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临江仙 教案设计
临江仙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一、核心指向
1.理解词及其意境
2.学会意象比较、分析形象、置换词句三种鉴赏诗词的方法。
二、导学过程
1.由小说《三国演义》开篇词导入(也可由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导入):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词的?
2.相关积累。
3.指导朗读
4理解。
⑴上阕的意象有哪些?(长江、浪花、英雄、青山、夕阳)
⑵这些意象哪些是象征永恒的?哪些是象征易逝的?(长江、青山、夕阳是象征永恒的;浪花、英雄是象征易逝的)
⑶比较这些意象,你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观?哪一句词表明了这个意思?(豁达超脱的人生观;是非成败转头空)
⑷从以上的学习中你得到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比较意象,明主旨倾向)
⑸下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白发渔樵)他的生活环境、生活情趣各是什么?寄托了作者怎样的人生理想?(江渚上、打渔、砍柴、惯看秋月春风、喜相逢;固守着的那一份宁静与淡泊)
⑹能否把“白发渔樵”改为“黑发渔樵”?(不能,改了不能表现老者阅尽人生沧桑,不能表现历史的厚重感和老者的睿智形象:对世事人生的洞察和人生的大彻大悟)
⑺能否把“江渚上”改为“闹市区”?(不能,改了不能表现老者固守着的那一份宁静与淡泊,也与渔樵的生活环境不符)
⑻能否把“一壶浊酒”改为“一壶美酒”?(不能,改了不能表现老者固守着的那一份宁静与淡泊)
⑼这位白发渔樵究竟是谁?(曾经的将军、王爷、帝王……作者,我们)
⑽总结学习方法:
分析形象表现,明了主旨
置换词句析表达效果的变化
三、小结:开篇从大处落笔,切入历史的洪流,四五句在景语中寓哲理,意境深邃。下片具体刻画了老翁形象,在生活环境、生活情趣中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从而表现了一种大彻大悟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四、作业
1.背诵与默写。
2.试着用学到的方法写一点诗词鉴赏的文字。
第二篇:《临江仙》赏析
【原作】
临江仙——[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注释】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属四川)人。
淘尽:荡涤一空。
渔樵:渔父和樵夫。
渚:水中的的小块陆地。
浊酒:用糯米、黄米等酿制的酒,较混浊。浊,不清澈,与“清”相对。
【古词今译】
波涛汹涌的长江日夜不停地向东奔流,多少英雄豪杰都像那翻飞的浪花一样消逝了。什么是非,成败,荣辱,在历史的长河中,转眼之间都会过去的,只有青山绿水依旧,日落日升依然。那江上打渔的白发老翁,早已了然了春夏秋冬的变化。和老朋友难得见面,痛快的畅饮一壶浊酒,古往今来的诸多大小事情,都成了闲谈的话题,下酒的菜肴。
【赏析】
这是杨慎所做《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后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将其放在卷首。
词的开首两句令人想到苏轼《赤壁怀古》里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一去不返的江水比喻历史的进程,用后浪推前浪来比喻英雄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然而这一切终将被历史的长河带走。“是非成败转头空”是对上两句历史现象的总结,从中也可看出作者旷达超脱的人生观。“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和夕阳象征着自然界和宇宙的亘古悠长,尽管历代兴亡盛哀、循环往复,但青山和夕阳都不会随之改变,一种人生易逝的悲伤感悄然而生。下片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白发渔樵的形象,任它惊骇涛浪、是非成败,他只着意于春风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谈笑间,固守一份宁静与淡泊。而这位老者不是一般的渔樵,而是通晓古今的高士,就更见他淡泊超脱的襟怀,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全词似怀古,似咏志。开篇从大处落笔,切入历史的洪流,在景语中预示哲理,意境深邃。下片则具体刻画了一个老渔翁的形象,在其生活环境、生活情趣中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从而表现出一种大彻大悟的历史观和人生观。现出看尽红尘多少事的豁达。
注:部分内容选自“百度-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赏析”,有改动。
第三篇:临江仙原文翻译赏析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作者是宋朝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雕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前言】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根据词序,此词仿照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而作。上片写春归大地,词人闭门幽居,思念亲人,自怜身世;下片承上片怕触景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目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此词不单是作者个人的悲叹,而且道出了成千上万想望恢复中原的人之心情。全词格调苍凉沉郁,几乎全以口语入词,明白晓畅,又极准确、深刻地表达了词人彼时的心理状态。
【注释】
⑴临江仙:原唐教坊曲名,双调小令,后用作词牌名。此词上下片共六十字,平韵格。
⑵欧阳公:即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蝶恋花》:指欧阳修词作《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⑶予:我。酷爱:非常喜爱。
⑷数阕:几首。阕,首。
⑸声:指词牌。
⑹几许:多少。
⑺云窗雾阁:云雾缭绕的楼阁。扃:门环、门闩等。在此谓门窗关闭。
⑻梅萼:梅花的蓓蕾。
⑼秣陵:秦改金陵为秣陵,与下文“建康城”是同一地方,即今江苏南京。
⑽人老建康城:一作“人客建安城”。建康,又作“远安”。
⑾感月吟风:即“吟风弄月”,指以风月等自然景物为题材写诗填词,形容心情悠闲自在。
⑿无成:这里并不是一般意思上的事业无成,而是承上词意,指对“风月”不感兴趣,也不敢去接触,什么也写不出来。
⒀凋零:形容事物衰败。
⒁试灯:旧俗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晚上张灯,以祈丰稔,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⒂踏雪:谓在雪地行走。亦指赏雪。
【翻译】
庭院很深很深,不知有多少层深,云雾缭绕的楼阁门窗经常关闭。骋目四望,只见柳梢返青和梅枝吐蕊的景象越来越分明了。在古秣陵城的周围,树木渐绿,宣告春已归来,但我却无家可归,看来要老死建康城了。
忆往昔多少回吟赏风月,饮酒作诗,那是多么幸福啊,而如今却人已老去,什么事也做不成了!还有谁会怜悯你的憔悴与衰败?元宵试灯也好,踏雪赏景也好,都没有这份心情了。
【赏析】
词作上片写春归大地,词人闭门幽居,思念亲人,自怜飘零。“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首二句写词人闭门幽居。首句与欧阳修《蝶恋花》词一样,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为形容词,形容庭院之深;后一个“深”字为动词,作疑问句,加重语气,强调深。连叠三个“深”字,乃比兴之作。貌写闺情,实蕴国恨。次句是用韩文公《华山仙女诗》“云窗雾阁事恍惚,重重翠幕深金屏”,再加强“深”的意境,“常扃”与陶渊明《归去来辞》“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孤寂之心,忧愤之情,跃然纸上。
词境静穆,不言愁苦,而使人更难为怀。云雾缭绕着楼阁,门窗常常紧闭,虽不深而似深,这是对庭院之深的具体描写。云雾缭绕是自然状况,是地处闽北高山地区建安所特有的,而门窗“常扃”,则是词人自己关闭的了。这表明词人自我幽闭阁中,不愿步出门外,甚至不愿看见外面景况,所以不仅闭门而且关窗。李清照酷爱“深深深几许”之语,是很有艺术见地的。因为它一连叠用三个“深”字,不仅渲染出庭院的深邃,而且收到了幽婉、复沓、跌宕、回环的声情效果。它跟下句合起来,便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立体图画:上句极言其深远,下句极言其高耸。用皎然的话说,这就叫“取境偏高”(《诗式·辨体有一十九字》);用杨载的话说,这就叫“阔占地步”(《诗法家数》)。它给欣赏者以空间无限延伸的感觉。但句尾一缀上“常扃”二字,就顿使这个高旷的空间一变而为令人窒息的封闭世界。
第三句写的就是词人所不愿见到的景物:“柳梢梅萼渐分明。”柳梢吐绿,梅萼泛青,一片早春、大地复苏的风光。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钩线,着一“渐”字,为点睛之笔。李清照是位感情十分丰富细腻的词人,对大自然的细微变化,有着敏感的悟性。“雪里已知春信至”(《渔家傲》)、“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小重山》),在这些早期作品里,表现的是喜春之情。可如今却怕见春光。结二句写的就是怕见春光的原因:“春归秣陵树,人客建安城。”这两句内涵极其丰富,所蕴含的痛楚情怀是相当深沉的。两句铺叙,合时、合地,境界自成。“春归”时间概念,“秣陵树”空间概念,意谓南宋偏安建康又一度春光来临了;“人老”时间概念,“建康城”空间概念,痛北人将老死南陲,创造出一种悲恸欲绝的境界。秣陵、建康,同地异名。它被分别置于上下对句之中,看似合掌(诗文内对句意义相同谓之“合掌”)。但上句写春归,是目之所见;下句写人老,是心之所感。它把空间的感受转化为时间的感受,从初春来临联想起人的青春逝去。情致丰富,毫不显得单调、重复。它貌似“正对”(即同义对)而实比“反对”(即反义对)为优,可视为此篇的警策。
词作下片,承上片怕触景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李清照与赵明诚是一对有较高文化修养的恩爱夫妻,他们共迷金石,同醉诗文,烹茗煮酒,展玩赏鉴,沉醉于富有诗意的幸福生活之中。李清照以其女性的独特敏感和文学修养,以春花秋菊为题材,曾写过不少好词。“多少事”,以强调语气,表示很多,记也记不清了。可如今年老飘零,心情不好,什么事也做不成。至此,词人情绪极为激动,不禁呼出:“谁怜憔悴更凋零!”破碎山河无人收拾,词人憔悴瘦损、流落江南。词人在《永遇乐》中曾以“风鬟雾鬓”描绘她的“如今憔悴”。“谁怜”二字,表明词人身处异乡,孤身一人,无人可诉。而一个“更”字,道出了词人的心境日渐一日的悲凄。
结末,“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这二句并非写实,而是举出她一生中印象最深、与她夫妻生活最有关系,作为“感月吟风”绝佳题材的事件。“试灯”,是宋人元霄节前是盛事。词人在《永遇乐》中曾回忆当年:“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踏雪”,宋周辉《清波杂志》卷八载:“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这两件事,在空间上,从北(汴京)到南(建康);在时间上,从词人青年时期到中年时期。当年,她对这两件事都很感兴趣,可如今,却认为“无意思”、“没心情”,与上片的怕见春光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冷。下片以对往昔生活的追怀、眷恋与如今飘零异地、悲凄伤感相对比,写出一位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形象。
南渡以后,清照词风,从清新俊逸,变为苍凉沉郁,这首《临江仙》是她南渡以后的第一首能准确编年的词作。国破家亡,奸人当道,个中愁苦,不能不用含蓄曲折的笔法来表达。少女时代的清纯,中年时代的忧郁,一化而为老年时期的沉隐悲怆。
第四篇:晏几道临江仙教案1
晏几道《临江仙》学案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特点
2.理解词中“春恨”的丰富内容
3.对词中精警名句进行鉴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顾背诵晏殊的《破阵子
春景》,来学习他的儿子晏几道的代表作《临江仙》
二、作者简介:
晏几道(1030----1106),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人,是晏殊第七子。曾任太常寺太祝。
其作品的特点,小山词多怀往事,抒写哀愁,笔调饱含感伤,伤情深沉真挚,情景融合,“能动摇人心”。虽反映生活面窄,而艺术境界较高。一言以蔽之,冯煦谓小山词“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晏几道与父晏殊齐名,世称“二晏”。
三、整体感知:
1、自读本词,结合注释了解大意,找出词的上下片有没有表现作者情感色彩的字眼。
上片:春恨
下片:相思
2、赏析“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从意思、手法、景色特点、感情四个方面来说)
教师明确:“落花”、“微雨”:本是极清灵的景色,在本词中,却象征着芳春过尽,美好的事物即将消逝。落花、微雨渲染着离情的缠绵。双飞燕反衬着独立之人的惆怅难堪。两句融情入景。其情意缠绵凄婉,景致妍美如画。
3、词的下片告诉我们词人“春恨”的原因是“相思”,那相思的对象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天真可爱、娇媚可人、温柔多情
4、赏析“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明确:在当时皎洁的明月映照下,小蘋像一朵冉冉的彩云飘然归去。
彩云,比喻美丽而薄命的女子,暗指小蘋的歌妓身份。交代年年春恨的原因。
情感:梦后酒醒,明月依然,彩云安在?表达了物是人非以及对小蘋的思念、苦恋、孤寂之感。
四、重点突破
上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春恨”的?用了哪些手法? 明确:A.梦后酒醒。因怀念之深而以酒醉销愁,酒醉而有相见的美梦,梦虽美丽但却短暂,酒醒梦断后,楼台高锁、帘幕低垂,愈加孤寂。
B.春恨年年。“去年”“却来”,显见春恨非一朝一夕,而是由来已久,点出春恨之深长难销。C.落花微雨。“落花”“微雨”,春芳已尽,伤逝之情油然而生。
D.双飞独立。无情的春燕尚能双宿双飞,有情之人却只能落花微雨之中独立,以物衬人,孤寂伤感之情深化。
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反衬。
五、课堂小结
这是一首感旧怀人的名篇,当为作者别后怀思歌女小蘋所作。词之上片写“春恨”,描绘梦后酒醒、落花微雨的情景。下片写相思,追忆“初见”及“当时”的情景,表现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全词在怀人的同时,也抒发了人世无常、欢娱难再的淡淡哀愁,即“微痛纤悲”的身世之感。
六、扩展延伸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题都城南庄
唐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两首诗词都是写怀人的名作,你更喜欢哪首?谈谈你的看法!
第五篇:浅谈杨慎及《临江仙》
谈谈杨慎及《临江仙》
内容摘要:文学自古以来就是一种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形式,杨慎的《临江仙》也不外乎是他抒发感情、表达人生理想的一种载体,从这首词中折射出了明中期的社会生活状况及其作者对儒学和道学的态度,同时还反映了杨慎在被贬后对个人价值体系的调整,即由原来的儒家积极进仕思想转向道家淡泊名利思想,在儒学与道学的影响下重构人生理想,形成一种豁达超脱及大彻大悟式的人生观和历史观。
关键词:杨慎;儒学;道学;人生理想
On the Yang Shen and “Lin Jiang Xian” Abstract: Ancient literature is an expression of thoughts and feelings in the form of authors, Yangshen's “Lin Jiang Xian” was merely expressing his feelings, to express the ideal of life as a carrier, from the poem reflects the Ming in the medium-term social living conditions of its author's attitude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but also reflects the Yang shen, after being demoted to the adjustment of personal value system, that is from the Confucian Shisi like to turn the positive into the thinking of Taoism sought fame or fortune, in the impact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reconstruction of life under the ideal of forming a open-minded detachment and dachtaiewu style of life and history.Key words: Yangshen;Confucianism;Daoism;Ideals
杨慎,生于公元1488年,卒于公元1559年。杨廷和之子,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一生著作颇多,在各方面都很有成就,“初国迄于嘉隆,文人学士著述之富,毋逾升庵先生者。”①“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1]正德六年(1511),殿试第一,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世宗时曾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因为“大礼议”事件,受到廷杖削籍,被贬到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卒死戍边。
纵观杨慎一生,自小聪明好学,加上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杨春、父亲杨廷和都是明代的官员,有很高的身份地位。十三岁随父入京,因作了《黄叶诗》轰动京华,而被当时茶陵诗派的首领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2]但其政治生涯却十分坎坷,其为人正直,不畏权贵的性格,与当时的统治者,即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的种种行为格格不入,于是辞官故里。正德十六年(1521),武宗死后无子嗣,由其弟朱厚熜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继位,随后就发生了“大礼议”事件,杨慎因其“叛逆”风骨,遭到廷杖并被贬到云南永昌卫,开始了他三十多年的流放生活。《临江仙》②作于他被流放之后,此词出自其著作《廿一史弹词》③,后来被清初的文学批评家毛宗冈用于《三国演义》卷首,流传甚广,故后人多误以为是罗贯中所作。其原文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临江仙》开篇就化用杜甫《登高》“不尽长江滚滚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意,表达对英雄成败终要消逝的感慨。第三、第四句,借英雄的是非成败转头皆成空,来表现对自己坎坷人生的达观态度,其中蕴含了丰富深邃的人生哲理,又带有几分伤感。下片笔锋一转,写江上渔樵闲话的画面,写得悠然自得,表现了与世无争,其乐无穷的人生理想。
《临江仙》被称为“史论”,它纵观历史的兴衰更迭,以英雄豪杰的是非成败抒发感慨,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及“大彻大悟”式的人生观和历史观。
马克思说过:“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感情、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整个阶级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这一切。通过传统和教育承受了这些感情观点的人,会以为这些感情和观点就是他的行为的真实动机和出发点。”[3] 因此《临江仙》所表达的主要思想和观点,自然要受杨慎所处的时代和阶层地位的影响,也要反映和代表他那个阶层的愿望和要求。
在前面已经说过,杨慎的家庭出身还是比较显赫的,在那个时代他应该属于上层阶级。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年仅二十一岁就入仕做官,这样的人生在封建社会应该是幸运的,但是正因为年轻时的顺畅和被贬后的那种坎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才造就了他词中那种淡泊名志的追求以及“大彻大悟”式的人生观。
其实杨慎《临江仙》中的那种从容、看淡一切的豁达的人生态度,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杨慎生活的时代相当于明朝中期,也就是明武宗朱厚照和明世宗朱厚熜时期。这一时期,明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政治生活黑暗腐朽,人民生活极其贫困,很多文人学士都不愿入仕做官。政治生活中的矛盾突出表现在宦官专权和内阁纷争上。早在朱元璋时,就以汉唐为鉴,曾立铁牌于宫门,镌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4],后由于“靖难之役”,宦官立了功,明成祖对宦官颇事依重,委以重任,随后并专门请人教宦官识字,用宦官传达政令,使宦官与中央权力的距离越来越近,从英宗正统以后,宦官开始擅权,他们通过皇位继承问题来把持朝政,并控制特务机构,排除异己,进行贪贿受贿。武宗时期有个宦官刘瑾,被称为“立皇帝”(称武宗为“坐皇帝”),群臣或“百计效勤,极尽谄媚之志”④,或“攫金进见”[5]谋求升迁。皇帝深居宫内,不问政事。整个朝政被宦官把持着,非常腐朽,民不聊生。与此同时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内阁纷争。自英宗朱祁镇继位后,太皇太后委政于内阁“三杨”(杨荣、杨溥、杨士奇),开创了明代“票拟”制度,内阁成员在朝中有很大的权力,尤其是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是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的核心人物,于是,为谋取阁臣职位,各官僚集团展开了明争暗斗,前面说到的嘉靖初年的“大礼议”之争就是一个例子,这个事件之后纷争更加激励。明中期由于宦官专权和内阁纷争,使得吏治腐败,政局混乱,再加上严酷的刑罚,很多人都是不愿做官的。
因为“大礼议”事件而遭受贬摘的杨慎,为官多年,曾有过远大抱负,也力图改变明中期的黑暗腐朽局面,可换来的却是放逐戍边,个人的力量实在是太渺小了,于是,对于世间百态、是非成败都看透了,才有“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淡然,这其中有失落、孤独,但更多的是对名利的淡泊、轻视。“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是杨慎的自我安慰,也是其一生所追求的。名利,杨慎看淡了;官场,杨慎厌倦了,但是他没有因为人生的坎坷而放弃理想,仍然“好学穷理,老而祢笃”⑤在流放云南三十余年里,他为云南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并培养了第一个少数民族学派“杨门七子”,即杨士云(字从龙,号弘山,正德进士,监察御史)、吴懋(字德懋,号高河,举人,官至知州)、保山张含(字愈光,号禺山,正德举人)、开远王廷表(字民望,号纯庵,正德进士)、昆明胡廷禄(字在轩,号学原,正德进士,曾任按察司副使)、晋宁唐锜(字子荐,号池南,嘉靖进士,监察御史),“七子文藻,皆在滇云,一时盛事”⑥,正是基于他的文治教化,使其后内地中央政府才能有效的管理云南地区,云南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杨慎的个人贡献是分不开的。
《临江仙》作为《二十一史弹词》的一部分,无不反映了作者在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大起大落之后,对价值观、人生观的自我调整,“精神信仰由孔孟之儒学向老庄之道学倾斜;价值取向由汲汲仕进向淡泊功名回归;具体行为由谨遵礼教向不拘小节转变。在实施整合过程中充分凸现杨慎在不同人生阶段价值体系的儒道互补原则。”[6]这种转变其实是对程朱理学所发扬的儒家传统价值观的重新认识。
其实流放云南,于杨慎来说,并不是一件极糟糕的事,流放恰恰为他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处境和身份的机会,以另一种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临江仙》的思想倾向于老庄一派,但也不难看出其中暗含的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礼教影响下的文人学士杨慎也没有过分的“叛逆”,只是由于后来的经历,使其思想倾向于老庄思想,其实不仅杨慎,在当时很多文人学士由于各种原因都综合运用孔孟之儒学与老庄之道学,从明中期很多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杨慎的这一倾向在当时是很普遍的,“帘远堂高,君门万里”若要一朝见天子,就得趋炎附势,“攫金进见”,而这种方式是儒家传统所不齿的,更何况出仕在明代多会招致杀身之祸,所以才有前面说过的时人都不愿做官的现象。多偏向于著书立说,喜于悠然自得的隐逸生活,这恰恰又符合道家之学。杨慎的人生理想所蕴含的哲理也正是儒道的结合体,用儒家之学去行事,用道家之学去充实精神境界,从而完善人生理想。这也正好反映出在明代儒学与道学相互之间的渗透融合已经到达一定深度。
对于“利”,杨慎也受儒家的观点的影响,在他临终前还说“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这恰好符合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遵从了孔子“罕言利”⑦“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⑧的言论。因此,无论人生经历是怎样,无论价值体系有何调整,杨慎始终不能完全摆脱儒学的影响,也就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和统治阶级强加的价值观已经根深蒂固,可杨慎等一类人对儒学传统价值观的重新认识,却也反映出儒家传统思想已暴露出不适应社会的一面。
文学自古以来就是一种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形式,孔子删定《诗经》,却要使其“乐而不至于淫,衰而不至于伤”,目的就是想宣扬他的“中庸之道”;司马迁作的《史记》,其中他专门用当时流行的文学形式—赋,写了他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据《汉书·艺文志》,“司马迁赋八篇”,现只存《悲士不遇赋》[7]一篇;杨慎的《廿一史弹词》也不乏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人生理想,他的这种情感和理想构成的价值体系,是在儒、道和社会背景的共同作用下,再加上坎坷的人生经历,于是,形成了在《临江仙》中所表达的看淡世间百态的心态,其实这种心态在明朝从来都不是杨慎的专利,因仕途不顺转而用文字发泄情绪、实现人生理想,也不是杨慎所特有的。可见,时代及所属阶层可以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甚至在某种层面上超越传统思想对时人的影响。
注释:
①《升庵外集》
②此词牌名原系唐教坊曲名。《花庵词选》云:“唐词多缘题所赋,临江仙之
言水仙,亦其一也。”始见《花间集》所作词。
③《廿一史弹词》:弹词,也叫“南词”。明、清两代流行的曲艺形式。杨慎晚年所著历史通俗说唱之作,原名《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一段相当于一回。此词系第三段开场词,后来清初的毛宗冈移置于《三国演义》卷首。④李贤:《古穰杂录摘抄》 ⑤《明史·杨慎传》 ⑥《升庵外集》 ⑦《论语·八佾》 ⑧《论语·里仁》
参考书目:
[1](清)张廷玉等.明史·杨慎传[M].中华书局,1974.4:5083 [2](清)张廷玉等.明史·杨慎传[M].中华书局,1974.4:5083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八卷[M].人民出版社,1961.10:149 [4](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M].中华书局,1977.2:446 [5](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M].中华书局,1977.2:446 [6]曾绍皇,吴波.二十一史弹词与杨慎人生价值体系的自我调整[J].中国文学研究,2006,(04)[7](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三十[M].中华书局,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