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问题教学研究述评

时间:2019-05-12 21:26: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主问题教学研究述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主问题教学研究述评》。

第一篇:主问题教学研究述评

主问题”教学研究述评

【摘要】:

本文就“主问题”教学产生的背景、“主问题”及“主问题”教学的特点、“主问题”教学的意义、“主问题”的设计策略等四个方面对十余年来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有关“主问题”教学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梳理,同时就研究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空白做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

阅读教学 主问题 “主问题”教学 【正文】:

“主问题”这一概念,是湖北省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在1993年3月对徐振维老师《白毛女(选场)》教例评析中首次提出的。之后,余老师在《我对阅读教学”主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一文中指出:“‘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理解、品味、欣赏、探究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是能够让阅读研讨深深进入课文的教学问题。”“‘主问题’最大的教改意义就是能用精、少、活的提问激活课堂、创新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 “所以,对‘主问题’的研究实质上是对课堂教学最关键的技术问题的研究。” ⑴钱梦龙老师也曾说,在阅读教学中,要通过对课文的认真分析,找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把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使语言、篇章等方面的学习都成为达到中心目标的过程或手段”。

继余老师之后,全国不少语文教师对这个课题进行了广泛地研究,并且以论文的形式阐述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浙江方建辉在2007年6月的《校长阅刊》中发表了《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探微》,在“主问题”的内涵特点、“主问题”对于阅读教学的意义、设计“主问题”的切入点、“主问题”设计的注意点等四个方面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湖北省公安一中祝中清在 2007年9月《中学语文教学》中发表了《“主问题”设计研究的教改意义》,非常简明的阐述了“主问题”设计在实际教学中的积极意义:有利于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有利于单篇课文的整体阅读,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等。

一、“主问题”教学产生的背景

在传统阅读教学中,字词的积累,标点、语法、修辞等的分析,文学以及文化常识的识记等等,烦琐、细碎、杂乱。有些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某个重要的语段就能列举几个或十几个问题,知识点“沙化”现象严重。由于这样的教学大多带有静止、孤立等弊端,其着眼点往往不能牵一‘练’而动全“篇”,缺少指向于渗透文章的“合力”。⑵

新课改以来,教师的问题意识得到了不断的强化,问题教学成了语文阅读课教学的一个主要手段。但是现实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往往随意、简单又零碎无序,导致学生的思维只能以线性的定向的方式运作,学生被教师零散的问题牵着鼻子走,师生教与学的目标均不明确,学生对文章的阅读犹如蜻蜒点水,浮于表面,很难深层次地领悟文章蕴含的美。当然,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就更难以形成了,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余映潮老师曾历数的传统教学的弊端:“‘步步为营’的一个个提问成为牵引着学生向教师的‘板书’设计靠近的阶梯”,“‘提问群’的接连出现成为帮助教师绵延自己滔滔讲析的桥梁,‘随口而至’的问与答没有丝毫的美感和激发力,成为桎梏学生创造思维的网络。”⑶

针对这些现象,余映潮老师提出:“我们应有强烈的改革提问设计的意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碎问碎答’的危害年深日久,几乎所有的阅读课堂教学充满‘问答’,甚至有些优秀的教学

设计和教案实录,也显得提问过多,内容过浅。”⑷

笔者认为,正是在新课改精神的刺激下,阅读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时候,“主问题”开始被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所关注。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探寻“主问题”教学的意义,希望改变当前课堂教学上“问题”泛滥的现状,通过设置尽可能少、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更严谨、更高效地把握课堂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余老师的“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和强化自己把握教材的水平和课堂对话的能力作为努力的目标。

但是,在老师们的研究背景或教学现状的分析中,只是比较多的例举了当前阅读课堂存在的问题,对问题的成因却缺少必要的探究和归纳,这无疑影响了研究的深度。

二、“主问题”及“主问题”教学的特点

所谓“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它指的是课文研读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主问题’教学则是指在阅读教学中,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的提问或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⑸与平时我们所说的问题教学相比,具有自己的独特性。

1、江苏的方建辉老师认为“主问题”有几个较为明显的特点:

1)精练的概括性。“主问题”须是经过教师反复研读课文,针对文章重点内容高度提炼的结果,也是教师对课文个性化理解与反复思考的结晶。它对课文重点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对学生理解课文起关键性作用。

2)可探究性。“主问题”对学生理解课文,以及课堂教学过程都要有内在的牵引力,并能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3)内在的逻辑性。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教师精心构思与合理安排的。一节课中几个重要的“主问题”的出现,符合文章本身规律,也符合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具有内在的逻辑性。⑹

2、邵军老师则认为综合性、情感性、开放性、最近性是“主问题”的主要特征: 1)综合性。“主问题”是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综合考虑而设置的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从而给学生搭建一个自主读书、自我领悟的平台。

2)情感性。“主问题”的设计,要求在提示中重视情感性,让学生愿意读书,愿意动脑,愿意表达。换言之,就是问题“能奋力搅动学生的思维”。

3)开放性。“主问题”设计的落脚点并不是在问题的答案上,而是通过“问题”的提出,指导学生积极地读书、思考、感悟、表达。所以“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的。

4)最近性。教师预设“主问题”时,应尽可能地了解学生对所学文本的经验、认知、需求等实际,努力使问题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⑺

3、我们浙江宁波东海实验中学王剑平老师通过大量的课堂实践,提出了: 1)“主问题”对课堂的活动和教学内容有较强的牵引力,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主问题是纲,是鱼网的总绳,一牵起它,网眼便都可以张开来了。

2)主问题往往贯穿课堂始终,不会像随意而发的问题那样转瞬即逝。主问题引发的每一个子问题都能构成课堂上的一个教学活动板块。

3)主问题的设计可以节省一定的教学时间,让学生更充分地进行读、说、思等活动,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⑻

4、章林华老师认为以“主问题”引领为重要品读手段的阅读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1)信息集约。“主问题”阅读教学一改传统语文教学字、词、句、篇面面俱到、枝蔓丛生的局面,根据教学的主干内容,显现一个或几个需要学习探究的“主问题”,让学生围绕“主问题”展开各种学习活动。它对于简化教学头绪、提高教学效率有重要作用。

2)高度整合。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往往按知识点肢解课文,以求得“逐点落实”。而“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是经过高度概括、提炼的,是一种能引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

3)自由生成。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以居高临下的条分缕析的“讲深讲透”为己任,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而“主问题”教学体现了“尊重学生”创新的教学关系,学生享有充分的自由,能够充分体会到语文学习中的求知感、创造感、成功感。⑼

这些老师在进行“主问题”研究实践的过程中,从各自的角度对“主问题”及“主问题”教学的特征进行了归纳,简洁而明确。让我们能够从这些凝练而富有条理性的文字中,比较充分、全面地了解“主问题”教学的特点以及“主问题”有可能对于我们的课堂所发生的积极影响。确实,正是因为“主问题”具有概括性、可探究性、信息集约、自由生成等特点,才能有效矫正语文的阅读课堂,避免课堂支离破碎或流于形式;才能从整体上引发学生的思考,减少繁琐的无效或低效的教学环节,使课堂有舒展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就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思,而不是蜻蜓点水似的匆匆而过。这样的课堂才是轻松有效的。

三、“主问题”教学的意义

十余年的教学探索实践证明,“主问题”设计和以“主问题”为线索的阅读教学在教学改革过程展示了其独有的优势。

1、余映潮老师认为“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主问题”教学现象对教师把握教材的水平和课堂对话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主问题”的广泛运用将从大面积上改变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习惯。它具有如下作用:

1)“主问题”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理解、品味、欣赏、探究,是能够让阅读研讨深深进入课文的教学问题。

2)“主问题”有利于课堂上“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由几个“主问题”组织起来的课堂阅读活动呈“板块式”结构,每一个“主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都具有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力,都具有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

3)“主问题”最大的教改意义就是能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激活课堂、创新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对“主问题”的研究实质上是对课堂教学最关键的技术问题的研究。⑽

2、余映潮老师的学生,同样来自湖北的祝中清老师认为:

1)“主问题”有利于简化头绪、突出重点。“主问题”设计在“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这是因为“主问题”设计是用少而精的关键问题组织阅读教学的,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洁,教学环节简单,能有效地保证教学的重点。

2)“主问题”有利于单篇课文的整体阅读。主问题的本质特点就是它是主要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局”的关键问题,它强调的是对课文的整体牵引力;到位的问题总是能够轻便有力地牵动对全篇文章的整体感知、整体理解和整体赏析。

3)“主问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因为有些教师习惯于满堂讲,满堂问,满堂灌,学生为烦琐的分析所苦,为零碎的提问所累,为预设的板书所困,很少有时间进行充分的自主阅读。“主问题”相对于满堂讲、满堂问、满堂灌而言,优势在于能让学生充分

地占有时间,每一个“主问题”都能形成一次持续时间较长的、深层次的阅读活动。在用“主问题”设计的课堂中,教师由讲析为主改变为以艺术设计、艺术调控、艺术点拨为主,学生由被动接受为主改变为围绕几个“主问题”进行充分的阅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能够在听、说、读、写、思等大量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培养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⑾

此外,运用“主问题”教学不仅可以节约大量时间,更重要的是可让学生学会在整体阅读中养成快速切入抓住文章(材料)主旨的阅读习惯,逐渐形成快速阅读、快速把握、快速写作的能力,走上“快读快写,读写双快”的道路。⑿

在以‘主问题’为线索的阅读教学中,由于一般性提问的‘量’的大大减少,课堂活动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内容,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可以说,‘主问题’最大的教改意义就是能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或问题将学生深深地引进课文,激发学生研讨的热情,从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活动。”⒀

从上面的摘引中我们可以看出,继余映潮老师提出“主问题”这一概念之后,许多一线的语文老师,在将“主问题”引入自己的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主问题”对于学生的意义——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活跃学生的思维,对于理解教材的意义——便于对教材进行整体的把握,对于课堂教学的意义——使课堂目标明确、容量增大、结构严谨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多的思考和尝试,并进行了比较精炼而详尽地归纳。当然,这些思考更多的是对于余映潮老师思考的一种解读,或者说是将余映潮老师所提出的一些观点具体化、操作化。

笔者认为,以“主问题”为中心线索贯穿语文的阅读教学课堂,环环相扣,有较强的思考价值,而且可以很好地避免了两种极端现象的出现:一是老师过多讲授,学生成为被动接收的容器;课堂只有教师的“预设”,没有学生灵动的“生成”或者有“生成”也只是流于问题的表面或流于形式,学生参与的激情没有得到有效激发,因此课堂上缺少个性化的体验。二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引领下,语文课堂出现过度放开的现象。课堂上,老师一味地强调学生的自主,生动活泼有余却中心不明确,学生真正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而通过“主问题”组织教学,语文课堂便实现了有的放矢,真正成了老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主问题”出现在课堂上,是教师在明确课堂教学目标、了解学生真实需求基础上的精心“预设”的结果;由“主问题”而引起的课堂活动,是学生灵动的“生成”。学生围绕“主问题”产生的生成,能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这样的课堂,不仅可以对带动整篇课文的阅读思考、品味,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且使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教学重点突出、课堂结构严谨、课堂密度增大,有助于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在由“主问题”牵引的阅读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高度精炼和有着充分预设的。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实际需求,细致深入的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主旨,全面了解教材的板块与整体结构,这样才能独立而又系统的围绕目标和学情设计出高价值的“主问题”,才能更好的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这个过程,能够成为教师自主学习、自我提升的过程,这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四、“主问题”的设计策略。

“主问题”是贯穿课文的线索,也是一堂课重点内容的集中体现。但是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习主体,对教材解读各有侧重;而不同的教材、不同的篇目对于学习的要求又各不相同。因此,每一个教师对于相同的文章、对于不同的文章,其设计“主问题”的切入点也各不相同。

1、从标题入手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甚至是文章灵魂的再现。一篇文章的标题往往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例如在《智取生辰纲》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通过阅读圈点文章,真正走进文本,把晁盖、吴用等智用天时、智用地利、智用矛盾、智用计谋等很好地探究出来了。这种提纲挈领的“主问题”设计,对提高教学效率显现了重要作用。⒁

2、从结构入手

理清文章的结构,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从而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文章的能力。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本文作者描述了童年时期的两种不同生活,为什么先写“百草园”的生活,后写“三味书屋”的生活?这两种生活调换位置写可以吗?由此启发学生思考按照时空顺序结构文章的好处。这种居高临下鸟瞰式的“主问题”设计,可以使学生充分地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阅读能力。⒂

3、语言品析入手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主问题”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赏析、品味、领悟作品的语言特色,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风格、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孔乙己》教学过程中,根据小说末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提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问题一出,学生们抓住“大约”和“的确”这一对看似矛盾的词语,兴趣盎然地边研读课文,边积极思考,判断真伪,寻找依据,深入分析外显语言中隐含的信息。⒃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帮助学生掌握品析语言的方法,形成良好的语言风格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在引导学生品析语言时可以这样设计主问题:“诗圣杜甫曾说过:‘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我国历代文人学子写诗时向往的一种境界。古人写诗尤其讲究锤炼字句,在关键处炼得好字,可使诗句含义丰富,韵味深长。下面我们也来感受一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出塞诗语言上的神韵。请找出你最喜欢的两句诗,看哪些字或词用得妙,用着重号标出并思考妙在哪里。⒄

4、从文章的某些连接点入手(比如一个词语、一句话,甚至一个过渡段,尤其是一些关键词或关键句,一般都能揭示课文的主旨);或者紧扣教学的重点设计主问题;或者为突破教学难点设计主问题;或者依据学生的学情设计主问题;或者从事件的发展变化和人、事、理之间的关系入手设计主问题。总的来说,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透露出细腻,这种高屋建瓴的设计风格,有利于达到高效目的。⒅ 从前面摘引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对主问题设计策略进行研究的均为一线教师,他们以大量的课堂实例为依托,针对不同的文本,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有效的切入,这对于单篇文章的理解和把握具有积极的作用,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可仿用。但是,以上“主问题”的设计策略仅仅针对某一片课文而言的,它所围绕的是单篇文章的重点,缺少了针对篇、单元、册,乃至整个初中阶段教学目标的系统思考、计划。

综上所述,“主问题”教学研究对于阅读课堂的教学改革,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推广价值。当然,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课题研究同样是一个漫长的、需要逐步完善的过程,“主问题”教学研究中的一些空白,比如“主问题”设计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如何适配、如何通过“主问题”的设计促进

教师的自我提升和专业成长等方面还有一个很大的空间,需要我们慢慢地去填补。

笔者认为,课堂是一个多种因素集结的地方,更是各种学识、能力、智慧不断碰撞以产生新的知识、能力、智慧的场,因此,在进行“主问题”设计与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要将文本教学目标的落实与“主问题”的设计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主问题”的设计紧扣篇章的教学目标,以落实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要与篇章的教学目标适配。

其次,“主问题”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学习需求,充分考虑课堂的开放性,能有效容纳学生积极主动的课堂“生成”;以帮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体验、自主提升和自主发展为目标。

2、要认真处理好几个关系:

教师自身能力与“主问题”的设计之间的关系;简化教学步骤和强化主题之间的关系;达成文本教学目标的同时,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之间的关系。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我们只有在充分考虑影响课堂教学的诸多因素的基础上,对“主问题”教学进行全面、广泛、深入地探究,才能更好地挖掘“主问题”设计的策略以及“主问题”教学对于阅读课堂、对于学生学习、对于教师自我提升的意义,让“主问题”真正成为落实新课标的一根有着支撑作用的拐杖,让我们的阅读教学真正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让我们阅读课堂不断展示出新的生机和独特的魅力。

【参考资料】:

⑴ 余映潮.我对阅读教学”主问题”的研究与实践【J】.中学语文教学.2007(9):46 ⑵ 章林华.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和思考【J】.案例.2006(6):20-21 ⑶ 余映潮.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7—8)⑷ 余映潮.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7—8)

⑸ 余映潮.我对阅读教学“主问题”的研究与实践【J】.中学语文教学2007 ⑹ 方建辉.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探微【J】校长阅刊2007(6):70-71 ⑺ 邵军.一瓶一钵足矣【J】.教育与教学研究 . 2009年23卷11期:117-118 ⑻ 王剑平.谈谈课堂教学中的主问题【J】.语文教学研究 2004(12):29-30 ⑼ 章林华.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和思考【J】.案例.2006(6):20 ⑽ 余映潮.我对阅读教学“主问题”的研究与实践【J】.中学语文教学2007(9):46 ⑾ 祝中清.“主问题”设计研究的教改意义【J】.中学语文教学2007(9):48 ⑿ 陈小东.课堂教学中的主问题设置【J】.课堂教学 2006(11)⒁ 章林华.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和思考【J】.案例.2006(6): ⒂ 章林华.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和思考【J】.案例.2006(6):20 ⒃ 章林华.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和思考【J】.案例.2006(6):20-21 ⒄ 梁飞燕.语文教学如何巧设“主问题”【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22卷第1期:152

第二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及教学研究

走向生本的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及教学研究

【摘要】

沈大安先生的《语文教学走向生本》讲座,引起小语界的广泛关注与思考。如何在教学中真正实现“走向生本”呢?笔者拟从“走向生本的主问题设计及教学”展开探索。教学主问题设计从师本走向生本,其最大的意义在于教师以学生的认知基础作为阅读教学的基点,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饱含文本精髓的主问题,并展开教学。教学主问题设计走向生本,有两种基本途径:

首先教师要将预设做得更细致,设计教学主问题时应全方位地考量学生,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师设计的主问题生本化;其次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力求完美生成,依靠教师的不懈引导与学生自己的智慧,使主问题的生成实现生本化。最终为达到这样的理想境界:“以最主要的问题和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语言材料,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丰厚的收获,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向最遥远的终点”而努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生本 阅读教学 主问题

沈大安先生在总结浙江省第八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时,做了《语文教学走向生本》的专题讲座。我个人认为,这次讲话的意义至少有三层:

“拨乱反正”——针对当前语文教学课堂中愈演愈烈的表演风,沈老振臂一呼:“教师过于强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地位„„课堂不是教师自我表现的舞台,不应以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自己的设计为本。我们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更多地考虑学生是怎么学的。语文教学要走向以学生为本。”

“拨云见日”——如何以学生为本,沈老提出了几点建议,如文本解读走向生本,内容选择走向生本,教学过程走向生本,反馈评价走向生本。

“归本溯源”——讲话中,沈老从更深层次上阐述了语文教学的方向,他多次谈到了“必不可少的一步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小学语文教学贵在符合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能够化难为易,深入浅出。”、“教学应当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充分展开,从错误走向正确,从朦胧走向清晰,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

沈老的话讲得很委婉,但我从中读出了一丝幽怨,学生——成为沈老心中最牵挂的人。在几年来的语文课改舞台上,老师红袖飘香,而学生的发展是否也尽如人意呢?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在教学中真正实现“走向生本”呢?

太多的疑问困扰着我。

2008年初,我的论文《整体牵引,银丝串珠——“主问题”引领下小学语 1 文阅读教学实践及研究》初评获得比较好的成绩;论文答辩时,郎老师针对论文内容提了二个主要问题,我至今谨记在心:

第一,郎老师提到,老师在设计提炼“主问题”时,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这对矛盾(就是教师的精心预设与学生课堂学习中临时生成的关系)?

第二,针对“主问题”的特点,是否还应该有生发性和层次性这两个特点? 当时我无言以对。

虽然洪老师为我打了圆场,建议我以修改论文标题的方式来解决存在的问题(题目改成《基于“主问题”引领的阅读教学设计及研究》),虽然这篇文章也获得了杭州市专题论文评比一等奖,但说实话,“一俊遮不了两丑”,郎老师的两个问题直刺要害——因为我在设计主问题并教学的时候,何曾想到过学生,何曾考虑过学生的基础,总为自己想到了一个能覆盖全文的问题而沾沾自喜,总是“一意孤行”地在课堂上行走。

如果我把“主问题”研究分成两个阶段的话,前一阶段,是站在教师教学的角度,通过教师的潜心会文本、多角度设计主问题并教学;后一阶段,就是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来探索、实践。

所以,非常感谢郎老师,给我留下了继续探索的新课题——走向生本的主问题设计及教学。更可贵的是,这个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沈大安老师的讲话精神不谋而合!

我认为,教学主问题设计从师本走向生本,其最大的变化或者说意义在于教师需要充分认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认识文本、解读文本,并以学生的认知基础作为阅读教学的基点,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饱含文本精髓的主问题,并展开教学,实现在课堂上尊重主体,引导体验,组织交流,促发提升,使课堂的教与学表现出生命的丰盈。

所以,我觉得,教学主问题设计走向生本,有两种基本途径:

一是作为教师,要将课前的预设做得更细致,即在设计教学主问题时,应全方位地考量学生,尽可能地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及学习取向,使教师设计的主问题生本化;

二是在教学中,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力求完美生成,依靠教师的不懈引导,依靠学生自己的智慧,使主问题的生成实现生本化。

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文本特点,进行选择,或者有机融合。

一、基于学生的主问题设计及教学

对于教师预设教学的“主问题”,我在《基于“主问题”引领的阅读教学设计与研究》中进行了阐述,主要谈到了:教师要学会潜心研读文本,对文本解读要精到、深入,而主问题设计要浅出;教师要学会善于多角度进行设计,通过“寻 2 题眼”、“扣脉眼”、“品文眼”、“觅疑眼”等途径进行设计。

我认为,以上设计主问题的路径在“走向生本的主问题设计”还是适用的,但是教师的设计理念发生很大的变化,前者虽然也提到了要体察“生情”,但基本还是以教师的一厢情愿为主,是走“教路优先,以教导学”之路;而现在,我们必须首先考虑学生的学情,在此基础上设计主问题,是走“学路优先,以学定教”之路。

在日常教学中,为使设计的主问题走向生本,教师首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针对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进行教学;要了解学生学习这个文本,学生的原有基础是什么,哪些是学生已经知道的,不需要我们再讲、再问;要清楚学习这个文本,学生的需求是什么,有什么困难,哪些地方容易发生错误,哪些地方容易忽略,我们怎样帮助他们。然后才是静下心来,精心设计涵盖文本、覆盖课堂的主问题。

是否可以这样说,也只有这样的主问题,才能实现“文本美丽、学生激活、教师智慧”的和谐发展。

我特别欣赏支玉恒老师在教学《西门豹》时精心设计的主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课文写了三件事,我还想让大家再好好读一下课文,这次你们读完了,我要提出五个问题请你们回答。(学生惊呼:哇!)你们想不想答好这五个问题呢?(生:想。)师:那你们就一边读一边根据课文内容,自己先给自己提问题,自己思考解答。听懂了没有?(生:懂了)那就这样一边读,一边提问,一边思考。(学生读课文)

师:读完了,是不是等着我那五个问题呢?(生答:是)但是,我先不问。我先请你们猜一猜,我要提什么问题?(生议论,很感兴趣)

生1:您要问:西门豹怎样破除迷信?

生2:您要问:西门豹到了邺这个地方,问了老大爷哪些问题? 生3:您可能要问:西门豹为什么要惩治巫婆和官绅? 生4:老师也许要问:老百姓为什么不反抗那些巫婆和官绅? 生5:您可能要问我们:西门豹是个什么人? ……

师:不——对。(还有学生要举手)好了,不用猜了,猜到明天你们也猜不着!(学生表现出吃惊状)不过,从你们猜的问题中,我倒是知道了你们的心思。刚才你们提的问题,实际上都是你们想知道的吧?(生笑:是)从你们的提问中,我知道了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太明白的。是这样吧?(生:是)

就在学生猜不出五个问题的“愤悱”状态中,支老师这才如数家珍般地亮了 3 出来:

(1)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痛不痛快?(2)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佩不佩服?(3)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有没有愤恨?(4)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有没有同情?(5)课文中有没有什么使你觉得奇怪?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支老师设计的五个主问题,显然已经直指文本精髓,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同时又在情理之中,更可贵的是学生在老师“新”的问题设计中生发了更深刻的体验,重新构建了新的教学点——学生自己提的这些问题其实都很不错,有的也是文章的核心问题,但关键在于,学生通过自己提问,能提出这些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对文本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教学的价值已经达到了。假如这时支老师再按学生的思路走,就不会有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深层感悟了。

二、源于学生的主问题提炼与教学

一般地讲,教学主问题都是在初读课文阶段或细读课文阶段引出的,进而支撑起整堂课的基本框架。我拟从“初读课文”、“细读课文”两个阶段粗浅地谈谈“走向生本的主问题”设计与教学。

1.初读课文——课方始,疑亦生

面对陌生的文本,很多教师往往越俎代庖,以自己的解读替代学生的解读,这也是沈老师所担心的:“教师解读文本最好经历‘普通读者——教师——学生’的角色转变过程,其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如果让孩子们来读这个文本,哪些地方是他们自己可以读懂的?估计他们会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他们会误读吗?„„”

所以,在初读课文阶段,引导学生质疑,既能避免阅读教学“零起点”,同时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权利。作为教师,除了对文本深入地解读,也要根据对学生学习水平的估计,预设对策,准备在课堂中按学生的实际状况调整教学策略。

第一步:形成新问题——引而不发

我们说,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就“题”质疑,就“文”质疑的习惯。

学生在预习或初读课文时,会提出许多问题,如对课文的故事情节、时代背景及字、词、句等表层的质疑。因为是初读,所以这些问题一般还较为肤浅,而且有些问题比较散乱,有些问题也不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就能解决的。这时,教师的梳理工作就显得特别的重要,教师要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以肯定的态度进行 4 分类、梳理,从而让学生发现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而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解决问题。同时学生的心里特别希望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够得到大家的重视,并得以解决。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尤其要注意激发的学生的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案例:孙双金老师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片断 师: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老师,问自己? 生1: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谁?为什么要写扫路人? 师:好,想到了两个问题,还有不同的问题吗?

生2:天游峰为什么有扫路人?天游峰的扫路人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写扫路人?天游峰位于什么地方?

师:谁知道天游峰位于什么地方?

生3:天游峰是武夷山的第一险峰,有900多级阶梯。

师(让刚才提问的一名女生上台):你刚才提了两个问题,综合一下,天游峰是旅游胜地,这里的游人很多,为什么不去写游人,而写一个扫路人?这是你的发现,请你把这个问题写在课题下面,还要写上你的名字。

接着,孙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阅读课文,接着,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出喜欢的理由,然后,孙老师以“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古训鼓励学生就“文”质疑,让学生以6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将当场能解决的问题当场解决,把不能解决的、较有价值的问题派代表写在黑板上,最后黑板上出现了以下9个问题:

1、作者为什么不去写游人,而写一个扫路人?

2、是什么笑声伴随着作者回到驻地的?

3、作者为什么这么自信30年后老人一定活着?

4、第七段中,为什么老人倒抽了一口气?

5、茶为什么能沟通我们的心灵?

6、写老人外貌的句子为什么不合在一起?

7、笑声惊动了竹丛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起来,为什么又写它们悄悄地飞回原处?

8、不累不累——为什么老人扫那么高的山而不累?

9、作者为什么要写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驻地?

本案例中,质疑贯穿始终,学生由课题生疑,带着问题初读课文,然后又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文,激起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学生初读课文后,提出了许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有些很有价值,也可能是教师预设中的重要问题,但通过学生的自主质疑,教师的有效梳 5 理,从根本上解决“老师牵着学生走”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质疑中加深了对文本的感受,学习动机也随之被激发起来了,思维活跃起来,为新课的学习埋下好的伏笔。

在这个阶段,教师必须要做的工作:一是要善于引导,对学生的质疑情况应当心中有底:对过于浅显的问题可一笔带过;要是学生体会不到,我用什么问题引出来?二是要善加激励,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很幼稚,甚至很荒唐,但这是学生“自己的”问题,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思考,作为教师要给予热情的鼓励。

第二步:筛选主问题——不露痕迹

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归纳出多个问题,如果这些问题逐个解决,不但突出不了重点,而且时间也不允许。教师要根据课前的预设,通过梳理,确定本堂课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形成课堂教学主问题,架构教学主体。

同样是孙双金老师执教的《天游峰的扫路人》,孙老师的筛选艺术值得学习: 师:同学们提了好多问题,一个一个来回答太费时了,谁给我出个金点子? 生1:让同学们解释一下,你再点评一下。(点评:银点子)生2:让小组讨论,会的解决,不会的请教老师。(点评:铜点子)生3:把一些问题并在一起,再作解答。(点评:金点子)

通过讨论,大家认为“累”字很重要,为什么游人累而老人不累呢?还有一个就是老人能活到30年后吗?然后,师生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在这个片段中,孙老师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去分析、解决自己发现、提出的问题,“老人累不累”、“他能活到100岁吗”等等,最终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形成了教学的主问题——为什么游人累而老人不累呢?其实这个主问题应该在教师的预设之中,那么由教师直接抛出来,还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依靠自己的智慧与努力提炼出来,教学的价值迥异。

尊重学生,把确立主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不意味着课堂上放任自流,更不意味着否定教师的引导,只是这种引导要自然,最好是不露痕迹,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这一环节之所以巧妙,就在于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自主性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有位教育家说过,当孩子们意识到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教育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魅力。当然,引导要达到春风化雨般的效果,仅仅靠语言等技巧性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依靠教师深厚的人文素养。

2.细读课文——道弗牵,开弗达

我觉得在细读课文阶段,特别要关注的是文本表达方法层面的智性,即文本最鲜明的个性和作者的创造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尤其要调动学生的心智情 6 意,以主问题引领的方式真正走进文本之中,使得发现文本智性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智性(创造力)的开掘过程,进而在课堂上演绎文本的丰富内涵与独到之处。

进入细读课文阶段,学生对文本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扫除了阅读的基本障碍,此时聚焦的主问题更具爆破性。

案例:王崧舟老师执教《草船借箭》

师:同学们,前些天,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王老师。王老师想来又想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把《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整整读了20多遍。你们想知道是个什么问题吗?(学生大声回答:想!)我暂时不告诉你们,请你们先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猜猜困惑王老师的会是一个什么问题?看谁有水平,猜得准。

(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课文,思索)师:好,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是哪个问题困扰着王老师? 生:3天怎么能造好10万枝箭? 生:为什么诸葛亮向鲁肃借船这件事儿不能让周瑜知道? 生:诸葛亮的计策妙在哪里? 生:曹操为什么不射“火箭”? 生:鲁肃是周瑜的下人,为什么不向他报告诸葛亮借船的事? 师:这些问题我也都想过,不过通过读书,我都已经搞懂了。那么,到底是哪个问题困扰着王老师呢?(师板书: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到底想过些什么?)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哪些方法? 生:我觉得最好的方法是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来解决。

师:不错,反复读书,认真思考,也能解决这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王老师建议每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好工:先是一人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课文后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

……

师:可见,诸葛亮在立军令状之前想得那么周到、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齐答:神。)妙不妙?(生齐答:妙。)在本案例中,王老师通过创设猜问题的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强烈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探究的自主性、主动性。同时,这一环节的实施,还有助于学生感知课文的“语表层”,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为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打下扎实的基础。王老师的处理也非常巧妙:

教学中,通过“学生猜——教师立”的方式,师生共同完成了高质量的探究性阅读专题——“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到底想过些什么?”这个主问 7 题不但涵盖了课文的最大内容,有相当难度,足以让学生花一番精力研究、探索,而且它的答案是多维,能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个性,更重要的是它必须根据文中已知内容去推断未知,训练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我想,使教学主问题走向生本的策略和途径还有很多,比如敏锐地捕捉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错误信息,调整教学策略,通过积极引导,生成新的主问题;抓住课堂上学生的“兴奋点”、“关注点”,恰当地设计主问题等。总而言之,作为教师需要读懂课文,读懂教材,读出独到的见解;更重要的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品味语言,来确定教学的内容与重点,找准学生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力争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达到这样的境界:“以最主要的问题和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语言材料,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丰厚的收获,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向最遥远的终点!”

参考文献:

1.沈大安 《语文教学走向生本》 2009年5月22日 嘉兴市桐乡实验小学

2.蔡海鹏《一堂充满问题探究的语文课——特级教师孙双金《天游峰的扫路人》听后感》 《小学教育科研论坛》2004年7、8合期

第三篇:主问题设计研究述评

“主问题”教学研究述评

浙江松阳

宋木兰

【摘要】:

本文就“主问题”教学产生的背景、“主问题”及“主问题”教学的特点、“主问题”教学的意义、“主问题”的设计策略等四个方面对十余年来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有关“主问题”教学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梳理,同时就研究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空白做了简单的阐述。【关键词】:

阅读教学 主问题 “主问题”教学

【正文】:

“主问题”这一概念,是湖北省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在1993年3月对徐振维老师《白毛女(选场)》教例评析中首次提出的。之后,余老师在《我对阅读教学”主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一文中指出:“‘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理解、品味、欣赏、探究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是能够让阅读研讨深深进入课文的教学问题。”“‘主问题’最大的教改意义就是能用精、少、活的提问激活课堂、创新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 “所以,对‘主问题’的研究实质上是对课堂教学最关键的技术问题的研究。” ⑴钱梦龙老师也曾说,在阅读教学中,要通过对课文的认真分析,找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把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使语言、篇章等方面的学习都成为达到中心目标的过程或手段”。

继余老师之后,全国不少语文教师对这个课题进行了广泛地研究,并且以论文的形式阐述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浙江方建辉在2007年6月的《校长阅刊》中发表了《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探微》,在“主问题”的内涵特点、“主问题”对于阅读教学的意义、设计“主问题”的切入点、“主问题”设计的注意点等四个方面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湖北省公安一中祝中清在 2007年9月《中学语文教学》中发表了《“主问题”设计研究的教改意义》,非常简明的阐述了“主问题”设计在实际教学中的积极意义:有利于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有利于单篇课文的整体阅读,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等。

一、“主问题”教学产生的背景

在传统阅读教学中,字词的积累,标点、语法、修辞等的分析,文学以及文化常识的识记等等,烦琐、细碎、杂乱。有些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某个重要的语段就能列举几个或十几个问题,知识点“沙化”现象严重。由于这样的教学大多带有静止、孤立等弊端,其着眼点往往不能牵一‘练’而动全“篇”,缺少指向于渗透文章的“合力”。⑵

新课改以来,教师的问题意识得到了不断的强化,问题教学成了语文阅读课教学的一个主要手段。但是现实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往往随意、简单又零碎无序,导致学生的思维只能以线性的定向的方式运作,学生被教师零散的问题牵着鼻子走,师生教与学的目标均不明确,学生对文章的阅读犹如蜻蜒点水,浮于表面,很难深层次地领悟文章蕴含的美。当然,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就更难以形成了,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余映潮老师曾历数的传统教学的弊端:“‘步步为营’的一个个提问成为牵引着学生向教师的‘板书’设计靠近的阶梯”,“‘提问群’的接连出现成为帮助教师绵延自己滔滔讲析的桥梁,‘随口而至’的问与答没有丝毫的美感和激发力,成为桎梏学生创造思维的网络。”⑶

针对这些现象,余映潮老师提出:“我们应有强烈的改革提问设计的意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碎问碎答’的危害年深日久,几乎所有的阅读课堂教学充满‘问答’,甚至有些优秀的教学设计和教案实录,也显得提问过多,内容过浅。”⑷

笔者认为,正是在新课改精神的刺激下,阅读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时候,“主问题”开始被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所关注。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探寻“主问题”教学的意义,希望改变当前课堂教学上“问题”泛滥的现状,通过设置尽可能少、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更严谨、更高效地把握课堂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余老师的“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和强化自己把握教材的水平和课堂对话的能力作为努力的目标。

但是,在老师们的研究背景或教学现状的分析中,只是比较多的例举了当前阅读课堂存在的问题,对问题的成因却缺少必要的探究和归纳,这无疑影响了研究的深度。

二、“主问题”及“主问题”教学的特点

所谓“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

言的。它指的是课文研读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主问题’教学则是指在阅读教学中,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的提问或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⑸与平时我们所说的问题教学相比,具有自己的独特性。

1、江苏的方建辉老师认为“主问题”有几个较为明显的特点:

1)精练的概括性。“主问题”须是经过教师反复研读课文,针对文章重点内容高度提炼的结果,也是教师对课文个性化理解与反复思考的结晶。它对课文重点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对学生理解课文起关键性作用。

2)可探究性。“主问题”对学生理解课文,以及课堂教学过程都要有内在的牵引力,并能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3)内在的逻辑性。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教师精心构思与合理安排的。一节课中几个重要的“主问题”的出现,符合文章本身规律,也符合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具有内在的逻辑性。⑹

2、邵军老师则认为综合性、情感性、开放性、最近性是“主问题”的主要特征: 1)综合性。“主问题”是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综合考虑而设置的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从而给学生搭建一个自主读书、自我领悟的平台。

2)情感性。“主问题”的设计,要求在提示中重视情感性,让学生愿意读书,愿意动脑,愿意表达。换言之,就是问题“能奋力搅动学生的思维”。

3)开放性。“主问题”设计的落脚点并不是在问题的答案上,而是通过“问题”的提出,指导学生积极地读书、思考、感悟、表达。所以“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的。

4)最近性。教师预设“主问题”时,应尽可能地了解学生对所学文本的经验、认知、需求等实际,努力使问题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⑺

3、我们浙江宁波东海实验中学王剑平老师通过大量的课堂实践,提出了: 1)“主问题”对课堂的活动和教学内容有较强的牵引力,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主问题是纲,是鱼网的总绳,一牵起它,网眼便都可以张开来了。

2)主问题往往贯穿课堂始终,不会像随意而发的问题那样转瞬即逝。主问题引 3

发的每一个子问题都能构成课堂上的一个教学活动板块。

3)主问题的设计可以节省一定的教学时间,让学生更充分地进行读、说、思等活动,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⑻

4、章林华老师认为以“主问题”引领为重要品读手段的阅读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1)信息集约。“主问题”阅读教学一改传统语文教学字、词、句、篇面面俱到、枝蔓丛生的局面,根据教学的主干内容,显现一个或几个需要学习探究的“主问题”,让学生围绕“主问题”展开各种学习活动。它对于简化教学头绪、提高教学效率有重要作用。

2)高度整合。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往往按知识点肢解课文,以求得“逐点落实”。而“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是经过高度概括、提炼的,是一种能引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

3)自由生成。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以居高临下的条分缕析的“讲深讲透”为己任,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而“主问题”教学体现了“尊重学生”创新的教学关系,学生享有充分的自由,能够充分体会到语文学习中的求知感、创造感、成功感。⑼

这些老师在进行“主问题”研究实践的过程中,从各自的角度对“主问题”及“主问题”教学的特征进行了归纳,简洁而明确。让我们能够从这些凝练而富有条理性的文字中,比较充分、全面地了解“主问题”教学的特点以及“主问题”有可能对于我们的课堂所发生的积极影响。确实,正是因为“主问题”具有概括性、可探究性、信息集约、自由生成等特点,才能有效矫正语文的阅读课堂,避免课堂支离破碎或流于形式;才能从整体上引发学生的思考,减少繁琐的无效或低效的教学环节,使课堂有舒展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就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思,而不是蜻蜓点水似的匆匆而过。这样的课堂才是轻松有效的。

三、“主问题”教学的意义

十余年的教学探索实践证明,“主问题”设计和以“主问题”为线索的阅读教学在教学改革过程展示了其独有的优势。

1、余映潮老师认为“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主问题”教学现象对教师把握教材的水平和课堂对话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主问题”的广泛运用将从

大面积上改变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习惯。它具有如下作用:

1)“主问题”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理解、品味、欣赏、探究,是能够让阅读研讨深深进入课文的教学问题。

2)“主问题”有利于课堂上“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由几个“主问题”组织起来的课堂阅读活动呈“板块式”结构,每一个“主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都具有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力,都具有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

3)“主问题”最大的教改意义就是能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激活课堂、创新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对“主问题”的研究实质上是对课堂教学最关键的技术问题的研究。⑽

2、余映潮老师的学生,同样来自湖北的祝中清老师认为:

1)“主问题”有利于简化头绪、突出重点。“主问题”设计在“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这是因为“主问题”设计是用少而精的关键问题组织阅读教学的,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洁,教学环节简单,能有效地保证教学的重点。

2)“主问题”有利于单篇课文的整体阅读。主问题的本质特点就是它是主要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局”的关键问题,它强调的是对课文的整体牵引力;到位的问题总是能够轻便有力地牵动对全篇文章的整体感知、整体理解和整体赏析。

3)“主问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因为有些教师习惯于满堂讲,满堂问,满堂灌,学生为烦琐的分析所苦,为零碎的提问所累,为预设的板书所困,很少有时间进行充分的自主阅读。“主问题”相对于满堂讲、满堂问、满堂灌而言,优势在于能让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每一个“主问题”都能形成一次持续时间较长的、深层次的阅读活动。在用“主问题”设计的课堂中,教师由讲析为主改变为以艺术设计、艺术调控、艺术点拨为主,学生由被动接受为主改变为围绕几个“主问题”进行充分的阅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能够在听、说、读、写、思等大量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培养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⑾

此外,运用“主问题”教学不仅可以节约大量时间,更重要的是可让学生学会在整体阅读中养成快速切入抓住文章(材料)主旨的阅读习惯,逐渐形成快速阅读、快 5

速把握、快速写作的能力,走上“快读快写,读写双快”的道路。⑿

在以‘主问题’为线索的阅读教学中,由于一般性提问的‘量’的大大减少,课堂活动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内容,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可以说,‘主问题’最大的教改意义就是能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或问题将学生深深地引进课文,激发学生研讨的热情,从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活动。”⒀

从上面的摘引中我们可以看出,继余映潮老师提出“主问题”这一概念之后,许多一线的语文老师,在将“主问题”引入自己的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主问题”对于学生的意义——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活跃学生的思维,对于理解教材的意义——便于对教材进行整体的把握,对于课堂教学的意义——使课堂目标明确、容量增大、结构严谨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多的思考和尝试,并进行了比较精炼而详尽地归纳。当然,这些思考更多的是对于余映潮老师思考的一种解读,或者说是将余映潮老师所提出的一些观点具体化、操作化。

笔者认为,以“主问题”为中心线索贯穿语文的阅读教学课堂,环环相扣,有较强的思考价值,而且可以很好地避免了两种极端现象的出现:一是老师过多讲授,学生成为被动接收的容器;课堂只有教师的“预设”,没有学生灵动的“生成”或者有“生成”也只是流于问题的表面或流于形式,学生参与的激情没有得到有效激发,因此课堂上缺少个性化的体验。二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引领下,语文课堂出现过度放开的现象。课堂上,老师一味地强调学生的自主,生动活泼有余却中心不明确,学生真正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而通过“主问题”组织教学,语文课堂便实现了有的放矢,真正成了老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主问题”出现在课堂上,是教师在明确课堂教学目标、了解学生真实需求基础上的精心“预设”的结果;由“主问题”而引起的课堂活动,是学生灵动的“生成”。学生围绕“主问题”产生的生成,能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这样的课堂,不仅可以对带动整篇课文的阅读思考、品味,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且使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教学重点突出、课堂结构严谨、课堂密度增大,有助于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在由“主问题”牵引的阅读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高度精炼和有着充分预设的。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实际需求,细致深入的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主旨,全面了解教材的板块与整体结构,这 6

样才能独立而又系统的围绕目标和学情设计出高价值的“主问题”,才能更好的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这个过程,能够成为教师自主学习、自我提升的过程,这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四、“主问题”的设计策略。

“主问题”是贯穿课文的线索,也是一堂课重点内容的集中体现。但是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习主体,对教材解读各有侧重;而不同的教材、不同的篇目对于学习的要求又各不相同。因此,每一个教师对于相同的文章、对于不同的文章,其设计“主问题”的切入点也各不相同。

1、从标题入手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甚至是文章灵魂的再现。一篇文章的标题往往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例如在《智取生辰纲》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通过阅读圈点文章,真正走进文本,把晁盖、吴用等智用天时、智用地利、智用矛盾、智用计谋等很好地探究出来了。这种提纲挈领的“主问题”设计,对提高教学效率显现了重要作用。⒁

2、从结构入手

理清文章的结构,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从而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文章的能力。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本文作者描述了童年时期的两种不同生活,为什么先写“百草园”的生活,后写“三味书屋”的生活?这两种生活调换位置写可以吗?由此启发学生思考按照时空顺序结构文章的好处。这种居高临下鸟瞰式的“主问题”设计,可以使学生充分地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阅读能力。⒂

3、语言品析入手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主问题”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赏析、品味、领悟作品的语言特色,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风格、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孔乙己》教学过程中,根据小说末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提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问题一出,学生们抓住“大约”和“的确”这一对看似矛盾的词语,兴趣盎然地边研读课文,边积极思考,判断真伪,寻找依据,深入分析外显语言中隐含的信息。⒃

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帮助学生掌握品析语言的方法,形成良好的语言风格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在引导学生品析语言时可以这样设计主问题:“诗圣杜甫曾说过:‘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我国历代文人学子写诗时向往的一种境界。古人写诗尤其讲究锤炼字句,在关键处炼得好字,可使诗句含义丰富,韵味深长。下面我们也来感受一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出塞诗语言上的神韵。请找出你最喜欢的两句诗,看哪些字或词用得妙,用着重号标出并思考妙在哪里。⒄

4、从文章的某些连接点入手(比如一个词语、一句话,甚至一个过渡段,尤其是一些关键词或关键句,一般都能揭示课文的主旨);或者紧扣教学的重点设计主问题;或者为突破教学难点设计主问题;或者依据学生的学情设计主问题;或者从事件的发展变化和人、事、理之间的关系入手设计主问题。总的来说,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透露出细腻,这种高屋建瓴的设计风格,有利于达到高效目的。⒅

从前面摘引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对主问题设计策略进行研究的均为一线教师,他们以大量的课堂实例为依托,针对不同的文本,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有效的切入,这对于单篇文章的理解和把握具有积极的作用,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可仿用。但是,以上“主问题”的设计策略仅仅针对某一片课文而言的,它所围绕的是单篇文章的重点,缺少了针对篇、单元、册,乃至整个初中阶段教学目标的系统思考、计划。

综上所述,“主问题”教学研究对于阅读课堂的教学改革,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推广价值。当然,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课题研究同样是一个漫长的、需要逐步完善的过程,“主问题”教学研究中的一些空白,比如“主问题”设计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如何适配、如何通过“主问题”的设计促进教师的自我提升和专业成长等方面还有一个很大的空间,需要我们慢慢地去填补。

笔者认为,课堂是一个多种因素集结的地方,更是各种学识、能力、智慧不断碰撞以产生新的知识、能力、智慧的场,因此,在进行“主问题”设计与教学研究 8 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要将文本教学目标的落实与“主问题”的设计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主问题”的设计紧扣篇章的教学目标,以落实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要与篇章的教学目标适配。

其次,“主问题”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学习需求,充分考虑课堂的开放性,能有效容纳学生积极主动的课堂“生成”;以帮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体验、自主提升和自主发展为目标。

2、要认真处理好几个关系:

教师自身能力与“主问题”的设计之间的关系;简化教学步骤和强化主题之间的关系;达成文本教学目标的同时,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之间的关系。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我们只有在充分考虑影响课堂教学的诸多因素的基础上,对“主问题”教学进行全面、广泛、深入地探究,才能更好地挖掘“主问题”设计的策略以及“主问题”教学对于阅读课堂、对于学生学习、对于教师自我提升的意义,让“主问题”真正成为落实新课标的一根有着支撑作用的拐杖,让我们的阅读教学真正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让我们阅读课堂不断展示出新的生机和独特的魅力。

【参考资料】:

余映潮.我对阅读教学”主问题”的研究与实践【J】.中学语文教学.2007(9):46 ⑵ 章林华.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和思考【J】.案例.2006(6):20-21 ⑶ 余映潮.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7—8)

⑷ 余映潮.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7—8)⑸ 余映潮.我对阅读教学“主问题”的研究与实践【J】.中学语文教学2007(9):46

⑹ 方建辉.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探微【J】校长阅刊2007(6):70-71 ⑺ 邵军.一瓶一钵足矣【J】.教育与教学研究 . 2009年23卷11期:117-118 ⑻ 王剑平.谈谈课堂教学中的主问题【J】.语文教学研究 2004(12):29-30 ⑼ 章林华.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和思考【J】.案例.2006(6):20 ⑽ 余映潮.我对阅读教学“主问题”的研究与实践【J】.中学语文教学2007(9):46 ⑾ 祝中清.“主问题”设计研究的教改意义【J】.中学语文教学2007(9):48 ⑿ 陈小东.课堂教学中的主问题设置【J】.课堂教学 2006(11)⒀佚名.

问的创

.【

DB/OL

http://news.sina.com.cn/c/2005-04-14/09075646270s.shtml 2005年04月14日09:07 2010年08月06日

⒁ 章林华.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和思考【J】.案例.2006(6):20

⒂ 章林华.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和思考【J】.案例.2006(6):20 ⒃ 章林华.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和思考【J】.案例.2006(6):20-21 ⒄ 梁飞燕.语文教学如何巧设“主问题”【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22卷第1期:152

⒅ 任明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07(8):23-24

第四篇:小学英语课堂活动教学研究述评

小学英语课堂活动教学研究述评

新课程标准指出,根据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小学英语要创建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一、活动教学的概念与原则

(一)活动教学的概念

归纳起来大概有下述七种主要观点。(1)活动教学是一种强调通过增加学生自主参与的各种外显活动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全国活动教学研讨会,1996(6)]。(2)活动教学是一种主张通过教师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充分弘扬儿童的主体性、创造性,以活动促使学生和谐发展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形式[全国活动教学研讨会,1996(6)]。(3)活动教学式教学的一种基本形态,它是教师指导下的,以技能性知识、情感性知识、问题性知识为基本内容,通过学生自主。开放、创造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教学[潘洪建,1997]。(4)活动教学从本质上是一种以活动促发展的教育思想,它所特指的是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习得方式,具有改进因素和创造因素的教与学[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研讨会,1997(1)]。(5)活动教学是在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思想设计、组织、指导下,以学生主体的外显活动和内隐活动的有机结合为主要习得方式,以主动参与、自觉探索为特征,实现学生认知能力、情感意志、交往能力全面发展的过程[宛式奇,1997]。(6)活动教学是指以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主要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证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田慧生,1997(4);杨莉娟,1999(3)]。(7)活动教学是在教师精心设计下和引导下,通过学生主动自觉的有意义的体验与建构活动,促进学生情意状态、认知结构和功能的改组、重建和发展的一种基本教学范型[李臣之,1998]。(8)活动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创设学习英语的氛围、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的,旨在建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吴颖,2003]。(9)活动教学是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为学生创设各种有效的活动机会,优化活动条件,形成活动机制,促进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进而不断发展其创造力,使其获得全面和谐完美、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是在这种教学思想指导下构建新的活动课程体系 [丁环,2011]。综上述观点可见,活动教学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同时也是一种教学形式。笔者认为,活动教学是指在活动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在教师的积极指导和帮助下,“以活动促发展”,通过为学生创设和营造各种有效的真实有意义的活动,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自觉性、主动性,把学生的发展通过主体的实践活动来实现,强调活动在学生认知、情感和个性以及人格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通过活动,创设和营造真实有意义的英语文化环境和语言环境,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用听、做、说、唱、玩、演等方式,以活动为核心组织教学,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并在活动中用英语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它在教学中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和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全方面发展为目的。这一教学方法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小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与积极思维状态的形成,容易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师单向传导教学过程为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有所收获。

(二)活动教学的原则

小学英语教学要处理的语言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主要是字母、单词、简单的句子以及由简单的句子构成的小对话或小短文。针对这每一项语言内容,都现存有大量的活动,这是小学英语教学能全程使用活动教学的一个必备条件。活动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力,并非是单一的或是机械的在教学活动中穿插游戏,而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活”的场所,真真切切地体现出活学活用,所以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原则。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能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参与的。学习是学生主体在活动构建知识的行为,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活动中决不能越俎代庖。不应该让学生围着教师转,而应该确保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把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指点方法作为教师工作的重点。

2.整体性原则。任何活动的设计都应是对教材内容的体现,以达到教学目标为目标。一堂课中活动应该以一个教材中知识点为主线,活动之间有衔接性,一个串一个,层层递进,而不是每个活动之间是独立的,相互之间没有关系。

3.多样性原则。教师要设计出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每个学生都是一个认知主体,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要想使活动适合每个个体学生,吸引其兴趣,就要是活动多样化。

4.灵活性原则。学生活动过程的顺利进行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材料、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方法的选择等等。当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遇到困难,受到阻碍将直接影响活动效果是,教师要随机应变、果断放弃已有的设计,灵活采取更合理、方便、科学的活动方案和方法,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5.实用性原则。教师应从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关注学生的爱好,只有这样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让学生融入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有所收获。而且活动的难易程度要适度,太简单或太困难的活动都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设计的活动要略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让学生通过努力就可以完成,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成就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6.评价与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小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他们十分希望自己的表现能得到教师和同学的关注与认可。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的成功和欢乐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所以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表现作激励性的评价,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有点,哪怕是一个极其细小的地方。

二、小学英语活动教学运用的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与发展,教师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活动教学法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教学形式,在英语课堂上运用活动教学法,能直接激发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参与语言交际活动,以活动促使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教学中,活动教学法的有效运用现状却不尽乐观。

(一)教师方面

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大多英语教师已经意识到并认可活动教学法的重要性以及给教学带来的好处,也积极地采用活动教学法这一教学形式。但是,有许多教师设计活动只是为了调动气氛,为了活动而活动,不注重活动的有效性,往往是走过场。

(二)学生方面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设计的活动不吸引学生,没什么新颖性或是任务难度不适度等,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会用中文闲聊;学生合作效率不高,不能再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组内少数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只从当观众,后进生更是难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学生只是机械的合作、应付了事。

三、小学英语课堂活动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活动流于形式,参与度不均,缺乏有效管理

有些教师只是为了调节课堂气氛而设计活动,只是为了活动而活动,缺乏活动的目的。小学生比较好动,喜欢做活动,这时候的纪律往往比较乱,而有些教师却放任不管,只等活动结束。合作学习是活动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过程不乏有学生借此机会闲聊,或是只充当观众,不主动参与。

(二)教学活动设计缺乏吸引力,任务难易不适

在一些课堂上,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是照本宣科,内容拓展不够,或是脱离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已有的知识,没有积极创造适合教学的语言情景,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的参与性不够,从而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三)评价缺乏系统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组成了该评价体系。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还是非常依赖于终结性评价,而对于形成性评价或是仅表现在口头上的表扬,或是偶尔使用,缺乏评价的系统性,从而失去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四、小学英语课堂活动教学的发展趋势

(一)活动目标更加明确

教师设计的每个活动都要有实际意义,不能漫无目的或者只是课堂的点缀,虚而不实。另外,活动应围绕教学内容来设计,一教学目标为活动的目的,不要涉及与所学知识无关的活动,而且每个活动之间应该以知识点为主线,把每个活动很好地衔接起来,实现活动的整体性。

(二)活动设计更加贴近生活,更加真实

活动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更加真实,能够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主动性、创造性。要促进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设计与学生实际生活相仿的活动,可以撞击出学生灵感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自主、合作、探索、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三)活动更加具有趣味性

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教学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对维持他们的注意力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要是活动形式体现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新奇感,扣住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四)活动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课程标准强调要创建一个开放的、和谐的、积极互动的课堂,要让课堂活起来。为了让学生忘我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是课堂迸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可以不要追求绝对的安静和学生的绝对服从,但是在设计活动时还是应该做到“活而不乱”,体现活动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全国活动教学研讨会

[2] 潘洪建.活动教学界说[J].教育改革,1997(4)[3] 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研讨会

[4] 宛式奇.活动教学与中小学素质发展实验研究课题学习材料之五,1997 [5] 田慧生.关于活动教学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J].教育研究,1998(4)[6] 杨莉娟.活动教学的内涵、立论基础及其价值[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7] 李臣之.我国活动教学的背景与实质之认识[J].教育导刊,1998(1)[8] 吴颖.[9] 丁环.激活英语课堂——活动教学给小学英语课堂带来的魅力[J].空中英语教室(社会科学版),2011(9)

[10] 林丽华.运用活动教学培养小学英语口语能力的实践研究,硕士论文,2009年

[11] 张丽红,陈清.小学英语活动教学创新模式的应用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10(1)[12] 吴萍萍.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课堂活动”的独特功效[J].中国创新导刊,2013(9)[13] 夏秀琳.增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7)[14] 任菲.初探小学英语课堂活动教学[J].金色年华:下,2012(2)[15] 顾大局.浅谈活动教学策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使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8)[16] 马雅佩.浅谈如何实现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

[17] 王建官.浅谈英语活动教学的高效性、灵动性[J].新课程(教师版),2013(1)

第五篇:046党主立宪述评

党主立宪述评

纵论中国政治,专制让位宪政,乃大势所趋。而宪政,由谁立宪?君主立宪,不现实;民主立宪,太遥远;党主立宪,最现实。

一、党主立宪

党主立宪,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宪政民主,这是政治改革的核心。此前实施的经济改革,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实行市场经济,已经取得成效。只有政治改革成功,经济改革的成果,才能得以保障。

党内有派,不准明争,必然暗斗。不数人头,就砍人头;不是七、八年选举一次,就是七、八年内斗一次。与其暗斗,不如明争。而这明争,要建立规则,让党争在有序环境下进行。党主立宪,就是在共产党领导下解决共产党自己权力结构与权力制衡的重要方法。党主立宪,一是民主,二是法治。民主解决十年一次的最高权力交接问题;法治解决依法治国问题。民主,先由党内民主开始,让一部分人先民主起来,然后再逐步扩展。以法治国是,实施82宪法和07物权法,虽然还是党在法上,但它起的作用是监督,一切活动都必须在法制框架下进行,包括党的活动。

二、易达共识

中国有三个不可打破的鸡蛋:左派、民主派、权贵集团。这三派不可调和,斗争激烈。如果党主宪政,他们都可得到好处。左派得到正义公平,促进社会和谐;民主派得到民主自由,逐步兑现宪法35条的承诺;权贵集团得到安全。

影响中国最大的势力,来自权贵集团。他们既有公权,又有特权,唯独没有安全:共产党在,他们不安全,随时可能被“双规”、被查办;共产党不在,他们更不安全,暴民会清算他们。所以他们做裸官,做噩梦,无时不生活在恐惧之中,他们比中国社会中任何人都更期待宪政。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最大动力是贪婪和恐惧,平衡两者的最好制度是宪政。通过实施宪政,限制和赎买权贵集团的权力,给之以安全,使其从改革的阻力变为动力。

三、前提条件

实行宪政的前提条件是,领导者必须掌控权力。20世纪赵紫阳和戈尔巴乔夫政改失败,都是权力失控造成的。初衷虽好,但搞到百万人上街,国家分裂解体,自己被软禁,也不是理想结果。满清末年的宪政改革改出辛亥革命,尼古拉二世的杜马改革改出二月革命,也是权力失控的结果。而蒋经国的改革成功,成因则是“铁腕人物”大权在握,他说,我知道我是专制者,但我是最后一个专制者。

改革,是强人政治,必须党政军大权独揽。

革命是群众的政治,改革是强人的政治;前者依靠鼓动,后者需要实力。

四、如何操作

党主宪政实施,困难一是误解,二是时间。

首先,以专制求民主,是手段和目的之南辕北辙,误解和攻击不可避免。其次,每位领导人,任期仅仅十年,前期权力不稳,后期虽然掌控了权力,但也将到期换届。

在这样有限时间内,既要方向坚定,又要稳扎稳打。前期是舆论领先,通过百家争鸣,达到解放思想的目的。同时要取得人心,通过反腐取得民心,通过强国取得军心,通过党内民主取得党心。更要落实82宪法和07物权法,推动以法治国。后期控制了权力,则实行党内民主选举。

由地方选出党代会代表,党代会代表选出中央委员,再由中央委员选出总书记。在此之

前,先在若干城市设立政治特区,做民主选举的模拟实验,以积累经验。

此举实现,功成名就,开创历史新纪元。

五、期望结果

党的领导人,从终身制、指定制、内部协商制,到公开选举制,是一个重大进步,是走向民主的最后一程。

宪政民主,是自由派的追求。公平正义,更是大家追求。而双重思想影响下的民众,对此却另有期待。他们追求的公平,不是起点的公平,而是打土豪后的终点公平;他们的正义,也不是程序的正义,而是造反有理的道德正义。面对这样众多的人群,没有“事实清”“道理明”的教育,没有百家争鸣的思想解放,是不会真正理解“公平正义”的真实涵义的。因此,实际行动的党主宪政之前、之中、之后,都要在硬件建设的同时,注重软件建设。其结果才是“全胜”的结果,否则,之前之中的阻力,之后的反复,都是不容忽视的。党主宪政,给了中国以出路,给了自己以退路。而当其完全实现之时,也是“党天下”结束之日,原来的党,即退出历史舞台。

美国的华盛顿集团,就是一分为二,最后成为民主党与共和党,形成两党制,竞选执政的。如果中国共产党采取如此模式,也是一个选择。

真正的宪政民主之后,必然会理顺政治关系,必然会促进经济发展;国家的强盛,民族的进步,民众的自由幸福生活,都是可以期待的;中国对世界发展的贡献,对人类生存进步的持续,则是意义非常。

2014-2-27

下载主问题教学研究述评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主问题教学研究述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主问题

    我眼中的语文教学“主问题” 王爱芳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一节语文课往往是由一个个问题来支撑整个课堂交学过程的。教师大量的无效的“问”和学生无效的“答”在课堂上广泛......

    主问题设计

    一、“导学案”问题设计原则 1.针对性原则 (1)紧扣教学目标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计的问题也要对准中心点,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教学的重点任......

    主问题设计

    “主问题”设计之我见 一、由文章内在线索设计教学的“主问题” 《黄果树瀑布》作者对黄果树瀑布的态度经历了变化:不激动→无聊→激动→震撼→赞美,这是文章的一条情感线索,所......

    基于问题导向 强化教学研究

    基于问题导向强化教学研究近三年来,宜昌市高新区把教研的切入点定位于基于问题解决,大胆采用自下而上的教研行动帮助教师们解决实际教学中的困难,大大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

    研究文本,提炼主问题

    研究文本,提炼主问题 深圳市南山区白芒小学 杨妹 [内容提要] 跨越式的语文课堂要求是一个高效的课堂,因为要在20 分钟内落实好课标,再用其他时间进行拓展阅读或者写话练习。针......

    主卷减速机问题报告

    1期主卷减速机问题报告 公司设备处: 1期主卷扬减速机8月10日投入使用至11月18日减速机输出轴侧,低速轴端轴承异响,减速机振动。减速机型号:TRCI750-25.7-220 编号:TLX8759-M76......

    《孔乙己》“主问题”教学设计

    《孔乙己》“主问题”教学设计 【设计缘由】:《孔乙己》作为鲁迅先生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历来以其构思剪裁精巧出众,意蕴丰厚耐人寻味而为广大学者所研究。1956年,《孔乙己》......

    述评消息 范文

    所谓述评消息,就是以叙述新闻事实为主,加上作者对新闻事实的恰到好处的评论,述评消息。它的特点是:有述有评,边述边评,述评结合。述评消息是介于消息和新闻评论之间的一种报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