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化教学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电化教学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大放异彩
河间市果子洼中学
齐金芳
关键词:教学情景 电化教学媒体
语文课堂教学
能力
摘要:传统的教学媒体,如语言、文字、图片、实物、模型等,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使学生对事物感知的深度和广度受到限制。而电化教学是用最现代化的手段和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带到现代化科技中,使学生易接受生活,易接受新时代,易接受新观点。电化教学媒体以其具有声感、色感、行感、动感的独特功能,在教学中起到传统教学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即多媒体,会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越来越精彩。
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它,摆正它在初中教学中的位置,只有科学合理的应用,才能有效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我们学习语言的终极目的,就是能在交际交往中灵活的运用,以往我们学习语文,只是接触书本和各种书面材料,接触口语的机会较少,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口语表达能力较差的问题。本来很简单明了的事,让学生说出来,往往辞不达意,绕很大的圈子也不能说清楚、说明白。再加上初中学生特别反感单纯的说教和枯燥的听说,因而初中语文教师往往为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而感到头疼。多媒体教学手段为改善这一状况提供了最佳方案。它的图文、声像等多种媒体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了身临其境的言 语交际情景,能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加强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例如,在学习戏剧单元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脑资料中的视频资料,通过编辑剪切,制成电脑课件。上课时,课堂变得有声有色、生动有趣,所有学生都被吸引住。欣赏过后,把电脑课件中的对话内容去掉,只留下背景音乐,然后播放,让学生结合故事内容配音,自由发挥个人的想象,结果孩子们都被故事内容感染,表演起来,配音动作惟妙惟肖,表情达意,准确生动。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了知识,更值得欣然的是找到了一条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有效途径。
农村中学传统的语文教学工具是粉笔,传统的教学流程是从书本到黑板,由于受板面的影响,许多重要的内容不能在黑板上呈现,师生互动效果不太显著,学生容易疲劳,思维常常停滞。
多媒体技术可以全面展示所学课文的重点内容。如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的精点段落,像七年级下册《海燕》一文的第1、第8自然段等。可以通过多媒体把这两段落的内容显示在大屏幕上,对于其中“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等等这样生动优美的句子及段落的重点、要点内容,可以进行闪烁、下划线、改变色彩或字形等动画设置,若有必要还可配上朗读。这样,鲜明的表象与语言文字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双向联系,学生非常乐意面对屏幕字 斟句酌,有针对性地对文段重点进行积极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严密性和听说能力。
二、利用电教媒体指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对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来说尤为重要,电教媒体为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提供了方便条件。例如学生自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自学创造条件。学生选择教育网上优秀课件时,要注意注重大容量的材料积累和内容的丰富性。目的是锻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进而体会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果是自制课件要充分利用声、乐、图象等多媒体素材,通过有机地结合,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便于理解、体会文章主旨的声光电背景,融德育、智育、美育和计算机应用于一体,使学生在进行文化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同时,还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学习了计算机的应用,体会了新的学习模式和新科技条件下的新的学习方式。
利用多媒体教学时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起一个主导作用,对内容的理解主要由学生结合课件提供的信息去独立分析解决。如,我在教学《春夜喜雨》这首古诗时,就采用了引导学生自学的教学方式。随着教师导入课文,同学们打开相关课件《〈春夜喜雨〉赏析》,在悠扬的音乐中,画面展现,配乐诗朗诵在耳边回响。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指导自 学式”的教学活动,学生普遍认为有老师的指导便于把握要点,同时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锻炼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往往会根据教学需要安排相应的拓展练习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传统教学中,受条件限制我们往往不能把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但如果我们运用多媒体就可以做到这一点。例如,学习了《苏州园林》一课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设计一幅“学校花园图”,同学们的设计各具匠心,我选取其中的多幅作品,通过实物展示台一一展示,他们边欣赏、边品评,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其他的笔头练习都可以用实物展示台来展示。
运用多媒体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助于我们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作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应站在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用自己的智慧让多媒体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
三、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兴趣和灵感。这充分说明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电化教学媒体采用图形、图象、文体、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以形象的、有趣的、可听的、可视的动感内容,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鲁彦的《听潮》这篇课文时,利用多煤体视频资料,让学生欣赏钱塘江潮起潮落的壮观景象,滚滚的潮水呼啸着、奔腾着、震耳欲聋、势不可挡,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大屏幕犹如一道“魔墙”,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把钱塘江再现在眼前,使全体学生仿佛置身于江边,他们的视觉、听觉、思维全被调动起来,很快领悟了潮起时的那种伟大、雄壮的美和作者炉火纯青的语言之美。多媒体这种如临其境,动感十足的声像效果,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多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和变化性,因而它能极大限度地营造教学情境、激活课堂气氛。例如《周庄水韵》、《苏州园林》、《游恒山记》等写景抒情或介绍景物的课文,文中所描绘或介绍的地方是我们大多数孩子未曾见识过的,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在互联网上搜集这些地方的相关图片,并把它们制成CAI视听课件。对于《骆驼寻宝记》、《犟龟》这样的童话,我们还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制作动画课件,上课时运用多媒体播放出来。
这些优美诗意的画境、趣味盎然的情境带给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上的享受是传统教学所无法企及的,学生可谓百看不厌,百听不倦。在欣赏的同时,老师应相机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文章语言的精妙。他们的朗读能力、欣赏能力就会在这边听边看边读的多媒体教学课堂中不断提高。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时,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多角度地拨动学生的心弦,全方位地调动学生感官,多渠道地输入大量信息,激发兴趣,促进思维。但是,我们不能为了片面追求直观而忽视了学生思维跳跃的特点。我们应该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遵循用简不用繁的原则,在备课时认真思考什么时候用多媒体,怎么用,达到什么目的。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它,摆正它在初中教学中的位置,只有科学合理的应用,才能有效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语文课程标准》、《河北教育》等
第二篇:电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电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在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中,电化教学已经成为了最重要的辅助手段,它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看、去想、去问、去探索;它直观、形象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它突破时空的特点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对实现语文教学过程的立体化、最优化、最终“活”化具有显著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敏锐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是中学语文教学要实现的课程标准之一。而实施语文电教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达到上述目标的重要手段。审美教育具有形象化的育人功能,它通过人对美的感受,引起感情的激荡和共鸣,使人在愉悦中受到教育。审美教育需要形象化的、直观感性的教育手段,电教教学正好具备了这样的特长。
关键词:语文;电化教学;审美教育
在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中,电化教学手段已经成为了最重要的辅助手段,它可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看、去想、去问、去探索;它直观、形象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它突破时空的特点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对实现语文教学过程的立体化、最优化、最终“活”化具有显著作用。
语文不同于理化课程,它是重感情的,必须用心去体会。语文不是几个生硬的方块字,而是非常美丽的形象组合,其审美性能够唤起学生的美感,使其感受到优美的或壮丽的自然景观美、绚丽多彩的社会美、璀璨的艺术美。但要欣赏到这些美必须要依赖健康高尚的审美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敏锐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是中学语文教学要实现的课程标准之一。而实施语文电教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达到上述目标的重要手段。审美教育是最具有形象化的育人功能,它通过人对美的感受,引起感情的激荡和共鸣,使人在愉悦中受到教育。审美教育需要形象化的、直观感性的教育手段,电教教学正好具备了这样的特长。
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的前提条件是首先得有美可审。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系统的美学工程,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及观念,蕴涵着极其丰富、广泛、深刻的美学内容,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电教教学的特长,利用这一手段完美展示和挖掘教材中深蕴的美学因素,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奠下审美的基础。
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我非常注意根据课文不同的文体特征选用不同的电教媒体进行组合,力求达到最佳效果,我在实践中发现,讲授记叙文,散文,戏剧,诗歌单元适合运用录像带;VCD,图片相结合,创设一定的情境,运用声音,图象结合,将抽象的文字演化为形象可感的画面,音乐,朗诵,使学生直观地感受所要接触的文字信息,从而享受到文学艺术的美,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
在教《春》这篇课文时,我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课件,请学生欣赏“绘春”中的五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及迎春图。多媒体教学中形象生动的动画,严谨准确的授课和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习内容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图文并茂、栩栩如生,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变成了始终保持高度学习兴趣的主动参与者。课堂上,学生自行操作计算机,依次调出光盘中各种信息,眼睛看着显示屏,耳朵听着朗读、回答以及音乐,实现了信息表达的综合和人机“对话”,教学个性化得以实现,学生耳目一新、感受深刻,并从中得到美的熏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这样的教学,学生怎么会不理解课文,怎么会不爱上语文课呢?
电教媒体能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生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可以在形象的大小、远近、虚实、快慢、动静、抽象与具体之间实现转换,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再现教学的全貌,从而激发兴趣,启发思维,把学生主体的思维兴奋点激发出来,为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提供
前提。
在教授《沁园春·雪》一课中我使用了精彩的电教手段突出了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我把词中描绘的祖国壮丽山河的自然美利用电教手段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然后让学生听录音朗读课文,边听边看电教图像,使他们在听觉、视觉方面尽情地感受美、追求美、从而创造美。同时,通过对这首词中美的欣赏、理解,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壮丽河山更加热爱和向往,在不知不觉中他们的审美能力就得到了提高。此外,运用电教教学不但使学生得到视觉、听觉方面美的感受,而且在电教过程中,辅之以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可供浏览的电子产品和搜索资料,让同学们接触到更多的古典诗词中咏雪之作中的美,加强了审美体验,使他们已获得的审美能力得到巩固。
学生沐浴在美的环境中,他们的精神世界就十分愉悦。中学语文教材是装满美的宝库,如何引导学生进入宝库去感受美、创造美,电教有其优越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不仅可以把课文教材中的各种美的因素直观地再现出来,而且往往比课文的描述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加上电化教学特有的构图美、色彩美、音乐美等因素,不仅可以使学生辨别出客观事物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同时也使他们对美的事物产生学习、领会、把握的兴趣,同时也陶冶了他们的审美情操。
中学语文教材中描写的正面人物及作品的主人公,也体现着作者的美学理想,具有很大的审美价值。教师要适时利用电教手段引导学生善于分析、了解人物的美,不但能欣赏人物的外形美,更能领略其内心美。在运用电教手段对人物的美进行分析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白毛女》选场第二课时,将教材中塑造的杨白劳及喜儿的人物美的内容全部,用电教手段以课件形式上传校园网,让同学观看课件时通过网络发表对主人公人物美的看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选择典型的关于喜儿的戏剧场景和经典音乐唱段进行播放,让大家讨论分析,交流分析结果和心得,使同学们领略到剧中喜儿作为主人公人物美丽的外表,更深刻地感受到她美好善良的心灵,正是这个外在美和内在美相结合的人物,给予了人们愉快、振奋和教益。这样,使用电教教学,在对人物美的分析讨论中受到美的熏陶,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
电教媒体介入语文课堂教学中,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帮助教师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美感、兴趣与创造力。教材中江河湖海、日月星辰和春夏秋冬的美及色彩的美、园林的美、建筑的美、服饰的美、情操的美、情感的美、形象的美、行为的美等美育内容,在教学时自然而然地“移”到学生心坎上,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美的熏陶感染,达到了“融美于心灵”的目的。让他们的心灵受到感动,得到感化,达到净化。
将美育融于语文电教教学中,可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培养、造就具有追求美、鉴赏美、创造美的一代新人。
但是在多媒体课件广泛运用于教学的同时,一些多媒体教学的误区也随之产生:首先,多媒体的运用取代了语文个性化教学。众所周知,语文教学不单是认知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活动。语文课的特质要求语文教师用优美的语言,通过生动富于魅力的朗读,去诱发课文中的美,去感受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以诗人般的激情,创设课堂的美的氛围,同时将自己感受到的美去感染学生,并通过师生的思维互动,碰撞出心灵的火花。而这一切,多媒体课件是难以取代的。但是,目前大多数语文课,由于多媒体技术的介入,语文教师注意的是多媒体的操作和教学内容的演示,学生眼睛盯的是多媒体的演示屏幕。在这样的被多媒体“统治”了的课堂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已“目中无人”,人性化的师生人际情感交流已被冷冰冰的“人机交流”所取代,哪里还谈得上语文个性化教学? 其次,多媒体的滥用与误用,直接导致了语文课教学诗意的苍白。在中小学教学中,数学、物理、化学等属于认知学科,认知学科很多情况上问题是确定的,结果是唯一的,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在这一点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问题形象、直观,重点难点突出,收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语文不同,它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我们知道,文学语言就不同于其他语言,它具有含蓄性、情感性、隐喻性、象征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特点。因而采用多媒体的直观视觉形象是难以传达文学语言的内涵的。
因此,在多媒体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韵味是网络或一个课件难以演绎的,绝不能以生动的图像和音乐来替代学生自己对语言的领悟。教师不能过于依赖以声像功能为主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而应该让师生之间面对面的共同研读与欣赏,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准确和意蕴丰富等,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们必须对多媒体辅助于课堂教学有理性的认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多媒体则为中介,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具体的课堂内容选用适当的多媒体技术,让它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真正做到“教育创新,与时俱进”。
第三篇: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试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大多数课文都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优美的环境景物描写等内容,有利于教师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视觉、听觉形象,成为学生认识和了解客观世界,它的广泛运用,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高昂的情趣中学到知识,锻炼思维,开发智力,推动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关健词:
多媒体语文教学兴趣
电化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展望未来,运用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总趋势。尤其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大多数课文都具有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优美的环境景物描写等内容,有利于教师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视觉、听觉形象,成为学生认识和了解客观世界,它的广泛运用,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让兴趣点然学生学习激情。
兴趣是活动中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是主动、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怎样才能激发的兴趣呢?实践表明:能牵动情感的事往往能引起兴趣。而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课堂中,恰当地使用多媒休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
教材中,许多课文是中外名家的名篇,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这些作品时,通过不同的形象的感染,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爱的启迪呢?这就要运用多媒体,激发情感,并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因为从审美心理来说,情感是最活跃的因素,它既广泛地渗透在其它心理因素之中,又是感知与想象、理解的中介,即审美的感知由于情感的推动而进入想像,趋向理解。简单地说,感情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作用,而多媒体对于提供具体的形象和激发情感有着显著作用。
二、多媒体教学在古、今散文教学中霞光四射。
中学语文课本所选散文都是韵味隽永,语言清丽的作品,本身已独具吸引力,而课堂上给学生播放的又是由名家朗诵的配乐录音,所选画面都是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这样,由于文章有了一个良好的传播再现媒体,使其内容与形式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这样就勾起了学生自己也要配画、配乐为之朗读的欲望,如在教《爱莲说》时,伴放悠扬典雅的古筝曲《出水莲》,在教《送元二使安西》时,伴放沉郁缠绵的二胡曲《阳关三叠》,让学生沉浸在作品的意境中,引起感情共鸣,进而达到理解的目的。
朱自清的《春》等写景抒情散文,作者借助对景物的细腻描写来表情达意,抒发内心感受。如果能置身于作家所描写的或清新淡雅或激昂飞越等景色中,也就进入作家的感情世界,所以在教学时,我就选用《春》的散文TV在课堂上放给学生们看。此时,学生已从画面、音乐中得到视听的双重享受,并从中领悟到作家的情感。不但景美,能“以景显情”,同时声音也美,用古铮伴奏的中国名
曲,更使这些画面充满诗情画意。学生在理解作家情感的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古、今散文的朗诵借助录音、录相进行探索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文学素养教育,古典文学鉴赏教育的一个大胆尝试,也为电化教学拓宽路子。
三、多媒体在古文及历史著作教学中的异彩。
在古诗文教学中通过使用电教媒体能使学生深入课文再现情景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如学习魏学伊的《核舟记》时,学生对核桃上所刻景物和人物的关系难以弄清,影响了对课文的理解,如果在投影上投影几张从不同角度绘制的《核舟图》,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教授节选自长篇历史小说的文章时,为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历史再现,我就大胆地截取加工影碟制成课件。如在讲授《出师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找来影碟进行截取截剪,使学生兴趣大增,从而因势利导,提高学生对文章思想内涵的领悟能力,收到极好的效益。
四、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大放光芒。
在作文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的综合运用,让学生仔细聆听声情并茂的音响,认真观看栩栩如生的画面,反复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形成丰富、新颖、多面、立体、强烈的视觉、感觉、听觉印象,产生优美、激动、振奋、愉快等感受,改变了传统作文教学单纯文字组合模式,使直观、形象、生动的声、像进驻头脑,从而优化作文教学过程,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我将电教媒体引入了课堂,充分发挥电教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据不完全调查,有40%的学生对待作文的心境是消极的,视写作为苦差事,他们怕作文、厌作文,因而不想作文。而借助电教进行作文教学有助于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而利用电教媒体,能够突破时空限制,把人、事、物、景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身临其境之实践机会,弥补了学生生活实际和体验方面的缺陷。这正符合学生形象思维特征,符合好奇和富有想象力及思维以直观形象物为出发点的智力发展特点。这样,给学生以实在的各种感觉形象思维的材料,既能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又为学生重组和深化理解生活提供了广阔的思路,使学生思路开阔,扫除了“写什么”的为难问题,又有了怎么写的模仿标本,自然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比如放一段风景片段,让学生仔细观察、体味,然后写一篇以景物描写为主的散文,以锻炼、提高学生“描写”方式的运用能力;放一段小故事片段,让学生仔细观摩、思考,然后写一篇记叙文或小说,以提高学生对“叙述”表达方式的运用能力;放一段时事新闻录像,让学生深入分析,然后写一篇有针对性的议论文,以提高他们对“议论”表达方式的运用能力;放一则广告录像,让学生分析其优劣,熟悉广告词的写作;放一场演讲会的录像,让学生了解演讲稿的写作方法„„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再加以必要的引导,告诉学生像看录像一样观察、思考周围的景、物、人、事等,并把它们记录下来,形成文字材料,不就是一篇篇内容充实的作文吗?利用多媒体实现了动机的转移,让学生由对看录像、看幻灯的兴趣、动机,转移到写作的兴趣、动机上来,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多媒体在导读及复习课中的有效应用
在上导读课时,利用幻灯、投影的图象,来帮助学生思维理解文字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如在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课时,把有关课文内容的幻灯片连续放出,让学生按图片内容划分段落层次,针对图片内容复述课文。这样,在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分析能力。又如,在讲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时,把徐特立、刘少奇、雷锋、拜伦、贝多芬、巴尔扎克等古今中外的名言,投放在投影仪上,引进课题。据此,让学生广开思路,举出自己知道的在困境中出现的人才。为了发展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让学生把知识学活学透,我利用投影来上好每一节课。再如,在复习小说单元时,我就将《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等几篇小说,从小说的要素、塑造人物的方法以及采用此方法的作用通过投影仪打到屏幕上,进行逐一比较,取得了既省时省力,又巩固了所学知识的完美效果。总之,多媒体技术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新鲜血液,改变了“教师加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高昂的情趣中学到知识,锻炼思维,开发智力,推动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现代教育教学论》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多媒休智能教学研究与设计》
第四篇:电化教学在语文课中的应用
电化教学在语文课中的应用 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农村小学电化教学也慢慢走进了农村小学的课堂,这对农村教育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不仅开阔了孩子们视野,也为农村教师教学注入新鲜血液。电化教学在语文课中的应用在当前学校教育中,运用的教学媒体多种多样,简单点的有录音机、幻灯机等,而现在多数学校都配有多媒体教室。这些教学媒体既是教师的辅助工具,又是学生的认知工具,虽功能有异有同,但都是为教学服务的,而最终达成教学目标。结合本人教学实践以及在外听课中的一点感悟,再此谈谈我的一点肤浅之见。
一、气氛渲染,产生共鸣我们学校还没有多媒体教室,所以在上某些情感性足的课文,觉得用上录音机,感觉也很不错。例如《小音乐家扬科》(浙教版第十册)有一个片段说的是扬科从小很爱音乐,无论走到哪里,他总能听到乐声。我特地选了斯特劳斯的《春天的歌》,在动听的音乐声中,我让学生闭眼去体会大自然的一切响声,配上和弦的旋律,于是那田野里风儿“呼呼”作响声,小鸟“叽叽喳喳”叫声,青蛙“呱呱”声等等也就应运而生了。接着我又抛出一个话题:那森林里“噢咦”!“噢咦”!又是扬科听到的什么声响呢?(这是课文的一个空白点),学生思绪顿时一泻千里,联想翩翩。最后我又一次播放出音乐,让学生美美地朗读这一段,从学生的表情中,不难发现他们也陶醉在这音乐声中了。由此,使用录音机使学生很快地达到了我事先想的教学效果,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教学手段之一。
二、情景再现,激发兴趣多媒体有丰富多彩的视听和动画效果,可以增强教学直观性和生动性。一些优美的画面能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极易唤醒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的兴趣。如我在听一位老师上《荷花》 一文时,问学生见过荷花吗?大部分学生都说没亲眼见过,随后这位教师就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出一幅动态的荷花图,在学生的阵阵赞叹声中,那“碧绿的”、“挨挨挤挤”、“大圆盘”的形象在学生心中自然而然涌现出来。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解说中,再次让学生感受到荷花的静态美,使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事物。
三、开阔视野,激发创造潜力。每个学生都可以而且应该发展创造力,并在创造活动中体味到成功的喜悦。教师通过教育使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创造性的活动,这是教育成功的标志。如果我们培养的孩子要能在将来挤身于社会,现在一定要让孩子成为思维活跃敏捷、想象丰富、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电教媒体能激发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潜力的开发。我记忆犹新的是教《惊弓之鸟》一课,学生对更赢只拉弓不射箭就把大雁射下来感到不理解。于是我设计了一幅抽拉活动片,并在我们学校江老师的帮助下找到了有关“拉弓声和大雁嘶鸣声”的磁带。教学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演示投影片并播出配音,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对雁落的情况进行了合情合理的创造性推测。得出:更赢听到大雁叫声悲惨,判断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于是就拉弓振声,受伤的大雁听到拉弓声后振翅速飞,伤口裂开后摔落在地上。通过声像并茂的电教演示难点突破了。电化教学焕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使他们领略
到了一种最高层次的愉快——创造的愉快。
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生活条件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在他们个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而来的。在课堂中,恰到好处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今年3月份,我在听一位老师上《我爱绿叶》这篇课文,课伊始,老师便出示绿叶图片,配乐朗诵,导课。这里给予多媒体具有视、听及一身的效果,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导课,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使学生很快产生对绿叶的敬意,便迫切地想知道下文。随着学生在情感上对绿叶产生爱的升华时,老师又出示了一组组照片,那是一幅幅被人们砍伐掉的只剩下一桩树根,那被浓烟染黑了天空的烟囱,那排放的污水使得不能成活的庄稼……触目惊心,老师用沉重地话语问道:“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他们留给人类的又是什么?”“一片望不到边的沙漠。”“一颗失望的心。”……瞧,多美的答案呀!在同学们情绪高涨、义愤填膺时,老师又问“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我们应该力所能及地做些什么呢?”于是一个个实际行动(如植树、搞宣传等)便动态生成,学生不仅在思想上,更重要的是在实际行动中得到深深地教育。总之,电教媒体介入教学中,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帮助教师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美感、兴趣与创造力。
第五篇:电化教学在语文课中的应用
电化教学在语文课中的应用
二街小学
李
金
在当前学校教育中,运用的教学媒体多种多样,简单点的有录音机、幻灯机等,而现在多数学校都配有多媒体教室。这些教学媒体既是教师的辅助工具,又是学生的认知工具,虽功能有异有同,但都是为教学服务的,而最终达成教学目标。结合本人教学实践以及在外听课中的一点感悟,再此谈谈我的一点肤浅之见。
一、渲染气氛,情感共鸣
我们学校还没有多媒体教室,所以在上某些情感性足的课文,觉得用上录音机,感觉也很不错。例如《小音乐家扬科》(浙教版第十册)有一个片段说的是扬科从小很爱音乐,无论走到哪里,他总能听到乐声。我特地选了斯特劳斯的《春天的歌》,在动听的音乐声中,我让学生闭眼去体会大自然(科学)的一切响声,配上和弦的旋律,于是那田野里风儿“呼呼”作响声,小鸟“叽叽喳喳”叫声,青蛙“呱呱”声等等也就应运而生了。接着我又抛出一个话题:那森林里“噢咦”!“噢咦”!又是扬科听到的什么声响呢?(这是课文的一个空白点),学生思绪顿时一泻千里,联想翩翩。最后我又一次播放出音乐,让学生美美地朗读这一段,从学生的表情中,不难发现他们也陶醉在这音乐声中了。
由此,使用录音机使学生很快地达到了我事先想的教学效果,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教学手段之一。
二、再现情景,激发兴趣
多媒体有丰富多彩的视听和动画效果,可以增强教学直观性和生动性。一些优美的画面能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极易唤醒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的兴趣。如我在听一位老师上《荷花》(浙教版第六册)一文时,问学生见过荷花吗?大部分学生都说没亲眼见过,随后这位教师就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出一幅动态的荷花图,在学生的阵阵赞叹声中,那“碧绿的”、“挨挨挤挤”、“大圆盘”的形象在学生心中自然(科学)而然涌现出来。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解说中,再次让学生感受到荷花的静态美,使学生热爱大自然(科学)、热爱美好事物。
三、拓宽视野,开发创造潜力
每个学生都可以而且应该发展创造力,并在创造活动中体味到成功的喜悦。教师通过教育使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创造性的活动,这是教育成功的标志。如果我们培养的孩子要能在将来挤身于社会,现在一定要让孩子成为思维活跃敏捷、想象丰富、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电教媒体能激发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潜力的开发。
我记忆犹新的是教《惊弓之鸟》一课,学生对更赢只拉弓不射箭就把大雁射下来感到不理解。于是我设计了一幅抽拉活动片,并在我们学校江老师的帮助下找到了有关“拉弓声和大雁嘶鸣声”的磁带。教学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演示投影片并播出配音,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对雁落的情况进行了合情合理的创造性推测。得出:更赢听到大雁叫声悲惨,判断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于是就拉弓振声,受伤的大雁听到拉弓声后振翅速飞,伤口裂开后摔落在地上。通过声像并茂的电教演示难点突破了。电化教学焕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使他们领略到了一种最高层次的愉快——创造的愉快。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生活条件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在他们个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而来的。在课堂中,恰到好处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今年3月份,我在同弓小学听一位老师上《我爱绿叶》这篇课文,课伊始,老师便出示绿叶图片,配乐朗诵,导课。这里给予多媒体具有视、听及一身的效果,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导课,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使学生很快产生对绿叶的敬意,便迫切地想知道下文。随着学生在情感上对绿叶产生爱的升华时,老师又出示了一组组照片,那是一幅幅被人们砍伐掉的只剩下一桩树根,那被浓烟染黑了天空的烟囱,那排放的污水使得不能成活的庄稼„„触目惊心,老师用沉重地话语问道:“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他们留给人类的又是什么?”“一片望不到边的沙漠。”“一颗失望的心。”„„瞧,多美的答案呀!在同学们情绪高涨、义愤填膺时,老师又问“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我们应该力所能及地做些什么呢?”于是一个个实际行动(如植树、搞宣传等)便动态生成,学生不仅在思想上,更重要的是在实际行动中得到深深地教育。总之,电教媒体介入教学中,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帮助教师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美感、兴趣与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