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毫米的认识评课材料
《毫米的认识》评课
东城小学三年级数学组
王慧
毫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本节课从思维的抽象到思维的迁移再到思维的深化,张老师一环扣一环,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一、导课简洁、有效
课的开始,张老师通过简单的复习,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且用手比划出他们的长度。这样可以为后面1毫米长度的建立打下基础,通过知识矛盾激起学生对新知识渴望,导入简洁、有效。
二、导、学、议结合,相得益彰
无论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还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都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新课部分张老师先引导学生在直尺上初步认识1毫米,通过用手指指和铅笔指两种方式让学生初步感悟1毫米大小,同时结合直尺以及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厘米和毫米之间关系。紧接着张老师通过闭眼感悟、手势比划、身边举例、游戏活动、亲手测量等活动进一步认识1毫米,建立表象,让数学知识不在那么抽象,对知识形成顺理成章,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也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这一环节中通过张教师的引导,学生根据指导要求自主探索,通过亲手操作、观察,交流汇报,体验感悟,达到对新知识获取、生成、升华的过程。
不足地方:
1、对学生激励方式单一
2、教学流程不够紧凑,显得准备不充分
第二篇:毫米的认识评课
“毫米的认识”评课
毫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毫米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本节课从思维的抽象到思维的迁移再到思维的深化,彭老师一环扣一环,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一、导课简洁、有效
课的开始,彭老师通过简单的复习,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且用手比划出他们的长度。这样可以为后面1毫米长度的建立打下基础,通过知识矛盾激起学生对新知识渴望,导入简洁、有效。
二、导、学、议结合,相得益彰
无论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还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都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新课部分彭老师先引导学生在直尺上初步认识1毫米,通过用手指指和铅笔指两种方式让学生初步感悟1毫米大小,同时结合直尺以及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厘米和毫米之间关系。紧接着张老师通过闭眼感悟、手势比划、身边举例、游戏活动、亲手测量等活动进一步认识1毫米,建立表象,让数学知识不在那么抽象,对知识形成顺理成章,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也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这一环节中通过彭教师的引导,学生根据指导要求自主探索,通过亲手操作、观察,交流汇报,体验感悟,达到对新知识获取、生成、升华的过程。不足地方:
1、对学生激励方式单一
2、教学流程不够紧凑,显得准备不充分毫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第三篇:毫米的认识评课稿
毫米的认识评课稿
毫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本节课从思维的抽象到思维的迁移再到思维的转化一直到思维的深化,王老师一环扣一环,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课的伊始,王老师通过简单的复习,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且用手比划出他们的长度。这样可以为后面1毫米长度的建立打下基础,导入简洁。
无论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还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都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新课部分王老师把讲授和学生自学处理的很好。王老师通过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找一找等一系列有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概念。
在教学毫米时,王老师是通过让孩子估测数学书的长度、宽带、厚度,然后直接告诉孩子因为用厘米已经不能直接准确地量出它的厚度,通过描述自己的感受,然后引入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然后王老师通过一些操作让学生感受1毫米有多长:量1分硬币的厚度,比划1毫米的长度。画出5毫米、10毫米使学生感受出毫米很小很小。这一环节教师指出思维的方向,学生根据指导要求自主学习,通过交流汇报,强化对毫米的认识与应用。
这节课是成功的,孩子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都是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知识。但是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更细致地考虑孩子的情感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继续去探索、反思、逐步完善,才能臻于完善。
第四篇:分米与毫米的认识评课
评仇宝树老师的教研课《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吴胜兵
本节课仇老师本着“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认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教者注重内容的开放性,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主动思考,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中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安排了多次观察直观教具,测量身边物体的实践活动,学生对1分米和1毫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帮助学生形成1分米和1毫米的表象,接着通过看一看、数一数,使学生直观的认识到米和分米之间,分米和厘米之间,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通过设计新颖的修改日记的练习,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练习中,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发展,在练习中比较,在比较中练习,强化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与应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仇老师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让学生获取初步的感性经验,接着通过动手比划,动手测量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单位的理解。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学生建立起了一个空间模型,在头脑中形成毫米与分米的概念。
仇老师让学生在尺子上快速找出1分米,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能很快的找出从0刻度到10厘米处,就是1分米;这时候教师并没有感到满足,而是继续追问:你能从不同的地方找出1分米吗?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了,答案多种多样。紧接着仇老师让学生试画1分米长的线段,同样也是如此。教师课堂思维的灵活成就了学生的思维灵活,真正的让学生思维活了起来。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整节课让我们感受到教师的用心,感受到教师的细心,感受到教师的耐心。
第五篇:《分米毫米的认识》评课稿
《分米毫米的认识》评课稿
市四小
温宏伟
为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 1 分米、1 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像这种概念教学的课堂,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让学生动手测量,亲身经历,用心总结,才能学得会,辩得请,记得牢。
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中丰富了自己对 1 分米和 1 毫米的感性认识,为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积累实践经验。
设计新颖,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活跃,很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1.导入自然流畅,引出知识出发点。导入既复习了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又联系实际生活自然过渡到新的知识。
2.注重细节处理,关注知识生长点。例如,在直尺上指出 10 厘米也就是 1 分米的长度,既能从 0 刻度看起,又能从任意一个刻度看起,使所学知识能够灵活运用。
3.深挖教材内容,体现知识延伸点。例如,课的结尾,利用一位学生的数学日记,以及介绍微米、纳米等知识,较好地体现了知识的应用性和延伸点。
有几个建议或值得商榷的地方:一是在让学生画线段时,不要呈现“定点、连线、标长度”的步骤。没有必要限定学生画线段的步骤,画线段其实也可以先画一个端点,再画线,再画另一个端点或可以先画线,再画两个端点。二是当教师抛出“ 0 刻度看不清怎样画”的问题时,教师的课件上其实并没有完全遮盖住,学生完全可以从 0 刻度线画起,建议可以用“直尺 0 刻度线位置断掉”或者直接擦去 0 刻度线附近的刻度线,使之模糊。三是在学生提出“ 15 厘米等于几分米”时,教师应当抓住生成资源,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肯定有学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