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人物述评

时间:2019-05-14 16:07: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鲁迅人物述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鲁迅人物述评》。

第一篇:鲁迅人物述评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1923年),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社戏》、《一件小事》、《**》等14篇作品;《彷徨》(1926年),包括《伤逝》、《祝福》等11篇作品;《故事新编》(1936年),包括《补天》、《奔月》、《理水》等8篇作品。散文集《朝花夕拾》(1927年),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散文诗集《野草》(1927年),包括《秋夜》、《过客》等24篇作品。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 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 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 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 运动的伟大 旗手。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 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他以“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反叛思维和战斗精神建筑了现代思想文化大厦,把“先行着“的悲剧性和荒诞性体验提升到生命存在的价值高度,为中国现代思想和文学贡献了最宝贵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品格。他的启蒙思想和立意“深切”、格式“特别“的文学具有现代思想和文学的革命的原型的意 义。他关注人的思想的觉醒和社会、民族的解放,大胆实践和推动中国文学的意义和文体形式变革,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反思、批判中国历史的“非人道“现象和传统文化的惰性力量,提倡思想的“立人“和“致人性于全“主张,认为思想启蒙和社会的变革“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人是社会的主体,是文化的根本,“尊个性而张精神“,“掊物质而张灵敏,任个 性而排众数“(《文化偏至论》)才是社会变革的当务之急。“立人“即要实现人的意识觉醒相精神的独立,释放人的生命能量,怀疑和反叛一切制约人的生命和思想的意识观念和社会制度。人是社会的目的,而不是社会的工具,一切文化和文明都是人所创造而有益于人的生存和 发展的,如果背离这一点,多么高深的文明和高级的社会形式都有不合理性,都值得怀疑和改造。西方社会的文艺复兴、思想启蒙和现代主义思想给了鲁迅以启示,只不过它们是以反叛神权和宗教,建立世俗社会和人的思想为目标。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套以“官本位“和“礼“文化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价值系统,人要么是“官“的奴隶,要么是“礼“和“理“的物化对象,没有独立的人格和价值,所以,现代思想启蒙就是以挣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争得做人的地位和价值为目标。鲁迅是现代思想革命的先觉者和建设着,他以“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反叛思维和战斗精神建筑了现代思想文化大厦,把“先行着“的悲剧性和荒诞性体验提升到生命存在的价值高度,为中国现代思想和文学贡献了最宝贵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品格。

鲁迅的文学是精神的“反抗”与生命“挣扎“的文学,是为了争取做人的资格:生存、温饱和发展的“反叛“,对生命体验的“彷徨”、“孤独“和“绝望“的“挣扎“。它所显示出的思想的深刻性和彻底性、生命体验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正是鲁迅思想和文学的魅力所在,也是区别他人具其独特价值的地方。他在文学中所表现的“改造国民性“主题和“绝望的抗战体验也是2O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思想史上最有价值深度的母题之一。要“立人“,就要进行思想的启蒙,就要反叛“非人“的思想和“吃人“的社会制度,就要揭露“吃人者“的把戏和“被吃者“的人性弱点。鲁迅对传统思想和礼教制度,从汉语表达的方式到伦理道德的面具,从人的潜意识到社会制度都进行了深刻而彻底的揭露和批判,对沉默的国民灵魂也进行了真实的去蔽

总而言之,鲁迅:他“俯首甘为孺子牛”,他一生都为改变整个民族的命运忙碌着;年轻时看到整个民族病弱的状态激发了他学医救国的志向,后来在日本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中国人是病在思想上,因此弃医从文,决心用自己手中的笔改变中国人的思想;他的著作无数,其中《阿Q正传》、《孔已己》、《药》、《狂人日记》等都深刻反映了当时畸形社会下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况。他的著作对当时的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人们为改变中国落后状况而努力奋斗。他的精神可以用三个字来形容——民族魂,这也是当时的人们在追悼会上盖在他遗体上的三个字。最后,他是一个有思想、有民族大义、思想开放进步,时代造就的伟大的文学家

第二篇:人物素材整理——鲁迅

人物素材整理——鲁迅

一、人物印象

鲁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二、鲁迅的故事

1.【教育他人】

在厦门大学教书时,鲁迅先生曾到一家理发店理发。理发师不认识鲁迅,见他衣着简朴,心想他肯定没几个钱,理发时就一点也不认真。对此,鲁迅先生不仅不生气,反而在理发后极随意地掏出一大把钱给理发师——远远超出了应付的钱。理发师大喜,脸上立刻堆满了笑。

过了一段日子,鲁迅又去理发,理发师见状大喜,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领,满脸写着谦恭,“慢工出细活”地理发。不料理毕,鲁迅并没有再显豪爽,而是掏出钱来一个一个地数给理发师,一个子儿也没多给。理发师大惑:“先生,您上回那样给,今天怎么这样给?”鲁迅笑笑:“您上回马马虎虎地理,我就马马虎虎地给;这回您认认真真地理,我就认认真真地给。”理发师听了大窘。

2、【弃医从文】

一天,在上课时,教室里放映的片子里一个被说成是俄国侦探的中国人,即将被手持钢到刀日本士兵砍头示众,而许多站在周围观看的中国人,个个无动于衷,脸上是麻木的神情。这时身边一名日本学生说:“看这些中国人麻木的样子,就知道中国一定会灭亡!”鲁迅听到这话忽地站起来向那说话的日本人投去两道威严不屈的目光。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他的心里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一个被五花大绑的中国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脑海闪过,鲁迅想到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不觉悟,即使治好了他们的病,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他终于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用笔写文唤醒中国老百姓。

从此,鲁迅把文学作为自己的目标,用手中的笔做武器,写出了《呐喊》、《狂人日记》等许多作品,向黑暗的旧社会发起了挑战,唤醒了数以万记的中华儿女,起来同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夜以继日地写作。

3、【标点的稿费】

大家知道:标点符号虽然其貌不扬,但在文章中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呢。可当年的出版界对标点符号不重视,在支付稿费时,往往把它从字数中扣除,不给稿费。一次,鲁迅应约为某出版社撰写书稿,由于事先探知该出版社不支付标点符号的稿费,因此他的书稿通篇没有一个标点符号。

编辑看了书稿后,以“难以断句”为由,回信要求鲁迅加上标点符号。鲁迅回复:“既要作者加标点符号分出段落、章节,可见标点还是必不可少的。既然如此,标点也得算字数。”那家出版社没办法,只好采纳鲁迅的意见,标点符号也折算字数支付稿费了。呵呵!

4、【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着名的文学家。

5、【珍惜时间】

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鲁迅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助母亲做家务;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作好精确的时间安排。此后,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他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鲁迅读书的兴趣十分广泛,又喜欢写作,他对于民间艺术,特别是传说、绘画,也深切爱好;正因为他广泛涉猎,多方面学习,所以时间对他来说,实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罢休。

在鲁迅的眼中,时间就如同生命。“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性命。倘若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因此,鲁迅最讨厌那些“成天东家跑跑,西家坐坐,说长道短”的人,在他忙于工作的时候,如果有人来找他聊天或闲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会毫不客气地对人家说:“唉,你又来了,就没有别的事好做吗?”

6、【自强不息】

鲁迅十三岁时,他的祖父因科场案被逮捕入狱,父亲长期患病,家里越来越穷,他经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再在药店给父亲买药。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

鲁迅听了,点点头,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

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7、【爱书情结】

鲁迅先生从少年时代起,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生节衣缩食,购置了多册书本。他平时很爱护图书,看书前总是先洗手,书脏了就小心翼翼地弄干净。他自己还准备了一套工具,订书、补书样样都会。一本破旧的书,经他整理后,往往面目一新。他平时不轻易把自己用过的书借给人,若有别人借书,他宁可另买一本新书借给人家。

8、【经典语录】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2.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3.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4.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7.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8.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9.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

10.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11.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三、经典范例

清醒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使鲁迅成为中国人灵魂的最尖锐、深刻的解剖者,民族精神最精警深邃的反省者。终其一生,他都在批判与战斗中度过。而作为他毕生战斗的力量源泉,则是对创建一个彻底摆脱奴性,具有原属于人的独立精神和自由精神的社会的向往。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是新中国的圣人。

鲁迅是伟大的,他的伟大在于他执著地把自己的生活、生命牢牢地和民族、时代拴在一起。他的个性极强,最痛恨奴颜媚骨;作为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医生,他解剖中华民族比谁都更切准脉搏。

鲁迅是巨人。他不是帝王,不是将军,他无须挥舞权杖。作为旧世界的逆子,惟以他的人格和思想,进行着韧性的战斗。他把对于民族和人类的热爱埋得那么深沉,乃至他的目光,几乎只让人望见直逼现实的愤怒火焰。在一生中,他呐喊过也彷徨过,但是却从来没有屈服和停顿。中国数千年的“文明”、专制和保守,都是他攻击的对象。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赢得众多的私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招致密集的刀箭,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获得更为辉煌的战绩。他所凭借的仅是一枝“金不换”,便在看不见的险恶战场里,建树了超人一等的殊勋。

正是对国民灵魂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鲁迅不遗余力,全方位地展开对我们民族存在的劣根性的批判。他说:“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为此,他把根除奴性、扫荡封建文化视为改造国民精神之根本任务,提出“立人”思想,即把“沙聚之邦”改造为“人国”。在他看来,只有健全的人性,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时中国愚弱的状况,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因此,“新世纪之新精神”在于维护人的尊严,光耀人的生活,明白人生的真谛。他的“理想人性”就是彻底摆脱奴性、具有原属于人的独立精神和自由精神。

鲁迅先生不仅属于他的时代,鲁迅先生属于我们中华民族。产生过鲁迅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更是永远值得骄傲的民族。敬仰鲁迅,是一个人品位的标志。一个民族必须有不可亵渎的文化精神,鲁迅先生是中华民族追求真理、无私无畏的强大精神力量,鲁迅先生永远是我们的民族魂。

第三篇:关于金融人物项俊波的述评

宁波理工学院

《金融学》

课程期中作业

题 目 关于金融人物项俊波的述评 姓 名 X X X 学 号 专业班级 学 院 完成日期

一、前 言

他是学者,又是金融高官。或许是他过于低调、远离媒体,人们从未把电视屏幕上“总编剧项俊波”和一位央行副行长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他当过知青,在老山前线打过仗、负过伤,曾是感情澎湃的诗人,又是铁面的审计署高官。在众多的中央高层官员中,在人生每次转折中,他的经历都如此地“不同寻常”,称得上是个“神奇”人物。

2004年8月10日,外界传闻已一年之久的央行分拆最终落为现实。央行二总部迁至上海。从此,一南一北将有两个金融“大脑”同时掌控中国金融业的一举一动。而这位“神奇”的央行副行长项俊波,就是南二部的掌门人。

上过刀山,下过火海的他还具有完美的学历。198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1994年获南开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项俊波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就像是一部精彩纷呈的电视剧,他需要我们用心慢慢地去品味,去学习。他的一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面对困难,我们要充满信心,那么,什么困难都不算是困难了。

二、生平事迹

(一)人物简介

项俊波,男,汉族,1957年1月生,重庆人,中共党员。1998年获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学位。2009.02至2011.10.28期间任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2011年10月28日,辞去农业银行董事长职务。2011年10月29日起任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党委书记、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2012年11月14日,当选为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

(二)文武双全的金融铁帅

既是文人,又有“铁帅”美誉,项俊波的人生充满传奇色彩。

从知青、秘书、前线战士、审计员到银行家,每一个转折都是一段涅槃式的跨越。

1.他曾奋战在老山前线的硝烟中

1957年,项俊波出生在川东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父是重庆一所大学的教授。良好的家教,加上校园环境的浸洇,少年起项俊波便对文学有了执著的爱好。随后,项俊波参军入伍,先在成都军区担任司令部秘书,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后,项俊波随部队奔赴老山前线,当上了连队指导员。在一场战斗中,他曾带着连队冒险深入到敌后,并在战斗中腿部光荣负伤。血与火的戎马生涯,锻炼了项俊波的勇气和毅力,在战争中成为了战斗英雄。

战争结束后,一个机会摆在了他的面前:部队推荐他到军校深造。这是一个好机会。然而,项俊波却做了他人生中一个重要抉择——离开已经为他铺开锦绣前程的部队,参加刚恢复不久的全国高考。

酷爱文学的项俊波,其理想一度是当作家,他曾想报考中文系。但是,项俊 波的父亲认为“学经济更有前途”,在他的坚持下,项俊波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财经系。以今天的判断来看,当时这位把自己意志“强加”于子女的父亲无疑是极有前瞻眼光的。在随后的20年间,文学逐渐式微,中国社会的重心落到了经济建设上,国家急需大量掌握经济、财经、金融知识的人才。

2.他曾是获得过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的优秀编剧

尽管后来的职业方向和文学创作渐行渐远,项俊波却从未放弃对文学的兴趣。在北京求学、工作期间,他与在京的一帮四川籍文学创作者交往颇密,经常在一起切磋文学。据他的一位同乡文友的介绍,在当时的四川文学界里,项俊波写诗、写小说都已是小有名气。

随着在国家审计署、央行职位的逐步提升,项俊波的工作日益繁忙,闭门潜心小说创作几乎成为奢望。他选择了影视剧创作作为自己文学梦的延续。“他总是利用节假日搞创作,在国庆节、春节写剧本。”

项俊波的题材涉猎极广,一般都取材于川东的风土人情和个人的经历,创作过电影《远山》、武侠剧《紫剑传奇》等。其中最出色的是与审计有关的反腐影视剧,早在1986年到1987年,项俊波创作过国内第一部反映审计工作的多集电视剧《人民不会忘记》。该剧由田壮壮执导,李雪健出演,项俊波本人担任制片和编剧。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的饶曙光曾和项俊波合作过多部影视剧。在创作过程中,两人有时会为了剧本的角色和细节争论。“他特别关注人性,注重人物的情感和命运,对人在面对环境中做出各种抉择的刻画非常到位。”饶曙光这样评价老朋友的文学创作。

3.他曾为审计战线的一员勇将

无论是业余的文学创作,还是职业生涯,审计都渗入了项俊波每一个毛孔。有着北大法律博士头衔、曾任审计署直属院校——南京审计学院院长的项俊波,决非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书生。1996年,时任审计署管理指导司副司长的项俊波出任京津冀特派员。而京津冀和上海地区一直是国家审计署最为核心的两个工作重镇。

1999年,群众举报天津蓟县国税局在税收征管工作中存在严重问题。作为京津冀特派办事处的主要负责人,项俊波带领工作小组进驻蓟县。一场惊心动魄的审计与反审计的战斗打响。让项俊波始料不及的是,此案牵涉面极广,蓟县国 税局多数员工都有或深或浅的牵连。时任局长的梁化泉千方百计地阻扰审计人员的工作。梁化泉的儿子是当地一霸,有黑社会背景。他收买了当地的黑社会,对审计小组的驻地进行监控。

为了摆脱危险,审计小组先后换了三个招待所。最后,审计小组不得不入住一个有金库的银行——因为有金库就有持枪警卫把守,工作环境会相对安全一些。随着审计小组工作的深入,蓟县国税局虚开增值税发票、侵吞中央税款的犯罪事实渐渐浮出水面,而审计人员所面临的危险也越来越大。

恐吓电话甚至打到了项俊波在天津的家中,当时只有项俊波年幼的女儿在家。歹徒威胁说:“你们这么干下去,没什么好处,小心点!”然而,项俊波却震慑住了对方:“告诉你,我参过军,打过仗,负过伤。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什么我没见过?”

经过38天的日夜奋战,审计人员在掌握了大量的证据后,赶赴北京向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汇报。李金华当即表示,对这一案情严肃处理。当天晚上,天津市公安局派出了两部警车,值守在特派办职工家属院的门口。后来,有关涉案人员得到了查处。

1999年是“审计风暴”刮起的第一年。自这一年起,国家审计署和审计长李金华成了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热点。而蓟县国税局大案是当年李金华所做审计报告中披露的第一个大案。项俊波在其中表现出来的专业水准和胆略,得到审计署的认可。当时上级和与他共事的工作人员公认项“干得漂亮、彻底”。三年之后,项俊波被提拔为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

4.他曾出任央行副行长

2004年8月9日,在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上,项俊波的照片忽然出现在行领导一栏中,职务是副行长。据央行宣传处透露,大约在此一周前,他接替适龄退休的刘廷焕出任央行副行长一职。

项俊波如此低调地调职,显然不是一项简单的人事变动。自2003年起,中银香港接连爆出的腐败丑闻,加之一批国有商业银行行长纷纷落马,银行业内部风险控制的脆弱性,已暴露无遗。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在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任内,项俊波就因主导企业、金融机构的审计,而为金融业内人士所熟悉。项俊波出任央行副行长一职,显然可 以加强金融系统自身风险防范,防止银行业内部腐败的蔓延。

5.他曾带领最后一家国有商业银行上市

2007年7月,项俊波从央行副行长空降至农行担任党委书记兼行长,被认为是再三权衡的选择。据接近项俊波的人士称,项俊波拥有成为顶尖银行家所应拥有的品质,谨慎与大胆改革的精神兼具。

项俊波出任农行一把手后,农行股改上市大幅提速,在短短3年时间内完成股改上市,脱胎成为全球最佳银行,陆续改革管理制度,为国有四大行股改上市画上圆满句号。

三、人物评价

至今项俊波回忆起战争时期的经验,对克服今天遇到的困难,就充满了信心。项俊波曾说:遇到最困难的时候想起来79年,30年前,跟我同岁的、21岁、20岁、18岁的战友,都长眠在阵地上,现在还有什么困难,都不是什么困难。

正如项俊波创作的大型反腐电视连续剧《审计报告》中的男主角方宏宇一样,作为审计官员,项俊波是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的。然而在处理具体问题上,深谙中国复杂国情的项俊波颇为讲究技巧和策略。“他是个非常有智慧的人。”一位和他相熟多年的老朋友如此评价:“无论是做官,做人,还是搞文艺创作。”这种智慧,除了天赋,可能更多是他在丰富的人生经历中历练出来的。在日常的朋友圈子中,“铁面”的审计官却是一个性格随和的人,对人宽容,仗义,“遇到朋友有困难,就会扒心扒肠地鼎力相助”,有着川东人的典型特质。

项俊波在审计署素有铁面审计官之称,在转调金融行业工作之后,他也将这种作风带到了金融业界。在央行如此,在农行亦如此。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农行股改、上市最为紧张的时候,项俊波深感自己的英文水平需要提高,于是抓紧各种空闲时间学习英语,还专门为自己请了一个英语老师。据农行的一位工作员介绍,项俊波每天很早就到办公室,在开始一天的工作之前,他都会腾出半个小时时间来练习英语。他这种积极进取、学无止境的态度,打动了不少人。

他是一个坚持梦想的人。不管后来的职业方向和文学有多么不搭调,也不管公务何其的繁忙,他始终笔耕不辍,仍坚持他的文学梦。他总是利用节假日搞创作,写剧本,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人民不会忘记》、《裂缝》、《审计报告》由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裂缝》更是荣获1999年全国电视连续剧飞天奖一等奖。

百善孝为先,他更是一个孝子。虽然他对文学充满了热爱,一度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作家,但在高考报考时,他还是顺从了父亲,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财经系。可见,他是一个孝子,听从父母的话,不敢违逆。

第四篇:浅论鲁迅笔下的经典人物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浅论鲁迅笔下的经典人物

付佳琪

摘 要

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曾经为了挽救中国、改变中国人的体质留学日本学习医学,后来发现挽救中国重点不在于改变中国人的体质,而在于改变中国人已经麻木的精神,于是鲁迅弃医从文,开始了用文字挽救的道路。鲁迅的作品思想内涵深刻,文化底蕴丰富,艺术成就卓越,促使人思考与反省。鲁迅的小说描写了旧中国时期人们生活的状态,从不同的角度向读者展现了“吃人”文化的恐怖,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病态。鲁迅的作品不仅极具时代精神,更是塑造了阿Q、祥林嫂、孔乙己、闰土等一系列经典人物。

关键词:鲁迅 阿Q 孔乙己 祥林嫂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目录

摘要 „„„„„„„„„„„„„„„„„„„„„„„„„„01 1鲁迅简介„„„„„„„„„„„„„„„„„„„„„„„„03 2《狂人日记》„„„„„„„„„„„„„„„„„„„„„„03 3《阿Q正传》„„„„„„„„„„„„„„„„„„„„„„04 4《祝福》„„„„„„„„„„„„„„„„„„„„„„„„04 5《孔乙己》„„„„„„„„„„„„„„„„„„„„„„„05 结论 „„„„„„„„„„„„„„„„„„„„„„„„„„06 参考文献 „„„„„„„„„„„„„„„„„„„„„„„„07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1鲁迅的简介

鲁迅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但由于一场科场贿赂案而家道中落。所以鲁迅的童年生活并不幸福,作为家中长子,他早早的承担了家庭的重担,体会到了世态炎凉与社会的冷酷。

鲁迅在十八岁时告别母亲,外出求学。他曾辗转多地,想用医术挽救中国,但是幻灯片事件使鲁迅意识到挽救中国在于“改造国民性”。从此鲁迅弃医从文,从精神层面挽救中国。

1936年10月19日,鲁迅于上海逝世。上海民众在鲁迅的灵柩上盖了一面大旗,上书三个字“民族魂”。

2《狂人日记》

1918年鲁迅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书中的狂人整日担惊受怕,看到平常人之间的谈话、对视等正常交往行为在他看来全部都是吃人的准备活动:街上的人想吃他,小孩子被大人教唆的想吃他,别人家的狗想吃他,甚至自己的亲人都在暗地里与外人谋划着要吃了他。从这一点看来他确实是个狂人,是个疯子。但是,其实狂人是个走在时代前端的、反对封建礼教的启蒙者。他看出封建礼教的实质是吃人的,然而所有人都认为封建礼教是好的,所以他成了狂人,成了不同于其他人的异类。受封建礼教控制已久的中国人是容不下异类的,总会想尽办法去同化异类,去消灭异类,用封建礼教吃了异类。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狂人日记》极具现实批判性,把矛头直指封建主义文化的核心,对黑暗的现实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其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思想史。

3《阿Q正传》

出于对统治者的否定与对国民性的批判,鲁迅创造出阿Q这一经典人物。《阿Q正传》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未庄的故事,未庄,一个虚构的地名,充满了批判性、讽刺性、象征性。里面的主要人物阿Q、赵老太爷、吴妈、王胡等等,他们都是受封建旧社会统治下的不同阶层的典型人物。主人公阿Q是一个没有职业以卖力为生的最下层的农民形象,他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他狂妄自大,自欺欺人,自我陶醉,这些都体现一种无知愚昧的“精神胜利法”上,他那种猥琐陋劣的生活方式,做了稳奴隶后便安于现状而沾沾自喜的样子,使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阿Q是一个带有喜剧色彩的悲剧人物,《阿Q正传》所描写出来的吃人、妄自尊大、自轻自贱、守旧排外、漫夸历史、愚昧麻木、卑怯巧滑、投机钻营等特点简直就是国民劣根性的总览。

4《祝福》

《祝福》是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角度,讲述了一个普通下层妇女是如何一步一步被封建礼教逼上绝路的。主人公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书中的看客喜欢听祥林嫂讲述她的不幸,听过的人要“好心”安慰几句,给这个伤心的故事挤出几滴眼泪以显示自己的“同情与高尚”;没听过的人则要千方百计寻着祥林嫂,然后请她一遍一遍地讲述自己悲惨的遭遇,听过之后才会心满意足的走开。就这样一次次将别人的伤口撕开,欣赏别人血淋淋的痛苦,才能满足看客们变态的喜好。人们说祥林嫂改嫁,有失女性的贞洁,让她捐“门槛”来为自己赎罪,即使她照做了,但还是受到他人的歧视,最后,祥林嫂只能在“祝福”的炮声中惨死街头。

劳动妇女是被封建礼教迫害最深的群体,她们被黑暗的封建社会压得喘不过气。《祝福》通过对祥林嫂一个人的叙述,却描写出了所有受封建礼教毒害的妇女,深刻揭示了反封建的重要性。

5《孔乙己》

孔乙己,一个穿着破破烂烂的长衫,满口之乎者也的老人。他时刻不忘自己是一个读书人,即使代表着读书人身份的长衫已经破烂不堪,好像十几年没有洗过一样,他也不愿脱下与那些“短衣帮”为伍。从这里就能看出,孔乙己是一个死要面子,看不起劳动人民,只想靠着科举成为一个上层人士的人。他不愿意被人说起不光彩的事,把偷说成是窃,他喜欢卖弄学识,向孩子展示一个字的多种写法,他只是一个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穷困潦倒的读书人。

孔乙己生活在一个思想受到严重禁锢的社会之中,书中所有的人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物:伙计、掌柜、小孩还有那些穿着长衫短衫的人们,所有的人物生活背景以及举止行为都体现着那个时代特点。孔乙己每到之处总会受到他人的嘲笑,嘲笑他的知识,嘲笑他偷别人的东西而受到打骂,众人以一种不屑的口吻展现出了在时代的背景下弱者生存的艰难。包括伙计也受到所有人的影响,言语之中充满了歧视,完全看不出他作为晚辈对长辈的尊重。掌柜是金钱的代表者,即使在孔乙己最艰难的时候对着孔乙己还是“还钱”的态度,在伙计为客人打酒的时候认为伙计不够机灵不能在酒里做假,就将伙计换掉,体现了为富不仁的特点。那些所谓的长衫顾客们有的有钱,有的有权,却也都把嘲弄孔乙己的行为当作一种乐趣。这个小小的咸亨酒店折射出一个社会的风气,展现了落后的封建思想,更将人性的冷漠表现得淋漓尽致。

结 论

鲁迅的作品选材独特,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只通过平实的语言就能够将人物的心理刻画的入木三分。鲁迅选取的主人公都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我们能在这些小人物身上注意到平时注意不到的特征,觉察到平时觉察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动,这些小人物体现出了旧中国封建体制下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人们生活情况的不同,但他们的命运却是几乎一样的悲剧,可见“吃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对社会的批判性由此产生,也体现了追求社会的解放与自由和平的向往,所以恰恰是这些小人物最能体现出整个社会的状态。鲁迅先生以其冷峻的沉思揭示了不同的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疮疤并予以疗救,最经推动了我们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的社会历史进程,加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高玉琪 《鲁迅经典作品选》 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2.01 [2]王玉梅《呐喊 插图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3]隆志秀 鲁迅小说悲剧人物结局的探讨《咸阳师范专科学院学报》西北大学 1999第5期 [4]靳新来 鲁迅小说的悲剧美《泰山学院学报》南通大学文学院 2005.05 [5]汤道玲 浅谈鲁迅小说中下层典型人物形象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淮北师范学校2007.05

第五篇:主题人物阅读——鲁迅

主题人物阅读:追慕不朽的灵魂——鲁迅

【导读引语】

高三语文组

魏继国编制

他矮小,身高只有1.5米左右,但他的铁肩却掮起了“地狱”城头那扇黑沉沉的闸门,引领着人们向着日出的东方奔去。他瘦弱,离开这个世界时体重不到80斤,但他发自内心的挟带着民族的大悲愤、大爱憎的呐喊,唤醒了无数正昏昏欲睡于“铁屋子”里的国民。他呐喊过,也曾失落过,不是为自己的“运交华盖”,而是因为“寄意寒星荃不察”的无奈。他也曾彷徨过,不是为自己“破帽遮颜过闹市”的落魄,而是因为许多国人如“阿Q”式的愚弱。他挺起了脊梁,继续选择做一名“战士”,同一切蚊蝇走狗作坚决斗争;他仍然执著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信念,如一面猎猎招展的大旗,坚定地矗立在反帝反封建队伍的前头。他倒下前曾立下遗嘱:“赶快收殓,埋葬,拉倒。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可是,人们自发地举行了规模与“国葬”一样隆重的丧仪为他送行,人们将写有“民族魂”字样的旗帜盖在他的遗体上。他,就是我们的民族巨人——鲁迅。

【人物简介】

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七岁开始读书,十二岁从寿镜吾老先生就读于三味书屋。十三岁那年家里发生一场很大的变故,经济状况渐入困顿,接着父亲一病不起,使他饱尝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09年8月回国。

辛亥革命后应蔡元培之邀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供职,后又随部迁住到北平。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至1926年,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其思想产生了飞跃,由此进化论思想为主导,转向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思想为主导。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后十年的杂文,更加深刻、犀利,有如匕首、投枪,充满了唯物辨证的精神。这些作品收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1923年),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社戏》、《一件小事》、《**》等14篇作品;《彷徨》(1926年),包括《伤逝》、《祝福》等11篇作品;《故事新编》(1936年),包括《补天》、《奔月》、《理水》等8篇作品。散文集《朝花夕拾》(1927年),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散文诗集《野草》(1927年),包括《秋夜》、《过客》等24篇作品。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毛泽东认为:鲁迅是 “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最热忱的空 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走近大师】

●倾吐感念的真情

提起鲁迅,当今的中学生脱口而出的字眼便是“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这恐怕就是存在于他们脑海中的概念化的鲁迅。然而,在与鲁迅先生近距离接触并亲聆其教诲的人眼中,鲁迅是鲜活的,他从讲坛上投来或褒或贬的目光,他从圆转椅上发出亲切的微笑,他接待“贩卖精神”的“商人”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拂晓时依然在书桌旁留下坐定的灰黑色的背影„„请看鲁迅先生的学生萧红笔下的鲁迅——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萧红

那天下午要赴一个宴会,我要许先生给我找一点布条或绸条束一束发。许先生拿来米色的,绿色的,还有桃红色的。经我和许先生共同选定的是米色的。为着取笑,把那桃色的,许先生举起来放在我的头上,并且很开心地说着:

“好看吧,多漂亮!”

我也非常得意,很规矩又顽皮地等着鲁迅先生往这边看我们。

鲁迅先生这一看,就生气了,他的眼皮往下一放,向我们这边看着。

“不要这样装饰她„„”

许先生有点儿窘了。

我也安静下来。

鲁迅先生在北平教书时,从不发脾气,但常常好用这种眼光看人。许先生常跟我讲,她在女师大读书时,周先生在课堂上,一生气就用眼睛往下一掠,看着他们。这种眼光鲁迅先生在记范爱农先生的文字里曾自己述说过,而曾接触过这种眼光的人就会感到一个旷代的智者的催逼。

有一天下午,鲁迅先生正在校对瞿秋白的《海上述林》,我一走进卧室去,从那圆转椅上鲁迅先生转过来了,向着我,还微微站起了一点。

“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

“刚刚我不是来过了吗,怎么会好久不见?就是上午我来的那次周先生忘记了,可是我也每天来呀„„怎么都忘记了吗?”

周先生转身坐在躺椅上自己笑起来,他是在开着玩笑。

鲁迅先生家里客人很少,几乎没有,尤其是住在他那里的人更没有。一个礼拜六的晚上,在二楼鲁迅先生的卧室里摆好了晚饭,围着桌子坐满了人。每逢礼拜六晚上都是这样的,周建人先生带着全家来拜访。在桌子边坐着一个很瘦、很高的穿中国小背心的人,鲁迅先生介绍说:“这是一位同乡,是商人„„”

这商人可真怪,怎么专门走地方,而不做买卖?并且鲁迅先生的书他也全读过,一开口这个,一开口那个。并且海婴叫他×先生,我一听那×字就知道他是谁了。×先生常常回来得很迟,从鲁迅先生家里出来,在弄堂里遇到了几次。

有一天晚上×先生从三楼下来,手里提着小箱子,身上穿着长袍子,站在鲁迅先生面前,他说他要搬了。他告了辞,许先生送他下楼去了。这时周先生在地板上绕了两个圈子,问我说:“你看他到底是商人吗?”

“是的。”我说。

鲁迅先生很有意思地在地板上走了几步,而后向我说:“他是贩卖私货的商人,是贩卖精神上的„„”

×先生走过二万五千里回来的。

全楼都寂静下来,窗外也是一点儿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在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么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大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鲁迅先生必得休息的,须藤老医生是这样说的。可是鲁迅先生从此不但没有休息,并且脑子里想的更多了,要做的事情都像非立刻做不可,校《海上述林》的校样,印珂勒惠支的画,翻译《死魂灵》下部;刚好了,这些就都一起开始了,还计算出三十年集。

鲁迅先生感到自己的身体不好,就更没有时间注意身体,所以要多做,赶快做,当时大家不解其中的意思,都对鲁迅先生不注意休息不以为然,后来读了鲁迅先生《死》的那篇文章才了然。

鲁迅先生知道自己的健康不成了,工作的时间没有几年了,死了是不要紧的,只要留给人类更多,鲁迅先生就是这样。

不久书桌上德文字典和日文字典又都摆起来,果戈里的《死魂灵》又开始翻译了。

又过了三个月。

1936年10月17日,鲁迅先生病又发了,又是气喘。

17日,一夜未眠。

18日,终日喘着。

19日,夜的下半夜,人衰弱到极点了。天将发白时,鲁迅先生就像他平时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摘自《文人画像》)

●拂去厚饰的金粉

作为众人仰慕的大师,鲁迅先生的身后自然要出现大大小小的纪念物—— 石雕、铜像等。可是,由于领袖的评赞,也由于“造神”运动的需要,雕像曾不止一次地被厚饰,成了金光闪闪的圣像,成了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人们仰望他,却接近不了他,看不真切他,人们渴望能看清真正的鲁迅——

人间鲁迅

林贤治

一个可以由此得生,也可以由此得死的时代是大时代。大时代总要产生巨人。

鲁迅是巨人。他不是帝王,不是将军,他无须挥舞权杖。作为旧世界的逆子贰臣,唯以他的人格和思想,招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他把对于民族和人类的热爱埋得那么深沉,乃至他的目光,几乎只让人望见直逼现实的愤怒的火焰。数千年的僵局政治,“东方文明”,专制、强暴、虚伪、保守和蒙昧,都是他攻击的目标。他教奴隶们如何反抗,如何“钻网”,如何进行韧性的战斗。他虽然注重实力的保存,却不惮牺牲自己,必要时照例地孤身鏖战。在一生中,他呐喊过也彷徨过,但是从来耻于屈服和停顿。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赢得众多的“私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招致密集的刀箭,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获得更为辉煌的战绩。他所凭借的仅仅是一支“金不换”,便在看不见的却是无比险恶的战场里,建树了超人一等的殊勋。

在他身后,自然要出现大大小小的纪念物——石雕、铜像以及传记。可悲哀 的是:当再度被赋予形体的时候,这个始终屹立于人间的猛士,却不止一次地被有意无意地厚饰,成了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平凡的伟大才是真正的伟大。鲁迅是“人之子”,人所具有的他都具有。正因为他耳闻了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呼号,目睹了淋漓的鲜血和升腾的地火,深味了人间的一切苦辛,在他的著作中,古老而艰深的象形文字,才会变得那么平易,那么新鲜,那么富有生命的活力。

对于这样一个毕生以文字从事搏战的人,他的形象,其实早经文字本身表达无遗了。世间的纪念物,丝毫也不能为他增添或减损些什么,无非是后人的一种感念而已。

如果他所激发的,不是对真理的渴求,不是奔赴生活的勇气和变革现实的热情,而是宗教式的膜拜,那么毋宁说:我们什么都不需要!

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我们可以因他而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在存在方式的选择中间,我们根本不愿拒绝他的灵魂的参与。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把黄金世界轻易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追求者的精神的火光。

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应当相信,历史终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保留下来。

(摘自《鲁迅研究》)●叩问遥远的师魂

世界愈来愈喧嚣,年轻的心愈来愈感到孤独与寂寞;社会愈来愈纷繁,年轻的心时时产生疑虑与困惑。为了打破孤寂,为了解除疑虑,年轻的眼睛遥望远天,凝视着遥远的师魂。他们穿越时空隧道,拜请鲁迅先生指点迷津——

我见鲁迅

杨儒洁

不知怎地,我滚进了时空隧道。

30年代的上海,外国大轮船像大黄牛一样哞哞直叫,黄包车在灰色浮动的水门汀路上徘徊,低矮的洋房互相拥挤着。

鲁迅先生的房子不是别墅,倒像今天的平民屋,只不过多了一种味道。

我预备拜访,正巧几个白围巾、灰长衫、手拿书的青年和先生说着笑着从屋里出来。先生并没有穿长衫,而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穿的那件花格子西服,发型也非直立的怒发平头,而是当今人们喜爱的西式。

先生站在青年们的后面,满脸的笑,目送了良久,才把门轻轻关上。

由于速度太快,惯性太大,我来不及敲门便破门而入。

先生怒目圆睁,他看着我的小分头,瘦高的个子,有点儿流氓味的夹克。他大概以为我是特务,很威严地说:“你想干什么?”

“不,先生。我是青年,我奔波了60多年才到这里!”

“哦,请喝杯水吧。”先生怒气顿消,但那深邃的眼里分明藏着几丝惊奇。

“谢谢,先生。”我的心里有许多话,一股脑儿倒了出来。

——先生,我是个青年,新中国,新世纪,真正的农村青年,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青年,但是苦闷得很。先生,您不知道,您在人间成了圣人,您的文章被某些人曲解,每看到先生的圣像和文章,我都非常寂寞。

——先生,您知道吗?当我在经济常识课上说中国一些落后的山村,还使用着唐朝时发明的曲辕犁的时候,城里的同学哈哈大笑,老师说我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并建议我去自然保护区看一天森林。当大多数山民顶着烈日刨草锄地的时候,有的“公仆”坐在装有空调的办公室里啜饮着冰水,手里摆弄着庸俗的刊 物„„

——先生,我是喜欢文学的。我有一些连你看后都会觉得不错的文章,但我把它们寄给报纸杂志,尊敬的编辑老师答曰:版面有限,恕不能发表。

——先生,我花费心血写的作文,老师却打不及格,评曰:太平盛世,安能有如此悲观之文,思想欠健康,下不为例。先生,我不知大写套话、空话、虚情假意的八股文是否属于思想健康。

——先生,当别人捧着金庸武侠、琼瑶言情,听着流行音乐、扭着迪斯科的时候,我按自己所好读先生的小说杂文,哼几句老歌,抄一点古诗词,摸一摸球拍,他们竟说我是子曰诗云的孔乙己子孙。先生,我寂寞啊„„

——先生,更让我觉得可气的是,我本能地出于人类良知,尽我所能帮助不幸的人们,他们竟讥我为早恋分子,企图充当雷锋的接班人,建议班团支部讨论“学习”„„

先生吸着烟,笑着说道:“我听出来了,你很寂寞。20年代我也寂寞彷徨了好一段日子,但是现在过来了。寂寞总是会有的,但只要坚信自己是为大众、为民族而奋斗,寂寞总会少些的。你好像很担心青年,我也不完全了解你们时代的青年。的确,人的思想很复杂,但是我坚信中国自有大批前进的青年,只要大家努力,多做些事情,中国的未来无限光明。你是知道的,上海十里洋场,不知有多少恶少流氓,多少贪官污吏,但我并不因为他们而对中国失望,因为中国自古就有为民族默默工作的脊梁。新中国一定是阳光灿烂的!”

“是的先生,也许我太杞人忧天了,过于敏感和偏激,这是我的悲哀。是的,我忽略了身边许多美好的事物。比如举国上下共抗‘非典’,有多少令人感动的场景啊!”

“对呀!”先生微笑着点点头,目光中充满爱抚,充满希望„„(摘自《中学生阅读》有改动)【素材积累】

鲁迅为国弃医从文

在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的黑暗年代,鲁迅抱着医学救国的热情东渡日本留学。当他从电影中看到中国人被日寇砍头示众、周围却挤满了看到同胞被害而麻木不仁的人群的情景后,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他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也不必以为不幸的”。他毅然弃医从文,立志用手中的笔来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的灵魂。

分析:个人的理想重要还是民族的振兴重要?鲁迅选择了后者。在那“风雨如磐暗故园”的时代,这样的选择又是何等伟大。

话题:“理想和现实”“选择”

[应用范例]

1、鲁迅时时都在“横眉冷对千夫指”,却始终不忘“俯首甘为孺子牛”。面对白色恐怖,他不顾自己的安危,担心的是革命青年。面对战友的离去,他虽感苦闷,但依然奋起,用笔端来叹息劳苦大众的命运。

彷徨过,呐喊过,所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用他的一生精彩的诠释了。

幼年丧父,家道中落,东洋学医,弃医从文,鲁迅在人生一次次转折衷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他总是在无为的前进着,从不回头。

鲁迅一生坎坷,到处“碰壁”,所以很自然的有一股怨恨之气,横亘胸中,一吐为快。怨恨的对象是谁呢?礼教,制度,传统,政府,全成了他泄忿的对象。也许先天的有一点“刀笔吏”的素质,为文极尖酸刻薄之能事,作为一个文学家,一腹牢骚,一腔怨气,却不乏一套积极的思想,难能可贵的是他不变的决心,为革中国人“劣根之源”的永恒追求!鲁迅死前不久,写过一篇短文,他在文里有一句话奉劝青年们,“切莫作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为信念而追求是鲁迅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

2、当旧社会的民众在水深火热中挣扎时,是谁在呐喊?当反动政府对内严酷统治,对外奴颜婢膝时,是谁在彷徨?是您,鲁迅先生!是谁在为愚民们的麻木不仁而无奈又愤恨?是谁在为革命者们的鲜血痛惜又哀悼?是您,鲁迅先生!是谁在黑暗中擎着火把奋勇前驱,是谁执着匕首,在国民党政府的心脏上刺了一刀又一刀?是您,鲁迅先生!革命路上的前驱!革命者的导师!民族的脊梁!您有一双透明睿智的眼睛,透过层层迷雾,看到了远方的希望。

因此,您看到了实业救国泡沫般的脆弱,看到了治病救人纸飞机样的局限,您看到了,只有首先拯救人的心灵,拯救整个民族的灵魂,才有可能在九州大地上空扫除阴霾,重现晴空,才有可能让东亚睡狮觉醒,炎黄子孙重新挺起腰杆,再度昂首阔步!

【颁奖词】 思想巨人:鲁迅

1、你用锋利的笔尖,划出黑暗中的一道《白光》;你用声嘶力竭的《呐喊》,惊醒了《彷徨》中的国人。“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气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胸怀。鲁迅—一个不朽的灵魂,用一生的奋斗写下了属于自己的《狂人日记》。

2、“把生命献给中国,让世界为之景仰.矮矮的身躯,创造出崇高的事业,瘦削的肩膀,承载着千年的使命!从狂人的眼睛里,我们读出了历史得沉重;从阿Q的身影中,我们体会到变革的艰难;从坟头的花环上,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从铁屋的呐喊中,我们听清了奋进的声音。你在孤独中呐喊,你在市声里彷徨,采一片朝花为自己送行,荷一杆长戟向黑暗进攻!大星陨落,天地同悲;巨著行世,千秋共仰----我们知道任何奖项也不足以涵盖你的贡献,但谨以此菲薄的礼品献给你-----世纪伟人鲁迅。”

3、鲁迅,笔尖上的舞者——一个漫长的拯救,一段思想的斗争。一双眼看透世态炎凉,一支笔写尽悲情苦难,一身青袍衬出他的颀长傲骨,嘴角的烟斗,悠悠冒出的丝丝缕缕,让沉默不再是沉默。

4、似雷,挟来了电闪雷鸣,震醒了一个麻木的民族;像戟,亮出了锋利的光芒,刺向了敌人的心脏;如箭,驰出流星般的速度,划破长空,带来一个光明的世纪。是你吗?那个曾经彷徨伤逝,而后为民族危亡而呐喊的战士——鲁迅。从风雨飘摇的乱世中昂扬走来。并大步流星地踏岁月的道路而去。当中国的亿万百姓在困顿中止步不前时,是你,像北斗星一样,指引人们前进的方向,永不迷失;当哀鸿遍野,满目疮痍时,是你,以笔为枪,激起了国人的斗志;当整个文坛充斥着一股推孔复古思想时,是你,以狂人之口呼唤救救孩子吧!可是你后悔吗?不,你甘为人民孺子牛,在20世纪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你堪称文坛不朽第一人!

【范文选读】

1、斗士文人

看到先生的名字,就觉得仿佛在面对一座高不可攀的丰碑,不敢轻易落笔,惟恐玷污了先生的一身正气。也许,我只能怀着诚惶诚恐的心情来写一些轻薄的 文字了。

晚生了半个多世纪,无缘亲睹先生的风采,却也有幸瞻仰过先生的大幅照相,相上严肃的先生配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言,真的是透出一股凛然的威严感,只是让人觉得有些冷漠无情。其实先生岂是无情之人!“无情莫比真君子”,先生对朋友、青年、劳苦大众是一片赤诚,就像佛祖与恶魔战斗时是一副决绝的无情面容,而转过身来面对众生时却是一副慈祥的金面。先生爱骂人,就像人说的所谓“他没有一篇文章里不放几枝冷箭”。这一点在先生的杂文中最是显露无遗。举个例子吧,《朝花夕拾》中有一篇《无常》。先生写道,“这样看来,无常是和我们平辈的,无怪他不摆教授先生的架子(教授先生即暗指污蔑女学生的陈西滢等人)。”这样的话被“教授先生”们看见了,定是气急败坏。而先生的同仁看到了,必定会开心不已。而我只能佩服先生,骂人能骂到亲者快,仇者痛,且不露一丝痕迹,也只有先生了!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生活在那样一个麻木不仁的时代,“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是痛苦而鲜明的。眼见同胞在水深火热中挣扎,却一脸茫然,先生的心中定是饱受煎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成了先生永远的心结。于是先生的文章便常常从一个冷眼旁观者的角度去叙述。比如说《狂人日记》这篇被称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猛烈抨击’吃人’的封建礼教的小说,文字很是清澈,文风也很清新,然而文章看完了,心却沉重得仿佛在一点一点坠下去。五千年历史中的糟粕就在先生的无情剑下现出原形。

先生的悲哀还在于他清楚地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劣根性,却无力改变,只好用匕首般的文字去刺那些毒瘤。先生的深情便埋在了无情的文字间,让人深深地悸动。看过《孔乙己》、《阿Q正传》的人少有不笑的,但那是怎样带泪的笑啊!戏谑着这一切,先生的心中该是怎样的辛酸啊!

人说“文如其人”,而先生的文章极少清风明月,亦少多愁善感,因此先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斗士文人”,这是文人中的稀有品种。他们在铿锵昂扬的大时代中,把文章当利剑,挑破一切丑恶肮脏的东西,在时代的暴风雨中引吭高歌。他们并非不懂伤春悲秋,只是他们不会去逃避血腥的凄风苦雨。只可惜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文人实在是寥寥无几,而鲁迅便是这少有的几位文人中的佼佼者。

看鲁迅的文章,觉得文中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但他并不是属于那个时代。他的战斗,和他无情的文章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精神。

喜欢鲁迅的文章,也因此觉得先生其实离我们并不远。夜深人静,我看见先生在夜色中朝我姗姗而来,脸上还带着意味深长的微笑,真的很近啊…… 教师点评:

很欣赏文中的一句话:“先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斗士文人’,这是文人中的稀有品种。”这是对鲁迅先生极好的评价。中国历史上,对知识分子的评价并不是很高。“人生识字忧患始”、“百无一用是书生”、“自为文人,便一无足观”,这些评论虽然苛刻,倒也颇能切中文人软弱的缺点。然而先生不然,他一生在孤独和战斗中度过,他的文章弥漫着“不宽恕”的气息。以拿着笔的斗士名之,实在是贴切之极。

2、独自远行的鲁迅

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野草·影的告别》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鲁迅开始“独自远行”,在他的世界里,看不到别人 的存在。或许是因为《新生》--这个被鲁迅寄予了多少豪情壮志和年轻的期望的杂志--的流产,他的满腔热情和斗志付诸东流。他突然觉得自己被冷冻一般,他的声音显得那么的孤独无助,如旷野的呼喊,听不到任何回声。他已然感到“吾行太远,孑然失其侣”。然而真正把他推入一个无所依托、孤独无援的绝境的,是他理性的自我审视。他从原先单纯的外向性的民族和文化忧患,转向了对于“国民人格”及其文化生存状态的内在体验和沉思。然而他发现理性终究改变不了现实的生存状态,对于自己,却只有更深的孤独感和绝望。

在前进的道路上,没有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只能靠自己一个人往前走,他感到累了,他真的累了。于是便有了他长达十年之久的沉默。然而他不知道之前的孤独和寂寞,仅仅只是一个开端。

新文化运动的到来又让鲁迅看到所谓的希望。然而摆在他面前的,却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放弃一切追求,沉入国民中或回到古代去;要么,就是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去进行他的哲学思考,去完成他的文化探索,去确证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而他选择了后者。然而这种选择却又让他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他站在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传统、个人与“庸众”的对立面上,这种与外界的隔膜造成他那个历史时期的“寂寞”。因而,他选择了另一种说话的方式,这或许是他感到寂寞但又不甘于寂寞的结果。他把自己推出了生存的边缘,或许站在边缘上呐喊,这个声音更加洪亮有力。于是便有了这样的声音:“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然而这种呐喊却被误认为是“虚无主义”而被彻底否定,这多少也让鲁迅感到“缺少知音”的遗憾和孤独。

在我看来,鲁迅和常人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却承受了常人所不曾经历的来自心灵的孤寂。这对于一个深入思考社会,思考人性的思想者而言,多少有些遗憾和可悲!教师点评:

在此文中,我能够发现很多《<呐喊>自序》的痕迹,然而我唯爱它文末的一句话:“在我看来,鲁迅和常人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却承受了常人所不曾经历的来自心灵的孤寂。”这是作者的认为,相异于现时喧嚣尘上的“鲁迅神话”。能够站在人的角度平视鲁迅,这本身就是思维平等的反映。与之相较,很多拥高头讲章,滔滔不绝于人前的所谓鲁迅专家可能还俯伏于地地观察着鲁迅

3、荒原中的野狼

走近鲁迅,平视鲁迅,并与他对话,凭我有限的知识、贫乏的思想和肤浅的人生阅历,该是多麽的艰难!

我用自己的心灵寻找并感应鲁迅。

百年的天空,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这慑人的凝重与悲凉,凝聚着巨大的力量,灵魂在重击中爆发出一声钝响。

阅读鲁迅,在一种沉重中喘息,是一种痛苦。

一个短小瘦削的人,乱蓬蓬的须发,苍白的长方脸,浓黑的眉毛,沉静或是颓唐的两眼在黑气里发光。他铁塔似地动也不动坐在荒原上沉思。他看见黑暗中人们的麻木与彷徨,还听见一切苦闷和绝望的挣扎的声音。他忽然流下泪来,接着就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深夜在旷野嚎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一匹荒原野狼,在我的视野。

孤独,哀伤,寂寞,苍凉,复仇,野性……

我只希望用笔记下一点心灵的感应和回响,捕捉住“荒原野狼”的精神影 像。

鲁迅无法选择地在一个神秘的时辰降临人世。此时,他根本无法掌管一家的福祸,而周家的福祸却实实影响了他的一生。一场劫难,使得周家“几乎什么也没有了”。灾难给他那颗幼小而敏感的心灵带来巨大的伤害。他不但品味到困顿家境生活的窘迫,而且倍尝家道衰落时世间的炎凉。

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他像一头被逐出家园的不合群的小兽,带着心灵的伤痕独自走入荒原。

人可以选择道路,道路也在选择着人。

当鲁迅“不顾前后”地来到南京,站在江南水师学堂校门前,那低矮的校舍一点也激不起鲁迅心中的豪勇--“洋”学堂入学考试的题目是一篇地地道道的八股文!鲁迅挺胸走出校门。赫胥黎的《天演论》唤起了他生命的自觉意识,引导他进入高层次的思考。

鲁迅一到东京,就断发去辫,题诗明志:“我以我血荐轩辕”!日本是西学东渐的中转站,也是中国有志之士探求救国救民、开发进步革命活动的自由港。

鲁迅血管里流着的是狼血。一匹曾经受过伤的野狼,绝不会轻易把自己的终身托付上去。鲁迅从通过改变国民性来彻底改变中国社会现实的角度出发,自觉地担负起思想启蒙的历史重任,从事文化工作了。起点极高,但起步极难。然而要改变黑暗的人心,谈何容易。在“师道尊严”的中国,鲁迅这位传道授业者举起科学的教鞭点燃文明的火种时,得到的却是血的教训!

一个渴望做精神斗士的人首先必须面对现实,在物质的泥水里滚打搏击,生活的夹击使得他身不由己。一种无声的爆炸震响在鲁迅的胸膛,爱和信任被罩上了一层厚厚的浓烟,那是无言的痛苦和悲哀啊!

“铁屋子”是鲁迅用自己的精神痛苦铸造出来的中国荒原意象。在这一间人鬼混杂、是非颠倒、黑暗畸形的铁屋子里,鲁迅头脑清醒、思想锐利、奋力反抗、激浊扬清,是这里的异类和“疯子”,也是这里唯一的觉醒者!

觉醒者是孤独的。不难想象,一个在荒原上行走的人,心绪的阴郁,思想的彷徨,生活的痛苦,是何等沉闷地压迫他的身上。即使是血性的狼,独自行走于荒原,也只有用凄厉的嚎叫来抚慰受创的伤口。……

鲁迅的一生深味着这非人间的浓黑悲惊。在惨淡的人生,淋漓的鲜血中,他发现了自己存在的绝望处境,意识到个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这绝望的抗战。当他在苦闷中一点一点地自愿地沉落下去时,精神血液里一定又喷薄出强者的声音。强者的生命,在对苦难的战胜和超越中,表现出欢欣与伟力。

1936年10月,鲁迅凭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感觉到自己此时正不时地为死的阴影所追迫,明明白白地意识到自己的死,然而他坦然。就像他在《野草〃影的告别》中所写的:“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不消失。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中沉没。”

我无法揭示鲁迅灵魂的复杂性和深刻性,这只当是一种感触吧!

荒原是鲁迅的背景,是现实社会的写真;荒原是鲁迅对生命的多种感受的集合,对现实文化的难以名状的绝望;荒野是鲁迅对黑暗丑恶极为强烈和有力的批判。野狼作为精神形象,它凝注着饱满、旺盛的自由意志,指向一种无限的自由体验和渴望,它对于一切阻碍自由的存在物给予最猛烈的抗击。

教师点评:

什么是成就一个伟人的因素,这是始终困扰我的问题。本文作者对此的解 答是:孤独。荒原的独行养成了“饱满、旺盛的自由意志”,也促成了人类与生俱来的于环境的对抗--“对黑暗丑恶极为强烈和有力的批判”。鲁迅一生走不出荒原,这是他的不幸也是他的幸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应该独自站在最艰难的时代,暖屋里的苟安只会磨损思绪的锐利。然而,另一个问题产生了:是鲁迅选择了孤独还是时代给了鲁迅孤独。我期待更好的答案。

4、火与冰

提及鲁迅,眼前就会闪过黑色的眉毛,黑色的胡子,黑色的长袍和他黑色的幽默。他仿佛是面镜子,反射出人间所有的肮脏污秽。鲁迅这样一个生来就如天神般明净高大又隔着永恒的历史而无法触摸到的人,难免会让我产生不知是他变成了民族魂,还是民族魂变成了他的晕眩。到底谁是谁?

人常说思想家生命的标志就是他的那些著作,而思想家生活中那些激动人心的事件就是他的思想。“当最末次开炉的那一日,是怎样骇人的景象呵!哗啦啦地腾上一道白气的时候,地面也觉得动摇。那白气到天半便变成白云,罩住了这处所,渐渐现出绯红颜色,映得一切都如桃花。我家的漆黑的炉子里,躺着通红的两把剑。你父亲用井水慢慢地滴下去,那剑嘶嘶地吼着,慢慢转成青色了。这样地七天七夜,就看不见了剑,仔细看时,却还在炉底里,纯青的,透明的,正像两条冰。”

在我看来,这根本就是鲁迅最精炼最概括的自传和剖析。一块铁,经过几千度高温高压的煅烧,具备了灼人的热力和爆发的力量,再要让“通红”的本体经过冷水的浇淋,才能转变成“纯青,透明”的冰一般的利剑。也就是说鲁迅是在火与冰这两个不断交替的极端的锤炼下,成长起来的。

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要产生一个火一样的人并不难,但要产生一个能够容纳两种最不能相容的感情并且控制得恰到好处的人,则是算稀有的了。火山总是覆盖在厚厚的积雪下,看似表面平静,内部却正在激烈地翻滚、奔突。“熔岩一旦喷发,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等到压力一旦减小至平衡的状态,就又会恢复常日的平静。熔岩的力量如此巨大,但鲁迅每一次的“喷发”却都是抑郁已久--短则数星期,长则几年,总是到了无以克制、不得不发的关口--等到超负荷的临界线时,就要么“出离愤怒”,要么“时时袭击”、“没有停止”,难道摧毁腐朽不让他觉得鼓舞吗?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他快意于我的痛苦”。有时仿佛觉得已经是“痛定之后”了,却又因为“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决心显示“最大哀痛”,又不想让其“快意”,直至无处可逃,才喷出火山的岩浆和全身的冷气,冷与热交错对流,必然掀起心灵巨大的海啸,使整个中国都为之颤动。

叔本华说,一个人要有他本身的思想,才有真理和生命。鲁迅独到尖锐的思想就是迷茫中的中国的真理和生命,如果没有了他,20世纪的中国思想必然会黯淡无光,民族的魂魄也许仍然在飘荡。教师点评:

我时常幻想先生的形貌,那应该是一个有着青铜质地的中年人,冷的眉,冷的眼,冷的唇,瘦骨嶙峋的身躯;然而可以看到,热血在青灰色的皮肤下奔行,空气里回荡着汩汩流淌的声音。李贺写马:上前敲马骨,犹自带铜声。千年后,我们翻开先生的著作,热血便伴随着铜质的声音流泻出来。欲将百尺钢,化为绕指柔。火与冰神奇的结合,这才会使这个人的欢乐成为整个民族的大欢乐,痛苦成为整个民族的大痛苦。

5、文坛的灵魂——我眼中的鲁迅先生

朋友,请容许我先收敛一下沸腾的心绪,让我再梳理一下杂乱的文思,我要向人世间搜寻那最铿锵、最芬芳的词句,向你再叙他奇伟的平生。

记不得是第几次提及鲁迅先生的名字,心中却仍是初识一般的激动,那跳动的文字呀,又在我心头流淌了:“希望是附属于未来的,有未来,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他是黑暗中的明流。在那“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的世界里,铮铮傲骨的他,以一种独特的姿态审视这个世界;以一种鹰般犀利的目光傲视那群无耻的政客。他恨、他怒、他诘问、他嘲讽,他那烈酒般的文字呀,浇灌整个中华大地??他期望民众的觉醒。

他是浊夜中的明灯。他告诉青年们光明的所在,他指点后来人要“走自己的路”,他殷殷诲导,他谆谆规劝。他问苍天也问自己,这世上还有没有吃孩子的人?或许还有。于是,他义无反顾,奔走呐喊:“救救孩子!”

他更像那雪中傲立的松柏呀,奇伟、高大,带一股凛然的芬芳,在隆冬中茕然独立。哦,是的!独立!他蔑视着官僚走狗,他不屑于“正人君子”之流,他看不得所谓的“学者教授”……他——便独立着,永远走那条通向远方的“新路”。走呀,像那执着的夸父!走呀,播下美好与芳馨,等后来人去收获!即便在国民政府的通缉下又何尝伫足?即便在颠沛流离之中又何曾彷徨!他用一支如椽的巨笔,筑就了一条崭新的文学之路。

便是一句“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呐喊呀,是何等振聋发聩!当这一切的一切成为人们的共识,他在人们的心中便越发伟岸,尽管他的身影在历史的那头悄然隐去……

“何人领呐喊,先生已作古,文坛从此感彷徨!”而今的人们品读他的文字,如此哀惋叹息,可又有几人识得他奇伟的人格呢?这是在浊世里永不屈从的人格呀!这是在迷惘中永不退缩的人格呀!这是带一身凛然正气,独立于天地之间,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贵人格呀!我手捧一本书页泛黄的《呐喊》,望着扉页上那个清瘦的身影,精神恍恍惚惚:在遥远的地平线上,有一座突兀的峰峦。峰巅之上,一柱刚直奇伟的松树傲然耸立,一股浓浓馥郁、催人警醒的生命芳香喷涌而出……

6、我心中的鲁迅

关于你的记忆在我的童年就开始流淌,一直延续在我的成长道路上。也许你的身影并没有从一开始就博得我的敬佩,曾经觉得你没有什么不同,也就是一个文人用他笔述写着那个时代,那些往事。

在我还未洒脱一身稚气时,拜读你的文章,我曾有过这样一段暗想:你的文采也不过如此嘛,文章没有用华丽的词藻,没有一连串使人折服的修辞,什么打伏笔,什么前后照应,什么突出中心,也都不在情理之中嘛。只是有一种莫名的情感和涌动在你的文字中。

于是,你的光芒没有在那个时候于我的心中闪烁,然而,时间的流逝却让你在我心中蜕变,那个崭新的你在不久后就出现了。

成长让我明白你笔下的尖锐,让我看到你的诚实,你的爱国,你的无所畏惧,你的大义凛然,孰重孰轻…你就这样被铭记---鲁迅。亲眼目睹为准绳,白色恐怖的年代里,鲁迅先生那叫鲁迅,愚鲁而迅行,大愚如智而行事迅速快猛,文学家与革命家在此刻并现。

你用伶俐的口齿,解放人们的思想;用一只笔杆子,痛打资本家的“走狗”; 用犀利的目光,笑过“二丑艺术”;用凸起的颊骨,骂过“聪明人”和“奴才”。思想光芒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阻隔。这便是你,鲁迅。

你创造了孔乙己和阿Q,以此来唤醒麻木的世人,来告诫你生活着的社会。可谓举世浑浊你独清,众人皆醉你独醒。面对他们腐朽的灵魂,你更多的是批判,而不是同情。再如《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满肚子男盗女娼,或是封建道德的假道士、假道学,或是不学无术的文人垃圾、文人败类。一一给予严厉的批判,你的思想给黑暗的社会带来了新的曙光。

毛主席评论你: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是新中国的圣人。我深信这样的评价是准确的。你的思想影响着世界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每当想起你,我便有了前进的力量。无论前沿的道路有多么坎坷,我都不再畏惧。因为有你,我可以挺起胸脯,大步向前。

也许评价你的人已经太多了,你灵柩上覆盖着的“民族魂”三个字的旗帜已是你一生的写照。我的文字也就变的微乎其微,但这是心底的声音,是我的情感之言。

鲁迅先生,愿为你的思想喝彩,你的行动喝彩。你耳濡目染的文字里,有着最为深沉的感召力,成长中的我会细细领悟,去体会你笔下的涌动,震撼…

鲁迅,我心中的鲁迅…… 【结语】

走近鲁迅,追慕不朽的灵魂,构建我们的精神家园,让我们拥有完满的人生。走近鲁迅,追慕不朽的灵魂,固守我们的民族精魂,实现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

走近鲁迅,你还会想些什么呢?

下载鲁迅人物述评word格式文档
下载鲁迅人物述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鲁迅《呐喊》人物欣赏

    “铁屋”中的“呐喊” ——鲁迅《呐喊》人物欣赏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收录了先生在1918~1922年所作的15篇小说,其中《狂人日记》、《孔已己》、《阿Q正传》等都......

    鲁迅呐喊整理 及人物分类(5篇)

    1狂人日记 主要人物:“我”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一个“狂人”的故事。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总觉得人们想害他,想吃掉他。医生给他看病,让他“静养”,他便认为是让他养肥可......

    鲁迅《故乡》中人物介绍

    鲁迅《故乡》中人物介绍 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篇幅不长,却极为鲜明生动地刻画了闰土、杨二嫂与“我”等人物形象。由这些不可或缺的人物构成了该篇小说的完整人物系统,他们......

    鲁迅笔下鲜活的人物

    鲁迅笔下鲜活的人物鲁迅的笔下总能写出呢么多活灵活现的人物,其实他们都不存在但是却总是会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 他的笔下最典型的无疑是知识分子和普通人,所体现的是对黑暗......

    鲁迅小说怎样刻画人物

    鲁迅怎样刻画人物? 恩格斯说过:“我觉得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 一、通过动作刻画人物 比如,鲁迅的《药》中,描写华老栓向刽子手买人血馒头......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女性人物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女性人物 (2007-08-24 00:45:06) 转载▼ 标签: 分类: 论文 文学/原创 鲁迅研究 [摘 要] 鲁迅在他的小说《呐喊》、《彷徨》中,创造了那个时代一系列典型的女性......

    文化素养高频考察人物——鲁迅考点汇总

    文化素养高频考察人物——鲁迅考点汇总 因为综合素质里面的写作和文化素养更多的需要自己平时进行积累,关键时刻才能厚积薄发。今天,中公讲师就其中一块需要厚积薄发的知识块......

    浅析鲁迅笔下的一些经典人物(精选多篇)

    浅析鲁迅笔下的一些经典人物 鲁迅先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和贡献是众所周知的,他的创作题材主要有小说、杂文、散文三大类。在小说方面,鲁迅先生以力透纸背的笔力,简洁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