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主问题的几个特点

时间:2019-05-15 05:25: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课堂教学主问题的几个特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课堂教学主问题的几个特点》。

第一篇:语文课堂教学主问题的几个特点

语文课堂教学主问题的几个特点

就像一篇文章有一条贯串全文的线索一样,好的语文课也应该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这条主线就是阅读教学的主问题。主问题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目的性。主问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就是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引导最终要实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要让学生完成与文本哪个角度的对话。在这个主问题出现之前,教学应该是有明确的目的的。比如,教郭枫的《空山鸟语》,全文写了作者来到深山老林里听鸟叫带来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对世俗的不满。本文语言优美灵性富有诗意,作者的情感表达隐而不露。如果只是浮光掠影地读一下课文,学生是不会理解作者写作的真正目的的。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从鸟语中去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感就是主问题设计的目的性。

2.唯一性。从教学目的来看,可以有多种问法,但是,最好的应该只有一个,这一个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最佳途径。还是以《空山鸟语》为例。从教学的目的来看,可以有这几种问法:从情感入文,可以问成: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从标题入手,可以问成:鸟在诉说什么样的语言?从结构入手,可以问成:三个段落可以调换吗?为什么?从语言入手,可以问成:到文中圈画最精彩的的语句,说说这些句子好在哪里?这几种主问题的切入口适合于每一篇散文,不具有唯一性。有一段时间很流行从语言入手的问法,几乎每一堂课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流行问题。这样教学也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容易忽略了文本的独特性,而只是大众化地教学,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不定性。一线贯穿的教学设计并不适合于每篇课文。一切都要从学生的效果来看,并不是为了一线贯穿的设计而设计。有的课文如果单单设计一个主问题,解决不了问题。这时候就要考虑多个问题层进式推进教学,层层推进,直至文本的深处。比如《囚绿记》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因为喜爱绿,把一株常春藤牵引到窗台里生长的故事。虽然作者很喜爱她,但是常春藤却因为作者的囚禁而失去了健康,而且始终执着地向外生长。从作者的性格和写作背景来看,常春藤象征了当时在敌寇镇压下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而作者由爱而囚的行为应该带给学生怎样的启发,又是一个值得讨论的多元性话题。对于这样一篇意象丰富多元解读的课文,如果要设计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问题,可能性不大。这样的课文适宜板块式教学,用小问题一步一步地带领学生进入文本的深处。而《台阶》这篇小说,整篇文章就是塑造了一个用毕生心血去建一栋高台阶房屋的父亲的形象。父亲的一生与建一栋高台阶房屋的理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高台阶象征着地位,表达了一个农民一生渴求地位的心理。这篇文章情节的精致性和父亲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典型性非常突出,很适宜采用主问题的教学模式。

4.三体合一的最佳契合点。

首先,主问题根植于文本深处。在备课的时候,寻找到唯一的那个主问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它需要教者在深入领悟文本的内涵后才能准确地捕捉得到。可以说,确定怎样的主问题就可以看出教者文本研读的准确与否。以《月迹》为例,作者通过写月光照在竹帘上、地面上、酒杯里、眼睛里的不同情态,来表达对美好的追求。富有童趣的儿童化语言,看似浅显,其实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的人文情怀地渴望和呼唤――希望每一个人能怀揣一轮明月。根据这样的文本,特级教师李旭东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月亮在哪里?是怎样的?随着这个主问题的讨论,逐渐地讨论到眼里的月亮,心里的月亮,当讨论到心里的月亮时,“只要你愿意,它就在那里呢!”这句话蕴含的意思自然就迎刃而解了。教者呈现的这个主问题恰恰反映了教者对于文本灵魂的把握。也只有这样的主问题,才能够辐射到整篇文本,起到四两拨千斤、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看似切入口很小,但是却牵动了对整篇文章的再阅读与再思索。

其次,主问题应该根植于学生的兴趣点。教者研究文本的深度不一定就是课堂教学的归结点。因为教者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考虑教学的起点和终结点。所以,学生的兴趣点是主问题设计的又一个根植点。还是以《月迹》为例,“月亮在哪里?是什么样儿的?”这个主问题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为切入口很小,学生容易解决。然而在教者不经意的点拨中又能发现教材的深层内涵。

总之,好的主问题应该是能够将教者、学生、文本三体合一的最佳契合点。教者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者与学生围绕文本的对话,思维不断碰撞,能力不断提高,心灵不断丰满,情感不断丰富,思想不断升华。我们的语文课要借助于这个主问题追求这样的过程。也只有这个过程,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蒋秀锋,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如东。

第二篇:主问题

我眼中的语文教学“主问题”

王爱芳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一节语文课往往是由一个个问题来支撑整个课堂交学过程的。教师大量的无效的“问”和学生无效的“答”在课堂上广泛存在,师生之间为了“问”而问的情况比比皆是。这些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问”和“答”使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显得平淡无味。一篇篇优美的课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被大量的问题“肢解”成一块块“零碎材料”,教师的“问”与学生的“答”代替了本来应该有的美读、美听、美析,一节节本应该由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进行心灵“对话”的语文课成了师生之间的“问答”课。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里的“问得巧”指的就是要讲究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杨振宁也说过:问题提得好等于成功了一半。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出可供学生深读探究的一两个能够穿透全文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即“主问题”),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探、合作交流进行文本的解读是完全可行的。

所谓的“主问题”,即教师在备课中发现文本的核心东西——文(题)眼,那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东西。通过抓主问题来带动其他问题,这是顺利进入文本的钥匙,它是贯穿文本教学的线索。如何进行“主问题”的设计?为了更好的进行“主问题”设计,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文章,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

第一:从题目角度,抓住文眼,设计主问题,感知全文。

对于有的文章,它的题目对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他是这篇文章的文眼,透过题目,你可发现文章的诸多内容与他有着很深的内在联系,所以此时,我们大可在题目上作文章,设计主问题,通过这一主问题的引入带动全文内容。

第二:从结构角度,设计主问题,理清文章脉络。

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有着作者的一种写作思路,并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加以体现。在主问题的设计过程中,如果从文章的结构角度设计主问题,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

第三:从中心角度,设计主问题,摄取灵魂,突出主题。

一篇文章的写作,都蕴含着作者一定的写作意图:或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怀,或高扬人性的美好品格,或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或蕴含对世人的警示等等。这些蕴含在文章深层的主旨,教师就可以在这方面设计出阅读问题加以引导点拨,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以此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

第四:从语言角度,设计主问题,培养语感,体会文章语言风格。

语言是文章的外壳,是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表露。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都体现了作者一定的语言风格。有的生动形象,有的清新自然,有的通俗易懂,有的含义深刻,从而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为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有关的问题设计,对学生加以引导,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风格,领悟生动的语感,品味、赏析、学习、借鉴语言特色,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天上的街市》一文,在通读诗歌后教师可抛出问题:“郭沫若笔下天上的街市是个怎样的街市?”学生会回答富庶的、美丽的、自由的;第二个问题自然而来:“你是从哪些诗句发现的,这是什么写法?”;第三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联想?”在品读、点拨、引导中完成了教学。

平时让学生说一件事,学生常常说不清楚;让学生精准地概括一件事,学生更难以精炼表达。中考常有概括类题目,解答此类题目,我们也许会给学生这样的方法提示,一要会捕捉阅读内容本身所提供的信息;二要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用最精炼的话解决问题,不能拖泥带水,画蛇添足。但学生对这样的方法指导仍不得要领,头脑仍不免糊涂。利用“抓主问题”的方法,就可以让此类指导落地,让学生感觉可操作。比如概括《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可以先提出同故事有关连的主问题关键词“冒险”、“遇险”、“脱险”,再进行概括:在五十七年前费城的一个闷热的七月中,我和伙伴玩厌弹子游戏,决定冒险爬悬崖,我在悬崖遇险进退两难,最后在父亲的指引与帮助下顺利走下悬崖脱险。

抓住主问题,就抓住了理解课文的核心,找到了理解课文的钥匙。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在《我的读书经验》中的“我的读书经验有四点:(1)精其选;(2)解其词;(3)知其意;(4)明其理”。这就一语道出了阅读时抓主问题、抓关键词的精要。浙江温州的杨聪老师教授《杨修之死》一文时,紧紧抓住一个“杨修之才表现在哪里”这个主问题。再围绕“恃才放旷”与“数”这两个词,引导学生历数杨修恃才放旷的事件,并根据重点词语分析理由,加深学生对杨修之死的进一步理解。以“一字评杨修”的环节,表选自己对杨修的评价。然后通过相关评论,引导学生重新审视杨修的“放旷”反思韬光养晦的这种人生哲学。从而让学生建构起一种“没有宽容就没有未来”的文化心态。

找到教学的主问题并非易事,那么,教师该从哪些方面下手呢?第一:解读文本。文本解读是一个游泳过程:“浮上来——沉下去——再浮上来”。

浮上来:要对教材潜心研读。只有读懂文本才能设计出含金量高的主问题。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说过这样的教育感言:我备课,决不先看参考书,自己备好了,可以参考一下,每一课都要经历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独立思考的过程”又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文章到手,教师首先敢于扔掉教参、解析等“拐杖”,认真读上几遍。于永正老师说过:“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说得明白点,就是教师先自己解读教材、体验教材,然后于课堂上引领学生重走自己解读、体验的过程。”所以,教师拿到一篇教材后,要像学生拿到一篇新课文一样,平心静气、逐字逐句地朗读、标记、圈画,亲身经历学生阅读体验的过程。怎样才能把课文读懂读好?需要像学生读书一样主动读书、内化语言。遵循学习汉语文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披文——触物——体情”,“寻言——明象——悟道”,“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想一想: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我不懂,对哪些问题我还有哪些不同看法。这样老师知道水的深浅了,教起课来心中有数。

2、沉下去:反复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的“天上的明星现了”“现”与“亮”之辨别,“请看哪朵流星”中为什么用“朵”做量词,几个“定然”是蕴含人与诗人怎样的感情倾向等。教师必须反复吟颂,读出点自己的东西来,才能叫读懂文字,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通过教师对语言文字的“细嚼慢咽”,主旨的整体感知课文,吃透教材的每一个“角落”。因为,一些最细小的问题,哪怕是一个字、一个词语、一个标点,有时却是最基本、最有质量、最含有语文味的,甚至能带动全文,这项内容应作为教师解读文本的重点。如《芦花荡》一文描写老头子“复仇”这一事件时,写道他把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如果换成“一个个投进嘴里去”效果有什么不同?“一个一个”可见吃的速度慢,衬托了老头子休闲自得的心情,符合他“过于自信”的特点,食物引诱的效果 也就有了。“一个个”吃的速度快,效果不如前者。

3、再浮上来:教师跳出教材看教学,自然会找到文本中隐形的“线”,或是情,或是物,或是人。还要考虑本篇文章在单元整体中所处的位置,所担负的教学任务,阅读教参中对文本的解读。

第二:问题的设计避免单一化。教师的设计要在了解学生学况的基础上,必须对学生构成吸引力,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第三:把主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在这问题下自己主动提出新问题,将学生提问的焦点始终引领到教学重点上。问题从学生中来,教学时就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形成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担负着教学母语的责任;而且还是人类的文化成果,肩负着传承文化薪火的使命。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体现在它必须培养公众的文字感知能力,因为,语言文字作为平面媒体,是阅读行为的唯一媒介,“阅读过程中的认知活动、情感体验、想象生发等,一切都由文字而来。”我们“抓主问题”进行语文教学就是要在培养学生的阅读感知能力方面下功夫,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想象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这一切都必将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及长远发展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

第三篇:谈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

谈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 ———以《拿来主义》为例

丁成华

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常有这样的现象:教师不停地提问,学生不停地回答;教师问得很兴奋,学生答得很热闹。表面上看,这样的语文课很生动,互动性强,学生参与度高。但是,如果我们把这类课的教学实录拿来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有许多问题值得推敲,并且浅层次的问题居多,重复性的问题居多,枝节性的问题居多。换句话说,表面的热闹背后是一种虚弱和浮躁,缺少一根能贯穿课堂教学的“绳子”。笔者以为,这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缺乏主问题设计意识,习惯于就问题讲问题,而不是就课堂的“窍要”之处巧设主问题,以一带多,或纵深挖掘,或横向串联,自然就出现了没有目的、缺乏层次的问题式教学了。那么,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主问题呢?

一、着眼于文本主旨以文本主旨

作为课堂教学主问题才能紧扣文本教学的核心,赋予课堂教学活的灵魂。在主问题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文本探究的方式,多角度、多方位地挖掘文本主旨,将文本教学中涉及到的知识类问题、方法类问题、思想类问题作为其子问题进行设计,用主问题来带多个子问题,子问题的解决最终指向主问题,即文本主旨的探究,这样就使得课堂教学一线贯穿,紧凑、自然了。如以《拿来主义》一文的教学为例,在设计课堂教学主问题时,首先应想到这是一篇杂文,杂文的特点是“激浊扬清”,或赞扬,或批判,因此文本设计的主问题应是如下几个问题:作为一篇特定时代的杂文,请结合当时背景,分析作者批判了哪一类现象?批判了哪一些人?提出了什么主张?围绕这个主问题,有目的性地设计子问题。请看部分教学片断:

师:本文是一篇杂文,那么有人知道杂文有什么特点呢? 生:短小精悍,针对性强!

师:不错,具体到鲁迅的杂文,又有什么特点呢?鲁迅先生自己似乎也曾经说过,你们知道吗?

生:知道,鲁迅曾经说过“杂文似投枪、似匕首”,说的是杂文的战斗性。师:很好,战斗性,说明杂文的内容应该是具体的。你觉得本文的战斗性具体体现在什么方面呢?可以考虑结合时代背景来想一想。

生:我想可以结合课本注释和文章第一段的内容来看,应该是针对晚清以来的中国政府一系列媚外求荣的做法,就是“送去主义”。

可以看到,此教学片断中,教师的三个问题就是围绕主问题进行精心设计的,第一、二两个问题是知识性问题,第三个问题则是方法类问题,这三个问题都是指向“文本主旨是什么”这个核心的,这就使得教与学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二、着眼于教学疑难

教学过程中的疑难往往是教学的最高价值所在,解决了教学中的疑难,也就实现了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中的疑难点往往也是教学的重点,围绕教学疑难设计主问题,能够有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与激发学习兴趣的统一,具有很强的现实教学价值。以《拿来主义》的教学为例,围绕这篇文章中的疑难———关于“大宅子”的理解———进行主问题设计,就可以直指“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遗产”这个文本核心。因为学生对于“大宅子”这一形象比喻并不能一目了然地看到本质,可以有目的地围绕主问题设计子问题进行引导分析。请看部分教学片断:

师:这个宅子有什么特点?能不能在文中找出一些词试着概括一下。生:宅子很“大”,有很多房间。

生:里面东西很多,有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等,良莠不齐。生:“祖上的阴功”说明有传统性,是遗传下来的。

师:总结得很好,也就是说,这“大宅子”是老祖宗遗留下来的,里面的东西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总之老祖宗的遗产很多,有好有坏,你们觉得应该如何对待呢?

生:批判继承,既勇于“拿来”继承吸收,也要注意批判舍弃。

师:很好,那么结合文章所举实例,如古董、古画、戏剧等,说说“大宅子”究竟应该是喻指什么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传统遗产。

生:文章结尾说“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所以准确说是文化遗产。从以上教学片断可以看到,对于“大宅子”的象征意义,学生在理解上是有一定难度的,是不够直观的。但是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结合文本中的提示信息,引导学生自己筛选信息,解决疑难,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第一个问题是从理解对象本身发问的,比较简单,通过筛选信息,把疑难问题具体化、特征化,引发学生注意力的聚焦。第二、三两个问题,则促使学生进一步总结思考作者在文中所举例子的共同目的和指向,引发学生类比联想,从而得到正确解答。

三、着眼于精彩细节

教学中对于文本中精彩细节的挖掘往往能够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更加有“味道”。围绕文本中精彩细节内容设计主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从精彩细节中发掘出作者的匠心所在。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可以将精彩细节呈现出来,探讨其精彩之处,探寻作者的写作意图,解读其中的深层次内涵。如教学《拿来主义》一文,我们也可以围绕一些精彩细节的解读进行主问题设计:

师:“但我们的子孙还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庆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一段描写非常精彩,谁能告诉我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生:是杂文中常见的“反语”,就是反话正说,往往起到讽刺作用的。师:很好,那么,作者为何这样写呢?为何不直接说明呢?

生:反语一来非常幽默形象,二来嬉笑怒骂,十分痛快,三是更加具有讽刺感。

师:其实,我觉得,讽刺背后不仅仅是恨,还有忧,“恨铁不成钢”么!谁看出作者的“忧”了?作者“忧”什么?为何“忧”?

生:作者担忧我们一味地将这些宝贵文化当做“礼品”送出去,只送不拿,就会失去对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创新,最终后世再无传统文化的遗存,后世子孙只能瞻仰他国文化了。

师:不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里,鲁迅也许更加忧虑的是文化殖民,所以他才主张对传统文化遗产要多继承、吸收、扬弃。

在此教学片段中,对精彩细节内涵和作者写作意图的揣摩,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目的和情感。第一、二两个问题侧重探寻作者手法,突出其用意;第三个问题侧重探寻细节内涵,突出其匠心所在。通过追问,精彩的细节也能透露作者“真意”,揭示主旨。

总的来说,语文课堂教学若能抓住文章的主旨、疑难点以及精彩细节来设计主问题,做到目标明确,问题集中,一定能使学生真正把握文本的精髓。当然,教学主问题的设计也可以从其他着眼点来进行,只要能高效地实现文本探究,认识到文本的价值都可以尝试。

作者单位:江苏泰兴市第二高级中学

第四篇:探究主问题的设计 把握语文课堂教学之“魂”

探究主问题的设计

把握语文课堂教学之“魂”

——市级科研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研究》结题汇报

说明一下:由于时间关系,关于课题的提出、概念的界定、课题的理论依据、目标、意义、内容、方法因为在之前的开题报告和阶段小结中都有详细的阐述,在这里我简单的做以说明。

一、课题的提出

当今的语文课堂,提倡“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所以教师钻研教材,以主问题来牵引整个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当务之急。为此,我校于2011年6月开始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研究》,并申报了市级课题。经过近3年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本学期白塔区教师学校在下发的课堂教学改革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先学后教,能学不教,以学定教”,在这种大的课改环境中,我校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研究》凸显了它的实际意义,为我校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支点。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首先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散的、短暂的浅层的问答式提问而言的。通过设计几个问题来牵动全文教学内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能起到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索、讨论、理解、品析问题,加强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机会。“主问题”有内在的牵引力,一是能“一线串珠”地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二是能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例如,刚才我们听了三年级韩老师执教的《月球之谜》,韩老师

就是通过设计两个“主问题”(月球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课文写了月球的哪些没有解开的迷?)通过问题来牵动学生对全篇课文的整体理解,用最为精粹的“问题”形成课堂的重要活动板块,形成明晰的课堂教学思路,再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形成生动活泼的学生呈主体性参与的教学局面,用“问题”激发思考引发讨论,深化理解,强化创造,形成波澜,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加深学生思考的层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近三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以主体教育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课堂教学论为研究课题的理论依据,采用调查分析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实现对课题的思考与探索,从而形成一套有效提问的设计方法技巧及策略。

下面我具体说说课题的实施过程及成果

二、课题的实施过程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艺术。因此,关注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成为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准备阶段

为了更好的进行课题研究,准备阶段我校的重点工作是教师的培训。大家都知道“主问题”设置是余映潮老师教学设计的独创之处。因此我们认真研读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撰写的《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并拜读了他多篇刊登在《语文通讯》上有关主问题设计的论文,牢固地树立阅读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思想。

(二)实施阶段:课题研究深入课堂,与课改相结合,积极构建高效课堂。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把研究带入课堂,努力用新的理念、新的方式来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每位教师每学期做一节研讨课。实验教师自选一篇文章,文本细读,精心设计教案,进行展示研讨。研讨中每位教师都分析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以问题为中心,设计问题是否体现出问题牵引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能不能起到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

久而久之,实验教师都将自己“主问题设计”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提炼,形成了问题集,并做好修改工作,及时把意见反馈给教导处切实做好问题的设计工作。在教研中,教师针对课文的问题设计反复斟酌,争取提出的问题有价值。

(三)总结阶段:注重归纳、积累,在交流中发挥课题研究的价值。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实验教师能够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地施教,同时也在设计“主问题“的过程中有了更过的思考,逐步总结出一套比较实用的设计“主问题”的方法。就是:

1、紧扣教学的重点设计主问题。

2、为突破教学难点设计主问题。

3、依据学生的学情设计主问题。

4、紧贴住对语言的品味设计主问题。

这些方法在阶段验收时,都做过详细的汇报,这里不多说了。

总之,通过语文课堂教学“主问题设计”的研究,我校已经探索出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形成一套有效提问的设计方法技巧及策略。真正达到启迪学生思维,优化提问的目的。

(四)逐步补充完善课题研究内容(工作的改进)

去年我校接受了市科研专家的课题阶段验收,研究工作得到了专家的肯定,作为一个阶段性成果,我校并不满足,仍对课题的研究进行着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尤其针对专家提出的“主问题与文章体裁的关系;其他因素对主问题的影响以及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通过分析提炼出文章主问题的能力培养”加大了研究力度,丰富了我校这项课题研究的内涵。(这部分我详细的说一说,也是我们课题研究后一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

1、不同体裁课文的“主问题”设计

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体裁多样,内容非常丰富,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丰富的语言,使学生逐渐接触各种文体。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在前面谈到的“主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都能适用。具体怎样选择关键是确立设计“主问题”的角度,是从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作者意图入手;或从分析课文思路、借鉴结构技巧入手;或从欣赏课文语言、评味词句妙处入手;或从探究、创新的角度入手?于是,我们围绕体裁的不同进行了较系统的“主问题设计角度的整理。

(1)记叙文一般可以从思想内容或作者思路两个角度来设计“主问题”。

(2)说明文可以从说明文的表达方法或说明的层次来设计“主

问题”。

(3)诗歌设计 “主问题”时应多考虑诗歌的语言与诗人合理的想象,来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深刻含义。

(4)寓言设计的“主问题”应为感受形象和揭示寓意而服务。(5)童话“主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教给学生提炼“主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教给学生什么,也不是教懂学生怎么做,而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教学不能停留在老师为学生选择设问点上,还要告诉学生老师为什么要以此作为设问点,它有什么用。明白了这些,才是他们“会学”的开始。我们老师教给了学生许多提炼“主问题”的简单的操作方法:

(1)从题目中提炼主问题(2)从习题中提炼“主问题”

(3)从课文重点句中提炼主问题

(4)从过渡处提炼主问题(5)从情节提炼主问题(6)从提纲提炼主问题(7)从主旨提炼主问题

总的来说,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就是用精、少、深、活的问题激活课堂,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

富,于明析之中透露出细腻,这种高屋建瓴的设计风格直指教学目标,省时省力,经济高效。而且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体验中掌握阅读方法,提高分析能力,达到阅读的一种自觉状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课文,会有不同的“主问题”,相同的课文也会因因为学生对课文的不同解读而“主问题”不同。

以《草船借箭》一文为例,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设计“主问题”: 从文章题目上设计:《草船借箭》,为什么要借?怎样借?借的结果?

从重点词句上设计:有人说,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是智慧的化身。那就请大家找出文章中能充分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并读书体会。

从文章脉络上设计:诸葛亮在和周瑜立军令状前,到底想到过什么?

从文章的空白点设计:全文描写诸葛亮语言的句子共13处,惟有一处是笑着说。那么,诸葛亮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呢?

因此,更多时候,我们衡量“主问题”设计得好不好,一看教师的文本解读功底深不深,二看问题设计的角度巧不巧妙。

三、课题研究成果:

通过语文课堂教学“主问题设计”的研究,探索出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形成一套有效提问的设计方法技巧及策略。真正达到启迪学生思维,优化提问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

学质量。

(一)理论成果

1、通过研究,改革了以往的课堂教学,改变了课堂问题的内容及呈现方式,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了学生的质疑能力,总结了“主问题”阅读教学的操作模式。

教师的教法

1、初读课文,设计主问题

2、精读课文,筛选主问题

(1)学生精读课文,边读边划,划出自己的疑问,自己的收获,然后整理出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收获。

(2)带着疑问,带着收获,分小组交流收获,共同提高。同时发挥小组同学的智慧,解决疑问,完善答案,筛选出小组内最有价值的问题。

(3)带着问题再读书,再思考。小组内同学集思广义,共同解决,小组内成员达成共识,然后班内交流。在交流的同时,其他的小组可以对其答案进行补充,争论,教师适时点拨,同时筛选出全班最有价值,需要深入探究的主问题。

学生的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3、通过研究,基本掌握了“主问题”设计与课文教学目标、重难点之间的关系;基本掌握了小学阶段不同类型课文的“主问题”设计的方法。

(二)实践成果

通过 检测证明,本课题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实验班级的语文整体素质均有很大提高,无论是均分还是优秀、及格、差分率都名列全年级前茅。

(1)良好的“主问题”设计能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习得质疑释疑的方法。

(2)良好的“主问题”设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比较全面:倾听提问,捕捉关键信息,这是“听”的能力;解答疑难,讨论交流,这是“说”的能力;速读课文,筛选信息,这是“读”的能力;拓展想像,写作训练,这是“写”的能力。创新的火花,就在讨论中迸发;想像的翅膀,就在拓展中张开。

(3)良好的“主问题”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

四、讨论与建议

(一)“学什么”与“怎么学”——如何努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1、使学生从被动走向自主。

2、使学生从接受走向体验。

3、使课堂从对白走向对话。

(二)“教什么”与“怎么教”——教师要深入思考,努力钻研文本 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在问题的设计、选择和呈现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用能够带动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精神提升的问题去取代似是而非的伪问题,要用引领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艺术

去替代看似学生主体实则教师主角的课堂教学技术,以此来不断提升语文课堂的品质,最终促成学生的生命质量的提升。

课题的研究已接近尾声,但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之路仍在延续,我们会在今后的语文中,在提问的问题设计上,相互切磋,共同探讨,精心构思,恰当运用,让寥寥几问牵住悠悠课堂,牵住学生的心。

第五篇:主问题设计

“主问题”设计之我见

一、由文章内在线索设计教学的“主问题”

《黄果树瀑布》作者对黄果树瀑布的态度经历了变化:不激动→无聊→激动→震撼→赞美,这是文章的一条情感线索,所以我们可以围绕这条线索来设计这问题。作者对黄果树瀑布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围绕态度找变化,继而找变化原因,找句子,理解全文,品味句子。

二、从人物形象入手设计“主问题”

《曹刿论战》也可以从人物形象入手设计主问题。“曹刿、鲁庄公是怎样的人?”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同时,鲁国取胜的原因,曹刿的战术思想等问题也得到了很好地解决。

三、从文章的主旨入手设计“主问题”

《爱莲说》可以从文章主旨入手提出问题。“文章怎样描写莲花的?体现了莲花怎样的品质?找出相应的句子。”其中“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是对莲的正面描写,是文章的主体,是重点学习的部分。相应的文章写菊写牡丹的句子也可以找出来,写菊写牡丹是对莲正衬和反衬,是对莲的侧面描写。

下载语文课堂教学主问题的几个特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课堂教学主问题的几个特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主问题设计

    一、“导学案”问题设计原则 1.针对性原则 (1)紧扣教学目标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计的问题也要对准中心点,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教学的重点任......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里的“问得巧”,就是要讲究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正如余映潮老师所说:......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任明新 《中学语文教学》 2007年第8期 目前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大多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对学生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的几个环节设计也往往能......

    语文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一石激起千层浪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摘要: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它是指对课......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

    摘要:新课程的阅读教学中对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能够在整合课文内容,考虑学生的整体参与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具有内在牵引力的主问题来组织课堂,达到牵一......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 嘉善三中僧新锋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前那种教师“逐段串讲”、“逐句讲析”的“解析式”的阅读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

    主问题,让语文教学如此简单

    主问题,让语文教学如此简单 【摘 要】“主问题”是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核心,堪称“脊梁骨”。在中学语文课堂中,设计好主问题,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有利于学生展开自主学习......

    三主五步课堂教学模式

    “三主五步”教学模式 一、什么是“三主五步”教学模式? “三主五步”教学模式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谐互助和探究合作中,不断增进知识,不断提升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