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案例:三峡》评课
教学案例:三峡》评课
冯白高
上周教研组活动听了周老师一节课,讲的是郦道元的《三峡》,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认为这是一节成功课。
此课并不复杂,目标明确,安排得体,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讲练结合,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这节课是第二课时,课堂内容是四个板块:
一、语文早班车,学生表情朗读刘白羽的《长江三日》(节选),大家点评,引入新课。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训练朗读课文。
三、结合注释了解课文大意,译文。
四、整体感知课文,背诵第一段课文。
由于课前准备充分,学生积极性空前高涨,人人跃跃欲试,个个争先恐后。从第一项开始,大家就很踊跃,一名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完美文后,许多人举手要求发言,纷纷评价,从读的水平到文章的观察细腻,表达准确,都谈得很细。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把读放在首位,先让学生自读,划分句子节奏,再抽查读,老师指导,看视频,听录音,练习读,分组读,以学生活动为主,突出了读,分层次,步步提高。朗读的高潮是各组高手在班级展示(为了节省时间,每人一段)评分,读到了极致,效果非常好。接下来,学生根据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大意,整体感知课文,接着译文。在译文中,既有单个订正,又有集体指导,多数学生译的都比较准。
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前提下,整体感知课文,看看每段写了什么,文章是怎样布局的。在熟读的基础上,多数同学背下了第一段课文。
本节课,虽说最后时间紧了点,有点匆忙,但整节课,是紧凑的,有条不紊的,高效的,是成功的。
我认为这是一节成功课程,是因为它符合新课程标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工具性,突出主体性,突出了人文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与方法”的设计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节课让学生做到了“五个参与”。(1)全员参与:全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一个都不能少”。(2)全程参与:全班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有序、高效。(3)主动参与: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发言积极,配合默契。(4)创造参与: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教学活动,发言或练习中有创新因素。(5)差异参与:兼顾优等生与后进生的能力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才华的机会,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和释疑解难,引导学生利用多种形式合作学习,如指定小组合作学习、自由结组合作学习等。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采用了以下方式:(1)补足式。(2)多变式。(3)幻想式。(4)启发式。针对课文的具体情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合作学。
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容量大,学生活动多,效果好,因此,是一节成功课。
第二篇:《三峡》教学案例
三峡
郦道元 教学目标:
1.节奏分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并能当堂成诵。
2.学习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三峡壮丽的风光。
4.学习抓住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体会课文优美的意境。
2.仔细品味文中描写三峡山水的语句,学习抓住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课前准备:
学生: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
教师:查找与课文相关的三峡风景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郦道元的《三峡》,【出示文题及作者】
二.检查预习:
1.学生交流查找有关“三峡”的相关资料。
2.播放三峡的风光片和课文朗读磁带,领略三峡的美丽风光。
三.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课文,扫除生词障碍。
2.由“峡”字的结构特点,了解三峡的地形特点。
3.默读课文,划出描写山与水特点的句子。
4.再次集体朗读课文,感受三峡描写的生动。
四.研读理解:
1.学生自主学习,疏通课文内容。学生同桌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分别请四位同学上台分段讲解,同学对个别字词含义提出质疑,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2.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3.教师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对三峡山与水的特征作简要分析。
4.再次集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下江陵》又称《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风光,比较这两篇作品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六.总结全文内容,齐背课文。
七.课后作业:
在长江三峡上为什么适合建造大坝?
课堂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郦道元的《三峡》。【出示文题及作者】 师:课前大家查阅了“三峡”的相关资料,请同学们做一些介绍。
生: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它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动刀湖北省宜昌市南津关,全长192公里,也就是常说的“大三峡”。除此之外还有大宁河的“小三峡”和马渡河的“小小三峡”。
生:长江三峡不仅有早已经建成的葛洲坝,还有刚建成不久的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工程,它们也为长江三峡增添了新的景色。
师:刚才通过大家的介绍,让我们感受到,三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的山和水。让我们随着一段风光片,一起走进郦道元笔下的三峡。
【播放三峡的风光片和课文录音,领略三峡的美丽风光】
师:请大家看标题,三峡的“峡”字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
生:左边是山,右边是夹。
生:两山夹水的地方称之为峡,所以峡必定要有山有水。
师:说得真好。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描写了山,哪些地方描写了谁呢? 带着问题,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生:描写山的地方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清荣峻茂。”
生:我觉得“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也在描写山。
生:描写水的有“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生:„„
师:同学们找了许多,也很准确。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生动描写三峡的。(集体朗读课文)
师:课文描写很精彩,但他是一篇古代的文章,在语言习惯上有很多词语的含义和现在不一样。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一下课文内容?
[请同学稍作准备,同桌间相互讨论](学生自主探究,疏通课文内容)
[分别请四位同学上台分段讲解][CAL显示课文内容和三峡图片]
师:同学们还有没有问题?
[同学对个别字词的含义提出质疑,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发挥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师:通过刚才的复述,我们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受当然与刚才有所不同。在朗读课文时,要把这种感情读出来。下面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从语气、语调、语速、重音的角度对他的朗读进行点评。] 生:我认为他读得很有感情,透出了对三峡的赞美之情。
生:他朗读时语速舒缓,很抒情;语气、语调把握得很充分,抑扬顿挫,很有分寸。但我觉得他没有注意重音,“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沿溯阻绝”“素湍绿潭”“清荣峻茂”这些词都应该重读。
[播放风光片欣赏]
师:写景状物要抓住特征。课文中,作者抓住了三峡的山与水的哪些特征?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生:文中描写三峡的山,抓住了山的连绵不断,我是从“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一句看出来的。“七百里”,可见其长。
师:很好。那么,我们把“略”字换成“俱”字可以吗?
生:不可以。“略”字准确的突出了山的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如换成“俱”字就使人感到不是山,而是一面墙,表意不准确。
[抓住重点词语,突出语言教学,通过比较品味,加深对语意的理解,培养准确用词的能力]
生:我认为课文描写了山的高峻陡峭。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还有“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亭午、夜分才能见到日月,如果山不高,山不连,都不会形成这种现象。
生:我认为“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看似描写猿猴凄凉怪异的叫声,其实它仍是在侧面描写山的高峻陡峭。
师:说得好。三峡真的像郦道元所写的这样连绵不断、高峻陡峭吗?请大家看一组图片。[CAL显现三峡的山景]
师:那么他又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水呢?
生:三峡夏天的水是凶猛、湍急的。我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句看出来的。三峡春东时节的水是动静结合、色彩斑斓的,如“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师:三峡的美景真是美不胜收。[CAL显现三峡的江水画面]
生:我有一个问题,文章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顺序写景,而要先写夏景呢?
生:因为三峡的水最有特色,而水又以夏水最盛,所以先写夏水。
师:同学们谈得都不错。课文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壮丽的风光,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生:[集体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师:三峡是长江上最为雄奇壮观的山水画廊。自古以来,就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驻足观赏,挥毫泼墨,留下很多传世之作。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曾写过一首描写三峡的诗歌,还记得吗?
生:[异口同声的]《早发白帝城》[集体背诵]“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同样描写三峡,请同学们比较一下,《早发白帝城》和《三峡》这两篇作品,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四人小组讨论]
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非常激烈,下面谁先来谈谈?
生:我先说。我认为《早发白帝城》和《三峡》这两篇作品的相同点是:都描写了山的高峻连绵,水的迅疾;都赞美了三峡的神奇、壮丽的风光。
生:[踊跃的]我认为它们的不同点有三条:(1)体裁不同。《三峡》是散文,《早发白帝城》是诗歌,所以《早发白帝城》的语言更凝练些。(2)篇幅不同。《三峡》文章篇幅较长,而《早发白帝城》的篇幅很短。(3)时间不同。《三峡》描写了长江三峡的四季风光,《早发白帝城》则描写了一天中的景色。
生:不同点还有描写范围的不同:《三峡》描写了三峡其中一段的万千气象,而《早发白帝城》生动表现了整个三峡的优美景色。
生:我觉得它们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三峡》抒发了作者对三峡秀美风光的赞美之情,而《早发白帝城》要表现的是作者李白思念故乡归心似箭的急切心情。
师:同学们的发言很有见地,许多观点对我也很有启迪。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领略了三峡的秀美风光,品味了诗人精美的语言。
那么,就请大家高声朗读这篇课文,试着把这篇课文背诵下来。[齐声背诵课文]
师:最后让我们一起来看一幅画。[展示三峡大坝图]
师:大家都知道,画面上展示的是建成并使用的三峡大坝图。最后请同学们联系课文,想一想:在长江三峡上,为什么适合建造大坝?
教学反思: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往往采用串讲的形式,虽然课堂结构紧凑,但是形式呆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峡》是一篇描写山水景色的优美的古代散文。在课文的处理上,我从赏析入手,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仔细品味文中描写三峡山水的语句,感受三峡壮丽的风光,学习抓住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
课前,我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了解三峡的情况。在此基础上预习课文,自主探究课文内容,并提出质疑。同时我还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融入到课文的赏析中,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体会课文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准确用词的能力,学习抓住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使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得到很好的张扬。最后,将《三峡》与唐诗《早发白帝城》进行比较赏析,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扎扎实实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在整堂课的设计中,我力求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获得新知和能力的乐趣。
第三篇:《三峡情》评课材料
《三峡情》评课材料今天听了邱老师执教的《三峡情》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法迁移,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课堂中,陈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如学习完“三峡情”这一部分,老师了解到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方法,因而把学法迁移到第四小节。让学生运用学法自由组合学习小组,经过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而且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二、情境营造,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气氛,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这一节课就体现了信息技术全程营造情景的特色。教者在教学一开始,就利用课件,通过放映录象,把学生带进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诱发学生追踪故事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三、自读自悟,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方面陈在课堂中也处理得很好。例如:在感悟三峡情时,教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想象画面整体感知,再用自己的话概括三峡的迷人风光,然后自由读文,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语句去品读体味。
四、以情促读,读中感悟,加强读书方法指导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韦老师这节课不但注意指导学生朗读,还教给学生“初读想象画面、品读体会感情”这一读书方法,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着眼未来”的精神。陈老师注重了学生自读自悟,摈弃另外传统了解析方法,通过品读,让学生体会出三峡儿女对三峡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在指导学生读好课文上,韦老师更是下了功夫。韦老师注意把学生调入情景中,一边播放录象一边说:“同学们,你们瞧,这就是风景迷人的三峡。面对着这样的景致,你想怎么读?”这样一点拨,学生的内心就能与当时的情景相通,读的劲头更高了,真正从读中领悟感情。
五、积累迁移,将规范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小学语文改革方向“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韦老师这一节课在最后安排了背诵第四小节,至于怎样背才能记得牢:一是抓住重点词、二是通过想象画面。这体现了注重学生的积累,让学生记得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三峡的感情;还安排了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假如你是他们中的一员,面对三峡,自己的故乡,你会说点什么?”这一环节,无疑是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注重了学生的表达迁移。教语文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能动地把课文的规范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过程。学生内化语言的过程就要靠读悟积累的。
六、作业的布置也十分灵活
学完了这篇课文,陈老师让学生给自己布置作业,这也是自主学习的一个体现。不但给学生留一个学习的空间,更有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的发展与提高。如果能将这项工作扎扎实实地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对提高中下生的发展更有帮助。
综合这节课的情况,本人还提出几点建议:
1、这节课读的形式比够多,但读的分量和深度还不够。如品读第三小节时,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三峡的迷人风光,应抓住关键句子让学生反复去品读,通过品读去体会情感。这样扎实抓好这个小节的“导”,再过度到第四小节的“放”,就自然得多了。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个环节还不够扎实。如读完一个部分可否让学生说说这个部分的主要意思,尤其是中下生有机会给他们多点学习的机会,检查他们课堂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是比课后补课更好吗。
3、讨论是否要抓扎实,应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讨论有关的内容,这样收到的效果也许会更大。
第四篇:评课案例
《质量守恒定律》评课稿
《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基本定律之一,是初中学生在化学科学习中第一次接触严密规范的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教材编写内容也是学生在化学科首次学习定量实验方法,本课的学习对后续化学原理和定量研究的学习具有重要的示范指导意义。下面谈谈本人对彭老师执教本课的看法。
一、教学思想符合新课程理念
从本节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经历探究活动,真正的将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具有良好的课改意识。
二、教学设计、教材处理较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它的学习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它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既是推出化学方程式的前提,反过来又有助于加深对化学反应本质的认识,但有一些化学反应的现象表面上似乎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质量守恒定律在具体情景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从微观上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师认真挖掘、组织课程资源,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包括白磷燃烧的演示实验,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分组探究实验,推导出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活动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体现出教师是在“用教材”而不是在“教教材”。接着又通过蜡烛燃烧、碳酸钙与盐酸溶液反应的探究实验,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这2 个反应似乎与质量守恒定律存在矛盾?学生通过猜想、思考、讨论、表达与交流,认识到它们与质量守恒定律没有矛盾,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的认识;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让学生主动建构质量守恒定律的较完整意义,这些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较好体现三维目标
本节课教师通过演示、分组实验,以及讨论、归纳等手段,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教学的知识目标—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在探究实验活动中,学生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如托盘天平通过多次实际操作也能比较熟练使用。本节课在推导质量守恒定律、应用质量守恒定律的同时,从始至终注意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特别注重在定量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放心放手,学生自主合作,在民主的氛围中与同伴合作,认真研究探究实验的方法、步骤,认真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进行记录与分析、讨论与交流、归纳与总结,较完整地学习了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定量实验研究的方法,在做科学中学科学,提高科学素养。另外,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及相关科学家努力探索的经历,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也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比较自然地达成教学的情感目标。总之,本节很好地体现了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特别让学生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得益非浅。
四、课堂教学结构条理清楚
整节课围绕质量守恒定律的推出及应用开展教学活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虽然教学活动形式多样,探究实验内容多,但一点都有不显得零乱,整个课堂教学有序有线、丰富多彩,使学生处始至终保持很好的注意力和兴奋度,学习效果好。
五、师生配合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本节课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引导探究和学生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教学语言清晰亲切,处处体现对学生的爱护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得到提高。如在演示实验中教师边调天平边介绍天平使用方法,师生同步动手,配合默契、感情融洽,在探究过程中多次渗透观察、比较、归纳等方面的学法指导。由于师生的良好互动和共同参与,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预订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好。六、三点建议
1、多媒体的使用在创设教学情景、展示微观动态过程、提高课堂效益等方面有良好作用。本节课多媒体的使用大多恰到好处,制作也独具匠心,但播放的幻灯片数量过多,可能造成学生视觉疲劳,而且会影响学生探究活动的连续性,干扰学生的思维活动。建议把表达式书写、实验现象总结等幻灯片删除。
2、学生在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分组探究实验中,有同学测得的数据“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教师不能忽略过去,应帮助分析原因,或让这些同学表达出来,进行交流,师生共同评价,这样更有利于保护、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3、学生实验完成后,应留下一定时间,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并及时了解、反馈学生实验完成情况及疑问。
初中化学评课—二氧化碳的性质
本节课注重从学生熟悉的日常事物着手来创设学习情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通过“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来认识物质的性质,分析现象后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使其真切地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结合科学发展的现实向学生说明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物质的了解也会更加细致,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亮点一:教师能够从故事“意大利那不勒斯的深山峡谷中的著名屠狗洞”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出示“科学与迷信”。
亮点二:教师能够对3个演示实验(1、向长短不同的两支点燃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
2、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3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成功进行,采取对比的实验,使实验现象明显,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这说明了教师的在讲课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给学生一个感性的教材。亮点三:在做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实验中,教师将每次的实验品(小花)展示在黑板上,效果清醒,从而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亮点四:板书清晰,结合多媒体教学,与学生的互动较多,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不足之处:
1、有点紧张,语言不够清晰、简洁。
2、在做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实验中,教师用的瓶子是白色不透明,学生不清楚里面装的液体是什么颜色,很容易产生误解。
3、本节课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难点也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对于关于二氧化碳的每条化学性质,都应该由实验得出结论。所以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应做一下实验。
本次化学教学活动对我的启发:教师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后都要善于思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点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
增加对学生的了解,多和学生沟通和交流,接收学生在学习化学上存在的疑问等有效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也能增加师生的感情,令课堂气氛愉快,促进师生互动,增大教学效果。
提高化学用语的表述能力,提高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多留意教学上的细节方面,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化学基础。
多媒体的使用要恰当:注意课件,板书,视频,实验之间的平衡。不要过渡依赖多媒体,忽视实验的重要性;也不要太过注重传统教学模式,忽视多媒体的作用。
第五篇:岳阳楼记评课案例
《岳阳楼记》评课案例
听课地点:xx中学初三(4)班 听课时间:11月7日上午第一节 授课老师:滕老师
《岳阳楼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它是一篇散文,以“记”为名,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因情而生发议论,环环相扣,层层蓄势,表达了作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文章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大量使用骈句,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
一直以来,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多半是教师讲,学生听,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滕老师的这堂课摒弃了传统文言文教学的一些弊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把自主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一种比较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让学生学会知识、发展能力、完善人格。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正确的评价。”
我认为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有如下几点特色:
第一,主体参与,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滕老师设置情境,让学生以导游身份利用多媒体有关资源介绍岳阳楼。同学的解说,优美的背景音乐,把学生带入了具有浓浓文化氛围的岳阳楼。然后教师利用名言“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引出课题。这种让学生参与,导入新课,拉近学生与学习对象的距离,活跃了课堂气氛。
第二,选读美读,领会感情
为了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滕老师先让学生说说对主旨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解,再让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理解的。最后让学生美读文本,融入文本的情境之中。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选第三、四、五段探究朗读。让那些选择相同段落的同学组合成学习小组。通过美读探究,文本中的情景自然地跃出纸面,学生把自己带入了“淫雨霏霏”、“春和景明”的情境中去,并随着“迁客骚人”或喜或悲。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各组代表汇报朗读(要求不看课文,情自心出),师生点评。第三,拓展探究,丰富知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了拓展学生思维,丰富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我将学生分为四组,要求每一组都充分利用多媒体、利用网络,分别探究:(1)、我国四大文化名楼特征;(2)、与四大名楼相关的诗文;(3)、二至三位名人的人生观;(4)、与岳阳楼洞庭湖名胜比较,谈谈如何开发与利用我市登月湖的旅游资源。在探究和交流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丰厚底蕴,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对登月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的探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树立从建设好家乡到建设好祖国的崇高理想。
当然,上好一堂课,教师的激情非常重要。假如能多一些激情,这堂课会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