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业院校一体化教学内涵分析
职业院校一体化教学内涵分析
一、什么是一体化教学
所谓职业教育的一体化教学是指职业院校专业教学中采用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即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将理论、实验、实训等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讲授与实验、操作等教学形式一体化实施;教室、实验室与实训场地等教学场所一体化配置;知识、技能与素质等职业要求一体化训练;师生双方共同在专业化的教室里进行边教、边学、边做、边练习来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由此形成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教学模式。
二、为什么要实施一体化教学
1.职业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决定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早在20世纪早期,黄炎培先生就提出,职业教育是“
一、谋个性之发展;
二、为个人之谋生准备;
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
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将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为己谋生,为群服务”。《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提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这就规定了职业教育具有其它类型教育所不具有的特殊属性。职业教育是一种实践性、技艺性很强的教育,是应用、实用型教育。它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目的就是直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是直接为人的就业服务的。其教学内容必须与实际的、应用型技术的发展水平相适应,要能“学有所用”、“学以致用”,这样职业教育才体现出其应有价值。这些特殊的属性,就决定了职业教育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大量社会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2.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决定
职业院校(中职院校表现尤其明显)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较差,厌倦理论性课程的学习,对学习缺乏兴趣,导致成绩普遍偏低,使得专业课程的学习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讲授专业课,抽象、枯燥的理论讲授从头讲到尾,出现了老师讲得头头是道,而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教学理念上,应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加强形象思维教学。多给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同学从枯燥乏味的理论中解脱出来,获取他们需要的就业技能。因此,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从而适应时代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正是适应了学生的现状,使学生从枯燥的单纯理论学习中解脱出来,不仅锻
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理实一体化教学不仅适应了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而且体现了“因材施教”的规律。
3.职业院校实训教学设施现状决定
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社会急需的各级各类中、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而提高职业院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切实加强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大职业院校实训、实验、实习基地建设,使得一体化教学的每一课题都能教师讲授、示范、学生训练同步进行;从而突出现场示范,增强直观性,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提高学习兴趣,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有些职业院校虽然某些实际操作性专业己开设数届,然而先进的实训、实习设备却少之又少,只是凭借原有的一些旧设备做摆设,“纸上谈兵”。因此,职业学校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大量社会急需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加强实践、实训设备的投资,这也是职业院校目前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一体化教学中实际操作的教学过程往往需要老师利用实训实习设备现场演示,然而教师演示时受现场设备的限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看清老师的操作过程,并且受实训实习现场嘈杂环境的影响教师的声音学生根本听不清。这样老师只有反复的给学生再单独进行演示,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效果也是“事倍功半”。在目前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利用全自动高清录播系统,可以把教师的整个实训过程录制下来,自动存储到指定区域,学生可以反复学习、观看、观摩,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这就是把现代的信息技术、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和实训、实操课紧密结合起来,真正体现一体化教学的突出优势,使学生们能够克服过去理论和实践知识相脱节的毛病。
三、一体化教学的内容
1.一体化师资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必须要有过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要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具有较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更要具有理实结合的教材分析及过程组合的能力,教师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双师型人才,更要具有创新综合能力。提高职业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有一支技高一等、艺高一筹的专业教师队伍,学校应采取多种途径加强理实一体化专业师资培养。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前提,具体措施如下:
(1)校内教师技能培训,学校要有计划地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锻炼,尤其是刚毕业的老师,进企业实践是他们走上讲台之前最重要的培训;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提高教师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能力。组织实验室和实训课教师进
行理论培训,有计划地提高其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使他们逐步成为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
(2)学校积极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校任教,充实教师队伍。
(3)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积极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上聘任兼职教师,把兼职教师作为整个师资队伍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建设和管理。
(4)鼓励教师参加“双职称”评定。如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师参加“高讲+工程师型”评定,实践课教师参加“高级工程师+讲师型”评定。
2.一体化课程(教材)
理实一体化课程的特征及内容:
(1)理实一体化的课程目标,应包含理论教学目标与实践教学目标,或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社会能力目标或职业素养目标;理论与实践比例为1:1左右(若实践操作内容即学生未来工作内容,则又属于工学结合课程)。
(2)配套理实一体化教材;每一教学单元的学习内容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通常2课时或4课时)要求理实一体化,即讲练结合,教学做合一;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理实一体化学习指导书、学习报告。
(3)理实一体化教学场所;理实一体化教学管理机制;理实一体化学习评价。
(4)数字资源库建设:
3.一体化环境(教室)
这里的一体化环境是指融理论讲解、实训操作、实验、考评等于一体,适用于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一个合格的一体化教室必须同时具备一体化教学所需要的先进仪器、机械设施、互联网、物联网设备等。根据社会、企业的需求培养学生是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先进设备的投入是办好优质职业教育的前提。
教室的一体化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重要硬件基础,没有一体化的专业教室,采用一体化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职业院校原有的实验室大多是为适应传统教学模式而设置的,而且设备仪器的科技含量和先进性不够,实验室的数量不多,这些都制约着一体化教学的实施。为了满足一体化教学的要求,需要职业院校投入大量的资金,购置科技含量高和技术超前的仪器设备、信息化技术设施,整合现有的实验资源,融理论讲解、实训操作、实验、考评等于一体,建成能满足教学需求的仿真实践教学体系。
4.一体化教学方法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必须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有效地提高教学实际效果。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方式,借用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教学中除了运用讲解法外,还应结合运用其他教学方法,如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巡
回指导),提问法及多媒体电化教学法,以加强学生对讲授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理实一体化教学是复合型的教学形式,由于教学过程采用多种教学的方法互相配合,灵活运用,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听觉、视觉和动觉功能,使学生不觉得单调乏味,因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多种一体化教学方法使用,目的是深化学生提高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强化专业技能,使之适应工业生产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需要,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各级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
四、如何实现一体化教学
职业院校要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必须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在真实情景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将理论课与实践课有机地整合为一体。实现教学环境工厂化,将教室、实习实训室、生产厂商交叉结合,形成网络化、一体化的教学环境。
理实一体化结合教学是将专业课程的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过程所需软硬件资源最大限度地集成于以计算机和信号工程为核心技术的网络系统,运用信息技术将理论课和实践课无缝对接起来,实现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含实训、实验课)在内的全方位和全过程信息化教与学。
具体方式:
1.将大尺寸触摸屏(电子白板)、方便携带的小平板电脑和实训设备集成为一个全信息化教学硬件系统。大尺寸触摸屏(电子白板)替代了原来教学使用的黑板或白板,并且可以把电脑界面投射其上,随意操作,板书更流畅更环保。
2.通过视、音频采集技术和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将拆装、检测盒维修等操作过程实时传递到本地或异地的大触摸屏,实现课堂教学——现场实践教学实时无滞后的动态理实结合。同时,利用信息技术还可以将教学内容实时远程传输到任何地域的同平台系统上,进行远程教学和现场观摩等。
3.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和视、音频技术,可以实现对实训设备的操控,遥控现场实训设备的运转、图像采集、故障模拟等。对实验、实训设备运行工况参数进行采集和分析,并实时传输到本地或异地的大触摸屏(电子白板)和小平板电脑上,实现在本地或异地的理论课堂或实验课堂对现场设备运行状态的观察,实现课堂教学与现场实践教学实时无滞后的理实一体化结合。
结语:
职业院校只有切实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使教学从“知识的传递”向“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转变;教师从“理论专家型”向“理论与实践双师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实用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技能教室、实习车间”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育技术”转变;才能使职业院校以“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实用性。职业院校通过一体化教学,可以实现三赢:学生学的好学,教师教的好教,企业用的好用,从而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在此基础上,学校得到企业、社会的认可,得到发展。
第二篇:浅议“教学做”一体化的内涵
浅议“教学做”一体化的内涵
一、“教学做合一”的基本内涵
“教学做合一”思想是陶行知早年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原理之一,也是他教学论思想的集中反映。
第一层含义:对于一件事来说,教法、学法和做法是合而为一的,它们是一件事的三个方面。对于要做的事本身来说是完成了一项任务,做成了一件事,可以称之为“做”;在做事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锻炼,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那么,这种对于自己的进步来说是“学”;我们在“做”与“学”的同时也影响到了别人,使别人也从中学到了知识,这种对别人的影响就是“教”。“教学做”三者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三位一体,也可以说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事物得出的三个互相关联的结论。在“教学做”中,“做”是“学”与“教”的基础,“学”与“教”是“做”固有的职能。第二层含义:教的方法应该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应该根据做的方法。也就是说,事情是怎样做的,学生就应该怎样学;学生是怎样学的,教师就应该怎样教。或者说,是做法决定学法,学法决定教法。教师要想教好,不仅要研究学生是怎样学的,还要研究和明白事情是怎样做的。这两层含义密切联系,第一层含义说明了事物发展的普遍原理,教法、学法、做法是合一的;第二层含义是对这一原理的具体运用。要想改革学校教育的方法,就要在做上教、做上学,陶行知的这种思想,对于改革当前职业教育院校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内涵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也提出,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增强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我认为,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或方法的改革,“教学做”不是“三段式”的独立进行,而是三者的融合,是实现深层次工学结合的探索与实践。其主要内涵应体现在“做中学”与“做中教”两个层面。“做中学“是对学生来说的,他们应注重教学环节中的实践部分。因为实践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强调了学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才能更好的理解、掌握和创新知识。我们学校的实践活动是以为部队一线服务为目标,提高士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教学原则是以“部队需求”与“学校服务相结合的方法,为部队培养各专业技能型人才。“做中教”是对教员来说,根据学生学习操作技能实际需要,创设与现实工作相似或一致的情境,采用现场模拟操作法等手段来展开教学。为防止脱离实践、忽视能力培养和采用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方法。在“做中教”模式中,采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学习书本知识,逐步提高动手操作能力,逐渐培养自主创新精神。
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教学做”一体化是“教学做合一”的继承和发扬,其基本特征是要求教师在实践中教,学生在实践中学,通过“做”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提高“教”与“学”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应立足部队需求,结合岗位实际,以强调技能和任职岗位能力培养为重点,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交叉进行。理论教学服从于实践教学的模式,将知识传授、能力训练、素质修养等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培养部队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我们学校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改革。我认为首先应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摒弃重理论讲解轻实践操作的观念,废除注入式教学。其次是学员的“学”,我们应结合学员智能类型特点和认知规律,采取教学做循环教学,利用现场实物教具等形式在做中教,使学员在做中学,在做与学的过程中学生由于不断观摩学习训练,亲身体验实践步骤和方法,从而培养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
第三篇: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
城乡一体化定义和内涵
一、定义
城乡一体化是指通过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其目标是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
二、内涵
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等方面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提出的历史进程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第一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从国民经 济社会全局的角度提出的城乡共同发展战略,开启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纪元。此后,一系列理论创新和实践都按照这个战略的要求,跳出“农业”解决农业问题,跳出“三农”解决“三农”问题,城乡“二元”结构开始出现松动,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扩大。党的十七大在总结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强调,“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作为根本要求”,并提出,“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同时,从制度建设、现代农业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任务作出了全面具体的部署。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全面总结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实践以及对中国未来发展趋势客观、准确判断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化同步”,即“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 略思想,同时从现代农业发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对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进行部署规划。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质内容的再一次深化,是一次质的飞跃。第一,由“三化同步”深化到“四化同步”。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将农业农村发展真正融合在国民经济社会整体发展之中。第二,将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既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新农村建设,同时要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着力促进农民增收,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第三,从制度建设上保障城乡一体化发展。十八大提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键。
第四篇:农业职业院校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内涵-
农业职业院校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内涵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地位中愈加凸显。尤其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教育部、财政部于2006年底联合召开视频会议,正式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这无疑给高职院校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而农业职业院校如何在“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大背景下,走好自己的建设道路,也成为众多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探讨的新话题。
关键词: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建设内涵
目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地要求。同时,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也是摆在面前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大了对职业教育支持的力度。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改革和发展步伐的逐步加快,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对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建设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理念
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的精神,为了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树立改革示范,引领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结合,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经国务院同意,“十一五”期间,由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这项计划的目的在于通过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使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在这样的基础上,按照以地方为主,中央引导、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同时兼顾地区、产业、办学类型等因素,选择100所左右定位准确、办学条件好、社会声誉高、产学结合紧密、改革突出、辐射能力强的高等职业院校,通过五年,使院校在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的提高,带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更好的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这是继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实施“211工程”之后,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实施的另一个“211工程”。
二、农业职业院校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意义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引领科技创新的人才,更需要能够解决具体生产难题的知识型、复合型一线创新人才。在当前,通过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方向上进一步引领全国高职院校通过推行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进一步解决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的情况。示范性高职院校应主动面向区域经济的产业群和职业岗位群,发挥人力与智力资源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作贡献。一是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发挥服务作用。围绕产业、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素质优良、技术精湛的高技能人才;与区域经济支柱产业、新兴行业、骨干企业联合成立研发中心,开展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工作等。二是面向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职业技能、顶岗实训等方面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在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以及规范专业建设方面发挥示范指导作用等。
同时,为了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不仅要加快发展农业院校的高职教育,也要充分发挥其他各类职业院校为“三农”服务的功能。在农村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和农业技能培训,使广大农民适应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面向新农村建设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发挥辐射作用。与地方政府部门合作,开展对进城农民工的技能培训,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推进与中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对口支援项目的实施,开展干部管理、专业课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等。
因此,建设一批示范性农业高职院校,发挥其在农业教育的带动作用和辐射功能,对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三、农业职业院校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内涵
(一)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体制
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农业职业院校,要想创新高职院校的体制,就要不断推进、不断提高、不断完善、不断探索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的组
织建设,建立符合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和全校师生共同遵守的办学理念和行为准则。这不仅体现在教学管理机制、学生管理机制、教师(员工)管理机制等行为形态上,还体现于其不断影响学校群体的意识并不断进行物化。
1.建设创新型组织机构。采取现代的、柔性的、“以人为本”的组织结构,摒弃传统的、机械的行政化组织机构,以科学的精神和专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作为组织设置的前提,行政化服务于专业教育化,增设校企产学合作机构,减少管理层次,增强部门间的联系和结合。
2.创建服务型管理制度。紧紧围绕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实际需要,摆脱以往中职院校管理制度的束缚,突破一般性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大学管理制度,在高等职业教育原理和规律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科学的符合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管理制度,增强服务意识,优化管理效益。
3.实施项目监控和决策机制。以重点专业(群)为“项目实体”,在充分听取专业指导与咨询组织意见的基础上,加强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的专业教学组织与行业企业多方位、多形式的合作,通过多渠道的工学结合方式培养专门人才;并且在加强项目的制度建设、组织管理、资金管理、建设目标管理、绩效管理等方面建立健全项目实施监控和决策体系。
4.建立灵活的日常运行机制。对传统的教学组织、教学实施和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通过建立和健全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专业改革、专业发展机制,进而探索适应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需要的运行和管理机制,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等。
(二)文化引领,形成核心发展力
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校园文化等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内部形成的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尤其是要积极探索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塑造具有引导、规范、激励、熏陶和识别功能的高职院校精神和意念环境。
1.凝炼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办学者对于学校性质、定位和职能的理性认识,不仅反映了学校的历史传统,也表现了学校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展望。对于农业职业院校而言,不仅要发挥传统的办学优势和传统,还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快
速发展,凝炼“跟得上社会步伐”的办学理念,有充分为新农村建设和“三农”服务的精神。这就需要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农业职业院校进一步调整和确定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强化办学优势,根据自身的文化秉性不断进行整合,在引领学校建设发展的办学理念上与时俱进。
2.传承个性精神。高等职业教育不应仅是教会学生技能的训练场所,还应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科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相渗透,培养具有稳定价值观念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精神家园。进行示范性建设的高职院校,需要营造富有个性特点的精神灵魂,以其内在气质、价值取向和品格特征等来反映学校的“示范性”,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办学特色,赋予学校活力和个性。在校园风貌、办学思想、培养模式等方面具备持续的吸引力、凝聚力、引领力、竞争力,才可以使学校真正有生命力、竞争力和发展力,也才能真正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模范、管理的模范、发展的模范。
3.提升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历届学校人品格、智慧、信念和业绩的结晶,由多重因素融汇、积淀而成,是体现了学校本质和特色的文化。作为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校园文化不仅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治校精神,而且也汇集了学风、教风、作风等表现,彰显了学校的个性。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农业职业院校要放开思想,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示范性院校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拓、探索并提升独具魅力的校园文化,形成以“质量、特色、品牌”为共性内核特征的学校精神,励精图治、自我超越。
(三)示范建设,注重全方位开放
所谓示范,即“作出某种可供大家学习的典范”。示范性高职院校,也即是全国同类高职院校学习和借鉴的典范,它能给其他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那么,农业职业院校在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过程中就要加强发展的示范、改革的示范、管理的示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以服务为宗旨的示范;做以就业为导向的示范;做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示范”。因此,在示范性院校建设中,农业职业院校需要注意全方位开放,接纳、包容以成“典型之范”。
1.开放培养过程。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因此,学校要注意与行业企业形成互动融合、亲密合作、和
谐发展的良好局面。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学校可以有针对性的加强学生的生产性实训环节,提高其技术应用水平与职业能力,提高符合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另一方面,在合作企业中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安排学生定时、定点到企业顶岗实习,切实感受企业真实的工作情景。同时,还应吸纳企业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倾听企业对员工技能与素质的要求。这样,不仅丰富了学校的教学资源,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通过工学结合,加快推进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由传统的以学校课堂教学为中心向理论和实践性应用融合转变,将校内学习与校外工作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与专业技术水平,确保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2.开放师资队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这是学校发展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强化“人才强校”战略,高职院校应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以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以专业带头人与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大力加强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制订具备“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组织教师国内外进修学习、企业挂职锻炼、承担科技项目、参加实践(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专职教师的职业技能和教学水平,改变现有教学团队的素质;通过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形成一批把握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的领军人物,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解决制约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双师”结构问题。
3.开放资源共享。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是示范建设的任务之一,承担示范性建设任务的高职院校要以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为宗旨,通过校企共建来体现教学改革成果、反映行业主流技术、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及配套教材、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形成形式多样的立体化优质教学(培训)资源。另外,高职院校还可结合学院的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要,多方筹措资金,进行诸如教学楼、图书馆、实训场地、文化体育设施等有形资源的建设。
此外,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和影响,使高职院校的资源设备有限,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必须有开放的办学理念,想方设法地将校外的资源设备充分加以利用。依托行业(协会)、企业,拓宽校企合作渠道,使每个重点建设专业拥有若干个
稳定的、能实现学生顶岗实习的校外实训基地,并逐步形成校外实训基地网络,覆盖专业群相关专业,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创设真实(仿真)的工程环境。
4.开放服务社会能力。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除了体现在及时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之外,还包括开展各类培训;充分利用学校优质的多媒体课件、图书资料等教育资源,为社会提供服务;与企业联合开展应用性技术开发和推广工作,为区域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等。示范性高职院校应坚持以服务社会为第一要务,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结束语
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全局的、深远的战略意义。同时随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有效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一定会逐步实现,并且全面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和社会相互促进的和谐局面,使高等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区域发展的有力支撑。农业职业院校在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中也应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更进一步服务于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文[Z].
[2]周济.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上的讲话:2006-11-13[N].中国教育报,2006-11-14.
[3] 蒋茂东.关于创建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06
(8):6.[4]范唯,马树超.关于加快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A):30.[5]陈玉华.国家示范性建设高职院校的发展愿景[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6):1-4.
第五篇:职业院校一体化课程开发培训大纲
职业院校一体化课程开发培训大纲
一、主要目标:针对职业院校一体化课程开发为核心的教师培训工作,通过理论+实践观摩模式,使教师能够充分理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梳理学生对应就业岗位的职业技能,同时关注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通过案例示范学习,使教师能够设计好一门课、上好一门课、上好一堂课;能够根据工作需要来选取教学内容;能够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体会,正确理解开发课程;能够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设计科学可行的课程考核方案,从而提升职教教师的业务能力。
二、主要内容
⑴课程体系构建
1、专业建设的逻辑关系;
2、课程建设的逻辑关系;
3、专业与课程的关系;
4、课程开发的步骤;
5、课程体系的构建;
6、如何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如何归纳行动领域、如何构建学习领域;
7、案例展示。⑵课程总体设计
1、学习情境的设计;
2、教学内容如何取舍;
3、怎样根据职业能力需求来整合课程内容;
4、课程标准的编写;
5、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区别;
6、一门课程设计案例展示;
7、一个情境设计展示;
8、一堂课设计展示;
9、一个知识点设计展示。⑶课程实施、课程考核、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1、教学方法选用探讨;
2、教学文件设计探讨;
3、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
4、课程考核案例展示;
5、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学生顶岗实习如何与课程结合;
7、如何养成创新的习惯;
8、如何锻炼创新思维;
9、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10、如何掌握创新技巧;
11、专题讨论。
⑷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体会
1、正确理解转型升级;
2、基本资源的准备;
3、拓展资源的准备;
4、其他注意事项;
5、专题讨论、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