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国文化的发展
美国文化的发展
从现存的默片《娇花溅血》算起,美国电影塑造华人形象已有八十五年的歷史。本文选择六部不同时期的美国电影,歷史地分析、解读华人形象如何成为美国大眾文化中种族、性别与政治衝突的体现。在二十世纪初,华人曾一度被塑造为热爱和平、与人为善的形象,如《娇花溅血》,但由於美国十九世纪末驱赶华人劳工后,「黄祸」意识的延续,好莱坞更热衷於将华人想像为对白人构成威胁的「野蛮的」他者,如《阎将军的苦茶》(The Bitter Tea of General Yen)。到了中国抗战及欧美二战时期,美国宗教救世话语影响下的好莱坞及时推出了《大地》(The Good Earth)(富兰克林[Sidney Franklin]执导,1937)之类的影片,讚扬中国妇女的勤劳勇敢及对土地的「原始情感」。而冷战时期持续不衰的东方主义想像又投射出一批如《苏丝黄的世界》(The World of Suzie Wong)宣扬西方「白马王子」超俗爱情、东方女子感恩献身的神话故事。美国国内60年代起日益剧烈的种族衝突也使华人一时凸显成「模范少数族群」,「自愿」同化於美国主流白人文化,在银幕上演出了歌舞昇平的轻喜剧,如《花鼓歌舞》(Flower Drum Song)(罗杰斯[Richard Rodgers]执导,1961)。作为难得一见反思西方中心的神话影片,《蝴蝶君》(M.Butterfly)布下性别迷阵,揭露了西方男人的情感和身份危机,精彩地颠覆了西方冷战话语及东方主义的叙事模式。
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可以作种种解读。按学者马凯蒂(Gina Marchetti)所论1:
好莱坞利用亚洲人、美籍华人及南太平洋人作为种族的他者,其目的是避免黑人和白人之间更直接的种族衝突,或逃避白人对美国本土印第安人和西班牙裔人所持悔罪及仇恨交加的复杂心情。
马凯蒂认为好莱坞电影的叙事运作方式是神话般的,利用多种故事模式迷惑观眾,如:强姦模式、俘虏模式、诱惑模式、救世模式、牺牲模式、悲剧爱情模式、超俗浪漫模式及同化模式等。本文所分析的影片,都在不同程度上印证了这些好莱坞电影模式经久不衰的影响力。正因为如此,揭示了这些模式的意识形态内涵及其话语运作方式,对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好莱坞有著不可忽略的现实意义。
一、《娇花溅血》:种族危机与性别体现
《娇花溅血》讲述一位简称「黄人」(亦称「程环」)的中国人离乡背井到伦敦谋生,暗恋一位屡遭父亲蹂躪的英国少女的悲剧爱情故事。影片开头即明确表现东西方的文化差异。黄人到中国佛寺进香,祈求远赴他乡后的平安,但他一出寺庙,就遇上西洋水兵聚眾闹事街头。东方的和平和西方的暴力一方面揭示了两种文化的差异,另一方面又体现了种族的性别定型。踏上异域后,黄人的行为与价值取向一直呈女性化,从而与爱尔兰拳击手巴罗所体现的西方男性化形成二元对立:前者为文弱、温雅的店铺伙记,后者为粗暴、强壮的酗酒工人;前者为浪漫的梦想家,沉溺鸦片,醉心审美,后者为施虐的父亲,折磨女儿露西而得快感。露西为黄人店中的东方精美物品而陶醉,黄人热心献出丝绸衣料,让露西得到前所未有的「家」的温暖。这一跨种族的恋情,威胁了西方父权中心的秩序,巴罗一怒之下鞭打露西致死。赶来营救的黄人与巴罗对峙,一枪击毙巴罗,将露西的遗体抱回店中,放於牀上,烧香超度,然后用匕首刺心自杀而亡。
马凯蒂指出《娇花溅血》标题本身透露了影片中「幻想」的施虐及拜物的本质:吉什(Lillian Gish)扮演的露西像一朵娇花,生长於贫乏之地,虽如期开放,但不可避免地被蹂躪而凋谢夭折2。在影片中,导演格里菲斯为强调东方(女
性式的)的温文细腻和西方(男性式的)的蛮横粗暴,将黄人的牀铺同时塑造成一个战场和祭坛。黄人先是在牀边细心照料露西饱受创伤的心灵,然后在牀前尽力保卫露西不被巴罗带回家,最终又在牀边殉情自杀,完成了现世中不被认同的一段跨种族、跨文化情缘。由於格里菲斯在影片结尾时刻意营造香火縈绕的诗意氛围和黄人凝视露西遗体和匕首时的跪拜姿态,马凯蒂等西方学者认为黄人的自杀场景潜意识地表现了一种「恋尸情节」及视觉上的「性快感」,因此更为影片增添欲望和幻想的空间3。影片对这种欲望和幻想的定位也体现在露西身上:作为一个未成年的少女,她代表了一种超越性行为的,因此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纯洁女性。
正因为露西的纯洁,施虐的父亲成为《娇花溅血》被抨击的西方男性文化的掠夺形象。格里菲斯在影片中设置了两个象徵性的「强姦」场面。第一,巴罗手持象徵「阳具」的鞭子,鞭尾从他的腰间向前垂下,正面威胁著摔倒在地、面色惊慌的露西。第二,露西为躲避父亲,藏身在窄小的储藏间门后,而巴罗怒持利器,砸开门洞,破门而入,将露西揪出殴打。两个象徵的「强姦」场景都表明了传统女性在西方专横的父权制度下的悲惨境况,也体现了影片的自虐─施虐的情节结构。
从性别的角度看,黄人所代表的是另一种当时可能令西方女性所倾心的男性美德,但却无疑是一种在西方被视为「女性化」的男性形象。勒萨热(Julia Lesage)称黄人为「浪漫的英雄」,一个倾向自审、谦卑、文弱、被动而终究无能的善良人。格里菲斯正是利用这个美学化的形象来表达一种道德观:「亚洲的文明及其利他的精神与欧美的非道德和粗糙相比而光彩耀眼。」4为了提高《娇花溅血》的美学地位,格里菲斯的影片在纽约市首映时,设计了一齣由芭蕾舞演出的序幕,因此将影片定位於贵族及中產阶级才能欣赏的高级艺术品,而非当年移民眾多的纽约人花五分钱便可观看的一般默片5。
不可否认,格里菲斯美化种族间的谦让和互容,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缓减他早年影片《国家的诞生》(The Birth of A Nation)(1915)中对黑人歧视的描写所造成的不良效果。这裡,《娇花溅血》对东方文明的讚美本来为的是缓解西方社会的种族衝突,希望电影观眾提高修养,认同高雅文化。但从电影史的角度看,格里菲斯在有意无意之间为好莱坞确定了男性华人在银幕上的一种典型的女性化形象,从此產生深远的影响。
二、《阎将军的苦茶》: 性威胁与俘虏情节
当然,另一类眾所周知的好莱坞男性华人形象与黄人的成另一极端──杀人不眨眼的军阀或土匪。在《阎将军的苦茶》裡,专横跋扈的阎将军在中国目视无人,根本不把西方女传教士玫根的善意劝导放在眼裡,当著玫根的面展示他下令集体枪杀战俘而毫不眨眼的绝对权威。不过,《阎将军的苦茶》转而刻意营造阎将军和玫根之间曖昧的情感游戏,因此有别於早一年发行的《上海快车》(Shanghai Express)(斯滕伯格[Josef von Sternberg]执导,1932)。
在《上海快车》中,同样杀人不眨眼的革命党首领是一位混血华人,在骑劫京沪快车后,对乘客中红极一时的西方妓女「上海百合」(迪特里希[Marlene Dietrich]扮演)垂涎三尺。为胁迫「上海百合」就范,他一方面威胁要用火钳弄瞎英国医生(「上海百合」以前的情人),另一方面强迫「上海百合」同车厢的中国妓女慧菲与他过夜。《上海快车》因此融合了好莱坞的强姦模式和俘虏模式,强调了华人对西方人的性威胁。按弗洛伊德的理论,瞎眼是男性去势的象徵,而革命党首领用火钳烫伤一个德国鸦片商则意味著象徵性的强暴佔有之举。
《上海快车》的转折点是慧菲意外地復仇杀死了强姦她的革命党首领,从而解救了京沪快车上的「俘虏」,也完成了影片结尾处「上海百合」与英国医生的爱情梦。在復仇一场戏裡,导演斯滕伯格以其特有的神秘场面营造,将华裔影星黄柳霜(Anna May Wong)扮演的慧菲的巨大身影投射到墙壁上,通过扑朔迷离的光影交错,重现了黄柳霜自《巴格达盗贼》(The Thief of Baghdad)(沃尔什[Raoul Walsh]执导,1924)之后所体现的阴险毒辣、深奥莫测的东方「龙女」或「蜘蛛女」的形象。但是,华人的性威胁一旦解除,《上海快车》即以好莱坞固有的白人之间的男女爱情大团圆结局。
回到《阎将军的苦茶》,中国军阀与白人女传教士之间的爱情则难以在常规的好莱坞模式中发展。影片开头,玫根初抵中国与她的白人未婚夫相见,不期在兵荒马乱中落入阎将军的行宫。与《上海快车》中的革命党首领相反,阎将军虽倾心玫根却不强加己意。相反,他让玫根尽其福音传教的义务,自由活动於行宫中,在情感游戏之间证明了最终是谁感化了谁。由於玫根轻信阎将军之妾,使阎将军军事机密外露,军火列车被打劫一空,从此阎将军丧尽权势,眾叛亲离。
有趣的是,随著阎将军权势的削弱,他在玫根眼裡的「文明」程度则不断增加,从一个野蛮的刽子手渐渐变成风度翩翩的绅士。阎将军的变化在玫根的一场白日梦中充分体现出来。玫根先是梦见阎将军以毫无浪漫色彩的游侠形象出现,这游侠酷似当时在好莱坞盛行(1926-52年间共出品四十六部)的侦探片系列《陈查理探长》(Charlie Chan)中女性化的陈查理探长,随后阎将军又以一副狰狞的、色情的傅满洲的形象出现,追逐玫根不放,使她从梦中惊醒。阎将军在玫根的梦中扮演了好莱坞假设的华人男性的两个极端:其一,善良但女性化或无性威胁的男子,如陈查理或早期的黄人;其二,阴险野蛮的恶魔,如傅满洲或1936-40年间影片《飞侠哥顿》(Flash Gordon)系列中要征服世界的华人奸臣「无情的明」(Ming the Merciless)。
玫根的梦既表达了好莱坞对华人男子形象二元对立的思维,也揭示了这种对立实际上来源於西方人内心的矛盾,一方面嚮往异国的奇情,另一方面又恐惧他者的威胁。与自己普通乏味的未婚夫相比,在玫根眼中的阎将军既是性威胁又是性诱惑,等到片尾阎将军人去财空时,玫根寧愿留下来服侍阎将军。她穿上阎将军赠送的丝绸中装,跪在阎将军跟前,但一切都已太晚了,因为阎将军此时已服毒自杀,面带性征服异族女性胜利后的欣慰而逝,留下玫根一人在遗弃的行宫裡哀嘆人世苍凉,命运叵测。
《阎将军的苦茶》在一些细节上回应了《娇花溅血》,玫根身著丝绸中装与露西相仿,而阎将军的自杀更与黄人相似。从象徵意义来看,这两部影片──加上《上海快车》中革命党首领的遇刺──都证实了好莱坞叙事模式对华人男子至少是要象徵性「去势」的欲望,即从银幕上根本除去华人对西方女子的性威胁。不难想像,好莱坞从此很少再编织华人男性与西方女性的爱情故事,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白马王子征服东方美女的演绎不尽的缠绵情爱(如本文第四节将述)。
三、《大地》:农妇土地与原始情感
马凯蒂推测《阎将军的苦茶》将中国描述成「一个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的奇异、危险、混乱的地方」,为的是转移当年饱受经济萧条之害的美国观眾的注意力6。这一推测也许言过其实,但数年后《大地》对中国灾荒和贫穷的渲染,的确可能给美国观眾一种高人一等的自豪感:美国社会已经进入了现代化,而中国人却还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美国观眾的自豪感还可以来自他们宗教救世的信仰:中国农民像美国建国初期的拓荒者一样,本著对土地坚定不移的信念,克服天灾
人祸,建立属於自己的家园。《大地》改编自在中国生长的美国传教士后裔赛珍珠(Pearl S.Buck)的同名英文畅销小说,其中的基督教关联自然不言而喻。
《大地》中的中国农妇勤劳勇敢的形象,被称为是美国电影史上的突破,一改早先刻板的华人形象(如鸦片病鬼、滑稽厨师、洗衣店员等配角,及前文所提阴险妖女和野蛮军阀等主角)。影片描述一位农妇欧兰歷尽千辛万险,生儿育女,勤俭节约,默默地帮丈夫种田持家,在荒年也坚决不肯卖地,而寧愿沿途乞讨到南方,维护了立家的根本,最后又为丈夫纳妾安度晚年。影片结尾,欧兰悄然病死,丈夫望著窗外的桃树,缅怀妻子而感嘆:「欧兰,你就是土地。」厄尔林(Richard Oehling)认为影片中中国农民对土地的热爱是西方人无法想像的,只有在「原始的」中国才可以理解。厄尔林进一步指出,「《大地》使中国农民的形象变得真实可爱,成功奠定了
第二篇:美国文化
美国大学生暑假干什么
图文:心路独舞
美国大学一般在五月的第一、二周就开始放假,一直要到了八月的最后一个星期、甚至九月初才开学,在这接近四个月的暑假期间里美国的大学生都在干什么了呢?在刚开学的这段时间里,我得以有机会和手下的二十几个学生助理交谈并了解了他(她)们的暑假生活,写下来作为美国大学生整体暑期生活的一个缩影吧。
少数学生选择在五到六月期间选课。
美国大学多设有夏季学期,一般八到十个星期长,在此期间学校会开设一些在春秋学期里比较热门的课程,给转换专业或希望提前毕业的学生趁暑期时选修。有些学生或者选择留校选课,或者选择回家在就近的学校选相当的课程然后把学分转回自己所在的大学。而不管是否选课,美国大学生在暑期都会打工的,而打工性质也因他们个人的年级、专业、和将来的打算而有所不同。
刚读完一年级的学生打工的性质多种多样。
学生中有打定主意本科毕业后进医学院的,于是年初早早就开始申请医生诊所、救护车队、和医院等的夏季实习生位置,这样的位置竞争很厉害,有些是有报酬的,而有些纯粹是义工,主要是为了将来申请医学院时个人简历里能有相关的工作经历和业界的推荐人。美国医学院录取要求很高,竞争激烈,相关的工作经验和执业人员的推荐信是录取时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法律界,丫丫爸爸只有一个夏季实习生的位置,却有接近七十个打算考法学院的在校生申请。
学生中有打算将来进美国国家机构的,他们多把目标锁定在申请政府专设的夏季实习生位置上,我的学生助理中就有一个被录用在五角大楼做夏季实习生的,据她说报酬还好,除了支付自己整个夏季的消费之外,还到海边玩了一个星期。她特别和我强调,钱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确认了这是自己将来要做的职业、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并建立了必要的人脉关系,这对将来找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除了为自己将来升学和就业的考虑之外,也有人暑假打工纯粹是为了挣钱的,有个学生每天打两个工,白天在游泳馆做救生员,晚上在一家酒吧当服务生,据他说晚上的工作小费很多,虽然很辛苦,但存下了一些钱,这样一方面可以少借上学的贷款,也可以减轻父母的负担,他的父母虽然不富裕,却是尽其所能帮助孩子支付部分上学消费的家长,而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个学生也是我所有的学生助理中最负责和懂事的一个,尤其是懂得未雨绸缪,属于那种你告诉他一步、他会考虑到第二步、甚至第三步的学生。
读完二、三年级的学生多选择做一段时间的科研。
读完二年级、尤其是三年级后多数人对将来的打算已经有谱,不准备进研究生院的人打工和以前一样,面向准备毕业寻职的人脉建立或者单纯赚钱,而准备进研究生院的人则已经开始考虑做些科研好出篇文章,为能被研究生院录取甚至拿到奖学金而增加砝码了。
美国大学本科的暑期阶段常有政府资助的本科生科研项目,其中最著名的是“本科生科研经验”、英文简称为REU(ResearchExperience for Undergraduates)的项目。这个项目由本人提出申请,申请人可以是跨校,也不必是在读的本科生,关键是对项目中的课题有自己独到的想法。REU由专门的评选委员会讨论录取,一经录用,一般会支付八到十个星期的科研奖学金,数目较高,可以保证专心研究,若能出来一篇会议或者刊物文章的话,对申请研究生院是很重要的砝码,对马上升四年级即将面临申请的学生来说,这机会尤其重要。
除了美国的大学之外,美国政府和军队的研究部门也有类似以研究为主的夏季实习生位置,还有些大公司也有,比如我以前供职过的杜邦公司研发部就有这样的位置。可以设想如果夏季能得到这样的位置并表现突出的话,将来毕业进入这些单位工作或深造的几率会增加很多。
当然这些项目都进不去的话,有些学生也出于兴趣或需要选择一个导师做义工科研,当然他们还得另外打工支付自己的消费,但也不排除表现好导师后来决定支付一些工资的可能,正如美国俗话说的:“最重要的是能踏进去一只脚,这样才会有走进门的机会”。
休假旅游
夏季休假和旅游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一种奢侈,因为美国大学生都是成年人了,绝大多数不会再跟父母一起出游,所以要出去玩的话或者父母作为礼物为孩子们支付,或者自己打工赚足了钱约几个朋友一起出去玩。我的学生助理们在暑假都出去玩了一趟,有去海边住酒店吃饭馆的,也有去山里野炊野营的,钱多钱少量力而行,但绝对不输心情。
现在开学了,这些学生们返回到学校,一边学习一边合理安排时间继续在我部门打工做各门课程的助理工作,既挣了生活消费又积累了工作经验,写在简历里对将来求职和申请研究生院都是有影响的砝码,读到这里你完全可以想象,到了毕业时这些孩子的自理和自立能力多数已经非常成熟,对申请工作的程序已经颇有经验,对自己的兴趣和目标更是心中有数,简历厚重了,有了一些自己的人脉关系,到了这时候不论是工作还是进研究生院,他们的综合后劲便开始显现出来了。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华裔大学生开始走进美国大学的校门,他们多数成绩优异,一心读书,希望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但现实却是,这些华裔大学生常被美国同学称为“书呆子”,他们从小只管读书,不够独立,没有参加社会实践的意识,生怕浪费学习时间,因此表现出没有团队精神,更不关心现实和政治。但是,在美国就业时光成绩好是不够的,招人单位更注重的是综合能力和多方面的素质,比如人际关系、服务意识、语言和形象等,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要了解美国社会,而暑假打工就是很重要的一个途径,融入美国社会和成绩优秀是同样重要的。
当弱势不再弱势
心路独舞
最近听说了一个案例,让我想起了去年写的《当法规让人自危》(见后)。
事情的起因是某系上学期雇来一位只教几门课的半时雇员做实验课的老师,女性,中东移民,在美国曾获得硕士学位。课程的是“1xx”数量级的,属于基础课,原本很容易“对付”,但因为授课方式的原因,也因为为人处世的能力,渐渐和学生搞僵。过程不表了,只说矛盾激化到最后,某学生用iPhone将其在课堂上的表现录了下来,上传到了youtube上面,并抗议到系里、学院、乃至学校。鉴于事情比较棘手,加上情节的确有些恶劣,于是该教师被马上解职,几个人只好紧急“救场”替课到学期末。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也就罢了,但此教师却没有罢休。她首先抗议到学院的院长,说系里的解职决定是对学生的纵容,对她是不公平的。于是该系不得不花时间去写报告、罗列所有的证据以证明决定是基于她的表现而不是学生的一面之词。
她没有停手,而是又根据学校教师手册某项条款,继续上诉到学校,于是从系里到学院又一次不得不重复前一次操作,写报告到学校,直到校长亲自回复,谁都以为事情到此就该结束了,可惜没有。
事实是,她又根据美国关于雇佣时种族平等、性别平等的条例将此事抗议到劳动仲裁部门,抗议对她的解雇决定是种族和性别歧视,造成了新一轮的调查。虽然调查结果证实了上述指控不成立,但是事情连续折腾了几个月,大家都耗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我在公司工作的一件事情,那时候我是公司一个部门的主管,下面有个非裔技工表现不好,每次批评她时,她特别喜欢打“种族”牌,这让我之前的主管都很头痛,因为在美国这毕竟是很敏感的问题。到了某次我实在忍不下去了,于是和她正面交锋:“你必须马上改观,否则我们可以中止你的合同。论少数民族我也是,论女性我也是,某些王牌到了我这里会失效的,你想好。”恶法恶治,最后事情马上改观。当现行法律让某些弱势找到利用的漏洞,变得不再弱势,你会怎么办呢?
请参看我以前的文章《当法律让人自危》,虽然彭宇的情节已经不再正确,但是事实本身的意义还在。
***
当法规让人自危
前几天下班的时候,天突然下起了暴雨,一瞬间地流成河,车过的时候,明显地感觉到有点水上漂的倾向,以致后来我无法前行,停在了路边等待最猛烈的风暴过了再开,不过这是后话。当时我正往校门外开去,大雨倾泻而下,四五米以外,我看不见任何人和物,雨刷拼命地刷,却对能见度丝毫没有帮助,我甚至将车的控制调整到了“weather control”(天气控制键,作者译),但是我依旧感觉得到轮子有水上漂的感觉,我在竭力控制着车的平稳,试图寻找一个安全的地方停下来等待这一阵风暴袭击的过去。就在这时,隐约中我看见一个年轻男子的模糊身影在雨中拼命地奔跑,似乎在寻找一个地方躲避这突来的暴雨,仔细辨认下我发现这是我手下的一个学生助理,我本能的反应是打开车门让他进来,然后我的手突然停了下来,把欲吐出来的呼喊咽了回去。
其实给公立大学工作的人都知道,州公立大学的工资水平是远远无法与公司和企业比的,但是州雇员除了福利很好之外,有一条突出的好处就是工作的稳定性,如果没有违法、没有极其不称职的工作表现,一般来说拿到州立大学的正式位置想干到退休的话,都是可以如愿的。违法的事情比较好解释,在美国一般
指 criminal conviction(判决犯罪,注意这里不是被指控违法,美国在被判决违法之前都认为你是无辜的,作者注),民事纠纷如果不影响 work ethnics(职业道德)的话,一般不影响工作。工作极度不称职的情形也可以想象,但是有一条基本上只要触犯了,很容易被开除,就是和学生有任何 romantic involvement(浪漫的关系,作者译)。原本这是一个很好证明的事情,但是几年前另外一个州的一个男教授和一个女学生在教授车里,行驶的时候被其他人看见了,用手机拍了照片,而这个女学生恰恰在教授所教的课程里得了A,看见他们的人或许出于个人的目的将教授控告到学校,说他 take advantage of disadvantaged(利用处于不利位置的学生,作者译),惹起了一场调查,花了不少律师费,耗费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教授几乎失去终身教职,最后千辛万苦才将自己的清白夺回来(感谢美国的司法系统)。这件事情发生以后,大家做事情开始三思起来,随意给需要的异性学生搭车的事情,只要是一对一,一般都会找个理由推掉。说到这里,你就可以理解了我最后时分的放弃,看着自己的学生在雨中挣扎,却不能伸出援助的手,我的感觉真的有些很悲凉。
所有对学生有“生杀”权力的教学位置在雇用的时候,都和学校签了合同,明白地申明了不能和学生有任何的romantic involvement(浪漫的卷入,一般泛指谈恋爱、性关系、或者说桃色的关系,作者译注),但问题是,学生、尤其是漂亮的女学生很会利用自己的资本,取悦于男老师,以得到好一些的分数,如果分寸得当,无伤大雅,别人也没什么可说的,但有的时候美国女孩子也很“生猛”主动的,这个时候究竟谁是 disadvantaged(不利位置的,作者译)位置的人,还真难说。若是有的男教授不买情,再被反咬一口,会不会有嘴说不清呢?于是,多数的大学教师在和学生交往的时候很注意分寸,Office Hour(公开办公时间,一般是所教的课程公开答疑的时间,作者译注)的时候,办公室门大开(一般大学教师都是一个人一个办公室),有的时候学生想关上门说要谈一些不想别人听见的事情,很多时候我会告诉他们:既然是这么重要,需要私下讲,是不是回去专门写个邮件,也让我有一个文字版本。这样就可以避免关起门来谈事情,以给别人想象的借口。更复杂的是,你要是以为以上的担忧只限于异性之间,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在今天同性恋见怪不怪的美国,哪怕一个同性搭车或者关起门来在办公室里,都可能成了某种猜测的借口,最好的办法就是彻底透明了。在这样一种明确的规定中,老师手中的这一点小小的权力,成了学生面前可怜的优势,反而让我们学会了自危,采取各种可能的办法保护自己的清白了。你或许会说,美国不是法律很健全的国家吗?大不了打官司还个清白。没错,是的,美国的法律的确很健全,法律体系也很公正,但是你得有时间、金钱和精力去打官司,我们这样的小城市一个好律师也要三百多美元一小
时,一个案子下来成千上万的说不准,还有一般从备案到上庭到最后判决拖个一两年是常事,中间的过程是很折磨人的。我曾亲眼见过一对夫妻手携手开始打官司,中间经受不起精神压力分道扬镳,两年后案子虽然赢了,却百感交加,当初要奋争的目标已经不在了。美国法律是很公正,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实力经历这一切。写到这里,本来可以结束了。我突然想起了南京青年彭宇和徐老太那一场闹剧和最后的判决,这个恩将仇报的事件曾经轰动了南京、轰动了全国、继而传到了海外。相传有个网友炮制了一个“救助宝典”,大致精神是:看见徐老太太倒下后,先去找个相机或者摄像机把当时的情形拍下来,然后再找当时在场的人写下目击证明,然后再起草一份《救助协议书》,说清楚是徐老太自己倒下的,让她签字画押。做完这一系列工作之后,才能考虑开始救助行动,如果这时候徐老太还活着的话。
当法律和现实让人在做好事的时候要首先自危、考虑怎么保护自己,难道这不够悲哀吗?
第三篇:美国监狱文化
《肖申克的救赎》《空中监狱》——美国的监狱文化
文字总编:陈冉
一组文字编辑:纪驭亚
徐臻杰
罗婧瑛
冉开学
【片头出】
【主持人】“世界电影巡礼,与电影一起去旅行”,观众朋友大家晚上好。欢迎收看第X期《世界电影巡礼》,我是XXX。随着《越狱》在中国内陆的掀起,大家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美国的监狱文化。与美剧相比,电影则显得更为凝练。今天为大家介绍两部经典影片《空中监狱》《肖申克的救赎》,这两个监狱一个天上一个地上,有意思吧?下面让我们先跟随经典影片《肖申克的救赎》来窥探美国的监狱文化吧。
【画面+同期声】影片00:59——06:34(中间可剪)
银行家安迪,在一个失意的深夜之后,被当作杀害妻子与情夫的凶手送上法庭。妻子的不忠、律师的奸诈、法官的误判、狱警的凶暴、典狱长的贪心与卑鄙,将正处而立之年的安迪一下子从人生的巅峰推向了世间地狱。他被判无期徒刑,送进了固若金汤的鲨堡监狱。
【画面+同期声】影片15:20——16:02 随着安迪的身影,我们可以看见美国犯人基本上都是单间关押,每天统一起床,统一就寝。这样做,最大的问题就是导致关押罪犯的数量少,监狱容量不大。但与其益处来说,这一问题也就不足为道了。罪犯单间关押,首先是不用考虑犯人之间会发生冲突,再配合上简单实用的门禁系统,大大节省了夜间的警力;其次,单间关押也避免了犯人之间利用警察监控不到的机会相互传授犯罪经验;第三,单间关押适当地为罪犯个人保留了一个独立自由的空间,有助于罪犯在严格的监控下有一个适当地放松和休息。当然,犯人也不是随便可以呆在监舍的,必须统一进入和离开,有时间规定。而一旦离开监舍和其他犯人相处时,马上就会有狱警进行全面的监控和管理。我们国家则不同,一个监宿十来号人,所以很少有一二百号人的小监狱,而且狱警管理很不到位,与其说是管理方式的不同,到不如说是管理理念的不同。从监狱执行刑法这一功能来说,我们对监狱的管理理念远不如美国科学、实用、有效。
【主持人】被冤枉的安迪努力使自己适应监狱的生活,虽然监狱里仍然存在暴力,变态等现象。但是我们仍能从影片中窥见美国监狱一些细节上的管理的卓越。
【画面+同期声】影片10:34——12:34
41:07——42:37 在犯人的管理上,美国的监狱一些细节上的管理非常注重科学性和监狱的安全性。比如说,当安迪刚送到监狱时,一些老犯人在旁边大喊“新犯人!新犯人!”起哄围观,而狱警并不阻止。当犯人们在看电影时,看到电影里的女主角摆动秀发时,一起打口哨、高声呐喊时,狱警也没有出面制止。在我们看来,犯人应该老老实实的,像这种起哄呐喊是一种严重挑战监狱秩序的行为,应当受到严厉惩罚,但美国的狱警根本不当回事。为什么?这是因为美国监狱已经注意到当罪犯长期生活在一个封闭失去自由和单性的空间里时,心理会感到极度的压抑和郁闷。如果任由这种情绪积攒的话,最终会爆发导致大的问题事故。就像对待洪水,鲧的堵法不如禹的疏导法。我们自己也有体会,心情郁闷时,大声喊几声,就会感到舒服一些。所以,适当给犯人一个发泄的机会和方法,就是在给犯人进行心理减压。让犯人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呐喊,甚至是适度地打架,而狱警不去干涉,都是一种缓解压力的很好的手段,尽管在我们看来不可思议,无法接受。
这种管理方式具有很大科学性,就是现在我们监狱近年才开始使用的心理矫治方法。我们与美国差了五十年,美国监狱已经把这一方法融会贯通到监狱管理的每一个角落,而我们在实际运用中连基本的观念都还没有。
【主持人】即便在犯人的管理上,美国的监狱一些细节上的管理非常注重科学性和监狱的安全性。但是从精神上限制自由的体制化却是我们无法忽略的问题。安迪长时间的生活在监狱之中,老布的死给了安迪很大的刺激,瑞德的一席话则让安迪十分震撼。然而我相信,被震撼,深思的不仅仅是久待狱中的安迪。
【画面+同期声】影片59:05——60:24 “fir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 it ,enough time passes…you get so ,you depended on them , that is institutionalized.(起初,你讨厌它,然后逐渐地习惯它,足够的时间后,你开始依照它,这就是体制化)。”“institutionalize”翻译过来的意思便是:使…制度化,使…一成不变。从这解释里可以抽象出成两个字那便是“同化”,对一个个体来讲,体制化的过程就是同化的过程,是一个个体在群体里或社会里,被大多数思想所同化的过程,而当这个群体或社会的思想不是一个多元化的空间时,这种同化的过程就变得越加厉害了。影片中一直试图给我们展现一个被强烈体制化(同化)的世界(监狱),典狱长,狱警以及监狱里的各种制度等等,都成了这种体制化(同化)的工具。
人被制度化的好处就是,让人学会了守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你可以不是一个好人,但你不能不守规矩。只有让这些曾经视法律如无物的人不敢侵犯国家制定的制度,才是他们不会重新犯罪的最根本的保证。制度化是一把双刃剑,在让犯人守规矩的同时,让他们失去了在社会生存的能力。就像一只鸟,当它适应了笼子里的生活,听命于人时,就无法再在大自然种存活下去。做为制度化带来的伤害,在《肖申克的救赎》中进行了深刻的描述。老犯人布鲁斯就是最典型的受害者。通过正途获得重新融入正常社会机会的犯人出狱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又会重新遇到挑战。但因为时间的流逝和服刑的经历使丢掉了曾经的希望,丢掉了本该具有的那份面对困难勇于接受挑战的勇气(在监狱里挑战就意味着违反监狱的管理,意味着将受到严厉的处罚。)。因为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在监狱里度过,让他们失去了学习适应社会的最佳时机,等年老定型后,再重归社会时,反而没有了获得自由的喜悦,只会感到恐惧。面对生活中的恐惧,他们只想回到适合自己的地方,就是那所耗费了自己大部分人生的监狱。只有在那里,他们才能找到熟悉,才不再担惊受怕。这也正是安迪为工友争取啤酒,历经八年建设一个图书馆,让狱友读书,冒着肯定被关禁闭的惩罚还要放《费加罗的婚礼》让大家听的原因,那就是: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不能放弃理想,放弃希望,放弃生活。
【主持人】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没有生活在监狱里,所以也根本就无法感觉那种身体上的对自由的限制的痛苦,可这并不表明你的灵魂,精神上就是自由的。每个人不自觉地都在受到体制化(同化)的影响,没有人能够逃脱这种被体制化(同化)的命运。只要你现在问一问你自己:我还是不是自己以前想象的自己?我还是我自己吗?或许你就能感觉得到了。
自由是埋在心里的一枚种子,需要我们不时用自己思想的泉水去浇灌。影片中的安迪为了让拯救那些囚犯,不只一次地为他们争取到了自由的阳光。而我们呢?谁来拯救我们自己呢?我想,除了我们自己,还会有谁呢?!同样的《空中监狱》中的主人公卡麦伦坡依靠自己拯救了大众。
【画面+同期声】影片14:30——17:38(可剪断)
卡麦伦坡在假释回家的途中登上空中监狱,但这踏空中监狱正巧搭载一批全美最残暴凶狠的犯人,准备运送到另一个新落成的高度保全监狱去。从杀人王的出现到各项严格的检查以及这架空中监狱的独特设施,我们所感受到得不仅仅是这批犯人的嫉妒危险,更能感受到其制度的严密和科技的发达。或许影片的拍摄在大家看来觉得与实施大相径庭,但是无论是搜身或是为其特制的空中隔离牢房我们都可从中看出一丝不同。相对我国,美国更依赖于科学技术,使其达到更为高效的管理。
【画面+同期声】影片18:15——18:37
尽管有高科技作为保障,但是狱警的有心为之则使空中监狱一度成为让犯人的天下。由此我们可以窥见,人才是主要的,完全依赖于高科技并不能使美国的犯人安全转运。制度的完善更多的是人为的因数。
【主持人】狱警与罪犯的勾结人为的瓦解了严密的高科技为支持的空中监狱,但是我们的主人公卡麦伦坡也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英雄铁胆解救了众人,为该部影片画上了完美的句号。这一期的监狱文化够特别的吧?天上地下为您尽数说了个遍。下期节目,我们将带领您到XXXX去领略它们的风采。“世界电影巡礼,与电影一起旅行!”这里是《世界电影巡礼》,我们下期节目再会。
第四篇:美国婚礼文化
揭秘美国婚礼文化 不在乎门当户对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房子成为国人相聚时永恒的热点话题。中国人历来有存钱、盖房、置业和为儿孙积攒家产的文化传统,而房产就是家庭中最大的一项资产,买房置业的需求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
饭可以不吃,老婆不能不娶。现在,在中国各大城市娶个老婆的价钱都不低。看到一位准新郎朋友晒出的结婚清单,娶个老婆光办婚宴的开支就要十几万元。拍婚纱照 5000元;买钻戒金银首饰2万多元;30桌的四星级酒店酒席8万多元;度蜜月1万多元;还有购置婚纱、西装等新衣服2500元,已经13万元了,这还不算租用花车、买花等各种零散费用。
美国男人娶老婆、女人嫁老公不在乎是否门当户对,而且也不会造出个金窝再结婚。很多年轻人刚结婚时也就是租个房子,随着收入的提高再一步步改善生活环境。不过美国人倒是特别重视婚礼,所以在婚礼上花费就不薄。根据美国婚礼协会的统计报告,美国人在婚礼上的平均花费为2.2万美元,每年全美国民众在婚礼上的花费是720亿美元。美国家庭的平均年收入是5万美元,婚礼花费2万美元,占收入的40%,还说得过去。即便如此,也有的美国人对婚礼花这么多钱认为不值得,一场婚礼的花费可以买一辆汽车,可以够买一幢房子的头款,干嘛不把钱花在实实在在的事上。中国一个家庭的平均年收入也就在5、6万元,如果一个婚礼就要花上十几万,那差不多是收入的一倍,这种开销不能不说比例不低
普通美国人举行婚礼的花费主要有,到教堂举行婚礼的场地费和主持人费 500美元,婚礼宴会场地租用费2500美元,100人参加婚礼的餐费4000美元,婚礼照相2000美元,请乐队花费1500美元,婚礼用鲜花750美元,婚礼蛋糕500美元,结婚戒指5000美元,结婚礼服500美元,各种酒水3500美元,合计2.75万美元。当然婚礼场面有大有小,花费可多可少。而富人的婚礼费用就不一样了,花上百万、上千万美元的都有。
具体而言,美国人结婚的花费大头在婚礼仪式场地上,约占总费用的28.3%。有一项花销占的比例也挺高,就是结婚的顾问费,约占婚礼费用的15%。结婚戒指的费用占11.5%、婚礼摄影占6.6%、新娘的婚纱礼服费用占6.1%、新郎的服装费用占0.8%、婚礼上的乐队演出费用占5.2%、婚礼用花的费用占4.6%、婚礼宴会的费用占4.2%、婚礼用车的费用占0.9%。
即使是婚礼这样的人生大事,美国人在吃上也是很简单。38%的婚礼的宴会是吃自助餐,34%的婚礼是比较正式的宴会,还有28%的婚礼只提供蛋糕、饼干和饮料。
年轻人结婚是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当然收入低要结婚也没问题,省着点吃、节约点用也能过日子。美国结婚的男女平均的年收入在6万美元,80%的新娘是有工作的。现在更多年轻人流行低消费婚礼,几百、几千美元就把婚礼办了。
婚礼文化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些不同,下面我们看一下美国婚礼文化中的一些特点。在传统婚礼仪式中,过去是新娘的父母为婚礼买单,而现在婚礼由新郎新娘自己出钱的占30%,新娘的父母为婚礼买单得占17%。
美国每年大约要举行240万个婚礼,婚礼产业每年的销售额是500亿美元。美国男性初次结婚的平均年龄是26.9岁,女性初次结婚的平均年龄是25.3岁。
美国人最喜欢在夏天结婚,35%的婚礼是在夏天举行,29%的婚礼是在春天举行,23%的婚礼是在秋天举行,13%的婚礼是在冬天举行,而在冬天举行婚礼的大多是选择在圣诞节。在一年12个月当中,美国人最喜欢在6月结婚,其次是8月、5月、7月、9月、10月和12月
“六月新娘”背后有什么巨大阴谋?
片中的这对好朋友Emma和Liv都争相成为“六月新娘”,因为在西方文化中,素来就有“六月新娘”最幸福的说法。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原来六月(June)出于朱诺神(Juno)也就是希腊神话中的宙斯的尊号,他是古罗马人的婚姻神,人们认为在六月结婚自然能够受到神祝福。而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比较残酷,在当时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六月结婚的妇女倘若顺利怀孕,到了收割季节也不会挺个太大的肚子,可以帮忙农活;而孩子生下来之后,女性则又恢复到正常体态,正好又成为下一轮的收割劳动力!
听上去是不是觉得特阴暗?当然现代女性挺着大肚子进出办公楼的也多得是,所以要在几月结婚一切随你啦!
伴娘和女傧相的差别是什么?
Emma最终成为Liv的伴娘。我们会在美国的影视剧里看到新娘背后往往不止一个伴娘或者女傧相,其中又有什么差别呢?
原来在美国一个新娘可以请几个女性成为自己的女傧相,但其中只有一个首领的才是伴娘。伴娘可以是新娘的姐妹、闺蜜,关系特别亲密的母亲,或者男方的姐妹,或者要好的表姐妹、阿姨等等。女傧相只是在婚礼上站站,而伴娘却要在婚礼的筹备举行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职责包括确定婚礼场合、婚礼菜单、帮忙写并投递请柬、新娘服饰的挑选、婚礼现场的布置、单身派对的安排等等„„
感觉伴娘比新娘更辛苦呢!所以一定要选一个特别亲的女性朋友哦!
“新娘单身派对”是怎么回事儿?
Emma搅浑了Liv的单身派对,跑到舞台上大跳热舞,让本来应该是派队主角的Liv颜面尽失。这一段大家都看得大跌眼镜,怎么美国人的新娘婚前派对这么疯狂?
其实新娘单身派对是从新郎的单身汉派对演变而来,后者是为新郎举办,请来的朋友都是男士,娱乐项目包括喝酒啦请脱衣舞女郎前来表演之类,因为是步入婚姻坟墓之前最后的狂欢,所以自然会玩得很放肆。新娘单身派对也不例外,只是往往基于一顿晚餐的基础之上,但越来越独立自主强调男女平等的现代女性也想要享受和男士一样的待遇,因而我们也会在《老友记》里头看到莫妮卡的单身派对上请来了脱衣舞男这样的情节了~~
其实婚前与同性好友的小聚真的是比较温馨,不过人家的模式咱不用完全照搬哈。
什么是“蓝色的东西,借来的东西”?
片中一支蓝色的发夹穿插首尾,我们也听到他们说道婚礼上需要“something old, something blue, something borrowed”,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完整的说法是“旧东西,新东西,借来的东西,蓝色的东西,鞋里还要放个银币”,这是西方传统婚礼的习俗,认为新娘在婚礼中身上带着这些东西就会拥有好运,“旧东西”象征在娘家的过去,“新东西”则是婚后的新生活,“借来的东西”最好要从婚姻幸福的亲朋好友那里援助,传代一些好运给新嫁娘。而蓝色自古都是纯洁真挚爱情的象征,19世纪之前新娘的婚纱都是蓝色的,因为“穿蓝色结婚,爱人纯又真”。最后在新娘鞋里的银制六便士则代表着附有和经济的保障。
非常美好的愿望和祈福,尤其是最后那个六便士在当今的经济大环境下更加有必要哦~~
为什么婚礼上要撒大米?
还是孩提时代的两位女主角常过家家玩婚礼游戏,其中就有一个撒米粒的小桥段。可能大家也会注意到婚礼之后宾客会向新人撒米粒,这是为什么?
这一习俗同样是从罗马时代沿袭至今,人们会在婚礼上撒谷物,多数情况下会撒麦子。一种比较大众的观点认为谷物是富饶丰收的象征,表达了宾客对于新人婚后生活的祝福。此外,也有认为谷物是夫妻结婚后共进的食物,有祝其成为糟糠夫妻、白头偕老之意。也有的认为撒谷物是为了辟邪,喂饱那些在婚礼上游荡的恶灵,让它们抢食谷物,从而避免新人受到伤害。
总之都是对新人很好的祝福,而且世界日渐全球化之后,麦子也逐渐被大米替代了哦
抛掷新娘捧花的习俗从何而来?
瞧这俩女生抢捧花的表情!这个情节我们都很熟悉,现在也渐渐在我们这里流行起来了,据说抢到捧花的单生女子下一个就轮到她结婚。但这个习俗的来历是什么?
在中世纪的欧洲,新娘的婚纱当然是不指望再穿第二次的,但它对于别的女子来说,又是好运的象征。因而在婚礼之后,单身女子们就会满世界追着新娘跑,扯她身上的婚纱下来。渐渐地婚纱越来越昂贵,保存自己的婚纱成为新的传统,更有母亲将自己的婚纱传给女儿。为了不让争抢婚纱的尴尬场面出现呢,新娘只好主动扔些身上别的东西出去,最经典的就是吊袜带了。再后来新娘捧花就成为了最为常用的抛掷物,反正花么,怎么着过两天也都谢了,想要就拿去呗。
原来最初的婚礼习俗这么俗的„„很难想像新娘后面一群结婚狂的猛追啊~~
结婚是一辈子的大事儿,婚礼自然得选在吉辰,美国婚礼也是一样。美国婚礼有没有什么讲究呢?很多美国人似乎将婚礼选择在刚刚过去的六月份里举办。说起来这跟罗马神话还有关系。6月英文里是JUNE,这源自罗马神话中主管爱情和婚姻的女神朱诺(JUNO)的名字。另一方面,美国人不但从久远的过去和其他文化中借鉴了很多婚礼仪式,同时也创造了独特的美国婚礼习俗。
1、“我愿意。”这句话对美国人来说包含深远的意义。它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特别是如果你在自己的婚礼上说出这句话。发出结婚誓言就如同签订契约一般。虽然今天美国人并不真正认为婚姻是一宗商业交易,但婚姻确实是件严肃的事。
2、一切从订婚开始。在传统上,年轻男子先要请求女朋友的父亲允许自己娶她。如果女方的父亲答应,然后男方才能向女方求婚。男方时常尝试以罗曼蒂克的方式“蹦出这个问题”,想给女方一个惊喜。有时双方只是一起决定,该是结婚的时候了。男方通常会送给未婚妻一只钻石戒指作为订婚的象征。订婚期可以持续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当大喜的日子临近时,双方各自的好友在婚前派对上会赠送许多实用的礼物。今天,许多未婚夫妻在订婚期间还听取咨询意见,以此为应付婚姻生活的挑战作好准备。
3、最后就该举行婚礼了。虽然大多数的婚礼沿袭长期以来的传统,但是仍有发挥美国人的个性主义的余地。例如,通常举行婚礼的地点是在教堂,但是有些人却在户外的风景点举行婚礼,少数人甚至在跳伞或骑马时举办仪式!新人可以邀请几百个客人,也可以只邀请几个最要好的朋友。婚礼的色调风格、布置和音乐都由他们自己决定。但有些事情很少会变化。新娘通常都穿一件漂亮的长长的白色结婚礼服。按传统习惯,新娘的穿着要包括“一点旧的,一点新的,一点借来的和一点蓝色的东西”。新郎则穿着一套正式的西装或无尾晚礼服。几位亲密的朋友参与婚礼作为陪伴,包括伴郎和伴娘。
4、婚礼开始时,新郎和他的陪伴同牧师站在一起,面对着来宾。当音乐响起时,新娘的陪伴入场,后面就跟着美丽的新娘。一对新人紧张地跟着说出他们的誓言。按传统习惯,双方许诺要彼此相爱,“不论情况较好较坏,不论家境是富是穷,不论生病还是健康。”但有时两人也可以编一套自己的誓言。他们互赠金戒指象征婚姻的承诺。最后,牧师宣布重大时刻的到来:“我现在宣布你们成为夫妻。你可以亲吻你的新娘!”
5、在结婚喜宴上,新娘和新郎向宾客表示欢迎。然后他们切开结婚蛋糕并互喂对方一口。来宾们一边享受蛋糕、混合饮料和其他食物,一边相互交谈。之后,新娘将她的花束投向一群单身女孩。相传抓到花束的女孩会成为下一个结婚的人。喜宴期间,爱闹的朋友用薄纸、锡罐和写着“新婚”的标牌来“装饰”新人的小汽车。宴会结束后,新婚的小俩口就跑向他们“被装饰好的”小汽车,迅速地驶走。许多新人会去度蜜月,即一两个星期的度假旅行,以庆祝他们的新婚。
6、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仪式来标志一个人生活的变化。婚姻对于各种文化的人而言都是最基本的生活变化之一。因此发现关于结婚有许多传统习俗,就不足为奇了„„在美国也不例外。然而每对新人都会以自己独持的方式来继承传统。
第五篇:美国电影文化
摘要:
美国电影文化
关键词:眼泪,阳光,香味,英雄
悲伤,说到悲伤的情绪,电影《超脱》带给我的感触很大。这部电影是由艾德里安•布洛迪主演,影片主要讲述的是亨利•巴赫特来到社区学校担任代课老师。学校因学生反叛、经营不善而濒临绝境,多丽丝为首的一批教师备受煎熬。亨利的第一堂课就遭遇了顽劣学生的挑衅,但是被他巧妙地化解。他赢得了女教师萨沙的好感。同时,他的教学方式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其中就包括因肥胖而苦闷的梅丽迪斯。她一直默默地承受着因体重带来的各种责骂与嘲笑。但是因为老师,她似乎又找到了一切的理由但是,亨利其实内心也有很大的压力,他的爷爷处于弥留之际,他的母亲自杀阴影始终在脑海中萦绕。某天夜里,他在公车上黯然神伤,独自流泪。这情形被一个刚受到嫖客凌辱的雏妓艾瑞卡看到了。她尾随他,希望获得他的帮助。他起初拒绝了她的要求,后来他还是把她带回了单身公寓。这部电影和以往美国电影带给我的感觉不同,没有华丽丽的场面,没有超凡入圣的特效,有的只是低调又豪华的演员阵容,还有这部电影弥漫出的悲伤。童年遭受不幸的代课老师,叛逆的学生,得不到尊严的老师们,失足少女·······那么多消极的符号贯穿了整部的电影,特别是艾德里安•布洛迪那即使是笑起来也带着深深的几道抬头纹的额头,配合着他上翘的眉毛,深邃的眼神,都流露出了一股忧郁,也很好的呼应了整部电影的氛围。
看的时候在想,这部电影应该是在抨击美国的教育制度,想起自己在高考期间听到最多的是美国及欧洲的教育制度有多么多么的优秀,可以培养同学的兴趣,发挥他们的特长,不会像我们国家的应试教育模式,培养出那么多没有理想的大学生。可是也正是他们这样没有升学的压力,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美国,他们面对的也是更多的诱惑,毒品,酗酒,性······在影片中不断快速插入不同底片颜色回忆着男主角的童年,死亡,药品,母亲,裸体,那一幕幕过往不断在男主角心中轮回,也不断在我的心中引起冲击。
电影中人物之间的关系都是局促的,紧张的,相互压抑却又透着一股股不羁,影片中不断用黑板画的新式插入着学校老师不堪教学的压力,对着镜头发出发自长期压抑在内心的不满,和学生对老师的辱骂,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挑衅。也许在他们心中最渴望的还是一份尊重,比如一份自己工作得到成果,一次对自己理想的理解,一个可以倾诉的人,或者是回家以后妻子和儿子扫过自己的一个眼神。
也许我们的一辈子都在寻找那个可以给予我们拥抱的人,在童年时期,有我们的父母,长大以后有我们的丈夫妻子,老了以后还有自己的子女。每个人都不可每时每刻都保持一颗乐观的心,想太阳一样随时对身边周围的人放出光和热,即使是太阳也有被月亮遮住光芒的时候。当男主角看到自己的爷爷在养老院里没有接受到好的教育的时候,一相文质彬彬的他对着护士也发出了最恶毒的威胁,也许也是他长期积累的不来那个情绪的一个发泄。当最后男主角在夕阳的余晖中去少年学校找艾瑞卡时,我们才知道,穷尽一生,我们要学会的,也不过是紧紧拥抱。
自由,是人类内心最深层的渴望,可是,我们在漫漫的人生路上渐渐逝去了对自由最本质的向往,只有当有一天,他真正离开你时,你才会真正去在意他。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亦是如此。有着一份不错的工作,看似幸福的家庭的安迪,直到那一天,被他人陷害锒铛入狱,从此在肖申克监狱开始了一段不平凡的生活。在监狱里有凶残的犯人,贪婪的监狱长,艰苦的生活条件,最重要的是失去了自由,甚至连面对生活的勇气。电影中的一个细节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一个被关了几十年的老人出狱了,面对外面自由的世界,一切在他看来都是那样陌生,陌生到不知所措,陌生到惶恐。最后在他无法适应监狱外的生活,选择了上吊来结束自己的一生。在我看来,他的确是出狱了,可只是他的肉体离开了监狱,他的心灵早已在肖申克里慢慢被腐朽。在漫长的监狱生涯里,他已经习惯了在他看来安逸的生活,也失去了对自由的认识。当有一天,他真正离开这所他早已习惯的监狱时,他反而得不到内心的平静。纵观我们,又有多少人生活在这样一座座监狱当中呢,权力,金钱,爱情这些我们施加给自己的枷锁又无形中束缚了我们多少的发展,在这样的一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又有多久没有为一朵花儿而停留,为了一米阳光而感动,为了此时此刻我们能站在这能够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而感悟呢„„
回到电影,电影中反复出现了阳光的这个符号。第一次是在安迪和他的伙伴一起在参与户外公差,在此期间,安迪运用了自己的知识帮助长官逃脱了一笔不少的税收后,他要求的奖励是给他和他的同事一起喝三瓶啤酒。所以在早上十点,一堆肖申克的犯人坐在天台上,沐浴着阳光,喝着冰啤酒,仿佛一个个在自己家中修天台的自由人,用他们的话来说,仿佛一切的造物主一般(电影台词注视)。即使只有喝一瓶啤酒的时间,安迪也想回味下作为一名自由人的感觉。同样,在影片中,安迪也冒着被关禁闭的风险,在监狱的广播室放起了《费加罗的婚礼》,面对门外不断敲门的狱警,安迪更愿意静静地欣赏这部歌曲,虽然监狱里可能有很多人听不懂歌曲的内容,可是在这首歌的时间里,他们都愿意安静地去欣赏他,此刻他们也感觉到自己不再是那个被关在监狱里的罪犯,而是像一个普通的人一样,影片的高潮应该是安迪越狱,在暴风雨中爬过长达半英里的水管,最终在泥地里离开监狱时,安迪把身上的衣服一件一件全脱了,像一个初生的婴儿那样新生,在暴风雨中振臂高呼此时,也是的安迪终于完成了自我的救赎。在沙滩上,安迪终于完成了诺言和黑人老头相视而笑,此时对于他们而言,肖申克所发生的一切不再是折磨,而是一份人生中最宝贵的经验了。
美国一直是一个讲人权的国家,在他们的逻辑里崇尚的是个性的释放和对自由的追求,自由更是美国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安迪的追求也是这样,作为一个被冤枉入狱的人,他不希望就这样在监狱里不明不白的度过剩下的日子,所以他要越狱,离开这个束缚他,囚禁他的牢笼。在影片中他面对这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他忍耐过,哭泣过,崩溃过,但一直没变的是他那颗永远追逐自由的心,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电影会在美国人心中引起共鸣的一个重要原因。可是就是这样一部成功的电影却没有得到当时的奥斯卡奖,因为另外一部同样是经典的电影《阿甘正传》,这不得不说是有戏剧性的一幕了。可是,这部电影的成功是无法被抹杀的。记得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18岁,即将面对高考,面对自己的未来,我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可是当我看到安迪爬出监狱的时候,我哭了,的确,面对未来,没有谁能有确定的把握,就像安迪一步步在那黑暗中的下水道中匍匐一样,可是在他心里一直都坚信着对目标的信念。如果停滞不前,也许就只能永远呆在黑暗之中,与其如此不如勇敢的往前走,只要心中有一个目标,路就在脚下。
在人的潜意识当中,香味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往往更深刻,在未来的某个地方,闻到同样香味,这样给人们带来的回忆往往更加立体和全面。《闻香识女人》这部电影第一次听说还是因为那首探戈曲Por Una Cabeza,曲风开始慵懒幽默,之后到高潮之后激烈婉转,最后又逐渐平静,配合这阿尔帕西诺的表演,恰恰是影片中史法兰长官一生的写照。他的人生本该是辉煌的,在军队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可是由于一次的事故,他的眼睛失明了,他的人生也逐渐暗淡下去了,虽然他失明了,可丰富的人生阅历让他往往比其他人看事情看人看的更加透彻,在年轻中学生查理身上他看到了一些好的地方,于是他决定和查理做伴,用自己的方式结束自己已经灰暗不堪的人生,可是最后他们两人相互扶持相互帮助,一起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人生。
我感觉这部电影拍出了香味,正如电影的片名一样,只不过不同的是,这里的香味不是女人香,而是一股人性的香味。电影敏感的涉及到了美国退伍军人这一话题,美国在进五十年来发动了大量的战争,而退伍军人也一度成为美国的社会问题,退伍军人在战争中遭受的身体上的伤害和心理的伤害,往往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在生活中平复下来,而更多的退伍军人选择了醺酒,暴力等来发泄内心的伤痕,这也对退伍军人的家人和朋友造成了很多问题。电影的主人公史法兰上尉就是一个代表,双目失明的他选择了用冷漠对待身边的人,拒绝他们的好意,因为他是个自尊心强的人,他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施舍与怜惜,就算是残疾了,他也希望靠自己的力量去生存下去。
伴随这只差一步的探戈曲,史法兰上尉带着惆怅的陌生女子在舞池翩翩起舞,没有了视觉,但是那也仅仅是没有了视觉,他还能凭借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带着这个不太会跳舞的女孩在舞池起舞,在他身边,女孩不再怯懦,她已经是舞池里的女王了。这首探戈也许也是史法兰上尉的生命之舞,在他的生命中,他已经不再有什么遗憾了,他成为了那个他想成为的人了,即使有很多的人讨厌他,可是没关系,只要在他能够做好自己就好了。现在他只想选择一个华丽的方式来结束生命,其实因为他自尊,所以他又是自负的,在他心里双目失明恰恰是他心中永远的痛了。当把查理支走,拿起枪的一刻,他又是脆弱的,也许从未有一瞬他发现自己是这样贪恋着这个世界,喜欢开着跑车在空无一人的街道奔驰,喜欢享受各种各样的美食,喜欢美丽的女孩·········最后在查理的帮助下,史法兰上尉也终于肯面对真实的自己,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试着去接触外界的世界。
最后在学校的礼堂,史法兰上尉为查理辩护时,他的演讲铿锵有力,“我正处在我人生的十字路口,我总是知道哪条路是正确的,除了些例外,我总是知道。但我从来没去做,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那实在是太难走了!而现在的查理也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选择了正确的路,一条通往正确人生价值的道路。让他继续走完这旅程,委员们,你们正掌握着他的未来。一个宝贵的未来,相信我,别将它毁了,保护它,拥抱它。有一天你们会为此感到骄傲。我保证。”(摘自电影片段)加上阿尔帕西诺现象级的表演,他的演讲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当他演讲结束后,礼堂里的掌声久久不能平息。这段演讲我看了好几遍,每次听都振奋人心,在我们生活当中诱惑太多了,用中国的思维来说,要保持一颗本心太难了。当我们在自我和他我矛盾选择当中,我们也许真的很需要身边能有这样一个充满人生阅历的老人,给与我们正面的力量,去勇敢做出对的选择。
美国是个新生的国家,因为缺少信仰,所以他们就不断融合新的信仰然后创造出属于他们的信仰,在我看来,美国的漫画英雄就是美国人自己创造的信仰。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那么多各年龄层次漫画迷,加上好莱坞级别的特效使得美国漫画电影每一部都能够得到不错的票房。从《蜘蛛侠》到《蝙蝠侠》,《雷神》到《钢铁侠》······每一个漫画迷都能在大屏幕上看到那个属于自己的英雄,也许单单从剧情来说,他们都是轻车熟路,同样的路线。平凡一无是处的男主角(除了超人,钢铁侠,蜘蛛侠)由于某些机缘巧合(被蜘蛛咬了,被射线或者宇宙光线射了,得到了神秘道具)成为大英雄,克服种种困难,最后战胜大反派的过程。可是不同的是,每个英雄人物都有自己身上不同之处,而且在最难战胜的是自己人性上的弱点。与中国人定义“一个好汉三个帮”不同,美国的英雄强调的更多的是强烈个人的英雄主义,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是,都是独自去面对去挑战,他人的帮助常常只是去解开内心的疑惑或者是爱情的力量。或许这也可以从中西方的地域差异有关,中国人口众多,人均占地少,而美国地方大人口也不是很多,所以在美国的思维里,更多的考虑的是个人,从自身的角度去这个世界,中国人的思维则是关注“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我看来这些英雄电影更想是一个个美丽的成人童话,当我们不断长大,接触到了社会上更多的人,更多的事,也需要面对更多的压力,而这些电影可以给你带来两个小时左右的放松,让你放下这些压力,去感受作者的想象力,然后在自己的世界里做自己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