数一般不同;当样本数据较少时,差异也可能会很大。
那怎样才能使样本的平均数接近于总体的平均数呢?
当样本中个体较多,且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时,杨本的平均数趋于稳定,且与总体的平均数比较接近。
师:因此,我们经常用样本的平均数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同样,也用样本的方差估计总体的方差。
Ⅲ.应用
例1:用某台车床加工一种轴承,规定轴承的平均直径为20cm,方差不超过0.05。从某天加工的轴承中随机抽取了10件,测得其直径(mm)如下:
20.1
9.9
20.3
20.2
9.8
9.7
9.9
20.3
9.8
(1)计算样本的平均数和样本的方差
(2)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推断这台车床的生产情况是否正常。
解:(1)样本的平均数为。
样本的方差为
(2)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的估计值分别为20mm和0.042,由此可以看出这台车床的生产情况正常。
例2:小亮家承包的苹果园共有3000棵树龄相同的苹果树,为了估计今年苹果的总产量,小亮任意选择了6棵苹果树,数出它们挂果的个数分别为:
260
340
280
420
360
380
根据往年的经验,平均每个苹果的质量约为250g。请估计苹果的总产量。
解:6棵苹果树平均挂果数为。
6棵苹果树平均每棵的产量约为
0.25×340=85(kg)。
3000棵苹果树的总产量约为
85×3000=255000(kg)。
:用样本的平均数极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及方差是常用的一种估计方法,讲解时注意学生领会的程度。
Ⅳ.练习
某养鸡厂厂长说,他们厂生产的鸡蛋个儿大,平均每个鸡蛋的质量为70g。
(1)小红挑选大个儿的鸡蛋,称了2kg,数了数共28个,平均每个鸡蛋是多少克?
(2)小明随意称出2kg鸡蛋,数了数共有32个。平均每个鸡蛋是多少克?
(3)要证实厂长的话的真实性,应该用谁的结果?
Ⅴ.小结
用样本推断总体时,要用样本的某种特性估计推断总体的相应特性,为了使样本能准确估计总体,在抽取样本时要使样本中的个数尽量多,并且要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板书设计:
由样本推断总体(3)
一、引入
三、例题
二、授课
例1
例2
例:
四、练习
五、小结
第二篇:实词推断教案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
衡阳县一中 盛植锐
学习目标
1、运用已知的知识归纳推断文言词义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2、学会运用推断文言词义的一般方法和规律来正确理解、解释常见实词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例题引入】
08湖南卷: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
译文:并且又大力 盗贼,都不能捕获,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情感到苦恼。07江苏卷:牢之(人名)问部下甲兵刍粮,进之(人名)布指算,不爽。
译文:刘牢之就问他军队和粮草方面的事情,高进之伸曲手指算了算,。
常见误区: 望文生义
以今解古
二:考点解说: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1、“常见”,一般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
2、“在文中”,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一般可以根据上下文推测出来;
3、通过掌握文言实词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研习方法
方法
一、字形推断法 【链接高考】 2006年全国卷1:《何远传》“至武康,远独设糗水而已”。译文:到了武康,何远只为他准备了 和清水。2010年辽宁卷:初以荫为泰宁主簿。
译文:开始是因为 受封为泰宁主簿。
字形分析法是根据汉字是表意文字的特点,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来推断词义的方法。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的功能。会意字则本身就表意。
1、从“刂(刀)、弓、矛、戈、斤(斧)”与兵器有关
2、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
3、从“讠(言)、辶(走)、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
4、用“贝”作偏旁的字与“钱财”有关
5、用“ 糸 ”作偏旁的字与“丝织品、绳索”有关
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千里马
2、宰臣上炙而发绕之。烤肉
3、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打
4、富翁某,商贾多贷其赀。钱财
5、贫民虽平价不能籴。买进粮食 【类题演练】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 B、金就砺则利。砺:磨刀石 C、径造卢访成。造:成就
D、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觐:拜见
解析:“造”的形旁为“走”,而“庐”是处所,不难推断与此相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
方法二:结构推断法 【链接高考】
1、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
译文: 小民百姓的忧愁,却 身边的人的取乐嬉笑,那么国家也就没有希望了。
2、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译文:治国的关键,在于刑律,刑律 ,百姓就会受到伤害,刑律 ,就控制不住犯罪,一定要使它宽严适度。
结构推断法是利用文言句法特点推断的方法。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在同一位置上词语意思相同、相对或相反。例
A、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B、追亡逐北
C、通五经,贯六义。
D、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E、祠祝毕,刍狗捐;淳精流,糟粕弃。F、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类题演练】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任用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逸豫:安逸享乐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弥:更加 D、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欹:稀疏
解析:D项“欹”应为“横斜”,与下文的“正”意思相反。
方法
三、迁移推断法 【链接高考】
2011年湖南卷: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联系:成语“出类拔萃”
译文: 深深地感叹他
2008年四川卷: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庞大的家族)独完。联系:“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译文:当时很多富户都因为犯罪牵累整个家族,而郑氏数百人都得以保全。迁移推断法:是指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来推断实词意义的方法。
根据所学知识推断词义:
①至是乃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比喻细小的东西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明察秋毫
②遂能廷折之 名词作状语, 在朝廷 卒廷见相如
③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 枉道速祸 招致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类题演练】
(2011广东卷)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 苦:痛苦 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 纵:腾跃 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 官:做官 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 抵:碰到 解析:答案为C。其中A.苦于„„。可联想《列子.汤问》:“何苦而不平?”(苦于山挖不平)B.释放,放走。例:纵火,纵虎归山,七擒七纵。D.到达,抵达。例:抵京,抵临,平安抵达
方法
四、语法推断法 【链接高考】
(2011年安徽卷)先生赎而归之
译文:先生赎出了他并且。
(2006年广东卷)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译文:他的妻子马氏脱下自己的衣服换下常母的湿衣,拿稀饭给她吃。
语法分析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一般的句子结构:主语(名、代词)+状语(副词)+谓语(动词,形容词)+补语(副词、形容词)+定语(形容词)+宾语(名词、代词)
【类题演练】
对下列一组“信”字的意义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信:确实 B、楚王贪而信张仪 信:相信 C、信义著于四海 信:信誉 D、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 信:有信义的
解析:D项中的“怀”为动词,“信”充当动词的宾语,所以“信”应为名词,解释为“忠诚”之意。怀信:怀抱忠诚。【类题演练】
1、太傅袁隗欲以女妻范,范辞不受。
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4、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
方法
五、语境推断法
隆庆时,绍兴岑郡侯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几,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冯梦龙《古今谭概》)
解释“弄璋”、“弄瓦”在文中的含义并说说你的理由。“我夫人有娠”(娠:身孕)“果双生一男一女” “璋也弄,瓦也弄”
结论:弄璋:生男 弄瓦:生女
语境分析法:是指结合语言环境认真揣摩,仔细分析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准确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文言文实词含义丰富,大多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要想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理解,需要我们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
日暮,至豪民第门,捽使跪,数之曰:“若为民不自谨,冒使君,杖汝,法也;.敢用是为怨望!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汝罪宜死,今姑贷汝。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戕汝家矣!“今姑贷汝 ”的“贷”是什么意思?
解析:联系后文的“不善自改”,此处的”贷“应为”宽恕,饶恕“。
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A.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述他说:“这是一个狡猾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B.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赞他说:“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从“生而聪慧”“笃爱之”等词语可见“黠儿”为褒义,故选B。
陈万年字幼公,沛郡相人也„„善事人,赂遗外戚许、史,倾家自尽,尤事乐陵侯史高。
“事”在文中的意思是:
分析:“事”有“奉”“为„„服务”之意,从下文“赂遗外戚许、史,倾家自尽”看来,当有贬的感情色彩,从搭配看,可推断为阿谀奉承、钻营取巧 之义。
余病痞(肚子里生的硬块)且悸,谒医视之,曰:惟伏神(中药名,外形像芋)为宜。明日,买诸市,烹而饵之,病加甚,召医而尤其故。医求观其滓,曰:“吁!尽老芋也。彼鬻药者欺子而获售。子之懵也,而反尤于余,不以过乎?” “召医而尤其故”中的“尤”解释为。
小结:以上方法并不是固定的,可灵活使用。当然,解答高考文言文实词考查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你掌握的推断“武器”越多,你答题的准确率就越高。
【实战演练】
薛潭学讴①
薛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①唱歌 A、结构推断法:
并列同义推断法: 穷:学 尽 尽:学完 并列近义推断法: 声:歌声 响:声响
B、语法推断法:穷、尽:作动词,学尽,学完 C、联想推断法: 1.谢:联想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 认错,道歉 2.遏: 联想:浪遏飞舟。《沁园春·长沙》 阻止,阻遏 D、字形推断法:《说文解字》:“行,道也。”衢,四通八达的大路
译文: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第三篇: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
文虚词用法推断
教学目的:
1、明确把握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文言文阅读中的重要性。
2、掌握文言虚词使用的一般规律,掌握辨析文言虚词的一般方法。
3、学会知识迁移,提高应试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规律和辨析的方法,学会知识迁移。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之乎者也”已成为文言文最显著的特色,甚至成了文言文的代称。虽然数量不多,但是谁也无法忽视它们的存在。“之乎者也焉矣哉,用的不错是秀才”,从古人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文言虚词的重要性。
可是文言虚词词汇比较抽象,绝大多数不表示明确的意义,但是它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在汉语的发展中变化大,因而学习起来
有较大的困难。清人袁仁林说过“千言万语,止是几个虚词出入参伍其间,而运用无穷”。正因为用法复杂,才给我们现代人阅读文言文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就连古人也觉得“实词易训,虚词难释”。所以,我们就有必要了解它的意义和用法;又因为语言环境不同,他们的意义和用法也会不同。因此,也就要求我们掌握基础之后,能够灵活机动,学会推断。
在文言文中,大多数的虚词不表示明确的意义,但它们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体现出句子的语气,表达出作者的感情。尽管虚词的数量比实词少得多,但因为虚词使用的频率高,语法功能强,且古今变化大,用法灵活多样,所以掌握既是学习古汉语的一大难点,又是一大重点,也是考试的热点。
试着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添加适当的虚词(常用的18个虚词),使上下文语意连贯,语气畅通。
晋平公
群臣,饮酣,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
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
前,援琴撞
。公被衽(衣襟)
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
。”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
言也。”左右请除
。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二、练习,尝试总结方法。
1、你能推断出下列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吗?
例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013年安徽卷)
C、尉佗乃蹶然起坐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习题相关原文: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节选《说苑奉使》)
例题2:2009天津卷A项
今乃用之,可乎?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附相关原文
桓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牙曰:“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 归纳方法:
2、请推断下列句中“之”字的词性及含义,并说说推断的理由。(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2)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归纳方法:
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份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两句,第一句的“其”在句中作主语,因此应该是代词“它(指鹤)”;后一句的其不作句子成份,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
3、请推断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1)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4)噫吁嚱!危乎高哉!.归纳方法:
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的,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
4、请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总结规律。(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夫晋,何厌之有?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4)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归纳方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那种标志,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义了。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中的“也”,只需抓住该句是“判断句”这个标志,就能确定“也”是助词,表判断语气。而“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中的“也”虽也是助词,但不是判断,只在句中起停顿的作用。
拓展练习:
1、推断“乎”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 胡为4乎如此好乐?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6乎?
答案:
1、助词,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2、相当于“于”
3、助词,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
4、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
5、助词,词尾,不译
6、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2、推断“以”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秉烛夜游,良有1以也。”若2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3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4以书卷为伴,弃夷5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从而可醉乎“木欣欣6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7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8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9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10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11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2以权贵交,13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4以”之叹。
1、名词,可译为原因
2、动词,可译为认为
3、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馺其他,可译为凭借
4、介词,可译为把
5、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或递进关系
6、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7、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
8、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9、介词,可译为因
10、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11、介词,可译为在
12、介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
13、连词,表界限或范围
14、动词,可译为用
3、推断“其”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人言,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2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3其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4其与之.”焉敢如此?
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5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观古今英杰之所为,6其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7其勿以他人之言为训。
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8其一二。9其是耶,其非耶?10其若是,则虽见霰雪纷11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12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答案:
1、代词,可译为他
2、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
3、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
4、副词,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5、指示代词,可译为那
6、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7、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一定
8、代词,可译为其中
9、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
10、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11、助词,补足音节,可译为不译
12、代词,可译为我,自己、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
第四篇: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案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2.学生能够推断出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讲练议结合、学生合作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言实词的把握对文言文阅读至关重要,如果能把一篇文言文中的实词全部疏通的话,那这篇文章你就读懂了百分之七八十。那么,如何才能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呢?一方面我们要加强诵读,形成良好的语感;另一方面我们要多做积累,充实我们的知识储备库。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还有一些能帮助我们判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完成练习,探究方法
1.安排学生分组阅读下列文段,完成练习。
(一)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司马迁《史记 刺客列传》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以勇力事鲁庄公
事:侍奉
B.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和:和平C.北面就群臣之位
就:靠近,引申为“回到”
D.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亡:丢失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
胁迫
君其图之
考虑
曹沫投其匕首
丢下
桓公怒,欲倍其约
通“背”,背叛
(二)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先是,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李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禹锡谒于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德裕曰:“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今日为吾子览之。”及取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既启之而复卷之,谓禹锡曰:“吾于此人,不足久矣。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其见抑也如此。衣冠之士,并皆忌之,咸曰:“有学士才,非宰臣器。”识者于其答制中见经纶之用,为时所排,比贾谊在汉文之朝,不为卿相知,人皆惜之。
——节选自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有删改。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文章冠世,不跻大位
跻:晋升
B.累有相示
相 :动作偏指一方,指“我” C.既启之而复卷之
启:启发
D.其见抑也如此
见:表被动 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别令收贮,然未一披
看
盈其箱笥,没于尘坌
箱子;
尘埃
有学士才,非宰臣器
才能
为时所排
排斥
(三)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选自后汉书《仲长统传》
5.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A 与交友者多异之
异:认为„„与众不同
B.访以当时之事
访:访问 C.统遂去之
去:离开
D.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卜:选择 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统过干,干善待遇
对待
干雅自多,不纳其言
向来
不矜小节
注重
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
赴任,就职
(四)晋侯觞客于柳溪,命其子婿驰射。婿佳少年也,跨蹑柳行中,胜气轩然舞于颜间。万首聚观,若果能命中而又搏取之者。已而乐作,一射而矢堕,再而贯马耳之左。马负痛而轶,人与弓矢俱坠。左右奔救,虽支体不废,而内若有损焉。
晋侯不乐,谢客,客有自下座进者,曰:“射也,技也,而有道焉,不得于心而至焉者无有也。何谓得之于心?马也,弓矢也,身也,的也,四者相为一,的虽虱之微,将若车轮①焉,求之不中,不可得也。不得心则不然,身一,马一,弓矢一,而的又为一,身不暇骑,骑不暇彀②,彀不暇的,以是求中于奔驶之下,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走③非有得于射也,顾尝学焉。敢请外厩之下驷,以卒贤主人之欢,何如?”晋侯不许。顾谓所私曰:“一马百金,一放足百里,衔策在汝手,吾安所追汝矣。”竟罢酒。
元子闻之曰:天下事可见矣!为之者无所知,知之者无以为,一以之败,一以之废,是可叹也。作《射说》。
——元好问 《射说》
[注]①虱、车轮:纪昌学射,悬虱日日观望,当视虱如车轮,射技便大进。②彀:拉弓。③走:自称谦词。
7.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再而贯马耳之左
再:第二次
B.敢请外厩之下驷
驷 :马 C.以卒贤主人之欢
卒:最终
D.天下事可见矣
见:想见,料想 8.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晋侯觞客于柳溪
以酒款待
马负痛而轶
狂奔
而的又为一
箭靶
衔策在汝手
马嚼和马鞭
2.请各组同学上台板书答案,台下同学如有不同看法可上台进行修正。
3.请上台的同学解释答案,具体是用什么方法或根据什么依据判定这些实词的含义。并询问台下同学是否有不同的方法或依据。
4.根据以上内容让学生们合作探究,请同学以以上练习为参照,归纳文言实词意义的推断方法。
参考:(1)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语境,比如上文练习中的“既启之而复卷之”,前文说到要看白居易的文章,开箱取文,后面又说将文章“卷”起来,可以判定此处“启”为“打开”之意。
方法阐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语境包括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外部语境: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2)联想迁移法:根据课内已学知识,比如可以根据《六国论》中“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判定“劫”为“胁迫”意,可以根据《陈情表》中“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判定“矜”为“注重”意,《张衡传》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判定“就”为“赴任就职”意。
方法阐释:高考所考查的实词,一般秉承“课外材料课内考”的原则,也就是说给我们的文段是课外的,但是考察的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已有知识举一反三,来确定试题中的实词词义。
(3)结构分析法:比如“有学士才,非宰臣器”中“器”在这样一个对称的结构中,很有可能和“才”的意义是一致的,所以,可以判定其为“才能”之意。
方法阐释: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较多,在对称的句式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意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对,利用这一点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4)语法分析法:比如“衔策在汝手”中“衔策”在句中充当了主语,应该是个名词,再根据语境可以推断为“马嚼和马鞭”之意。再如“觞”“卒”“和”都可以如此解释。方法阐释: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以及词语的搭配,可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5)字形分析法:比如“统过干”中“过”字,可以根据其部首 “辶”推断其与行走、行动有关,再根据语境可解释为“拜访”,上文中“盈其箱笥,没于尘坌”的“笥”“坌”,“敢请外厩之下驷”的“驷”都可以根据其部首作出解释。
方法阐释: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以上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这些字中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意思。
比如: “贝”与钱财有关;“田”与田地或耕作有关; “石”与石头或坚硬有关;“忄”与内心活动有关;
“纟”与丝织品有关;“饣”与食物或吃有关;“辶”与行走、行动有关;“刂”与刀或使用刀有关;
(6)成语词语印证法:比如“曹沫投其匕首”中“投”字,可以联系我们平常了解的典故“投笔从戎”判定为“丢下”意。与此类似的还有“披”可以联系“披览、披阅”,“器”可以联系“大器晚成”,“的”可以联系“有的放矢、一语破的”,这些都可以根据我们已有的知识储备迁移,解答出来。
方法阐释: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成语以及一些常见的词语的含义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
(7)邻词推断法:就是根据旁边的词来推断这个词的含义。比如“盈其箱笥,没于尘坌”,可以根据“箱”和“尘”来解释“笥”和“坌”,又如“干善待遇”中,可以根据“待”字推断“遇”的含义。
方法阐释:古汉语中虽然单音节词居多,但是任然存在部分合成词,这些合成词往往是同义复词或是偏义复词,表达的意义往往是相同或是相对的,如果知道其中一个词的意义,那么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词的意义。
(8)通假代入法:比如“桓公怒,欲倍其约”中,“倍”可以联系其通假字“背”,作“背叛”解,很合乎语境;又如“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这里的“支”很明显应通“肢体”的“肢”字。
方法阐释:文言文中有许多通假字,有时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是相同或是相近的,有时通假字与本字的字形存在相似处,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我们可以结合语境运用声旁或字形找到通假关系,去推断词义。
(二)练习提升,归纳以上方法所适用的条件。
请同学分组(具体为1-3题第一小组,4-6题第二小组,7-9题第三小组,10-12题第四小组,13-14题第五小组,15-17题第六小组,18-20题第七小组,21-22题第八小组,23题第九小组)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看看可以运用哪些推断方法。并思考一下,运用某一类推断方法时,这些实词有什么特点吗?也就是说,当考察的实词有什么特点或处于什么情况下时,我们可以适用某一类推断方法。
1.岁凶,汝(汝颖,地名)旁诸县多盗。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以上可以运用联想迁移法。联系课内的“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行岁四年,舅夺母志”“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可以得出解释。当考察的实词是课内曾经出现过的词语时,可以考虑是否就是课文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一起判断。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一定要非常熟悉)
4.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5.至七月,乃扶病入觐
6.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以上可以运用字形推断法。“造”的义符为 “辶”,我们现在也有“造访”一词,联系下文可以考虑为“去、往”;“觐”的义符为“见”,我们现在也有“觐见”一词,可以考虑为“拜见”;“籴”为会意字,根据字形可以推断为“购买粮食”。当考察的实词字形特征非常鲜明时,是形声字或会意字时,可以考虑运用字形分析法,根据其形旁或部分的字义解释该词)
7.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
8.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9.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疾病、痛苦、凄惨、忧伤),未尝不呼父母也。
(以上可以运用结构分析法。根据“灭”“余”“怛”来推断“族”“赢”“极”的含义,当考察的实词处在一组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中,我们可以考虑运用结构分析法。至于考察的词与对应的词含义是相同还是相对,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判断)
10.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11.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1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以上可以运用邻词推断法。根据“疲”来解释“敝”,根据“幼”来解释“冲”,根据“击”来解释“考”。当考察的实词是一个合成词中一个单词时,可以考虑运用邻词推断法,至于考察的词与邻词含义是相同还是相对,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判断)
13.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14.你觉得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吗?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雨:雨水
(胡威)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以上可以运用语法分析法。主要观察所考察的实词在语句中担当的成分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15.库吏以啮鞍闻(库吏把马鞍被老鼠咬坏的事告诉太祖),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于柱乎。”
16.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
17.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以上可以运用通假代入法。“县”通“悬”,“被”通“披”,“孰”通“熟”,由此可以得出“悬挂”“披着”“仔细”的解释。当考察的实词在语境中实在解释不通,而根据其字形或字音联系字形相似或字音相同或相似的词语能够解释通畅时,可以考虑该词有通假情况)
18.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
19.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20.湖南之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岭
(以上可以运用成语词语印证法。这里提示我们要多积累成语词语,并能弄清楚这些成语词语中重点实词的含义)
21.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22.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阳周氏。
这段话里,你认为“匿”解释为“隐瞒”对吗?
23.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以上可以运用语境分析法。比如21题,根据下文“果双生一男一女”可以推断上文“弄璋”“弄瓦”分别为“生男”“生女”之意。)
三、课堂小结
提示同学:以上各种方法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可综合运用,对同一道题目而言,也可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无论运用哪种推断方法最终还是要回到语境中。多掌握几种方法技巧,在解答文言实词题时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若能就此平时有意识地结合课本进行操练,做到熟能生巧,在未来的高考竞技场上就不会“茫无头绪,手足无措”了。
四、作业
重新阅读以上四段选文,看看在上次阅读中没有疏通的实词(老师的练习题以外的不能理解的实词),能否运用今天所学解答清楚。
第五篇:文言实词推断(教案)
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与技巧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
教学设想:以课内例子导出方法,以方法指导课外。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除落实120个实词之外,我们还应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与技巧。
二、方法介绍
(一)课内:
A、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B、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畴”的含义可根据“田”字旁能推出“田地”之意。)方法1:字形推断法(利用汉字字形)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zhuī)--鸟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
课外:
A、启听淮北取籴。(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 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B、袖空牒窃印(2001年春季北京卷)部首“片”,本义就是“木片”,众所周知,古代发明纸张之前人们都把字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为“文件、文书”之义,因此凡是以“片”为形旁的字如“版”“牌”“牍”等都有“文件、文书”的意思。
(二)课内:
A、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句中“用”和“以”位置相同,而“用”的意思又是我们拿得准的,“以”的意思是“任用”)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弥:愈,越)D、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险固的地势)
E、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灭)
F、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G、追亡逐北(亡,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方法:语言结构推断法(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
课外:
A、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
B、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私者,然欲厚之,更所以祸之。(1991年全国卷)
91年18题“顽鲁者亦当矜怜”中的“顽鲁”义:A、愚笨而鲁莽B、固执而粗鲁C、顽皮而愚蠢D、愚昧而愚蠢,孤立地看似乎都讲得通,但由于这句话同下面“贤俊者自可赏爱”构成整句。因此,你只需了解“贤”“俊”是在古文中是“有才能”之义,就很容易能选出D项这一正确的答案。
(三)课内:
A、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平安的)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并处在谓语的位置,便可推断它是动词“会水”即“游泳”的意思。)C、范增数目项王(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D、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促织》 “高”字上带宾语,用如动词,联系原文,可推断为“抬高”。)E、臣战河南,然不自意先入关破秦。(“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
F、视之,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意”作主语,为名词,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
方法:语法分析推断法(利用语法结构)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课外:
A、文过饰非(掩饰)
严惩不贷(宽恕)
孜孜不倦(勤勉的样子)B、有势者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朱丹”、“黝”都处在谓语的位置并分别带了宾语“门”和“之”,所以就能感知它们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是“漆成红色”和“涂成黑色”的意思。)C、自放驴,取樵炊爨(2000年全国高考题)(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D、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四)课内:
A、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
B、烟涛微茫信难求(“难求”为谓语,而“信”修饰了“难求”,作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和形容词充当,结合语境就可以推断出“信”是实在的意思。)
方法:语境分析法(利用上下文语境)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
课外:
A、又以適去,意不自得。(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谪”,“又以適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
B、(郭)永以书抵幕府(“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抵,送达。)
(五)课内:
A、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言听计从:听从)B、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务农,从事)C、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方法:成语印证法(利用成语)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借用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让我们“绝处逢生”。
课外: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 :招致)B、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接近)
C、(95年试题12题)在官清恪,未尝闻私。(恪守不渝:谨慎而恭敬)D、吾亦望汝副其心(名副其实:符合)
(六)A、(97年高考)“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同课文的“沛公不胜杯杓”中的“胜”;
B、(97上海卷)“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同课文“向使六国各爱其地”中的“爱”; C、“伐其功”跟课文《屈原列传》中“平伐其功”中的“伐”均是“夸耀”之义。方法:课文迁移法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解答文言实词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代入检验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你掌握的法宝越多,你获得成功的系数就越大
三、巩固练习:(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并说说词义判断方法)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家歙州 家:定居。B、君行坏堰 坏:使„„毁坏。
C、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 知:主持、执掌。D、四方奏疏不可其意者悉投二瓮中 可:符合、适合。
解答:A、家:定居。谓语、动词B、根据上下文意,不可能是许逖出行使河堰毁坏,而应是许逖行走在已损坏的河堰上,有所感慨,于是下决心重修。因此不能把“坏”理解为使动用法。C、知:主持、执掌。例如,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D、可:符合、适合。例如,可口。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04年湖南卷)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亲近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北边
高考文言文选材虽然在课外,但大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依据。考生只要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就不难准确辨析选文中的几个实词释义的正误。
【解析】“阴”在课文《登泰山记》中有“其阴,济水东流”一句,山的北面为“阴”。“和”在课文《赤壁赋》中有“倚歌而和之”一句,意思是“跟着唱、随声附和”,与选项中的“和”相同。答案解释为和睦故B错。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05年浙江卷)A.视其舟,则离败而胶 搁浅 B.庭除甚芜,堂庑甚残 废弃 C.疆场无侵削之虞 忧虑 D.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 整理 本句从“堂庑甚残”可判断出“除”是个名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006年天津市)A.南迫洛阳 逼迫 B.有牧人御众之才 统治 C.引耿弇等五营击之 带领 D.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 美好
B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所以该项的解释是正确的。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006年全国卷Ⅱ)A.季布匿濮阳周氏 隐瞒 B.意季布匿其所 料想 C.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 授官 D.诸将皆阿吕后意 迎合
如果平时熟读文言文的话,根据前后文的语意,很快就会找出答案。这四个字并不在常用120个文言实词内,却是课文中常见的。如:匿:中丞匿于溷藩以免《五人墓碑记》;相如引车避匿《廉蔺列传》。意: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诏书特下,拜臣郎中《陈情表》;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蔺列传》。熟读课内文言文,读透记准,此题不难得分。A项译不通。成语“销声匿迹”中的“匿”应为“躲藏”。用在此句中恰好吻合。该句“匿”的后面省略了介词“于”,整个句子的意思为“季布隐藏在濮阳周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