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陕西省长安一中2012届高三第十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5 05:06: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陕西陕西省长安一中2012届高三第十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陕西陕西省长安一中2012届高三第十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第一篇:陕西陕西省长安一中2012届高三第十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长安一中高2012届高三第十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须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本试题卷指定的位置上。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共45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中国古代文学,素有“以悲为美”,亦即表现忧患心理的悠久传统。从《诗经》里的“变风”、“变雅”起,历经“盖自怨生”的《离骚》、“慷慨有余哀”的汉魏六朝诗歌,直到那忧思宛转的晚唐诗,所贯穿的基本感情脉络之一,便是那一股对于爱情、对于个人身世、国家前途、无常人生的忧患情绪。普遍而深广的忧患情绪,孕育和造就了无数的诗人。优秀和杰出的诗人,又按照“美”的规律,艺术化地表现出这种人人心中常有而口却难以尽言的忧患情绪:这就构成了一部古代文学史的基本事实。不过,比较起来,唐宋词中所充溢的忧患情绪,却似乎显得格外浓厚与深细。纳兰性德说过:“诗亡词乃盛,比兴此焉托。往往欢娱工,不及忧患作。”(《饮水诗•填词》)这就揭示了“词”与“忧患(心理)”间的密切关系。而李后主的这两句词:“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子夜歌》)更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唐宋词人,正是一大群对于忧患情绪具有特殊敏感的“多愁善感”者。他们既承受着前代文学中积淀本已十分丰厚的忧患心理的精神负担,又“吸收”了本朝社会新“释放”出来的忧患心理的精神势能,于是便形成了唐宋词特别喜欢抒写“苦闷”与“伤感”的另一种内容特色——且不去说那些身世坎坷、性格脆弱的词人们;即连身逢“太平盛世”的词人如晏殊、宋祁,当他们面对良辰美景、手捧金尊玉钟时,不也轻吐了“无可奈何花落去”、“浮生常恨欢娱少”的喟叹?而那位号称“豪放”词人的苏轼,一曲“大江东去”的高歌刚刚唱到大半,其“尾声”却又立时回旋起“人间如梦”的哀音……这都足够说明,忧患情绪简直如同一个幽灵那样,老在唐宋词坛上徘徊踯躅,又像一个巨大的阴影那样,时时笼罩在词人的心头。王国维说李后主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又说晏殊、冯延巳词有“忧生”、“忧世”之意(《人间词话》),这些话实际上都触及了唐宋词特别擅长于表现忧患心理的“本源”问题。

唐宋词人何来这么深浓的忧患心理呢?这除开文学本身的继承性原因(即承受了前代文学“以悲为美”的传统)之外,还得从唐(主要指晚唐五代)宋时期的社会境况中去寻找根由。前已说过,中国的封建社会在越过了盛唐这一顶点之后,已经开始向其“中老年”迈开了缓慢前进的步子。“成熟”本就孕育着“老化”,而“迟暮”则又加深了危机。所以,尽管盛唐之后还有北宋的再度“盛时”,但比较起来,两宋毕竟是一个国力大不如昔、积弱积贫相当严重的社会,故而它那“内里”的种种社会弊病就不由得会一齐暴露出来。而士大夫文人又一向是社会诸阶层中最为敏感的阶层,他们具有“多愁”、“善感”和“深思”的心理气质。所以正像人体有病常会通过肝肾与声息脉搏反映出来一样,唐宋社会所产生或潜伏着的矛盾与危机,也极易在作为“国之肝肾”的士大夫文人和作为“国之声息”的文学创作(以上比喻是近人金一在其《心声》一文中提出的)那里,得到敏锐的反映。因此,词在初期虽常诞生于享乐的环境(如歌宴酒席)之中,然而竟连它也逃脱不了作者心头忧患情绪的笼罩,会变得“乐极生悲”起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文学,素有“以悲为美”、表现忧患心理的悠久传统,尤其是唐宋词中所表现的忧患情绪,似乎显得格外浓厚与深细。

B.对于爱情、个人身世、国家前途、无常人生的忧患情绪,是贯穿《诗经》、《离骚》、汉魏六朝诗歌、晚唐诗歌的感情脉络之一。C.《诗经》里的“变风”、“变雅”,汉魏六朝诗歌的“慷慨有余哀”,晚唐诗歌的“忧思宛转”等,都是古代诗人忧患心理的表现。

D.普遍而深广的忧患情绪,是孕育和造就诗人的唯一社会心理基础;优秀的诗人,总是按照“美”的规律,表现常人难以言尽的忧患情绪。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作者通过引述纳兰性德的《饮水诗•填词》、李后主的《子夜歌》,意在表明诗词与忧患心理的密切关系,唐宋词人是多愁善感者。

B.作者认为唐宋词人既承受着前代文学中丰厚的忧患心理精神,又接受了本朝社会新的忧患意识的影响,于是便特别喜欢抒写“苦闷”“伤感”。

C.忧患情绪如同一个幽灵,在唐宋词坛上徘徊踯躅,又像一个巨大的阴影那样,时时笼罩在词人的心头,就连试图摆脱它的苏轼也难免伤感与叹息。

D.作者认为清代学者王国维的研究已经触及到了唐宋诗词忧患精神的“本源”,如李后主以“血”写词,晏殊、冯延巳则表现出“忧生”、“忧世”之意。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代文学的忧患心理精神积淀、唐宋社会生活的矛盾、文人士大夫的敏感心理等,是唐宋词具有浓郁忧患意识的三大主要原因。

B.从主观上看,唐宋词的忧患精神,是由于士大夫文人是社会诸阶层中最为敏感的人士,他们具有“多愁”、“善感”和“深思”的心理气质。C.唐宋社会产生或潜伏着许多矛盾和危机,这些矛盾和危机是唐宋诗词里的忧患精神的社会土壤,它们往往触发文人对社会生活的忧思。

D.初期的词,因为诞生于歌宴酒席等享乐的环境之中,所以常常会“乐极生悲”,经常是歌宴的欢乐,引发词人心头的“苦闷”与“忧患”。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于仲文,字次武,髫龀就学,耽阅不倦。及长,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起家为赵王属,.寻迁安固太守。

高祖为丞相,尉迥作乱,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复使人诱致仲文,仲文拒之。迥怒其不同己,遣仪同宇文威攻之。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以功授开府。迥又遣其将宇文胄渡石济,宇文威、邹绍自白马,二道俱进,复攻仲文。仲文自度不能支,弃妻子,将六十余骑,开城西门,溃围而遁。为贼所追,且战且行,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迥于是屠其三子一女。高祖见之,引入卧内,为之下泣。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以讨檀让。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于是遣精兵左右翼击之,大败让军。檀让以余众屯城武,别将高士儒以万人屯永昌。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让谓仲文未能卒至,方槌牛享士。仲文知其怠,选精骑袭之,一日便至,遂拔.城武。迥将席毗罗,众十万,屯于沛县,将攻徐州。其妻子在金乡。仲文遣人诈为毗罗使者,谓金乡城主徐善净曰:“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谓为信然,皆喜。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善净望见仲文军且至,以为檀让,乃出迎谒。仲文执之,遂取金乡。毗罗恃众来薄官军,仲文背城结阵,去军数里,设伏于麻田中。两阵.才合,伏兵发,俱曳柴鼓噪,尘埃张天。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获檀让,槛送京师,河南悉平。毗罗匿荥阳人家,执斩之,传首阙下。勒石纪功,树于泗上。史臣曰:仲文博涉书记,以英略自诩,尉迥之乱,遂立功名。

(《隋书〃于仲文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髫龀就学,耽阅不倦 耽:沉迷 .B.仲文军次蓼堤,去梁郡七里 次:驻扎 .C.让谓仲文未能卒至 卒:突然 .D.毗罗恃众来薄官军 薄:轻视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于仲文“英略”的一组是(3分)

①仲文迎击,大破威众,斩首五百余级。②仲文仅而获免,达于京师。 ③让拥众数万,仲文以羸师挑战。 ④仲文诈移书州县曰:“大将军至,可多积粟。” ⑤仲文简精兵,伪建迥旗帜,倍道而进。⑥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仲文年轻时就胸怀大志,气度超凡。尉迥发动叛乱,并派人联合于仲文,但于仲文不为所动,予以拒绝。尉迥对此极为愤怒,派遣宇文威攻打。

B.于仲文受到贼兵两路合击,被迫率领六十多个骑兵突围而逃,而贼兵穷追不舍,十七八个骑兵为狙击贼兵而战死,最终只有于仲文一人死里逃生,到达京师。 C.《孙子•计》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于仲文可谓深谙其道,在城武一役中,他在贼兵将士一片松散之时,挑选精锐,火速出击,一举攻占了城武。

D.在平定尉迥之乱中,于仲文运筹帷幄,历经数战,最终生擒檀让,斩杀席毗罗。有鉴于此,朝廷为他刻石纪功,石碑立在泗水之滨。从此,于仲文功成名就。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让悉众来拒,仲文伪北,让军颇骄。(5分)

答:(2)毗罗军大溃,仲文乘之,贼皆投洙水而死,为之不流。(5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野 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8.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作品简析。(5分)

9.请对本诗三四两句进行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离骚》)(2)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3)潮平两岸阔。(《次北固山下》)(4)间关莺语花底滑,______________。(《琵琶行》)(5)金樽清酒斗十千。(《行路难》)(6),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乙 选考题(共25分)

请考生在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最动人的遗忘

鲁小莫

圣约翰先生是一位退休教师,62岁那年,他被原先的学校聘回去,主要做一些内务管理工作。

许多人对学校的做法有些疑虑:身强力壮的教师多得是,何必用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呢?但很快,人们的疑虑就打消了。圣约翰先生工作起来不比任何人差,他思维敏捷、口才极佳,书桌上总是有条不紊。经他保管的物品,打了标签,然后在记录本上做好标注。他常常提醒那些年轻人:“嗨,小伙子,上次借的书该还了。”他的记忆力也不错。

圣约翰先生每天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喝水,然后从公文包拿出一个小瓶子,倒出一把药,送进嘴里,仰起脖,用水送下。以前的老同事,都熟知他的这一习惯。可现在大家发现,他走进办公室后,常常先喝口水,然后给妻子打电话:“露娜,我的药忘在家里了,请帮我送过来。”

半小时后,露娜出现在办公室。她的表情有些愤怒,很不友好地把药递给他。他倒是不在意,看着妻子的脸,呵呵笑着说“谢谢”。露娜的面色有些蜡黄,头发也很干枯。看着他吃完药,露娜转身走了,也不跟其他同事打招呼。于是有人打趣他:“下次可别忘了带药哦。”

还有一次,圣约翰给露娜打电话时还阳光明媚,可刚放下电话不到10分钟,天空就乌云密布,片刻,“哗哗”下起雨来。圣约翰慌乱地看着窗外,不停地给家里打电话,却已无人接听。他慌忙打开壁柜取出一把伞,正要出门时,门却开了,露娜出现在办公室门口,浑身湿透。圣约翰像个做了错事的孩子一样,满脸羞愧地迎上去。露娜将药递给他的同时,几乎咆哮着说:“你这健忘鬼!”尽管露娜浑身湿透,但她仍像往常一样,看圣约翰把药吃下去之后才走。

露娜走后,圣约翰在窗前静静地站了很久。同事们都以为,他是在懊恼自己的健忘,心想下一次他一定不会再忘记带药。

可是下一次,圣约翰先生依然我行我素。以至于大家慢慢都习惯了:上班后半小时,露娜出现在办公室。

有人嘀咕,圣约翰真是老了。也有人说,露娜愤怒也是应该的,谁让他总是那么健忘。还有人说,圣约翰的健忘其实是露娜惯出来的毛病,她完全可以不来送药,因为他工作起来并不健忘嘛!

两年后,圣约翰先生辞职,那时候,他的健忘症似乎好了很多,露娜很少出现在办公室,偶尔出现,也不像两年前那样怒气冲冲,而是笑眯眯的,温和地跟大家打招呼。圣约翰先生拍着大家的肩膀,说着辞别的话,大家也嘱咐他:保重,别忘了按时吃药。他笑了,道出了“健忘”的原因。

原来,露娜在两年前患上严重的神经官能症:暴躁、易怒、自闭、厌世,甚至还自杀过两次。任凭他怎样精心照料、带她求医问药,都不见好转。无奈之下,他想出一个办法。

他找到校长,要求校长给他一份工作,打扫卫生或者做门卫都可以。鉴于他以前的表现,校长就让他做了一份内务管理工作。这样,他可以每天在离家以外的地方吃药。他有先天性心脏病和高血压,年轻时发作过几回,幸好有露娜的用心照顾才有惊无险。这么多年了,虽然他的病未再犯过,可一直是露娜的心事。他通过忘记带药的方式,让露娜走出家门,走在阳光下,利用她的爱,重新唤起她的责任心和对生命的热情。如今,露娜已经康复,他该回家和她一起安享晚年了。

圣约翰先生的话让大家一愣,继而他们紧紧握住他的手,那是一双多么苍老的手啊!如今,大家还常常看到,圣约翰先生和妻子一起在学校附近的小路上散步。那对相互搀扶、不离不弃的身影,多么像两片老到深秋的枫叶,周身都散发着迷人的光泽。

(选自《读者》2009年18期,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中同事的“打趣”“嘀咕”“嘱咐”“一愣”等行为,说明同事和圣约翰一直存在着误会。

B.文中多次交代露娜来给圣约翰送药并看他吃完药才离开的情节,这样安排不够简练,影响主题的表达。

C.文中运用了插叙方式,插叙的内容有:露娜深受严重的神经官能症的折磨;圣约翰上班时忘记带药重新唤起露娜的责任心和对生命的热爱等。

D.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为喻体的枫叶所散发“迷人的光泽”象征着圣约翰夫妇对爱情真谛的完美诠释。E.文中露娜从不跟同事打招呼到笑眯眯的,温和地跟大家打招呼,说明了露娜的病情已经好转,直至痊愈。

(2)文章的开头,作者这样写到“他的记忆力也不错”,该句在行文结构上有何作用?(6分)

(3)请结合全文概括圣约翰这一人物形象,并作简要分析。(6分)

(4)本文以“最动人的遗忘”为标题,请结合作品谈谈它好在哪里?(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说书人”史航

一把折扇、一个白瓷水杯,整整两个半小时,史航一个人“唱念做打”,面对这一屋屏息聆听的人,说得嘴角泛起白沫都毫不自知。过去两年来,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日,编剧史航都会在北京的钱粮美术馆开讲。北京的各类讲座繁多,可这一个人的讲座仍属罕见。

2009年4月,史航第一次在这里开讲,谁也没想到,他能坚持两年。两年前,他只是想在这里开一个读书会——在北京,有不少大大小小的读书会——在读书会上,当个主持人。没料到,第一次读书会,这个主持人一张嘴就刹不住车,硬是一个人“喷”足了两个小时。当时来了差不多二十个人,没人有机会插上话,从那之后,其他人就只有听的份儿。

两年来,除了一次春节,史航从来没耽搁过一次座谈。来的听众平均五六十人,基本都能把做讲座的屋子坐满。在史航看来,到了每个月底的讲座时间,其他所有事情都靠边,讲座是第一位的。哪怕有钱赚,也要放弃,保证讲座如期进行。对史航的坚持,连他的哥哥史今都很惊讶:“没想到他会在这件事上一直坚持下来。”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的时间观念不好,极爱拖稿。他拖稿的毛病,让众多与他合作的导演和编辑都苦不堪言。曾经有杂志的编辑向他约稿,留了六个页码给他写中国电影百年。但直到杂志要印刷前一天,都没有收到他的稿子,而他还关了手机。当天夜里,他所有的朋友都收到了这位编辑带着哭腔的电话:“你知道史航在哪里吗?”

2003年,他和孟京辉合作儿童舞台剧《迷宫》。为了看住史航,孟京辉咬牙抛下身怀六个月身孕的妻子廖一梅,就住在史航家。除了吃饭和上厕所,不让他离开电脑。这样,才有了后来《迷宫》上演之后的大获成功。

能够坚持两年,风雨无阻地准时出现在“说书场”上,对史航而言,绝对是个奇迹。能坚持的原因很简单,在这里,他能说自己想说的话。

史航热爱历史题材,可他编写的电视剧,有太多话不能说。史航认为要编历史正剧,必须要有历史知识、历史观和历史责任感。史航还是想让观众知道历史本来的面貌。但是,很多时候,他无法做到。他热爱的历史正剧越来越少,能得到写剧本的机会就更稀少了。

“现在,我就把编剧当成一个乐子——相当于大胖子挤窄门,能挤进去就开心,挤不过去先歇会儿,再挤。”史航说。

史航不是个拧巴的人,“不让写,我还可以说呗,干嘛和自己过不去呢?”有段时间,史航是电视上各类访谈节目的大红人,客串做主持,受邀当嘉宾。只要允许他说话,他就可以把口水毫不吝啬地全部喷出,几个小时都不停止。

不过,他自己感觉还是憋屈,经常有打开话龙头就被强制拧紧的感觉。“节目时间总是太有限,还必须得按安排,大家轮流说,说了还得被编辑、删改,太不爽了。”好在,他还有课上。有固定的地方让他发较长时间的言。

2010年4月底,史航的讲座整整一年了。在那次讲座上,他临时换了个题目,从“中外情书大观”改成了“谢谢你替我把牢底坐穿”。事实上,什么时候讲什么主题,史航非常随性。他想得最多的是讨好自己,把自己看的那么多书的心得体会倒出来,让自己讲爽了,促使自己可以读更多的书。

一周年的讲座,史航本打算讲古今中外的情书大观。为此他搜集相当多的材料。但每天上网,他看到很多事情的真相也许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他重新确定了主题——讲监狱、牢房、集中营。

就在这次讲座之前,史航在微博上写了这样一段话:我们在围脖里划火柴,而你们在真实世界的黑暗里划火柴。你们肯定不知道,黑暗中有那么多眼睛,其实就被你们的火柴帮助着。敢走夜路的人,有时候他自己就已经是一盏灯。

席间有人问他,今天的人算多算少,他答,“一人知我,不恨天下”,后来,他又补充,“一人想我,不理天下”。

(节选自《中国周刊》2011年第7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说书人”史航在历次读书会上总是滔滔不绝地讲,别人根本就插不上话,即使这样,每

次读书会都是座无虚席的。

B.史航没有时间观念,经常拖稿,让几乎所有和他有合作关系的编辑都苦不堪言,虽然他坚持写作,但就是因为经常拖稿而写剧本的机会越来越少。

C.史航心态很好,没有剧本可写,他并不懊恼,而是采取了“大胖子挤窄门”的态度,平静地对待,如不让写就说,其中有段时间参加了访谈节目。D.史航讲座很随性,主题常常临时更换,经常是把自己看书的心得和上网了解到的倒出来,让自己讲爽了,促使自己去读更多的书。E.史航微博里“划火柴理论”,说黑暗中划火柴的人不经意间帮助了那些走夜路的人,其实就是一些人的行为会为别人带来帮助。

(2)结合本文,谈谈你对史航的“一人知我,不恨天下”,“一人想我,不理天下”的理解。(6分)(3)你认为史航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一形象的?请联系全文简要回答。(6分)(4)史航从做编剧到开讲读书会,都表现了其做事品质,请谈谈他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示。(8分)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在生活中,当困难与挫折袭来的时候,有的人心灰意冷,颓废沮丧,放弃追求;有的人则心如止水,勇敢面对,永不言弃。....B.朝鲜成功发射通讯卫星的消息如石破天惊,震动了美、日、韩三方政坛,“朝鲜威胁论”....又被重新提起。

C.事物按照它自己的发展规律发展,人们只能顺水推舟,不能任意改变它的发展规律。....D.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让我们在无穷的宇宙中去探....索无穷的真理吧!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学者们认为,基于这些真实文字基础上成就的修订版《曾国藩全集》,不仅生动地反映了曾国藩个人的喜乐与困惑,也真实直接地记录了晚清时期的历史。B.西安地铁二号线在沿途车站设置46面人文景观墙,力求充分展示古城的历史沿革和风貌,让乘客在感受现代交通快节奏时也能领略古老历史文化的魅力。

C.“新生代农民工”自从被列入政府重点关注的对象之后,各级政府积极行动,将关心新生代农民工成长作为新一年度工作重点。

D.国家将在“十二五”期间推进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30张养老床位。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稀土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甚至封存自己的矿山,靠购买中国稀土满足其各行业对这一资源的需求。

①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产、应用和出口大国 ②我国的稀土分离技术在世界上已经遥遥领先 ③一些国家更是看准了便宜的“中国货” ④甚至连国际定价权都不在我们手中 ⑤我国还不是稀土强国

⑥作为世界稀土储量最丰富的国家

A.⑥②①③⑤④ B.⑥①②⑤④③ C.①⑥②③④⑤ D.①②⑥⑤④③

16.把下面这个句子改成三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针对中国海军最近在南海的正常训练,很多外国媒体都提到了此次训练正值奥巴马宣布美国回归太平洋以及亚洲海上纷争升级之际,日本一些媒体甚至认为中国海军完全是有

意对日本

施压,但美国国防部11月24日的表态称中国有权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军事训练。17.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平凡是一湾池塘,如果你甘于沉寂,终将成为一潭死水;平凡是一株野花,只要你愿意绽放,也会成就一抹绚丽。

答: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为了在沙漠干旱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仙人掌把叶片蜷缩成针刺,以减少水分蒸发,在大漠中安营扎寨。沙漠大黄则向四面伸展肥硕碧绿的叶片,通过叶片上许多凸凹不平的纹理,将落到叶子上的每一滴水都导流到根部,开出娇艳的花朵。

它们的生存方式,引发了人们许多思考:有的人说,在恶劣的环境中,仙人掌和大黄都有自己的生存智慧;也有人说,在困境中,蜷缩内敛的仙人掌活得从容;还有人说,在困境中,舒展张扬的沙漠大黄活得灿烂……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作文。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D(第一个分句的判断错误,原文是“普遍而深广的忧患情绪,孕育和造就了无数的诗人”,意思是“普遍而深广的忧患情绪”是孕育和造就无数诗人的条件或基础,但并没有说是“唯一”。)2.C(“就连试图摆脱”的意思是无中生有,原文意思是说“豪放”的苏轼唱过了“大江东去”之后也有“人生如梦”的叹息,并没有说苏轼“试图摆脱”。)3.D(因果关系不当,根据文末的意思可知,初期的词的“乐极生悲”,是因为词人自身“逃脱不了”“心头忧患情绪的笼罩”。)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第4~6题,每小题3分,第7题10分)4.D(薄:迫近)

5.D(①是交代战况。②写于仲文死里逃生。⑥写于仲文乘胜追击,贼兵投水而死的情况)6.B(“所从骑战死者十七八”中的“十七八”是分数“十之七八”)

7.(1)檀让全军出动来抵抗,于仲文假装失败逃跑,檀让的军队很骄傲轻敌。(“悉、伪北、颇”各1分,句意2分)

(2)席毗罗的军队大败而逃,于仲文乘机追杀,贼兵都投进洙水而被淹死,洙水因此而 断流。(“溃、乘、为”各1分,句意2分)参考译文

于仲文,字次武,幼年上学,沉迷读书而不知疲倦。等到长大之后,卓异豪爽,胸怀大志,气度超凡。从家中被征召出来做官,担任赵王的属官,不久升迁为安固太守。隋高祖任北周丞相时,尉迥发动叛乱,派遣部将檀让攻占黄河以南地区。又派人诱招于仲文,于仲文拒绝了他。尉迥对他不听从自己非常愤怒,派遣仪同宇文威进攻他。于仲文迎战,大破宇文威的军队,斩首五百多人,因功被授予开府。尉迥又派遣他的部将宇文胄渡过石济,宇文威、邹绍从白马出兵,两路并进,又进攻于仲文。于仲文估计自己支撑不住,就扔下妻子儿女,率领六十多个骑兵,打开城池西门,冲破重围而逃。被贼兵追赶,边战边逃,跟随的骑兵战死的有十之七八。于仲文仅一人死里逃生,到达京师。尉迥于是杀了于仲文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高祖见到于仲文,把他请到自己的内室,替他伤心哭泣。提升他为大将军,兼任河南道行军总管。把朝廷的乐队给他,让他乘驿车火速到洛阳去发兵,来讨伐檀让。于仲文的军队驻扎在蓼堤,距离梁郡七里,檀让拥有数万军队,于仲文用瘦弱的士兵来挑战。檀让全军出动来抵抗,于仲文假装失败逃跑,檀让的军队很骄傲轻敌。于是于仲文派遣精锐部队从左右两侧夹击贼兵,使檀让的军队大败。檀让率领残余的军队驻扎在城武,部将高士儒率领一万军队驻扎在永昌。于仲文假意下发公文到各州县说:“大将军来了,应多多聚集粮食。”檀让还认为于仲文不可能马上就到,正在杀牛犒劳士兵。于仲文知道他松懈了,于是挑选精锐的骑兵袭击他,一天便赶到了,于是攻占了城武。尉迥的部将席毗罗,拥有十万军队,驻扎在沛县,将要攻打徐州。他的妻子儿女在金乡。于仲文派遣人假称是席毗罗的使者,对金乡城的守主徐善净说:“檀让明天午时到达金乡,将要宣布蜀公的命令,赏赐将士。”金乡人认为真的这样,都很高兴。于仲文挑选精锐士兵,假竖起尉迥的旗帜,兼程前进。徐善净望见于仲文的军队将要到达,还以为是檀让到了,于是出城迎接谒见。于仲文捉拿住他,夺取了金乡。席毗罗依仗人马众多,来迫近官军,于仲文背城布阵,在距离军队几里的地方,在麻田中设下埋伏。两阵刚刚交锋,伏兵出动,他们都拖着柴枝擂鼓呐喊,尘埃布满天空。席毗罗的军队大败而逃,于仲文乘机追杀,贼兵都投进洙水而被淹死,洙水因此而断流。俘获了檀让,用囚车把他送到京师,黄河以南地区全部平定。席毗罗躲藏在荥阳的一户人家,被捉出斩首,把他的首级送到京师。朝廷为于仲文刻石纪功,石碑立在泗水之滨。史臣说:于仲文博览群书,拿出众的谋略称许自己,平定尉迥之乱,功成名就。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8.(5分)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2分)

麦田被风吹起,如绿色的波浪一样起伏;水塘里的草根处有蛙欢快的叫声;那无所事事的蝴蝶,翩翩起舞,无忧无虑地陶醉在暖洋洋的东风和草花香气里。(1分)诗人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盎然生机和春天的活力。表达了沉醉在美好春光里的悠然自得的心态,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2分)9.(6分)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情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4分。答出修辞给2分,分析给2分。)诗人寓情于景,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寄寓了悠然自得的心态。(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6分)(1)虽九死其犹未悔(2)哀吾生之须臾(3)风正一帆悬(4)幽咽泉流冰下难(5)玉盘珍羞直万钱(6)安得广厦千万间

(课标卷背诵默写的考查严格遵守考试说明所规定的64篇(段)[初中50篇(段),高中14篇(段)],要特别重视初中所学过的经典篇目的背诵默写,2010年和2011年国家课标卷6分的默写试题,都是4分为初中内容,2分为高中内容。还要注意的一点是,2010年默写的六个句子全是“文”句,而非“诗”句;2011年是4分“文”句,2分“诗”句:这就指导我们在背诵默写复习中一定要诗文并重,不可偏废。)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1)(5分DE(答D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AB不给分)

(A.“一愣”说明了同事对圣约翰的误会已经消除了;C.应在“忘记带药”前面加“故意”二字才符合内容;B.“不够简练,影响主题”不当,这是作者故意安排的,且有利于主题的表达)(2)(6分)①与下文主人公的“健忘”形成对比,突出其健忘,造成悬念;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也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③为后文交代“健忘”的原因埋下了伏笔。

(此题问的是结构上的作用,考生就必须从结构上来思考,即伏笔照应、情节发展、前后呼应、脉络线索、行文顺序等方面来考虑答案。)(3)(6分)他是一个尽职尽责、待人友善、体贴妻子、工作细心、执着耐心的退休教师。他对工作一丝不苟、有条不紊,对妻子关心体贴、耐心执着,对同事友善宽宏。他身上有着负责任的男人风范,他实现了爱情的完美。

(概括人物形象,应该从人物的言行,及其动机来分析,分析应全面准确、概括简明。)(4)(8分)①标题中的“遗忘”表现了主人公带药上班的“健忘”,是对全文故事情节的高度概括;②“遗忘”其实并不是“遗忘”,而是“假忘”真记,忘记带药是假,故意不带药是真,想唤起妻子的生命热情和责任意识是真,对妻子的爱是真;③“最动人”和“遗忘”形成字面意思的反差,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④“最动人”概括了主人公对治愈妻子严重的神经官能症的良苦用心,是最感动人,最打动读者心灵的。“最动人的遗忘”诠释了什么才是细心和体贴,什么是执着和耐心,因而既突出了人物性格,又突出深化了作品主题。(这是一道探究试题,答题的角度应该分别从作品情节、人物性格、结构设置和揭示主题等四个角度来思考答案。不能漏点。)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1)(5分)DE(答D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AB不给分)(C.不是“平静地对待”,而是“乐观地对待”;A.“每次都座无虚席”属于无中生有;B.因果关系不当,不是因为拖稿而写剧本的机会越来越少,而是因为史航“编写的电视剧有太多话不能说”。)(2)(6分)表层理解:第一句的意思是:有人了解我,我就不怨恨别人对我的不理解了;(2分)第二句的意思是:有人还能想起我,我就不理会他人将我忘记了。(2分)深层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知音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能得到真正的知音。(2分)(此题意思的理解要从全文中史航的个性来界定两句话的含义,从表层意义到深层理解;理解第二句话的意思必须结合第一句话的意思,将“不恨”与“不理”结合起来理解才能准确。)(3)(6分)史航是一个纯真、正直、爽快的人。(2分)富有责任感,敢于讲真话,即使是得不到多数人的认可,也能乐观对待。(2分)作者对主人公的描写,既有直接描写,也有侧面描写,像他的哥哥惊讶的语言,如编辑的电话寻找,还有儿童剧的合作者坐镇催写剧本等情节,都是使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来塑造主人公形象的。(2分)(人物形象的概括,要从人物的言行入手,结合文中侧面人物的评价和作者对主人公的态度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4)(8分)①做事要懂得灵活应变,不要死板,不要钻牛角尖;②要勇于说真话,说出自己的想法;③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乐观的面对、持之以恒的坚持;④要有自信心,要敢于坚持自我,即使不被别人认可。(每一点2分)(关于主人公对读者的启示,只要能够从人物品质和行为中得出言之成理的观点,都是正确的。但脱离了人物行为、言语和特点的观点,不论多么正确都是错误的,不给分。)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3.D(A.心如止水:心里平静得像不动的水一样,形容固守正道,不为世俗利害所动。B.石破天惊: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C.“顺水推舟”比喻顺应情势而办事。这里应为“因势而导”。因势而导:顺着事物的发展趋势加以引导推动。D.“异想天开”形容想法奇特,不同于“想入非非”,“想入非非”是指思想进入虚幻的境界,完全脱离实际,胡思乱想。)14.B(A“基于这些真实文字基础上”句式杂糅,应为“基于„„”或“在„„基础上”。C语序不当,应将“自从”调至“新生代农民工”前。D成分残缺,“实现每千名老人拥有30张床位”后缺少宾语)

15.D(此题考查语序排列和连贯。根据“甚至封存自己的矿山”可以知道,排列在最后的一句应该是能够与“甚至„„”组成递进关系,且都是说一些国家行为的,就只有③才能衔接,故排除AC项,B项中⑥和①不能构成轻微转折关系,就必须在⑤之前加一个转折词语意才畅通,但原文没有转折词语。故排除B项。)16.(5分)

中国海军最近在南海举行正常训练。很多国外媒体提到中国此次海军训练正值奥巴马宣布美国回归太平洋以及亚洲海上纷争升级之际,日本一些媒体甚至认为中国海军完全是有意对日本施压。但美国国防部11月24日的表态称中国有权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军事训练。

(此题考查长短句互换的能力。原文针对同一现象“中国海军最近在南海的正常训练,有三个“主语”表示了看法,只要将作原文状语的内容独立成句,并分别说明各方面的反映就可以转换成独立的三个或四个句子。)17.【示例】

平凡是一眼清泉,如果你停止喷涌,终将成为一口枯井;平凡是一棵老树,只要你愿意吐绿,也会摇曳一片春光。平凡是一块田地,如果你停止耕耘,终将成为一片荒漠;平凡是一点星辉,只要你愿意照耀,也会驱走一路孤单。

18、参见高考评分标准。错别字每字扣1分,重复不计,扣满5分止。

第二篇: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一)

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一)

语文

注意:①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1至6页,第Ⅱ卷7至12页,共150分。测试时间为150分钟。②请将第Ⅰ卷答案写出第Ⅱ卷前的答题格内。③将自己所在区、县、学校、学号等项目填在第Ⅱ卷左边的密封线内。④考试结束后只交第Ⅱ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30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与所给注意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间jiàn 黑白相间 亲密无间 居间调停

B.劲jìng 疾风劲草 强劲有力 刚劲正直

C.挨āi 挨门逐户 挨打受骂 延挨度日

D.舍shǒ 舍我其谁 不舍昼夜 魂不守舍

2.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攻势凌厉 搬门弄斧平步青云 喧宾夺主

B.相濡以沫 瑕瑜互见 诩诩如生 一劳永逸

C.各行其是 炙手可热 花团锦簇 殚精竭虑

D.碧波粼粼 好事多磨 精兵减政 满腔怨恨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诗哲啊,让我拿上你用血液铸就的指南针,披荆斩棘,在生活的绿阴里感受生命的_________。

②班主任多次耐心找他谈话,____________他,使这个失足少年重又加到班集体中来。

③这个新开辟的网站内容丰富、富有创意,很吸引人,谁浏览了都会____________的。

A.强大 教导 留恋

B.强悍 教导 留恋

C.强悍 诱导 留连

D.强大 诱导 留连

4.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中国古代文化浩如烟海,让我们徜徉其中,含英咀华,尽情感受遥远的馨香。

B.等我们来到音乐厅,里面已是万头攒动、济济一堂。

C.一个人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当他与人民利益、与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了。

D.犯了错误首先应该检查自己,无动于衷,求全责备,都是不对的。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中国加入WTO后,参与国际竞争,急需把保护知识产权和执行商标法管理好。

B.在文化知识的传授中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当前国中小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C.他在各种诱惑面前,之所以能始终保持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关键在于人生观起了决定作用。

D.有些作家背离了大众欣赏习惯,弄些非驴非马的东西,却自诩是在搞探索和实验。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密西西比河两岸风光旖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四千头一群的野牛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漫游。

①两岸一望无际的是草原,②两岸,草原一望无际,③绿色的波浪逶迤而去,④像波浪一样逶迤着的是绿色,⑤在天际同蓝天连成一片的还是绿色。

⑥在天际同蓝天连成一片。

A.②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①④⑥

7.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玉台新泳》《革命烈士诗抄》《古文观止》这三部选集的编者分别是徐陵、萧

三、吴楚才和吴调侯。

B.王勃、五实甫、王夫之三位分别是我国唐代初期、明代中期和明清之际的著名诗人、剧作家和思想家。

C.小说《死魂灵》、诗歌《西风领》和《死水》的作者分别是俄国的果戈里、英国的雪莱和中国的闻一多。

D.《虎符》《悭吝人》《桃花扇》这三部著名剧作的主人公分别是如姬夫人、阿巴公、侯方域和李香君。

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8—9题。

[双调]驻马听

白朴

(一)吹

裂石穿云,玉管宜横清更洁。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二)歌

白雪阳春,一曲西风几断肠。花朝月夜,个中唯有村韦娘。前声起彻绕危梁,后声并至银河上。韵悠扬,小楼一夜云来往。

8.对曲中语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裂石穿云”是状写吹奏的笛(或箫)声高扬有力。

B.“白雪阳春”本是歌名,这里指歌女唱的是非常高雅的歌。

C.“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交代地点是凤凰台,时间是黄昏,室内演奏,室外大雪飞舞。

D.“前声起彻绕危梁,后声并至银河上”状写歌的韵味悠长,余韵绕梁;歌声清越高昂,声干云霄。

9.对这两首曲的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一)曲为了状写曲声悠扬,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

(二)曲在这一点上与

(一)曲相同。

B.

(一)曲中间几句写暮云、梅花和鹧鸪,其实是间接地写乐曲声,作者采用的是侧面烘托的写法。

C.

(二)曲中间几句写歌声,直接写演唱者,作者采用的是正在描写的方法。

D.诗、词、曲各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古人强调“诗庄,词媚,曲俗”,创作时这些艺术特色不可混淆,本曲就是以俗见长的。

10.对下面这首题为《拾贝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不要求一缕非分的阳光,不希冀一滴额外的雨露,没有说一句浮华的话,悄悄在水下孕育着珍珠。

A.这是一首风物诗,以珠贝孕育珍珠,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默默地探求美好事物的精神。

B.首两句从珠贝的生活地点着笔,赞誉珠贝对世界无取无求。

C.第三句写珠贝能孕育珍珠,但却朴实自重,毫不浮华。

D.结句写珠贝外表平凡而内含珍珠,暗示着诗人对默默工作的态度和默默奉献的精神的赞美。

二、(18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6题。

刘敬者,齐人也。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可击。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逾句注(山名),二十余万兵已业行。上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械系敬广武。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高帝至广武,赦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皆已斩前使十辈言可击者矣。”乃封敬二千户,为关内侯,号为建信侯。高帝罢平城归,韩王信信亡入胡。当是时,冒顿为单于,兵强,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上患之,问刘敬。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计久远子孙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为。”上曰:“诚可,何为不能!顾为奈何?”刘敬对曰:“陛下诚能以嫡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嫡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匈奴王后的称号),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何者?贪汉重币。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讽喻以礼节。冒顿在,因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兵可无战以渐臣也。”高帝曰:“善。”欲遣长公主。吕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上竟不能遣长公主,而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 的一组是

A. B.

C. D.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的一组是()

A. B.

C. D.

13.对下列各句句式特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后面是被动句,“见所”表被动)

B.齐虏!以口舌得官(这是一个省略“者,也”的判断句)

C.未可以仁义说也(否定句,宾语是代词,因而前置)

D.奈何弃之匈奴(疑问句,含有感叹意味)

14.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使者十辈来——十多个使者来了。

B.数苦北边——多次侵扰北方边境。

C.慕以为阏氏——敬重公主,以为她是王后。

D.意不能遣长公主——竟然不能把长公主嫁给单于。

1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表现刘敬深入分析事理的一组是

①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

②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

③未可以仁义说也

④因使辩十讽喻以礼节

⑤贪汉重币

⑥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

⑦兵可无战以渐臣也

A.①②③B.⑤⑥⑦C.③④⑦D.①⑤⑥

1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刘敬出使匈奴,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建议伏奇兵以制敌,表现他不同凡俗的识见。

B.高帝不用刘敬之言而致败,后又斩前使以示自责。

C.冒顿不讲伦理,说明修文德以来远的仁义道德不能使之感化。

D.刘敬劝高帝与匈奴和亲,在当时是惟一可取的明智之策,而吕后却哭着阻挡。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7—20题。

科学和技术,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本来是结合在一起的。大约从16世纪开始,科学进入了分门别类的研究,同时,科学与艺术就隔膜起来。

分道扬镳使两者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辉煌成就,同时也给两者带来困窘。本来,人的左脑专司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则司形象思维功能,二者通过处于中间位置的结合胼胝而传递信息,交互作用。然而,一些潜入科学深宫或钻入艺术象牙塔而目无旁顾的人,由于思维长期集中在一边的脑半球内进行,便易产生心态失衡,乃至心理畸形。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就患有神经过敏症,荷兰伟大的画家梵·高则患有抑郁症。

也许是这种绝对分离,使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感到孤寂和厌倦,所以近百年来,许多科学家便涉独艺术,而不少艺术家也垂青于科学。结果,不仅有益于心灵的健康,而且有助于事业的创新。

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不仅给个体的科学家或艺术家带来福音和成就,而且使科学群体呈现新的场景。正因为如此,当今的一些科学大师、艺术大师都力图推翻科学与艺术之间人为的藩篱,实现两者的大融合。

高科技和艺术各行其道,怎会走到一起?李政道先生的一席话可谓鞭辟入里:“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她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感情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而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道路吗?没有智慧,情感的因素能够达到完美的成果吗?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她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17.文中列举物理学家牛顿患神经过敏和画家梵·高患抑郁症的意图是说明

A.科学和艺术分道扬镳给两者带来的困窘。

B.长期潜入科学深宫或钻入艺术象牙塔而目无旁顾的恶果。

C.思维长期集中在一边的脑半球内进行,易产生心态失衡,乃至心理畸形。

D.左脑和右脑专司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功能未能综合运用。

18.“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这句话的意思是

A.艺术和科学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

B.艺术和科学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

C.科学和艺术是一个完美的结合体,她们要受情感和智慧的制约。

D.科学和艺术是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深刻性、普遍性和富有意义。

19.选作本文的标题,最好的一项是

A.科学和艺术的结合。

B.科学与艺术的联姻。

C.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意义。

D.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姻缘关系。

20.下面不符合原文说法的一项是

A.科学与艺术的分离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进步,但也产生了副作用。

B.科学家涉猎一点艺术,有益于心理健康。

C.艺术家多研究科学,有助于艺术的创新。

D.艺术和科学都需要智慧和情感。

题号

总分

得分

第Ⅰ卷答题卡

一、

得分

评卷人

题号

456

910

答案

二、

得分

评卷人

题号

516

答案

三、

得分

评卷人

题号

答案

语文

第Ⅱ卷(90分)

注意:1.第Ⅱ卷共6页,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题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得分

阅卷人

四、(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

老树

你站着,你就这么站着,你就这么孤零零地站着,站在荒漠无边的旷野里。

那一片片飘舞着你生命旗帜的树叶呢?那小憩你的枝头又远走高飞的小鸟呢?那从远方匆匆赶来读你满脸深刻皱纹的风风雨雨呢?

几度悲欢离合,一切都已远去,只有你无言地伫立着,撑起一片清淡高远的天空。

从你日渐稀疏的枝叶,我知道你衰老了。

不是么,你那道劲的根须裸露在地面上,是丧失竭力扎向泥土深处的欲望么?而在你嶙峋的脊背里除了浓缩多少人都无法经历的年轮外,不也留下风雨剥蚀的伤疤,不也刻下岁月沧桑的印记么?!现在,我就静静地坐在你的根上,让苍茫的落照和无边的旷野作为背景,细细感知你的生命之轻,感知你的生命之重!

黄昏来了,冬季也已临近。

在黄昏的风里,我低吟起一句名诗:“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吟着唱着,我思想的汁液顺着你的根须仿佛就要抵达冬的深处,我知道,当杨柳风后,杏花雨间,你刻满皱纹的脸上定会绽出几星嫩绿的笑颜!

21.文中“生命之轻”“生命之重”的“轻”“重”的含义分别是什么?(4分)

答:①“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作者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不直接写“当春天到来时”,而写“当杨柳风后,杏花雨间”,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文中量采用问句,这在表达上有何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6分)

A.本文赞美了老树的顽强的生命力。

B.文中引用诗人雪莱的诗句,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希望。

C.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老树的寂寞而顽强。

D.“黄昏来了,冬季也已临近”,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E.“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与本文的旨趣最为接近。

F.作者对老树表现出无限的同情和伤感。

得分

阅卷人

五、(12分)

25.下面一段话中有重复罗嗦的地方,在不影响原意的情况下,必须删除的有哪三处?(3分)

书籍好比食品,有的只需①浅尝②即浅尝辄止③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④品尝⑤慢慢品味。所以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⑦有的书只需知道其中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⑧通读⑨细读⑩反复读

必须删除的三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扩展下面文字。(内容要能与上下句衔接,它数在50字左右。)(5分)

春天和青春是生命中两片最美的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双重的意蕴,一样的主旨,耐人寻味,催人奋进。

27.读下面一段话,在画横线的地方,各填一个和上下文衔接的比喻句(单、复句均可)。(4分)

实践证明,勤备是点燃智慧的火把。一个人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勤奋的程度如何。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唯有勤奋者,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分

阅卷人

六、(60分)

2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活充满了矛盾。

我们一方面对自己说对人要有爱心,爱人如爱己;一方面在外头又怕跟陌生人说话。我们一边叹息人际关系逐渐冷漠,一边又不愿意伸手去帮助路旁车子抛了锚的人。

我们的借口是;怕自己被坏人骗了;怕自己在路上与麻烦事或麻烦人惹上关系。我们的怕,大概已经快要把我们的爱吃掉。

请以“生活中的矛盾”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③不少于800字。

基础等级(50分)

发展等级

(10分)

总分

评卷人

(50—41)

较好

(40—31)

(30—21)

(20—0)

错别字、不足字数缺题目

减分

参考答案:

一、1.B(A“居间调停”,“间”读jiān,其余读jiàn;C“挨门挨户”,“挨”读āi,其余读ái;D“魂不守舍”,“舍”读shè,其余读shě)

2.C 3.C 4.A 5.D

6.A(③句的“绿色波浪”比俞“草原”,与②句呼应;③句的“逶迤而去”与⑥句的“在天际……”衔接自然)7.B 8.C 9.D 10.A

二、11.A 12.C 13.D 14.B 15.D 16.A

三、17.C 18.B 19.B 20.C

四、21.①生命已衰老 ②老树生命力的顽强

22.与杨柳、杏花形成对照,表现老树生命力的顽强

23.把读者引入所营造的氛围

24.A、B、C

五、25.必须删除的三处是:② ④

26.参考答案:春天铺展在我们身边,处处充满生机;青春涌动在我们体内,时时激励人们。要像迎接春天一样去迎接青春,要像珍惜春天一样珍惜青春。

27.略

六、28.作文(依据2001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第三篇:陕西渭南市2013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Ⅱ)语文

HLLYBQ整理

供“高中试卷网(http://sj.fjjy.org)”

陕西渭南市2013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Ⅱ)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l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1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考生任选其中一题作答;其它试题为必考题。满分l5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2.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填涂在机读答题卡上规定位置;将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纸规定位置。

3.第一大题的1—3小题、第二大题的4—6小题和第五大题的13—15小题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机读答题卡题号的对应位置;其它试题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完成在答题纸的指定区域。

第I卷

阅读题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魏晋时代的“啸”

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然而啸却不是由他们所首倡,早在《诗经》里就屡次提到啸,《小雅·白华》中就有“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之语。啸,郑玄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声”,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吹口哨。值得注意的是《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忧怨,发而为啸。在其他记载中也常提到妇女作啸,如《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牧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妇女用吹口哨来舒其不平之气,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不过,啸也不完全是抒情的,它也用在某些行施巫术的场合中。葛洪的《神仙传》记西汉人刘根学成道术,郡太守知道后,命刘召鬼,如召不来,将加刑戮。刘根于是“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众客震悚”。忽然南壁裂开数丈,有许多兵护送一辆车出来,车上以大绳缚着郡守已亡故的父母。

至东汉时,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魏晋以后,关于吟啸的记事更加常见。这时的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麈、登高临远之际,也常常且吟且啸。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可是在“魏晋之际,天下多故”荦卓不群之士由主张达生任性而走向逸世高蹈的时代背景下,这却正是他们很欣赏的一种姿态。所以吟啸之风,不胫而走,广泛流行,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实啸只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世说新语》用“傲然”来形容周同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而这种动作和神态又可被简称为“啸傲”,即郭璞《游仙诗》所说的“啸傲遗世罗,纵情任独往”,陶渊明《饮酒诗》所说的“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至于《归去来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其中。

但魏晋时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新版《辞源》)或“感慨发声”(新版《辞海》),果如是,它就只环过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既谈不上什么音乐性,也和讲风骨、讲谈吐的魏晋名士的气质颇不相投了。实际上并非如此。《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

·1·

HLLYBQ整理

供“高中试卷网(http://sj.fjjy.org)”

留连”,《陈留风俗传》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都反映他们的啸声是带有旋律且相当优美的。啸之发声的特点不是唱,而是吹。正像《啸旨》中说的: “夫气激于喉中而浊,谓之言;激于舌而清,谓之啸。”

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游太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便可为证。唐以后,此风渐息。到了宋代,学者讲义理,士子重举业,没有谁再像魏晋时那样动不动就长啸了。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但它和魏晋之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已经完全不同。经过长时间的隔膜,现代人对魏晋之啸不甚了然,也就不足为奇了。1.下列关于“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啸”虽不是由魏晋名士首倡,但却成为魏晋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B.“啸"先秦时代即已有之,“啸”音调清越,发声特点是吹而不是唱。

C.古代妇女作“啸”主要是舒其不平之气;术士作“啸”主要是用来召鬼。

D.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唐之后,“吟啸”之风渐渐平息。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在记载中常常提及的妇女作啸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

B.因为啸的用意含有若干神秘色彩,所以至东汉时,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

C.魏晋时的“吟啸”并不只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而是带有旋律的、相当优美的声音,有一定的音乐性。

D.宋代诗文中偶或提及的啸多半是在掉书袋,大多并不像魏晋长啸那样反映着一代风流荦卓不群的气质了。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啸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王维《竹里馆》、李白《游太山》、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等都体现了作者的傲世之态。

B.魏晋时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也可以出现在意趣恬适、心境旷放之际,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却不被人接受。

C.魏晋时吟啸之风广泛流行。究其原因,“魏晋之际,天下多故”,长啸应该是魏晋士人精神苦闷的一种象征和心灵倨傲的一种表达。

D.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El哨已经失去魏晋时代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吹口哨在杂剧演出中已经是可有可无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 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完成4—7题

梁慬字伯威,北地弋居人也。懂有勇气,常慷慨好功名。初为车骑将军邓鸿司马,再迁,拜西域副校尉。会众羌反叛,朝廷大发兵西击之,诏懂留为诸军援。懂至张掖日勒。羌诸种万余人攻亭侯,杀略吏人。慬进兵击,大破之,乘胜追至昭武,虏遂散走,其能脱者十二三。乃至姑臧,羌大豪三百余人诣懂降,并慰譬遣还故地,河西四郡复安。慬受诏当屯金城,闻羌转寇三辅,迫近园陵,.即引兵赴击之,转战武功美阳关。懂临阵被创,不顾,连破走之。尽还得所掠生口,获马畜财物甚众,羌遂奔散。

三年冬,南单于乌桓大人俱反。庞雄与耿夔共击匈奴奥键日逐王,破之。单于乃自将围中郎将

·2·

HLLYBQ整理

供“高中试卷网(http://sj.fjjy.org)”

耿种于美稷,连战数月,攻之转急,种移檄求救。懂将八千余人驰往赴之,至属国故城,与匈奴左将军、乌桓大人战,破斩其渠帅,杀三千余人,虏其妻子,获财物甚多。单于复自将七八千骑迎攻,围慬。慬被甲奔击,所向皆破,虏遂引还虎泽。三月,何熙军到五原曼柏,暴疾,不能进,遣庞雄与懂及耿种步兵骑万六千人攻虎泽。墨守成规营稍前,单于惶怖,遣左奥犍日逐王诣懂乞降,懂乃.大陈兵受之。单于脱帽徒跣,面缚稽颡,纳质。会熙卒于师,即拜懂度辽将军。.明年,安定、北地、上郡皆被羌寇,谷贵人流.不能自立。诏悭发边兵迎三郡太守,使将吏人徙扶风界。慬即遣南单于兄子优孤涂奴将兵迎之。既还,懂以涂奴接其家属有劳,辄授以羌侯印绶,坐专擅,征下狱,抵罪。.会叛羌寇三辅,关中盗贼起,拜慬谒者.将兵击之。至胡县,病卒。

(选自《后汉书·卷四十七》,有删节)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羌大豪三百余人诣懂降 诣:到……去。.

B.遣左奥艇日逐王诣懂乞降

.C.会熙卒于师 .D.坐专擅,征下狱 .

乞:乞讨。会:适逢。坐:犯了……罪。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梁懂“有勇气”的一组是(3分)

①乘胜追至昭武,虏遂散走 ②并慰譬遣还故地,河西四郡复安 ③懂临阵被创,不顾,连破走之 ④破斩其渠帅,杀三千余人,虏其妻子 ⑤谷贵人流,不能自立 ⑥懂以涂奴接其家属有劳,辄授以羌侯印绶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各羌族部落一万多人攻打亭侯、杀戮官吏的关键时刻,梁懂率兵进击,把羌人打得大败,能逃回去的有十分之二三。

B.按照诏令,梁懂应驻扎在金城,但当他听到羌人入侵三辅,迫近皇家园陵时,立即带兵出击,把羌人打得四处逃散。

C.庞雄、梁懂、耿种三部调集一万六千名步兵和骑兵,运用连接营寨逐渐前进的策略攻打虎泽,致使单于脱帽光脚,自绑请降。

D.梁懂在调发边兵迎接三郡太守时,因奖赏带兵接太守的南单于的侄子优孤涂奴,犯下奖赏不当罪,被捕入狱抵偿罪过。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懂被甲奔击,所向皆破,虏遂引还虎泽。(5分)

译文:

(2)会叛羌寇三辅,关中盗贼起,拜懂谒者,将兵击之。(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凉州词

·3·

HLLYBQ整理

供“高中试卷网(http://sj.fjjy.org)”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①,应驮白练到安西②。

【注】①碛,沙漠。②安西,唐西北重镇,此时已被吐蕃占据。8.诗的一、二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5分)

9.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______________,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____________,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好事多磨 张秀林

小王单位举行了表彰大会,小王再一次获得了“见义勇为”奖,因为他救起了一个落水的小孩。这已说不清是第几次受到表彰了,小王爱做好事,在公司里早已是妇孺皆知。大家平时有什么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小王,因为他热心肠,人缘极好。谁料回到家,妻子却泼来一盆冷水:“你是家里的顶梁柱,别为了一时虚荣害了自己,也害了我们全家!”

小王感到奇怪,以前都是万分支持自己的妻子这是怎么了。他正要问个明白,妻子狠狠地扔过来一张报纸。小王拿起来一看,噢,原来上面报道了一篇做好人好事被讹的新闻。以前,小王也听说过,有人好心扶持跌倒的老人,反而被指为肇事者。但是这样的事只是听说,还没有真正遇到过,小王对此总是一笑臵之,从不放在心上。倒是妻子心痛丈夫,她劝小王说:“你老是喜欢做好事不行,万一遇到一次这样的情况咋办?”小王摇摇头:“换一个位臵思考,要是急需救助的是我们的亲人,你救不救?要是人人像你这样想,这个社会还有没有温情?做好事自古以来就是美德,我们应该发扬光大。不能老盯着自己的鼻子过日子。”妻子说:“发扬是要发扬,但不缺你一个人,还是小心为妙。”小王说:“我不信,我做了那么多好事,人家感激我还来不及呢!”

妻子见劝说无效,想想丈夫的犟脾气,说不定有天真遇上了厄运,落入人家的圈套,忍不住呜呜呜地哭了起来。小王见状,顿时心软了下来,急忙连哄带笑,答应了妻子的要求。怕妻子不信,他还指天发誓,立下军令状这才罢休。

不久,小王遇到了这样一件事:

礼拜六,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小王走出小区去买菜,刚行不远,就发现前面有个熟悉的东西。他走近细看,原来是顶破草帽,但是帽子底下盖着个人头,看不见模样。好像正在睡觉,也好像是

·4·

HLLYBQ整理

供“高中试卷网(http://sj.fjjy.org)”

晕倒,那人旁边是个蛇皮袋.鼓鼓的,不知装着什么东西。路上人来人往,脚步匆匆,对此无人问津。小王想,会不会是乞丐呢?要不怎么睡在马路边?转念一想,他也可能是被人撞倒的,大白天的,谁愿意睡在这火辣辣的太阳底下?于是走上前去想问个明白,可刚要迈开步子就犹豫了。他突然想起妻子的劝告和在妻子面前写的保证书,于是,鬼使神差般离开了破草帽,向菜市场走去。

刚走了不几步,天空飘来一片低云,小王觉得心里发慌,心口突突乱撞,路边的花草树木也都像凝滞了一样.没有一点活力二他不由地三步一回头,五步一徘徊,脑子里乱糟糟的,妻子的劝告不时闪现在他的眼前二他惊奇地发现,自己今天好像变成了另一个人。一个冷血无情,见死不救的人。小王折过一个墙角,突然眼前一亮,刚才那个人说不定正急需人们伸出援助之手,如果错过了机会,人命关天啊;即使那人实在睡觉,也会影响交通,人来人往,十分危险呐;假如是个死人,就必须报警才行。但如果是圈套怎么办?唉,圈套毕竟是个案,世上还是好人多,不会出问题的……小王决计回去看看,尽上自己的最大责任。于是,小王折回头来,向着破草帽的方向小跑了起来。

这时,手机突然响了起来,是妻子打来的,说父亲从老家进城,给自己送新收获的黏玉米,半路中暑晕倒,住进了医院。小王一听,急忙向医院跑去。小王跑到急诊室,看见那顶熟悉的破草帽与那件蛇皮袋子安静地躺在病房的一隅,父亲双眼紧闭,躺在病床上。正打着点滴,脸上没半点血色,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才苏醒过来。父亲感叹道:“幸亏有个好心人救了我,把我送到这里,不然,你们就见不到我了!”小王紧紧地抱着父亲,说:“送你来的那个人在哪里?”父亲说:“那个好心人走了,留下了仅有的二百块在这里,你看!”

望着好心人远去的背影,妻子的规劝又浮现在眼前,小王脖子憋得老粗,半晌才冒出一个字:“咳!”两手捶的脑瓜子啪啪直响。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王喜欢做好事,曾多次受到公司的表彰与奖励,因他又救起了公司的一个落水小孩,又一次获得了“见义勇为”奖。

B.妻子对小王的做法很不理解,认为小王这样做是为了一时的虚荣,怕被指为肇事者,于是,只好以“哭”来阻止小王。

C.小说善于通过典型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刻画小王和妻子的形象,小王“两手捶得脑瓜子啪啪直响”表现了强烈的悔恨之情。

D.第6段“天空飘来一片低云”“路边的花草树木也都像凝滞了一样”这两句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了小王压抑矛盾的心理。

E.“好心人”送父亲去医院的情节,表明了做好事的人虽然一时受到误解,但挡不住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好人自有好报。

(2)小说是怎样运用伏笔手法的?请列举两例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说中的小王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妻子”是一个被贬斥的人物,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 具体理由。(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晚清名臣沈葆桢

沈葆桢的故居在福州城区宫巷11号。这是一幢建于明天启年间的大宅,面积达l500平方米。当年的沈宅布局严谨,装饰富丽。1936年,客居福州 的郁达夫,曾对这条巷子有这样一番描写:走

·5·

HLLYBQ整理

供“高中试卷网(http://sj.fjjy.org)”

过宫巷,见毗连的大宅,都是钟鸣鼎食之家……两旁进士匾额,多如市上招牌。

沈葆桢有三个身份: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大清船政大臣兼通商大臣、两江总督兼管台湾。这三个响当当的身份,也勾勒出他非凡的一生。

沈葆桢的母亲林蕙芳是林则徐的六妹。沈林两家既是近邻又是近亲。沈葆桢长相一般,个子不高,少时多病。他从小就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熏陶,聪慧好学,林则徐早早看好了这个外甥,将自己最疼爱的二女儿林普晴嫁给他。姑表亲通婚,在当时是亲上加亲的大喜事。沈葆桢与妻子感情非常好,两人还曾相伴赴京赶考。

沈家并不怎么有钱,因为沈葆桢是个著名的清官。他先是中进士,入翰林院,后又外放九江知府,仕途更迭,唯一不变的是贫穷的生活。当时,将要到省城赴任的沈葆桢身无分文,还曾向人“挪川费百金”作为盘缠。到了省城,他租了二进三间排的房子,“每月租足纹十一两五钱”,为此他还发出了“屋价之贵,可谓极矣”的感叹。1855年,35岁的沈葆桢刚刚被破格提升为九江知府,举债购买了这个宅院。沈葆桢装修好房子,安顿好父母妻儿,自己就安心到江西任职去了。第二年,江西闹起了太平天国运动,沈葆桢采取攻其不备、袭扰辎重的战术,七战七捷,扬名官场。此后,平叛太平天国运动,成为沈葆桢的主要工作。

1865年,沈葆桢的母亲过世,朝廷终于给了他27个月的假,沈葆桢回到这里过了几天清静日子。在他留下的大量家书中,几乎每封信都要嘱咐子女读书,并告诉他们,读书主要为了立品做人,做官倒是其次。可惜那时中国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困境,无法让人有一丝的安宁。1866年,沈葆桢接到熟人左宗棠的邀请,出任福建船政大臣,这时他还重孝在身。

左宗棠请沈葆桢出山并非一帆风顺,也曾三顾茅庐,二人在这个古香古色的小院里畅谈了很久,左宗棠准备打造中国自己的海军,而沈葆桢是他心中的不二人选。左宗棠第一次来到沈宅,恳请沈葆桢出山继承船政事业,沈葆桢婉言拒绝。左宗棠保证在接管之初,由他和沈葆桢联名署签奏折,并给他推荐著名商人胡雪岩相助,所有人马,归其调遣。沈葆桢还是犹豫不决,左宗棠干脆上疏,推荐沈葆桢主持船政。清延降旨,署沈葆桢“先行接办”,“不准固辞”。本无心官场的沈葆桢,还是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出任福建船政大臣的沈葆桢,将办公的地点设在了自己的宅子里。宫巷11号这个普通的民宅成了中国近代船政工业的思想发源地。沈葆桢建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船厂,8年时间,造出了5艘商船和11艘兵舰,而就是这些轮船,后来装备起中国第一代海军舰队。沈葆桢还创办了“近代中国船舶工业与海军人才的摇篮”——福建船政学堂,培养出一大批叱咤风云的人物:甲午海战中牺牲的刘步蟾和林永升、清海军总长刘冠雄、中国海军元老萨镇冰……

沈葆桢虽多受林则徐儒雅之风的熏陶,但是做起事来,雷厉风行。他果断宣称“铁甲舰不可不造,日本不可不防”!于小事方面,有部下偷了外国人的汗衫,他认为此事有辱国格,将此人斩首示众。

1874年,日本进犯台湾后,沈葆桢被派往台湾加强防务。此后,他兴建台南的亿载金城和台湾最南端的恒春城,建设苏花公路前身、新中横公路前身等,废除渡台禁令,鼓励民众到台湾开垦,促成了台湾政经中心由南部转移到北部。2009年,台北市府为了纪念沈葆桢,将市府大厅命名为“沈葆桢厅”。

1879年7月,久受病痛折磨的沈葆桢在南京与世长辞。他告诉儿孙“究竟笔墨是稳善生涯,勿嫌其淡”。

(删节自《文史参考》2011年总第44期)(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沈葆桢的三个响当当的身份,从家庭成员和朝廷官员两方面,表现出了他的不平凡,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B.林则徐不以貌取人,而是早早看好了从小就遵奉经世致用思想又聪慧好学的沈葆桢,后将自己的二女儿嫁给了他。

·6·

HLLYBQ整理

供“高中试卷网(http://sj.fjjy.org)”

C.沈葆桢赴省城担任九江知府时身无分文,只好向别人借钱作盘缠,后来还为了能到江西安心平叛太平天国运动而举债买房。

D.左宗棠为请沈葆桢出山而三顾茅庐,第一次来恳请,第二次作出保证,第三次后则上疏推荐,终于实现了心愿。

E.沈葆桢的部下有人偷了外国人的汗衫,他一怒之下将此人斩首示众,这样的小事表现了他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

(2)本文第一段引用郁达夫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为“晚清名臣”,沈葆桢有哪些主要功绩?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成就沈葆桢“名臣”声誉的原因有很多,请就你对“出身”、“读书”、“无私”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淡你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宋丹丹在微博处子秀中感慨自己“老了”,同时决定“写一个试试”。自此,宋丹丹每天都要娓娓道来写上几条,或幽默风趣,或坐而论道,本报选载几条,与大家共享。.... B.央视一年一度的春晚,已经成为一个承载光荣与梦想的荣誉舞台,尽管近年来口碑和质量泥.沙俱下,但依然无法改变这个品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C.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社会尤其是地方政府也责无旁贷,地方政府要伸出温暖之手,....接纳前来实践的青年学子并尽力为他们提供方便。

D.近年来,电子商务创造了巨大的快递需求,而快递物流又是电子商务金瓯无缺的环节,两者....

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1942年,美国记者自修德冲破重重阻挠报道了河南省的大饥荒情况。影片《一九四二》使自修德这个人物从历史深处迅速走进人们的视野。

B.元代王振鹏的《江山胜揽图》描绘了仲春季节江南的山水风光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仅是研究元代社会的“百科全图”,而且是研究元代绘画的重要图像。

C.红富士苹果的栽培与管理对南方人可能会感到非常陌生,但是对五十上下的陕西人,特别是这个年龄段的渭南人来说却是很熟悉的。

D.大国的兴衰根本而言源于内部的动力,其中,重要因素包括制度安排、创新能力、持续增长等,也包括外部的推力。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稀土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HLLYBQ整理

供“高中试卷网(http://sj.fjjy.org)”

甚至封存自己的矿山,靠购买中国稀土满足其各行业对这一资源的需求。

①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产、应用和出口大国 ②我国的稀土分离技术在世界上已经遥遥领先 ③一些国家更是看准了便宜的“中国货” ④甚至连国际定价权都不在我们手中 ⑤我国还不是稀土强国 ⑥作为世界稀土储量最丰富的国家

A.①⑥②③④⑤ B.⑥①②⑤④③c.①②⑥⑤④③

D.⑥②①③⑤④ 16.阅读下面材料,概括其主要内容,字数不超过12个字。(5分)

语文教育有三重境界:“人技教育”、“人格教育”和“人生教育”。“人技教育”侧重于给学生以生活技能,“人格教育”注重将语文养料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人生教育”则引导学生最终把“语文素质”(包括知识、技能、思想、精神、人格、信念等等)与自己的人生融为一体。如果说“人技语文’’给学生以“真”,“人格语文”给学生以“善”,那么,“人生语文”则将学生引向生命之“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在下面横线处,补写两个例子,和前后句构成排比句。(6分)

春天品味牡丹,我为其气节而赞叹,“竞夸天下无花艳,独立人间第一春”,真花王也。夏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天品味梅花,我为其勇毅而击节,“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真勇士也。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小鱼问大鱼道:“妈妈,我的朋友告诉我,钓饵上的东西是最美的,可是就是有点儿危险。怎样才能尝到这种关味而又保证安全?”

“我的孩子,”大鱼说,“这两者不能并存的,最安全的办法就是绝不去吃它。” “可它们说,那是最便宜的,因为它不需付出任何代价。”小鱼说。

“这可完全错了,”大鱼说,“最便宜的很可能是最贵的,因为它希图别人付出的代价是整个生命。你知道吗,它里面裹着一只钓钩?”

“要判断里面有没有钓钩,必须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呢?“小鱼问。

“那原则就是你刚才说的。”大鱼说,“一种东西,味道最美,又最便宜,似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钓钩很可能就藏在里面。”

针对这则寓言,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8·

HLLYBQ整理

供“高中试卷网(http://sj.fjjy.org)”

·9·

HLLYBQ整理

供“高中试卷网(http://sj.fjjy.org)”

·10·

HLLYBQ整理

供“高中试卷网(http://sj.fjjy.org)”

·11·

HLLYBQ整理

供“高中试卷网(http://sj.fjjy.org)”

·12·

HLLYBQ整理

供“高中试卷网(http://sj.fjjy.org)”

·13·

第四篇:陕西省宝鸡市2017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

陕西省宝鸡市2017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一)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典诗歌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历代诗人共同的追求目标。刘勰云:“规范本体谓之镕,剪裁浮词谓之裁。裁则芜秽不生,镕则纲领昭畅……一意两出,义之骈枝也;同辞重句,文之肬赘也。”又云:“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这个原则虽然对各种文体都适用,但显然对于篇幅有限的诗体更为重要。而古典诗歌的篇幅相当有限,作者又希望在有限的篇幅内承载更多的意蕴,所以不能容忍芜辞赘句的存在。从意象的角度来思考这种原则,显然会导出对于意象密度的追求。

何谓“意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假如同样长短的诗句或诗篇中包含的意象或多或少,也就是意象的密度或密或疏,前者所承载的意蕴更加丰富,或者说所传达的信息量更大,如此更可能达到言约意丰的效果。但是,是不是意象密集的诗一定是好诗呢?或者说,是不是意象密度越大的诗就越好呢?下面以五律为例做些分析。“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多。但是它也招致了一些非议,有人就说:“‘水声’、‘飞泉’、‘树’‘松’‘桃’‘竹’语皆犯重。”其实正是指此诗意象过于密集。那么,为什么意象过于密集也会是一种缺点呢?简单地说,原因在于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板滞。

从上述论述可以得出两个貌似互相矛盾的结论:对于诗句来说,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是利弊参半的,有些作品因意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在于人们对于名句和名篇的要求有所不同。一般说来,凡是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独立的价值,也就是说,即使把名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由此可见,虽然不能说所有的名句都是意象密集的,但是意象密集肯定是构成名句的重要条件。因为名句的篇幅仅有寥寥数字,如果意象的密度太低,那就包蕴不了多少意义,要想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名句也就难上加难了。

可以看出,唐代诗人对意象的密度是相当留意的。唐诗名句的意象密度大多较高,这是唐代诗人写诗时精雕细琢的自然结果。唐诗名篇的意象则以疏密相济为普遍规律,唐代的优秀诗人有意无意地把一篇作品内的意象密度控制在比较合理的程度,从而写出许多疏密有致的佳作。

(摘编自莫砺锋《论唐诗意象的密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刘勰强调语言要简洁,指出写作需字斟句酌,才能达到精炼。

B.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利弊参半,有些作因意象密集而见胜少,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这需要作者把握一个合理的度。

C.诗篇或诗篇包含的意象越密集,所承载的意蕴越丰富,更能达到言简意丰的效果。D.唐代的优秀诗人对意象的密度相当留意,把诗歌意象控制在比较合理的程度,从而写出许多优秀的诗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意象”就是主观的“义”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B.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板滞,所以意象密集的诗都不是好诗,所以意象密集的诗都不是好诗,而且密度过大甚至是诗的一种缺点。

C.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虽然是一首千古传颂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多,但是这首诗也因为在写景时意象过于密集招致了一些非议。

D.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凡是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独立的价值,即使把名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3.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诗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诗人共同的追求目标,因此唐诗很少有泼墨如水的长篇巨制。

B.如果古典诗词的篇幅不是有限的,作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的需要来选择意象,表达意蕴,对遣词造句也可以不做要求。

C.名句篇幅有限,意象密度太低就包蕴不了多少意义,要想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名句,加大诗歌意象密度无疑是必要的创作手段之一。

D.整首诗的意象要“疏密相济”,恰到好处,唐代的优秀诗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很好地贯彻了这种精神。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12分)一辈子的“长征”

翟俊杰,这个名字总是与“八一”“军旅”紧密相连,表现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电影壮歌《血战台儿庄》,展现三大战役的系列史诗《大决战》,特别是那部有血有肉的恢宏之作《长征》,均出自其手。三十年来,翟俊杰如同一名虔诚的朝圣者,沿着百年中国的足迹步步探寻,也书写出属于他自己的“长征”诗篇。

1941年,翟俊杰出生在河南开封一户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翟俊杰幼时记忆最深的,就是祖父屋里浓郁的书香味。“我到现在依然清晰记得,祖父教我学《岳阳楼记》的情景,他念一句,我背一句,然后逐句讲解,直到如今我仍倒背如流。”

翟俊杰出生之际,父亲因宣传抗日被日本宪兵抓进监狱,遭遇严刑拷打。

从小发酵的家国大义与革命之火,让翟俊杰充满了军人的血性。而传统文化与淳朴民情的濡染,则为他日后毅然从军,立志为革命书写铺就了道路。

17岁时他参军成了一名文艺兵。其间他先后经历了两场战争,即1959年的平叛战役和1962年的边境自卫反击战。每逢战事,文艺兵们必然挺身而出,赶赴前线,鼓舞士气。亲历战争,让翟俊杰对对战争题材有独到的理解。从与杨光远联合执导电影《血战台儿庄》开始,先后导演的《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决战》等作品都深受好评,但最为人称道的,则是翟俊杰“三拍长征”。每一次拍摄,于他而言,都意味着一次朝圣,而每一次回归历史,他都能以创新求突破,为长征的影像建构打开一扇新的窗口。

1994年上映的《金沙水拍》,是翟俊杰的第一部长征之作。该片中翟俊杰没有墨守成规,而是将悬念片的元素融入其中,诸多细节的处理让整部影片萦绕着传奇色彩和悲壮氛围。同时他将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置于创作核心。影片中毛泽东形象“有血有肉”。在爱人面前,他真情流露,不加遮掩;面对亲人的遭遇,他忧愁满怀,却顾全大局。不同于主流叙事中的器宇轩昂、指点江山,翟俊杰给我们呈现出的是一个头发蓬乱、身形瘦削的毛泽东,尤其在红军陷入险境之际,其眼神更透露出诗人一般的忧郁。在翟俊杰看来,这才是那个时代伟人最真实的写照。

对长征时期毛泽东的形象把握,延续到了翟俊杰的第二部同题材影片《长征》之中。“长征不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过程,它是异常悲壮的。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不被采纳,而李德的错误指挥导致了红军损失惨重、节节败退,这才有了长征。”

于是,在电影《长征》里,党的内部斗争之严苛,被他前所未有地推向了前台。

影片中,长期受到打压和被边缘化的毛泽东,形容憔悴,愤懑忧郁,烟一支接一支地抽,但始终不退让、不妥协,作为革命家的风范由此凸显。

此外,翟俊杰还对电影进行了诗意化的处理,比如在音乐运用上,便首次采用了“声画对立”的手法,以凄美的《十送红军》曲调反衬出惨烈的厮杀场面。独具匠心的呈现,让“长征”二字的意蕴显得深沉、悲怆。

十年之后的2006年,翟俊杰第三次执导长征题材影片《我的长征》,却不再是以领袖人物为主角的宏大叙事,而是以一位十几岁的红军小战士王瑞来贯穿电影始终。透过王瑞的个人成长史,谱写了一曲普通战士温情与信念兼具的长征之歌。

作为“长征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我的长征》成为凸显翟俊杰个人电影观的最鲜明一笔。(摘编自《光明日报》)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引用翟俊杰回忆跟祖父学习《岳阳楼记》的内容,是为了表明传统文化对他的熏陶,也正是因为此,为他日后毅然从军,为革命书写铺就了道路。

B.电影《金沙水拍》中,翟俊杰给我们呈现出的是一个头发蓬乱、身形瘦削的毛泽东,眼神更透露出诗人一般的忧郁。这才是那个时代伟人最真实的写照。

C.本文标题《一辈子的长征》形象地概括了翟俊杰三十年来对中国革命的理解不断深入的征程,也概括了他导演生涯中不断以创新求突破的征程。

D.传记讲求真实性。然而撰写一位艺术家,文笔生动,如“翟俊杰如同一名虔诚的朝圣者”等语句,增加了文采,但不够平实,与传记写实性的要求不符。5.翟俊杰在导演军旅题材影片方面情有独钟,这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概括。(4分)

6.翟俊杰“三拍长征”最为人称道,这和他的“创新”密不可分。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有哪些“创新”。(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垃

圾 刘国芳

六楼又下楼了,倒垃圾。垃圾桶边有一个女人,这女人是小区的清洁工,她看见六楼走过来,跟六楼笑了笑,但六楼压根没用眼睛瞧她。六楼其实也是个女人,但两个女人的层次完全不同,六楼的丈夫当官,而这个女人,是清洁工。六楼从不跟女人打招呼,女人不也计较这些。六楼不睬她,她也不介意,下次见了六楼,仍然笑。

六楼提一包米下来,女人盯着六楼看,六楼走到垃圾桶前,一伸手,把米扔了。女人很吃惊,说:“米也扔了呀?”

六楼没睬女人,扔了米,转身往楼道里去。

女人把那袋米提起来看,一袋十斤装的米,真空包装,完好无损,连空气都没进去,女人冲着六楼的背影喊道:“这米也扔了吗?” 六楼没回头,也没睬女人。女人说:“好好的呀。”

六楼说:“你觉得好,拿去吃呀,但话说在前头,这米过期了,吃坏了身体,别怪我没告诉你。”说着,消失在楼道里。女人仔细看那袋米,果然,她看见了标注的保质期,女人算了算时间,超过保质期一天,女人笑了笑,提了米走了。一个瘦瘦的保安在值班室看见了,就说:“又捡到好东西呀?” 女人说:“一袋米,说过期了,哪过期了呀,好好的。” 瘦保安说:“六楼扔的?” 女人说:“是。”

两人说话的时候,六楼又下来了,这次搬了一箱苹果往垃圾桶方向走来,女人多嘴,又问:“这苹果也要扔了吗?”

六楼仍不睬她,走到垃圾桶边,把苹果扔了进去。

女人随后把苹果箱打开,发现里面除了两个烂苹果外,其它全是好好的,女人就摇头,跟自己说:“这样好的苹果也不吃,真是浪费呀。”说完,把苹果搬走了,搬到了门口值班室,跟瘦保安分苹果。女人捡什么好东西,都会分给瘦保安。六楼扔了两条烟,女人让保安去捡。瘦保安捡了后,发现那烟虽然过了保质期,但没发霉,瘦保安乐了,跟女人说:“当官的就是有钱,这么好的烟都扔了。”六楼扔了几件衣服,女人让瘦保安把这些衣服捡走了。这天,六楼又搬下来一箱橘子,女人也在垃圾桶边,六楼砰的一声把橘子扔进垃圾桶,女人问:“这橘子又坏了吗?” 六楼还是不睬她,走了。

女人在六楼走后,把那箱橘子打开,里面确实有烂橘子,女人把烂橘子捡出来扔了,扔着扔着,发现橘子下面是一沓一沓的钱,数了一下,共十沓是十万元。女人数钱的时候,瘦保安走了过来,看见了钱,说:“莫作声,我们把钱分了。”女人说:“六楼肯定不知道橘子下面有钱,知道了,肯定不会扔的,要还给人家。”瘦保安说:“六楼又不知道下面有钱,咱们分了吧。”女人说:“这钱不能要,做人要有底线。”

女人搬箱子往六楼去,敲了敲门,门开了,六楼说:“怎么,你也要送礼?” 女人说:“不是,这是你扔的橘子。”

六楼说:“一箱烂橘子,你拿去就是,送回来做什么?” 女人说:“这里面有十万块钱。” 说着,女人把箱子放下转身走了。

瘦保安在楼下对女人说:“你就是个傻瓜。”

这天晚上,瘦保安趁六楼不在家,潜了进去,发现书房一堆书旁摆着一个箱子,装满一箱子钱。神色慌张的他让巡警注意上了,毫无疑问,瘦保安被抓了,当然牵出了六楼和她的丈夫。几天后,六楼丈夫出事了,被纪委立案调查。

(摘编自《微型小说选刊》)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4分)

A.小说开头点明两个女人不同的身份,并叙述了两人见面时的情境,有两点作用:一是交代了事件的起因,二是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六楼女人扔到垃圾桶的东西,有的是过了保质期的米,有的是成箱的水果,做清洁工的女人不嫌弃,挑拣后拿走,这表现了清洁工的节俭品质。

C.瘦保安这一人物形象在小说中有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同时与清洁工女人的形象作对比,更加突出了她不为钱所动、坚守道德底线的性格特点。

D.以“垃圾”为标题,这是小说的线索,围绕六楼扔垃圾、清洁工捡垃圾来展开事件,发现箱底的钱是小说高潮,送还钱则是故事的结局。

E.这篇小说的叙述语言显得波澜不惊,贴近生活,提炼寻常用语,简洁而实在,尤其是通过对话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展现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8.小说反复写“六楼不睬女人”,有什么用意?(4分)

9.有人认为最后一段的情节设计很好,你同意吗?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扬大雅,字子正,唐靖恭诸杨虞卿之后。虞卿孙承休,唐天祐初,以尚书刑部员外郎为吴越国册礼副使,杨行密据江、淮,道阻不克归,遂家钱塘。大雅,承休四世孙也。钱俶归朝,挈其族寓宋州。大雅素好学,日诵数万言,虽饮食不释卷。进士及第,历新息、鄢陵县主簿,改光禄寺丞、知新昌县,徙知浔州,监在京商税,再迁秘书丞。咸平中,交趾献犀,因奏赋,召试,迁太常博士。久之,又上书自荐,献所为文,复召试。直集贤院,出知筠、袁二州,提举开封府界诸县镇事,为三司监铁判官,知越州,提点淮南路刑狱。还,考试国子监生,坐失荐,迭降监陈州酒。徙知常州,判三司都磨勘司、户部勾院。迁集贤殿修撰、知应天府。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知亳州,卒。大雅朴学自信,无所阿附,直集贤院二十五年不迁,有出其后者,往往致荣显。或笑其违世自守,大雅叹曰:“吾不学乎世,而学乎圣人,由是以至此。吾之所有,不敢以荐于人,而尝自献乎天子矣。”天禧中,使淮南,循江按部,过金陵境上,遇风覆舟,得傍卒拯之,及岸,冠服尽丧。时丁谓镇金陵,遣人遗衣一袭,大雅辞不受,谓以为歉。宰相王钦若亦不悦之。晚与陈从易并命知制诰。大雅尝因转对,上《原治》十七篇。所著《大隐集》三十卷,《西垣集》五卷,《职林》二十卷,《两汉博闻》十二卷。(节选自欧阳修《宋史•杨大雅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 B.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 C.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 D.还/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知制诰/大雅初名侃/至是/避真宗藩邸讳/诏改之居/二岁拜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称进士及第,二甲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

B.召试即皇帝召来面试。这是封建时代选拔官吏的一种特殊方式。

C.国子监是中国隋代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明清时废止。D.转对指宋代臣僚每隔数日,轮流上殿指陈时政得失。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大雅勤奋好学,博闻强识。他在考中进士以前,每天诵读数万字文章,饮食时也手不释卷。一生著述丰富,令人叹服。

B.杨大雅追求仕进,勇于自荐。他曾乘交趾进献犀牛的机会向朝廷献赋,后又上书自荐并献文,于是被任用为太常博士。

C.杨大雅不流世俗,心境平稳。他在集贤院干了25年却未升职,同事中比他晚的人也往往显贵,可他对此淡然处之。

D.杨大雅不慕权贵,清高自守。他巡视金陵时遇风翻船,丢了衣帽,当地官员丁谓派人送了一套衣服,他却推辞不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杨行密据江、淮,道阻不克归,遂家钱塘。

(2)或笑其违世自守,大雅叹曰:“吾不学乎世,而学乎圣人,由是以至此。”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 朱湾

寻得仙源访隐沦①,渐来深处渐无尘。初行竹里唯通马,直到花间始见人。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路傍樵客何须问,朝市如今不是秦②。

注释:①隐沦:泛指神仙。②如今不是秦: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4.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紧承题意,点名入山寻访隐者。诗人将“隐者”与“隐沦”作对比,把隐者隐居的东溪形容为仙源,流露出他对韦九山人的崇敬之情。

B.颔联“唯”“始”两个副词用得贴切,既表明诗人一路前行的状态,更惟妙惟肖地传达了那种乍惊还喜的心情。从章法上看,此联照应了上联中的“仙源”一词。

C.“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巧用设问,一问一答,紧密呼应。“人”的出现给山色增添了几分盎然的生气。

D.尾联以议论作结,标举承平而隐的风尚。“朝市”泛指尘世。韦九山人为了逃避世俗烦恼以及无法人世的困惑,隐逸山林,实为避祸之举。E.全诗语言自然清新,诗脉婉转流畅,意境淡远悠长。诗人通过对隐者东溪草堂的描绘,表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超脱情怀。

15.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5分)

(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琅琊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想宋武帝刘裕挥师北伐,收复失地的威猛气势,以“,”两句表现出刘裕的英雄气概。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以“,”两句揭露其疯狂掠夺财富而大肆挥霍的暴行。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徒步三千,流亡万里”,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硕果仅存的一次悲壮的师生长征,堪称我国教育史上一次可歌可泣的文化长征。

②要形成良好风气,赢得群众信赖,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转变认识,率先垂范,这样上行下效,社会风气才能从根本上好转。

③从南极洲的血色瀑布到毛里求斯近海的“水下旋涡”,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既古老又充满生机,有着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

④当年他对我的帮助让我一直耿耿于怀。三十年前,在我身无分文准备外出闯荡的时候,他资助了我5元钱,而这改变了我的人生。⑤杜甫写景的作品不多,而全诗都写景的更是鹤立鸡群,在他西行途中,却被太白山的美景所吸引,写下了《喜达行在所三首》。

⑥前三季度五500余只可比债基净值平均增长1.68%,这一成绩与前两年相比有较大幅度下降,但在“资产荒”背景下,整体表现仍然可圈可点。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③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空军首位歼10女飞行员余旭烈士“回家”的日子,全国各地32万群众从四面八方自发赶到余旭的家乡四川省崇州市,来送别这位女飞行员最后一程。

B.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64.2%的受访者反映自己身边存在“咆哮妈妈”,妈妈们歇斯底里的批评,对孩子造成的伤害非常严重。C.随着政策环境日益优化,电子信息快速提升,跨境电商发展势头迅猛,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活跃、市场潜力最大的跨境电子商务市场。

D.由于秦岭在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突出问题,昨日位于秦岭山麓的陕西省六个县市政府的领导被陕西省环境保护厅、陕西省国土资源厅集中约谈。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①

司马迁《史记》都不敢采用。

② 《山 海经》里头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③

其中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④

清人编《四库全书》,⑤

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

大致解开。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因为 如果 那么 / 则 就 B 连 虽然 但 所以 / 才 C 连 因为 所以 / 则 才 D 因为 虽然 但 所以 / 就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禁烟花爆竹”的争论年年岁岁来一次。总的来说,对烟花爆竹的显性危害

①。一般来说,燃放烟花爆竹有两点危害:

②,每年春节期间各大城市都有不少人因此意外受伤;二是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弥漫的烟雾,震耳的声响,我们每个人都有切肤之痛。不过,③,需要政府领导,多方配合,假以时日方能见效。21.下图是某校“与阳光同行”徒步30公里健身活动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李小文是我国遥感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其成名作被列入国际光学工程协会“里程碑系列”。李小文辞世很多天后,媒体才发现了一条短消息对其进行报道,然后便没有了下文。而与之相隔不久,年轻歌手姚贝娜离世前很多媒体就大肆炒作、竞相报道,随后这一年轻生命便在一片喧嚣声里消消逝。

对此,有人为科学家遭冷遇叫不公,呼吁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人为明星离世而悲伤,认为当前社会不只需要科学,也需要娱乐;还有人认为媒体不应跟风炒作,而应正确引领舆论导向。

对于这三种观点,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完成写作任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2017年宝鸡市高三质检

(一)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阅读(9分)

1.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能力。C项原文出现在第二段,文中说“假如同样长短的诗句或诗篇包含的意象或多或少”,在此条件下进行比较得出的相对结论,并非说意象越多越好。

2.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内容的归纳能力。B项对应原文第三段,“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板滞,所以意象密集的诗都不是好诗”说法过于绝对。3.B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B项对应原文第一段。依据文章作者观点推断,不论篇幅是否有限,都不应容忍芜辞赘句的存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4.(3分)C 【解析】A项根据原文,应是家国大义与革命之火,传统文化和纯朴民情为他日后从军,为革命书写铺就了道路。B项中“这才是那个时代伟人最真实的写照”,根据原文“在翟俊杰看来”一句,可见只是翟俊杰的理解。D项中“与传记写实性的要求不符”这句话,曲解了传记文学的写实性。

5.(4分)①外部因素:来自祖父和父亲的家国大义与革命之火,让翟俊杰充满了军人的血性。传统文化与淳朴民情的濡染,形成了他的英雄情结。②内在原因:17岁参军,先后经历两场战争,让翟俊杰对战争题材有独到的理解。【评分标准】答对一点给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评分标准】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二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7.(4分)AD 【评分标准】选A得2分,选D得2分,共4分,选B.C.E不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 项还有交待人物性格,清洁工的包容宽厚,六楼的傲慢待人。D项清洁工女人给六楼送还烂橘子下面的钱是小说的高潮。

8.(4分)①刻画人物形象,形成对比作用:表现了六楼女人的傲慢与世俗;虽然六楼女人不睬自己,清洁工仍热情主动搭话,在反差中显示了清洁工的朴实和善良。②深化小说主题:通过六楼的女人,侧面揭示官场的腐败。【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9.(6分)同意。①从故事情节看,照应了小说中和痩保安有关的情节,使小说结构紧凑,合情合理;②从艺术效果看,六楼丈夫被调查,与六楼之前的傲慢形成反差,具有正能量;③从主题看,小说以六楼丈夫被立案调查,旨在反映现实生活,警醒那些贪婪受贿的人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不同意。①从故事情节看,这样结尾没有必要,过于注重巧合;②从艺术效果看,戛然而止,应给读者留下想象和回味的空间;③从主题看,几次扔垃圾的行为已经强化了所扔垃圾的来源,也照应了题目,不必再添加最后一段。

【评分标准】答同意或不同意,1分;答出一点理由1分,答出两点理由3分,三点理由5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10.(3分)C【解析】结合上下文意,使用排除法。

11.(3分)C【解析】“明清时废止”错,“国子监”一直到明清时期。

12.(3分)B【解析】“于是被任用为太常博士”错,升任太常博士是在第一次“召试”后。

13.(10分)

(1)(5分)杨行密占据江、淮,道路阻断不能返回,杨承休就在钱塘安家。

(2)(5分)有人笑他不合时尚,清高自守,杨大雅叹道:“我不向世俗学习,而是向圣人学习,因此到这个地步。”

【评分标准】(1)句意正确2分,“据”“克”“家”的解释各1分,共5分。(2)句意正确2分,“或”“违世自守”“由是”的解释各1分,共5分。【参考译文】

杨大雅字子正,唐朝靖恭杨家杨虞卿的后代。杨虞卿的孙子杨承休,唐天祐初年,以尚书刑部员外郎的身份担任吴越国册礼副使,杨行密占据江、淮,道路阻断不能返回,杨承休就在钱塘安家。杨大雅是杨承休的四代孙。钱俶归降宋,带着他们一家住在宋州。杨大雅素来好学,每天诵读数万字文章,即便饮食时也不放下书卷。考中进士以后,历任新息、鄢陵县主簿,改任光禄寺丞、新昌县知县,调任浔州知州,监在京商税,再提升为秘书丞。咸平年间,交趾进献犀牛,杨大雅乘机向朝廷献赋,被皇帝召来面试,升任太常博士。很久以后,又上书自荐,献上自己所写的文章,又被皇帝召来面试。在集贤院任职,又出朝担任筠、袁二州的知州,掌管开封府界诸县镇事,担任三司监铁判官、越州知州、提点淮南路刑狱。回朝后,考察国子监的学生,因荐举不实获罪,接连降职为监陈州酒。调任常州知州,判三司都磨勘司、户部勾院。升任集贤殿修撰、应天府知府。还朝后,任职于纠察在京刑狱,以兵部郎中的身份担任知制诰。杨大雅原名杨侃,至这时,回避真宗还在藩王第宅时的名讳,下诏改掉名字。任职二年,被授予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亳州知州等官职,去世。杨大雅朴素好学自信,不肯阿谀投靠,在集贤院任职二十五年不升职,有人在他之后任职,常常达到荣华显贵。有人笑他不合时尚,清高自守,杨大雅叹道:“我不向世俗学习,而是向圣人学习,因此到这个地步。我所有的,不敢推荐给别人,而曾经自己献给天子了。”天禧年间,他出使淮南,沿江巡视,经过金陵,遇风翻了船,幸而被身旁的士兵救起,上岸后,帽子衣服都丢了。当时丁谓镇守金陵,派人送来一套衣服,杨大雅推辞不接受,丁谓对此感到愧歉。宰相王钦若也对他不满。他晚年与陈从易一起被任命为知制诰。杨大雅尝趁被皇上召见的机会,呈上《原治》十七篇。著有《大隐集》三十卷,《西垣集》五卷,《职林》二十卷,《两汉博闻》十二卷。

14.(5分)AD 【评分标准】选A得3分,选D得2分,共5分,选B.C.E不得分。

【解析】A.本题考查对诗歌句意和表达技巧鉴赏能力。“诗人将‘隐者’与 ‘隐沦’作对比”说法错误。诗人以“隐沦”指代韦九山人。

D.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和内容的分析能力。“韦九山人为了逃避世俗烦恼以及无法入世的困惑,隐逸山林,实为避祸之举”说法与“标举承平而隐的风尚”前后矛盾。尘世之中尚为承平之世,不是秦末乱世,韦九山人隐逸山林不是避祸之举,而是天性使然。15.(共6分,其中答出情感给2分,分析每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厌倦朝市、向往归隐的心情。(或对污浊尘世的厌弃,对远离尘世的隐居生活的喜爱。)(2分)(1)首联“无尘”二字写出了诗人对于幽静安宁的山林的欣赏,也透露出作者对污浊尘世的厌弃。(1分)(2)颔联“唯通马”足见深山之僻野幽邃,“始见人”则更进一步表现了曲径通幽的意境,紧扣诗题中的“隐”。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1分)(3)颈联描写了一个四面云山、寥阔寂静、远离尘俗的美好境地,宛若到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表现作者对幽静僻远的自然环境的喜爱。(1分)(4)尾联虽以议论作结,但作者对韦九山人隐逸山林天性使然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1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分点作答:一是准确指出表现了何种情感。二是结合各联诗句阐释。

(三)名句默写(5分)

16.(5分)(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2)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3)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评分标准】每句1分,有错、别、漏、加字者,该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3分)D 【解析】①硕果仅存:比喻经过淘汰,留存下来的稀少可贵的人或物。②上行下效:上面或上辈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学着那样做(多指不好的事)。③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④耿耿于怀:事情(多为令人牵挂或不愉快的)在心里,难以排解。⑤鹤立鸡群: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⑥可圈可点:指文章精彩,值得加以圈点,也引申为事物值得称赞。18.(3分)A 【解析】B项,句式杂糅,“据……调查”或“……调查显示”;C项搭配不当,“提升”改为“发展”;D项,“六个”有歧义,修饰“县市”还是领导。19.(3分)B 【解析】用排除法。①处后有与之照应的“都”,应为“连”; ②句中有“应”,③句中有“却”,②③之间应为转折关系;④是在上面基础上的推论;⑤是紧接陈述前句的,无需关联词;⑥照应本句中“直到”。20.(5分)①大家都有了清楚的认识

②一是对人造成意外伤害

③全面禁止烟花爆竹不是容易的事

【评分标准】答出1句得1分,2句得3分,3句得5分。意思对即可。21.(共6分)

“与阳光同行”徒步30公里健身活动分两个阶段进行:准备阶段要求各班级从距离、安全、交通方面考察线路,要求家庭提前加强学生体能训练,并准备衣食;实施阶段由学校优选线路,组织实施,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评分标准】每全面写出一个阶段内容,且语言表述通顺、准确,得3分,共6分;超字数酌情扣分。

四、写作(60分)22. 等级评分标准

一等

(20-16分)二等(15-11分)三等(10-6分)四等(5-0分)

基础 等级 内容 20分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来源:学科网】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达

20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展 等级 特征 2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显文采

略显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所选择的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择中心角度和重要角度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和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三等及一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下列“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级评分。1.深刻:(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2)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2.丰富:(4)材料丰富;(5)论据充分;(6)形象丰满;(7)意境深远。3.有文采:(8)用词贴切;(9)句式灵活;(10)善于运用修辞手法;(11)文句有表现力。4.有创意:(12)见解新颖;(13)材料新鲜;(14)构思新巧;(15)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16)有个性特征。

三、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四、套作、文体不明确的要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第五篇:陕西省汉中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

陕西省汉中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

陕西省汉中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赵法生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出自《周易·文言传》,大意是经常行善的人家会有许多可以庆贺的事,经常做恶事的人家会有许多灾祸在等着它。初看起来,这句话是在讲报应,其中也的确含有报应的含义,但是作为儒家文献的《易传》,这话与佛道两家的报应观念又有所不同。

儒家的主流观点不太强调报应,因为儒家道德修养的目标是成为君子,而君子的首要条件,就是明白义利之辨。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孟甚至要求他们的弟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他们认为,仁义既是天道,也是人道,为仁义而牺牲,死得其所,使生命获得永恒意义。

钱穆先生曾经将儒家人生观与其他文明宗教相比较,说儒家的君子,他们居仁由义不是为了获得好处,不管它是来自今生还是来世。而且君子人格恰恰是要超越这种功利主义的考虑,他不把道义当作手段,而是当作目的本身。

儒家要求君子超脱私利的羁绊,并不是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对此有独特的理解。杀身成仁是君子的担当和境界,实践仁义礼智信也经常意味着要放弃一些个人利益。但总的来看,长远来看,道德对于人生和社会都是有益的。

讲仁爱奉献的儒家道德何以有利于人生?说到底,违反道德的行为可以得利于一时,却难以长久持续。比如一个“信”字,欺诈或许能够短期获利,但是长此以往必然臭名远扬。那些讲诚信的人虽然有时也吃亏,但能获得广泛的信誉和信任,事业便越做越大。

道德与利益的问题,又被称为德福关系问题,也是西方道德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有德者未必有福,享福者未必有德,这一矛盾如何解决?哲学家康德认为,经由上帝审判之后,德与福最终能够实现一致,作恶者将会下到地狱,而行善者将会升入天堂,于是公平正义最终得以实现。可是,儒家没有上帝观,有人经常行善却穷困潦倒,有人作恶多端却福寿俱全,如何解释这种情况呢?儒家对此的回答是:家庭。一个人的积德行善未必能改善自己的处境,但一定会为他的后代积下“阴德”;一个人作恶多端,尽管能做高官,骑骏马,但他的债务将由子孙偿还。通过引入家庭和时间两个因素,儒家也成功解决了德福表面上的矛盾。

那么,现实中是否真是如此?城市兴起的时间较短,不易觉察,但在乡村中则常常应验。常听有年纪见识多的村里老人说,凡是目前发展不错的家庭,现在有出息的人,祖先父辈多是厚道人。我们看历史上那些传承久远的世家大族,比如范仲淹、曾国藩等家族,人才辈出,福泽绵长,乃是因为他们将深厚的文化底蕴凝结为优良的家教传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子孙的优良品格。这也算是对“积善人家论”的经验证明。因此古人也说:“德者,得也。”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深入人心。

所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并非迷信,而是儒家历史理性的结晶。它以儒家的成德之教为思想基础,强调德行修养和与人为善才是一个家庭长期繁荣兴盛的根本保障,不但在义理上可以说得通,在现实中也有经验的证实,反映了儒家古老透彻的人生智慧。

(摘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易传》所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虽然也含有报应的含义,但与佛、道两家的报应观不同,与西方的德福观也有区别。

B.儒家道德修养超越了功利主义的考虑,目标是成为君子,同时也是为了给后代积下“阴德”。C.明白义利之辨是成为儒家

君子的首要条件,君子为了仁义不但可以放弃一些个人利益,而且必要时可以牺牲自己。

D.儒家要求君子超脱私利,却追求道德在更大范围、更长远的时间对人生和社会的益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孔孟认为,仁义是天道,也是人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可以让生命获得永恒的意义。

B.钱穆先生的研究表明,儒家君子居仁由义非为“余庆”,非惧“余殃”,道义本身就是他们的目的。

C.在儒家那里,“积善之家”的“家”被赋予了时间因素,常用来指那些传承久远的家族。

D.“阴德”之说在乡村常常应验,而在城市中不易觉察,表明儒家古老透彻的人生智慧源于传统的农业社会。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文中通过与佛、道及西方哲学的具体对比,深刻地阐释了儒家报应观念的独特性。

B.文中引入康德对现实生活中德福矛盾现象的解说,是为了说明儒家对这一问题的解说只是解决了德福表面上的矛盾。

C.文章运用引用、对比、举例、比喻等多种论证方法展开论证,让读者对“积善”的意义有一个新的认识。

D.本文从“积善”与“报应”这一话题出发,从个人修养、家族传承和社会效应三个层面阐述了儒家独特的福报观。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苦 恼 王蒙

当钱莉莉的中篇小说《桦树林》终于在第一流的大型文学期刊上发表出来的时候,作家金永激动得流出了眼泪。

他想起自己的第一篇作品,先写在一个笔记本上,后来抄到稿纸上。抄了改,改了勾掉,勾完恢复,然后撕掉……稿子寄出以后,得到回音以前,他好像得了热病。

他想起他的第一个责任编辑,又矮又胖,说话是南方口音的普通话,每句话都那么高明,那么权威。“是不是先搁一搁?”这话就意味着稿子的死刑。“我们认为有修改的基础”,遥远的希望闪着光,曲折的道路上布满荆棘。“我们准备留用”,从此开始了折磨人的焦急等待。而最可怕的是甚至在通知你“已经发了”之后,仍然可能抽下来搁一搁,而这“一搁”,也许意味着永久。

他想起他的恩师,已经长眠于地下的老作家郑之泰,他第一次见郑之泰的时候,“郑老”已经满头白发,满脸皱纹,老作家一面咳嗽,一面称赞他“能够写”,“我知道,你是能够写的……你能够把那种最微妙的感受传达给读者……你能够成功……读者会爱你的……但写作仍然是一件苦事情,你现在还想不到,这有多么艰苦……”

郑之泰三十年前说这话的时候是含着泪水的。当时,二十二岁的金永不明白为什么老作家的语气里流露着感伤,但他的心深深地被那种父辈的情谊打动了。三十年后,在看到钱莉莉缭乱的小说稿《桦树林》以后,他的眼睛里也涌出了同样的泪。

他这才明白,他的泪水既是为了钱莉莉的鲜花露珠似的才华,也是为了——他看得出来——这才华离真正的成功、成品、成就还遥远。让一个有着鲜花露珠似的才华、自负而又敏感、幼稚而又狂热的女青年去走这一段从小小的才华到真正的成果的路,他实在不忍得。而如果是让她独自去摸索,去沿着这崎岖的山径攀援,那简直是残酷。

哦,才华!这令人战栗,令人苦笑,令人飞扬又令人大哭失声的字眼!它是财富,它是灾难,它本身就是辛劳和血汗,永远的不安宁,偶有的微笑,和常年的灼人的痛苦!

所以金永不忍心说任何年轻人有才华,他怕毁了年轻人。他宁愿点燃自己的心做灯,为他们烛照。而才华的特点偏偏是要自己闯,哪怕鼻青脸肿,赴汤蹈火!

他能不流泪吗? 金永还体味到了这泪水里包含的欣慰——年轻人不断地冒出来了嘛!欣慰后面却好像有一种催促,一种莫名的、却又是分明无可逃避的惶恐——年轻人起来了,他呢?原来他也已经到了辅导青年、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人身上的年纪了。

他现在已经比当年的郑之泰还要大一岁了,这是真的?但他的头发还是黑的,看来郑之泰有点未老先衰。三十年前,他觉得郑之泰是老头,他怎么没有想到如今自己也已经“老”了呢?

看过手稿以后,他一次又一次地与钱莉莉交谈。说服钱莉莉是不容易的,问题还不在于青年人常有的骄傲,可叹的是她那种执着,当钱莉莉用一两句尖刻而又大而无当、不负责任的话把他苦口婆心的“辅导”否定掉的时候,他气得真想动手把自己揍一顿。

终于,她听了他的,不是全部,而是大部分。当她一旦接受了他的指点以后,《桦树林》的面貌是怎样地焕然一新了啊!

金永提着提包回家。提包里有载有《桦树林》的大型文学期刊。他的提包变得暖人而且活泼,他的步伐变得活泼而且有力。他的眼前一会儿是郑之泰的白发,一会儿是钱莉莉的青丝,一会儿是夕阳照耀着的充满了温柔的生命的桦树……当他快要到家门口的时候,他忽然发现,《桦树林》的最后三句话本来是可以删去的,删去以后全文会更加隽永和谐。但他在作品排成铅字以前硬是没有想到,硬是没有把这一点给钱莉莉指出来。他的脸红了,他的心痛了,他算什么“老师”哟,钱莉莉称他做老师呢!

回家以后,爱人告诉金永,钱莉莉来过,并且留下两瓶小磨香油,一瓶广东腐乳。

“小磨香油?”他茫然莫解。

钱莉莉留下了字条,字条上说:

金永老师:

《桦树林》的发表,多亏您帮忙。您为我的稿子奔走的情形,编辑部已经透露给我了。一点小意思,聊表寸心,请笑纳。您有什么事需要我给办的,亦请尽管吩咐,过几天来看望您。莉 莉

这……这是怎么回事?

他一遍又一遍地看着字条。

打击是沉重的。

(选自1983年《〈北京文学〉短篇小说选》)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金永在得知钱莉莉的《桦树林》发表时,想起自己的第一篇作品和第一个责任编辑,表现了他对那位编辑永生难忘的记忆和无比的感激之情。

B.文中写金永对自己恩师郑之泰的回忆与金永对钱莉莉的培养,既互相映衬,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金永回家时眼前出现了“夕阳照耀着的充满了温柔的生命的桦树”,这里的“夕阳”和“桦树”都具有象征意义。

D.小说用郑之泰和钱莉莉两个次要人物作陪衬,突出了金永这一中心人物形象,并通过他深刻地表现了文人相轻这一主题。

5.文章开篇说,作家金永在得知钱莉莉的中篇小说《桦树林》在第一流的大型文学期刊上发

表时,“激动得流出了眼泪”。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金永的眼泪中包含的情感。(4分)

6.文章以“打击是沉重的”作结,意味深长。请结合全文对这句话进行赏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7-9题。

材料一:

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在京举行

3月7日,“先人与我们同行——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举行。这是“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活动的一次精品展示。

为深入挖掘中华经典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中国文联于2008年启动“中华经典系列咏诵”项目。

咏诵会用演唱、舞蹈、朗诵等多种形式诠释经典,加深当下人们对传统经典的理解。推出后,受到观众热情欢迎。

十年间,“中华经典系列咏诵”项目先后推出了《道德经》《诗经》《孙子兵法》《论语》《孟子》《孝经》《大学》《屈原》和《王阳明》等10部舞台咏诵艺术作品。“先人与我们同行——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是从已推出的这10部作品中精选出4篇经典原文、7篇解读经典的散文和9首感悟经典的歌曲,经过精心编排而成的,集中展现了中华经典的精髓神韵。

据咏诵会主办方介绍,对“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活动进行一次“巡礼式”的全面演绎,就是为了缅怀和祭奠先人先贤,感悟古圣先贤们博大精深的思想,感受他们洞悉宇宙万象的智慧,体味他们深刻入微的人文关怀,进而激励国人重视经典,阅读经典。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二:

经典因性质相异而不同

对于经典,可以分为两类:以社会认知、观点阐发为基础的“社会经典”类,比如《国富论》;另外是以文学才情、艺术灵感为主的“文学经典”。我的观点是文学经典的“必读性”一般会大于社会经典。主要原因在于优秀的文学往往可以独立于时代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而社会经典在开拓了时代的同时往往也会依赖其时代,写作背景的底色褪去也难免造成书页的泛黄。

比如斯密的《国富论》一书,对于工业化肇始时期的西方世界来说无疑是醍醐灌顶黄钟大吕般的声音,其书的的确确也对市场经济的建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今,经济学家们关心的早已不是斯密用尽半生心血所疾呼呐喊的理论,而是更加关注政府与市场分界线的具体划定以及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和手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在绝大多数的大学经济学教授对经济的认知能力都超过了斯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他文字的历史价值不减,人格力量依旧,但是作为对社会的认知和阐释,当初的洞见已经被社会观念水位的上涨淹没,这部分的价值也就无形中被稀释消解,对于现代的读者而言,其增益也就远不能与作者创作的时代相提并论了。如果一个人想学习经济学的基本知识,那么今人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一定比上述作品告诉他的更多也更符合社会的实际。当然,萨氏的这本著作虽然优秀,但也并非“必读”,我们还有众多的其它选择。

与社会经典受制于时代不同,文学经典的魅力多见于情感和表述,受时代影响不大,甚至会随时间的流逝历久弥香。文学不同于社会学的另一个区别还在于后人不大容易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再次开发和继续建构,也不太具有可替代性。例如,我们如果不读李白,就无法感受李白那种独有的天纵才情,这种感受杜甫无法替代,徐志摩也不能,反过来,李白也无法替代杜甫和徐志摩。极端的例子里,极致的文学作品甚至还会对后世造成一种压制。当初李白登黄鹤楼,正准备慷慨赋诗一首,抬头望见崔颢的大作《黄鹤楼》,不禁心生退缩,一句“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断了诗兴。所以文学类的经典一旦登顶便成“绝唱”,就算后世有相同主题的作品超越,也仅仅是锦外添花,而不 会造成原作价值的折损,我们阅读的体验也不会受到影响。

材料三:

儒学经典的生命力来自于不断的自我更新

在思想史领域,儒学“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自我更新能力,表现最为突出。从原始儒学到两汉经学,到宋明理学,到陆王心学,改革、变革精神内在

于传统文化之中,一部儒学史,便是一部儒学自我更新的历史。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是注重通变的典范。孔子为殷商后裔,但在文化选择上,他却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之所以被尊为圣人并受到儒家至高至尊的推崇,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被认为是能够认识并把握历史法则的人,是孟子所谓的“圣之时者”。

儒家最强调变的经典,是五经之首的《周易》。“易经”就是变经,是对变革规律的总结。这是一部专门阐述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与法则的经书。“易”之三义——简易、变易、不易,都以承认和重视外部世界的不断发展变化为前提。阴阳、刚柔、乾坤等,都是古代中国为描摹、探索宇宙、自然、社会等运行机制、变化规律所创立的概念。在其他儒学经典中,都充满着这种自我更新的意识,如《诗经》歌颂“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礼记·乐记》借上古言变化:“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针对不同的历史境遇,儒学以其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一次又一次成功地回应了不同时代的挑战。其中,特别是在佛教盛行而“儒门淡薄,收拾不住”之际,成功应对了佛教的挑战,后来,它又遭遇了基督教的挑战。

总之,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变革的文化、富有弹性的文化,富有巨大张力的文化,或者说是一个开放的文化,不是一个保守的文化、僵化的文化、封闭的文化。

(摘自《中华读书报》)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只是诠释经典的一种形式,我们要真正重视经典,体悟经典,还需要做很多工作,付出很多努力。

B.随着社会的发展,斯密的《国富论》的洞见已经被社会观念水位的上涨淹没,书的价值也就无形中被稀释消解,它也就不再被后人看重而成为经典。

C.材料二中列举了斯密和李白等事例,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使作者的观点更具说服力,更容易让人理解。

D.文学经典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和表述,一旦形成“绝唱”,就很难超越。

8.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两则材料有什么不同之处。(4分)

9.材料三说:“一部儒学史,便是一部儒学自我更新的历史。”这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①前批答。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比至,燕王不奉诏。

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

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

(选自《明史·方孝孺传》,有删改)

【注】①扆(yǐ):宫殿内设在门和窗之间的大屏风。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B.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C.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D.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侍讲学士,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官职之一,主要配置于内阁或翰林院,辖下有典簿、侍诏等,主要任务为文史修撰、编修与检讨。

B.檄文,古代用于征召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文中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C.大理寺,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理。北齐定制,以大理寺为官署名,大理寺少卿为大理寺级别最高的官员。

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分言之,社为土神,稷为谷神,旧时亦用为国家的代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孝孺年轻的时候机警敏捷,每天坚持勤奋读书;成年以后,他曾先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很多著名人士都比不上他。

B.方孝孺举止端庄严肃,才华出众,因此得到了明太祖和惠帝的重用;惠帝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甚至请他在朝廷上批复奏事。

C.明成祖起兵后,方孝孺力主抵抗,也曾建议惠帝使用缓兵之计,但没有成功;燕兵渡江以后,方孝孺仍然坚持抵抗,最终失败。D.明成祖请方孝孺草拟诏书,方孝孺认为明成祖不应该取代帝位,并连续三次质问他,坚持不拟诏书,最终惹怒了明成祖而被杀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5分)

(2)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4-15题。

【双调】得胜令

四月一日喜雨

张养浩

万象欲焦枯①,一雨足沾濡②。天地回生意,风云起壮图。农夫,舞破蓑衣绿;和余③,欢喜的无是处。

【注释】①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现象。②沾濡(rú):润湿,润泽。③和余:连同我。一说即“余和”,跟着一齐欢唱。

14.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一二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也从侧面写出了降雨前后诗人的不同心情。B.三四句,作者以纤细的笔触,通过对天地、风云变化的描写,表现了这场雨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它的重大意义。

C.“农夫,舞破蓑衣绿”描写了农夫披着蓑衣在雨中狂舞,哪怕把蓑衣舞破也在所不惜的欢乐情景。

D.“舞破蓑衣绿”中的“绿”字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有异曲同工之妙。E.“无是处”是说没办法、不得了的意思,表现了作者与民同忧乐的思想感情。

15.这首小令的诗眼是什么?全曲是如何来表现诗眼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根据题意填写句子。(5分)

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借兵器来侧面表现边塞酷寒天气的诗句是“ ”。

②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中阐述宋荣子对待赞誉和责难的态度的句子是“,”。

③《孔雀东南飞》中“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所写婚俗与《诗经·氓》中“,”两句所写的做法相似。第II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期待已久的《华尔街2:金钱永无眠》终于上映了,观众们拍手称快,既被电影的史诗般的气质所征服,又对演员的演技赞不绝口。②

学国学、传承经典也需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有家长和学校采用强制学生集体跪拜孔子的做法,只会适得其反,无异于缘木求鱼。

③“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古语揭示了学无止境、需终生学习的道理,实属不刊之论。

④韩国以防范朝鲜的导弹和核威胁为由允许美国在其领土上部署“萨德”系统,这种做法最终只能是替美国火中取栗。

⑤强权政治总是以舆论抹黑、武力威胁的方式压服反对的力量,这种危言危行值得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警惕。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这种人工仿制的大理石石材价格是其它同类产品的40%到60%,优势明显;石材在外观、材质等方面也极具市场竞争力。

B.《向太阳》是艾青在民族矛盾急剧上升的时刻,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激越而丰厚的情感创作的一首长诗。

C.报告显示,各级政府强化了对公立医院发展建设、长期债务化解、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财政支出。D.我国发射风云四号卫星,整体性能达到甚至超过欧美同类卫星水平,一举实现了我国卫星技术从“跟跑并跑”到“并跑领跑”的跨越。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莱昂纳德·科恩的歌①

适合在黑夜里倾听的歌,他的呼噜和哼哼,本身就是迷迷蒙蒙的夜气。②

他几乎没有高频的声音,似乎也只有在静夜里才能清晰地听到。那里面有③ 的颤抖,有细腻的弥漫,他④ 没有音域,⑤

音域在极低的声部,低到常人很难唱的程度,像黑暗中黑亮的羽毛,看得久了,⑥ 看到清幽的闪光,美极了。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确实 而 稍微 并非 而是 还能 B 确是 而 精微 并非 而是 便能 C 确是 所以 稍微 不仅 而且 还能 D 确实 所以 精微 不仅 而且 便能

20.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句子,与上下文协调一致,每句不超过15个字。(6分)

管教孩子,避免他们出现行为偏差有三道基本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父母,第二道防线是学校,①

。在当代社会,由于流动、留守等原因,一些家长监护未成年子女的功能在弱化。②,那就只能期待司法变成“超级父母”了,而这是司法不能承受之重。用刑事处罚和行政处罚去对付“熊孩子”无异饮鸩止渴。最好的方法,一方面是强化家长监护责任,另一方面则是强化学校管教功能,让孩子在学校就能被管好,不让问题“出校园”。实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教师有权威,③。

(节选自《老师能否惩戒“熊孩子”》)

21.下面是小明陪同奶奶到医院就医的流程图,请把这个过程写成一段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100字以内。(5分)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近日,中科院博导程代展在科学网上发表博文《昨夜无眠》,称自己一名最优秀的学生放弃科研,选择去中学当老师,对此表达了强烈的困惑和惋惜。当事学生随后在某著名社交网站上发表日志《我为什么逃离科研》回应,称“对科研失去兴趣是因为累和

没能力,甚至已经厌恶科研了,教学生更有成就感”。清华博士逃离科研,成为网上热门话题,各方观点不一。

对这件事,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9分,每题3分)1.B 解析:“同时也是为了给后代积下‘阴德’”错。儒家君子如果有“给后代积下‘阴德’”的目的,也就不能说是“超越了功利主义

”了;原文第三段说:“儒家的君子,他们居仁由义不是为了获得好处,不管它是来自今生还是来世。” 2.D 解析:原文倒数第二段开头说,“阴德”之说在城市中不易觉察的原因是“城市兴起的时间较短”。3.D 解析:A项,文中没有把儒家因果报应观

与佛、道“具体”对比;B项,文中引入康德对现实生活中德福矛盾现象的解说,是为了引出儒家德福观的内容并与之对比、衬托;C项,文中没有运用比喻论证。

(二)(14分)

4.BC(4分。每项2分,答案超过两项则本题不得分)解析:A项,对那位编辑的“无限感激之情”错;D项,小说的主题并非文人相轻。5.金永眼泪中的情感包括:①激动。钱莉莉在小说稿《桦树林》里表现出来的才华让金永激动;②感伤。金永知道,钱莉莉的才华离成功还很遥远,这中间有着极为艰辛的过程;③欣慰。又一个有才华的年轻作者冒出来了;④惶恐。自己老了,到了辅导青年、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人身上的年纪了。(每点1分,共4分)6.①从内容上说,这句话写出了金永看到钱莉莉留言后的痛苦与失望。钱莉莉把作品的发表视为金永“运作”的结果,玷污了他高尚的情怀,辜负了他殷切的期待。②从结构上说,这句话照应了题目,也照应了上文关于有才华的年轻人离真正的成功还很遥远的忧虑。③从人物形象塑造上来说,这句话从侧面完成了对钱莉莉这一人物形象的最终塑造,揭示了她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心灵深处庸俗的一面。④从主题表达上来说,这句话丰富了“苦恼”的内涵,让读者更深刻地认识到青年人成长中深层次的问题。⑤从阅读效果上来说,这句话言简义丰,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思索空间。(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6分。)

(三)(12分)

7.B(社会经典只是没有文学经典那么具有“必读性”,但它们仍是经典)

8.①内容方面:材料一侧重对新闻事实的报道,介绍了咏诵会的相关情况;材料二侧重于谈论经典特性,阐释了社会经典和文学经典的区别。②写法方面:材料一作为新闻,主要以叙述作为表达方式;材料二属于评论,旨在阐述作者观点,主要以议论作为表达方式。(每点2分。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1)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注重通变的典范;(2)儒学经典都充满着自我更新的意识;(3)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儒学以其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一次又一次成功地回应了不同时代的挑战。(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3分,答对三点5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0、D(3分)

11、C(3分)大理寺长官为大理寺卿,少卿为副职。大理寺一般设有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从五品下。

12、B(3分)明太祖欣赏方孝孺的为人,但并没有重用他。

13、文言翻译:(每题5分,共10分)

①但是陈瑄却率领战舰投降了燕兵,燕兵就渡过了长江。皇帝非常忧惧,有人劝皇帝到其它地方去避难,再图谋复兴。(要突出“而”“以”“或”“幸”“图”的理解)

②方孝孺把笔扔到地上,一边哭一边骂说:“死就死吧,诏书(我)是不可能帮你起草的。”成祖大怒,命令在闹市将他处死。(要突出“且”“即”“草”“磔”“诸”的理解)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14、B、D(5分)解析: 三、四句对雨后广阔的宇宙空间的变化做了大笔勾勒,纤细的笔触和一景一物的描绘是难以表现这场雨的重大意义和带来的巨大变化的,故B项的表述错。“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化静为动,写出了春回

大地、草木萌发的勃勃生机;而“舞破蓑衣绿”中的“绿”则是说蓑衣因旧而枯黄,如今因雨仿佛得以返绿,并不是真变绿,只是借此表达了喜悦的心情,故D项有误。(答对一项2分,答对两项5分,答三项以上此题不得分)

15、(1)诗眼是“喜”。(2分)(2)表现:①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雨后大地又有了生机、一切在风云突起中变得壮观雄奇,寄寓喜悦之情。(2分)②通过写农夫起舞和诗人自己的欢喜直接表现诗眼“喜”。(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16.①将军角弓不得控

②(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 加沮

③尔卜尔筮 体无咎言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7、C(3分)

①拍手称快,拍着手大喊痛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用在句中感情色彩不当。

②缘木求鱼: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正确,不可能达到目的。

③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④火中取栗:偷取炉中烤熟的栗子。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

⑤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用在句中不合语境。18.A 解析:B“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应放到“的时刻”前面;C“强化了……支出”动宾搭配不当;D 应在“风云四号卫星”前加“的”,将“风云四号卫星”作为全句的主语。19.B 解析:“确是”才能和后面的“歌”搭配,构成动宾关系;②处前后没有因果关系,“所以”错;③处“稍微”是副词,没法修饰名词“颤抖”。排除干扰答案,剩下B答案。)

20、①最后一道防线才是司法(关键词:司法)

②如果学校这一道防线也不夯实(关键词:如果学校……防线不夯实)

③有必要的约束与惩戒手段(关键词:惩戒)

21、(5分)答案示例:门诊挂号后到门诊室看医生,按医嘱到不同科室化验并做CT、B超、心电图检查,然后把汇总的检查结果拿到门诊室交给医生,医生开出处方,患者携带处方到交费处支付药费后去药房领取药品。

四、作文(60分)

22.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卷

【参考译文】

方孝孺,字希直,浙江宁海人。方孝孺年幼时机警聪敏,两眼炯炯有神,每天读书超过一寸厚。他成年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的著名人士都不如他。方孝孺却轻视文学,常常把阐明王道、使天下达到太平作为自己的使命。他曾经卧病在床,家中断了粮食。家人把这件事告诉他,他笑着说:“古人一个月才吃九顿饭,贫困难道唯独我方孝孺吗?”他的父亲因为犯法被杀,方孝孺护送灵柩回家乡安葬,哀伤过度感动路人。丧期满了之后,他又回来继续跟随宋濂完成学业。

洪武十五年,方孝孺因为吴沉、揭枢的推荐,被太祖召见。太祖欣赏他举止端庄严肃,对皇太子说:“这是一个品行端庄的人才,你应当一直用他到老。”随后按照礼节送他回家。洪武二十五年,又因为别人的推荐被召到宫廷。太祖说:“现在不是任用方孝孺的时候。”蜀献王听说他很贤明,聘请他担任世子的老师。

等到惠帝即位,征召他担任翰林侍讲。第二年又提升他做侍讲学士,国家重大的政事皇帝常常向他询问。朝廷讨论事情,官员们难以作出决定时,有时皇帝就让方孝孺在自己的坐位前拟写批复。当时编纂《太祖实录》和《类要》等书,方孝孺都担任负责人。燕兵作乱,朝廷商量讨伐他们,诏书和檄文都出自他的手。建文帝三年,燕兵侵占大名府。方孝孺说:“燕兵长时间在大名停留,暑天下雨,他们就会不战而疲惫。现在正好他们的奏书到了,应该暂且给他们回复,诏书来往超过一个月,就会使他们将士的战心松懈。等我们商议好形成合围之势,再进兵攻击他们,就不难取胜了。”惠帝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就命方孝孺草拟诏书,派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王。薛嵓到了以后,燕王没有接受诏书。

第二年五月,燕兵到了江北,皇帝下诏征集四方军队,命令各将领把战船集中到长江上。但是陈瑄却率领战舰投降了燕兵,燕兵就渡过了长江。皇帝非常忧惧,有人劝皇帝到其它地方去避难,再图谋复兴。方孝孺竭力请求坚守京城来等待救兵,如果事情不成功,就决心为社稷而死。乙丑这一天,燕兵入城,建文帝

自焚。这一天,方孝孺被抓进监狱。

在此之前,成祖在北平发兵,姚广孝把方孝孺托付给成祖,对他说:“城池攻克这一天,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希望您不要杀他。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风气就会断绝。”成祖点头答应了他。到这时,成祖想让他起草诏书。方孝孺被召到宫中后,悲痛的哭喊声响彻宫殿内外。成祖走下坐榻,劝导他说:“先生不要折磨自己了,我只是想效法周公辅佐成王罢了。”方孝孺说:“成王在哪里?”成祖说:“他已经自焚死了。”方孝孺说:“为什么不拥立成王的儿子?”成祖说:“治理国家要依赖年长一点的国君。”方孝孺说:“为什么不拥立成王的弟弟?”成祖说:“这是我们的家事。”就回头让手下人递给他笔和纸,说:“向天下发诏书,非你起草不可。”方孝孺把笔扔到地上,一边哭一边骂说:“死就死吧,诏书(我)是不可能帮你起草的。”成祖大怒,命令在闹市将他处死。方孝孺慷慨就义,时年四十六岁。

下载陕西陕西省长安一中2012届高三第十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陕西陕西省长安一中2012届高三第十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渭南市2008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渭南市2008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1)语文试题 命题人:成林洲 姜小卫 杨亚植 注意事项: 1、本试题满分为150分,答题时间为150分钟。 2、本试题共10页,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

    陕西渭南市2013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5篇

    陕西渭南市2013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Ⅱ) 语文试题 试卷类型:A 1.本试卷分第l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1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考生任选其中一题作答;其它试题......

    陕西省宝鸡市2018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

    陕西省宝鸡市2018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 第I卷阅读题―、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扇子作为实用器物产生,却被逐渐赋予......

    2016年陕西省长安一中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试卷

    2016年陕西省长安一中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试卷 语文10.22 本试卷,150分。考试时长12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 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

    陕西省宝鸡市2013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文综试题

    陕西省宝鸡市2013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文综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其中第42,43 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满分300 分,考试用时150 分钟。 2.考生一律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相应......

    陕西省2018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一)文综地理试题

    陕西省2018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一)文综地理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春节是万家团圆的日子,春运是一道特殊的风景。2017年春运期间,360网站发布了我国《2017年春运网络......

    陕西省长安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三政治期中考试卷

    陕西省长安一中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 三 政 治 试 题 命题人:马现雨 审题人:胡学鹏 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

    合肥市2013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合肥市2013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