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5 05:57: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

第一篇: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

教学素材库 第60课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简介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是东坡在强烈的自我主体失落感的痛苦煎熬中写成的。饮而醉,东坡常有;醒而又醉,这在东坡是少见的。四十七岁的东坡,被囚禁于黄州多年,前途遥遥无期,内心无法平静。此时此境,才越是高,知识越是渊博,思想越是深刻,就越痛苦。东坡只有借酒浇愁。上片叙写醉归的情景。“长恨此身非我有”,化用庄子的哲理,来抒写自己的失落感。“此身”不属自己,只属皇帝,东坡只能听命于皇帝。除酒之外,真正能抚慰他痛苦心灵的,只有老庄哲学。诗人追求一种新的境界:忘却营营追求,遁身江边,乘舟退隐,皈依江海,优游洒脱,委天任运。他只有用老庄哲理来对抗巨大的精神压力。他宁可做老庄的弟子,也不愿做皇权的奴仆。下片中的诗人,无比清醒,他想归隐江湖,恬然自然,以此去夺回失落的自我。这种思想,在那个时代,是超前的。

第二篇:苏轼临江仙全词翻译及诗词赏析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译文] 人活一生,如逆水行舟般的艰难,而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行人。

[出自] 苏轼 《临江仙》

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释:

钱穆父:名勰,又称钱四。元祐三年,因坐奏开封府狱空不实,出知越州(今浙江绍兴)。元祐五年,又徙知瀛洲(治所在今河北河间)。元祐六年春,钱穆父赴任途中经过杭州,苏轼作此词以送。

都门:指汴京。

改火:本指四季以不同木材钻木取火,后多指寒食禁火三日后重新起火,故以一改指一年。

春温:如春天般温暖。

“无波”二句:化用白居易《赠元稹》“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句。古井无波:古井枯竭,不起波澜,比喻人心寂然不动。

节:竹节,比喻人之节操。

筠:坚韧的竹皮,引申为竹之别称。

尊:酒器。翠眉:指送别的官妓。

颦:皱眉。宋代官吏宴饮,多有官伎歌舞侑酒,这里表面是劝歌伎不要悲伤,实际上是劝慰友人不必哀愁。

逆旅:旅舍。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译文:

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一晃又是三年了,你远涉天涯,一直奔走辗转在这人世间。相逢一笑时,依然像春天般温暖。你的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像秋天的竹子。

我心惆怅,因为又要离别,你要连夜扬起孤帆前行,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陪酒的歌妓不用对着酒杯太过凄婉。其实人生在世就好像住旅舍一般,我也包括在旅行者里边,和你是一样的啊。

赏析:

这首词是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元祐初年,苏轼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岁月如流,此次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三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更为可喜的是友人与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借用白居易《赠元稹》诗句来说,即“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作者认为,穆父出守越州,同自己一样,是由于朝好议论政事,为言官所攻。

以上数句,先从时间着笔,回忆前番离别,再就空间落墨,概述仕宦生涯,接下来抒发作者对仕宦失意、久处逆境所持的达观态度,并用对偶连喻的句式,通过对友人纯一道心、保持名节的赞颂,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词的上片既是对友人辅君治国、坚持操守的安慰和支持,也是词人半生经历、松柏节操的自我写照,是词人的自勉自励,寓有强烈的身世之感。明写主,暗寓客;以主慰客,客与主同,表现出作者与友人肝胆相照,志同道合。

词的下片切入正题,写月夜送别友人。“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

“樽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这一句,其用意一是不要增加行者与送者临歧的悲感,二是世间离别本也是常事,则亦不用哀愁。这二者似乎有矛盾,实则可以统一强抑悲怀、勉为达观这一点上,这符合苏轼宦途多故之后锻炼出来的思想性格。词末二句言何必为暂时离别伤情,其实人生如寄,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苏轼一生虽积极入世,具有鲜明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但另一方面又受老庄及佛家思想影响颇深,每当官场失意、处境艰难时,他总能“游于物之外”,“无所往而不乐”,以一种恬淡自安、闲雅自适的态度来应对外界的纷纷扰扰,表现出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首送别词中的“一笑作春温”、“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等句,是苏轼这种豪放性格、达观态度的集中体现。然而在这些旷达之语的背后,仍能体察出词人对仕宦浮沉的淡淡惆怅,以及对身世飘零的深沉慨叹。

第三篇:《临江仙》赏析

【原作】

临江仙——[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注释】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属四川)人。

淘尽:荡涤一空。

渔樵:渔父和樵夫。

渚:水中的的小块陆地。

浊酒:用糯米、黄米等酿制的酒,较混浊。浊,不清澈,与“清”相对。

【古词今译】

波涛汹涌的长江日夜不停地向东奔流,多少英雄豪杰都像那翻飞的浪花一样消逝了。什么是非,成败,荣辱,在历史的长河中,转眼之间都会过去的,只有青山绿水依旧,日落日升依然。那江上打渔的白发老翁,早已了然了春夏秋冬的变化。和老朋友难得见面,痛快的畅饮一壶浊酒,古往今来的诸多大小事情,都成了闲谈的话题,下酒的菜肴。

【赏析】

这是杨慎所做《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后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将其放在卷首。

词的开首两句令人想到苏轼《赤壁怀古》里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一去不返的江水比喻历史的进程,用后浪推前浪来比喻英雄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然而这一切终将被历史的长河带走。“是非成败转头空”是对上两句历史现象的总结,从中也可看出作者旷达超脱的人生观。“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和夕阳象征着自然界和宇宙的亘古悠长,尽管历代兴亡盛哀、循环往复,但青山和夕阳都不会随之改变,一种人生易逝的悲伤感悄然而生。下片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白发渔樵的形象,任它惊骇涛浪、是非成败,他只着意于春风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谈笑间,固守一份宁静与淡泊。而这位老者不是一般的渔樵,而是通晓古今的高士,就更见他淡泊超脱的襟怀,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全词似怀古,似咏志。开篇从大处落笔,切入历史的洪流,在景语中预示哲理,意境深邃。下片则具体刻画了一个老渔翁的形象,在其生活环境、生活情趣中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从而表现出一种大彻大悟的历史观和人生观。现出看尽红尘多少事的豁达。

注:部分内容选自“百度-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赏析”,有改动。

第四篇:临江仙原文翻译赏析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作者是宋朝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雕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前言】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根据词序,此词仿照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而作。上片写春归大地,词人闭门幽居,思念亲人,自怜身世;下片承上片怕触景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目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此词不单是作者个人的悲叹,而且道出了成千上万想望恢复中原的人之心情。全词格调苍凉沉郁,几乎全以口语入词,明白晓畅,又极准确、深刻地表达了词人彼时的心理状态。

【注释】

⑴临江仙:原唐教坊曲名,双调小令,后用作词牌名。此词上下片共六十字,平韵格。

⑵欧阳公:即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蝶恋花》:指欧阳修词作《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⑶予:我。酷爱:非常喜爱。

⑷数阕:几首。阕,首。

⑸声:指词牌。

⑹几许:多少。

⑺云窗雾阁:云雾缭绕的楼阁。扃:门环、门闩等。在此谓门窗关闭。

⑻梅萼:梅花的蓓蕾。

⑼秣陵:秦改金陵为秣陵,与下文“建康城”是同一地方,即今江苏南京。

⑽人老建康城:一作“人客建安城”。建康,又作“远安”。

⑾感月吟风:即“吟风弄月”,指以风月等自然景物为题材写诗填词,形容心情悠闲自在。

⑿无成:这里并不是一般意思上的事业无成,而是承上词意,指对“风月”不感兴趣,也不敢去接触,什么也写不出来。

⒀凋零:形容事物衰败。

⒁试灯:旧俗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晚上张灯,以祈丰稔,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⒂踏雪:谓在雪地行走。亦指赏雪。

【翻译】

庭院很深很深,不知有多少层深,云雾缭绕的楼阁门窗经常关闭。骋目四望,只见柳梢返青和梅枝吐蕊的景象越来越分明了。在古秣陵城的周围,树木渐绿,宣告春已归来,但我却无家可归,看来要老死建康城了。

忆往昔多少回吟赏风月,饮酒作诗,那是多么幸福啊,而如今却人已老去,什么事也做不成了!还有谁会怜悯你的憔悴与衰败?元宵试灯也好,踏雪赏景也好,都没有这份心情了。

【赏析】

词作上片写春归大地,词人闭门幽居,思念亲人,自怜飘零。“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首二句写词人闭门幽居。首句与欧阳修《蝶恋花》词一样,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为形容词,形容庭院之深;后一个“深”字为动词,作疑问句,加重语气,强调深。连叠三个“深”字,乃比兴之作。貌写闺情,实蕴国恨。次句是用韩文公《华山仙女诗》“云窗雾阁事恍惚,重重翠幕深金屏”,再加强“深”的意境,“常扃”与陶渊明《归去来辞》“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孤寂之心,忧愤之情,跃然纸上。

词境静穆,不言愁苦,而使人更难为怀。云雾缭绕着楼阁,门窗常常紧闭,虽不深而似深,这是对庭院之深的具体描写。云雾缭绕是自然状况,是地处闽北高山地区建安所特有的,而门窗“常扃”,则是词人自己关闭的了。这表明词人自我幽闭阁中,不愿步出门外,甚至不愿看见外面景况,所以不仅闭门而且关窗。李清照酷爱“深深深几许”之语,是很有艺术见地的。因为它一连叠用三个“深”字,不仅渲染出庭院的深邃,而且收到了幽婉、复沓、跌宕、回环的声情效果。它跟下句合起来,便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立体图画:上句极言其深远,下句极言其高耸。用皎然的话说,这就叫“取境偏高”(《诗式·辨体有一十九字》);用杨载的话说,这就叫“阔占地步”(《诗法家数》)。它给欣赏者以空间无限延伸的感觉。但句尾一缀上“常扃”二字,就顿使这个高旷的空间一变而为令人窒息的封闭世界。

第三句写的就是词人所不愿见到的景物:“柳梢梅萼渐分明。”柳梢吐绿,梅萼泛青,一片早春、大地复苏的风光。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钩线,着一“渐”字,为点睛之笔。李清照是位感情十分丰富细腻的词人,对大自然的细微变化,有着敏感的悟性。“雪里已知春信至”(《渔家傲》)、“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小重山》),在这些早期作品里,表现的是喜春之情。可如今却怕见春光。结二句写的就是怕见春光的原因:“春归秣陵树,人客建安城。”这两句内涵极其丰富,所蕴含的痛楚情怀是相当深沉的。两句铺叙,合时、合地,境界自成。“春归”时间概念,“秣陵树”空间概念,意谓南宋偏安建康又一度春光来临了;“人老”时间概念,“建康城”空间概念,痛北人将老死南陲,创造出一种悲恸欲绝的境界。秣陵、建康,同地异名。它被分别置于上下对句之中,看似合掌(诗文内对句意义相同谓之“合掌”)。但上句写春归,是目之所见;下句写人老,是心之所感。它把空间的感受转化为时间的感受,从初春来临联想起人的青春逝去。情致丰富,毫不显得单调、重复。它貌似“正对”(即同义对)而实比“反对”(即反义对)为优,可视为此篇的警策。

词作下片,承上片怕触景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李清照与赵明诚是一对有较高文化修养的恩爱夫妻,他们共迷金石,同醉诗文,烹茗煮酒,展玩赏鉴,沉醉于富有诗意的幸福生活之中。李清照以其女性的独特敏感和文学修养,以春花秋菊为题材,曾写过不少好词。“多少事”,以强调语气,表示很多,记也记不清了。可如今年老飘零,心情不好,什么事也做不成。至此,词人情绪极为激动,不禁呼出:“谁怜憔悴更凋零!”破碎山河无人收拾,词人憔悴瘦损、流落江南。词人在《永遇乐》中曾以“风鬟雾鬓”描绘她的“如今憔悴”。“谁怜”二字,表明词人身处异乡,孤身一人,无人可诉。而一个“更”字,道出了词人的心境日渐一日的悲凄。

结末,“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这二句并非写实,而是举出她一生中印象最深、与她夫妻生活最有关系,作为“感月吟风”绝佳题材的事件。“试灯”,是宋人元霄节前是盛事。词人在《永遇乐》中曾回忆当年:“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踏雪”,宋周辉《清波杂志》卷八载:“顷见易安族人言,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明诚每苦之也。”这两件事,在空间上,从北(汴京)到南(建康);在时间上,从词人青年时期到中年时期。当年,她对这两件事都很感兴趣,可如今,却认为“无意思”、“没心情”,与上片的怕见春光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冷。下片以对往昔生活的追怀、眷恋与如今飘零异地、悲凄伤感相对比,写出一位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形象。

南渡以后,清照词风,从清新俊逸,变为苍凉沉郁,这首《临江仙》是她南渡以后的第一首能准确编年的词作。国破家亡,奸人当道,个中愁苦,不能不用含蓄曲折的笔法来表达。少女时代的清纯,中年时代的忧郁,一化而为老年时期的沉隐悲怆。

第五篇:从《临江仙》看心中的苏轼

中国古代文人似乎个个都是酒中高手,他们的灵气酒香浑然一体,因此不乏酒后名作,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即是其中有名的代表。而且,酒以其甘美清冽与使人忘忧的美质,既成为了一种古人的精神寄托,又使今人得闻这些酒后的肺腑真言.

这首名作也不例外,它是“复醉”之作,盈盈然荡着一股清醒的醉意.夜饮东坡,三更归来,敲门不应,倚仗听江,上片先勾勒出一个率真知命,豁达自然的东坡,听见家童之雷鸣,他并未乘着酒性跳脚大骂,而是转而伫立细听大江东去的咆哮之声,夜中听江,遥想东坡一定是思绪万千!他自己就曾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句,想是感念自己的满腹才华却数遭贬谪,若一想衰年杜甫之“不尽长江滚滚来”,怕也五内郁结吧。万籁俱静,天地唯此,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剧痛涌上心头,是“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高清冷,是暗流中的“谁道人生无再少”,是体味“人间有味是清欢”后掩不住的心酸,平生万种,皆上心来!对着这一江无语奔去的水,苏子怎能不怆然而涕下!

下片的苏子又渐复平静,夜更阑,风益静,江也平。苏子用觳纹形容水波,美妙精准,后宋词中也多用这一字来形容静江之波,苏子痴然想要忘却营营,想要“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言之意,渴望摆脱世俗烦恼归隐江湖。

先撇开这首词,看看苏轼的江湖是怎样的。苏子一向以一个士大夫的身份热爱和向往着田园生活,他笔下的田园生活清新淡雅,恬美和乐。“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一派绝难描摹的优美;“玉盘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天真活泼的村之少女;他笔下的农家丰收“惭愧今年二麦丰,千歧细浪舞晴空。化工余力染天红。归去山公应倒载,栏街拍手笑儿童。甚时名作锦薰笼。”这份朴素的欢乐丝毫不亚于辛弃疾眼中的田园。苏子渴望的恐怕是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吧。

聪明如他,是明白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的。他可以想象自己“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然,可以拥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心胸,但他不会真正去逃避,这也正是他清醒的醉意与心底永不能释然的情结。

我想用最庄严的声音念他的名字——苏轼。

下载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轼浣溪沙、赏析

    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赏析 《唐宋词选讲》 陆永品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爪。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这首词是......

    苏轼《蝶恋花》赏析

    苏轼《蝶恋花》赏析 龚玥 2007050207 摘要:清新婉丽如此诗,上片写境,下片抒情,隐显顶真,回味无穷。“多情却被无情恼”,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词人虽然写......

    苏轼《定**》赏析

    苏轼《定**》赏析 定**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

    苏轼词_赏析

    班级:姓名:学号:苏轼 《定**》 赏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

    临江仙古诗全词翻译赏析★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出自北宋文人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临江仙①·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忆昔午桥桥上饮②,坐中多是豪英③。长沟流月去无声④。杏花疏影里......

    《临江仙》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临江仙[宋]侯蒙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写作背景】据宋......

    苏轼的《浣溪沙》赏析

    苏轼的《浣溪沙》赏析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蕲水,今湖北浠水,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东。蕲水的清......

    苏轼《定**》及赏析

    定**(莫听穿林打叶声) 教学目的: 1. 具体感受苏轼被贬黄州、备受打击后胸怀旷达、淡泊人生、意存退隐的心情; 2. 理解本词言在此而意在彼、隐喻寄托的艺术特点; 3. 了解“披文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