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七年级下北师大版4.10.1认识竞争教案解读

时间:2019-05-15 05:42: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政治七年级下北师大版4.10.1认识竞争教案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政治七年级下北师大版4.10.1认识竞争教案解读》。

第一篇:政治七年级下北师大版4.10.1认识竞争教案解读

政治七年级下北师大版4.10.1认识竞争教案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认识到竞争的意义,树立竞争意识。

2、使学生明确竞争是我们生活的世界的普遍现象。教学重点:认识竞争的意义。教学难点:树立竞争的意识。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方法:问题设计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 图片 课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本97页思想驿站“想一想”

1、2、升学以来,你是否也遇到过与志宏类似的情况?

结合自己的实际,想一想,同学之间学习上的竞赛对我们有什么帮助。(由这个问题导入竞争的意义)

二、自学指导1、2、竞争的意义? 中学生竞争的表现?

三、材料分析(结合自学指导分析)

1、课本98页 国企改革中引进市场机制的例子

说明:适当的竞争可以增强人们的紧张感,激发人的积极性,进取心和创新精神,从而有助于发挥人们的潜能。

2、课本99页

“夜郎自大”的故事

说明如果人不直面竞争,参与竞争,不与别人加以比较,那么往往会产生自以为是,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心态。

3、课本99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说明因竞争而产生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对人的促进作用。

4、课本101页 育才中学初一(4)班由“学习的巨人,体育的矮子”变为“学习、体育双强班”的例子 说明:团队的竞争可以增强集体凝聚力。

5、体育运动员在体育比赛中的两幅图片。

说明体育运动员在体育比赛中展现出的高度的集体主义精神,高度的集体凝聚力,同时也体现出竞争需要合作。

四、合作探究

1、拿破仑将军曾经有这样一句名言:“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1)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2)请你也写出一句类似的格言。

2、小华升入中学后,面对学校组织的各科测验,演讲比赛,体育比赛……他觉得竞争无处不在,压力很大。他想:学校要是没有这些竞争该多好呀!

如果你是他的好朋友,你该如何劝导他?

五、作业设计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竞争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发挥潜能

B、适当的竞争可以增强人们的紧张感,激发人们的积极性,进取心和创新精神

C、竞争有利于我们做到取长补短 D、竞争使人们的压力加大,得不到愉快

2、竞争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促进作用。因为()A、竞争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发挥潜能

B、竞争有利于人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便于发气魄优点,改正缺点

C、竞争的激励作用会推动整个社会不断前进 D、团队之间的竞争可增强集体凝聚力 板书设计

第二篇:政治竞争导论(下)

第三部分 中国政治竞争的历史考察

亚里士多德指出:“对政治或其他各问题,追溯其原始而明白其发生的端绪,我们就可获得最明朗的认识。” 20世纪的中国政治史,是竞争性民主政治在中国兴衰沉浮的历史。重新掀开这过去的一页,总结其成败之原因,客观评价其历史作用,对于我们把握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具体过程,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民初多党竞争政治及其失败

勃发于清末民初的竞争性政党政治,以其比较彻底地结束传统政治结构,推进国内民主化的历史指向和基本内涵,客观地构成了我国近现代政治发展过程的启始与发端。同以后的政党活动相比,它的特殊之处并不在于是第一次,而首先是在于颇有些结社自由,合法反对、公平竞争等色彩,其外在形式十分接近于西方式的竞争性政党政治模式。如果说中国也曾有过形式上的竞争性政党政治的话,那么最为接近者即为这一时期的政党活动了。

(一)两党制理想与多党竞争的浮现

伴随着鸦片与炮火,以竞争为本位的西方近代政治价值观念体系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各阶层有识之士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政党与政党制度方面,同样没有例外,早在《清议报》时期,梁启超等人即明确认为,“文明之国,但闻有无国之党,不闻有无党之国”;“天下不能一日而无政,则天下不能一日之无党”。到《新民日报》时期,梁启超不仅对欧美及日本的政党活动着意介绍,更屡次撰文,阐发两党政治的理论。梁启超认为,两党政治有一系列优点:(1)两党政治通过朝野两党的竞争,能协调国会与政府间的关系从而使政府行之有力;(2)能代表民意并使国会与内阁受到国民的监督;(3)能选拔优秀人才建立起有能力的政府;(4)能促使内阁自我改进政策和缺点,从而处于健康状态。因政治无绝对之美,两党政治虽有不足,但相对其他政术仍最为优越。张謇、黎元洪以至康有为等其他改良主义党派领袖亦一致赞成两党政治,认为应以英美为师,“国宜有两党”,“政党合例,以两大党对峙为原则”。以上表明,建立两党形式的西方竞争性政治制度,成为各改良派政党及其领袖的政治共识。

革命党人孙中山、宋教仁等亦主张两党政治。宋教仁在起草国民党宣言时即明确表示一国只宜两大政党对峙,政党政治最好的运作方式是两党竞争,“进而组织政府,则成志同道合之政党内阁,以其所信之政见,举而措之裕如,退而在野,则使他党执政,而处于监督之地,相摩相荡,而政治乃日有向上之机”。孙中山也强调了朝野两党并存的必要性,“国民见在位党之政策不利于国家,必思有以改弦更张,因而赞成在野党之政策者必居多数。在野党得多数国民之信仰,即可起而代握政权,变而为在位党。盖一党之精神才力,必有缺乏之时;而世界状态,变迁无常,不能以一种政策永久不便,必须两党在位在野互相替代,国家之政治方能日有进步。” 因此,革命党人亦提出了建立两大政党对峙体系的主张。

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体现了民主宪政国家主权在民的原则。袁世凯上台后,于8月宣布了临时参议院通过的《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参议院议员选举法》和《众议院议员选举法》等法规。《国会组织法》规定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议员274名,分别由各省议会选举各10名,蒙古、西藏、青海、中央学会及华侨的选举会共选54名组成;众议院议员596名,按每80万人口产生一名议员的原则由各省及地区选举产生;两院共同行使立法权;各院有2/3议员出席方能议事;到会议员3/4通过的议案方能成立。《选举法》规定采用“限制选举制”,主要的内容大致是:凡年满21岁的男子,在选区内居住2年以上,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有众议员及省议员的选举权,这些条件是:(1)每年纳直接税2元以上;(2)有500元以上的不动产;(3)小学以上毕业;(4)具有小学以上文化水平。而取得众议员及参议员当选资格者年龄要分别在25岁及30岁以上。众议院议员的选举分初选及复选两阶段进行;初选以每县为各选区,复选由若干初选区组成;先在初选区内按应选议员名额之一定比例选出“初选当选人”若干,再集中“初选当选人”于复选区进行选举,分别产生众议员及省议员。参议员则由省议会主要在省议员中选出。不难看出,选举法有很大局限性,如占人口一半的妇女被剥夺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财产限制则把许多贫苦民众拒于政治生活的大门之外。然而,占人口近10%的登记选民被视为享有政治权利,参加选举,这毕竟是破天荒第一次,多少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民主精神。

选举法公布后,各政党即掀起了竞选浪潮。宋教仁对国民党人士说:“我们要停止一切运动,来专注于选举运动”。“要在国会里头,获得过半数以上的议席,进而在朝,就可以组成一党的责任内阁;退而在野,也可以严密地监督政府,使它有所惮而不敢妄为;应该为的,也使它有所惮而不敢不为”。这期间,国民党的一切工作均围绕竞选来进行,规定发展党员以有选举权为标准,多得一个党员就多得一张选票,甚至多获一个议席,政治上更有力量。组织上,除本部设选举科外,要求分部亦设机构,在复选区投票地开展竞选活动。宋教仁为此南下各省布置竞选工作。共和党向党员发出《选举须知》等材料,说选举之成败不仅是全党的问题,而且是全国的命运问题,要求党员“争做议员”,选举时不弃权、不投别党的票和不投空票。统一党为竞选而耗巨资突击发展党员,说“无论用何项手段”,都以不让国民党获胜为原则;要河南都督为选举“照拨”经费,“或万或千”都不能少。民主党虽成立较晚,也全力竞争,说竞选中“若举国欢迎,则出面组织内阁,出而为各省省长”。虽然,在竞选活动中真正通过竞选演说等活动宣示本党政纲,以博得选民支持,除宋教仁等外,寥若晨星,但终究进行了选举。1913年2月,大选结果揭晓,国民党可谓大获全胜,[1][2][3][4][5][6][7][8][9][10]...下一页 >>

其领导人兴奋不已。孙中山在上海国民党人举行的茶话会上发表演说时说:“本党将来担任政治事业,第一应研究者,即为政党内阁问题。……本党将来担任政治事业,实行本党之党纲,其他之在野党,则处于监督之地位”; 宋教仁更是踌躇满志地展开种种活动,“以期造成议院政治”,甚至秘密酝酿,选举黎元洪取代袁世凯为总统。

第一次国会竞选主要政党得票简表

总席位 国民党 共和党、民主党、统一党

得票 % 共和 民主 统一 总数 %

众议院 596 269 45.2 120 16 18 154 25.8

参议院 274 123 44.8 55 8 6 69 25.2合计 870 392 45 175 24 24 223 25.5袁世凯把宋教仁的政党内阁看成是对其权力的严重挑战和极大威胁,他深有感触地说:“以暴动手段夺取政权尚易应付,以合法手段取代政权,置总统于无权无勇之地,却厉害得多了”。根据国会选举的结果,国民党组阁已成定局,但袁世凯不甘做无权无勇的总统,决心破坏内阁制原则以阻止国民党组阁,乃一面派人刺杀宋教仁,使国民党丧失头脑;一面加紧收买国民党员,使国民党分散分化;同时加紧推动政党合并,使其能用以与国民党抗衡。在正式当上大总统后,袁世凯于1913年底宣布国民党为“乱党”,并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初,袁世凯又下令解散国会。民初竞争性政党政治至此彻底失败。

(二)民初竞争性政治的历史进步性

民初竞争性政党政治的兴起,绝非历史的偶然,而是近代中国特定条件下政治发展变迁过程的某种产物,各政党之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民国初年民主共和的政治发展趋向,阻滞了袁世凯帝制自为的进程,并最终加速了其失败。

民国初年,政党勃然兴起。据台湾学者张玉洁初步统计,民初出现的政党与政党性组织共为312个。其中较大的党有国民党、共和党、民主党、统一党和进步党等。它们围绕着执政权这一核心展开了激烈的政治竞争,引发了中国历史上政党政治活动的第一个高潮。除少数御用党和投机性政党集团外,各政党活动大致如下 :

首先,利用舆论以进行政治动员。

民初政党非常重视舆论宣传,较大的党派都各自有自己的报刊等言论机关。如自由党的《民权报》,中国社会党的《社会日报》,中华民国工党的《觉民报》、中国共和研究会的《共和报》,神州女界共和协济社的《女子共和日报》等等。国民党、进步党等大党,则各自拥有数十家报刊,遍布许多省市,并创办了自己的通讯社。利用上述舆论阵地,各政党积极进行政治动员,主张“发挥民主立宪之精神,巩固共和建国之基础”,“监督政府、指导国民”,乃至鼓吹“实行共产”、“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尽管声音颇为纷杂,相互的攻击有时也相当激烈,但在宣传共和与民主制度方面,大家往往是较为一致的,同时,各政党还举办各种演讲会、报告会,邀约各自领袖及重要成员发抒政见,使得民初政治性的演讲、报告会一度蔚然成风。所有这些,对于民初各阶层民众政治觉悟的提高和社会民主氛围的形成,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其次,发展组织以扩大政治参与。

在20世纪初政治世俗化达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各党利用民初较为有利的政治环境,积极谋求组织发展以壮大自己的队伍。同盟会转入公开活动后,立即在各地扩展分支组织,会员人数很快高达50多万人。1912年,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等合组为国民党后,党势也进一步扩大。鼎盛之际,国民党系统的交通部、支部、分部以及事务所等下属地方组织达数百个,遍及各个省、各商埠及海外华侨密集之地。其他党派亦不甘示弱。如共和党,据初步统计,下属支部34个,分部293个;党员人数号称50万,其中仅上海事务所下属党员即达6万余人。除政党系统之外,民初许多政党还设有协进会、研究会、联谊会等专业性、交际性的外围组织,以此作为各自活动的支持性结构,进一步壮大了自己党的声势。通过政党的组织化渠道,大批党员及其所影响的社会成员更为积极地进入到社会政治生活中来。尽管民初政党的有关活动存在着相当严重的缺陷,但它对于当时社会政治参与行为,尤其是中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阶层成员政治参与行为的扩展,仍然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再次,进行选举与议会活动以干预政府行为。

民初政党活动的基本目的是为了赢得议会多数,进而控制或影响国家政权的运行。在争取议会席位方面,各政党经过宣传和组织上的努力,的确是获得了巨大成功。第一届国会之中,绝大多数席位落入了国民党、进步党之手。在地方议会选举中,国民党、进步党同样占有巨大优势。同议会选举方面的辉煌成就相比,民初政党对于政权运转和对政府行为的影响和干预却是微不足道的。袁世凯始终不肯让出政权,在重大政治事务上也始终不就范于国会,结果国会由名义上的权力机构变成了实际上令不出院门的政治摆设。尽管如此,国民党仍然以国会为阵地,进行了反对和制约袁世凯专制统治的积极努力。甚至如进步党,在总统选举、宪法起草等重大原则问题上,也先后采取了反对袁世凯的立场。从实际政治效果看,除较为枝节性的行政问题外,国民党乃至进步党对袁世凯政府的干预和制约基本是以失败告终。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后者的完全胜利。因为国会是袁世凯政府之合法性的基本来源之一,他对国会行为的一次次压制和打击,同时就意味着其合法性的一步步的削弱和丧失。乃至袁世凯解散国民党、肢解进步党以及解散国会,其统治的合法性丧失殆尽,他最后的末日也就快要来临了。

通过上述诸点,我们可以发现民初竞争性政党政治的某些积极作用。第一,它扩大了政治动员和政治参与的规模,提高了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各新兴阶层的政治主体意识,强化了民主共和制度的社会政治基础和政治文化氛围。第二,它在选举中的成功和在国会中的活动,一方面阻滞和延缓了袁世凯政治专制化的进程,一方面从反面逐步削弱了专制统治的政治合法性。第三,由于许多政党在极其重大问题上尚能保持一定的原则立场,这就为它们在袁世凯公开帝制自为之际的联合奋起提供了有利的政治基础。正是这些方面,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肯定民初竞争性政党政治

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

对中国政治发展过程的积极意义。

(三)民初竞争性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

民初竞争性政党政治犹如昙花一现,很快消失,就其原因,主要在于:

第一,民初缺乏实行竞争政治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马克思说过,如果资产阶级实行统治的经济基础没有充分成熟,君主专制的被推翻也只能是暂时的。民初,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中国资产阶级远未成熟到可以独立登上政治舞台,建立并掌握属于自己的政权的程度。中国资产阶级在外国资本和本国封建阶级的双重压迫下,力量极为弱小,更未能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支统一的独立的政治力量。而且,中国资产阶级多半是由封建官僚、地主和商人转化而来,在经济政治上与封建传统势力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二,民初缺乏实行竞争政治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政党政治是近代民主政治的主要形式之一。国民具有一定的党派意识,并积极参与政党活动,是实行政党政治的必要条件。中国政党不仅出现的时间比西方要晚,而且与西方国家先有议会后有政党以及政党在议会活动中产生与发展的情况不同,是在没有议会,没有任何民主形式的条件下,秘密地,“非法地”建立起来的,没有严格的纪律,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几百人,几乎与普通民众无缘。活跃在各个政党之间的多是“社会名流”。他们受到邀请或拉拢便参加一个政党,因而民初出现了奇特的“跨党”现象。黎元洪参加的政党组织有9个,伍廷芳甚至挂名于11个政党,这些政党都以争取国会议席为目标,以组织内阁为理想,至于国民福利则只停留在口头和纲领文字上,根本没有认真对待。所以,广大人民群众对这种所谓的民主政治并无兴趣,更无参与。1913年,列宁中肯地指出:国民党的弱点,“是它还不能充分地吸引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参加革命”,“吸引真正广大的人民群众来积极支持中华民国这件事还做得很差”。可见,严重脱离群众,是民初各个政党的通病。

第三,民初敌对的党派意识,违背了政治运作的常规。本来,革命党和立宪党同属于资产阶级的范畴,只是代表不同阶层的利益、策略上有所分歧而已。从理论上说,它们有着共同的敌人---北洋军阀。应当求同存异,公平竞争、和平竞争,共同实现政党政治。而事实上,在临时参议院和第一届国会内,各党派的斗争往往不是凭借政见的优势,而是借助武力威胁。以湖北省为例,共和党为了选举覃寿堃当省议会议长,不惜全力用军警,百般威胁议员,有的甚至拿出手枪向议员射击。1912年底,国民党特派员于德坤被贵州军务司长刘显世派人暗杀,孙中山致电袁世凯,要求严惩凶手,北京政府却不了了之。孙中山气愤地说:“似此野蛮举动,为全世界对于异党人之所无。” 从欧美资产阶级政治来看,竞争总是尾随政党之后,如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各自主张一种政策,最终取长补短,互相调剂,使国家获利。民国初年的各个政党尔虞我诈,甚至用暴力手段排除异己,防止它内部的发达,阻碍它外部的扩大,不自觉地充当了政党政治的绊脚石。血的教训是,如果没有平等竞争的政治环境,任何一个政党都不可能健康地存在和发展。

二、国民党一党统治的形成与破灭

民初竞争性政党政治彻底失败后,孙中山总结了经验教训,认为中国民众素质低下,能力不足,尚不能立即实行竞争式民主政治,只有待国家统一,民众素质提高以后,才可以渐次实行。基于此认识,孙中山将中国政治过程分为三个时期,即“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和“宪政时期”。“军政时期”是本党“以积极武力,根除一切障碍,而奠定民国基础”。“训政时期”是本党“以文明治理,督率国民,建设地方自治”。“宪政时期”是本党“俟地方自治完备之后,乃由国民选举代表,组织宪法委员会,创制宪法,宪法颁布之日,即为革命成功之时”。其中“军政时期”和“训政时期”为“革命时期”,“在此期内,一切军国庶政,悉归本党负完全负责。” 孙中山认为,“破坏之后便须建设,而民国有如婴孩,其在初期,惟有使党人立于保姆之地,指导提携之,否则颠堕如往者之失败矣”。为此,革命政党必须实行党魁集权,实行党、政、军三位一体的一党统治。面对帝制复辟、军阀混战和列强蚕食,不建立一个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不通过这样的政党建立和巩固国家政权,任何革命都将流于形式,也无法达致中华民国之真正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孙中山提出的“以党治国”思想,“适应了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孙中山要在中国建立一个真正的资产阶级***国家的强烈愿望和要求”。但是,孙中山的思想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主要是大党沙文主义,将民众视为“阿斗”等。蒋介石正是利用这些缺陷,在中国错误地推行一党统治长达22年。

1928年,蒋介石在桂系、冯系、阎系等军事势力的支持下攻下平津,国民党舆论机关就宣称军政结束和开始训政,在胡汉民关于“训政”的政制设计中基本上体现了孙中山的以党治国思想。在1928年9月,胡汉民向国民党中央提交的《训政大纲提案说明书》中明确规定了国民党驾驭国民政府的基本原则和实施纲领,并且对“以党治国”和“***”的界限作了清楚的说明。他说:“夫以党建国者,本党为民众夺取政权,创立民国一切规模之谓也。以党治国者,本党以此规模策训政之效能,使人民之身能确实用政权之谓也。于建国治国过程中,本党始终以政权之保姆自任。其精神与目的完全归宿于三民主义之具体的实现。不明斯义者,往往以本党训政主义,比附于***与阶级专政之论,此大谬也。”因为***是以政权专于一党为归宿,因而是专制的;而以党治国是以政权付诸国民为归宿,因而为民主的。蒋介石却公开表示要实行***,并且把以党治国同法西斯主义揉在一起。蒋介石于1928年说,中国为了“谋生存”,除了实行蒋记“三民主义”外,没有第二个合适的主义,“再不许有第二个思想来扰乱中国”,只能由国民党治国,“不能允许再有第二个党来攻击国民党”,1931年5月,蒋介石又对共产主义、自由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三种意识形态进行了区分,认为共产主义不适合于中国产业落后的情况及中国的传统道德,而英美的自由主义会造成“高唱自由”,“各据议席”、“辟疑满腹”、“见难宽胸”的恶果;只有法西斯主义能确

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

立最有效的统治权。在这些“理论”指引下,蒋介石于1931年5月召开“国民会议”,通过了《训政时期约法》,再次规定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行使中央统治权”,全代会闭幕时其职权由国民党中执委会行使;国府主席、委员均由国民党中执委会选任;国民党中央有《约法》之解释权,这样,《约法》以国家大法的形式将国民党一党统治固定了下来。在这一格局下,中国共产党被取缔,而转入地下;中左的第三党、生产人民党和革命民主同盟也遭到迫害而不能公开活动,中右的青年党、乡村建设派和国家社会党等等,也不能公开参政。由此可见,国民党的一党统治实际上是一党独裁统治。

抗日战争初期,由于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及其他中间党派取得了合法地位。1938年召开的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制定的《抗战建国纲领》也允许民众有若干民主权利。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各民主党派部分人士被吸收参加国民参政会,个别人还在国府下属某些机构任职,国民党的这些做法与昔日相比,确有不同之处,但一党专制的格局并没多大的变化。国民党重申“党制”,实施“以党统政”的原则,继续把政权机构置于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之下。国民参政会不仅毫无实权,而且参政员均由国民党选任,在第一届参政会200名参政员中,中国共产党及中间党派只占10%,而且被视为“重要文化团体或经济团体”的代表,而不能堂堂正正地以政党成员身份与会,足见国民党根本不承认党派的平等地位,其目的就是确保其独裁的一统天下。特别是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方针后,国民党设立“防共委员会”机构,专司“溶共、防共、限共、反共”之职,颁布了《异党问题处理办法》和《异党活动办法》,进而制造反共摩擦,掀起阵阵反共高潮,拒绝中国共产党及其他党派关于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顽固地坚持一党专制。

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迫于国内外压力,于1947年进行了所谓的政府“改组”,吸收了青年党和民社党少数政客入阁,组成所谓的“多党政府”。1948年又包办召开“行宪国大”。在总统选举中,蒋介石通过“竞争”,击败了另一总统候选人,当上总统,组成了新政府,宣布中国从此进入“宪政时期”。然而,一专党制的性质并没有改变。因为:第一,这个“多党”中,既不包括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工农群众的真正代表中国共产党,也不包括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利益的真正的民主党派,背离占全国人口90%以上的人民大众的“国民大会”,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民权”机关。第二,《中华民国宪法》并非民主宪章。尽管写进去了“民主、自由、平等”之类的辞藻,但一党专制、个人独裁的本质,同《训政约法》并无区别。第三,从实施“宪政”的实际情况来看,国民党口口声声要依宪建立“多党政府”,完成由训政到宪政的过渡,但又说,“今日党派虽多,含本党而外,实更无任何一党担负得起建设三民主义新中国的责任”,“中国盛衰兴亡的关键实操于本党之手”。显然,国家最高职权及人事任免之最后决定权仍然操在国民党蒋介石手中。

总之,国民党在中国推行20余年的“训政”和“宪政”本来是为了标榜他们是遵循孙中山先生的遗嘱,以奠定其统治的合法性基础。然而,国民党的所作所为,与孙中山的革命三民主义真谛相去甚远,没有也不可能给黎民百姓带来民主、自由和安乐,因而其统治一直缺乏稳固的合法性基础。国民党统治的基础,并非来自社会的支持,而是完全依赖于军事强权。并且,由于国民党长期执政所带来的内部的腐败更加剧了其统治的合法性危机,因而其垮台也就成为必然了。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政治竞争的思想与实践

与国民党在打着“宪政”的幌子下顽固地坚持一党独裁相比,中国共产党则显得开明和民主。这突出地表现在,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一党统治,在占优势地位的情况下仍坚持与各民主党派之间进行平等竞争。中国共产党深知,共产党能否代表人民并不是由自己说了算,而是由人民说了算。因而,应该尊重而不是像国民党那样随意限制和剥夺人民的选择权利。共产党能否在政治竞争中取胜,并不是依赖于武力和人员的数量,而是在于政见,周恩来明确指出:“任何一个大党不应以绝对多数去压倒人家,而要容纳各方,以自己的主张取得胜利。” 具体说来,中国共产党关于政治竞争的思想和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主政治斗争是好现象”

尽管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明确提出“政治竞争”这一术语,但党在有关文献中提出的“党争”特别是邓小平所提出的“民主政治斗争”,完全包含了“政治竞争”的意思。1941年,邓小平在《党与抗日民主政权》一文中分析了共产党与其他党派之间存在竞争的原因即在于存在着不同的利益、不同的政治立场,并明确指出:“我们不但不惧怕这种民主政治斗争,而且要发展这样的民主政治的斗争,因为它对于我们是有利无害的”。“只要是真正地发展民主,民主政治斗争也必将大大地开展起来。民主政治斗争之开展,正是好现象,因为它可以真正表露各阶级的意见和要求,也可以暴露某些党派的实质,使群众认清其面貌。我们共产党是不怕民主政治斗争的,因为我党的主张是正确的,只有那种不相信党的主张正确的右倾机会主义者,只有那种投机分子,官僚腐化分子、贪污分子,才惧怕民主政治斗争,惧怕把党的面貌放在群众面前”。共产党的优势主要是从民主政治斗争中去取得,即是说,主要是从依靠于共产党主张的正确,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所拥护、所信赖的政治声望中去取得。党的优势不仅在于政权中的适当数量,主要在于群众的拥护。民主政治斗争可以使党的主张更加接近群众,可以使群众从自己的政治经验中更加信仰共产党。所以,只有民主政治斗争,才能使共产党取得真正的优势。

(二)“三三制”

基于上述思想,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主时期,在政权建设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在抗日民主政权领导机构中,共产党人、非党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1/3。各政党之间实行公平竞争。1941年,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公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就是作为共产党在选举活动中竞选参议员的施政纲领。1944年2月,陕甘宁边区规定“各抗日政党、抗日群众团

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

体,可各提出候选人名单及竞选纲领进行选举运动”。“竞选运动在不妨碍选举秩序下,任何人不得加以干涉或阻止。”“三三制”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行积极探索的结果。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等充分肯定了“三三制”的意义,一致认为它具有新中国雏形的政治意义,是将来的新中国应该采取的民主形式。

(三)建立 “自由民主”的新中国

抗日战争结束后,全国人民面临着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新中国这一重大政治问题。重庆谈判前夕,毛泽东在答复英国路透社驻重庆记者甘贝尔的提问中,明确表达了建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国”的建国主张。他说:“自由民主的中国……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这一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重庆谈判的指导思想。在重庆谈判中,民盟主张以英美为“榜样”,建立“中国型的民主”,即实行议会制、责任内阁制和地方自治,各政党通过竞争上台执政。这一方案与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不谋而合,得到中国共产党的坚决支持。1946年1月,在重庆召开由共产党、国民党及各民主党派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经过协商与讨论,以民盟主张为基础,确定了未来中国自由民主的基本构架,其主要内容是:(1)立法院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2)行政院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行政院长由总统提名,经立法院同意任命;行政院对立法院负责,当立法院对行政院全体不信任时,行政院或辞职或提请总统解散立法院,但同一行政院长不得两次提请解散立法院;(3)总统经行政院同意,可依法颁布紧急命令,但须于一个月内报告立法院;(4)监察院是最高国家监察机关,其职权是行使同意弹劾及监督权;(5)省是地方自治的最高单位,省可制定省宪,但不能与国宪抵触等等。在政协会议期间及会后的各种集会上的讲话或对记者发表的谈话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都充分肯定了政协会议的成果,表示将尽力促其彻底实现。政协会议后,中国共产党为实施政协协议,迎接和平的政治竞争的到来而作了必要的安排,准备派人参加改组后的国民政府,初步拟定了担任国府委员8人、行政院副院长1人、部长2人的名单。毛泽东多次表示,中国共产党中央总部将从延安迁到清江浦(淮阴)或淮安,离国府所在地南京较近,便于随时参加国府会议。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于政治协商会议达成的在中国建立竞争性政党政治的决议的态度是坚决的,决心是坚定的,是真心实意的。显然,政协决议如果得到真正的贯彻实施的话,那么,当今的中国一定是共产党、国民党及其他党派通过政治竞争轮流执政,任何政党,无论是国民党或者是共产党,都只能是政治权力的合法角逐者,谁也别想永久独霸政权。

(四)允许“唱社会主义的对台戏”

1956年苏共二十大期间,赫鲁晓夫作了反对斯大林的秘密报告,第一次暴露了苏联社会主义的阴暗面,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为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中国共产党对建国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得失作了深刻的检讨,并积极地探索中国政治良性发展的路子。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都提出了唱社会主义对台戏的思想。毛泽东认为,在中国,不可能没有各种形式的反对派,所有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实际上都是程度不同的反对派,“我们有意识地留下民主党派,让他们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让他们骂,骂得无理,我们反驳,骂得有理,我们接受。这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比较有利。” 周恩来指出:“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我们不能学,那是剥削阶级专政的制度,但是,西方议会的某些形式和方法还是可以学的,这能够使我们从不同方面来发现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允许唱‘对台戏’,当然这是社会主义的戏。” 然而,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对政治竞争的探索中断了。民主党派不仅不能作为“反对派”与共产党唱“对台戏”,反而被视为反动党团被强制解散,其成员大量被清洗出国家机关,并受到残酷打击和迫害。

通过上述考察,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民初各个政党之间的自由竞争,抑或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一党政治还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政治竞争的制度设计与实践,最终都没有延续下来。这是否说明政治竞争不适合中国国情?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是否应以政治竞争为目标模式?关于这一问题,笔者将在下文继续探讨。

第四部分 政治竞争:中国政治民主化的未来

列宁曾说过:“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的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来对待。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忌谈“竞争”尤其是“政治竞争”,似乎一提政治竞争,就是向现政权挑战,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挑战。应当说,这种倾向是十分危险的,它制约了政治理论界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探索,造成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动力严重不足。在本部分里,笔者将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政治竞争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关系。笔者认为,政治竞争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素,我国政治民主化的方向应当是竞争的政治。

一、政治竞争与中国民主政治的关系

(一)没有政治竞争就不会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政治竞争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素和题中应有之义。如同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一样,没有政治竞争,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是由于,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自己当自己的家”。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完全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政府只不过是人民的“公仆”。因此,人民有权自由选择来为他们服务的“公仆”,谁能够最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最好地代表人民的利益,人民便选择谁。在这一点上,谁也不能自称他比其他人都更“优秀”,这事只能由人民来决定。这就要求那些自愿为人民服务者通过竞争取得“合法服务”的权力,根据人民的授权管理整个国家和社会。人民一旦对其服务不满意,有权随时撤换他们并重新选择自己满意的“公仆”。因此,任何执政者都不可以贪恋权位,他们必须尊重并接受人民的选择。阿兰·图雷纳指出:“所谓人民的政府是否

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

那样的民主政体。中国的特殊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使得民主制的国家形式始终没有在中国产生出来。有的,只是专制权力的异常强大和社会自主力量的软弱。与这种专制权力相一致,以儒家为主流的传统政治文化带有强烈的抗拒民主倾向。亨廷顿甚至认为,儒教和受儒教影响的社会一直不适合民主,“古典的中国儒教和受儒教及其在韩国、新加坡和台湾(地区)的流派以及受到冲淡的日本都强调团体、团队胜于强调个人,强调权威胜于强调自由,强调责任胜于强调权利。儒家社会缺少抗衡国家之权利的传统,而且就个人权利存在程度而言,个人的权利是由国家创造的。对和谐与协作的强调胜过对分歧与竞争的强调。对秩序的维持和对等级的尊敬是核心价值。思想团体和政党的冲突被看作是危险和不合法的,更重要的是,儒家把社会融化在国家之中,没有为自治的社会机构提供合法性来自全国层次上抗衡国家的力量。”这种专制主义传统影响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育,历史地造成中国民主政治的某种“先天不足”,即某种不成熟、不完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实行西方式的两党竞争或多党竞争,必然会造成党派纷争、秩序混乱、政局动荡、国家分裂的局面。

中国是一个欠发达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和建设民主政治的双重任务。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而言,发展经济和建设民主并非可以同时并举。因为经济发展与民主政治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矛盾。“经济发展要求的是集权化和稳定性,而民主政治要求的则是分权化和政治变动的制度化。” 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使中国政府作出了优先发展经济的权威主义发展战略模式。没有经济的发展,民主政治就不可能建立起来,即使建立起来了,也不会得到巩固,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选择优先发展经济的战略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只有建立了强大的政府,才能够推动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舍此无他路可走。战后东亚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亨廷顿认为,对许多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来说,“首要的问题不是自由,而是建立一个合法的公共秩序。必须先存在权威,而后才谈得上限制权威。” 这个观点是极为深刻的。而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反复提出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央要有权威”、“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等与亨廷顿的观点无疑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有效地动员各种有限的社会资源,促进中国的大发展;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可以有效地整合国内各种利益集团的不同利益要求,保持政治的稳定。离开了党的领导,中国将一事无成。所以,中国现阶段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而不应实行两党政治或多党政治。

当然,坚持党的领导,并不意味着长期实行党禁、排斥政治竞争。在坚持党的领导前提下实行适度的政治竞争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对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实行政治竞争,而在于如何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竞争。美国学者迈克尔·奥格森格认为,“如果能找到一条既能和平过渡到公开、有竞争力的政体,同时又保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安全之路,一些领导人可能会选择这么一条道路”。这个观点颇有见地,但他又认为,“事实上无此路可走”,未免有些武断。笔者认为,共产党并不是民主政治的反对派,因此,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竞争机制,是完全可能的。

二、实行政治竞争,促进中国政治民主化的思考

(一)改革党管干部制度,实行党内竞争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这一点决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发展和完善党内民主。诚然,党内民主和国家生活、社会生活中的民主在对象、范围和形式上都有所不同,但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内民主的状况对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极大。如果党内民主都搞不好,我们就没有资格谈社会主义民主、人民民主,更不可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民主。相反,党内民主搞好了,就会对中国民主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以党内民主来逐步推动人民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条切实可行,易于见效的途径。而发展和完善党内民主的关键是改革传统的党管干部制度,实行党内竞争、民主选举制度。

1.从“跑官要官的理论”看现行党管干部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998年7月2日《杂文报》上刊登了李兆中同志的一篇文章《跑官要官的理论》,兹摘录如下:

日前,几位老兄讲起自己对跑官要官的感慨,颇有一番道理,不免录下来供大家品头论足。

甲:我认为自己确实有一定的才能,一时还没有被领导赏识,没有被大多数人发现,但我觉得本事再大,能力再强,如果不跑,领导不知道,上级不认识,怎么会被提拔使用?我善于钻研,勤于思考问题,自我感觉底气足,拿得起放得下。我这是在推销自己,是实现自己价值的有效途径和必要步骤,我认为自己跑官要官,是想大展宏图,要的是施展才华的舞台。

乙:我这个人工作能力强,群众威信高,上级领导准备提拔任某种职务。我就是不跑不要,也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可现在大家都在跑,自己不跑领导会认为清高、目中无人。另外担心自己不跑,官位会落到跑得紧的人头上的。于是我也加入了跑官要官的行列。我跑官要官,目的是得官的保险系数更大些。

丙:我是非常讨厌那些跑官要官的人,但我亲眼看到,像购物排队一样,本来官位轮也该轮到自己了,可一些远远不如自己,而且和从事的专业不沾边的,却占去了官位。我心理不平衡,眼看着跑官要官者得官,不跑不要者靠边站,于是我也违心地加入跑官要官的行列,很不情愿的,带着满腔怨气和牢骚,硬着头皮拉关系,红着脸面去送礼。我跑官要官,要的是平等竞争的机会。

丁:不怕别人笑话,我这个人属于大家说的平庸之辈,可现在当官不须经过什么考试,不须像著书立说者“板凳要坐十年冷”,也不须担心实业家那样的风险,只要多琢磨些人,只要善跑、挖空心思去跑就能得官。一旦得官,好处很多,一人当官鸡犬升天。实事求是地说,我跑官要官,看准的是特权和享受。

我们之所以不厌其烦地把

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

这篇杂文全部引证下来,乃是因为它集中地暴露了我国现行党管干部制度存在的严重问题。跑官要官并没有什么不对,关键在于跑的方向,是朝个别掌握权力的领导哪儿跑,还是朝群众、朝人民哪儿跑;现在的问题是,只有向领导推销自己,才有望得官,向群众推销自己等于浪费精力。所以,向领导“跑官要官”就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政治现象。严格说来,它也是一种政治竞争行为,但却是一种不正当的政治竞争行为。不管“跑官要官”的动机如何,目的怎样,都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目的高尚也罢,低劣也罢,都是一种托辞,都只不过是为自己的“跑官要官”寻找一种正当的理由而己,也就是作者所说的“理论”。“跑官要官”严重地违反了我国正式的领导干部产生程序,堵塞了正常升官的渠道,导致买官卖官,唯人唯钱,拉帮结派等连锁不良反应,严重地败坏了党风、政风。而“跑官要官”的存在,又与现行党管干部制度有着必然的联系。长期以来,在党政干部的选拔方面,我国实行的是委任制,这是一种明显带有封建特征的干部选拔制度。十月革命前后,列宁从当时俄国的具体历史条件出发,认为必须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条件下实行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以适应极其紧张的革命战争的需要。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俄国进入和平时期,俄共(布)十大决议就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应“排斥一切委任的制度”,“从上到下的一切机关都实行普遍选举制、报告制和监督制。” 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苏联并没有废除委任制,反而使其得到强化。委任制也被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广泛采用,并视为“党管干部”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章程》第2章第13条明确规定:“在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基层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上级党的组织认为有必要时,可以调动或指派下级党组织的负责人。”这条规定使委任制合法化。必须指出,这种干部选拔制度存在着严重的弊端:第一,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行为,实行的是由少数人(甚至个别人)在少数人中间选少数人,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容易被忽视、党内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因之难以体现出来;第二,在这种制度下,人才选拔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选拔者的个人素质,主观好恶,在“贤”与“能”的标准上随意性太大,导致要么选错人,即把那些政治上不合格、能力平庸而又擅长于投机钻营之徒选上来;要么是埋没人才,使有真才实学的人能力无法发挥。因此,这种传统的“伯乐相马”式的方式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第三,由于各级领导干部是由上级委任而不是由人民群众选举产生,这就从制度上决定了各级党政干部必须对上级负责,导致他们眼睛向上而不向下,容易脱离人民群众。尤为突出的是,它容易为腐败分子提供可乘之机(如前所说的“跑官要官,买官卖官”),如不及时改革,最终导致亡党亡国的危险。

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邓小平就已经认识到这种在“党管干部制度”掩盖下的“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用人制度的严重缺陷,他十分坦率地承认,与资本主义相比,干部选拔制度是落后的。“现行的组织制度和为数不少的干部的思想落后,不利于选拔和使用四个现代化所急需的人才。”他强烈呼吁“要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和人事制度。” 在他的呼吁下,我国加快了党管干部制度的改革,并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果。但是改革很不彻底,无法从源头上解决“跑官要官”的问题,难以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2.改革党管干部制度的关键是实行公开竞争,民主选举

要解决上述问题,最根本的是要深化党管干部的改革,对党政主要干部,要逐级废除委任制,而代之以公开竞争,民主选举的制度;要逐步废除领导干部身份的终身制,打破“官民界限”,实行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惟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江泽民总书记在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提出的“通过发展党内民主、积极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的要求。

必须承认,长期以来实行的“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用人制度是不相信党员,不相信人民群众的表现。共产党是代表人民的,共产党应当相信人民,充分尊重并保障人民的选择权利。“走群众路线”应当体现在行动上,而不是体现在口号上。因此,必须逐步废除委任制,或者严格限制委任制的适用,从根本上改变“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及其所产生的弊端。毫无疑问,实行公开竞争,民主选举制度是取消“少数人”特权的有效途径。不仅如此,它还可以理顺各级领导干部“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关系。人民群众是领导干部政治权威的惟一合法来源,只要人民群众满意的,即使“上级”不满意,也不可随便调动,罢免或者辞职;相反,只要人民群众不满意的,即使“上级”挺“满意”,也必须下课,调走也不行。

当前,有不少领导干部对在党和国家机关及其部门实行严格的选举制不理解,心存疑虑。有的领导干部认为,这样一来,党委就不能根据“需要”很便当地指派党政干部了,工作也就不好开展了。乍一听,很有道理,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和托辞。党的各级组织靠什么来树立威信,得到群众的拥护和开展工作呢?从根本上说,靠的是正确的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靠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靠的是决策时的民主化、科学化,靠的是勤奋工作、廉洁奉公和以身作则。如果仅仅靠掌握干部的任用权力来维系工作的开展,那不仅是可悲的,而且是靠不住的。还有人将党内选举制与党管干部制度对立起来,认为实行党内选举制,就无法贯彻党管干部的原则,这也是一种偏见。党管干部原则,主要是指各级党委必须按照党的干部工作路线、方针和政策,实现党对干部工作的领导,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党直接管理、任用各级党政干部。否则,不仅不能够加强党的领导,反而会削弱党的领导。

要实行党内竞争、民主选举制度,就必须废除领导干部身份终身制。能官能民,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在西方国家,各级国家机关的主要官员都是经过选举轮换的,或由当选的机构长官,首长任命的,一到任期,如果没有重新当选,或者不能再次竞选,都得走人。要么回到原来的岗位重操旧业,要么另谋职业,绝对不能挪个位置继续做官,更不能不做官了继续由纳税人供养。譬如基辛格做了两任总统的安全事务助理和国务卿之后,政府里没有他的位置了

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便自然地回到了原来教书的大学重操旧业。戈尔做了八年副总统后竞选总统失败,只好另谋职业,到哥伦比亚大学教书。而在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制度,一个人一旦为官,便终身为官,从政府干到党委,再干到人大政协,即使在所有位置上的任期都干满了,也要赖着不走,继续享受“官”的待遇,继续吃皇粮。应当说,这是一种典型的封建官本位作风,它是造成我国“老人治国”的一个重要原因。早在1956年,刘少奇就指出,资产阶级革命初期所采用的一些民主比我们现在的一些民主办法甚至更进步一些,我们比那个时候不是更进步了,而是更退步了。他说,美国开国领袖华盛顿也算劳苦功高吧!但是他做了八年总统之后,退为平民。照这样的办法,我们是不是可以参考一下,也可以退为平民吧。毛泽东在1956年主动提出不当国家主席,也有退为平民的考虑。1957年4月,毛泽东对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谈话,表示到二届人大一定辞去国家主席,他说:瑞士有七人委员会,总统是轮流当的,我们几年轮一次总可以,逐步采取脱身政策。同年他在莫斯科会见苏联哲学家尤金和米丁时说:“我不想当什么主席了,我倒愿意到大学去教书,当个教授。” 尽管由于历史原因,毛泽东没有实现到大学当教授的愿望,刘少奇也没有退为平民,但他们的思想却是极为深刻的。共产党的干部不仅要能上能下,而且要能官能民,绝不能搞一次为官,终身为官。因此,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从体制上杜绝领导干部职务和身份的终身制。解决了这个问题,党内民主就会大大地前进一步。

还需指出的是,政治竞争包含政策的表达。任何政党都不是铁板一块,允许党员持不同的意见正是党内民主的重要体现。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下,应当允许候选人有机会进行政策意向的表达。党内选举的重心应当由“人”逐渐转向“政策”。在向更广泛的民主选举过渡的过程中,可先由共产党推出政见相同的数名候选人参选,然后逐步过渡到政见有差异的候选人参选。只有这样,党内民主竞争才不致流入形式,人民民主也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二)建立健全人大代表竞选制度

1.建立和健全人大代表竞选制度的意义

在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意志的表达机关,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人民当家作主、参政议政的主要渠道。从法理上说,人民代表大会拥有至上的权力和最高的权威,其他国家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然而,令人费解的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自建立以来,就从未树立起最高的权威,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也极为有限,曾被人们戏谑为“橡皮图章”,“表决机器”。当然,人大成为“橡皮图章”的原因是极为复杂的,其中人大代表自身素质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人大代表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到人大权力的行使和职能的履行。“如果说把人民代表大会制比作高楼、大海,那么,人民代表就是基石和细流。高楼之所以高,全赖乎基石;大海之所以大,全赖乎细流,因此,人民代表大会制之好坏和胜任与否,全赖乎代表素质。” 就形式要件而言,人大代表相当于国外议会的议员。在许多国家,宪法选举法都规定不分种族、民族、出生、性别、语言、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等,只要达到法定年龄、符合法定条件者,均可竞选议员。但实际上,议员的产生要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只有在竞选中获胜的候选人,才能担任议员。因此,国外议员大多能够胜任立法、理财、监督的职责。而在我国,长期以来,人大代表被视为“荣誉称号”,“二线工作者”。在实践中,不问参政能力如何,凡劳动模范、生产能手、体育明星、著名演员很容易当选为人大代表。一些即将离、退休的干部也容易被安排进人大常委会之中。人们很普遍地发现,不少来自基层的代表只知道“光荣”,“激动”、“感谢党组织的信任”、“认真领会政府工作报告”,很少意识到作为人大代表应负有的职责。关于人大代表素质状况,兹举几例:

例一,关于人大代表赵趁妮:“她没有文化,而许多她必须出席的社会活动,没有文化,简直如同瞎子。每次大会上的报告,她有许多弄不明白的地方。发给的文件,她那份总是崭新的,无论哪一份,在她眼里都是密密麻麻的一片,没有什么两样。……她属于代表中的另一个层次,一个知名度极高文化却极低,威信高能力低的代表。作为一个层次,绝非她一个人。”

例二,关于人大代表杨锡兰:“当选人大代表,开十八天会,当十八天观众,可以休息一下。”“……大家选你,意味着荣誉,还是责任?”“主要是荣誉。算给我的一种奖赏吧。”

例三,关于投赞成票的心态。一位身体很胖的代表说:“我和他们一样,对人选中许多人不了解,但相信中央和上届人大的提名……我投的应该说是信任票。”另一位代表回答说:“我为什么投赞成票?说句真话,我也不清楚为何投赞成票,反正我觉得不管投什么票,候选人必将当选,这是走走形式,谁都弄得。我这一票根本不起作用”。再一位代表说:“我为什么投赞成票?因为我是共产党员,要不我也投反对票。”

由此可见,我国人大代表的能力和素质与法律要求还存在相当的距离,之所以如此,不能不说与长期以来把人大当成“二线机构”,忽视它的作用有关。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实行人大代表竞选制度,人大的权威正是来自于竞选。只有实行竞选制度,才能转变代表的观念,变“要我当代表”为“我要当代表”;只有实行竞选制度,才能提高代表的参政、议政能力,作一个合格的代表;只有实行竞选制度,才能密切代表与选代的联系,切实反映选民的愿望,努力为选民服务。总之,只有实行竞选制度,人大的职权才能真正得到落实,从而变“橡皮图章”为“钢硬图章”,发挥在民主政治的应有作用。

2.建立健全人大代表竞选制度中的几个问题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建立健全人大代表竞选制度,应当注意以下几个相关问题:

(1)全面推行专职代表制。专职代表制为国外代议制国家广泛采用。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议会(国会)的职能趋向复杂和专业化,为了保证议员的工作时间以及解决议员在政府机构中担任公职而造成的政治机构内部的矛盾,国外几乎都用宪法

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

和专门的法律规定:议员或代表在当选期间不得担任其他公职,甚至企业的职务。目前,我国除了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以及其下属的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含有一定的专职的性质外,占代表总额大多数的人大代表采用兼职的形式。相当一部分人大代表来自生产、工作第一线,其中多数是在各行各业中取得成绩的突出人物,他们更多感到的是荣誉,而对参政议政缺乏足够的热情。“据北京市某区调查数字表明,多数人大代表的政治参与动机不强,有近一半代表当选前并不想当代表,48%更喜欢自己的本职工作,还有一半代表不想当更高层次的代表。” 同时,由于人大会议时间较短,有的代表还未对法律案或决议案中的概念搞清楚就要投票表决,有的代表由于准备不备,在会议讨论中只能“空对空”,谈不出实际问题。如此种种,造成人大决策质量不高,选举走过场,流于形式的问题。

因此,必须全面推行专职代表制,使人大代表成为一种固定的职业和谋生的手段,其任期内的惟一身份就是代表选民行使权力。由于人大代表没有了“本职”工作,他们就可全力投入到参政议政的工作中去,从而提高他们的参政议政能力,实现由“先进模范”型向“政治科学”型转变。同时,能否成为代表,将直接关系到自己将来的政治前途和命运,因而人们将会全力投入到选举中去,努力争取选民的支持。这样,人大代表选举制度就不会再是“走走形式”,而真正的成为选民行使权力、监督代表的手段。

(2)改革人大代表候选人提名办法。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7章第29条规定:“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可以联合或者单独推荐代表候选人。选民或者代表,十人以上联名,也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任何一个达到法定年龄,符合法定条件、立志成为议员的公民,如果没有选民或代表的推荐,那就不可能成为候选人,成为代表。而实际的推荐结果,“考虑代表之先进性有之,考虑代表之模范者有之,考虑照顾将离退而未离退予以安排者有之,考虑工作方便由行政领导兼职者有之。” 如此,人大焉不成为橡皮图章?因此,必须改革现有代表候选人提名办法,建议实行初步代表候选人自愿申报登记制,通过选民预选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初步代表候选人和正式代表候选人均有权根据法律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各种形式的合法竞选活动。

(3)明确规定当选代表的资格条件。做人民代表是光荣的,但必须明确,人大代表绝不是一种荣誉称号,也绝不是政治待遇,而是一项崇高的政治职务。做一个合格的人大代表,必须具备如下条件:其

一、代表性。人大代表来自于选民,必须对选民负责。其

二、参政议政的能力。人大代表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具有健壮的体魄和社会活动能力。作为人民代表为的是要代表人民,表达意见,阐明志向,以决定国家之大针方针,解决国家的重大问题,如果不具备参政议政能力,他(她)又怎么能够胜任其职责呢?其

三、参政议政的品质。人大代表必须具有坚定的人民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勤勤恳恳当人民公仆的思想和强烈的责任感及神圣使命感。关于当选人大代表的资格条件,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要求。总的来看,目前关于当选人大代表条件方面的法律规定还不够明确具体。建议修改上述两法,对当选人大代表的资格条件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

(4)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早在1987年,邓小平就明确指出:“大陆在下个世纪,经过半个世纪以后,可以实行普选。” 目前,我国人大选举仅在县一级实行直选,设区的市、省、全国人大代表仍实行间接选举,这种间接选举不利于代表与人民群众直接沟通,不利于人民对代表的监督。因此,应逐步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尽快在省以下地方各级人大代表选举中推行直选,为在省一级直至全国实行普选创造条件。

(三)改革乡镇长选举制度,建立竞选制度

我国宪法第101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分别选举并且有权罢免本级人民政府的省长和副省长、市长和副市长,……乡长和副乡长、镇长和副镇长。”按此规定,我国乡镇长分别是由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而实际上,乡镇长的遴选,一般是由上级党委决定,人大投票通过而已。很明显,这种“选举”并不能很好地体现民意,并不能把人民真正满意的人选举出来,不利于建设基层民主。

鉴于此,自1998年以来,在四川、山西、广东、河南等省的个别乡镇,分别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乡镇长选举制度的改革。较为典型的是四川省遂宁县步云乡的改革。1998年12月,步云乡进行了选举乡长改革试验。具体做法是:先由市中区区委发文公布选举章程,再由步云乡30名选民联合推荐候选人,然后召开选举联席会议,在报名的15名候选人中确定2名,与乡提名的1名候选人一起参加预选。预选时先召开由村干部、村民代表、村民小组干部、乡人大主席团成员、乡党政机关领导人共162人组成的选区联席会议。会上由每一位候选人发表20分钟施政演说,10分钟提问,最后进行投票表决。得票最多的2人作为正式候选人参加正式选举。预选后,组织一系列竞选活动供候选人发表政见。正式选举时,全乡有选举权的6000多名村民均可参加,分设不同投票点,并设秘密划票间。1999年1月4日,获胜者在乡人大会上宣誓就职。不难看出,步云乡实行的是竞选制度,它蕴含着深刻的制度创新意义,标志着中国大陆基层民主的政治体制改革进程,已经开始由广泛推行“村民自治”的村民委员会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社会民主层面,向进一步改革基层政权领导人产生方式的政治民主层面发展。

中国历史发展表明,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应该走“从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井冈山的星星之火,终于燃烧到城市,并使中国共产党夺得了政权;1978年小岗村的“包产到户”,推动了中国经济体制大改革;现在,乡镇长选举制度的改革,也必然会推动整个中国政治民主发展的进程。中国民主发展的基础应是乡村社会,这是由中国政治社

上一页[1][2][3][4][5][6][7][8][9][10]...下一页 >>

会的特点决定的;民主制度和民主建设之路是多元的,中国的民主制度建设之路不同于西方社会的民主发展之路,后者是从市民社会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同时,改革乡镇长选举制度也是新时期政治权威合法性实现方式转换的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之所以能够得到中国人民的普遍支持和拥护,就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需要指出的是,这“三个代表”的实现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政治权威合法性基础是不断发展转换的。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新政权,确立了自己的政治合法性,其合法性是通过革命,通过武装夺权取得的,是一种“革命的合法性”。和平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不再通过武力而主要是通过领导绩效来实现,是一种“绩效合法性”;如果没有很好的绩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威必然会被削弱。因此,民主选举乡镇长,实际上是将党的领导合法性真正建立在民意基础之上,通过人民对乡镇长的挑选来实现党的领导合法性的转换。从这个角度看,乡镇长选举制度的改革,对于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然,乡镇长选举制度的改革,并不会一帆风顺,它会遇到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最主要的挑战在于当民主选举的乡镇长为非共产党员时,如何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高层人士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是将乡镇长选举制度改革作为控制基层的手段呢,还是作为中国民主发展的新起点?近年来,乡镇竞选制度之所以能够逐步推行,主要就在于得到政治高层的支持或默许,并得到各试点、地区党组织、地方政府和地方人大的积极推动。笔者认为,乡镇长选举制度改革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愿,它预示着中国民主发展的方向(即从基层民主到高层民主,从党内民主到党外民主),谁要是逆潮流而行,谁就是自取灭亡。中国共产党要真正当好“三个代表”,也必须顺应这一历史潮流。

三、积极营造有利于政治竞争的良好社会政治环境

勿庸置疑,在中国建立竞争性政治制度是一个伟大的创造,是中国政治走向民主、走向理性的标志。当然实行政治竞争不能脱离中国的具体国情,前文已反复讨论了这一问题。要使中国竞争性政治不像民初那样夭折,就必须积极营造有利于政治竞争的良好社会政治环境。

(一)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政治竞争的顺利推行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民主必须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指出,人们首先必须解决吃喝住行,然后才谈得上从事政治、宗教和艺术生活。如果人们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那么民主对他们就一无是处。美国政治学家科恩也认为:“社会成员如不享有最低限度水平的物质福利,任何社会也不能指望长久维持自治。”“使公民体力情况恶化并迫使他们主要或完全关心自己或家庭生存问题的经济条件,是不可能产生有生气的民主的。” 纵观人类社会的政治文明发展史,人类社会在每一历史阶段所能达到的民主程度,归根结蒂取决于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我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现已基本摆脱了贫穷和落后的状态,开始步入小康阶段。但总的说来,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我国民主政治长期以来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根本原因就在于此。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态势。东部经济发展较快,中西部较为缓慢,全国大部分贫困地区在中西部。这无疑极大地制约了民主的发展。加快西部大开发的步伐,加大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扶植,是促进西部地区民主发展的必要措施。我国的生产力布局也呈现出二元化特点,一部分现代化的工业和大量的传统农业并存。而农业经济正是专制政治产的土壤,马克思曾说:小农的政治影响表现为行政权力支配社会。因此,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实施科技兴农的方针,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实现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总之,我们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生产力发展起来了,物质财富提高了,人们才有充分的闲暇参与政治,现代民主政治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手段才能得到满足,否则,民主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倡导宽容、和谐的政治文化,为政治竞争的顺利推行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人们的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乃至整个政治体系的行为和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都要受到一定政治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深深植根于东方华夏5000年文明土壤中,不仅有其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而且有着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但是,由于中国古代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方式,政治上长期实行封建专制政治,从而使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不可避免存在不适应甚至阻碍着中国向着民主化的方向发展。从价值取向考察,有三个逆方向价值取向:(1)民众臣服性价值取向,一极是权势者的专制价值取向,“朕即国家”,另一极则是民众臣服性价值取向。以色列政治学家艾森斯塔德曾指出:“中国皇帝的合法性要求他照顾其臣民并使之处于他的监视之下,但是政体的意识形态取向很少在全民唤起积极持续的政治参与。” 所以,中国政治文化的一般取向是强调民众“在政治上的臣服性。”(2)人治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社会强调的是以礼治大夫,以刑治庶人,至于君主帝王,则不受任何规范的约束,等级观念根深蒂固。由于缺乏一个社会全体共同遵守的普遍法律规范体系,整个政治文化表现出一种极强的人治特征。(3)党同伐异,以邻为壑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社会政治斗争激烈、残酷,一人获罪便株连九族,即使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分歧与冲突,也总是以极为激烈和残酷的形式表现出来。中国古代“朋党”之称,虽也有“君子之朋”和“小人

<<上一页[11][12][13][14][15][16][17]下一页

第三篇:政治七年级下北师大版4.10.2公平竞争教案.

政治七年级下北师大版4.10.2公平竞争教案

教学用具 小黑板、图片、自身及学生资源 教学方法 提问法、讨论法、讲解 导入新课:

阅读P102启航与志强的故事。并思考:(1)启航这种竟争方式正当吗?

(2)我们在学习生活中是否也曾经历过或见到过不正当竟争的事例 ?请说来听一听。(3)这些做法,会给我们带来哪些不良后果? 师:竞争分两种,正当竟争和不正当竞争,通过前一站我们知道公平竞争会促进个人乃至社会的成长和进步,但不正当的竞争却会使我们误入歧途。那么,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应如何面对竞争,如何公平竞争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课第二站,公平竞争。在讲这一问题之前,我们来听一个故事:龟兔赛跑。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谁能给大家讲一讲。

讲故事:乌龟和兔子比赛跑,比赛开始了,一眨眼工夫,兔子已经跑得不见了踪影,但是他觉得自己跑得快,对比赛掉以轻心,躺在路边睡着了。乌龟慢腾腾地却持

续不停地走,当兔子一觉醒来,他看到乌龟已经快到终点线了。兔子输了比赛。

师:兔子为什么会输掉比赛?

生:(因为他骄傲、轻敌,不尊重竞争对手)

师:我们再看看乌龟,乌龟为什么能赢得比赛呢? 生:(尊重对手,有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师:你说得很对,但是在比赛之前,乌龟应该能知道自己与兔子力量对比悬殊,可他为什么还要和兔子比赛呢?如果是你面对这样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你敢不敢去与之比试呢?为什么? 生:(觉得自己能力有限,害怕失败)

师: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在乌龟身上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生:(敢于竞争,不怕失败和挫折)

师:其实,竞争中既会有成功,也会有失败。但一个人遭遇失败,并不意味着这就是最终的结果,问题在于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失败。历史上有很多人因为失败而消沉,但也有很多人在失败后奋起自强。比如英国将军威灵顿。读教材P103.在英国有威灵顿,在我国则有越王勾践。他们在竞争中都曾胜利过也曾失败过,但他们却能从胜利与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以便为下一 次竞争做好充分准备。那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应该怎样做呢?

生:也应该积极参与竞争,摆脱消极心态,树 立我能行的观念,敢于竞争。成功固然可喜,但是如果失败确实在我们尽力以后,那我们也可以无怨无悔,因为毕竟我们曾全力以赴过,况且参与竞争我们未必会失败。因此我们在人生的战场上要象小乌龟一样,做英勇的战士,敢于面对一切敌人或对手,敢于战胜一切困难。

师:小乌龟面对强大的对手,毫不气馁,敢于竞争并且在竞争中获胜除了他鼓足勇气,充满自信,敢于直面竞争 之外,更重要的 是正如同学们所说的,他有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即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和执着追求的努力。这也正是公平竞争应做到的第二点。

在现实生活中,总是有很多艰难险阻,只靠有信心,还不能胜利,还需要人们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的努力,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那些不畏艰难沿着崎岖小道攀登的人,最终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而在学习竞争中,我们又应该怎样做呢?

生:(坚决反对走捷径,投机取巧的思想和做法。)

师: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困难和挫折,这对于能否在竞争中取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来看一下教材中关于决定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的材料P103。这些因素在你们身上体现的又有多少呢?哪些因素比较多呢? 生:讨论,交流。

师: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知道在一个人成功的诸因素中,除一小部分是人很难决定的因素外,更多是个人可以把握的,这其中个人的态度又占了最大比重,这就告诉我们在学习生活中要树立信心,脚踏实地,执着追求。小乌龟正是靠着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最终取得了胜利,可是与小乌龟相比实力较强的兔子却输了,兔子的心理会是什么感受?又会怎样做呢?

生:(不服气,与乌龟再比一次。)师:请听《龟兔赛跑》第二集。

在第一次比赛中,兔子输了,兔子不服,要求进行第二回比赛,兔子

吸取第一回合的经验和教训,比赛一开始,兔子马上“一兔当先”地跑到目的地赢了比赛。

师:在第一回合比赛中,乌龟赢了,第二回合比赛中,乌龟却输了,乌龟心理又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

生:乌龟心理不服,要与兔子再比一次。(预测:可能有其他情况出 现,如学生谈到乌龟认为很正常,注意引导学生)师:请听《龟兔赛跑》第三集。

乌龟和兔子约定进行第三回合比赛,为公平起,乌龟和兔子各自决定一半赛跑路线。引导学生思考:

(1)请学生说说乌龟和兔子会如何制定赛跑路线。

(2)乌龟和兔子是根据什么制定赛跑路线的?(根据自身的优势制定赛跑路线)这说明在与竞争对手竞争时,我们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对我们来说,要善于找准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

(3)请大家思考:为什么会有《龟兔赛跑》续集?(乌龟和兔子都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敢与他人竞争)

师总结:对于我们来说,有了必胜的信念和踏实的努力,还是不够的,还要善于找准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敢与他人竞争。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在竞争中,除了积极学习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外,还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优点,挖掘自己的潜能。那你们知道自己有什 么长处吗?谁能帮他找一找。

生:讨论,交流。

师:人的聪明多种多样,不同的人其聪明表现不尽相同。有的人语言表达能力强,有的人数学演算能力强,有的人具有很高的交际才能,有的人具有很高的音乐天赋,有的人具有运动特长。每个人只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并努力发挥专长,就有可能取得好成绩。如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著名文学家钱钟书当年在考清华时,数学一个得了0分,一个得了15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发展,他们在其他方面成就非凡,最终分别成为了史学泰斗和文学泰斗。因此我们不能因某一方面存在不足而否定自己,要扬长避短,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师:让我们来看看乌龟和兔子制定了什么样的赛跑路线了呢? 乌龟说:“赛跑路线中,应当有一条河,让兔子游过不去。” 兔子说:“赛跑路线中,应当有一道坎,让乌龟爬不过去。” 师:按照龟兔制定的赛跑路线,比赛的结果是什么? 生:谁都赢不了比赛!

师:谁都赢不了比赛,也就是乌龟和兔子都是失败者,这样的结果 能让乌龟和兔子满意吗? 生:不能!

师:如果赛跑路线不变,乌龟和兔子该如何做?

生:遇到河的时候,乌龟载着兔子游过去;遇到坎的时候,兔子背 着乌龟跳过去,结果乌龟和兔子同时到达终点。

师:乌龟和兔子都赢了!乌龟和兔子同时到达终点的结果,给我们什么

启示?

生:在竞争中也需要合作!

师:因为只有相互合作,才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才是竞争合作的真谛。

师:无论是在合作中竞争,还是在竞争中合作,我们都应遵循竞争规则,不弄虚作假,不违规作弊。为什么要遵循竞争规则呢?不遵循行不行?结合周瑜事例及学生实际生活如考试、竞赛等师生谈不正当竞争的危害)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 许多不正 当竞争行为。如假冒名牌,虚假广告等。严重损害了人们的利益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保护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鼓励人们之间的公平竞争,制 止不正当竞争,我国专门制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规定了哪些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及相应的惩罚措施。我们看一下哪些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由此可见,在竞争中 必须遵循竞争规则。只有遵循规则,才能保证竞争的公平、公正。损人利已、搞阴谋诡计,必然以害人开始,以害已告终。这是因为不正当竞争虽然可以让一些人一时得志,但是这损害了整个社会环境,使社会处于一种没有规则或规则名存实亡的无序状态,在 这个状态除了最强者以外,他人都可能随时受到侵害,这样 一 种环境显然是不利于个人成长的。而且不正当竞争本身也是个人素质不高的体现,如嫉妒、弄虚作假、违规作弊等。只有遵循规则,社 会才有秩序、竞争才会公平,那么我们所得益处才会最大。

结束语:通过今天的学习,使我们知道如何面对竞争,如何公平竞争,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在公平竞争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板书设计

第四篇:政治七年级 (下) 考点

七年级(下)思想品德 考点梳理 第一课

1.什么是自尊(含义)?(P5)2.知耻与自尊的关系是怎样的?(P6)

3.虚荣心及其表现是什么?(P8)4.尊重他人的意义是什么?(P9—P10)

5.怎样赢得自尊(方法)?(P12—P14— P15)

6.尊重他人最基本的表现是什么?(P15)7.怎样尊重他人?(P15)第二课

1.自信的含义及表现是什么?(P20)

2.为什么说自负与自卑都是是自信的误区?(P21—P22)

3.自信的意义是什么?(P23、P25)4.怎样唱响自信之歌?(培养自信的方法)(P27、P29、P30)第三课

1.什么是自立(含义)?(P34)2.培养自立的意义是什么?(重要性)((P36)

3.依赖思想的危害是什么?(P40)4.怎样培养自立能力?(培养自立的方法)(P41—P44)第四课

1.自强表现在哪些方面?(P48)2.培养自强精神的意义是什么?(P48)

3.怎样培养自强的品质(方法)?(P51、P53、P55)第五课

1.造成挫折的因素有哪些?(P61)2.人生难免有挫折。(P61—P62)

3.面对挫折,不同的态度,会有哪些不同的结果?(P62)

4.挫折的作用有哪些?(如何看待挫折是把“双刃剑”)(P64)

5.怎样战胜挫折?(应对挫折的有效方法有哪些)(P66—P68)

第六课

1.意志坚强的人有哪些表现?(优良的意志品质、不良的意志品质)(P72)

2.坚强意志的意义是什么?(作用)(P74—P76)

3.我们应怎样磨砺坚强意志?(方法)(P79—P80)

第七课

1.法律的特征有哪些?(P85)2.法律的作用有哪些?(P87、P88)

3.什么是违法行为?(P91)4.违法行为分为哪几类?(P91)

5.什么是犯罪?(P93)6.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P93)

7.什么是刑罚?(P94)8.我国刑罚的种类有哪些?(P94)9.我们身边较常见的不良行为或者严重不良行为有哪些?(P97)

10.怎样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P98)第八课

1.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保护对象:未满18周岁的公民。(P100)

2.国家为什么制定专门法律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P100)

3.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两部法律

4.未成年人保护的四道防线及其主要内容(要求)是什么?(P100—P104)

5.我们维护权益的最有力武器就是法律。(P105)

6.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有哪些?(P105、P108)

7.诉讼分为哪几种类型?(P108)

8.公民怎样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P109)

第五篇:政治七年级下1

政治七年级下1-5课知识点归纳

作者:葛扬涛

第一课

珍惜无价的自尊

1、自尊是人人都需要

(1)自尊的含义: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背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是一种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

(2)自尊的表现:注意容貌上的修饰、举止的文雅以及行为的后果,为的是塑造更好的形象,赢得别人对自己的肯定。

(3)怎么样拥有自尊:1.感悟生活的意义,体验到自己是有价值的。为人所需要的,并且这种价值常常得到他人的认可与欣赏2.一个没有自尊的人,也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3.要客观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

(4)怎么得到他人的尊重:1.自尊和尊重他人是获得尊重的前提2.自尊与被人尊重以及尊重他人都是快乐的。

(5)自尊的表现:知耻是自尊的表现,惟有自重,才有自尊。

(6)在寻找自尊的过程中,我们常常被眼前的不足与缺点蒙住眼睛,看不到优点,体验不到价值

不能正确的认识与评价自己的优缺点

(7)虚荣心的含义:是一种追求表面上的荣耀、光彩的心理。

(8)虚荣心的危害:虚荣心重的人,常常将名利作为支配自己行动的内在动力,总是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一旦他人有一点否定自己的意思,他们便认为失去了所谓的自尊而受不了。

2、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

⑴尊重他人是自尊的需要,也是自我完善的需要 ⑵为什么说尊重他人是我们的需要:

1.自尊的人懂得尊重他人,因为他知道要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2.不尊重他人的人不可能得到他人的尊重。(3)怎样赢得他人的尊重

①想赢得别人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把他人看成同自己一样需要自尊,要关注他人的尊严,善待对方,不做有损他人的事。

②借助他人更好的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不足,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尊严有价值的人。

③人人彼此尊重,相互接纳,共同在自尊的快乐中成长。

3、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

⑴维护人格最重要:自尊的人是最看重自己的人格,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2)自尊的人的品格:不图虚荣、拒绝沾染不良风气、不说谎、不逃避责任、不假公济私、不阳奉阴违等

⑵自尊者达观,要养成豁达、开朗的性格。⑶自尊要适度:

①适度的自尊有助于我们面对批评,改正错误。②过于敏感,作茧自缚,体验不到生活的乐趣。

③对恶意的侮辱与诋毁,则要及时的回击,必要时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尊。⑷善于尊重他人: ①尊重他人最基本的表现是对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②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同身受,推及他人。

③要善于欣赏、接纳他人,不做有损他人人格的事情。

⑸尊重可以使人理智,尊重可以使人悔过,尊重可以唤醒人的良知,产生无法估量的正面效应。

第二课

扬起自信的风帆

1、我能行

⑴相信自己行,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力量。⑵自信含义:是人对自身力量的确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⑶“我能行”就是在思想上相信“我能行”,在行为上表现“我能行”,在情感上体验“我能行”。

⑷超越自负 告别自卑,自负、自卑都是自信的误区:

①自卑者轻视自己,往往看不到自己的能力,不相信自己的潜力,即使可以做得很好,也不敢尝试。

②自负者自以为了不起,往往过高估计自己,看不起别人,自以为是,追求的目标不可能达到。

③自信者实事求是看待自己,既能看到自己的缺点,也能看到自己优点。

2、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⑴“一对孪生子”共有的心态:自负与自卑者,都以自我为中心,使他们远离成功。⑵自信有助成功,正是由于自信者乐观、好奇、专注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有目标,注重行动,⑶体验过程,减少外界的干扰,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最快最好地达到胜利的终点。

3、唱响自信之歌 ⑴看到进步与长处:

①有自信才能有成绩,有成绩就会更自信,我们每天都在进步,这是我们成长的足迹。②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是自信的基础,看待自己时要寻找“立体的我”。⑵增强信心与实力,勇于尝试,接受挑战,增强信心,同时战胜挑战,增强自己的实力,这是撑起信心最重要的支柱。

⑶做自信的中国人

①把个人命运和祖国发展结合在一起,我们的自信才有坚如磐石的根基。一个人如果没有民族自信心,他的自信就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

②一个有强烈民族自信心的人,必定在国际交往中自觉地展示我们中国人的气度和风采,不卑不亢,落落大方,绝不会做出有损国格的事情。

第三课

走向自立的人生

1、自己的事自己干 ⑴自立人生少年始。

⑵自立的含义: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⑶自立的生活表现在方方面面,也从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成长和发展。⑷自立的重要性:

①我们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摇篮和温室中,终究要离开家庭和学校的呵护,走进社会,见风雨,见世面。

②是我们生活能力的锻炼过程,也是我们心理和道德品质的锻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对自己:不断的完善自己学会自尊,增强自信,提高法律意识 对他人:逐步理解和尊重他人,善于与他人沟通和交往,和谐相处

对社会:积极地融入社会,关爱社会,奉献社会,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

负责的能够自立自强的人。

2、告别依赖,走向自立(如何做到自立?)⑴不能再有依赖:

①依赖会使人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 ②缺乏社会责任感,造成人格缺陷。

③甚至会危害社会和他人,走上犯罪的道路。⑵自立不是拒绝帮助,依靠不是依赖 ⑶要自立就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自己的事自己负责的前提是自主,遇事要有主见,对自己行为负责。

⑷培养自立能力,最基本的要立足自己当前生活、学习中问题,从小事做起,大胆地投身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反复锻炼,才能逐步提高自立能力。

第四课

人生当自强

1、人生自强少年始 ⑴自强,进取的动力。

⑵自强的含义:是一个自尊、自信、自立的人,必定对未来充满希望,永远向上,奋发进取。自强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备品质。

⑶自强精神表现:①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丧气;②自尊自爱,不卑不亢;③勇于开拓,积极进取;④志存高远,执著追求等。

⑷自强不息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熔铸成的民族精神。⑸自强是我们走向成功的阶梯,青少年要自强不要自弃。

2、少年能自强(如何自强?)

⑴理想,自强的航标。要自强首先树立坚定的理想,并要为这个理想矢志不渝地奋斗。⑵战胜自我,自强的关键。每个人都有弱点,要勇于并善于战胜自己的弱点。人所面临的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战胜自我,不放任自己,努力学习和工作,这是自强关键。

⑶扬长避短,自强的捷径。每个人都有长处与短处,一定要正确认识自己,发扬自己的长处,避开自己的短处。扬长避短是自强的捷径。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以此来确定自己前进的方向。

第五课

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

1、人生难免有挫折

⑴挫折与人生相伴,人生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挫折与人生相伴,它是人生的一部分,人们正是在不断地认识挫折和战胜挫折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⑵挫折是人们所遇到的失利、失败或阻碍等。⑶我们所遇到的挫折的原因:外在因素(天灾人祸等)、人为因素(同学关系不恰当等)、人的道德品质。

⑷面对挫折和困难有三种人生态度,会导致不同的人生结果: ①胆怯、懦弱的人,遇到挫折和困难放弃。

②意志不坚定或者容易满足的人,屈服于挫折和困难,不能坚持到底。

③意志坚强,有坚定信念的人,勇敢的面对挫折,向困难发起挑战,享受真正人生。

2、挫折面前也从容

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具有坚强意志、积极进取的人面前,艰难的环境却可以使他们抖擞精神,发奋努力。困难克服了,就会有出色的成就。

⑵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挫折,勇敢地战胜它,就会获得智慧和人生的成功。⑶寻找应对挫折的有效方法: ①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②正确认识挫折,采取恰当的解决办法。③激发探索创新的热情。

④学会自我疏导,善于自我排解,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增添战胜挫折的勇气。

下载政治七年级下北师大版4.10.1认识竞争教案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政治七年级下北师大版4.10.1认识竞争教案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下政治提纲

    第一课 珍惜无价的自尊 一、自尊自信人人都需要的 1. 自尊的表现:注意容貌上的修饰、举止方面的文雅以及行为的后果。 2. 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

    七年级下政治试题答案

    一、最佳选择(把最符合题意的一个选项填在括号内。)1、在校运会上,小江打破了初中男子100米的校运会纪录,在一片赞许声中,小江登上了领奖台。此时,他的心里格外激动,这是因为①他的......

    政治七年级下北师大版1.1.2正确解释情绪教案.(推荐五篇)

    政治七年级下北师大版1.1.2正确解释情绪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尊重他人,关注他人的感受,适时适当地表达个人......

    七年级政治教案

    第一课青春的邀约第一框悄悄变化的我 【学习目标】 1.了解青春期身体变化的主要表现。 2.认识青春期生理变化对我们的影响,学会正确看待青春期的生理变化,欣然接受青春花蕾的绽......

    北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101《认识竞争》教学设计

    第1站 认识竞争 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具有社会性,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践是非常重要的。竞争......

    八年级政治合作!竞争!教案

    八年级政治合作!竞争!教案 课题:合作!竞争!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学习如何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使学生学如何做人2、 能力目标......

    2017-2018七年级下政治总结

    2017-2018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政治教学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一班、二班的政治教学工作。七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我校的教学模式,各科教学环节都在适应当中,这就要求七年级......

    七年级下政治教学工作总结

    2010-2011年下七年级政治教学工作总结 吴 玮 本学期,本人担任初一级五个班的思想政治教学任务。在这一学期,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