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问题,让语文教学如此简单

时间:2019-05-12 21:26: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主问题,让语文教学如此简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主问题,让语文教学如此简单》。

第一篇:主问题,让语文教学如此简单

主问题,让语文教学如此简单

【摘 要】

“主问题”是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核心,堪称“脊梁骨”。在中学语文课堂中,设计好主问题,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有利于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和探究,同时也能将教学的重难点凸显出来,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能确保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

【关键词】

中学语文 主问题 设计

与之前课堂上细碎的问题相比,主问题是教师备课的智慧结晶,是经过概括、提炼、加工而成的有序问题、导向问题和科学问题。基于此,每次在设计主问题时,我都会立足于文本,让每一个主问题都能为学生打开一扇窗,帮助学生逐步深入文本,抓住关键环节,领会字里行间的深意,并最终体会文章主旨,做到举一反三。借助主问题,教学就可以顺水推舟,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充分的提高。

一、整体把握教材,层次分明

学习就如同登山一样,如果一上来就翻越高山、险山,未免让人望而却步,不敢接受挑战;相反,从比较容易的阶段起步,让学生初步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而后再逐步加大难度,学生的潜能也会被激发出来,课堂的探究氛围会持续下去。基于此,我会从整体上把握语文教材,确保主问题设计由浅入深,层次分明,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切忌好高骛远、毫无章法。

在《皇帝的新装》皇帝人物形象分析中,我遵循从整体感知到细节分析,再到深化理解的思路,设计了如下主问题:

第一,细读课文,请你用“我从……看出皇帝是一个……的人”句式来概括皇帝这一人物形象。(从整体上把握人物形象)

第二,这篇课文主要运用什么方式来刻画皇帝这一形象。(体会手法)

第三,请你为皇帝写一段建言,使用两种以上修辞手法。(拓展延伸)

在教学中,学生们在这三个主问题的引领之下,对皇帝这个形象的理解从单

一、片面走向立体、全面。就拿第一个问题为例,有的学生说,我从皇帝每天都要穿新衣服看出他是一个特别臭美的人。(认识比较浅显)有的接着说,我从皇帝派大臣去查看新衣服的进展,看出他是一个多疑的人。(开始深入)还有的接着说,我从皇帝明明看不到新衣服却装作看到,看出他是一个虚伪、虚荣的人。(接近核心)。主问题让学生找到了方向,回答思路清晰。

循序渐进,是学习的基本规律;主问题的设计亦是如此。学生们通过环环相扣且逻辑合理的主问题,思维得到激活和发散,能抓住问题的关键,透过字面理解到文章的情感和思想。

二、尊重学生实际,巧妙切入

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学习是学生自我生成和建构的过程。基于此,中学语文老师在设计主问题时要尊重学生的实际,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知识,以其“最近发展区”的水平为问题设计的出发点,让主问题成为一个连接已知和未知的中介,且富有启发性,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学生得到新的提高和成长。

在《为你打开一扇门》一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先通过“作者要打开一扇怎样的门?作者为什么要打开这扇门?作者怎样才能打开这扇门?”这三个主问题来解读课文。这些问题的设计思路与学生之前在学习此类课文时的思路雷同,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让学生更容易展开探究之旅。学生们很快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原来作者说的这扇门指的是文学之门。之所以要打开这扇门是因为亲近文学,能让一个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第二个主问题非常适合在教学中展开,让学生联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说自己读《千万个为什么》让自己知道世界多奇妙,增长了见闻;有的说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自己知道一个革命者的本色,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勇敢;还有的说读了《论语》知道了为人处世之道……至于最后那个问题,学生们直接从第二段中找出来。

主问题的切入点体现了语文老师的匠心独运和对学情的准确把握,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这样一来,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就能将已有经验融会贯通,在学习中融入自我,在探究中提高自我。

三、紧扣教学目标,真实有效

主问题的设计要做到有的放矢,即紧扣教学目标,最好是一击即中。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语文授课既要层次清楚,也要详略得当,突出重难点。很多简单的问题,我们能看到,学生也能看到。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根据文本特点,设计出生成性的主问题,让学生通过主问题这条主线的指引能由表及里,真实有效的思考,从整体到局部细节,从语言到内在情感思想。

在《苏州园林》一课的教学中,我从“苏州园林的特征”这一主问题开始延伸,又分别设计了“围绕这一特征,文章介绍了哪些景点?作者是怎样介绍的?”这两个问题,便于学生抓住文本的核心――凸显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艺术美、和谐美和自然美。学生们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这三个问题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读完课文之后,我发现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这个见解比较独特);有的说,苏州园林和故宫等皇家园林确实不同,苏州园林是一步一景,将“自然”自然植入,而皇家园林则讲究对称和恢弘气势,真是各有特色……主问题确保了课堂活跃而高效。

学生完成了主问题,就相当于完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板块,其在对语言的把握、概括,对信息的提取,对文章结构的梳理和对文章手法等方面的解读能力自然也会逐步提高。

总之,设计主问题,既要务实,也要创新,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透过主问题,更快的抓住解读文本的要领,理清文章的脉络,找到与文本对话的切入点,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作为中学语文老师,我定会遵循主问题设计的原则和细节,推动课堂教学科学有序的展开,做到自主、高效、高质。

【参考文献】

【1】李荣美.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反思【J】.中国培训,2016(14)

【2】刘冬梅.平等对话 巧妙引导――初中语文教学之我见【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12)

第二篇:4抓好主问题的切入口,让语文教学轻装上阵

4抓好主问题的切入口,让语文教学轻装上阵

摘要:一节语文课,往往是由一个个问题来支撑整个课堂教学。可是,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大量的无效的“问”和学生的无效的“答”在课堂上广泛存在,师生之间为了“问”而问的情况比比皆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学地设计主问题,找好主问题的切入口,不仅能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主问题设计 切入口 效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过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教师对文本进行“逐段串讲”、“逐句讲析”的“解析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我们现在的教学要求了,而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在课堂上设置问题和对学生进行提问,成了公认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在一节语文课上,也往往是由一个个问题来支撑整个课堂教学。可是,教师的大量的无效的“问”和学生的无效的“答”在课堂上广泛存在,师生之间为了“问”而问的情况比比皆是。这些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问”和“答”使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显得枯燥无味、机械呆板。如何做到提问的有效性,使学生能在简短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学习?

通过设计几个主问题,将课堂教学连串成线,教学内容就会简单的多,也更易于学生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因此主问题设计到位,能简化教学头绪,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于明晰之中透露出细腻。所谓“主问题”是和阅读课堂教学中随意发问、简单追问和惯性碎问相对的一种问题形式,是指根据文本和学生自身的特点,设计出那种高屋建瓴式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那种“一击空谷,八方皆应”的问题,那种“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问题,并常常能收到“点击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学地设计主问题,这不仅能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现教师的教学魅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语文阅读课中的主问题设计要着眼于能够整体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着眼于引导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每一次问题的设置都应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板块,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有限时间内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下面就从主问题的切入口谈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从情感的聚焦点切入,设置主问题。

语文课本教材中,很多不同文体的文章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思想。优美的写景散文在让学生感受语言美和文笔构思美的同时,更应让学生领悟的是自然之美和生活之美,更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优秀的叙事抒情散文往往用最动人的故事感动人,用最真诚的情感感染人;在跌宕起伏的故事和浓浓的情愫里使学生体会生活的喜怒哀乐,思索人生的哲理境界。小说是生活的影子,更是思想的宝库。在这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领略到古今中外不同社会时代的缩影,挖掘到成千上万的思想珍宝。《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可以把重点放在情景交融的体会上面。设计的问题如下:

1、济南其实并不美,但作者笔下的济南却是一个令人神往、令人难忘的好地方,究竟是为什么呢?

2、济南的冬天美在哪里,请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

3、这些美丽的景色能体现济南冬天的什么特点?这样的问题设计更易让学生进入文本,走进作者,感受到作者对济南的深厚感情,领悟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境界。

二、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切入,设置主问题

设计问题的出发点是希望学生读出问题,读出自我,读出智慧。以开放性的问题引导、激励

-1-

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发散迁移,可以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思维品质。

如科幻小说《喂——出来》一文可以抓住微型小说的特点,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结尾,然后与课文作比较,看看哪一种更好。设置问题如下:

1.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创作结尾,他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2.小说中的“洞”是人类生存的地球,其实它更像是一面镜子,它照出了几类人?给我们什么警示?

如在教学《变色龙》这篇课文时,可以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来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人物的性格:

1.接下来奥楚蔑洛夫会去干什么?

2.如果他第二天去拜访将军,将会出现怎样的情景?请加以描述。

这些问题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学习兴趣,只要老师多加鼓励,学生所发现的问题也许是我们老师都未曾想到的。

读书用脑子,装书用箱子,有些人读一辈子,读到终了,不过是只书箱子而已。一个好的读书人,读到最后会有那样一个境界:知识犹如漫山遍野的石头,他来了,只轻轻一挥鞭子,那些石头便忽然地受到了点化,变成了充满活力的雪白的羊群,在天空下欢快地奔腾起来。如果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能够学到一点儿读书的方法,培养出一些良好的读书习惯,那么慢慢地也能够达到这样一种境界,这也正是我们语文老师所期望的。

三、从文章的分歧点或矛盾处切入,设置主问题。

学贵有疑。有些课文涉及到的问题很有争议性,这时,针对分歧点设计主问题,必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例如《羚羊木雕》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这到底该怪谁呢?”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把理由挖掘出来,就是对课文的深入解读,还可以把它设计成辩论赛,在唇枪舌战中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杭州市教研室方顺荣老师在教授《孔乙己》一文时,采用的问题设计就简化为三个教学问题: 1.小说最后一句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你认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

2.孔乙己为什么会死?(要求从文中筛选重点语句,进行理解、归类,多角度分析孔乙己惨死的原因)

3.你对孔乙己这个人物是否同情?为什么?你对孔乙己这个人物是否怨恨?为什么? 看似简单的三个教学问题,目标指向非常集中,对孔乙己生死的判断,巧妙结合了人物形象的分析,而对孔乙己死因的探究,则重在揭示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背后隐含的社会意义,如:第一问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最后根据最后一次来酒店的惨、嗜酒如命而终于没有再见到他、掌柜没有再提十九个钱的事实确定孔乙己已死,期间可以对 “大约”“的确‘’的说法进行分析。而最后的一个问题,既需要学生结合形象意义的理解,又需要学生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通过文本阅读,筛选有效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最终形成了关于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的多层理解和表述。

四、从文章关键语句入手设计主问题

一篇文章总有一个中心主旨,作者往往会用较为凝练概括的语句将自己的所思所想集中表达出来,因而阅读文章时如果能迅速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或者说是关键语句,就能从整体上把握文

-2-

章的大意,并能较为准确地理解文章观点与材料、整体与局部、开篇与结尾、线索与思路等的安排与设计,就能快速地理解课文内容,因此关键语句在文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常常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在。

例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就可以抓住课文最后一句话,“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提问学生能解释“怪异现象”的“科学道理”有哪些,引导学生明白现象,懂得其成因,牵一发而动全身,事半功倍。

五、从文章的构思特点入手设计主问题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着作者的一种写作思路,并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加以体现。所以在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过程中,首先要从文章的结构脉络入手设计,以此设计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如《那树》一文由树的辉煌期到树的衰败期,来看人类的一种古老文明与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的消亡。可设计这样几个主问题:

1.这是一棵怎样的树? 2.人类是怎样对待它的?

3.树消失了,随着树消失的还有什么?

4.《那树》仅仅讲了一棵树吗?难道我们所追求的文明,竟是温情缺席的“文明”? 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学生对现代文明的畸形发展及人类今后的出路有了深刻的认识与反思。语文课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知识必须自我认识,自我认识只能被唤醒,而不像转让货物。” 转让就是被动接受、灌输,唤醒则是一种内心的敞亮和情感的体验;转让是外烁的,唤醒是内发的。利用主问题的设计还可以鼓励学生放开思想,大胆思考,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问题。勉励学生大胆质疑,向“书本”和“权威”挑战,对他们的勇气给予必要的宽容。支持学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在课堂上营造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在知识的发生阶段,不要直接给出结果,而是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到达“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目的。

一个人的才能具有两面性,它能助你抵达成功,也能够锁住你的思维,有效的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正面才能。“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倾情于课堂教学的精心打造,就象热恋的情人,满怀热情去浇灌爱情之花一样,“教你千遍不厌倦”。让我们记住这浪漫的话语,把温情的目光投向课堂教学,将每一节课都打造成精品课。只要方向没错,就要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达到目标。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2]《语文教学通讯》 2011.2B [3]《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 余映潮 [4]《什么是教育》 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

-3-

第三篇:主问题设计,让语文教学在简约中走向高效

“主问题设计”是指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提炼出关于文本学习的提纲挈领的关键性问题,并以此为主线来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设计模式。所谓“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它指的是课文研读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这个“主问题的设计”应是文本研读的抓手,不能简单理解为文章的主题,它是教师根据文本特点、学生实际,确定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什么”的高度浓缩,也是教学策略与智慧的集中体现。由于主问题教学设计是从学与教的角度提出的,提炼的方向、重点、层次不同,主问题的设计也不同。新课程实施以来,高效课堂成为一线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研究的课题,主问题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与高效课堂所追求的教学目标异曲同工。近几年笔者在高效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中发现,“主问题设计”在提升教学效率方面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无论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的激发,还是阅读技巧、阅读能力的提炼,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下面就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将“主问题设计”在构建高效课堂中具体策略和显见的效果作概要介绍。

一、主问题设计,让教学设计简约中见高效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历来为人们所诟病,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种,但不容忽视的是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冗繁、沉闷有余,简约、灵活不足。反观日常教学,教学内容设计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唯恐讲解不到位,影响考分和评价,以致教学深陷知识到位的泥潭而失去了个性化的、创造性的解读能力。其实这种面面俱到的设计,往往面面不到,学生的收获甚少。主问题设计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提炼集中和高度浓缩,这一过程是对传统教学设计的优化、精选和重组,它使学与教在简约中走向高效。以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祝福》为例,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欣赏人物形象、描摹人物心理,把握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笔者从本单元学习目标的角度确定了以下“主问题”:《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主问题是“《林》文中对贾宝玉、王熙凤等主要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有衣着描写,为什么唯独林黛玉没有?”《祝福》一文的主问题是“人们都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你怎样理解?”《林》文篇幅较长,一般要从小说的情节线索入手,条分缕析剖析人物性格,品味鉴赏人物语言。围绕主问题设计,学生会仔细阅读三个主要人物的描写内容,通过比较、筛选、提炼、归纳、概括出不同人物的描写角度,进而总结出作者对林黛玉不作衣着描写的原因:作者着力刻画的是一个天生丽质、骨气清奇、超凡脱俗的世外仙姝形象,若雷同于大观园穿红着绿、浓妆艳抹的众女子,岂不落入俗套,宝玉焉能见之忘俗,眼前豁然一亮。在《祝福》的教学中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研读课文,证明老师的这种看法。同学们怀着极大的兴趣研读课文,探讨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品析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胜春时丈夫病夭,孟春时被迫再嫁,暮春时痛失爱子,春来之时,悲惨死去——消逝在祝福的爆竹声里。同学们理解到,冷酷的社会没有给祥林嫂以温暖的春天;小说表现了祥林嫂生命中“没有春天”的悲剧,此中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于是,“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个“问题”,就串起了《祝福》的整个阅读品析过程,串起了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结构、语言等内容的探究欣赏。

二、主问题设计,让课堂教学过程节奏明快首先,“主问题设计”可以给学生明确的预习导向,在课前有针对性地预读思考,使预习有一定深度,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其次,“主问题”可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话题,使教学过程更为简省,教学指向更为明确,教学氛围更为浓厚,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为强烈,从而使教学过程更为紧凑、明快。比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以缪贤荐贤时说的一句话“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为“主问题”,梳理出三个故事、两对主要矛盾、两个主要人物的“三二二”叙述结构,同时紧扣住蔺相如性格中智和勇两个主要特点,使整个课堂节奏鲜明,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满堂问、连珠问、碎问碎答,容易把课堂捆绑在教师手里,学生在“是”与“不是”的漫不经心的回答中疲于奔命,整堂课老师、学生貌似忙得不亦乐乎,其实学生并没有进入深思考。主问题设计,可以删繁就简,在简洁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多元、充满生气与活力的平台,使学生始终处于愤悱、参与状态中,从而获得更多的阅读感悟,提高课堂效率。

三、主问题设计,以高效学习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教教材,还是拿教材来”,曾是大家争论的话题,叶老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教材运用的过程就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鉴赏能力,提升思维品质、语文素养的过程。主问题教学设计将学生的语文学习放在一个感知、品味、体验、提炼、归纳的言语情景中,是一种开放性、针对性很强的思维训练,它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和多元化认知,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完美渗透其中,是遵循阅读规律,提高阅读能力的高效课堂的必然选择。“主问题设计”高屋建瓴,执高效学习之牛耳,教师为学生高效学习指明路线图,学生作为自主实践的主体,在教师的引领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笔者在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的时候,以“赏鉴古典诗词中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切入点组织教学,学生神彩、精妙的感悟超乎预料。学生说:“这首词写于南渡之后,知人论世,李清照经历了亡国之痛、家仇之恨、孀居之悲。此时她寻寻复寻寻,中心无定,恍惚迷离,如有所失;而房栊寂静,独守空帷,冷清寂寥,写尽凄寒;‘凄凄惨惨戚戚’六字,写思妇相思成灰、柔肠寸断的情状。”“七组叠词,分三个层次,曲尽思妇之情,寻而不见故觅也,觅者寻而细察也;‘冷冷’是作者对外在环境的感受,‘清清’是作者的心理感受,由外而内,感受细腻;‘凄凄’是‘清清’的延伸和深化,‘惨惨’是伤怀不能自持,‘戚戚’是伏枕而泣的情状,作者打破古典诗词讳忌叠字的传统,大胆创新,由浅入深,步步惊心,妙不可言。”学生对这首词能有如此精到的理解,源于对清照词的全面赏读,而“主问题设计”设计正是抓住了这首词与众不同的叠字运用,使学生在品读中钩沉积淀,获得了丰富而深刻的阅读感受,这正是语文素养的体现,也是语文思维品质训练的关键。“主问题设计”从教师设计教学方案到教学过程的实践,再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思维品质,充分展现了其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它始终将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首位,把教学的高效作为终极目标,既关注学情,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改进教学手段,践行新课程理念的有益探索。目前“主问题设计”与高效课堂结合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如何进一步深化实践,优化操作,还需要不断改进,但只要真心去改,总会有出路!(此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gsg302)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张 清 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 734000)

第四篇:语文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一石激起千层浪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摘要: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它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

关键词:语文 阅读教学 主问题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关键,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个关键。它是集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积累运用、语言的表达、思维分析和创新思维、写作、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等教学指导于一体的重要教学过程。如何让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达到科学与艺术融合的高度,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呢?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双向乃至多向交流的过程。交流,自然离不开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而语文教学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问题法”,即设计一些阅读问题对学生进行阅读引导和启发,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掌握语文阅读的方法,提高语文阅读的能力。我在教学实习期间教学《春》这篇课文的时候,延用传统的方法,按照课文顺序,一个小节一个小节地品析。这样,虽然 “美点”也品析出来了,但总觉得把春天整体的美“肢解”了,而且,用这样的方法来品析课文,就得依靠琐碎的“问”来推进学生活动,指导教师批评我是“满堂问”,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大量的“问”。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一篇精美的课文,在课堂上﹑教学中被提问肢解着,提问与答问代替了美读﹑美听和美析。所设计的一个个细碎的问题,看似启发,实则让学生穷于应付,不便于把握阅读要领,难以拥有自主的思维活动空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我国古代提倡“善问”与“善待问”,提问不在多而在精,既要有增智性又要有逻辑性。要先提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再紧扣这个“主问题”提几个相关的“子问题”,让这些问题形成一个“问题系列”,构成一定的逻辑关系,逐层深入地推进教学,完成教学任务。“主问题”最大的教改意义就是能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激活课堂,创新教学,能革除阅读教学中的多问杂答与碎问碎答,能精练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将谈话式、答问式的教学引向以学生课中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

“主”据字典释义为“最重要的,最基本的”,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即为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动学生整体性阅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提问或问题。在以“主问题”为线索的阅读教学中,由于一般性提问的“量”的大大减少,课堂学习活动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成分构成,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用“主问题”来牵动对课文的整体阅读,用“主问题”来结构学生的课中活动,用“主问题”来制约课堂上无序的、零碎的、频繁的问答,能有效地克服语文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等种种弊端,遏制教师的过多讲析,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

与课堂教学中一般的“碎问”相比,余映潮先生认为:“主问题”有着自己的鲜明的特点:

第一,“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是一种可以引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课堂上常见的“是”或“不是”之类的简单回答在它面前无能为力。

第二,“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一节课中的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它们各自在教学的一定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不具有一般提问的随意性。

第三,“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能结构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它不会在教学中像随口问答的问题那样转瞬即逝。

所以,“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和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

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主问题的优化设计呢? “优化”是指教者将研究文本、研究学情中产生的诸多问题科学化、简单化,使它省时、高效,具有指向性、层次性、生发性。主问题的优化设计,其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遵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

一般来讲,“主问题”的设计与运用有如下方面的基本规律:

1.在阅读教学的初读阶段,用 “主问题”牵动对全篇课文的深刻理解,从而凝聚学生的阅读注意,注意力集中到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上,力求形成总体印象,吸引学生参与,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

2.在阅读教学的进行阶段,用最为精粹的“主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形成明晰的课堂教学思路,拉出课文教学的明晰线条。主干问题不仅是文本解读的重点,还是一堂课的脊柱,能使课堂核心部分充盈饱满。

3.在阅读教学的深化阶段,用 “主问题”激发思考,引发讨论,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酿造课堂教学的高潮。

如《心声》的提问设计:

1、课文初读阶段:要与课文有血肉的联系,能够牵一发而动课文全身。课文题目是《心声》那这“心声”事谁的心声,他有怎样的“心声”呢?从而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感知。这个问题将支撑整个教学板块,呈现出线索美。

2、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通过阅读课文内容,说说李京京是个什么样的人,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李京京”与”老师”进行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理解。为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人物形象而进行圈点勾画、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智能活动,参加讨论、辨析、评说等课中表达活动,课堂上由于这一个问题而形成明显的长时间的学生活动的板块。

3、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心声”有几层含义?即文章的主旨。鼓励学生有不同看法,说出自己的“心声”,广泛交流。

再如《羚羊木雕》之“主问题”设计

1、课文初读阶段:导入——以生活中的小事件引发学生的争论导入新课,整体感知故事梗概。

2、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浏览课文找出文章围绕羚羊木雕写了哪些内容?请概括出来。

父母逼“我”要回木雕——(插叙)送木雕——“我”要回木雕 这个问题既把握了文章内容,同时又体现出了文章的巧妙构思。

3、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精读精彩片段,批注人物性格。人物形象的再现是建立在事件的把握之上的,可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全方位看问题。

再如鲁迅《祝福》的教学案例,教师在教学中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研读课文,证明这种看法。

“祥林嫂—没有春天的女人”,这样一条阅读线索在教学中主导着、牵动着教学进程,让同学们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在这个主问题下,同学们迅速充分展开活动,探讨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品析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

1.丽春之日,丈夫夭折—她是春天没有丈夫的;

2.孟春之日,被迫再嫁—她是在新年才过时被婆婆抓走的; 3.暮春之日,痛失爱子—“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 4.迎春之日,一命归天—消逝在祝福的鞭炮声中。

同学们理解到,冷酷的社会没有给祥林嫂以温暖的春天;小说表现了祥林嫂生命中“没有春天”的悲剧,此中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于是,“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个“问题”,就串起了《祝福》的整个阅读品析过程,串起了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结构、语言等内容的探究欣赏。

精妙的主问题,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既表现出教师对教材的有独到见解的研读与教学处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又避免将一篇篇精彩的文章活活肢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主问题还可从主题、意境、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设计,因为一篇阅读都有其独有的特点。

一、文章的主题思想方面:

每一篇文章,都反映了作者一定的写作意图:或抒发爱国情怀,或表达对人情冷暖的关注,或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或蕴含对世人的警示,或揭示某种社会现实,等等。这些蕴含在文章深层的主旨,可以帮助教师设计出各种阅读问题加以引导点拨,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以此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

如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提问设计:《故乡》重在写故乡人的变化,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人的变化?他们有怎样的变化?作者从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态度? 《孔乙己》一文,作者主要是通过对孔乙己好喝懒做、迂腐可笑而又可怜可悲的人物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封建教育制度的腐朽没落,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也揭露了当时国民麻木、迟钝、落后、愚昧的劣根性,表达了作者要唤醒和“改造国民精神”这样的一种写作目的。主题是极其深刻的,是发人深省的。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进行引导启发:在《孔乙己》这篇文章中,作者抓住“偷”、“酒”、“笑”、“打”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来描写孔乙己的形象,展示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有什么深意?能否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谈一谈?通过这些问题正确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题的能力。

二、从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入手设计。

语言是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表露。一篇文章的写作,体现了作者一定的语言风格,或生动形象,或清新自然,或通俗易懂,或含义深刻,或幽默风趣,或富于人生哲理等等,从而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为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通过有关的问题设计,对学生加以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风格,领悟生动的语感,品味、赏析、学习、借鉴语言特色,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如在教学《孔乙己》中的提问设计:课文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试找出来分析一下,作者用哄笑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为什么那些人对一个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 再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含义深刻,富于人生哲理。为此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请品味“爸爸的花儿落了”这句话,试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这句话有什么深意?由此引导学生领悟:文章通过描述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同时也暗示爸爸的离世,英子在风里、在雨里、在爱的港湾里漂流,在一次次的磨练中也长大了,坚强了。语言含义极其深刻,富于人生哲理。

三、从文章结构脉络方面: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着作者的一种写作思路,并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加以体现。

以此设计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如《我的叔叔于勒》问题设计: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试根据下面的提示,从多种角度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①原因→结果(逻辑层次);②期待→破灭(心理角度);③开端→发展→高潮(情节发展);④悬念→结局(技巧运用);⑤侧面→正面(手法变化)。由此启发学生思考本文结构的巧妙之处,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阅读能力。

四、从人文思想教育方面:

如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读了《斑羚飞渡》一文后,对老斑羚为了挽救种群的不被灭绝,做出了牺牲一半挽救一半的抉择,对此你有何感受?同时,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应该怎样处理人与动物的和谐生存?请给狩猎队写一封信,谈谈你的看法。由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人文意识。

总之,教无定法,《学记》说 :“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又说“叩之以小则小鸣,扣之以大则大鸣”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只要对主问题设计的方法恰当、巧妙,引导得法,就一定能在教学上发挥出高质量的引领,激发、牵动作用。

第五篇:主问题

我眼中的语文教学“主问题”

王爱芳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一节语文课往往是由一个个问题来支撑整个课堂交学过程的。教师大量的无效的“问”和学生无效的“答”在课堂上广泛存在,师生之间为了“问”而问的情况比比皆是。这些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问”和“答”使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显得平淡无味。一篇篇优美的课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被大量的问题“肢解”成一块块“零碎材料”,教师的“问”与学生的“答”代替了本来应该有的美读、美听、美析,一节节本应该由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进行心灵“对话”的语文课成了师生之间的“问答”课。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里的“问得巧”指的就是要讲究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杨振宁也说过:问题提得好等于成功了一半。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出可供学生深读探究的一两个能够穿透全文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即“主问题”),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探、合作交流进行文本的解读是完全可行的。

所谓的“主问题”,即教师在备课中发现文本的核心东西——文(题)眼,那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东西。通过抓主问题来带动其他问题,这是顺利进入文本的钥匙,它是贯穿文本教学的线索。如何进行“主问题”的设计?为了更好的进行“主问题”设计,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文章,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

第一:从题目角度,抓住文眼,设计主问题,感知全文。

对于有的文章,它的题目对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他是这篇文章的文眼,透过题目,你可发现文章的诸多内容与他有着很深的内在联系,所以此时,我们大可在题目上作文章,设计主问题,通过这一主问题的引入带动全文内容。

第二:从结构角度,设计主问题,理清文章脉络。

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有着作者的一种写作思路,并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加以体现。在主问题的设计过程中,如果从文章的结构角度设计主问题,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

第三:从中心角度,设计主问题,摄取灵魂,突出主题。

一篇文章的写作,都蕴含着作者一定的写作意图:或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怀,或高扬人性的美好品格,或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或蕴含对世人的警示等等。这些蕴含在文章深层的主旨,教师就可以在这方面设计出阅读问题加以引导点拨,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以此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

第四:从语言角度,设计主问题,培养语感,体会文章语言风格。

语言是文章的外壳,是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表露。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都体现了作者一定的语言风格。有的生动形象,有的清新自然,有的通俗易懂,有的含义深刻,从而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为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有关的问题设计,对学生加以引导,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风格,领悟生动的语感,品味、赏析、学习、借鉴语言特色,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天上的街市》一文,在通读诗歌后教师可抛出问题:“郭沫若笔下天上的街市是个怎样的街市?”学生会回答富庶的、美丽的、自由的;第二个问题自然而来:“你是从哪些诗句发现的,这是什么写法?”;第三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联想?”在品读、点拨、引导中完成了教学。

平时让学生说一件事,学生常常说不清楚;让学生精准地概括一件事,学生更难以精炼表达。中考常有概括类题目,解答此类题目,我们也许会给学生这样的方法提示,一要会捕捉阅读内容本身所提供的信息;二要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用最精炼的话解决问题,不能拖泥带水,画蛇添足。但学生对这样的方法指导仍不得要领,头脑仍不免糊涂。利用“抓主问题”的方法,就可以让此类指导落地,让学生感觉可操作。比如概括《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可以先提出同故事有关连的主问题关键词“冒险”、“遇险”、“脱险”,再进行概括:在五十七年前费城的一个闷热的七月中,我和伙伴玩厌弹子游戏,决定冒险爬悬崖,我在悬崖遇险进退两难,最后在父亲的指引与帮助下顺利走下悬崖脱险。

抓住主问题,就抓住了理解课文的核心,找到了理解课文的钥匙。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在《我的读书经验》中的“我的读书经验有四点:(1)精其选;(2)解其词;(3)知其意;(4)明其理”。这就一语道出了阅读时抓主问题、抓关键词的精要。浙江温州的杨聪老师教授《杨修之死》一文时,紧紧抓住一个“杨修之才表现在哪里”这个主问题。再围绕“恃才放旷”与“数”这两个词,引导学生历数杨修恃才放旷的事件,并根据重点词语分析理由,加深学生对杨修之死的进一步理解。以“一字评杨修”的环节,表选自己对杨修的评价。然后通过相关评论,引导学生重新审视杨修的“放旷”反思韬光养晦的这种人生哲学。从而让学生建构起一种“没有宽容就没有未来”的文化心态。

找到教学的主问题并非易事,那么,教师该从哪些方面下手呢?第一:解读文本。文本解读是一个游泳过程:“浮上来——沉下去——再浮上来”。

浮上来:要对教材潜心研读。只有读懂文本才能设计出含金量高的主问题。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说过这样的教育感言:我备课,决不先看参考书,自己备好了,可以参考一下,每一课都要经历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独立思考的过程”又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文章到手,教师首先敢于扔掉教参、解析等“拐杖”,认真读上几遍。于永正老师说过:“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说得明白点,就是教师先自己解读教材、体验教材,然后于课堂上引领学生重走自己解读、体验的过程。”所以,教师拿到一篇教材后,要像学生拿到一篇新课文一样,平心静气、逐字逐句地朗读、标记、圈画,亲身经历学生阅读体验的过程。怎样才能把课文读懂读好?需要像学生读书一样主动读书、内化语言。遵循学习汉语文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披文——触物——体情”,“寻言——明象——悟道”,“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想一想: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我不懂,对哪些问题我还有哪些不同看法。这样老师知道水的深浅了,教起课来心中有数。

2、沉下去:反复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的“天上的明星现了”“现”与“亮”之辨别,“请看哪朵流星”中为什么用“朵”做量词,几个“定然”是蕴含人与诗人怎样的感情倾向等。教师必须反复吟颂,读出点自己的东西来,才能叫读懂文字,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通过教师对语言文字的“细嚼慢咽”,主旨的整体感知课文,吃透教材的每一个“角落”。因为,一些最细小的问题,哪怕是一个字、一个词语、一个标点,有时却是最基本、最有质量、最含有语文味的,甚至能带动全文,这项内容应作为教师解读文本的重点。如《芦花荡》一文描写老头子“复仇”这一事件时,写道他把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如果换成“一个个投进嘴里去”效果有什么不同?“一个一个”可见吃的速度慢,衬托了老头子休闲自得的心情,符合他“过于自信”的特点,食物引诱的效果 也就有了。“一个个”吃的速度快,效果不如前者。

3、再浮上来:教师跳出教材看教学,自然会找到文本中隐形的“线”,或是情,或是物,或是人。还要考虑本篇文章在单元整体中所处的位置,所担负的教学任务,阅读教参中对文本的解读。

第二:问题的设计避免单一化。教师的设计要在了解学生学况的基础上,必须对学生构成吸引力,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第三:把主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在这问题下自己主动提出新问题,将学生提问的焦点始终引领到教学重点上。问题从学生中来,教学时就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形成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担负着教学母语的责任;而且还是人类的文化成果,肩负着传承文化薪火的使命。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体现在它必须培养公众的文字感知能力,因为,语言文字作为平面媒体,是阅读行为的唯一媒介,“阅读过程中的认知活动、情感体验、想象生发等,一切都由文字而来。”我们“抓主问题”进行语文教学就是要在培养学生的阅读感知能力方面下功夫,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想象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这一切都必将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及长远发展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

下载主问题,让语文教学如此简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主问题,让语文教学如此简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孔乙己》“主问题”教学设计

    《孔乙己》“主问题”教学设计 【设计缘由】:《孔乙己》作为鲁迅先生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历来以其构思剪裁精巧出众,意蕴丰厚耐人寻味而为广大学者所研究。1956年,《孔乙己》......

    《自信让我如此美丽》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2016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第 节 第 课时 《自信让我如此美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自信之美,做一个自信的人;坚信自己寻求自信,发现自我,悦纳......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 嘉善三中僧新锋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前那种教师“逐段串讲”、“逐句讲析”的“解析式”的阅读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

    摘要:新课程的阅读教学中对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能够在整合课文内容,考虑学生的整体参与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具有内在牵引力的主问题来组织课堂,达到牵一......

    语文课堂教学主问题的几个特点

    语文课堂教学主问题的几个特点 就像一篇文章有一条贯串全文的线索一样,好的语文课也应该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这条主线就是阅读教学的主问题。主问题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原来问题可以如此简单(大全五篇)

    原来问题可以如此简单 德阳市岷山路小学邓洁 常常佩服大师们课堂提问的艺术——问题简单,但能统领整堂课的教学。我也在学,可我还是不放心有些问题没有提出来,学生就不能深入、......

    主问题设计

    一、“导学案”问题设计原则 1.针对性原则 (1)紧扣教学目标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计的问题也要对准中心点,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教学的重点任......

    主问题设计

    “主问题”设计之我见 一、由文章内在线索设计教学的“主问题” 《黄果树瀑布》作者对黄果树瀑布的态度经历了变化:不激动→无聊→激动→震撼→赞美,这是文章的一条情感线索,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