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的内涵及特征

时间:2019-05-12 21:26: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的内涵及特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的内涵及特征》。

第一篇: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的内涵及特征

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的内涵及特征

摘 要:“主问题”是指在阅读教学中能从学生整体参与的角度或者对教学内容整体理解的角度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的重要提问或问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能达到“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能够有效简化、优化教学思路,避免随便的连问和简单的碎问。

随着“主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和认同,以及阅读课堂上运用 “主??题”教学发挥的重要作用,研究 “主问题”的文章越来越多。教育界和学术界对 “主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了 “主问题”的概念、特点、功能、设计原则、设计策略、设计角度、优化策略、注意事项等方面,这些研究论文还进一步对小学、初中、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问题”进行了研究,甚至还有细分。但是,高中生的语文基础薄弱,课堂教学参与度低、效果差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改善和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笔者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分析和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研读,再结合高中语文教育的特点,进一步明确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的内涵及特征。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内涵;“主问题”特征

“主问题”这个短语从语法上来说它的中心语是 “问题”。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提出了一个鲜明的概念,即 “学习性问题”,强调 “学习性问题”的首要特点就是 “存在矛盾的信息或情境”。而在完全不同的语境下的发问只会造成那种无法激发思维的阻碍和困难。老师的作用在于从中能看清客观矛盾并善于激化矛盾,可以将学习矛盾转化为学生意识中的认知矛盾,转化为学生自己的问题。

从学生的学习上来说,问题必须是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思考,并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东西。它必须满足这样几个条件:首先,它必须是学生还没有彻底弄明白的,是学生在探求未知的过程中所不能迅速地、自然而然地实现的目标,因此要诱发学生在认知上的疑难困惑感和内心深处的急切感;其次,它必须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思考,并能引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能快速深入地探究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最后,它必须与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相联系,让学生感觉到它与自己的已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只要在现有认知的基础上经过自己一定的努力就能达成的目标。

那么,对于我们语文教学来说,每一篇文本都有许多问题,例如: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这里的每一个点都可以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问题,但是学生不同、文本不同、教学目标不同,教学所要针对的问题就会不同,而且每篇文本可能不止一个教学问题,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语文知识全部涵盖,必须有所取舍。这就需要处理几个教学问题之间的关系,找出能起到领导作用的问题,即“主问题”。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是“主问题”呢?

从“主问题”的作用上来看,“主问题”是能够对教学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问”或“话题”。或者说,“主问题”是能指引学生认真细致地阅读文本、思考文本的主要问题、重点问题或核心问题。或者说,“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能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者学生整体参与的角度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的重要提问或问题。

从备课的环节上来说,阅读教学的“主问题”应该是教师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学生的学情以及语文阅读文本而确定了学生学习知识点以后设计的,是建立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上的、能够把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不断引向深入的主导问题或主线问题。

从教学的完整性、整体性上来讲,“主问题”是与某些老师在课堂上问得过于随意、问得过于简单和问得过于琐碎而相对的。它所指的是能从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上以及全体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整体参与度上而设计的、能够引领和指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的重要问题或关键问题,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

从功能和作用上强调,能够引导和调节学生汇报阅读成果的问题,发散式思维的问题,或是能够引导学生比较深入地梳理课文的内容,提炼知识,增强能力的是主问题,也可以称为文章的核心问题。

综合上述,“主问题”要着眼于学生对文本学习的参与度、对文本的阅读方式,还要着眼于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笔者参考一些老师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分析,把主问题的特征概括为“五个力”。

一、主导力

主问题的 “问”中有着丰富而充分的知识暗示,学生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循着暗示进行阅读文本、思考问题、分析归纳知识、有效答问,在主问题的主导下,整个教学思路和教学层次都很清晰,学生探求的热情也能最大限度地被激发。

二、凝聚力

主问题教学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所有学生都可以尽情地享用这个平台所带来的学习乐趣,充分展现自我的才华。因此要形成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凝聚力,提高全体学生参与课堂阅读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能够长时间地沉浸在研读课文的乐趣之中。

三、牵引力

主问题可以规避以往教学中所提问题的弊端。它是设计者在着眼于文本整体内容和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而设计出来的具有很强概括性的教学问题,它对文本的阅读教学具有极强的牵引力。它犹如网纲一般把散落在文本各处的知识点按照内在的逻辑性依次提起,使得整个阅读教学活动紧凑、清晰而且高效。

四、支撑力

设计主问题的最初目的就是试图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来阅读文本、理解文本,解决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教学持续时间短暂、对文本理解只浮于表层而不够深入的学习现象,每一个主问题的呈现都能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较长时间的阅读、理解、分析、讨论和交流,每一个主问题的教学活动都是较为完整的教学活动板块,它对文本的阅读教学活动具有极强的支撑力。

五、扩张力

在阅读教学中所设计的主问题,是与文本的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阅读教学具有极强的扩张力,能促使学生细心阅读、积极探索、踊跃思辨。主问题可以引领课堂的教学进度,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了强大统领作用。

总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课文、勾画句段、思考讨论、辨析归纳、举手发言,整个课堂学生们都积极参与其中。基于它的统领而串联起对整个文本的教学,使得整个课堂教学思路清晰、过程紧凑,也使学生不仅学有所得,更是在学习中获得精神的愉悦。

作者简介:

张绪露,江苏省宿迁市,江苏省淮北中学。

第二篇:高中语文教材特征

高中语文教材特征浅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所以,这一次在实验区,衡量一套教材编写成功与否,或者是探讨一套教材的特色,首先应该看它是否创造性地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那么,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与旧的语文教材相比较下有什么特征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目标方面

旧的教学大纲,把目标定在提高“语文能力”上面。“语文能力”即“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90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即平时所说的“听说读写”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把目标定在提高“语文素养”上面。“语文素养”可以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去理解,即具有基本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学习语文的方法和习惯,对语文的情感态度和对语文价值的认识。

课程标准也提出“语文能力”,那“语文能力”是“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而“应用能力”可以理解为原来的“听说读写”能力。

二、课程性质方面

旧的教学大纲,强调语文的课程性质是“工具性”。90大纲认为“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2000大纲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三、课程结构方面

1.课程标准以模块为学习单元。

旧的教学大纲,语文课程是以学期为学习单元,3年6个学期6册教科书。新的课程标准,语文课成是以模块为学习单元,1个学期2个模块,5个学期,10个模块。

2.课程标准开设大量选修课

在高中阶段语文的10个模块中,5个模块必修课5册教科书10学分;5个模块选修课10多本教科书,学生可以选修4个模块4册教科书得8个学分。

开设这么大量的选修课,可以说是这次课改实验的最大的动作、最大的难点。我们要非常用心地对待这个问题。

四、课程教法方面

旧的教学大纲,多数是从“教”的角度提出要求的,例如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反对注入式,提倡启发式等等。

新的课程标准,除了从教师的角度提出要求外,还从“学”的角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课程评价方面

旧的教学大纲,90年代以前的大纲是教育测量的理念,批判应试教育以后,21世纪提出“不要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惟一的评估依据”,“语文考试,要着重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发展性评价。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语文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评价应充分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开展自我评价”、“采用不同的方式”等等。

第三篇:学会学习教学的内涵和特征

学会学习教学的内涵和特征

学会学习教学的内涵

学会学习即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是注重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来促使学生主动、和谐、富有个性地发展成人的教学。其主导思想是在教学中,通过教学使学生不仅学习而且学会学习,使教学由“教”到“不教”,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活动。

学会学习不仅要求学生要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要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理解和感悟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想、情感;而且要在这个过程中学到如何才能获得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学会学习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全面和谐成长,成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主人。

学会学习教学的特征

学会学习教学不仅具备一般教学的基本特征,还要突出以下特征:

1、整体性

要重视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完整性,重视学生生命的整体性。强调学生是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他们是作为整体的人来实现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在教学中不能把学生当做接受知识的工具,也不能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更不能不考虑学生的原有发展水平或满足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而是要着眼于学生作文整体人的整体成长和发展。

2、主动性

要强调师生主体地位额突显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尤其强调教学过程中的激发、培植、强化、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逐步成长为能够自我成长与发展的主体。

3、导引性

人非生而就会有效学习,因此学会学习离不开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与帮助,学会学习强调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逐步学会自主、独立地成长。

4、前瞻性

学会学习不仅着眼于学生眼前的学习过程及收获,更要关注他们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是立足于学生发展的现状,促进学生当下的进步,并关注学生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进行教学。

第四篇:高中语文“主问题”式阅读教学实践探究

高中语文“主问题”式阅读教学实践探究

马永刚

(东莞高级中学,广东 东莞 523128)

【内容提要】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手段,然而“问什么”“怎么问”却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有效性。本文针对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结合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教学,从多个角度阐述“主问题”提问法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意义。【关键词】

主问题 理解主题 把握结构 赏析语言 读写结合

一、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现状分析

提问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沟通、推进教学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在语文课堂上,没有哪一个教师不运用提问,也没有哪一个教师不重视提问。关键的问题是“问什么”“怎么问”。

目前高中语文课堂的提问,存在着这样的弊端:其一,提问频率过高。据郑桂华老师所做的一项统计,即使是一些提问较少的老师,一节课的提问次数都会达到30次,而提问次数多的老师,一次课会提问近80次。其二,问题难度偏小。如“孔子是哪国人?”、“三苏是指哪三位文学家?”这样的问题比比皆是,还有教师习惯于提这样的问题,如教师说“此时无声”等待学生齐声答“胜有声”,“大家觉得这篇散文美不美?”等。其三,提问方式陈旧。讲到散文,就问“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讲到小说,就问“主要人物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文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而这种过滥、过浅、过旧的提问,难免会使课堂支离破碎、文本索然无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摒弃繁琐的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自主感受课文内容。”

“主问题”式阅读教学摒弃了阅读讲析过程中成串的连问、随意的追问和简单的碎问,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抓住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共同参与,广泛交流,而教师则作为“平等中的首席”,让“预设”与“生成”紧密结合,同学生一起与文本展开深层次对话。

二、“主问题”式阅读教学的含义及名家范例

“主问题”式阅读教学,是指在阅读教学中,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文本内容更集中、更深入地理解、谈论、品析、探究和创编的提问方式。它是相对于课堂上成串的连问、随意的追问和简单的碎问而言的,在阅读教学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统领作用。

陶行知老先生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不少语文教育的名家就“主问题”提问法开展阅读教学为我们提供了范例。

罗易老师执教《静女》,从对这首诗的一组截然相对的评论入手,引导学生对此诗做深入而细致的研读。罗老师设计的”主问题”是——孔子评价《诗经》的内容说:“诗无邪”,也就是说《诗经》中所有的诗都很健康;但作为儒家学说继承人的理学大师朱熹却说《静女》是“淫奔期会之诗”,那么《静女》到底是健康之诗,还是邪恶之诗?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这次约会的时间是白天,地点是城隅,约会时静女表现得有几分羞涩、有几分调皮,所赠送的礼物只是彤管和荑草,而男子并没有因为这些礼物轻而不高兴,从而得出男女主人公之间是一种纯真美好的感情,因此作品内容无疑是积极健康的。罗易老师的这一“主问题”式的教学设计和课堂驾驭都有一种“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大气,而且让学生研读、探究的眼光深入到了课文的每一个角落。

作为“主问题”式阅读教学的提出者,余映潮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多次曾运用这一教学方法,如《小石潭记》的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教学、《沁园春·长沙》的教学等。钱梦龙等其他语文教育名家也曾就“主问题”式阅读教学进行课堂设计为我们进行过很好的示范。

三、“主问题”式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究

(一)从理解主题的角度设计“主问题”

对文章主题的把握往往是读者阅读理解的重点,自然也就是我们阅读教学的重点。而散文恰恰是以含蓄为美,其主旨就更加难以琢磨,学生在阅读散文时经常会有“一头雾水”的感觉。笔者在执教必修一散文单元时,尝试运用“主问题”式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把握散文的主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荷塘月色》的教学,笔者设计的“主问题”为——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讲到:“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可以一言蔽之。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主脑既得,则制动于静,制繁于简,一线到底,万变不离其宗。”著名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读文学作品如果抓不住主旨,则相当于没读。”《荷塘月色》这篇散文的主旨究竟是什么?你的依据是什么?虽说这一“主问题”还是在问散文的主旨,但笔者之所以在提问前做很长的铺垫,主要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荷塘月色》以“含蓄美”著称,其主题历来众说纷纭,且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散文单元的第一篇,也是学生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学到的第一篇主旨如此隐晦的散文。如果按照传统的提问方式只是简单问“这篇散文的主旨是什么?”学生很可能会觉得又是老生常谈,自然也就难以激发学生深入文本、独立思考及自由表达的潜能。

对冰心的晚年力作《霞》的教学,笔者设计的“主问题”为——作者起初将“May there be enough clouds in your life to make a beautiful sunset.”这一使自己惊心的句子译为“愿你的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来造就一个美丽的黄昏。”后来为什么又说这个sunset应当译成“落照”或“落霞”?与传统的提问相对比,笔者的提问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对这一“主问题”的思考正是把握本文主旨的突破口,也就更容易促使学生深入文本,领悟“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互相依托的”等人生哲理。这样,学生不仅把握了本文的主旨,而且学习了精读的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二)从把握结构的角度设计“主问题”

每个文本都体现着作者的写作思路,然而有的文本篇幅较长,有的文本脉络不容易被把握,对这些文本的阅读学习,学生往往会觉得有难度。从把握结构的角度入手设计“主问题”,有利于单篇课文的整体阅读,从而提高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能力。

不少学生觉得《黄州快哉亭记》中有关“楚襄王与宋玉谈论风”这一段与上下文似乎没有太大的联系。笔者在教学中先后设计了两个“主问题”:前一次笔者设计的“主问题”为——快哉亭以“快哉”命名有哪三方面的原因?学生很快便捕捉到了“亭上风景之快”和“古人风采之快”这两点,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又把握到了“人生境界之快”这一更为重要的原因。这样,有关“楚襄王与宋玉谈论风”这一段的引出作用也就很明显了。然而,笔者发现,《小石城山记》和《黄州快哉亭记》这两篇经典散文是选修二教材中相邻的篇目,且两篇都较为简短,于是笔者将它们放在一起展开教学,设计的“主问题”为——《小石城山记》和《黄州快哉亭记》在结构、写作背景和情感表达上有哪些异同?柳宗元和苏辙的思想境界,你更景仰哪一位的?学生很快把握到了两篇共同的先写景后抒情的结构特点,但几乎所有学生都更加仰慕苏辙的超脱和旷达,而认为柳宗元只是在抒发一种身遭贬逐的不平之鸣,笔者启发学生认真思考文章结尾处的 3

“是二者,余未信之”,学生反复揣摩了这篇看似极其简短的文章的前后联系后,对柳宗元思想境界的认识发生了转变。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意识到了精读文本是改变简单化、模式化思维的重要方法。

《段太尉逸事状》是一篇篇幅较长的古文,难免会使部分学生望而生厌。在教学中,笔者没有采用传统的“字字讲解、句句落实”的串讲方式,也没有提“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这样的问题,而是用一个“主问题”来引导学生自学这篇古文。这一“主问题”为——本文共记叙了段太尉的几件事情?从中可以看出段太尉是怎样的一个人?学生带着这一“主问题”阅读文本,很快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也抓住了“文本的核心价值”,即主人公段太尉不畏强暴、关心民生疾苦、为官清廉的个性特征;与此同时,学生还受到了段太尉外柔内刚、智勇双全的人格魅力的感染。

(三)从赏析语言的角度设计“主问题”

简单地说,语文就是一门语言学科。文章的语言,或清新自然,或生动形象,或幽默风趣,或含蓄隽永,对语言的品味赏析应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或许正是由于难的缘故,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语言赏析被忽视的现象一直存在。笔者通过“主问题”设计,使学生感受语言魅力,赏析语言风格。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画面清丽淡远,音韵和谐婉转,可谓“文中有画”、“文中有诗”。这篇文章的“语文核心价值价值”,应是“让学生真正感受本文‘文中有诗’的特色”而绝非文言知识点的积累。鉴于这一特点,笔者设计了这样两个 “主问题”——第一,将喻良能的这首诗改编成一篇微型美文,然后与课文一二段对照,感受本文“文中有诗”的特色。(喻良能《村居夜坐读王右丞〈山中与裴迪书〉爱其清婉,有魏晋风味,因集其语作诗一首,亦老坡哨遍之义也》:景气既和畅,故园殊可依。远山映清月,曲水涵沦漪。寒犬吠如豹,村舂闻自机。因思曩昔友,携手同赋诗。)第二,试着将第三段改编成一首格律诗,体味本文“文中有诗”的特色。这样,学生不仅读懂了文本,更读出了文本的美,即把握住了文本的的“语文核心价值”。

对于《滕王阁序》这样的巅峰之作,笔者之前的教学竟然要么以串讲为主,要么以诵读为主。对这篇“顶峰上的顶峰”若以串讲为主,则无异于“用手术刀解剖美人”;而若以诵读为主,毕竟此文是一篇繁难之作,烂熟于心也未必能解其意。为此,笔者设计了这一“主问题”——《滕王阁序》为何会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可从音韵、意境、情感等方面大胆假设并加以小心求证。这样,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迸发着思维的火 4

花,从而达到了简化教学头绪、突出教学重点的目的。

(四)从探究发现的角度设计“主问题”

对于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文化知识积累的高中生,培养其深入思考、探究发现的能力无疑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特别强调“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

鲁迅先生的《祝福》,有着不朽的思想主题和文学价值,然而学生往往或因对鲁迅不感兴趣、或因作品难度过大而对文本停留在机械、肤浅的理解层面上。执教本文时,笔者并没有对其进行面面俱到的分析和讲解,也没有按照传统的教法大谈封建礼教的含义及其戕害民众的反动本质,而是对这篇9000多字的经典名篇删繁就简、选点突破,用两个“主问题”分别统领这两个课时的教学:第一课时通过“为什么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这一“主问题”,让小说主题的把握和人物形象的分析在探究过程中悄然完成;第二课时则紧紧围绕“如何运用反复手法刻画人物、渲染气氛、揭示主题?”这一“主问题”,与学生讨论和点评精读述评(即第一课时的作业),从而加深学生对反复手法的作用的感受和理解。两节课都在“主问题”的引领下,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满,于明晰之中透漏出细腻。

莫泊桑《项链》的教学,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你认为这串项链拯救/断送了一个()的玛德尔德?对这一“主问题”探究,既涉及到了小说主题的探讨,又兼顾了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且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深入思考、自由表达的开放空间,让学生学习了探究的方法,体验了探究的过程。

(五)从读写结合的角度设计“主问题”

目前,关于“主问题”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在阅读教学领域。而笔者尝试将“主问题”提问法与读写结合训练相联系,也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如何更好地搭建阅读与写作之间的桥梁?如何通读大量阅读使学生“操千曲而后晓声”?这是笔者长期以来的教学困惑。2012年4月,“高中语文分课型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课题组开展读写结合专题课,笔者再次尝试解开这一困惑。笔者为学生准备的阅读材料包括龙应台的《目送》、林清玄的《四随》、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汪曾祺的《葡萄月令》和毕淑敏的《我所喜爱的女性》等5篇名家美文,以及《我与常识的音符》《我与故事》《好奇心》《八 十八 二十八》等8篇各省高考满分作文,这13篇看似

风马牛不相及的文章约21000字,笔者以《借名家美文 铸考场佳作》为课堂题目,用一个“主问题”统领所有选文、贯穿整个课堂。这一“主问题”为——选择这5篇“名家美文”和8篇“考场佳作”中的一两篇说一说哪些内容让你印象最深刻,为什么?这堂课在一个学生易于思考、乐于表达的“主问题”的交流中,达成了归纳文章“并列式结构”和“生活化选材”特点的学习目标,还当堂训练了“板块式记叙文”片段写作,培养了学生“为写而读”的意识,指导他们学习了“读中学写”的方法。

2012年11月,我校举办“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规定的说课篇目为著名画家陈丹青的《笑谈大先生》,全文洋洋洒洒13000多字,然而,笔者发现,这篇文章篇幅长,难度小,因此笔者打算利用它上一节读写指导课。经过反复研读和精心设计,笔者提出了这样的“主问题”——这篇写鲁迅的文章,为什么可以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学生围绕这一“主问题”研读文本、各抒己见,不仅弄清了作者认为先生“好看”、“好玩”的依据,感受了先生“既具传统精神又有现代特色”的人格内涵,更为重要的是,学习了文章“角度新颖独特、对比恰到好处、事例典型生动、结构清晰严谨、语言亦庄亦谐”的人物刻画手法。整个课堂不蔓不枝、直中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且真正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有效对话。笔者凭借这一独特的教学设计,获得了学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四、结束语

总体而言,“主问题”式阅读教学既有“删繁就简三秋树”的精练之妙,又有“领异标新二月花”的新颖之美。但“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对“主问题”式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并不排斥其它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此外,能否设计出精彩的“主问题”,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扎实的学养、是否具备对学情准确把握的能力。只有不断加强自我提升,才能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抓住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笔者的以上浅陋之见,主要是将近期的教学探索做一总结,对语文课堂提问研究作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郑桂华.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J].中学语文教学,2008(3). [3]余映潮.说说“主问题”的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04(7).

[4]余映潮等.阅读教学“主问题”研究与实践笔谈[J].中学语文教学,2007(9).

[5]晏晖.语文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J].教育导刊,2009(8).

第五篇: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一、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与指导思想

江泽民同志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揭示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培养目标。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问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三个面向”和“四个统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

二、素质教育的若干基本特征

学习和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我们认为素质教育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1.特征之一:面向全体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改变那种只重视升学有望的学中的做法。

素质教育不是面向部分人而是面向全体人;它不是英才教育,而是国民教育;不是选拔教育,而是普及教育;不是淘汰性教育,而是发展性教育c它并不反对英才,但反对使所有的教育成为英才教育的模式。在素质教育中,教师是伯乐.要发现优秀的苗子,但教师首先是园丁,要呵护每一株幼苗。在素质教育中,“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每个学生都是可以培养造就的。

我们的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强化普及意识,淡化选拔意识。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依法为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条件和受教育机会。学校和教师,则要努力使每个班和每个学生都得到平等健康的发展。

素质教育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每个人都在他原有的基础L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这样素质教育也是差异性教育。素质教育面向每个学生,就是面向每个有差异的学生。换句话说,素质教育要求平等,要求尊重每个学生,但素质教育不赞成教育上的平均主义和“一刀切”。成功教育’等教育实践可以说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体性要求。

2.特征之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应试教育”在”一切为了分数.一切围绕分数”的思想指导下,必然具有片面性。素质教育则要求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要求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并重.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等,要倡导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宽松的条件,克服那种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和美育,在智育中又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例,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的轨迹。要努力使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所指出的:”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是辩证统一关系。素质教育中的全面发展,就个体而言,指的是“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划统一;就群体而言,指的是“共同发展”与“差别发展”的统一。在教学中,要把群体培养目标与个体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把培养优秀人才的任务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任务统一起来。要把合格率与优秀率结合起来,在保证合格率的基础上提高优秀率。

全面发展的实质是最优发展、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不是齐步走。应该说,分层教学、能力分组是一种既能适应个别差异又有较高效率效益的教学组织形式。这和传统意义上的快慢班有本质不同。从目的看.传统的快慢班实际上是一种英才教育的模式,而分层教学、能力分组则着眼于使每一个人都在原有基础上一得到发展;从教育资源配置看,传统的快慢班中快级享有教育资源分配优势,而能力分组中,教育资源的分配是公平的甚至是补偿性的;

3、特征之三: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江泽民同志在庆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的”五四”重要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他还反复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99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民族创新精神的复兴,关键在于教育、素质教育要完成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特殊使命。优秀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建立在普遍的人的创造性的基础之上,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培养每个人的创造性,另一方面要为培养能够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为此,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讨沦式和自发式教学,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高等学校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要在培养大批各类专业人才的同时,努力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尤其是要下功夫造就一批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了.以带动和“还进民族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说,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攻是培养创新人才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改变那种只重书本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

要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洽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要政纪工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增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课程、教材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各级各类学校在加强学科教学中实践环节的同时,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和改进对学生的生产劳动和买践教育,使其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培养实践能力.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建立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制度。中小学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动手能力;职业学校要实行一教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高等学校要加强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活动以及社会服务活动、利用假期组织志愿者到城乡支工、支农、支医和支教。社会各方面要为学校开展生产劳动、科技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要加强学生校外劳动和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

4.特征之四;发展学生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性的培养是以学生主动精神和个性的健康发展为基础的。素质教育是弘扬人的个性和主体。注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力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这也是马克思全面发展学说中的应有内涵—一人的发展既是全面的,又是主动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正如《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说;’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目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这里表达了世界范围内对主体生教育的关注。

从促进学生主动精神和个性健康发展出发,素质教育不是把学生看做知识的被动接受器,而是看做知识的主人;不仅仅把学生作为认知体,更重要的更本质的是它把学生作为包含认知方面和非认知方面的完整的生命体。它要指导学生怎样做人,要为学生指导完整人生,要形成学生的人格力量和精神风貌。

从促进学生主动精神和个性健康发展出发,素质教育必然要求遵循教育的个性化原则。各级各类教育都要坚持因材施教。高等教育更要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在出人才的问题上。要鼓励和支持冒尖,鼓励和支持当领头雁,鼓励和支持一马当先.这不是提倡搞个人突出、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合乎人刁一成长规律的必然要求。必须坚决克服用“一个模子”来铸造人才的倾向。

课程是教育的心脏。根据促进主体性与主动精神发展的要求,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而不是学科平心、教学是课程的实施,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因而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教师要明确自己教学的目的,也就是为什么而教。他不仅要为学科的系统性负责,更要为学生的发展和幸福负责,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负责。因此,也必须逐步改变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的倾间,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就学生的学习而言,则不仅是继承性学习。更是创新性学习。

需要指出的是,素质教育注重学生主动精神培养,注重个性发展,并不是只重视人的发展需要,不重视社会发展需要。成熟的教育科学认识中要防止矫枉过正,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认真分析可以发现.‘应试教育”一方面不尊重人,另一方面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应试的”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不能适应社会需要,更扭曲了人的发展,才引发了对“应试教育”的批评。而素质教育,不仅重视人的发展需要,而且重视社会发展需要、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统一起来了。

5.特征之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时代向着二世纪飞奔。由新技术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新变革,促进了人类生产能力的飞速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而由新技术发命带来的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职业的广泛流动性.则直接形成了一个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时代。“终身教育”这个概念起初应用于成人教育,后来逐步应用于职业教育,现在则包括整个教育过程和人的发展的各个阶段。在长达终身的教育过程中,学习期与劳动期的交替将更经常。终身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也是打开21世纪大门的一把钥匙。为了主动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知识经济社会的变化,为了缩小知识差距和培养”知识型劳动者”,为了 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而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必须建立终身教育体系,这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正如世界银行报告中所指出的:”新知识的爆炸、技术进步的加速、竞争的不断加剧,都使终身教育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为了缩小知识差距,社会必须保证全体人民都能接受基础教育,并为人们提供一生中不断受教育的机会。基础教育是建立一支身体健康、有机术和灵活的劳动大军的基础,基础教育之上的终身教育使得国家能够不断地评估、适应和应用新知识。” 在21世纪的学习化社会中,惟有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并创造未来。素质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c教是为了不教,素质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现在的一般发展,不仅重视学生现在一般发展对于未来的发展价值和迁移价值,而且重视直接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正规学校已经不再是一个学生为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知识和技术需时时追加和更新,学习伴随人的一生。因此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不仅要给学生知识,而且要给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

三、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几个认识问题 1.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如何看待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回答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不是对立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理解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这两个前提性概念。在前提性问题上认识不一,就去争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不是对立等问题,是没有意义,也没有结果的。

关于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已有明确解释。

关于“应试教育”的涵义,虽然还并未完全达成共识,但也已经有一个相对权威的理解。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这一纲领性文献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这一法律性文件中,在许多论文中.”应试教育”一词均被打上引号,表明它有特定的内涵,是特指义,被作为一个贬义词来使用,指偏离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

把”应试教育”作为一个贬义词理解.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自然是对立的。这里需要说明:素质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根本否定,但不能说素质教育是对现行教育的根本否定,因为不能说现行教育就完全是”应试教育”,不能简单地在现行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划等号。

有的同志认为,“应试教育”也能培养人的素质,因此不能说”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对立的。确实,“应试教育”也能培养一些素质,我们姑且可统称之为“应试素质”。“应试素质”应该说也是素质整体的一部分,但不能由此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看待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关系的着眼点;不应是某些应试教育内容不身而应是整个办学指导思想。“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在指导思想上是根本不同的。“应试教育”关心的是如何考高分,关心的是应试能力,它不关心其他能力甚至排斥其他能力,它只知道工具的、功利的目的,而不知道本体的、内在的目的。在“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甚至可能发生监考教师鼓励学生考试作弊及其他弄虚作假的现象。而素质教育是有灵魂的,它关注内在目的,不仅关注素质,而且关注对素质的驾驭,不仅关注工具目的,而且关注本体目的,一个不能割裂的整体。因此,虽然应试素质可以作为素质整体的一部分,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却是对立的。(如同“片面”与“全面”)

2.实施素质教育,批评”应试教育”,并不是否定以往的基础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批评”应试教育”倾向,不是要整个否定过去的教育,这一点必须加以说明”应试教育”是一种抽象概念,反映着教育中的一种现象。

“应试教育”不是对我国现行教育的概括,而是对我国现行教育中存在着的以应考为目的而产生诸多弊端的教育现象的概括。“现行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现实存在,其间有成就的方面(元疑这是主流和第一位的),也有问题的方面,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而“应试教育”则是对”现行教育”这一现实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弊端的概括与抽象。

批评”应试教育”倾向,不是要整个否定现行的教育。事实上,建国 50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广大教育工作者努力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人才,我国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的巨大成就。

教育发展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还表现在质量、效益上。我国中小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系统掌握是较扎实的;在现行教育中有很多优良的传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进行教育改革,探索出如“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谐教育”、”创造教育”、”情境教育”、’主体教育”等一批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教育模式和学科教学整体改革经验,一些地区还积极开展了区域性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实验,取得了重要经验。这些改革在深度和广度上、直在持续发展,为进一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口号的提出,没有否定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没有否定过去的成就;相反,正是在过去成就基础和各项改革探索基础之上,才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在充分肯定现行教育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应当承认,现行教育中也确实相当普遍地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在一些地方还相当严重,在局部地区甚至愈演愈烈/应试教育”倾向体现出的是以考试为手段,以分数为标准,以选拔为目的的那种教育模式。教育为应试模式所左右,实际上是功利主义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c它违背了《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原则,影响了国家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贯党,已经产生了诸多危害。学生是直接的受害者,他们最有切肤之痛。为了少数而牺牲多数,这不必说;即使是对于尖子学生,他们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课业负担很重,创造性和个性爱好得不到发展,成为片面发展的受害者。

应该看到,近年来,”应试教育”倾向在某些地方愈演愈烈。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我国教育界的同志对比较激烈的批评性意见格外敏感,不太情愿承认已熟悉多年的传统做法有根本改革的必要。但作为一个理性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持一个客观的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应试教育”倾向的存在,有教育内部的原因,也有教育外部的原因,板子不能都打在教育部门身上,更不能都打在学校和教师身上。”应试教育”倾向的成因是复杂的。对造成“应试教育”倾向的原因要作社会的、历史的分析,要辩证地、发展地看问题。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面阐述。在充分肯定我国基础教育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看到”应试教育”倾向的存在;在看到”应试教育”倾向存在的同时,看到”应试”竞争的社会根源与”应试教育”倾向成因的复杂性、综合性,大家也许就可以以一个相对平静的心态,理性地看待我们的教育。

3.实施素质教育的外部条件

有同志认为,素质教育的确很好,但过于理想化,是乌托邦。还有同志认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外部条件尚未具备,”应试教育”有其土壤.因此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景持怀疑态度。实施素质教育的外部条件是否具备?这就要分析”应试教育”的成因。应试教育”倾向的成因是复杂的。仅就教育外部而言,至少有两点需要分析。首先,”应试教育”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高等教育资源不足,高等教育供求关系过于紧张,这是造成”应试”竞争的直接原因。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扩大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扩大受高等教育机会上,必须解放思想,充分挖掘潜力,以改革促发展,尽一切可能积极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但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是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的。从生产力水平、现代化要求、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情看,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充分发展还有一段路要走。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论断是深刻而精辟的。我国现阶段社会生活中的很多矛盾根源都在于此,“应试教育”的产生,其根源也在于此。高考招生对基础教育的影响,“应试”竞争,正是这个主要矛盾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和表现,也就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受高质量高层次教育的需要与现有教育资源、教育能力相对不足的矛盾。因此,”应试教育与其是一个教育问题,不如说是一个社会问题。“发展是硬道理”,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才能为解决好社会主要矛盾提供条件。

其次,还要看到劳动用人制度对现行教育的导向作用。高等教育供求关系过于紧张,但为什么人们不顾一切地追求高等教育?这与学历本位的用人制度密切相关。不管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如何,只要获得了较高的分数,升了大学,便能获得较高的利益(如地位、待遇、奖励、发展机会等),刺激了人们的行为。所以,要从根本上扭转“应试教育”的状况,必须进一步改革劳动用人制度,如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所指出的,这是“当务之急”;要给由于种种原因没能上大学者以同等竞争机会,建立学历与能力并重,重实际、重素质的用人制度。这实际上也是调整人们物质文化需求期望的方式。当然也不能矫枉过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局面来之不易,不能造成误解。如果仅仅着眼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对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实施素质教育也许会悲观:如果积极改革劳动人事制度,则会给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宽松环境。实际上,市场经济重实际、重素质,因此市场经济的本质呼唤的是素质教育。何况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自己的职业责任感,可以说,实施素质教育的外部条件正在具备,而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也就是素质教育的历史条件完全成熟的过程。

4.实施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

现有关于素质教育的许多驳论,多是以对素质教育的误解为前提的。比如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要区分作为具体方法的考试”和作为指导思想的”应试教育。考试既可以为”应试教育”服务,也可以为素质教育服务。素质教育否定”应试教育”倾向,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取消一切考试,而是要改革考试的目的、内容和方法,健全和完善教育评价制度。邓小平同志说:‘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同检查产品质量是保证工厂生产水平的必要制度一样。当然也不能迷信考试,把它当做检查学习效果的惟一方法,并且要认真研究、实验改进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使它的作用完善起来。”这是对待考试的正确态度。

教育评价总是需要的•有教育就需要有教育评价。素质教育评价要依据为实现党的教育方针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目标来进行•因此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评价,而是更加重视改进和完善教育评价制度,包括考试制度及其改革。

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基础教育待别是义务教育阶段.要强调水平考试,以面向全体。同时中考、高考作为选择或选拔性考试也要改革,以真正选拔出优秀人才而不是仅仅只看考试成绩,如果说考试作为指挥棒在目前还是不可避免的话,那么这个指挥棒应该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教育评价全面了,教育便易全面;教育评价关心素质,教育便也关心素质。

5.实施素质教育会不会降低教育质量

由于有的同志在这个问题上心存疑虑,对实施素质教育还持有保留态度。判断实施素质教育是否会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首先要看据以评判、衡量教育质量的 标准,即教育质量观。如果以一种片面追求升学的质量观来评判,会有一种回答;如果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质量观来衡量•则又会有。种回答。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应该取一种什么样的教育质量观。

显然,在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基本素质的质量观下,素质教育不会降低教育质量。素质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追求的是使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应付考试。突出强调的是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而不是让学生只会记忆机械发展。这怎么会降低教育质量呢?素质教育的立足点就是要充分考虑如何更好地满足未来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会降低教育质量。

实施素质教育不仅不会降低教育质量,而且单就升学率而言,从长远看,尤其是高考制度进一步改革以后,未必会受到影响;素质教育与升学率并无必然矛盾。素质教育并不赞成或鼓励不及格,分数低不是教育质量高的标志:实施素质教育,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不再把学习作为负担,身心素质得到提高和加强,这最符合教育者的根本利益,即或从考试分数的角度看,也不是相相桲的。成功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其升学率未必会受到影响甚或还可能提高。无论如何,升学率不应是学校的第一追求,全面提高素质才是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升学率不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惟一指标而是指标之一,高的升学率不应是教育的终极目的而应是素质教育的自然结果。

有的研究者不是怀疑素质教育本身会降低教育质量,但是却担心现实教育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会降低教育质量。可略举几例:

例一,有的担心删减教学内容、降低课程难度会导致教育质量下降。这里有一个质量观的问题。删减教学内容、降低课程难度的结果,会出现”原来的学生会的,现在的学生却不会”的现象,对此,我们的看法是,为了适应当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适应学习化社会和终身学习的要求,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要教给学生最具基础价值和发展价值的内容,而不是教得越多越好,更不是灌得越多越好,无须要求学校讲授越来越多的内容,教学重点应集中在最基本的科学基础知识上,并且更有效地把它教好。当前中小学必修课程门类过多,选修课程过窄,教学内容较难,过于偏重分科的学科体系,忽视综合性及应用性内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忽视实践等问题。并由此带来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因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其中包括适当精简教学内容,适当降低课程难度,突出并更新具有基础价值和发展价值的内容。这不应被视作教育质量的下降,所谓”有所不为而后有所为”。

例二,有的研究者担心教育评价中用等级分制代替百分制,会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其实,这里的担心是不必要的。现在我们提倡小学阶段改百分制为等级分制。将百分制改为”优、良、及格、不及格”的4等级分制或其他3等级制、5等级制,客观上区分度低了,相应地分数的激励、刺激机制也就弱化了。但这一般不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反还可能保护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卸却了压力,换来了动力。特别是这项改革淡化单纯考试竞争,淡化单纯分数意识,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和全面发展:有利于学校端正办学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这项改革具有现实针贬意义,是现阶段小学考试改革的方向。当然记分方法并不是最根本的,百分制与4分制、5分制是度量上的不同。不能简单地说百分制就是”应试教育”的,等级制就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的还是考试目的与内容的改革。

例三,有的人担心正面鼓励性的评语代替传统的评语,会使学生听不得批评,滋生骄、娇二气,不刻苦学习,从而导致教育质量下降n这种担心也是不必要的c正面引导式的鼓励性的评语能给学生温暖和鼓励,符合小学生年龄阶段心理特点,最大的好处则是鼓舞了学生的自信,使他们愿意继续去发扬优点和改正缺点。这看起来是评语的改革,其实是教育观上由不尊重学生到尊重学生的转变。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而且.正面鼓励性的评语也不是只讲优点不谈缺点,而是要把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尽量多地尊重一个人,也尽量严格地要求一个人,可以防止出现”骄、娇二气”,形成学生积极健康的自我概念。

例四,有的人担心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会”一刀切”,并因照顾学习困难学生而影响优秀学生的发展,从而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其实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并不主张”一刀切”。素质教育中的面向全体,正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使每个人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天赋和兴趣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因此,素质教育并不是忽视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发展,相反它十分重视因材施教,并通过因材施教而真正实现面向全体.不会降低教育质量。

6.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发展特长

需要指出,个别地方或学校有一种倾向,好像一提到素质教育就是要开设选修课,开展课外后动,就是发展特长。一些研究者由此而对素质教育表示疑虑,并担心导致教育质量下降我们认为,将素质教育仅仅理解为开设选修课、开展课外活动和发展特长,是狭隘的不全面的。这些学校主观上是想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如是不完全的。选修课、课外活动、发展特长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也包含在国家课程计划之内,常常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但这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如果说发展特长是素质教育的话,那么它还是素质教育之末,而不是素质教育之本。前面提到的素质教育的那些基本特征,包括面向全体、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促进 学生主动精神和个性健康发展、着眼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等,才是对素质教育思想的最关键要求。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还是课堂教学。也可以说,发展特长、开设选修课。如果不作正确理解的话,那么它也许会成为下一次”减负”的对象。素质并不仅仅指”特长”,而是全面素质:素质教育并不仅仅是选择,更重要的是学会选择。”选择”是重要的,但是“学会选择”更重要。(选自《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

下载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的内涵及特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的内涵及特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主问题

    我眼中的语文教学“主问题” 王爱芳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一节语文课往往是由一个个问题来支撑整个课堂交学过程的。教师大量的无效的“问”和学生无效的“答”在课堂上广泛......

    有效小班化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有效小班化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一、有效小班化教学的内涵 (一)小班化教育的名副其实 小班化教育是一个现代教育学概念。“小班化教育是指在现代教育价值观念和现代教育理论指......

    基于自主预习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探讨

    【摘 要】阐述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内涵和设计原则,对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优化设计做初步探索,提出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优化设计策略。 【关键词】自主预习语......

    《孔乙己》“主问题”教学设计

    《孔乙己》“主问题”教学设计 【设计缘由】:《孔乙己》作为鲁迅先生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历来以其构思剪裁精巧出众,意蕴丰厚耐人寻味而为广大学者所研究。1956年,《孔乙己》......

    人本管理内涵与特征

    人本管理内涵与特征一、人本管理的内涵一般认为,人本管理是一系列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活动的总称,它是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相对应的概念。笔者认为,人本管理......

    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蔚为大观。数千年来,它伴随着中国人的发展与进步逐渐成形,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中国人的立身处......

    蒙牛企业文化特征、架构、内涵

    一、企业文化价值与意义1、企业文化与企业的关系 企业文化建设是蒙牛企业运营成功的核心,所谓企业依赖文化发展与生存,企业文化改变一个企业。 2、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1)团队共......

    蒙牛企业文化特征、架构、内涵

    蒙牛企业文化特征、架构、内涵 3、什么蒙牛是的特征:有胸怀、有远见、有思维、有品格 4、胸怀:草原一样辽阔(胸怀多宽,事业多宽) 5、远见:雄鹰一样高远(登高望远,举重若轻) 6、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