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主问题
我眼中的语文教学“主问题”
王爱芳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一节语文课往往是由一个个问题来支撑整个课堂交学过程的。教师大量的无效的“问”和学生无效的“答”在课堂上广泛存在,师生之间为了“问”而问的情况比比皆是。这些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问”和“答”使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显得平淡无味。一篇篇优美的课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被大量的问题“肢解”成一块块“零碎材料”,教师的“问”与学生的“答”代替了本来应该有的美读、美听、美析,一节节本应该由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进行心灵“对话”的语文课成了师生之间的“问答”课。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里的“问得巧”指的就是要讲究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杨振宁也说过:问题提得好等于成功了一半。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出可供学生深读探究的一两个能够穿透全文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即“主问题”),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探、合作交流进行文本的解读是完全可行的。
所谓的“主问题”,即教师在备课中发现文本的核心东西——文(题)眼,那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东西。通过抓主问题来带动其他问题,这是顺利进入文本的钥匙,它是贯穿文本教学的线索。如何进行“主问题”的设计?为了更好的进行“主问题”设计,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文章,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
第一:从题目角度,抓住文眼,设计主问题,感知全文。
对于有的文章,它的题目对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他是这篇文章的文眼,透过题目,你可发现文章的诸多内容与他有着很深的内在联系,所以此时,我们大可在题目上作文章,设计主问题,通过这一主问题的引入带动全文内容。
第二:从结构角度,设计主问题,理清文章脉络。
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有着作者的一种写作思路,并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加以体现。在主问题的设计过程中,如果从文章的结构角度设计主问题,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
第三:从中心角度,设计主问题,摄取灵魂,突出主题。
一篇文章的写作,都蕴含着作者一定的写作意图:或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怀,或高扬人性的美好品格,或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或蕴含对世人的警示等等。这些蕴含在文章深层的主旨,教师就可以在这方面设计出阅读问题加以引导点拨,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以此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
第四:从语言角度,设计主问题,培养语感,体会文章语言风格。
语言是文章的外壳,是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表露。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都体现了作者一定的语言风格。有的生动形象,有的清新自然,有的通俗易懂,有的含义深刻,从而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为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有关的问题设计,对学生加以引导,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风格,领悟生动的语感,品味、赏析、学习、借鉴语言特色,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天上的街市》一文,在通读诗歌后教师可抛出问题:“郭沫若笔下天上的街市是个怎样的街市?”学生会回答富庶的、美丽的、自由的;第二个问题自然而来:“你是从哪些诗句发现的,这是什么写法?”;第三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联想?”在品读、点拨、引导中完成了教学。
平时让学生说一件事,学生常常说不清楚;让学生精准地概括一件事,学生更难以精炼表达。中考常有概括类题目,解答此类题目,我们也许会给学生这样的方法提示,一要会捕捉阅读内容本身所提供的信息;二要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用最精炼的话解决问题,不能拖泥带水,画蛇添足。但学生对这样的方法指导仍不得要领,头脑仍不免糊涂。利用“抓主问题”的方法,就可以让此类指导落地,让学生感觉可操作。比如概括《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可以先提出同故事有关连的主问题关键词“冒险”、“遇险”、“脱险”,再进行概括:在五十七年前费城的一个闷热的七月中,我和伙伴玩厌弹子游戏,决定冒险爬悬崖,我在悬崖遇险进退两难,最后在父亲的指引与帮助下顺利走下悬崖脱险。
抓住主问题,就抓住了理解课文的核心,找到了理解课文的钥匙。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在《我的读书经验》中的“我的读书经验有四点:(1)精其选;(2)解其词;(3)知其意;(4)明其理”。这就一语道出了阅读时抓主问题、抓关键词的精要。浙江温州的杨聪老师教授《杨修之死》一文时,紧紧抓住一个“杨修之才表现在哪里”这个主问题。再围绕“恃才放旷”与“数”这两个词,引导学生历数杨修恃才放旷的事件,并根据重点词语分析理由,加深学生对杨修之死的进一步理解。以“一字评杨修”的环节,表选自己对杨修的评价。然后通过相关评论,引导学生重新审视杨修的“放旷”反思韬光养晦的这种人生哲学。从而让学生建构起一种“没有宽容就没有未来”的文化心态。
找到教学的主问题并非易事,那么,教师该从哪些方面下手呢?第一:解读文本。文本解读是一个游泳过程:“浮上来——沉下去——再浮上来”。
浮上来:要对教材潜心研读。只有读懂文本才能设计出含金量高的主问题。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说过这样的教育感言:我备课,决不先看参考书,自己备好了,可以参考一下,每一课都要经历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独立思考的过程”又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文章到手,教师首先敢于扔掉教参、解析等“拐杖”,认真读上几遍。于永正老师说过:“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说得明白点,就是教师先自己解读教材、体验教材,然后于课堂上引领学生重走自己解读、体验的过程。”所以,教师拿到一篇教材后,要像学生拿到一篇新课文一样,平心静气、逐字逐句地朗读、标记、圈画,亲身经历学生阅读体验的过程。怎样才能把课文读懂读好?需要像学生读书一样主动读书、内化语言。遵循学习汉语文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披文——触物——体情”,“寻言——明象——悟道”,“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想一想: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我不懂,对哪些问题我还有哪些不同看法。这样老师知道水的深浅了,教起课来心中有数。
2、沉下去:反复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的“天上的明星现了”“现”与“亮”之辨别,“请看哪朵流星”中为什么用“朵”做量词,几个“定然”是蕴含人与诗人怎样的感情倾向等。教师必须反复吟颂,读出点自己的东西来,才能叫读懂文字,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通过教师对语言文字的“细嚼慢咽”,主旨的整体感知课文,吃透教材的每一个“角落”。因为,一些最细小的问题,哪怕是一个字、一个词语、一个标点,有时却是最基本、最有质量、最含有语文味的,甚至能带动全文,这项内容应作为教师解读文本的重点。如《芦花荡》一文描写老头子“复仇”这一事件时,写道他把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如果换成“一个个投进嘴里去”效果有什么不同?“一个一个”可见吃的速度慢,衬托了老头子休闲自得的心情,符合他“过于自信”的特点,食物引诱的效果 也就有了。“一个个”吃的速度快,效果不如前者。
3、再浮上来:教师跳出教材看教学,自然会找到文本中隐形的“线”,或是情,或是物,或是人。还要考虑本篇文章在单元整体中所处的位置,所担负的教学任务,阅读教参中对文本的解读。
第二:问题的设计避免单一化。教师的设计要在了解学生学况的基础上,必须对学生构成吸引力,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第三:把主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在这问题下自己主动提出新问题,将学生提问的焦点始终引领到教学重点上。问题从学生中来,教学时就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形成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担负着教学母语的责任;而且还是人类的文化成果,肩负着传承文化薪火的使命。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体现在它必须培养公众的文字感知能力,因为,语言文字作为平面媒体,是阅读行为的唯一媒介,“阅读过程中的认知活动、情感体验、想象生发等,一切都由文字而来。”我们“抓主问题”进行语文教学就是要在培养学生的阅读感知能力方面下功夫,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想象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这一切都必将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及长远发展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
第二篇:主问题设计
一、“导学案”问题设计原则 1.针对性原则
(1)紧扣教学目标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计的问题也要对准中心点,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教学的重点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抓重点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而对于学生在自读自悟过程中动态生成的问题,要理性处理,优化,这些问题可能会挤占有限的对话时空,也可能产生冗余信息,干扰教学目标的达成,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调控,将其整合为围绕教学目标并能引发学生探究的“真问题”。
(2)贴近学生生活 教师设计的问题应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根据其认知水平开发其“最近发展区”。问题设计倡导学生将自身的生命体验融入文本解读之中。要让学生与文本进行真实有效的对话,就要把“悬疑”的视角移到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这边,让设置的问题成为文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中介,即问题的切入点既与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对接,又属于其认知缺失或空白的区域,引导他们将前在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这就需要对问题结构进行改造,让学生在解读课文时更充分地融入自我,从而开启思路,将自身的感性积累作为教学资源,在整合、提炼文本信息的过程中自主建构意义。
2.层次性原则
问题设计要体现层次性,先易后难,注意梯度,要注意问题排列的逻辑联系。问题设计应先易后难,符合学生实际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想像能力。设计的问题,要由浅入深,由人物行为的刻画到人物内心,由景物、事件到情感、思想,由大概内容到具体细节,由文本内容等。根据文本内容,遵循阅读规律,逐层发问,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正如特级教师钱梦龙说:“先问一些比较易懂的问题,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再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高峰,又有另一个高峰在自己的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乐趣就越来越浓,课堂气氛就越来越活跃了。”设计的问题,应注意封闭和开放适度协调,思维聚合与思维发散相得益彰。在问题设置的先后顺序上,要注意问题间的逻辑顺序。
3.启发性原则
在教学活动中,与现实生活背景相关、结构不良的开放性问题,往往更能激起探究欲望和开启思路,这就需要创设开放的对话情境,在引导学生“怎么想”上让问题具有启发性。要针对每篇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课堂中的问题设计,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设计问题,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型思维能力。教学中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
4.适量性原则
一篇课文设计多少问题,要根据课文难易因地制宜。应根据教学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设置的问题数量要适量,要聚焦课程教学目标。问题设置过多,过
杂,学生抓不到要领,对知识点的掌握不深刻,课堂教学效率就不高。过少,学生思考力度不够,课程资源可能浪费。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应熟悉教材,理清思路,明确该提问的问题是什么,设置多少个问题,这样才能很好的驾驭课堂,增强教学效果。
5.创新性原则
古人云“学走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创意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千呼万唤始出来”的问题设置,能够使学生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
二、“导学案”问题设计策略 1.推敲文本,设计问题
(1)深研教材设计问题
问题是课堂的生命,肤浅的问题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当教师站在作者的立场上、站在读者的立场上、站在教师的立场上、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充分认识文本、解读文本,审视文本的精神内核,并以此作为阅读教学的基点,设计出符合文本精髓的问题展开教学,才能真正做到在课堂上尊重主体,引导体验,组织交流,促发提升,使课堂的教与学表现出生命的丰盈。离开了教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精心设问就成了无水之源,深研教材是精心设问的前提。
(2)多方整合设计问题
问题设计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比较文本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应在整合中提高设计问题的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善于比较设计问题
教师应建立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的坐标,根据同类题材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或从作品的字词、意境、气势、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积极进行问题的开发与设计。
(4)推敲细节设计问题
教学能否真正有实效,关键就在于对某些局部细节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在“求甚解”之处,细细推敲,寻找“精彩点”,设计好每一个问题。这样的细节可以是文章题目,可以是课文关键句,也可以是典型的行为和语言等。
2.立足学生,设计问题
(1)从“疑惑点”设问
“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抓住学生最可能产生疑惑的“疑惑点”设问,也可在引导学生自己生疑发问的基础上,设计出一些能帮助学生拨开思维迷雾的问题。
(2)抓“兴奋点”设问
学生本身就是课程资源,而且是课程实施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重视学生的自我阅读,特别是珍视学生阅读时的“兴奋点”。从学生阅读的“兴奋点”设置问题,易使学生视老师为知音,极快地融入问题的思考之中,高效地解决问题。
(3)抓“关注点”设问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水平的关系,他们对文本的关注点和成人不一样,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内心和理解去感悟文字,理解内容,捕捉收获,触摸情感,激活思维,从而有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对文本独特的解读。教师要善于揣摩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捕捉学生的“关注点”,围绕“关注点”的设问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主问题设计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根据教学推进步骤设计主问题
学生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的环节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由语言到手法的。对这些环节做一个梳理,拎出关键环节,大体有这样一个推进步骤:整体感知——局部品味——拓展延伸。我们可以据此设计主问题。
二、依据文体特征设计主问题
文体不同,教学的要求不同,教学的思路和方法也不同。主问题可以根据文体特点和教学重点设计,紧扣文体特征设计的主问题,容易抓住文体特征,容易让学生快速把握文体特征,形成解读这类问题的能力。
三、根据单元教学重点设计主问题
每个单元都设计有阅读训练要点,根据单元阅读训练要点设计主问题,能有效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使阅读训练走向高效。比如教学《安塞腰鼓》就可紧扣单元阅读训练要点设计有效达读阅读能力训练的主问题。
四、着重文本内容形式设计主问题 1.着重文本内容 问题设置紧扣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简洁醒目而传神,往往能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凡是体现思路,揭示重点,统率全文的题目一般都可作为设计主问题的突破口。
问题设置紧扣关键句:抓住在全文内容或结构上起重点作用的关键句来设计主问题,有利于学生提纲挈领,把握要点,探求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和选材立意的技巧。
问题设置紧扣文章主旨:任何文章都有主旨,文章所选的材料都是为主旨服务的,作者所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展现材料,就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旨。在设计“主问题”时,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主旨角度来设计。
问题设置紧扣人物形象:小说是要塑造人物形象的,抓住了人物形象,也就抓住了文章的脉搏,也就能带动学生对小说进行整体的把握与理解。
2.着重文本形式
问题设置紧扣结构脉络: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写作思路,并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加以体现。从文章的结构脉络入手设计主问题,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
问题设置紧扣语言特色:语言是文章的外壳,是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表露。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郡体现了作者一定的语言风格,或生动形象,或清新自然,或通俗易懂,或含义深刻,或幽默风趣,或富于人生哲理,或引经据典,或化用名
诗名言等等,从而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
问题设置紧扣创新思维: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一般的思维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进行主问题设计的方法
(一)抓住文章的线索脉络设计主问题。
1、抓住文章的思想内涵之线索设计问题。
文章往往是作者思想的载体,或表现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或披露黑暗冷酷的社会现实;或倾吐百折不回的执着追求;或书写酸甜苦辣的人生滋味;或吟咏恬淡温馨的居家生活;或高歌患难见真情的美好人性;或悲叹变幻莫测的人生际遇;或描绘博大智慧的自然宇宙;或斥责愚昧短视的浅薄之辈。梳理文章感情脉络,可以把握全文内容。
(二)抓住文章的标题、文眼设计问题。品味文章,就是“撮其精华,得其精骨。”即揭示文章本质,抓住“文眼”。所谓文眼,是揭示全篇题旨的文字,是映照全篇,把思想和艺术融成一体的凝光点,在构思中起到艺术聚焦的作用。品读文章,要抓关键发问。
(三)围绕文章的写作手法、语言特色设计问题。“学以致用”。学习课文的写作手法,对学生学写作文很有帮助。
(四)从人文思想教育方面入手设计问题
语文阅读教学猪瘟体的设计还可以从人文思想教育方面入手设计,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思想,增强人文思想意识。
1、可以从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思路的角度设计主问题。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作者的一种写作思路,并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得以体现。从文章的结构脉络入手设计主问题.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
2、可以从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的角度设计主问题。
在戏剧或小说中人物性格特点的赏析是非常重要和的,直接涉及到对戏剧和小说的主题的把握。如果单单问学生某某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学生往往难以找到突破口一下子概括出来,要不就是满足于从阅读提示什么的找个现成的词语给人物贴上标签,在学生的头脑中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
3、从对课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的角度设计主问题。
一般的文章中总有几句体现重点句子要去理解,从而或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揭示文章的主旨。对这样的句子的含义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整篇文章的解读。这些蕴含着文章深层含义的句子,有待于教师设计出各种阅读问题加以引导点拨,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以此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
4、从把握文章主旨的角度设计主问题。
5、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角度设计主问题。
1.要紧扣教学的重点设计主问题
教师在确定每一篇课文及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就要明确其中的教学重点,要把解决教学重点作为教学的主体任务。
从文章的主旨入手设计主问题是紧扣教学重点的捷径。
2.要为突破教学难点设计主问题
3.要依据学生的学情设计主问题
我们要换位思考,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过程,把自己的阅读感悟转化为学生的内化体会。因此教师必须将阅读策略转化为阅读教学策略,让学生“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朱熹语),感受言语生命的活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4.从课文的标题入手设计主问题
5.从关键词或关键句入手设计主问题
6.从事件的发展变化和人、事、理之间的关系入手设计主问题
这种设计适合于故事情节复杂曲折、人物众多、人物关系纷繁的叙事类作品。
总的来说,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就是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于明析之中透露出细腻,这种高屋建瓴的设计风格直指教学目标,有利于达到高效目的。
4、如何进行“主问题”的设计
为了更好的进行“主问题”设计,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文章,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
第一:从题目角度,抓住文眼,设计主问题,感知全文
对于有的文章,它的题目对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他是这篇文章的文眼,透过题目,你可发现文章的诸多内容与他有着很深的内在联系,所以此时,我们大可在题目上作文章,设计主问题,通过这一主问题的引入带动全文内容的。
第二:从结构角度,设计主问题,理清文章脉络
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有着作者的一种写作思路,并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加以体现。在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过程中,如果从文章的结构角度设计主问题,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 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
第三:从中心角度,设计主问题,摄取灵魂,突出主题;
一篇文章的写作,都蕴含着作者一定的写作意图:或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怀,或高扬人性的美好品格,或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或蕴含对世人的警示等等。这些蕴含在文章深层的主旨,教师就可以在这方面设计出阅读问题加以引导点拨,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以此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
第四:从语言角度,设计主问题,培养语感,体会文章语言风格。
语言是文章的外壳,是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表露。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都体现了作者一定的语言风格。有的生动形象,有的清新自然,有的通俗易懂,有的含义深刻,从而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为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有关的问题设计,对学生加以引导,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风格,领悟生动的语感,品味、赏析、学习、借鉴语言特色,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扣住教学的重、难点设计主问题 教师在确定每一篇课文及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就要明确其中的教学重点,要把解决教学重点作为教学的主体任务。紧扣教材重点施问,才能切中肯綮,把握教材要旨。如若巨细不捐,就会隔靴搔痒,抓不住要害而喧宾夺主。教师只有在上课时抓住重点来设问,才能减少设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而从文章的主旨入手设计主问题却是紧扣教学重点的捷径。
二、抓住文章的“两眼”设计主问题
首先,以“题眼”来设计主问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甚至是文章灵魂的再现。一篇文章的标题往往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抓住标题,尤其是标题中的关键词(题眼),常能得其要旨,理出主线,串起全文。
其次,以“文眼”来设计主问题。“文眼”是文章的“窗户”与灵魂,对于有“文眼”的文章,只要慧眼识“窗”,破“窗”而入,设计主问题找到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把握文章的关键处设计主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教师只要把握课文的某些关键处,诸如一个关键词,一个中心句,甚至是一处细节、某条线索,并围绕这些关键处去探究,对于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本,训练思维能力,掌握读书方法,都是大有裨益的。
四、依据学生的学情设计主问题
语文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告诉我们,要换位思考,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过程,把自己的阅读感悟转化为学生的内化体会。因此教师必须将阅读策略转化为阅读教学策略,让学生“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感受言语生命的活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五、巧借作家的“创作谈”和其他作家的评析设计主问题
作家的“创作谈”可以帮助我们原生态地了解作品;其他作家对作品的评析,往往结合丰富的生活经验,提出独特的见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第三篇:主问题设计
“主问题”设计之我见
一、由文章内在线索设计教学的“主问题”
《黄果树瀑布》作者对黄果树瀑布的态度经历了变化:不激动→无聊→激动→震撼→赞美,这是文章的一条情感线索,所以我们可以围绕这条线索来设计这问题。作者对黄果树瀑布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围绕态度找变化,继而找变化原因,找句子,理解全文,品味句子。
二、从人物形象入手设计“主问题”
《曹刿论战》也可以从人物形象入手设计主问题。“曹刿、鲁庄公是怎样的人?”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同时,鲁国取胜的原因,曹刿的战术思想等问题也得到了很好地解决。
三、从文章的主旨入手设计“主问题”
《爱莲说》可以从文章主旨入手提出问题。“文章怎样描写莲花的?体现了莲花怎样的品质?找出相应的句子。”其中“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是对莲的正面描写,是文章的主体,是重点学习的部分。相应的文章写菊写牡丹的句子也可以找出来,写菊写牡丹是对莲正衬和反衬,是对莲的侧面描写。
第四篇:研究文本,提炼主问题
研究文本,提炼主问题 深圳市南山区白芒小学 杨妹
[内容提要] 跨越式的语文课堂要求是一个高效的课堂,因为要在20 分钟内落实好课标,再用其他时间进行拓展阅读或者写话练习。针对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现状,提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多角度去精心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从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的质效。[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主问题
网上的文章也好,教学报刊也罢,围绕“提问”展开论述的文章很多。“提问”很受老师们的重视,关于提问的艺术也有颇多议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之所以成为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因为它既能引起学生注意与思考,又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学习课文语言的有效手段,同时,它还是教师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开启学生的心灵,增长学生的智力,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目标得以有效实施,获取更大的教学效益。我曾经做过这样的听课记录,只记录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从一开始的导入到新课学习,再到学后反馈,把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师提出的问题都记录了下来。你猜猜结果如何?教师在课堂上的问题竟达20 几个,这还不包括重复问的问题。一节课40 分钟,这样算下来不到两分钟就有一个问题,当然以上可能只是个例。但是从这一次的记录之后,我就开始有留意起在自己的课堂上的提问,发现我自己“满堂问”的现象也很严重。
这引发我的一个思考:课堂上的这些问题一定要问吗? 翻阅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研究文章,发现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问的问题结构、提问的切入点和提问对象方面。而提问的必要性似乎不够重视或被忽视。假如每一节教师都要提问二十几次的话,那么可以想象到整节课就是在师生的问答之中过去的。这样的课堂质效能高吗?答案很明显。针对小学语文课堂上出现的无用的、无效的、毫无启发式的提问,我认为很有必要在小学语文语文教学课堂上引进“主问题”的概念。“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它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余映潮《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同样需要“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有价值的问题。下面我将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总结中提出对提炼课文 “主问题”的一点想法。首先,文章的“主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 我认为有三个途径,一是教师精心设计,教师在课前就潜心研读文本,提炼出文章的主问题;二是筛选学生课堂生成的疑问,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疑问,学生们提出的问题经过教师梳理整合从而产生主问题;三是文本中的提示,小学课文中的黄色小泡泡中的问题,课后思考题目往往就是这篇课文的主问题。鉴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我认为在小学阶段教师精心设计的“主问题”更加有价值意义。这要求教师学会潜心研读文本,学会善于多角度进行设计问题。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前提炼出文章的主问题对于课堂的质效非常重要。那么,对于不同的文章该如何提炼主问题呢?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从课题入手。一篇文章的标题往往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选录入小学教材的文章更是如此,那么我们在提炼课文的主问题时就可以从课题入手,在课题上“作文章”。例如:《玩出了名堂》,我们可以紧紧抓住课题,提出“玩出了什么名堂?怎样玩出名堂?”引导学生深入细读课文,品读课文。我在教学《秦兵马俑》时,也是从课题上着手,提出通过读课文,你可以给题目加上什么样的定语?有的说是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有的说是类型众多的秦兵马俑,还有的说是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秦兵马俑。这样加定语的训练能较大地提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从而能快速抓住文本、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种提纲挈领的“主问题”设计,可以避免课堂时间的浪费,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显现了重要作用。
二、从文章的中心句入手。拿到一篇课文,经过认真研读之后就能够发现一篇课文中总有一两句关键的话,这样句子就是文章的中心句。抓住文章的中心句进行组织教学是很多小学老师的常用方法,因为中心句往往是文章的精华,是作者构思的结晶,蕴含了丰富的内涵。既然中心句这么重要,就要利用好中心句了。例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时,抓住文章最后一句话,那“鸟的天堂” 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句看似矛盾的话恰恰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为什么说“鸟的天堂” 的确是鸟的天堂呢?究竟它是指什么?为什么作者要这样说?再如:老舍先生的《猫》中有这样两句话: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小猫满月的时候就更加可爱。这两句话就将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凝聚在一起,通过对这两句话的分析、研读、理解,就可以将整篇课文的内容牵 引进来。那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就可以提出“为什么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为什么说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可以这么说,中心句就是文章的“纲”,纲举则目张。
三、从文章的拓展想象点入手。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文章的空白处质疑提问,拓展想象,补充空白,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形象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围绕“小钱心中会感激哪些人?”这个主问题,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潜心研读。教师结合学生交流的情况,引导学生由课文内容想开去,探究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心情。同时相机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这一部分,将地震危机仍旧存在的紧张与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从容镇定进行对比朗读,使学生在读中进一步提高认识,升华情感,引发共鸣。再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让同学们去想象周恩来从租界回来后想了些什么?引导学生走进周恩来的内心,体会周恩来当时内心的想法,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四、从课文的“矛盾”点入手。由于小学生在认知上的不足,一些文章课文中蕴含的现象、观点往往会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形成“矛盾”。于漪老师曾说过:“对立事物互相排斥,人们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如此。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所以,抓住课文的矛盾点来设计问题,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例如,《乌塔》这篇课文主要是讲了一个14 岁的德国女孩独身有利欧洲。这与同学们平时所接受的不要单独出去游玩,不要和陌生人谈话,时刻要警惕,注意安全有了很大的冲突。所以,在课堂上就有学生提出我认为乌塔的做法不好,我不赞成乌塔这样做的声音。我就“顺势”引导孩子进行围绕“乌塔独自一人游历欧洲好不好?”进行辩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说服对方”的过程中,不断要回归文本,寻求根据,这样可以很好地启发学生思维,有利于在更高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认识。再如:在教学《电脑住宅》这篇课文时,学生感受到了电脑住宅给我们带来舒适、方便的生活,同时也有不少同学提出疑问,电脑辐射对我们人体有危害,电脑住宅里安装了一百多台电脑,那危害岂不是很大?还有如果断电了,电脑不能够运作了,那么住宅是不是就瘫痪了?万一着火了怎么办?这一连串到问题与课文所要展示的电脑住宅的安全、方便、舒适矛盾了,这时,我让学生给电脑住宅进行改进造设计,想想怎样才能避免提出的这些问题。同学们兴致高了,一个个争着抢着说出自己的独特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深入了。提炼课文的主问题,还可以从其它角度入手,比如说:文章的结构、文章的某些联结点、作者的构思等等。在小学的语文课堂提出“主问题”,好像是一个细节问题、也好像是一个提问的技巧问题,其实不然。它是一个关系到简化教学头绪、减少阅读课堂教学中的大量的无效提问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问题。以“主问题”来带动整篇课文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方式,是真正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教师通过“主问题”的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有大量的时间去阅读课文、充分地思考课文,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宁鸿彬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2、余映潮《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 《中学语文教学》2003 年第5 期
3、支玉恒《我的备课心得》 《小学语文教师》2006 年第4 期
4、邵军《追求有效的“讲”》《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9 年第1 期
5、《欲把问设在何处——语文课堂教学提问切入点摭议》
http://hi.baidu.com/fqsyxxwhpdaimingcui/blog/item/252ecaf896e65608d8f9fd78.html
6、孙培亚《课堂“主问题”提出策略浅析》《小学语文教学》2008 年第7 期
7、林丽卿《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小学教学设计》2007 年1 期
第五篇:主问题教学研究述评
主问题”教学研究述评
【摘要】:
本文就“主问题”教学产生的背景、“主问题”及“主问题”教学的特点、“主问题”教学的意义、“主问题”的设计策略等四个方面对十余年来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有关“主问题”教学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梳理,同时就研究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空白做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
阅读教学 主问题 “主问题”教学 【正文】:
“主问题”这一概念,是湖北省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在1993年3月对徐振维老师《白毛女(选场)》教例评析中首次提出的。之后,余老师在《我对阅读教学”主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一文中指出:“‘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理解、品味、欣赏、探究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是能够让阅读研讨深深进入课文的教学问题。”“‘主问题’最大的教改意义就是能用精、少、活的提问激活课堂、创新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 “所以,对‘主问题’的研究实质上是对课堂教学最关键的技术问题的研究。” ⑴钱梦龙老师也曾说,在阅读教学中,要通过对课文的认真分析,找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把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使语言、篇章等方面的学习都成为达到中心目标的过程或手段”。
继余老师之后,全国不少语文教师对这个课题进行了广泛地研究,并且以论文的形式阐述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浙江方建辉在2007年6月的《校长阅刊》中发表了《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探微》,在“主问题”的内涵特点、“主问题”对于阅读教学的意义、设计“主问题”的切入点、“主问题”设计的注意点等四个方面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湖北省公安一中祝中清在 2007年9月《中学语文教学》中发表了《“主问题”设计研究的教改意义》,非常简明的阐述了“主问题”设计在实际教学中的积极意义:有利于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有利于单篇课文的整体阅读,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等。
一、“主问题”教学产生的背景
在传统阅读教学中,字词的积累,标点、语法、修辞等的分析,文学以及文化常识的识记等等,烦琐、细碎、杂乱。有些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某个重要的语段就能列举几个或十几个问题,知识点“沙化”现象严重。由于这样的教学大多带有静止、孤立等弊端,其着眼点往往不能牵一‘练’而动全“篇”,缺少指向于渗透文章的“合力”。⑵
新课改以来,教师的问题意识得到了不断的强化,问题教学成了语文阅读课教学的一个主要手段。但是现实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往往随意、简单又零碎无序,导致学生的思维只能以线性的定向的方式运作,学生被教师零散的问题牵着鼻子走,师生教与学的目标均不明确,学生对文章的阅读犹如蜻蜒点水,浮于表面,很难深层次地领悟文章蕴含的美。当然,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就更难以形成了,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余映潮老师曾历数的传统教学的弊端:“‘步步为营’的一个个提问成为牵引着学生向教师的‘板书’设计靠近的阶梯”,“‘提问群’的接连出现成为帮助教师绵延自己滔滔讲析的桥梁,‘随口而至’的问与答没有丝毫的美感和激发力,成为桎梏学生创造思维的网络。”⑶
针对这些现象,余映潮老师提出:“我们应有强烈的改革提问设计的意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碎问碎答’的危害年深日久,几乎所有的阅读课堂教学充满‘问答’,甚至有些优秀的教学
设计和教案实录,也显得提问过多,内容过浅。”⑷
笔者认为,正是在新课改精神的刺激下,阅读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时候,“主问题”开始被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所关注。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探寻“主问题”教学的意义,希望改变当前课堂教学上“问题”泛滥的现状,通过设置尽可能少、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更严谨、更高效地把握课堂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余老师的“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和强化自己把握教材的水平和课堂对话的能力作为努力的目标。
但是,在老师们的研究背景或教学现状的分析中,只是比较多的例举了当前阅读课堂存在的问题,对问题的成因却缺少必要的探究和归纳,这无疑影响了研究的深度。
二、“主问题”及“主问题”教学的特点
所谓“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它指的是课文研读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主问题’教学则是指在阅读教学中,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的提问或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⑸与平时我们所说的问题教学相比,具有自己的独特性。
1、江苏的方建辉老师认为“主问题”有几个较为明显的特点:
1)精练的概括性。“主问题”须是经过教师反复研读课文,针对文章重点内容高度提炼的结果,也是教师对课文个性化理解与反复思考的结晶。它对课文重点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对学生理解课文起关键性作用。
2)可探究性。“主问题”对学生理解课文,以及课堂教学过程都要有内在的牵引力,并能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3)内在的逻辑性。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教师精心构思与合理安排的。一节课中几个重要的“主问题”的出现,符合文章本身规律,也符合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具有内在的逻辑性。⑹
2、邵军老师则认为综合性、情感性、开放性、最近性是“主问题”的主要特征: 1)综合性。“主问题”是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综合考虑而设置的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从而给学生搭建一个自主读书、自我领悟的平台。
2)情感性。“主问题”的设计,要求在提示中重视情感性,让学生愿意读书,愿意动脑,愿意表达。换言之,就是问题“能奋力搅动学生的思维”。
3)开放性。“主问题”设计的落脚点并不是在问题的答案上,而是通过“问题”的提出,指导学生积极地读书、思考、感悟、表达。所以“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的。
4)最近性。教师预设“主问题”时,应尽可能地了解学生对所学文本的经验、认知、需求等实际,努力使问题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⑺
3、我们浙江宁波东海实验中学王剑平老师通过大量的课堂实践,提出了: 1)“主问题”对课堂的活动和教学内容有较强的牵引力,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主问题是纲,是鱼网的总绳,一牵起它,网眼便都可以张开来了。
2)主问题往往贯穿课堂始终,不会像随意而发的问题那样转瞬即逝。主问题引发的每一个子问题都能构成课堂上的一个教学活动板块。
3)主问题的设计可以节省一定的教学时间,让学生更充分地进行读、说、思等活动,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⑻
4、章林华老师认为以“主问题”引领为重要品读手段的阅读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1)信息集约。“主问题”阅读教学一改传统语文教学字、词、句、篇面面俱到、枝蔓丛生的局面,根据教学的主干内容,显现一个或几个需要学习探究的“主问题”,让学生围绕“主问题”展开各种学习活动。它对于简化教学头绪、提高教学效率有重要作用。
2)高度整合。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往往按知识点肢解课文,以求得“逐点落实”。而“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是经过高度概括、提炼的,是一种能引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
3)自由生成。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以居高临下的条分缕析的“讲深讲透”为己任,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而“主问题”教学体现了“尊重学生”创新的教学关系,学生享有充分的自由,能够充分体会到语文学习中的求知感、创造感、成功感。⑼
这些老师在进行“主问题”研究实践的过程中,从各自的角度对“主问题”及“主问题”教学的特征进行了归纳,简洁而明确。让我们能够从这些凝练而富有条理性的文字中,比较充分、全面地了解“主问题”教学的特点以及“主问题”有可能对于我们的课堂所发生的积极影响。确实,正是因为“主问题”具有概括性、可探究性、信息集约、自由生成等特点,才能有效矫正语文的阅读课堂,避免课堂支离破碎或流于形式;才能从整体上引发学生的思考,减少繁琐的无效或低效的教学环节,使课堂有舒展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就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思,而不是蜻蜓点水似的匆匆而过。这样的课堂才是轻松有效的。
三、“主问题”教学的意义
十余年的教学探索实践证明,“主问题”设计和以“主问题”为线索的阅读教学在教学改革过程展示了其独有的优势。
1、余映潮老师认为“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主问题”教学现象对教师把握教材的水平和课堂对话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主问题”的广泛运用将从大面积上改变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习惯。它具有如下作用:
1)“主问题”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理解、品味、欣赏、探究,是能够让阅读研讨深深进入课文的教学问题。
2)“主问题”有利于课堂上“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由几个“主问题”组织起来的课堂阅读活动呈“板块式”结构,每一个“主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都具有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力,都具有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
3)“主问题”最大的教改意义就是能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激活课堂、创新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对“主问题”的研究实质上是对课堂教学最关键的技术问题的研究。⑽
2、余映潮老师的学生,同样来自湖北的祝中清老师认为:
1)“主问题”有利于简化头绪、突出重点。“主问题”设计在“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这是因为“主问题”设计是用少而精的关键问题组织阅读教学的,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洁,教学环节简单,能有效地保证教学的重点。
2)“主问题”有利于单篇课文的整体阅读。主问题的本质特点就是它是主要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局”的关键问题,它强调的是对课文的整体牵引力;到位的问题总是能够轻便有力地牵动对全篇文章的整体感知、整体理解和整体赏析。
3)“主问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因为有些教师习惯于满堂讲,满堂问,满堂灌,学生为烦琐的分析所苦,为零碎的提问所累,为预设的板书所困,很少有时间进行充分的自主阅读。“主问题”相对于满堂讲、满堂问、满堂灌而言,优势在于能让学生充分
地占有时间,每一个“主问题”都能形成一次持续时间较长的、深层次的阅读活动。在用“主问题”设计的课堂中,教师由讲析为主改变为以艺术设计、艺术调控、艺术点拨为主,学生由被动接受为主改变为围绕几个“主问题”进行充分的阅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能够在听、说、读、写、思等大量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培养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⑾
此外,运用“主问题”教学不仅可以节约大量时间,更重要的是可让学生学会在整体阅读中养成快速切入抓住文章(材料)主旨的阅读习惯,逐渐形成快速阅读、快速把握、快速写作的能力,走上“快读快写,读写双快”的道路。⑿
在以‘主问题’为线索的阅读教学中,由于一般性提问的‘量’的大大减少,课堂活动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内容,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可以说,‘主问题’最大的教改意义就是能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或问题将学生深深地引进课文,激发学生研讨的热情,从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活动。”⒀
从上面的摘引中我们可以看出,继余映潮老师提出“主问题”这一概念之后,许多一线的语文老师,在将“主问题”引入自己的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主问题”对于学生的意义——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活跃学生的思维,对于理解教材的意义——便于对教材进行整体的把握,对于课堂教学的意义——使课堂目标明确、容量增大、结构严谨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多的思考和尝试,并进行了比较精炼而详尽地归纳。当然,这些思考更多的是对于余映潮老师思考的一种解读,或者说是将余映潮老师所提出的一些观点具体化、操作化。
笔者认为,以“主问题”为中心线索贯穿语文的阅读教学课堂,环环相扣,有较强的思考价值,而且可以很好地避免了两种极端现象的出现:一是老师过多讲授,学生成为被动接收的容器;课堂只有教师的“预设”,没有学生灵动的“生成”或者有“生成”也只是流于问题的表面或流于形式,学生参与的激情没有得到有效激发,因此课堂上缺少个性化的体验。二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引领下,语文课堂出现过度放开的现象。课堂上,老师一味地强调学生的自主,生动活泼有余却中心不明确,学生真正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而通过“主问题”组织教学,语文课堂便实现了有的放矢,真正成了老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主问题”出现在课堂上,是教师在明确课堂教学目标、了解学生真实需求基础上的精心“预设”的结果;由“主问题”而引起的课堂活动,是学生灵动的“生成”。学生围绕“主问题”产生的生成,能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这样的课堂,不仅可以对带动整篇课文的阅读思考、品味,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且使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教学重点突出、课堂结构严谨、课堂密度增大,有助于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在由“主问题”牵引的阅读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高度精炼和有着充分预设的。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实际需求,细致深入的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主旨,全面了解教材的板块与整体结构,这样才能独立而又系统的围绕目标和学情设计出高价值的“主问题”,才能更好的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这个过程,能够成为教师自主学习、自我提升的过程,这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四、“主问题”的设计策略。
“主问题”是贯穿课文的线索,也是一堂课重点内容的集中体现。但是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习主体,对教材解读各有侧重;而不同的教材、不同的篇目对于学习的要求又各不相同。因此,每一个教师对于相同的文章、对于不同的文章,其设计“主问题”的切入点也各不相同。
1、从标题入手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甚至是文章灵魂的再现。一篇文章的标题往往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例如在《智取生辰纲》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通过阅读圈点文章,真正走进文本,把晁盖、吴用等智用天时、智用地利、智用矛盾、智用计谋等很好地探究出来了。这种提纲挈领的“主问题”设计,对提高教学效率显现了重要作用。⒁
2、从结构入手
理清文章的结构,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从而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文章的能力。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本文作者描述了童年时期的两种不同生活,为什么先写“百草园”的生活,后写“三味书屋”的生活?这两种生活调换位置写可以吗?由此启发学生思考按照时空顺序结构文章的好处。这种居高临下鸟瞰式的“主问题”设计,可以使学生充分地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阅读能力。⒂
3、语言品析入手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主问题”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赏析、品味、领悟作品的语言特色,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风格、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孔乙己》教学过程中,根据小说末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提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问题一出,学生们抓住“大约”和“的确”这一对看似矛盾的词语,兴趣盎然地边研读课文,边积极思考,判断真伪,寻找依据,深入分析外显语言中隐含的信息。⒃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帮助学生掌握品析语言的方法,形成良好的语言风格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在引导学生品析语言时可以这样设计主问题:“诗圣杜甫曾说过:‘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我国历代文人学子写诗时向往的一种境界。古人写诗尤其讲究锤炼字句,在关键处炼得好字,可使诗句含义丰富,韵味深长。下面我们也来感受一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出塞诗语言上的神韵。请找出你最喜欢的两句诗,看哪些字或词用得妙,用着重号标出并思考妙在哪里。⒄
4、从文章的某些连接点入手(比如一个词语、一句话,甚至一个过渡段,尤其是一些关键词或关键句,一般都能揭示课文的主旨);或者紧扣教学的重点设计主问题;或者为突破教学难点设计主问题;或者依据学生的学情设计主问题;或者从事件的发展变化和人、事、理之间的关系入手设计主问题。总的来说,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透露出细腻,这种高屋建瓴的设计风格,有利于达到高效目的。⒅ 从前面摘引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对主问题设计策略进行研究的均为一线教师,他们以大量的课堂实例为依托,针对不同的文本,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有效的切入,这对于单篇文章的理解和把握具有积极的作用,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可仿用。但是,以上“主问题”的设计策略仅仅针对某一片课文而言的,它所围绕的是单篇文章的重点,缺少了针对篇、单元、册,乃至整个初中阶段教学目标的系统思考、计划。
综上所述,“主问题”教学研究对于阅读课堂的教学改革,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推广价值。当然,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课题研究同样是一个漫长的、需要逐步完善的过程,“主问题”教学研究中的一些空白,比如“主问题”设计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如何适配、如何通过“主问题”的设计促进
教师的自我提升和专业成长等方面还有一个很大的空间,需要我们慢慢地去填补。
笔者认为,课堂是一个多种因素集结的地方,更是各种学识、能力、智慧不断碰撞以产生新的知识、能力、智慧的场,因此,在进行“主问题”设计与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要将文本教学目标的落实与“主问题”的设计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主问题”的设计紧扣篇章的教学目标,以落实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要与篇章的教学目标适配。
其次,“主问题”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学习需求,充分考虑课堂的开放性,能有效容纳学生积极主动的课堂“生成”;以帮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体验、自主提升和自主发展为目标。
2、要认真处理好几个关系:
教师自身能力与“主问题”的设计之间的关系;简化教学步骤和强化主题之间的关系;达成文本教学目标的同时,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之间的关系。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我们只有在充分考虑影响课堂教学的诸多因素的基础上,对“主问题”教学进行全面、广泛、深入地探究,才能更好地挖掘“主问题”设计的策略以及“主问题”教学对于阅读课堂、对于学生学习、对于教师自我提升的意义,让“主问题”真正成为落实新课标的一根有着支撑作用的拐杖,让我们的阅读教学真正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让我们阅读课堂不断展示出新的生机和独特的魅力。
【参考资料】:
⑴ 余映潮.我对阅读教学”主问题”的研究与实践【J】.中学语文教学.2007(9):46 ⑵ 章林华.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和思考【J】.案例.2006(6):20-21 ⑶ 余映潮.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7—8)⑷ 余映潮.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7—8)
⑸ 余映潮.我对阅读教学“主问题”的研究与实践【J】.中学语文教学2007 ⑹ 方建辉.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探微【J】校长阅刊2007(6):70-71 ⑺ 邵军.一瓶一钵足矣【J】.教育与教学研究 . 2009年23卷11期:117-118 ⑻ 王剑平.谈谈课堂教学中的主问题【J】.语文教学研究 2004(12):29-30 ⑼ 章林华.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和思考【J】.案例.2006(6):20 ⑽ 余映潮.我对阅读教学“主问题”的研究与实践【J】.中学语文教学2007(9):46 ⑾ 祝中清.“主问题”设计研究的教改意义【J】.中学语文教学2007(9):48 ⑿ 陈小东.课堂教学中的主问题设置【J】.课堂教学 2006(11)⒁ 章林华.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和思考【J】.案例.2006(6): ⒂ 章林华.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和思考【J】.案例.2006(6):20 ⒃ 章林华.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和思考【J】.案例.2006(6):20-21 ⒄ 梁飞燕.语文教学如何巧设“主问题”【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22卷第1期: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