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收藏)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收藏)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收藏)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基础,掌握和熟练使用信息技术将成为劳动者素质的一项基本要求,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当务之急是全面深入地开展对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而对于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应该如何教?学生应该学什么?目的如何?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这些以前考虑的很少,分析的也很少。通过这个学期的教学发现了了一些问题,考虑了很多,现总结如下: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是由信息技术学科的性质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共同决定的。它既不同于以往的小学计算机课,又不同于小学语文、数学等传统课程。它重在对小学生进行初步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的培养,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体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一)基础性
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主要是着眼于基础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和读、写、算等基本能力一样,成为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
现实表明,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当今任何其他一门学科都未曾有过的,计算机硬件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这样,信息技术学科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高速度与高淘汰并存的发展状态。那么,如何在小学阶段为学生打好基础,使小学生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期间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尽可能地对其长远发展起作用,而不至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很快过时,是小学信息技术课面临的突出问题。
认知心理学认为,越是基础的东西越具有普遍性和可迁移性。因此,我们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角度出发.选取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
(二)应用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课程,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课程的核心目标。在过去的计算机教育中,曾一度把计算机本身作为学习对象,使学生为学计算机而学计算机。联合国开发署首席技术顾问Allen博士曾经在调查了我国计算机教育现状后说,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构造和程序设计语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去应用它。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要特别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应用信息技术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学生不需要死记硬背一些信息技术方面的术语和概念,不需要面对一张张枯燥的试卷,他们要接受的是真正的生活对他们的考试,是身处信息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挑战,他们需要学的是如何对大干世界中浩如烟海的信息进行检索、筛选、鉴别、使用、表达和创新以及如何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应用性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显著特征。
(三)整合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小学其他学科课程相比较,具有较强的整合性。整合性的根本在于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知识联系的整体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比如信息论、控制论、美学、文学、外语、数学、物理、电子学等等。但有些地方的“信息技术课”只注重讲信息技术“学科”的内容,忽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意渗透和融合其他学科的内容以及在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同时,培养其他学科素养。这种认识严重束缚了众多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的思路。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出路之一是“淡化”学科界线,开设整合性课程。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本质使它的教学内容不能脱离其他学科内容而独立存在,只有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学习其他学科内容的过程中才能学会使用信息技术。
(四)趣味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这一特点是与小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小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动机来源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高,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也越好。而且,在小学阶段是否能培养起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对其一生关于信息技术的态度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要突出趣味性,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应该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重视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让“趣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二、教学建议
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四个方面的学科特点,对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一)针对基础性的教学建议
首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突出“基础性”原则。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使学生终身受益,无论学生今后从事何种工作,他们在小学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都应该是有用的。所以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立足现在,展望未来,知道时代对公民的信息技术要求是什么?如今普及的信息技术是什么?最有前途的信息技术是什么?所选学习内容应该是信息技术学科领域中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将来能够利用的,或能迁移到其他领域中去的知识或技能。例如,什么是信息、信息的重要作用、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各个组成部分的有关概念及知识、大致工作流程、数据处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的概念等都是信息技术课程中相对稳定的基础知识。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基础性的应用教育,培养意识、培养基本技能比培养本学科专才重要。所以应十分重视信息技术、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习,没有对这些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就不可能实现对信息处理结果和信息的活用实现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评价,进而完善活用的过程。比如,计算机软件知识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占很大比重。但是在讲软件知识时,切不可盯住一个具体软件的功能过于详细地讲.而应针对一类软件的共性,注重对其核心内容和基本操作技能的筛选。例如,在安排“文字处理”这部分知识点时,如选择写字板软件作为教学内容,则对于文字处理软件所共有的汉字输入、文字的编辑、美化以及图片的插入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作为重点内容。小学生在掌握这些知识点后,同样可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记事本、Word等其他字处理软件,更高层次地理解计算机处理文字信息的特点。(二)针对应用性的教学建议
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用性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从生活中选取实例,再回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必须引导学生主动操作和尝试,使他们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术。
在实际教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重点突出那些与日常学习和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学习之后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它们的用武之地,通过使用,充分体会到信息技术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便捷和快乐。在教学方法上,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任务驱动”为主,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可以从完成某一“任务”着手,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总结归纳----完善创新”等过程来完成“任务”。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提高,在具体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进行实践和锻炼,增强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任务驱动”中,任务的提出非常重要。任务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大任务,即课本上的“综合实践活动”和“课后练习”,这种任务如制作一张贺卡、设计并制作一份板报、上网查询资料并整理、收发电子邮件、制作网页等等。这种任务往往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可以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在应用中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另一种任务是小任务,即“动动手”。如“删除‘画图练习’文件夹中的‘XR.BMP’文件”“圆角矩形的画法和矩形的画法完全一样,请你使用圆角矩形工具画一个举重杠铃”这种任务一般是结合信息技术学习内容而设置的一些探索性的问题和尝试性的任务,让学生在探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某些知识点和操作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在课外,应鼓励学生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元旦时,有的同学主动应用计算机制作了新年贺卡送给老师和学生,这时,信息技术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以强化小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三)针对整合性的教学建议
鉴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整合性特点,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教师的“教”中,要注意把其他学科的内容尽可能地融进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使小学生在学习其他知识的同时,理解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作用。这是目前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对象的阶段可以采用的一种整合模式,即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渗透和融合其他学科。
其次,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占很大比重。教师在给学生布置自主学习的任务时,要有意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布置“画图”的任务时,要结合美术;文字处理任务可以与写作文、写日记结合起来;网络学习任务可以与查找自然学科资料和写信结合起来;动画制作可与数学结合起来等等。
(四)针对趣味性的教学建议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个人的兴趣往往与肯定的情绪体验相联系。而小学生又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好动、好问、好奇,习惯于游戏,喜欢各种生动有趣的形象.爱听动人的故事,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东西所吸引。如果孩子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参与意识,这就成为孩子们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动力。能否开发出这种动力,是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的任务。
在实践中,应注意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让“趣味”作为领路人。下面提供了几种趣味教学的方法,作为参考。
l.演示教学法。
依据儿童的好奇特点,在展示学生所不知道的新奇事物时,采用演示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计算机的功能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通过演示,把计算机的优越功能介绍给同学们:举例说明计算机的科学计算、科学管理、自动控制、辅助教学等.还让计算机演奏音乐,绘制美丽的图案,猜谜语等.这样逐渐打破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使学生好奇的心理转化为跃跃欲试、自愿学习的动力。
2.游戏教学法。
依据儿童好玩的特点,指导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扩展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影响学生兴趣,把要学的知识设计成游戏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如教画图软件时,先绘了一些基本图形.然后让学生与计算机一起搭积木,用这些基本图形组成一些美丽的图案,让学生在玩中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成就感和审美能力。
3.竞赛教学法。
依据学生好胜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小组竞赛活动,巩固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如绘图比赛,计算比赛,制作网页比赛,网络知识大赛等,给学生讲当今世界软件奇才、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的“我要赢”的传奇故事来激励学生,使学生随着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始终保持高度兴趣。
4.逆向教学法。
事先展示教学的结果,也就是先让学生知其然,再向学生解释过程,知其所以然。如在教学网页制作时,可以首先给学生展示一些自己制作的贺卡、网页、多媒体课件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这时,再教给学生这些知识。
5.成立兴趣小组。
通过成立兴趣小组的形式,可以把对计算机有共同兴趣的同学集中在一起,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共同学习,相互促进。比如,教师节前夕,计算机兴趣小组的学生用电脑绘制精美的贺卡赠给老师们。元旦来临之前,可以挑选出自己最满意的照片,用扫描仪制成“千禧纪念卡片”。计算机把孩子们带人了一种神秘的世界,进入知识的殿堂,使他们的思维插上想像的翅膀,焕发出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总之,教师要把自己摆在教学设计者的位置上,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充分贯彻“趣味引路”的思想,创造性地设计趣味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小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性、创造性、灵活性,使学习变成一种新景象:不再是“苦读圣贤书”,而是“学无止境,其乐无穷”。
第二篇:不等式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推荐)
“不等式”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相等”与“不等”是现实世界数量之间的两种基本关系,就像等式表达的是相等关系一样,不等式是表达不等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形式。不等式作为本章的第一单元,是在学习了等式性质、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之后,学生已初步建立用等式和方程刻画相等关系的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展开对不等式的学习。体会不等式是研究不等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可以更好地认识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在研究不等问题的过程中绕不开与相等关系的类比,类比既是一种数学思想,用它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也是数学学习中一种常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本章第一单元“不等式”,从知识的角度看,是后两节“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的基础,从方法的角度说,这种类比研究问题的方法,对以后的研究学习也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2.内容安排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 不等式及其解集的相关概念,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共2节。全单元将实际问题贯穿始终,对不等式概念引入,及其解法的讨论都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行,在体现不等式中蕴涵的数学建模思想和解不等式中蕴涵的化归思想的同时,也使该单元的难度有所增加,对此应多加注意。
章前图是与第9.2节的选择购物商店问题情景相对应,与本单元关系不大。但利用好章前图下方的文字,则会使问题的引入自然、轻松。首先,从第一段“比较班上同学身高、体重、臂力”的文字中,学生会发现在学习本章之前,关于不等关系其实在生活中早已不自觉地应用过了; 而第二段则将有理数大小的比较,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些已学过的七年级数学的经典内容拿出来,除了让学生感受不等式在数学中的应用外,还为研究不等式的性质埋好了伏笔; 第三段则对本章内容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简述;第四段则把本章要研究的问题说了个明白。理解好这些,对于如何引出本单元内容,会有帮助。
第9.1.1节中,首先从一个具体行程问题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如何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不等关系,在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符号表达能力,自然地引出了不等式的概念,以及几种常见的不等式。在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中,由未知数的取值,进一步引出了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整个过程的设计自然流畅,与方程的类比贯穿始终,既提高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转化问题的能力,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和等式的有关知识、方程解的定义相呼应。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选择合适的时机,引导学生将等式与不等式的相关概念进行对比,以便更深刻地理解概念的内涵。教材“思考” 栏目的设置,让学生更清楚地体会出不等式的解与方程的解的不同之处,为接下来解集概念的得出做好了准备。对于解集的表示,教材从“ 数” 和“ 形” 两方面入手:一种是用式子形式(即用最简形式的不等式x>a 或x<a);另一种是用数轴,标出数轴上的某一区间,其中点对应的数值都是不等式的解。注意,教材中对于用数轴表示解 集的表述可以再清晰一点,比如:“不等式x>75的解集可以用数轴上表示75的点的右边部分来表示”。数轴表示解集,进一步加深了对不等式解集的理解,使学生体会到解集的连续性,也为学习不等式组的解集做好了铺垫。数轴表示解集的另一个作用是告诉人们: 如此可以避免用式子形式表示不等式组的解集时还要去死记硬背口诀之类的做法(这是后话)。接下来继续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给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第9.1.2 节从解不等式的需要出发,讨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它们是解不等式的依据。教材先通过数字运算的大小比较,类比等式的性质,归纳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用符号语言 表示不等式的性质,使书写更加简明。接着教材安排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的例题1。通过例1加深了不等式性质的理解,了解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目标(使不等式逐步转化为x>a或x<a的形式),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体现数形结合思想。例2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带“≤” 关系的例子,让学生弄清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注意问题的实际意义。通过例3,应用不等式的变形,得出“三角形中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结论。教材在本单元结束后还安排阅读与思考“用求差法比较大小”。从多方面体现不等式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3.学习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1)认识不等式解的概念和不等式解集的概念的联系与区别。(2)理解不等式的性质,会利用不等式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不等式的解 集。本单元的难点:(1)不等式的性质3的认识和应用;(2)列不等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突破难点的关键:(1)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类比和归纳不等式的性质的探索过程,加深对不等式的性质3的理解;让学生比较不等式的性质2和3的区别,以及等式的性质和不等式的性质的异同,加深对不等式的性质3的认识;适当加强练习,及时纠正易错点,强化不等式的性质3的应用。(2)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情境,弄清其中的不等关系,启 发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依据不等关系列出含未知数的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4.课时安排略
二、教学建议
1.承上启下温故知新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等式性质、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之后,展开不等式学习的。方程与不等式都是“ 数与代数” 部分的内容,都是刻画现实问题的模型,一个刻画的是现实世界中的相等关系,一个刻画的是现实世界中的不相等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相同之处找到研究问题的方法,从不同之处探求新知所在。
教材在给出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相关概念时,注意与方程有关知识进行类比; 类比等式的性质学习不等式的性质; 解不等式的过程与解方程的过程进行比较,都运用化归思想,变形为最简形式(不等式化为x>a或x<a的形式,方程化为x=a的形式)。教材中注意了新旧知识联系,同时又强调它们的区别。如解不等式与解方程的不同之处,解不等式要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时,根据未知数系数的正负,决定不等号的方向。新旧知识的对照,加强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突出新知识的特点,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2.重在引导发展能力
本单元教材在引出和归纳知识点时,会设置“ 思考” 栏目,以问题、填空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进行思考,促进合作交流。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数学活动中去。案例1 不等式性质的探索过程
思考:用“>”或“<”填空,并总结其中的规律:(1)5>3,5+2____3+2,5-2____3-2;
(2)-1 < 3,3 ____3-3;
(3)6 > 2,6 × 5____2 × 5,6 ×(-5)____2×(-5);(4)-2<3,(-2)×6____3×6,(-2)×(-6)____3×(-6)。根据发现的规律填空: 当不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正数或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_____。当不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正数时,不等号的方向_____; 而乘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_____。
通过“ 思考” 栏目,让学生观察具体数字运算的大小比较,总结其中的规律。接着对比等式的性质填空,从而归纳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让学生经历观察、对比和归纳,探索不等式性质的过程。教材设置的“思考”栏目和填空,给学生起到一个引导和归纳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归纳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会用多种策略分析解决问题,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3.互为依存偏重方法 教学的过程,是知识产生的过程,也是思想方法渗透的过程。知识的落实是课堂的明线,思想方法的指引是数学课堂的灵魂。不等式的概念产生的过程,既是基本知识落实的过程,也是数学建模思想渗透的过程。解不等式的过程,也是化归思想渗透的过程。案例2 不等式概念的建立 通过一个具体的行程问题,“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20距离A地50千米,要在12∶00之前驶过A地,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 ”
对于不等关系还认识较浅的学生而言,这是一个比较开放、有一定难度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问题抛给学生,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多种方法解决。从学情分析来看,学生解答此类问题不外乎从列等式和不等式两个角度入手,再就是考虑路程会有怎样的关系式? 考虑速度或时间又会怎样? 如果学生列出的是等式,无非下面三种情况: 23x=50,50x= 23,x=50÷ 23,此时教师应该首先肯定学生的做法有 一定道理,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语,体现的是一种相等关系还是不等关系,比如“之前”“驶过”,从如何体现这些关键词语入手,将方程过渡到不等式,这个学习过程,表面看耗时费力,实质上却更好地体现了等式和不等式都是刻画现实问题的有效模型,对比出了等式和不等式的异同,更好地体现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并且为接下来的等式和不等式的进一步类比做好铺垫,这个引例的选取可谓独具匠心,执教者需反复揣摩,才能领会其中的深意,在这个问题的教学中舍得花费点时间是值得的。4.双基落实重在及时
一元一次不等式是最基本的代数不等式,对它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后续学习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但由于本单元是以实际问题为线索展开的,教材并没有安排一节内容来专门介绍解 一元一次不等式,而是把不等式的解法(含有括号和分母的不等式)放在了9.2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把利用移项解不等式这一知识点通过9.1.2中的例3,马马虎虎地过去了,把例3前需要用到不等式组才能解决的例2 按了进来,这需要老师们对教材进行适当整合。利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本来就是一个难点,如这时缺乏对不等式解法的分析归纳,忽视它们,不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教学中要及时对解不等式进行归纳整理,安排必要的、适量的练习,为后面学习打好基础。案例3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下列不等式:(1)x-7>26;(2)3x<2x+1;(3)23x>50;(4)-4x>3。
这是第9.1.2中的例1。建议在例1前增加一个正向应用不等式性质的问题,例如习题9.1中的第5题可以改造为设m>n,用“<”或“>”填空并说明理由:(1)m-5____n-5;(2)m+4____n+4;(3)6m____6n;(4)-13m____-13n。增加这一类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用不等式的性质说理的同时,为不等式三条性质的灵活应用夯实基础,并使学困生也能循序渐进地掌握不等式三条性质,并能够灵活应用。通过解例1的4个不等式,了解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目标(使不等式逐步转化为x>a或x<a的形式),从中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第三篇: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
扬州市小学语文名师工作二室 陈香
一、教材的框架体例
二年级(下册)的编写体例与一(下)、二(上)相一致,仍然由习惯篇、识字、课文和单元练习四个板块组成,单元练习中的“口语交际”部分出现了三个前几册所没有的新面孔——“说说写写”。(练习4、6、8,“说说写写”代替了“口语交际”。)
教材作如此微调,用意有二:一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一学段提出了写话的要求,教材在本册作了落实;二是为了更好的向习作过渡。之所以把说说写写安排在二年级下学期,是考虑到写话的时机,安排过早,学生识字数量少、生活积累少,容易让学生对动笔产生畏难情绪,而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汉字的积累,有了三个学期口语交际经验的积累,有了一些生活积累之后,经过半个学期的写话练习,完全可以水到渠成地完成向习作的过渡。
二、关于“习惯篇”的教学
本册“习惯篇”安排的是:勤查字典,主动识字。安排这两项跟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紧密相连。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阅读愿望,但他们的识字量不多,阅读中常常会遇到困难。因此,选定“勤查字典”作为本学期“习惯篇”的重点内容,旨在使其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技能和习惯。为了突出这一重点,教材在六个练习中的“学用字词句”板块里安排了有关部首查字法的知识和训练,并在多篇课文的课后练习中安排了有关查字典的作业,以与“习惯篇”呼应,巩固强化。“主动识字”这一习惯的培养,更是渗透于教材的各个板块。这样,通过全册教材的通盘考虑,给学生习惯的培养搭建一个很好的平台,使学生形成独立识字的能力与主动识字的习惯,为其今后的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
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将习惯的培养贯穿于每一次语文学习和实践之中。“习惯篇”的教学,要让学生明白养成“勤查字典”和“主动识字”习惯的重要性,并认识到这是一个长期积累、培养的过程。单元练习中的“学用字词句”的教学,要充分发挥教材所长,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查字典”的方法。“识字课文”的教学,要努力让学生体会到汉字造字的一些规律,并指导学生运用规律进行识字。进行生字词的教学,要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来识字、记字,运用查字典来认字、解词,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想出记字的窍门,培养其识字兴趣和主动性。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有心人,通过报纸、图书、广告、路牌、电视等各种途径来识字,以养成主动识字的好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单靠几课时的“习惯篇”教学进行培养,而应该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始终,在各板块的教学中都应得到重视,这样,养成习惯的目标才能到位。
三、关于识字的教学
本册教科书仍用“识写分流,多识少写”的方法安排生字。共安排了390个生字(其中只认不写的105个,要求能识会写的285个)。
本册识字分两部分安排:一是随课文识字,二是专门的识字课文。其中,识字课文采用了三种形式:词串识字、形近偏旁比较识字和认识特殊偏旁识字。编排这些不同形式的识字课文,与培养学生“主动识字习惯”紧密相连,能有效地揭示了汉字结构的规律,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他们主动识字、自主探究愿望。在单元练习(练习7石柱风情的词串)中,也安排了一定量这些类型的识字练习,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的识字方法,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运用机会,以便形成习惯。
教师宜发挥识字教材多功能的优势,根据不同类型识字课文的特点来组织教学。教学形近偏旁比较识字和认识特殊偏旁识字,可指导学生观察教材插图中实物图形与古文字,了解偏旁本义,有条件的还可以运用课件来展示偏旁的变化过程。然后,归纳、总结这类识字、释字的方法,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激起他们探索汉字造字奥妙的兴趣,为其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打好基础。“词串”识字,是将意思相关的词语集中在一起,分别看,好像是排列整齐的几组词语;整体读,琅琅上口,韵味无穷,分明是一首韵文小诗。由于每一行的三个词语采用的是意象并置的手法,词语与词语之间留有空白,也就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学时,可通过指导看插图、诵读词语来开启学生的想象,让一个个抽象的词语化作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之后,可有意识地让学生来探索“词串”的结构,体会词串韵文的结构美。还可以让他们也试着按其结构说上一两句,这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当然,教学中不应仅仅把它当作集中识字,更要看作是一篇韵文、一首小诗,要充分运用朗读这一手段,让学生在读中认识事物,在读中感悟语境,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陶冶性情,在读中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本册识字教学还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学生进入三年级,读写训练提到日程上来。教师们在进行识字教学时,也可试着走“教——扶——放”之路,引导学生自己识字,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要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本册教材识字教学的“承前启后”作用。
我们知道,第一学段是以识字教学为重点;第二学段则要逐步向以读写为重点过渡。小学生进入三年级,读写训练提到了日程上来,识字教学“扶”的成分逐渐减少,而“放”的成分逐渐增多,识字教学也要由“扶”到“放”。这也是本册教材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和习惯的出发点之一。这就要求我们二年级的语文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并培养主动识字的习惯,此外,学生进入三年级,课文注音形式也有变化。第一学段的课文是“双行阅读”,学生遇到生字,只要读读上边的注音,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便可解决。自三年级上册开始,课文不再全文注音。如果学生第一学段所学生字回生过多,则势必给阅读课文造成困难。这就要求我们不光要完成本学期的识字任务,还要复习巩固前三个学期所学习的生字。
本册识字教学的安排还注意到为下一步识字教学作好铺垫。除了继续重视打好笔画、笔顺、偏旁、结构等方面的基础外,还十分重视部首查字法的训练。在“单元练习”(练习1、2、4、5、7、8)和课后“练习”中(课文4、12、20)设计了大量的部首查字法练习,务必使学生熟练地掌握部首查字法。(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音序查字法,但无法查检不知道字音的生字。)所有这些,都是为形成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作准备。
随着学生所学汉字越来越多,形似偏旁张冠李戴的现象便难免发生。本册教材安排了相当数量的形近偏旁的比较,就可促使小学生认识上的分化,从而预先防止了一些可能产生的错别字。如我们让学生知道了“竹”代表竹子,“艹”代表草木,他们就不会再将“箩筐”的“箩”与“菠萝”的“萝”混为一谈。
如何发挥好本册识字教学的“承前启后”作用? 一是要注意随时巩固已获得的识字成果。
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册生字。其中一上的生字相当一部分是基本字或使用频率高的字,可能回生得比较少。一下、二上的生字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而且结构复杂的字多了,意思抽象的字多了,使用频率低的字也多了,有的生字学过后从未在课文中再现。这些因素造成了生字回生率的上升。
怎样巩固生字呢?一些人往往把巩固生字的希望寄托在大量、机械的抄写上,以为抄写的遍数越多便越巩固。事实并非如此,那种毫无针对性的疲劳轰炸只能败坏学生的胃口,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正确的方法应当是“识用结合”。要加强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还要鼓励学生多写话。这样做,不仅可以打好阅读与写作的基础,而且能够提高生字的再现率与使用率,有利于巩固已学过的生字。
二是要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和主动识字的习惯。这也是本册“习惯篇”要求的一个重点。
让学生主动识字,必须要有内驱力。小学生喜欢读故事,可以告诉孩子,要想读懂这些精彩的故事,就得认识大量的字还要充分发挥汉字本身的魅力,让孩子感到识字很有趣。练习6“学用字词句”设计了一幅有趣的文字画,就是要展示汉字的这种魅力。汉字本身就是画儿,如“鹿、龟、森、林、月”,学生一看就能认识。汉字的这种生动形象的表意性质,是拼音文字所不具备的。
教学实践一再证明,适当地剖析汉字的造字规律,特别是形声规律,有助于形成儿童的独立识字能力,激发他们对汉字的兴趣。如本册出现了“晓”、“浇”、“绕”、“烧”等生字,可以编这样一个歌诀:没有水怎么“浇”?没有火怎么“烧”?春蚕吐丝弯弯“绕”,初见日光知拂“晓”。押韵上口,还说明了字理。教《沉香救母》一课中的“泪”,便可启发学生说说“泪”为什么是“水”加“目”?学生通过思考便能说出:“因为泪水是从眼睛里流出的,眼睛里流出的水便是‘泪’。”从这些例子,儿童就能感受到汉字的构成是很巧妙的,是很有道理的。
三是可结合纠正错别字,揭示汉字的规律。
如学生经常把“染”右上的“九”写成“丸”,我们便可告诉学生:古代的颜料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所以下面是个“木”,右上是“九”。“九”表示许多次的意思。又如学生经常把“篮球”写成“兰球”,便可告诉学生:最初的篮球运动是将球投进篮子里,而篮子大都是用竹子编的,所以“篮”字是竹字头。
这种追本溯源的识字教学方法往往能使学生豁然开朗,并喜爱上汉字。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掌握了汉字规律,便能学一知十、一通百通,这对于学生日后独立识字、主动识字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四要鼓励儿童自己想出记字的窍门。一切知识的建构都离不开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想出记字的方法,能够终身不忘,也有助于形成他们主动识字的习惯。一个小朋友这样记“串”字:这是“羊肉串”的“串”,两个“口”是两块羊肉,一竖是穿羊肉的铁条。多么有趣!多么有创造性!五要引导学生利用教科书以外的资源、课堂以外的学习渠道自主识字。本册练习3“学用字词句”,设计了让学生走上街头,认读牌匾上的字,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有心人,主动去识字。这类识字的渠道很多,如报纸、图书、标语、广告、商标、路牌、电视、网络等等。
学生形成了独立识字的能力与主动识字的习惯,就能通过多种渠道识字,提高了识字的效率。学生识的字越多,其独立识字的能力也就越强,从而形成识字活动的良性循环。
关于识字写字教学的评价建议
到二年级下册为止,我们教材共安排要求会写的生字996个,只要求认识的生字1577个。识字与写字的评价,既要以本册安排的生字为主,也要考虑到对前三册生字的复习与巩固。对已经学过的生字,基本上应该让学生分别按要求予以掌握,特别是那些基本字(独体字、部首字)以及构词能力强、使用频率较高的合体字,更应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评价的标准主要应是“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大体上懂得字义”,要求会写的字再增加“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评价学生的写字,我们一要看写得对不对、写得好不好;二要看握笔方法、写字姿势正确不正确,笔顺是否规范,行笔是否到位;三要看喜欢不喜欢写,能不能始终都认真写。把这“三看”综合起来加以评价,更为科学、合理。
识字有规律,“程序”应把握(识字教学的十个程序)
怎样进行识字教学呢?如何把握识字教学的规律呢?怎样才能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一种识字的方法呢?
我认为,指导一个生字需要走这样的几个步骤:(以二年级《识字2》“碧水”为例。“碧”是生字,“碧水”是词语)
第一步:读生字“碧”。在课文田字格内,先读“碧”字的拼音与这个字------“碧”;
第二步:教师出示拼音。
教师在黑板田字格上方的拼音格里写出拼音,并提醒学生这个字的拼音是一个两拼认读音节。然后让学生读一次拼音。(教师要提醒学生音节有什么特点。学生全神贯注地看,心里默默地读)
第三步:观察。
先让学生在课本上观察这个字的写法:什么结构?笔顺笔画里最容易错的地方与比较难掌握的笔画,每一笔在田字格里的占位。(至少观察20秒)
第四步:指导书写“碧”。
教师在范写时,要提醒学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占位,特别是指导“石”字的第一笔一定要长一些,能托住上面的“王” 与“白”。(学生全神贯注地看)
第五步:包括拼音读生字,连续两次。然后教师在田字格外随机出示“水”字,与“碧”组成词语“碧水”。(二年级的识字板书是带生字的词语;而一年级的板书只是田字格里的生字。)
第六步:识记。
怎样才能记住这个字呢?你有什么妙招记住这个字等。(上下结构“石” 字旁,“王”“白”坐在石头上。这个顺口溜,起码让学生记住什么结构,如何快速记忆)
第七步:书空二次。
第八步:看课文插图,理解“碧”字的意思。什么是“碧”呢?就是绿的意思,碧绿的意思等。读原文词语“碧水”两次。
第九步:拓展词语。“碧”能组成“碧绿”、“碧空、”“碧蓝”等。第十步:写字。
指导完本节课的生字之后,下课前10分钟让学生在田字格本上写两遍生字或与生字组成的词语。本人观点:
1、这是一个识字教学的程序,可以动态生成或在学生把握这个程序之后适当减去第一步。一年级的学生不能随意砍掉任何一个步骤。我们要有这样的一个意识:第一学段的识字是重点,尽管生字蕴藏在短文里,理解内容是非主流教学,而识字教学是主流教学,应在读文中停下来识字,又在识字后衔接上读文。读一读,识一识,认一认,写一写,再读一读。
2、部分教师却把分析理解感悟放在首位,一听说有人听课就讲第二课时,分析充斥课堂,也不指导生字了。美其名曰,第一节学完了。要知道,第一学段识字教学是两课时完成的,不是一课时就能完成得了的。所以你淡化的是识字的重点,重视的是分析理解。
3、有了识字的程序,学生在第一学段的两年中,基本形成了一种识字的定势思维规律,一看就知道教师的套路,便于学习,便于思维,便于从中学到识字的方法与把握识字的一般规律。教师也不用今天一个方法,明天一个创意,后天一种办法,弄得学生无所适从,摸不着教师到底是让学生怎样识字。那样,教师只能要求一步,学生动一步;不知下一步该如何进行;而有了这十步的程序,学生就会看一步,走十步。这就是“举一反三”和“闻一知十”的方法。是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
四、关于阅读教学
本册课文共24课,分为6个单元。1-4课为“春光篇”,可闻内容大多与春天的物候有关;5-8课为哲理篇,意在让学生从中领悟一些人生哲理;9-12课为亲情篇,主要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关心他人;13-16课勤学篇,目的是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刻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17-20课为爱国篇,主要教育学生热爱祖国,了解一些祖国风光和民族风情;21-24课为科技篇,主要是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操作方法):
第一课时,读得正确;在阅读中纠正读音,学习两类生字,扫清障碍,识记生字,指导读的正确,必要时可以引读、范读。指导书写至少二分之一的生字(田字格中的生字),其它生字留在第二课时完成。
第一步: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识生字。(圈——生字;标——段落;通——课文)
第二步;自读(或齐读)课后田字格里生字和绿色通道里的生字,连读两次。第三步;指名朗读,逐段指导。先正音、纠错、辨析、断句等。然后以段出示生字(两类生字),进行识字(以段相对集中生字)。再重点提取1--2个生字进行指导书写。
第四步:以课文里最主要的一个词语或一个关联词语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第五步:如果有时间,自读一次课文或复习巩固一下识字。
第二课时,读得流利。在阅读中完成剩余部分的识字任务。要指导长句子的断句,要在学生朗读中指导到能读出人物、植物、动物、景物的语气、神态、动作或表情。要指导读好描写景物的优美语句。能让学生读得摇头晃脑,读得朗朗上口。一二年级重点在语感的指导上下功夫,而不是在分析理解内容上做文章。第二课时结束时,学生能知道这篇文章主要说了一个什么意思,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道理)即可。
第一步: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或者出示生字、巩固生字,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二步:指名朗读,逐段指导。(要读出人物、动物、植物的语气、情感、神态、心理、姿势的变化; 要让学生找到语言表达内容所具有的味道。一定是依据文本指导读,而不是空洞说教。)
第三步:在读流利基础上逐段解决遗留下来的生字。
第四步:在读完全文,完成识字任务后,回顾课文重点内容,点亮人文性(重在工具性,点亮人文性)。(2---3分钟)
第五步:依据课文内的重点词语或关联词语或其他捕捉训练点,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落脚到写好几句话上。
阅读教学的建议
阅读教学——精心组织好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活动,让学生在与文本的自主性对自主性对话中完成立体的建构。
课堂上发生的对话是多元的,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始终应该是老师关注的重点。教师必须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为他们提供足够的自主读书、独立探究的机会,保证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顺利展开并取得效果。
1、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学时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注意衔接。
文本的呈现方式只是一些单个排列、静止地躺在纸上的文字符号。阅读时,学生需要去辨认这些符号,再按语义单位对它们进行分割组合,然后动用自己的发音器官把它们顺畅地读出来。这样,静止的文字符号才能复活—变成有声有色的话语。这是对课文的认读过程,能否顺利完成这一过程,不仅影响现时阅读的效果,而且对今后高一级阅读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也有巨大的制约作用。低年级学生读书时生字较多,对文字符号的辨认速度缓慢,语义组合有困难,视觉、发音等器官的动作配合不协调,认读能力不强。因此,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做到正确连贯地朗读课文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教学时,我们要将力气用在培养学生借助拼音、图画等,快捷准确地认字、识词,连词成句,连句成段,并按照表达的需要读出轻重缓急,尽快实现“认读同步”上。这是实实在在的“字词句的训练”,也是初步的语感体验过程,千万马虎不得。到了第二学段,学生认读能力有所增强,生活阅历随之丰富,教师就应有意识地在继续重视培养认读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注意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以自己的生活经历走向作者的生活经历,从而将对话活动引向深人。这样,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各种学过的知识和人生体验才能向读物的聚光点奔涌,学生必须积极调动自己的已有经验,才能对文本话语作出有主见的应答反映,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与作者进行精神沟通,获得精神的滋养。二年级下册正处于承前启后的特殊阶段,既要夯实基础,又要着眼未来。
需要提醒的是,阅读教学更重要的是通过读书实践来习得语言。苏教版小语教材强调熟读成诵,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习得语言、积累语言。学生熟读成诵的过程,同时也是以文本的规范语言改造自己的日常语言的过程。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接纳文本的新鲜词汇和巧妙句式,接受文本带有文学色彩的优美语言的熏陶,最终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2.逐步构建“对话型”阅读教学新机制。
根据“互动——合作”的理念,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模式来构建“对话型”的课堂教学。
感悟式。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给学生充裕的读书时间,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达到以读悟义、以读悟情、以读悟理。如学习《蜗牛的奖杯》时,可设计这样的教学流程:第一步,让学生自由地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在必要时指导一下长句停顿的方法;第二步,要求学生带着把“这是一只()的蜗牛”补充完整的任务去读文本;第三步,要求学生用几句话概括故事情节,再读文本;第四步,精读文本,谈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朗读、复述、概括能力,而且学生在每一次阅读中都有所感悟、思考。这就是学生和文本相互对话并有所感悟的过程。
探讨式。探讨式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在对话过程中的交接、冲突、介入与融合。在语文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先认真倾听学生对作品的初步认识,了解他们的初步感受。然后,教师以一个研讨者的身份平等地参与到学生讨论中,并随时鼓励学生质疑或提出异议。在学习《狐假虎威》一课时,学生对狐狸的角色定位产生了争议,部分学生认为它的行为也有可取之处。我们便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讨论争辩,进而感悟文本,把握文本内在的价值取向。
创生式。“创生式”教学,在于顺时而作,应运而生;在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于变教教材为教学生;在于尊重差异,活用教法—“能写的则写,善画的则画,会说的则说”,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服务人、发展人,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相反,如果教师漠视学生学习兴趣,按部就班执行备课的“既定方针”,哪怕教学设计得再周密,组织得再巧妙,打磨得再精细,它与学生也是“油水隔离”。因为这样的“设计”与“组织”,它忠诚于教案,却背离了学生;它进行着表演,却没有观众;它体现了权利,却忘记了民主;它实现了控制,却封锁了自由;它塑造了共性,却泯灭了个性。长此以往,学生怎能不万马齐喑,课堂怎能不死气沉沉,人文怎能不丧失殆尽?
阅读教学的评价建议
“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这样表述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对本册阅读这一块的评价,在要求上应该侧重于“感受、理解”,即评价的要点放在“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乐于与别人交流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的感受和想法”;“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等方面。
五、关于课后作业
1、关于课后作业的编排
课后的作业设计体现了“三维融合,各有侧重”的思想。不仅仅是巩固学得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本册课后作业共有五个方面:1.朗读、背诵、默读、复述等;2.写字;3.查字典;4.词句的积累和运用;5.实践性、探究性、创造性作业。
第一方面课后作业把朗读、背诵、默读、复述等放在最前边,这不单单是一个安排顺序问题,这充分反映了教材对语文基本功的训练、语言的积累运用、语感的培养、情感的熏陶是十分重视的。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阶段目标”中指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究竟小学生怎样做,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说,靠教师对内容的繁琐分析,不行;靠教师满堂问,也不行;靠教师布置大量的机械性作业,更不行。其主要途径就是靠朗读。只有让第一学级学生“直接接触”文本,通过反反复复地、原汁原味地朗读课文,才能真正地“入境悟情”,才能真正地“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二年级下册”共有24课,有21篇要求朗读,约占总课文的90%。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很难一蹴而就,它需要有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第一学段是发展记忆力的“黄金时段”,趁着记性好,让他们的小脑袋里装些诗文佳作,积淀一定量的语言经验,这对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是极有好处的。“二年级下册”有13篇课文要求背诵,约占总课文的54%。
从“二年级下册”开始安排了3次默读,这为今后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奠定了基础。教材还安排了1次“复述课文”,3次“讲故事”,这都有利于学生积累运用语言,培养口头表达和创造思维能力。
第二方面是写字。《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阶段目标”中指出:“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为了让第一学段学生打好这一基本功,“二年级下册”延续“二年级上册”的做法,按笔顺规范展示了部分生字的笔顺,其目的是突出写字的难点。其余的字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方法记忆笔顺和字形结构,然后,将所有能识会写的字在田字格里描红。有人认为,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字只要写正确就可以了,何必下这么大的功夫让学生去描红、仿影和临写?我们认为这种“重对轻好”的观点失之偏颇,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不单是一个技能问题,在写“好”字的实践过程中,也伴随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如,热爱祖国的情怀,认真学习的态度,坚韧不拔的意志、审美的情趣和良好的习惯„„在某种意义上,这比写“对”高上一个层面。
第三方面查字典。“二年级下册”的课后作业安排了3次用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让小学生分别对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和难检的字进行查检,以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第四方面是词句的积累和运用。
词语的积累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读读,抄抄,再听写。意在巩固识写,强化对词语的记忆。2.读读词语。增加这种形式,意在让学生积累一些由熟字组成且有活力的词语。另外,还有几种,如:第7课《蜗牛的奖杯》,将两个同义词进行比较。第8课《狐假虎威》,将一组词语通过表演进行深化理解。第19课《台湾的蝴蝶谷》,将描写色彩的词语进行归类。
句式的积累有以下几种形式:如,第2课《蚕姑娘》,将“蚕姑娘脱下旧衣裳”和“蚕姑娘换上新衣裳”合为“蚕姑娘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通过读句子,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有承接关系的句子并作一个句子,主语可以承前省略。第10课《沉香救母》,通过读“沉香一想到要去解救妈妈,浑身就增添了力量”等句子,让学生初步感知表示“两事时间上前后紧接”的句子结构方式。通过读句子,还让学生感知在名词前面加上修饰语,句子就具体;表示因果的复句,可以先因后果,也可以先果后因;运用词语要做到准确„„在教学时,教师万万不可向第一学段学生讲语法和修辞术语,可根据他们的理解水平,深入浅出地进行引导,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课后作业中,分别安排用“觉得”、“忙着”、“已经”等词造句。每道题有2~3个例句,有的出自于本课,有的出自于前面课文,有的是联系生活实际而设计的。目的是从不同角度给学生提供范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词的用法,以便进行模仿。
第五方面是综合性学习。《语文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二年级下册”对综合性作业的设计作了探索性的尝试。这些作业大多富有情趣,开启思维,引发想象,主要有下列几种类型:
第一种:侧重于教材资源的开发。如,第12课《木兰从军》,“展开想象,说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第ll课《沉香救母》,“‘沉香一头扑进了妈妈的怀抱’,想象一下,这时他们会说些什么?”第7课《蜗牛的奖杯》,“看到再也不能飞上天的蜗牛,你想对它说些什么?”等,此类作业具有迁移性、开放性,甚至不确定性。在读写结合中,课文的字里行间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说写资源。学生驰骋想象,进行再创造。不必去刻意追求划一的“标准答案”,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高了读写实践能力,培养了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第二种:侧重于与其它学科的结合。如,第3课《月亮湾》,“你的家乡哪儿最美?试着画一画,再向同学们做介绍。”第22课《猴子种果树》,要求“演一演”。第14课《“黑板”跑了》,让学生“找几个关于专心学习的成语,做成小书签。”第17课《歌唱二小放牛郎》,“课后学唱《歌唱二小放牛郎》。”让学生在跨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
第三种:侧重于搜集资料。如,第1课《古诗两首》,“搜集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读一读。”第15课《晚上的“太阳”》,“找一找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再读一读。”第20课《欢乐的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吗?”这样,就为今后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作好铺垫。
2、关于课后作业的教学建议:
一要树立正确的作业观。教师要把课后作业提到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度去认识。让学生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去自我表现。通过课后作业的实践,全面提高语文素质。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倾注关爱,只能引导激励,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强制约束,更不能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
二要强化目标达成意识。课后作业题是每篇课文教学目的的具体化,只有每课的目标落实了,才能确保小学阶段教学总目标的实现。因此,要强化目标达成意识,把课后作业的教学当作教学的重点,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如,朗读课文。初读时,必须把课文读通;精读时,必须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只有这样循序渐进地将每一课的课后作业加以实施,“二年级下册”的教学目标才能一一落实。
三要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作业质量的重要保证。作业要尽量在课内完成。如果教师用自己的讲充斥整个课堂,占用了学生主动活动的时间,课后作业必然推至课外。这样,一方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再一方面没有师生和生生的互动,课后作业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四要创设宽松操作氛围。根据教学实际,可以对课后作业进行适当的增、删、改、换。要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可以让他们自行设计作业,如,同一课有的可以有感情地朗读,有的可以表演,有的可以绘画„„这样就能鼓励创造,张扬个性,发挥特长,充分体现人的价值,获得成功的愉悦。另外,做作业的形式要有趣味性。如,可采用“摘苹果”等形式让学生“读读词语”;可运用“竞赛”等形式去“朗读课文”;可用“演一演”等形式去让学生“背诵课文”;学生“写字”后,可办“小小的展览会”;“综合性学习”可与语文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一种欢乐、宽松的氛围中去完成课后作业。
第四篇: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一、教材的框架体例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国标本)二年级上册是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编写而成的,它共分四个部分:习惯篇、识字、课文和单元练习。“识字”安排了2个单元,每单元4课,共8课。“课文”安排了6个单元,每单元3~5课,共23课。每单元安排1个综合练习,共8个。练习以综合性为主,分四个板块: 学用字词句、写字训练、读读背背和口语交际等。既相对独立,又各自形成系列。教材各部分的编排特点都十分有助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那该如何用好这册教材,让儿童乐学呢?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课标中低段目标要点
二、课标中低段目标要点
1.识字写字 识字写字,低段重点; 认写分流,不加负担; 认要记住,写要规范; 写字姿势,正确好看; 巩固拼音,能查字典; 独立识字,方显能干。 2.阅读
喜欢阅读,培养语感; 读通读顺,体验情感; 学习默读,发展语言; 主动提问,大胆发言; 积累词句,养成习惯。3.写话
写有兴趣, 乐用词语; 学用标点, 错了不急。
4.口语交际
学会倾听,了解要点; 交谈有礼,自信自然; 积极讨论,乐表意见。 5.综合性学习 培养好奇心, 提问共讨论; 勤看勤活动, 表达不拘形; 课内外结合, 注重探究性
三、编写特色与教学建议
(一)习惯篇
《课标》在“总目标”里就明确要求“要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苏教版“国标本”从二年级上学期就安排“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篇”,其主旨非常明确:
第一,遵循儿童认知规律,积极开发小学生的早期阅读。第二,遵循母语学习的规律,给儿童打好学习语言的基础。第三,着眼于明天的发展,努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将习惯的培养贯穿于每一次语文学习和实践之中。
(1)加强指导。教师要有耐心,切不可急功近利,可以从学习最基本的阅读方法、具备最起码的阅读能力抓起。利用晨读时间,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朗读每篇课文,要求背诵的章节一定要背会。根据教学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沟通。
(2)勤于检查。教师利用课堂或课外时间经常抽查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课外阅读的情况,采用表扬和婉转批评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提高朗读、背诵和课外阅读的兴趣。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单靠几课时的“习惯篇”教学进行培养,而应该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始终,在各板块的教学中都应得到重视,这样,养成习惯的目标才能到位。
(二)识字写字 1.教材特点
本册教材采用了集中识字与随文识字的方法编排内容。其中安排了两个单元(8篇)集中识字。其内容贴近生活、形式呈现活泼,富有文化品味,有利于学生多元识字。集中识字课文采用以下三种形式:
词串识字包括“识字”1、2、5、6课,它将意思相关的词语围绕一个中心集中在一起,要识的字就在这些词语中。每一课中,分别看,是排列整齐的几组词语;连起来读,押韵上口,好像一首小诗。学生在借助词串形式和情境图识字的同时,认识了相关事物,受到了美的熏陶。这种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的识字安排,充分体现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必然为学生所接受和喜爱。
看图会意识字: 包括“识字”3、7两课。这种识字形式主要是通过形象化的图画让学生体会字义,认识象形字和会意字的造字规律。后面附有韵文,意在提供语言环境,帮助学生理解字义。
形声字归类识字: 包括“识字”4、8两课。这种识字形式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后面也同样附有韵文,以提供语言环境,帮助学生理解字义。2.本册识字写字目标:
⑴ 准确认读406个生字。
⑵ 掌握本册课本安排的27个常用偏旁。
⑶ 能按笔顺正确书写、默写生字276个;能按字的结构特点把字写端正、写匀称。能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
⑷ 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形成熟练的拼读能力。
⑸ 初步汉字的一些规律,会查字典,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能力。3.识字教学建议
(1)把握本册教材各类识字的特点。
词串识字:诵读词串,轻松识字。看图会意识字:图字对应,形象识字。形声字归类识字:品读短语 理解识字。课文识字:自读课文,语境识字。
会认的字:读准字音,认识模样,巧妙识记。会写的字:读准字音,记清字形,工整书写。(2)教给识记方法。
在识字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识记的方法,就等于让学生掌握了主动识字的工具。学生在自主性、趣味性的观察、比较、分析中能很快地读准字音、理解字义、识记字形。常用的识字方法可以归纳为“五个一”。
① 数一数: 用数笔画、笔顺的方法识记一些独体字。
② 比一比: 把字形相近或含有相同部件的字相比较,找出异同点,如“夕——多”,“梅——海”。
③ 分一分: 把合体字分成几个部分识记,这几个部分大都是熟悉的字或部件。如蛇(虫、它),吐(口、土)。
④ 编一编: 根据字形特点,编字谜或顺口溜,以帮助识记。如“识字1”的“夕”可以编成“加一横不好,加一倍不少”;“归”可以编成“一竖短,一撇长,一座山,倒在旁”。
⑤ 问一问: 适用于识记形声字。如教学“锚”和“泡”这两个字时,可以分别让学生想一想:“锚”和“泡”为什么是金字旁和三点水旁?怎么记住这个字?(3)适当运用识字游戏。
第一招:简单有效的游戏辨析法。这个游戏叫“听词选序号”。老师把要写学生辨析的几个同音字写在黑板一侧,用红笔标上序号123„„学生把手放背后,仔细听老师说词语或句子,判断出该选黑板上哪个序号的字,就举出几个手指。小手一举出,老师就对全班学生的掌握情况一目了然。这个游戏费时少,操作简单,反馈迅速高效,可以在识字教学中随时进行。
第二招:顺口易记的儿歌辨析法。如一个老师在教“请、清、情、晴这几个字时,可以通过儿歌“日出天气晴,池塘水清清,说话常用请,天天好心情”来辨析.又如“炮、跑、泡、袍、抱、饱”这串音近形近字可以这样来识记:“小孩穿
衣穿长袍,吃饭吃得肚子饱,出门点火放鞭炮,烫得差点起水泡,吓得撒腿他就跑,伸手还要妈妈抱。”儿歌中既用到了这些混淆的字,又告诉学生每个字的意思跟什么偏旁有关。
第三招:趣味的汉字对话辨析法。如:“庄”对“压”说: “一点也不要放错,错了就永远也翻不了身。”“吞” 对“吴”说: “你的嘴怎么长到头上去了.”“鸟”对“乌说:“不长眼睛的,你眼前能不漆黑一团么?”
刚才我给老师介绍了一些关于识字的方法,现在给大家看看我们第三册识字2的一个教学片段,希望大家能从这个教学片段中获得启发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2》教学片段
师:在国庆的的喜庆日子里,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大典,夜晚的时候,天安门广场就更热闹了,我们赶快去看看吧!(播放录像)
师:你听到了什么? 生:礼炮的声音。
师:教学“炮”字,看到这个字你想起了哪些生字? 生:跑、泡、抱、饱,苞……
师:这些字长得这么像,你有什么好办法区分炮和它们呢? 生:我会记住炮要用火点。
师:原来这些字的偏旁都和这个字的的意思有关,这就是形声字的形旁,旁边都有一个“包”字,是它们的声旁,找到这些规律,我们就可以更容易辨别这些形近字。
师:出示新字“鲍”,你猜猜,它是什么字?
生:我猜它肯定和鱼有关,我们吃的鱼中好像只听说过鲍鱼,不知道是不是这个“鲍”。
师:真是聪明的孩子,你已经学会举一反三了。赛一赛:快速读出老师卡片上的字,如泡,水泡的泡。
从这个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根据形声字的规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总结,使之能有效地掌握“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多种识记字形的规律,从而有效地提高识字能力。
(4)识字写字有机结合。
写字训练是识字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应让学生在描描写写中体验识字乐趣,使之认真写字。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三个结合——
学生主动分析字形与多次练习相结合。 学生主动分析字形与多角度组词相结合。 学生主动分析字形与汉字书空相结合。
请老师再看看这个教学片断,还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2》教学片段 师:谁能把天安门城楼前的金水桥指给大家看。生手指图教大家读——金水桥。
师:这个名字多美,再读读。谁能记住这个桥字?
生:我是先记住木字旁,右边上面一半是个天,下面是一撇一竖。生:上面不是天,是夭。
师:古时候可没有金水桥这么漂亮的桥,人们把木头拼接起来横在小河上的就叫小桥,所以桥字是“木字旁”。
师:后来用石头做的桥叫——石桥。
师:我们教学大楼和办公楼连接起来的部分叫——天桥。师:你还知道什么桥吗?
生:牛郎织女的鹊桥、南京长江大桥、立交桥……
师:“桥”好看又好用,造起来可不容易,写起来也不容易。要注意哪些地方呢?
生:木字旁旁边的捺要变成点……
师提醒:关键是右边三个撇。第一个撇是——短撇,第二个是 ——长撇,第三个是——竖撇。
师:在田字格里边写边念写字小口诀:桥字有三撇,短撇、长撇和竖撇,最后一竖不能斜。
生在课本上描红。
从这个片段中,我们看到老师把识字写字有机的整合在一起,通过读字音、记字形、辨字义,在理解中识记,在识记中积累,让学生对“桥”的认识更加丰富。教师随口编出的小口诀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下意识地去寻找所要写的字的关键笔画,有利于帮助学生把字写匀称、写美观。
介绍了词串教学中识字教学的片段,我们再来看看一位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随文识字教学的。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小动物过冬》教学片断
师:秋风刮起来了,天气越来越凉了,三个小动物想,我们该怎么过冬呢?于是它们就商量开了——(出示卡片:商量)师:(指“量”)这个字读什么?(生答liàng)这是一个多音字,可以读liànɡ,在这里它读liánɡ。你来读一读。(生读)师:两个字合起来以后读轻声。(生连读两遍)很好。三个小动物在一起商量。“商”字里面有一个口,意思是要说话。一个人怎么商量啊,要几个人在一起商量,所以商量的“商”下面还有一个“八”。闭上眼睛想一想,商量的“商”里面有什么?(略停)“八”和“口”。记住了吗? 现在我们把“商”这字请到田字格中,写“商”的时候,上面的横要写得长一点,下面的框要写得大一点,为什么呀?因为里面要放“八”和“口”。教师综合运用识、认、读、写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识记“商”字,重点突出,准确而到位。
同样是这篇课文,看看老师是如何教学“暖”字的? 师:燕子是怎样过冬的呢? 生:是飞到南方去。
师:它为什么要到南方去呢? 生:因为冬天来了,北方太冷了。
师:南方很暖和,这是小燕子到南方去的理由。(出示“暖和”)谁会读这个词?“和”读轻声,请你读。(生读)学着他的样子,我们一起来读读。(生齐:暖和)师:太阳照在我们的身上,我们就会感到怎么样? 生:很暖和。
师:你们看,这个“暖”字是什么旁?(生答“日字旁”)和太阳公公有关。暖的右半部分特别难写,让我们一起来记一记——上面是一个爪子头,接下来是一短横,下面是一个朋友的友。我们一起来写。(学生跟着老师书空)形意结合识“暖”字。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规律”、联系生活是识字教学的要义。唯如此,字才能识得牢,记得久。
(三)阅读
1.教材特点
(1)主题组元,关注生活,视点新颖。 二单元:多彩生活 三单元:美好心灵 四单元:学会做人 六单元:好学奉献 七单元:冬日情怀 八单元:自然赞歌
全册教材安排课文23篇,其中韵文6篇。大体上按内容分为6个单元。所编选的课文内容丰富,有革命传统教育的(《朱德的扁担》),有赞美人间真情的(《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有关注乡村生活的(《乡下孩子》),有揭示自然现象的(《云房子》),有反映动物天地的(《小动物过冬》),有劝勉勤学苦练的(《梅兰芳学艺》),有点明学无止境的(《小鹰学飞》),也有崇尚科学实践的(《有趣的发现》),等等。这些选文贴近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联系,在时空跨度上纵横古今中外,在内容编排上涉及人事景物,在体裁上多为儿童喜读乐背的诗歌、童话和故事等,课文语言规范,浅显易懂,加之插图再现了课文意境,富有儿童情趣,有助于激发想象,启发思维,理解课文内容。
每篇课文后面的作业题安排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朗读、背诵、复述,旨在增加儿童规范化语言的积累。二是要求学生按笔顺描红,坚持练好写字的基本功。
三是读抄常用词语,有时练习造句,从而为今后的正确运用打下基础。为便于实施,第三册“习字册”除继续按课安排生字的描红、仿影与临写外,还增加了抄写常用词语的内容。
这样的安排,简约实用,抓住了关键,学生能远离烦琐机械的练习,高效率地达到《标准》规定的主要目标。2.本册阅读目标
⑴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⑵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⑶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3、教学建议
低年级是学习语文的起始阶段。要一点一点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默读能力;要更多地通过听读体会和朗读体验来理解内容,而不是主要靠讲解理解内容。因此,低年级阅读教学一是让学生充分的读书,要坚持在阅读教学中切实过好“认读”关(正确认读
读得连贯 形成顺畅的语流)贾志敏老师曾说过:“只有读得流畅,才可以说得清楚,写得明白。高明的老师是变着法儿让学生反复读书。”正确地读,是流利地读和有感情地读的基础,也是低年级朗读训练的重点。所谓正确,每个字都要发音正确,特别是要读准生字的字音;用普通话读,要杜绝地方音;还要读好轻声、儿化等。二要做到,不一字一顿地读,能按句逗停顿;也不每个字都拖长声音地唱读。三要进一步做到,长句子中和段落之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要自然停顿。教师要舍得在“读正确”上花时间。特别是对生字的字音、易错读成地方音的字的读音要重点加以指导。对于停顿,可用范读让学生体会和学生自读体验的办法,逐渐培养学生的语感,领悟停顿的规律。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北京》:长句朗读指导 北京有许多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出示:柏油马路 这个词你会读吗?
出示: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
这是一条怎样的柏油马路呢?谁来读。出示:许多/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 加上停顿,你会更容易读。
出示:北京有许多/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
加上标点是一句完整的句子,你能加上停顿将这个句子读好吗?
小结:遇到长句子,我们可以先将句中的词或短语读熟,连起来再加上停顿,就能把长句子读好了。
其实老师在指导学生读长句时,就是采用了词或短语叠加的方式去训练的。二是落实阅读中的语言训练
1、在读中品词析句。
阅读课文,不仅要知道“写了什么”,还要体会“怎么写的”、“写得怎样”。而对于第一学段的小学生来说,这种对遣词造句的领悟并不要求作理性的讨究,主要的途径还是出声的朗读。在读中品词析句,要善于选择训练的切入点。a. 表达准确的词句。如《美丽的丹顶鹤》一课中有这么一句:“丹顶鹤有一身洁白的羽毛,而脖子和翅膀(边儿)却是黑的。”教学时,可让学生结合插图,先去掉“边儿”这两个字读读这句话,体会这样表达有什么不同,学生就会明白“翅膀边儿”才是准确的。再读这句话,“边儿”就能强调重读了。
b. 表意关键的词句。“一天(夜里),孔繁森(悄悄地)来到医院,(请求)献血。医生见他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没有同意。经孔繁森再三(恳求),医生才勉强答应。”
“请求”“恳求”这两个词语在这段中一前一后出现,再现了孔繁森坚决要求献血的过程,那份坚决隐含在这两个词中。孩子的心思虽然稚嫩但也细腻,只要引导得当,他们就能感受词语运用的细微差别。
教学片断——
师:医生一开始没有同意他献血,可是最后却答应了,为什么?自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生:那是因为孔繁森请求了医生。
生:是因为孔繁森再三恳求了医生,医生才答应的。(板书:请求 恳求)师:“请求”“恳求”都是真诚地请别人帮忙。老师来说两句话,你们仔细听,哪句话是“请求”,哪句话是“恳求”?
出示:1:医生,让我献血吧!我可以的。
2:医生,请让我献血吧!请您同意吧!我真的可以的!
生:第二句是“恳求”。
生:第二句是“恳求”,因为听上去更加诚恳,更愿意献血。
师:是的,你们看“恳”这个字,是“心”字底,“恳求”就是迫切、诚恳地请求。来,在手心里把“恳”字认认真真地写一遍。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句子的对比,让孩子听句辨别,学生很容易体会到两个词语的差别,感受孔繁森的诚恳。出示的两个句子,为学生下一环节中当一回孔繁森再三恳求医生提供了铺垫。
(二)“再三恳求”,包含了孔繁森对孩子多少深情啊!接下来的教学我创设语境,让学生当一回孔繁森,去再三恳求医生。让学生在语境中体会、动情,用心去触摸词语,擦亮词语。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孔繁森》教学片断 师:再三恳求,你们懂吗? 生:就是恳求了好几次。生:就是一次又一次恳求。
师:是的,现在老师当医生,你们当孔繁森,你们来再三恳求医生。(语言描述,创设情境)一天夜里,在医院的献血办公室,孔繁森推开门走了进来。
师:你好,同志,这么晚了,请问你有什么事情吗? 生:医生,你好,我要献血。
师:你年纪大了,头发都花白了,这血是不能献的。你还是回去吧!生:(愣了一会,接着说)医生,我身体没有问题的,请让我献吧!师:唉,你看上去身体太虚弱,还要献血,对身体不利的,我看你还是回去吧?啊?
生:(坚持着)没有关系的,医生,请您同意吧!
师:血库里是需要血,但作为医生,我很难同意,身体是自己的,我实在不忍心啊!
生:(坚决地)医生,请您同意吧!我真的可以的!
师:(感动地)好,那就献一次吧!啊,谢谢你了!真是个好同志啊!师:同学们,刚才你们看到了,也听到了,像这样一次又一次诚恳地请求,就叫“再三恳求”。
生:(齐读)“请求”“恳求”“再三恳求”。
师:读得真好,语气一次比一次强烈、恳切。就这样,孔繁森请求了一次又一次,医生好不容易才同意,这就叫——
生:勉强同意。
学生在“再三恳求”的过程中,感受和触摸到了词语的温度。此时的学生从“再三恳求”中看到一个活生生的孔繁森,一个有血有肉的孔繁森。
(三)文字不是无情物,一词一句总关情。“悄悄”是文中并不显眼的词语,但却是很有张力的。怎样让学生读懂“悄悄”?我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并适时补充第二第三次献血的事情,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悄悄”一词饱含着的深情,再一次走进人物内心。
教学片断:
师:老师不明白,他去医院献血,干嘛要在夜里,还要“悄悄地”,你们明白吗?
生:他不想让别人知道,不想给别人添麻烦。
生:孔繁森不想让别人知道他是靠献血所得的营养费来抚养三个藏族孩子的。
生:他不想让那三个孩子知道这件事。
生:晚上,三个孩子都在睡觉,孔繁森怕吵醒他们。因为他们知道了会不舍得让孔繁森去献血,说不定还会不肯去上学了。所以要“悄悄地”。
师:真好,谁来读读这句话?
生:一天夜里,孔繁森悄悄地来到医院,请求献血。(“悄悄地”读得很轻)
学生对于“悄悄”的体会是多元的,有的虽略显稚气,但却那么合情合理,因为他们早已从“恳求”等词中读懂了孔繁森。老师适度的补充渲染,震撼了学生,感动了学生。这样的词语教学,既把语言训练落到了实处,又在研读词语中悟到了“文”,读懂了“人”,步步深入,有厚度,有力度,真正让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
c. 情味丰富的词句。如“它的头顶就像嵌着一颗红宝石,(鲜红鲜红的),怪不得人们都叫它丹顶鹤。”(《美丽的丹顶鹤》)这一句中的“鲜红鲜红的”不仅仅表示一种颜色,也包含了对丹顶鹤的赞美和喜爱。如果把“鲜红鲜红的”仅仅理解为“红色”,那么在朗读时就读不出那种“味儿”。(3)在读中积累运用。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要遵循“从读到说,从说到写”的原则。朗读是表达运用的重要基础。
《乡下孩子》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中的词语富有特色:第一种是形容词加名词组成的短语,形象生动,“欢唱的黄鹂”比喻孩子的活泼快乐;“盛开的野菊”比喻孩子漂亮可爱。编制“美丽的故事”、吹出“动听的歌曲”、乐坏“馋嘴的猫咪”。第二种是数量词的运用正确富有变化,如“一只蝴蝶”“一片草叶”“一篮野菜”“一串小鱼”,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用词的准确。第三种:表示动作的词语运用精当。“捉、含、吹、挖、撑、逮”等动作中饱含乡下孩子游戏、劳动的快乐。第二种和第三种类型的词语合在一起组成动宾结构的短语,掌握后为学生创编诗歌打好基础。
有一位老师根据文本的特点,把一个教学目标定位积累文中“欢唱的黄鹂”等短语,正确运用量词和表示动作的词。
【教学设计】
1.学习积累第一种短语 ⑴出示黄鹂、野菊。
谁来叫一叫它们的名字?学生读后。师:黄鹂是一种鸟的名字,叫声清脆,讨人喜欢;野菊是一种乡下常见的植物,花朵鲜艳。⑵出示:欢唱的黄鹂、盛开的野菊
指名读,比一比,跟刚才的词语有什么不同? 黄鹂在什么情况下会欢唱?盛开的野菊漂亮吗?
⑶出示课文第一段。你知道课文中“欢唱的黄鹂”“盛开的野菊”是指谁吗?
这样写让你体会到了什么?(把孩子比作欢唱的黄鹂,体现出孩子在妈妈怀里的快乐、活泼、可爱,把孩子比作“盛开的野菊”写出乡下孩子的漂亮有活力,生命力强。)
⑷读读课文第二、三段,找一找还有哪些这样的词语? 出示:美丽的故事、动听的歌曲、馋嘴的猫咪。指名读,正音,注意“的”读轻声。
⑸这些短语有一个什么共同特点?(“的”后面的词语表示一样事物的名称,“的”前面的词语是说这样事物是怎么样的。)
师小结:加上表示怎么样的词语能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我们在表达时也要学着把事物说的形象生动些。你能试着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2.学习积累第二、三种词语
⑴再读课文第二、三段,说说乡下孩子可以做些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捉蝴蝶、含草叶、挖野菜、逮小鱼。⑵指名读,说说你发现的这组词语的特点。
“捉、含、挖、逮”都是表示动作的,后面的词语表示名称。
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能相互换吗?(让学生明白每一个动作要适合后面跟着的事物,搭配要合适。)
⑶还能捉(),含(),挖(),逮()。⑷找找这两短中还有哪些这样的词语?吹歌曲、编织故事、撑圆肚皮。⑸乡下孩子生活丰富多彩,捉一只蝴蝶就能编织美丽的故事,含一片草叶就能吹出动听的歌曲。看看图:乡下孩子还能做什么?用“捉一只蝴蝶”这样的词语来说。
例:采一束野菊、割一篮青草、摘一朵小花、舀一漂池水……
(四)“单元练习”部分
“学用字词句”中的几个题目是一个有机组合的整体,这种编排本身就具有趣味性,要注意让学生在读、写、说、唱、画、做的自主实践中识字、写字、学用词句。
“读读背背”中的成语歌是教学的重点,而背诵成语又是教学的难点。虽说教成语歌不必字字落实求甚解,但背诵记忆毕竟要先有所理解。根据成语歌的特点,有的须通过观察相关事物理解,如“练习1”的成语歌:“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和“练习5”的成语歌:“滴水成冰/地冻天寒/鹅毛大雪/雪兆丰年”,教学时可以把学生带到室外,观察当时的气候特征,从相关景物中感受成语意思。有的成语歌可联系相关课文理解,如“练习4”中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学无止境/一往无前”,可联系《小鹰学飞》理解;“练习6”中的“勤能补拙/笨鸟先飞/人一己百/奋起直追”,可以结合《梅兰芳学艺》理解。借助生活经验也可以理解有些成语歌的意思,如“练习3”中的成语歌:“风吹草动/雨过天晴/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可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见闻解释这些现象。
“口语交际”的教学活动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要注意利用训练题中的文字提示和情境图创设交际情境,把学生带入情境,或亲身参加表演,模拟再现情境;还要通过设置悬念、假设情境、合作表演等,让学生在有强烈表达欲望时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也要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拓展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和形式。如教学“练习2”中的《学会请求》,导入新课时,可预设一个情境(如某同学忘记带文具了,他会怎么说,怎么做),揭示课题后,再让学生借助情境图,自主尝试或师生合作,演一演李春燕是怎样向奶奶请求的。教师要注意“导演”不同的情节,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白: 是否说清楚了请求的内容,提出请求时是否有礼貌,提出的请求别人能否做到,是请求能否成功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还可由教师提供或学生假想出其他的“请求”情境(如鬃想请爸爸带他去公园玩),合作表演,巩固深化。最后,联系生活,组织讨论交流: 你在生活中是怎样(或打算怎样)向别人提出请求的? 感谢大家的聆听,能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是对我最大的鼓励,如有讲得不对的地方,欢迎批评指正。
第五篇: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第八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千山区小学英语
教材教法培训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快乐英语》第八册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复习小学内容 二 第八册单元结构 三 教学建议
一、本册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知识目标: 1.教材内容 2.复习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 能力目标:
1、第一单元:能对两种或三种事物进行比较
2、第二单元:打算将要做某事,即be going to do 句型的运用
3、第三单元:一般过去时
4、生活中的英语:如何用英语打电话
1、能听、说、读、写20/11/20个单词与5个短语、9/13/9个句子并能掌握、理解生词表中的句子。第一单元: 单词:thick thin heavy light(轻的.日光)sun sunlight bigger smaller longer shorter taller older younger moon brighter stronger faster tallest highest cleverest句子:见教材 L1:My book is thick.Yours is thin.并要灵活运用,比如:Try to use中的其余8个句子及Learn to say中的有关句子。第二单元:单词:weekend grandparents visit sleep holiday trip sunrise;model different meet leave 短语:this afternoon;borrow some books;make a plan;have a trip;stay at home;this weekend;go to sleep 句子:I’m going to „ / We’re going to„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I’m goingto„ / Are you going to „ ?
/ Yes, I am./ No, I’m not./ He’s/ She’s going to„ /Where
are you going to„? /When are leaving ?第三单元:单词:
get―got;buy―bought;watch―watched;start;homework;
hungry;check;fridge;go―went;swim―swam;eat―ate;
is―was;have―had;hear;race;are―were;give―gave;don’
t―didn’t;tired;thirsty 句子:Let’s share it./ May I speak
to„ / I’ve gone to„/ I’ll be back at„/ How is everything?
Please write me soon./ Happy to hear from you./ Best wishes./
Today I’m so excited./ It was really hot.2、复习整个小学
阶段的学习内容。
二、本册单元结构教材由三个教学单元和
General Revision四部分组成,内容大体上以对话和阅读材料为主,着眼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从阅读中获取和加工处理
信息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深层兴趣。每个单元一般由四
到六个部分组成,复习单元由十五个部分组成。Part 1 通常为一段
对话或小故事,是单元的信息来源中心都市,每课的重点。Part 2 本
单元新授的四会单词、短语和句子。Part 3 是音标部分,要求听说
读写,并能正确辨音。Part 4 是对话、短文等,重在培养学生的阅
读理解能力。Part 5 一般是一些趣味性的活动、练习或歌曲等。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
建议 词汇教学 会话教学 阅读教学 语音教学 总复习教学建议
1、词汇教学呈现单词的方法很多,无论你使用什么方法,切记:
①让学生在听清听准后模仿,跟读并能根据拼读的规律读出和写出单
词。②要设计运用语言的环境让学生在运用中学习,在运用中巩
固。
2、会话教学会话教学可以采用直接法,听说法,交际法、情景教学法和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来进行。①教学重点是“说”;学
生能够理解、模仿、运用对话,表达自己的想法。②在听力活动
中感知新的语言。让学生通过听音、看图来感知语言。③在理解
语言的基础上学说语言。每课重点句式的教学,教师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要想办法让学生能听懂并能进行替换练
习。学生通过看、听、说的学习过程,感受规律,自己总结规律。通
过有意识的教学安排,让学生在脑海里建立起有序的知识结构。会话教学中不仅要跟老师念,跟录音读,集体、小组、个人读等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采用语言的示范性表演、巩固性表演、创造性表演等。
强调意义性的操练,注重对话的交际功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导
演与表演。
3、阅读教学小学六年级的阅读教学不仅
仅是增加一些输入量,更重要的是应该注重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培
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①阅读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体会语言的运
用,词汇和结构不是重点学习内容。②重在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方法与习惯;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能力,进行简
单的阅读策略指导。如学生们遇到生词可以让他们自己根据上下文猜
意、理解、推测结果;让他们根据教师所设置的任务寻找信息,记录
一些有用的词语等;让学生忽略一些生词寻找出关键词句,在书上做
各种标记等等。当学生获得了这些学习策略,他们的阅读能力自然也
会随之水涨船高。③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一些难度较高的阅读篇章可以让同桌或在小组成员一起合作完成。教师巡视于各个小组之间,对学生的阅读方式和能力及时做出评价与指导。④如果有时间的话,可适当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找一些相仿题材的文章给学生阅读或推荐一些书籍等。经常布置一些相仿的题材让学生写小短文练笔以提高写的能力。
4、语音教学六年级的语音教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听、模仿、跟读的阶段,应适当指导学生能根据已掌握的字母或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来拼读简单的新单词或短语,能把听到的新单词根据发音规律拼写出来。其次,学生朗读句和篇章时,应指导他们养成根据意群来停顿的习惯。
5、总复习教学建议 ①精心制定复习方案。在复习之前教师要舍得花时间针对学生的现有状况做出全面考查分析,然后制订出较详细的复习方案。可以先集中安排复习字母和词汇,然后再有序地安排重点语言点的复习。或者根据小学阶段所有的功能话题来安排复习内容。②精讲多练,培养综合能力。在复习课上,教师的讲解应精炼,结合平时学生易出错的问题设计活动,安排综合运用听、说、读、写各种技能的练习。③查漏补缺,防止两级分化。要特别关注那些学得不扎实,经常出错的学生。在梳理复习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共同的薄弱环节,及时讲解,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④重视字母的复习,打好基础的基础。应做到26个字母大小写人人过关。⑤分类进行词汇复习。按词性分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按种类分,如水
果类、食品类、动物类等。⑥语言点复习时注意融会贯通,由浅入深。《快乐英语》第二册
部分内容调整如下:
一、字母:复习26个字母。做到人人过字母关,规范书写。
二、单词: 本册书一共46个单词。36个四会单词,10个三会单词。对部分单音节、符合读音规则的单词要求四会,即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其余单词要求三会,即对学生进行听说认读训练(和教参要求相同)。四会单词如下: Unit 1: cat dog rabbit monkey tiger panda pig lion cow bear(10 words)Unit 2: robot doll kite balloon car ball red green yellow blue pink purple black white brown orange(16 words)Unit 3: apple banana pear orange peach cake bread coke tea water(10 words)
三、四会句子:Unit 1 : What’s this in English? It’s „ Let’s go to school.Unit 2 : What color is it?White.Can I help you? A ball, please.Unit 3 : May I come in? Come in, please.以上句子为四会,其余三会,即听、说、认读及运用。
四、音标:要求在三年级上下学期对48个音标进行渗透,即在单词、句子教学时进行渗透。要求听说认读。在四年级上下学期时要求四会,在一年时间内学完,分散开就是一个学期学24个。升到五年级时,音标就是复习,一带而过。以上意见仅供参考,如有不足之处,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 千山区教师进修学校
石亚娟2011年3月 三年级教材调整《快乐英语》第二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