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要给学生一棵
要给学生一棵“小树”,教师必须先有一棵“大树”。
苏霍姆林斯基说: “为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任何老师取得今天的成绩,与他们有着丰富的知识结构是分不开的。
“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法不仅把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看做一个系统,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教材、理解教材的过程中,尽快找到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做到举一反三,提高学习的效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知识线”和“方法线”贯穿始终。“知识线”是“明线”,“方法线”是“暗线”,教师始终用“暗线”引导“明线”。通过教师的引导,“知识线”让学生掌握了知识,“方法线”让学生形成了能力,老师教法转化为学生学法。而对于这一方法和规律,教师须成竹在胸,才能引导学生去寻。这是对教师整体把握学科知识的考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需照本宣科,教教参给定的知识,只是一个“授业”者。这就需要老师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吃透教材,提炼方法,总结规律。
科学有效的运用“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法,应把握其精髓,提高自身素质,灵活地、创造性的去运用它。它将会成为学生知识海洋中的一条航船,打开成功大门的一把钥匙。而教会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同时,教师也就从“教书匠”摇身变成“教育家”。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校为我们搭建了“广阔的海洋”
和“高远的蓝天”,“跃”和“飞”的本事就靠我们自己练了。
第二篇:班主任要给学生争辩的权利
班主任要给学生争辩的权利
俗话说:“黄金无足赤,白玉有微瑕”。学生来学校里求学,是为了长身体,长知识,更重要的是来学做人,难免会存在一些弱点,缺点,甚至会犯一些错误。他们犯了错误之后,总是带着消极的心理,对学校、对老师,特别是对班主任存有疑惧和戒备。如果班主任这时不能客观地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只是简单粗暴地凭事件的表象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甚至由于主观印象而带着有色眼睛去处理,往往会让学生不服,出现反驳甚至顶撞的情况。内向的学生会变得更加沉默,甚至造成自我封闭的严重后果。因此,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把话说完,给学生争辩的权利。
碰到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班主任应该让学生陈述事情的经过,既要分析学生的主观因素,又要对事情发生的客观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如果逼着让学生认错,不让学生“顶嘴”,也就是不给学生说话的机会,这样表面上是维护了班主任的尊严,实际上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有时还会造成僵局和被动。我教过一个“特殊”的学生---刘磊,他从小父母离婚,母亲远嫁他乡,刘磊跟着嗜酒如命的父亲生活,父亲因为长年受酒精的刺激和麻醉,脾气格外粗暴,经常对刘磊拳脚相加,有好几次,我都能看到刘磊惨遭爸爸毒手而留下的证据。可能是出于缺少家庭的温暖,刘磊性格很孤僻,喜欢独来独往,也因为如此,刘磊懒散,学习不认真不说,关键是习惯差,抽烟、旷课是常事,我还清楚地记得,曾经我为了把正在逃课的他“抓捕”归案,像个侦探似地跑到学校后山过,也在河边“潜伏”过。也记得初为人师的我,曾今当着他父亲的面,强忍着泪水很委屈地说过:“我再也不想管你了!”。除此之外,刘磊还暴躁易怒,偶尔会和同学打架。一天下午他来上课迟到了十分钟,脸上还青一块紫一块的。恰好那节是我的课,我以为他又去打群架去了,我要他当众承认错误,认识不深刻还要送学校政教处处理。他想争辩,可在我的一阵疾风暴雨似的批评下,他选择了沉默。尽管刘磊保持沉默,但记得当时由于气愤,批评中我还带着对这个“特殊”学生的厌烦情绪。刘磊因为家庭环境的原因,缺少安全感,心理比较成熟,在自卑心理的左右下,逆反心理很严重,干脆硬着头,一声不发,造成僵局。(班主任
www.xiexiebang.com)后来我才从其他同学口中得知,上课时他在厕所看到几个高年级的大个子学生欺负一个低年级的小同学,他们要这个小同学以请客的名义请他们吃东西,小同学不肯而遭打。刘磊看不过跟几个人扭打起来,结果是大个子学生跑了,而刘磊是鼻青脸肿。我了解到事情的实情后后悔不已,心想就因为自己的简单草率,和高高在上自以为是的老师架子,而让学生无故受到了伤害。放学后我找到刘磊,和他交心地谈了一次,证实了这件事,我郑重地向刘磊同学道了歉,谈话之间,我发现刘磊的眼神从一开始的疑惑变得渐渐柔和,最后变得充满了信任。之后我还和他进行了朋友式的聊天,我了解他的家庭情况,了解他的学习情况,我深感自己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存在许多漏洞,这不仅是对刘磊,也包括对其他的学生。
从科学的角度来讲,班主任给学生争辩的权利好处是明显的。首先,班主任可以从争辩中了解到学生发生某种错误的背景、条件以及心理动机。这样,批评教育工作才能有针对性。毛泽东同志曾经就说过:“让人说话,天不会塌下来。”允许学生申辩,不仅有利于老师掌握全面客观情况,还可以避免主观片面性,也有利于学生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否则,无的放矢,盲目地说教批评,只会导致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错误,加剧师生之间的敌对情绪。其次,班主任耐心地听取学生的申辩,可以检查自己的批评教育方式是否得当,是否在理,发现有不妥之处,能够及时地调整和纠正,以减少班主任工作中的“纰漏”,还有利于提高班主任的育人水平和质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批评对学生有粗暴行为的教师时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当学生面对班主任的批评不服、反驳甚至顶撞时,班主任记住一定要给学生争辩的权利。
第三篇:不要给学生压力
不要给学生压力
发布者: 孔旭发布时间: 2012-5-9 16:42:48
我是一名从事一线教学16年多的教师,回首教学之路,我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更没有值得称颂的大作为,可是平淡的教学生涯却赋予我宝贵的课堂教学经验。
从事中学数学教学一直是我的一大乐趣,我爱看着我的学生在我的教育下露出满足的笑容。
记得我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年,在课堂教学上,我不厌其烦地一一指出及纠正学生所犯的各类错误。一堂课上,几乎每一个学生我都为他们纠正过错误。当时班上有几名男生,由于接受能力弱一点,纠正的次数甚至达到四、五次,有时候心里一焦急,还免不了批评几句。一段时间后,我开始觉得课堂上哪里不对劲,怎么气氛越来越沉闷。回想着课堂上死一般的沉寂,我陷入了沉思,找了学生谈话后才知道原因:是我过分“周到”的纠错挫伤了他们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和信心。
试想,若是自己在学习时,老师也是不停地打断、纠正,那怎么不会感到气馁和受伤呢?那怎么还能积极愉快地学习呢?比如说,如果人的心理压力很大,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时,学生所学的知识是不会被吸进大脑。相反,当你的心理压力小,学习的效果就好了。
我在痛心自己的教学失误后,我不禁思索着补救的方法。最后总结到:对于学生学习实践的任何尝试,我们都应该采取鼓励的态度。同时也告诉学生:“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这没有值得害臊的地方。我也喜欢你们的错误。”从那以后,我常常微笑着、耐心地听完学生回答,而且及时制止其他同学的嘲笑,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第四篇:老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想象空间
老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想象空间
“三疑三探”的课堂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能够给学生充足的想象空间,课堂上教师就要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不要限制他们的思维,千万不要小瞧这些小家伙,有时他们会给你意想不到的答案,让你不得不向他们投降羡慕的目光。
比如我在教学“充气雨衣”一课时,文中的小林通过生活中的细心观察和思考,最后发明了充气雨衣。在学完课文后,我让同学们思考“生活中有什么东西用起来不方便,你想怎样改造?”同学们思考了几分钟,有的说飞天地毯,有的说打坏人的手表……我班的胡乃荣同学是这样说:“我每天早晨刷牙时都要往牙刷上挤牙膏,太费事了,我想发明一个自动挤牙膏的牙刷。”这真是一个奇妙的想法。
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相信学生,给他们充足的想象空间,也许会有更奇妙的想法。
第五篇:要给学生一杯水就得先有一桶水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先有一桶水
2014-7-19
这句曾经被奉为经典的脑残语录,被某些人重复了三十多年,说起来简直就像范进中举那样的着魔,没有胡屠户的大降龙十八巴掌扇过去,那口痰火简直就要攻心了,还得接着疯癫,满世界乱叫乱嚷。鹦鹉只会学舌,邯郸喜欢学步。东施擅长效颦。然而这个世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拎着桶来的,不都是来均分桶水的,多数都变成了他妈的收费的了。
水与水也不一样,也要具体分析。你的那个桶里装的到底是什么水?也许是地沟里的脏水,谁知道!一个老师拎着一桶无源之水,应付一时还勉强,但不能应付久远。其实一届学生下来就知道你的那个桶里装的是矿泉水,还是蒸馏水了。知识和水简单的类比,自有不恰当的一面,水本来是纯净的,而知识则是复杂的,不是纯一的东西。哪种知识也不是由单一的一种成分构成的。哪种知识也不可能像水那样容易蒸发掉的。
哪个阿Q就会是只冲着你的那一桶水来的?难道人家不知道一桶水早晚要干涸掉的,如果来个胃口大的,一个人就要喝掉你的那一桶水,你不就残废了吗?
种植植物还要空气,阳光和水分。你拎着一支破桶里就只装点水,就是种庄稼养花草也是缺条件的。没有空气没有阳光,整天憋在屋子里,灌水,养水母呢?老师的作用就是平均分配水吗?
听说过马跑泉的典故吗?动物都知道自己找水喝,何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