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时间:2019-05-12 23:36: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第一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例谈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陶行知 “我并没有什么特殊才能,我只不过喜欢刨根问底追究问题罢了”——爱因斯坦

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话中可以看出“善问”、“巧问”的重要性。世界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对自己卓越的创造才能做出了的解释则启示我们对问题的探究对学生的成长乃至成材举足轻重。然而现时课堂问题设计和实施,却存在诸多问题: 1.课堂提出问题多而杂。有过统计,教师平均每节课提问60次左右,因此课堂显得零碎,有满堂问之嫌。2.提问没有探究性,其中86%属封闭性问题,只有14%属开放性问题。这样的教学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不利于思维习惯的养成。怎样避免不必要的提问,怎样设计才能有利于组织教学,才科学合理。怎样才能使课堂提问从教师提问走向学生自主提问,学生自主解决,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从知识的产生、发展、巩固和应用,都应有学生的自主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以促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为了追求“一问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我们试图优化课堂问题设计,以“主问题”设计来构建课堂教学环节。

一、什么是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

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就是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要具备“三力”,既要具有吸引学生参与的牵引力;具有在教学过程方面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力;又要具有在课堂活动方面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主问题的设计要新,要深,要能迅速提挈全篇的学习,要能奋力搅动学生的思维。

二、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几个特点

第一,“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

“不读书,我们的语文将会自陷绝境;读书,我们的语文能够绝处逢生”。教师在教课之前首先应该做到精细阅读课文,去深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读懂文本所体现的主旨:或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怀,或高扬人性的美好品格,或表达对人情冷暖的关注,或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或蕴含对世人的警示,或揭示某种社会现实,等等。这些蕴含在文章深层的主旨,只有在教师精细阅读文中才能设计出各种阅读问题加以引导点拨,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以此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

如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一文,作者主要是通过对孔乙己好喝懒做、迂腐可笑而又可怜可悲的人物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封建教育制度的腐朽没落,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也揭露了当时国民麻木、迟钝、落后、愚昧的劣根性,表达了作者要唤醒和“改造国民精神”这样的一种写作目的。主题是极其深刻的,是发人深省的。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进行引导启发:在《孔乙己》这篇文章中,作者抓住“偷”、“酒”、“笑”、“打”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来描写孔乙己的形象,展示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有什么深意?能否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谈一谈?

再如《孤独之旅》一文的内容含义深刻,富于人生哲理。为此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请品味文章结尾:“鸭子长大了,肥硕了,下蛋了”,试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这句话有什么深意?具有怎样的人生哲理。由此引导学生领悟:文章通过描述鸭群经历了自然的暴风雨后长大了,由此反衬出杜小康经历了人生的暴风雨,也长大了,坚强了,读懂了人生的第一页。语言含义极其深刻,富于人生哲理。“主问题”所研究的是具有少、精、实、活特点的关键问题,所追求的是“一问激起千层浪”的艺术效果,所引领的是深层次的阅读教学活动。

第二,“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

通过合理有序的主问题设计,能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表现出一种高层建瓴的设计风格,有着鲜明的主体把握教学内容的特色,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于明析之中透露出细腻。

如:鲁迅的小说《故乡》一文,可设计一个主问题:小说中“我”的故乡在二十年前后分别有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从文中归结出故乡在景物面貌方面、故乡人物方面、“我”和故乡人物的关系方面均发展了巨大的变化。师生沿着这一主问题研究课文,既理清了小说的情节,也明白了人物性格;进而就自然地归结了这篇小说的深刻主题。

三、如何进行“主问题”的设计?

1、置于课文理解的初始阶段,引导学生进入阅读。

著名特级教师邓彤老师在全国报刊协会举行的课堂教学大赛上上的一节示范课,课题是从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节选出来的《宝玉挨打》。

按大多数语文教师惯常的教学思路,要先大说特说《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相关剧情,然后可以先播放《宝玉挨打》的电视片段,其后再接触文本,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一系列问题或赏析语言。

然而,邓彤老师却未按此思路设计。而是用张爱玲和王蒙等几位现代作家对《红楼梦》的颇具新意的评价来激趣导入,然后扣住小说题目《宝玉挨打》,“研究题目”设计了主问题:为何挨打?贾政如何打宝玉?品味几个“打”的动词。在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再让学生对小说中使用精妙的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细节、一段情节进行精彩评点(教师先做了一个评点示例)就显得信手拈来、水到渠成了。

何其精美的一节语文课!没有声、色、光、电等多媒体手段的渲染,也没有热闹非凡的辩论、说唱、表演,只是紧扣住题目设计了一个主问题,小说错综复杂的情节就理顺了,人物关系也弄清了,小说的主题、写法也明确了,整堂课始终都围绕课文的语言进行思维训练,进行精妙点赏析,大量汲取了小说语言的养分。何等朴素自然而又美不胜收的一节课!

2、置于课文理解的进行阶段,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如在教授《孤独之旅》一文中,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可以设计安排这样一个“主问题”:品孤独,赏景语,思考:在小康的这趟孤独之旅中,还有哪些环境与他相伴?这些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呢?这里要求学生围绕“小说的环境描写”品读课文,从课文中任选一个点进行品析,在教师的点拔下,学生能够从如下方面赏析环境描写的作用:(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2)有关芦荡的描写。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3)有关暴风雨的描写。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3、置于课文理解的深化阶段,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

《土地的誓言》一文是“东北作家群”之一的端木蕻良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写的散文。此文抒发了难以遏止的思乡之情,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自己的誓言。从文章题目看是对故乡土地发出的誓言,主体内容在第二大段的后半部分,但作者却用了大部分的篇幅写自己对广大关东原野的热烈而深沉的热爱,以及故乡美好的生活留给的记忆。

很多学生不易理解,我们可以就依此难点设计一个主问题:作者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写自己对广大关东原野的炽痛的热爱以及故乡美好生活留下的印记?

围绕这一主问题,师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文中一浪高过一浪的感情波澜在作者发出誓言时已达到了高潮。很显然,文章大量的篇幅是从感情上为誓言的决心而蓄势,从内容上为发出誓言作铺垫。

四、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可从文章语言的角度入手。

语言是文章的外壳,是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表露。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都体现了作者一定的语言风格,或生动形象,或清新自然,或通俗易懂,或含义深刻,或幽默风趣,或富于人生哲理,或引经据典,或化用名诗名言等等,从而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为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有关的问题设计,对学生加以引导,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风格,领悟生动的语感,品味、赏析、学习、借鉴语言特色,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孔乙己》的教学中,根据小说末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提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问题一出,学生兴趣盎然,边研读课文,边积极思考,判断真伪,寻找依据,学生一定会从“大约”和“的确”这两个词语的深入分析中外显语言的信息。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引爆器,它能够开启学生思维的阀门,让思维之流奔流不息。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也能够把学生快速引进文本,让他们与文本对话,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丰富他们的情感,提升他们的境界。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一石激起千层浪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摘要: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它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

关键词:语文 阅读教学 主问题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关键,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个关键。它是集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积累运用、语言的表达、思维分析和创新思维、写作、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等教学指导于一体的重要教学过程。如何让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达到科学与艺术融合的高度,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呢?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双向乃至多向交流的过程。交流,自然离不开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而语文教学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问题法”,即设计一些阅读问题对学生进行阅读引导和启发,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掌握语文阅读的方法,提高语文阅读的能力。我在教学实习期间教学《春》这篇课文的时候,延用传统的方法,按照课文顺序,一个小节一个小节地品析。这样,虽然 “美点”也品析出来了,但总觉得把春天整体的美“肢解”了,而且,用这样的方法来品析课文,就得依靠琐碎的“问”来推进学生活动,指导教师批评我是“满堂问”,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大量的“问”。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一篇精美的课文,在课堂上﹑教学中被提问肢解着,提问与答问代替了美读﹑美听和美析。所设计的一个个细碎的问题,看似启发,实则让学生穷于应付,不便于把握阅读要领,难以拥有自主的思维活动空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我国古代提倡“善问”与“善待问”,提问不在多而在精,既要有增智性又要有逻辑性。要先提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再紧扣这个“主问题”提几个相关的“子问题”,让这些问题形成一个“问题系列”,构成一定的逻辑关系,逐层深入地推进教学,完成教学任务。“主问题”最大的教改意义就是能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激活课堂,创新教学,能革除阅读教学中的多问杂答与碎问碎答,能精练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将谈话式、答问式的教学引向以学生课中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

“主”据字典释义为“最重要的,最基本的”,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即为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动学生整体性阅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提问或问题。在以“主问题”为线索的阅读教学中,由于一般性提问的“量”的大大减少,课堂学习活动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成分构成,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用“主问题”来牵动对课文的整体阅读,用“主问题”来结构学生的课中活动,用“主问题”来制约课堂上无序的、零碎的、频繁的问答,能有效地克服语文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等种种弊端,遏制教师的过多讲析,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

与课堂教学中一般的“碎问”相比,余映潮先生认为:“主问题”有着自己的鲜明的特点:

第一,“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是一种可以引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课堂上常见的“是”或“不是”之类的简单回答在它面前无能为力。

第二,“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一节课中的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它们各自在教学的一定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不具有一般提问的随意性。

第三,“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能结构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它不会在教学中像随口问答的问题那样转瞬即逝。

所以,“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和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

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主问题的优化设计呢? “优化”是指教者将研究文本、研究学情中产生的诸多问题科学化、简单化,使它省时、高效,具有指向性、层次性、生发性。主问题的优化设计,其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遵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

一般来讲,“主问题”的设计与运用有如下方面的基本规律:

1.在阅读教学的初读阶段,用 “主问题”牵动对全篇课文的深刻理解,从而凝聚学生的阅读注意,注意力集中到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上,力求形成总体印象,吸引学生参与,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

2.在阅读教学的进行阶段,用最为精粹的“主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形成明晰的课堂教学思路,拉出课文教学的明晰线条。主干问题不仅是文本解读的重点,还是一堂课的脊柱,能使课堂核心部分充盈饱满。

3.在阅读教学的深化阶段,用 “主问题”激发思考,引发讨论,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酿造课堂教学的高潮。

如《心声》的提问设计:

1、课文初读阶段:要与课文有血肉的联系,能够牵一发而动课文全身。课文题目是《心声》那这“心声”事谁的心声,他有怎样的“心声”呢?从而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感知。这个问题将支撑整个教学板块,呈现出线索美。

2、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通过阅读课文内容,说说李京京是个什么样的人,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李京京”与”老师”进行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理解。为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人物形象而进行圈点勾画、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智能活动,参加讨论、辨析、评说等课中表达活动,课堂上由于这一个问题而形成明显的长时间的学生活动的板块。

3、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心声”有几层含义?即文章的主旨。鼓励学生有不同看法,说出自己的“心声”,广泛交流。

再如《羚羊木雕》之“主问题”设计

1、课文初读阶段:导入——以生活中的小事件引发学生的争论导入新课,整体感知故事梗概。

2、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浏览课文找出文章围绕羚羊木雕写了哪些内容?请概括出来。

父母逼“我”要回木雕——(插叙)送木雕——“我”要回木雕 这个问题既把握了文章内容,同时又体现出了文章的巧妙构思。

3、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精读精彩片段,批注人物性格。人物形象的再现是建立在事件的把握之上的,可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全方位看问题。

再如鲁迅《祝福》的教学案例,教师在教学中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研读课文,证明这种看法。

“祥林嫂—没有春天的女人”,这样一条阅读线索在教学中主导着、牵动着教学进程,让同学们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在这个主问题下,同学们迅速充分展开活动,探讨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品析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

1.丽春之日,丈夫夭折—她是春天没有丈夫的;

2.孟春之日,被迫再嫁—她是在新年才过时被婆婆抓走的; 3.暮春之日,痛失爱子—“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 4.迎春之日,一命归天—消逝在祝福的鞭炮声中。

同学们理解到,冷酷的社会没有给祥林嫂以温暖的春天;小说表现了祥林嫂生命中“没有春天”的悲剧,此中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于是,“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个“问题”,就串起了《祝福》的整个阅读品析过程,串起了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结构、语言等内容的探究欣赏。

精妙的主问题,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既表现出教师对教材的有独到见解的研读与教学处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又避免将一篇篇精彩的文章活活肢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主问题还可从主题、意境、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设计,因为一篇阅读都有其独有的特点。

一、文章的主题思想方面:

每一篇文章,都反映了作者一定的写作意图:或抒发爱国情怀,或表达对人情冷暖的关注,或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或蕴含对世人的警示,或揭示某种社会现实,等等。这些蕴含在文章深层的主旨,可以帮助教师设计出各种阅读问题加以引导点拨,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以此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

如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提问设计:《故乡》重在写故乡人的变化,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人的变化?他们有怎样的变化?作者从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态度? 《孔乙己》一文,作者主要是通过对孔乙己好喝懒做、迂腐可笑而又可怜可悲的人物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封建教育制度的腐朽没落,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也揭露了当时国民麻木、迟钝、落后、愚昧的劣根性,表达了作者要唤醒和“改造国民精神”这样的一种写作目的。主题是极其深刻的,是发人深省的。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进行引导启发:在《孔乙己》这篇文章中,作者抓住“偷”、“酒”、“笑”、“打”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来描写孔乙己的形象,展示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有什么深意?能否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谈一谈?通过这些问题正确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题的能力。

二、从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入手设计。

语言是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表露。一篇文章的写作,体现了作者一定的语言风格,或生动形象,或清新自然,或通俗易懂,或含义深刻,或幽默风趣,或富于人生哲理等等,从而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为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通过有关的问题设计,对学生加以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风格,领悟生动的语感,品味、赏析、学习、借鉴语言特色,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如在教学《孔乙己》中的提问设计:课文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试找出来分析一下,作者用哄笑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为什么那些人对一个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 再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含义深刻,富于人生哲理。为此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请品味“爸爸的花儿落了”这句话,试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这句话有什么深意?由此引导学生领悟:文章通过描述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同时也暗示爸爸的离世,英子在风里、在雨里、在爱的港湾里漂流,在一次次的磨练中也长大了,坚强了。语言含义极其深刻,富于人生哲理。

三、从文章结构脉络方面: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着作者的一种写作思路,并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加以体现。

以此设计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如《我的叔叔于勒》问题设计: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试根据下面的提示,从多种角度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①原因→结果(逻辑层次);②期待→破灭(心理角度);③开端→发展→高潮(情节发展);④悬念→结局(技巧运用);⑤侧面→正面(手法变化)。由此启发学生思考本文结构的巧妙之处,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阅读能力。

四、从人文思想教育方面:

如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读了《斑羚飞渡》一文后,对老斑羚为了挽救种群的不被灭绝,做出了牺牲一半挽救一半的抉择,对此你有何感受?同时,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应该怎样处理人与动物的和谐生存?请给狩猎队写一封信,谈谈你的看法。由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人文意识。

总之,教无定法,《学记》说 :“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又说“叩之以小则小鸣,扣之以大则大鸣”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只要对主问题设计的方法恰当、巧妙,引导得法,就一定能在教学上发挥出高质量的引领,激发、牵动作用。

第三篇:主问题设计

一、“导学案”问题设计原则 1.针对性原则

(1)紧扣教学目标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计的问题也要对准中心点,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教学的重点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抓重点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而对于学生在自读自悟过程中动态生成的问题,要理性处理,优化,这些问题可能会挤占有限的对话时空,也可能产生冗余信息,干扰教学目标的达成,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调控,将其整合为围绕教学目标并能引发学生探究的“真问题”。

(2)贴近学生生活 教师设计的问题应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根据其认知水平开发其“最近发展区”。问题设计倡导学生将自身的生命体验融入文本解读之中。要让学生与文本进行真实有效的对话,就要把“悬疑”的视角移到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这边,让设置的问题成为文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中介,即问题的切入点既与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对接,又属于其认知缺失或空白的区域,引导他们将前在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这就需要对问题结构进行改造,让学生在解读课文时更充分地融入自我,从而开启思路,将自身的感性积累作为教学资源,在整合、提炼文本信息的过程中自主建构意义。

2.层次性原则

问题设计要体现层次性,先易后难,注意梯度,要注意问题排列的逻辑联系。问题设计应先易后难,符合学生实际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想像能力。设计的问题,要由浅入深,由人物行为的刻画到人物内心,由景物、事件到情感、思想,由大概内容到具体细节,由文本内容等。根据文本内容,遵循阅读规律,逐层发问,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正如特级教师钱梦龙说:“先问一些比较易懂的问题,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再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高峰,又有另一个高峰在自己的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乐趣就越来越浓,课堂气氛就越来越活跃了。”设计的问题,应注意封闭和开放适度协调,思维聚合与思维发散相得益彰。在问题设置的先后顺序上,要注意问题间的逻辑顺序。

3.启发性原则

在教学活动中,与现实生活背景相关、结构不良的开放性问题,往往更能激起探究欲望和开启思路,这就需要创设开放的对话情境,在引导学生“怎么想”上让问题具有启发性。要针对每篇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课堂中的问题设计,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设计问题,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型思维能力。教学中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

4.适量性原则

一篇课文设计多少问题,要根据课文难易因地制宜。应根据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设置的问题数量要适量,要聚焦课程教学目标。问题设置过多,过

杂,学生抓不到要领,对知识点的掌握不深刻,课堂教学效率就不高。过少,学生思考力度不够,课程资源可能浪费。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应熟悉教材,理清思路,明确该提问的问题是什么,设置多少个问题,这样才能很好的驾驭课堂,增强教学效果。

5.创新性原则

古人云“学走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创意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千呼万唤始出来”的问题设置,能够使学生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

二、“导学案”问题设计策略 1.推敲文本,设计问题

(1)深研教材设计问题

问题是课堂的生命,肤浅的问题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当教师站在作者的立场上、站在读者的立场上、站在教师的立场上、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充分认识文本、解读文本,审视文本的精神内核,并以此作为阅读教学的基点,设计出符合文本精髓的问题展开教学,才能真正做到在课堂上尊重主体,引导体验,组织交流,促发提升,使课堂的教与学表现出生命的丰盈。离开了教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精心设问就成了无水之源,深研教材是精心设问的前提。

(2)多方整合设计问题

问题设计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比较文本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应在整合中提高设计问题的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善于比较设计问题

教师应建立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的坐标,根据同类题材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或从作品的字词、意境、气势、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积极进行问题的开发与设计。

(4)推敲细节设计问题

教学能否真正有实效,关键就在于对某些局部细节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在“求甚解”之处,细细推敲,寻找“精彩点”,设计好每一个问题。这样的细节可以是文章题目,可以是课文关键句,也可以是典型的行为和语言等。

2.立足学生,设计问题

(1)从“疑惑点”设问

“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抓住学生最可能产生疑惑的“疑惑点”设问,也可在引导学生自己生疑发问的基础上,设计出一些能帮助学生拨开思维迷雾的问题。

(2)抓“兴奋点”设问

学生本身就是课程资源,而且是课程实施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重视学生的自我阅读,特别是珍视学生阅读时的“兴奋点”。从学生阅读的“兴奋点”设置问题,易使学生视老师为知音,极快地融入问题的思考之中,高效地解决问题。

(3)抓“关注点”设问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水平的关系,他们对文本的关注点和成人不一样,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内心和理解去感悟文字,理解内容,捕捉收获,触摸情感,激活思维,从而有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对文本独特的解读。教师要善于揣摩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捕捉学生的“关注点”,围绕“关注点”的设问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主问题设计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根据教学推进步骤设计主问题

学生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的环节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由语言到手法的。对这些环节做一个梳理,拎出关键环节,大体有这样一个推进步骤:整体感知——局部品味——拓展延伸。我们可以据此设计主问题。

二、依据文体特征设计主问题

文体不同,教学的要求不同,教学的思路和方法也不同。主问题可以根据文体特点和教学重点设计,紧扣文体特征设计的主问题,容易抓住文体特征,容易让学生快速把握文体特征,形成解读这类问题的能力。

三、根据单元教学重点设计主问题

每个单元都设计有阅读训练要点,根据单元阅读训练要点设计主问题,能有效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使阅读训练走向高效。比如教学《安塞腰鼓》就可紧扣单元阅读训练要点设计有效达读阅读能力训练的主问题。

四、着重文本内容形式设计主问题 1.着重文本内容 问题设置紧扣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简洁醒目而传神,往往能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凡是体现思路,揭示重点,统率全文的题目一般都可作为设计主问题的突破口。

问题设置紧扣关键句:抓住在全文内容或结构上起重点作用的关键句来设计主问题,有利于学生提纲挈领,把握要点,探求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和选材立意的技巧。

问题设置紧扣文章主旨:任何文章都有主旨,文章所选的材料都是为主旨服务的,作者所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展现材料,就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旨。在设计“主问题”时,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主旨角度来设计。

问题设置紧扣人物形象:小说是要塑造人物形象的,抓住了人物形象,也就抓住了文章的脉搏,也就能带动学生对小说进行整体的把握与理解。

2.着重文本形式

问题设置紧扣结构脉络: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写作思路,并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加以体现。从文章的结构脉络入手设计主问题,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

问题设置紧扣语言特色:语言是文章的外壳,是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表露。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郡体现了作者一定的语言风格,或生动形象,或清新自然,或通俗易懂,或含义深刻,或幽默风趣,或富于人生哲理,或引经据典,或化用名

诗名言等等,从而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

问题设置紧扣创新思维: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一般的思维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进行主问题设计的方法

(一)抓住文章的线索脉络设计主问题。

1、抓住文章的思想内涵之线索设计问题。

文章往往是作者思想的载体,或表现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或披露黑暗冷酷的社会现实;或倾吐百折不回的执着追求;或书写酸甜苦辣的人生滋味;或吟咏恬淡温馨的居家生活;或高歌患难见真情的美好人性;或悲叹变幻莫测的人生际遇;或描绘博大智慧的自然宇宙;或斥责愚昧短视的浅薄之辈。梳理文章感情脉络,可以把握全文内容。

(二)抓住文章的标题、文眼设计问题。品味文章,就是“撮其精华,得其精骨。”即揭示文章本质,抓住“文眼”。所谓文眼,是揭示全篇题旨的文字,是映照全篇,把思想和艺术融成一体的凝光点,在构思中起到艺术聚焦的作用。品读文章,要抓关键发问。

(三)围绕文章的写作手法、语言特色设计问题。“学以致用”。学习课文的写作手法,对学生学写作文很有帮助。

(四)从人文思想教育方面入手设计问题

语文阅读教学猪瘟体的设计还可以从人文思想教育方面入手设计,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思想,增强人文思想意识。

1、可以从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思路的角度设计主问题。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作者的一种写作思路,并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得以体现。从文章的结构脉络入手设计主问题.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

2、可以从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的角度设计主问题。

在戏剧或小说中人物性格特点的赏析是非常重要和的,直接涉及到对戏剧和小说的主题的把握。如果单单问学生某某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学生往往难以找到突破口一下子概括出来,要不就是满足于从阅读提示什么的找个现成的词语给人物贴上标签,在学生的头脑中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

3、从对课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的角度设计主问题。

一般的文章中总有几句体现重点句子要去理解,从而或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揭示文章的主旨。对这样的句子的含义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整篇文章的解读。这些蕴含着文章深层含义的句子,有待于教师设计出各种阅读问题加以引导点拨,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以此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

4、从把握文章主旨的角度设计主问题。

5、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角度设计主问题。

1.要紧扣教学的重点设计主问题

教师在确定每一篇课文及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就要明确其中的教学重点,要把解决教学重点作为教学的主体任务。

从文章的主旨入手设计主问题是紧扣教学重点的捷径。

2.要为突破教学难点设计主问题

3.要依据学生的学情设计主问题

我们要换位思考,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过程,把自己的阅读感悟转化为学生的内化体会。因此教师必须将阅读策略转化为阅读教学策略,让学生“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朱熹语),感受言语生命的活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4.从课文的标题入手设计主问题

5.从关键词或关键句入手设计主问题

6.从事件的发展变化和人、事、理之间的关系入手设计主问题

这种设计适合于故事情节复杂曲折、人物众多、人物关系纷繁的叙事类作品。

总的来说,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就是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于明析之中透露出细腻,这种高屋建瓴的设计风格直指教学目标,有利于达到高效目的。

4、如何进行“主问题”的设计

为了更好的进行“主问题”设计,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文章,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

第一:从题目角度,抓住文眼,设计主问题,感知全文

对于有的文章,它的题目对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他是这篇文章的文眼,透过题目,你可发现文章的诸多内容与他有着很深的内在联系,所以此时,我们大可在题目上作文章,设计主问题,通过这一主问题的引入带动全文内容的。

第二:从结构角度,设计主问题,理清文章脉络

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有着作者的一种写作思路,并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加以体现。在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过程中,如果从文章的结构角度设计主问题,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 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

第三:从中心角度,设计主问题,摄取灵魂,突出主题;

一篇文章的写作,都蕴含着作者一定的写作意图:或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怀,或高扬人性的美好品格,或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或蕴含对世人的警示等等。这些蕴含在文章深层的主旨,教师就可以在这方面设计出阅读问题加以引导点拨,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以此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

第四:从语言角度,设计主问题,培养语感,体会文章语言风格。

语言是文章的外壳,是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表露。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都体现了作者一定的语言风格。有的生动形象,有的清新自然,有的通俗易懂,有的含义深刻,从而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为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有关的问题设计,对学生加以引导,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风格,领悟生动的语感,品味、赏析、学习、借鉴语言特色,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扣住教学的重、难点设计主问题 教师在确定每一篇课文及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就要明确其中的教学重点,要把解决教学重点作为教学的主体任务。紧扣教材重点施问,才能切中肯綮,把握教材要旨。如若巨细不捐,就会隔靴搔痒,抓不住要害而喧宾夺主。教师只有在上课时抓住重点来设问,才能减少设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而从文章的主旨入手设计主问题却是紧扣教学重点的捷径。

二、抓住文章的“两眼”设计主问题

首先,以“题眼”来设计主问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甚至是文章灵魂的再现。一篇文章的标题往往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抓住标题,尤其是标题中的关键词(题眼),常能得其要旨,理出主线,串起全文。

其次,以“文眼”来设计主问题。“文眼”是文章的“窗户”与灵魂,对于有“文眼”的文章,只要慧眼识“窗”,破“窗”而入,设计主问题找到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把握文章的关键处设计主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教师只要把握课文的某些关键处,诸如一个关键词,一个中心句,甚至是一处细节、某条线索,并围绕这些关键处去探究,对于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本,训练思维能力,掌握读书方法,都是大有裨益的。

四、依据学生的学情设计主问题

语文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告诉我们,要换位思考,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过程,把自己的阅读感悟转化为学生的内化体会。因此教师必须将阅读策略转化为阅读教学策略,让学生“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感受言语生命的活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五、巧借作家的“创作谈”和其他作家的评析设计主问题

作家的“创作谈”可以帮助我们原生态地了解作品;其他作家对作品的评析,往往结合丰富的生活经验,提出独特的见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第四篇:主问题设计

“主问题”设计之我见

一、由文章内在线索设计教学的“主问题”

《黄果树瀑布》作者对黄果树瀑布的态度经历了变化:不激动→无聊→激动→震撼→赞美,这是文章的一条情感线索,所以我们可以围绕这条线索来设计这问题。作者对黄果树瀑布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围绕态度找变化,继而找变化原因,找句子,理解全文,品味句子。

二、从人物形象入手设计“主问题”

《曹刿论战》也可以从人物形象入手设计主问题。“曹刿、鲁庄公是怎样的人?”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同时,鲁国取胜的原因,曹刿的战术思想等问题也得到了很好地解决。

三、从文章的主旨入手设计“主问题”

《爱莲说》可以从文章主旨入手提出问题。“文章怎样描写莲花的?体现了莲花怎样的品质?找出相应的句子。”其中“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是对莲的正面描写,是文章的主体,是重点学习的部分。相应的文章写菊写牡丹的句子也可以找出来,写菊写牡丹是对莲正衬和反衬,是对莲的侧面描写。

第五篇:《孔乙己》“主问题”教学设计

《孔乙己》“主问题”教学设计

【设计缘由】:《孔乙己》作为鲁迅先生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历来以其构思剪裁精巧出众,意蕴丰厚耐人寻味而为广大学者所研究。1956年,《孔乙己》第一次被收录到中学语文教材中,至此以后,它就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编选的热门篇目。然而,看似这样一篇经典短篇小说,一线教师却普遍觉得“难教”,问题出在哪?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的提问,老师的提问没有发挥好启发、引导学生的作用,以至于造成学生理解问题的浅表化,使得教师的课堂成效大打折扣。1993年3月,余映潮老师在对上海市特级教师徐振维《<白毛女> 选场》作教例评析中首次提出“主问题”设计的概念。所谓“主问题”设计,即“‘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它指的是课文研读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1]这一概念的提出,无疑为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这篇小说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笔者拟从叙述视角出发,对《孔乙己》教学作出如下设计。

【设计展开】: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的叙述视角

(二)认识孔乙己的艺术形象

二、教学重点

把握孔乙己的形象特征

三、教学难点

体会“我”对孔乙己态度的前后变化

四、学习方法

讨论法、谈话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忆曾经学过的鲁迅先生的文章,引入课题。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问题1:本文的叙述者是谁?从文中找出依据并用横线划出。

明确:二十年后的“我”。

1.追忆的标志性语言:“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所以至今还记得”,“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等等。

2.关于孔乙己动作、神态的假想:“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问题2:二十年后的“我”叙述了几件事情?找出所在段落并用一句话概括。

明确:(1)孔乙己对“窃”书还是“偷”书的争辩。(第四段)

(2)孔乙己教十二岁的“我”写字。(第七段)

(3)孔乙己给儿童发茴香豆。(第八段)

(4)孔乙己偷丁举人家书被打折腿。(第十段)

(5)孔乙己最后一次在酒店喝酒。(第十一段)

问题3:二十年后的“我”是怎样叙述这五件事?下面我们分别研究。

(1)定位第四段:叙述的第一件事情,细读并回答问题:

①酒客看到孔乙己的伤疤,说他是偷书造成的,此时,孔乙己的神态、语言,说明了孔乙己的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强调身份意识;迂腐、死要面子。

②孔乙己偷书的确是坏习惯,那在酒店中,孔乙己的品行在“我”眼里又如何?

明确:品行好,不欠钱。

(2)定位第七段:叙述的第二件事情,这里是“我”与孔乙己的第一次交锋。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孔乙己的表现 十二岁的“我”的反应 性格分析

“你读过书么?” 略点头

孔乙己:对晚辈的关照、真诚、爱炫耀

十二岁的“我”:无知、势利

“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 心理: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

外显:回过脸,不理会。

等许久,恳切,“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 “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

极高兴,长指甲敲着柜台,“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

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写字,见我不热心,叹气,极惋惜。

(3)定位第八段:叙述的第三件事情,细读该段并回答问题。

①孔乙己用手“罩”茴香豆这一动作(老师模仿该动作,再做“捂”的动作),“罩”字能否换成“捂”,简要说明。

明确:不能,前者能看见豆,后者看不到,“罩”能表现孔乙己的童趣。

②孔乙己弯下腰和直起身说的话是两种表达形式,一种意思,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前者是普通人说的口语,后者是读书人说的书面语,反映科举对人毒害深。

(4)定位第十段:叙述的第四件事情,细读并回答问题。

①同为读书人,为什么丁举人可以打孔乙己?

明确:两种读书人地位悬殊,通过对比,反映了当时民国时期本该是法治社会,丁举人却目无法纪,用礼教代替法,讽刺了当时科举制度的黑暗。

②孔乙己的此次遭遇是通过酒客的口来说的,能否通过掌柜的口说?为什么?

明确:孔乙己的遭遇有偶然性,照应“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对其遭遇作了交代。

定位第十一段:叙述的第五件事情,这是“我”与孔乙己的第二次交锋,细读并回答问题。

①开头的环境描写起什么作用?

明确:秋天具有萧瑟、凋零的感觉,为孔乙己的悲剧创造氛围。

②在第一组对话中,“我”眼中孔乙己的形象发生变化没有?

明确:“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③在第二组对话中,掌柜提到欠酒钱,此时孔乙己的回应是什么?提到偷东西呢?从中又能看出什么?

明确:承认欠钱,表现人品好的另一处;同时用行动争面子,极力维护人格尊严。“不十分分辩”“不要取笑”“低声说”„„看出孔乙己无力回应,并含有哀求意味。

④“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此时“我”的态度如何?

明确:同情。

问题4:二十年的“我”除了写与孔乙己相关的事,文中有整整一段不是写的他,而是“我”,哪一段?为什么?

明确:第二段。从中可以看出,小伙计地位低下,在与掌柜、酒客的关系上,与孔乙己的处境有些相似。所以,小伙计在生活和心境上的单调无聊,为下文更细致地观察孔乙己做了铺垫。虽然小伙计曾附和着笑,但与其他人有区别,他以一种带着某种孤独感和压抑感的人物角色出现在故事中。

问题5:二十年后的“我”这样叙述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二十年后的“我”既冷眼“看”了酒客、掌柜怎样“看”孔乙己,也冷眼“看”了小伙计怎样“看”掌柜、酒客与孔乙己,他站在更高的位置上俯瞰所有人,以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孔乙己的故事”和小伙计的“叙述”。他与他们是“看与被看”的关系,而且态度是双重否定和嘲讽。

问题6:经过上面的分析,你们有没有体会到二十年后的“我”前后态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什么?简要说明。

明确:有,根据文本,他对孔乙己的态度由一个从旁观者的“客观与冷漠”到“附和着笑”参与故事,被同化再到“同情”,然后是“自省”的过程。成年“我”与故事本身存在着二十年的时间差距,这使反省成为一种可能。

问题7:学完整篇课文,你们觉得在“我”的眼中,孔乙己死了吗?结合课文说明理由。

明确:“我”认为已过去20年,孔乙己大约是死了,这是一种猜测,然而这种猜测又带有一定的必然性,就是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惨状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不可能让他活下去的,暗示小伙计复杂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布置

(一)鲁迅的《祝福》与这篇文章的叙述相似但又不同,请大家试作比较。

(二)以“孔乙己的悲喜人生”为题,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则随笔。

【设计反思】:学习本篇小说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叙述笔法,设计中以7个问题为主导,每个问题下都暗含人物发生的事件、人物间的关系以及人物的性格特征,让学生逐层分析体会,在理清人物关系的同时,总结出孔乙己的形象特征、其他人物的特征和当时整个社会的特征。

注释:

[1]余映潮.对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河南教育,2008,(3).(史卓霞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221116)

下载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

    浅谈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 【内容提要】“主问题”是相对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它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整体行阅读的最重要、最基本......

    谈如何设计教学中的主问题万丽

    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优秀论文 评选申报表 论文名称: 阅读教学培养大视野------谈如何设计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 作者姓名:万 丽 联系方式:*** 工作单位:武汉经济技......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里的“问得巧”,就是要讲究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正如余映潮老师所说:......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任明新 《中学语文教学》 2007年第8期 目前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大多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对学生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的几个环节设计也往往能......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有效性设计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有效性设计 龙游模环初中 徐铁祥 [摘要] 提高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之一。当前教师不太重视对课堂......

    教学设计中如何设计问题

    教学设计中如何设计问题 一、 立论的依据 以本课题作为学校总课题的一级子课题和“夯实教学基本功”的切入口,理由如下: (一) 科学设计课堂问题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新课程的课堂......

    例谈语文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五篇模版]

    例谈语文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 湖南省岳阳县教研室易均(***)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领学生深入阅......

    浅谈“语文主题学习”中“主问题”的设计

    浅谈“语文主题学习”中“主问题”的设计 1、从文章的写作内容切入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