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主问题设计,让语文教学在简约中走向高效
“主问题设计”是指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提炼出关于文本学习的提纲挈领的关键性问题,并以此为主线来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设计模式。所谓“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而言的。它指的是课文研读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这个“主问题的设计”应是文本研读的抓手,不能简单理解为文章的主题,它是教师根据文本特点、学生实际,确定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什么”的高度浓缩,也是教学策略与智慧的集中体现。由于主问题教学设计是从学与教的角度提出的,提炼的方向、重点、层次不同,主问题的设计也不同。新课程实施以来,高效课堂成为一线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研究的课题,主问题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与高效课堂所追求的教学目标异曲同工。近几年笔者在高效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中发现,“主问题设计”在提升教学效率方面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无论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的激发,还是阅读技巧、阅读能力的提炼,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下面就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将“主问题设计”在构建高效课堂中具体策略和显见的效果作概要介绍。
一、主问题设计,让教学设计简约中见高效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历来为人们所诟病,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种,但不容忽视的是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冗繁、沉闷有余,简约、灵活不足。反观日常教学,教学内容设计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唯恐讲解不到位,影响考分和评价,以致教学深陷知识到位的泥潭而失去了个性化的、创造性的解读能力。其实这种面面俱到的设计,往往面面不到,学生的收获甚少。主问题设计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提炼集中和高度浓缩,这一过程是对传统教学设计的优化、精选和重组,它使学与教在简约中走向高效。以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祝福》为例,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欣赏人物形象、描摹人物心理,把握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笔者从本单元学习目标的角度确定了以下“主问题”:《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主问题是“《林》文中对贾宝玉、王熙凤等主要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有衣着描写,为什么唯独林黛玉没有?”《祝福》一文的主问题是“人们都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你怎样理解?”《林》文篇幅较长,一般要从小说的情节线索入手,条分缕析剖析人物性格,品味鉴赏人物语言。围绕主问题设计,学生会仔细阅读三个主要人物的描写内容,通过比较、筛选、提炼、归纳、概括出不同人物的描写角度,进而总结出作者对林黛玉不作衣着描写的原因:作者着力刻画的是一个天生丽质、骨气清奇、超凡脱俗的世外仙姝形象,若雷同于大观园穿红着绿、浓妆艳抹的众女子,岂不落入俗套,宝玉焉能见之忘俗,眼前豁然一亮。在《祝福》的教学中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研读课文,证明老师的这种看法。同学们怀着极大的兴趣研读课文,探讨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品析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胜春时丈夫病夭,孟春时被迫再嫁,暮春时痛失爱子,春来之时,悲惨死去——消逝在祝福的爆竹声里。同学们理解到,冷酷的社会没有给祥林嫂以温暖的春天;小说表现了祥林嫂生命中“没有春天”的悲剧,此中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于是,“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个“问题”,就串起了《祝福》的整个阅读品析过程,串起了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结构、语言等内容的探究欣赏。
二、主问题设计,让课堂教学过程节奏明快首先,“主问题设计”可以给学生明确的预习导向,在课前有针对性地预读思考,使预习有一定深度,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其次,“主问题”可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话题,使教学过程更为简省,教学指向更为明确,教学氛围更为浓厚,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为强烈,从而使教学过程更为紧凑、明快。比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以缪贤荐贤时说的一句话“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为“主问题”,梳理出三个故事、两对主要矛盾、两个主要人物的“三二二”叙述结构,同时紧扣住蔺相如性格中智和勇两个主要特点,使整个课堂节奏鲜明,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满堂问、连珠问、碎问碎答,容易把课堂捆绑在教师手里,学生在“是”与“不是”的漫不经心的回答中疲于奔命,整堂课老师、学生貌似忙得不亦乐乎,其实学生并没有进入深思考。主问题设计,可以删繁就简,在简洁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多元、充满生气与活力的平台,使学生始终处于愤悱、参与状态中,从而获得更多的阅读感悟,提高课堂效率。
三、主问题设计,以高效学习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教教材,还是拿教材来”,曾是大家争论的话题,叶老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教材运用的过程就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鉴赏能力,提升思维品质、语文素养的过程。主问题教学设计将学生的语文学习放在一个感知、品味、体验、提炼、归纳的言语情景中,是一种开放性、针对性很强的思维训练,它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和多元化认知,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完美渗透其中,是遵循阅读规律,提高阅读能力的高效课堂的必然选择。“主问题设计”高屋建瓴,执高效学习之牛耳,教师为学生高效学习指明路线图,学生作为自主实践的主体,在教师的引领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笔者在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的时候,以“赏鉴古典诗词中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切入点组织教学,学生神彩、精妙的感悟超乎预料。学生说:“这首词写于南渡之后,知人论世,李清照经历了亡国之痛、家仇之恨、孀居之悲。此时她寻寻复寻寻,中心无定,恍惚迷离,如有所失;而房栊寂静,独守空帷,冷清寂寥,写尽凄寒;‘凄凄惨惨戚戚’六字,写思妇相思成灰、柔肠寸断的情状。”“七组叠词,分三个层次,曲尽思妇之情,寻而不见故觅也,觅者寻而细察也;‘冷冷’是作者对外在环境的感受,‘清清’是作者的心理感受,由外而内,感受细腻;‘凄凄’是‘清清’的延伸和深化,‘惨惨’是伤怀不能自持,‘戚戚’是伏枕而泣的情状,作者打破古典诗词讳忌叠字的传统,大胆创新,由浅入深,步步惊心,妙不可言。”学生对这首词能有如此精到的理解,源于对清照词的全面赏读,而“主问题设计”设计正是抓住了这首词与众不同的叠字运用,使学生在品读中钩沉积淀,获得了丰富而深刻的阅读感受,这正是语文素养的体现,也是语文思维品质训练的关键。“主问题设计”从教师设计教学方案到教学过程的实践,再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思维品质,充分展现了其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它始终将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首位,把教学的高效作为终极目标,既关注学情,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改进教学手段,践行新课程理念的有益探索。目前“主问题设计”与高效课堂结合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如何进一步深化实践,优化操作,还需要不断改进,但只要真心去改,总会有出路!(此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gsg302)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张 清 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 734000)
第二篇:让阅读教学在简约中实现高效
让阅读教学在简约中实现高效
中国小学语文研究会会长崔峦指出:教师“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学生“轻轻松松学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那么,如何实现崔会长倡导的这一指导思想,让阅读教学真正达到简约高效呢?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下一些体会。
一、教学内容要精当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显得特别重要。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研读教材,精选、发现能真正为学生所用、让学生终身受益的“核心知识”,放弃一切与学生学习无关的东西,让课堂更简约。
1、结合课文特点,突出教学重点。
课文题材、体裁不同,所处年段不同,特别是自身特点不同,教学内容的重点也就有所不同了。譬如写景的文章,重点应是在了解景物及特点的基础上,领悟写作方式,学习抒情方法;写人的文章,重点是掌握以事写人、突出人物特点的方法;状物的文章,重点是了解“物”的特点,学习说明方法等等。比如《索溪峪的“野”》一课,根据高年段阅读目标以及本课写景的特点,可将教学内容的重点确定为: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叙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方法。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文自身的特点,找准教学内容的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简简单单教语文的前提。
2、把握编者意图,解读文本有度。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在关于《阅读教学的路径》的讲座中特别强调:所谓阅读方法就是帮助学生理解读不懂的地方,凡是作者要表达的想法在他们的文章中都表达清楚了,阅读教学只需要理解作者的意图,教师不需要再额外补充意图了。这番话告诫我们,解读文本要把握好“度”的问题。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容易出现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解读文本不到位,导致教学内容比较浅显,让学生“吃”不饱,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目标都落实不了;二是解读文本过“度”,拔高要求,导致教学内容深奥难懂,让学生吃不消,失去学习兴趣。在很多公开课中,第二种现象比较普遍。例如:一位教师执教《西顿动物故事》时,在引导五年级学生读懂故事、了解动物特点的基础上,又补充了大段资料,谈起“善与恶的较量,亲与仇的比量,人性与灵性的考量”等问题,致使本来活跃的课堂顿时冷场 了,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可见,教师只有准确地把握了编者的意图,遵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情感体验,解读文本适度,才能让学生轻轻松松学语文!
二、课堂提问要精简
阅读课上,提问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好的提问能启发学生思维,有效地调动学习积极性,检测学习活动的效果。然而,实际教学中,许多提问设计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问题过多、过碎、无价值,浪费时间。书是读懂的,不是问懂的,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腾出更多时间,指导学生在读书的实践中学会读书,提高阅读能力,本本分分为学生!
1、尽量少问,会提主干问题。
课堂上,问题的数量要尽量少。如何做到减少提问呢?最好的做法是扩大每个问题的覆盖面,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这个空间里可以读书、思考、讨论甚至辩论,这样就避免了“满堂问”。如讲《天鹅》
二、三自然段时,提出问题“这是一只怎样的小天鹅?”显然比“你为小天鹅担忧吗?画出你为它担忧的句子”更有价值,给学生留下的思维空间更大,学生在这一问题的指引下,找出重点词句体会小天鹅的危险处境以及它面对困难的态度,进而感受到它是一只勇敢顽强、沉着冷静、有智慧的小天鹅。
崔峦会长曾强调:教师要善于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提出问题,特别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学会一节课只提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亦即主干性问题,引领着学生自读自悟,使理解内容与学习语言相得益彰。如讲《乡下人家》,只提问:作者怎样写乡下人家风景独特、迷人的?便可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勾画批注,抓住重点词句来谈体会。
2、争取不问,试用他法代替。
课堂上,教师要坚决不提“是不是?”“对不对?”“喜欢吗?”等选择式问题,因为这类问题无需思考,毫无意义。也要避免去问“接下来写了什么?”“他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等思维含量少,价值不大的问题,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要多想一想,在原来准备提问的地方,能不能用其他的语文手段代替。如讲《会上树的鱼》鱼儿和蜗牛对话的几个自然段,根本不用提问“鱼儿怎么说?”“蜗牛怎么说?”,直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这就是“以读代问”。这种方法在低年段运用得比较多。有时候,我们还可以“以说代问”,复述课 文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
三、语言训练要精选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因此,教师要有着强烈的语言训练意识,精心选择练习题,通过训练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提升,扎扎实实促发展。
1、体现目的性,立足教材是根本。
现在的阅读课上,每位教师都充分认识到语言训练的重要性,设计了大量练习题,让学生去读、去说、去写,但是每项训练要达到什么目的,有些教师并不明确,以致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时脱离教学要求另辟蹊径。设计练习题前,教师不妨自问一下:这篇课文可以挖掘的语言训练因素有哪些?我想从训练中达到什么目的?有没有偏离本课的重难点?以《雪地贺卡》为例,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中贺卡格式写几句话送给朋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表达能力;也可以引导学生续编故事——长大后的刘玲怎样跟朋友谈贺卡的奇遇,激发想象能力,提高习作水平,同时更深刻领悟作者的表达意图:一个带有秘密的童年是多么的幸福。
总之,教师只有用好教材这一范本,明确每一次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才能有效地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
2、体现启发性,精心设计是关键。
阅读课上,有不少老师还在出示“按课文原文填空”之类的练习题,认为填填括号、写写词语就是语言训练。这类训练让学生回答本已掌握或极易掌握的内容,耗费了宝贵的阅读时间,是低效的。语言训练要能训练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和能力,逐步摸索出语言的规律,提高语文素养,这样的语言训练才是高效的。如执教《刷子李》,在学完第五自然段后,教师启发:此时,你还认为刷子李只是一位粉刷匠吗?有学生回答“我觉得刷子李是舞蹈家”,再读句子“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然后结合句子说说自己认为他是舞蹈家的理由。另外有学生回答“音乐家”、“画家”、“指挥家”,并分别读句子,说理由。这样的问题指向文章的内容,在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的同时训练了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回归课文,充分地、深入地读书、思考,在语言实践中提高语言实践的能力,实现了训练的“价值最大化”。
3、体现层次性,教师指导是保障。
崔会长曾说过:小学语文教学,学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 引领学习过程,在关键处点拨以及精当的讲解上。有些老师片面地认为,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课文,课文读懂了,阅读任务就完成了。其实不然,语文不同于其他任何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学习语言的形式,了解语言的内在规律。
“全国优秀教师”王文丽老师在执教《鱼游到了纸上》时,指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方法值得借鉴:讲到青年人画鱼很逼真时,分别让学生模仿老人、年轻人、小孩的语气赞叹一句,又启发学生分别用老师、警察、画家甚至外国人的身份来夸一夸青年人,还要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态和动作,最后,让学生以“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开头说一段话。实践证明,这样的指导是有效的,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了中年段的教学重点——段的训练,保证语言训练的质量。
四、教师用语要精准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对教师而言,它是连通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桥梁,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极为重要。语文教师姓“语”,对教学用语的要求应该更高。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很讲究教学语言的锤炼,来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力图简洁准确,打造简约课堂。
课堂上,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服务的,不能过多占用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因此,教师要除去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省去不必要的言说,让自己的语言简洁准确。如王文丽老师执教《鱼游到了纸上》,第一句话就是“今天,咱们学习什么课?”直奔主题,简洁明了!又如特级教师刘金执教《乡下人家》,开课导入语即是“同学们对清新自然的山村生活特别神往,是吗?”只此一句,就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简约的课堂,其独特的魅力就在于此!
2、提高文学品味,促进学生发展。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内含,领会语言的韵味,体会语言的情感,感悟语言的哲理,揣摩语言的规律,从而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要形象、生动、有感染力,亦即有文学味。如何提高语言的文学品味呢?引经据典是常用的、有效的方法之一,它使教学语言凝练而有韵味。如执教《美丽的晋祠》,一句“‘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美丽的晋祠又怎能缺乏水的滋润呢?”就将课文的学习由“山”过渡到“水”。执教《秋天的怀念》,一句“而今,‘子欲养而亲不待’呀,同学们,她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母亲再也没有回来干什么呢?”就激起了学生表达的欲望。“删繁就简三秋树”,简约的课堂意味着教师心中要有教材,要有学生。要认真研读文本,把握重难点以及语言训练点,教学有针对性;要把学习的时间、空间和权力交给学生,真正体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简约而不简单”,课堂唯有做到简约,才能真正实现低耗高效!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一石激起千层浪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摘要: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它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
关键词:语文 阅读教学 主问题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关键,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个关键。它是集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积累运用、语言的表达、思维分析和创新思维、写作、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等教学指导于一体的重要教学过程。如何让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达到科学与艺术融合的高度,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呢?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双向乃至多向交流的过程。交流,自然离不开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而语文教学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问题法”,即设计一些阅读问题对学生进行阅读引导和启发,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掌握语文阅读的方法,提高语文阅读的能力。我在教学实习期间教学《春》这篇课文的时候,延用传统的方法,按照课文顺序,一个小节一个小节地品析。这样,虽然 “美点”也品析出来了,但总觉得把春天整体的美“肢解”了,而且,用这样的方法来品析课文,就得依靠琐碎的“问”来推进学生活动,指导教师批评我是“满堂问”,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大量的“问”。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一篇精美的课文,在课堂上﹑教学中被提问肢解着,提问与答问代替了美读﹑美听和美析。所设计的一个个细碎的问题,看似启发,实则让学生穷于应付,不便于把握阅读要领,难以拥有自主的思维活动空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我国古代提倡“善问”与“善待问”,提问不在多而在精,既要有增智性又要有逻辑性。要先提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再紧扣这个“主问题”提几个相关的“子问题”,让这些问题形成一个“问题系列”,构成一定的逻辑关系,逐层深入地推进教学,完成教学任务。“主问题”最大的教改意义就是能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激活课堂,创新教学,能革除阅读教学中的多问杂答与碎问碎答,能精练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将谈话式、答问式的教学引向以学生课中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
“主”据字典释义为“最重要的,最基本的”,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即为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动学生整体性阅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提问或问题。在以“主问题”为线索的阅读教学中,由于一般性提问的“量”的大大减少,课堂学习活动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成分构成,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用“主问题”来牵动对课文的整体阅读,用“主问题”来结构学生的课中活动,用“主问题”来制约课堂上无序的、零碎的、频繁的问答,能有效地克服语文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等种种弊端,遏制教师的过多讲析,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
与课堂教学中一般的“碎问”相比,余映潮先生认为:“主问题”有着自己的鲜明的特点:
第一,“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是一种可以引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课堂上常见的“是”或“不是”之类的简单回答在它面前无能为力。
第二,“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一节课中的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它们各自在教学的一定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不具有一般提问的随意性。
第三,“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能结构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块”,它不会在教学中像随口问答的问题那样转瞬即逝。
所以,“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和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
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主问题的优化设计呢? “优化”是指教者将研究文本、研究学情中产生的诸多问题科学化、简单化,使它省时、高效,具有指向性、层次性、生发性。主问题的优化设计,其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遵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
一般来讲,“主问题”的设计与运用有如下方面的基本规律:
1.在阅读教学的初读阶段,用 “主问题”牵动对全篇课文的深刻理解,从而凝聚学生的阅读注意,注意力集中到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上,力求形成总体印象,吸引学生参与,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
2.在阅读教学的进行阶段,用最为精粹的“主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形成明晰的课堂教学思路,拉出课文教学的明晰线条。主干问题不仅是文本解读的重点,还是一堂课的脊柱,能使课堂核心部分充盈饱满。
3.在阅读教学的深化阶段,用 “主问题”激发思考,引发讨论,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酿造课堂教学的高潮。
如《心声》的提问设计:
1、课文初读阶段:要与课文有血肉的联系,能够牵一发而动课文全身。课文题目是《心声》那这“心声”事谁的心声,他有怎样的“心声”呢?从而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感知。这个问题将支撑整个教学板块,呈现出线索美。
2、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通过阅读课文内容,说说李京京是个什么样的人,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李京京”与”老师”进行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理解。为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人物形象而进行圈点勾画、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智能活动,参加讨论、辨析、评说等课中表达活动,课堂上由于这一个问题而形成明显的长时间的学生活动的板块。
3、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心声”有几层含义?即文章的主旨。鼓励学生有不同看法,说出自己的“心声”,广泛交流。
再如《羚羊木雕》之“主问题”设计
1、课文初读阶段:导入——以生活中的小事件引发学生的争论导入新课,整体感知故事梗概。
2、在课文教学的进行阶段:浏览课文找出文章围绕羚羊木雕写了哪些内容?请概括出来。
父母逼“我”要回木雕——(插叙)送木雕——“我”要回木雕 这个问题既把握了文章内容,同时又体现出了文章的巧妙构思。
3、在课文教学的深化阶段:精读精彩片段,批注人物性格。人物形象的再现是建立在事件的把握之上的,可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全方位看问题。
再如鲁迅《祝福》的教学案例,教师在教学中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研读课文,证明这种看法。
“祥林嫂—没有春天的女人”,这样一条阅读线索在教学中主导着、牵动着教学进程,让同学们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在这个主问题下,同学们迅速充分展开活动,探讨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品析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
1.丽春之日,丈夫夭折—她是春天没有丈夫的;
2.孟春之日,被迫再嫁—她是在新年才过时被婆婆抓走的; 3.暮春之日,痛失爱子—“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 4.迎春之日,一命归天—消逝在祝福的鞭炮声中。
同学们理解到,冷酷的社会没有给祥林嫂以温暖的春天;小说表现了祥林嫂生命中“没有春天”的悲剧,此中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于是,“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个“问题”,就串起了《祝福》的整个阅读品析过程,串起了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结构、语言等内容的探究欣赏。
精妙的主问题,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既表现出教师对教材的有独到见解的研读与教学处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又避免将一篇篇精彩的文章活活肢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主问题还可从主题、意境、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设计,因为一篇阅读都有其独有的特点。
一、文章的主题思想方面:
每一篇文章,都反映了作者一定的写作意图:或抒发爱国情怀,或表达对人情冷暖的关注,或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或蕴含对世人的警示,或揭示某种社会现实,等等。这些蕴含在文章深层的主旨,可以帮助教师设计出各种阅读问题加以引导点拨,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以此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
如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提问设计:《故乡》重在写故乡人的变化,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人的变化?他们有怎样的变化?作者从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态度? 《孔乙己》一文,作者主要是通过对孔乙己好喝懒做、迂腐可笑而又可怜可悲的人物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封建教育制度的腐朽没落,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也揭露了当时国民麻木、迟钝、落后、愚昧的劣根性,表达了作者要唤醒和“改造国民精神”这样的一种写作目的。主题是极其深刻的,是发人深省的。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进行引导启发:在《孔乙己》这篇文章中,作者抓住“偷”、“酒”、“笑”、“打”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来描写孔乙己的形象,展示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有什么深意?能否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谈一谈?通过这些问题正确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题的能力。
二、从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入手设计。
语言是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表露。一篇文章的写作,体现了作者一定的语言风格,或生动形象,或清新自然,或通俗易懂,或含义深刻,或幽默风趣,或富于人生哲理等等,从而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为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通过有关的问题设计,对学生加以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风格,领悟生动的语感,品味、赏析、学习、借鉴语言特色,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如在教学《孔乙己》中的提问设计:课文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试找出来分析一下,作者用哄笑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为什么那些人对一个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 再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含义深刻,富于人生哲理。为此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请品味“爸爸的花儿落了”这句话,试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这句话有什么深意?由此引导学生领悟:文章通过描述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同时也暗示爸爸的离世,英子在风里、在雨里、在爱的港湾里漂流,在一次次的磨练中也长大了,坚强了。语言含义极其深刻,富于人生哲理。
三、从文章结构脉络方面: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着作者的一种写作思路,并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加以体现。
以此设计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如《我的叔叔于勒》问题设计: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试根据下面的提示,从多种角度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①原因→结果(逻辑层次);②期待→破灭(心理角度);③开端→发展→高潮(情节发展);④悬念→结局(技巧运用);⑤侧面→正面(手法变化)。由此启发学生思考本文结构的巧妙之处,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阅读能力。
四、从人文思想教育方面:
如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读了《斑羚飞渡》一文后,对老斑羚为了挽救种群的不被灭绝,做出了牺牲一半挽救一半的抉择,对此你有何感受?同时,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应该怎样处理人与动物的和谐生存?请给狩猎队写一封信,谈谈你的看法。由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人文意识。
总之,教无定法,《学记》说 :“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又说“叩之以小则小鸣,扣之以大则大鸣”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只要对主问题设计的方法恰当、巧妙,引导得法,就一定能在教学上发挥出高质量的引领,激发、牵动作用。
第四篇:主问题,让语文教学如此简单
主问题,让语文教学如此简单
【摘 要】
“主问题”是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核心,堪称“脊梁骨”。在中学语文课堂中,设计好主问题,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有利于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和探究,同时也能将教学的重难点凸显出来,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能确保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
【关键词】
中学语文 主问题 设计
与之前课堂上细碎的问题相比,主问题是教师备课的智慧结晶,是经过概括、提炼、加工而成的有序问题、导向问题和科学问题。基于此,每次在设计主问题时,我都会立足于文本,让每一个主问题都能为学生打开一扇窗,帮助学生逐步深入文本,抓住关键环节,领会字里行间的深意,并最终体会文章主旨,做到举一反三。借助主问题,教学就可以顺水推舟,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充分的提高。
一、整体把握教材,层次分明
学习就如同登山一样,如果一上来就翻越高山、险山,未免让人望而却步,不敢接受挑战;相反,从比较容易的阶段起步,让学生初步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而后再逐步加大难度,学生的潜能也会被激发出来,课堂的探究氛围会持续下去。基于此,我会从整体上把握语文教材,确保主问题设计由浅入深,层次分明,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切忌好高骛远、毫无章法。
在《皇帝的新装》皇帝人物形象分析中,我遵循从整体感知到细节分析,再到深化理解的思路,设计了如下主问题:
第一,细读课文,请你用“我从……看出皇帝是一个……的人”句式来概括皇帝这一人物形象。(从整体上把握人物形象)
第二,这篇课文主要运用什么方式来刻画皇帝这一形象。(体会手法)
第三,请你为皇帝写一段建言,使用两种以上修辞手法。(拓展延伸)
在教学中,学生们在这三个主问题的引领之下,对皇帝这个形象的理解从单
一、片面走向立体、全面。就拿第一个问题为例,有的学生说,我从皇帝每天都要穿新衣服看出他是一个特别臭美的人。(认识比较浅显)有的接着说,我从皇帝派大臣去查看新衣服的进展,看出他是一个多疑的人。(开始深入)还有的接着说,我从皇帝明明看不到新衣服却装作看到,看出他是一个虚伪、虚荣的人。(接近核心)。主问题让学生找到了方向,回答思路清晰。
循序渐进,是学习的基本规律;主问题的设计亦是如此。学生们通过环环相扣且逻辑合理的主问题,思维得到激活和发散,能抓住问题的关键,透过字面理解到文章的情感和思想。
二、尊重学生实际,巧妙切入
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学习是学生自我生成和建构的过程。基于此,中学语文老师在设计主问题时要尊重学生的实际,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知识,以其“最近发展区”的水平为问题设计的出发点,让主问题成为一个连接已知和未知的中介,且富有启发性,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学生得到新的提高和成长。
在《为你打开一扇门》一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先通过“作者要打开一扇怎样的门?作者为什么要打开这扇门?作者怎样才能打开这扇门?”这三个主问题来解读课文。这些问题的设计思路与学生之前在学习此类课文时的思路雷同,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让学生更容易展开探究之旅。学生们很快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原来作者说的这扇门指的是文学之门。之所以要打开这扇门是因为亲近文学,能让一个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第二个主问题非常适合在教学中展开,让学生联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说自己读《千万个为什么》让自己知道世界多奇妙,增长了见闻;有的说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自己知道一个革命者的本色,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勇敢;还有的说读了《论语》知道了为人处世之道……至于最后那个问题,学生们直接从第二段中找出来。
主问题的切入点体现了语文老师的匠心独运和对学情的准确把握,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这样一来,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就能将已有经验融会贯通,在学习中融入自我,在探究中提高自我。
三、紧扣教学目标,真实有效
主问题的设计要做到有的放矢,即紧扣教学目标,最好是一击即中。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语文授课既要层次清楚,也要详略得当,突出重难点。很多简单的问题,我们能看到,学生也能看到。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根据文本特点,设计出生成性的主问题,让学生通过主问题这条主线的指引能由表及里,真实有效的思考,从整体到局部细节,从语言到内在情感思想。
在《苏州园林》一课的教学中,我从“苏州园林的特征”这一主问题开始延伸,又分别设计了“围绕这一特征,文章介绍了哪些景点?作者是怎样介绍的?”这两个问题,便于学生抓住文本的核心――凸显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艺术美、和谐美和自然美。学生们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这三个问题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读完课文之后,我发现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这个见解比较独特);有的说,苏州园林和故宫等皇家园林确实不同,苏州园林是一步一景,将“自然”自然植入,而皇家园林则讲究对称和恢弘气势,真是各有特色……主问题确保了课堂活跃而高效。
学生完成了主问题,就相当于完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板块,其在对语言的把握、概括,对信息的提取,对文章结构的梳理和对文章手法等方面的解读能力自然也会逐步提高。
总之,设计主问题,既要务实,也要创新,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透过主问题,更快的抓住解读文本的要领,理清文章的脉络,找到与文本对话的切入点,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作为中学语文老师,我定会遵循主问题设计的原则和细节,推动课堂教学科学有序的展开,做到自主、高效、高质。
【参考文献】
【1】李荣美.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反思【J】.中国培训,2016(14)
【2】刘冬梅.平等对话 巧妙引导――初中语文教学之我见【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12)
第五篇:从练习入手让语文教学简约高效[范文模版]
从课后练习入手让语文课堂简约高效
江苏省泰兴市迎幸小学李银凤
小学语文教材中,除略读课文外,每篇课文的后面均编排有练习题。但在不少老师眼中,课后练习不仅单调,简直形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课后练习的价值真的如此吗?我想不是,也不应该是!
课后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体现了教材编排意图,也是课堂教学目标的具体呈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紧紧抓住这一容易被忽略却又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把课后练习落实在课堂上,实现阅读课的有效教学。
一、把读书要求落实在课堂上。
小学课文的课后练习,均把读书放在了首位。针对不同课文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读书要求。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朗读课文,复述课文”,“默读课文”等等。据笔者统计,课后练习中明确提出了读书要求的课文,不论年级和版本,大约占总课文的90%。这样编排,充分反映了教材编者对语文基本功的训练、语言的积累运用、语感的培养、情感的熏陶是非常重视的。
《语文课程标准》的各个阶段目标在阅读教学方面都对读书提出了明确要求。如第一学段目标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读书目标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第三学段读书目标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这些目标,均放在各学段阅读教学目标的最前面。由此可以看出,教材注重读书训练,并把读书要求放在练习的最前列,这是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具体落实。课标的要求,教材的安排,最终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去落实。首先要重视“读”。胡福强老师多年前曾指出:“课本上的课文大都是现代语体文,只要引导学生用心读、多数,没有必要分析来分析去。”因此教师要认识到,“读书”是阅读课最重要的教学活动。其次是落实“读”。读书训练要贯穿于阅读课教学的始终,教师应根据教材提出的读书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练习。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要注意教给读书方法,培养良好读书习惯。最后要检查“读”。要
求“感情朗读”的,必须引导学生读出情、读出味;要求背诵的,要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的要求;要求复述课文的,要引导学生复述„„总之,要把读书要求落实在课堂上,并力求达成读书目标。
二、把写字要求落实在课堂上。
“识字写字”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识写分开”是小学语文各种版本教材编者的共识。其中“会识”的字排在两条横线之间,“会写”的字排在田字格里。这样编排,便于学生观察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其目的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写好汉字。每篇课文后面的练习中,均编排有描红的练习,更是把学生的写字习惯和写字质量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字提出了具体明确的目标要求。第一学段目标是“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第二学段目标是“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第三学段要求“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由此可知,小学各学段语文教学都应重视写字,落实好写字教学。教材编者在精读课文后面,把“会写”的字编写在田字格里,正是落实了课标的要求。
如何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落实写字训练?一是转变阅读教学观念。一般阅读课的识字写字量在20个左右。第一课时重点是“识字”,在此基础上达到读通课文的目的。要把写字教学的任务科学分散,每个课时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练习写字。二是做好示范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汉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并做好示范板书。三是强调写字质量。写字练习量要少,质要高,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小学生写汉字应以描红为主,由描红到临写,逐步过渡,逐步提高。四是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做到“提笔即是练字”。
三、把词句训练落实在课堂上。
词语和句子的感悟、积累是小学各年级阅读教学的共同任务。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第二学段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第三学段要求“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如此要求,目的是强调读书的内化,注重
语感的培养。课后练习中,多数编排了词句训练。如有的要求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有的结合课文文本内容引领学生斟酌词句的用法,有的要求学生辨析词义在表达上细微差别,有的引导学生结合语境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众多的练习安排,让学生感受、把握、体味、领悟语言丰富的内涵。
词句的理解和积累是学生语文能力形成所必需的。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将不理解的词句理解了,学生才能体会到文章的感情。同时,学生理解并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有助于表达能力的提高。课后练习中的词句训练均是教材编者依据课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课文特点,紧扣教学重点而设计的。在阅读教学中,应结合课后练习中的词句理解课文,揣摩语言。例如五年级上册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嫦娥奔月》,课后练习是:
1、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用钢笔描红、临写。(字略)
3、读读下面的词语。
威逼周旋接济皓月当空迫不及待
凝望企盼敬重树影婆娑奸诈贪婪
4、说说带点词语有什么特点,再照样子写几个。
(1)嫦娥吃了仙药,突然飘飘悠悠地飞了起来。....
(2)碧蓝碧蓝的夜空挂着一轮明月。....
5、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乡亲们为什么非常想念嫦娥。
从课后练习可以看出:第3题所列出的词语,基本上是文中的重要词语,“读读”的目的是感悟和积累。第4题中加点词语是“飘飘悠悠”和“碧蓝碧蓝”。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这两个词语的结构特点。“飘飘悠悠”是AABB式,“碧蓝碧蓝”是ABAB式。照样子写几个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积累这样的词语。教学中应把这两项词语练习结合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训练。在此基础上感受人物的形象,体会文章的情感。而不仅仅当作一项作业完成,更不能放在课后去让学生自由练习。
四、把“思考问题”落实在课堂上。
陆志平指出:“不应该把阅读作为肢解作品的过程,忽视对作品整体把握和美的感受,而应注意把握作品的精髓,让读者的心灵去与作品碰撞。”当前很多阅读教学课堂,教师的导入很精彩,学生阅读的兴趣往往被较好地调动了起来。
但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被支离破碎的问题搞得了无趣味。认真研读教材,不难发现,课后练习一般均设计有一个统领全文的思考问答题。编者的目的是引导教师在教学中从整体出发,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形象和优美语言,初步领悟文章表达方法。
如《嫦娥奔月》课后的第五题是“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乡亲们为什么非常想念嫦娥?”其实这就是从整体出发设计的一个大问题。教学中可以由这个问题切入,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讨论交流,感受嫦娥的美好形象,使学生明白后羿爱嫦娥,对妻子情深意重,他们恩爱无比,所以嫦娥也不愿离开后羿,可是为了不让坏人得逞,不让坏人去害更多的人,她宁愿忍受夫妻离别的痛苦,牺牲自己幸福美满的小家庭去解救百姓。所以乡亲们非常想念嫦娥。
五、把迁移运用落实在课堂上。
语文是母语教学,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学习的资源,时时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为建构“大语文”教学观,使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沟通,课内与课外沟通„„小学语文教材在课后练习中设计了一些练习题:《牛郎织女》一文后练习:“我国有许多美丽动人的民间故事,选一个你熟悉的讲给别人听”。《庐山的云雾》课后设计“你游览过云雾弥漫的名山吗?你观看过云雾缭绕的图片或电视片吗?你仔细观察过家乡的云雾吗?请你说说看到的景象,也可以画一幅画或者写一段话,和同学共同欣赏。”这些练习设计,使语文课程从封闷的课堂上走出来,走向了生活和家庭,走向了自然和社会,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
对于这类的课后练习,能当堂结合教学完成的要当堂完成。如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写作特点进行片段练笔。不能当堂完成的教师要有布置,有落实。如学习《牛郎织女》一课后,布置学生课外收集民间故事,并把所收集到的民间故事在课堂上讲给同学们听。
总之,“文本”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课后练习是教材编写意图的直接反映,我们应该关注课后练习,用好课后练习,将课后练习落实在课堂上,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简约,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