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实录.docx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实录
摘要:实录详尽,清晰呈现任课教师各个教学环节的操作过程,老师是如何进行有关作者牛汉人物肖像描写特点教学的?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牛汉先生的一篇散文—《我的第一本书》。你们知道在那么多优秀的作品里我为什么选这一篇吗?因为老师第一次读这篇课文时就被文中的一个字吸引了。我一直在琢磨它的含义。这个字在课文的最后一小节里。你们能猜到是哪个字吸引了我吗?(生七嘴八舌。)师:请大家一起跟我读课文的后一节。(生齐读。)师:是的。“人,不能忘本”。吸引我的就是这个“本”字。(板书课题、作者。)师:同学们在小学一年级就学过这个“本”字。大家想一想,这个字可以组成哪些词语? 生1:书本。生2:根本。生3:原本。生4:本来。
师:我想把“书本”“课本”带到“人不能忘本”里理解一定是可以的。诗人60多年都忘不了这国语课本。下面,我们就走进课文,大声朗读,看看作者围绕这本书写了哪些小故事?(生自由地大声朗读。)师:请用简洁的语言交流。生1:翻看父亲的杂志。
师:请注意围绕的是特定的“这本书”。
生1:第3小节里有父亲让“我”把书拿给他看。师:那就是? 生1:父亲查书,考书。
生2:第5小节介绍“我”背书;第七小节是“我”要书。
生3:第8小节是父亲补书。生4:第10小节是父亲让“我”转学。
师:既然是围绕书的小故事,你把“书”字也概括进去吧。生4:父亲携子读书。
生5:老师,“弄不成”读书的时候带两条狗,是调皮捣蛋。师:童年时的调皮捣蛋是可以原谅的。这件事怎么概括比较好? 生5:“我”带狗读书。
师:谢谢刚刚几位同学的发言,他们的发言基本上概括了文章所写的人和事。在这个故事里,让我们印象深刻的人有哪些呢? 生1:父亲。生2:“我”。生3:元贞。
(板书“父亲”“我”“元贞”。)师:故事里还有哪些人也让我们难以忘怀? 生1:二黄毛。生2:弄不成。生3:祖母。
(板书“二黄毛”“弄不成”“祖母”。)师:同学们都读过书。一般,书前都有一个目录,咱们以黑板上出现的人为纲也来编写个目录,好不好?那怎么来编呢?(生思考。)师:大家看,在父亲前面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父亲的性格或品质,变成“的父亲”,就编好一个目录了。
(屏显。)师:黑板上有六个人物,请同学们分小组编写,每组选两位你们最感兴趣的人物,先讨论,然后交流结果
(生热情讨论。)生1:我们第一组准备编“父亲”和“二黄毛”。生2:“二黄毛”和“弄不成”。生3:“我”和“弄不成”。生4:“元贞”和“我”。生5:“祖母”和“元贞”。生6:“元贞”和“父亲’。
师:老师能不能和第六组同学商量下,祖母这个人物只有一组选而元贞有三个组选,能否重新考虑一下? 生6:老师,我们第六组就编“祖母”和“父亲”。师:任务己经积极认领,下面咱们说说自主学习的要求。(屏显。)1.每个同学先自读课文,画出对人物描写的语句;2.组内交流自学结果,也就是完成“的某某,’;3.到与你小组有交叉学习内容的组,自由交流;4.派代表将本组学习成果呈现到黑板上。
师:到黑板上写的时候不需要举手,自己上来写就行。开始吧。
生自主学习,勾画;组内讨论交流自读成果;自由到与之有交叉任务的小组交流;在黑板上呈现学习成果。)师:刚才同学们学得真起劲,写得也真来劲。现在咱们听听其他同学的分析。师:我们先来看一下“父亲”这个目录。这是第一组和第六组同学编写的。先请第一组和第六组的同学读一下他们组在黑板上所呈现的内容。
生1:我们觉得“父亲”是一个温厚、知书识礼、心细手巧的父亲。师:请第六组同学读一下。生2:善良、手巧的父亲。
师:两组同学的答案各有特点。第一组同学的答案比较丰富,第六组同学的答案比较凝练。我们先请第一组的同学来解读一下提炼出的信息。
生3:温厚在文中第3小节有所提及。原文是“父亲是一个}一分温厚的人,我以为可以赖过去。他觉得其中有什么奥秘,逼我立即拿来,我只好进屋把书拿了出来”。可见,父亲一向温厚,从父亲逼“我”把书立即拿来,还可见父亲心细。
师:是什么让父亲觉得其中有什么奥秘呢?除了一向心细。生3:还有对儿子的关爱。
师:好的,通过你们的解读,同学们基本上也可以知道“知书达理”是在第8小节有所提及了。父亲一向知书达理,所以“弄不成”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亲的面子上”。可见,“温厚”“知书识礼”是父亲的一贯风格,“心细”确是本文提及的故事里所表现出的性格品质。“手巧”这一品质,两组同学所见略同。请第六组同学给我们解读一下父亲的“手巧”。
(板书“手巧”。)生4:我们在第8小节找了一个词“手巧”,除了第一组同学的细心发现外,我们组一致觉得,第8小节很郑重地描写了一个手巧的父亲。我们组想一起读一下这些语句。
(第六小组6位同学齐读“父亲的手真巧,居然把我们两个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还用牛皮纸包了皮,写上名字”。)生4:从两个半本书到两本完完整整的书,从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可见父亲心细。
师:何况,父亲是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补的书,还能如此这般,真是心细。老师有个疑问,是不是一个心细的人都能在昏黄的麻油灯下熬一夜把两个半本书修补成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的两本完完整整的书呢? 生5:老师,心细固然很重要,但是我觉得除了心细还得有爱才能把两个半本书变成两本漂亮的完整的书。
师:没有对儿子的深情关爱,就不会有两本跟印上去一样好看的完完整整的书。不对呀,两本呢!为何要熬夜做两本书呢? 生6:还有一本,父亲让“我”把补全装订好的课本送给乔元贞。师:父亲熬夜做两本书,原来不仅有对自己儿子的深情关爱,更有对别人儿子—乔元贞的同情和关怀。这个让我们非常感动。
生6:我明白了,这个父亲除了心细还特别善良。
师:可见“父亲”不仅仅是心细手巧的父亲,更应是善良心细手巧的父亲,我们可以把善良心细合并为—
生(齐):心善。(板书“心善”。)师:接着说“我”。
生1:我们组提炼的“我”的性格品质是仗义、聪明、爱读书。师:让你从中选一个词,你选-----生1:“仗义”。师:为什么? 生1:第4小节里父亲质问“我”为什么要把新书撕一半送给乔元贞时,“我”的回答是“他们家买不起书,老师规定,每人都要有一本,而且得摆在课桌上,我只好把书用刀砍成两半,他一半,我一半”。
(板书“仗义”。)师:咱俩来读一读,我演暂时搞不清楚状况的父亲,你来演仗义的“我”吧。师:“为什么送给他?”
生1:“他们家买不起书,老师规定,每人都要有一本,而且得摆在课桌上,我只好把书用刀砍成两半,他一半,我一半。”
(生因为紧张发窘而不自然笑起来。)师:请你的组员来评价一下。
生2:这个读不应该笑,笑不合适。因为“我”己经是“泪水盈眶”眼泪快要流出来了。
师:那应该怎么读这一句? 生2:带着哭腔。师:你来试试。
(生2声情并茂地演读。)师:读得怎么样。
生3:读得很好,读出了“我”害怕、委屈,还有不忍自己同学—买不起书的元贞被老师批评的仗义。
师:这一读,一个仗义的“我”便跃然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使我想起了《论语》里的一则小故事。有一天,孔子问他的学生子路有什么志向的时候,子路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要是有名车貂皮大衣愿意与朋友们一同分享,用坏穿坏都没有关系。不得不说“我”的仗义和子路在志向里的表白有相似之处。对于小小的“我”来说,家里并不富裕,上学的第一本书对“我”来说很珍贵,可能不亚于宝马华衣,但“我”却能干脆地砍一半与朋友分享。果然仗义。
师:请另一组的同学来进一步说说。生4:我们组选的是聪明、调皮、重情义。师:也给你同样的待遇,选一个词。生5:重情。(板书“重情”。)师:是啊,聪明调皮是大多数孩子的共性,在文中的故事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重情仗义的“我”。一起读第4小节,体会“我”的仗义重情。当然,这里还蕴涵着父亲的善良。
(生齐读。)师:下面请交流“我”的同学乔元贞。生1:爱读书且聪明的乔元贞。师:依据呢? 生1:第7小节,元贞把半本书交给“我”时,哭着说:“我妈不让我上学了。”“哭着说”,可见元贞不舍得把半本书交还给我。可能对元贞来说,这半本书格外珍贵,简直就是他的精神支柱。
师:说得真好。对元贞来说,不让他读书无疑是天塌下来的事。
生2:元贞爱读书、刻苦在文中第4节里也有暗示。元贞考试第一。对于贫苦的元贞来说,书都没有钱买,其他的情况也可想而知,却还可以考第一。
师:说到元贞,我们就绕不开“贫苦”这个词。文中有对乔元贞的父亲乔海的一段描写,很精彩。
生3:“两三年从静乐县回家住一阵子”,可以猜想乔海是因为想省路费、多挣钱,才舍弃和家人团聚的机会。谁不想回家啊!生4:“脸又黑又皱,脊背躬得像个‘驮灯狮子”’,这是对乔海的外貌描写,脸不仅黑,而且皱,算算年龄,也不过中年,皱纹却早早爬到了乔海的脸上。
生5:刚中年的乔海就成“驮灯狮子”了,这个让人很难接受。大概是贫苦沉重的生活重压把乔海压得喘不过气来。
师:那个年代,贫苦是逃不脱的命运。乔海的儿子乔元贞买不起书却格外珍惜学习的湘L会,暗暗用心,刻苦学习,成绩优异,却又因贫困失去了读书湘L会,真让人烯嘘不己。
(板书“刻苦好学”。)师:还有一位同学“二黄毛”。生1:英勇、爱国、固执的“二黄毛”。师:看黑板,和另一组的答案有相同的,都有“英勇、爱国”,文中如何说的?(生齐读。)师:打仗不怕死。怎么个不怕死法? 生2:负了几回伤,表明一次又一次地冲锋陷阵。
生3:“他其实并不傻,只是心眼有点死”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固执的英勇、固执的爱国。
师:你说得这么固执,同学们都在信服地点头,我们就固执地用你的词语编目录。
(板书“英勇爱国”。)生1:我说老师“弄不成”,忠厚爱学生。文中第10小节里有这样的表述—“老师‘弄不成’忠厚却没有本事”,所以我们提炼出忠厚。“爱学生”则是从他面对“我”的调皮所作的处理看出来的。
师:具体说说。
生1:“我”带狗来课堂捣乱,老师只是罚“我”立在院中背书。要是我是老师,非让他写检讨请家长不可。
(众生笑。)师:老师只是让“我”站在院中背书,这个惩罚是够轻的,可见老师爱学生,这个我同意。可是,把这个爱学生编进去形式上不太好看,换个词吧。
生2:宽容。“弄不成”对“我”的爱是宽容的爱。
师:如果老师劈头盖脸地对“我”一顿责骂,兴许,“我”就没有兴趣继续上学了呢;兴许,正是“弄不成”的宽容呵护才培育出大诗人牛汉。
(板书“宽容忠厚”。)师:最后一位人物—祖母。生1:祖母风趣幽默。师:何以见得? 生1:第2小节中“我”不识字,装模作样翻看父亲的藏书,被祖母戏谑成“瞎狗看星星”。
生2:父亲问“我”考第几名时,祖母用“他们班一共才三个人”道出了“我”的第二名含金量不高,既让人忍俊不禁,又觉得祖母和一般祖母不一样。
师:一般祖母会怎样?如果是你的祖母,面对这样的情形,她老人家可能会怎么样? 生3:祖母可能不会这么直接地告诉父亲“我”其实是倒数第二名。文中的祖母不溺爱“我”,很直率。
(板书“风趣直率”。)师:在我们共同的努力卜,书的目录就编成了。下面让我们齐读目录,分享甜蜜的劳动成果。
(生齐读。板书总结的目录。)师:读了以后,我们发现这第一本书似乎不仅仅是课本,这么丰厚,分明是“我”的人生之书啊!(板书“人生之书”。)师:作者为什么能把这本“人生之书”写得如此丰厚呢?我想,那一定是有生活的丰富积淀,就像一棵大树要想枝繁叶茂,就必须有发达的根系。
(板书“本”。)师:在广阔的原野上生长着一棵小树,在深深的泥土里有它发达的根系。树高千丈,离不开根须的滋养。现在,同学们能否告诉我这个“本”除了课本,还可能指什么?对牛汉来说,是什么滋养了他呢? 生1:本就是根,根就是本。是发达的根本滋养了他。(板书“根本”。)师:是什么让作者走出了那个小山村,走到了文坛精彩的大舞台。生2:我觉得跟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关。父亲的心善手巧,元贞的刻苦好学,“二黄毛”的勇敢爱国,“弄不成”的忠厚宽容,祖母的风趣直率,都让他有湘L会走到北京,走到了文坛大舞台。
师:你很机灵,活用了板书。能进一步说说你的看法吗? 生2:在牛汉儿时的经历中,每一个人的品质都对他有或多或少的影响。他有这么高的成就离不开他们给予的精神财富。
师:是啊,对于作者来说,在那个荒寒的岁月里,在他的童年阶段,父亲的爱和引领,朋友之问纯洁的友情,亲人伙伴美好的品质都给了他滋养。这些东西早己像根须一样深深地扎进了他的心底。对于这个问题,牛汉也有他独特的感悟。
(屏显。)童年世界里所有的亲人和伙伴,还有我们的村子,那个贫穷而野性的我的诞生地,我永远不会和你们告别的。我今生今世感激你们对我的哺育和塑造。
---------牛汉《我仍在苦苦跋涉》
(生齐读。)师: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再次齐读最后一段。(师生齐读。)师:好文不仄百回读。课后,请同学们趣读本文,在深刻领会文章主旨之后想一想:以下三组漫画中哪一组表现的主题与文中“我的第一本书”最为相似?(屏显《父与子》中的三幅漫)
师:愿我们牢记生活之本,愿同学们都能长成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下课。
第二篇:3《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实录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实录及评点
作者: 来源: 时间:2011-8-27 14:29:41 阅读74次 【大 中 小】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实录及评点
(执教/刘宏业 评点/余映潮)
一、巧妙导入
师:对于诗人牛汉,同学们并不陌生,我们曾学习过他的(生齐说)《华南虎》,今天我们学习诗人牛汉的一篇散文,一篇他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我的第一本书》(生齐说)。牛汉先生在课文第1节中解释为什么写这第一本书时,这样说:
(生齐读)(投影)
可是这一本却让我一生难以忘怀,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不过看了很难笑起来。
师:这节课,我和同学们就从这句话入手,一起走进课文。
二、感知故事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一个阅读活动。
(投影)
活动一:请快速阅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文章写了哪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
(生默读课文,师巡视。)
师:好,下面我们进行第一次交流,哪位同学先说?
生1:第一件事是写作者小时候看他父亲的书。
师:这是文章第2节写到的事情。继续。生2:第二件事是他的父亲发现他把书裁成两半,一半送给了没有钱买书的朋友。
生3:第三件事是他的父亲让他把那半截书从乔元贞那里要回来,然后装订成两本完好的书。
师:能否简洁些?
生3:父亲替我补书。
师:好!很简洁。还有补充吗?
生4:第四件事是他们小时候上书房时候的一些事情。“我说„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几声,我说„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几声。”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师:是啊,这么有趣的事怎么能忘记呢?但是你的回答还欠简洁。请概括一下。
生5:大狗小狗陪“我”读书。
生6:“我”教大狗小狗背书。
师:谢谢刚才几位同学的精彩发言。他们的回答基本概括了文章所写的人和事。老师将这些故事再精炼一下,请看大屏幕:
(投影)
“父亲”:问书考书灯下补书携子读书。
“我”:裁书要书真诚送书带狗背书
师:这些故事主要发生在父亲和“我”身上。这样的概括既简洁又紧扣一条主线,即文题“我的第一本书”。
三、品味情感
师:在这些故事中,我们读出了父子亲情,同学友情,还有“我”读书时的乐趣。那么,在这些情感中,作者着力最多,最想突出的情感是什么呢?请看:(投影)
它酷似德国卜劳恩的《父与子》中的一组画。
师:“酷似”是什么意思?
生1:很像,极像。
师:很好!“酷”有“很、极”的意思。如天气“酷寒”。
师:谁知道卜劳恩的《父与子》,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生2:《父与子》反映的是父子之间有趣的故事,秃头的大胡子爸爸慈祥、宽容、善良,留着刺猬头的儿子淘气、调皮、聪明、可爱。《父与子》中的漫画尽管没有一个字,却很容易读懂,常使人发出会心的微笑!
师:你的介绍让我们了解到,卜劳恩的《父与子》描绘的就是父亲卜劳恩和他的儿子克里斯蒂安之间的生活点滴,体现了父子之间浓浓亲情。
师:那么,文章中哪些故事也体现了父子情深?
生3:文章第3节和第4节。
生4:文章第8节。
生5:文章第5节,父亲考查“我”背书的情形也能体现。
师:好,让我们将目光聚焦,一起品读第3、4、5、8节,进行第二个阅读活动。
(投影)阅读文章第3、4、5、8节,联系相关语句,体会父亲哪些方面让人感动。
(学生品读圈画,师适时巡视。)
师:可以交流了吧,哪一位先来?
生6:第3节开头第一句说“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这句话呼应第二节最后一句“我父亲在离我家十几里地的崔家庄教小学,不常回家”。父亲很少回家,但一回家就关心“我”的成绩,让人很感动。师:父亲对“我”的关爱很感人。接着说。
生7:我也说第3节。父亲的动作和神态留给我很深印象。
师:请联系具体语句品味一下。
生7:当得知“我”考了第二名时,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并“欣慰地夸奖”,让人感受到父亲对“我”的疼爱。
师:那下面写父亲“板起了面孔”又怎么理解呢?
生8:“板起面孔”说明父亲变得严肃,露出生气神色。但这是得知“我”学习名次有“水分”后的变化。这同样说明父亲对“我”学业的关心。
师:分析得好!请你将这一段朗读一遍,注意读出父亲的心情变化。
(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节。)
生9:我从第4节中“父亲深深地叹着气”中读出了父亲的善良,对乔元贞处境的同情。
师:对这一句的品味还有补充吗?
生10:我从这一句中还读出了父亲对“我”的理解、宽容。
师:何以见得?
生10:因为父亲对“我”的做法已经默许,不再追究。从下文父亲替“我”补书可以看出。
师:父亲的理解、尊重、宽容让我们敬佩、感动。接着来。
生11:第3、4节中父亲的温厚也让我感动。第3节最后,写父亲面对我“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时,要是其他父亲,也许巴掌就挥过来了,但是“我”的父亲却是“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
师:请揣摩一下此时父亲的心理。
生12:对“我”“不堪入目”课本的不理解。
生13:对“我”“不务正业”做法的忧虑。生14:也许父亲在调节自己的情绪,努力不让自己生气,耐心了解事情的真相。
师:几位同学分析得很好。那么,接下来父亲为什么要“愁苦”地望着“我”呢?
生15:也许愁的是家的条件太差了吧。
生16:我不赞同刚才同学的发言。根据下面父亲的问话“那一半呢”,可知父亲更想了解事情的真相,书的下落,也就是对“我”做法的忧愁。
师:你的分析能联系语境,读出人物的心理。
师:这一节中父子之间的“三问三答”着实让我们感动。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4节,体会父亲和“我”的心理、语气。然后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4节。一位读父亲的语言,一位读“我”的语言,还有一位读旁白。哪位愿意自告奋勇?
(很快有三位同学举手,老师及时分工,同时提出要求:三位同学朗读时,其他同学认真听读,然后点评。)
师:感谢三位的精彩朗读,哪位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17:父亲的第一问应该读出“生气”的口吻,刚才朗读者语气嫌低了。
师:他说要读出生气的语气,同意吗?
生18:不同意。因为这一问前面的语境是父亲“愁苦”地望着“我”,所以应该是声音低沉些。
师:好!请你朗读这一句,体会一下。(生动情地读。)
师:那么,读第3、4节,父亲感动我们的主要是什么呢?
生19:对“我”学习的无比关心,对“我”的疼爱。
生20:对“我”友情的尊重,对“我”做法的理解。
师:这样的父亲值得《羚羊木雕》中的父亲学习。(生笑。)
生21:对“我”的宽容和尊重。这样的父亲真了不起,你看,就因为我把“承”少写了一横,父亲就将“承”改为“成”字,很让人感动。师:同学们品味得很到位,第8节还没有同学分析。让我们一起先把第8节读一遍。
(生齐读第8节。)
师:请联系这一节中相关语句,说说父亲的感人之处。
生22:父亲为“我”补书,是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而且用好多白纸抄上去的。让人感动。
师:补书条件之艰苦。继续。
生23:父亲补书的时间是从晚上开始,但到第二天早晨就将补好的书交给“我”,让人感动。
师:说明父亲补书时间之长,急切地想把补好的书交给“我”和元贞。
生24:我读“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这一句,感动于父亲是真正地用心在补两本书,特别是他还用“牛皮纸包了皮,在封皮上写上名字”,显得无比庄重,真让人感动。
师:说得真好!如果说第4节是父亲“语言”上的理解,那么第8节则是父亲“行动”上的支持。因此,补书递书的过程就是父亲言传身教的育人过程。提醒一点,请同学们圈画出“课本”或“书”前的修饰语,品味一下其中的情感。
生25:感觉作者在突出“课本”前后的对比。
师:这样做想表达什么情感?
生26:应该是反复手法吧。好像表现了作者对父亲补书的感激之情。
师:读出其中的味道了。我想还有一种崇敬之情,对父亲的伟大之举充满崇敬!带着这样的理解,齐读第8节。
(生动情地朗读。)
师:通过同学们的精彩点评和朗读,我们读出了一位懂得宽容、懂得理解孩子的父亲形象。父亲通过言传身教,对儿子裁书的做法由默许到支持。如此父亲,作者怎能忘怀?!
四、深入研读
师:同学们,老师在读完这篇文章后,除了对这样的父亲产生深深的敬重之外,心中还有一份沉甸甸的酸楚,正如作者所说的,“看了很难笑起来”。下面,我们进行第三个阅读活动:
(投影)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体会作者为什么“很难笑起来”。
(学生默读思考,然后同桌讨论,师巡视参与讨论。)
师:同学们刚才讨论得很热烈,下面进行交流。
生1:乔元贞家生活贫困,无力供他读书,最后只好一辈子在村子里谋生,读来让人心酸。
生2:文章第7节写乔元贞的妈妈不让他读书一事让人很难笑起来。(生读)“元贞把半本书交给我时,哭着说:„我妈不让我上学了。‟”
生3:阅读第13节,我感觉三个同龄人一起读书,但后来命运却迥然不同。特别是乔元贞本来和“我”一样勤奋好学成绩优异,连父亲都夸“元贞比你有出息”,最后却穷困潦倒一生,这样的结局让人心酸。
师:一对友情深厚的童年好友,一对智力相当的学习伙伴,其人生结局却迥然不同。这怎能让作者笑得起来?那么,导致元贞失学的原因是什么?
生4:我感觉元贞失学与家长有关。第6节写乔元贞的父亲也是一名小学教师,但他却不像“我”的父亲那样关心“我”的学习,对元贞的失学负有责任。
生5:我不赞同刚才同学的回答。因为第6节在介绍乔元贞父亲时,特别写道:“脸又黑又皱,脊背弓得像个„驮灯狮子‟。”这一外貌描写好像突出乔海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已无力帮助儿子读书,更何况他两三年才能回家一次。
师:你分析得很深刻!个人的不幸是时代苦难的结果。生6:第10节介绍老师“弄不成”得名的由来,可看出当时学习条件的落后,而且作为学生的“我”面对自己的新书,竟然要拦腰裁断,这样的描写,让人很难笑起来。
生7:受刚才同学的提醒,我感觉写父亲连夜在“昏黄的油灯下”补书,也可看出当时生活条件的艰苦。
师:是啊,就是令人忍俊不禁的第12节,我们也不难体会到“四个年级十几名学生在同一教室上课”的心酸和难过。
师:总结刚才同学的发言,我们发现,正是生活的艰辛、学习条件的落后和三个好友的不同人生结局,让作者回忆起童年生活“很难笑起来”。
师:因此,真正让作者一生难以忘怀的应该是第一本书中深藏着的那个时代的苦难生活,以及在那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人间温情。
五、探求主旨
师:记得有人这样说:“散文贵在有„我‟。读散文最关键的是读出作者最想说的那句话。”那么,作者在文中最想说的那句话是什么呢?
生(齐说):人不能忘本!
师:说得好!请齐读课文最后一节,联系全文,说说你对“人不能忘本”的理解。
(生齐读最后一节。)
生1:这一句运用双关,“本”不仅指“我”的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也指“我”接受的人生第一课。“人不能忘本”,指不能忘掉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
师:你的语言很精练。你能说说“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是什么吗?
生1:我不太清楚。
师:谁来帮助他? 生2:根据刚才的分析,我感觉作者在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
师:如果人忘记苦难会怎样呢?
生2:就会停滞不前,就会不珍惜拥有。
师:你很聪明,说得好。接着说。
生3:作者也在告诫人们不要忘记童年故乡的一切,尤其是那苦难条件下的人间温情。
师:对作者来说,这些温情中最不能忘记的是哪一种情感?请联系“人不能忘本”的前一句话谈谈。
生4:“枉”有“白白地”的意思。从“枉读”和“枉写”两个词,可看出“我”对父亲的崇敬。
师:何以见得?
生4:因为从文章看,引导“我”走上读书和写诗道路的正是父亲,“我”的人生道路与父亲的谆谆教诲是分不开的。因此不管到何时,都不能忘记父亲的教导。
师:“我”的第一本书其实又是父亲对“我”的人生第一课。
师:综合同学们的发言,我们认为,“人不能忘本”就是不能忘记自己的苦难经历、自己做人的根本、自己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质。要珍惜生活,珍惜自己所拥有。不要因为条件境遇的变化而失去自己的立人之基,做人之本。对于这一问题,诗人牛汉有他独特的感悟:
(生齐读)(投影)
要让我谈苦难太容易了,我的作品里都有,血泪、愤怒、控诉……我多么希望每一个人都活得完美,没有悲痛,没有灾难。我之所以写苦难,绝不是为了咀嚼痛苦,只是让人们清醒地从苦难中走出来。
——牛汉《论苦难》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理解,大声地朗读最后一节。
(下课。)
第三篇:《我的第一本书》课堂教学实录
《我的第一本书》堂教学实录
师:新的学期开始了,我们发了新的教科书,这学期咱们发了多少本教科书?
生:有11本!
师:对!有11本,那么初去这11本教科书以外,大家还有没有外书呢?
生1:有!我有《海底两万里》。
生2:我有《动漫先锋》。
生3:我有《侦探——柯南》。
生4:我有好多书都没地方放了!
……
师:看来大家的书还不少啊!同学们,有这样一本书,不!应该说有这样两本书,它们原来是一体的,后来,被主人一分为二,另一半送给了贫苦的同学了,再后来,被主人的父亲给修不成两本书了,一本赠与那个贫苦同学,一本便是今天我们要讲的《我的第一本书》!
师:同学们,请大家小声读文,说说给说说这个故事!
(同学们小声读文,并用比作勾画)
师:那位同学愿意与同学们共享?
生1:《我的第一本书》写了“我”小时候把书切成两半,分给贫穷的同学乔元贞,父亲知道后不但没有怪我,还花了一夜时间给我们把书修好。
生2:《我的第一本书》写的是我的第一本书的来历。
生3:《我的第一本书》写的是我第一本书的来历及童年的一些往事。
……
师:大家说得多不错,可见大家都好好读文了,本文不仅写了我的第一本书的来历,还写了一些童年的趣事。
师:如果,我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全文,你会用那个字?可以听听同桌的意见。
(同学们在看、在说、在讨论)
师:谁来说说自己概括的字?
生1:我用“本”字来概括,应为科文结尾写到: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几十间的诗。人不能忘本。
生2:我用“穷”来概括,因为乔元贞很穷没钱买书,所以“我”才把书切成两半送给他。
生3:我用“情”字来概括,应为父亲得知我把书且了一半给乔元贞了,不但不骂我,还给我们修补成两本书,这里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深的爱。
师:这三位同学说的都不错,到底该怎么选呢?我们来具体看看。首先,是“本”字,他到底说的是什么呢?
(生思考)
生1:“本”指的是那本书。
生2:“本”指的是书来的不容易要珍惜!
生3:“本”指的是父亲对孩子的爱!
师:大家看这里用了个什么修辞方法?
生:一语双关。
师:文中围绕这本书还写了谁?
生1:还写了乔元贞。
生2:“本”还指与乔元贞的友情。
……
师:所以说,“本”一方面指的是那本书,另一方面指的是人在成长中最珍贵的东西,如:友情。
师:那“穷”字呢?
生1:当时人们生活很穷,没有钱买书,乔元贞后来还辍了学。
师:这样概括合适吗?
生:不合适!
师:这更像什么?
生:像背景。
师:有道理,我们可以说……
师生:“穷”字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情况。
师:看来“穷”概括了当时的生活现状。
师:那“情”字怎么来分析呢?
生1:有父子之情。
生2:有朋友之情。
师:很好!还有么?
……
师:书中有一处很有趣!
生:人与狗的感情!
师:对!咱们来看看,这里写的是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看文)大家看,在本文中,但拿出一个字能说情问题吗?
生:不能!
师:那怎么来说?这三个字按什么顺序来说?
生:按“穷、情、本”这个顺序来说。
师:对,现在大家现在练习本上组织好语言,在念出来!
(生念了三、四种后选出较好的如下)
生:本文写了在那个贫穷的年代,父亲爱孩子,朋友爱朋友,就连人与狗也有着默契,这是“我”同年宝贵的东西我不能忘!
师:说得很好!是啊!在那贫穷的时代,它虽是痛苦的但也有着美好的东西,真像作者说的:我的童年没有幽默……
师:童年的叙述离不开小伙伴,文中写了几个小伙伴?
生:三个。乔元贞、二黄毛和“我”。
师:最开始,他们的学习成绩如何?
生:乔元贞第一,“我”第二,二黄毛连手指头多数不过来!
师:但现在呢?
生:乔元贞还在走街串巷的买东西,“我”作了诗人,二黄毛战死了。
师:二黄毛战死,我们不做分析,我们就看“我”和乔元贞,已开始父亲怎么夸他?
生:父亲说他有出息!
师:一个有出息的人怎么就成了“货郎”了呢?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生:他没念书!
师:这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知识改变命运!
师:说得好!结尾,有出现乔元贞四处卖货,有什么作用呢?
生:为了强调读书的重要性!
师:好!每个人多有自己的童年,当你们长大了,回首往事,今天便是你们童年的一部分,希望你们要好好学习,不要留下遗憾,同时要谨记:知识改变命运!
(下)
第四篇:《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多角度阅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3、学会在生活中体验、思考人生,体味情趣。教学重点 1.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2.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这句话的含义。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朗读品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并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师导入你拥有了书本,意味着你拥有了什么?(知识,阶梯、航船„„)投
影 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英国)
想一想你人生的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的?(学生讲述)
导语:有一位诗人,在人生经历几十年,却对自己人生的第一本书记忆犹新,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这又是怎样的一本书呢?让我们走近大家牛汉,走进他的第一本书,去读读他的人生记忆。
从学生自身实际展开导入,认识课本中富有的知识财富,进而引领学生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对照自己的第一本书,既能引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调动其积极主动性,又能让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投
影作者简介: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山西定襄县人,蒙古族,生于1923年,1940年开始写诗。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牛汉诗选》等,有诗剧《智慧的悲哀》等。投影学习目标:
1、朗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3、学会在生活中体验、思考人生,体味情趣。
二、检测预习挑战过关
认读词语:幽默
凄惨
奥秘
翻来覆去
温厚
1、学生认读。
2、生齐读。
3、生读出自己标划的词语。
4、练习书写
三、明确学习目标
1、多角度阅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3、学会在生活中体验、思考人生,体味情趣。
四、默读课文 自主学习
思考:
1、文章写了几个人?他们的性格特征? 父亲:温和、善良、乐于助人 我:善良、勤奋、调皮 弄不成:忠厚、没本事 乔元贞:聪明好学 二黄毛:勇敢、带点傻气
2、文章围绕“第一本书”记叙了哪些事情?
开头:(1)从一位诗人来访,引出话题第一本书(难忘)。主体 :(2-9)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来历。
(10)进一步交代这是“真正的第一本书(11-13)与第一本书相关的人或事。
结尾:(14)呼应开头,表达对第一本书的珍视铭记之情(不能忘本)
五、合作学习
展示交流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它有何含义?
“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还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贵的经历,一本人生之书.(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进一步梳理课文内容,借助个人想象,分析众多人物围绕“第一本书” 的所作所为以及引发的对读书学习的思考,体会其形象,拓展了知识面,拓宽了对文题的多层面理解,为全面深入赏析打下了基础。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作者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感情复杂,心情沉重,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3、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因为童年的生活是窘迫的,是艰苦而沉重的,哪有幽默可言?然而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使他们一和小动物在一起、一回到大自然中、一玩起来,就会充满幻想,就会什么困苦都忘却。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和幻想。我的童年生活是艰苦的,但我的第一本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和知识.4、当父亲听说我把那一半书给了同学时,为什么“深深叹着气”?“我”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这深深的叹息,既包含着对儿子做法的默许,也为儿子同学家的生活贫困而深表同情。“我”的父亲是一位知书达理,并且非常疼爱儿子的父亲。
5、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枉,白白的,无价值的,无意义的。作者的第一本书,不仅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就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
“本”,双关,指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指后者。
6、作者的第一本书为什么“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因为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它不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大门,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第一本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谊、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借助学生质疑的语句,通过个人理解、同桌讨论等阐述感悟,加深对文章的主题思想的把握,既有“小环境”与社会背景的结合,又有现实生活中“小人物”与作者的思想共鸣,依次让学生把准了文章的主脉,深层次体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畅所欲言
1、读了本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难道仅仅是第一本书的故事吗?
2、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述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大器的,可是他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他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还能有什么发展可言呢?
我并不比乔元贞聪明,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
从文中“我”和乔元贞结局的对比,你懂得什么道理? “知识改变命运” 我的第一本书
生命中最初
同学情
师生情
的快乐与梦幻
父子情
人狗情趣
七、作业
1、当我送书给乔元贞时,他会说什么?请你写一段话来表达。
2、积累背诵关于“书”的名言。老师最喜欢的:“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第五篇: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筛选信息,感受作者对“第一本书”的独特情怀。
2、整合信息,了解围绕“第一本书”所发生的一些事情。
3、理解信息,把握“第一本书”所呈现的深刻意蕴。教学重难点:
把握“第一本书”所呈现的深刻意蕴,寻找文本中的不散情结。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读书故事导入)
二、读“书”
阅读全文思考:这是一本怎样的书?边默读边思考,把你的感悟批注在课本上。
这是一本_________________书。(可用文中原话,可自己组织语言)
三、品“人”
再读课文,小组讨论:围绕这本书,主要牵涉到哪些人?在你眼中,他们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自由选择其中一个说说)
(父亲
乔元贞
“弄不成”)
四、悟“情”
自由回答:“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他还厚的书,他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作者赞美了书中哪些有关的“情”呢?
(父子情深
同学情纯
师生情真)
五、解“本”
理解:“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说说对“本”字的理解。(“本”是双关的修辞,既指那半本国语课本,更指“我”人生的第一课,人生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东西。)
六、作业。
以《我的人生第一本书》为题写一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