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紧扣材料内涵,主深入有序分析
紧扣材料内涵,主深入有序分析
新材料作文是近年来高考作文普遍采用的题目形式,虽然说这类题型允许学生从材料的任意角度出发展开写作,但题目所呈现的材料应该始终是议论的出发点。现实中,许多同学在写作时往往只是从材料中找到材料所体现的某一种观点,然后通过各种例子来证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这样的材料分析实际上并不理性,材料体现的观点并非一个不可辩驳的、绝对正确的观点,而应是一个供我们分析的对象。换言之,题目中的材料是供我们分析讨论的对象,而不是一个现成的观点,对材料的分析是议论思维的生发点而非归结处。因此,分析材料不应该被材料牵着走,而应该客观地审视材料,对材料所暗示的判断进行合理分析。
对于题目材料的分析,我们应注意发现材料中有意义的问题或可探讨的问题。而所谓“发现材料中可探讨的问题”可以是对材料表现出的现象的正面解释,也可以是对材料表现出的不合理的态度进行反向质疑。对材料的分析应该站在材料外进行,对材料进行联系实际的客观理性的思考。在这个基础上,展开对这个问题的分析,阐释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分析问题核心概念的内涵,不断将问题与材料表现出的其他现象相联系进行分析。这样,议论自然就走向了深入。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在一个博士QQ群里,有人提问:一滴水从很高很高的地方自由落体下来,砸到人会不会把人砸伤?群里一下子就热闹了起来,展开了各种公式、各种假设、阻力重力及加速度的讨论,足足讨论了一个多小时。
这时,有人淡淡地问了一句:你们没有淋过雨吗?
群里突然死一般的寂静„„
五分钟后,群里显示此人已被群主移出该群。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解读
对这一则材料的分析,首先应该抓住材料中的不同主体。这里有提问者,有热衷于讨论的一群博士,有说出淋雨经历的人,还有群主,从不同的主体出发关注材料都可以发现值得分析的问题。审题,首先是找到材料中有价值的问题,而不是验证材料的正确性和真实性,立论应该建立在对材料反映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的分析中。
从材料来看,其中最容易发现的问题应该是“为什么一群博士会对一个人人都曾经历过的淋雨体验进行复杂的讨论”。从提问者的问题来看,他们是从纯理论的假设出发,忽视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他们常年所接受的学术训练的影响,使他们习惯了理性分析的思路,进入了定势思维的桎梏。从这一方面入手,可以谈为什么会产生定势,如何避免消极的定势的话题。
而从另一面看,这群博士所做的分析是不是全无意义呢?倒也未必。对日常生活现象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本就是追本溯源的科学精神的体现。虽然一个淋雨的体验就可以得到结论,但这也阻遏了科学探索的继续。这种看似脱离实际经验、显得无意义的探索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如果对问题的思考都只停留在现象与经验的层面,科学理论就不会进步发展。这里也正折射出中国古代理论科学不发达的原因――我们忽略了远离现实功用的理论层面的思考。
从材料反映出的另一个现象――“五分钟后,群里显示此人已被群主移出该群”也可作为一个问题的发端。为什么群主将说出淋雨体验的人拉出了博士群?简单地说,这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但再往深处分析,这里可能有两种心理:第一是为了维护这个博士群体的整体尊严,选择性地剔除揭示真相的少数人,这是一种阴暗而有害的心理,可能导致夜郎自大、唯我独尊的问题;第二是认为缺乏理性分析精神的人没有资格与他们一起讨论问题,他们对世界的理解永远停留在现象的表层,还对理性的深入思考进行嘲笑,有碍于科学理论的发展进步,这是对科学价值的一种坚守。
当然,我们进而思考,是否淋雨的体验就真的能回答“一滴水从很高很高的地方自由落体下来,砸到人会不会把人砸伤”的问题呢?从地球的现实环境看,天空的高度是有限的,雨滴下落过程又会受到空气阻力等影响,当然不会砸伤人。但我们也都有被雨滴砸疼的体验,如果在一个高度可以无限延伸,又是真空的理想实验环境下,雨滴下落只受重力加速度影响,那完全可能伤到人。所以,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其实还受到一个问题前提条件的制约。从这里也可以谈从实际出发的观点。
问题作文
狂想人生庄子扬
材料中的问题是很有意思的想法。常言道,“滴水穿石”,水滴连坚硬的石头都能撼动,难道不能伤人吗?结论当然是可以。但也正如那人所说,雨水已经从够高的地方落下了,但雨水确实都不能伤人。这是因为我们接触的生活中,至今没有一滴水能从更高的天空自由落体下来。设想,倘若在茫茫宇宙中,有一颗引力足够大、充斥着密度远小于空气的气体并且存在水的星球,自由落体的水滴能否伤人?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一大重要因素。创新需要打破思维枷锁,需要想象。没有想象力的人类社会,无疑是蒙昧的、原始的,抛掉幻想,等同于思想上的闭关锁国。
问“你们没有淋过雨吗”的人,恰好反映了中国现下年轻人的重弊――想象力匮乏。但是他们并不以为意,因为这份缺失,被外人弥补了。中国自古地大物博,百姓总能在动荡的社会中觅得生机,王朝确立初,也能安居乐业,丰衣足食个数十年。封建制度以及中华天生的优势导致了国人想象力的禁锢。而今思想解放,老一辈的建设者壮大了祖国,我们大多也不居安思危。想象力匮乏便匮乏吧,让欧美的各类“疯子”弥补吧,信息化水平之高,数小时内就能让先进产品公之于世。于是,电影创新等好莱坞便是,手机升级等苹果便是。诸如此类,国人的想象成为跟风模仿。
未来如何,谁也不知,难道就真的得过且过?现下资源紧缺的问题尚不致命,各国还能联手应对。可一旦应对不当或是应对不及时,也许又有战争爆发。那时凭着想象贫乏的后辈,如何抵御外强?这样的想法兴许太远太夸张,但还是具有合理性。而假如没有似乎更不合理的“人能上天”的想象,还会有飞机的出现吗?即便可能有,但是必然要推迟数十年甚至更久。
想象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当然,想象一定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否则就容易落人类似“永动机”的泥沼巾。我们这一辈年轻人,恰逢青春激扬的年纪,面对信息化的高度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把握时机,成为时代的领头羊。
标题突出了要讨论的核心话题,但对中心论点的反映不够明确,可进一步摆明态度。
“水滴石穿”的例子关键在水滴时间的长久,并不能说明材料中高处下落的水滴的问题。举例类比不当。
从材料内涵跳跃到“创新需要打破思维枷锁,需要想象”,中间缺少过渡分析,逻辑上转折得较为生硬。
“恰好反映了中国现下年轻人的重弊”,如何“恰好”缺少说明。虽然点到材料,但并没有结合话题进一步分析说明,而是立即转向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这样固然表现出了文章立足时代的特点,但对材料的分析就显得浅薄了。
对缺乏想象可能的影响进行分析,但分析缺乏具体的原因阐述,而是使用“那时凭着想象贫乏的后辈,如何抵御外强”这样义正词严的反问来替代原因的分析。
能辩证地思考想象的意义还是好的,但文章的后半部分基本就抛却材料不谈了。
升格建议
文章提出的观点较为新颖,也有时代意义。但是立论的分析显得较为薄弱,没有能够充分分析材料反映出的问题,应注意提升对材料表现出的现象的解说,同时在联系现实阐发问题时,应注意与材料现象的本质是否一致。不应为了追求时代感而弃题目材料于不顾。同时,对原因的分析应落实到具体的理由上,而不是靠修辞来表现雄辩。
发展呼唤想象庄子扬
材料巾的问题是很有意思的。现实生活巾确如那人所说,雨水已从够高的地方落下了,但雨水确实都不能伤人。但倘若我们设想,在一个理想的实验环境下,引力足够大,高度无限高,自由落体的水滴能否伤人?这恐怕就是可能的了。
所以,这个看似一语道破天机的人实际上不过是被常识折断了想象的翅膀,现实生活以外的情况被主观地无视了。
但人类的每一步前进恰恰需要超乎实际的想象。如果我们都固守着人没有翅膀不可能飞上天的常识,飞机又怎么能被发明出来呢?没有想象力的人类社会,无疑是蒙昧的、原始的,抛掉幻想等同于思想上的闭关锁国。
更值得注意的是笑话中的这个群体――博士。他们是时代与社会的知识精英,他们的研究代表着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向,他们的研究总与未知相连接。因此,他们比任何人都更需要想象力。对于他们来说,想象力便是研究前的假设。有多大胆的假设,科技进步便有多大的可能性。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于是,问“你们没有淋过雨吗”的人,恰好反映了当下中国义化的重弊――想象力的匮乏。集体打鬼子、到处婆媳闹,反映着缺乏新意的电视剧制作;四处买断外国节目版权,反映着原创综艺节目的尴尬;学术论文抄袭屡屡曝光,较之前文,立论的态度更加鲜明了。
简明扼要的语言分析出了材料中的关键问题。删去了不恰当的类比。
分析材料后,点出材料中的关键问题,引出文章的核心关键词。
在普遍意义上阐释想象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实例说明,同时揭示缺乏想象力的弊端。
进一步缩小话题,切中材料的主体――“博士”这个群体。在特殊意义上阐释这个群体更需要想象力的原因,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让文章论据多元,同时增强了说服力。
揭示材料反映的现象的现实联系,将议论导向现实,有强烈的时代意识。列举了当前中国缺乏想象力的表现,探索了缺乏反映着学术界的萎靡„„但我们还不以为意,因为这份缺失,被外国人弥补了:电影创新等好莱坞便是,手机升级等苹果便是。但这么一来,民族文化如何发展?生活的需要是想象的动力,如果说历史上的封建专制与中国自然资源的天生优势导致了国人想象力的禁锢,那么在思想解放的现在依然不敢想,甚至不愿想,那最终导致的就是不会想了。当世界文化快速进步的时候,我们若原地站立,终究是要被抛下的。最终也必将如那个说下雨的人被移出博士群一样,被世界文化所淘汰。
想象是当代国人不可或缺的。当然,想象不是空想与狂想,它应该有一定的理性依托,否则就容易落人类似“永动机”的泥沼。我们这一辈年轻人,激扬青春的年纪恰逢信息化的高度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把握时机,成为时代的领头羊。
想象力的某些原因,并点明了想象力缺乏可能带来的严重影响。在议论过程中不忘扣住材料,从材料中引发现实问题,又将现实问题归结到材料上。
文章不断分析想象之必要,至此也对想象的条件做了进一步限制,表现了议论的客观与理性。
升格点评
这篇文章更能体现出对题目材料的严密分析。文章的话题来源于对材料存在的问题的阐释。同时,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作者找到了材料中存在的问题与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的一致性,这就使得文章的分析过程可以扣住题目材料一层层地往下延伸,同时又表现出积极的时代意义。
第二篇:关于紧扣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抓教学内涵建设(推荐)
紧扣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抓教学内涵建设
陈锡宝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07/7)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高职院校党政领导班子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把学校的发展重心放到内涵建设、提高质量上来,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主动置身于地方经济建设,创造性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培养能适应职业岗位的高技能人才,应该成为高职院校坚定不移的办学目标,也是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总体目标。而在建设的基本思路上,大体可以归纳为“两手抓”,即一手抓教学主要模块的改革与建设,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管理方式改革等等;一手抓师资队伍建设,树立多元化“大师资”理念,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教学内涵建设的关键——“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对于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来说,培养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是教学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上海城市管理学院的具体做法是:确立一个原则,两条腿走路,搭建三个平台,四层面人员虚拟。学院确立“加速培养、积极引进”的原则,加大师资队伍在知识技术应用上的整合力度,不断健全师资培训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和企业实践制度。两条腿走路是指鼓励教师通过培训、在职教育等形式,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技能水平;通过产学研结合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科技应用能力。产学研结合主要解决三个问题:教师能够直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设备现状及发展趋势,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通过向一线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教师可以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加快教学改革;企业通过让学校定期选拔骨干教师到单位挂职实践,把先进的科学理论知识带到企业,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搭建三个平台:一是师资信息平台。建立包括行业高级专家、技师、高级技师等专业技术人员的师资人才库。二是师
资供需交流平台。建立教师联聘制度,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专业人才,充实兼职教师队伍。三是以核心层和部分紧密层教师为主的学科带头人建设平台。
高职院校由于规模、资金等方面的原因,难以承担人力资源中的招募、维持、开发等巨大成本,只好转向于谋求学校外部智能资源的联合。人员虚拟就是指学校借助于外部的智力资源(专门人才)与自身的智力资源相结合以弥补自身智力资源不足的一种虚拟形式,是一种典型的“借脑”、“借智”的虚拟经营。这种做法在人事管理上打破了传统的组织界限,只要条件满足,虚拟智力资源使用起来灵活方便,降低了使用成本。所谓四层面人员虚拟是:聘请专家做顾问;利用优势高校的专业人才;“租赁”高级专业人才;与企业人员进行合作,搞科研合作。通过人员虚拟,学院已形成了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150多名兼职教师队伍。学院还通过实施“名师工程”、“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尽快使一批优秀教师特别是中青年优秀教师脱颖而出。这些做法,树立起面向全社会的“大师资”理念;即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相结合、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自有教师与外聘教师相结合,吸引国内外更多有水平有成就的专家和技术人才参加到高职院校教学队伍中来,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建设起一支能适应高职教学的教师队伍。2006年,学院教师承担了3本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1本建设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师较高的专业化水平。
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专业建设
影响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专业资源。专业是学生选择学校和职业的主要依据,在专业建设方面,要密切注意市场对人才类别、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使专业设置和行业需求相适应。
目前,高职教育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一,高职教育的目标从面向岗位扩展到面向职业生涯。其二,职业能力的内涵也从适应岗位需求转化为适应社会的需求。”111高职院校是以专业设置和布局来集聚教育资源,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实验实训设施配备等均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从这
一意义上说,专业是集聚各种教学资源的核心。同时,专业就成为联结高职院校与经济社会产业发展的桥梁,是学生联系社会的一个纽带。
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必须要解决三方面的根本性问题: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设置和优化问题;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建设问题;以适应专业教学需要的“双师”素质提高问题。
我们以“立足上海,面向全国,适应市场,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为办学宗旨,充分依靠行业优势,努力推进创新发展。首先,能否从市场实际出发,构建起一个合理的专业群,这对于学院的长远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专业群建设不能脱离学院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客观环境和自身的具体条件,学院决策层从学院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身所具有的办学基础条件出发,结合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确立“城市园林”、“城市管理与监察”、“建筑经济与管理”三个专业群,作为学院整体专业框架的支柱。“城市园林”、“城市管理与监察”、“建筑经济与管理”均被列为上海市重点建设专业。学院受全国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委托,主持制订了“城市管理与监察”、“房地产经营与估价”、“物业管理”、“物业设备管理”四个专业的教育培养方案,已由中国建工出版社出版。另外,学院的“建筑管理招标投标”、“城市管理监察实务”两门课程被列为上海市精品课程。
其次,注重专业开发,逐步拓展专业群体。进行专业开发就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势、劳动力市场、职业能力做出分析。我们主要有两点经验。一是设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该指导委员会主要由企业基层第一线的负责人、企业的领导者和总工程师、学院专业负责人等三方面人员组成。通过三方面的人员组合,不仅能准确地提出某一职业所需的全部专业技能,而且还能确定掌握某项技能所需要的培训时间。二是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设置专业。专业群建设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全球化的经济提出的基本挑战是需要在变化的环境里的调整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2]。专业群建设是市场需求变化与高职院校内在发展相结合的产物。以“城市园林”为例,生态化理念近年来在城市建设中已被广泛接受,学院根据实际需要,开发了“城市园林(景观工程)”和“城市园林(林业管理)”两个新的专业方向。
第三,重视实训配套建设。专业群的优势之一是可以用相对较少的投入,就专业群内的相关相近专业建成一个较完整、较先进、较稳定的实训体系,以满足群内各专业的实践教学需求。如果只推出系列专业,而没有系列实验、实训室与之相配套,专业群的优势也就不再存在,也就失去了专业群建设的实际价值。专业群和实训体系互为依存、相互彰显,缺一不可.两者最好同步进行。学院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支持下,目前已建成“上海市建筑与房地产公共实训基地”,该基地既能为同类院校、行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又能为学院专业群建设提供最可靠的保障。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不论什么专业,都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实施“双证书制度”。“双证”融通要求职业教育的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同时促使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此外,各类专业都可以从实际出发创新教学体制,学制本身也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经主管部门批准,适当缩短或延长。只要有利于满足行业和企业的需要,有利于学生成才和就业,各种改革方案都可以进行探索,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的灵活性。
教学内涵建设的重点——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教学体系各因素的关系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价值取向是教学体系的核心;以订单式培养为枢纽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途径;学习生产第一线知识,掌握生产第一线所需的技能,提高人文素养是高职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我们理解的“基地”是指三个层面的基地建设,即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主要满足实践教学与职业训导的功能要求,同时也是开展科学研究及技术推广、应用的平台。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产学合作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也是构建校企联合办学的有效模式.学院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调动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以传授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的课堂、实训室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
接获取实际经验、综合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使专业与行业、教师与企业、学生与生产岗位之间建立起广泛的联系,从而构成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显著特征。高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要形成实训、开发、考核、鉴定四位一体的功能定位,逐步发展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职业技能人才的实践教学、职业技术技能培训、鉴定考核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基地。
将实训基地建设作为教学内涵建设的重点,是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要求。能力本位教育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供产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学员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在能力本位思想指导下,学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能力本位课程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课程体系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突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淡化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重新整合课程。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强调以专业技能培训为中心,建立实训课课程体系。以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为基础,部分课程到企业去完成。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部分课程到实验、实训基地完成,学习环境模拟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走产学合作的道路。同时,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既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也是保证“双证’’融通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由于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几年来,学院学生参加全国各类职业技能比赛有40多人次获奖,连续五年学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2006年学生就业率达98.1%。当然,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强大的动力,包括内在动力激发和外在动力促进,以及产生动力的源泉和机制。教学内涵建设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学校领导和师生员工不缺乏教学内涵建设的主观要求,关键是要切实加强领导,坚决组织落实,形成合成动力。
第三篇:烟糖集团紧扣实践载体有序推进学实活动
光明食品集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简报
第30期
光明食品集团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编2009年5月4日
“四个结合”为抓手学实活动显成效
烟糖集团紧扣实践载体有序推进学实活动
光明食品集团所属烟糖集团党委在学实活动中,紧扣“坚持科学发展,落实‘四商’战略,承担‘四者’责任”实践载体,在学习实践活动与转变观念、坚定信心相结合;与应对危机、落实目标任务相结合;与转变作风、查找突出问题相结合;与改善民生、构建和谐企业相结合的“四个结合”上下功夫,使第一阶段学实活动有序推进,初显成效。
一、着力将学习实践活动与转变观念、坚定发展信心相结合 烟糖集团党委在学实活动中,根据当前金融危机造成宏观经济环境相对复杂困难的态势,首先注重把学习实践活动与转变观念、坚定发展信心相结合,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敢于率先、敢于担当的魄力和勇气。一是聚精会神抓学习,树立科学理念。组织党员干部通过集中学习、个人自学、聘请教授辅导学习等形式,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以及胡锦涛、习近平、俞正声等同志关于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讲话精神进行全-1-
面解读,提高认识;二是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坚定发展信心。光明食品集团副总裁、烟糖集团董事长、总经理葛俊杰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参加了今年的全国“两会”。烟糖集团党委在学实活动中,请葛俊杰委员及时向党员干部传达了全国“两会”精神,并结合国家宏观形势、政策,对烟糖集团目前困难、面临任务和发展趋势进行解读、分析与部署,进一步坚定了各级党员干部迎难而上、把握机遇的信心;三是开展讨论交流,形成思想共识。集团党政班子成员带头学习调研,带头组织讨论交流,带头查找问题,研究思路,增进共识。集团党委于4月24日组织召开了解放思想成果交流会,集团班子成员和四家重点企业班子代表就如何解放思想、推动企业科学发展进行交流,引起共鸣,形成共识。
二、着力将学习实践活动与应对危机、落实目标任务相结合 烟糖集团党委在学实活动中,把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确保目标任务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抓手,做到“三抓”“三边”:抓重点、抓落实、抓成效;边学、边议、边落实,努力做到“两不误”、“两促进”。
金枫酒业加强酒业深度整合,深化“双品牌”战略,强化营销,降本增效,第一季度销售收入较去年同期有较好增长;东方先导糖业并购战略取得实质性进展,已与海南白沙县签订了关于甘蔗种植与糖业发展战略合作备忘录,并购海南白沙糖业已进入最后实质操作阶段,为糖业新一轮发展奠定基础;第一食品连锁加快连锁零售大店拓展步伐,与中环百联签订入驻协议,标志第一食品连锁发展战略目标取得了新的突破,门店开发又迈出了新的步伐;捷强公司加强商业模式转型的研究与探讨,对下属重点企业的功能与定位进行重新梳理,明确方向,加快捷强实现二次飞跃。
三、着力将学习实践活动与转变作风、查找突出问题相结合 围绕做强做大主业、完善管控体系、构建舒心和谐企业三大调研课题,烟糖集团党委深入第一线开展调研,开门搞教育,广泛征求意
见和建议。一是深入基层调研。集团党政班子成员先后深入金枫酒业、东方先导、第一食品连锁、瑞泰、茶叶等企业进行专题调研,开展互动交流,查找问题,加强指导;二是落实联系点制度。班子成员分三个调研小组,联系下属11家子公司,先后三次召开联系单位党政领导座谈会,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三是广泛开展座谈。集团先后组织召开了老干部、青年代表、本部职能部室负责人、工会主席、职工代表等5个征求意见座谈会,广泛听取来自各方面的真言真语;四是开展千人问卷大调查。发放1000份调查问卷,广泛了解广大党员、职工群众对企业科学发展的意愿和意见;五是开辟网上征求意见专栏。发挥网络优势,增加沟通渠道,听取不同声音,为集团找准问题、解决问题提供第一手资料。
目前,集团共收集意见和建议88条,初步找出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的五个方面突出问题和瓶颈:一是如何进一步做强做大核心主业,推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是如何进一步完善企业管控体系,提升管理能级,降低风险;三是如何进一步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四是如何进一步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企业持久发展;五是如何进一步完善关爱民生机制,构建舒心和谐企业氛围。
四、着力将学习实践活动与改善民生、构建和谐企业相结合 根据“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职工群众得实惠”的学实活动总体要求,烟糖集团党委明确了要把学实活动与改善民生、构建和谐企业紧密结合起来,使学实活动要求真正落到实处,让职工群众看得见学实活动的成效,享受得到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在2008年集团民生工作取得突破的基础上,烟糖集团进一步加大民生工作力度,丰富民生工作的内涵与外延。一是坚持走群众路线,对千人问卷调查中广大职工的意见进行集中梳理、分析、归纳,以此作为集团民生工作的重要依据和努力方向;二是坚持“四季如春”的恒温帮困理念,制定《烟糖集团职工重大疾病帮困管理办法》,把九类重大疾病职
工纳入帮困范围,加大对重大疾病职工帮助,体现民生工作力度大、范围广的特色;三是制定《烟糖集团突发事件帮困管理办法》,把突发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纳入帮困体系,加大对遭遇突发事件职工的援助力度,尽可能为受损职工减轻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体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体现烟糖集团和谐文化,这些关注民生的具体举措已经开始落实并得到广大职工的好评。
报:市国资委党委、市国资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指导检查组 送:集团党政班子成员
发:集团各子公司党委,集团总部党委各党支部,各联络组
(共印110份)
第四篇: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的内涵及特征
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的内涵及特征
摘 要:“主问题”是指在阅读教学中能从学生整体参与的角度或者对教学内容整体理解的角度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的重要提问或问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能达到“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能够有效简化、优化教学思路,避免随便的连问和简单的碎问。
随着“主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和认同,以及阅读课堂上运用 “主??题”教学发挥的重要作用,研究 “主问题”的文章越来越多。教育界和学术界对 “主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了 “主问题”的概念、特点、功能、设计原则、设计策略、设计角度、优化策略、注意事项等方面,这些研究论文还进一步对小学、初中、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问题”进行了研究,甚至还有细分。但是,高中生的语文基础薄弱,课堂教学参与度低、效果差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改善和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笔者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分析和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研读,再结合高中语文教育的特点,进一步明确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的内涵及特征。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内涵;“主问题”特征
“主问题”这个短语从语法上来说它的中心语是 “问题”。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提出了一个鲜明的概念,即 “学习性问题”,强调 “学习性问题”的首要特点就是 “存在矛盾的信息或情境”。而在完全不同的语境下的发问只会造成那种无法激发思维的阻碍和困难。老师的作用在于从中能看清客观矛盾并善于激化矛盾,可以将学习矛盾转化为学生意识中的认知矛盾,转化为学生自己的问题。
从学生的学习上来说,问题必须是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思考,并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东西。它必须满足这样几个条件:首先,它必须是学生还没有彻底弄明白的,是学生在探求未知的过程中所不能迅速地、自然而然地实现的目标,因此要诱发学生在认知上的疑难困惑感和内心深处的急切感;其次,它必须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思考,并能引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能快速深入地探究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最后,它必须与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相联系,让学生感觉到它与自己的已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只要在现有认知的基础上经过自己一定的努力就能达成的目标。
那么,对于我们语文教学来说,每一篇文本都有许多问题,例如: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这里的每一个点都可以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问题,但是学生不同、文本不同、教学目标不同,教学所要针对的问题就会不同,而且每篇文本可能不止一个教学问题,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语文知识全部涵盖,必须有所取舍。这就需要处理几个教学问题之间的关系,找出能起到领导作用的问题,即“主问题”。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是“主问题”呢?
从“主问题”的作用上来看,“主问题”是能够对教学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问”或“话题”。或者说,“主问题”是能指引学生认真细致地阅读文本、思考文本的主要问题、重点问题或核心问题。或者说,“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能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者学生整体参与的角度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的重要提问或问题。
从备课的环节上来说,阅读教学的“主问题”应该是教师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学生的学情以及语文阅读文本而确定了学生学习知识点以后设计的,是建立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上的、能够把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不断引向深入的主导问题或主线问题。
从教学的完整性、整体性上来讲,“主问题”是与某些老师在课堂上问得过于随意、问得过于简单和问得过于琐碎而相对的。它所指的是能从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上以及全体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整体参与度上而设计的、能够引领和指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的重要问题或关键问题,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
从功能和作用上强调,能够引导和调节学生汇报阅读成果的问题,发散式思维的问题,或是能够引导学生比较深入地梳理课文的内容,提炼知识,增强能力的是主问题,也可以称为文章的核心问题。
综合上述,“主问题”要着眼于学生对文本学习的参与度、对文本的阅读方式,还要着眼于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笔者参考一些老师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分析,把主问题的特征概括为“五个力”。
一、主导力
主问题的 “问”中有着丰富而充分的知识暗示,学生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循着暗示进行阅读文本、思考问题、分析归纳知识、有效答问,在主问题的主导下,整个教学思路和教学层次都很清晰,学生探求的热情也能最大限度地被激发。
二、凝聚力
主问题教学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所有学生都可以尽情地享用这个平台所带来的学习乐趣,充分展现自我的才华。因此要形成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凝聚力,提高全体学生参与课堂阅读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能够长时间地沉浸在研读课文的乐趣之中。
三、牵引力
主问题可以规避以往教学中所提问题的弊端。它是设计者在着眼于文本整体内容和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而设计出来的具有很强概括性的教学问题,它对文本的阅读教学具有极强的牵引力。它犹如网纲一般把散落在文本各处的知识点按照内在的逻辑性依次提起,使得整个阅读教学活动紧凑、清晰而且高效。
四、支撑力
设计主问题的最初目的就是试图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来阅读文本、理解文本,解决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教学持续时间短暂、对文本理解只浮于表层而不够深入的学习现象,每一个主问题的呈现都能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较长时间的阅读、理解、分析、讨论和交流,每一个主问题的教学活动都是较为完整的教学活动板块,它对文本的阅读教学活动具有极强的支撑力。
五、扩张力
在阅读教学中所设计的主问题,是与文本的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阅读教学具有极强的扩张力,能促使学生细心阅读、积极探索、踊跃思辨。主问题可以引领课堂的教学进度,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了强大统领作用。
总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课文、勾画句段、思考讨论、辨析归纳、举手发言,整个课堂学生们都积极参与其中。基于它的统领而串联起对整个文本的教学,使得整个课堂教学思路清晰、过程紧凑,也使学生不仅学有所得,更是在学习中获得精神的愉悦。
作者简介:
张绪露,江苏省宿迁市,江苏省淮北中学。
第五篇:三主五步教学法内涵解读
三主五步教学法内涵解读
1、什么是三主五步教学法?
(1)“三主五步教学法”是以魏书生民主科学管理思想和郭恩乐生本教育理念为指导,在桑植县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的产物,是生本教育在桑植的延续和发展三主五步教学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谐互助和探究合作中,不断增进知识,不断提升能力,不断陶冶情操,促使学生好学、乐学、善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核心是三主,关键是五步。
(2)三主,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 五步,即:定向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总结归纳→巩固提升。
2、“三主五步教学法”的主要特点:
(1)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
(2)目标引路,自主学习。
(3)先学后教,和谐互助。
3、五个转变:
(1)变“教→练”或“教→学→练”的教学模式为“学→教→练”的学教模式;
(2)变教师“灌输式的教”为学生“自主性的学”,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性;
(3)学生变“盛物的容器”为“会学的主人”,使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能力;
(4)学生变“观众”为“演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5)学生变“他律”为“自律”,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激发内在的学习潜能。
4、基本要求
(1)先学后教。学生在目标导向或具体问题的引导下,先进行自学,在自学的基础上,再组织小组的“互学互教”、全班的“互学互教”和教师的“教(点拨、引导。讲解等)”,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2)少讲多学。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要把时间尽可能的让给学生,教师少讲精讲,学生多学多练,教师的作用和价值是点燃、唤醒、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适时点拨。一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出现不能自纠的错误时,教师要适当引导点拨;二是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教学内容偏离太远时,教师要适当引导点拨;三是学生遇到不能自主解决的疑问时,教师要逐步引导解决。
(4)相信学生,放手学生,充分依靠学生。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发表各自见解、探究解疑、互助提高,不干预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做到:对学生真正放心,大胆放手,倾注耐心,静待花开。
(5)三讲三不讲。“三讲”是指讲重、难,讲精华要点,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三不讲”是指①学生已经学会的不讲,②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③讲了也不会的不讲。
5、三主五步教学法的五个步骤:
①定向自学。“定向”就是要明确目标,确定重点。“自学”即带着目标去学。这一步的关键是制定确实可行的前置练习(即“定向”)。等同于“三三六”高效课堂模式的独学。此环节时,教师要适时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引导自学,教学在此环节进行学情调查。
②小组讨论。又叫小组合作学习,要求人人参与,时间大约是5-8分钟。相当于“三三六”课堂模式的对学(对子间)和群学,交流自学情况,小组内和谐互助,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同时列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供全班交流。此环节,教师进行第二次学情调查。
③全班交流。也称大展示,时间大约是15-20分钟,分小组将成果进行全班展示、交流。交流形式灵活:可以是小组为单位到讲台上汇报,其他小组或学生补充;也可以是小组的代表上讲台汇报交流;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等等,采取何种形式要视教学内容、学况而定。
④归纳总结。学生或教师归纳、小结(点中心),时间大约是1-3分钟。简单的、水到渠成的可以让学生归纳、小结,较复杂的由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归纳。对学生无法自主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小结。教师要对重点、难点和易错点给与启发、诱导、点拨,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探索方法,启发学生举一反三。
⑤巩固提升。知识的当堂巩固拓展和能力的提升,也是知识和能力的当堂检测,时间大约是8-10分钟。可以由教师出示基础性巩固练习题,也可让学生相互出题,学生再巩固练习;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表达式的。做完后,教师可以面对面改,组内集体批改,小组交换批改。巩固训练一般要求当堂完成,教师在此环节进行第三次学情调查。
6、三主五步教学的课堂评价:
(1)自主度。秀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一要秀学生是否积极主动的动口、动手和动脑,二要秀学生是否生动活泼,和谐互助自主学习状态,三秀学生是否自觉、自发、快乐的学习。
(2)主导度。教学主导是否得当和有效,适时点拨、引导、质疑、解惑、归纳和总结,为学生自主学习取得高效做好保证,为教学目标达成保驾护航。
(3)参与度。一秀学生参与学习的面,二秀学生学习的投入程度。(4)鲜活度。一秀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激活程度,二秀学生的思维、语言等方面的鲜活(生成性)程度。
(5)成效度。秀目标是否达成;秀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是否抓住了关键;秀教学效率是否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