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互联网 ”时代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
“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
摘 要:本文根据对当前教学现状的调查,系统梳理了“互联网+”时代下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同时提出了“互联网+”时代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I2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4-0270-02
2015年8月25日,全国各大网站上争相报道了一则新闻:北京大学在2015年学生军训时“低头族”随处可见,可见网络“低头族”不仅一般的本科院校存在,北大精英学子也在所难免。9月开学季,各大媒体又热评关于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教授于丹老师引用“光绪讲话”系来源于一部网络小说《一个人的甲午》,为伪。对此,人们一方面吐槽于丹教授引用原文未定出处的疏漏并呼吁“度娘有风险,引用需谨慎”;另一方面开始思考如此博杂的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知识我们该如何把握。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及组织实施与条件保障等相关内容,让我们这些身处一线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又开始思考在“互联网+”时代下如何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又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教学内容涵盖较广,包括了从先秦到晚清社会的近三千年的作家、作品以及文学流派、思潮等。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对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互联网+”是信息时代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是利用互联网思维进一步的实践成果,它代表了一种先进的生产力,可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发生演变。“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但当前的大学生却“谈古色变”,拒绝纸质媒,这给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如何进行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成为我们急需思考的问题。
一、“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单
一、陈旧的传统教学方法与当前信息技术相互冲突
从课时安排上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课时从最多开设5到6个学期的400―600课时不等到现在开设4个学期216课时(以赤峰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从教学内容来看,中国古代文学从先秦文学到近代纵贯了5000年,包含文学史、具体的作家作品共两大块内容。在5000年的历史中所涌现出来的优秀作家和积淀下来的优秀作品数量众多,不知凡几,其中还涉及了哲学、文献、历史、宗教与传统文化等等多方面的知识,学科综合性较强,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完成如此海量的教学内容并实现教学目标较为不易。一直以来,中国古代文学与汉语言文学专业一样,都因循传统教学方法,教师凭借着一本教材、一个课件或者一支粉笔在课堂上以单一方式展开。在这种“注入式”的知识灌输教学模式中,知识教学成为教育的主要活动,而师生关系主要是通过围绕知识传授与学生接受而开展。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与传授者,教师是权威和主宰,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和服从。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忽视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对象性”关系,是片面的、缺乏教育意义的平等关系。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开始思考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弊端,引入讨论式教学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教师提出一个论题后,学生要么百度搜索将讨论变为简答,要么连搜索也不屑一顾,很难参与到具体讨论环节中。教师课后留的作业几乎学生全部都交付给了百度,结果教师课堂作业也完全流于形式。这种单
一、陈旧的传统教学方法与当前信息技术相互冲突的形势让我们再因循传统教学方法似乎已经行不通,急需改进。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方法不当
相对于教师的陈旧教学方式,学生学习兴趣也不够浓厚,上课时“低头族”随处可见。考试前,死记硬背考试复习资料,考完试所有内容都从大脑中删除。虽然不是所有学生都这样,毕竟有些优秀学生还是有着较强的求知欲望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如果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进行恰当引导,一味地强调背诵、默写与大量阅读,势必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厌倦情绪,以致学习兴趣下降。相对而言,对于网上各种酷评、所谓的“心灵鸡汤”那类“零食”一类的知识学生却极为感兴趣。事实上,一味地强调网络上的这种“零食”而忽视了对具体学科的“正餐”的补充,势必让学生会“营养不良”。长此以往,不但这些“零食”容易过目就忘,很难在学生心里形成一种文化积淀,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还会导致学生大学4年下来,觉得什么都没有学到。因此,在当前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形势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纠正学生的学习方法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今社会,实用主义思潮泛滥。较多学生认为中国古代文学缺乏实用价值,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知识不能够马上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而对中国古代文学不重视。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内容以中国古代作家、作品、流派为主,这些教学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的作用的确有限。同时,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中国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与现代社会有着巨大差异,作为九零后以及即将到来的零零后的大学生拒绝一切晦涩难懂的东西,他们喜欢微博、微信朋友圈和网上的各种酷评、只言片语的人生感悟和偶尔能为之一动的“心灵鸡汤”类的简短文字和漫画、短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中国古代小说动辄几万字甚至上百万字,学生没有打开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头痛,无论教师怎样描述作品的经典性,学生都不愿意去尝试着做这种耗时、劳力的阅读。相对而言他们更喜欢读图、更喜欢直观的画面感强的教学内容。
二、“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策略
(一)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心时代,信息正在以其无与伦比的速度不停更换着。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方式都得到了极大改善。互联网给人类带来另外一系列的好处和实惠,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当代大学生是最早接受互联网的群体,他们受互联网的影响也最大。在高校,互联网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圈。在当前形势下,我们一味地反对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已经不现实,关键是我们如何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恰当运用网络资源。我们可以通过教师的亲身实践、讲座让大家正确利用网络上的各种资源。
教学内容更新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注重挖掘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古代经典著作意蕴深厚,而且每一次阅读都会获得新的阅读体会与审美感受。本次“九三”阅兵时习总书记讲话中引用了《诗经?大雅》中的名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我们在讲授《诗经》中的这首诗歌时,让同学利用网络查询习总书记在讲话中还引用了那些古典名著,为什么要引用这些名句,有何现代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什么会选这24个字?我们是否能从中国古代文学的优秀作家作品中发现其的思想根源?教师授课时,如果能做到谈古论今,古为今用,不仅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而且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建立网络平台,革新教学方法,改进传统考核方式
在拥有丰富资源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领域里,我们一直未能使其与现代化技术发展成果相结合。目前,大多数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时,依然采取纸质平面教材、口头讲授和课后查阅资料这三种传统的教育教学形式,这很难使广大学生共享网络丰富的学术资源了,更难有效调动目前高校内外的师资力量、学术资源参与到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构建中来。为了更好地利用互联网资源,我们应该积极构建网络平台,随时更新我们的教学内容。在今后的课程建设中,要逐步建立起适合学生作业与课外阅读以及教师备课的课程资源与教学资源,如“授课教案”、“教学大纲”、“教学实况”、“思考与练习”、“试题库”、“习题库”、“各高校的考研题库”、“原著选读”、“图片资料”、“文献资料”、“音频视频资源”等资源库。这样,学生可以边上网边学习,同时可以通过网络和老师沟通,在线答疑。作为教师,通过网络课余时间也可以随时和学生沟通,利用好网络这个传媒,适时更新教学方法。
教师在讲授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时,一方面要提倡博览群书与适度记诵,尽量避免空谈文学理论,同时也要不定期地为学生找出一些无固定答案或者有争议的思考题来开拓学生视野。同时提供阅读书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涉猎相关知识并尝试创作。有条件的话可不定期带学生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所涉及的古迹、地理等实地勘察,让这门传统性极强且易流于照本宣科又枯燥艰深的课程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尽量为本课程注入新的生命力。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与教,都不是为了让我们去做一个古人,而是通过在当前“互联网+”下,与日新月异的当前生活相接轨,从传统文学的优秀文化中汲取一份从容、闲雅拥有一颗饱满多情趣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兰香红.大学语文互动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4).〔2〕杨寅平.现代大学理念的构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3〕赵志毅.文本与人本:高校德育方略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责任编辑 王文江)
第二篇:“互联网 ”时代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互联网+”时代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面临大学语文课程边缘化的现状,教学改革刻不容缓。“互联网+”时代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可从三方面入手:在课程设置方面,以课程模块化形式组织教学,发挥教师专业优势,提升语言学及写作学的地位;在教学内容方面,因才选材,将固定化教学内容与专业化教学内容相结合,打造针对性更强的教材;在教学方法方面,合理利用慕课资源,将线上课上有机结合,利用慕课资源构建大学语文课程群。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模块化;慕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3-0121-02
我国历来重视语文教育。早在两千多年前,有关语文教育的内容就已散见于诸子百家的著述之中。大学语文是初、高中语文课程的延续和升华,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味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遇到瓶颈,普遍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呆板、班级规模过大、学生满意度不高等问题,甚至被戏称为“高四语文”,逐渐成为边缘学科。
一、课程设置改革:以课程模块化形式组织教学
模块化教学法(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简称MES)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一种教学模式,21世纪初广泛应用于欧盟境内高校。模块描述的是围绕特定主题或内容的教学活动的组合,即一个模块是一个内容及时间上自成一体的教学单位,它可以由不同的教学活动组合而成,人们应该可以对其进行定性(内容)和定量(学分)地描述,它还必须能够被评判(通过考试)。[1]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繁杂,承载着文学、语言学、写作学、阅读学、美学等众多学科,存在着教学内容过重、对教师要求过于全面、无法满足学生专业需求等诸多问题,而将课程模块化恰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以模块化组织教学,意味着对教学结构进行重新组织。笔者认为,根据课程的目标、学生的需求及未来工作需要,大学语文课程可分为文学理论与作品赏析、语言学理论与语言交际艺术、写作理论与实践、阅读理论与应用四个模块。将课程设置模块化有以下一些优点。
1.优化资源配置、最大程度发挥教师专业优势,每个模块由不同的教师担任主讲,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优势,解决教师专业不明的问题。大学教师往往有自己明确的研究领域,即使汉语言文学下的各个学科均有涉猎,但难以保证科科深入。模块化教学能够使教师选择自己研究领域内的教学内容,既有利于教师个人的科研,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2.改变重文学、阅读学,轻语言学、写作学的现状,当前通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多以文选形式为主,教师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讲解字词、理顺写作思路、对作品的艺术性进行分析。以文选为主的教学内容,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及审美情趣,但也直接造成了大学语文课程重文学、轻语言学,重阅读学、轻写作学的现状。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贺阳教授曾对北京4所重点高校的319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测试他们对一些常用汉字的辨识和选择常用词语的能力。结果是:68%的测试者的成绩低于70分,其中30%的测试者不及格;对中国人民大学“大学汉语”课的作业“给导师的自荐信”进行抽查的结果显示,74份作业中有49份存在行文格式不规范的问题,64份“行文语气与自荐信要求不符”,所有作业无一例外地都存在搭配不当、虚词误用等语法错误。[2]抛开准确运用母语的能力,去谈审美情趣的提升,无疑是水中月,镜中花。从学生自身需求及社会需求层面来分析,大学生在校期间需要考取普通话等级证书;各科目考试、测评需要上交论文;各类求职均要经过笔试及面试;工作中需要口语交流、应用文写作,而语言学、写作学是大学生学习、研究、求职、工作中最为需要却又最为缺乏的语文知识。
3.有利于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目前大学语文课程评价多采用书面考试形式,模式与中学语文考试类似,内容涉及基础知识、阅读、写作几大类,这也是大学语文被称为“高四语文”的最主要原因。语文学习主要在于积累,阅读、写作能力的提升不在一朝一夕,换言之,没有大学阶段的学习,仅凭高中语文知识也可以做好这张大学语文试卷。学与不学,并未在评价体系中体现,这也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采用模块化教学法,每一模块的主讲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自行命题,并且可以不局限于书面形式,使教学内容与考试内容紧密结合,不再“两张皮”,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改革:因才选材,固定化教学内容与专业化教学内容相结合
所谓“因才选材”,即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需求选择教学内容,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材。在模块化结构的课程组织形式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专业选用甚至自编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这无疑会极大提升课程的针对性,使教学目标更加具体。每一模块中,均包含三部分内容:原理性固定教学内容、少量?R祷?理论内容及专业化实践内容。固定性教学内容适用于各个专业,专业化理论内容数量有限,教师仅需要在作品选择、实例分析、实践训练等方面用心设计,便可以打造出有针对性的模块化课程。如针对外语专业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在语言学理论与语言交际艺术模块,教师除了固定教学内容之外,应引入修辞学相关理论,训练学生在翻译外文后,运用汉语修辞学知识对译文进行二次润色,提高翻译水准;在文学理论与作品赏析模块中,可有意识地选择分析张承志的作品《美文的沙漠》,与学生共同探讨“美文是否可译”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改革:合理利用慕课资源,建立开放性课程
在“互联网+”时代,各类行业都在积极探索与网络融合的方式,“互联网+教学”已成为教育界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力量。慕课(MOOC)就是“互联网+”背景下产生的新型教学模式,它突破了传统课程时间及空间的限制,提供海量高质量、低成本课程,从视觉、听觉等多角度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并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插入练习的方式检测学习效果。
1.以慕课为先导,线上课上有机结合,大学语文课程因教学方式呆板、教师照本宣科而饱受诟病。而慕课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化被动听讲为主动学习。教师提前发布授课计划及各阶段学生任务,以慕课为先导。在课程设计上,将课程分为慕课学习和课上讨论、实践两个环节。在慕课环节,让学生有目的的自学,通过自学对基本知识形成初步认识,完成相关任务,解决课堂时间不足和学生基础不均衡的问题。在课上环节中,对已布置的问题进行讨论,对学生完成的任务进行讲评,并对慕课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
2.利用慕课资源构建大学语文课程群,以课程模块化形式组织教学,使大学语文课程兼顾了文学、语言学、写作学、阅读学等学科,但课时总量有限,各个学科所得时间也极其有限。以往课程建设主张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围绕核心课程开设选修课,弥补必修课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的遗憾。
综上所述,在当前大学生语文素养亟待提升的现实情况下,大学语文课程不应被废除,而应顺应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走改革发展之路,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调整,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提高及人文素质、审美品位的提升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建中.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模块化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48.[2]贺阳.大学生语文基础薄弱 高校母语教育亟待加强[N].光明日报,2011-01-11.
第三篇:信息化时代下大学课堂教学改革
信息化时代下大学课堂教学改革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的许多高校也开始实行基于信息化的大学课堂的教学方式,这不仅有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校的教学水平,同时也能够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代共同进步。笔者就信息化时代下大学课堂教学的特征和方法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当前我国信息化时代下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紧迫性以及在今后大学课堂改革中的策略。
关键词 信息化 大学生 课堂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6.054
University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in Information Age
SHEN Xiang,LIU Jianjin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Guangzhou College of Commerce,Guangzhou,Guangdong 511363)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many of the college classroom also started teaching methods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which is not only beneficial to the school's own development,improve students’ achievement and school teaching level,but also to continue to adapt the development,progress with the times.It conduct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thods of classroom teaching in the information age introduced and presented under current urgency of the information age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and strategies in the future reform of the university classroom.Key words information;college students;class teaching;reform
信息化时代的大学课堂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要参加的课程进行积极的认识和学习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自己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的、所掌握的各种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将知识转化成日后的工作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① 信息化时代下大学课堂教学的特征和方法
1.1 信息化时代下大学课堂教学的特征
大学作为学生从学校走进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它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大学课堂的教学特征,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看法,比如有的学者就将大学课堂教学的这种特征归结为以下几点:(1)大学的课堂教学将科学研究注入了教学过程中。(2)能够有效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力,对大学生的个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明确的专业目的性,或者是职业倾向性。(4)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多样化。②
1.2 信息化时代下大学课堂教学的方法
大学课堂的教学需要遵循一定的方式和方法,才能有效进行,实现教学目标。这个过程是一个将技巧、策略和技术相结合的过程,需要对大学的教学有一定的了解,需要明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等,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
(1)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大学中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也就是说,大学中所有的教学课程都是为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它的存在价值就在于此。③所以,任何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也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存在,它是手段和途径。教学方法能否长期存在,或者说教学方法的作用有多大,都在于它能否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2)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主体,教师讲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他们都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发起者、实现者和体验者。到底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也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制约,需要考虑他们自身的发展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同时作为知识接受者的学生来说,本身就要有学习热情。作为知识传授者,教师要掌握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3)教学方法是对技巧、技术和策略的有机结合。教学方法有很多,关键是看什么样的方法能够有效实现教学目的。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结合学生和教学的自身特点,从而形成一种技术、技巧和策略相结合的方法。也就是说,那些脱离实际、脱离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都是不可行的,无生命力的,无意义的。④所以,一定要结合实际、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信息化时代下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迫切性
2.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大学课堂教学改革提出新的要求
目前我国在校的大学生,大多是我国在进入新世纪之后,在实行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从普通高中进入大学的。基础教育课程由于本身具有的众多缺陷,使人们开始对其进行改革,反对基础教学的“死记硬背”,提倡“自主学习”,反对基础教育中的机械训练式的教学方式,提倡“合作学习、参与式教学”等学习方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实行改革之后,各中小学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生们更愿意接受改革后的方式,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仍然是老师占主体地位,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教师开展,在课堂上教师进行讲解,学生只是在座位上听,这就不利于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利于课程的顺利开展,学生与学生之间也缺少有效沟通,造成了学生之间缺少配合,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较差。这样的教学方法正在受到信息技术的挑战,所以必须要加强对大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想实现这一转变,就要使大学课堂教学改革与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相互衔接,从而真正实现教育的彻底改革,从而使教育走上一条健康的发展之路。
第四篇:“互联网+”时代下的语文教学
“互联网+”时代下的语文教育
“互联网+”时代来临,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我们这些每天需要面对十几岁青春期的学生的中学教师该如何作为?
必须要指出的是,教师不学习,就会跟不上学生的发展。因为,我们是数字时代的移民,现在的孩子是喝着移动互联网的水长大的,血液里有移动互联网的基因。未 来我们怎么做,五年,十年,甚至三十年之后的教和学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变得更好玩,还是更累?学校和老师起着什么作用?这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这些 问题现在没有答案,也很难得出答案。
但我认为:互联网颠覆不了教育,但是它已经改变了老师们的教学方式。比如,现在所有学校的电子白板,老师们渐渐习惯了用上课运用课件辅助教学,并成 为了习惯。在我们身上还会存在一个现象:在“互联网+”时代,很多时候学生就是我们的老师,我们有问题搞不明白,学生几分钟就能搞清楚。“互联网+”时代 的教学更加包容,兴趣课堂更加突出,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爱好。老师和学生的界限也在模糊。
一、“互联网+”时代语文教学的困惑。
当下学校语文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大家都不满意,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教育部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曾发布《中国义务教育检测质量报告》,在语文、数学、科学和思 品四门学科的比较中,语文的合格率最低,其中有近30%学生的语文成绩处于基本合格水平。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当下语文课时数是1963年的一半,效果 与1963年相比,却没有明显不同。这就说明语文课多上、少上甚至不上,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并没有多大关系。还有一项调查说,在某地中学生17门课程抽 样调查中,学生最不喜欢上的是语文课!教师配备最多、学生用时最多、国家最重视的母语学科,落实在课堂教学上竟是如此结果,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二、“互联网+”时代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冲击。
《语文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然而,现代先进文化、技术给语文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现代先进文化、技术、如电影、电视剧、漫画等形象文化产品,这些产品的文化形式十分形象、生动。富 有感染力,看起来有趣、省力,大多数学生对这些时髦的玩意儿趋之若鹫,在上面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乐其不疲。这些形象文化对开拓学生视野,认识人 生也有一些作用,但缺少互动,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缺少对人的第二信号系统的训练,久而久之,形成了对文学作品兴趣阙如的问题,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要差。
另外,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当中的应用,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随着电脑的普及,孩子们渐渐习惯于电脑打字。上海曾对11所中学319名初高中学生的写字进 行了一次调查,结果近九成中学生表示自己写字难看,有的孩子说:“我不想成为书法家,写字过得去就可以了,以后电脑普及了,谁还用笔写东西。”这时候,谁 还记得当年吕叔湘先生特别提出过联系写字的重要性呢?其实,语文课的内容,除了表达某个时间、人物、情节外,往往有深刻的内涵,有些内容要经过老师的点 拨,细细体会,不是用几张图画或卡通就能理解透彻的,这时运用信息技术就限制了学生的思考力,而现在还有一些网站,教学生补费脑子就写作文,这对学生危害 很大,不但补能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而且破坏他们的写作能力,这不是培养人才,而是培养懒汉。
三、“互联网+”时代如何“生成”语文课堂。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问题,提出要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相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这里语文素养内涵即“字词 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然要着眼于以上几个方面,但只要学生有任何一方面的不是,就会把他它纳 入“缺乏语文素养”的范畴。在实践中,又有许多表现,即把许多非语文的东西纳入语文教学的范畴,可见语文教学承担着无法承担的重任。事实上,语文课的学习不能代替其他课的学习,“什么知识都可以通过语文来学习”的观念是错误的。
那么,“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师如何“生成”语文课堂?
(一)、课前有效预习。
教师在课前按照不同的学生布置说话的题目,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观察、思考、体验,做好说话准备。避免学生说话时产生慌张、畏惧心理。
首先,这些题目学生可以从网络上获取答案,但是,一定要鼓励学生对从网络上搜集来的答案进行必要的加工、整合。其次,说话时,教师要尽量创造宽松、平等、和谐的说话氛围。让不同层面的学生能感受到“我能行”。
第二,教师要特别重视害怕在众人面前说话的学生,一般是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他们说话时教师和说话能力强的学生都要以信任的目光鼓励他们,“你能行”。
第三,说话能力强的学生,教师要要求他们按照题目,说得生动、鲜明有条理。只要坚持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一定会有明显的提高。
(二)、课上实现分层教学。
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析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层教学。然后,教师本着“面向全体、突出主题”的原则,采用“启发 式”、“情境式”、“探究问题式”等教学方式对不同层面的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目的是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上,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手段(flash动画、音乐、图画等),切记不能只停留在画面的新鲜好看,以视觉刺激学生眼球的层面,也不能只停留在欣赏美景音 乐的层面,教师在设计现代化教学手段与语文学科整合课时,也应该做到教师有效引导、适时点拨,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新问题为主,进行“点拨—创新”的课堂 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阅读能力的具体情况,设计出不同层面的学生教学方案,组织教学。例如,学生在学习同一篇课文时,“学困生”一般选择内容短小、浅显 的段落让他们自学,教师在旁辅导。设计“自主性”练习时,答案一般在原文中能准确找出,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训练一段时间后,再逐步加深,与“一般生”同 步走。阅读能力强的学生,选择难度稍微大的段落让他们自学,设计“自主性”练习时,重点放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上。
(三)、设置活动课、选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
21世纪是一个信息万变的时代,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没有办法教好学生的。考虑到现在整个社会都很重视信息产业的现状,许多报刊、杂志以及电视节目上都有报导,而且学生很想了解计算机发展的一些最新动态,了解一些网络知识,了解一些新的软件。
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每周让学生推选一位“文学小博士”,让其搜集本周的社会新态,结合语文课本的相关知识,讲讲自己的心得、体会,同大家一同分享信息技 术与语文学科有机整合的快乐。这样不仅激发起学生学习文本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全班同学一同了解身边的社会发展动态,“与时俱进”便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真 正落实到实处,促进学生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效提高。
第五篇:“互联网+”时代下的古诗词教学
陈宏斌 笔者认为,从古诗词的文本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可以将新媒体技术与古诗词教学加以整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灵动的多媒体设备为载体,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用直观形象代替笼统概括,操作简单而不失认知的高度 古诗词语言简练含蓄,意蕴深远,用法也富于变化,现在的学生由于知识面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有时会对古诗词中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十分陌生。教师此时应该给学生一把梯子,增加学生认知的高度。新媒体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于一身,使教学内容由抽象的文字变成直观的图片或者音视频文件,这样教师能比较轻松,学生又能更加形象直观地认识到诗词中的事物,大大提升了理解词语的效率。第八届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大赛特等奖获得者罗才军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通过课件出示唐朝安史
陈宏斌 笔者认为,从古诗词的文本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可以将新媒体技术与古诗词教学加以整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灵动的多媒体设备为载体,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