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及教学建议

时间:2019-05-12 14:35: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及教学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及教学建议》。

第一篇: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及教学建议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及教学建议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是由信息技术学科的性质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共同决定的。它既不同于以往的小学计算机课,又不同于小学语文、数学等传统课程。它重在对小学生进行初步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的培养,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现了基础性、应用性、整合性、趣味性的特点。针对基础性,所选内容应该是信息技术领域中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基础知识;针对应用性,要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针对整合性,要尽可能地融合其他学科内容;针对趣味性,要关注小学生特定的心理特征。具体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基础性

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和读、写、算等基本能力一样,成为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当今任何其他一门学科都未曾有过的,计算机硬件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这样,信息技术学科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高速度与高淘汰并存的发展状态。那么,如何在小学阶段为学生打好基础,使小学生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期间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尽可能地对其长远发展起作用,而不至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很快过时,是小学信息技术课面临的突出问题。

认知心理学认为,越是基础的东西越具有普遍性和可迁移性。因此,我们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角度出发.选取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

(二)应用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课程,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课程的核心目标。联合国开发署首席技术顾问Allen博士在1995年调查了我国计算机教育现状后说,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构造和程序设计语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去应用它。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要特别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应用信息技术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他们需要学的是如何对大干世界中浩如烟海的信息进行检索、筛选、鉴别、使用、表达和创新以及如何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应用性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显著特征。

(三)整合性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出路之一是“淡化”学科界线,开设整合性课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小学其他学科课程相比太平溪镇平度希望小学望成林

较,具有较强的整合性。它涉及众多的学科,比如美学、文学、数学等等。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信息技术作为认识工具的本质使它的教学内容不能脱离其它学科内容而独立存在。

(四)趣味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这一特点是与小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小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动机来源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高,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也越好。而且,在小学阶段是否能培养起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对其一生关于信息技术的态度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要突出趣味性,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应该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重视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让“趣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二、教学建议

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四个方面的学科特点,对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一)基础性教学内容应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基础性的应用教育,培养基本技能比培养本学科专才重要。所以应十分重视信息技术、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习,没有对这些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深入的学习和理解,不可能实现对信息、对信息处理的结果和信息的活用实现有效的分析和评价,进而完善活用的过程。例如在讲解“画笔”时,不需要讲解工具栏里的每一个工具的使用方法,只需重点讲解一个工具,学生掌握了工具的使用方法后,可以应用到剩下的工具了。从而更高层次地理解了工具的使用方法。

计算机软件知识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占很大比重。但是在讲软件知识时,切不可盯住一个具体软件的功能过于详细地讲.而应针对一类软件的共性,注重对其核心内容和基本操作技能的筛选。例如,在安排“文字处理”这部分知识点时,如选择WPS软件作为教学内容,则对于文字处理软件所共有的汉字输入、文字的编辑、美化以及图片的插入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作为重点内容。小学生在掌握这些知识点后,同样可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记事本、Word等其他字处理软件。

(二)应用性教学内容应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用性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从生活中选取实例,再回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引导学生主动操作和尝试,让学生学习之后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它们的用武之地,充分体会到信息技术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便捷和快乐。

在教学方法上,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任务驱动”为主,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可以从完成某一“任务”着手,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采集信息一—处理信息——总结归纳——完善创新”等过程来完成“任

务”。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提高,在具体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进行实践和锻炼,增强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任务驱动”中,任务的提出非常重要。它将决定这节课学生是主动积极学习还是被动学习。举个简单例子,比如在讲画图中的图片翻转时,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任务:请同学们制作出一个漂亮的倒“福”字。学生得到这一任务后,他们就会主动的思考完成这一任务需要什么旧知识和新知识,并学习其中的新知识。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完成该任务需要用到“为图画添加文字”这一旧知识和“图片翻转”这一新知识,学生就可以通过完成该任务学习并复习新旧知识,而且还学到了把知识综合起来运用。但如果把任务设计成“请告诉教师怎样进行图片翻转?”,那学生就只能围绕这一问题去学习该知识,虽然学生还是会积极的去面对这问题,却已经不是主动而是被动学习了,而且学生学到新知识后,却未必懂得结合已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在课外,应鼓励学生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元旦时,有的同学主动应用计算机制作了新年贺卡送给老师和学生,国庆节时,布置学生办一份以“爱祖国”为主题的电子版报,以强化小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三)整合性教学内容应让学生学会合作。

鉴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整合性特点,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教师的“教”中,要注意把其他学科内容尽可能地融进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使小学生在学习其他知识的同时,理解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作用。

其次,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时,要有意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布置“画图”的任务时,要结合美术;文字处理任务可以与写作文、写日记结合起来;网络学习任务可以与查找自然学科资料和写信结合起来;程序设计任务要与数学结合起来等等。

再次,在学习方式方面,提倡“合作学习”,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对人的一种要求。信息技术课的整合性使之适合于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如在讲授“信息活动”所涉及的“信息加工”“信息收集”这些概念时,可以安排学生分成小组,一起调查所在地“环境污染”的状况,并递交一份凋查报告。通过这项整合性活动,不仅培养了小学生信息收集和信息加工的能力,而且使小学生增长了自然知识、地理知识、社会知识,锻炼了其数学分析能力和语文综合概括表达能力,同时还能增强小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深刻认识到与他人协同作业的重要性,培养其合作精神。

(四)趣味性内容应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好动、好问、好奇,习惯于游戏,喜欢各种生动有趣的形象.爱听动人的故事,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东西所吸引。如果孩子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参与意识,这就成为孩子们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动力。能否开发出这种动

力,是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的任务。

在实践中,应注意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让“趣味”作为领路人。下面提供了几种趣味教学的方法,作为参考。

l.演示教学法。

依据儿童的好奇特点,在展示学生所不知道的新奇事物时,采用演示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计算机的功能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通过演示,把计算机的优越功能介绍给同学们:举例说明计算机的科学计算、演奏音乐、绘制图案、猜谜语等,这样逐渐打破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使学生好奇的心理转化为跃跃欲试、自愿学习的动力。

2.游戏教学法。

依据儿童好玩的特点,指导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扩展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如果在教学“指法”里,直接让学生练习,学生就会感到比较枯燥,没有什么兴趣学。如果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最好。学生在“打地鼠”等游戏的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必须先练习好指法,这样,学生自然愿意去练习指法了,而且热情非常高,使他们被动的学习变成了“愿意学”,“我要学”的情境。

3.竞赛教学法。

依据学生好胜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小竞赛活动,巩固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如绘图比赛,计算比赛等。使学生随着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始终保持高度兴趣。

4.逆向教学法。

事先展示教学的结果,也就是先让学生知其然,再向学生解释过程,知其所以然。如在讲述“复制块”时,我说,如果今天的家庭作业是把这个词语写100篇,许多同学会说,哎呀!今天又没有时间休息了,但老师能在一分钟之内完成。接着我便操作了一个复制文件的例子。同学们都用疑惑的口气问:“老师,你是怎样操作的啊?我能试试吗?”孩子们看见老师这么快就复制出这么多的词语时,兴趣被激发起来,这时,再教给学生“复制块”的操作方法,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了。

5.成立兴趣小组。

通过成立兴趣小组的形式,可以把对计算机有共同兴趣的同学集中在一起,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共同学习,相互促进。比如,教师节前夕,计算机兴趣小组的学生用电脑绘制精美的贺卡赠给老师。生日来临之前,可以挑选出自己最满意的照片,用扫描仪制成“生日礼物”送给自己。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充分贯彻“趣味引路”的思想,创造性地设计趣味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小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性、创造性、灵活性,使学习变成一种新景象:不再是“苦读圣贤书”,而是“学无止境,其乐无穷”。

(此论文获市级二等奖)

第二篇: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芹池中心小学 常素红

在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为此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应积极探索和采用启发式、探索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实践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一、“激趣”法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兴趣是学生的最好老师”,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前提,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小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如计算机指法知识学习对小学生来说是非常枯燥的。如果开课就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操作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会减弱他们学习电脑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一开始我先让学生玩“青蛙过河”、“打地鼠”等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到,老是没打几个字就输掉了,于是好胜心理会使他们提出问题:自己为什么打不快呢?此时,我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告诉学生要想赢就必须先练习好指法。在这种情景氛围中,自己再讲解指导学生进行指法练习,学生就会学得很认真,进步也就快了。

当然,在一个键盘上让学生反复练习也是相当枯燥的,学生只能保持短时间的热度。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我就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让学生用比赛的方式进行指法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操作,再让学生玩“青蛙过河”、“打地鼠”这些游戏时,他们就感到轻松自如多了。这样,既保持了他们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热情,还可以促使他们去自觉学习更多计算机知识。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

信息技术最终是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从问题出发,以事例为引子,引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鼓励学生自主合作地探索解决方法,在猜想→尝试→分析结果→再猜想的寻求方法过程中,发现新方法、掌握新技术。如:高年级在教学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时,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自己身边发生的事,将自己的认识、观点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形式制作出来进行交流。如在教师节到来之时,我与学生讨论制作一张什么样的贺卡送给老师,学生兴趣盎然,从画面设计、语言文字到图片处理,有不少新的创意。制作中,学生发现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无法使这张贺卡动起来,怎么办呢?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去主动探索。因为软件菜单项表述清楚,学生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多次尝试,都能很快掌握“自定义动画”功能。在这一过程中,我不需讲得太多,只需在一旁鼓励学生探索,引导他们互相之间交流学习所得。由于这些知识是学生自己通过探索学会的,有直接的亲身体验,印象自然深刻。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学会了联想、尝试、比较、再尝试等学习能力。还由于学习是从问题出发的,每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学生都会学习到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与此同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也大大增强了。

三、在实践操作中,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教育理论家认为 “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本身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在这一现代化的学科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和创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如我在教学《玩纸牌游戏》这一课时,不是直接教如何去玩这一游戏,而是先教给学生如何使用“帮助”的方法,接着就让学生自己看帮助学习玩纸牌。看懂了就自己玩。如果不懂,可以个别探讨,也可以小组讨论。再不懂,请教老师。学生一般无须再请教老师,很快都掌握了纸牌游戏的玩法。在后面的教学中,学生就能举一反三,自己利用“帮助”学习《扫雷》等游戏。在以后,学生如果遇到不懂的应用软件,就能自己很好地利用软件本身的帮助功能,学会使用方法。这样做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学会了方法,学会了自主学习,创造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四、灵活教学方法,激发实践操作的欲望。

1、点到为止。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永远出乎教师的意料,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能招致学生极其厌烦的回应,教师只需要点到为止。点到为止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未知世界中自由探索,为学生的创新预留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发现的快乐。“点到为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对学生的信任,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2、广泛交流。相互交流是一种能力,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要学会倾听同伴的意见,同时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对学生创新性人格的一种培养。信息技术课程中也应该渗透这样的学习模式,教师每一节课的讲授时间应该控制在15分钟左右,而学生自由探讨、交流与操作至少需要15分钟的时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我们要努力创设一种充满了研究氛围的民主的课堂。

3、充分展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自哪里?来自于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充分的鼓励,即使是一个很简陋的作品,只要有独特之处就应该予以肯定,赏识学生的每一件作品。

学生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求知欲的锦囊,你如何将里面的东西展示出来呢,就要不断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勤学好问,积极动手尝试,发掘学生内在潜藏的无限创造力。相信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留多一点空间给学生进行实践创作,那就多有一份创造的成果。

第三篇: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收藏)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收藏)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收藏)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基础,掌握和熟练使用信息技术将成为劳动者素质的一项基本要求,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当务之急是全面深入地开展对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而对于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应该如何教?学生应该学什么?目的如何?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这些以前考虑的很少,分析的也很少。通过这个学期的教学发现了了一些问题,考虑了很多,现总结如下: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是由信息技术学科的性质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共同决定的。它既不同于以往的小学计算机课,又不同于小学语文、数学等传统课程。它重在对小学生进行初步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的培养,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体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一)基础性

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主要是着眼于基础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和读、写、算等基本能力一样,成为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

现实表明,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当今任何其他一门学科都未曾有过的,计算机硬件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这样,信息技术学科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高速度与高淘汰并存的发展状态。那么,如何在小学阶段为学生打好基础,使小学生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期间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尽可能地对其长远发展起作用,而不至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很快过时,是小学信息技术课面临的突出问题。

认知心理学认为,越是基础的东西越具有普遍性和可迁移性。因此,我们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角度出发.选取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

(二)应用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课程,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课程的核心目标。在过去的计算机教育中,曾一度把计算机本身作为学习对象,使学生为学计算机而学计算机。联合国开发署首席技术顾问Allen博士曾经在调查了我国计算机教育现状后说,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构造和程序设计语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去应用它。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要特别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应用信息技术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学生不需要死记硬背一些信息技术方面的术语和概念,不需要面对一张张枯燥的试卷,他们要接受的是真正的生活对他们的考试,是身处信息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挑战,他们需要学的是如何对大干世界中浩如烟海的信息进行检索、筛选、鉴别、使用、表达和创新以及如何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应用性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显著特征。

(三)整合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小学其他学科课程相比较,具有较强的整合性。整合性的根本在于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知识联系的整体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比如信息论、控制论、美学、文学、外语、数学、物理、电子学等等。但有些地方的“信息技术课”只注重讲信息技术“学科”的内容,忽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意渗透和融合其他学科的内容以及在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同时,培养其他学科素养。这种认识严重束缚了众多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的思路。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出路之一是“淡化”学科界线,开设整合性课程。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本质使它的教学内容不能脱离其他学科内容而独立存在,只有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学习其他学科内容的过程中才能学会使用信息技术。

(四)趣味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这一特点是与小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小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动机来源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高,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也越好。而且,在小学阶段是否能培养起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对其一生关于信息技术的态度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要突出趣味性,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应该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重视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让“趣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二、教学建议

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四个方面的学科特点,对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一)针对基础性的教学建议

首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突出“基础性”原则。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使学生终身受益,无论学生今后从事何种工作,他们在小学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都应该是有用的。所以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立足现在,展望未来,知道时代对公民的信息技术要求是什么?如今普及的信息技术是什么?最有前途的信息技术是什么?所选学习内容应该是信息技术学科领域中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将来能够利用的,或能迁移到其他领域中去的知识或技能。例如,什么是信息、信息的重要作用、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各个组成部分的有关概念及知识、大致工作流程、数据处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的概念等都是信息技术课程中相对稳定的基础知识。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基础性的应用教育,培养意识、培养基本技能比培养本学科专才重要。所以应十分重视信息技术、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习,没有对这些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就不可能实现对信息处理结果和信息的活用实现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评价,进而完善活用的过程。比如,计算机软件知识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占很大比重。但是在讲软件知识时,切不可盯住一个具体软件的功能过于详细地讲.而应针对一类软件的共性,注重对其核心内容和基本操作技能的筛选。例如,在安排“文字处理”这部分知识点时,如选择写字板软件作为教学内容,则对于文字处理软件所共有的汉字输入、文字的编辑、美化以及图片的插入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作为重点内容。小学生在掌握这些知识点后,同样可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记事本、Word等其他字处理软件,更高层次地理解计算机处理文字信息的特点。(二)针对应用性的教学建议

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用性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从生活中选取实例,再回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必须引导学生主动操作和尝试,使他们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术。

在实际教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重点突出那些与日常学习和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学习之后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它们的用武之地,通过使用,充分体会到信息技术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便捷和快乐。在教学方法上,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任务驱动”为主,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可以从完成某一“任务”着手,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总结归纳----完善创新”等过程来完成“任务”。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提高,在具体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进行实践和锻炼,增强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任务驱动”中,任务的提出非常重要。任务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大任务,即课本上的“综合实践活动”和“课后练习”,这种任务如制作一张贺卡、设计并制作一份板报、上网查询资料并整理、收发电子邮件、制作网页等等。这种任务往往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可以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在应用中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另一种任务是小任务,即“动动手”。如“删除‘画图练习’文件夹中的‘XR.BMP’文件”“圆角矩形的画法和矩形的画法完全一样,请你使用圆角矩形工具画一个举重杠铃”这种任务一般是结合信息技术学习内容而设置的一些探索性的问题和尝试性的任务,让学生在探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某些知识点和操作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在课外,应鼓励学生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元旦时,有的同学主动应用计算机制作了新年贺卡送给老师和学生,这时,信息技术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以强化小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三)针对整合性的教学建议

鉴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整合性特点,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教师的“教”中,要注意把其他学科的内容尽可能地融进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使小学生在学习其他知识的同时,理解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作用。这是目前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对象的阶段可以采用的一种整合模式,即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渗透和融合其他学科。

其次,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占很大比重。教师在给学生布置自主学习的任务时,要有意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布置“画图”的任务时,要结合美术;文字处理任务可以与写作文、写日记结合起来;网络学习任务可以与查找自然学科资料和写信结合起来;动画制作可与数学结合起来等等。

(四)针对趣味性的教学建议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个人的兴趣往往与肯定的情绪体验相联系。而小学生又有特定的心理特征:好动、好问、好奇,习惯于游戏,喜欢各种生动有趣的形象.爱听动人的故事,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东西所吸引。如果孩子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参与意识,这就成为孩子们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动力。能否开发出这种动力,是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的任务。

在实践中,应注意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让“趣味”作为领路人。下面提供了几种趣味教学的方法,作为参考。

l.演示教学法。

依据儿童的好奇特点,在展示学生所不知道的新奇事物时,采用演示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计算机的功能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通过演示,把计算机的优越功能介绍给同学们:举例说明计算机的科学计算、科学管理、自动控制、辅助教学等.还让计算机演奏音乐,绘制美丽的图案,猜谜语等.这样逐渐打破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使学生好奇的心理转化为跃跃欲试、自愿学习的动力。

2.游戏教学法。

依据儿童好玩的特点,指导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扩展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影响学生兴趣,把要学的知识设计成游戏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如教画图软件时,先绘了一些基本图形.然后让学生与计算机一起搭积木,用这些基本图形组成一些美丽的图案,让学生在玩中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成就感和审美能力。

3.竞赛教学法。

依据学生好胜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小组竞赛活动,巩固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如绘图比赛,计算比赛,制作网页比赛,网络知识大赛等,给学生讲当今世界软件奇才、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的“我要赢”的传奇故事来激励学生,使学生随着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始终保持高度兴趣。

4.逆向教学法。

事先展示教学的结果,也就是先让学生知其然,再向学生解释过程,知其所以然。如在教学网页制作时,可以首先给学生展示一些自己制作的贺卡、网页、多媒体课件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这时,再教给学生这些知识。

5.成立兴趣小组。

通过成立兴趣小组的形式,可以把对计算机有共同兴趣的同学集中在一起,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共同学习,相互促进。比如,教师节前夕,计算机兴趣小组的学生用电脑绘制精美的贺卡赠给老师们。元旦来临之前,可以挑选出自己最满意的照片,用扫描仪制成“千禧纪念卡片”。计算机把孩子们带人了一种神秘的世界,进入知识的殿堂,使他们的思维插上想像的翅膀,焕发出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总之,教师要把自己摆在教学设计者的位置上,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充分贯彻“趣味引路”的思想,创造性地设计趣味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小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性、创造性、灵活性,使学习变成一种新景象:不再是“苦读圣贤书”,而是“学无止境,其乐无穷”。

第四篇: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反思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反思1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们体会到:教师应在认识信息技术基本特征、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具有广泛迁移意义的知识和方法,使其在有效迁移发生的基础上适应技术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总结和归纳不同工具平台的'使用方法、不同问题解决过程的共通之处,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通过合理的探索,发展完成对新工具和新任务的适应,从而达到利用有效迁移的发生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给出任务之后,通过组织学生共同研讨、分析任务,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策略与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评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增强对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

从当前来看,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周期短,光靠学校的有限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从未来来看,信息技术不仅是学习的对象,更是信息时代公民进行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环境。因此,培养小学生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技术的适应能力,既是当前教学的需要,也是培养信息时代公民的需要。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反思2

以前我总得信息技术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上课时,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再照着“葫芦画瓢”。其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你还没有讲完,他就会操作了;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更有部分学生走神了,压根没有听见你在说什么。这种方法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以下方法可以尝试:

一、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在计算机上作动画,上网聊天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今他们已梦想成真,终于能够直接动手操作计算机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这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是“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在新鲜感和兴趣感过去之后产生枯燥的消极想法。所以在教学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攻克了本节的难点。用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每班学生都在三十人左右,绝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根本忙不过来,有时不免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同学的积极性,于是,在分组的基础上,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在这种分组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三、尝试以“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另外,经常利用学科中丰富的内容,为学生展示一些新知悬念,让学生课课从电脑上有新发现、有新收获,让学生感受到电脑中所蕴含的知识、技巧真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感。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反思3

《制作课程表》是对《小小通讯录》一课做了教材处理后产生的。刚接触《小小通讯录》一课,仔细专研教材,发现本课的重点是表格的学习,通过制作班级通讯录学会在word中插入表格,以及对表格进行美化。

但是要收集班级同学的地址,以及在word中输入地址,工作量很大,可能一节课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地址的输入上。

所以我对教材内容做了如下处理:改由制作课程表来学习表格的知识。个人觉得本课用课程表替代通讯录教学效果会更好。学生对课程表非常熟悉,可能都有自己制作过课程表的经历,所以用课程表更贴近学生实际,引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在情境的创设上,我采用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一贯倡导的“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由生活实际中的表格引入到这节课需要学习的课程表,再通过承诺将学生自己做好了的课程表打印给他们,实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为生活服务”的本节课教学理念,同时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有益于生活、充满了乐趣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教育生活化”理念的提出,要求把生活化的教学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也要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新理念。

一、注重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获得真实体验

在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创设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景,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新鲜事物的兴趣,点燃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求知欲。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去贴近学生生活,将信息技术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例如,在教《飞鸽传书》一课时,教师节给老师发邮件送教师节的问候,让学生在体验送问候的过程中,掌握了发送电子邮件的技能。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这就是说首先要投其所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设计生活化教学内容,让学生感悟知识

知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要注重培养学生将习得的知识回归于生活实践中进行运用与发展。学以致用,是学之根本。例如,在讲到Word中“插入表格”一课时。我先是调查了解学生知道哪些表格,课上再向学生展示大量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表格,如:课程表、值日表、作息时间表等,然后简要介绍插入表格的基本方法,放手让学生利用插入表格来绘制其中的一个,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又让学生知道了表格在生活中的作用。这样联系生活的学习,自然效果要好得多。

三、设置学习任务,让学生体验生活情趣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信息技术课堂中常用的教法之一,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任务既要使学生感兴趣,又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主动地去学习。例如在《旅游计划书》的教学中,教师提出任务到网上查询杭州回绍兴的火车班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轻松快乐的收获新知。

四、教学评价生活化,服务于学生的生活

积极提倡评价的“生活化”,即评价应注重平时的操作与实践,注重过程性评价,以“生活”的眼光而非学科标准去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不能用一个尺度而要用多元的尺度去衡量,要努力去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发展的可能性,并使之得到发挥,要让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信息技术为生活服务,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我们评价应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评价的标准也就多样化。因此,注重学生学习的评价,揭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以生活的眼光而非学科标准去评价。

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改变了课堂教学的模式,更重要的是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让学生的学习和其它生活体验一样,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完成。只有我们更加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才能提升学生课堂学习质量,才能更有效地促进每一位学生自我的发展,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让学生适应信息社会,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反思4

在教学中,我一如既往地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启发并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先在多媒体教学中出示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阅读完成第一个任务(在纸上画课程表)。学生对课程表非常熟悉,与他们每天的学习生活密不可分,大家都想亲自动手在纸上画出一份课程表。此时让学生动手既有知识的储备,也是为下一个任务做准备。

然后就是第二个任务(认识表格中的行和列),给学生介绍其理论知识,教师示范,学生看着大屏幕跟着操作,引导学生完成这一任务。当学生理解了行和列以后,从而知道了自己画的课程表有多少行多少列。

接下来就是第三个任务(用Word制作表格),在教师介绍了表格功能的一般方法后,布置学生将自己画的课程表,用电脑制作出来,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测试学习对表格的制作方法的掌握程度。大多学生都能迅速完成了这一表格的制作,学生尝试表格的制作成功后的喜悦。当学生在表格中输入文字时操作速度比较慢,让学生面对眼前的实际问题,指导学生思考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随后教师示范,学生看着屏幕跟着一起解决问题,效果良好。另外,要求学生尝试制作课程表这一残缺不全的表格时,教师一定要巡视每个学生,必要时结合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进行个别辅导,让学得不扎实的学生也能尝受到成功的喜悦,以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反思5

本课是学生初次接触表格。因此我在教学时,详细讲解了“表格”、“行”、“列”、“单元格”的概念。我认为这不仅对学生掌握本堂课是个出发点,同时也是对以后的教学和学习有帮助的。采用了师讲解演示、学生演示和互帮互助的教学方式来完成教学。在巡视时,发现有些孩子对选定整个表格,操作方法有些不当。运用鼠标不是很灵活。

最后通过课后“试一试”的水电费统计表的'制作,发现学生对如何制作一个现成表格掌握得是很不错的。另外部分学生对“复制”和“粘贴”的操作有点儿含糊。因此,最后我再通过学生展示来加深孩子们对本课操作的印象。同时也是对以后制作表格的一个提醒。总体来说,效果还不错。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反思6

夸美钮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但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看Flash动画。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导入课堂教学。

一、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既然学生爱玩游戏,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意。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这是相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的.

相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要学习的基础知识比较多,学生对相对枯燥的`基础知识却普遍感到乏味,学生虽对计算机的兴趣值颇高,但对教师讲起理论知识却不感兴趣,任凭老师费尽口舌、筋疲力尽,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仍似是而非,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二、精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

既然学生对计算机感兴趣,那么,在讲授基础知识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大屏幕、投影机,即可以进行重难点的讲解又可以进行示范演示。课堂上演示我们在课前精心制做的PowerPoint幻灯片、Flash动画等课件,配以优美的音响效果,学生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到教学上来。教师再也不用为维持课堂纪律而花费过多的时间,完全可以把精力放在课堂教学的现场发挥之中,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技能。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反思7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营造好的课堂气氛,还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究,还要注重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应用的实践活动,为信息技术教学营造“宽松、主动、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现浅谈如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几点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演示讲解的教学设计,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直观性,有关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仅凭老师的口述,学生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应精心选择使用多媒体数据,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使教学取得最佳效果。创造民主、轻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利用发现探究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获得知识,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被动的接受者。其教学设计为:简述操作要领→操作尝试→启发引导→操作学习→反馈指导→巩固练习→归纳总结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方法,一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二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如在学习word制作表格时,学生学起来很简单。但是否很简单,通过布置一个任务(制作课程表),学习效果就一目了然了。至于巩固练习和归纳总结,道理是很显然的。这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操作时间密切结合的教学设计。

三、构建“主体-互动-探究”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老师先布置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自主的参与教学,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必要的社会性品质;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教学人际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使学生智力得到较好的发展。例如布置任务:应用FrontPage软件制作个人网页,链入班级主页。在大多数学生基本完成任务后,从学生制作的网页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由学生自己介绍演示,然后让学生互相讨论,发表意见、看法,实现相互交流、学习的目的。教师在此过程中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为目的,适当的引导讨论方向。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主动研究,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并通过师生交流的互动作用和情境探索的学习,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实现学生主动发展的目标。

第五篇:基于基础教育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技能的特点的研究

哈尔滨师范大学

师 题

目 学

生 指导教师年

级 专

业 系

别 学

教 育 论 文

基于基础教育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技

能特点的研究

周治中

郑艳清

2009级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系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基于基础教育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技

能特点的研究

[内容提要]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一个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已经开始逐步实施。基础教育的信息技术课程贯穿了许多现代教育的新理念,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基础教育的信息技术课程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相应地,基础教育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施也必须采取新的模式和方法,而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支持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方面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确保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自己设计教学模式,使得其教学模式也十分多样。新的课程标准呼唤信息技术教师要确立全新理念。教师的教育目标有待更新,将生活实践与信息技术教育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信息技术学科存在这样的矛盾。一方面这一科目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众多的学生特别喜爱上信息技术课;另一方面,学生欢迎的并非课程本身的教学知识,而是它的教学载体——计算机。论文论文参考网因此,信息技术教学中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象,我就基础教育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技能的特点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技能的“硬件”特点

(1)计算机是智力工具

计算机是工具,但它不同于一般的工具,而是“智力工具”,是代替脑力劳动的工具。而人类以前发明的其他工具主要是代替体力劳动的工具,因此计算机这个工具与以前的工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技能分为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两类。动作技能是一种习得的能力,表现于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之中。心智(智慧)技能是在掌握概念和命题形式表达规则的基础上,将已知的概念和规则运用于原先的学习情境相类似或完全不同的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显然,动作技能是身体运动,信息技术课中属于动作技能的,只有鼠标操作和键盘操作两项,其他都是心智技能。可以说,计算机课程是以心智技能为主,动作技能为辅的课程。有人把信息技术课归为劳动技术课,是没有看到这个特殊性,把它看成和其他工具一样,是错误的。

(2)计算机是通用智力工具

通用又是计算机另一个特点,也是其他工具没有的。所有其他工具使用范围是有限的,而计算机几乎没有不涉及的领域,工农商学兵各行业,从高科技到家庭生活,从海洋到天空,无不用上信息技术。

(3)对课程的影响

计算机“通用”和“智力工具”两点,使得它与别的课程又有很多不同之处: 它的智力工具特点使得该课程主要学习的是心智技能。

它的通用性使得教学内容涉及到其他学科,是一个综合性的课程。3.实践性强

(1)信息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这有两层意思。吴文虎教授曾指出,“一是不亲自动手,不上机实践是学不会的。二是信息技术课程中要学的内容和所要用到的实践环境是统一的,学习就是实践”。

(2)对课程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实践性,决定了学习的特殊性。

不上机则学不会,要多上机实践。《指导纲要》要求:“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教学方式以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方式为主。

设备配置对教学有很直接影响,设备不同,教学内容和方式有差异。信息技术教师要会硬件也要会软件。

“计算机不是听会的,而是练会的”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和机会。

4.发展极其迅速

信息科学技术是各学科中发展最快的。按摩尔定律,每18个月芯片集成的密度就提高一个数量级。相应的软件版本也更新迅速。以微软的操作系统为例,发展的速度如此之快,刚掌握的知识,不久就陈旧了,有的不到一年,有的甚至不到一个月。因此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进取,自主地学习新的东西,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二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技能的“软件”特点

1.促进教育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的内涵应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社会学视角,强调的是如何使不同人群和基层平等享受教育权利;二是教学法视角,关心的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如何建立比较平等的关系。信息技术对教育民主这一理念的实现,无论从社会学视角还是教学法视角来看,均具有独到的贡献。其根本原理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信息资源在社会中的分布形态和人们对它的拥有关系,造成了信息资源的多源性、易得性和可选性,信息资源从过去被少数人拥有变为人人拥有,这就从客观上破坏了人们之间的传统教育关系,极大地促进教育民主化的进程。

就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化而言,基本趋向是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民主化的概念可转换为学习自主化。当今的教育环境正从师生之间信息不对称变为信息对称。在信息对称条件下如何重构教育关系,是当代教育者面临的新课题。有位美国历史教师谈了自己的体会:我过去上课时故意找些课本以外的材料拿到课堂去讲,学生们对我很佩服,以为我的知识很渊博;现在网络进了教室,情况就完全变了,我讲什么他们几乎都知道,看来不能

再玩老一套教学把戏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信息化条件下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必然遭到破坏,因此需要采取比较民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民主化教育模式下,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求,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善于进行角色转换,从知识灌输者变为学习指导者,从当教师变为当教练。作为走向学习自主化的第一步,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拥有充分的学习知情权,让他们事先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建议的学习活动以及学习成果的评价标准。学生们经过预习以后应该能够理解大部分内容,剩下的只是一些疑惑和问题,那么课堂就会成为充满问题和积极研讨的场所,民主化气氛便会油然而生。

2.支持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的改革趋向,是还基础教育以终身发展的基础,也就是培育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探究和思维的能力、终身学习的意识以及适应社会和创造社会的能力。为此,在学习方式上需要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知识建构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允许他们自主探究的信息空间、合作交流人际互动空间以及自由建构的知识空间。网上信息空间隐含着无穷的学习资源,这种学习资源通常是劣构的,需要学习者利用工具进行检索和加工,并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筛选和提炼,然后才能内化并建构为个性化的知识。在现代信息社会,这种信息获取和加工提炼能力对学习者来说是绝对必要的,如果让学生单凭学习课本上的良构知识难以培养这类能力。3.创建个性化教育

新课程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作为追求的目标,实际上,个性化教育也是教育者一直以来梦寐以求想要实现的目标,但是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由于受时间、空间的制约,只能让学生们听同样的课和做同样的作业,个性化无从谈起。利用网络,我们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大的个人发展空间。目前网络虚拟空间的大小是由硬盘存储容量决定的,根据当前的经济技术条件,我们可以为每个学习者提供体量足够的虚拟空间,允许他们自由进行知识建构和展现个性。在信息化教学系统中,还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为学习者提供多风格、多路径的多种学习选择,使学生经历个性化的学习过程。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把有限的教室时空和几乎无限的网上空间结合起来,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发展他们的集体智慧。笔者认为,学生的集体智慧发展也应当成为新时代教育的重要目标,可惜迄今未受重视。4.创设拟真学习情境

为了实现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在学习内容上,需要关注学习内容和生活经验的联系;在学习方式上,需要注重学生主体的生活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表现为重视知识学习的境域化,让学生在比较贴近自然的、社会的、生活的情境中去体验、获取、理解知识。利用信息技术,教师们可以创设拟真的学习情境,支持知识的境域化学习。笔者将境域化方法归纳为原型化(针对现象)、角色化(针对人物)、案例化(针对事件),信息技术在不同程度上可以支持这些境域化方法的实现。

当然,信息化教育不应该排斥社会实践。我们提倡全空间教学设计,学习活动可以发生于教室物理空间、社会现实空间以及网上虚拟空间。全空间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教学优化意识和多方位的角色转换能力。5.实现发展性评价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其特点是注重过程,注重个体差异,注重主体作用。信息技术在支持发展性评定方面可以起到独特的作用,我们可以利用学习管理系统跟踪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利用电子学档展示个人学习成果和知识作品,还可以利用量规工具进行个人自评和同伴互评。

三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技能的综合特点 1.发展性特点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均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成就,开辟了许多新的领域,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这就使得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

现实表明,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当今任何一门学科都未曾有过的。“每18个月计算机芯片的性能价格比将提高一倍”普遍地被计算机工程师称之为莫尔定律。计算机硬件技术打高速发展带来的是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这样就能使《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将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里处于高速度、高淘汰并存的发展状态之中。那么,如何在学生打好基础,使学生学到信息技术和操作技能,尽可能地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起作用,是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

2.应用性特点

理论和实践业已表明,计算机在教学中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正因为计算机拥有图画、声音、交互控制、动画视频等我种手段和正在日益发展的远程通讯能力,在教学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大,在某种程度上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使教学更贴近学生和学习实际;减少学生的理解障碍;同时能够提高教学效率。比如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电化教育办公室从1997年开始实施的“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项目中采用“计算机与语文识字教学整合”,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范例。

3.趣味性特点

基于基础教育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技能的特点的研究 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趣味性,无论在哪个年级,无论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都应该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重视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

结语

以上讨论只是揭示了信息技术在支持新课程教学革新方面的潜力,要使这种潜力变为现实能力还需要技术以外的许多因素,比如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评估制度、服务支持体系、配套政策等。也就是说,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无论如何,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对于信息技术在新课程的成功实施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如果说信息技术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么广大教师就应该成为操纵此魔杖的高明魔术师。所以我们列出了这些特点,他们不但要能够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更需要懂得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利用技术,利用技术支持多种创造性的教学与评价活动。

下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及教学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及教学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中小学课程,它有着其独特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原则,也必然需要运用相关的教学设计方法来确保其教学的有效实施。教学特点是对整个......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 陈艳 正确的指法是电脑操作的一项重要基本功,练好指法能大大提高操作电脑的速度,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学生指法练习中存在的问题: 练就......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分析 旺苍县大德乡中心小学校苟玉国 正确的指法是电脑操作的一项重要基本功,练好指法能大大提高操作电脑的速度,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分析 卓刀泉小学:李娟 正确的指法是电脑操作的一项重要基本功,练好指法能大大提高操作电脑的速度,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练就正确快速的键......

    关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泰山学校 刘秀诚 内容摘要:本文从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出发,试图理清信息技术课的本质特点、教学目的及实现途径。并提出作为信息......

    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

    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黄 湘江西省寻乌县城关小学 342200 摘要: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也不再新鲜,但是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微课程的应用对......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心得体会信息技术课程由是计算机课程发展而来,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过去一年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我......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1 时光飞逝,转眼间一个学期又要结果了,真的感叹:时间你走得好快!回过头来望望,想想这一个学期我真的做了好多事情,不论是工作中还是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