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女性人物

时间:2019-05-15 05:32: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女性人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女性人物》。

第一篇: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女性人物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女性人物

(2007-08-24 00:45:06)转载▼ 标签: 分类: 论文

文学/原创 鲁迅研究

[摘 要] 鲁迅在他的小说《呐喊》、《彷徨》中,创造了那个时代一系列典型的女性形象和一个相对完整的女性世界,其中寄寓了鲁迅对中国妇女的深切同情,挖掘她们被扭曲、被践踏的根源,深刻地揭露了她们的主体意识被抹杀的社会现实,并执著地为她们的解放寻找出路。正是在关注妇女、探索妇女问题的角度上,鲁迅成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关键词] 鲁迅小说;女性意识;妇女解放

妇女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妇女在社会生活中是否获得自由、民主、平等的权利,是衡量社会解放与否的标志。鲁迅是最早关注妇女问题的作家之一 ,他以理性之笔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揭示了封建社会女性的生存状态。鲁迅对妇女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在他的小说《祝福》、《离婚》、《伤逝》中,他以深沉的笔触,塑造了祥林嫂、爱姑、子君等一系列典型形象。当我们走进这些鲜活的形象,就会看到积淀着数千年的中国妇女的血泪,她们的不幸、无助,她们的坚忍、顽强,她们的希望、出路 „„在鲁迅的小说中,他对女性生存、女子节烈、男女平等、女性社会地位等问题也给予了分析批判,意在通过对女性的发现来启蒙社会,实现“立人”思想。

一、女性形象反映的社会生态

在封建社会,女性不仅在生理上遭受惨无人道的摧残和扼杀,更在心灵上受到极大的毒害和禁锢。封建伦理道德规范像巨大的无形的绳索,长期绞杀和窒息着中国的女性。鲁迅作为思想文化革命的主将,采取冷峻清醒的现实主义审视态度,始终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几千年来“吃人”的社会制度和封建礼教,在小说中把不同女性的不幸置身于社会的大背景下,通过形形色色的人物表现,让读者明白:她们为什么会走向那样的结局。

《祝福》中祥林嫂生活的环境 ——鲁镇,是旧中国农村的缩影。压在祥林嫂头上的,首先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鲁四老爷。小说的开头,通过“我”对鲁四爷的介绍和对他书房的描写,特意点明了他的身份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此后,鲁四老爷的所作所为——从他初见祥林嫂时即“皱眉”,一直到祥林嫂死后还大骂“谬种”都活画出他的丑恶面孔。在旧社会,依照礼教,女子的婚姻是“从一而终”,不得再嫁;“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但是以婆婆为首的族权让她毁节。婆婆用强硬的手段绑架她, 把她逼嫁到贺家。在花轿上,“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时,喉咙经全哑了。”但最终没有逃出“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成婚的命运。“天有不测风云”,祥林嫂第二任丈夫断送在伤寒上,儿子也遭遇狼叼而殁的命运。祥林嫂再次回到鲁四老爷家做工时,“四叔虽然照例皱过眉„„暗暗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祥林嫂到处向人倾诉自己的痛苦,人们如何反应呢?她的不幸并没有引起真正的同情与理解,却通过“看(听)”的行为,转化为可供消遣的“故事”,并从中得到某种“满足”,同时又在“叹息”、“评论”中,使自己的不幸与痛苦得到宣泄。柳妈对她宣传阎王对寡妇再嫁惩罚的因果报应,这使从肉体到精神受着双重奴役的祥林嫂陷入极度的恐惧之中,就这样,勤劳善良、麻木愚昧的祥林嫂被迫害得精神失常,丧失劳动力,最后被鲁四老爷解雇,沦为乞丐。在家家户户喜庆祝福之时悄然而死。

《离婚》中的爱姑也是个悲剧人物。爱姑十五岁嫁入施家,婚后其夫另有新欢,要撇掉她。为了不被丈夫离弃,她大闹,不同意离婚。她在众人面前怒骂其夫为“小畜生”,其公公为“老畜生”,“打过多少回架,说过多少回和,总是不落局”。最后,在七大人的“调停”下,爱姑的不愿离婚最终还是离了。她想凭自己个人的力量,去冲破用几千年织成的强大的封建罗网,只能是妄想。当她意识到这点时,却又可悲地把希望寄托在七大人身上,认为他会为她主持公道。谁知,这样爱姑却陷入了“完全孤立”,她的激愤不平,都抵不过七大人的一个“喷嚏”。何以七大人有如此的威力呢?这只要从“他”把玩古人“屁塞”、手握“小乌龟”的派头和“公婆说‘走’就得走”的话语中可以领悟到,“他”就是“男权”的更高级也更荒诞的化身。封建秩序和封建利益的维护都是由七大人之流操纵的。“我本来是专听七大人吩咐的„„”,在庞大而坚固的封建势力面前,爱姑最终还是摆脱不了被“吃”的命运。

《伤逝》中的子君是“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有文化,有知识,接受了新思想,心中有真挚热烈的爱,但结果又怎么样呢? 在新思潮的影响下,在反封建、争取个性解放的斗争中,她不愿恪守“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婚姻范式。为了自 由,为了爱情,她挑战封建的父权,从家庭中逃离,不顾一切非议和讥笑,大胆地与涓生相爱并且同居。当他们好不容易组织起一个家庭时,涓生却被解职了,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任凭涓生如何想方设法,但在封建社会各种势力的孤立下,他们最终还是走到了绝境,他们的婚姻也走向了解体。子君最终仍回到封建大家庭中去了。“从家庭出走后,‘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可见,子君的失败,归根到底是因为她的婚姻模式没有走出封建时代的影子。

二、女性形象被抹杀的主体意识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要义之一就是使人意识到个体独立存在的合法性。《祝福》中的祥林嫂是有独立的经济意识的,丈夫死后,她到鲁镇去打工。但是,封建家长制度却无情地剥夺了她的自由。当婆婆把她抓回去后卖到深山里去,对于失去自由的祥林嫂来说,所有的独立意识都只能是空谈:无论是出来打工,还是拒绝嫁人。祥林嫂第二次来鲁镇打工时虽然获得了自由,却无论如何也不能够在鲁镇立足了。死了两个丈夫,这种晦气和不吉祥,使她在鲁四爷家只有烧火的资格。她因寡妇身份所受的歧视使她的精神倍受摧残,神情呆滞的祥林嫂再也没有先前的麻利和灵活了,被驱走的命运是可想而知的。祥林嫂就这样被社会所遗弃,成为“无聊生者”,成为被“厌倦”的人。“冬至的祭祖时节”,当她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时,四婶慌忙大声说:“你放着罢,祥林嫂!”这一句话就使“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死黑”。她显然是意识到了自己寡妇的身份是不配做祭祀活动的。因此她的身心倍受摧残,“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所以当祥林嫂发现自己的存在不被现存社会秩序所认可的时候,她的内心无法承受这份失落,最终陷入自己心灵的炼狱,难以自拔。祥林嫂最后沦为乞丐、走向死亡,并不是因为她生存能力的丧失,而主要是因为她的精神走向了死亡。

与祥林嫂相比,《离婚》中的爱姑似乎很有反抗意识,其实她的反抗也不过跟祥林嫂一样,是在对传统价值观的认可之上,以传统反抗传统,而不是以独立自由的主体意识来对抗传统。在她的观念里,婚姻体现的是一种买卖关系,所以她总认为自己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这种婚姻具有合法性。《伤逝》中的子君同居后却由无畏走向怯弱,即使细微的小事情竟会使子君变得很“怯弱”和“凄然”了;因为她早已不再读书了,知识的匮乏以及精神上的空虚是其“怯弱”的本质。虽然开始时,子君还卖掉了自己的戒指和耳环与涓生共同承担起组建家庭的责任。但当家庭生活陷入困顿,油鸡们不得不成为他们的肴馔,子君却很颓唐,“似乎常常觉得凄苦和无聊,至于不大愿意开口”;当不得不把阿随也放掉时,子君的神色变得凄惨了。她的凄惨和无聊显然是因为失去了官太太那样的生活方式,并没有为家庭经济的现状着想。

无论是子君、爱姑还是祥林嫂,她们虽然都是以一种反抗或逃离的姿态出现在鲁迅的作品中,也一直以反抗与逃离的方式在传统的约束与禁锢中挣扎着,但最终都没有逃脱历史安排给女人的宿命。由此可见,外在的歧视和打击与精神上的自我毁灭是其悲剧产生的主要根源——而这根源恰恰是封建社会强加给女性的,它使女性在传统观念的捆绑中,没有形成独立的主体意识。

三、鲁迅对妇女解放的探索

鲁迅着力揭露他那个时代妇女的处境,并且不遗余力地批判妇女的自在的异化状态,意在揭露“病苦”,以引起“疗救”的希望。“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他还一直致力于寻找女性解放的出路。

鲁迅的女性解放思想是建立在他的“立人”思想基础上的。他将女性解放纳入了整个反封建斗争中,并且作为反封建的一个突破口。女性处于社会最底层,解放了女性,也就是推翻了不合理的旧制度。鲁迅在《灯下漫笔》中指出:“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于是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作为弱者的女性更是任人宰割,任人享用。鲁迅号召现在的青年肩负起“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的使命。鲁迅认为女性首先要解放思想,意识到自己所处的不公平的社会地位。而要解放思想,女性必须接受新式教育,不断读书,接受新知识、新文化的熏陶。祥林嫂、爱姑等农村妇女都对自己的生存困境缺乏认识,糊里糊涂地做了旧礼教的牺牲品。子君虽然受过五四个性解放的影响,追求恋爱自由,但与涓生同居后却又沉湎于家庭琐事之中。实际上子君并没有从深层意识中觉醒到自己与涓生是平等的人,不了解夫妇是伴侣,是共同劳动者。

鲁迅也对女性的经济问题和女性世界的文化问题也作了深入思考。“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没有经济的独立, “解放”了的妇女可能又会回到原来的状态。子君不是退怯了吗?那么,妇女的出路在于接受更好的教育并承担有报酬的工作。中国古代文化是典型的父权制专制文化,传统、宗法、礼教是其基本要素。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就是被这种文化牢牢捆缚着,她们成为男人的物化对象。鲁迅从文化的角度揭露他那个时代中国妇女的命运,昭示了文化由“器物”变为“神物”之后对妇女的恣肆淫威。要改变妇女的命运,自然要开展“新文化”的革命运动,以冲破那间窒息人的铁屋子,才能有新生的希望。鲁迅的这种女性意识自有其深刻之处。他在《狂人日记》中犀利地点明:“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却满本都透着两个字‘吃人’。”众多无辜的弱者被吃,而被吃的人亦难免吃人。祥林嫂就是这“人肉筵席”上被吃的底层劳动妇女。她在鲁镇存在的唯一价值便是充当“玩物”,一旦被看的“厌倦”,变的“陈旧”,便被剥夺了生存的权利。祥林嫂何罪之有? 鲁迅在1918年发表的《我的节烈观》一文中,就对封建统治阶级鼓吹的节烈观,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指出“表彰节烈”其实是强加给妇女的“畸形道德”;在《关于女人》一文中,他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社会制度把女人挤成了各样各式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她头上。”这些见解是相当深刻的。鲁迅堪称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代宗师,他以“首在立人,百事可举”的启蒙思想在反对封建礼教的斗争中冲锋陷阵,摇旗呐喊;他以独特的眼光在“病态的社会”选取独特的题材,通过极富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文学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贡献一系列意蕴深厚风格独特的文学作品,塑造了一批在中国文学画廊中熠熠生辉的典型人物形象。阅读鲁迅的《呐喊》和《彷徨》,我们看到了鲁迅塑造的他那个时代女性的一个相对完整的表现世界。这个世界是多侧面、多层次和立体的。相对于鲁迅对他所塑造的男性世界的关注,鲁迅在他的女性世界中饱含了更深的悲哀和忧伤,满注着深切的同情和希望。而且在那个时代,鲁迅对女性问题的文化批判和经济审视是超前的,从而说明了鲁迅在关注妇女、探索妇女问题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1 ]刘远峰校注.鲁迅自选集.武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 ]钱理群等著.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3 ]牡丹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36页.[ 4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100页.[ 5 ]王璐撰.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的主体意识.2006

第二篇: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着不同的类型和特征,大致可分为:命运悲惨的女性、自发反抗的女性、新旧夹缝中的女性三种类型。本文从其作品中撷取了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这几位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的女性一一分析。鲁迅笔下这几个主要女性的悲剧,固有其个人性格的原因,作者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但作品挖掘的最终造成她们的悲剧的根源是压迫人、毒害人的封建制度、封建思想。

关键词: 鲁迅 女性形象 封建 悲剧 反抗

Abstract: Mr.Lu Xun is a famous thinker and writer in modern China.The female image in his novels have different types and features, can be broadly divided into: the tragic fate of women, spontaneous women against women, the old and the new cracks in three type.In this paper, from his works capture the fourth Shan's wife, Xianglin's wife, love regardless, Zijun this several with strong tragic color female one analysis.Lu Xun under the several major female tragedy, its inherent personality, author both sorrow for their unfortunate, nuqibuzheng, but mining works resulting in the root of their tragedy is oppressed, toxic to the feudal system and the feudal ideology.Key words: Lu Xun

female image

against

feudal

tragedy

目 录

一、逃避的反抗:单四嫂„„„„„„„„„„„„„„ 1

二、被迫的反抗:祥林嫂„„„„„„„„„„„„„„ 2

三、主动的反击:爱姑„„„„„„„„„„„„„„„ 3

四、觉醒的反抗:子君„„„„„„„„„„„„„„„ 4

参考文献„„„„„„„„„„„„„„„„„„„„„ 5

鲁迅以妇女为主人公的作品不多,但很有代表性。《明天》、《祝福》中的单四嫂和祥林嫂,都是失子的寡妇,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封建思想和礼教的毒害,命运悲惨却从没想到要去抗争。《离婚》中的爱姑具有较明显的反抗性,但并没有跳出封建礼教的圈子。《伤逝》中的子君,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敢于冲出封建家庭,与自己的爱人自由结合,但由于封建势力的压迫、以及个人的思想局限,同样是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悲剧。鲁迅通过这几个悲剧性的女性形象,既同情她们的遭遇,又批评了她们自身存在的缺点,更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腐朽、反动的封建宗法制度,揭示了妇女要获得解放,首先必须取得社会的解放这个深层的含义。

一.逃避的反抗:单四嫂子

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她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优良品质,勤劳、善良;也具有旧社会农村妇女的弱点,逆来顺受。她是中国旧社会农村“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的妇女形象”。

单四嫂子在“前年”夫死了后,一直靠纺纱来养活自己和她年幼的儿子宝儿。应该说,成了寡妇后,她在精神上是很难顶住封建礼教及社会上的各种压迫的,但是因为宝儿的存在,使她觉得有了“明天”,有了希望,有了精神支柱,也是她能够一个人坚持下来的理由。但是即使是这样的苦日子也不长,宝儿的不幸夭亡,使她唯一的精神支柱没了,她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明天”。这同时,等待她的不止是丧子的不幸,还有来自社会上的各种各样的人的摧残和压迫,没有一个人来是真正安慰她和关心她的,都是各有所图连她仅有的财物也随宝儿的死一并没了,她的“明天”也彻底的没有了。单四嫂子一直是处在封建礼教的规范里,她已经接受这些规范,这样的生活在她看来是正常的是合理的,面对凄苦的生活,她想到的是她唯一的希望——宝儿。可是丈夫、儿子死后,她还要面对一连串的经济上的敲诈勒索和精神上的伤害和侮辱,可想而知,单四嫂子只得在太大、太静、太空的屋子里赶快在睡梦中去找她的宝儿。她不可能知道去反抗各种压迫,在她看来是必然的,她剩下的就只有逃避了,而且就在当时对她这么一个农村妇女来说反抗是过分的期待,她只能在顺从、悲哀中惨淡地失去“明天”。最多她想这一切都是因为儿子的死造成的。明天,应该是给人希望的,但是单四嫂子的“明天”确实沉重的的打击和失望。鲁迅先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下层劳动妇女在封建各种压迫中不断受到摧残的境况,她毁灭了宝儿,也毁灭了单四嫂子,但是单四嫂子没有反抗,这给我们心灵以沉重的震撼。鲁迅就是要通过单四嫂子的不反抗,或者说是逃避的反抗,让世人警醒,是妇女争取、反抗的时候了,文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多么的希望她能有一点觉醒啊。

二.被迫的反抗:祥林嫂

《祝福》是《彷徨》的第一篇作品,其中的主人公是祥林嫂,总的说她是一个封建伦理制度下的牺牲品,她所受的压迫和摧残,不管从精神上还是肉体上,比起单四嫂子,更为悲惨。祥林嫂是一个温顺、善良、无知的普通农村妇女,是在封建伦理包围和影响下土生土长的,一直受到封建政权、皇权、族权、夫权和神权等等的“熏陶”。她对于封建礼教是很认同的,也在按照封建伦理道德在规范自己。因此在她受到压迫的时候,她的反抗是浅层次的,是被动的,当然也是势单力薄的,也不可能是主动的有意识的彻底反抗。从祥林嫂身上我们看到了反 抗的身影,虽然是被动,而且结局是失败的,但是这已经是一大进步了,让我们看到另外一丝希望的曙光。

祥林嫂的第一次反抗,是她的第一个丈夫刚死后,婆婆要将她像牲畜一样卖掉时,她被迫逃了出来,到鲁四老爷家做工,只想过自己平淡的日子,也是为了远离婆家的压迫。这是一次突破,她反抗的是封建族权和婆婆的强大权威,无疑这点是值得肯定的。第二次反抗是祥林嫂被夫家人从鲁镇劫回,卖到贺家,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墺,喉咙已经全哑了”。抬出轿来,几个大男人使劲擒住她也拜不成天地,一不小心,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个大窟窿,鲜血直流”。这“异乎寻常”的反抗是祥林嫂对将她但牲畜般买卖的婚姻制度的反抗。但她还是受封建思想影响太深,最终还是服从了这次婚姻,安心地呆在贺家了。虽然她的反抗最终是屈服了,但是这次的反抗也足足让周围的人感到惊讶了,也使我们从祥林嫂的拼命的反抗中对女性的解放看到了希望。她第三次的反抗,应该是更深入了,但是也使最后的反抗了。她开始质疑封建神权,质疑鬼神的存在与否,对有无地域也产生了质疑,这是从根本上怀疑封建社会所宣扬的思想。这是一次精神层面上的深刻反叛。鲁迅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受到强烈压迫的妇女悲剧典型形象,给我们揭示了广大农村妇女悲惨的命运及其社会根源,表现了鲁迅对妇女的深切关心,也从这里看到了进步和希望。

三.主动的反抗:爱姑

爱姑是鲁迅笔下最具反抗性的农村妇女形象,但爱姑的思想还没有摆脱封建礼教的钳制,她的反抗是不自觉、不彻底的。她认为自己有理,因她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到了婆家又“低头进,低头出,一礼不缺”,对方没有理由“撇掉”她。她所依据的是自己的婚姻和行为完全合乎传统的“礼”,而不是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当然,爱姑不可能有这样先进的思想,因为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她进行过这种人权思想的启蒙教育,更没有给她创造出离婚还可以自由结婚的条件,事实上所谓离婚就是封建社会的休妻,那是比寡妇还不如的下场。因此,在她面前、在她脑子里没有一条可以独立自主的生活出路,她还不能不依赖丈夫而生存,还不能脱离开这种依附关系。她闹了三年,并不是真的闹离婚,只是为了赌气,为了不被对方“撇掉”而被休回娘家去。她要争的,其实只是一个做男人附庸的地位。所以,从这一点看,她的反封建思想还是很粗浅、很不彻底的,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

爱姑在离婚悲剧中暴露了她的许多弱点。她对封建势力的认识是天真狭隘、幼稚糊涂的,她对封建统治者始终抱有幻想。自己的抗争失败了,还认为自己“误解”了七大人,自己“太放肆”、“太粗鲁了”,于是“非常后悔”,最后“恭恭敬敬地退出去”,竟然连自己的敌人是谁还搞不清楚,真正的可悲!她理直气壮地来,服服贴贴地走,让人们看到封建阶级权威、封建传统观念是怎样根深蒂固的钳制着被压迫者的头脑!

四.觉醒的反抗:子君

《伤逝》中的女主人公子君,是另一种类型的妇女形象。她不同于祥林嫂、爱姑等无知农村劳动妇女,她是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有知识的女性,子君的反抗和觉醒,是鲁迅在探索女性问题上的另一思考和另一方面的探索发现,而且子君的觉醒有了更深入的表现,更具有主动意识和理论指导,是妇女解放的另一新台阶。

子君生活的时代,仍然是一个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社会。她在家有严厉的父亲,在城里上学又要受到胞叔的严厉管束,就连她去找涓生的路上,也会受到监 视。但子君毕竟是一个知识女性,“五四”前后提倡的新思想、新道德在她身上得到了体现。她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从旧的封建家庭勇敢地走了出来,她“目不斜视地骄傲地”来到会馆,听自己心爱的人“说家庭专制,谈打破就习惯,谈男女平等”,她“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宣布:“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为了争得彻底的恋爱自由,子君还毅然斩断亲情,与涓生在小胡同建立起了小家庭。这是他们取得了小胜利,但悲剧也就开始上演。青年自由恋爱是不能容于那个时代和社会的,在子君与涓生结合之初,他们就被迫斩断各种亲情,子君的叔叔不再认她做侄女,涓生也与原来忠告他的几个朋友决了交,他们在社会上开始孤立了。之后局子里一纸解职令导致涓生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来源,这客观上加剧了他们感情上的破裂。经济上的拮据,使得涓生开始不满子君的把小家庭生活当作全部人生意义,涓生还觉得子君也成为他的拖累,只好被迫分离,而子君在随父回家后不久便凄惨死去。子君开始在走出来时,给我们莫大的希望,她有理想,有自己追求的目标,不是盲目的斗争,有武装自己的新理论,并知道拿起个性解放,恋爱自由与封建伦理进行坚决斗争。可是,封建势力非常强大,他们先是被社会孤立,然后又被迫失去经济来源,使他们完全被孤立,被一步一步逼向绝路。子君的失败给我们巨大的震撼,也使我们明白,面对封建势力,单个人的反抗最终都会失败以结束。而且,封建思想的影响不是简单的就能除掉的,子君自己在走出来后,也受封建女子在家持家务的思想的影响,把小家庭的生活看做自己人生的全部意义。子君的可贵之处是她敢于反抗,并有强烈自我觉醒的意识,积极接受进步思想,敢于朝着自己的理想抗争的精神。

鲁迅先生对旧社会妇女形象的描写是非常深入而且也是很生动真切的,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涵,给人以震撼和警醒。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妇女的关心和同情,本通过对她们的描写探索女性解放的出路。通过祥林嫂、单四嫂子和爱姑等悲惨命运的描述,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及其伦理道德对人的精神的摧残和虐杀,揭露和鞭挞了封建宗法制度的野蛮、残忍和虚伪,特别是表现了套在中国劳动妇女身上的精神枷锁的沉重,使她们无法从根本上走出封建的桎梏。从单四嫂到子君,她们的反抗意识是一步一步增加和强烈,她们的觉醒意识也在悄然出现,她们的反抗值得称赞,也是通过对她们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女性的“明天”。

鲁迅笔下这几个主要女性的悲剧,固有其个人性格的原因,作者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但作品挖掘的最终造成她们的悲剧的根源是压迫人、毒害人的封建制度、封建思想。鲁迅剖析的是国民的灵魂,目的就是要改变人们的精神,挽救国民的灵魂;同时,也寓示了社会制度必须要革命,国民的思想才能得到彻底的解放。这就是鲁迅深刻的思想,他的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李希凡.《呐喊》 《彷徨》的思想与艺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 社.1981.[2] 邓志远.《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萃》.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4] 李新宇.《鲁迅的选择》.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版.[5] 史志谨.《鲁迅小说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6] 张秀枫.《鲁迅小说全编》.[z].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4

第三篇: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

2006年11月15日

李增泓

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失子的寡妇:单四嫂子

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

二、再寡失子的祥林嫂

第二个失去儿子的寡妇是祥林嫂。《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但这样一个平凡的、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妇女,活在吃人的封建社会中,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座大山把她彻底压碎了。

三、离婚的爱姑

失子的寡妇命运是如此,那其他妇女的命运又是怎样呢?鲁迅在《伤逝》和《离婚》中塑造了子君和爱姑这两个人物形象。

四、“五四”新女性:子君

《伤逝》中的子君是“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有文化,有知识,接受了新思想,心中有真挚热烈的爱,跟爱姑又有明显的区别,但结果又怎么样呢?

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鲁迅以妇女为主人公的作品不多,但就在这为数不多的篇章中,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女性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愤怒控诉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其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明天》、《祝福》中的单四嫂和祥林嫂,都是失子的寡妇,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封建思想和礼教的毒害,命运悲惨却从没想到要去抗争。《离婚》中的爱姑具有较明显的反抗性,但并没有跳出封建礼教的圈子。《伤逝》中的子君,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敢于冲出封建家庭,与自己的爱人自由结合,但由于封建势力的压迫、以及个人的思想局限,同样是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悲剧。鲁迅通过这几个悲剧性的女性形象,既同情她们的遭遇,又批评了她们自身存在的缺点,更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腐朽、反动的封建宗法制度,揭示了妇女要获得解放,首先必须取得社会的解放这个深层的含义。

一、失子的寡妇:单四嫂子

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她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优良品质,勤劳、善良;也具有旧社会农村妇女的弱点,逆来顺受。她是中国旧社会农村“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的妇女形象”①。

单四嫂子是勤劳、善良的。守寡后专靠着自己的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她自己和她三岁的儿子宝儿。她从来没有非分之想,也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封建礼教“从一而终”、“从子”的观念在她的思想中深深地植下了根。她的心中只有宝儿。毫无疑问,宝儿是她的希望和寄托,是她的劳作以至她的生命的意义。然而她的宝儿突然生了病,神签求过、愿心许过、单方吃过、医生诊过,她尽一切可能想救活她的儿子,然而宝儿最终还是死了。这个“粗笨的女人”的信念和希望就是让儿子健康地活着,但儿子死了,她面对的是无尽的空虚与压抑。她茫然的双眼能看透自己悲剧的未来么?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毒害的单四嫂子,早已经麻木了,“她能想出什么呢?”“单四嫂子却实在没有想到什么”,她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梦里,希望在梦里与宝儿见面;她只能呆呆地“等候明天”,但明天又会怎样?“作者虽然没有明说,实际上却通过种种迹象,把一个残酷的世界,摆在了读者面前。”②在封建思想的桎梏、封

建礼教的枷锁、封建政权的压迫下,可以想象,明天,等候着单四嫂子的“只能是更沉重更无穷尽的痛苦和悲哀,是更漫长更黑暗的无情岁月”。③

二、再寡失子的祥林嫂

第二个失去儿子的寡妇是祥林嫂。《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但这样一个平凡的、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妇女,活在吃人的封建社会中,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座大山把她彻底压碎了。

祥林嫂是勤快、能干的。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地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她具有传统的农村劳动妇女的品质。然而不久,她的婆婆把她劫回,把她强嫁给山里人。当她在山里平静的生活中刚尝到一点生活的乐趣,她的第二个丈夫又死了,她又成了寡妇。可是她还有儿子,所以,这也还不能打垮她。阿毛被狼叼走,给了这个坚强的灵魂不可抵挡的一棍,她终于改变了,“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得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在周围人的鄙视和侮辱下,她渐渐走向崩溃。柳妈的话,使她感到了阴间地狱的威胁,以一年的工钱捐了赎罪的门槛,满以为自己是个干净人了,可以坦然地去摆福礼的时候,得到的仍然是禁止她沾手的呵斥。这个女人,终于完全失去了抵御的能力,终于在精神上走向了死亡,而肉体上的死亡也就为期不远了。

“祥林嫂是被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条绳索绞死的。”④在重重压迫下的中国劳动妇女,尤其是寡妇,尤其是再嫁的寡妇、失子的寡妇,在社会上已没有了生存的空间。封建统治者的代表鲁四老爷对她实行经济上的剥削、肉体上的摧残。就因为祥林嫂能干,“竟没有添短工”。不仅如此,鲁四老爷们还在精神上给予她无情的打击。就因为祥林嫂是寡妇,鲁四爷已经皱了眉;再嫁再寡,就是“败坏风俗的”,祭祀时候帮手的份也被禁止了。就连如祥林嫂一般的受压迫者,他们实际上也都受到封建势力的麻痹毒害而帮同着对祥林嫂进行精神虐待,不自觉地促成了旧社会的这个平凡而不幸的悲剧。而婆婆敢于在光天化日之下把她劫回,不顾死活的强迫把她嫁到山坳里去,实际上依赖的是封建社会的族权、夫权。阴间的恐怖,代表了愚昧的封建迷信思想,在精神上折磨着祥林嫂,使她花了一年的工钱去捐一条门槛。就这样,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织成了一张有形和无形交织的网,通过社会各阶层的人有效地完成着践踏、侮辱和伤害的任务,无情地粉碎了祥林嫂的一切努力和挣扎,终于酿成了祥林嫂这个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剧。

祥林嫂和单四嫂的形象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她们都是活在封建社会底层的农村妇女,而且都是失子的寡妇,受苦受难,“他们的命运非常凄苦,逆来顺受,从来不会想到怎么样去改变她。”⑤单四嫂是麻木的,只会呆坐空想,只会“等候明天”,但明天又能给她什么呢?可以预见,等候她的只能是更痛苦、更黑暗的命运。祥林嫂有一点抗争,如从夫家逃了出来,独立谋生;婆婆强迫她再嫁,她“闹得厉害”,甚至不惜用头撞香案寻死。但祥林嫂的这些抗争是不自觉的,是盲目的,也是微不足道的。她的逃跑,只是因为婆婆的虐待。她的寻死,只是封建思想“从一而终”在作怪。最后,更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愚弄,跑到土地庙里捐门槛。她们都受封建礼教的毒害,都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牺牲品,鲁迅对她们的态度“可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概括。......显示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立场。”⑥

三、离婚的爱姑

失子的寡妇命运是如此,那其他妇女的命运又是怎样呢?鲁迅在《伤逝》和《离婚》中塑造了子君和爱姑这两个人物形象。

让我们先看看《离婚》中的爱姑。爱姑同样是农村妇女,但她跟祥林嫂、单四嫂相比却不同。她大胆泼辣,丈夫要离弃她,她就整整闹了三年,最后对方不得不请出“和知县老爷换帖”的七大人来调停。娘家又有依靠,父兄都支持她,这也是祥林嫂们没法比的。作为辛亥革命之后的农村青年妇女,她多少受过一些辛亥革命反封建的影响,所以不像祥林嫂、单四嫂那样任人摆布,有一定的反抗精神,要大闹一场,“悬想将来怎样闹得他们家败人亡”,“老畜生”“小畜生”“全都走投无路”,“决定要作一回最后的奋斗”,但又怎么样呢?七大人打一个喷嚏就把她镇住了。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七大人,并不像爱姑所幻想的那样知书识理,讲公道话,会同情她支持她,而是仍然要维护“公婆说走就得走”的封建礼法、封建秩序,他凭借自己的权势、地位,几个动作、几句话就把爱姑压服了。在同七大人这个封建势力代表人物的交锋中,爱姑表现得是多么的幼稚和软弱啊。

爱姑是鲁迅笔下最具反抗性的农村妇女形象,但爱姑的思想还没有摆脱封建礼教的钳制,她的反抗是不自觉、不彻底的。她认为自己有理,因她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到了婆家又“低头进,低头出,一礼不缺”,对方没有理由“撇掉”她。她所依据的是自己的婚姻和行为完全合乎传统的“礼”,而不是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当然,爱姑不可能有这样先进的思想,因为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她进行过这种人权思想的启蒙教育,更没有给她创造出离婚还可以自由结婚的条件,事实上所谓离婚就是封建社会的休妻,那是比寡妇还不如的下场。因此,在她面前、在她脑子里没有一条可以独立自主的生活出路,她还不能不依赖丈夫而生存,还不能脱离开这种依附关系。她闹了三年,并不是真的闹离婚,只是为了赌气,为了不被对方“撇掉”而被休回娘家去。她要争的,其实只是一个做男人附庸的地位。所以,从这一点看,她的反封建思想还是很粗浅、很不彻底的,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

爱姑在离婚悲剧中暴露了她的许多弱点。她对封建势力的认识是天真狭隘、幼稚糊涂的,她对封建统治者始终抱有幻想。自己的抗争失败了,还认为自己“误解”了七大人,自己“太放肆”、“太粗卤了”,于是“非常后悔”,最后“恭恭敬敬地退出去”,竟然连自己的敌人是谁还搞不清楚,真正的可悲!她理直气壮地来,服服贴贴地走,让人们看到封建阶级权威、封建传统观念是怎样根深蒂固的钳制着被压迫者的头脑!

四、“五四”新女性:子君

《伤逝》中的子君是“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有文化,有知识,接受了新思想,心中有真挚热烈的爱,跟爱姑又有明显的区别,但结果又怎么样呢?

子君和涓生是“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们的思想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在当时新思潮的影响下,在反封建、争取个性解放的斗争中,他们敢于蔑视封建礼教,不顾一切非议和异样的眼光,勇敢地冲出家庭,大胆地自由结合了。

子君跟前面分析的几位女性不同,就因为子君的心中有爱,她和涓生的爱是真挚的、热烈的。因为爱,子君发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的强音,这种要求个性解放的呼声是坚决的、强烈的;因为爱,子君背叛了家庭,在世俗的冷眼中表现得无所畏惧;因为爱,子君取得了暂时的胜利。

但第二年初春,他们的同居生活就解体了。子君负着空虚的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涓生又回到了会馆破屋里那“寂静和空虚”之中。子君的故事,同样是一个悲剧。

子君的悲剧,首先是时代的悲剧。“五四”新文化运动,虽然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但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并没有改变,封建势力仍然占统治地位,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子君和涓生的反封建行为,必然会受到封建势力的压迫,他们的个人奋斗,还无法逃脱没有自由可言的旧社会这个大牢笼。在“小东西”的作祟下,涓生被解职了,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起码的经济基础。任凭涓生如何想方设法、如何努力,但在封建社会各种势力的孤立下,他们最终还是走到了绝境。可见,个性解放离开社会解放是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的。

子君的悲剧也有自身的原因。他们缺乏远大的理想,只是把自己束缚在个人奋斗的小圈子里。一旦他们自由结合,达到了婚姻自由的目的,就沉湎于短暂的“安宁和幸福”之中,他们的爱也“凝固”了。子君已没有了新的理想,新的追求。“子君的功业,仿佛就完全建立

在吃饭中。吃了筹钱,筹来吃饭,还要喂阿随,饲油鸡”,还跟小官太太暗斗,竟然虚荣到拿涓生也轻易不吃的羊肉去喂阿随。昔日勇敢的子君已经蜕变成一个关在小家庭的樊笼里、依赖丈夫生活、毫无独立能力的平庸小女人了。子君逃出了一个封建旧家庭,又建立了一个旧社会模式的小家庭。经济的窘迫,使他们的爱渐渐产生了裂缝,一步一步地走向了爱的坟墓。终于,涓生说出了“我已经不爱你了!”他们因为爱自由地结合,因为失去了爱而走向了悲剧。

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将问题留给了读者,而鲁迅用子君的形象证明了自己曾经讲过的出走后的娜拉“不是堕落,就是回来”的观点。封建势力的迫害,个人思想的局限,子君的路必然是悲惨的结局。

鲁迅笔下这几个主要女性的悲剧,固有其个人性格的原因,作者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但作品挖掘的最终造成她们的悲剧的根源是压迫人、毒害人的封建制度、封建思想。鲁迅剖析的是国民的灵魂,目的就是要改变人们的精神,挽救国民的灵魂;同时,也寓示了社会制度必须要革命,国民的思想才能得到彻底的解放。这就是鲁迅深刻的思想,他的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我们今天重读鲁迅的小说,继续研究其思想内涵,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也是对目前流传的一些诋毁鲁迅的言论最好的、最有力的反驳。

注释:

①叶开《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分析》 网易网《文化频道·非常文青》

②前郭蒙古族师范分院语文研究小组《鲁迅小说导读》吉林师范大学松原分院前郭蒙古族师范分院网《走近鲁迅》

③王彬《试论鲁迅作品中的妇女形象》:《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萃》邓志远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0页

④前郭蒙古族师范分院语文研究小组《为什么说祥林嫂是被“四条绳索”绞死的?》吉林师范大学松原分院前郭蒙古族师范分院网《走近鲁迅》

⑤叶开《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分析》 网易网《文化频道·非常文青》

⑥李新宇《鲁迅的选择》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3年8月版 第33页

参考书目:

1、《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 唐弢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2、《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萃》 邓志远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李新宇《鲁迅的选择》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3年8月版

参考网页:

①网易网《文化频道·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分析》

②吉林师范大学松原分院前郭蒙古族师范分院网 《走近鲁迅》

第四篇:论鲁迅小说中悲剧性的女性人物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悲剧性的女性人物形象

[内容提要] 鲁迅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从其作品中撷取了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这几位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的女性一一分析。鲁迅笔下这几个主要女性的悲剧,固有其个人性格的原因,作者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但作品挖掘的最终造成她们的悲剧的根源是压迫人、毒害人的封建制度、封建思想„„ [关键词] 鲁迅小说悲剧女性形象

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鲁迅以妇女为主人公的作品不多,但很有代表性。《明天》、《祝福》中的单四嫂和祥林嫂,都是失子的寡妇,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封建思想和礼教的毒害,命运悲惨却从没想到要去抗争。《离婚》中的爱姑具有较明显的反抗性,但并没有跳出封建礼教的圈子。《伤逝》中的子君,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敢于冲出封建家庭,与自己的爱人自由结合,但由于封建势力的压迫、以及个人的思想局限,同样是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悲剧。鲁迅通过这几个悲剧性的女性形象,既同情她们的遭遇,又批评了她们自身存在的缺点,更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腐朽、反动的封建宗法制度,揭示了妇女要获得解放,首先必须取得社会的解放这个深层的含义。

鲁迅是20世纪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毛泽东对鲁迅评价时说:“鲁迅是中国文化的主将”。他弃医从文,以现实主义的手法,一直在探索“国民性”问题,他要将“所谓上流社会的坠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用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引起“疗治”的注意。他的小说,着重于反映下层社会的人们的不幸,具有悲剧的美学意义。在他的小说中,涉及女性的篇章不算多,但就在这为数不多的篇章中,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女性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愤怒控诉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其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

一、失子的寡妇:单四嫂子

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她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优良品质,勤劳、善良;也具有旧社会农村妇女的弱点,逆来顺受。她是中国旧社会农村“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的妇女形象”①。单四嫂子是勤劳、善良的。守寡后专靠着自己的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她自己和她三岁的儿子宝儿。她从来没有非分之想,也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封建礼教“从一而终”、“从子”的观念在她的思想中深深地植下了根。她的心中只有宝儿。毫无疑问,宝儿是她的希望和寄托,是她的劳作以至她的生命的意义。然而她的宝儿突然生了病,神签求过、愿心许过、单方吃过、医生诊过,她尽一切可能想救活她的儿子,然而宝儿最终还是死了。这个“粗笨的女人”的信念和希望就是让儿子健康地活着,但儿子死了,她面对的是无尽的空虚与压抑。她茫然的双眼能看透自己悲剧的未来么?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毒害的单四嫂子,早已经麻木了,“她能想出什么呢?”“单四嫂子却实在没有想到什么”,她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梦里,希望在梦里与宝儿见面;她只能呆呆地“等候明天”,但明天又会怎样?“作者虽然没有明说,实际上却通过种种迹象,把一个残酷的世界,摆在了读者面前。”②在封建思想的桎梏、封建礼教的枷锁、封建政权的压迫下,可以想象,明天,等候着单四嫂子的“只能是更沉重更无穷尽的痛苦和悲哀,是更漫长更黑暗的无情岁月”。③

二、再寡失子的祥林嫂

第二个失去儿子的寡妇是祥林嫂。《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但这样一个平凡的、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妇女,活在吃人的封建社会中,政权、族权、父权、神权四座大山把她彻底压碎了。祥林嫂是勤快、能干的。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地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她具有传统的农村劳动妇女的品质。然而不久,她的婆婆把她劫回,把她强嫁给山里人。当她在山里平静的生活中刚尝到一点生活的乐趣,她的第二个丈夫又死了,她又成了寡妇。可是她还有儿子,所以,这也还不能打垮她。阿毛被狼叼走,给了这个坚强的灵魂不可抵挡的一棍,她终于改变了,“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得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在周围人的鄙视和侮辱下,她渐渐走向崩溃。柳妈的话,使她感到了阴间地狱的威胁,以一年的工钱捐了赎罪的门槛,满以为自己是个干净人了,可以坦然地去摆福礼的时候,得到的仍然是禁止她沾手的呵斥。这个女人,终于完全失去了抵御的能力,终于在精神上走向了死亡,而肉体上的死亡也就为期不远了。

“祥林嫂是被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条绳索绞死的。”④在重重压迫下的中国劳动妇女,尤其是寡妇,尤其是再嫁的寡妇、失子的寡妇,在社会上已没有了生存的空间。封建统治者的代表鲁四老爷对她实行经济上的剥削、肉体上的摧残。就因为祥林嫂能干,“竟没有添短工”。不仅如此,鲁四老爷们还在精神上给予她无情的打击。就因为祥林嫂是寡妇,鲁四爷已经皱了眉;再嫁再寡,就是“败坏风俗的”,祭祀时候帮手的份也被禁止了。就连如祥林嫂一般的受压迫者,他们实际上也都受到封建势力的麻痹毒害而帮同着对祥林嫂进行精神虐待,不自觉地促成了旧社会的这个平凡而不幸的悲剧。而婆婆敢于在光天化日之下把她劫回,不顾死活的强迫把她嫁到山坳里去,实际上依赖的是封建社会的族权、夫权。阴间的恐怖,代表了愚昧的封建迷信思想,在精神上折磨着祥林嫂,使她花了一年的工钱去捐一条门槛。就这样,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织成了一张有形和无形交织的网,通过社会各阶层的人有效地完成着践踏、侮辱和伤害的任务,无情地粉碎了祥林嫂的一切努力和挣扎,终于酿成了祥林嫂这个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剧。

祥林嫂和单四嫂的形象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她们都是活在封建社会底层的农村妇女,而且都是失子的寡妇,受苦受难,“他们的命运非常凄苦,逆来顺受,从来不会想到怎么样去改变她。”⑤单四嫂是麻木的,只会呆坐空想,只会“等候明天”,但明天又能给她什么呢?可以预见,等候她的只能是更痛苦、更黑暗的命运。祥林嫂有一点抗争,如从夫家逃了出来,独立谋生;婆婆强迫她再嫁,她“闹得厉害”,甚至不惜用头撞香案寻死。但祥林嫂的这些抗争是不自觉的,是盲目的,也是微不足道的。她的逃跑,只是因为婆婆的虐待。她的寻死,只是封建思想“从一而终”在作怪。最后,更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愚弄,跑到土地庙里捐门槛。她们都受封建礼教的毒害,都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牺牲品,鲁迅对她们的态度“可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概括。显示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立场。”⑥

三、离婚的爱姑

失子的寡妇命运是如此,那其他妇女的命运又是怎样呢?鲁迅在《伤逝》和《离婚》中塑造了子君和爱姑这两个人物形象。让我们先看看《离婚》中的爱姑。爱姑同样是农村妇女,但她跟祥林嫂、单四嫂相比却不同。她大胆泼辣,丈夫要离弃她,她就整整闹了三年,最后对方不得不请出“和知县老爷换帖”的七大人来调停。娘家又有依靠,父兄都支持她,这也是祥林嫂们没法比的。作为辛亥革命之后的农村青年妇女,她多少受过一些辛亥革命反封建的影响,所以不像祥林嫂、单四嫂那样任人摆布,有一定的反抗精神,要大闹一场,“悬想将来怎样闹得他们家败人亡”,“老畜生”“小畜生”“全都走投无路”,“决定要作一回最后的奋斗”,但又怎么样呢?七大人打一个喷嚏就把她镇住了。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七大人,并不像爱姑所幻想的那样知书识理,讲公道话,会同情她支持她,而是仍然要维护“公婆说走就得走”的封建礼法、封建秩序,他凭借自己的权势、地位,几个动作、几句话就把爱姑压服了。在同七大人这个封建势力代表人物的交锋中,爱姑表现得是多么的幼稚和软弱啊。爱姑是鲁迅笔下最具反抗性的农村妇女形象,但爱姑的思想还没有摆脱封建礼教的钳制,她的反抗是不自觉、不彻底的。她认为自己有理,因她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到了婆家又“低头进,低头出,一礼不缺”,对方没有理由“撇掉”她。她所依据的是自己的婚姻和行为完全合乎传统的“礼”,而不是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当然,爱姑不可能有这样先进的思想,因为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她进行过这种人权思想的启蒙教育,更没有给她创造出离婚还可以自由结婚的条件,事实上所谓离婚就是封建社会的休妻,那是比寡妇还不如的下场。因此,在她面前、在她脑子里没有一条可以独立自主的生活出路,她还不能不依赖丈夫而生存,还不能脱离开这种依附关系。她闹了三年,并不是真的闹离婚,只是为了赌气,为了不被对方“撇掉”而被休回娘家去。她要争的,其实只是一个做男人附庸的地位。所以,从这一点看,她的反封建思想还是很粗浅、很不彻底的,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

爱姑在离婚悲剧中暴露了她的许多弱点。她对封建势力的认识是天真狭隘、幼稚糊涂的,她对封建统治者始终抱有幻想。自己的抗争失败了,还认为自己“误解”了七大人,自己“太放肆”、“太粗卤了”,于是“非常后悔”,最后“恭恭敬敬地退出去”,竟然连自己的敌人是谁还搞不清楚,真正的可悲!她理直气壮地来,服服贴贴地走,让人们看到封建阶级权威、封建传统观念是怎样根深蒂固的钳制着被压迫者的头脑!

四、“五四”新女性:子君

《伤逝》中的子君是“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有文化,有知识,接受了新思想,心中有真挚热烈的爱,跟爱姑又有明显的区别,但结果又怎么样呢?子君和涓生是“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们的思想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在当时新思潮的影响下,在反封建、争取个性解放的斗争中,他们敢于蔑视封建礼教,不顾一切非议和异样的眼光,勇敢地冲出家庭,大胆地自由结合了。

子君跟前面分析的几位女性不同,就因为子君的心中有爱,她和涓生的爱是真挚的、热烈的。因为爱,子君发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的强音,这种要求个性解放的呼声是坚决的、强烈的;因为爱,子君背叛了家庭,在世俗的冷眼中表现得无所畏惧;因为爱,子君取得了暂时的胜利。

但第二年初春,他们的同居生活就解体了。子君负着空虚的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涓生又回到了会馆破屋里那“寂静和空虚”之中。子君的故事,同样是一个悲剧。

子君的悲剧,首先是时代的悲剧。“五四”新文化运动,虽然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但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并没有改变,封建势力仍然占统治地位,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子君和涓生的反封建行为,必然会受到封建势力的压迫,他们的个人奋斗,还无法逃脱没有自由可言的旧社会这个大牢笼。在“小东西”的作祟下,涓生被解职了,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起码的经济基础。任凭涓生如何想方设法、如何努力,但在封建社会各种势力的孤立下,他们最终还是走到了绝境。可见,个性解放离开社会解放是不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的。

子君的悲剧也有自身的原因。他们缺乏远大的理想,只是把自己束缚在个人奋斗的小圈子里。一旦他们自由结合,达到了婚姻自由的目的,就沉湎于短暂的“安宁和幸福”之中,他们的爱也“凝固”了。子君已没有了新的理想,新的追求。“子君的功业,仿佛就完全建立在吃饭中。吃了筹钱,筹来吃饭,还要喂阿随,饲油鸡”,还跟小官太太暗斗,竟然虚荣到拿涓生也轻易不吃的羊肉去喂阿随。昔日勇敢的子君已经蜕变成一个关在小家庭的樊笼里、依赖丈夫生活、毫无独立能力的平庸小女人了。子君逃出了一个封建旧家庭,又建立了一个旧社会模式的小家庭。经济的窘迫,使他们的爱渐渐产生了裂缝,一步一步地走向了爱的坟墓。终于,涓生说出了“我已经不爱你了!”他们因为爱自由地结合,因为失去了爱而走向了悲剧。

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将问题留给了读者,而鲁迅用子君的形象证明了自己曾经讲过的出走后的娜拉“不是堕落,就是回来”的观点。封建势力的迫害,个人思想的局限,子君的路必然是悲惨的结局。

鲁迅笔下这几个主要女性的悲剧,固有其个人性格的原因,作者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但作品挖掘的最终造成她们的悲剧的根源是压迫人、毒害人的封建制度、封建思想。鲁迅剖析的是国民的灵魂,目的就是要改变人们的精神,挽救国民的灵魂;同时,也寓示了社会制度必须要革命,国民的思想才能得到彻底的解放。这就是鲁迅深刻的思想,他的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我们今天重读鲁迅的小说,继续研究其思想内涵,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也是对目前流传的一些诋毁鲁迅的言论最好的、最有力的反驳。注释:

①叶开《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分析》网易网《文化频道·非常文青》 ②前郭蒙古族师范分院语文研究小组《鲁迅小说导读》吉林师范大学松原分院前郭蒙古族师范分院网《走近鲁迅》

③王彬《试论鲁迅作品中的妇女形象》《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萃》邓志远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0页

④前郭蒙古族师范分院语文研究小组《为什么说祥林嫂是被“四条绳索”绞死的?》吉林师范大学松原分院前郭蒙古族师范分院网《走近鲁迅》

⑤叶开《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分析》网易网《文化频道·非常文青》 ⑥李新宇《鲁迅的选择》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3年8月版第33页 参考书目:

1、《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唐弢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2、《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萃》邓志远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李新宇《鲁迅的选择》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3年8月版

第五篇:鲁迅小说中几个人物的生命意义

鲁迅小说中几个人物的生命意义

萧红一次对聂绀弩谈起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人物形象时说;‚有的也曾经是自觉的知识分子,但处境却压迫着他,使他变成听天由命不知怎好,也无论怎样都好的人了。这就比别人更可悲。‛鲁迅在小说中的确写出了这样的一些知识分子,然而正是通过这些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怒的感情,写出了他们的灵魂,揭示了这些知识分子生命的意义:从辛亥革命到‚五四‛前后中国社会的生活现实是怎样吞噬那些善良的、脆弱的知识分子的灵魂。

一、魏连殳的孤独

1鲁迅在论及陀思妥夫斯基的《穷人〃小引》中说:‚显示灵魂的深者,每要被人看作心理学家;尤其是陀思妥夫斯基那样的作者。他写人物,几乎无须描写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便是面目和身体也表示着。又因为显示着灵魂的深,所以一读那作品,便令人发生精神的变化。灵魂的深处并不平安,敢于正视现实的本来就不多,更何况写出?‛这就是说,你要写出人物的灵魂,首先你要敢于正视现实,也就是要敢于正视人物的灵魂深处所能揭示的现实。鲁迅所创造的人物,其灵魂之深,也如陀思妥夫斯基那样来拷问人物,《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就是这样的人物之一。作者在《孤独者》中通过第一人称的‚我‛在和魏连殳的几次相见中,见到魏连殳命运的变化,都显示着人物灵魂的变化,也无处不显示人物灵魂在控诉!

被称为‚吃洋教‛的魏连殳因为继祖母死了,他到S城寒石山奔丧,那些族长、近房、祖母的亲丁,闲人等都看一看这个出外游学的洋学生,从村人看来,‚他却是一个异类‛,而且带着挑衅,看他是否会遵守一切习俗,谁知令人有些失望的他全应承‚照办‛,但却是对愚昧顽固者的一次嘲弄。作者简略地描写这个‚孤独者‛的外形:‚原来他是一个短小消瘦的人,长方脸,蓬松的头发和浓密的须眉占了脸的小半,只见两眼在黑气里发光‛这就是一个生性孤傲性格的人物形象。

但魏连殳却热心爱管别人的‚闲事‛。他也热爱他的祖母。他的孤傲是对世俗的嫉视。这些性格上的矛盾,也就铸成孤独者的命运。魏连殳性格的形成,也正是他经过辛亥革命失败以后社会所带给他对人生的失望。-----这不正是我们所熟悉的范爱农的一个侧面吗?而且在寒石山奔丧时的魏连殳从形象的描写和细节的处理,如全部接受世俗的安排,也正是鲁迅自身所经历的。当然,一个作家总是写他熟悉的人和事。因为作者的作品正是对现实生活的概括。正如别林斯基说的‚在一位具有真正才能的人写来,每个人物都是典型,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似曾相识的不相识者。‛所以‚似曾相识的‛,但又毕竟不是生活中的范爱农,而是文学形象的魏连殳。

文学作品的典型性格,必须通过人物性格中对生活细节的描写,不能仅凭作者理性的叙述的,魏连殳的性格在细节描写方面是紧密结合人物的整体,如他对祖母丧事的一切照办:跪拜、为死者穿衣使旁观者不觉叹服。作者在‚显示灵魂之深者‛,有如下的描写:‚他坐在草荐上沉思,忽然他流下泪来,接着就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了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嚎叫,惨伤里夹着愤怒和悲哀。‛这是一个生活在沙漠中的孤独者的长嚎,是一个受了重创的灵魂的嚎哭;鲁迅不只一次地说过,自己受了伤默默地舔干自己的伤口。在.《过客》中那过客说‚可恨的是我的脚早已经走破了,有许多伤,流了许多血…因此,我的血不够了;我要喝些血。我只有喝些水来补充我的血。‛—2—鲁迅在《致赵其文》信中说:‚过客是明知前面是坟而偏要走,就是反抗绝望,因为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信是写于1925年4月11日,而《孤独者》创作于同年10月。都是鲁迅同一心情时写的——魏连殳就是只能喝些水代替血的一个‚过客‛,他在寒石山将祖母遗物焚毁或送给女工,周围人阻挡不住,这些在他眼中不过是‚无物之阵‛,而他也明白自己的举动只是在作绝望的反抗而已。事实上他更明白自己的举动只是在作绝望的反抗而已。事实上他更明白交锋者其实不过是‚一切颓然倒地;——然而只有一件外套,其中无物‛。——他是在‚无物之阵‛中作战,这自然

是人生最大的寂寞,最大的孤独。

说魏连殳‚虽是素性这么冷‛,这‚冷‛恰恰是他内心‚热‛的折射。他的孤代表孤傲,正因为他失望于人生的‚热”,这才显得‚冷‛。如他一见房东的两个孩子,‚却再不像平时那样冷冷的了,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宝贵‛。一听孩子病了,‚竟急得他脸上的黑气愈见其黑了‛。他深信‚孩子总是好的,他们全是天真‛;孩子本来并不坏,是后来环境教坏的,所以他的‚冷‛是对现实人生的冷,而不是对未来的绝望。所以对于纯真的孩子的爱,表达他对到处污染了的‚大人‛社会的憎。但是魏连殳没能抗击得了霸道主义和市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势力这就注定了魏连殳自身的不幸的命运。他毕竟是觉醒了的知识分子,所以他更痛苦,可他并不甘心,他斗争、挣扎;使他成为一个赤膊上阵的孤军,结果是全身受了重创而退下阵来。未来在哪里?结果在现实逼迫下,它选择了末路:以生命作赌注去孤注一掷。结局自然是以他生命为代价,换来了揭露那些在中国最适于生存的市侩主义的真面目,这就是在他信中写的:‚你大约还记得我旧时的客厅里……现在我还用这客厅。这里有新的宾客,新的馈赠,新的颂扬,新的钻营,新的磕头和打躬,新的打牌和猜拳,新的冷眼和恶心,新的去眼和吐血……‛——他企图嘲弄他的敌人,作为一种报复手段,一旦发觉最大受嘲弄的原来是自己时,从此他对人类都敌视了,他成了真正的‚孤独者‛他真的‚心死‛了。他开始叫房东为‚老东西‛也捉弄孩子向他磕头;为了给他们一块糖,也可以要他们装狗叫。——这是作者含着泪在拷问人的灵魂。

从魏连殳当上什么师长‚顾问‛时刻开始也就是他的生命已到了绝路时的回光返照;其实他内心的哀痛也正如范爱农给鲁迅信中写的:‚盖我辈生成傲骨,未能随波逐流,惟死而己端无生理。‛但可悲的是,范爱农落水而死。瞧他穿着师长顾问的不知什么军级的军装和品级‚很不妥贴地躺着‛。对死者最大的嘲讽是‚腰边放一柄纸糊的指挥刀——魏连殳是挥舞着纸糊的指挥刀躺倒进棺材里去的。‛‚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如?”——这是鲁迅在一篇散文《墓碣文》中说的,魏连殳也正是为此‚抉心自食‛真到死亡。那么,他也能那

样坐起来‚口唇不动,然而说——,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吗?他活着时也曾‚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那就是他‚成尘‛的时刻。而留在人间的声音:‚隐约像是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着愤怒和悲哀。‛这是孤独者魏连殳真正的声音:在现实的绝望中的发自灵魂深处的声音。我们读着小说,不能不毛骨惊然,作为一个具有尊严的人,能如此生存吗?……我想,鲁迅的本意,也是热切地希望着这样时代应该和魏连殳一同装进棺木里,然而……

二、《伤逝》的手记

《伤逝》是以描写涓生和子君这两个人物的遭遇而震撼人们的心灵的。

《伤逝》是鲁迅小说中具有特殊风格的一篇。虽然也用第一人称,但是直接以主人翁的‚手记‛来写自己的心迹。他有时委婉精细,拨动读者的心弦;有时又如此激越、哀伤声声扣住读者的感情。那种人物内心抒发的情愫,达到了诗的境界。将涓生和子君的灵魂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为子君哀悼,为子君而悲愤。

《伤逝》开始就有一段极其沉痛的内心独白,这是涓生失去子君一年后重又回到原来会馆的空屋后的一段痛苦、悔恨的回忆;一年的时间,这在涓生的悔恨中几乎是隔了一个世纪。

涓生和子君生活的年代比吕纬甫和魏连殳要晚一个时期,他们是经过五四运动的冲击接受了新的思想的洗礼的青年知识分子。此刻,在悔恨地回忆往事,想到那过去似乎很遥远,但一旦回忆,又如在眼前:蓦然,她的鞋声近来了,一步响于一步,迎出去时,却已……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

就这样涓生和子君开始了共同生活的幸福时刻。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中,写五四运动从冲破旧礼教而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小说是不少的。由于作者正视现实的深度和敢于正视的勇气不同他所择取的人生也是不同的。鲁迅在评论冯沅君的小说集《卷施》时说:‚实在是五四运动直后,将毅然和传统战斗,而又怕敢毅然和传统战斗,遂不得不复活其‘缠绵悱恻之情’的青年们的真实写照。和为

‘艺术而艺术’的作品中的主角,或夸耀其颓唐,或炫鬻其才绪,是截然两样的,然而也可以复归于平安。‛但是,《伤逝》和《卷施》也是截然不同的,涓生和子君的‚缠绵悱恻‛却是在谈伊孛生、泰戈尔、雪莱,谈家庭专制和打破旧习惯。这注定了主人翁的命运是不会‚复归平安‛的。因为五四运动的激浪,在中国这一社会所起的影响,毕竟不如法国大革命这样资产阶级革命的彻底它如惊蛰时的一阵响雷,惊醒了沉睡中的蛰居者。但只是早春天气,春寒陡峭,有时会比严冬残酷的,一阵寒流袭来,会冻死刚出土的幼苗,这就是涓生和子君爱情的结局。当涓生终于收到工作单位的解雇通知时他写道:外来的打击其实倒是振作了我们的新精神。局里的生活,原如鸟贩子手里的禽鸟一般……趁我还未忘却了我的翅子的扇动。

其实,这只是他自我安慰的幻想,但他的内心是空虚和惶惑的。涓生内心的惶惑使他预感到等待着的并非是睛空蓝天下可以翱翔的自由世界,而是风暴雨雪。这不过是一个脆弱心灵的自我解嘲。涓生的外来打击,件随着他性格的发展,从生活上的无法维持到他们共同生活中所反映的感情上的变化,从自卑感的心理反映,猜疑子君对他不如过去那样热情,菜冷了而且还不够吃。他开始责怪子君饲了油鸡,还把仅有的羊肉喂了小狗阿随,他激愤于‚自觉了我在这里的位臵:不过是叭儿狗和油鸡之间‛。这是涓生对生活现状所发的牢骚。其实是暴露出涓生渐渐地从感情上责怪发展到了从感情上开始厌弃子君了。他的自私隐隐以男子为中心的因袭思想刺伤了他和自尊,其实,是涓生的灵魂深处已经从一个要‚破坏封建专制‛的战斗者的虚幻的自我扩张,逐渐被他庸俗的灵魂占了上风;自我扩张的巨人,在现实风雨面前,成了行动的侏儒。于是,在他的‚抗议‛下,伴随着子君的最后的寂寞寄托的油鸡成了菜肴,阿随也‚终于是用包袱蒙着头,由我带到西郊去放掉了,还要追上来,便推在一个并不很深的土坑里‛。他先还感到子君的凄凉和寂寞。但以后,他终于把子君的存在也如油鸡和阿随等同了。他也在策划要把子君如同阿随一样的放掉了。所不同的,阿随是用包袱蒙上头的,而‚蒙‛子君的,仍是他的一套虚伪的人生道理。知识分子的自私,却又要在他自己的怯懦的行为上作华

丽的辩解,看起来似乎在安慰自己,实际是掩饰着对爱情的可耻的背叛。

我终于从她言行上看出,她大概已经认定我是一个忍心的人。其实,我一个人……但子君的识见却似乎只是浅薄起来,竟至于连这一点也想不到了。

当然,他是在推卸责任,寻找遁词‚大半倒是为了她‛,这不正说出了子君的价值与阿随等同?还说子君‚浅薄‛,他不知道子君把一生都交给他作了最大牺牲吗?在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的笔下,如此深刻地揭示着人物的灵魂。此后,每一段独白,都成了对涓生灵魂的鞭挞现实生活的真实,决定了这种人物的必然结局。

涓生的自私逐渐发展到从精神上对子君的背叛和行动上的躲避了:‚我终于在通俗图书馆里觅得了我的天堂‛,因为那里有炉子可以取暖;可是子君呢?就只能独自一人凄惨地在期待着什么呢?她的精神寄托原来是她的炽热的,真挚的爱情,此刻也已经如炉火熄灭一样,这空气比原来无火更为寒冷。终于,涓生对子君的爱,已经成了他市侩哲学的考验,他说:‚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于是他要摆脱曾经同战斗、共患难、全身心爱着他的同伴。‚世界上并非没有为了奋斗者而开的活路;我也未忘却翅子的扇动,虽然比先前已经颓唐得多……‛这种罗亭式的呓语,只是起到了麻痹自己灵魂的作用,终于他残忍地向子君宣布:‚我已经不爱你了!‛而且更冷酷、更卑鄙地说:‚但这时于你倒好得多,因为你更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那么,对被他骗去的一个少女纯洁的爱情呢?伟大的鲁迅,对于子君的反应作了一段震撼心灵的描写:我同时预期着大的变故的到来,然而只有沉默。她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但只在空中寻求,恐怖地回避着我的眼。

如此深切地来描写子君受到致命打击时的心灵瞬息变化。这是作者把一受损害的女性的灵魂升华到了美学的更高境界。因为子君毕竟是强者,她没有恳求涓生把她留下,她的选择是随父亲走了,她也知道她的回去,意味着走向死亡。她已经不再愿意敬活了,她以最大的轻蔑默默无言地离开了涓生,仍然是实践了她最初毅然地离开父亲来

到爱人身边一样的决心:‚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权利?‛鲁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五四时期觉醒了的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女性。——即使是死也光明磊落。

鲁迅在创作《伤逝》之前,曾作过一篇《娜拉走向怎样》的演说,他说易卜生是诗人,他只是在做诗。娜拉走后怎样?是堕落还是回来。他都未解答。但是鲁迅却作了解答:‚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关得麻痹了翅子,忘却了飞翔,也诚然是无路可走。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就在这篇学说发表两年后,鲁迅便创作了《伤逝》这就表明鲁迅早就在深思这样一个问题。但《伤逝》是出现在中国土壤上的一朵奇葩。他构思一对受‚五四‛洗礼后的恋人的爱情故事的设想,酝酿已久。不是以为表述的方法不同,去胡猜出的什么内在思想的寄寓之类的无聊‚索隐‛——它以子君的结局,对现实社会提出强烈的控诉,从而塑造子君这一坚强的性格,无疑比《玩偶之家》中娜拉要实在得多,应该说,鲁迅的《伤逝》也是诗,是一首‚忧愤深广‛的叙事诗。他没有易卜生的浪漫气息,它是现实主义的诗篇。鲁迅在他的谈活中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而现实主义作家,他无权违反现实的真实;他不但惊醒了一个做梦者,而是指出了梦醒后的出路:如果社会不改变,那只有这样一条‚伤逝‛的路,做梦人终究要从梦中醒来的。子君第一次梦醒时,她是多么勇敢地走出叔子家门,寻求爱情的幸福,但是她的勇敢带着幼稚的冲动。她真的相信:‚我是我自己的‛。但这第一步的抉择,作为一个女性要比一个男子接受女性爱的勇气不知要大多少倍。她首先要战胜自己头脑中旧的礼教思想,其次要面向社会上迎面而来的各种恶意挑战。这非要有‚背水一战‛的决心不可:退路已经没有了。因此她对周围的敌意的袭来,承受的勇气要比涓生多得多;涓生对路人敌意的、猥亵的眼袭来时感到全身瑟缩,但子君却‚坦然如入无人之境‛。

但是‚安宁和幸福是要凝固的‛这‚凝固‛对子君来说,似乎已到了幸福的终点了;饲油鸡、养小狗阿随,人也渐渐地胖了:这‚凝

固‛也终究会使一个战斗者渐渐蜕变为小市民。但她还不可能发觉这‚幸福‛只是一种假象,不过是又进入另一个梦境罢了。沙漠上怎能栽培玫瑰?何况她不过只是一头出笼的小鸟,外面等待着的是鹰和猫,更有无情的风暴。果然,当她第二次梦醒时,她突然发觉,爱情和幸福已经像一座糖塔似的渐渐地融化了,直至荡然无存,她清醒于幻想的破灭。这倒反而使她镇静了,她走了,还为涓生留下仅有的生活必须的食物和仅有的几个钱,就是没有留下一句话——这证明作者在创作子君这个人物时是深入了人物的灵魂深处。这一笔重重的一鞭,重重地打在涓生的心灵上。今后,她自然是走向死亡。可是苟活者涓生呢?他只能说:‚我活着我总得向新的生路跨出去,那第一步——却不过是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然而,读《伤逝》不能忽略的是作者作为主人翁的‚手记‛形式出现的,它的‚第一人称‛是主人翁的内心独白,不是作者‚第一个称‛从旁冷静的分析,因此,这独白本身就是人物的精神状态的再现。他的责怪子君的套话,无非是他想推卸责任时的一种遁词。可我们有些评论者,甚至后来拍成电影的编导,正面地去理解涓生手记的一些为自己开脱的话,而把涓生说成比子君清醒,这都是没有读懂《伤逝》的‚涓生手记‛的落脚点。鲁迅操的这把人生的解剖刀,通过‚涓生手记‛,深深入扣地层层地解剖着涓生和子君的灵魂。——现实主义作家是通过人物性格来诉诸读者的,而不是说教。

参考书目:《萧红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穷人〃小引》作者:陀思妥夫斯基 《野草〃这样的战士》作者:鲁迅 《墓碣文》作者: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注释:1.选自鲁迅《穷人〃小引》 2.选自鲁迅《致赵其文》

下载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女性人物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女性人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鲁迅小说中的温情

    鲁迅小说中的温情近几日重拾鲁迅的作品细细研读,越发觉得鲁迅笔下字字珍贵,细节处更是让人浮想联翩,细细品味,别有一番风味。往日读鲁迅,总觉得鲁迅的文章艰涩难懂,同时也被一种......

    鲁迅小说中修辞的妙用

    鲁迅小说中修辞的妙用周爱荣(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摘 要:主要从词语锤炼、辞格运用方面,分析鲁迅先生小说的语言修辞艺术。论述鲁迅先生在刻画人物,揭示主......

    小说中的人物与环境

    2012高三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必修三 第一单元 小说——人物与环境(第一部分) 教材篇目《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 单元目标 1.识记本单元出现的重点词语和文学文化常......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姓 名:刘汗青 学 号:***65 年 级:2013春期 学 校: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指导教师:崔红庆 完成......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目 录 一 张爱玲小说的女性形象 ................................(一)《金锁记》的曹七巧 .............................(二)《沉香屑•第一炉雪》中的葛薇龙 ....................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系别:中文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 年级:05级专接本 姓名:李勇勇 导师:王国洪 一。选题的意义和国外的研究情况: 1,选题的意义: “鲁迅身为中国的但丁”......

    浅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浅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摘 要: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受封建教育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以孔乙己、陈士成为代表;二是具有进步要求和变革愿望的......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在中国文学史上,鲁迅是第一个提出“乡土文学”概念的人。1935年,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指出:“蹇先艾叙述过贵州,斐文中关心着榆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