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峡》观评记录
《三峡》观评记录
听课人 : 王延超 时间 :2015年3月24日 课题 : 三峡 授课人: 李会田 课型 : 新授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三峡的自然风光雄奇秀丽,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领略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描绘的三峡风光。
2、了解三峡
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瞿塘峡以“雄”著称,巫峡以“秀”见长,西陵峡以“险”著称。
3、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
2、注意节奏停顿。
4、三、译读课文,理解文意(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5、研读课文,解决问题(思考、讨论问题)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风光的?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2)文中描绘的三峡的四季景色有什么特点?
6、诵读课文:熟练背诵课文,组内互相检查。总体评价:
《三峡》一课的教学,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以“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整个课堂都是学生在读,在说,在品,在记,老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学环节重点突出以下四个方面,即“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译读课文,理解文意”、”研读课文,解决问题”、“诵读课文”。最后,通过让学生做一回导游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第二篇:观评课记录
听了王老师这堂课,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我从几方面谈谈我的认识:
1、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王老师这节课恰当地运用了学生身边的教学素材,现场提取数学信息,创设了老师和学生年龄对比的这一有趣的生活情境,营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2、重视学生自主与合作,讨论与交流的学习。
本节课王老师基本上是放手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比如本节课中,教师提出:选用一个你自己喜欢的字母来表示自己的年龄,并用这个字母来表示你爸爸、妈妈等身边熟悉的人的年龄。学生先合作讨论,然后自主完成,最后再拿出来大家交流。这种学习方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认为王老师在这一环节处理的很恰当,值得我学习。
3、教师和学生都处在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
本节课学生在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中自由地发表各自的想法、观点,使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也轻松。比如:一个环节,教师采用了“数青蛙”的儿歌。课堂进行到此学生已有些疲劳,在此采用儿歌“数青蛙”,给学生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玩中学,乐中悟,充分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再一次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全课教学设计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层层深入。既重视了知识本身的建构,又重视了课堂结构的建构,充分体现了学生从“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意义建构的学习过程,是一节“新、趣、活、实”的好课。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评课稿
有幸在寒假里听了田老师所上的《平均数》这节课,使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对这节课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1.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情境。新课导入时,让学生根据踢毽子比赛中两个组的成绩,比一比哪组同学的成绩好,再讨论找出最合适的方法,引出平均数;在巩固练习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平均数的应用,了解男童、女童的平均身高、、、这些内容都是来自学生身边,与学生生活有紧密联系,学生很感兴趣,同时也结合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渗透了抽样调查的方法。
2.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探究新知。
教学中教师以“移多补少”的思想,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对求平均数的方法时,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并通过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发现计算的方法。如,你们还有其他方法来求出第五组的平均数吗?激发了学生的思促使学生探讨出多种方法。
总之,本课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教学内容丰富,数学的生活味浓,教学效果较好。
今天听了牛老师所执教的《对称图形》这堂课,感觉收获很大。首先,牛老师的教学准备是非常充分的,从课件的制作、到剪纸、以及学生上课用品(剪刀、水笔等)都是可以看出这位老师工作态度是非常认真的。
其次,牛 老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具有对称美的事物,从而得出结论——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完全一样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一设计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学生更容易掌握。
再次,本课的课堂容量大,学生练习形式多样,学生动手操作参与程度高。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总之,牛老师这堂课上得非常成功,教学效果较好,值得我们学习。不足之处:
1、课件在新授的时候不需要用到的,就不要提前出示给学生,因为课题轴对称图形是要等到教学过程中才概括的。
2、我认为出示有名风景建筑等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欣赏对称美的,因此,在课件上可以出现对称轴,并且多闪烁几次,以便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本节课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践活动,创设引导学生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景。整节课学生是在有目的的进行有效思考,课堂中有独立探究,有合作交流;有估计,有验证;有观察,有分析,有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优化,力求让学生在探索算法过程中,增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并产生解决数学问题的积极情感体验。
9.《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观评记录
一、东营市教科院郭子平主任评课。
(一)借助几何直观促进学生理解。
几何直观是新课标提出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来描述和分析问题,用通俗的话说,就是用图想事,借图促思,据图说理。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期,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几何直观正好凭借其直观的特点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形象的图形语言有机的结合起来,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从而有助于学生思考、探索,突破学习难点,揭示问题本质。
本节课中很重要的一个工具是点子图。不仅学生借助点子图自主探究 14×12 的计算方法,而且教师在介绍四步口诀计算竖式时也用到点子图进行验证。有了点子图,学生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明白解题缘由等方面就水到渠成较为容易。
(二)将直观、口算、竖式相互结合,实施“有来有回”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竖式时,常常经历如下左图的表征过程。这种表征是单向的、有去无回的,学生只经历了有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却没有经历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因此,当学生遇到竖式不会写时,不能用具体的动作表征来支撑。笔算是“直观的算理,抽象的算法”,若不能沟通几何直观、口算与竖式表示的笔算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不能将直观的点子图化作头脑中的表象操作,学生就难以真正掌握算法、理解算理。为此,本课在帮助学生构 建乘法竖式模型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下面右图的表征过程。
听了王老师这节课感觉收获很大。下面谈谈我的感受:
在教学中王老师首先为学生提供了运动会场景,引导学生从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对能够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充满兴趣。教师提出问题:“怎样计算8加几?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看看和你脑子中的答案一样吗?你能有几种不同的算法?”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聪明才智。
2、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在探索8加几的计算方法时,教师 设计了“谁知道8加7等于几?悄悄告诉老师”这一环节,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又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这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棒,先独立思考有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再组织交流,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学习、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保证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3、教师能面向全体,同时又关注差异。在课堂上,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了关注,每个学生都 自主经历了思维的过程,都有机会回答问题,都有机会发表意见。教师同时又充分利用差异,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总之,本节课生动有趣,教学效果较好。
第三篇:观评课记录
观评课记录
李志伟:张老师通过让学生尝食物引入,集中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关注到食物的使用方法:生吃和熟吃,更有利于指向我们的核心概念:健康饮食。学生也能提到:吸收、消化、卫生等这几个方面比较生吃和熟吃的好处。
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用词科学,如:哪些食物要生吃?改为:哪些食物适宜生吃?
徐凯:通过上面健康饮食的几个方面的考虑,教师直接过度: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有什么不同?这样衔接使学生观察的对象有个中心,与之前的知识有联系化,能让学生系统化的思考。在学生没有针对性的回答后,教师在最后还是追问:我们认为马铃薯熟吃有哪些好处?并接着问:你有什么依据?这样强调了学生实证意识,使学生的推理和现象相联系,让思维参与的更好。这一环节中的记录表处理的也较好。教师提示学生:记录表是横着填好还是竖着填好?让学生关注到竖着填,能进行比较观察。教师的这一提问很巧妙地将说和做联系起来。在学生探究完成后,教师出示的资料,可以及时的补充学生的研究成果,更有利于为核心概念服务。
建议:生成问题把握有待提高,如在汇报时,学生提到生马铃薯少写斑点,熟马铃薯多些斑点,这些根本不是生熟马铃薯的不同特点,教师应该在学生汇报后给予明确,并提醒学生将这些不正确的观察现象从记录表中删除。
王士芳: 观察比较生熟鸡肉:这一环节的观察难度提高了,由之前的静态观察到动态观察,学生的思维在发展。教师给每组学生提供了两块猪肉,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建议:在使用镊子时,教师没有引导好。比如说:学生只提到用镊子在猪肉熟后撕撕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过程的变化用什么方法让我们观察的更好?可以在煮的过程中用镊子戳下。这样学生的动态观察会更有效。
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最好让学生先根据记录表汇报完,教师再对其中的有些疑问进行追问,不应该中途打断学生的汇报。
李振坤:张老师在教学中出现的最大问题是:没有纠正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很多学生认为猪肉煮熟了吃会更有营养。这是错误的科学概念。猪肉煮熟了后营养不会增加,只会流失,不过有利于我们的吸收。
建议:在说明水果生吃保护了营养不流失后,及时的追问:那猪肉的营养在煮熟后会不会流失呢?学生就会认真的思考结合教师的引导解释,学生就能更明确健康饮食中吸收的作用了。
第四篇:学棋观评记录
《学棋》观评记录
听课人:刘景刚 李艳玲 潘姝 周红兵
刘景刚:本堂课可以看出李老师对朗读的指导较为重视。体现在重视读的形式多样,有齐读、默读、个别读、分角色朗读、开火车读,并且读时都能提出些要求;重视读的层次。从句到词再到句再到篇,层次比较清晰;重视读的指导,李老师在整堂课中,紧扣朗读这条主线,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在体会中读。如在学习“一个学生”专心致志学棋时,紧紧抓住“专心致志”这个重点词,再让学生说说从那些地方看出“专心致志”。学生从“一边听一边看”、“问”等词体会到这个学生的“专心致志”,再让学生进行朗读,读得很有感情。
李艳玲:“两个学生向同一个老师学棋,为什么结果却不同?为什么一个成为出色的棋手,而另一个却没有多大长进?”在教学时,李老师紧紧抓住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对重点段的学习。在教学这一自然段时,李老师让学生边读边画出描写两个学生学棋的句子,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在理解词语“专心致志”和“走了神儿”时,李老师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中学生的神情,并鼓励学生想象他们的动作,进行比较,这一设计不但让学生轻松地理解词语的意思,为后面指导朗读铺好路,搭好桥,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这样的教学环节很扎实,切实体现为培养学生表达、朗读能力而设计。图文结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李老师紧紧抓住课文形象优美的插图,使学生在这一节课上受益匪浅。孩子们不仅学的快乐,而且还懂得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的道理。充分利用课文插图,鼓励学生去想象、去体会,相信插图也会给我们的课堂增添许多精彩,这也是李老师给我的一个启示。
周红兵:李老师所讲的《学棋》一课,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内容多、容量大,但李老师却出色地完成了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教学设计有条不紊,注重细节,值得我回读数遍。这是我听课之后的感受,谢谢大家!
第五篇:初中英语观评课记录
初中英语观评课记录
本次素养大赛我们英语学科观摩了一节《英语带头人课堂教学展示课》, 这让我学习到了许多知识和经验。本节课对话题点和语法点都进行了充分的挖掘和训练,采用不同环节和活动注重了对学生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的培养,是一次非常完整成功的英语课堂教学。我学习到了一下几点:
1.比较明显的一点是该老师经验丰富,板书非常及时,将重点知识都一一呈现黑板上,并且也没有耽误学生进行活动的时间。
2.注重了听力训练,对教材进行一定的整合。
3.注重学生的发音,通过领读、齐读、两人对话、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对所学的句型反复进行充分训练,并及时纠正发音。
4.讲解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节奏把握的好。
5.Game环节设计惊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议:可适当在做题时请部分学生到黑板上去完成,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书写问题并及时给予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