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一第8课《历史二维思维视野下的——英国的制度创新》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17:18: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岳麓版必修一第8课《历史二维思维视野下的——英国的制度创新》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岳麓版必修一第8课《历史二维思维视野下的——英国的制度创新》教学设计》。

第一篇:岳麓版必修一第8课《历史二维思维视野下的——英国的制度创新》教学设计

我主张直观的、系统的板书设计,凸显本课重点内容及逻辑结构,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本课板书设计如下:

传统——妥协——法治——渐进——感悟

追求

建立

完善

九、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我在河北衡水中学讲的一节全国公开课,因此从设计到实施都是经过精心的打磨,在这个过程中,我查阅了许多相关的著作、论文和多种版本的教材,也请教了许多专家和老教师,这让我收获了很多,成长了很多。本课教学设计我感觉成功之处主要有四点:

1、整个教学活动由系统的新课程理念作指导,有教育理论为支撑。

2、对教材进行了合理、精致、富有创意和逻辑的整合和设计。

3、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实现了多元教学目标。

4、对导入和结语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参考文献】:

1.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M].人民出版社,2008 2.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3.何成刚 张汉林 沈为慧.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杜芳、刘汝明主编.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3

5.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6.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M].人民出版社,2012

7.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8.【历史思考】.断头台上的国王们——查理一世[J].《学术中国》,2007

9.刘骞、蒋媛萍.英国式政治民主制的发展特性及文化溯源[J].《学术论坛》,2007年第2期

第二篇:第8课 《英国的制度创新》教学设计

第8课

《英国的制度创新》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了解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演变历程。培养学生全面比较、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认识历史传统对近代民主政治制度建立和发展的深刻影响。

教学重点 :《权利法案》在君主立宪制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教学难点:内阁制中君主、首相、责任内阁制之间的关系,英国代议制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教学方法: 阅读指导,模拟感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谁相信„„一个受人尊重而富裕的国王,有着无限的权利去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呢?”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经对英国的政治制度作上述评价

讲授新课:

一: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议会逐渐掌握立法权

师:英国近代民主制度的历史渊源由来已久,有哪些与后来的民主制度类似或者启发着后世制度建设的?

生: 有限王权与议会制度

1.历史传统:a.以法律限制王权-----有限王权。(《大宪章》目的、原则)

b.以议会决定大事----议会的开端(上下两院的区别)师:限制国王的势力发生了变化,角色也在转变,国王也有与以往不同。归纳一下吧。

生:走向中央集权,贵族势力渐衰,一批贵族资产阶级化。国王来自有着更封建专制传统的苏格兰。

2.现实矛盾:王权与议会的斗争(解释:新贵族)

师:为什么斗?斗什么?怎么斗?

生:为了利益,财与权,议会口舌之争与武装对抗

①斗争原因:阶级利益冲突。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王权膨胀,议会势力发生了转换。王权由资产阶级的同盟者、保护者变成压迫者、阻碍着。一言以蔽之,争权。)

②斗争焦点:围绕征税权,王权该不该遵守传统,受到约束。③斗争方式:议会斗争与内战。

(争取利益最大化;无原则的妥协;还是根据国情,力量对比,维护法律与传统,妥协,求稳)

3.君主立宪制确立

斗争胜利:光荣革命。(解释)----进口的、议会的国王

确立标志:《权利法案》颁布------法律至上;议会至上。

目的意义:限制王权(直接目的),确立议会主权。确立„

师:《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哪些权力?

生:(立法司法税收军权,召集解散批准权)

师:《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哪些权利?

生:立法权,财权,自由召集,自由辩论,监督政府

师:《权利法案》吸收了《大宪章》什么思想? 《权利法案》与《大宪章》最主要区别在哪里?

生:有限君权,法律至上。维护的阶级利益不同

师:总结:君主立宪制建立的意义:统治方式变化,人治走向法治,近代社会标志。划时代意义。妥协但适应英国国情,内部长期稳定,海外称霸和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借鉴模式。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内阁逐渐掌握行政权

1、政府的演变------内阁走向独立掌权 师:国王行政权力变化趋势?

生:国王逐渐“统而不治”

有限君主-----虚位君主

(利益有保障,能力与兴趣)师:内阁职能变迁轨迹如何?

生:内阁:咨询机构----逐渐独立掌握行政权

(师: 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的异同点有哪些?

生:性质与权责,基础都不同)

首相:财政大臣----内阁领袖【首任:沃波尔】(沃波尔能够自行选定内阁人选,并可以迫使内阁阁臣达成一致共识。由于沃波尔所享权力以往在内阁无人能及,所以他才会被认为是英国的第一位“首相”。)

2、内阁与议会的关系-----------内阁向议会负责。

师:假如你是一名内阁成员,你支持的一项行政事业钱花了不少,没见到成效。被议会质疑,首相引咎辞职,你怎么办?

生:【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若被议会投不信任票,被迫集体辞职】 师:假如首相与你都认为成功只在再坚持一会,要继续把事业做下去,怎么办?

生:【解散议会,重新大选,------让选民作决定。对议会起到一定制约作用】

师:假如你是首相,会怎么做,尽量减少议会阻力?

生:(让支持自己的党派在议会中占多数)

3、两党竞争,议会多数党领袖组阁。师:权力制衡之两套马车?如何逐渐定型?怎么去看待他们相互的制衡的作用?

生:最初辉格党与托利党形成,演变为自由党与保守党。后来工党取代自由党。

生:作用是 相互竞争。监督。制衡。-------轮流执政。党派争夺议会席位,有利于改革,争取优势。

总结: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特点:基础是代议制,掌行政权的政府是首相与内阁,政权的核心,向议会负责。议会是最高权力中心,掌立法权。国王成了虚位元首,国家的象征,礼仪的角色。

首相既是内阁的领袖,行政权的掌握着。又是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拥有立法创议权。实际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师:凡资本主义制度的特点,注意抓住两个三点:三权的归属,三个机构职能。国王如何,内阁与首相如何,议会如何,相互什么关系。

三、英国代议制民主制度的发展

1832年改革。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工业革命。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进入议会。确立资本主义统治。

以后多次改革,降低门槛,更多人获得选民资格。乃至普选权,逐渐扩大民主基础,实现全面的民主化。

代议制民主的意义就在于否定和替代专制主义、实现政治民主化,体现人民主权。有利调节社会矛盾,维持稳定,稳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

英国制度创新的特点:创新性――――四大制度,连续性――――源流古远,(中世纪)渐进性――――与时俱进。

小结:两个法案,四个制度,国王原有的实权逐渐丧失,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特点。

课后练习及作业:

第三篇:岳麓版必修一第19课教学设计 教案

第19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学习目标:

1.重点:了解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及经过 2.难点:了解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在18课学习了《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巴黎公社的建立,是工人阶级争取建立理想制度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证明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本节课我们来学习19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

一、学科班长展示(聚焦学科班长)1.重申学习目标; 2.课堂展示小组分配;

二、组内对学、群学准备

2分钟组内准备展示内容、组织展示语言、核对学习内容确认学会、统计出不会。

三、展示

师:聚焦老师,学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主要从三部分着手: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革命经过;革命历史意义。

下面请小组展示学习结果

(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历史条件 小组展示、学生质疑、教师适时点拨。

师:聚焦教师,点评小组及质疑同学,指导学科班长记分。

(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过程 1.二月革命倒沙皇

小组展示、学生质疑、教师适时点拨

师:聚焦教师,点评小组及质疑同学,指导学科班长记分。2.《四月提纲》指方向

小组展示、学生质疑、教师适时点拨

师:聚焦教师,点评小组及质疑同学,指导学科班长记分。3.七月流血抛幻想

小组展示、学生质疑、教师适时点拨

师:聚焦教师,点评小组及质疑同学,指导学科班长记分。4.十月革命现曙光

小组展示、学生质疑、教师适时点拨

师:聚焦教师,点评小组及质疑同学,指导学科班长记分。

(三)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小组展示、学生质疑、教师适时点拨

师:聚焦教师,点评小组及质疑同学,指导学科班长记分。

(四)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意义 小组展示、学生质疑、教师适时点拨

师:聚焦教师,点评小组及质疑同学,指导学科班长记分。

四、课堂拓展 组内

1.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国际关系史、现代化模式三个角度,理解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影响。

学生展示、质疑、合学探究、教师适时点拨评价

2.从领导力量、国内阶级力量对比和国际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学生展示、质疑、合学探究、教师适时点拨评价

3.与中国新民主义革命道路相比,俄国走的是什么样的革命道路?有什么启示?

学生展示、质疑、合学探究、教师适时点拨评价

五、收官 1.课堂小结

师:聚焦老师,本课主要学习了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主要进程及其历史意义。请同学们写在学案“课堂小结”中。

(学科班长展示)

2.总结小组得分:评出优秀小组和明星组员。

3.布置课后作业:整理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异同、整理学案、整理笔记

第四篇: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1课教学案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考试大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教学重点】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前自主预习区】

一、夏商政治制度

1.夏朝:出现公共权力;出现 2.商朝:内外服制度

(1)内服:。外服:。

(2)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的实际权力。商王对的控制力是有限的。有很大的自主权。

(3)商朝弥漫着神权色彩。商王通过。

二、西周政治制度(一)分封制

1.目的:为巩固对全国的统治。2.内容:

(1)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周王的直接驻地。

(2)对象:是分封的主体,还包括、以及等。(3)内容:是土地和人口,主要是土地。

(4)周王与诸侯的关系:西周各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比较密切,关系更加明确。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各种义务(服从命令、随从作战、定期朝觐、交纳贡赋)。3.影响:

(1)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2)周王确立了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3)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的等级序列。(4)弊端:地方势力强大,影响了周王权力的集中,后导致国家分裂。

(二)宗法制 1.目的:

巩固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和的矛盾。2.内容:

(1)确立严格的体系。实行。

(2)传宗继统,称为大宗,嫡长子的为小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3.作用:

(1)确立起一整套、和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2)有利于,防止,强化。即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动脑筋】:宗法制度有什么特点?

(1)最大特点:(2)(3)(4)【思维拓展】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其区别在于,分封制是一种国家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是以家族血缘为基础的政治制度。(三)礼乐制度:

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结合。(祭祀、占卜)

2.家庭血缘关系和国家政治权力相结合。(宗法制)3.最高统治集团尚末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诸侯国有一定的统治权)4.严格的等级制度。

5.世卿世禄制的贵族政治。

【课堂展示探究区】

【走进高考】 1.(08上海历史,A组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A.分封制B.井田制C.郡县制D.行省制 2.(2009全国文综一)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盂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A.官名B.爵位C.溢号D.行业 3.(2010高考广东文综12题)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B郡县制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 4.(2010年高考湖南文综24题)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 5.(2011·上海单科·6)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

A.国主B.领主C.盟主D.君主 6.(2006广东,26,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古代盛食器具)----摘自《礼记》

材料二凡进食之礼……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食:干饭类食品;羹:有浓汁的食品)----摘自《礼记》

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燕通宴)----摘自《周礼》

材料三羹之有菜者用枝,其无菜者不用枝.(枝;筷子)----摘自《礼记》 材料四考古发现的战国以前的餐叉据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

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人饮食生活的状况.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周人饮食生活的信息.(不得直译

和摘抄原文)(13分)

【课后巩固反思区】

一、单选题:

1.西周建立后,周天子分封诸侯国,其中齐国是姜尚(传说中的姜子牙)的封地,姜尚属于受封的()

A.周天子的亲属B.功臣C.先代的贵族D.归附的部落首领 2.《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初“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 ① 周的封国中,周王亲属做诸侯的居多;② 利用血缘纽带跟分封制度相配合,团结同姓贵族;③ 西周初年民族隔阂严重;④ 利用同姓贵族排斥功臣和先代贵族。()A.①②B.①②④C.③④D.①④

3.依据西周的礼制,天子殉葬用九鼎,诸侯七个,在春秋时期诸侯墓中出现九个鼎的现象,这说明()

A.贵族生活更加腐化B.当时人们更迷信C.等级秩序遭到破坏D.当时青铜铸造业更发达 4.对西周宗法制的作用认识正确的是 ① 有助于解决贵族之间的各种矛盾 ② 巩固了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③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④ 有利于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⑤ 保障了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 的特权()A.①②⑤B.①③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5.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

A.周王B.鲁国国君C.卿大夫D.士 6.《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赵姬请逆盾与其母……以盾为才,固请于公,以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又《襄公二十三年》记载:“季武子无适子(嫡子),公弥长,而爱悼子,欲立之。” 《孔子家语·曲礼公西赤问》:“公仪仲子嫡子死而立其弟。”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度B.宗法制度C.郡县制度D.监察制度(03上海历史2)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平叛后,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殷民”指()

A.夏人后裔B.商代遗民C.周朝百姓D.少数民族 8.(2006年上海)《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A.封号和耕牛B.土地和耕牛C.土地和人口D.人口和铁梨近十年来,家谱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受到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成为除正史、方志、考古资料以外最重要的资料来源。家谱取得这一地位的最主要原因是它()A.记载了某一家族兴衰荣辱B.能弥补正史缺载方志粗疏的缺陷 C.增加了历史材料的种类数量D.能起到凝聚社会群体力量的作用

10.(2007上海历史)商鞅一人多姓。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商”姓来源于()

A.自然的崇拜B.所在地方的地名C.母亲的族姓D.因功得到的封地

二、非选择题

11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回答

问题。(28分)

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周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摘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摘自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四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中书省直接管辖的地区)。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请回答:

(1)材料一主要叙述了哪一历史现象?“周天子弗能禁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8分)

(2)材料二反映了秦朝建立后地方行政制度有什么变化?作者对于这种变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6分)

(3)材料三中“一切收了”具体指哪些措施?作者对此有何看法?(10分)

(4)材料四中的“腹里”指哪些地区?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4分)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走进高考】

1.解析:A.“封建”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以藩屏周”是“拱卫周王室”的意思,因此这句话指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2.A 3.A 题眼:“家国一体” 考点:中国古代宗法制

解析:古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它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国”“家”结合起来,强化王权。答案:A.4.C

[解析]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考试内容:分封制。分析:知道各省简称,熟悉西周封国,即可解答。选项中各省的简称依次是:(豫、冀)(湘、鄂)(鲁、晋)(粤、桂)。

5.【解析】C 本题考查商时期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商实行内外服制,商王控制着支配内外服的实际权力。故选C项。6.答案:

本题要求考生从两个层次回答问题。

第一层次信息:宴饮时,按身份(等级)分配食品;食具有筷子;食具有叉子;食品的摆放有一定的规定;食具的使用有一定的规矩;饮食行为有礼仪要求。(8分)

第二层次信息:饮食之礼起到加强宗教团结,沟通社会关系的作用;周代已经形成一定的饮食礼俗;饮食礼俗体现了等级有差,贵贱有序的思想。(5分)

【课后巩固反思区】

一、选择题:

1--10.BACCBBBCBD

二、非选择题:

11.(1)历史现象:周初实行分封制,诸侯之间争战,周王权威受到挑战。(4分)主要原因: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与周王朝抗衡,分封制崩溃。(4分)(2)变化: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2分)

基本态度:肯定了郡县制有利于秦朝的统一。(2分)

(3)措施:中央派文官出任州郡长官,设通判监察; 各州郡的财赋,自留一小部分,其余由中央掌握;将禁军划归三衙统领,但发兵权归枢密院,实现了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8分)看法:防止地方割据取得了成功。但是导致地方财政军事力量削弱(或积贫积弱),造成外族进攻时的失败。(2分)

(4)腹里:河北、山西、山东。(2分)

不同:唐朝的中书省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和颁发;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关。(2分)

第五篇:第12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学设计【岳麓新版】

第12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熟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历史意义。2.能力目标

结合前面学习的有关“文革”的历史史实,评价“两个凡是”方针,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重难点:

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收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小岗村的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收集图片;询问长辈关于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的差异。教学过程

导人新课:

歌曲《走进新时代》中唱道“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标志着歌曲中“新时代”的开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教师出示《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图片)

教师:同学们,这幅图片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学生: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教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我们需要学习掌握的知识要点有背景、经过、结果和影响,现在请同学们带着学习目标独立阅读教材P62第一段小字,找出并标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背景、经过、结果、性质和影响等知识要点,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展示学习成果,最后推荐一名同学代表本学习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学生带着学习任务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老师巡视,并指导学生善于抓住知识要点中的关键词加以识记、理解与掌握。

老师按以下层次抽出1至5名不同学习小组的同学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同学认真听,并适时完善自己的答案。

(1)背景:①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迫切要求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②由于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使得拨乱反正工作遇到严重障碍。

(2)经过:(1)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强调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②邓小平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要完整、准确地对待毛泽东思想。

(3)结果: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形成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4)性质:思想解放运动。

(5)影响:为实现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奠定了思想基础。

我们学习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沦,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教师出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的图片)

(1)1978年的初冬是一个特别的季节,在这个特别的季节里,是什么消息让世界惊叹?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了。(2)内容

材料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中国共产党历史》

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指导方针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学生讨论得出:中共十一届j中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的实质是“左”倾错误的继续.否定了“两个凡是”错误方针,即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

材料二 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认为,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及时地、果断地把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反映了历史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全会作出的工作中心转移的新战略,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左”倾错误方针。

—— 摘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其和围争》

为什么要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学生讨论得出: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尊重历史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

材料三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并大力加强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材料三告诉我们要采用什么样的政策来发展经济呢? 学生阅读材料得出:改革开放。

改革什么?开放的目的是什么? 由材料得出:改革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开放的目的是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提高生产力。

材料四 为了加强党的领导机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增选陈云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在这次会议上,虽然华国锋仍担任党中央主席,但就确定党的指导思想、决定改革开放的重大方针政策来说,邓小平实际上已经成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唐正芒《中共党史简明教程》

政治路线确立了工作中心,如何保障这个中心不动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由材料四可看出这次会议实际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学生阅读材料得出:邓小平。

师生共同总结:在思想路线方面,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特别是“文革”时期.大搞个人崇拜,把毛泽东的只言片语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思想准绳,严重地违背了客观实际,以致出现了一系列错误。而在该会以后,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在“文革”时期,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主张“打倒一切,全面内战”“造反有理”,一大批的开国元勋、文化学者等遭受打击、迫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根据对我国国情的正确分析,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再是阶级矛盾.而是落后的社会 生产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问的矛盾,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1978年,邓小平向全党、全国人民振臂高呼:“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这是一位长者对全党的呼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把改革和党、国家的命运相联系。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场伟大的历史转折.它对于中国人民最根本的影响是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作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重大决策,而且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作风。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风的倡导,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符合中国国情重大决策的重要前提。从这一点说,其对于中国人民的根本影响在于求真务实,敢于改革,敢于尝新,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3)意义

材料一 这次全会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正式开端。

——日本共同社的报道

材料二 这次会议作出的一系列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产生的影响比l949年建国以来的任何事件的影响都要大。

——美国联合通讯社的报道

结合材料和教材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何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在面临向何处去的关键历史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小岗村的创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又是如何进行的呢?这就是我们即将学习的内容——小岗村的创举。实际上学习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材料一 到l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材料二 在中国,一个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极大。

材料三 人民公社……高度行政化,经营管理过于集中,排斥市场机制,农民缺少自主权。

结合材料,分析中国的改革之路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

学生讨论得出:

(1)中国农村人口多,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农村的稳定关系到整个政局的稳定。(2)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3)农村改革以前,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收入不多,生产积极性不高,造成农业生产发展缓慢。2.农村改革的目的

中国农业集体化后,由于农村经济体制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徘徊不前。

结合材料和课本内容分析得出:由此可见,农村改革的目的是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3.农村改革的措施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农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简单地说就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

结合材料和课本内容分析,农村改革的措施是什么?这一措施有何特点?其基础是什么?农民的责、权、利分别指什么? 学生阅读分析得出:措施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特点是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基础是土地公有制。“责”指“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权”指土地的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利”指“剩下都是自己的”。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材料一 1978年12月24日夜里,安徽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各家的户主在村西的严立华家召开了秘密会议。20户人家除有两户仍在江西要饭,有l8户到场。会上社员们一致通过了分田到户的决定,如若成功,择时向党如实汇报,如遏其他变故,全部责任由干部们承担。干部们要是为此坐牢,各家要轮流送牢饭,若被杀头,各家也要负责将其子女抚养到18岁。最后严宏昌在一张计工用的纸上写下了生死契约。l8家户主分别签下了各自的名字,并按上了鲜红的手印。几天后,土地便在悄然无声中分下去了。

材料二 小岗农民苦干一年,l979年的粮食产量相当于1966年至l970年五年的总和,人均收入是l978年的20倍……之后,这种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了中央的肯定与推广。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小岗村为代表的生产责任制的做法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关系。

学生分析讨论得出: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小岗村的l8户农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开始了自己新的劳动之路。这种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l983年,已经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教师提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一 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跨了三大步

材料二 改革后的凤阳花鼓词: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材料三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材料四 截至2001年,乡镇工业企业约有672万个。农村经济结构的70%都是乡镇企业创造的。实践证明,发展乡镇企业是实现我国农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乡镇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结合材料和表格分析,上面的材料反映了什么情况?“三年跨了三大步,证明了什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有何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反映了改革使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证明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是正确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随着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加上国家的政策鼓励,乡镇企业全面发展。它的崛起改变了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推动了城镇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小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改革开放在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其根本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克服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板书设计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二、小岗村的创举 1.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2.农村改革的目的 3.农村改革的措施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分析应该作为一个难点来突破。

下载岳麓版必修一第8课《历史二维思维视野下的——英国的制度创新》教学设计(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岳麓版必修一第8课《历史二维思维视野下的——英国的制度创新》教学设计(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