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案例三峡(八年级必修)
教学案例 三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教学难点】体味文章意境。【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播放三峡风光片),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范读课文。(多媒体课件)
2、请大家齐读课文。
3、自读课文,参照注释,理解文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4、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
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过渡:
听了我们同学的描述,真的让人晃如身临其境,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其神。归纳起来看:
1、课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哪几方面的自然景观?(山、水。)
2、请同学们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
(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水是湍急的、清澈的、凄寒的、等等。)板书设计:(山)--奇险 夏湍急
三峡--(美)
(水)--春、冬清幽 秋凄清
3、明确结构,归纳写法、主题
四、拓展延伸:
过渡: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今日的三峡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三峡大坝工程。
第二篇:三峡(郦道元)(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学案例)
27、三峡(郦道元)
主备教师
授课班级
教学课时 二课时
参与教师
授课教师
教学方法 说读讨论
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并能当堂成诵。掌握“自”“至于”“阙”“襄”“沿”“溯”“奔”“疾”“素”“绝”“属”等实词的意义,翻译重、难点句子。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欣赏三峡的独特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①如有条件先欣赏《长江之歌》,后解说:2002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2003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如此美丽的自然三峡就这样被历史分为两段:一段永远沉入水底,这是令人遗憾的;幸运的是还有另一段烙印在了我们的记忆中。烙印在我们记忆中的,除录像、光碟、图片外,文学作品中也保存了自然三峡的美丽。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读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 ②欣赏有关三峡的诗句——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2.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3.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5.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关于三峡:《辞海》注解。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简称三峡。在长江上游,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一百九十三公里(其中狭谷段合长九十公里,宽谷段合长一百零三公里),滩峡相间,由地盘上升河流深切而成。两岸是悬崖绝壁,江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
第三篇:《三峡》教学案例
三峡
郦道元 教学目标:
1.节奏分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并能当堂成诵。
2.学习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三峡壮丽的风光。
4.学习抓住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体会课文优美的意境。
2.仔细品味文中描写三峡山水的语句,学习抓住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课前准备:
学生: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
教师:查找与课文相关的三峡风景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郦道元的《三峡》,【出示文题及作者】
二.检查预习:
1.学生交流查找有关“三峡”的相关资料。
2.播放三峡的风光片和课文朗读磁带,领略三峡的美丽风光。
三.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课文,扫除生词障碍。
2.由“峡”字的结构特点,了解三峡的地形特点。
3.默读课文,划出描写山与水特点的句子。
4.再次集体朗读课文,感受三峡描写的生动。
四.研读理解:
1.学生自主学习,疏通课文内容。学生同桌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分别请四位同学上台分段讲解,同学对个别字词含义提出质疑,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2.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3.教师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对三峡山与水的特征作简要分析。
4.再次集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下江陵》又称《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风光,比较这两篇作品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六.总结全文内容,齐背课文。
七.课后作业:
在长江三峡上为什么适合建造大坝?
课堂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郦道元的《三峡》。【出示文题及作者】 师:课前大家查阅了“三峡”的相关资料,请同学们做一些介绍。
生: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它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动刀湖北省宜昌市南津关,全长192公里,也就是常说的“大三峡”。除此之外还有大宁河的“小三峡”和马渡河的“小小三峡”。
生:长江三峡不仅有早已经建成的葛洲坝,还有刚建成不久的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工程,它们也为长江三峡增添了新的景色。
师:刚才通过大家的介绍,让我们感受到,三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的山和水。让我们随着一段风光片,一起走进郦道元笔下的三峡。
【播放三峡的风光片和课文录音,领略三峡的美丽风光】
师:请大家看标题,三峡的“峡”字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
生:左边是山,右边是夹。
生:两山夹水的地方称之为峡,所以峡必定要有山有水。
师:说得真好。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描写了山,哪些地方描写了谁呢? 带着问题,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生:描写山的地方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清荣峻茂。”
生:我觉得“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也在描写山。
生:描写水的有“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生:„„
师:同学们找了许多,也很准确。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生动描写三峡的。(集体朗读课文)
师:课文描写很精彩,但他是一篇古代的文章,在语言习惯上有很多词语的含义和现在不一样。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一下课文内容?
[请同学稍作准备,同桌间相互讨论](学生自主探究,疏通课文内容)
[分别请四位同学上台分段讲解][CAL显示课文内容和三峡图片]
师:同学们还有没有问题?
[同学对个别字词的含义提出质疑,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发挥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师:通过刚才的复述,我们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受当然与刚才有所不同。在朗读课文时,要把这种感情读出来。下面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从语气、语调、语速、重音的角度对他的朗读进行点评。] 生:我认为他读得很有感情,透出了对三峡的赞美之情。
生:他朗读时语速舒缓,很抒情;语气、语调把握得很充分,抑扬顿挫,很有分寸。但我觉得他没有注意重音,“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沿溯阻绝”“素湍绿潭”“清荣峻茂”这些词都应该重读。
[播放风光片欣赏]
师:写景状物要抓住特征。课文中,作者抓住了三峡的山与水的哪些特征?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生:文中描写三峡的山,抓住了山的连绵不断,我是从“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一句看出来的。“七百里”,可见其长。
师:很好。那么,我们把“略”字换成“俱”字可以吗?
生:不可以。“略”字准确的突出了山的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如换成“俱”字就使人感到不是山,而是一面墙,表意不准确。
[抓住重点词语,突出语言教学,通过比较品味,加深对语意的理解,培养准确用词的能力]
生:我认为课文描写了山的高峻陡峭。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还有“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亭午、夜分才能见到日月,如果山不高,山不连,都不会形成这种现象。
生:我认为“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看似描写猿猴凄凉怪异的叫声,其实它仍是在侧面描写山的高峻陡峭。
师:说得好。三峡真的像郦道元所写的这样连绵不断、高峻陡峭吗?请大家看一组图片。[CAL显现三峡的山景]
师:那么他又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水呢?
生:三峡夏天的水是凶猛、湍急的。我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句看出来的。三峡春东时节的水是动静结合、色彩斑斓的,如“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师:三峡的美景真是美不胜收。[CAL显现三峡的江水画面]
生:我有一个问题,文章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顺序写景,而要先写夏景呢?
生:因为三峡的水最有特色,而水又以夏水最盛,所以先写夏水。
师:同学们谈得都不错。课文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壮丽的风光,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生:[集体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师:三峡是长江上最为雄奇壮观的山水画廊。自古以来,就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驻足观赏,挥毫泼墨,留下很多传世之作。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曾写过一首描写三峡的诗歌,还记得吗?
生:[异口同声的]《早发白帝城》[集体背诵]“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同样描写三峡,请同学们比较一下,《早发白帝城》和《三峡》这两篇作品,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四人小组讨论]
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非常激烈,下面谁先来谈谈?
生:我先说。我认为《早发白帝城》和《三峡》这两篇作品的相同点是:都描写了山的高峻连绵,水的迅疾;都赞美了三峡的神奇、壮丽的风光。
生:[踊跃的]我认为它们的不同点有三条:(1)体裁不同。《三峡》是散文,《早发白帝城》是诗歌,所以《早发白帝城》的语言更凝练些。(2)篇幅不同。《三峡》文章篇幅较长,而《早发白帝城》的篇幅很短。(3)时间不同。《三峡》描写了长江三峡的四季风光,《早发白帝城》则描写了一天中的景色。
生:不同点还有描写范围的不同:《三峡》描写了三峡其中一段的万千气象,而《早发白帝城》生动表现了整个三峡的优美景色。
生:我觉得它们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三峡》抒发了作者对三峡秀美风光的赞美之情,而《早发白帝城》要表现的是作者李白思念故乡归心似箭的急切心情。
师:同学们的发言很有见地,许多观点对我也很有启迪。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领略了三峡的秀美风光,品味了诗人精美的语言。
那么,就请大家高声朗读这篇课文,试着把这篇课文背诵下来。[齐声背诵课文]
师:最后让我们一起来看一幅画。[展示三峡大坝图]
师:大家都知道,画面上展示的是建成并使用的三峡大坝图。最后请同学们联系课文,想一想:在长江三峡上,为什么适合建造大坝?
教学反思: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往往采用串讲的形式,虽然课堂结构紧凑,但是形式呆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峡》是一篇描写山水景色的优美的古代散文。在课文的处理上,我从赏析入手,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仔细品味文中描写三峡山水的语句,感受三峡壮丽的风光,学习抓住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
课前,我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了解三峡的情况。在此基础上预习课文,自主探究课文内容,并提出质疑。同时我还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融入到课文的赏析中,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体会课文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准确用词的能力,学习抓住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使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得到很好的张扬。最后,将《三峡》与唐诗《早发白帝城》进行比较赏析,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扎扎实实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在整堂课的设计中,我力求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获得新知和能力的乐趣。
第四篇:巴东三峡之四(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巴东三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目标2、3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设想:用二课时完成目标 教
具: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曾随郦道元一起游过《三峡》,领略过三峡“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的奇险,以及“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意境,我们也曾经从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中感受过三峡的水势湍急。今天,让我们再次跟随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刘大杰先生一起浏览三峡,再次感受三峡的神奇魅力。字词积累
1、学生读课文,标出文中的生字词,自查处理。
2、字词检测。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
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小结
内容总结: 方法归纳: 作业拓展
1、清晨,你走进我们的校园,有见有感,请介绍校园。
2、请用上诗、谚、典故或当地人的一些说法介绍你见过的某一处风景名胜。巴东三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能区别游记和山水记叙文的不同。
3、体会如何抓住特点写景,并如何情景交融,仿写一篇游记。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设想:以读促写,以写悟读 教
具:投影仪 导入新课
齐背诵郦道元《三峡》导入。比较阅读
1、本文和《三峡》比较有什么不同?
2、本文在写三个峡段时重点写了每段的哪些地方?怎样写的?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好处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并提示。拓展延伸
1、最喜欢的是本文的什么地方?谈谈你的看法。
2、你走过的地方,哪一处让你印象最深,请谈出来。(以小组为单位,先组内说,再代表说。)读写链接
1、你能将你记忆最深的那一处地方写出来吗?
(先讨论如何写。师提示:模仿课文从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内容等自己考虑。)
2、以课本为例子,修改自己写的短文,从句子、结构、内容、表达方式、修辞的运用等方面修改。
3、比较改后的文章与原稿,谈出心得体会。
4、小结
a、小结内容: b、小结方法:
抓住景物特点介绍,详略得当。
c、能根据自己游踪,有序、层次井然。
d、恰当运用了古诗、谚、典故,渲染气氛,画龙点睛。
第五篇:巴东三峡之二(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1.巴东三峡 刘大杰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三峡的具体方位,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游踪顺序。3.品味文章的语言,训练口头表达。
4。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可爱,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引导学生关心祖国建设事业,通过自然景物感悟人生。重点难点
1.了解旅游景点方位并掌握游踪顺序,了解游记特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以及描述能力。学法指导
从课文出发,了解游记特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以及描述能力。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课文出发,学会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一般浏览和重点观察的方法,学习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和适当的表现手法向人们介绍景点。指导学生采用边看、边想、边说、边写的方法来学习。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三峡的影片资料,制作课件。教时安排 2节
教学过程 第一节
1.古诗引入:
○1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2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黄昏。画图省市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潜在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2.三峡简介: 思考:
(1)这首诗所写的地点在哪里?
(2)他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行呢?你的理由是什么?(3)白帝城是处于长江中的哪个地段吗?
(4)展示课件:有关三峡工程的图片、资料,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明确:巴东三峡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跨湖北、重庆两省市,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千米,高山壁立,水流湍急,奇险异常,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刘大杰(1904—1977),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湖南岳阳人。研究专著有《托尔斯泰研究》《易卜生研究》,评论著作有《东西文学评论》《红楼梦思想与人物》,译作有《德国文学简史《德国文学概论》等。二.积累运用 1. 词语辨析: 渺小微小
渺小:指微不足道,尤其指感情色彩上的细小。例:与那些伟人相比,我觉得自己实在是太渺小了。
微小:侧重指形体上的细小、轻微。例:植物细胞非常小,只靠肉眼是看不到的。唱和应和
二者都是动词,都有“此唱而彼和,互相呼应”之意,主要区别在于: 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大多按照原韵)。例句:在刘三姐的故乡,歌手唱完后,别人一定是要唱和的。
应和:常指声音、语言、行动等方面相呼应。例句:小王在单位最会应和领导,领导说东他绝不向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