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远程研修历史文本资料一“近代英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5 05:43: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东省远程研修历史文本资料一“近代英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东省远程研修历史文本资料一“近代英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教学设计》。

第一篇:山东省远程研修历史文本资料一“近代英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教学设计

山东省高中历史远程研修一

“近代英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教学设计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郝万清:(主持人)老师们大家好,我是北京二中的郝万清。在这一讲中,我们将和大家一起交流有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的教学内容。今天我们一起参与讨论的老师有北京市西城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张汉林老师和北京市第二中学的王磊老师。张汉林:大家好。王磊:老师们好。

郝:张老师,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和实践是高中历史教学选修模块内容之一,您可否从宏观上对这一模块的内容做个简单说明,如它的地位、意义,以及我们应该特别关注哪些问题?

张:好的,我们先从课程标准的描述入手„„ 〖幻灯片〗

民主与专制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政治现象。知道专制和民主出现的历史背景、了解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的历史过程和发展趋势、树立民主与法制意识,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

张:当然,具体到英国这节课也要老师的实际出发,先摆事实,如大家的经验等,再说要点问题。通过课例深入解读相关问题,老师会比较喜欢。

郝:那么具体到英国这节课,对课标要求我们应该如何理解,需要处理好哪些问题? 〖幻灯片〗

《选修2》

2.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1)知道《权利请愿书》的主要内容,认识英国革命前国会与国王围绕税收问题展开斗争的实质。

(2)了解《大抗议书》的基本内容,理解国会通过该文献前后国会与国王冲突的主要原因。

(3)简述国会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建立“护国政体”和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史实,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残酷性、复杂性和反复性。

4.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1)概述《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理解“限制王权、国会权力至上”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

(2)简述英国责任制内阁建立的基本史实,认识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其他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

7.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1)简述宪章运动要求普选权斗争的基本史实,认识欧洲早期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对欧洲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选修4:

讲述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主要活动,分析其功过。必修1: 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张:从课标看,我们需要从宏观上需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幻灯片〗

1.注重各模块的知识整合。选修2不同课内容之间的整合、选修2、4与必修1不同模块之间的整合。比如:选修2:革命前的专制思想;革命中的殊死搏斗;革命以妥协结束;革命后英国的渐进改革(革命从洛克那里获得合法性辩护、历史的经验教训;君主统而不治、责任内阁制、宪章运动、议会改革等)2.选修2中英国史的立意。

首先是求自由(自由范围的扩大,从封建贵族到资产阶级,再到工人阶级);革命中的曲折反复;革命后的顺流而渡。

〖幻灯片〗

1901年6月,梁启超在《过渡时代论》中写道:“欧洲各国自二百年以来,皆过渡时代也,而今则其停顿时代也。”“船头坎坎者,自由之鼓耶?船尾舒舒进,独立之旗耶?当十八、十九两世纪中,相衔相逐相提携,乘长风冲怒涛以过渡于新世界者,非远西各国耶?顺流而渡者,其英吉利耶?” 张:其次是如何对待传统: 〖幻灯片〗

张:限制王权的传统如何在近代获得新的意义,并最终发展出现近代宪政。郝:好!那么下面就请两位老师就今天交流的主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谈谈在教学具体内容上需要把握的总体方向是什么?

张:好的,英国革命之所以重要,重要在于她是中世纪文明向现代文明过渡中的一个最显著的分水岭,尤其是在政治文明上,英国革命是近代最早、最明确的把斗争矛头指向君主专制的革命,它所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是现代民主政治确立过程中最早的、最典型的一个民主政体,不仅解决了英国社会当时所面临的问题,而且对世界其他后来的国家提供了经验、或者说是蓝本的模式,对英国革命的反思还开启了启蒙运动的先河,所以可以这样说,从英国革命开始,世界真正进入到政治文明现代化的历程中。所以,北京大学的钱乘旦教授这样评价: 〖幻灯片〗

它留下的遗产是不可计量的,没有近代的英国,就没有现在这个世界,……它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英国开创了一个新的文明——现代文明。王:张老师刚才已经非常清楚的谈到了英国革命在新旧世界鼎故革新中所起的作用了,而且其中有一句话说的很到位,说英国的革命和制度“解决了英国社会当时所面临的问题”,这就谈到了一个问题,现代制度文明演进的动力是什么?17世纪的英国人为什么需要创立这样的民主政体?这是需要我们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的地方,如同刚才主持人谈到的,这节课需要我们在宏观教学思路把握什么,这就是我们需要把握好的第一个地方。历史就是人们不断面临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节课就是要去思考英国人当时面对什么问题,进行了怎样的思考。

郝:两位老师谈的太好了,我记得西方有一句谚语: 〖幻灯片〗

“制度是智慧与机运的产儿。”

郝:政治文明、政治制度的演进过程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一页,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尤为重要,王老师,您作为一线教师,在课堂实践中,觉得这节课在设计上的难点是什么?您又是如何处理的?

王:首先是在本课的结构框架和内容取舍整合上。我们做个简单的整理就会发现,英国革命和君主立宪政体的相关内容主要出现在了必修

一、选修

二、选修四中,同时还在必修三中有所涉及,现在已经是高二的下半学期了,如何把这些分散在各个模块中的知识点整合,让学生对英国革命和君主立宪政体确立的过程有个相对全面和清晰的认识是当前的应该完成的,因此我们建议在这里不要就本课而单处理本课了,把必修一中的内容糅合本课的内容作为主干,同时把选修四(人物卷)中克伦威尔一课中的内容加入,这样,第一史实完整,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全面,才能有思考的空间。第二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节省一点课时。

张:而且我们还发现,在本册书中(选修二)第四课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然后是北美独立和法国革命,在第八课中接着光荣革命讲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当然课本这样编排是按照课程标准的描述,将新旧势力的“殊死搏斗”、反封建专制的“战斗檄文”和“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政治框架”分开来处理,但是老师们这里可以灵活处理,因为英国革命和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本身就是一脉相承的内容,我们始终认为历史是丰富的、生动的,其中的因果逻辑是不能割裂的,学生只有在全面理解史实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历史的思维。郝:刚才两位老师谈到的是在本课内容结构整合上的问题,那如果从内容本身上来说呢?本节课的难点又是什么?如果把英国革命放到现代民主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看的话,哪些内容是我们在这一课的教学中不好处理却又必须处理好的?

张:其实如果我们把英、美、法三国的革命放到一起来做一个比较的话,我们会发现他们虽然都是早期人们对民主制度的思考和探索,但是各有其特色,北美民众更多思考的是对自由的保障,以及在此基础上如何在一个新兴国家中建立一种新制度,既能保障公民的自由,又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既能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又能保证、约束这个政府不是一个暴政、专制的政府。法国人民思考更多的是平等,以及解决好革命风潮之下的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等问题,所以显得更加跌宕起伏。而英国更多像是在维护传统的旗帜下进行的,似乎是因为斯图亚特家族的统治违背了英国几百年以来的传统,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们是在与国王斗争、要恢复这种传统,在这种斗争中,传统得以法律上的保障,同时社会发生了“渐进的制度创新”,所以在英国革命这一节课中,如何引导学生去认识英国是怎样立足传统来思考问题、创新制度的,是一个难点,也就是处理好英国制度演进过程中的传统性和创新性的糅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糅合。

王:另外英国与美国、法国的一个不同的地方在于,美国和法国更多是受到了启蒙运动的影响,在启蒙精神的推动下发生了革命,在启蒙思想的指引下创新了制度,北美三权分立的民主联邦政体可以说就是以启蒙思想为蓝本的,但是17世纪的英国有没有这些蓝本和目标?没有,当时英国人意识到传统被破坏了,现在的制度是不合理的,但是合理的制度是什么?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系统的框架设计,那么只能是立足于传统之上进行新的思考,因此,很多现代民主的原则和框架是英国人建立的,而对这些原则的反思、总结则开启了启蒙运动,并影响了后来的国家,也就是说,现代民主制度中的很多概念是首先形成于英国的,对于我们现在的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到这些原则、框架、概念,需要学生对其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并且需要用这些概念去理解以后学习中的一些问题。所以,本课学习中,从具体的历史史实中概括抽象的历史概念并加以理解,也是一个相对较难的地方。

郝:那么总结一下刚才两位老师所谈,本节课在宏观上应该把握的是:

①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建立过程中的传统和创新;

②着重分析英国在17世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面对什么问题、进行了怎样的思考,并提出了什么解决方案;

③同时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对几个模块中相关内容的整合。

下面我们就本着这样的思路来请教两位老师一些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首先是英国革命的背景,两位老师刚才谈到,历史就是人们面对问题、思考问题的过程,那么英国社会当时面对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或者说英国革命主要因何而起?

张:还是围绕着国王与议会的斗争展开吧,英国革命之所以会发生,必然有其不可调和的矛盾,而国王和议会是矛盾的双方,课程标准也是这样描述的: 〖幻灯片〗

(1)知道《权利请愿书》的主要内容,认识英国革命前国会与国王围绕税收问题展开斗争的实质。

(2)了解《大抗议书》的基本内容,理解国会通过该文献前后与国王冲突的主要原因。张:课程标准第一、二条中都提到“国王与议会的斗争(冲突)”,实际就是在说英国革命的背景,我们在这里就要着重分析当时英国国王和议会的矛盾因何而起?矛盾聚焦在哪里?斗争的本质是什么?并分析矛盾双方所代表的利益。郝:课程标准中提到了 〖幻灯片〗

“知道《权利请愿书》的主要内容”

“了解《大抗议书》的基本内容”

郝:对于这两个文件的主要内容,我们应该把握到一个什么程度?王老师,您在教学中怎么处理的? 王:我认为这里并不是要求学生去背它的内容,在教学中我会更多把它当成教学资源来利用,在课堂上利用PPT来展示,让学生分析和归纳,由此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议会与国王的斗争围绕哪些问题展开、实质是什么? 郝:那么围绕着“国王与议会的斗争”这一主线,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着重把握哪几个要点呢?又怎样处理这些要点呢?

张:我认为首先还是要弄清楚英国“有限王权”的传统,因为我们刚才也谈到英国革命更多是在维护传统的旗帜下进行的,那么这个传统是什么?岳麓版教材在必修一和选修二中都提到了著名的《大宪章》,在这里是可以作为一个教学的资源和素材加以利用的,老师可以选择一些大宪章上的文字让学生阅读,归纳英国“王权受限”到底是受什么“限制”。比如: 〖幻灯片〗

(第十四条)在上述征收范围之外,余等如欲征收贡金与免役税,应用加盖印信之诏书致送各大主教、住持、伯爵与男爵指明时间与地点召集会议,以期获得全国公意……(税收)

(第三十九条)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人身自由)

——《大宪章》

张:而且,为了落实《大宪章》的精神,《大宪章》还规定要选出代表,在国王“错误”的时候加以对其加以抑制,由此就奠定了英国议会的雏形。老师也可以视学生情况,有选择的补充一些材料加以说明英国的议会制度: 〖幻灯片〗

1258年,以西门〃德〃孟福尔为首的贵族迫使国王召开牛津大会 …… 规定:成立以大贵族为主体的15人参与国家管理,国王必须依照委员会的意见治理国家……

1265年,孟福尔在伦敦召开议会,……首次要求各市派出市民代表参加,从而使市民开始步入议会。

——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王:当然,对英国王权受限的传统和议会传统的学习之后,应该让学生有个总结,这是课堂教学一个必须的环节,尤其是对高二的文科学生来说,毕竟还是要落实考试的嘛,同时也是训练学生概括、归纳的基本能力,从一般、具体的历史史实到抽象、概括的历史概念。在这里我认为可以有多种方式来总结,可以以传统文字的方式落实笔记,这一段材料也很直白: 〖幻灯片〗

英国在中世纪就已经形成所谓的“自由”传统……这个传统有“三大原则”即:

其一,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立法。

其二,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

其三,他必须按国家法律掌管行政。

如果他违背法律,其谋臣及代办官员应负责任。

——马考莱勋爵《英国史》

王:也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示:

王:我个人倒觉得用图示更好一些,因为可以把它和光荣革命后乃至18、19世纪英国的政权结构作对比,就能更直观的看出其“变革”的过程了。

郝:两位老师刚才谈了一下英国有限王权的传统,但是我有一个疑问,既然从13世纪以来英国就已经有了这样的传统并建立了议会,那能不能说英国从那时起就已经有了民主制度的雏形?或者更直白的说有了君主立宪的基础?

王:显然是不能这样认为的,因为我们在这里要强调这仅仅是一个传统,它具有约束力,但强制力还远远达不到现代意义上的法的强制力,在这样的传统之下大家都知道该怎样做,但是出现一个国王没有这样做那怎么办?在这个传统中并没有一个成熟的、系统的解决办法,当然在中世纪也这是不可能产生的。

郝:就是说《大宪章》和议会对国王的约束力还不够,可以这样理解吗?

张:《大宪章》最初只是国王与贵族们所达成的一个契约,它有法的精神在内,但是还远远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宪法和法典的约束力,在《大宪章》颁布之后的第二年,当时的教皇就宣布废止了《大宪章》,原因是认为这份文件是贵族们通过武力迫使国王签署的,因而是无效的,在之后的几百年中《大宪章》被多次的重申、修改、颁布、废止,所以也使得王权受限仅仅是一个传统,而不是法律化、系统化的、稳定化的制度。而现代民主制度则是以立法为基础来规范权力、以相互制约和平衡来约束权力的。

郝:我明白了,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这种传统实际上也是国王势力和贵族势力均衡的一种结果,几百年的历史中也不乏有人想打破这种均衡,但结果都只是这种传统的一种自我完善,并没有真正在这种传统之外出现新的制度,但步入近代15、16世纪以后,随着新的社会力量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得这项传统中的力量对比也发生了变化和冲突,于是调整的时候也就逐渐来到了。是否可以这样认为?

王:是有一定道理的,这就是我们谈到的历史面临着新的问题,所以就需要制度调整以解决问题,变革就是这样发生的。

郝:那么在这个“新的社会力量变化带动传统变革”的过程中,两位老师认为应该着重注意哪些问题的处理?

张:我认为还是注重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形成吧。

郝:但是我特别注意了一下,在课程标准中这一部分并没有出现资本主义、资产阶级革命这些字眼啊? 张:这就是我们需要在思路和结构上整合的地方了,课程标准在这一模块强调的是民主制度取代专制制度的文明演进过程,但是这种演进的社会动力是什么?资本主义发展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内容,而且在必修二中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了,所以到高二这个时候更应该构建一个完整的历史风貌了。

王:16世纪以来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对于老师们来说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内容了,这一部分也有大量的一些素材和教学资料可以利用,在这里我们就不再过多赘述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学习: 〖幻灯片〗

① 新航路开辟的推动 ② 都铎王朝的支持 ③ 纺织业的发展 ④ 圈地运动的进行

王:对这一部分一方面要把史实弄清楚,还更需要分析清楚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因果关系,例如:新航路的开辟刺激了英国的海外贸易,贸易的发展又带动了英国手工工场尤其是毛纺业的发展,在此影响下圈地运动的兴起,而这一切又使得英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成为欧洲大陆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我们之所以强调要分析清楚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因果关系,就是要通过这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一种历史的思维,构建历史学习的知识体系,而不是去孤立的、简单的记、背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张:王老师说的这一点很重要,这种分析历史的能力也是现在新课改之后高考的一个考查重点,那么从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圈地运动的进行作为线索就很容易引导到下一个问题,英国社会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变化——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我们可以这样处理: 〖幻灯片〗

一些地位较低的人,他们由于勤劳……而获得大量的财富,而且在政治上也进入绅士阶层,他们感到愤怒,因为他们发现他们不能像别的和他们身份相同的人那样享有同样的荣誉和声望,因而他们想方设法使自己受到尊重:这些人从一开始就是议会的可靠的朋友。

——《克伦威尔传》

思考:

这些人是什么阶级、阶层的人?

有什么要求?

为什么会成为议会的朋友?

郝:嗯,对这段材料的分析和对引导学生对预设问题的思考,第一,可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资产阶级”,教师再加以讲解;

第二,初步的了解资产阶级在当时的要求,这一点可以从材料当中归纳总结。如:要求自由发展、提高社会地位、保障自身权利;

第三,议会成员的变化——从浓厚的贵族议事会的色彩,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机构。

那我想顺便请教您一个问题:多媒体引入教学后,更多的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资料走进了课堂,面对这么丰富的材料,我们该如何取舍,如何使用? 张:在课堂上我们并不主张引用太多的材料,不是说老师占有什么材料都全部堆砌在课堂上,而是要根据课堂设计的需要来选择材料,老师要首先想清楚我为什么要用这段材料?想说明什么或达到什么目的?怎么用这段材料?而且有了材料就一定要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思考,所以老师的问题一定是既有指引性,又留有思考的空间。一般不要出现“从这段材料看出什么?”这样空泛的问题。王:郝老师谈到的这一点可能也是将多媒体引入教学之后在课堂上出现的比较普遍的一个问题吧,我们之所以用材料,就是要让学生去思考,不仅仅是让学生背一个结论,否则的话,高考中要求的“阅读理解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概括阐述”等能力又从何而来。

B:我们还是回到这一课中来,如果分析透彻了英国当时社会的发展——也就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议会结构的微妙变化之后,那么革命的动因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我们只要把刚才讲到的那些“传统”“要求”同斯图亚特王朝的政治主张一比较,学生就能自己得出结论了: 〖幻灯片〗

议会的存在是出于国王之“恩典允诺”。——詹姆斯一世

国王创造法律,而非法律创造国王……假如臣民认为国王滥用权力,他们只能祈求上帝开导国王,把他引到正确的道路上去。——查理一世

议会的自由、选举权、特权和司法权是英国人自古就有而且无可臵疑的天生权利及遗产…… ——1621年 议会

引文出自钱乘旦、陈晓律《在变革与传统之间》

郝:在这种比较中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了,但是在这里更多体现出的还是国王要求的“君权神授”同英国传统“王权受限”之间的矛盾,课程标准中提到的“革命前国会与国王围绕税收问题展开斗争的实质”这一点怎么理解呢?

王:这就需要“围绕税收问题”来说了,也可以借助《权利请愿书》,我们来看下面的材料: 〖幻灯片〗

16世纪以来,政府经常入不敷出……到查理一世时已经是债台高筑。国王于是借助议会补助金来解决日益严重的财政问题……正是在这个问题上,首先爆发了国王同议会之间的矛盾……

国王无法从正常的税收中获得足够的金钱……就实行“强迫借贷”,即不经议会通过而任意征收新税,凡拒绝缴纳者,便加以迫害……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思考:国王和议会展开税收斗争的实质是什么? 不经议会同意,不得强行向人民征税或借债; 任何人如未指出具体罪状,不得加以逮捕; 任何人如无法庭判决,不能被剥夺财产;

在和平时期不得用军事法对公民进行审判……

——《权利请愿书》

思考:议会要求国王接受《权利请愿书》的目的是什么?

王:这些材料老师们可以有选择的利用,最基本的是让学生了解国王与议会的矛盾聚焦在税收问题上,而且可以进一步分析出这种矛盾实质上是:国王的横征暴敛同资本主义上升

阶段资本原始积累之间的矛盾,通过《权利请愿书》是要限制国王的权利,保障公民的人身自由和财产安全。

郝:在讲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好像不光英国革命前税收是矛盾的焦点,在北美革命和法国革命前,税收都是一个敏感的问题,这不会是巧合吧。

张:当然不是,其实这也是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为什么在17、18世纪人们开始重视自己的人身自由和财产安全了?为什么在此之前的几百年间这个问题好像并不突出?反过来想一想这样的要求更多体现了哪些人的要求?哪些人的财产安全和人身自由在这个时候最需要得到保障?——当然是当时的有钱人,资产阶级了。所以在税收问题上新旧势力产生的矛盾最突出也成为必然的了。郝:到这里学生应该能多英国革命前的社会变化和革命的原因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了,老师们可以分析之后再根据学生状况进行一定的条理化的总结,例如: 〖幻灯片〗

17世纪中期,英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哪些?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是什么?

郝:通过这些思考、分析和总结,学生的历史认识会更加地丰富和生动,考试中回答问题的全面性和条理性也会逐步提升。

刚才我们简单的谈了一下英国革命的背景,围绕着议会与国王矛盾的加深来展开的,其实英国革命的过程也同样是如此,也是议会势力与国王势力寻求新的均衡的一个过程,当旧的传统被打破的时候,如何根据新的力量对比来实现新的均衡?这种均衡又建立在一种什么样的长效机制之上?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建立这种长效机制?都是当时英国人进行的思考和探索,革命的经过也显得一波三折。我想这个问题对于老师们也不是一个陌生的问题,我们也没有必要在这里面面俱到的谈了,张老师认为在革命过程的处理上应该着重注意哪些问题呢? 张:课程标准上是这样描述的 〖幻灯片〗

(3)简述国会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建立“护国政体”和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史实,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残酷性、复杂性和反复性。

张: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首先还是落在“史实”上,老师们可以采取各种方法,图表也好、文字也好、时间阶段也好„„首先要把这个过程线索理清楚,落实以下要点: 1.1640年,新议会召开 2.《大抗议书》

3.内战爆发(1642-1649)4.处死国王

5.英吉利共和国时期(1649-1660)

克伦威尔的“护国主”政体 ——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 6.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60-1688)

7.1688年,光荣革命 王:在落实这些基本史实的同时,要让学生理解这些史实的内涵——也就是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还有就是要从这些史实的学习中去体会,英国人进行了怎样的思考,只有真正体会到了英国人当时面对历史问题进行的思考,才能真正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是如何“立足于传统进行创新”,才能理解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民主与专制斗争的残酷性、复杂性和反复性。”

郝:那么在英国革命过程中的这几个要点中,重点和难点在哪里?

张:一个在共和国时期,对克伦威尔和“护国主”政体性质的分析。首先,在内战结束之后,已经处死了国王,看似已经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所谓的四不像的“护国主”政体?我们来看这段材料:1649年,议会通过了决议 〖幻灯片〗

“在上帝之下,人民是一切正当权利的来源;在议会里集会的英国下议院是人民选出并代表人民的,在本国拥有最高的权利……”

——1649年 议会决议

张:从这里可以让学生分析,经过了革命,英国萌生了、或者可以说是明确的提出了什么政治原则?——人民主权、议会至上

但是,用什么样的政权组织形式来实现这些精神和原则呢?并没有现成的(与美国、法国都不同,美国、法国可以借鉴英国,并以启蒙精神为指导,但英国当时没有),所以新的政权就必然会依靠新的实力派,那么,在内战中,哪部分力量膨胀起来? 〖幻灯片〗

由于革命用暴力战胜国王,军队就成了决定性因素……它为了把战争引向胜利,就把所有权利都集中在自己手里,议会反而被推向后台……

1653年,军队终于驱散了议会……军队领袖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成为无冕之王。

——齐世荣《十五世纪以来世界九强的历史演变》

张:所以,在内战之后,军事首领就成为新的权利核心,为了稳定战争之后的形势,集权也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王:插上一句,在讲述英国革命过程的时候,可以有意识的把克伦威尔的作为加以整理,一是因为人物模块中有涉及,我们可以就此将两个模块整合,让学生认识到位,二也是只有将克伦威尔时代的政策分析到位了,才能让学生对克伦威尔本人和他的护国主政体的性质有一个准确的评判。

郝:在这里可以利用的材料也比较多吧,比如: 〖幻灯片〗

对护国主拥有的权利的分析来认识到这是革命中的一种独裁政体,而且这种独裁是以军队和强权为基础的;

对克伦威尔所采取的政策的分析来认识到他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英国的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等;

老师们可以灵活处理,体现出护国主政体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性质。张:也只有把护国主政体的这种军事独裁性分析透彻了,才能让学生们理解后来为什么英国议会中的一部分代表主张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了,因为在共和国时期这种动荡的政局并不是英国资产阶级和民众所需要的,护国主政体也必须有一个强权铁腕人物作为核心,那么当克伦威尔死后,这个核心不存在了,随之而来的就是护国主政府的崩溃和政局更加混乱,所以,这个国家需要一个新的核心,谁才有资格、有法统成为这个核心呢? 〖幻灯片〗

“在摄政时代,经济的不安定和政治的不安定是并行的,所以毫不奇怪,伦敦本是反对查理一世的重心,以后反而对他的继承人表示莫大的欢迎。”

——富勒 《西方军事史》

郝:当然,我们知道当时英国的资产阶级们接受查理二世复辟也是有条件的,比如查理二世承诺赦免政治犯、保证财产安全和宗教自由等等,但是回国之后却是另一番景象,进行反攻倒算,他的继承者詹姆士二世还力图在英国恢复天主教,英国议会最终也决定抛弃这位国王,但是为什么不像之前对待国王查理一世那样采用革命的方式,而是选择了光荣革命这样一种不流血的宫廷政变的方式呢?

王:这就是革命和护国主政体给英国人带来的反思了,我们来看这一段评述: 〖幻灯片〗

这样,革命进入他自己的悖论:革命本来是要推翻国王一个人的专制,这个目的虽然达到了,但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革命权利交到了另一个人手里,而且这个人的所作所为比国王还要专断。

——齐世荣《十五世纪以来世界九强的历史演变》

王:英国人的教训就是:革命推翻了旧制度,但并没有产生新制度,而产生了克伦威尔,克伦威尔的统治又导致了复辟,如果发生新的革命只能产生新的克伦威尔,新的克伦威尔又会导致新的复辟,所以,他们想跳出这个怪圈:既要推翻专制、又不要革命。如何做到这一点?这就是让英国人骄傲的、一场不流血的“光荣革命”。郝:从形式上来看,光荣革命是用一个国王代替了另外一个国王,形式上只是一次家族变动,但是,这场政变之下,国王与议会之间的角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张:这一点提的很到位,因为光荣革命之后的这个国王在很大程度上是英国议会缔造的国王,要想登上国王的宝座还必须得接受议会的条件,所以: 〖幻灯片〗

在光荣革命中,议会缔造了一个国王,没有议会,这个国王登不了王位,他根据议会的条件登上了王位,并许诺要服从议会的法律……

——齐世荣《十五世纪以来世界九强的历史演变》

张:所以,光荣革命之后很大程度上不再是“国王的议会”,而更多具备了“议会的国王”的色彩,实际上是明确了议会的主权地位,所以,在光荣革命中,国王与议会的冲突最终用一种和平的方式解决,国王承认了议会的主权,而议会则接受了国王的地位,这种相互的接受和妥协,使得君主立宪制度成为一种可能,所以,一般我们认为光荣革命是英国革命成功的标志。

郝:所以,这不仅是一场“光荣革命”,还是一次伟大的妥协,其实人类政治制度文明的演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各种力量相互斗争并相互接受和妥协的过程,在这种斗争和妥协中达到了一种平衡,这种相互的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就孕育了新的制度,而作为现代民主制度,一个基础就是用法来规范,树立法制的原则和精神,这一点,英国的贡献也是显而易见的,这就是《权利法案》的颁布。

王:《权利法案》和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是一个重点,但本身不是一个很难的知识点,老师们可以让学生分析《权利法案》中一些重要的条文,归纳议会与国王的权利结构,并与革命前相对比,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什么是“议会主权地位的确立”,什么是“国王权力受到法律和议会的约束”,然后归纳君主立宪制度的内涵。〖幻灯片〗

演示:国王与议会权利的变化

郝:这样也就落实了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概述《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理解‘限制王权、国会权利至上’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这一要求了。那么还一个知识点需要特别处理的,就是同样是在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简述英国责任制内阁建立的基本史实”,两位老师有什么看法?

王:英国现代责任内阁制度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多世纪才最终相对完善的,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要着重处理好: 〖幻灯片〗

1、什么是内阁?什么是责任内阁?

2、责任内阁制度之下的一些行政原则,以及这些原则是怎么出现的?

3、国王、内阁、议会三者关系的演变和权利结构。

王:在史实方面要着重提一下罗伯特·沃波尔时代责任内阁制度的形成和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责任内阁制度的最终确立,可以借助一些演示让学生直观的了解责任内阁制度之下权利结构的变化(附以演示)

张:在本科结束之后,应该有个总结,可以用图示的方式,让学生的理解更生动一些: 〖幻灯片〗

郝:张老师,您可否最后给我们再总结一下,备课时需要把握的难点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张:好的„„ 〖幻灯片〗

难点:

(1)洛克思想与英国革命的关系(2)对克伦威尔的评价

(3)《大宪章》《权利请愿书》《大抗议书》《权利法案》的差异与联系(4)英国革命为何曲折反复

(5)英国革命的性质(钱乘旦不认为是资产阶级革命;人教社不同模块表述不同,有的认为是,有的则回避)

(6)英国国民性与英国革命的关系 注意的问题:

(1)把握不好角度,重复

(2)轻率进行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3)英国现在的制度与1689年规定的制度已有很大的不同。郝:非常感谢两位老师的参予和指导,也衷心希望我们的座谈能对老师们的实际教学工作有所帮助。谢谢大家。

第二篇:2014届高考历史 二轮提升训练 4-18: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课时作业18

测试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1.(20分)(2013·哈尔滨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在1689,1690年发表了两篇《政府论》。他写道:“(特权)只能是人民允许他们的统治者在法律没有规定的场合,任其自由地选择来处理事务,甚至有时会与法律的明文相抵触,来为公众谋福利,以及人民对这种做法的默认”,“(统治者)如果他不以法律而是以他的意志为准则,如果他的命令和行动不是出于保持他的人民的财产,而是为了满足他自己的野心、私愤、贪欲和任何不正当的欲望,那就是暴政”,“当立法者图谋夺取和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与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服从。”

材料二 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并不是自然而然或不可避免的,而是社会改革者与革命者为争取权利,与统治当局和贵族阶层不断斗争的结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洛克的基本主张和《政府论》发表的历史背景。(2)以18世纪后期欧美历史发展的史实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答案:(1)洛克的主张:人民通过社会契约建立政府,君主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统治者应当为人民谋福利;统治者施行暴政,人民有权用武力推翻他。历史背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光荣革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确立。

(2)法国: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体现“天赋人权”“社会契约”等启蒙思想的《人权宣言》发布。美国:在独立战争中,发表《独立宣言》,继承发展了启蒙思想。独立后,制定颁布1787年宪法,实行三权分立原则以维护民主共和。

2.(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不经议会同意,不得强行向人民征税或借债;任何人如未被指出其具体罪状,不得加以逮捕;任何人如无法庭判决,不能被剥夺财产;不可让士兵强占民房;在和平时期不能用军事法对公民进行审判„„

——《权利请愿书》

材料二 历数国王即位以来的弊政:强制性借款,未经议会同意征税,出售专卖权,对议员们的非法传讯、罚款和监禁,强行解散四届议会以及无议会的个人独裁,等等;重申议会下院掌握税收、拨款等财政决定权;要求国王只能从“议会有根据相信”的人中任免大臣和高级官员。

——《大抗议书》 请回答:

(1)议会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权利请愿书》的?

(2)《大抗议书》同《权利请愿书》相比,有什么新特点?(3)上述材料反映了议会与国王斗争的哪种方式?结果如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第(1)题可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第(2)题要注意对两则材料进行对比分析。第(3)题结合材料及教材所学知识来概括。

答案:(1)查理一世不经议会通过而任意征税和强行借债,漠视议会和人民的权利。为抗议和约束查理一世的行为,议会于1628年通过《权利请愿书》。

(2)《权利请愿书》只是从一般的权利角度对王权加以限制,《大抗议书》则提出废除封建特权、进行政治改革的要求。

(3)和平合法的斗争。《权利请愿书》被查理一世曲解;《大抗议书》遭到查理一世拒绝,查理一世准备以武力镇压议会。

3.(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人民自由权有以下规定:

三、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

四、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七、人民有信教之自由„„

材料二 《中华民国约法》对人民自由权有以下规定:

三、人民于法律范围内,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

四、人民于法律范围内,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七、人民于法律范围内,有信教之自由„„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人民自由权有以下规定: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第三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在人民自由权的规定方面有什么变化?这反映了什么实质性的问题?

(2)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在人民自由权方面有哪些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答案:(1)主要变化:每项权利均加了限定:在法律范围内。实质问题:增加了于法律范围内的规定,而制定法律的权利不掌握在人民手里,所以这是一部体现专制的宪法。

(2)主要进步:①明确取消民主权利的各种限制;②享受民主权利的范围扩大;③人民的民主权利增多。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4.(20分)(2013·海口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研究这个时期的历史学家,无论感兴趣的具体领域是什么,都无法忽略1830年这个转折点。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转折点之后,经济和社会的变革速度明显而迅速地加快。然而,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有一个巨大的矛盾体——法国。在理论上,没有其他国家能比它发展得更快。如我们所知,法国有十分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体制;法国企业家的天赋和创造性,在欧洲堪称无与伦比。不过在事实上,法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层面,明显慢于其他国家。国内的人口平稳增长,却没有急剧猛增。城市只有不算大的发展(巴黎例外),实际上在19世纪30年代初期,有些城市还是缩小了。对此矛盾现象的解释是,正如我们所知,原因在于法国大革命本身。

(1)上述材料认为法国在理论上没有其他国家比它发展得更快,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之。

(2)材料中“对此矛盾现象的解释是,正如我们所知,原因在于法国大革命本身”,为什么说原因在于法国大革命本身?

答案:

(1)理由:法国启蒙运动的兴起为资产阶级提供政治构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法国大革命扫荡了封建势力,资产阶级开始掌握政权;《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的颁布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举例略。

(2)雅各宾派的恐怖政策,葬送了立法议会等革命成果;大革命时期内外战争频繁,政局动荡,不利于经济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开展;大革命时期保护小农经济的措施,使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缺乏市场和劳动力:城市化进程缓慢;金融资本不能推动法国工业的发展。(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也可)5.(20分)(2013·长沙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爆发了工人阶级要求普选权的宪章运动,民众纷纷在请愿书上签名。)工人们认为,“贫穷是没有代表权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假如工人有选举权,就会有一个比现在的议会更愿意促进工人利益的立法机构„„就会采取一些措施来保证更平等地分配他们创造的财富”,因此,“普选权的问题是饭碗的问题,是每日三餐粗茶淡饭的问题”。

——摘自岳麓版《历史》选修二

材料二(19世纪末期,在讨论煤气工人工会的核心斗争目标时)有人提议,向伦敦各个公司的董事们请愿,要求把所有工人的工资每天增加1便士。我反对这个提议。我主张减少工作时间。我的理由是“减少工作时间,就是延长你们的生命”。我声言,8小时工作日不仅意味着对于已经受雇的工人每天减少4小时工作,而且意味着有更多的失业者将就业,这样减少了那种把人变成野兽而不是把人当做文明人的非人竞争。

——摘自索恩(英国煤气工人协会领袖)自传《我一生的战斗》(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英国两次工人运动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人斗争是民主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理由。答案:(1)同:采取和平的请愿手段;争取工人的权益。异:宪章运动:争取工人的政治权利,以维护经济权利;煤气工会斗争:争取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团结更多的劳动者创造有利环境。

(2)工人阶级是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主的重要力量,是民主进程的推动者;争取自己的民主权利需要坚持不懈的斗争。

第三篇:河南省罗山高中2016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强化训练专题10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doc

专题10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选修2)

1、观察这三幅图片:

回答:(1)以上三种报刊反映了哪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进步思想?

(2)分析这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进步思想的本质共同点是什么?并分析它们的主要不同点又有哪些?

(3)结合所学知识,试对这三种进步思想进行评价。

【答案】(1)《时务报》——戊戌变法期间的维新思想。《民报》——辛亥革命前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新青年》——新文化运动时期,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2)共同点:都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反对中国的封建主义。

不同点:①维新思想是把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用进化论的观点,批判封建主义,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政体。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是以西方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自由平等学说为思想武器,推翻满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共和国。③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运用西方“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对封建正统的儒家学说进行批判,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完全肯定西方文明。

(3)评价:三种思想主张在当时都代表了历史的发展方向,都是爱国和进步的;但三者都脱离广大人民群众,都不能从根本上给中国革命指出正确的道路。(若答出“维新立宪思想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不适合中国国情;革命共和思想无明确、彻底的反帝主张,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合实际的幻想;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弱点”也可以。)

2、当前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英国政府提出一系列救市法案,假如这些法案在下院不能通过,布朗首相可以()①强迫投反对票的议员退出议会 ②率全体内阁成员辞职

③呈请女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 ④呈请女王做出最终裁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代议制中议会下院与内阁的关系,即一个惯例:一旦内阁受到下院的反对,首相就要辞职向议会谢罪,或解散下院提前大选,由新选出的下院决定内阁的去留。

3、法国资产阶级在对封建制度的改造中, 基本上实现资产阶级争取经济自由、政治平等的革命目标的标志是()

A.制宪会议颁布的八月法令与《人权宣言》

B.国民公会处死路易十六, 建立共和国

C.雅各宾派废除一切封建权利, 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D.拿破仑制定《民法典》与其他法典

近代社会到来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法治取代人治。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 资产阶级往往通过法律文件来确保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据此回答6—9题。【答案】A 【解析】巴黎人民首次武装起义后成立的制宪会议, 实际上成为法国的最高行政与立法机关, 其颁布的八月法令废除封建制度, 发布的《人权宣言》揭示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 否定封建等级制度, 基本实现资产阶级争取经济自由、政治平等的革命目标, 所以准确选项为A项。

4、马克思指出:“工人要分别机器与机器之资本主义的使用,从而不以物质生产资料自身而以物质生产资料之社会的剥削形态为攻击目标,是还要有相当时日和经验的。”这主要是针对()

A.“光荣革命”

C.卢德运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卢德运动期间,工人以捣毁机器为主要斗争目标,说明他们没有“分别机器与机器之资本主义的使用”.5、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

D.巴黎公社

B.工业革命

A.相较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C.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答案】A 试题分析:捕捉关键信息:革命和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秩序等等,联系对辛亥革命评价及民国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军阀割据,文化复古,社会动荡等现象,可判断A的说法符合题干材料的言外之意。C,D歪曲了史实,C无法体现。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辛亥革命只是在政治上发生一些变化:推翻了帝制。但是新政权建立后,社会状况却还是那样,说明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人民还对此不了解,旧的思想、传统礼教等相关的封建的东西还存在。

6、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君主立宪”的准确含义是()A.宪法由君主主持制定

C.以宪法制约君主权力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国王的权力受到法律限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逐渐确立起来。

7、在欧洲,对人和神的关系上,曾有哲学家这样说:“人认为神也是生出来的,会说话,有躯体,穿戴也和人一样……每一种动物都会把神的模样描绘得和自己一样。”这表明这些哲学家()A.否定神的存在B.反对天主教会的权威 C.宣扬唯物主义思想

D.主张将神人性化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就可以看出,哲学家是主张将神人性化的。

8、斯宾诺莎认为,“神学不一定要听理智的使唤,理智也不一定要听神学的使唤,二者各有其领域……”。其“理智”符合了()A.专制国王的要求

B.本国教会的要求 C.资产阶级的要求

D.封建领主的要求 【答案】C 【解析】斯宾诺莎的民主思想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B.君主按宪法选举产生 D.议会由君主负责召开

9、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写到:“对我来说,当我考虑到这场革命摧毁了那样多与自由背道而驰的制度、思想和习惯,另一方面,它也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有朝一日使我们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们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其主要阐述的是()

A.民主和专制的矛盾

B.自由和专制的冲突

C.民主和自由的矛盾

D.革命和民主的冲突 【答案】C 【解析】托克维尔对自由充满无限热爱,但他认为,民主并不意味着即能获得自由,有可能沦为“民主的专制”。

10、“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1923年前后,孙中山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时,你应该这样回答他()A.“暂时放弃政治革命,先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后卷土重来” B.“继续承认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利益,以寻求其更大更广泛的帮助” C.“采取更灵活的革命策略,争取更多的军阀倒向革命阵营,建立和巩固政权” D.“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要联合中国共产党,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 【答案】 D 【解析】1923年前后,一再失败的孙中山找不到前行的方向,陷入迷茫之中。正是通过和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接触,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实现了国共合作,促进国民大革命的发展。11、1864年9月,英、法等国工人代表在伦敦圣马丁堂集会的最初目的是()A.声援波兰人民起义 B.成立国际工人组织 C.推动英国选举改革 D.支持爱尔兰人民斗争 【答案】A 【解析】第一国际是英、法等国工人代表在伦敦圣马丁堂集会的结果,但最初只是为了声援波兰人民起义。推动英国选举改革、支持爱尔兰人民斗争都是第一国际成立后的活动,而非成立目的。排除B、C、D三项,故选A。

12、以下事件能说明教皇已摆脱世俗君主的控制, 并具备与之相抗衡能力的是()

A.丕平篡位

【答案】C

B.教皇国建立

C.卡诺莎觐见

D.“阿维尼翁之囚”

13、儒家思想在“西学东渐”中历经沉浮,康有为“尊孔”,陈独秀“排孔”,二者的共同目的是()

A.借“尊孔”或者“排孔”的舆论力量来发动民众

B.否定守旧势力的理论基础

C.借此否定守旧思想,以推动社会变革实现各自的政治主张

D.为实现各自的政治主张提供理论依据,并借此掀起思想启蒙运动 【答案】C 【解析】“尊孔”或者“排孔”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为各自主张服务。A项对二者来说都不正确,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忽视民众力量是二者的共同局限性。B、D两项是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的作用。故答案为C。

14、据台湾《联合报》(2004年11月13日)报道,有83%的台湾民众认为孙中山是“中华民国”的“国父”,这主要是基于孙中山()

A.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一系列斗争 B.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 C.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D.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关键词是“国父”。故答案为B。

15、美国的自由女神像,是法国人民纪念美国独立100周年赠给美国人民的礼物, 她头戴王冠,右手高擎火炬,左手紧执一本文献, 脚上散落着已断落的锁链, 象征美国人民打破殖民枷锁与对自由的追求。她左手所执的文献应是()

A《人权宣言》 B《独立宣言》 C.《1787年宪法》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答案】B 【解析】略

16、维新变法思想、民主革命思想和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思想,共同的特征有①是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②是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产物③在中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④彻底抨击封建主义正统思想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可以用排除法。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不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革命派在宣传革命思想时,也没有从正面抨击封建主义正统思想。新文化运动前期,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儒家思想,并且动摇了封建主义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故答案为C。

17、以下有关《独立宣言》的评述准确的是()

①它宣告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②它继承与发展法国《人权宣言》的原则

③《独立宣言》主张平等的天赋人权的思想并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

④美国《独立宣言》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民主共与的原则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答案】C

18、遵义会议后,红军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选择了一条自然条件艰苦的北上之路.这条路主要经过的省份是: A.四川西部 B.西藏东部 C.甘肃南部 D.青海西部 【答案】A

19、《××革命史》中写道:“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材料中的“××”应该是()A.法国

B.英国 C.意大利

【答案】D 【解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为时间“1776年”“1787年”,结合各国革命史可知,美国于“1776年”颁布了《独立宣言》反对英国的殖民政府,此时的革命者为“被统治者”,而到1787年这些“革命者”已经变为“统治者”,且颁布了1787年宪法,综合以上信息可知,D项正确。20、下列对巴黎公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与普法战争有关

()。

D.美国

B.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无产阶级在军事上犯了错误 C.巴黎公社的各项措施显示出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 D.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答案】B 【解析】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国资本主义还有相当程度的发展,无产阶级还没有发展到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程度,故答案为B项。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材料二 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任何政党的政策如果不顾及到这些阶级的利益,如果这些阶级的人们不得其所,如果这些阶级的人们没有说话的权利,要想把国事弄好是不可能的……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因此,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1941年11月6日 请回答: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如何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建设:在政权建设方面,实行“三三制”,共产党员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答出“三三制”即可)原因:日本侵略、大敌当前,必须团结各阶层阶级人士共同抗日;中国社会中间阶级力量强大,且有参政要求;国事是公事,无法为一党一派包办。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结合所给材料,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两则材料均涉及到民主政治建设,在抗战关键时刻,调动各阶层各阶级力量,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有其必要性。从材料看具体涉及到政权建设——实行“三三制”,加强与党外人士的民主合作;原因分析要从时代背景、阶级力量等方面归纳概括。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现在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

——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当前的邦联不足以维持联邦》

(1)结合美国建国初期的史实,说明材料中的“建筑物”是指什么?“结构上的基本错误”又是指什么?

(2)美国是如何纠正“结构上的基本错误”的?在政治上有何重大意义?

【答案】(1)“建筑物”:邦联体制。“结构上的基本错误”:当时美国只是一个松散的联盟,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全国性政府。

(2)纠正措施: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意义:维护了美国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调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第(1)题,文献的出处是回答问题的突破口。由“建筑物”和“结构上的基本错误”自然联想到美国建立之初,实行的松散邦联体制。第(2)题是考查美国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要联系到1787年宪法,它确立了联邦制政体。

23、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1862年1月太平天国答英国海军照会: 照会敬悉意, 不胜诧异。须知贵国敬奉耶稣, 我天朝崇奉上帝。贵我两国既以崇拜耶稣为宗教之本源, 自当世代交好, 犹如一家。……自当各守天数, 权衡双方之缓急, 而不可损人以利己。

—一伶俐《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

材料二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若夫革命主义, 为吾侪所倡言, 万国所同喻, 前次虽屡起屡踬, 外人无不鉴其用心。八月以来, 义旗飙发, 诸友邦之抱平与之望, 持中立之态, 而报纸及舆论, 尤每表其同情。

——《孙中山选集》上卷

材料三 吾国现势, 非致力对外之时, 故宜维持列国对我素持之主义, 使之相承不变, 而得专心一意于内政之整理。

——《宋教仁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太平天国对外愿望的思想根源是什么?(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相信列强“中立”的思想根源是什么?

(3)材料一与材料二所反映的共同点是什么?没有看到什么实质问题?(4)材料三宋教仁主张的对外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1)宗教信仰一致。(2)认为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列强不会干涉。(3)两者都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没有看到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4)维持列强在华现状, 承认列强在华取得的特权。

【解析】(1)问抓住材料“贵我两国……为宗教之本源”一句理解回答。

(2)问抓住“吾侪所倡言, 万国所同喻”一句理解回答。(3)问的共同点应从对帝国主义态度方面回答。实质问题是指帝国主义的本质问题。(4)问的实质以“维持”“相承”字眼概括出承认列强在华特权。

24、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答案】(1)洋务运动的性质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2)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確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3)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地主阶级不能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

25、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寻求救国之路,进行着民主革命的伟大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帝建议:“大抵欧美以三百年而造成治体,日本效欧美,以三十年而摹成治体。若以中国之广土众民,近采(采纳)日本„„,十年而霸图定矣。”但维新变法仅历时103天就失败了。(1)康有为为何主张“近采日本”?

材料二

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但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他后来说:“政治上、社

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

(2)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仍具有重要的意义,请你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材料三

毛泽东说:“为什么我们要上井冈山呢?„„我们要实现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就举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旗。可是这旗帜不许我们在城内插,我们就只好到山顶上去插,永不放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最终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找到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

(4)对以上三则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你能得出什么历史结论?

【答案】(1)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摆脱了民族包机,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2)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群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4)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等。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近现代先进中国人的救国之路。康有为之所以主张“近采日本”,是因为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摆脱了民族包机,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仍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群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毛泽东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对以上三则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的结论: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26、中国的近现代历史是一部追梦三部曲,救国之梦一建国之梦—强国之梦。是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三位伟人引领了中国100多年的革命与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救国之梦

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泱泱文明古国面临着亡国的危险,中华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中国人民在抗争,仁人志士在求索。黑暗中,产生了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他是孙中山。

(1)孙中山的“救国之梦”指导思想是什么?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

建国之梦

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由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

(2)结合材料指出毛泽东为实现“建国之梦”探索出的“中国式”的革命道路是什么?该道路

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强国之梦

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3)邓小平理论是在哪次会议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能够体现邓小平创新思想的做法有哪些?

【答案】(1)三民主义;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中共十五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一 国两制”构想等。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功绩。孙中山的“救国之梦”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他最突出的贡献是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毛泽东为实现“建国之梦”探索出的“中国式”的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该道路开始的标志是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邓小平理论是在中共十五大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能够体现邓小平创新思想的做法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等。

第四篇:《粗谈英国历史与文化》 教学设计

“一师一优课”教学设计

英国历史与文化初探

综合组:杨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了解英国文化,并培养学生对世界历史的兴趣。

(2)在进行本节教学之前,要求学生注意收集有关英国的资料,了解英国的风土人情,为课堂顺利进行做铺垫。

(3)树立开眼看世界的精神,开拓学生们的国际视野。

(4)初步学会辨证地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

(5)思维拓展,培养心系祖国和人民的情怀。*教学重难点:

1、学会收集和整理、分享资料的能力。

2、能初步了解英国的历史文化脉络,树立心系祖国的情怀。*教学准备:

教师自制PPT,学生交流用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风光片视频。

刚才大家看到的就是伦敦的风光短片,我们今天就走近英国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来看看这个曾经创造了“日不落帝国”的小小岛国,到底是什么原因可以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大放异彩,主导了世界的格局?

2、看地形图(出图)。

说说你对英国的了解。(特殊地理位置)学生借助图片交流。

教师评价:山东和英国面积差不多大,人口比英国还多,为什么没有取得人家成就的十分之一?

二、新授。

想一想,当你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走进英国走进大西洋彼岸身边时,你最想了解什么?师:衣食住行,风土人情。(板书)

课前各小组同学们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了查找,你都做了哪些工作?查资料、打印图片、搜集歌曲、跳舞蹈、食品带来。查阅过程汇总你们对哪一部分最感兴趣?

(一)风景。我们先来了解英国独特的风景名胜。

1、学生介绍资料。

既然大家这么感兴趣,我们先走进伦敦:

泰晤士河,伦敦眼,牛津大学,白金汉宫,巨石阵。。

2、刚刚是不是介绍了伦敦塔桥。找小伙伴来说一说

(1)伦敦塔桥作为英国的象征。老师带给大家一段视频,(图片)。(2)附近的伦敦塔,作为中世纪英国王室的一段黑暗历史的见证。

(二)英国历史一瞥

在你们介绍之前,我先请大家来猜一猜,你们看一下,这是谁?(英国女王)

1、英国王室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王室之一,而每代君主的加冕仪式都严格奉行完全一样的传统,这使得英国王室的加冕典礼成为现存的、依然举行的最古老的仪式。但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英国皇室只作为凝聚国家力量的象征发挥作用,并不具备实质性权力。国王是名义上的统治者,由世袭产生。(1)学生分小组,交流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资料。

伊丽莎白二世(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现任英国女王,英联邦元首、国会最高首领。

1952年2月6日登基,1953年6月2日加冕女王,迄今为止是英国皇室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2015年9月9日,伊丽莎白二世超过维多利亚女王,成为英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2)英国女王给了英国人身份认同,她同时还在整合整个国家。换句话说,古老的英国王室在现代英国社会中发挥了凝聚力的作用;同时,女王充分利用自己的影响,强化各成员国之间(如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南非等)的团结,不断发挥积极作用;此外,最近英国媒体的一份根报告显示,王室对英国旅游业的贡献为5亿英镑,转换成相应的无形资产超过160亿英镑。王室资产管理局每年能为王室带来可观利润,对应的无形资产为83亿英镑;王室成员出访国外,为英国带来的海外广告效应价值超过40亿英镑。

(四)前一段时间,应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邀请,习近平主席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10年来中国国家主席首次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

10年首访,意义不小。今年是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第二个10年的开局之年,用英国首相卡梅伦的话说就是“黄金年”,打造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双方早就不谋而合。

盛大的欢迎仪式是必不可少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将在皇家骑兵检阅场为习近平举行欢迎仪式。鸣放21响礼炮后,习近平夫妇和女王夫妇将登上皇家检阅台检阅英国皇家骑兵卫队和仪仗队。

乘坐皇家马车赴宴,下榻白金汉宫:欢迎仪式后,习近平夫妇将在女王与菲利普亲王的陪同下,乘坐皇家马车到白金汉宫享用由女王主持的“私人午宴”。

另外,作为“重头戏”的国宴值得期待:当晚,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将在白金汉宫为习近平举办国宴。女王非常重视晚宴,不仅亲自过目菜单,还对餐桌的花束样式和摆设等细节进行监督。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惯例,白金汉宫一年只接待两次高规格国事访问。本次访问,英王室成员将全程陪同习近平,这样的礼遇可不是所有访英元首都能有。

(五)英国王室礼仪。我们的重头戏来了。是不是我们讲究的礼仪,和他们的利益有很大的不同?

英国王室向来礼仪讲究多,繁琐程度就连很多英国人都不清楚。

穿 男士需穿燕尾服

在接受英国君王接见时,男士需行“点头礼”,而女士则需行小幅度的“屈膝礼”。在回答女王的问话时,必须以“女王陛下”作为称呼开头,以“夫人”称呼收尾。

在王室成员尤其是有君主到场的场合,参加者的着装也有着一定要求。男士需穿燕尾服,通常是灰色或者白色的燕尾服,配上灰色或者黄色的马甲和带条的灰色的裤子。还要戴上一顶灰色的大礼帽,进入室内后,礼帽要摘下,放在胳膊下面,还要为马甲配上一对颜色相配的手套。穿燕尾服的男士还需打领结,鞋子要穿黑色的。现任英国首相卡梅伦曾经犹豫在威廉王子的大婚典礼上是否要穿燕尾服,因为他不想为此被政治对手批评“身处上流社会阶级,不接地气”。但最后,这位首相还是出于对女王的尊重,身穿燕尾服参加了婚礼。

礼 除了握手不得触碰

活动现场,不少人都在盯着谁会犯王室大忌———除了正式握手之外的肢体接触。2009年,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陪同奥巴马出席在伦敦举行的20国集团首脑峰会,在白金汉宫举行的欢迎宴会上,她竟然揽着女王,这一举动立刻被英国媒体痛批,称米歇尔违反“不得触碰”英女王的传统禁忌。

在英国人的记忆里,米歇尔并不是第一个“不守规矩”的外宾。1983年,美国圣迭戈市长比尔·克里托也曾“不小心地”搂了一下英女王的肩膀。而到他去世时,有人为他写的讣告第一句话就是“比尔·克里托因在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这里时轻轻触摸过她,或许已成为英国人最记恨的市长,昨天去世了”。1992年,时任澳大利亚总理基廷在英女王访问堪培拉时也曾以手臂搂着女王。英国媒体从此毫不客气地给这位“大不敬”的总理取了一个别名———“澳大利亚蜥蜴”。

谈 别聊与王室有关话题

尽管是王室邀请的客人,但席间谈话时,客人切忌谈及与王室有关的话题,尤其是带有讽刺英国王室的民间笑料。因为英国法律不允许任何人非议英国君主及王室人员。另外,在称英国人时,避免用“English”一词表示,宜用“British”。因为“English”之意仅代表英格兰而不代表苏格兰和威尔士。板书:

big Ben

Tower Bridge

亨利八世

伊丽莎白一世

第五篇:美术与历史学科综合实践教学设计

美术与历史学科综合实践教学设计

感受中国古代宏伟的雕塑群

——秦始皇陵兵马俑与霍去病墓石雕群教案

学院:美术学院 姓名:梅素烽 学号:40923005 学科:美术学

人民美术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1课 《感受中国古代宏伟的雕塑群》教案——秦始皇陵兵马俑、霍去病墓石雕群与历史学科综合课程教学设计

一、课题

秦始皇陵兵马俑、霍去病墓石雕群与历史学科综合课程教学

二、授课班级

三、教学时间 半课时

四、学生分析

高中一年级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美术欣赏能力,有一定的分析以及总结归纳能力,但是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可能还是会有困难。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欣赏法、讨论法、启发、诱导

六、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雕塑作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与绘画语言;

2、让学生掌握雕塑作品与封建王朝之间的联系。

3、让学生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与霍去病墓石雕群艺术特点,提高欣赏古代雕塑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来学习雕塑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整理、寻找规律的学习能力,并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分析方法与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在课堂练习中培养巩固学生理解和认识雕塑作品与时代背景之间的联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学习秦始皇陵兵马俑与霍去病墓石雕群知识中,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教育;

2、形成从现象到本质,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方法;

3、提高艺术素养的感知能力,激励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七、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秦始皇兵马俑和霍去病墓前石雕群出现的历史背景及艺术特征。

难点:比较秦始皇兵马俑和霍去病墓前石雕异同点,欣赏评价优秀代表作品。

八、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九、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1、设计情景,激情导入

我们走进城市,经常能够见到一些不同的雕塑。那么,在古代,中国有哪些举世闻名的雕塑呢,这些雕塑在古代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这些雕塑作品又有怎样的历史背景?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观看一段简短的视频。

师:在这段视频中我们看到了哪些雕塑作品? 生:(学生积极发言)兵马俑、石马、卧马······ 师:那么这些作品又是什么时期的呢? 生:秦、汉···

师:这些作品在古代属于什么类型的雕塑作品呢?是陵墓雕塑还是宗教雕塑?

生:陵墓雕塑

师:嗯,大家回答的非常好,同学们都很聪明,知识面很广,老师很高兴。

2、观察分析,合作探究

(1)秦始皇陵兵马俑

下面大家来观看一段视频

师:讲解兵马俑雕塑群的时代背景、相关历史、塑像时期、地理位置等

问:通过视频欣赏和老师讲解大家发现秦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主要都有哪些作为?

提示:政治方面:统一六国(齐、楚、燕、韩、赵、魏)···

经济方面:统一货币、商鞅变法···

文化方面: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焚书抗儒···

师:大家回答好非常好。了解完秦朝的历史之后,大家来欣赏一些图片。

问:在图片中我们感受到了秦朝军事的浩大,军人的英姿,欣赏完图片之后大家发现兵马俑的特点有哪些?

提示:塑像对象、规模、面部表情、神态、类型多样(军士俑、立射俑、跪射俑、武士俑、军史俑、驭手俑、高级军史俑、铜马车、)

问:秦俑彩绘有什么特点?

提示:有哪些颜色?(红、绿、蓝、黄、紫、褐、白、黑八种颜色。如果加上深浅浓淡不同如:朱红、粉红、枣红色、中黄、粉紫、粉绿等其颜色就不下几十种了)。

问:兵马俑的艺术手法(艺术风格)是什么?

提示:写实、写意、抽象还是具象?秦俑的脸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龄都有不同之处。秦俑大部分手执青铜兵器,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工匠们用写实的艺术手法把它们表现得十分逼真,在这个庞大的秦俑群体中包容着许多显然不同的个体,使整个群体更显得活跃、真实、富有生气。纵观这千百个将士俑,其雕塑艺术成就完全达到了一种完美的高度。无论是千百个形神兼备的官兵形象,还是那一匹匹栩栩如生的战马塑造都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着力显现它们“内在的生气、动力、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绝大部分陶俑形象都充满了个性特征,显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气。有的头挽发髻,身穿战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为冲锋陷阵的锐士;有的免盔束发,外披铠甲,手持弓弩,背负铜镞,似为机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头戴软帽,穿袍着甲,足登方口浅履,手持长铍,似为短兵相接的甲士。还有的身穿胡服,外着铠甲,头带软帽,跨马提弓的骑士;有头带长冠,两臂前伸,双手握髻,技术熟练的御手;有头戴长冠,穿战袍,着长甲,手执无钩的下级指挥官;有头戴鶡冠,身着彩色鱼鳞甲,双手扶剑,气度非凡的将军。这栩栩如生的千百个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态、个性的刻画方面,显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气。如将军俑的形象:身材魁梧,身着双重短褐,外披彩色鱼鳞甲,头带双卷尾长冠,昂首挺胸,巍然伫立,有非凡的神态和威严的魅力。一般战士的神态:有的嘴唇努起胡角反卷,内心似聚结着怒气;有的立眉圆眼,眉间的肌肉拧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浓眉大眼,阔口厚唇,性格憨厚纯朴;有的舒眉秀 眼,头微低垂,性格文雅;有的侧目凝神,机警敏锐;有的垂着首,似乎若有所思。

生:写实、具象。威武、庄严、浩大、神采飞扬、活灵活现、每一尊都有着不同的特征······ 小结:品味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上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军事博物馆,整体风格浑厚、健壮、洗练。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陶马有的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艺术魅力。

(2)霍去病墓石雕群

1、霍去病墓石雕群的时代背景 师:下面我来给大家讲一位少年将军的故事【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十七岁的他被汉武帝任为骠姚校尉,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歼2028人,俘获匈奴的相国和当户,并杀死匈奴单于祖父一个辈分的若侯产和季父,勇冠三军,受封冠军侯。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汉武帝任命十九岁的他为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的匈奴部,歼4万余人。俘虏匈奴王5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120多人,降服匈奴浑邪王及部众4万人,全部占领河西走廊。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同年秋,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者,稳定了局势,浑邪王得以率4万余众归汉。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打通了西域道路。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卫青和他(22岁)各率骑兵5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他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今贝加尔湖)。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他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每战皆胜,深得武帝信任。与卫青被称为帝国双壁。并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句。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卒,年仅24岁(虚岁)。】 问:大家来猜猜这卫将军是谁? 生:霍去病

问:回答的非常好,那么这位将军生活在什么时期呢? 生:西汉武帝时期

师:看来大家的历史知识很丰富,那么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又是什么样子呢?大家一起回顾一下老师刚才所讲的故事,从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信息,好的,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提示:首先,刘彻为什么死后被称为汉武帝呢?是不是因为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抗击匈奴,连年征战?这些内容又告诉了我们那些信息?是不是西汉武帝时期边疆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经济和文化方面于秦王朝又有哪些不同?大家下去查阅一下资料下节课上课之前,把你们所收集的信息给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师:好的,接下来我们欣赏一下霍去病墓石雕群的石雕,通过两千多年前留下来的作品大家来讨论一下霍去病墓石雕群造像特点:1)雕刻种类较多,有怪人、怪兽吃羊、卧牛、人抱兽、卧猪、跃马、“马踏匈奴”、卧马、卧虎、卧象、短口鱼、长口鱼、獭、蝠、左司空刻石和平原刻石。2)石刻依石拟形,稍加雕凿,手法简练,个性突出,风格浑厚。

师:霍去病墓石雕群的艺术手法(艺术风格)是什么样子呢?首先,我们来欣赏“马踏匈奴”。“马踏匈奴”为墓前石刻的主像,长1.9米,高1.68米,为灰白细砂石雕凿而成,石马昂首站立,尾长拖地,腹下雕手持弓箭匕首长须仰面挣扎的匈奴人形象,是最具代表性的纪念碑式的作品。这组石刻都是将一块整石运用线雕、圆雕和浮雕的手法雕刻而成。材料选择和雕刻手法与形体配合,有的注重形态,有的突出神情,形神兼备。猛兽则表现凶猛,马则表现跃起注视前方,牛、象则表现温顺,神态各异。从铭文刻石推断,这批石刻当是少府左司空监造的。“立马”运用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借威武的战马踏匈奴奴隶主的造型来表现胜利者雄姿。战马雕刻得饱满坚实,昂首屹立,稳重庄严。“立马”石雕像原是放置在霍去病墓前一件纪念碑式的独立雕刻,像高190厘米,长168厘米。战马雕刻得饱满坚实,昂首屹立,稳重庄严,显示出胜利者的斗志昂扬和沉着镇定,同时马腹下萎缩的匈奴奴隶主恰好填满战马四腿间的空隙,加强了雕塑的稳定感!“伏虎”石雕反映出汉代雕刻家利用石材天然的面貌和对老虎习性和神态高度概括表现的艺术功底。不仅能表现出柔中带刚的猛虎,而且对它正伏地蜷卧,虎视眈眈地伺机猎物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提示:写意、抽象。造型生动、不拘一格、外形庄重、惟妙惟肖······

小结:品味霍去病墓石雕群

霍去病墓石雕群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艺术珍品。雕像显示出外形庄重、威武的气势,表现了我国古代纪念碑式雕像的独立性和庄严感,堪称纪念碑式雕像中的杰作。墓前列置石人、石马、石象、石虎等石刻,对以后中国历代陵墓石刻有深远影响,一直为汉以后历代陵墓石刻艺术所继承。并且影响着当代雕塑,很多雕塑大师都前往茂陵参观考察,学习研究。不愧为中华雕塑的国粹。

(3)通过前面的探讨与研究,我们累比较分析一下秦始皇陵兵马俑与霍去病墓石雕群的不同点与共同点: 首先:不同点有哪些?

时代背景: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帝王为自己死后的陵寝所修建的陪葬品;霍去病墓石雕群是汉武帝为了吊念自己死去的爱臣霍去病,为了纪念霍去病所建立的功勋修建的雕塑群。

艺术风格:秦始皇陵兵马俑写实,具象:霍去病墓石雕群,写意,抽象。

材质:一个是泥塑,一个是石刻。

规模:秦始皇陵兵马俑规模庞大;霍去病墓石雕群现在仅存16件。

共同点有哪些?

王朝的上层雕塑,都为古代帝王所构建;艺术造诣都很高,都属于国家重点文物;历史文化价值很高,一直被后世作为了解秦汉文化的重点。

3、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比较秦始皇陵兵马俑与霍去病墓石雕群,我们发现艺术作品与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了解深入了解艺术作品,少不了要了解艺术作品的时代背景,了解当时的历史。研究历史也必须考察遗留下来的艺术作品,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以大家想真正学好艺术,鉴赏艺术作品,就要认真学习历史,了解历史;同样,要了解历史的本来面目,少不了要考察艺术作品。好的,本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下载山东省远程研修历史文本资料一“近代英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东省远程研修历史文本资料一“近代英国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