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述评

时间:2019-05-12 11:52: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闻述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闻述评》。

第一篇:新闻述评

大学生寝室探访述评

大学生是一群即将步入社会的宏大群体,良好价值观和长期可持续发展也会在大学生身上得到社会渗透。中国当代的大学在课程设定上为了充分给予大学生自由时间,大多学校选择将课程定量为三分之一高中周(即高中课程量的三分之一)。显然,这给予了大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将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权利毫无保留的交还给了学生,对于“空闲”时间的利用,也一直成为各高校的焦点性问题。

从内在来看,大学生的自律性普遍不高,高中紧张生活之后,大学成为放松的大舞台,对于何时做什么,需要做什么,怎么样去做,都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在理想的划分上,我们可以大概分为实践性和幻想性两大类。实践性,便是要在本学科和自己的能力要求上进行稳健的学习和发展,也包括很多的课余文化,娱乐,会友等活动:幻想性,是对于新兴的事物有极大的被新引力的群落,对于更发展的地区,城市,乃至国家有着心灵的归属感,从而在很多行事做为上往往与众不同,或许这一群落的在学科上并不名列前茅,但有很多受到外界影响的独到之处。从外在来看,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剧以及高校优雅教学环境的考虑,大多数校区都坐落于城市的远郊地带,这一方面有利于学校的教学和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生活中,另一方面又会形成各高校簇拥的群落效应,成为有各项基本设施功能的卫星城---大学城。但是远郊地区离人口聚居区较远,这无疑给学生的出行造成了阻力,选择寝室生活了解大学生无疑成为方便,快捷,高效的途径之一。

在一周内的多次探访中,敲门之后往往得到室内学生的质问,之后便是一阵凌乱的声响,方才进入寝室。很显然,很多学生对于寝室中的外来人员有一些抵触情绪,对于个人的隐私十分的关注,这不免根源于现在独生子女为社会家庭主要成分的诟病,独居成为许多学生长时期的习惯。在进一步多的相互了解中,许多学生在寝室中相互之间也会有保护主义,对自己的某些物品,如手机,电脑,音像设备,尤其是自己的隐私物品,这不免会造成一定的寝室室友之间的不融洽气氛。但我认为保护贵重物品和隐私物品是每位同学的固有权利,这应该坚持的好习惯,是公共社会生活一贯遵循的条例,学习用品,书籍和课堂笔记,乃至日用品,食品,体育器材在很多寝室早已经成为了公用,这不得不说,大家相处的蛮好啊!气氛的融洽使得相互之间的了解也在时间的磨砺中逐渐的加深。室友的兴趣爱好,平常的生活喜欢,对什么东西厌恶,伤感,失落,兴奋之事,很多往往是本人不了解,室友们却能略评一二,真是其乐融融。

作为有理想和抱负的新时代学子,成为社会堪当一面的栋梁是每位在校生的本职第一要务,社会行业的诸多和千变万化使得我们的选择也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寝室文化虽然已经有很多年的发展,但真正处于寝室中的学生在很多事情上仍有诸多的焦虑,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之后固然会存在很多的差异,用一个经典的例子:世界上找不出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在校园这颗大古树中的学生们有着自己不同的性格,这会影响到其将来的就业发展的道路,同一屋檐下的几个同龄人在不同的个人性格和理想抱负之下发展,业余的大量时间和空间意识的自我很容易形成小的隔离区,在探访中,了解到寝室中的口角之争在大学生之间微乎其微,高学历的新时期知识青年们似乎不屑于用口角这种市井之术来解决问题,有朋友会认为这很好,但是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能用语言的解决的问题是直面性问题,即是某某讲出,让某某知道,至于效果可以不计较。但在大学生寝室中,“冷战”和“潜意识敌对”往往是相互认为不合格的室友的处理办法。“别扭,但也就这么着吧”,这是很多同学的回答,用一个恰当的比喻:几只雏鹰相互望着唯一个狭小的飞出口争相张开翅膀,却没有愿意谦让的一只,很显然被困在了这唯一的生命口之下,“狭口之鹰”,这个小比喻很适合寝室中的一些情况。青春在挥洒,友谊在嫁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家相聚在一起,让我们荡起双桨的过往时代早已经消逝于那段清濛初开的“季节”。知心朋友的真心面对;不轻意之间的点点关心;分

享收获和喜悦的成功时刻;离开了谁?我们又将会得到谁?回想着《真心英雄》中康强有力的歌词,重复这那久违的!!!



第二篇:新闻述评的要求

新闻述评的特点与写作要求

孙聚成2008年8月18日,鸟巢。站在田径跑道上的刘翔因伤退赛,留给世界一个孤独的背影。事件发生后,各大媒体在第一时间都推出了自己的新闻述评,及时报道事件并引导社会公众的情绪。如新华网推出的《人性庆典》、《刘翔因伤退赛依然是英雄》、《刘翔是人不是神》、《让我们给刘翔送上真情安慰》等一系列述评文章,让读者理解了奥运精神,理解了体育赛场上的拼搏与失败。

新闻述评为什么可以发挥这么大的影响力?这是由新闻述评的特点决定的。

新闻述评是介于新闻和评论之间的一种融叙与议于一炉,合事与理为一体的新闻体裁,兼有新闻与评论两种作用;新闻述评不只报道新闻事实,还需要对事实进行必要的分析、解释;或者对某种形势、某个带普遍性的问题发表意见和看法。新闻述评可以及时剖析新闻事件,揭示事物或形势的特点、本质和趋向,用以指导实际工作,达到启发、引导受众的目的。记者在写好消息、通讯等体裁的基础上,应重视对新闻述评的研究与写作。

新闻述评的特点

1、评述结合,以评为主。述评集新闻报道和评论的职能于一身,既及时报道新闻事实,反映现实生活的发展变化,又揭示新闻事实的本质和意义,指明事物的发展趋势。述评作为一种具有独特个性的新闻体裁,一般都要对新闻事实进行比较全面的、多角度的介绍,包括典型的具体事实、概括的情况以及必要的背景材料等,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进行议论。评述结合并不意味着评和述在篇幅或比重上的相等,它主要表现在兼有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特点,具备两者的功能,同时它又是以评为主的。评述结合、以评为主,这就是说,述评的目的在于评,述是为评服务的;述是评的基础,评是述的目的。因此,就一篇述评来说,评多于述,或述多于评都是常见的现象,有时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已经包含了作者的倾向和分析,只要再加以画龙点睛的议论,就足以说明问题了。如2008年春天,新华社针对藏独分子破坏行为所发表的述评《暴力事件戳穿**集团“非暴力”谎言》,就很鲜明地把藏独的本质清楚地揭露出来。

2、述中有评,评中有述。述评以事实为依据,这些事实来自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生活。述评的评,或者说它所讲的道理,就是在对这些事实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加以阐明的。述和评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易于被人们所理解。述评的评,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为了弄清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它所包含的带有普遍性的新经验、新问题。许多述评采取夹叙夹议的论述方式,述中有评,评中有述,可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握事物之间的共同规律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如2008年两会期间,新华社发表的系列述评《科学发展新征程》,就是很典型的叙述与评论的有机结合,在述与

评中把各地贯彻科学发展观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概括,对如何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进行了展望。

3、由述而评,以评统述。述评摆事实和讲道理兼而有之。它所讲的道理,是作者通过大量新闻事实进行分析而得出的结论。这也正是述评与某些推理性评论的区别。因此,述评更注重材料和观点的统一。述评中对新闻事实的叙述,有时多一些,有时少一些,但都服务于观点,或者说接受观点的统率。述评的作者要掌握大量的事实和各种背景材料,这样才能经过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在述评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所有的事实和材料都罗列出来。运用哪些新闻事实,哪些情况概括地叙述,哪些情况用具体的典型事例加以说明,都要服从于评,服从于作者阐明观点的需要。如新华社针对国家林业局拍卖野生动物狩猎权所发表的述评《枪杀野生动物,以“保护”之名?》,作者用了四个疑问来展开述评,疑问一:非得靠人们手中的枪来维持“生态平衡”吗?疑问二:就算是有必要用枪来解决“生态平衡”问题,有必要非得“变现”吗?疑问三:有必要“和国际接轨”,发展狩猎产业吗?疑问四:为什么只允许有钱人猎捕以及如何做到有效监管?这样,作者就以评驭述,很准确地把假保护之名,行捕杀之实的真相披露出来。

新闻述评的类别

述评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其选题可以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目前我国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的述评,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其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工作述评。工作述评,顾名思义是针对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或问题进行评述。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层出不穷。人们不仅需要及时得到各种必需的信息,而且在他们对各种新闻事实进行思考的同时,也需要了解新闻媒介或记者的看法和主张,以便作出自己的判断,辨明是非和方向。对于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热点”或“难点”问题,更是如此。

2、形势述评。形势述评是对国内外形势,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其他领域形势的述评。它的内容所及,可以是全局的形势,也可以是某个特定地区或某一条战线在一个时期、一定阶段的形势。这类述评的特点是着眼于形势的变化和转折,着眼于群众普遍关心或需要引起群众注意的问题和动向,概括全貌,指明发展趋势,帮助读者开阔眼界,提高认识。

3、事件述评。这类述评是根据记者直接调查和掌握的材料,对国内外发生的重要事件或某些影响较大的突发事件进行评述,它的特点主要是从具体的事件,联系到它产生的原因和背景,探索其性质和意义,或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澄清事实,说明真相。

怎样写好新闻述评

1、把握新闻述评的结构。新闻述评无论写什么内容,首先要从结构入手,把握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吃透了,写好了,述评就具备了成功的基础。述评的这种写作方法可以把新闻事实的前前后后各个侧面囊括进去。但在具体写作中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是什么”重在求细,翔实地占有大量事实和细节;“为什么”重在求深,深入地探求事实背后的真象;“怎么办”重在求实,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三个部分水乳交融,就可以把问题讲清楚,说明白。

2、实现新闻述评的事理交融。新闻述评的优点在于,它不仅报道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而且对事实的意义做出解释和说明。所以,如果从内容上分析,一篇好的新闻述评一定包括新闻事实和评论两个部分。有的作者在采写述评的时候,要么把事实淹没在评论里,要么使精辟的评论被冗长的事实叙述所遮挡,难以吸引读者的眼球。因此说,采写述评一定要注意事理交融。

事理交融就是在述评中事实与观点相互依存,相互确认。新闻述评如何实现事理交融呢?首先,展示观点的建构过程。展示由事实到观点的分析推理过程,事实与观点才会在这一建构过程中达到统一。其次,公开而明确的因果关系表达。事实的叙述总是有明确观点指向的叙述,事实的安排也总是在一个公开的观点统率下的事实聚合。第三,让观点闪烁出感性的光芒。述评观点应具有现实性和大众化,抓住普通人的情感。

3、提高综合判断能力。和事件性新闻、工作通讯等体裁相比,新闻述评对采写的要求更高。采写新闻述评不但要了解一个个的事实,而且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对新闻事实有整体的把握。采写述评,记者要常常引述不同领域、各个层面权威人士的观点,常常概述不同的事例来分析其中的关系,探析事情的前因后果,预测形势的发展。这不但要求记者有高于别人的分析概括能力,还要求记者进行深入细致地采访,以第一手的事实来支撑自己的分析。有些述评之所以没有吸引力,除了因为作者本身缺乏积累外,还与没有独到的观点有关。

胡乔木同志1991年11月5日约见新华社负责同志时说过:“培养名记者的一条重要方法是多写评论和述评”,“评论和述评是一种高层次的新闻报道”。可见,要做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就必须锻炼和加强自己的素养,就应当懂一点新闻评论学,在阅读和写作新闻评论上孜孜以求,日有长进。新闻报道从感性向理性发展,从浅层向深层发展,从单个信息向密集信息发展,从客观性向科学性发展,是新世纪受众需求变化的必然趋势。新闻报道和评论的互相渗透,对记者和评论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当努力提高自己,充实自己,以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

第三篇:新闻述评选题报告

把狗救下了,猪怎么办

——高速公路救狗该不该

一、基本内容:2011年4月15日中午,北京通州区京哈高速公路张家湾收费站附近,一辆载有500多条待宰狗的大货车,被数百名动物保护组织志愿者拦下。双方僵持15个小时,最终以志愿者集资11.5万元把狗整车买下,连夜送往流浪动物收留中心安置而告终。述评京哈高速百人拦运狗车阻止杀狗。

二、选题重要性阐述:救狗事件包含趣味性和人情味在大众之间造成了热烈的讨

论究竟是救还是不救 成为了热点 是道德意识霸权还是国人精神的升华。

三、采访对象:绿翼公益协会社长、校园内随机采访学生、电话采访太原小动物保护者协会(有条件的话)

四、报道思想:到底应不应该救助这车狗或者这种交易进行下的狗,各有各的说辞,最终只有抱希望与立法,希望法律可以出台相关条文,解决此类事件。

五、报道角度:新闻述评记者角度 述评结合各占50%新闻舆论监督

六、报道形式:模仿《新闻调查》 “踩猫事件”分三个层面介绍 A 反对救助者 :警惕道德意识霸权

B 支持救助者 : 拦车救狗,见证了国人精神的升华

C 本台观点:法律的缺位导致拦车救狗,希望国家能够颁布一些法律对动物进行保护。

七、问题提问:

4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你觉得他们的行为可取吗? 你觉得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解决这种问题吗? 面对如此具有争议行的话题,国外是怎样做的呢?(保护小动物协会)

八、新闻特色:先述后评述评结合各占50%

九、时间长度:8min——12min

结语动物保护法是人类保护动物的一种公约,从法律角度确认了动物生命的权利。从法律角度强化和提高人们保护动物的意识。动物保护法制定了对待、驯养和保护宠物的一些具体行为规范。把人们对待动物的认识和行为纳入了法律规范。散养、遗弃、迫害、随便杀戮动物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惩罚和制裁。这是目前人类对待动物的一种文明和进步的态度。相信遗弃宠物狗的现象会越来越少,依法保护动物,依法善待动物,让动物在地球大家庭的环境下共享温暖的阳光雨露必将成为越来越多善良人的共识。

第四篇:新闻类期刊国庆专题策划述评

新闻类期刊国庆专题策划述评

《新闻记者》 2009年第12期 字数:3234 字体: 【大 中 小】

在中国新闻类期刊的崛起中,专题策划可以说是新闻类期刊开拓市场的一个法宝。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创刊的《新周刊》,便因出色的专题策划奠定了其在中国新闻类期刊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里,笔者通过分析纪念新中国诞生60周年的专题报道,考察新闻类期刊进行策划的一些特点。国庆60周年报道,并没有“独家”的性质。而这也就恰恰更能体现各家期刊在专题策划方面的实力与匠心。

本文的分析对象是覆盖全国市场的6种知名度较高的新闻类期刊:北京的《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广州的《新周刊》《南方人物周刊》,上海的《新民周刊》和香港的《凤凰周刊》。就笼统的意义来说,这些期刊的读者定位均指向高收入的知识分子和白领,但由于风格定位方面的迥异,导致读者年龄层次和性别上有进一步细分。例如,《三联生活周刊》力求从文化的角度解读新闻,强调生活的理念;《中国新闻周刊》秉持宏大叙事的报道模式,以大背景,大视角,大事件来解读时事政治;《新周刊》被誉为“中国最具煽动性的周刊”,擅长制造时尚概念;《南方人物周刊》则把人物报道作为对各种资讯题材的统一表达方式,通过关注人物的命运展现社会动态、折射时代背景。上海的《新民周刊》则有一种温和的海派气息,不偏不倚、沉着稳重,实行海纳百川的传媒操作模式;《凤凰周刊》则声称坚守“客观立场、多元视角和国际语境”,打造华语圈最令人瞩目的政经新闻。通过国庆60周年的专题报道,各新闻类期刊的精彩纷呈的比拼,可以考察他们如何秉承自己的鲜明风格。

一、《三联生活周刊》:做有文化的新闻

《三联生活周刊》从2009年初便推出“共和国60年重访历史系列报道”,数位资深记者历时6个月,亲访6位共和国建国元勋的家人或身边工作人员,重现6大城市1949年政权交替前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态,真实再现共和国诞生的辉煌历程。

这个系列报道包括:《“进城之始”,1948~1949年的沈阳》《“旧都重生”,1949的南京》《“通衢活力”,1949年的武汉》《“民族资本蜕变”,1949年的上海》《“商埠新传奇”,1949年的广州》《“从北平到北京”,1949年的北京》。这组报道通过对细节的发掘,重新回到历史现场,再现中国共产党人在60年前对一个人民民主政权,对团结各界社会力量管理城市、管理国家的思考。这种回顾,或许对于60年后的今天,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从2009年8月31日第32期开始,《三联生活周刊》推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纪念”特刊,包括《1999年后军事发展加速度——2009阅兵猜想》《独家采访全部主创人员——〈建国大业〉诞生记》《百年从屈辱到崛起的25个文本——中国》《25位代表见证“全国人大”制度演进——人民》。

在新闻类杂志中,《三联生活周刊》最明显的特色就是文化性与新闻性并重,擅长使文化具备当下的活力,使新闻具有历史的品格,这生动地体现在其主编朱伟曾提出的内容定位有关“新闻、文化、生活”这三者关系的描述中:“选择新闻为由头,通过文化、历史的角度队新闻的透视,达到提炼生活的目的。”国庆60周年的报道策划凸显了这个内容定位。他们动用了很大的报道力量,以中国大地上最重要的城市变迁为基点,从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管理的回顾,为我们展现了新中国政权建设60年的风风雨雨。这两个系列报道的大手笔大策划,不露痕迹,视角独特,文本厚重,深度与广度并举,把并不是“独家”的新闻做出“独特”处理,体现了三联的风格和特色,可圈可点。

二、《中国新闻周刊》: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中国新闻周刊》从2009年8月31日起连续推出6期“新中国60年系列报道”:《新中国60年系列报道之理想中国》讲述李大钊、方志敏、陈独秀等先贤们的新中国畅想。社论版登出《共和国?再出发》的社长言论,指出此次系列报道的目的。《新中国60年系列报道之民主中国》讲述我国民主政治的进程。社论版刊出《“官话”为何要清理》,提出常态的政府之责任及基本职能。《新中国60年系列报道之财富中国》讲述60年来中国人民获得财富、失去财富、恐惧财富、追求财富和拥有财富的历史。社论版刊出《谨防大国企的挤出效应》,提出关注经济结构问题的迫切性。《新中国60年系列报道之自由中国》讲述了中国人民为了追求自由幸福走过的60年艰辛之路。社论版刊出《打破部门主义的新闻出版体制》,提出传媒在这个社会上应该扮演的角色,认为言论自由永远是最重要的自由。《新中国60年系列报道之开放中国》讲述中国的对外政策发展。社论版刊出《一个甲子:完成的和未完成的》,提出现代化的艰辛与迫切,“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意味深长。《新中国60年系列报道之希望中国:给未来中国的九封信》邀约9位当今中国和华人社会知名人士,写下他们对未来中国的思考和希望。社论版刊出总编辑寄语《为自己为中国让我们希望》,给人们期待,给人们勇气。

一般来说,目前新闻类周刊的专题策划有三种类型:一是对新闻的整合和梳理;二是自己做的调查报道,三是对一些即将发生的事情有一个引导和前瞻性的构想。《中国新闻周刊》在这个系列报道中,把这三种类型结合得顺理成章,其中既有对60年来中国社会各方面发展的梳理,也有对其中历程的调查采访,更有创意的是国民对未来中国的期望,点面结合,富有深度,涉猎广泛,秉承其一贯的大背景、大视角、大事件报道的传统,整个叙事方式非常恢宏,而且每一期的报道配有社论,表明杂志的立场,体现了其“影响有影响力的人”的办刊宗旨。

三、《南方人物周刊》:记录普通人的命运

地处岭南的《南方人物周刊》,看来没有上述两家期刊那样的气势磅礴,但同样有其特色。他们推出两期有关报道,包括2009年9月21日第38期的《共和国60年最美丽12人》,以共和国60年来最美丽的12女性的角度来梳理中国60年的历史脉络。而2009年9月28日第39期的《60人的中国梦》则选择60位普通中国人为采访对象,他们来自各行各业,通过回答同样的7个简单问题,来展现自己的梦想。

以“记录我们的命运”为办刊宗旨的《南方人物周刊》,宣称本着“平等、宽容、人道”的理念,关注那些“对中国的进步和我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彰显人类的向善力量和深遂驳杂的人性魅力的人”。在《南方人物周刊》的这组报道中,“国家的命运”、“时代的命运”和“人的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专题策划带给我们的是作为时代主角的“人”,他们做了些什么,他们怎样思考,他们如何行动。这些“人”的思考和行动所散发出来的人性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引领着读者的思考。

这也是我们一直熟悉的《南方周末》的味道,这就是我们一直熟悉的《南方人物周刊》味道,也就是“人”的味道。他们记录的,有我们这个时代的领袖和精英,但也没忘记那些在社会边缘挣扎的普通人。

四、《新周刊》:另类体现新锐

《新周刊》在10月1日出版了自己的总第308期。这一期《新周刊》,大红的封面,丰收的油画,契合了其封面专题《青春——从新中国到新新中国六代人的青春影像》的内容。

这六代人的代表分别是:1949~1959年,王蒙的“必须快乐的青春”;1959~1969年,张贤亮的“没有女人没有爱情的青春期”;1969~1979年,陈丹青的青春细节与国家悲喜,感慨“幸亏年轻”;1979~1989年,查建英“疯狂寻求各种新鲜的可能性”的激情燃烧的青春;1989~1999年,老愚讲述他卖给市场的青春,是“生命中最长的季节”;1999~2009年,蒋方舟说她的青春“不曾历经沧桑”,但已经过早地觉醒。

每一个10年都配有一篇那个年代的“青春纪事”。黑白的照片记录着逝去的岁月,历历在目。《新周刊》用这样的一种方式描述我们的祖国,“青春”总是让人心潮澎湃的人生一段,有遗憾,也有美好的回忆,给与我们向前的力量,走向美好,共和国就这样走过六代人的青春,继续向前。

五、《新民周刊》:不事张扬,以小见大

《新民周刊》的国庆60周年报道,也秉承了海派媒体的风格,冷静,理性,润物细无声的风格。他们没有在封面做专题,而是在“特稿”板块中从8月中旬连续7期设立“建国六十周年系列报道?新四世同堂”专栏,其中包括:《柳氏六十年:惯看秋月春风》:讲述上海的知名电影家族柳氏家族,与共和国的历史息息相关的荣辱与共;《何氏家族:走出寄啸山庄》,讲述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的何祚庥院士家族,跟新中国一起成长的历史;《茅氏家族:太阳照常升起》,茅以升、茅于轼的家族,见证一个古老而动荡的国度逐渐走向现代化;《十三亿分之一:张至璋大陆寻父》:张至璋的故事折射出60年来的历史印迹和社会变迁;《家族之树常绿》:作家程乃珊讲述程家的新版“红楼梦”;《资氏:沉默是一种大爱》,金融实干家资耀华一家的银行业和新中国的故事;《母爱,让我们离散》,上海梨园大师周信芳的女儿周采茨走过共和国60年;《从贫二代到好三代》,讲述百年建筑世家张氏家族的奋斗史。另外,国庆前出版的第38期封面专题是《大阅兵,看门道》,同期还有一个特稿,是鲁迅先生的儿子周海婴撰稿的《共和国诞生前夜,我们回来了》。

《新民周刊》的策划,从家族的变迁讲述共和国走过的60年,讲故事,讲爷爷,讲奶奶,讲爸爸妈妈,讲自己,讲新中国的成长,坎坎坷坷,娓娓道来,冷暖自知,不事张扬,小处见大。

六、《凤凰周刊》:彰显“独立意见”

香港凤凰卫视主办的《凤凰周刊》对大陆新闻事件的报道一向以来有其自己非常独特的视角。在共和国60周年的报道中,该刊并没有专门的策划报道,笔者收集了一下2009年4~10月的该刊杂志,罗列一下有关“国庆”的报道:

2009年4月25日总第325期,封面故事讲述“长安街政治史中国第一政治地标‘大修’1949~2009”。北京的长安街变迁,对应着这个国家的政治变迁,是60年来世事沧桑最浓缩的注释。2009年7月25日总334期,封面专题为《解密大阅兵1949~2009 阅兵武备大点验》,包括6篇报道:“解密2009大阅兵”“国庆阅兵武备大点验”“世界最大最严谨的方阵”“谁会成为大阅兵典上的客人?”“中国阅兵演进史”“一部意识形态演进史”。其中有一些在内地媒体上看不到的消息,如“揭秘阅兵保障费用”等。2009年9月5日总338期,其“鲜时事”栏目(重要性仅次于其“封面故事”栏目)中有一篇《60周年国庆安保全面升级》文章,在“文化”栏目中有一篇《内地200部影视剧“献礼”成潮》。2009年9月15日总339期“鲜时事”栏目中有两篇有关国庆主题的报道:《香港国庆观礼团名单解读》《60周年国庆台湾嘉宾名单出台?——300台胞受邀国庆观礼》。

从《凤凰周刊》的有关报道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本杂志以独家新闻及其内幕为我们提供的“独立意见”,与其他新闻类周刊最大的区别也就在于此。选材独特、视野独到、立场独立,以一种客观的姿态“重视记录转型期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民主和法制发展进程”。这是该刊一贯的风格,也是其被政商两界关注的最重要原因。

中国现在新闻类期刊同质化的竞争还不是特别激烈,所以上述新闻期刊在专题策划中都有比较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也跟他们十几年的品牌累积相对应。作此分析,或许能给新闻类期刊今后的策划做一些参照,受一点启发。■

(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第五篇:述评消息 范文

所谓述评消息,就是以叙述新闻事实为主,加上作者对新闻事实的恰到好处的评论,述评消息。它的特点是:有述有评,边述边评,述评结合。述评消息是介于消息和新闻评论之间的一种报道形式,它常用以分析形势,或针对某种思想倾向,或对实际工作有普遍意义的重要问题,或为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和方向,给读者以启迪。通常有事件述评、问题述评、形势述评、事态述评、思想述评、工作述评等。

〈实例〉

走出“温州模式”

——温州非国有经济发展趋势述评

本报记者

李本军

蔡文良

初冬之际,记者来到温州市区、平阳县、乐清市的一些企业和市场,以及“温州模式”发源地之一的乐清柳市镇。深感温州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们熟知的“温州模式”,正被今日温州人所扬弃、所突破。

企业目标:由致富型向事业型转变

办企业为了什么?过去温州人目的比较简单:脱贫致富。今日温州一些新型企业家的回答却要响亮得多:干一番事业,创中华名牌,兴民族工业!

这样的话,记者听到不止一位温州老板讲过。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只有32岁,管理着资产总额达2亿多元的大集团,个人资产已有几千万元。他说,我挣的钱足够花三辈子。一些朋友看我还在起劲地把公司做大,问我图个什么。究竟图个什么呢?我到许多国家去过,见过许多外国大老板,有两点深刻体会,一是那些国际知名的大老板并不多么聪明过人,比我们中国人没有什么了不起;二是中国货在国际市场上不少,中国人自己的国际驰名品牌却不多。我原先也曾想过富足而安,现在我不这样想了,我一定要办好正泰,把它办成全球低压电器行业最好的公司之一!南存辉讲这话是有资格的,他的集团刚刚晋升为国家级企业集团,主要产品刚刚通过国际iso9001认证,获得了进入世界市场的通行证,范文《述评消息》。

温州市委常委、乐清市委书记黄德余分析了这一转变的政治环境因素:在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后,企业和政府都放下思想包袱,企业主们纷纷把积累拿出来扩大规模,乐清企业在1992年后进入大规模扩张期,企业主自身也实现了向企业家转变。

企业制度:由家庭型向集团型转变

“温州模式”的最大特色,是前店后厂的家庭作坊企业,人人都是相互独立的老板,因此有“经济发展靠老板”之说。这种特色缘于“邻居效应”,你办厂我也办厂,你生产打火机我也生产打火机,于是出现了“一镇百厂、百厂一品”的格局。由于一家一厂,资本有限,技术、设备落后,规模又小,因而企业大都缺乏新产品开发能力,以仿制为主;为了争夺市场,相互压价,价格上不去,利润率很低。尤其是这一模式被外地学会后,温州已没有了先发优势,激烈的竞争使企业看到,一家一户独立作战不行了,必须走联合、合作之路。目前,温州股份合作企业和集团越来越多,仅柳市一镇,产值过亿的大集团就有10个,温州全市的股份合作企业多达4万多家,工业产值占全部的60%以上。集团企业达84家。与此同时,原先维系并促使家庭工业迅速发展的家族血缘关系也逐步为现代契约关系和法制关系所取代。

企业用人:由用亲向用贤转变

随着企业经营目标的提升,企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过去那种“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家族式企业管理亦被突破,企业管理者由用亲向用贤大步转变。

仅柳市一镇,近几年就引进人才3000多人,其中有中高级职称者达1300多人,他们中不少已走上了当地企业的主要领导岗位。李忠宽是浙江大学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生,毕业后在温州大学任教,硬是被求贤若渴的浙江天正集团老板高天乐请到自己麾下,出任副总经理,而高天乐却不让自己的妻子到集团担职。今日天正集团,4位副总经理全是引进的人才,公司80%的部门经理和分厂厂长具有大学学历。其它几家大集团亦是如此。

今日温州人对“温州模式”的突破远不止此。温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薛振安在分析非国有经济出现的这些深刻变化时认为,这些转变表明,温州经济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温州模式”正被突破,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带来的市场经济的全面确立,温州人在明天的经济舞台上,必然有着更出色的表演。

祝福你,温州。

(7)标题新闻

所谓标题新闻,是用标题反映新闻事实的一种报道形式。其特点是:以题代文,题含文意,标题和新闻内容完全融为一体。这一报道形式的出现,是报纸改革的成果之一。

〈实例〉

标题新闻

△江泽民会见外国知名人士

△李鹏致电慰问以色列爆炸事件死难者家属

(均据新华社)

下载新闻述评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闻述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述评及其例文[精选合集]

    新闻信息之述评及其例文 述 评述评:述评是一种以夹叙夹议、边叙边评的方式,反映社会热点或国内外重大事件或问题的新闻体裁,是以事实为基础的评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迅人物述评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

    时事述评台湾问题

    时事述评 美国在台协会(AIT)台北办事处前处长杨苏棣日前表示,AIT内湖新馆完工后,将有陆战队驻守维安。 杨苏棣在华府智库“全球台湾研究中心”论坛致词时指出,即将于今年完工的AI......

    新批评理论述评(大全)

    新批评理论述评作者:王宏飞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 年第 14 期摘; 要: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史中最有影响力的流派之一,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影响颇深。本文依据赵毅衡编撰的《新......

    文献综述、述评

    文献综述、述评范文我国现金股利政策研究文献综述 股利政策一直是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长期以来也是公司财务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早在1976年被称之为“股利之......

    本人工作述评

    本人自二零零二年九月参加工作,于二零零七年走上技术工作岗位上以来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于二零零四年九月开始参加吉林省辽源职业技术学院采煤技术学习,并在此期间还参加了......

    专业技术工作述评

    专业技术工作评述 时光流逝,岁月如梭,转眼,我已经工作一年了,为了能在将来更好的工作,总结经验,坚持优点,改正不足,现将总结述职如下: 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我主要学习技术知识,但调到办公......

    农业技术工作述评

    农业技术工作述评农业产业化,是延伸农业产业化链条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重要途径,农业技术工作述评。在农业产业化链条中,产加销之间只有环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