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棵橡树说课稿
《一棵橡树》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一棵橡树》,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一棵橡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27课,本篇课文是一篇批注课文,主要描述的是一棵橡树由于长的粗壮高大,挺拔威武,产生了骄傲情绪,使周围的树木都斩尽了,最后,由于没有周围树木对狂风的阻拦,它自己被狂风刮倒了。课文虽然篇幅短小,但能给人很深的启迪。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找到橡树被狂风刮倒的原因。
3、体会课文蕴含的道理。
本课的重点、难点为:通过这篇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二、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法上,我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教学内容,结合四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通过”四引”教学方法,采取朗读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那么在学法上,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要求学生在交流学习中勾画出相关语句并做批注,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开课之初,我首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入课题,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随后揭开课题,简要阐述课文的主要内容,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导入新课后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并要求一边读一边根据自学提示思考问题 ,比较难的问题可以小组合作交流.第三环节:体验情感,悟出道理。
橡树是怎样对待周围其它树木的?通过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来读相关的段落,并会根据描写橡树的神态、动作来体会橡树的骄傲情绪,进而读出傲慢的语气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在这个时候,我通过课件出示改写的课文,让学生发挥想象,回答其中的问题,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
第五环节:安排作业,复习强化。为了复习、强化学生所学知识,让学生再次体验课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我安排了一个作业:在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类似的人或事呢?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请写 下来。这是我教学过程的安排。
四、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把橡树长的样子,及它有什么样的情绪和最后橡树的下场简明扼要的表现在黑板上,学生一目了然。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欢迎大家指导,谢谢大家
第二篇:《一棵橡树》检测练习卷
《一棵橡树》检测练习卷
一、看拼音写汉字。
xù kǎn zēnɡ pí
情()()倒()加()气
wànɡ zì zūn dà zhē tiān bì rì zhǎn jìn shā jué
()()()
二、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下划横线。
树冠(ɡuàn ɡuān)可恶(wù è)轻蔑(miè miā)尽(jìn jǐn)管 折(zhé shé)磨 径(jǐnɡ jìnɡ)直
三、区别组词语。
绪()碑()副()蔽()妄()堵()脾()福()敞()忘()
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树荫()的枝叶()的情绪()的目光()的样子()的树根
五、按要求写词语。
近义词:轻蔑——()恶心——()蠢笨——()反义词:丑陋——()厄运——()高大——()
六、按要求改写句子。
1.骄傲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
改为反问句: 2.橡树用粗根紧紧抓住土地。
扩句:
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这篇课文讲述了一棵 的橡树,因 的故事,说明
的道理。2.课文是按 的顺序写的,先写故事的起因: ;接着写故事的经过: ;最后写故事的结果:。
八、写出几个有关骄傲或谦虚的谚语、名言。
九、补充词语。
不()一()畅()无()独()无()亭亭()()
第三篇:《路旁的橡树》说课稿
《路旁的橡树》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路旁的橡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人与橡树和谐共处的感人故事。为了保护这棵高大、粗壮、挺拔的橡树,筑路工人和工程师在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后,最后圆满地完成了施工计划,又完好地保留了这棵粗壮的橡树,体现了人们对环保的高度重视。文章语言质朴无华,反映了人们高尚的行为。基于本文的环保教育意义,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并以一课时来进行教学。
1.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从筑路工人和工程师的行动中受到环保启发。3.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培养环保意识,体会环保的重要性。4.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点定为引导学生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体现出的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作出的自己的努力。教学难点是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通过对一件平常小事处理却不寻常的做法的描写。
二、说教法学法
本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创设法、情感体验法、想象朗读法等教学方法,力图让学生走进文本,探索文字背后的精神世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朗读感悟、放飞想象、移情体验等方法与文本物我同一,在自然的状态下,在想象的推助下感悟文本,获得情感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
略读课文有别于精读课文的教学,精读是理解,略读是运用。因此,我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比较重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现将我的设计流程做如下讲解:
(一)图片激情,谈话导入
1.课的伊始,我以这样的谈话方式开场:小朋友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森林旅游!创设这样的语言情境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再课件出示一张张精美的森林图片,其中就包含了几张橡树图片,并让学生说说对这些图片的看法。这样为学习课文做好一个情感铺垫,初步渗透了环保的意识。2.接着很自然地引出课题,导入新课: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橡树的故事。(板书)最后引导学生简短地读题,读准“橡树”的字音。
(二)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1.先让学生自由默读课文,读正确流利,难读的多读几次。默读课文的设计主要为了培养三年级学生的语文能力,默读有助于学生潜心会文,注意力更加集中。默读完后,我让学生互相交流碰到的难读、难懂的字词,然后再请学生说出还不懂的字词,教师板书出来引导学生认读、理解。这里的生字认读环节设计有别于精读课文的集中出示字词,因为略读课文的生字词教学应该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
2.再次默读课文,要求学生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每一次朗读都要有目的性,这次的要求比第一次更高,无形中在考验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默读就是要培养学生从文本中搜索有用的信息,把文本语言整理变成自己的语言。
3.快速浏览课文,小组内谈谈对这件事的看法。这里又设计了一个浏览课文谈看法的环节,主要想让学生及时交流思想、锻炼口才,这样教师从中也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形态,好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预设。
(三)聚焦重点,突破难点
1.谈话过渡:当游客们坐车经过这个地方看到这棵橡树的时候,(简笔画橡树)总会不约而同地发出怎样的赞叹?接着出示课文最后一段话:“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先让学生以游客的身份来读这句话,再让学生理解人们为什么这样说。这里我主要抓住“高尚”一词来解决课文的重点,(板书:高尚)以“你从哪儿可以看出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为主线让学生再次去朗读文本,走进文本。这样的设计比较开放,随学生对文字的敏感性而定。教师要随着学生的视角去触摸文本,展开引导。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重点句的时候,主要通过抓重点词和文本空白处来感悟人们高尚的心。
我预设以下几个重点句: 1.第三段:(句子略)
先出示橡树图片并让学生去朗读句子,读出它的粗壮、结实、挺拔,(板书)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筑路工人,你看到这样的橡树会想些什么?让学生走进文本的背后,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2.第四段:(句子略)
这段教学主要抓住“沉默不语”、“长久”、“沉重叹气”等几个词来让学生体会人们高尚的心,并及时在文本空白处让学生放飞想象:工程师此时在想什么?他为什么叹气?让学生再一次走进文字的背后去进一步探索人物灵魂深处的灵动。这里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家附近的环境。如果有这样的一棵橡树会给人们带来什么?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沉淀和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产生智慧的碰撞,从而获得新的感悟。结合移情体验后,让学生再次回到文本世界中体会工人们和工程师的内心挣扎,使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烙下深深的影子并与之产生共鸣。这个环节,我主要抓这两处来引导学生感悟人们高尚的心。学生可能还会提出不同的句子,老师就简单地引导感悟一下。最后归纳出本文的主题: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板书:和谐相处)
(四)体悟写法,升华情感
这课的难点,我是定为让学生理解文章的特殊写法:通过对一件小事,处理却不寻常的做法的描写。以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以致用,培养语文素养。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讨论思考:人们这颗高尚的心,作者是怎么让我们体会到的?可能这样的问题有点难度,三年级的学生对写法的感悟能力比较粗浅,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讨论时给予适当的引导。
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环保资料,并简单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这里重在让学生能够内化情感,把对课文的情感体验迁移到自己所查资料中,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环保意识。
(五)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课的最后,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2.抄写自己觉得优美的好词好句; 3.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保护环境的事情。
作业的布置不仅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更是让学生在短暂的童年中有一段难忘、丰富多彩的语文生活。我们要多一点空间让学生去挖掘,多一点机会让学生去体验,多一点困难让学生去解决。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文本的微型缩影,要力求精美、简约,体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本课板书,我这样设计,以简笔画的形式简化文本,突出主题,体现精神。
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仅要有诗意的流淌,更要有“冥思力”。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挖掘他们内心深处真正的感悟,并使这种感悟升华、超越文本。
第四篇:《路旁的橡树》讲课稿、说课稿
《路旁的橡树》讲课稿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是如何谴词造句的,体会筑路人高尚的心。教学重点:
领会作者对一件寻常小事,做法却不寻常的描写,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教学课时:
1课时(略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人们为了眼前不错的生活,几乎砍光了所有的树木,毁灭了自己的家园。今天我们跟随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讲述另一个关于人和树的故事,揭题,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思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问题?
三、检查反馈
1、指名读词语。
平坦 马蹄形 延伸 楔子 赞叹 灌木林 粗壮 结实 挺拔
2、交流思考题。
(1)交流第一个问题: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随机板书)
(2)交流第二个问题:读了课文,你有什么问题?
指名提问题。
四、再读课文
师引:读书贵在质疑。刚才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有些问题我们再读读课文就能解决,而有些问题得反复思考,大家一起努力才能解决。好,这堂课让我们主要围绕同学们自己提出的问题来学习课文?
1、这是一棵怎样的橡树?作者怎样描写它?
2、重点交流: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高尚”的。
筑路人的高尚表现在哪里?人们是怎么做的?
(1)默读课文,在课文里找到相关的语句。
(2)讨论交流。
句一: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工人们也沉默不语。
工程师和工人们为什么都在沉默,一句话也不说呢?他们究竟在想什么?
句二:“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
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
工程师和工人们为什么都在叹气?
指导读。评价。
过渡:正如同学们说得那样,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橡树也不可以砍,最后,工程师和工人们是怎么做的?让我们来读读5、6、7自然段)
(3)学习5、6、7自然段。
从“不可以”读出什么?从“也不可以”又读出什么?
理解“为什么说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要造好一条公路并不简单,首先得经过勘测人员翻山越岭地查看地形地貌,接着技术人员按照勘测情况设计图纸,最后是工程师和工人们按照图纸进行施工。)”
句四:几年过去了,一条宽阔的沥青公路从北方延伸到南方。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重点理解“笔直”与“弯曲”。作为公路来说,自然是“宽阔、平坦、漂亮、笔直”为好,体会人们为了保护橡树却将其筑成“弯曲”的,显示了人们爱护树木、注意环保的高尚品质。
用一个你认为最合适的词评价工程师和工人们吧。(板书:高尚)
五、课文小结
对一棵树,如此珍爱,这是对环境的保护,对生命的尊重,这都是因为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只有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世界才会越来越美好。
六、作业练习
1、想像写话练习。
(1)橡树是那么,就像。
(2)
是那么,就像。
(3)如果你坐车过往这里,也会赞叹:“
。”
2、进入情境,广泛交流。
过往的人还会赞叹什么呢?
(赞叹筑路人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品质;赞叹他们美丽的心灵;赞叹他们善于思考,巧妙设计,为树让路……)
3、这么多人事先没有商量却见解高度一致,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不约而同)
4、激情朗读最后一段。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修
路
连接两个城市
路旁的橡树
看
到
橡树
(高高的粗壮
结实
挺拔)
马蹄形
两全其美
赞
叹
高尚的心
《路旁的橡树》说课稿
《路旁的橡树》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二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了筑路工人为了保护一棵高高的橡树,经过精心设计,在不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既保护了橡树又圆满完成筑路计划。表现了人们对花草树木的珍爱,赞扬了筑路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唱响了一曲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赞歌。课文语言质朴,情节简单,通过对一件寻常小事,处理却不寻常的作法的描写,感染学生自然而然的增强环保意识。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要鼓励学生发表个性化见解,弘扬他们的个性,让学生轻松的学习语文。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自悟,渗透学习方法,扎根于语言文字,从关键字词中提取最有价值的信息,使学生在阅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进课文情景,获取真实地感受,并对文本中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能有自己的想法。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领会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课文表达思想,理解作者是如何谴词造句的,体会筑路人高尚的心为教学目标。
一、照片揭题
为了让学生阅读中更快的感悟课文,我在导入课题时,以课件出示一幅缙云县城公路上,一棵古樟树在公路的中间,树四周有围栏,汽车通过时得绕道而行的照片。让学生看了照片后,思考有什么问题想问吗?让学生有这样的感悟,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这样爱树护树的故事。这样,课文中的故事跟学生的距离就拉近了。原来,环保是这样的深入人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个环节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问题?
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地、专注地、饶有兴趣地去读,促使他们在读中积极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第1个问题让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了一定的了解。
第2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主动性。这个环节可不是应景之作,而是对学习课文,领会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课文表达思想是很有帮助的。原来我设计的问题是这课的阅读提示中提的“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在试讲的过程中发现这样的问题设计让三年级的学生摸不着头脑,看来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设计问题时指向性要明显。
这样第一层次的质疑,其实已经实现了对文本的初步感知,从整体上解读了课文的脉络和主要元素。对略读课文来说,粗知是自主深入阅读的基础。
三、检查反馈
在这个环节设计了认读生字词的环节,在备课时,我觉得这是可有可无的环节。可是,在试讲的过程中,有好几个字的读音学生老出错,看来,在任何时候,字词基础训练都得踏踏实实地抓。
交流思考题让学生集中智慧,后面的教学环节就是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主线。把学生提出的简单的问题当场解决,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简要地板书,接下去的再读课文环节就以这些问题为线索。当学生看到自己提出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特别有成就感。
四、再读课文
这是本节课最重要的环节,我紧紧围绕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高尚,可以是高尚的人,可以
是高尚的行为,从学生自己的理解入手。这样为理解筑路人的高尚,做好了情感的铺垫。接着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高尚表现在哪里的词句,完成第2个教学目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作者是如何谴词造句的,理解筑路人高尚的心。
原来在备课的时候,我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只想到让学生去理解为什么说筑路人有一棵高尚的心。赵老师提醒我,要让学生深入文本,回到语文本身,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课文是让学生学习语言的一个良好的载体,千万不要光顾着思想性,这样,一不小心,就变成思想品德课了。
在学习作者是如何描写橡树的教学中,我选择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首先有直观的情景。同时,生动的图片能大大地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利用课文中的两句描写橡树的句子,让学生把图片与比喻句相结合,脑海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出现一幅美丽的画卷,走进文本情景,获取真实地感受,并把画的美通过朗读抒发出来。从草原哨兵中,体会橡树高大的美、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美。再让学生猜猜树龄,更能体会这棵橡树的珍贵。
学习4、5、6、7、8自然段时,紧紧抓住“沉默不语、叹气”,“不可以、也不可以”,“笔直、弯曲”这几个词去体会工程师和工人们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最后选择了保留橡树,把路设计成马蹄形,真是拥有一颗高尚的心。
五、小结课文。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一段简短的过渡语,赞扬了筑路人那颗高尚的心。也是主题的提升。有时候,简单的几句恰到好处的过渡语,就能让学生很快的进入情境。
六、作业练习
以想象说话训练做个拓展和延伸,既加强了语言文字训练,又借助换位体验,移位想象,激发学生对信息获取的愿望。借助学生个性 的解读,挖掘文章主旨,升华主题,避免了空洞的说教。
最后让学生带着体会到的感情再次走进文本,以感情朗读来结束本堂课。
七、课后反思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一些遗憾。这只能说明,我的临场应变能力还不够强,现场调控能力还有待加强,而思考和实践是走向成熟的捷径。
在教学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做到顺学而导。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有很多地方都和我原先预料的不一样的。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因人而异的。这就决定教师必须敏锐地察觉他们的思维过程,从错综复杂的信息中提炼最值得探究的教学问题,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揣摩、感悟、体验、想象去解决心中的问题,把学和教、预设和生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管“风筝”飞得多远,“线”永远在老师的手中。
因此,教学是要充分预设的,同样的教学内容,到不同的班级去教,过程也是不一样的。教师最要紧的除了扎实的教学功底还要具备现场灵活的调控能力。
总之,在辛苦的过程里,我们会得到自我的提升,搞课题研究、上课都是一样。我想起一个朋友的话:“做一棵会思考的芦苇”吧!在过程里,我们感受着快乐!
第五篇: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8.路旁的橡树(说课稿)
《路旁的橡树》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文讲述的是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的故事。在南北的两座大城市之间,准备修一条公路,在公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工人们遇到一棵高高挺立的橡树。为了保护这棵树,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经过精心的设计,在不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儿,既保护了这棵橡树,又圆满完成了筑路计划。这个故事,表现了人们对一草一木的珍惜,赞扬了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特别强调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基于以上设计理念,以及中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知水平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拟定了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树立环境保护意识。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路人高尚的心。
以上目标着力反映知识与能力,强调过程与方法,同时,注意本文的价值取向,我想能较好的反映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
三、说教学重难点
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四、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教必有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言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的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中知识和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这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主要采用“导读法”,“质疑法”等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参与,感悟文本,使语文课堂充满自主的气息,探究的味道。比如以“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你有没有发现这句话中的矛盾之处?”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阅读反思,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和语言课与生活与社会相结合的特点。
五、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回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课文内容,引出保护环境,不破坏森林的主题。
2.循序渐进,直接引入课题—《路旁的橡树》。
(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有:这是一颗怎样的橡树?它和我们有什么关系?人们是怎样对待它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棵橡树呢……)
(二)阅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画出难读的,难理解的词语。2.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先自己试着划划找找答案。3.交流:
(1)提出难懂的词语,互相交流理解。(如:平坦,延伸、沉重、楔子、责备、不约而同等)
(2)交流读文后对刚才所提问题的思考,(三)初读质疑 1.简介本文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2.引发读文中的矛盾,逐步吸引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欲望。
(四)品读赏析
1.筑路工人们正在修建一条公路。突然,他们停了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
(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去探究矛盾的根源)
2.工程师和工人们都不说话,他们心里想什么?文中出现两次叹气,各是什么意思?
(指导学生,根据语气体会当时工程师和工人的心理状态及情感态度,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辨别能力。)
3.体会工程师的话:“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的意思。
(指导学生理解本句话的意思。)
(五)文本小结,提升主题
学完课文,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赞叹筑路人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品质,赞叹他们美丽的心灵,赞叹他们善于思考,巧妙设计,为树让路……)
(六)检测反馈
考察学生对课文词语的理解及掌握。
(七)拓展延伸
以朗诵舒婷的《致橡树》结束本课。
(八)作业布置
巩固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