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港台文学作业 白先勇小说中女性形象
白先勇小说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白先勇说:“妇女是我挖不尽的宝藏。”白先勇在他的小说里塑造了许多不同境遇,不同年龄的女性形象。如尹雪艳(《永远的尹雪艳》)、朱青(《一把青》)、金大班(《金大班的最后一夜》)这些风尘女子;华夫人(《秋思》)、钱夫人(《游园惊梦》)这些贵妇人;罗伯娘、顺恩嫂(《思旧赋》)、玉卿嫂(《玉卿嫂》)这些杂役仆佣;李彤(《谪仙记》)、黄凤仪(《谪仙怨》)等等。
这些女性形象会让白先勇有一种激奋,是白先勇某种生命原质凝聚成的形象。正如王玲玲、徐浮明在《白先勇传》中所说的那样:“白先勇把她们置于一个他需要仰视的地位,这既是一种赞美,却又是一种排斥和拒绝。她们的世界阳光太强烈,白先勇觉得自己难以走进这个世界。他一方面用自己的笔去赞美她们,另一方面,他又觉得有一种情绪让他远离她们。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情绪,这种情绪来自白先勇生命中的自然属性。他没有选择的权力,他只有坦诚地接受。”所以才有人说,“他写女人,远比写男人更细腻、更生动。”白先勇短篇小说创作的成功,准确地说是和他笔下女性形象的塑造成功密不可分的。
《永远的尹雪艳》是《台北人》的首篇,作者使用素白的色调来描绘尹雪艳的形象。白先勇充分调动了白色调来雕刻尹雪艳高雅、冷艳、阴柔的性格特点。“她有一身雪白的肌肤”,“在台北仍旧穿一身蝉翼纱的素白旗袍”,就连她的名字“雪艳”也和这白色连在一起。
作者塑造了一个外表艳丽、内心冰冷的高级舞女尹雪艳,她的特殊之处在于她总有自己的旋律、自己的拍子有着华丽富态的外表和玩弄男人于手掌之上的手段。她能根据外部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己,一种冷酷的生活行为上升为她生存的手段。在现代意识中,白色代表纯净、清爽;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则多象征凄清、悲哀或丧葬。白色,为一个行将就木的世界,泼写了一首挽歌,白色,为一个风姿绰约,冷艳神秘的女性祭奠了灵魂。
如果说尹雪艳是男人世界、女人心中的神秘偶像,那么《金大班的最后一夜》里的金大班、《一把青》里的朱青、《孤恋花》里的“总司令”,同是风尘女子,在她们身上,揭示出的则是特定环境之下人性的病态变异与沦落,向人们展示了
人的性灵被窒息,青春生命遭戕害的悲剧情景。
《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中描写的金大班虽是一个在风月中打了几十年滚儿的女人,但看到小舞女朱凤被人看不起时,就教给她如何应酬客人,使朱凤得以立足。朱凤被骗怀孕,金大班便建议她做掉孩子,但当她发现朱凤真的爱上了“那个小王八”后,她明白了,舞女这口饭朱凤是吃不得的。她便将无名指上一只一克拉半的火油大钻戒摘下来掷给朱凤,“值得五百美金,够你和你肚子里的小孽种过个一年半载了,生了下来,你竟也不必回到这种地方来,这口饭,不是你吃得下的。”金大班给了朱凤所能的一切帮助,虽然在“孽海里东飘西荡,一蹉跎便是二十年,”她的情感已经磨得钝而又钝,但是与朱凤共同的经历让她身上的“母性”复活了,她将自己卖皮肉换来的戒指给了朱凤,同时也以她自己的方式给予了朱凤母亲般的理解、体量与包容,显示了作家对“母性永恒伟大”的理解认识。
同样是悲剧角色的另一类女性是以《秋思》中的华夫人、《游园惊梦》中的蓝田玉、蒋碧月为代表的豪门妻妾。
《游园惊梦》向我们展示的是时空骤变时对几个青年女子生活、命运的影响,凭借自己的姿色与技艺,她们先后都成为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妻妾:才艺超群的蓝田玉嫁给了长她40岁的钱鹏志将军做填房夫人,为了“钱将军夫人”的身份和自己微贱的出身,不得不处处小心,如履薄冰,为了维持这来之不易的名份,她只能在钱将军身后孤寂清凉地打发着漫长的余生。
生性温和的桂枝香虽已成为窦公馆里珠光宝气、颐指气使的女主人,但却是委委屈屈地做了多年的“三房”才得以扶正,颇有多年媳妇熬成婆的味道。无论是辉煌于前的蓝田玉,还是璀璨于后的桂枝香,她们的身份和荣耀都是以牺牲了青春、情爱、天伦之乐这样一些人生最美好的东西换取的。
《玉卿嫂》中的玉卿嫂则没有尹雪艳风情万种的艳丽打扮。她只是富人家的奶妈,是万千普通妇女的一员,但白先勇赋予她的色调也是深有意味的。作品一开始,映入眼帘的玉卿嫂“一身月白色的短衣长裤,脚底一双带褥的黑布鞋,一头乌油油的头发学广东婆妈松松的挽了一个髻儿——一双杏仁大的白耳坠子却
刚刚露在发脚子 外面”,真是活脱脱一个俊俏的门舞厅的幻影,象征着那个已经逝去的金粉世界。这孤孀形象。这一身素净的打扮,端庄的神情,表现出了她那冰清玉洁、洁身自好的个性。当她与情人幽会时,便呈现出别一种的风姿:“她换了一件枣红束腰的棉滚身,藏青裤子,一双松花绿的绣花鞋儿,还擦了粉。”这种鲜亮的打扮,恰如其分地表现出玉卿嫂胸中那团炽热的情火。
玉卿嫂外静内热的性格作者只是通过对其外貌服饰的描写就表现得淋漓尽致。玉卿嫂的爱情悲剧,很大程度上是一出性格悲剧。一方面,她爱情专一,感情热烈,执着追求纯真的爱情,另一方面,她又不懂得爱情是双方的,单方面的追求不可能获得真正的爱情,于是陷入盲目性,而当她在爱情当中迷失了自我,把爱情当作生活的唯一后,庆生的“背叛”便变得无法接受,最终酿成悲剧。正因为玉卿嫂是个楚楚可怜的女人,她自己无法控制的行动更增加了她悲剧的深度。这个美丽而变态的女人以她的生命结束为这场畸形的感情作幕。
在《谪仙记》中,白先勇用浓重的红色描绘了李彤“惊人”的美丽:“像一轮骤从海里跳出来的太阳,周身一道道的光芒都是扎得人眼睛发疼的。„„李彤那天穿一袭飘满了枫叶的闪光缎子旗袍。那些枫叶全有巴掌大,红得像一团火焰一般。”李彤以后每次出场都如同火焰。“她穿了一身红云纱的晚礼服”,和周大庆旋飞于舞场;“李彤穿了一条紫红色的短裤子”,去马场赌马;她的疲惫也是红色的,“李彤半仰着面,头发差不多歪跌到肩上来了。她两手挂在扶手上,几根修长的手指好像脱了骨一般十分疲软的悬着,她那一袭绛红的长裙差不多拖跌到地上,在灯光下颜色陈旧,好像裹了一条旧绒线毯似的„„”就连她的名字“李彤”也像一团火一样燃烧着。但“火焰精灵”虽然火热,却不温暖。她的烈焰使人无法靠近。每一个想要接近她的人都惨败而归。她做了许多“疯狂”的事情。她的无可名状的痛苦和孤独感让她活得疲惫不堪。
红色渲染了她的艳丽热烈,红色烘托了她的孤傲痛苦。曾经显赫的家世,随着太平轮的淹没而沦落,她原本热情、奔放、豪爽的性格变得扭曲,人们都活在对用狂放、孤傲来麻醉自己,舔舐自己流血的伤口,然而她终究无法与命运抗争,她注定要像一只飞蛾那样扑在红红的烈焰中燃灭自己。
作者在塑造李彤这一形象时借助了他人的叙述,也就是陈寅,文中黄慧芬的丈夫。他作为小说的现身叙述者,耳闻目睹了李彤这朵娇艳的鲜花从盛放到衰颓的过程。他见证了李彤的美丽,也觉察到了这美丽背后的疲乏苍凉——那是一种繁华落尽的空落。在文中没有对李彤作直接的心理变化描写,甚至没有变化,处处都表现她的一如既往,任性、快乐、娇纵,奢华,但是也正是如此的“处处”却让我们更清晰的感到她内心的痛苦。作者用强有力的笔触和色彩,透过她欢乐的表面写出了她内心深层的精神痛苦,她的孤独、寂寞和绝望的心理,逐步的展现了她精神崩溃的过程,以乐写哀,其哀愈甚,最终的自杀她依然是放荡不羁,如风一般地自由来去,但却在友人的悲——闹——悲中愈发显得空洞寂寥。
“纽约客”还塑造了其他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如《谪仙记》的姐妹篇《谪仙怨》中的黄凤仪等,这些身处欧风美雨中的中国丽人,虽然身世不同,性格迥异,但是,在她们天涯羁旅、远离母体文化的“疲惫”躯壳里,负载着的是同样苦痛的没有归宿的灵魂,基本上反映了飘泊异国的游子心灵和令人心碎的女性命运的悲剧。
作者在这一系列以女性为主的作品中似乎有意多方位地揭示出人性的深刻性与丰富性、复杂性与矛盾性,在情感与理性、伦理与道德诸多关系中对人性进行艺术的构想,呈现出一个色彩缤纷却又黑暗冷酷的人的世界,让读者在唏嘘、哀叹的同时,心中又充满了悲悯和苍凉。
第二篇:港台文学作业
失宠的亚当与逝去的男子汉 ——李昂与《杀夫》
曲阜师范大学09文学院2班
2009140147
刘露露
【摘要】:李昂的《杀夫》是台湾女性文学作品中的一朵奇葩。20世纪80年代,台湾社会一方面受到西方思潮的冲击,出现了所谓“性解放”、“性疯狂”等现象,与此同时,封建制度的枷锁依然束缚着女性的肉体与灵魂,封建的婚姻依然阴魂不散。李昂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以女性的批判精神创作了她极有影响的代表作《杀夫》。在创作上李昂借鉴鲁迅问题小说模式,并有所超越。她以女性少有的理性,直接揭露社会弊病。该作品在今天对促进女性主义觉醒和抵制男性专权方面具有进步意义。正是这部作品,奠定了她在台湾文学的地位。
【关键词】:李昂
女性主义文学
林市与祥林嫂
阿罔倌的受虐者与施虐者的双重身份
李昂的小说《杀夫》是台湾女性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杀夫》是被称为台湾文坛“怪杰”的女作家李昂的力作,取材于《春申旧闻》上记载的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上海的一则社会新闻《詹周氏杀夫》。《杀夫》1984年获得台湾联合报中篇小说奖大奖,并以强劲的冲击力引发了台湾文坛强烈的震撼。李昂的文笔犀利,目光敏锐,行文切中社会热点问题,并且充满女性少有的理性。小说的故事背景设置在台湾鹿城北角的陈厝村,父母双亡、被叔父收留的女主人公林市长大成人后嫁给了陈厝的屠夫陈江水。与其说是嫁,不如说是卖,林叔像卖牲口一样,把林市卖给了年近四十的光棍屠夫陈江水。陈江水娶了林市,但根本不把她当人看,他所奉行的兽性哲学是:我给你饭吃,你就得和我睡觉。林市到了陈家以后,失掉了所有做人的尊严与自由,成了陈江水泄欲的工具。但为了活命,不得不屈从于命运,听命于男人。终于,当陈江水对林市进行性虐待时,林市在精神错乱的情况下,用陈江水的杀猪刀将他说杀死。而林市自己被五花大绑,游街示众,被处以死刑。
一 李昂
台湾文坛有施家三姐妹,大姐施淑,写文学评论;二姐施叔青,写现代诗与留学生文学;小妹施叔端写小说,都是文坛高手,其中三姐妹中以施叔端名气最大,她就是以《杀夫》闻名于世的李昂。
李昂,原名施淑端,1952年生于台湾彰化县一个商人家庭,在本乡就读小学,中学。她的父亲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家庭的心熏陶对她走上文学之路有着重要的影响。她1970年考入台湾文化大学哲学系,1974年大学毕业,次年赴美留学,1977年获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戏剧系硕士学位。1978年返回台湾,任教于中国文化大学。李昂在中学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高中时就发表了处女作《花季》。大学期间,她创作了反映小镇风土人情的鹿城系列小说九篇和另一个短篇系列,《人世间》。20世纪70年代出版了短篇集《混声合唱》,《人间实验》,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版了中篇小说《杀夫》,《暗夜》,短篇集《爱情实验》,《她们的眼泪》,《一封未寄的情书》等。1991年出版了长篇小说《迷园》。其中短篇小说《人世间》和中篇小说《杀夫》曾分别获《中国时报》小说奖,《联合报》小说奖。李昂的小说大都以女性为中心,通过勇闯“性”禁区探索所社会问题。她的创作大致分为中学阶段,大学阶段和从美国回台后的三个时期。
早期即高中时期的创作,受到西方现代派作家的影响较大。如李昂自己说“早年我以存在主义,心理分析做背景,大写现代小说。”这个时期的作品主要表现少男少女朦胧不安的性意识,以及对自我的追寻。这个时期的作品总体来说还不太成熟,由于过分注重外在形式,而忽略了本身的思想深度。显得有些单薄。主要代表作短篇小说集《花季》。
第二个时期即到台北上大学前期间,创作了《鹿城故事》,包括6个短篇。《人世间》,是李昂小说转型的标志,逐渐由“西化”转到现实中来,对女性问题的思考也逐渐深入。《人世间》是一篇描写大学性问题的小说。批判了大学教育中有关性教育的疏忽,青年学生在性问题上的迷茫,学校有不可推诿的责任。
第三阶段,由美留学归来,李昂的创作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台湾的女权运动,以及亲身感受到的西方强烈的女权意识,铸成了李昂作品中强烈的女性主义倾向。李昂在她的“自我访问”中说:“由阅读中我发现妇女在人类史上的从属地位,以及妇女一直缺乏自信,没有勇气真正去开发属于女性自身的特质,以至于人类历史上被公认的‘女性特质’的,永远只限于温柔,敏感,体贴这些所谓‘女性美德’。事实上女性决不是如此,只要我们有信心,我相信应该有一条创作路线,既可以是伟大的,也是女性的,而女性文学也不再只被认为是小品,闺秀。”这段话是李昂女性文学的宣言,1983年,在这种创作思想的指导下,写出了把男人拉下神坛的女性主义文学——《杀夫》。二 女性主义文学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迎来了继“五四”运动以来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在男性的权利话语中逐渐清晰的女性话语权的形成。最先觉醒的女性,率先撕裂了几千年来束缚在女性身上的“传统服饰”——传统女性形象,以史无前例的女性新面孔与姿态,理直气壮的拿起原来只属于男性专利的笔“进入文本”。于是女娲的“女儿们”开始挑战男性话语霸权,把男性从高高的神坛摔下,不在相信女性是亚当的“肋骨”的传说,开始“以我手写我心”,“以我心写我身”的女性革命。80年代台湾女作家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李昂就是其中最有成就的一员。李昂的《杀夫》——是一部女性书写的女性著作。作品以极其凌厉的姿态宣告了女性对男权中心社会的反抗。她所杀的这个夫,不只是女主角的夫,还有男权社会加诸於她的限制,它包括了经济剥削、身体的束缚等,是一切父权、夫权、男权的象徵。陈江水对他妻子所做所为,如视妻子为性的发泄物,为所有物,并对她实施经济压逼,连林市以其初夜所获得的铜钱,购买小鸭豢养,以求经济自主的企图,都被陈江水剥夺了。陈江水可以说是代表了父权社会的典型邪恶,李昂赋予林市觉醒的能力及变动勇气,让她跳脱传统妇女角色,不再典型化的劣势者。透过林市杀夫的彻底抗议行为,《杀夫》其实是彻底表达女性自求解放的作品。李昂在十几年前安排杀夫的结局,公然挑战旧社会价值观,备受争议。她是一位真真实实、清清楚楚站在女性立场来看男女不平等问题的作家。所有大男人主义加诸於女性身上的迫害都要被终止,女性也要认真正视自我的需要,恶性循环要停止运作,就像林市挥刀斩去过往多不平等一样。
一句话,这个被杀死的“夫”,其实也就是师长,兄长,丈夫,情人等,他们就是传统女性依赖的和生活的主心骨——男子汉,就是世世代代的女性膜拜的
那座偶像。如果说“上帝死了”等同于“男子汉”在女性理想中的消退,那么李昂做到了让“上帝”死于女性之手的突破。通过“杀夫”,“完成了女性于父权意识下被缚,自缚,缚人的三重生存困境的寓言”。女性不再承认亚当的统治地位,也不再匍匐在亚当的脚下,她们冷笑着,鄙夷着,数落着亚当的种种不是,在这讨伐声中,亚当从云端一头在栽倒下来,从此丧失了曾经高高在上统治女性的美好感觉。三 林市与祥林嫂
李昂的《杀夫》很受鲁迅《祝福》的影响。林市活脱就是另一个祥林嫂的命运再版。而从李昂在文中所写及的“无意识的杀人团”,几乎可以确信是从鲁迅那儿获得灵感。但林市与祥林嫂又有不同之处。
鲁迅的《祝福》塑造的祥林嫂和李昂的《杀夫》所塑造的林市,都是封建社会下典型的被践踏、遭迫害女性,造成他们人生悲剧的原因就是整个扭曲的封建社会,但两人的形象既有相似又有所不同。
封建礼教和迷信是残杀祥林嫂的元凶。封建礼教及迷信思想支配着的人们自觉不自觉把祥林嫂往死路上推的人,导致了祥林嫂的肉体和精神遭受到严重摧残,并使她最终沦为乞丐,被活活饿死、冻死、吓死。而造成林市悲剧的则是封建社会中的男权主义,以及男权社会加诸在她身上的限制,它包括了经济剥削、身体的束缚等,并且最终死在男权主义的重压之下。
虽然林市和祥林嫂两人都深受封建社会的迫害,但是他们两人对于封建社会压迫的反抗是有所不同的。从小说《祝福》和《杀夫》的对比中,可以得出一个中国妇女的进化论,那就是,祥林嫂对于改变自己的命运寄托在捐门槛上,而林市却最终拿起杀猪刀来反抗压迫。
从祥林嫂到林市,可以看出在封建社会中被压迫的女性发出反抗,而从这两人的反抗的传承中,也为今后的女性的自身解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四 阿罔倌的受虐者与施虐者的双重身份
《杀夫》如果从探讨探讨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从这个角度来看,被肢解的丈夫陈江水也是个受害者。封建礼教只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必须到了阿罔倌们的手里,才能成为杀人工具。
在这个小说中,李昂用了非常多的篇幅进行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浓墨重彩地介绍了鹿港当地的风土人情,通过菊娘显灵等鬼魂传说以及各种民间祭拜神鬼的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封建迷信的氛围,塑造了一个操持封建礼教的屠刀杀人于无形的未亡人阿罔倌的形象。
在那物质和精神极度贫乏的年代,封建礼教作为社会公德束缚着女人,使她们不能正常表达自己的正当需求,“守寡”成了唯一的选择。于是年轻时就守寡的阿罔倌,可以说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从这个角度来说,阿罔倌是受害者。“事夫如事天”的封建枷锁牢牢捆住了年轻的阿罔倌,让她的青春在孤独中消逝。
但时间的沉淀,让阿罔倌的面目变得可狰,渐渐由一个受害者变成了施害者,而且一步步把林市逼上了绝路:一面不由自主地躲在矮墙后偷窥陈江水凌辱林市的过程,从中得以“望梅止渴”,一面又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地提点林市性的可耻,将林市受到丈夫折磨时发出的叫唤和呻吟说成有伤风化败坏男人名声的淫荡,并到处宣扬,使她的痛苦成了妇女们笑谈的资本。
两片薄薄的嘴唇,一口白森森的牙齿,像一把无形的杀猪刀神出鬼没杀人于悄然无声中。这就是李昂笔下的阿罔倌。即使是对自己的儿媳,也绝不容情。用顾本嬷的话说“说人嘴这么坏,像刀切菜。”四个字就把一张恶毒的嘴形象地表现出来。当代表着公众舆论的“说”和“被说”者之间变成手里的“刀”与砧板上的“菜”的关系时,后者的命运可想而知。
在同儿媳妇和彩的一次吵架中,阿罔倌被指守寡“守到阿吉的眠床上”,她的伪道德假清白的面具被当众撕下。这个把林市的“淫荡”判了游街的人,一面既想留下一个清清白白做人作为对后辈言传身教的楷模形象,一面又抵挡不住诱惑要偷吃的“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的可能宣告破产。“贞妇”的道德面具被自己的媳妇当众撕下后,“白头失守”的阿罔倌顿感“一生之清苦俱非”,当晚上吊自杀,被陈江水、林市所救后,还魂为一个更为凄厉的恶鬼到阳间来。从此一个“七窍流血,眼睛全往上翻只见眼白,舌头突出一尽多长,紫红肿胀的直挂到胸口”的吊死鬼阿罔倌的形象赫然出现在林市的生活中,纠缠不休。
林母的被沉江、陈江水的被屠宰、林市的被枪毙,都是另一种形式的诅咒,阿罔倌被封建礼教妖魔化的同时也在对别人施以妖魔化的咒语。无形的加害比起有形的加害来要加倍的可怕,那是从精神到肉体的毁灭。受封建礼教迫害的阿罔倌,队同样命运的林市没有丝毫同情,而是一步步把她推向崩溃与死亡的深渊。
这就是女性主义作家李昂与她的充满女性主义精神的作品《杀夫》。
【参考文献】 《台港澳文学论稿》江少川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4月 2 《女性文学的革命——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寿静心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5月 3 《青春岁月》,2011年10月 4 《台湾研究集刊》1987年第02期
第三篇: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姓 名:刘汗青 学 号:***65 年 级:2013春期 学 校: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指导教师:崔红庆 完成时间:2014年4月
目 录
摘要...............................................................1 关键词.............................................................1 前言...............................................................1
一、张爱玲笔下的几个经典女性形象...................................1
(一)心理变态型:社会悲剧的角色象征...............................2
(二)交际花型:人生悲剧的角色象征.................................3(三)懦弱女类型 „„„„„„„„„„„„„„„„„„„„„„„„„ 5
二、张爱玲看女性生存状态的困窘与危机...............................7
(一)与时代因素有关...............................................7
(二)千年来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传统造成的...........................8
(三)人性自私造成的...............................................8
(四)与女性自己的情感本能有关.....................................9 结语..............................................................10 参考文献..........................................................10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四十年代的上海文坛,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时代背景。涌现出一批“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来写女性体验”的作家。这些脱离当时主潮流的作家和作品因对人性的深入探究和全新视角,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张爱玲作为代表其人其文成为研究的重点。张爱玲的小说以她独特的象征手法、丰富的意象、淋漓尽致的心理剖析和纯熟的语言技巧,塑造了四十年代中西文化融合下产生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并由此深刻挖掘了产生这一历史现象的社会文化根源和心理根源。本文仅对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内涵与意蕴作一初步探讨。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形象;小说
前言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都是抒写这个特定时代里面女性的生存面貌,她以独特的方式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女性形象,无论是豪门千金,还是小家碧玉,大都少了女孩的纯洁,天真和浪漫,多了妇人的实际、世故和势利,甚至笼罩着一种苍凉,她笔下的女性充满了悲凉意味并生活在时光停滞的时代里,本文就试以张爱玲的几部代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一、张爱玲笔下的几个经典女性形象
(一)心理变态型:社会悲剧的角色象征
1.被黄金枷锁锁住的女人——曹七巧
《金锁记》是张爱玲一部最重要的代表作品,《金锁记》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曹七巧这个经典的形象。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入了没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个自小就卧病在床的废人,七巧出身平民,有着勇敢刚强直爽的一面,突然进入了死气沉沉、勾心斗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着一个废人,这个矛盾注定这是一个悲剧故事。在姜家她处处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断反抗,在别人眼中,她恶名昭著。后来丈夫和老爷相继死后,姜家分了家产,七巧终于得以脱离封建家族的桎梏,带着儿女搬到外头住。在七巧的下半生,虽然没有了压抑的生活,而且有了经济基础,可是她的后半生过得并不如意。封建家长制和金钱的双重压迫,使七巧丧失了人的常性,沦为金钱的奴隶,扭曲了她的人格。她以近乎残酷的报复从中获得压抑的宣泄及感官的快慰,殊不知她为自己戴上了黄金枷锁,最后变成了一个近乎疯狂的、变态的女人。
“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人。”[1] 鲁迅这样评价她。她开始疯狂报复。在“灭人欲”的封建文化禁锢下,七巧心理扭曲,终于从被害者变为害人者。她一手导致了儿子长白婚姻的悲剧,一手摧残了女儿长安的爱情白日梦。母子的情意、人性的良知,对于曹七巧来说却早已灰飞烟灭。如果说这时的曹七巧还没有完全丧失人性的话,那就是她对小叔子姜季泽的痴情与渴望,她憧憬从他身上得到温情与爱意,体验一下爱情的喜悦。当她最终明白季泽并不是出于爱情,而是出于对金钱的欲望时,她暴怒了,彻底
抿灭了残留在她身上的最后一点人性,戴上了沉重的黄金枷锁,她终于成了一个幽灵,“ 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 曹七巧的婚姻悲剧发展成为人生悲剧,心理变态与人性泯灭是深层的原因。她的疯狂来自金钱与情欲的双重压迫,黄金欲变成盲目的破坏力量,又是她爱情得不到满足的直接结果。
曹七巧由一个纯真少女变成一个疯狂报复者, 由一个正常人变成一个不正常人, 由一个知廉耻的人变成一个寡廉耻的人,这不是曹七巧一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有多少像她一样的女子由于封建的门第家族观念及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被迫走进畸形的婚姻,最终成为社会的悲剧。
(二)交际花型:人生悲剧的角色象征
1.被逼良为娼的——葛薇龙
《沉香屑·第一炉香》是张爱玲的成名作,而其中的葛薇龙一形象也塑造得很成功。》写了一段自甘堕落的纯情少女凄艳的爱情故事,女主角葛薇龙处在等级森严、人情冷漠、人人逢场作戏的一个特殊的早期香港时代, 社会风气影响了她的人生选择, 贪慕虚荣使她走向最后的堕落,最终被逼良为娼。由一个单纯、自信、希望保持自己完整人格的少女到幻想的贬值,自信的破灭,终致人格的丧失,不管她如何挣扎,终究是别人棋盘中的一枚棋子。纯洁的青年就这祥自甘堕落,最终为污浊的环境所吞没,陷入那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生活中。
造成葛薇龙的悲剧原因有多方面的:姑母阴险、冷酷、狡诈,给她设圈套,逼良为娼。遇人不淑:本想投靠姑母,不料姑母把薇龙当
成满足自己私欲的一个工具; 本想找一个可以寄托终生的男子,却碰上了乔琪这样的花花公子。她曾一度想离开姑母的寓所,不巧又天降大雨,自已生了病,耽搁了行程。大多数评论家认为: 葛薇龙是个单纯的少女, 是为了爱才掉进陷阱走向堕落的[2]。有的认为: 薇龙的堕落与那个浪荡子乔琪乔有很大的关系, 是他玩弄了薇龙的感情才迫使薇龙不得不走向淫靡的生活[3]。这些都是造成葛薇龙悲剧的原因,然而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她自身人性上的弱点,主要体现在她对物欲、情欲的痴迷上。姑母逼良为娼的陷井从一开始就已明确摆在葛薇龙面前,是葛薇龙自己清醒地一步步身陷其中无法自拔,可以说物欲是走向人生深渊的动力;对一个热衷声色犬马的花花公子,葛薇龙从一开始就知道,但葛薇龙却愿意牺牲自己来供养他,爱到迷失了自我,她为自己选择了绝路。张爱玲以非理性的情欲和物欲来解释了葛薇龙这个上海小女子的悲剧,道出了人与人之间在物欲、情欲、性欲的碾压下,人性变得恐怖不堪,变得令人不寒而栗的肮脏、复杂、不可理喻的现实。
张爱玲笔下塑造了这许多形形色色、有血有肉的女子形象。她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身世遭遇,有着截然不同的个性与经历,为我们广大的读者、评论家展现出一个让人神往而有绚丽多彩的文学世界,深刻揭示出在封建家庭和金钱枷锁禁锢下的女性所遭受的身体和灵魂的压迫的悲剧原因。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她们的痛苦,与小说中的人物角色产生情感共鸣,透过这些人物,我们能够了解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物。对她笔下女性形象的关注,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社会和人生,获得全新的认识。
(三)懦弱女类型
《半生缘》中的顾曼桢是一个典型的柔弱女,她的懦弱心理让她的一生都发生了改变。女主角顾曼桢,原籍安徽六安,十四岁时父亲去世,随着母亲、姐弟住在上海,也在许任职的工厂做打字员。故事发生在春节的第四天,许与沈到一家小饭店吃饭,遇到顾曼桢也在小店,此后三个人就常一起到饭店吃饭,外出游玩。顾在照相的地方失落一只红手套,沈不声不响,独自冒着雨,踏着泥路去找回来。第二天中午悄悄的递给了顾。顾因受伤风感冒没有来上班,许、沈正想要去看望她,顾遣弟弟到办公室送抽屉的钥匙,请许帮忙取出昨日打好的公文。两个男人吃饭时,就谈到了顾叫弟弟送钥匙的事情,好像怕人家上她家,对她的家庭有一种神秘感。顾病愈上班,三人又外出吃饭,许因另有应酬。席间,顾坦白的告诉他:家里有祖母、母亲、一个姐姐、两个弟弟。姐姐因负担家庭生活,先当舞女,后做交际花。她家住的房子就是姐姐的“朋友”送的。现在将要嫁给一个吃交易饭的祝鸿才,搬出去住。沈也说出自己家庭的情形,母亲和年轻的寡嫂带着三岁的侄子,开一家皮货店。父亲和一位从良的姨太太,带着娘家母亲及三个小孩住在南京。沈的父亲病重,将事业交给沈接管,要他辞职回家,沈回南京后想念顾,请许陪顾同到南京来玩。沈的父亲,见到顾很像他在上海认识的一个舞女,他认为她们俩是姐妹。沈到上海看顾,就将父亲的话告诉顾,引起顾的愤怒和误会,她认为姐姐逼于生计,没有什么见不得人,既然沈家有所顾虑,趁早算了,两人闹
得不欢而散。祝鸿才婚后发了不义之财,在外花天酒地。曼璐由于自己堕胎二次,不会生育,想要拢络丈夫,知道丈夫有意染指小姨,不惜装病设计,让丈夫强奸得逞,将妹妹幽禁一年,生下一个男孩。为恐沈来找曼桢,立刻将母亲全家迁往苏州,沈找到曼璐,她假说妹妹不愿见他,退还他私订之戒指。曼桢住院生产,将不幸告诉同产房的产妇蔡金芳,金芳的丈夫帮助她逃出医院,找到教书的工作,不幸又被她母亲找到,劝她和鸿才结婚。曼璐也抱来她的儿子来相求,仍不为所动。有一天路上遇见曼璐的女佣阿宝,说是曼璐病死,鸿才经商失败,就住在这附近。于是她常常留意年龄相近的小孩。一天看见鸿才老家带出来的女儿招弟,也看见自己的儿子。另一天,她看到从鸿才家出来一口小棺材,原来是招弟得了猩红死了。她进屋去看她的儿子也得了猩红热。鸿才不在家,女佣告知鸿才虐待小孩,常常不回家。她为了救小孩,在鸿才家中照顾小孩十多天,最后,决定嫁给她最恨的鸿才。婚后鸿才发了国难财,又花天酒地,不理曼桢母子。有一天曼桢在诊所发现鸿才带了情妇和孩子也在看病,决心离婚,独力工作扶养孩子。这时沈父死分家,婚后也搬到上海,心中常常想起曼桢。出国十年的许叔惠从美国回来,沈去许家找叔惠,不意遇见曼桢也在。二人一起离开许家,在一家饭店谈谈别后,沈才说出曾去找她,她家搬了,她姐姐告诉他曼桢嫁给母亲的侄子张豫瑾医生。他没有想到她姐姐竟做出这样的事来!他俩见面,对望半,曼桢说:“世钧,我们回不去了。”他知道这是真话,听见了也还是一样震动。她的头已枕在他肩膀上。他抱着她。又半,她方道:“世钧,你幸福吗?”世钧想道:
“怎么叫幸福?”他和嫂嫂的表妹石翠芝结婚,没有爱,相爱的人不能结婚。论学历,她是大学毕业,不比其他女人差。其他方面也是令人羡慕的。但是她懦弱的性格,却注定她悲剧的一生。有些东西,比如爱情。一旦错过了,就不再。她与沈世钧如此相爱,原本排除万难在一起的。在她姐姐嫁人后,她承担起家庭重担,就觉得自己不应该拖累世钧。此时,已心生退意。再加上沈家对她的偏见,让世钧夹在中间,不知如何面对。后来,被祝鸿才强奸,让她觉得配不上世钧。种种误会,让他们越走越远。一次误会的决定:嫁给祝鸿才,更是让她悔恨终生。即使,最后她终于下定决心,选择离婚,自己带着儿子过。但年华已逝,爱情早已在岁月中褪色。多年后,与心爱的人相遇,心中有再多的相思,也是回不到过去了。
二、张爱玲看女性生存状态的困窘与危机
总观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女性都在面临着生存与婚姻的困窘与危机。对女性的生存状况,张爱玲是有着自己清醒的认识的。在张爱玲看来, 女性生存状态的困窘与危机与以下四点有关:
(一)与时代因素有关
首先,它与时代相关。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里所说的,我写作的便是这么一个时代,这是一个“乱世”, 一个“大而破”的时代,“这个时代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这个时代是沉重的,它象影子似地沉没下去,人觉得自己是被抛弃了”,“所有的人都是这个
时代的负荷者”。[4]对于这个时代的名门闺秀来说,不仅负荷的是一个没落的封建时代,另一方面是破落的封建旧家庭套上的种种禁忌, 同时又要在社会上应付各种人事纠纷,身出书香之家的名门闺秀闲在家里有许多不是, 出了差错又要被家人指责, 真正的两难境地,对于广大的小市民来说, 他们负荷的时代充溢着战乱、沦陷、封锁、物价飞涨,然而致使这些女性生存状态的困窘和危机,当之而然的与这个时代有着深刻的影响。
(二)千年来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传统造成的
张爱玲认为女性生存状态的苍凉是千百年来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传统造成的。自母系制被父系制代替后,千百年来,女性一直是作为男性的附属物而存在的,女性没有独立的政治经济权利,这就决定了她们一生可悲的命运。正如张爱玲在作品《张爱玲文集》中所写:“她一辈子也想不通,但是她这世界里的事向来是自管自发生的,她一直到老也没有表示意见的习惯。”张爱玲的作品中有很多女性没有人格,没有自我的,《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曾一度相信超越经济利益的所谓的爱,但梁太太和乔琪的世界终于让她醒了梦。张爱玲对女性的缺点常抱一种嘲讽的态度,以为她们“小性子,矫情,作伪,眼光如豆,狐媚子”,同时她也清醒地认识到这是环境所致,以千年来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传统造成的。
(三)人性自私造成的
张爱玲认为女性生存状态的苍凉与人性的自私有关。在张爱玲的作品中, 人与人互相倾轧、互相猜疑, 就连最可靠的亲情也不可靠。
无爱的世界使原本荒凉的女性世界更多了一份苍凉,《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姑母梁太太不过是利用侄女薇龙的年青美貌拢络她有钱的情人们。《金锁记》里的曹七巧, 害死了儿媳, 霸住自己的儿子, 又用疯子的审慎和机智葬送了女儿长安的爱情。亲情何在? 人性里有的只是自私, 在这样无爱的环境里, 什么都是苍凉的。
(四)与女性自己的情感本能有关
女性生存状态的苍凉与女性自己的情感本能有关。张爱玲在《谈女人》中表达:女人的情感本能比之男人而言更圣洁,更简单。她对女性的情感本能似乎是赞赏的,但这种赞赏里无疑含有悲悯的成份,因为女性的情感本能带给她们的往往是恶果。
纵观张爱玲的小说, 她多以四十年代旧中国的沪港洋场社会为背景, 描写在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冲击下, 形成了一些女性的惘怅、悲苦、疑惑、无奈,甚至心理的畸形与变态,从抽象的哲学意味上对人性进行探素,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中包含着她对生命、人生价值的思考。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独特、鲜明的女性形象, 她用局外人观俗世的故事,采取旁观者式的客观写作角度,用敏锐而又冷酷的笔触描写生活的真实。笔下的不少人物陷在生活的泥潭里不能自拔,而这恰是生活的真实。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着一个个悲凉的传奇,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社会的复杂和现实的黑暗,揭示了人生在现实重压下的脆弱与盲目,控诉了封建旧文化、旧道德对人性的残害。
结语
张爱玲生活在一个思想日新月异变化的时代,新文化冲击着传统的伦理道德,女性渴望从禁锢中解脱出来;由于有机会体验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段,使得她能够了解到这个特定时代里面女性的生存貌,也使得她能够对进步的思想有所吸纳,当她拿起笔来描写这样一群人时,能够把她们表现得更加的深刻。张爱玲认真的书写着女性命运的血泪史,让我们感到了女性在生存层面上无奈的挣扎,今天我们继续对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研究,不仅能够了解到她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女性的生存状态,还能够对当今社会地位提高给予文化上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鲁迅杂文集《灯下漫笔》.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版。[2] 金宏达,《回望张爱玲—— 镜像缤纷》.北京: 北京文化出版社, 2003。
[3] 周芬伶,《艳异—— 张爱玲与中国文学》.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5。
[4] 金宏达,于青编《张爱玲文集》第4 卷[C].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5。
第四篇: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着不同的类型和特征,大致可分为:命运悲惨的女性、自发反抗的女性、新旧夹缝中的女性三种类型。本文从其作品中撷取了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这几位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的女性一一分析。鲁迅笔下这几个主要女性的悲剧,固有其个人性格的原因,作者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但作品挖掘的最终造成她们的悲剧的根源是压迫人、毒害人的封建制度、封建思想。
关键词: 鲁迅 女性形象 封建 悲剧 反抗
Abstract: Mr.Lu Xun is a famous thinker and writer in modern China.The female image in his novels have different types and features, can be broadly divided into: the tragic fate of women, spontaneous women against women, the old and the new cracks in three type.In this paper, from his works capture the fourth Shan's wife, Xianglin's wife, love regardless, Zijun this several with strong tragic color female one analysis.Lu Xun under the several major female tragedy, its inherent personality, author both sorrow for their unfortunate, nuqibuzheng, but mining works resulting in the root of their tragedy is oppressed, toxic to the feudal system and the feudal ideology.Key words: Lu Xun
female image
against
feudal
tragedy
目 录
一、逃避的反抗:单四嫂„„„„„„„„„„„„„„ 1
二、被迫的反抗:祥林嫂„„„„„„„„„„„„„„ 2
三、主动的反击:爱姑„„„„„„„„„„„„„„„ 3
四、觉醒的反抗:子君„„„„„„„„„„„„„„„ 4
参考文献„„„„„„„„„„„„„„„„„„„„„ 5
鲁迅以妇女为主人公的作品不多,但很有代表性。《明天》、《祝福》中的单四嫂和祥林嫂,都是失子的寡妇,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封建思想和礼教的毒害,命运悲惨却从没想到要去抗争。《离婚》中的爱姑具有较明显的反抗性,但并没有跳出封建礼教的圈子。《伤逝》中的子君,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敢于冲出封建家庭,与自己的爱人自由结合,但由于封建势力的压迫、以及个人的思想局限,同样是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悲剧。鲁迅通过这几个悲剧性的女性形象,既同情她们的遭遇,又批评了她们自身存在的缺点,更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腐朽、反动的封建宗法制度,揭示了妇女要获得解放,首先必须取得社会的解放这个深层的含义。
一.逃避的反抗:单四嫂子
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她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优良品质,勤劳、善良;也具有旧社会农村妇女的弱点,逆来顺受。她是中国旧社会农村“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的妇女形象”。
单四嫂子在“前年”夫死了后,一直靠纺纱来养活自己和她年幼的儿子宝儿。应该说,成了寡妇后,她在精神上是很难顶住封建礼教及社会上的各种压迫的,但是因为宝儿的存在,使她觉得有了“明天”,有了希望,有了精神支柱,也是她能够一个人坚持下来的理由。但是即使是这样的苦日子也不长,宝儿的不幸夭亡,使她唯一的精神支柱没了,她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明天”。这同时,等待她的不止是丧子的不幸,还有来自社会上的各种各样的人的摧残和压迫,没有一个人来是真正安慰她和关心她的,都是各有所图连她仅有的财物也随宝儿的死一并没了,她的“明天”也彻底的没有了。单四嫂子一直是处在封建礼教的规范里,她已经接受这些规范,这样的生活在她看来是正常的是合理的,面对凄苦的生活,她想到的是她唯一的希望——宝儿。可是丈夫、儿子死后,她还要面对一连串的经济上的敲诈勒索和精神上的伤害和侮辱,可想而知,单四嫂子只得在太大、太静、太空的屋子里赶快在睡梦中去找她的宝儿。她不可能知道去反抗各种压迫,在她看来是必然的,她剩下的就只有逃避了,而且就在当时对她这么一个农村妇女来说反抗是过分的期待,她只能在顺从、悲哀中惨淡地失去“明天”。最多她想这一切都是因为儿子的死造成的。明天,应该是给人希望的,但是单四嫂子的“明天”确实沉重的的打击和失望。鲁迅先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下层劳动妇女在封建各种压迫中不断受到摧残的境况,她毁灭了宝儿,也毁灭了单四嫂子,但是单四嫂子没有反抗,这给我们心灵以沉重的震撼。鲁迅就是要通过单四嫂子的不反抗,或者说是逃避的反抗,让世人警醒,是妇女争取、反抗的时候了,文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多么的希望她能有一点觉醒啊。
二.被迫的反抗:祥林嫂
《祝福》是《彷徨》的第一篇作品,其中的主人公是祥林嫂,总的说她是一个封建伦理制度下的牺牲品,她所受的压迫和摧残,不管从精神上还是肉体上,比起单四嫂子,更为悲惨。祥林嫂是一个温顺、善良、无知的普通农村妇女,是在封建伦理包围和影响下土生土长的,一直受到封建政权、皇权、族权、夫权和神权等等的“熏陶”。她对于封建礼教是很认同的,也在按照封建伦理道德在规范自己。因此在她受到压迫的时候,她的反抗是浅层次的,是被动的,当然也是势单力薄的,也不可能是主动的有意识的彻底反抗。从祥林嫂身上我们看到了反 抗的身影,虽然是被动,而且结局是失败的,但是这已经是一大进步了,让我们看到另外一丝希望的曙光。
祥林嫂的第一次反抗,是她的第一个丈夫刚死后,婆婆要将她像牲畜一样卖掉时,她被迫逃了出来,到鲁四老爷家做工,只想过自己平淡的日子,也是为了远离婆家的压迫。这是一次突破,她反抗的是封建族权和婆婆的强大权威,无疑这点是值得肯定的。第二次反抗是祥林嫂被夫家人从鲁镇劫回,卖到贺家,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墺,喉咙已经全哑了”。抬出轿来,几个大男人使劲擒住她也拜不成天地,一不小心,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个大窟窿,鲜血直流”。这“异乎寻常”的反抗是祥林嫂对将她但牲畜般买卖的婚姻制度的反抗。但她还是受封建思想影响太深,最终还是服从了这次婚姻,安心地呆在贺家了。虽然她的反抗最终是屈服了,但是这次的反抗也足足让周围的人感到惊讶了,也使我们从祥林嫂的拼命的反抗中对女性的解放看到了希望。她第三次的反抗,应该是更深入了,但是也使最后的反抗了。她开始质疑封建神权,质疑鬼神的存在与否,对有无地域也产生了质疑,这是从根本上怀疑封建社会所宣扬的思想。这是一次精神层面上的深刻反叛。鲁迅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受到强烈压迫的妇女悲剧典型形象,给我们揭示了广大农村妇女悲惨的命运及其社会根源,表现了鲁迅对妇女的深切关心,也从这里看到了进步和希望。
三.主动的反抗:爱姑
爱姑是鲁迅笔下最具反抗性的农村妇女形象,但爱姑的思想还没有摆脱封建礼教的钳制,她的反抗是不自觉、不彻底的。她认为自己有理,因她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到了婆家又“低头进,低头出,一礼不缺”,对方没有理由“撇掉”她。她所依据的是自己的婚姻和行为完全合乎传统的“礼”,而不是男女平等、婚姻自主。当然,爱姑不可能有这样先进的思想,因为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她进行过这种人权思想的启蒙教育,更没有给她创造出离婚还可以自由结婚的条件,事实上所谓离婚就是封建社会的休妻,那是比寡妇还不如的下场。因此,在她面前、在她脑子里没有一条可以独立自主的生活出路,她还不能不依赖丈夫而生存,还不能脱离开这种依附关系。她闹了三年,并不是真的闹离婚,只是为了赌气,为了不被对方“撇掉”而被休回娘家去。她要争的,其实只是一个做男人附庸的地位。所以,从这一点看,她的反封建思想还是很粗浅、很不彻底的,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记。
爱姑在离婚悲剧中暴露了她的许多弱点。她对封建势力的认识是天真狭隘、幼稚糊涂的,她对封建统治者始终抱有幻想。自己的抗争失败了,还认为自己“误解”了七大人,自己“太放肆”、“太粗鲁了”,于是“非常后悔”,最后“恭恭敬敬地退出去”,竟然连自己的敌人是谁还搞不清楚,真正的可悲!她理直气壮地来,服服贴贴地走,让人们看到封建阶级权威、封建传统观念是怎样根深蒂固的钳制着被压迫者的头脑!
四.觉醒的反抗:子君
《伤逝》中的女主人公子君,是另一种类型的妇女形象。她不同于祥林嫂、爱姑等无知农村劳动妇女,她是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有知识的女性,子君的反抗和觉醒,是鲁迅在探索女性问题上的另一思考和另一方面的探索发现,而且子君的觉醒有了更深入的表现,更具有主动意识和理论指导,是妇女解放的另一新台阶。
子君生活的时代,仍然是一个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社会。她在家有严厉的父亲,在城里上学又要受到胞叔的严厉管束,就连她去找涓生的路上,也会受到监 视。但子君毕竟是一个知识女性,“五四”前后提倡的新思想、新道德在她身上得到了体现。她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从旧的封建家庭勇敢地走了出来,她“目不斜视地骄傲地”来到会馆,听自己心爱的人“说家庭专制,谈打破就习惯,谈男女平等”,她“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宣布:“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为了争得彻底的恋爱自由,子君还毅然斩断亲情,与涓生在小胡同建立起了小家庭。这是他们取得了小胜利,但悲剧也就开始上演。青年自由恋爱是不能容于那个时代和社会的,在子君与涓生结合之初,他们就被迫斩断各种亲情,子君的叔叔不再认她做侄女,涓生也与原来忠告他的几个朋友决了交,他们在社会上开始孤立了。之后局子里一纸解职令导致涓生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来源,这客观上加剧了他们感情上的破裂。经济上的拮据,使得涓生开始不满子君的把小家庭生活当作全部人生意义,涓生还觉得子君也成为他的拖累,只好被迫分离,而子君在随父回家后不久便凄惨死去。子君开始在走出来时,给我们莫大的希望,她有理想,有自己追求的目标,不是盲目的斗争,有武装自己的新理论,并知道拿起个性解放,恋爱自由与封建伦理进行坚决斗争。可是,封建势力非常强大,他们先是被社会孤立,然后又被迫失去经济来源,使他们完全被孤立,被一步一步逼向绝路。子君的失败给我们巨大的震撼,也使我们明白,面对封建势力,单个人的反抗最终都会失败以结束。而且,封建思想的影响不是简单的就能除掉的,子君自己在走出来后,也受封建女子在家持家务的思想的影响,把小家庭的生活看做自己人生的全部意义。子君的可贵之处是她敢于反抗,并有强烈自我觉醒的意识,积极接受进步思想,敢于朝着自己的理想抗争的精神。
鲁迅先生对旧社会妇女形象的描写是非常深入而且也是很生动真切的,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涵,给人以震撼和警醒。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妇女的关心和同情,本通过对她们的描写探索女性解放的出路。通过祥林嫂、单四嫂子和爱姑等悲惨命运的描述,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及其伦理道德对人的精神的摧残和虐杀,揭露和鞭挞了封建宗法制度的野蛮、残忍和虚伪,特别是表现了套在中国劳动妇女身上的精神枷锁的沉重,使她们无法从根本上走出封建的桎梏。从单四嫂到子君,她们的反抗意识是一步一步增加和强烈,她们的觉醒意识也在悄然出现,她们的反抗值得称赞,也是通过对她们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女性的“明天”。
鲁迅笔下这几个主要女性的悲剧,固有其个人性格的原因,作者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但作品挖掘的最终造成她们的悲剧的根源是压迫人、毒害人的封建制度、封建思想。鲁迅剖析的是国民的灵魂,目的就是要改变人们的精神,挽救国民的灵魂;同时,也寓示了社会制度必须要革命,国民的思想才能得到彻底的解放。这就是鲁迅深刻的思想,他的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李希凡.《呐喊》 《彷徨》的思想与艺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 社.1981.[2] 邓志远.《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萃》.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4] 李新宇.《鲁迅的选择》.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版.[5] 史志谨.《鲁迅小说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6] 张秀枫.《鲁迅小说全编》.[z].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4
第五篇: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目 录
一 张爱玲小说的女性形象................................(一)《金锁记》的曹七巧.............................(二)《沉香屑•第一炉雪》中的葛薇龙..................(三)《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四)《十八春》里的顾曼贞...........................二 张爱玲小说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分析......................(一)心里变态型....................................(二)交际花类型....................................(三)甘为囚鸟型....................................(四)懦弱女型......................................三 小说中女性悲剧形成的原因............................(一)特殊的时代....................................(二)个人的性格原因................................(三)女性的社会地位................................四、结语..............................................注释:................................................参考文献:............................................后 记(致谢)........................................浅析张爱玲小说女性人物的形象
(姚青青)
内容摘要:张爱玲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的重要作家,她的小说大都以沪港洋场为背景,内容多为旧式家庭发生的琐琐碎碎的婚恋小故事。张爱玲以“参差对照的手法”,塑造一个又一个的女性典型人物形象,她们或甘做欲望的奴隶,或在自我意识觉醒的驱动下进行反抗和挣扎,或为身份的模糊而尴尬着;张爱玲透过笔下的这些女性人物形象,深刻揭示了现代女性的生存现状和困境。这些女性人物形象也为中国现代文学增加了亮色。
关键词: 女性 欲望 悲剧 意识 人性
美国文学史家夏志清先生曾评价说:“对于一个研究现代中国文学的人来说,张爱玲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仅以短篇小说而论,她的成就堪与英美现代女文豪如曼殊菲儿、泡特、韦尔蒂、麦克勒斯之流相比,有些地方,她恐怕还要高明一筹。”张爱玲的小说善于用古典的故事外壳,通俗的故事形式表现现代人的主题。她站在女性的独特立场,以大量的笔墨对现代女性的自我意识、生存价值、生存现状、出路等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是纷繁驳杂的,但是却又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具有很多的相同和相似的,因为她们似乎生来就是为了最终走向一段悲剧。在她的作品中,主要刻画的是旧上海的都市女人,她们都是古老与繁华不太协调的糅合,她们的命运一般以悲剧收场。对张爱玲的小说作品进行考察,我们能够发现,“欲的自由”和“生的苦闷”是她自己作品的主旋律,描写的是“香港”和大上海“十里洋场”社会的现代文明和封建文化交织渐变的文化背景下的普通女性。
一 张爱玲小说的女性形象
(一)《金锁记》的曹七巧
曹七巧出身麻油店家庭,在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的时代,在传统的“士农工商”等级观念里,曹七巧这样的出身,纵然其有倾国倾城的惊艳美貌,也难以与“士”为主体的官宦之家联姻,何况,曹七巧只是个相貌平凡的异常普通的女性。曹七巧嫁进姜公馆时,姜家虽然已经没落,但不管怎么说也是大族,出身麻油店的曹
看见别人幸福,包括自己的儿女。女儿长安的婚事,她从中作梗,最终把长安变成了第二个曹七巧,对于儿子长白,她更是变态地占有着,因为妒忌长白与芝寿有正常的夫妻性生活,便想出种种法子加以干涉。让长白彻夜为她上烟抽鸦片,当着芝寿的亲妈谈论他们的闺阁私生活“轶事”,最后逼死了芝寿。“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2]作为欲望的奴隶者的七巧,她是冷血的,可悲的,同时也是可怜的。
(二)《沉香屑•第一炉雪》中的葛薇龙
葛薇龙出身于没落的官宦之家,因“上海传说要有战事”才“一家大小避香港来”。薇龙之所以没有打算跟着她的父母回上海,是因为她想在香港完成她的学业,她不想因为回家转学堂要吃一年亏。家里经济拮据,眼看在香港支撑不下去才准备回上海去,怎么办呢?她一个女孩子能想什么办法,在香港没有朋友,自己又没有挣钱的本领,要留在香港完成学业,她只能投奔她的姑妈————梁太太。
梁太太的名声,薇龙是知道的,她早在她的父亲的口中点点滴滴地知道一些,但她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只要我行得正,立得正,不怕她不以礼相待。外头说闲话,尽他们说去,我念我的书。将来遇到真正喜欢我的人,自然会明白的,决不会相信那些无聊的流言。”此时的薇龙,不乏现代女性的某些特征。但入住梁太太家不久,虚荣的薇龙便在她姑妈的物质诱惑下渐渐失去自我,成了小有名气的交际花,不断以青春和美貌来为姑妈弄人,以至于将自己的男友卢兆麟也“奉送”给了姑妈。
在浮浪子弟乔琪的爱情攻势下,薇龙爱上了乔琪,“她明明知道乔琪不过是一个极普通的浪子,没有什么可怕,可怕的是他引起的她不可理喻的蛮暴的热情。”薇龙和乔琪结婚后,“薇龙这个人就等于卖了给梁太太与乔琪乔,整天忙着,不是替乔琪弄钱,就是替梁太太弄人。”薇龙虽然和乔琪喜结连理,但她却完全丧失了自我的意识,她不是为她自己而活着,她只是梁太太勾引男人满足性欲的工具,只是乔琪挣钱的工具和发泄性欲的玩物,薇龙变成了一个出卖肉身、没有灵魂的交际花,她和她姑妈的关系,和丈夫乔琪的关系,愈来愈模糊和尴尬,连薇龙自己也承认,和妓女没什么分别。
和挣扎无疑是更有力和更具时代特色的。
曼桢出身于普通市民阶层,家境贫寒,她的姐姐曾以做舞女来养活全家。姐姐顾曼璐的舞女特殊身份,给全家人造成了无形重压,对于直接受惠于这种特殊家庭收入的曼桢而言尤其沉重。这团阴影在曼桢心头久居不散。无论在工作时,还是在日常生活中,笼罩在这团阴影下的曼桢都非常敏感,自尊又自卑。小说几次写出她对于家庭身世的不愿触及,她素朴的装束,都映现了她内心深处的苦恼。
顾曼桢在与同事沈世钧的相处中,擦出了爱情的火花。正当他们准备订婚时,他们的婚事受到了各自家庭的其他成员的影响,加上他们之间的一些误会和世钧的懦弱,他们的婚姻之梦破灭了。曼桢和世钧之所以没能结合,最关键的原因在于以世钧家庭为代表的传统男权社会的压力和曼桢独立的女性自我意识。世钧父母对于曼桢身世的猜测、怀疑,甚至不信任,都表明了传统男权社会强加给女性的枷锁是十分沉重的。曼桢对此是十分不满的,她不愿为了要嫁给世钧而接受他提出的否认与她姐姐的关系。一来是因为她觉得姐姐为家庭付出了太多,她不能这样对待姐姐。二来是她想以平等的身份嫁给世钧,她更不愿意屈就。正如曼桢所说:“我几时看不起他了,是你看不起人!我觉得我姐姐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她没有错,是这个不合理的社会逼得她这样的。要说不道德,我不知道嫖客跟妓女谁更不道德!”这是曼桢公然对以世钧的父亲为代表的男权社会的控诉和反抗。她的这种女性自我立场的坚定性使得她在寻找自我的归宿上更加艰辛。
曼桢的不幸并不在于她的女性自我意识过于高昂,而是在于她没有足够的勇气来挣脱传统的女性思维模式对她的控制。从而使她曾一度地失去了自我,向生活妥协,向责任低头。当然,是曼璐成功设置的圈套,毁灭了世钧和曼桢本为幸福的情缘,但最终决定曼桢生活之路的仍是她传统的女性思维方式。被祝鸿才强奸后,她感觉到自己已经没有勇气面对世钧,因为舍不得儿子,她又回到祝鸿才的家,过着一种不堪的生活。这种生活状态本不是曼桢所想要的,但她骨子里的母爱逼她走上了这条路。
显然,作为经济已独立的现代职业女性,曼桢可以放弃对男人的依赖,她可以自己养活自己,她也完全有能力逃离祝鸿才的恐怖世界,但她还是陷入其中。这是曼桢的无奈与悲哀,也是那个特定时代的职业女性所面临的一大难题。这些职业女性,注定要经过一翻挣扎,才能重新找回被遗忘的自我。值得庆幸的是,曼桢最终从祝鸿才的世界里脱离出来,她勇敢地与祝鸿才离婚,找回了自我的生存价值,拥有了自我的生活。曼桢的挣扎,淋漓尽致地展示了现代职业女性寻找
[4]
这一系列反常行为似乎不可理喻,其实都是根源她不幸的婚姻及由此导致的变态性格。
(二)交际花类型
《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葛薇龙,本是破落家庭的小姐,因为想读书,被迫投靠一个给阔人做姨太太、以勾引男人为能事的姑妈,这是一个豪华奢侈而荒淫无耻的地方,梁太太整天忙着找男人,和丫头、婢女争风吃醋,她给薇龙出学费是为了把她作为招引男人的诱饵。薇龙明明知道环境不好,但她想:“只要我行得正立得正,不怕她不以礼相待,外头人说闲话,尽他们说去,我念我的书。”然而那些美丽的衣服、漂亮的青年、晚宴、茶会、音乐会、牌局等等,对她太有吸引力了,三个月功夫,“她对于这里的生活已经上了瘾了。”她变了,她的生活准则一次次打折扣,她既经不起物质享受的诱惑,又无力抵抗自身的“不可理喻的蛮暴的热情”终于成为第二个梁太太:自愿的妓女。她有过追求新生活的念头,但就象她姑妈说的,“要想回到原来的环境里,只怕是回不去了”。她先是斩钉截铁地宣称要回去,买了船票,收拾了东西,可是临到走时生了一场病,她又怀疑生这场病“也许一半是自愿的;也许她下意识地不肯回去,有心挨延着„„”薇龙还是留下来了,留在那个她明知可怕的“鬼气森森的世界”里,对于她,未来是“无边的荒凉、无边的恐怖”她的畏缩不安的心只有在眼前的琐碎物质享乐中深深地埋没,她所有的挣扎,最后剩下的是对姑妈说的一句话“你让我慢慢学呀!”
葛薇龙由一个单纯、自信、希望保持自己人格完整的少女到幻想的贬值、自信的破灭终至人格的丧失,这一过程是对她 先前所抱有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幻想的有力嘲讽。薇龙的悲剧来自于她自身的弱点,她无法抗拒物质的诱惑,一步步走向堕落,体现了人的意志力量的脆弱无力,她无法战胜自身的弱点,对于物质的诱惑和情欲的主宰,人的意志努力总是归于失败。而这正是导致悲剧的原因。
(三)甘为囚鸟型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虽然受过西洋教育,在骨子里面仍是浓厚的封建意识,逃脱不 了“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旧式婚姻模式,把寻找经济靠山作为择爱的目的和标准,资产阶级的金钱观、价值观与封建婚姻观竟然奇特地吻合了。她与浪荡公子范柳原邂逅而坠入爱河。范柳原是一个饱经世故、狡猾凶残的婚姻场上的赌棍,他只是想寻找情妇偷欢,而不愿承担丈夫的责任,而白流苏则是觊觎他
说中灰暗、虚无的氛围。
(二)个人的性格原因
生活环境对人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不是出身于下流社会,就是已衰败的贵族,即使属于中产家庭,生活也是相当拮据。所以对金钱的渴望和对物质的享受成为她们与生俱来的天性。曹七巧出身于贫寒,小商贩精明的性格自然在她身上有所表现,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她嫁给了名门望族,甘愿去伺候一个残废的男人。低贱的出身与生活的环境,形成她自卑而又不甘的心理,一味地对金钱的追求成为她想把握自己命运的唯一途径。嫁到姜家目的就是为了钱,这个目的她达到了,但她毕竟出身于低贱,不可能有淑女风范,泼辣、刁钻、善于调情的生活习性都是市井生活在她身上种下的痕迹,这也是情欲在她心中嚣张的原因。这种“欲求不满”使她从一个曾有青春回忆的姑娘变成了一个阴险、凶狠、残酷的近乎精神分裂的姜老太太,情欲就是这样折磨着她。“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锁,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张爱玲执着于人性的探索,人性的真实,人性的畸形、扭曲、变态也尽收眼底,她小说中展现的都是人类性格中的劣性,自私、虚伪、贪婪、软弱就是她所塑造的人物的特性。尤其是女性,有人说女人生来就是弱者,但弱者背后好似有无穷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自我拯救而是毁灭。女人大多数的嫉妒心里很严重。古希腊戏剧中的美狄亚正是因为嫉妒,疯狂到杀死自己的孩子。不能说张爱玲受到希腊戏剧的影响,但嫉妒确实是她笔下女性悲剧结局的原因之一。最可悲的是这种嫉妒通常连她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长时间的积累就变成了杀人的工具。七巧因为自己的情欲得不到满足,就嫉妒别人的和睦的婚姻,甚至无法容忍儿女的婚姻。儿女的幸福在她的眼里成了对她的恶毒的嘲笑。承受不了怎么办?她诱使儿女吸毒,通过这种残酷的方式来锁住女儿;她还通过逼新婚的儿子供出床上之事,折磨死儿媳妇。在情欲的折磨下,她不仅毁了自己的生命,还拉上子女作为自己的殉葬品。当她向30岁的女儿长安最佳的求婚者-------暗示长安有烟瘾的时候,我们不仅不寒而栗,一个极不正常的人丑陋的站在我们面前。
(三)女性的社会地位
在中国几千年男为尊传统的压抑下,中国女性自身带有很深固的奴性,尽管五四以来一直提倡妇女解放,但仍摆脱不了对男性的依附心理。张爱玲小说中的
在张爱玲后期塑造的女性人物曼桢身上,鲜明地看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坚强的抗争。她们的挣扎、抗争,相对那个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而言,相对那根深蒂固的伦理纲常和道德文化而言,都是微弱无力的。作家通过书写这些女性的挣扎,揭示了现代女性渴望平等、自由、独立的精神追求,肯定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生存现状抗争、挣扎的重要意义。
张爱玲塑造的少数的健康完人形象,虽然是少数,但这些人物,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和光明。
纵观张爱玲的小说,我们不难发现,张爱玲小说笔下的这些女性人物,虽然身世遭遇各异,个性经历迥然,但她们大都有个共同点:要么在物质生存世界中苦苦挣扎,要么在情欲世界中苦苦挣扎,要么在精神世界中苦苦挣扎。透过这些以“苍凉”为基调的有着悲剧色彩的故事,我们可以洞察出作家对于现代女性生存现状的思考,作家在揭示封建家庭和金钱枷锁压迫女性身体和灵魂的同时,也以悲剧精神揭示了一种属于社会,属于时代,属于整个人类的深刻悲哀。
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几乎都是悲剧人物。苍凉而复苍白,安命而又怨命的女性悲运,在张爱玲的笔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艺术呈示,并且总以纤毫必露的显微效果,把女性异化的真相展示了出来,给人以“凉入骨髓”般的审美感受。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在外表上,她们各具不同时代所赋予的色彩,间或也有受过西洋教育的知识女性。但骨子里,却都惊人一致地拥有一颗女奴的灵魂。这些女性,大都是生长于旧家庭,生活于行将破灭或已经破落的书香门第。她们坦然地,无所困惑地接受现代文明的馈赠,或做职业女性,交际花;或跳舞,谈西式恋爱,但在她们身上,总一样弥漫着一种阴暗的气息,整个心态和生存状态都充满了鬼魅之气,她们仍是为男性世界所苦恼、抽泣,她们“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依赖男人成为她们表达自立的方式,自尊成为自卑外化的表征。刚刚过去不久的火热时代留给她们的,仅仅是生活形式上的变革。她们的意识仍被男性世界所支配和控制,仍旧只属于生活在阴暗中的女奴。她们全被一只巨手遏制着,这只巨手来自代代相传的封建传统意识,来自女性世代因袭的女性生来是男性附庸的意识,她们演绎的正是个体生命在时代的变化中为追求自身的存在价值时由于传统重负的因袭及对世界的茫然做出自己的人生选择时的悲剧。这些人生所演绎的,也只是“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
后
记(致谢)
时间如梭,转眼毕业在即。回想大学生活,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感慨之情。感谢母校给我们提供的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我们能够在此专心学习,陶冶情操。谨向我们的论文指导老师致以最真挚的谢意!本文的写作直接得益于他的悉心指点,从论文的选题到体系的安排,无不凝聚着他的心血。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师恩重于山,师恩难报。我只有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以契而不舍的精神,努力做出一点成绩,以博师恩一笑。
另外,我必须感谢我的父母。养育之恩,无以为报。作为他们的孩子,我秉承了他们的朴实,坚韧的性格。也因此使我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也因为他们的日夜辛劳,我才有机会如愿以偿完成我的大学学业,取得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最后,我必须感谢我的朋友们,正是由于他们在电脑技术上的无私指导,我才得以顺利完成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