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双主”理论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浅谈“双主”理论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在“双主双优”课堂教学改革的的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要彻底摒弃传统语文教学观念的束缚,要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优教,学生优学,必须积极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至我校开展“双主双优”教学活动以来,我不断摸索、学习,如何真正的落实“双主双优”,本文做出以下几点探讨。
一、主体和主导 的有效落实
“双主”理论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把空间留给学生,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并不意味着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真正建构者,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合作、敢于探究、勤于实践,在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中学会学习,以求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决不能削弱。削弱教师的作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形式就会流于形式或放任自流。因此,教师应牢牢掌握启发、点拨、调控的主动权,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教师要把大量的时间交给学生,激发学生自主体验,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体会,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更多精彩的体验。
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有效实施
在课堂教学的顺序上,应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质疑。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自主学习时留下的问题,再把学习成果展现出来,最终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如在阅读教学时,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学生的自由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实践环节上,借助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如我在教学《少年闰土》这课时,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课文,利用工具书查找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再让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弄清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事?试着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在组织学生感悟作者抓住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法。最后找找不理解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小组讨论,组织汇报,教师引导,感悟中心。
三、巧用启发原则,充分尊重、保护学生的想象力
“双主”理论要求把学生视为自主能动的主体,因此教师不能凭借自己的权威就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而是要不断的启发学生,所谓启发性教学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使学生在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上来获得新的知识,只有这样的知识才是有生命的知识,才是能繁衍的知识。例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首先对课堂整体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伯父为什么受无数人的爱戴?课本里又是如何讲的?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逐一思考?当学生在不理解“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真正含义时,他们会说出一些不可思议的答案,但我适当的做出了肯定,并加以引导,让 他们明白鲁迅先生就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学生时不时都会冒出一些奇怪的想法,奇特的想象,我们教师是不能武断的否定,应对他们的想法做出分析,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千万不能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在语文课堂上淋漓尽致的发挥。
四、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双主”理论要真正得到落实,小学语文课堂上要用好它,还必须学会创造性地创设教学情境,尤其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教师应灵活有效的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创造一个肾声、画、影立体结合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在感受它,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美感,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健康美好的情感。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当学生读完课文,感知课文后,知道了地球资源遭到了破坏,还不明白严重后果时,可以大量出现环境造成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变的图片资料,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了“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双主”理论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首先要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构造平等、和谐、自由的课堂气氛,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境,注重启发和引导,充分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就会耕耘出一片希望的田野,在这片美丽的田野上就会开出无数具有独立自主思想的花朵。
第二篇:双主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
“双主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
引言:构建“双主课堂”教学模式 ,实现研究性学习和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体现以人为本,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提升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内驱力,使学校生活不再显得枯燥与乏味,课堂教学充满生命和生活气息,确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双主课堂教学模式
以人为本 素质教育
为推进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努力实现学校教学工作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由低效性向高效性转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健康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特提出构建双主课堂教学模式,实现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
一、构建“双主课堂”教学模式的实用性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心所在,是落实新课程、深化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实现学生、教师充分和谐发展的主阵地。课堂变则教育变;课堂新则教育新;课堂教学效益高则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就高,师生发展就好。当前,学校课堂教学存在着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效益低、质量不高、师生没得到应有发展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教育教学观念落后,方法陈旧,手段单一;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重教师讲解,轻学生体验;以教定学,师生难以互动。要从根本上解决低效、无效教学的问题,必须立足课堂教学改革,把课堂教学研究做细、做实、做好,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打造有效、高效课堂。
构建“双主课堂”教学模式,是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需要,是提升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需要;是全面实施新课改的需要;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实现学校精细化管理、提升教师教学整体水平的需要,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学校所有教师一定要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处理好“有效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做到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树立“三维目标”理念;立足学生发展,树立“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理念;树立效果、效率的理念;敢于放弃,敢于创新;树立精细化、精致化管理理念;以学生学的如何作为重要标准,树立多元性、激励性、发展性评价理念。要认真学习素质教育、课程课改的理论,特别是双主课堂教学的理论,把握有效、高效教学的实质,增强开展有效、高效教学研究活动的主动性、自觉性,构建双主课堂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去学习学科内容,在研究性学习中体现学科学习的内容,实现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是构建双主课堂教学模式的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基础。构建双主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做到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二者互为基础,相辅相成
实现“双主课堂”教学,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研究性学习和有效高效教学的理念,掌握其基本方法。建立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经历以下四个阶段:一是理念变观念,二是观念变方法,三是方法变文化,四是文化变信仰。观念决定行动,观念决定方式,观念决定结果。只有树立有效高效教学的理念,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观念的蜕变是一个蝴蝶 破茧、凤凰涅槃的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非一气呵成、一蹴而就的事。观念的转变需要学习,需要认识,需要实践,是教师自己的事,非别人强迫。
二、迎接挑战,锐意改革,主动适应新课改。
在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试验过程中,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我们要迎难而上,积极面对挑战,抓住机遇,锐意改革,实现自己教育思想、观念、方法的蜕变,建立起双主课堂教学的思想体系。
1、积极面对高中课改下的新挑战。主要挑战有三个:
一是面临整合教材能力的挑战。高中课改,不仅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改革,也包括学材、学法、评价的改革。教师首先要面对新的学材,要编写一份高质量的导学案,必须要有整合学材的能力,整合本册书内容的能力,整合教材和课外资源的能力,整合教学内容和练习题的能力。
2、是面临一直以来“安逸教学”的挑战。传统教学的教师只要对教学内容教过一两次,基本上就可以了然于心,甚至可以达到不备课、不带教案也上得了课的境界。因为整节课只需要老师讲得清、讲得完就可以了。但是,双主课堂教学却不允许这样做,它要求老师要达到一课要有一个导学案,要求老师必须对学情进行预设,要求老师能应对得了课堂随时发生的“意外”。因为,每一个学生,每一个班的学生,每一节课都不一样,这就迫使老师必须掌握更多的东西,预备更多的导学方案。因此,有效教学、高效双主教学背景下的教师就不再像原来那样安逸了。
3、是面临教学安全感的挑战。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基本上除了精心准备的公开课外,教室都是封闭的,老师一个人在里面主掌大局,高高在上,自己觉得怎么讲好就怎么讲,把教学内容在40分钟讲完就是一堂“好”课。但是,双主课堂教学却对老师发出了威胁:一方面,学生随时会提出问题、随时会发生问题,老师要随时准备解决和处理这些问题;另一方面,课堂是开放的课堂,除了接受学生的考问外,还要随时接受学校验评组、巡课组的考评。这就要求老师把每一节课都要上好,把每一个环节都要把握好,原来的教学安全感就不在了,教学危机感就形成了。因此,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必须要有危机意识、问题意识、学生意识、高效意识。
需要解决课改中出现的“十易十难”问题:一是教师的观念明白易,内化难;二是学生新的规范要求易,养成习惯难;三是集体备课组织易,奏效难;四是导学案编写易,保质难;五是学习小组建立易,建好难;六是学校验评、巡课、考评易,引领难;七是教师作用发挥易,主导难;八是课堂展示参与反馈易,精彩难;九是学习任务设计易,达标难;十是教学质量暂降易,提高难。学校、教师要研究这“十易十难”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三、正确理解“双主课堂”教学含义,树立双主课堂教学理念
“双主课堂”教学追求的是高效率(即学习速度)与高效益(即学习结果)的统一。高效率就是让学生乐学、会学、学会,这是“双主课堂”的知识指标。高效益就是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生命的快乐,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与健全人格,这是“双主课堂”教学的生命指标。“双主课堂”教学本身是想通过课堂革命,促进整个教育的变革与突围,是用课堂做支点,来推动整个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双主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全体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改革 课堂教学,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究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和科学方法;完善教学常规基本要求,大力优化教学全过程,让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都发挥最大效益,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双主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
总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先学后教,全面发展。
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先学后教,就是以学为本;全面发展就是学生全体发展,学生全面发展,师生共同发展。
“双主课堂”教学是对素质教育内涵和新课改理念的“实践与表达”。新课改主张“自主、合作、探究”,正是双主课堂教学的“六字真言”,落实成方法:群学——对学——群学,自学——展示——反馈。新课改的核心是学生主体,双主课堂教学的理解是“学生是最主要的教学资源”。“双主课堂”教学的变革意义体现在:重建教学关系,即变教中心为学中心;重建师生关系,即变师中心为生中心。
1、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学校的人包括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的称谓只是在特定阶段、特定环境特定的职业称谓,教师和学生首先都是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而存在的。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是三重生命的统一体——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教育首先要把生和师当人看,然后才能提到职业的问题。长期以来,管理者的眼里只有老师和学生,而没有看到他们和自己一样,首先都是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具有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人。只是在不同的环境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已。教师在学校是老师,在家里是父母或者儿子,在社会上是一个公民,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学生也是这样,不仅仅是学生,首先是一个儿童,一个活脱脱的生命,不仅仅是老师眼里的学生,还是和老师一样的人,有着和教师一样完整而独立的人格,所以教育首先要把人当人看,要尊重人性,而不是当学生看,更不是当学习和分数看,这些都是对人的完整意义的肢解。
过去的教育是在把儿童变成学生,把学生变成学习,把学习变成考试,把考试变成成绩,把成绩变成分数,把分数变成一纸证书。现在需要回到完整的人上来对待教育,学习是生活,生活还是生活,教育即生活,是分不开的,教育就是使人成为人,即“人为本”。人为本,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以人人为本,以所有人为本,以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教师为本,以所有人的发展为本,发展即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自由发展。教育最终要回归到人的发展上来,回归到人的完整的生活世界,完整的精神世界,独立自由的发展时空中来。然而学生和成人之间又存在很大的差别,学生是与教师不同的人,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与成人不同。所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成人当成人看,把孩子当孩子看,把每一个人当成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己看。
2、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首先是基于师生关系而言,先有学生,再有老师。没有学生,就没有老师。当老师首先要从当学生做起,道理很简单,就像想当爷爷就得先从孙子做起一样。其实,在学校里,只有能者才能为师,而不应该有绝对的老师,绝对的老师就成了权威,成了真理的化身。所以在一所学校里,师生关系是一对可以相互转化的关系,要当好先生,先当好学生。师者亦生,生者亦师,打破截然的师生概念,构建一个师生共同发展的共同体。所以我们有了学生中的千百个小老师,有了师生结对、生生结对。生为本,也是以生生为本,以每一 3 位学生为本,而不是以部分学习尖子生为本。所以我们才有了创造适合每一个孩子理想发展的教育。
3、以学为本。
以学为本,首先是基于教学关系的重新构建,确立以学为本的教学思想。教学关系同师生关系一样是一对相互转化的关系,教者亦学,学者亦教,但并不对应师生关系,教者未必师,学者未必生。何为师者?何为教者?能者为师,能者为教。教学关系也不是相伴相生的同期关系。没有教存在照样可以有学产生,但没有学存在,教便失去价值和意义。因此学是根本,学是归宿。我们倡导:学习就是自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人为本、生为本、学为本是不可颠倒的顺序。三本也是三维一体的,人为本是前提,生为本是目的,学为本是途径。三本观是“双主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
(一)、“双主课堂”教学的精髓:成功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内驱力。
1、“双主课堂”教学的 “三主三性”教学理念: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双主课堂”的关键取决于学习能力,只有会学才能减少对教师的绝对依赖,打破教师专业化水平对学生发展的框定、抑制。因而我们主张素质教育的主要素质是学习能力。课堂一旦堕落为知识本位时,教学就变成了灌输和死记硬背,学生便变成了知识的奴仆,教师则变成了知识的贩卖者和二传手。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处于这种状态。而唯有敢于把学习权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的课堂我做主,让学生去经历、体验,学习的过程才充满生命的律动,因律动而感动,又因情感的介入而生动和灵动。所谓学生主体,即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性应始终在课堂上得到最大可能的贯彻和体现,这才是双主课堂。
3、“双主课堂”教学的三主原则:主体性原则——学生主体;主导性原则——教师及时引导;训练性原则——学生训练为主线。
4、“双主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抉择:把课堂变学堂(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定位:组织者、引导者、互动者。知识是学生学会的,不是教会的,教师的课堂语言不是讲知识的,是引导、组织学生学习的。
5、“双主课堂”的“三个关注”:
一要关注全体学生。即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从教师、教材出发,即教学始终要以学生为本;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成为课堂中的主体,在课堂活动中把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要转换教师角色,诚心诚意地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真正做到以民主平等的心态与学生合作交流。
二要关注学习过程。在教学中不仅要追求教学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全过程的内在体验。
三要关注师生发展。一是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的发展,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二是注重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双主课堂”的特征:
学生能够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能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能够对学习过程进行体验、监控和调整;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得到老师或同学的帮助;学习内容具有适当的难度;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启发与激励,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1)发展性。课堂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本,学习成为一种发展需要。发展的对象包括学生、教师、学校。
(2)生活性。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活需要。学习即生活,教学即生活,生活即学习。学校生活不再显得枯燥与乏味。
(3)生命性。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关注生命体,学习成为一种生命需要,一种生命的活动。
(4)反思性。课堂教学充满真实气息,学习成为一种重建的需要。
(5)主动性。是学习状态,主动会激发潜能、乐在其中,带来效益、生成能力。我把主动性看得如此重要,是因为传统课堂太过被动。
(6)生动性。是追求课堂的情感价值,突出“学乐”和“乐学”,学习如饮甘露琼浆,变“怕上学”为“怕下课”。生动是瞄准了学生在课堂的精神状态而言的,新课改的理念一直在讲情感态度价值观,但是传统课堂的不人道,从来不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一味的打压,一味的强迫。
(7)生成性。追求主体多元,鼓励不同个性的学习见解,让思维激荡思维,让思想冲撞思想,让方法启迪方法。课堂的智慧、高潮、价值尽在不可预设的现场生成上,一切的预设应服务于现场,而不是让现场服务于教师的预设。传统的教学就是注重围绕预设而进行。真正的生成是在自然状态,当生命被激发,被点燃之后,才有真正的生成。而传统课堂所谓的预设就像猎人挖一个陷阱而已。
(8)“双主课堂”必须符合三个标准:一是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这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必须条件;二是厚积知识、破疑解难、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三是学生在课堂上心情舒畅,有安全的学习心理环境。
(9)“双主课堂”要符合三个量:有信息量、有思维量、有训练量。
(10)“双主课堂”上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师生交流、生生交流,避免一问一答式教学,让学生分小组充分讨论,争取每个学生都能发言,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
(11)“双主课堂”要达到三动:一是形动——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二是心动——思维在动;三是神动——思想在动。
(12)“双主课堂”教师做到三讲三不讲: 三讲——讲易混点,讲易错点,讲易漏点;
三不讲——学生自己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不讲。
(三)“双主课堂”的目标要求: 面向全体学生:要求促进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获得发展,而不是仅仅面向优、中、差某一个层面。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教师通过优化课堂结构,创新教学模式,落实面向全体的目标。在课堂上,教师要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满腔热忱地关心每个学生,热爱每个学生,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全心全意教育好每一个学生。
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知识通过教师传授得到是有限的,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学习伙伴的帮助,或师生间的协作互动而实现。要充分认识主体发展、主动发展和合作学习的价值,把一切外在的影响因素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和主动进取的动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积极思维、主动探索、主动发展的习惯。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要赞赏学生的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质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教师和同学的质疑。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师生双方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在双主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教与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分开、分离;教学过程要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要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要反对教师的霸权,又要反对企图以降低教师的地位、淡化教师作用来凸现所谓“以学为主”的单主体的做法。
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每一节课要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有充足的认知收获和科学感悟;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下功夫,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既要重视有深度、有个性的合作交流,又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思维品质,把每一堂课都变成充满智慧挑战的生命经历。
科学的评价:将三维目标落实情况作为评价的标准,树立以学论教的思想。课堂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关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关注教师的行为,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学习的实施。体现评价的多元化,突出评价的激励性、发展性。
(四)“双主课堂”的灵魂:
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这十六个字代表着一切的方法和出路。相信学生才是师德。传统课堂也有文化,一般叫不相信学生的文化。解放学生是教育的使命。今天的教育学应该叫教解放学。用学生是一切教育的智慧源头,更是教师的教学艺术。要利用好学生的前提是“研究”学生,研究学情和学法。发展学生是教育的根本。发展什么?课堂的目标是六个字:兴趣、能力、知识。
(五)重新建构两个关系:
校园的两个关系:教学关系、师生关系。
教学的两个关系:就是师生关系,惟学、惟生。
两惟观:围绕“十六字”(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灵魂,从惟学建构教学关系;从惟生建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由惟师改变为惟生。相信学生才是师德。传统课堂也有文化,叫不相信学生的文化。解放学生是教育的使命。今天的教育学应该叫教育解放学。利用学生是一切教育的智慧源头。要利用好学生的前提是研究学生,研究学情和学法。发展学生是教育的根本。发展什么?课堂的目标六个字:兴趣、能力、知识。围绕两惟关系
改变学习状态就是课改: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两惟实现教的方式转变、学的方式的转变、评价方式的转变、发展方式的转变;在两惟观念下解读主体与主导关系:教师的角色即人格,高效教师的三种素养——人格、性格、专业化;
教皈依于学:限制讲是为了保障学,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才能保障权益,放手才能学会走路;
模式是生产力:解脱学对教的依附,解脱教师的责任和压力; 专业化和教学艺术顺从于模式:让学和模式发挥效能;明确通过学生发展带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思路。假如一味发展教师的表演水平,才能更有助于霸占讲台,而教学最终应落脚在学生身上,是研究如何学才能更好。唯有这样,才可以很好规避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而制约教学质量的问题,我们的主张是让学生直接和学习对话,即教师放手发动学生“一传”,坚决摒弃让教师充当知识的“二传手”和贩卖者,中国农村教育的振兴和根本解决之道或许就在这里。
(六)“双主课堂”教学就是好课。
好课就是高效课。学生学得好的课才算是好课。在“双主课堂”上,学得好体现在这样几个层次:一是学会,二是会学,三是乐学,四是创学。这是基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和学生主体的定位。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可以概括为学会;过程与方法可以概括为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乐学。高效课堂上又讲到创学,即创造性地学习。学生学得好的指标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和发展,而不是让几个优生、尖子生学好,而且这也是唯一的课堂评价指标。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知识的获得,技能的习得,思维的发展,方法的掌握,情感的体验。而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以统一(目标、内容、方法、要求)的方式面向全体同学讲或教,很明显忽视了学生的差异和独特性,也就忽视了学生个体学习的需要,当然结果势必低效——有的吃不了,有的吃不饱。好课集中评价两点:学生的表现——参与度高、状态好;课堂的效度——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第三篇: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摘要:“好课堂”一直是教学管理者所关注的,也是教师所争取的,更是学生所期盼的,那么教师究竟怎样做才能构建一个好课堂呢?本文针对新课改给孩子一个怎样的语文课展开了思考。
关键词:情感的课堂;对话的课堂;开放的课堂;感悟的课堂
新的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在新课改下的今天,我们应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我认为应给孩子一个这样的课堂: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我常常在思索着: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我思量着: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每节课上,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我都会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我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的语言、我的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有关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太阳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太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文本对话”:在我的课堂中,经常会有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像,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学生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另外,我还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我们班还设立了图书角,更加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总之,我愿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能够大大地提高学习效果,在感悟中学习非常重要。(1)教师与学生之间。情境教学主张教师对儿童倾注真情,以敏锐的洞察力去触及儿童的情感领域,从而建立起亲和的师生关系,渲染一种温暖和谐的、可以信赖的、充满自信的、无拘无束的情境。教师首先必须通过一种移情作用,设身处地地感觉体验,回归到儿童的情感状态,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这样才能产生“以情动情”的移情效应。(2)学生与教材之间。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学生与教材之间建立起美妙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在语文情境教学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李吉林曾总结出这样的情感推进的发展模式:在初读课文,激发动机中入情;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移情;在表情朗读、语言训练中抒情。(3)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情境的优化,学生与学生之间,友爱亲密。他们在亲、助、乐等人际情境中相互切磋、合作互助、取长补短,培养了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交往能力,这就为学习语文提供了良好的情感氛围。
参考文献:
[1]《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主编:商继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语文教师》,主编:包南麟,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四篇:新课程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湖南省衡南县江口镇中心小学罗寒梅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要求,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方面:教师要注重多学科的交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感悟文本深层涵义,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教师要捕捉课堂生成,珍视学生独特感受;教师要强化语言积累,凸显课堂教学语文味。
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多学科的交融
“语文教学不仅只是单学科的教学,更是多科学的融合。”孩子对于艺术的感受力就比较强烈、比较敏感。所以,我以音乐导入,配以“欢庆”的图画,以此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中融情入画,融乐入文,在朗读感悟中配动作,使语文不单单是语文,更是人文、文化。我们的语文课堂其实是融音乐、美术、历史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体,孩子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文化,使他们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在我教学“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时,当学生看到课件播放的累累硕果的画面,都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好想吃啊!”“真美!”“真想尝一个!”„„更如,让学生表达“献上”、“举起”、“飞着”、“奏起”等动作词时,学生的热情更是高涨。在这种多形式的教学中非常积极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孩子的各项潜能,让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互动,交叉相融,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活泼,学得有效。
二、要感悟文本深层涵义,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这首诗歌言简意赅,它所描写的是表现国庆的热烈场面。学生读起本文来朗朗上口,很容易由读成诵。然而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忽略文本内在的意义,文本的这种极具隐蔽性的生命意义,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显现出来,而且也只有当阅读主体对文本的这种生命意义有所觉悟、有所触动时,文本的生命意义才会真正生存。案例中读悟课文前四局诗句的教学,我让学生自读自悟,接着让学生在跃跃欲试中配上动作自由读,这就使学生带着对阅读的理解,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还原语言的形象,感受语言的情感。在阅读中我通过让学生充分想象来深刻感悟语言,如“田野献上金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时,让生仅凭想象或一些课外知识说说你眼前仿佛出现什么,看到什么?做到“眼前有景,心中有物”,这样读起来才会读中有感;而且学生在读中边读边质疑,解惑再读,这样反反复复,学生自然而然对文本就加深了印象,使他们在“读”这一感性的学习方式中,在表达阅读感受中,理解教材、感悟教材内在的蕴意。
三、要善于捕捉课堂生成,珍视学生独特感受
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明的生命个体,生活经验有着很大的差别,将其带入阅读活动时,他们的心智活动也是各不相同,在课堂中由此产生的独特的感受既无法预设也很难预知,全凭学生的自然生成。本课堂中,学生就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本文,在分析前四句诗时,我就质疑“四句你们读懂了吗。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自主解决问题,当时学生提了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为什么说果实是金黄的?”“旗帜是什么?”“枫林跟旗帜有什么关系?”“鸽子有很多种的,为什么要说是洁白的,而不说灰色的呢?”“大海会唱歌吗”„„孩子们思维的闸门一但被打开,语言思维就如泉水喷涌而出;这也是课堂教学的生成例子。看着孩子们精彩的表现,此时,我只当充当质疑中的一个引导者,儿童表达独特见解的谛听者。如果当时我怕“乱”、怕“错”,怕学生“节外生枝”而制止他们跳跃的思维,那必将抹杀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主地读、说,让学生自己诠释问题,将课堂真正还给他们。当然,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孩子们急于表现,急于交流,而随机生成的问题有许多也是我们备课时无法预知的。本课堂我惭愧的是,我把孩子们估计得太低,孩子们的学生真的不是单纯的接受知识的过程,他们是创造者;在学生课堂质疑的一个环节中,正当我为学生的精彩问题与回答而满意时,打算继续下个天上的鸽子为什么是洁白的,而不是其它颜色的呢?”当时,我因学生的质疑诠释已用去了半节课的时间,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我就只是敷衍一下。后来,课后想想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如果当时我能抓住这个课堂生成点,由它点出祖国和平祥和的景象。洁白的鸽子代表着纯洁,美好的生活,那必将成为欢庆的亮点之一。而我却放弃了这一契机。所以,我真切的感受到面对孩子们的想法和体验,你只有真正的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独特的阅读感受”,你才能真正做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
四、要强化语言积累,凸显课堂语文味
语文教学不是不要知识的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更应重点应用语言教学,重在言语能力的培养。但实验新课程以来,从形式上看,课程改革后的书谈化了语文训练这一方面,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科学的训练也是一线老师一直探讨的问题。比如在《欢庆》中我也在不断的探索中,在理解课文时,我就充分的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如:在开头导入,让生观看了录像理解了欢庆一词的意义后,让生学以致用,除了说“欢庆国庆”之外,还能说欢庆什么?有了前面成功引入的基础,“欢庆XX”这样的说话训练就自然水到渠成;另外,我还做课堂词语的搭配练习,在让学生把打乱的词语拼成完整的句子时,学生就从中发现了怎样搭配词语,组织语言文字的合理性,都大胆畅谈自己是如何把这些打乱的词语找到自己的“家”:有学生说“我觉得旗帜就只能举起,就像我们升国旗一样慢慢上升。”“鸽子它有翅膀,所以得用飞着!”“田野要跟金黄的果实对,因为只有田野里才有各式各样的果实。”„„学生用稚嫩的想法说着自己的发现,让我设计这一环节得到了意想之外的效果,适时的强化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语文课就应当如此,发展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凸显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总之,在课堂中,抓住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给他们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空间,给他们创造一片展现想象的天地,使他们得到学习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
第五篇: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
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和处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还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阅读课教学应该利用网络,创设相关情境,把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融为一个统一和谐的环境,从a而使学生主动地了解、欣赏课文所描写的内容,体验作者抒发的情感,并在这个过程中在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塑造人格,涵养性情。下面我就谈谈我是如何利用网络进行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
一、利用网络创设情境,激起兴趣
多媒体网络课件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它可以通过声音、图像等因素直接对学生进行感观上的刺激。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孩子对图、文、声、乐、像感觉灵敏、兴趣浓厚的特点,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经常涉及到许多课外知识,如自然现象、时代背景材料等等,如果能结合教学实际,在课前大量收集有关课文的图、文、声、乐、像材料输入计算机中,供学生观看、欣赏、学习之用,取得的效果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的。上课前,以图文音乐导入教学,可点出课文的标题、重要语句和板书等文字;在朗读时,可点出配合课文的背景音乐,课堂教学既井然有秩序,又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学习环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帮助社会经历尚浅的小学生增加表象积累提供有力的支持。
如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我从网上搜集了各种大自然现象的图片、动画、视频等资料,并以多媒体网页课件的形式贯穿在各教学环节当中。这些,都是学生平时不曾注意到或根本没机会见到的,尤其是在引导学生理解“三叶虫”、“化石”、“为什么说喜马拉雅山曾是汪洋一片”等知识点时,我播放了自己设计了动画片段,喜马拉雅山的崛起、已经灭绝上亿年的史前动物“三叶虫”等画面活生生地重现在同学们眼前。这些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一下子就被学生所接受,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学生学得愉快,老师教得轻松。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也逐渐提高。
二、用网络展现过程,理解重点
多媒体网络课件在再现形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能够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化复杂为简单,大大缩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距离。
网络中的原理性媒体呈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或机制,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有效手段。如在《找尾巴》一文中如果靠讲解来理解“甩”、“摇”、“摆”,非常抽象,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难度特别大。为了解决这一重点,我从三辰影库上剪取了小鱼、老牛、燕子的不同动作,并设置为循环放映,然后又利用authware制作出小鱼在水里游和小鱼失去尾巴在水里扑通却原地不动的情景,又制出老牛有尾巴和没尾巴赶蝇子的情景、燕子有尾巴和没尾巴摇摆不定的情景,同时借助网上的课件,终于制作出自己的生动逼真的课件。上课时,随着鼠标的点击,出现了清凌凌的小河,一条小鲤鱼摇着尾巴在水里面游来游去……小燕子像喝醉了似的,在空中摇摇摆摆,从东边突然撞到西边。学生全都睁大眼睛,全神贯注地看着屏幕,全都被这充满动感,生动形象的画面吸引住了。在这种情景氛围下,根本无需教师讲解,学生们都明白了鱼、牛、燕子没有尾巴会是什么样子。
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化难为易,理解了课文的重点了。
三、用网络化解难点,解决问题
多年来,由于课堂学习情景创设局限,手段使用的单一,学生受知识和生活经验以及学习情感的制约,作文教学进程显得艰难,小学生普遍“怕”作文,“厌”作文,作文成为师生的包袱,作文教学质量始终徘徊不前,严重影响小学生语文听、说能力的整体发展。如何解决语文教学中这个难点呢?
我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尝试了一些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怕作文的这个难点,激发学生爱作文、学作文的情感,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如在教学生写作文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所提供的声音、图片、影像、文本资料库,以及画板工具、交互功能等,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借鉴优秀的作文范例在作文课上,学生边看、边听、边查、边议、边写、边评、边改,指导、动笔、讲评、修改、定稿全部在课堂教学中完成,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加了作文训练的密度,也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省出更多的时间让其发展自己的兴趣。
多媒体拓宽了小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视野,生动形象的课堂情景激发了小学生的作文兴趣,而具有意义建构性质的个别化、协作式学习,提高了小学生的作文能力,使小学生在作文学习活动中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和更强的主动性。从而解决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大难点。
四、用网络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课件已经可以与互联网相链接,使得我们的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充实。这也把与教学相关的大量课外知识引入语文课堂。我常常在课件的资料库中提供一些相关的网站,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之余,拓宽知识面,扩阔视野。
如在教《秋天》一课,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秋天,同时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通过基于Web方式的学习资料库,调看有关秋天的学生习作、秋天的儿歌、秋天的歌曲、秋天的动物的植物以有描写秋天的优美句子和词语。学习资料库的建立,在于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更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学生在自能读书时,获取与学习主题相关、对阅读理解起促进和深化作用的学习材料,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姿多彩的阅读世界。这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是难以实现的。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使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如虎添翼。“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兴趣、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课教学效率。科学地采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走向信息技术的丰富与创新,占领素质教育的制高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实现高效语文课堂,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所要肩负起的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